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年太极十三养生功 动作 要领

永年太极十三养生功 动作 要领
永年太极十三养生功 动作 要领

永年太极十三养生功

通过练习对脊椎、腰椎、预防高血压等起到了显著疗效。

一、寿星松肩(左右前后各10个)

动作:以肩关节为轴,顺逆时针旋转。

要领:1、往后时,要求把胸打开;2、往前时,要求把肩胛骨打开;

3、肘要直,不能屈。手掌贴裤缝。

二灵龟望月(三次)

动作:握拳、耸肩、缩颈抬头、抬脚跟,同时吸气;震脚跟落地,拳变掌,手指稍用力伸直,同时呼气。

要领:1、缩颈抬头以肩碰到风池穴为极限,注意抬头眼看前方,似望月;2、每回不可多于三次,防脑震荡。

三、翻云覆雨(向内向外各20次)

动作:手掌伸直,与肩同宽同高,顺逆旋腕。

要领:1、背向后撑,下盘收住;2、重心微向前倾,腿内侧肌放松,使全脚掌受力;3、掌转向上时,指尖向上,坐腕;向下时,指尖朝下。

四、顶天立地(5次)

动作:两臂伸直,掌向对。一是两掌平打开,扩胸慢吸;旋臂翻掌,掌心向上,松肩、沉肘,慢呼。二是手掌慢慢相对上举,仰头,同时深吸,屈肘,两掌相对下落,掌心向下,压到胯前,两肘外撑,要圆,停留片刻,开背,同时深呼。三是两掌向后上举,掌心向后打开往上,

慢吸。旋转手臂向上向前,两手向两侧伸直,掌心朝前,慢呼。

要领:1、三吸三呼,两短一长;2、旋臂翻掌,松肩、沉肘时,手掌保持原来高度。

五、鸳鸯戏水(向前向后各10次)

动作:左(右)弓步。一是两掌斜向对,掌心斜向上,作棚状。后坐,撤肘,转臂翻掌,圆弧形打开到腰;前弓,转小臂翻掌,两掌斜相对棚出。二是掌心斜向下,后坐,撤肘,转臂翻掌,掌心斜向上;前弓,转小臂翻掌,掌心斜向下。

要领:开胯圆档,膝盖与脚尖始终对齐。

六、天女散花(三次)

动作:两掌手指交叉于胸前。翻掌向上,拔腰提气抬脚跟,下巴抬高,眼看高处,吸气;落脚跟,松身手,如绵松软忽地下坠,下盘不动,呼气。

要领:往下松时下盘下蹲,上身随意放松,两臂下垂,眼看前方。七、左右车轮(左右各10次)

动作:左(右)弓步,一手叉腰。手臂伸直,掌心向上,由前向后,贴耳划圈。

要领:1、锁胯,身正不动;2、手臂直,不能弯;3、手臂划到耳边时转小臂。

八、风卷杨柳(左右各10次)

动作:马步锁胯,左右转腰,甩手臂,手臂转到身后变拳。

要领:1、腰胯分离;2、全身放松;3、前手掌拍脾、肝区,后手拳

拍肾区;4、颈椎随腰转。

九、大鹏展翅(上下各十次)

动作:两手交叉在喉前,左手在内,右手在外。两臂随身体下蹲上下交叉,膝盖富有弹性。

要领:1、全身放松;2、下蹲交叉在胯前,上合在额上方,往下时应斜向下(十字手走向),不能平面走向。

十、凤凰左右展翅(左右各五次)

动作:下蹲转腰两臂向左右展开。

要领:1、腰胯分离;2、两臂向左右90度打开,手臂伸直一掌心向上,一掌心向下;3、两臂舒展,下盘稳固。

十一、倒拉神弓(3次)

动作:并步下蹲,倒拉腿部韧带。先揉膝盖至发热(夏揉冬搓),眼看前方下面。下蹲,手在膝上,眼看前方,往前压重心。反复三次。手触脚尖,双腿伸直;再下蹲,变拳压脚面,双腿伸直;下蹲,变掌压脚面,双腿伸直。

要领:1、下蹲时,眼睛朝前,胸贴近大腿;2、倒拉时,腰部放松,腿部肌肉放松;3、结束时,先抬头,两手分开放在身旁,开胸,慢慢吸气。

十二、仙鹤起舞(左右各三次)

动作:两手伸开,单脚站立,提膝开胯向外向内摆腿

要领:1、支撑腿的脚尖向正前方向;2、小腿放松,伸向前方,脚面向上,不要绷紧,开胯,小腿领劲。

十三、乌龙盘尾(1次)

动作:两手先后托尾骨、腰、背,向前后左右顶。

要领:1、弓腰、背时,臀部不能蹶起;2、左右顶时,头要保持正直。

太极拳心法及要领

太极拳心法及要领 太极拳心法 基本方法:太极拳以“棚、捋、挤、按、瘛、肘、靠、进、退、顾、盼、定”等为基本方法。动作徐缓舒畅,要求练拳时正腰、收颚、直背、垂间,有飘然腾云之意境。清代拳师称“拳势如大海,滔滔而不绝”。同时,太极拳还很重视练气,所谓“气”,就是修炼人体自身的精神力,这是太极拳作为内家功夫的特点之一。 要领第一,立顶。头不前俯后仰、左偏右斜、轻松地竖立起来,不要用力。习称“顶头悬”,意为好像悬在半空一样。很多拳种也讲究头要直,但要求用力。这不是说别的拳种不好,而是用力对血压高的患者的血压有影响。 第二,松肩。不能理解为耸肩,更不应该误解为往下坠肩。而是肩背放松,不用力。 第三,垂肘。肘关节要有重意。因为打起拳来姿势很复杂,有很多动作不注意就会成为横肘。例如现在普及的二十四式或八十八式,其中有很多的抱球姿势,练习时如变垂肘为横肘,那么气便壅于胸部,一趟拳没打下来就呼呼直喘。太极拳要求虚其胸,实其腹。胸部始终不受气的影响,觉得很轻松。垂肘与松肩是有连带关系的,如果这方面合乎要领,太极拳不管打几趟,周身汗出,但不气喘;否则就难免气喘吁吁了。 第四,含胸。不挺胸就是含胸,很自然地把躯干竖立起来,但不要往里缩胸。 第五,拔背。背指脊椎。用顶头悬把脊椎骨提起来,“上下一道线,全凭两手转”,腰部躯干是直的。太极拳是以腰为轴心来带动四肢进行活动的,因此这个轴绝不能弯。如挺胸或缩胸,则脊椎便不能直。 第六,气沉丹田。丹田指小腹。在立顶、松肩、垂肘、含胸、拔背的基础上,全身都要自然地放松,并自然地呼吸,这样才能气沉丹田。这里讲的气不是呼吸之气,练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掌都讲究练浩然正气,讲的就是这个“正气”,或叫“内气”。《拳论秘本》上有句话:“不使气流行于气”,指的也就是这个“正气”。锻炼出来的气不能同呼吸之气一块流通。练大极拳讲“始而意动”,因为太极拳讲究练“意”不练力;“继而内动”,就是紧接着里边的“气”动;“后而外动”,最后才表现外边的动作。 要求第一,姿势正确。需要有名师指导和纠正。第二,意识集中。每一个动作都要意识想着、意识领着来完成。第三,动作协调。这离开腰是做不到的。必以腰为轴心,腰一动周身都动,“一动无不动,一静无不静”,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腰不动而四肢动,就不会出协调的动作。

学习太极拳基本功要点

1、压腿:后腿绷直,压得点与腰一齐,起腿,压的腿勾向鼻尖,腰挺直,身体慢慢向压得腿靠近,压完后蹬一蹬腿。 2、蹬腿:前腿向前弯曲,不能超过脚尖,后腿绷直,双手压住前腿膝盖,慢慢向前弓,需要时蹬2-3分钟。 3、踢腿:前脚勾起,双手打开,与双肩一齐,前腿踢完后收缩,如金鸡独立状,迈步,再踢另一条腿。 4、拍手:前脚绷直,双手打开,与双肩一齐,一手拍打另一面的脚,一手拍完后腿收缩,如金鸡独立状,迈步,再拍另一只手。 以上动作每天早晚2次,每次1小时 以下动作主要是锻炼腰部 1、双手垂直,弯腰,左右呈360度旋转,眼跟手走,反复做。 2、双脚与肩同宽,双手似抱圆球状,左右摆动,注意要以脊柱为中心转,胯骨不动。 3、太极的灵魂是“松”,注意体会! 太极拳呼吸法 太极拳神、意、气是构成其内功的三大要素。其中气与呼吸法,既是练好内功,又是学好拳架的重要因素,它对整体技术的提高和身心健康十分重要。拳论说:“能呼吸然后能灵活。”那么,练习拳时如何掌握与运用呼吸呢?笔者认为,应循序渐进,分阶段修炼。

一、自然呼吸阶段 “自然呼吸”即人的本能呼吸方式。初学或习拳两三年者均应采取此种呼吸方法。修炼太极拳时,按自己平时的习惯,毫不着急、毫不努气地自然呼吸,不必受动作约束。动作时,当吸则吸,当呼则呼,一切通畅自然。这一阶段意、气、形的技术特点是“重形不重意”“练形不练气”。如过早地关注呼吸配合动作,易出现憋气,对健康不利,对学动作不利。本阶段,应着重用心把握好动作规格,把动作学准确,将功架学扎实,打好形体基础,这是学好拳的关键一步。 二、意识介入呼吸阶段 是指在自然呼吸习拳的基础上,意识适当介入呼吸与动作配合。本阶段,拳架应比较熟练,打拳完整协调,连贯圆活,和谐流畅不“断劲”。这一阶段意、气、形的技术特点是“以意导体”“以体导气”“开头利气”,形成“先外后内”“以外导内”之拳势。这时,意识能够主导整体动作的部分要素,大脑皮层可以兼顾呼吸运动,在意识的引导下,对一些简单和开合明显的动作以呼吸配合。呼吸时,采用“腹式深呼吸”方式,每式动作开始时吸气,动作完成时呼气,即“开吸合呼”。并逐步增加在套路中呼吸配合动作的比例。进而,按动作要领,反复修炼,以形体引导,促关节经穴开启,达人气流注,使呼声吸与动作自然结合,初步形成不完全的“拳势呼吸”(这时,意、气与劲、形还不够协调统一)。本阶段,仍不要太注重呼吸配合动作。正确的做法是,因势利导,顺其自然,水到渠成。切记“意在精神,不在气,在气则滞”。 三、拳势呼吸阶段 “拳势呼吸”是指呼吸与动作(肢体的展收、劲力的蓄发、攻防意识的表现等)紧密配合的呼吸运动,是习拳达到一定程度自然形成的一种呼吸方法。本阶段,动作已成正确的“动力定型”,动作规范,已由“以外导内”达“以内引外”的拳法要求。这一阶段意、气、形的技术特点是“以意御气”“以气运身”“重意不重形”。这时,意识已是主导整体动作各要素的主帅,在意识支配导引下,形成呼吸配合动作,动作导引呼吸的有机结合。真正做到了

太极拳十三势、《十三势歌》、《十三势行功心解》注解

太极拳十三势、《十三势歌》、《十三势行功心解》注解 古传太极并无套路,原始骨架就是十三式,分别为定、进、退、顾、盼、棚、捋、挤、按、采、列、肘、靠十三字组成,它概括了太极拳的主要法则,为武当派张三丰祖师所创。 内家太极拳正确的练功方法是由浅入深、从简到繁、循序渐进的过程。其基础功夫最为重要,就如上学一样。先学笔画,然后组字,再懂字意后造句、作文……,数、理、化等也是如此;随着你读幼儿园、小学、中学、高中、大学、研究生等作出不同阶段的组合、认识、掌握与升华…… 在太极图中,太极修点,也就是阳鱼的阴点、阴鱼的阳点;阳鱼为动功,阳鱼中的阴点为动中之静功,是肢体形外三合之功,也称“知人功夫”。 阴鱼为静功,阴鱼中的阳点为静中之动功,是精气神内三合之功夫,也称“知己功夫”、“丹田功夫”,是动中有静、静中有动、阴阳互补的体现。 太极拳求的是跟顶劲也称通臂劲,其劲道走向为以脚催膝、以膝催胯、以胯催腰、以腰催肩、以肩催肘、以肘催手,以腰为轴、以意领气,意到气到、形神俱到的过程。 “太极十三式”为定、进、退、顾、盼、棚、捋、挤、按、采、列、肘、靠,共十三式。 其过程为:无极生无极桩,因《无极修真》主张修的是先天真元,即:内

气运行、身识应对、感觉应对、情志掌控等等,然后通过导引、调心、调式、调息使神意合一,融通于肢体以便挖掘自身潜能,使气机随意而动,从而做到无处不是手,无处不丹田的功法过程……。 “无极”从形态上讲是无动状态,属阴;而“太极”是大动状态的开始,属阳。故“无极桩”没列入太极十三式内。 无极桩生中定式,中定式生前进、后退、左顾、右盼五式之体,通过五式之体的训练正肢体筋骨,聚合身体散乱之精气,平衡自身阴阳,使五脏六腑精气神旺盛,以调和内外三合之功夫。 然后通过推手、喂手、听劲、懂劲以感觉对方的劲道走向,加强自身的身识应对,使形神兼备,心意统一。 然后以棚、捋、挤、按、采、列、肘、靠八法为用,在保持太极运动理法的基础上,通过推手完善内外三合的实施,以神意运用做到打放自如,无处不丹田,无处不太极的手法,给太极散手打下坚实的基础,在举手投足时的每招每式都能用于技击,每一动作式子都有拳意的贯穿,以神意运用自然而动都能形神俱妙,都能符合太极十三式的要求,以自我不同的体悟认识,化生自我风格的套路,以自身的需求选择不同的功夫结果,如挖掘浅能、去病、养生、延年益寿、自卫防身等。 十三势歌 十三总势莫轻视,命意源头在腰隙。变转虚实须留意,气遍身躯不少滞。静中触动动犹静,因敌变化示神奇。势势揆心需用意,得来不觉费功夫。刻刻留意在腰间,腹内松静气腾然。尾闾中正神贯顶,满身轻

吉平太极养生功讲座-第四讲

吉平太极养生功系列讲座 第四讲周身意游舒经络屏蔽红尘定凡心 大家好。通过以上几讲课程,我们对太极养生功基础桩有了一个初步的认知和体验。从这讲开始,我们介绍太极养生功基础桩的具体桩法。大家还记得我们以前展示的JTC太极拳课程的体系模式图吧。按照这个模式的界定,养生层面五方面的学习内容都属于内功修炼,而这个功法则专属于意守内练模块,所以我们这个系列讲座是属于这部分的。其中基础桩包括周身游、立天柱、鼓丹田、天地人四个桩法。除了基础桩,养生内功还有站桩和动桩。根据JTC 培训体系模式图我们可以看到,今天的养生内功的训练,是在为技击层面打基础。换句话说,你功力强,你的技击技术才有用武之地;而功力强的前提就是健康,不仅心态平和、五脏平秘,还要精满气足、筋骨强壮。所以在我们这个教学体系里,养生与技击是有机关联的,是统一的。整个技击层面的训练,是建立在养生层面上的。这一点体现了太极拳的特点。以上介绍让大家对太极养生功有一个整体的了解。 下面我们就来说基础桩中的周身游桩法。首先说一下这个桩法的功效。这讲的主题“周身意游舒经络,屏蔽红尘定凡心”,这两句话概括了周身游桩两个方面的功效。我们已经谈过存在感觉是神经的反馈,我们通过强化存在感觉来激活动脉毛细管,使气血充盈,舒经活络,从而增强代谢,防止肌体老化。正如《内经》所说“气血盛,其肌肉滑,气道通,营卫之行不失其常”。这是周身游桩养生的功能之一。 这个桩法就是在全身进行意守内练,当然意守的部位和顺序是根据中医养生之理、参照生理解剖特点来设计的,而不是杂乱无章的。这里关键就是我们已经多次提到的太极三柱桩。整个周身游的

循行路线就是以三柱桩为骨干的。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最佳的内练效果。我们还有一句话,叫做“三柱为桩,闲置手臂”。这句话说明了三柱与手臂在养生功内功中的定位,这一点也是我们功法的一个特点。这不像其它功法,一开始就要求学员两臂抱圆;我们的功法在开始阶段是把手臂吊在腰带上,叫做无为式。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因为闲置手臂的原则与三柱为桩一样,都是依据中医养生之理,都是“逆行返源”原则的应用。在前几讲课程中,我们说过地柱与天柱对于养生保健的重要意义。在养生内功阶段,我们以三柱为重的同时,还要以手臂为轻,这是相辅相成的。因为人类在数百万年的进化中,人的手臂已经进化成最精美的劳动工具;手上有精细感觉,运动中枢和感觉中枢的大部分区域都是手臂的反射区,这是我们每个人手臂的先天强势。到了现代社会,手臂要从事的劳动越来越复杂,越来越精细,写字、打手机、打电脑已经成为每个人的日常行为。从早晨起来,一直到晚上睡觉,手臂一直在忙碌着。钢琴指、腱鞘炎、网球肘等,都是手臂劳作过度而积劳成疾。而这一点与三柱正好相反,我们两腿和脊柱往往是缺乏适度的运动而在萎缩,在老化。所以,“三柱为桩,闲置手臂”是周身游在实施当中的一个重要原则。但闲置不是废弃,周身游桩的意守线路也包括了手阴经线和手阳经线的,只是一带而过,不作为重点。在养生内功有了好的基础后,到了技击桩的训练时两臂也要展开的,以实现“一身备五弓”。这里就不细说了。以上是周身游桩的一方面功效。 周身游另一方面,“屏蔽红尘定凡心”说的是更深层次的更为重要的内练功效。这个功效当然不是周身游桩所独有的,所有内练功法都具有这样的功效。屏蔽红尘定凡心,就是要做到内经所说的“神内守”,就是要定心猿、拴意马,达到心态平和,进而气机和顺,即内经所说的真气从之。这一点使你不再情志偏盛,去除掉了生病之内因,它对于养生与康复的意义是根本性的。现在讲国学的人都推崇淡定的境界,而我们说,与其让人们仰慕古人淡定的境界,不

陈长兴太极拳十大要论

陈长兴太极拳十大要论 一理第一 夫物散必有统,分必有合。天地间,四面八方,纷纷者各有所属;千头万绪,攘攘者必有其源。盖一本可散为万殊,而万殊咸归于一本。拳术之学,亦不外此公例。 夫太极拳者,千变万化,无往非劲。势虽不侔,而劲归于一。夫所谓一者,自顶至足,内有脏腑筋骨,外有肌肤皮肉,四肢百骸相联而为一者也。破之而不开,撞之而不散。上欲动而下自随之,下欲动而上自领之;上下动而中部应之,中部动而上下和之。内外相连,前后相需。所谓一以贯之者,其斯之谓与! 而要非勉强以致之袭焉!而为之也,当时而动,如龙如虎,出乎尔而急如电闪;当时而静,寂然湛然,居其所而稳如山岳。且静无不静,表里上下,全无参差牵挂之意;动无不动,前后左右,均无游疑抽扯之形。洵乎若水之就下,沛然莫能御之也。若火机之内功,发之而不及掩耳。不假思索,不烦疑议,诚不期然而已然。

盖劲以积日而有益,功以久练而后成。观圣门一贯之学,必俟多闻强识,格物致知,方能有功。是知事无难易,功惟自进,不可躐等,不可急就;按步就序,循序渐进。夫而后百骸筋节自相贯通,上下表里不难联络,庶乎散者统之,分者合之,四肢百骸终归于一气矣! 二气第二 天地间,未有一往而不返者,亦未尝有直而无曲者矣。盖物有对待,势有回还,古今不易之理也。故尝有世之论捶者而兼论气者矣! 夫主于一、何分为二?所谓二者,即呼吸也。呼吸,即阴阳也。捶不能无动静,气不能无呼吸。呼则为阳,吸则为阴;上升为阳,下降为阴;阳气上升而为阳,阳气下行而为阴;阴气上升即为阳,阴气下行仍为阴。此阴阳之所以分也。 何谓清浊?升而上者为清,降而下者为浊。清者为阳,浊者为阴。然分而言之为阴阳,浑而言之统为气。气不能无阴阳,即所谓人不能无动静,鼻不能无呼吸,口不能无出入,而所以为对待、回还之理也。然则气分为二,而贯之于一。有志于是途者,甚勿以是为拘拘焉耳! 三节第三

修炼太极拳的三大要领

修炼太极拳的三大要领 一松 学习太极的人都会练太极套路,然而大多却不懂得松八段九节。所谓八段,是指脚、小腿、大腿、脊背、大臂、小臂、手、头;所谓九节,是指踝、膝、胯、腰、颈椎、肩、肘、腕、指趾关节。 松开八段九节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要经过三个阶段的训练。 ①初学阶段 呼吸自然,周身顺随。 ②端引 什么是端引呢?以出手为例,一般的练法是由肩到肘到腕到掌指,即由根到梢把手推出去。这样练肌肉是紧张的,关节是闭合的,端引是把这个过程倒过来,用手指尖把胳膊引导出去,出腿时用脚趾尖把腿引导出去,以头引导全身,即所谓“虚灵顶劲”。 ③专项放松 比较有影响的太极拳都有专门的放松训练,比如陈式太极拳就传有放松操。而笔者所练太极拳,负IJ通过定势松八段九节。每个定势松开之后再换下一个定势。 这样练就非常艰苦了,运动量要增加三至四倍,还要注意松而不懈。如何区别松与懈呢?松,关节是开启的,肌肉软组织是舒展的,精神是安逸的;懈,关节是闭合的,肌肉软组织是萎缩的,精神萎靡不振。 松而不懈的关键是如何看待紧,只强调松而不言紧,就达不到松的目的。松紧是一对矛盾,是太极之两端,没有紧,松就不存在。松的结果,弹力自生,才能在揉手中用松弹劲把人轻松地发出丈外。 二慢 对于慢,作为初学者,首先要做到形体动作的慢。放松慢练,有利于调整呼吸,使呼吸逐渐做到“悠、长、细、缓、匀”;有利于调整身体各部位的身形要求,仔细检查动作的正确性和内外的协调。 慢并不是单纯的故意追求缓慢,而是要求既能慢,又能快,开始的慢,是为了以后的快。

前人说:“慢要慢到别人跟不上我,快要快到别人跟不上我。”又说“不贵速而贵缓,缓则可以细心揣摩,由粗及精,且其运劲可以自知运到指头与否;能如此运,将来功夫成时,其速无比。” 能轻则松,能松则快;能缓则内劲逐渐增大,不用力而自然沉重。在轻缓有了功夫以后,即可随心所欲地练快,能够快而不乱,轻而不浮。 三圆 圆包括形体动作的圆活与气势的圆活。 ①形体动作的圆活,亦即动作要圆满灵活 圆满灵活运用到揉手推手上,要求达到中正不偏,不越界限,不被压扁,走化粘依, 不丢不顶,处处圆转饱满,轻灵活泼。 太极大家对圆活是十分强调的,如“周身节节串”,“意气须换得灵,乃有圆活之趣”等等。 ②气势的圆活 至圆才能至活,圆是活的基础,所以说“圆则活,方则滞”。要踏进圆活的境地,则 必须掌握“气势”和“十方支撑”。气势要由精神来支撑。 所谓十方,是指人体前后、左右为东西南北四正方,而东南、东北、西南、西北为 四斜方四隅方,合起来为八方,八方在平面图中可表达,加上头顶与脚下一条竖线即上、 下两方,共为十方,这就是古人所讲“十方虚空、十方界”。 太极拳的特点 一轻松柔和 太极拳的架式比较平稳舒展,动作要求不僵不拘,符合人体的生理习惯,没有忽起忽 落的明显变化和激烈的跳跃动作。 所以,练习一两遍太极拳以后,会感到身上微微出汗,但不会出现气喘等现象,给人 以轻松愉快的感觉。由于太极拳具有这个特点,所以,不同年龄、性别和体质的人都可从 事太极拳练习。 二连贯均匀 整套太极拳的动作,从“起势”到“收势”,不论动作的虚实变化和姿势的过渡转换,都是紧密衔接、前后连贯,看不出有什么明显停顿的地方。整套动作演练起来,速度均匀,前后连贯,好像行云流水,连绵不断。

十三势歌

十三势歌 十三总势莫轻视。命意源头在腰隙。变转虚实须留意。气遍身躯不少滞。静中触动动犹静。因敌变化示神奇。势势存心揆用意。得来不觉费功夫。刻刻留意在腰间。腹内松静气腾然。尾闾中正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仔细留心向推求。屈伸开合听自由。入门引路须口授。功夫无息法自修。若言体用何为准。意气君来骨肉臣。想推用意终何在。益寿延年不老春。歌兮歌兮百四十。字字真切意无遗。若不向此推求去。枉费功夫贻叹息。 打手歌 掤捋挤按须认真。 上下相随人难进。 任他巨力来打吾。 牵动四两拨千斤。 引进落空合即出。 沾连粘随不丢顶。

张三丰拳论 一举动中周身俱要轻灵,尤须贯串。气宜鼓荡、神宜内敛,无使有缺陷处、无使有凸凹处、无使有断续处。其根在脚,发於腿、主宰於腰、形於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向前退後乃能得机得势,有不得机得势处,身便散乱,其病必於腰腿求之,上下前後皆然。凡此皆是意,不在外面。有上即有下,有前则有後,有左则有右。如意要向上即寓下意,若将物掀起即加以挫之之意,斯其根自断,乃坏之速,而无疑。虚实宜分清楚,一处有一处虚实。周身节节贯串,无令丝毫间断耳。 长拳者,如长江大海滔滔不绝也。掤、捋、挤、按、采、挒、肘、靠,此八卦也。进步、退步、左顾、右盼、中定,此五行也,『掤捋挤按』,即乾坤坎离四正方也。『采挒肘靠』,即巽震兑艮四斜角也。『进退顾盼定』,即金木水火土也。合之则为『十三势』也。 十三势行功解 以心行气,务令沉着,乃能收敛入骨。以气运身,务令顺遂,乃能便利从心。精神能提得起,则无迟重之虞,所谓头顶悬也。意气须换得灵,乃有圆活之趣,所谓变转虚实也。发劲须沉着松静,专注一方,立身须中正安舒,支撑八面。行气如九曲珠,无往不利(气遍身躯之谓)。运动如百炼钢,无坚不摧。形如搏兔之鹄,神如捕鼠之猫。静如山岳,动如江河。蓄劲如开弓,发劲

太极内外行功要诀

太极内外行功要诀最新 太极内外行功要诀转贴 发布时间:2009-09-11 11:03 一、心静用意 (一)以意行气 陈鑫所著陈氏太极拳图说中,有运动气机图,说明心如将军发令,意为传令,气为兵;将军一出令,则士卒皆听命;清气 上升行於手,浊气下降行於足,气皆行到指头,乃正气之上行下行似两橛,其实一气贯通也。 因之谓以意行气,所以练太极拳要用意,行气,不能用力。每一动作,先要意动,然後形动, 这样才能做到所谓:「意到气到,气到劲到。」所以说:太极拳的锻链方法是用意不用力的。 我们日常用语所说的心,如说心里想要怎样怎样,做事要用心等等,这个「心」字可以说指的就是「脑」,有时把「心意」 连称为一词,因之以意行气,也可以说以心行气。所以太极拳的用意,可以解释为脑的想像 作用。「心」古称主思虑,也就是脑的代称,「意」字可解释为「意识」,即精神现象,所有如 知觉、记忆、想像,都是「意识」,与「心」字同义,所以「用意」就是用脑来想像。因之太

极拳的用意,如果说意欲行气,就要作行气的想像,久而久之,这个想像力就能支配生理作 用,真的有气在行,这就是以意行气的方法,说来很简单,但是实行起来,不太容易,先要 心静,心静则意专而诚,才能见功。因此练太极拳的天天盘架子,天天想像气随著动作的屈 伸向外内收,经过大脑皮层的兴奋和抑制作用,由脑脊髓神经的发出冲动作用到达肌肉,使 之放松与收缩。这样日日锻链,先由用心注意而成自然,渐渐练架子每一动作,只要意念上 想到某一部位,就可产生气的活动,这就是做到了意到气到。 陈鑫说:「学者上场打拳,端然恭立,合目息气,两手下垂,身桩端正,两足并齐,心中一物无所著,一念无所思,穆穆皇 皇,浑然如大混沌无极景象。故其形无可名,名之曰无极,象形也。」又说:「打拳上场後, 手足虽未运动,而端然恭正之中,其阴阳开合之机,消息盈虚之数,已俱寓於心腹之内。此 时壹志凝神,专主於敬,而阴阳开合,消息盈虚特未之形耳,时无可名,亦名之曰太极,言 此以示学者,初上场时,先洗心涤虑,去其妄念,平心静气,以待其动,如此而後可以学拳。」 这是陈鑫从太极拳方面来解释「无极」和「太极」,也就是说明心静用意。练太极拳时,在未

王宗岳太极拳十三势行功心解

王宗岳太极拳十三势行功心解--杨澄甫注 一、以心行气,务令沈气,乃能收敛入骨 注: 心以精神意气之总称,乃指走架时一拳一动以精神为主动,驱使其气,即每一开合之,开时必须直行之,则自然沈著而有缠劲,其气就自然而收敛入骨髓矣。 二、以气运身,务令顺遂,乃能便利从心 注: 用功既久,气能随意而运动,则身之运动,为意之运行,其根乃在心(精神意气)因以心行其气也,所有屈伸起落,务须曲线缓和,毋使身用内发生稜角之病,是之为顺遂,如 此则身可从气,而气可从心矣。 三、精神能提起,则无迟重之虞,所谓顶头悬也。 头略拔,则谓虚灵顶劲,精神自然而连带提起矣,亦即头顶上有掤劲之谓也。头顶上有掤劲,则可减去身之重量,其转动自然轻灵,而无迟重之虞矣。 四、意气须换得灵,乃有圆活之趣,所谓变动虚实也。 注: 每一动作其身手均有主宾之,如能随机换意互为主宾,意之所至气即随之,是之谓灵,意左则左为实,意右则右为实,能如意而倒换之,意气不滞住某一点,是为活,内中顺遂,是之谓圆,能保顺遂以倒换,亦即虚实之变化也。 五、立身须中正安舒,支撑八面。 注: 头顶悬起为调整身之中正法,中正者,必须不偏不倚,不俯不仰,如有偏倾,只能支撑他之一方有掤劲,失去其余之七方矣,故气向下沈,则意不浮躁,而身体安定舒展,自然中正不偏,能得中正何方来何方即可支撑之,故无论如何变化之动作,而身体均须中正内 行之。 六、发劲沈著松净,专主一方。 注: 此言凡发劲时其身平均须在掤劲中沈著行之,尤须不淮发丝毫努责作用,如无努责为之”松”,体会空洞谓之”净”,如斯松净沈著之劲,而具弹性,方有发之可能也,发时双手本系相对而相异,以求保持身体之平衡,然双手虽由相对相异之方向而发,然发时之双手仍应有虚实之,须一手为主,一手为宾,即一手轻,一手重之谓也。 七、行气如九曲珠,无微不到

太极养生 详解武当太极拳十三式要领

太极养生_详解武当太极拳十三式要领 在中国,关于太极拳的派别更是数不胜数,武当13式太极拳更是综合了内外功法,外有太极十三势,内有武当内家拳,下面北京迈凯奇就简单的介绍下武当太极拳十三式。 武当内家拳,是一种集武术养身为一体的精妙拳法,有以静制动,以柔克刚,以四两千斤,后发先制的武术特点;亦有动如行云流水,绵绵不断,刚柔相含,含而不露的武术风格。更有发人潜能,开人智慧,充人精神,壮人体魄,去病健身,益寿延年的独特功效,实为中华武术之晶体,东方文化之瑰宝。

太极拳法,并非是指目前所见单纯的太极拳套路,而是由俩仪、太极、无极、三种不同层次的拳术、功法组合而成的一套由外至内,由动至静,从初级到高级,动静结合,内外兼修完整的修练功法。 武当13式太极拳是第一代内家拳,为三丰祖师所创,十三势是由起势、抱球势、单推势、探势、托势、扑势、担势、分势、云势、化势、双推势、下势、收势等功防意识较强的十三组动作组成,其中内含吐纳导引、采补混元桩等三种道家内修养身功法,然十三势动作亦是根据锻炼人体八脉的需要所编,而八脉又内连五脏,整个套路内含五脏八脉,外有五步八法,兼之功防十三组合,容合道家养身丹术,故谓“太极十三势”。 其动作要领是:虚灵顶颈,含胸拨背,沉肩坠肘,舌顶上腭。练习时要求形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神合,六合之中,神形具妙,动作之中,绵绵不断,如行云流,松沉自然;动静之中如棉里藏针,刚中带柔,柔中有刚,刚柔相含,含而不露;呼吸之中,开合自如,升降自然,深细长匀,息息归根。太极十三势内含丰富,意义深远,自古为武当镇山之宝,秘传之法。 武当13式太极拳动作要领: 第一式仙人放剑 (1) 两脚分开成外八字步,且将两膝之关节自然弯曲;两手臂环抱于胸前且令其两手形成分指掌(五指自然分开并弯曲手指)而做掌心相对状;头部端正但却微做垂首(低头)状;肩 下沉,腹内收,腰要塌,胸须含,背则拔;凝神静息待操作;此为预备式。 (2) 两膝再做弯曲状即佐之身体下沉;同时两掌抓握回收至下腹前并使之变为左,右空心拳状。眼看两手。 (3) 右脚向正前方(术语谓之正门)踏出半步;与此同时两手向前放开(与胸等高,掌心向前)。 (4) 右脚不动即不得移位;左脚套步上前踏入正门并形成左剪刀步定位(即左腿伸直前 探铺出且左脚尖内扣朝向右方;右膝弯曲其脚尖外撇约40度角;收髋紧腿勿松肌肉);而两掌则在步型定位之间作收,放击打即右掌下按,左掌前推(均为掌缘作重点击打)。 (5) 再将左腿弯曲且脚尖外展;两手握成空心拳相靠 (6) 然后两腿形成右剪刀步(须右脚前踏一步后再做定位),两掌作左下按而右前击之状。 第二式乾坤盘球

太极24式动作要领李德印老师讲解

二十四式太极拳动作要领 第一组起势左右野马分鬃白鹤亮翅 一、起势(确定身型和高度) 1、左脚分开半步 2、两手慢慢前平举,与肩同高 3、屈膝下蹲两手下落按到腹前(手好像落在前面的桌子上,手心向下) 二、左右野马分鬃 野马分鬃一: 1、转腰抱手收脚两手上下合抱,好像抱球的样子(重心在右脚) 2、转身上步 3、弓步分手(重心移到左脚) 野马分鬃二: 1、转腰撇脚(重心移到右脚完成动作) 2、抱手收脚,二手相抱时,上手高与肩平,下手托与腹平(重心移到左脚) 3、转腰上步,向前迈出一步 4、弓步分手,前手心斜向上与肩平,后手按在胯侧手心向下(重心在右脚) 野马分鬃三: 1、转腰撇脚(重心移到左脚) 2、抱手收脚(重心在右脚) 3、转腰上步,脚跟轻轻落地 4、弓步分手,眼睛注视前手的指尖(重心移到左脚) 三、白鹤亮翅 1、向前抱手后脚跟半步脚掌落地 2、重心后移(到右脚)坐腿转腰分手 3、转向前方虚步亮掌前脚掌虚点地面 要点提示:第一组动作主要的手法是抱和分,左抱前后分开,转腰右抱前后分开,白鹤亮翅也是抱和分,向前抱转腰分再转向正前方。抱的时候,两手半曲抱圆,好像抱着一个大球。上手不过肩,下手不过腰,两手相对。分在武术里有攻防含义,下手要拉住他,牵引住他,另一个手伸到他的腋下,胳膊下,然后转腰弓腿,把他给掀倒。 两点注意:(1)身型身法要中正安舒,不要前俯,也不要后仰,端正的坐在腿上。 (2)动作要松软自然,以意念为主,抱着一个充满气的球,精神要集中。 第二组左右搂膝拗步手挥琵琶左右倒卷肱 四、搂膝拗步 搂膝拗步一: 1、右手前摆(重心在右脚) 2、两手交叉抡摆腰向右转前脚收回手摆向侧后方 3、上步屈擘收手到肩上 4、弓步搂手推掌(重心移到左脚)

很经典的太极拳的完整修炼及正确方法

太极拳的完整修炼及正确方法 简明扼要、通俗易懂、直击窍要 赵建宇 第一章:明理篇 一、明确目的 (一)练习太极拳的作用 (二)练习太极拳的目标 (三)练习太极拳的练习方法 二、基本缠丝功是练好太极拳的根基 三、基本缠丝功法歌 第二章:太极拳法 第三章:例举技法 第四章:推荐太极拳理论 第一章:明理篇 一、明确目的 (一)、练习太极拳的作用 练习太极拳能起到什么作用?能达到什么目的?汇总起来分三个方面: 1、起到健全心理健康的作用,陶冶情操。通过练习太极拳的松、柔、轻、缓和刚柔相济,可以化去人们心理上因繁忙复杂的社会关系所造成的浮躁、郁闷、傲慢、恐惧、轻率、鲁莽等等不良情绪。练习太极拳讲究的是平衡的道理,心平气和,平衡中有起伏,起伏之中保持平和,即中庸之道。太极拳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种意识体操,但它不是简单的体操,它是先有意识(主要是练意识),后有动作,用意识去指挥动作的运动,这里面处处富含哲理,妙趣横生;太极拳是拳术、也是艺术,练起来如行云流水,如波涛跌宕起伏,具有很雅致的欣赏价值,所以通过太极拳的长期锻炼可以达到净化心灵、陶冶情操的效果。 2、全面增强体质。通过太极拳这种运动方式可以全面提升体质,因为太极拳的要求是由里到外,一动全动;自下而上,由上而下,节节贯串,意念不动,外形寂然不动;意念、内劲一动,外形随之而动,而且要符合阴阳平衡的哲理,从而调动了身体所有机能参与锻炼;因此对于神经系统、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免疫系统等起到了良好的改善作用,有病的起到了治疗作用,无病的起到了增强体质的作用;肥胖的可以减少脂肪;瘦弱的可以使体格、肌肉健壮;可以增强骨骼的抗压、抗折性能;提高关节的活动性能和韧带的延展性;增强了腿部力量,提高身体平衡能力;尤其是抗感冒等抵抗力的提高尤为明显。(请参阅我的“太极拳的健身价值”一文) 3、武术技击作用更巧妙。太极拳以柔克刚,以弱胜强,以静制动,后发先至;舍己从人,“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己先动。”引进落空合即出,四两拨千斤;物来顺应,沾着不离,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人不知我,我独知人。” (二)、练习太极拳的目标 练习太极拳无论是技击还是健身都是让身体的机能达到空松圆活,化僵为柔,达到积柔成刚的目的。人在婴儿时期肢体是柔软的,但没有搏斗、生产能力。当人们有了生产、搏斗等生存能力后,肢体、劲力又变得僵硬,随着岁月的增长,

练习太极拳的六个基本功

练习太极拳的六个基本功 对于没有任何学拳基础的人来说。练习太极拳就要从零开始学起,不是说练习太极拳不需要基础,而是练习太极拳的最重要的就是基础的练习,只有学好了基础才能提高你的太极拳。 一、无极桩 首先将双脚分开要与肩同宽,将你的双膝微微弯曲,身体的重心放在两条腿上;将双手就到胸前微微弯曲手臂,手指呈自然装展开,手指指尖相对,手掌掌心向里呈现抱球状,两眼注视双手。姿势高低可根据体质和腿部力量自行掌握,通过练习下部力量增加稳实,周身内劲饱满,丹田之气充足。 二、开合桩 在无极桩姿势的基础上,两手臂作稍向外棚开和稍向内收合的练习。开时为吸气(小腹鼓起);合时为呼气(小腹内收)。初练时呼吸应力求自然畅通,不要勉强憋气。当练久之后,可以加大呼吸程度,扩大充气量。如吸到极点不能再吸时,改为呼气。同样,呼到极点将气全部吐出不能再呼时,改为吸气。每次可练3-5分钟,日久可渐增。 三、升降桩 预备时,身体自然正直,两脚开立,头正悬顶,下颏微收,肩臂松垂,两手轻贴大腿外侧,眼向前平视。这时体松心静、排除杂念、精神集中、呼吸自然。动作时,两手缓缓向前平举至肩高,同肩宽,两肘微下垂,手指微屈,指尖向前,手心向下,眼看两手方向。 这时为吸气(小腹内收,意由丹田提气上升,贴于脊背)。用意不用力,自然稳重,此为“升”式。当两手臂升至肩高时,转为下落,两手按至腹前,手心向下,微微下塌,舒指展掌,眼看前下方。 这时为呼气(小腹鼓起),气沉丹田,此为“降”式。这样两手臂随两腿的屈伸,做前平举和下按的反复练习即为“升降”练习。姿势的高低可根据体质情况和腿部力量自行掌握。

初练时呼吸应力求自然畅通,不要勉强憋气,久练后可以逐渐加大呼吸量。如两手升至肩高,吸到极点不能再吸时,改为呼气。同样两手下按,呼气到极点不能再呼时,改为吸气。一升一降为一次练习。初练时,可做3-5次,久练后,练习的次数可逐渐增加。 四、虚步桩 首先身体立正真好,身体的重心移到右腿上,并将右腿微微弯曲,左腿向前迈出半步用脚跟点地将脚尖翘起,然后将左膝微微弯曲的同时将双手举向前放,将左手上举同鼻子高度,右手放于左边肋骨的下方,双手手指微微弯曲,自然分开,掌心斜相对,指尖均朝前上方,眼看左掌方向,如同左琵琶式。

王宗岳《太极拳论》《十三势》《十三势行功歌诀》《打手歌》

王宗岳《太极拳论》《十三势》《十三势行功歌诀》《打手歌》 山右王宗岳太极拳论 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无过不及,随曲就伸。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黏。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虽变化万端,而理唯一贯。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然非用力之久,不能豁然贯通焉。虚领顶劲,气沉丹田,不偏不倚,忽隐忽现。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独知人。英雄所向无敌,盖皆由此而及也。斯技旁门甚多,虽势有区别,概不外壮欺弱、慢让快耳。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学力而有也。察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观耄耋能御众之形,快何能为?立如平准,活似车轮。偏沉则随,双重则滞。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率皆自为人制,双重之病未悟耳。欲避此病,须知阴阳。黏即是走,走即是黏;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济,方为懂劲。懂劲后,愈练愈精,默识揣摩,渐至从心所欲。本是舍已从人,多误舍近求远。所谓差之毫厘,谬之千里,学者不可不详辨焉。是为论。 《十三势》 长拳者,如长江大海,滔滔不绝也。 十三势者,掤、履、挤、按、采、挒、肘、靠、此八卦也;进步、退步、左顾、右盼、中定、此五行也。掤、履、挤、按、即干、坤、坎、离四正方也;采、挒、肘、靠,即巽、震、兑、艮四斜角也;进、退、顾、盼、定,即金、木、水、火、土也。合之则为十三势也

王宗岳《十三势行功歌诀》 十三总势莫轻识,命意源头在腰隙;变转虚实须留意,气偏身躯不稍痴。静中触勋动犹静,因敌变化示神奇,势势存心揆用意,得来不觉费工夫。刻刻留心在腰间,腹内松静气腾然;尾闾中正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仔细留心向推求,屈伸开合听自由;入门引路须口授,功用无息法自休。若言体用何为准,意气君来骨肉臣;详推用意终何在?益寿延年不老春。歌兮歌兮百四十,字字真切义无疑;若不向此推求去,枉费工夫贻叹息。 王宗岳《打手歌》 掤捋挤按须认真,上下相随人难进;任他巨力来打我,牵动四两拨千斤;引进落空合即出,沾连黏随不丢顶。

太极拳基本功

学太极拳要练好基本功,首先要了解太极拳的基本手法有几种,都有怎样的具体要求。太极拳要求劲力“ 运之于掌、通之于指”“ 形于手指” ,手是传感器,听劲、化劲、发劲都要通过手,太极八法中有棚、捋、挤、按、采、挒、肘、靠,前六法直接以手完成。这首先要有正确的手法作为基础。太极拳的基本手法主要有拳、掌、勾三种。太极拳虽然叫做“太极拳”,但是实际上用拳的时候少,用掌的时候多,主要是掌法变化多,而太极拳中用到勾手的地方很少。 拳:手法是四指靠拢向掌心卷屈,拇指与中指或食指相扣用意时松扣,用力时紧扣。握拳应注意勿过紧或过松,过紧则易妨碍血液循环,过松则不便实用;当拳伸出时拳与前臂要成直线不可向外(或向内)扭曲,但一般人最易犯向外扭曲的毛病。向外或(向内)则使腕部紧张,必然妨碍气血畅通。此外,与对方交手时也易受伤。因此应注意这个缺点。 掌:手法是五指自然分开并微屈,虎口成圆形,掌心微含。力求自然状态,食指或小指虚领即可。如立掌时食指领,内缠外缠时以小指领劲,此掌法为半阴半阳或者半掌半拳取“中和”之意。伸掌法:五指微曲,不可伸直,指尖要留有空隙,不可靠拢,每当手掌伸出时,腕部不可过分弯屈紧张,伸出收回都不用力,因为紧张或用力都会妨碍气血畅通。 勾法:有两种,一种以拇指、食指相捏,其余指相合;另一种拇指、食指相捏,其余四指松松拢住。钩指的作用,在“单鞭”式中为“蛇尾”之象形。陈家沟太极拳宗师陈鑫为此式谱以歌诀“单鞭一式最为雄,一字长蛇亘西东,击首尾动精神贯,击尾首动脉络通,当中一击首尾动,消息贵在脊骨中”。在实际用法,以钩手为“点穴撅”之所用。 关于太极拳的手法,一般只有上述三种,但这三种手式在太极拳运动中是经常变换的,每当变换时应注意缓慢,不可太快和用力,在不用时腕部必须松活轻灵,尤其腕关节不可紧张,否则影响气血畅通。 太极拳的基本步法有五种:即弓蹬步、骑马步、丁虚步、半扑步、八字步。现将各种步法要点分述如下:

十三势与老子《道德经》五十章

十三势与老子《道德经》五十章 ———我的练功体会(二) 在太极拳历史上,都以口授身教,即所谓入门引路须口授。经典拳论首推王宗岳拳谱《太极拳论》《十三势(又名长拳)》《十三势行工歌诀》较全面阐述了太极拳,由著熟入门引路渐悟懂劲至阶及神明,与技击应用,到健身益寿延年,修身锻炼时时刻刻注意争项。并明确太极拳乃神意运动。用意不用力,在用神用意时应无过。应以弱为强,又不能不及。神意由分离至合后,关键要充塞通身方为懂劲和拳理,功法等。 一代宗师李亦畲在《太极拳小序》一文也明确了这一论点“太极拳不知始自何人,其精微巧妙,王宗岳论详且尽矣。”李亦畲这一论点是亲身经历的结论。郝少如在《武式太极拳》一书“写在前面的话”文中提及“1852年,武禹襄先生益受陈清平而得其精要,始知与原学的拳艺异同。随后,又于其兄处获得最古典的太极拳论——王宗岳的《太极拳谱》而甚是欣喜,归里后,即招来其甥李亦畲至家曰:“现在真东西(拳谱)在咱们这儿,只需在身上验证了。”于是禹襄先生格物致知,详尽了王谱之理,豁然贯通并颇有发悟,而独创一派严格遵循太极拳原理与法则的武氏拳。 综观现代太极拳修练者,能否严格遵循太极拳原理与法则锻炼,是练好太极拳关键问题。修练者先应熟悉太极拳的拳理、功法,即王宗岳《太极拳论》中的“著熟”。只有太极拳的拳理、功法熟悉了,才能在锻炼中慢慢悟到太极拳不同与其它拳种的“劲”。“著熟而渐悟懂劲”,著熟是修炼太极拳者正确与否的路标。太极拳经典拳论都是著者的拳艺达到极精境地时的心得结晶。拳理、拳法理论著作的熟悉,决定了太极拳爱好者能否入门的关键。 “著熟”并不是“招熟”,招熟的出现使很多太极拳爱好者误入歧途,每日都有在一招一势上努力,出现了学杨式再学陈、吴、武、孙等多种拳式为一身的练功者。太极拳是内家功夫,应求神意在自身体内行功为重要,不能在外形上练苦功。外家讲究外形快,内家注重心意快;外家练筋骨皮肌肉之力,内家要求放松卸净肌肉收缩产生的力。内家讲究体内由神意发出的内劲,肌肉收缩的力。内家要将它卸至无,即王宗岳《太极拳论》首提的“无极”。太极拳是神意运动,有“用意不用力”的指导性理论,太极拳不但要“用意不用力”还要越柔软然后才能越坚刚。反其道貌岸然而行之,是不可思异学说。 招熟的出现给太极拳带来不可估量的灾难,它的出现使太极拳练法与外家拳和体育没有了区别,所区别只是现代太极拳的慢,其它外家拳与体育也都讲究。辨别是否太极拳锻炼正确,只有自身验证是否用意不用力,与越柔软后体内越稳重坚刚,神意能否充塞通身,即武禹襄拳论,“全身意在蓄神,不在气”与“著熟必须心悟,不能口传。心知方能身知,身知胜于心知。徒心知尚不能适用,待到身知,方能懂劲。懂劲洵不易出”。神意能充塞通身,即全身无处不太极的神明阶段,神明只是太极拳成功阶段,不是最高境界。神不明意怎行拳?王宗岳《太极拳论》有“虽势有区别、概不外壮欺弱,慢让快耳,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学力而有也。”王宗岳讲的非常明确,“虽势有区别(即虽招有区别)。。。。。。非关学力而有也”。(即非关太极拳功力而有也)。是否达到王宗岳《太极拳论》的标准应以“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与“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为准。即对方主攻时那怕只有一根羽毛重量,我都能舍已从人跟着走,即“引进落空”。对方虽轻(因是有备而来),这时我是否粘着对方弱点。那怕轻的只有蝇虫落下其运动之方向你都能辨别清,顺其弱点认定方向发之。心神明白了对方来势与弱点,推手就不会顶抗。是否顶抗就是太极拳修练正确与否的标准。要学好太极拳,辨别太极拳理法是至关重要的关键。特别现代名师随处可得,理论书籍五花八门各有其说,这就得靠爱好者多思考

太极归元养生功18式

太极归元养生功18式 1. 无极桩:要求松(放松)、静(精神入静)、正(立身中正) 2. 浑元桩:松、静、正同上,双手抱圆,虎口撑圆,掌心夹圆。产生效果:身体麻、热、涨。呼吸要细(呼吸气不粗)、匀(呼吸均匀)、长(呼吸由短至长)。 3. 运转乾坤:左右运球(拉式、推式各九次,共十八次)右手在上左手在下,向右远转。 4. 劳官贯气:阴阳开合右手在上(野马鬃分后高探马),九次;上手劳官穴向下手劳官穴压下去。 5. 二郎担山:(刀撵猴),九次;左手在前后手伸直180度掌心向天上,眼看后手。 6. 合谷贯气:(走马扬鞭),九次;左手在前,右手掌心劳官穴向左手合谷穴贯气,反之一样相同。 7. 腰身八卦:(运8字)(阴式,阳式各先向右运行九次);双手平衡在腰部运行8字。 8. 海府托舟:(涮腰肾),九次前掌心向外、眼看肘尖向后转,再看脚跟。 9. 灵龟戏水:手掌心向上向前尽手后反转双手向后划圆,好像游蛙泳一样。 10. 大鹏展翅:身形向下手往上,身形向上手往下,好像大

鹏展翅飞翔。 11. 揉球式:九次;右手在下,、双手将球上下滚动。 12. 开合拉气:九次,想象掌心有一气球,一开一合。 13. 棒拉气:九次,想象怀中有一个大气球,由后向前向上慢慢棒起。 14. 波浪式拉气:(双,单各九次);由外到里,由下而上好像大海的波浪一样双手,单手起伏。 15. 浑元桩:同上第二式。 16. 无极桩:同上第一式。 17. 百会贯气:由头顶百会穴向脚下涌泉穴贯气(三次),按腹,手鱼际按肚脐,掌心劳官穴对准气海穴。 18. 干淋浴:(1)双手擦撑、(2)搓面、(3)梳头、(4)搓耳朵、(5)揉听宫、(6)鸣鼓、(7)捏颈、(8)撵大椎穴、(9)撵玉枕穴、(10)双手按眼,全身敲打经络放松肌肉,收式。 全套功法练习时要做到松,柔,慢,静,意。

太极拳基本功训练方法

太极拳基本功训练方法 太极拳基本功训练方法1、重视拳架的锻炼 拳架是太极拳功夫的基础,是太极拳的本。所以强调拳先打低架,也就是拳走低架,裆走下弧。因为拳架里有丰富的内涵。 它包括人体整体素质训练的多种要素,如力量、耐力、灵敏、速度、松柔、丹功、意念力、智力、胆量、精神、技巧等多方面的训练。这些方面的训练内涵是其他锻炼项目(如推手、器械)所不能替代的。 所以说,在学习拳架的同时,我们还需要锻炼自身的综合素质。 练架子是长功力的过程,是练“知己”功夫的过程,是推手中不能施展,而在拳架中淋漓尽致地施展,器械锻炼中,各种拿法以及各种手法难以得到锻炼,所以,每天安照要求尽可能地多打几遍拳。 太极拳基本功训练方法2、单式训练 实质上是发劲锻炼。如果练拳着眼于护身、交手,必须进行单式练习。主要是从拳架中拆出一些认为最实用,最善于施用的招法。这样会很苦、很累,但功力会提高很快。 太极拳基本功训练方法3、练推手 双方切磋,练推手其实就是听劲、喂劲、化劲、发劲诸手法的练习,切磋各种太极劲力彼此相生相克的关系,从而锻炼知彼

的功夫。 在太极推手中,“知己知彼”是取胜的关键所在。 提高触觉灵敏度,努力扩大自身引化来力的空间,尽可能将来力引向“强弩之末”的境地。练推手要从吃亏入手,着重提高化解来力的功夫,在这个基础上,再练习发劲。 太极拳基本功训练方法4、器械训练 主要是锻炼臂力、腕力、腿力、腰力以增强自身功力,它是拳架功力的补充。 太极拳基本功训练方法5、内功的训练 (即:意、气、力的训练) 意 首先是意念,每个式子,每个动作都加上意念,全神贯注,每个动作运行之中都想前面有各种阻力,叫做有敌情观念,也叫有功防意识。(也是我师傅常讲的一人玩二人)。 气 在打太极拳的过程中,要全面发挥人体的呼吸功能,在进行肺呼吸的同时,要重视丹田呼吸(即:腹式呼吸),以便有利于调节和发挥人体潜在的多种功能。 力 丹田力其实就是腰力,丹田的旋转滚动,带动四肢,带动整体运动。丹田运动时人体的调整有特殊的功效。 这三个方面的锻炼,是太极拳内功锻炼的三个重要部分。关键部位,贯穿于上面各种外功,内功的锻炼之中,万不可轻视。 提高功力,不管是外力还是内劲,都要做到外力和内劲的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