金融系统性风险与宏观审慎监管研究

金融系统性风险与宏观审慎监管研究
金融系统性风险与宏观审慎监管研究

金融系统性风险与宏观审慎监管研究

摘要:2008~2009年国际金融危机后,人们普遍认为以微观审慎监管为主的金融监管方法对系统性风险的监控和预防无能为力。因此,加强宏观审慎监管、防范金融体系的系统性风险成为了金融监管领域的研究热点。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宏观审慎监管的基本概念、必要性和宏观审慎监管对金融体系系统性风险的监测方式及政策工具加以介绍,并对宏观审慎监管未来的研究方向及对我国的政策启示进行分析。

关键词:系统性风险,宏观审慎监管,压力测试,跨行业维度,时间维度

宏观审慎监管的缺失是2008~2009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的重要原因。危机后,世界主要经济体和国际金融组织都在着力于加强以宏观审慎监管为核心理念的金融监管体制改革,借以防范和化解金融体系的系统性风险。虽然我国的金融体系在此次国际金融危机中受到的冲击较小,但是全面维护金融体系的稳定也是我国未来金融监管工作的重点。因此,建立和完善宏观审慎监管框架在我国也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对宏观审慎监管的研究在我国还相对不足,处于刚刚起步阶段。本文在国内外研究文献的基础上,对宏观审慎监管的若干问题进行分析,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之效。

一、宏观审慎监管的概念演进、逻辑及维度

宏观审慎监管是相对于微观审慎监管而言的,主要着眼于维护金融体系的稳定。本文在该部分对宏观审慎监管的概念演进、宏观审慎监管与微观审慎监管的区别以及宏观审慎监管的逻辑和维度进行分析。

(一)宏观审慎监管概念的演进

“宏观审慎”一词的最早提出是在20世纪70年代末期。1979年6月28-29日,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的前身库克委员会(Cooke Committee)在一次关于国际银行贷款期限转换的讨论会中首先提到了“宏观审慎”一词。该词的第二次出现是在1979年10月英格兰银行的一份背景文件中,该文件主要探讨了如何将宏观审慎理念用于限制单个银行放贷的措施之中。而“宏观审慎”一词在公开文件中的首次亮相却是在1986年,欧洲煤钢联营(ECSC)在当年的《国际银行新近创新报告》中用部分段落正式讨论了宏观审慎政策。随后,“宏观审慎”一词开始被越来越多地提到,但在亚洲金融危机之前仍然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作为一个驱动因素,此后“宏观审慎”一词开始大规模应用。1998年1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迈向一个健全的金融体系框架》的报告中最先将宏观审慎监管的理念用于监管金融体系。自此,宏观审慎监管一词正式被提出并开始用于维护金融体系的稳定。2000年10月,时任国际清算银行总裁的Andrew Crockett在一次关于银行业监管的国际会议演讲中,提出了将金融稳定划分为两个层面的建议,即微观审慎层面的稳定和宏观审慎层面的稳定,并认为与这两个层面的稳定相对应的是以确保单个金融机构稳健为目标的微观审慎监管和以维护整个金融体系稳定为目标的宏观审慎监管,同时他还认为宏观审慎监管和微观审慎监管是金融监管安排中不可或缺的两个并存体系。国际清算银行(2001)

将宏观审慎监管定义为,宏观审慎监管是微观审慎监管方法的有益补充,该方法不仅考虑单个金融机构的风险敞口,更是从金融体系的系统性角度出发对金融体系进行风险监测,从而实现金融稳定。Claudio Borio(2003)对宏观审慎监管和微观审慎监管进行了详细区分,并提出了宏观审慎监管的两个维度。自此,人们对宏观审慎监管的理解也更加深入。2008~2009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国际金融理论界及实务界对整个金融体系及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相互作用的关系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并认为宏观审慎监管是维护金融体系及实体经济稳定的必要手段。因此,宏观审慎监管进入了一个里程碑式的发展阶段。

(二)宏观审慎监管与微观审慎监管的区别

Andrew Crockett(2000)简要阐述了宏观审慎监管和微观审慎监管的区别,Claudio Borio(2003)在Andrew Crockett(2000)的基础上对二者进行了更为详细的区分(见表1)。宏观审慎监管的初始目标是防范金融体系的系统性风险,而微观审慎监管的目标则是防范单个金融机构的危机,避免单个金融机构的破产;宏观审慎监管的最终目标是避免金融体系的风险给实体经济带来破坏,从而给宏观经济带来较大幅度的波动,造成GDP的损失,微观审慎监管则主要着眼于保护消费者的利益,给金融机构的投资人或在金融机构的存款者提供稳定性,而不考虑给实体经济带来的风险;在风险模式上,宏观审慎监管认为金融体系的系统性风险是内生的,金融机构的“集体行动”通过影响金融资产价格等方式对实体经济产生影响,而实体经济又通过反馈机制对金融体系产生反作用,而微观审慎监管则认为金融风险是外生的,单个金融机构对资产价格、市场状况和实体经济不存在影响;在相关性方面,宏观审慎监管认为金融机构之间通过资产负债表相互关联,存在着共同的风险暴露,而微观审慎监管则认为金融机构之间不存在相互关联和影响;在校准目标和方式上,由于宏观审慎监管的目标是防范整个金融体系的风险,因而其采取的是自上而下(top-down)的校准方式,微观审慎监管的目标是防范单个金融机构的风险,因而其采取的是自下而上(bottom-up)的校准方式。基于上述区别,微观审慎监管认为,只要单个金融机构是稳健的,则整个金融体系就不会出现问题;而宏观审慎监管则认为,如果金融监管的目的是为了确保金融体系的整体稳定,那么以风险资本要求为基础的微观审慎监管体制就不足以实现这个目标。只有实施宏观审慎监管,对金融体系的顺周期性和具有系统重要性的大型金融机构实施有效监管,才能维护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

普林斯顿大学教授Stephen Morris and Hvun SongShin(2009)给出了一个系统性风险传递的经典模型,并用此来说明宏观审慎监管与微观审慎监管的不同。由于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是资本的重要来源,它们的破产会给资本带来巨大损失并增加资本的使用成本。因此,系统性风险传递的经典案例一般从某个银行受到信贷损失的冲击或破产开始。如图1所示,银行B向银行A提供贷款,满足银行A的资金需求。当银行B受到外部冲击而遭受信贷损失时,它会用自己的权益资本来弥补,当其权益资本耗尽时,银行B会尽可能地收缩风险敞口,使其账面资产规模与股权资本规模相适应。

在上述情况下,如果采用微观审慎监管的方法来确保银行B的稳定,其解决方式则是减少银行B的放款额。通过减少放款额,银行B可以降低其风险敞口,实现自己微观审慎监管的目标。然而,银行B放款的减少,必然造成银行A的流动性短缺。在无其他资金来源的情况下,银行A只能降价出卖自己的资产。当然,在这个模型中存在着三个假设:(1)银行A没有其他的资金借贷来源;(2)银行B 放款减少的幅度相当大;(3)银行A的资产缺乏流动性并只能以超低的价格出售。在这种情况下,银行B紧缩放贷的行为无异于挤兑了银行A,也可以说银行B的审慎之举对银行A带来了严重影响。

如果将这一模型扩展到多家银行,则如图2所示,银行A从银行B借款,银行B从银行C借款……如果银行A发生信贷违约的冲击,则银行B受到损失,如果银行B的损失大到必须出卖其资产的时候,则银行A违约,银行C受到冲击。当银行C的损失足够大的时候,银行C违约,又会使下一个银行受到牵连。这种多米诺骨牌效应便会无限延伸出去。由于银行业在现代资本市场中位于中心环节,众多企业依靠银行业的资金生存,因此,资本市场的倒塌将会通过连锁反应影响到其他实体经济,导致实体经济危机和宏观经济的大幅度波动并带来GDP

的损失。本次危机中,贝尔斯登的挤兑、雷曼兄弟的破产无不遵循了这一模式。对此,Stephen Morris and Hyun Song Shin(2009)等人的结论认为,单个金融机构微观审慎监管的目标并不一定能够实现金融体系的稳定,相反还会给整个金融体系带来前所未有的压力,因此,提高某个机构偿付能力的微观审慎监管目标与维持金融体系稳定的目标之间根本不相容。

(三)宏观审慎监管的维度

宏观审慎监管可以分为两个维度:一个是跨行业维度(a cross-sectional dimension),一个是时间维度(time dimension)。

1.跨行业维度

宏观审慎监管的跨行业维度主要关注的是在某一给定的时点上,单个金融机构的风险是如何在金融体系内分布的。从实践来看,跨行业维度主要考察的是哪些大型金融机构具有系统重要性以及其对金融体系的风险贡献率,这可以为监管机构对那些“太大而不能倒(too big to fail)”的大型金融机构提供监管依据。

由于金融机构可能直接暴露于相同或类似的资产类别或间接地暴露于与这些资产类别相关的其他资产,因此跨行业维度对单个金融机构的投资组合和金融产品风险之间的关联性特别关注。白川方明(2010)曾用一个较为详细而生动的案例对此加以解释。当某个金融机构的贷款和投资集中于房地产等特定行业时,一旦房地产行业受到外部经济的冲击,房价下跌,则该金融机构面临着巨大的风险暴露。如果多家企业都对房地产市场的贷款和投资具有特殊的偏好(当然,这种情况一般都发生在房地产市场繁荣时期,美国次贷危机的前期,其房地产市场情况即是如此),则整个金融体系都面临着巨大的风险。即使单个金融机构没有将全部风险敞口暴露于房地产等特定行业,而是部分集中在此行业,但如果众多金融机构都部分地持有相似的风险敞口,则整个金融体系同样面临着巨大的风险。一旦受到外部经济的冲击,房地产价值下降,所有金融机构都会设法掩盖自己的风险暴露。如果所有金融机构都采取相似的方式来应对这种风险暴露,则风险敞口很难覆盖,而且问题资产的流动性和融资流动性都会面临着断裂的风险,金融市场会出现流动性不足的局面,这种现象通常称为“拥挤交易(crowded trade)”。拥挤交易一般是由市场参与者对市场风险判断的同质性所致,造成了对经济走势判断的趋同性。在现今的条件下,几乎所有金融机构都采用复杂的数学模型作为

衡量和管理风险头寸的工具。由于数学模型的复杂性,大部分金融机构都没有能力研发适合自身风险管理模式的数学模型,这就导致了金融机构之间风险管理方法的雷同。在应对风险时,金融机构之间不仅对特定的风险暴露是相同的,而且其交易期限、处理风险的方式也是同步和相似的。因此,金融系统性风险的波动性大为增强。

此外,当今的金融体系已经形成一个由资产负债表相互关联的网络。大型金融机构处于支付的中心环节,一旦出现问题,会自然产生某种溢出效应,给其他金融机构带来冲击。错综复杂的金融网络意味着某一个金融机构(尤其是具有系统重要性的大型金融机构)受到冲击,则会通过机构之间的关联放大,并很可能蔓延到与之相关的其他金融机构并形成系统性。对此,在政策问题上就是如何判断哪些金融机构具有系统重要性及其风险在金融体系中的分布情况、具有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风险主要暴露于哪些行业,以便对其实施有效监管。

2.时间维度

宏观审慎监管的时间维度(time dimension)重视风险的动态变化,即金融体系的内在风险如何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系统性风险的时间维度与经济周期相关,其主要关注的是金融体系的顺周期性,即金融体系的脆弱性和风险是如何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建立并演进的,系统性层面的风险如何通过金融体系内部运行机制以及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的相互作用而放大。金融稳定论坛(FSF,2009)将金融体系的顺周期性定义为金融体系和经济周期波动的相互反馈机制。金融体系可以放大经济周期,而经济周期的波动反过来也会恶化金融体系的稳定。这种反馈机制在经济下行时期或金融体系面临压力时尤为严重。例如,当金融机构发生损失时,其缓冲资本减少。此时,它们便会减少信贷扩张或出售资产。金融机构的这种行为会弱化经济活动,而经济活动的弱化会给金融体系带来进一步恶化的风险。

理论界对金融体系顺周期性的原因给出了较多解释。金融体系顺周期性根源的一个常规解释是借贷双方的信息不对称。当经济不景气时,抵押品价值下降,此时信息不对称就意味着即使借款人为能够盈利的项目融资也可能难以获得可靠的资金来源。当经济景气时,抵押品价值上升,借款方就可以获得更多的外部融资并刺激经济更加繁荣。这种经济和金融周期的解释通常被称为“金融加速器”。

而Claudio Borio,Craig Furfine and Philip Lowe(2001)则指出,虽然金融加速器在经济周期中扮演了一定的角色,但并不足以产生如此广泛的金融不稳定周期并给实体经济带来巨大波动。他们认为,金融体系的顺周期性主要源于市场参与者对随时间而变化的风险的不适当反应所致。而这些不适当的反应主要是由于风险随时间的推移而演变,无法有效测量。风险测量的困难往往导致风险在经济繁荣时被低估,在经济衰退时被高估。在经济繁荣时期,信贷过快增长,抵押品价值膨胀,存贷息差被人为压低,金融机构持有相对较低的资本和拨备。在经济衰退时,风险和贷款违约率则被人为高估。Jose Ernesto N. Gonzales(2009)认为这种风险测量的困难主要由如下原因所致:人们很难预测整体经济活动与信

贷损失的相关性;金融体系随时间变化时,人们难以评估信贷损失在借款者和金融机构之间是如何关联的。上述困难促使了银行着眼于风险的短期测量而忽视风险的长期考虑。他指出,金融机构如果能够从一个长期的角度考察风险不仅有利于金融机构的稳健性还有助于缓解经济活动中的金融强化作用。金融稳定理事会(FSB,2009)认为,在通常情况下,金融机构很难准确地区分某一个事件是沿着周期性方向演进还是转瞬即逝,尤其是在金融体系和实体经济相互作用之时,对这种周期性情况的测量难度更大。

二、宏观审慎监管的必要性

危机后,宏观审慎监管已经成为金融监管领域一个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我们通过金融创新过度、金融市场的同质性、顺周期性的扩张和金融全球化的发展等几个角度来阐释现代金融体系中宏观审慎监管的必要性。

(一)金融创新过度导致了系统性风险的加大

金融创新是经济增长的必由之路,它可以通过增强金融体系配置资源的能力和效率,并通过利用适度的银行体系货币乘数效应和金融市场杠杆效应,实现推动实体经济有效增长、加快社会财富积累的一个动态过程(廖岷,2008)。然而,金融创新并不是可以无限扩张的,当金融创新超出了金融体系可以承受的能力、超出了金融监管者的监管能力的时候,就会导致金融创新过度甚至金融泛滥。在金融创新过度的情况下,单个金融机构为了高额收益,频繁地推出复杂、难懂的金融衍生品,并将产品转移到那些对该产品的风险缺乏了解并无力承担者手里。廖岷(2008)指出,该种行为完全背离了金融创新最初的本意:通过把风险转移给有承受能力、承受意愿而且能够管理这些风险的合适的金融投资者。在金融泛滥的情况下,作为金融衍生品的设计者,单个金融机构只关心自身的风险是否得到转移,至于风险转移到了什么样的投资者和交易对手手中,它根本不去关心。由此,金融创新的风险并不能依靠金融创新的原始功能得到化解,而是在金融体系中不断传递,并会像滚雪球一样不断地膨胀,使得整个金融体系内的所有参与者都为这种风险所染。当金融体系内的这种风险积累到一定程度时,最终会以金融危机的形式爆发,并使整个金融体系受到破坏。原来出售风险的金融机构、风险转移过程中的每一个承接者和传递者都会因此而受到或大或小的影响。而对实体经济而言,金融系统性风险所带来的危害是巨大的。在某些情况下,宏观经济政策如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在金融系统性风险面前都难以维持原有的功能,经济产出会在短时间内大幅度下跌。因此,在金融创新的过程中,必须加强宏观审慎监管,对金融体系进行风险监测,使金融泛滥的风险在一定程度上被监测并得到有效化解。

(二)金融市场同质性加剧了金融市场不稳定性

使金融市场维持合理流动性和稳定性的基本要求是要有大量具有不同目标并且具有稳定预期的市场参与者,即市场中的异质性(李妍,2009)。而如今的金融市场却充满了严重的同质性。金融市场的同质性主要表现在金融机构在资产运用或投资上(如银行的贷款)主要集中于某个行业或产品,例如在美国IT泡沫前

期,互联网成为金融机构资本的主要集中地;次贷危机前期,次级抵押贷款的产品和房地产市场成为了金融机构的主要投资目标。在这种情况下,单个金融机构的风险过度暴露于某一个专属产品。一旦该产品受到外部市场的冲击而面临贬值或破产,金融机构就不可避免地受到严重的冲击,如美国IT泡沫的破裂、次贷危机前房价的下跌、次级抵押贷款的抛售都使金融机构受到了重创。为实现预期收益和风险之间的效率平衡,投资者的投资组合一直遵循着“不要把所有的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的理念。然而,现实经济活动的实践证明,市场可能是有效的,但并不一定是理性的。罗伯特·希勒等经济学家认为高度流动性的交易市场都会出现非理性行为,并且容易受到自我增强的羊群效应和动量效应(momentum effects)的影响。在“动物精神”和“羊群效应”的驱动下,市场中投资者(金融机构)出现了投资趋同的现象,使某一类金融资产成了整个金融市场的风险的集聚高峰,当高峰倒塌时,各类金融机构也不可避免地被其所散落的“风险碎石”伤害。就金融系统而言,金融的同质化风险是指众多不同的市场微观主体基于同一制度规模要求、按照相同或相近的思维模式或认知模型预期而采取相同或类似的行为,这些行为在系统内的作用力方向基本一致,不能彼此抵消,即形成金融系统内部的正反馈环,从而强化了放大作用,在正的一面会催化金融泡沫的膨胀,转到负的一面则会加剧金融危机冲击的恶性循环,正负两方面都使系统缺乏收敛性,不利于保持金融稳定(董裕平,2009)。如果市场参与者都采取相似的投资组合,随着同质化风险的加剧,金融系统风险在正反馈环的作用下不断放大,系统性金融危机则越来越接近爆发的临界点。

(三)顺周期性的扩张加剧了金融体系的波动

顺周期性是指金融部门与实体经济之间的相互动态作用(正向反馈机制),这种相互增强效应可以放大实体经济周期的波动并引起或加剧金融体系的不稳定(FSF,2009)。在现代金融体系中,存在众多的因素对金融体系具有显著的顺周期性的影响,如资本监管制度、公允价值会计准则、信用评级、盯市原则和按模型定价原则等。由于金融体系的顺周期性是内生的,因此顺周期性是银行等金融机构可持续增长的最大威胁。在经济处于上行周期,银行等金融机构对放贷对象持乐观的态度,此时客户财务状况良好,信用评级较高,因此银行在贷款标准上开始放松并主动降低贷款利率,从而扩大贷款的发放量、减少损失拨备和资本金,强化市场中的流动性。当经济处于下行周期时,银行的反向操作又不可避免地使本已缺乏流动性的市场更加紧缩。朱民(2009)认为,银行信贷和经济及房屋市场相互攀升的恶性循环,是顺周期模式的典型特征和结果。例如,在经济繁荣时期,就业率上升,居民收入增加,利率下降,市场参与者对房价普遍看好,房价预期上升的心理得到强化,房屋需求量则会大幅度上升。随着房价的不断攀升,出于对利润的追求,银行对放贷的风险评估大为降低,并对抵押品的价值看好。在此种情况下,银行对利润的追逐使其将风险抛在了脑后,大规模地放松贷款标准、降低利率,以提高抵押贷款与房产价值的比率(LTV)的方式来扩大自己的放贷规模,贷款对数量至上的疯狂而不顾贷款质量的好坏。银行的大规模放贷使房屋价格和需求量不断呈螺旋式上升的局面,房产市场的泡沫开始骤然膨胀,在经历阶段性的繁荣后,经济和房产市场开始达到上行周期的顶峰,恐慌的心态开始在市场中弥漫。当经济和房产市场的拐点出现时,居民失业增加,收入下降,对房产的需求减少,市场中的房屋投资者开始抛售房产,在羊群效应影响下,房价和房

产需求量开始呈螺旋式下降,房屋抵押品价值自然也会大幅度下跌。银行为维持资本充足率,大规模从市场中抽回流动性,造成流动性短缺,融资需求无法满足经济增长的需求,经济可能发生大规模衰退,这也必然使银行业受到损失。

(四)金融全球化的发展促使了风险在全球范围内的传递

金融全球化的发展使得世界主要国家的金融资产趋于同质性,各个国家调节经济活动的金融政策也越来越相似,金融业务相互交错,形成一个全球性的金融网络,金融资产的价格也愈益趋于相同。在大规模国际资本流动的影响下,国家与国家之间的金融界线已经相当模糊。一个国家的金融波动对其他国家的金融体系产生极强的外溢效应,即使金融体系非常健全的国家也不能幸免。因此,一个国家金融体系内的系统性风险在金融网络的衔接下很可能演变为世界范围的系统性风险,给全球经济活动带来强烈的冲击效应。

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统计,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全球共发生了大大小小的金融危机212起,发生金融危机的频率远远高于以前。而世界银行的一份研究表明,20世纪70年代末至90年代末,93个国家共发生了112次系统性的银行危机。金融危机发生的概率随着金融市场自由化、国际化程度的提高而呈上升之势(Howard Davies & David Green,2009)。由此,我们可以看到金融体系的系统性风险已经跨越了国境,从一个国家内部的系统性风险很容易地就可以演变为世界金融体系的系统性风险。在现行情况下,世界主要金融监管机构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国际清算银行和金融稳定论坛等在世界金融监管领域存在着监管重叠、监管错位和监管真空。因此,采取有效措施防范系统性风险以及系统性风险在世界范围内的传递极其必要。

三、宏观审慎监管对系统性风险的监测方式及校对工具

宏观审慎监管对系统性风险的监测主要有压力测试、宏观审慎指标和早期预警指标三种手段。在下面的分析中,我们将对这三种监测手段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宏观审慎监管的校对工具。

(一)压力测试

压力测试是指用一系列技术、方法来评判金融机构或金融体系在遇到宏观经济冲击或异常事件冲击时的波动性,其目的是通过评估金融机构或金融体系在遭遇上述冲击时使风险更加透明(Blaschke et al.,2001;IMF,2003;Martin ?ih ák,2005)。中国银监会在2007年12月25日发布的《商业银行压力测试指引》中,在其文本的第三条中将压力测试定义为:一种以定量分析为主的风险分析方法,通过测算银行在遇到假定的小概率事件等极端不利情况下可能发生的损失,分析这些损失对银行盈利能力和资本金带来的负面影响,进而对单家银行、银行集团和银行体系的脆弱性做出评估和判断,并采取必要措施。

2000年以来,在国际清算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和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的推动下,不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压力测试都得到前所未有

的发展,它已经成为评估金融体系风险程度的重要方式。本次国际金融危机后,压力测试更是成为宏观审慎监管应对系统性风险的关键。压力测试与宏观审慎监管的关系可以表示为通过压力测试的实证手段来判断宏观经济或重要事件的冲击对金融稳健性指标和金融体系的破坏力度,以及评估金融体系承受损失的能力和金融体系的脆弱性程度。

在压力测试的方法上,Martin ?ihák (2004)曾给出较为详细的分类和解释,他将压力测试方法分为敏感性分析法(sensitivity analysis)、情景分析法(scenario analysis)和传染分析法(contagion analysis)三类。敏感性分析法是指当相关经济变量变动时(如利率或汇率的变动),金融体系对这种变动有何反应。在形式上表现为当风险参数变化一个单位时,机构资产组合的市场价值出现多大幅度的变化。情景分析法是指单个金融机构或整个金融系统在遇到罕见但不可避免的重要情景冲击时,金融机构或金融体系所能承受的弹力。情景分析法在校准冲击的方式上又可分为“最坏情况法”(The worst case approach)和“门限法”(The threshold approach)。“最坏情况法”通常选择一个可以接受的最小发生概率(一般为1%),看什么样的情景有可能给整个金融体系带来最大的破坏。“门限法”与“最坏情况法”相比,基本上是面对同样的问题所采用的等价的方法,它是指在系统给定的情况下,什么样的情况最有可能发生。

传染性分析法主要考虑的是单个金融机构的风险暴露如何传递到整个金融体系。Martin ?ihák将单个金融机构的风险暴露传递到整个金融体系的渠道总结为两点:一是银行间的信贷违约;二是声誉效应,某个银行的不稳定声誉很可能影响到其在国际市场上的借贷行为,从而引起资本流动性不足。图3是根据Martin ?ihák (2004)绘出的银行间传染的路径。由图3可知,单个银行的流动性不足又会引起整个金融体系的流动性不足。此外,压力测试的方法还有最大损失法、极值法等,由于这两种方法在实践中应用较少,我们在这里不再详细介绍。

在压力测试的流程上,我们根据Winfrid Blaschke,Matthew T.Jones,Giovanni Majnoni and Soledad artinez Peria(2001)的文献和巴曙松、朱元倩(2010)对压力测试的一般流程总结的基础上将压力测试的流程划分为8个方面,并在表2中给了详细的排列。当然,测试者可以根据被测试机构的实际情况,对下列流程进行适当的修改。

(二)宏观审慎指标和早期预警指标

宏观审慎指标和早期预警指标是宏观审慎监管对金融体系进行监测的另外两个重要方法。宏观审慎指标(MPI)是为监测金融体系的系统性风险、勘察金融体系的健康状况而发展的描述性统计方式,该方法最早由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提出。通常情况下,宏观审慎指标由两组主要变量组成:一组是总微观审慎变量,该组变量主要是通过搜集、整理金融机构的独立变量信息获得;另外一组变量是对金融体系有潜在影响的宏观经济变量。在实践中,宏观审慎指标的一个主要缺点是对金融体系状况的描述性统计略显滞后,或者充其量同步于金融体系压力的同期指标(Borio and Shim,2007)。早期预警指标是对金融体系的系统性风险进行量化评估。该指标起初是用于关注银行危机的系统性后果和金融失衡状况,后

经Fitch Ratings (2005)将微观审慎指标和宏观审慎指标相组合形成早期预警指标。但是,Borio and Shim (2007)指出早期预警指标过于庞杂并在大多数情况下是不规则的,同时与金融压力的同步指标相比也不具较高的前瞻性,其预测优势也并不更加突出,因此,该指标还需要更好的修订。

(三)宏观审慎监管的校对工具

宏观审慎监管在校对工具上一般从两个方面人手,即与宏观审慎监管的两个维度相对应。在跨行业维度(across-sectional dimension)方面,由于关注的是在一个给定的时点上,某个金融机构的风险暴露程度及其在整个金融体系中的风险分布。因此,在这个维度上,宏观审慎的校对工具主要集中于那些“大而不能倒”、具有系统重要性地位的大型金融机构的政策监控。如果某个大型金融机构的破产可能会对整个金融体系造成损害,则除对其实行最低资本要求外,还应要求它建立较高的资本缓冲器(金荦、陶玲,2009)。然而,要对具有系统重要性的大型金融机构进行有效监管,最重要的一点是要能够判断哪类金融机构具有系统重要性,否则,金融监管者无从下手。这就需要监管者能够有效测量单个金融机构对系统性风险的贡献率,其贡献率通常由金融机构的特性、违约概率、相对规模和其在系统中的风险暴露程度所决定(Borio,2009)。在时间维度(time dimension)方面,宏观审慎监管的校对工具主要是应对金融体系中的/顷周期性问题,建立逆周期的监管政策工具和机制,如建立逆周期的资本要求、逆周期的拨备要求、逆周期的信贷政策、建立金融体系的自动稳定器和相应调整的资本缓冲规模等,此外还可以在杠杆率指标等方面实施政策调整,以缓解金融体系的顺周期性。

四、宏观审慎监管进一步研究的方向及对我国的政策启示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世界主要金融监管部门已经就使用宏观审慎监管的方法维护金融体系的稳定达成一致。在此基础上,学术界对宏观审慎监管的研究更多地倾向于金融体系的宏观审慎监管如何实施的问题。我们在此对宏观审慎监管进一步研究的方向进行简要介绍,并给出宏观审慎监管对我国的政策启示。

(一)宏观审慎监管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目前,学术界对宏观审慎监管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如何解决金融体系的顺周期性、如何对具有系统重要性的大型金融机构进行有效监管和如何建立有效的宏观审慎监管框架三个问题。而解决金融体系的顺周期性和建立有效的宏观审慎监管框架更多的是操作层面的问题,单从理论的角度来讲,如何判断金融机构的系统重要性和其在金融体系中的风险分布情况以及如何对其进行有效监管问题近期内将会成为宏观审慎监管的研究热点。

Markus Bmnnermeier,Charles Good hart and Hyun Shin等人(2009)采用目标风险溢出测量法(Objective Risk-Spillover Measures)来捕获某个金融机构对其他金融机构的风险溢出效应。这一方法对宏观审慎监管极为重要。因为宏

观审慎监管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要对具有系统重要性的金融机构进行监管,然而如果不能判断哪些金融机构是具有系统重要性的金融机构或者不能清晰的判断大型金融机构在金融系统中的风险分布程度和关联程度,则对大型金融机构的监管也就失去了方向。宏观审慎监管究竟应该监管何种类型的金融机构?Markus Brun nermeier等人采用目标风险溢出测量法将金融机构划分为如下四类:具有独立系统重要性的金融机构(Individually systemic)、部分系统重要性的金融机构(Systemic as part of a herd)、非系统性的大型金融机构(Non-systemic large)和微小金融机构(Tinies)。他们认为具备第一类和第二类特征的金融机构具有很强的风险溢出效应并在金融体系中具有系统重要性,应该加强宏观审慎监管。这为监管部门对具有系统重要性的大型金融机构的监管提供了客观依据。

Oliver Hart and Luigi Zingales(2009)采用二阶段的博弈模型为“大而不能倒(too big to fail)”的大型金融机构(LFIs)设置了一套新的并具可操作性的资本需求机制,该机制模仿了证券交易中的保证金账户的运行机制。为确保大型金融机构不拖欠任何存款或金融衍生品合约,该机制要求大型金融机构持有足够多的股本作垫(equity cushion)以使其信用违约掉期(CDS)价格低于阈值水平,同时还要求大型金融机构持有足够多的长期保收债券(acushion of long term bonds),以确保即使在股本损失殆尽时,具有系统性的相关债务或合约也是安全的。在该机制中,如果CDS价格高于门限值,则监管者要求大型金融机构发放股本,直至CDS价格降回原位。如果在预期的时间内CDS价格没有降回原位,则监管者开始干预。

更有激进学者甚至提出“该不该分拆大银行”的命题。英国中央银行(Bank of England)金融稳定事务理事Andrew Haldane通过对近70年来的金融史的研究得出如下结论:(1)虽然大型银行为经济增长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大型银行却无力偿还其在银行危机期间给经济造成的损失;(2)政府向大型银行提供的隐性补贴的规模每年高达600亿美元,而这些实际成本都由纳税人所承担,提高大型银行的资本金要求(实际上是对银行课税的一种形式)并不能使这笔成本得以抵消。因此,他认为应赋予监管机构拆分大型银行的权力。

在2010年4月的《全球金融稳定报告》中,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认为监管机构往往具有维持金融机构运营的动机,即使是在其资不抵债的情况下,监管机构也极不情愿其监管下的机构被关闭。因此无论监管职能如何分配,监管机构对待具有系统重要性机构的态度可能远比对其他机构更为宽容。基于这个原因,IMF 认为,有必要考虑采取更加直接的方法来解决系统性风险,例如设立风险额外资本,根据机构带来的系统性风险大小征收额外资本,或者,甚至限制一些业务活动的规模。由于大型金融机构在金融体系中的特殊地位,加之人们以往对大型金融机构系统重要性研究缺乏足够的重视,因此,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对大型金融机构的研究必然成为宏观审慎监管的热点。

(二)对我国的政策启示

以强化宏观审慎监管、防范系统性风险的金融监管改革方案正在世界范围内如火如荼地展开。如今,我国已经成为全球经济体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国际金

融体系的任何风吹草动都不可避免地给我国带来或大或小的冲击。虽然我国银行体系经受住了本轮金融危机的考验,表现出较强的抗风险能力,但这并不表明我国银行监管完美无暇(王兆星,2010)。那么,在世界经济中越来越重要的我国该如何应对这场全球金融监管领域的变革?诚然,“创新是经济增长的必由之路”,在我国金融发展水平还远远低于世界主要经济体的现状下,金融创新仍将是我国金融发展的一条主线。但提高金融创新的水平,增强金融行业对实体经济的服务功能并不意味着金融创新和金融发展就应该无限扩张,扩张过度就会发生金融泛滥,将对实体经济产生巨大的破坏。此次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就是欧美国家金融创新过度、金融泛滥的典型恶果。

因此,我国应该深刻吸取欧美国家金融危机的教训。在推动我国金融创新和金融发展的同时,加强金融体系的宏观审慎监管,建立对系统性风险的防范机制,在金融创新和金融稳定中维持良好的平衡和互动局面,促进经济的平稳和可持续发展。同时,作为金融稳定理事会的成员国,我国也有责任和义务为国际金融体系的稳定做出应有的贡献。事实上,我国已经在宏观审慎监管方面做出了有益的探索,如我国中央银行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已经基本上建立了“一行三会”的信息共享和政策协调机制。银监会还于2007年12月发布了《商业银行压力测试指引》的报告,并在部分银行中进行了压力测试的试验。我国还应继续在原有的宏观审慎监管的有益探索上,建立完善的宏观审慎监管框架,使金融创新在合理的控制之下,防范系统性风险的源泉和传递,为我国的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可靠保障。

作者:苗永旺 王亮亮 来源:《国际金融研究》2010年第8期

我国系统性金融风险产生的原因

我国系统性金融风险产生的原因 一、金融风险的概念 风险是一个非常宽泛、常用的词汇。目前金融理论界对风险的解释或界定主要有以下一些观点:(1)风险是结果的不确定性;(2)风险是损失发生的可能性或可能发生的损失:(3)风险是结果对期望的偏离;(4)风险是导致损失的变化;(5)风险是受伤害或损失的危险。上述对风险的解释可以说都从不同的角度揭示了风险的某些内在特性。这些解释主要涉及到不确定性、损失、可能性、波动性(即对期望的偏离)和危险等概念。根据中国人民大学的陈忠阳分析,风险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风险是对事物发展未来状态的看法,更具体而言是对投资在损失或盈利发生以前状态的看法,因此,时间是形成风险的基本因素之一;(2)风险产生的根源在于事物发展未来状态所具有的不确定性,不确定性也是形成风险的基本因素之一;(3)风险和不确定性在很大程度上都受到经济主体对相关信息的掌握,信息是影响风险的重要因素之一;(4)风险是针对事物发展的未来状态出现不利情形的描述,如损失或低于期望值的回报,损失也是风险的基本因素之一。 因此,根据风险的基本特征,笔者认为金融风险就是指在货币经营和信用活动中,由于各种因素变化的影响,使金融机构或投资者的实际收益与预期收益发生背离的不确定性,及其资产蒙受损失的可能性。 金融活动非常复杂,涉及广泛的领域。某个重要领域的链条很可能由于诸多原因发生断裂,造成对原有平衡状态的破坏,使得参与金

融活动的经济主体遭受资产或收入的损失。由此,轻则引发金融波动,重则导致信用危机。只要有金融市场和金融活动,就必然有不确定性,这是金融活动的内在规律决定的,但是不确定性的存在,并不意味着必然发生金融波动或信用危机。产生金融风险往往是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宏观经济环境剧烈恶化,社会环境发生重大四川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变化,社会心理预期崩溃,政府政策重大失误,自然灾害和突发性事件,金融系统链条断裂等等。 二、金融风险的分类 现代金融风险的种类有很多,有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外汇风险、利率风险、财务风险、管理风险、购买力风险等,所有这些风险既有相对独立的特征,也包含着密切的联系,正是各种风险之间存在着紧密的相互关系,从而使得现实经济活动中很难分清造成损失的结果是有什么风险带来的。但是,如果我们从引发金融风险的根本原因及其规避风险的结果上来考察金融风险,以上所有的风险均可以归结为系统性风险(Systematic Risk)和非系统性风险(UnsystematicRisk)。 1.系统性风险也称为不可多样化风险(Undiversifiable Risk)。它是指因外部客观环境发生变化,金融投资者自身不能控制的一些因素所引起的投资报酬的变动,这些不可控的因素主要是政治、经济、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等,其不利影响可能在整个金融体系引发“多米诺骨牌”效应,造成经济金融的大幅度波动,产生宏观层面上的金融风险‘。具体包括: (1)利率风险。它是指金融机构资产负债的构成和期限之对应不吻合,由于利率变动而引起收益恶化的可能性:。中央银行收紧

我国金融风险管理问题研究 (2)

学校: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学院:金融学院 专业:国际金融 作者:付家琦 导师:周华 学号:33 班级:07级国际金融(2)班我国金融风险管理问题研究

提要 本篇论文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根据本学期所学内容,阐述本人对金融风险的理解。从不同角度对金融风险的定义进行介绍,从三个方面介绍金融风险的特质,并分六点分析金融风险产生的原因。 第二部分,进行金融机构风险管理策略探究。以我国商业银行为例,首先分析了商业银行面临的主要风险,并分别对这些风险提出了管理策略,进而具体阐述了如何加强和促进对商业银行资本金管理,并推广到其他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策略。 第三部分,进行国家金融风险管理策略探究。根据所学知识,从五个方面对国家金融风险管理问题提出建议。 引言 20世纪90年代,中国的银行业面临巨大的信用风险。主要由于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的倒闭、充足、改制以及部分企业缺少信用等原因,使得银行难以收回贷款。在随后20世纪90年代末到21世纪初,银行为了避免这样的信用风险,转向大量购买国债。到目前为止,中国银行部门持有的国债高达万亿元人民币以上。2004年,由于石油和初级产品的价格上升,以及预期利率上升使得国债价格下降,银行蒙受利率风险带来的损失高达上千亿元人民币。金融风险几乎是作为这个时代的烙印,而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 正文

一、对金融风险的理解 1. 金融风险的相关概念 金融风险是与金融活动相伴随的,20世纪70年代以来,由于受放松管制与金融自由化、信息技术与金融创新等因素的影响,金融市场的波动性增强,金融体系的稳定性下降,金融机构、工商企业、居民甚至国家面临的金融风险日益严重。对金融风险的有效管理的问题越来越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而如何把握机遇、化解金融风险、确保金融稳定、使金融活动促进我国经济建设的飞速发展,成为了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问题。 金融风险的定义 到目前为止,国内外有关金融风险的文献可谓不少,但对金融风险的解释却不尽相同。美国经济学家克罗凯特将金融风险定义为:由于价格的不正常波动或大量的背负巨额债务及其结构恶化,使得它们在经济冲击下极为脆弱并可能严重地影响到的正常运行。而数理家和金融学家对金融风险的定义是不同的,后者从统计学的的角度分析,认为金融的就是金融风险。“不确定性”包括盈余的不确定性和亏损的不确定性这两方面内容,否则金融风险在统计学是无法计算的。为便于研究,我们在这里给出金融风险的定义如下:金融风险是指经济主体在金融活动中遭受损失的不确定性或可能性。 金融风险的特质 仅限于的融通与经营领域。由于金融风险是的一种特例,因而它只和于特定的领域。 其次,金融风险具有双重性。这是指金融风险既有可能给从事金融的主体带来的机会,也有可能给主体带来损失的机会。因此,它具有动态性和投机性。

浅析我国金融创新的风险与防范

浅析我国金融创新的风险与防范 内容摘要:金融创新的发展速度不断加快,品种不断增多,发展领域不断拓宽。金融创新为微观金融主体提供规避风险和获利手段,促进金融市场一体化,推进经济金融发展,同时,金融创新也给金融系统带来的新的风险。金融创新在提供规避风险和获利手段、促进金融市场一体化、推进经济金融发展的同时,也给金融系统带来了新的挑战和风险。本文在分析金融创新和金融创新风险的基础上,从金融监管机构、行业协会和创新主体等角度出发,探讨了如何构建我国的金融创新风险防范体系。 关键词:金融创新金融创新风险风险防范金融监管 经济的发展离不开金融的推动,而金融发展的动力在于创新,金融创新是金融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推力之一。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从传统的分业经营到提供一站式综合服务的混业经营,从传统的资产负债管理到新兴的客户管理,从面对面的柜台服务到电子化远程服务,从单一的存贷款产品到为客户量身定制个性化和多样化的金融产品,金融创新活动一刻未曾停止。针对金融创新产品推出速度快、更新周期短,组合化、交叉化、复杂化发展、电子化程度高的特点和趋势,及时引导金融业加强风险管理,在防范风险的前提下支持金融创新,实现其跨越式发展十分重要。 一、金融创新及金融创新风险 (一)金融创新与金融创新风险含义 金融创新是根据美籍奥地利著名经济学家熊彼特(Joseph Alois Schumpeter)的观点衍生而来的,是指金融内部通过各种要素的重新组合和创造性变革所创造或引进的新事物,主要表现为:(1) 金融制度创新;(2)金融业务创新;(3) 金融组织创新。本文的金融创新主要是金融业务创新。 金融创新风险是指在金融创新过程中,创新供给主体的创新措施不能顺利实施,或者是创新收益遭到损失的可能性。 (二)金融创新风险的分类 1、身的风险性 创新就其本质来看,要投入较大的财力、人力和物力,并会有很高的失败率,创新之初往往会缺少实际投入产出的财务数据支持,加上传统惯性思维的阻力,常常使创新活动中途夭折,同时业务创新很易被其他银行模仿而使创新的收益大大减少。 2、风险 金融技术的创新是指以新兴的电子和信息技术作为金融业务的载体,提高金融数据的

金融科技的风险和监管 100分答案

金融科技的风险与监管 单选题(共1题,每题10分) 1 . 金融科技监管过程中,以下哪个国家没有采取沙箱监管模式?() ? A.美国 ? B.英国 ? C.新加坡 ? D.澳大利亚 我的答案: A 多选题(共2题,每题 10分) 1 . 以下属于“灰犀牛”风险隐患表现的有()。 ? A.影子银行 ? B.国有企业高杠杆 ? C.房地产泡沫 ? D.违法违规集资 我的答案: ABCD 2 . 金融科技存在的风险问题包括()。 ? A.金融科技使金融风险更具隐蔽性、传播速度更快、传播范围更广,增加了金融系统性风险 ? B.金融科技使传统金融“脱媒风险”加大 ? C.金融科技使技术风险更加突出 ? D.数据风险与信息安全风险相互交织 我的答案: ABCD 判断题(共7题,每题 10分) 1 . 金融科技业务发展有赖于先进的技术和交易平台系统,技术和交易平台系统选择失误可能给金融科技机构带来较大风险。 对错 我的答案:对 2 . 金融科技产品多以数字化形式存在,这意味着将其完全限制在一国境内在技术层面上具有较大难度,因此,国际协调就显得尤为重要,以避免金融科技活动和产品向监管更为薄弱的国家或地区转移。 对错 我的答案:对

3 . 从FinTech本身的金融属性来看,FinTech具有很强的风险特征。只有在风险可控前提下的发展,才能更有效地使技术服务于金融创新,使金融创新更好地服务于实体经济的发展。 对错 我的答案:对 4 . 在金融科技业务领域不存在信用风险。 对错 我的答案:错 5 . 金融科技发展使金融交易更加快捷、低成本,使资金供给能够绕开现有的商业银行体系,直接输送给资金需求方和融资者,完成资金体外循环,导致商业银行重要金融中介的地位相对降低,金融交易脱离现有金融管制的情况愈发严重。对错 我的答案:对 6 . 英国监管金融科技的主要特征是集中适度监管。 对错 我的答案:对 7 . 金融科技具有很多风险,所以我们不应该发展金融科技。 对错 我的答案:错

互联网金融风险的特殊性及其监管策略研究-吴雯婷

互联网金融风险的特殊性及其监管策略研究摘要:当前互联网向金融领域不断渗透,冲击了传统的金融服务业。由于互联网存在虚拟化,对信息技术的依赖高以及法律法规上的政策欠缺等问题,互联网的运用也带来了很多风险。本文主要从分析互联网金融风险的特殊性,以及针对互联网的特点和不足,提出风险防与监管措施。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风险特殊性监管策略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其在许多领域都展现出来便捷的使用优势。“B2B”以及“C2C”模式的出现,使互联网在金融行业迅速发展,这在一方面推动金融行业飞速发展,便利了金融以新的方式进行宣传和资金流动,然而同时,由于互联网的虚拟性,也表现出互联网金融行业的风险的特殊性。不同于传统的金融行业,新的经营方式与经营模式,增强了互联网金融行业的特殊性风险。为尽量避免在互联网领域出现较大的金融风险,应从各个层面提出解决该问题的方案。 一,互联网金融风险的特殊性 (一)简述互联网金融 互联网金融是基于互联网而形成的资金活动的一种新的金融形式。与传统的市场直接融资,商业融资模式不同。互联网金融是直接在互联网上进行财产类的交易。相比较以往的融资方式,互联网的融资方式具有成本低,交易迅速,参与广泛,支付便捷,透明度高等特点。随着当前经济的发展,类似于支付宝,网贷,余额宝等新的交易方式出现并被大众所接受,互联网金融越来越成为传统金融的有益补

充。 (二)对互联网金融特殊性的分析 (1)稳定性低 虽然互联网金融为小型微型企业解决贷款问题有一定的帮助,且具有广泛的市场。但就从其稳定的角度来看,互联网金融面临着很大的风险,因为互联网在金融运行中使用的是虚拟的货币,具有金融虚拟化的特点。并且运行过程中,多网的交织,增强了其风险的特殊性。与传统的金融行业相比,不稳定,不安全的因素众多。 (2)系统性的技术风险 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离不开网络的支持,所以对相应的技术设备,技术安全要求比较高。互联网相应的风险控制必须由电脑的程序和软件的系统来完成。因此,要保证互联网金融体系的安全,必须保证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安全。在传输中,如果互联网出现故障,黑客攻击,计算机病毒等因素,则会使互联网甚至金融行业的瘫痪。所以,在互联网金融模式的运行机制中,要加强对密钥的管理并且努力完善加密技术。互联网交易的运行依靠计算机来执行,依靠互联网传输,加强对互联网的安全建设,相关机制体系的完善,防黑客和病毒的入侵,提高技术和设备,以保证互联网金融业的顺利运行。 三,针对互联网金融风险应对的政策及措施 (一)建立并完善安全的运行机制,营造出良好的互联网金融环境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互联网的安全系数也得到了很大程

金融创新与金融风险管理研究

金融创新与金融风险管理研究 摘要:自我国改革开放的大门打开之后,经济的崛起促进了金融领域的发展,伴随着世界范围内的金融发展与创新,金融业正在逐步的扩大自己的影响力。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科技的不断进步,金融领域的创新也被赋予了更多变化,不仅改变了传统的固有体制,也进一步推动了金融市场的扩张和发展,中国的金融改革正在逐步的发挥作用。在我们大力发展金融行业,强化金融改革和加大金融创新投入的同时,也要重视潜在风险的存在,并合理的去规避风险,稳定发展金融行业,提升整体行业的发展潜力和国际竞争力。 关键词:金融创新;金融风险;风险管理;管理方法 创新是经济发展的第一推动力,也是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金融行业的发展离不开金融创新在背后支撑,但金融创新的出现也附带了金融风险的觉醒,在不断创新和发展的同时,也要注意规避风险、分散风险和转移风险。金融风险一旦等不到有效合理的控制,那么将有对整个金融行业和从事相关职业的人员,以及消费者带来十分不利的影响。 一、金融创新 1.1简述金融创新的概念 金融创新泛指在金融市场上出现的新事物,包括新型金融工具、新型融资方式、新开发的金融市场、新型支付清算手段、新型金融组织形式和新型管理方法等等。金融创新多是在各类金融机构的推动下出现的产物,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发展金融行业。商业银行、信用货币、支票等等都是历史上非常经典的金融创新,对金融行业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金融行业的发展趋势。 1.2金融创新的产生原因 1.2.1规避金融管制 政府拥有操控经济的宏观手段,为了稳定社会和经济,制定了一系列法律和规章制度去制约金融行业的行为。金融管制会对金融机构产生外在压力,限制相关的金融活动,对其已有的经营模式和盈利产生影响,同时这种管制有存在着某些漏洞,通过金融创新产生的收益能够超过被管制产生的机会成本,为了获取更多利益,各类金融机构都会在管制条件下推动创新,谋求更多的获利机遇。 1.2.2规避金融风险 经济危机的出现给整体金融行业带来了危机意识,使得全球各国开始重视风险管理,并将其提上日程。伴随着金融行业的逐步发展,金融创新的出现又一次让人们看见了潜在的风险,为了防范和规避风险,出现了金融工程、衍生金融工具、金融风险管理等诸多防御手段,通过不同的方式实现对风险的有效规避。 1.2.3金融行业激烈的市场竞争 随着金融行业的不断发展,行业内部的市场竞争也日渐激烈,整个金融行业都面临着重大的竞争压力。为了增加自身的竞争力,必须进行金融创新,用新的金融工具或融资手段去完善和提升自身行业优势,抢占更多市场和发展资源。也可以通过开发新领域的经营活动,增加自身资源储备,分散已有经营渠道的竞争压力。 1.2.4新技术的出现 随着科技的逐渐进步,越来越多的高科技产品的出现,对各行各业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计算机的问世和信息技术网络的应用改变了传统金融行业的经营模

我国系统性金融风险与防范

我国系统性金融风险因素分析和防范对策 一?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定义 金融风险对经济活动的影响错综复杂,造成金融风险的因素很多,金融风险的种类也多种多样?目前,国际经济金融界对系统性金融风险(systematic financial risk)尚没有一个规范?公认的定义,但系统性金融风险应该包括这样几层含义? 第一,系统性金融风险是指一个事件在一连串的机构和市场构成的系统中引起一系列连续损失的可能性,其表现形式是因一个金融机构的倒闭,而在整个金融体系中引发的“多米诺骨牌效应”? 第二,金融风险可以划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微观金融风险,是指个别金融机构在营运中发生资产和收益损失的可能性;二是中观金融风险,是指金融业内部某一特定行业存在或面临的风险;三是宏观金融风险,是指整个金融业存在或面临的系统性金融风险? 第三,系统性金融风险是指由于某种因素给所有金融机构带来损失的可能性,因此,系统性金融风险将对整个金融市场的参与者都有影响,而且该风险通常是难以规避和消除的? 第四,系统性金融风险又可称之为市场风险,是指市场的全局性风险? 二?系统性金融风险的主要因素 (一)金融机构的系统性风险

金融机构的系统性风险是指由于金融机构的内在脆弱性所引起的系统风险,它甚至会引发金融危机?引发金融机构系统性风险的因素包括以下几种? 1.金融体系的流动性风险 金融机构资产负债表的结构特征是导致其脆弱性的重要原因? 银行的负债大都是流动性极强的,而资产则往往有一定期限,资产负债有着天然的不匹配的特点,因此,银行的首要风险是流动性风险?此外,由于信息不对称等原因,银行发生流动性问题时容易产生挤兑,并且一家银行的挤兑可能导致存款人对整个银行体系丧失信心,导致全面的挤兑,引发系统性风险?而且由于电子技术和信息处理的发展,以及金融自由化使居民更容易变换银行储蓄的货币组合,因此银行体系更容易受到攻击?国际性大银行的流动资产中,除了现金资产与在中央银行的超额储备金资产外,还有大量短期性的有价证券以及商业票据,保证了资产的流动性?目前,我国商业银行被动负债大量增加,而投资渠道缺乏,过多的流动性投向资金和货币市场,导致货币市场主要投资工具利率持续走低,甚至和存款利率倒挂?在证券业,一些证券公司通过挪用客户保证金?违规国债回购交易?保底委托理财等形成大量违规负债,所得资金主要用于证券自营甚至做庄,或被大股东占用,形成了巨大的资金缺口,潜伏着严重的支付风险? 2.金融机构过度不良债权和资不抵债的风险 依据IMF的统计,从1980年以来,发生严重金融问题的108例中,由于银行不良贷款引发的有72例,占67%;发生金融危机的有31个国

金融风险与金融监管分析

金融风险与金融监管分析 摘要: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与当代西方主流经济学相对应的理论体系,其核心思想在于强调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并非一成不变的,而是始终处于动态发展演进过程之中。西方主流经济学倾向于将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看作一种固定永恒的关系。这是对经济学的庸俗化,不能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视角下认识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矛盾,更无法对当前高度发达金融市场的监管提出系统性的指导意见。科学认识金融风险与宏观金融监管框架需要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角度来寻找理论基础,由此才能建立更为完善的金融监管框架。 关键词:金融监管;金融风险;金融危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一、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是政治经济学理论的内在要求 传统西方经济学理论是以瓦尔拉斯一般均衡理论为基础的。在这个基于个人效用和生产力利润最大化的一般均衡中,经济体之间实行物物交换,最终实现市场出清。货币和金融因素仅仅作为一些短期扰动的外生变量被加入到理论中,经济活动与金融活动被完全割裂开,是对经济活动整体图景的片面认识。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强调了金融经济的核心,将生产活动与货币金融有机结合在一起,全面认识了经济的核心与金融对服务实体经济的重要性。1.从商品循环到货币循环。《资本论》中认为从商品经济过渡到资本主义经济的起点即为从简单的商品生产转化为资本主义商品生产。这一过渡可以用公式“W-G-W’”转化为“G-W-G’”来表示,这里W表示商品,G表示货币。在最初的商品经济中,商品生产的目的是通过交换获得其他商品,从而实现社会分工。货币在这里仅仅充当的是交易媒介作用,社会中几乎不存在金融活动,实体经济按照自身的发展规律运行。而到了资本主义生产阶段,生产过程转化为“G-W-G’”,货币代替商品成为了生产的起点。生产和交换的目的不再是为了获得其他商品的使用价值,而是为了获得价值增值。货币转化为资本,成为了生产的起点和终点,而商品生产仅仅是价值增值的手段。马克思这一富有洞察力的认识,为政治经济学开创了全新的理论视角,将实体经济与金融活动融为一体。在货币循环的经济中,金融活动与实体经济是融为一体的,其天然的目的就是服务于实体经济。更进一步的说,

(完整word版)互联网金融》系统性风险仿真模拟试题及答案.,推荐文档

基础知识——系统性风险仿真 一、单选(1-15) 1.有关互联网金融市场的企业准入标准、运作方式的合法性、()的身份认证、电子合同和电子签名的有效性确认等方面,尚无详细明确的法律规范。 A.从业者 B.管理者 C.开发者 D.交易者 2. 信用风险是指互联网金融交易者在合约到期日()其义务的风险。 A.不履行 B.不完整履行 C.不完全履行 D.选择性履行 3.有关信用风险,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A.目前我国征信体系已经比较完善 B.借款人的资料和信息很容易造假 C.p2p平台能够获取的信息非常有限 D.可以通过大数据等方式获取信用数据 4.关于互联网金融的法律与制度风险,说法正确的是() A.主体地位和经营范围尚不明确 B.监管体系尚不健全 C,交易主体权益保护机制缺失 D.以上都是 5.可能涉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行为的主要模式是() A.p2p平台 B.p2p的债权转让模式 C.p2p的纯中介模式 D.p2p引入担保公司模式 6.法律规定,当互联网金融平台因为破产、兼并等情况退出时,消费者的资金怎么办?() A.全额退回 B.暂无相关具体规定 C.清算后看情况退回 D.不退回 7.通过扫描未知来源的二维码而丢失银行卡内资金的风险,属于() A.信息数据风险 B.技术风险 C.支付的风险 D.系统性风险 8.非法集资有非法性、公开性、()、社会性的四个基本特征。 A.隐蔽性 B.利诱性 C.集资性 D.传播性 9.以下不属于互联网金融市场风险的是() A.流动性风险 B.利率风险 C.法律风险 D.信用风险 10.以下不属于防范信息安全风险的方法的是() A.数据加密 B.加强投资人教育 C.数据备份 D.完善网络完全体系建设 11.导致互联网金融模式风险的原因有() A.模式创新过度 B.盈利模式模糊不定 C.模式扭曲 D.以上都是 12.以下不属于非法集资的特征的是() A.私密性 B.非法性 C.利诱性 D.社会性 13.流动性风险是指互联网金融机构在某个时点没有足够的资金满足客户()需求的风险。 A.投资 B.提现 C.存款 D.贷款 14.以下属于互联网金融市场风险的是()

中国互联网金融的风险与监管研究_魏鹏

金融论坛2014年第7期(总第223期) 中国互联网金融的风险与监管研究 魏鹏 [摘要]本文分析了国内互联网金融发展现状、风险特征及互联网金融监管的国际经验,认为互联网金融存在经营主体风险、法律合规风险、技术操作风险、市场流动风险、资金安全风险和货币政策风险等。发达国家对互联网金融的监管主要包括对第三方支付、网络信贷、网络银行、众筹融资的监管。为改善国内互联网金融监管现状,应明确监管原则,适度监管和协调监管并重;充分发挥行业自律组织的作用;加快互联网金融法律法规建设,通过立法明确互联网金融机构的性质和法律地位;完善互联网监管规则,明确互联网金融企业的业务经营范围及监管主体。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金融监管;监管原则;自律组织 [文章编号]1009-9190(2014)07-0003-07[JEL分类号]G29[文献标志码]A A Study of the Risks and Regulation of Chinese Internet Finance WEI Peng [Abstract]This paper analyses the development status,risk characteristics of internet finance and the international experience in internet finance regulation.The paper argues that there are operator risks,legal and compliance risks,operational technology risks,market liquidity risks,capital safety risks and monetary policy risks,etc.in internet finance.The internet finance regulation in developed countries mainly include the regulation of third-party payment,online credits,online banking,public financing.To improve the domestic internet finance regulation,it’s necessary to form regulatory principles,and keep balance between appro-priate regulation and regulation coordination;make use of the function of industry self-regulatory organization;accelerate the constitution of the laws and rules of internet finance,and clarify the nature and legal rights of internet finance by legislation;im-prove the regulation rules of internet,and clarify the business scope and regulated entity of internet financial enterprises. [Key words]internet finance;financial regulation;regulatory principle;self-regulatory organization 当互联网企业介入金融行业所开展的业务,包括互联网企业通过互联网平台开展的结算、小微贷款、标准化金融产品销售、信息中介等金融业务,就构成了互联网金融。互联网金融在缓解信息不对称、提高交易效率、优化资源配置、丰富投融资渠道等方面有别于传统金融。互联网金融不是金融与互联网的简单结合,而是现代金融创新与科技创新的有机融合。近年来,众多互联网企业以颠覆的心态迅速进入金融领域,“快鱼吃慢鱼”的互联网生存法则被搬到金融领域后,不仅对传统银行业造成了冲击,而且成为国内金融监管制度革新所面临的新难题。 与“体制内”金融相比,互联网金融被边缘化,成为“体制外”金融的代表。作为一种新的业态,互联网金融如何在规范的前提下健康、可持续发展,为扩大内需、刺激消费、促进国内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贡献力量,是政府和监管部门都在探讨的新课题。本文将在对国内互联网金融发展现状描述的基础上,从经营主体、法律合规、技术操作、市场流动、资金安全、货币政策等多个视角分析互联网金融存在的风险,借鉴国际对互联网金融各类模式 [收稿日期]2014年5月26日 [作者简介]魏鹏,男,中国工商银行牡丹卡中心,经济师,国际财资管理师;首都经济贸易大学金融业学院,硕士生(北京,100033),E-mail:weipeng@https://www.360docs.net/doc/611178450.html,。

(风险管理)金融创新与风险管理

第三节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理论研究 随着20世纪50年代金融创新的兴起以及20世纪70年代以后金融创新的蓬勃发展,西方经济学家对大量金融创新进行了实证和理论研究,提出了许多观点并形成了不同的理论。由于经济学家们所处的历史阶段及对金融创新的理解不同等原因,他们对金融创新的研究也从不同方面进行,但总体上显得零散,缺乏系统性。其主要成果集中于对金融创新动因的研究。一、约束诱导型金融创新理论 西尔柏(W.L.Sill)主要是从供给角度来探索金融创新的。西尔柏研究金融创新是从寻求利润最大化的金融公司创新最积极这个表象开始的,由此归纳出金融创新是微观金融组织为了寻求最大的利润,减轻金融约束而采取的“自卫”行为。 这里的金融约束主要包括:一是外部约束,主要指政府制定的经济制度和市场地位对企业实现最优化的限制,前者会对金融企业的经营范围和行为方式产生直接影响,而后者则通过金融产品的定价方式和供求数量来影响金融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外部约束的存在会使金融企业的效率降低和机会成本上升,因而要通过创新来弥补这些损失。二是内部约束,主要指金融企业内部制定的利润目标、增长率目标、资产比等指标,金融企业主要通过这些指标来约束自己的行为,避免经营风险,以保证经营的稳定,但是另一方面,金融企业为了实现这些目标,需要克服现实中的种种限制,从而形成了对创新的需求。 西尔柏使用线性规划模型(Linear Programming Model)来解释约束诱导理论。在模型中,金融创新被认为是各种约束因子的函数,金融企业受制于金融约束引起的成本增加而产生了金融创新的需求,因而金融创新是为了降低各种约束所引起的上升成本。西尔柏还认为技术和立法也在金融创新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西尔柏的约束诱导理论是从微观金融组织的行为分析入手,侧重于金融工具和金融业务创新研究,以此来解释金融企业的“逆境创新”,但对于金融市场和金融制度创新涉及较少。但是,金融创新是金融领域内各种要素的重新组合,要使创新规范化和合理化,还需要有制度创新作保障。 二、规避型金融创新理论 凯恩(J·Kane)提出了规避型金融创新理论(Circumventive Innova-tion Theorem)。所谓“规避创新”,就是经济主体为了回避各种金融规章和管制的控制而产生的一种创新行为。凯恩认为,现实中,政府为了保持均衡和稳定的宏观局面,制定了各种经济立法和规章制度,从而对经济主体的行为产生了各种约束。但经济主体总是要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为此,会有意识地寻

系统性金融风险:来源、最新研究进展及方向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611178450.html, 系统性金融风险:来源、最新研究进展及方向 作者:沈悦逯仙茹 来源:《金融发展研究》2013年第08期 摘要:本文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概念界定、生成原因、传导渠道以及防范等方面具有代 表性的文献进行了梳理和述评,总结了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最新研究进展,指出了今后的研究方向及对中国的启示。 关键词:系统性金融风险;金融危机;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 中图分类号: F83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4-2265(2013)08-0035-05 2008年华尔街金融危机的爆发充分说明,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金融自由化潮流的不断 推进,因系统性金融风险加大引起的金融危机在全球的扩散范围和影响程度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更加猛烈,甚至远远超出了人类的预期。从今后看,系统性金融风险仍然是困扰全球经济金融安全运行的一个重要问题。 尽管如此,关于系统性金融风险的研究在次贷危机以前却没有引起国内外学术界和实际部门的更多关注。虽然有一些成果问世,但缺乏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专门研究。 次贷危机之后,系统性金融风险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问题,也引起了IMF以及BIS的高 度关注,研究成果大量涌现,研究的深度和广度正在不断提高。 一、关于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概念界定 施瓦茨(Schwarcz,2008)认为,系统性金融风险是指由诸如经济动荡、公司重大失误等事件所引起的一连串负面经济后果的风险,情况严重时会出现多米诺骨牌效应。伯南克(Benanke,2009)认为,系统性金融风险是指威胁整个金融体系以及宏观经济而非一两个金融机构稳定性的事件。哈特和津加莱斯(Hart 和 Zingales,2009)指出,系统性金融风险是指一家机构的倒闭引起系统内其他机构倒闭并对实体经济产生影响的风险。另外还有很多学者集中于更具体的某一点进行界定,如金融失衡(卡瓦列罗, 2009),相关联的风险敞口(阿查 里雅、佩德森、菲利蓬和理查森,2010),对实体经济的溢出效应(Group of Ten,2001),信息传导受阻(米什金,2007),反馈效应(卡帕迪亚、德雷曼、埃利奥特和斯特恩,2009),资产泡沫(罗森格伦,2010;穆萨,2011)以及负外部性(Financial Stability Board,2009)等。中国人民银行课题组(2010)认为,系统性金融风险不同于个体风险,是指金融风险从一家机构传递到多家机构,从一个市场蔓延到多个市场,从而威胁整个金融体系的安全和稳定,并影响金融服务经济功能的正常发挥。张晓朴(2010)指出,要区分微观意义

金融风险管理整理

金融风险管理整理内部编号:(YUUT-TBBY-MMUT-URRUY-UOOY-DBUYI-0128)

名词解释 1.接触传染机制:由于金融活动的经济主体之间存在的密切而复杂的债权债务关 系或业务联系,一是某个经济主体因金融风险遭受巨额损失以至于不能保持其流动性,必然通过资金或业务联系影响到其他经济主体,单个或局部的经济困难可能演变为全局性的金融动荡。 2.区域金融协同监管:指在经济合作的基础上,加强区域内各国金融运作和监管 的配合协调,鼓励区域成员进行及时、准确的信息披露,鼓励国家当局高度重视来自区域监督的信息。 3.金融风险管理制度化:现代金融风险管理在组织制度上越来越严密,形成了由 金融机构发董事会及其高级经理直接领导的、以独立风险管理部门为中心、与各个业务部门紧密联系的内部风险管理系统。 4.金融风险管理全球化:金融全球化的趋势一方面使金融主体可以在全球范围内 建立最优的投资组合,另一方面也增加了风险管理的复杂性,金融全球化背景下的风险管理,无论在风险来源和性质上,还是在风险管一技术上都变得越来越复杂,在这种趋势下,要求金融机构更加注意综合衡量和管理在全球范围内的风险承担,系统防范在世界任何地方可能发生的不利事件。 5.银行危机处理:为了保护公共利益,维护公众信心,保持银行体系稳定,监管 当局建立了一系列银行危机处理制度,以便将银行可能破产倒闭造成的损失降低到最低限度。 6.金融风险监管体制:是指金融风险监管的职责划分与权力分配的方式和组织制 度。

7.关系人贷款:指商业银行向商业银行的董事、监事、管理人员、信贷业务人员 及其亲属,以及这些人员投资或者担任高级管理职务的公司、企业和其他经济组织所发放的贷款,关系人货款容易造成银行贷款失误,形成不良贷款。 8.金融安全网:为了保持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防患于未然,当某个或某些金融 机构发生一些问题时,动员各种力量,采取各种措施,防止其危机向其他金融机构和整个金融体系扩散和蔓延,这样的保护体系可以形象的比喻为“金融安全网”(financial safety net)。 9.证券自营业务风险:指证券公司在自营业务中产生的各种风险,其风险来源既 有一般性投资风险,也有机构投资风险,具有广泛性和综合性,主要有投资对象风险、交易方式风险、企业风险、市场风险。 10.安全作业区:指投资银行(证券公司)在并购前对目标公司进行详尽的审查和 评价,从而为并购活动设计出的一个可抗衡风险的并购活动区域。 11.保险投资:保险投资指保险公司在组织经济补偿过程中,将积聚的各种保险资 金加以运用,使资金增值的活动。 12.保险产品定价:指保险公司根据以往的数据和经验,并且考虑预期经营成本和 预计损失等因素,综合考虑保险公司和投保人双方利益后对保险费率的厘定,即对保险产品进行定价。 13.信用等级转换率:指借款人本年度的信用等级在一下年度里(该信用级别水 平)发生转换的概率,这个概率可以衡量借款人由于信用等级下降所带来债务价值变动的信用风险。(P250) 14.信用经理人:指摩根依据信用度量值这一方法的基本原理和思路设计出的以微软 公司视窗95或NT为平台的软件产品,通过这一软件人们可以对信用产品的信用风险进行科学地度量。

金融系统性风险隐患何在

金融系统性风险隐患何在 尽管我国尚无严重损害金融体系功能的系统性风险 事件,但对于可能造成系统性风险的隐患必须重视。 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于7月14、15日召开,会议强调金融安全,对金融监管做了顶层设计。上次金融工作会议以来,随着我国金融行业的改革发展,一些潜在的系统性金融风险隐患已经对金融进一步服务实体经济造成阻碍。 尽管我国尚无严重损害金融体系功能的系统性风险事 件发生,但对于可能造成系统性风险的隐患必须要足够重视。 当前,我国金融体系主要面临四方面风险隐患:一是信贷迅速扩张对银行资产质量的影响;二是表外风险敞口上升和银行部门之外贷款的增加;三是房地产价格水平相对较高;四是经济增长模式导致的失衡加剧。从上一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至今,这四方面风险并未完全消除,在某些方面还有一定发展。 信贷质量与盈利能力“双降” 2012年以来,我国银行各类银行不良贷款率逐步上升,在2013年后更为明显。其中,农商行相对最高,外资银行相对最低且最早出现下降;国有银行、股份制银行、城商行

的不良率则交错上升。 与此相对应的,是商业银行体系拨备覆盖率的下降,其贷款损失准备增速在2012-2013年间大幅下滑,拨备覆盖率随后大跌100个百分点,2016年后稳定在170%的水平。 从银行类别看,尽管处于下行之中,城商行的拨备覆盖率2014年后却持续高于其他内资银行,外资银行则在2016年率先回升、达到了2014年以来的高值。农商行、股份制银行、大型商业银行的拨备覆盖率则依次递减。这一方面是不良率的反映,另一方面也体现出不同金融机构的风险偏好――农商行不良率较高但拨备覆盖率也较高,由于资金来源有限,使得农商行比其他银行有更高的风险偏好以追求较高收益,同时为了保障经营安全,又计提了更多的坏账准备。 有悖于“高风险伴随高收益”的直观认识,在风险上升之时,2012年以来我国商业银行总体盈利能力却出现下滑。 2012年后,商业银行净利润增速明显下滑,2015年后稍有企稳。除了坏账所导致的经营损失,宏观经济下行使得实体经济风险传导至金融系统,致使银行盈利能力下跌并制约了银行内源资本增长,削弱了银行体系自主抵御风险的能力。由此,银行信贷资产质量与盈利能力双降,增加了潜在的系统性风险。 与此同时,影子银行正在快速发展。包括理财产品、信托贷款、融资性担保公司等业务或机构,对银行的信用中介

互联网金融主要风险及监管对策研究

作品编号:DG13485201600078972981 创作者:玫霸* 互联网金融主要风险及监管对策研究 摘要:互联网金融的蓬勃发展有力推进了我国传统金融业的改革,但也对风险防控、金融稳定、监管创新提出了新的挑战。在新常态下,如何应对挑战,做到既能充分包容创新又能确保风险防控到位,亟需加强研究。本文分析互联网金融发展存在的风险以及当前的管理政策,提出强化互联网风险防控、创新监管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风险防控对策研究 一、国内互联网发展基本情况 近年来,互联网金融呈蓬勃发展态势。2014年中国互联网金融规模已突破10万亿元,第三方互联网支付市场交易规模达9.22万亿元,P2P市场规模约1000亿元,众筹市场规模约100亿元,网络小贷市场规模约5000亿元,基金销售约6000亿元,金融机构创新约1000亿元,财富管理约100亿元。互联网金融快速发展与其独特的优势密不可分,与传统金融相比,网络技术使金融信息和业务处理方式更加先进,能为客户提供更自主灵活和方便快捷的金融体验。

二、互联网金融的主要风险 (一)对互联网金融本质认识不清导致投资者风险意识薄弱。 互联网金融没有改变传统金融的功能和本质,创新之处在于创造了新的业务技术、交易渠道和方式,主要功能仍是资金融通、价格发现、支付清算等方面,没有超越现有金融体系范畴。这也说明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同样会具有较大风险,甚至面临的局部风险远大于传统金融。比如,“余额宝”等产品直接将收益冠以活期储蓄的若干倍,忽视了货币市场基金的风险特征。再如,人人贷(P2P)型网上借贷机构向企业发放贷款的行为缺乏足够贷后管理和风险防控措施,导致一部分网贷企业因为不良贷款不断积累或突发贷款损失而无法正常运营。然而,由于没有认清互联网金融本质,很多投资者把互联网金融当作“救命稻草”,一旦互联网金融局部风险扩大可能导致系统性风险。 (二)混业经营加大分业监管风险。 互联网环境下的金融业务普遍具有跨行业、跨部门、业务交叉性强等特征,形成了银行业务、证券业务、保险业务以互联网为基础进行深度融合和交叉的模式。在目前分业监管格局下,对于涉及银行、券商、基金、保险等多方面的互联网金融产品,具体谁来监管、如何监

第十三章 金融风险与金融监管 参考答案

第十三章金融风险与金融监管参考答案 一、填空 1系统性风险和非系统性风险; 2.分业; 3.突发性、可预测性和传染性。 二、单选 1.A; 2.D 三、多选 1.ABC; 2.ABCDE 四、判断 1.错; 2.对 3.对 五、名词解释 五、名词解释 1.金融风险: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来认识。广义的金融风险一般是指金融市场活动主体在投融资过程中,由于不确定因素引起其收益的不确定性和资产损失的可能性。狭义的金融风险是指金融机构在经营过程中由于决策失误、客观情况变化或其他原因使资金、财产、信誉遭受损失的可能性。 2.金融危机:从形成角度而言,金融危机是金融风险大规模积聚爆发的结果。西方一些学者认为,金融危机是指由于信用基础破坏而导致的整个金融体系的动荡和混乱。 3.金融监管:金融监管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金融监管是指中央银行或其他金融监管当局依据国家法律法规的授权对整个金融业(包括金融机构以及金融机构在金融市场上所有的业务活动)实施的监督管理。广义的金融监管是在上述监管之外,还包括了金融机构的内部控制与稽核、同业自律性组织的监管、社会中介组织的监管等。 六、简答 1.金融风险的成因 导致金融风险的原因是复杂的,既有政治因素,又有体制因素;既有外部因素,又有内部因素,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结合世界各国的经验教训和我国的实际,导致金融风险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 政策失误与政府干预不当 (2) 金融监管体制不健全 (3) 金融机构内部管理落后 (4) 企业风险的转嫁 (5) 国际金融风险的传导 2.金融危机对经济的影响及治理对策。

影响:自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发生以来,世界性金融危机还在“传染”。尽管金融市场中的一些参与者会在金融风险中有可能获取一部分收益,但随着金融风险和危机的发展、风险因素的不断积聚,金融危机会对经济和社会带来严重的影响。它不仅会影响经济主体的经营和收益,而且会影响到国家宏观经济的稳健发展,甚至给世界经济带来动荡。 治理对策:建立危机的预警系统;采取措施稳定金融市场,包括动用外汇储备干预外汇市场,抑制投机,稳定股市,保障金融债权,维护存款人信心,管理国际资本流动;动用扩张性财政和货币政策;调整经济结构等。3.甲银行的准备金减少100万元。 七、论述 1.金融监管的内容。 中央银行或货币管理当局对金融业的监管包括对商业银行及非银行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的监管。具体监管内容主要有3个方面,即市场准入的监管、市场运作过程的监管、市场退出的监管。 1. 市场准入监管 所有国家对银行等金融机构的监管都是从市场准入开始,各个国家的金融监管当局一般都参与金融机构的审批过程。银行申请设立必须符合法律规定,主要包括两个方面:(1) 具有素质较高的管理人员;(2) 具有最低限度的认缴资本额。管理人员的条件和资本额的标准各国都有具体规定。我国金融机构的设立申请,一般也是主要审查这两个方面。 我国金融机构的设立采取特许证制度。 2. 市场运作监管 金融机构经批准开业后,中央银行还要对金融机构的运作过程进行有效监管,以便更好地实现监控目标的要求。 (1) 资本充足性监管。 (2) 流动性监管。 (3) 业务范围监管。金融机构可经营哪些业务,不可以经营哪些业务一般是有限制的。 (4) 贷款风险的控制。由于获利越多的资产,风险相对就越大,因而大多数国家的中央银行都尽可能限制贷款投向的过度集中,通常限制一家银行对单个借款者提供过多的贷款,以分散风险。分散风险既是银行的经营战略,也是金融监管的重要内容。 (5) 外汇风险管理。在外汇风险管理领域里,大多数国家对银行的国际收支的趋向很重视,并制定适当的国内管理制度,但各自的管理制度有着显著的差别。 (6) 准备金管理。 (7) 存款保险管理。为了维护存款者利益和金融业的稳健经营与安全,有些国家建立了存款保险制度。在金融体制中设立负责存款保险的机构,规定本国金融机构按吸收存款的一定比率向专门保险机构交纳保险金,当金融机构出现信用危机时,由存款保险机构向金融机构提供财务支援,或由存款保险机构直接向存款者支付部分或全部存款,以维护正常的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