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愈心理创伤的6步走

治愈心理创伤的6步走
治愈心理创伤的6步走

治愈心理创伤的6步走

心理引言:如果你悉心地观察,你会发现,哪怕是一个非常细微的念头,都会引起身体的变化。比如,工作时,当脑子里想“时间不够了“,心跳就会加快,呼吸就会变得短浅;当脑子说“如果这件事我办不成就糟了”,身体就会紧缩;当我哪怕生一点点气时,胸口就会感觉闷;当我为房子的问题焦虑时

每个人都会经历创伤。有些是突发性创伤,比如地震、雪灾、突发性车祸、失去亲人、离婚等等。而有些创伤发生了太长时间,称之为积累性创伤,比如经常性地感觉到被嘲笑、不被认可……

当这些创伤已印刻于心, 如何才能从创伤中更快地恢复过来?美国专家研究了一套新的创伤修复模式。通过学习这个模式,我们不仅可以治疗自己,也可以帮助身边受了创伤的人。可是,难道踢踢腿、弯弯腰的躯体训练,真的可以治疗我们内心的伤痛吗?不妨试试!

Step1:脚踏实地:就是让受伤者主动地去感受外在的支持

首先坐好:认真感觉你的全身,哪里的感觉最好?

医生问:“好,你现在去认真感觉你的全身,哪里的感觉最好?”听到这个提问,我一下子就愣住了,怀疑是不是现场的翻译搞错了——难道不应该问哪里不好吗?我们不是要解决问题吗?怎么先问我哪里“最好”呢?我有生第一次去感受自己的“好感觉”。首先被我意识到的是整个下半身的好感觉——从臀部到双腿、再到两只脚——确实都感觉不错,很放松。然后我试着让两只小腿的肌肉用用力,立刻体会到双脚踩到地板上的踏实感,之后又感受到整个沙发把我支托得又稳又舒服。这时,我意识到自己的肩膀有点僵硬,于是有意地将它们向下放松。

脚踏实地:就是让受创伤的人感受到外在的支持。通常,人们受到创伤后的第一个感觉就是“无助”,“孤立无援”“无所依托”,此时的身体也往往是紧绷的、僵硬的,而“脚踏实地”就是让受伤者主动地去感受外在的支持,即使所有人都离开了你、敌视你,你仍有“大地”给你支持,而且身边的任何东西,如椅子、桌子、地板,甚至是树木、空气都在给你支持。

这样去感受的时候,身体自然就会生出一种放松之感。当你感觉到支持以后,感觉

身体的变化,并把注意力集中在“好感觉”上,渐渐的,一种新的情绪就会来临:“我不是孤独的,我是安全的。”

钟摆效应:通常,在让受伤者从震惊中恢复到相对清醒之后,医生们也会使用“钟摆效应”这一技术,即让被治疗者在身体的“坏感觉”与“好感觉”之间来回穿梭,既要注意到紧张、僵硬等不舒服的负面感受,还要注意到各种积极和中性的身体感受。这可以帮助我们学会体会身体的各种感受,进而学会分辨神经系统处在失调和平衡的不同状态中的感觉。

通过这些,我们的神经系统会获得恢复的能力,我们也重新熟悉对自己身体的控制力。

Step2:钟摆效应:让被治疗者在身体的“坏感觉”与“好感觉”之间来回穿梭

讲述:我总害怕别人不高兴,每到这时,胸前就感觉到重压。接下来,Blinn 医生询问我想解决的困扰是什么。

于是我坦白——

“我很害怕别人生气。尽管已经30 岁了,可每当面对我的老公、老板,甚至随便身边的什么人,我都很容易像个3 岁孩子一样,害怕别人不高兴。我只能与心平气和的人讨论问题,一旦感到对方的情绪变糟,我就无法再把注意力集中到事情本身,反而急着做点儿什么让对方赶紧高兴起来。”

“甚至大学毕业以后,成绩优秀的我在律师行工作了半年,就彻底改行写字了——我可以写出一流的辩护词,却无法在法庭上流畅地表达观点,因为我受不了让别人难堪!生活中,这样的例子就更多了。我经常会买下很多根本不需要的东西,只是因为感到促销员的工作很辛苦,如果我什么都不买,他/ 她会感到很失望。”

听完我的故事,Blinn 医生提醒我注意在讲述过程中身体的感受。

这时候,完全不用费心体会,这种熟悉的压迫感就又一次光顾了我的胸口。“我胸前感到很难受,好像什么东西重重地压着它,让我喘不过气来。还有,肩膀又缩紧了。”

“现在,你深深地呼吸三次,试着打开肩膀,然后看看会发生什么。”医生说。

我努力去尝试,渐渐地,身体放松了很多。奇怪的是,我的情绪跟着轻松起来,觉得没有什么可怕的,如果老公不高兴,我可以心平气和地问问他“为什么不高兴?”这有什么难呢?

同步跟踪:这种追踪身体与情绪变化的技术,医生称之为“同步跟踪”。

受创伤的人不知道,当我们的心灵受到创伤,同步的,我们的身体也会随之发生变化,进入防御状态,就像如果突然受到一种惊吓,我们马上就会屏住呼吸、瞳孔放大、身体紧缩。即使是生活中的小创伤,也会让身体发生变化,比如生气时,呼吸急促,心跳加快等等。“同步跟踪”就是受伤者在回想某个创伤事件、遇到某种引发创伤的情境时,同时注意到自己身体发生的变化。这样做的目的是:当我们开始注意身体的变化,便可以有意识地改变身体的惯性反应,这时候创伤也会慢慢地被修复了。比如,小时候被蛇咬过一次,当再次看到蛇甚至是绳子就会不自觉地害怕,身体的惯性反应可能是动弹不得,这时,如果我们注意这一点,就可以有意识地动一动身体,比如动动手和脚,那么惯性重复反应就会被打破。

Step3:同步跟踪:当我们开始注意身体的变化,便可以有意识地改变身体的惯性反应

回想:曾经有所帮助的人或事

“好了,你的身体已经很难受了。换个头脑,跟我说一说那些对你的困扰有帮助的人或者事吧!”Blinn 提示我。于是我提起了我的心理治疗师。

“他是一个对我帮助很大的人。在以往将近一年的时间里,他陪着我逐渐看清楚自己恐惧的到底是什么?让人生气的后果不一定像我想象的那么可怕。现在的我,可以对促销员或者出租车司机说‘不’,但是面对家人还比较困难。”“世界上没有一夜见效的魔法,听起来你的治疗已经进行得很不错。”Blinn 安慰我说,“现在,你要回忆一下,每当你在治疗师面前感觉很安全的时刻,你的身体有哪些感受?”

我回想起,我刚刚走进治疗室的时候,坐姿经常是只做沙发的前三分之一,就好像参加面试那样标准;后来,渐渐地,我就可以在沙发上很放松地坐成任何样子。还有一点,以前的我习惯扎那种很紧的马尾辫子,咨询的过程中我经常会有意无意地解开橡皮筋,让头发随便散在肩膀上。

“我注意到,当你讲述这些比较安全的感受时,你的双手正放在大腿上,轻轻地拍它。你觉得你的手在做什么?”Blinn丢给我一个很调皮的小问题。

“好像……我的手,是另外一个人——它在告诉我的身体:你可以自己作出决定,你想走你就走,你想站住就站住,你可以的。”我一边说,一边点头,身体里的力量感觉更多了。“实际上,当我们张开手掌向外用力,是一种身体语言。可以意味着划清界限,表示决绝,保护自己,等等。记住这种感觉。”

活化资源:所谓活化资源,就是让受伤者重新审视自己内在的以及外在的有利条件。当我们受伤,往往会过分的悲观,往往只看到糟糕的一面。而这一技术,就是帮助我们重新审视整合蕴藏在我们外在的、内在的、身体的资源,比如:至少我的身体健康;至少我还有一个无活不说的朋友等等,帮助我们去追踪那些积极的身体感觉,以及因为发现有利资源而引起的身体变化。这个练习有助于建立内在的复原力,更新个人的觉察力,同时镇定神经系

统,将积极的经验扩展为内在感觉,获得自我疗愈的信心。

Step4:活化资源:就是帮助我们重新审视整合蕴藏在我们外在的、内在的、身体的资源

练习:用力推……去完成那个防御动作

接下来,医生请我站起来,与他面对面,举起双手使劲向前推他的双手。过程中注意保持身体不倾斜,将身体的重力交给脚下的大地,集中精力将手掌用力向外推。

几次咬牙切齿之后,我回到沙发上休息。

再次注意自己身体的感受,就立刻发现刚才讲不愉快时淤积在胸口的压迫感完全消失了,呼吸也变得十分顺畅,好像做过一件很有勇气的大事。全身上下,唯一还紧张的部位只剩下step4 恢复防卫反应:激活我们身体的自然能量,去完成一个防御的自然反应过程。活化资源就是帮助我们重新审视整合蕴藏在我们外在的、内在的、身体的资源。

两个肩膀——当然,我知道那是因为肌肉运动,而不是情绪压力,是一种类似走出健身房的“愉悦的痛”。

恢复防卫反应:这个练习的最重要的理论基础,是心理学家皮特· 列文的躯体感觉疗法:当危险临近时,我们的身体会自动做出保护性的反应——反击或者逃跑;但是经历过创伤性体验的人们,身体内的极大防卫能量虽被唤起,但却由于各种原因未能得到释放,反而冻结、淤积在体内,所以才会在以后的类似情境中,经常感到自己无能为力,身体麻木。恢复防卫反应的练习,可以激活我们身体的自然能量,去完成一个防御的自然反应过程,从而使我们的神经系统恢复平衡。平时,自己做这个练习的时候,不一定需要推一个大活人,墙壁、大树,或者任何可以让你“使出全力”的东西都可以。

Step5:恢复防卫反应:激活我们身体的自然能量,去完成一个防御的自然反应过程

方法:你感觉自己“僵住了”的时候,记得动一动

我们的这次治疗体验很快要接近尾声。结束前,针对我经常在生气的家人面前“呆若木鸡”的困扰,Blinn 先生送给我一个小方法:动一动。

“下一次,你感觉自己‘僵住了’的时候,记得去集中注意,活动你的身体,哪怕只是轻轻活动脚趾头。”“这是因为当我有意地去活动我的身体,就不会再继续在头脑里骂自己是个笨蛋了吗?”“不止是这些。活动身体,一方面会让你停止负性思考;另外这样也是一种采取行动。而主动地采取行动,又会传递给你自己一个非常积极的信号∶我可以保护自己,我可以处理眼下的问题。”

Step6:用身体抚慰心灵:主动地调试身体的动作和姿态,同样可以作用于我们的心灵

创伤修复模式:调试身体,作用心灵

医生说,这个方法虽然很简单,但涉及到了“创伤修复模式”的整体理论基础。通常很多人会认为我们的头脑和身体间的关系是单方向的决策和执行的关系,头脑思考和命令,身体只是执行意愿的工具;但是,今天,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心理学家、脑科学家和神经科学家相信,我们的身体和头脑之间的关系不是那么简单,它们是一个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有机系统,不仅我们精神世界会影响躯体反应,主动地调试身体的动作和姿态,同样可以作用于我们的心灵。

比如手臂和双腿的四肢肌肉,通常用在自我保护、关爱自身、处理让自己不舒服的事物等情况下;那么,当我们有意识地重复这样的躯体活动,也就可以刺激我们的神经系统与安全感和自我控制能力的确认感。这个道理生活中也很常见。比如我们在心情低落时,有意识地改变萎靡收缩的身体姿态,做一些快乐时的手舞足蹈的动作,对改善心情很有作用。

体验后记

体验完创伤修复疗法的几天里,我一直在实践一件事,那就是“倾听身体”。我越来越清晰地发现:身体与思想是那么地紧密相联。

如果你悉心地观察,你会发现,哪怕是一个非常细微的念头,都会引起身体的变化。比如,工作时,当脑子里想“时间不够了“,心跳就会加快,呼吸就会变得短浅;当脑子说“如果这件事我办不成就糟了”,身体就会紧缩;当我哪怕生一点点气时,胸口就会感觉闷;当我为房子的问题焦虑时,眉头马上就皱了……俗话说:相由心生。动不动就焦虑紧张的人怎么可能会有一个舒展喜悦的面相和一个健康的身体?

意识到这一点,我便有意识地舒展自己的肢体和眉头,尤其是当有焦虑和恐惧的想法产生时,我更是如此。奇怪的是,当我这样做,心情也变得开阔了。无怪乎那些热爱运动或者练习瑜伽的人,心情也往往更平静呢。

心理专家:妙招教你如何打开心结?

名人想不开抑郁了,某明星想不开自杀了……生活中“想不开”似乎处处都有。小小的心结打不开,后果真有那么严重吗?其实,许多常见的心理疾病,如焦虑障碍、社交恐惧、考前焦虑、抑郁、躁狂等,其起因都离不了“想不开”,而偏头痛、药物滥用、性功能障碍和神经性厌食等这些生理病症也夹杂“想不开”的因素。“想不开”到底是怎样一个心魔呢?

看法决定心理健康

正如一句西方谚语所说,“同一件事,想开了是天堂,想不开就是地狱。”在当今最流行的心理治疗流派之一——认知疗法的专家们看来,人心理问题的形成分三步:诱因(家庭冲突、感情破裂、事业受挫、人际失和),不合理的信念(对诱因的错误理解),结果(不好的行为和情绪)。其中,不合理信念就是症结所在,用认知疗法的核心思想来说,就是“你看待世界的方式,决定世界对待你的方式”。而“想不开”,就是其中占主导作用的不合理信念。

实际上,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思想上一时转不过弯来是常事,本无可非议的。而我们应对挫折的过程,也是停下来深刻反省、锻炼自己思维和情商的契机,而想开后转化为积极向上的行动力更是值得鼓励。然而,如果想不开的表现过长,比如有“活着一点意义都没有、不如自杀”这样的想法持续了两周以上,那么就要考虑抑郁症了。

想不开有三种

著名认知治疗师韦斯勒把常见的“想不开”概括为三种。

想多了。也就是以偏概全,揪住一点纰漏就把事情全盘推翻。李婷与老公经过六年感情洗礼,终于走进婚姻殿堂,却因婆家婚宴排错了座位就心生郁结,婚后老公就离不了“偏心眼”的评价。

想少了。也就是一根筋,什么事都非黑即白、没有回旋的余地。在网络上,有个被丈夫和“小三”气得自杀的女子一度被炒得沸沸扬扬,有专家分析,她的问题就是把生活的全部赌注压在了感情上。

想坏了。事情有两面,却只想到糟糕的一面。从前有个爱操心的老婆婆,她的大儿子卖伞,小儿子晒盐,于是晴天老太太就为大儿子发愁,雨天就为小儿子发愁,所以每天都高兴不起来。

遇事多看积极面

认知疗法是一种专业的心理治疗手段,但也其原理也可以用于自身调整。

想多了的人要找证据驳倒自己的不合理信念。李婷已经给丈夫贴上了“偏心眼”的标签,现在可以找一些相反的证据来驳倒自己,比如老公到自己娘家很勤快,回婆家却很懒。

想少了的人要不断提醒自己,结果其实还有其他的可能。火柴在衣袋里燃起来了,还好里面没有火药;手指扎了刺,感谢上帝没扎在眼睛里……

想坏了的人要寻找事物的积极面。经过聪明人的点拨,老太太终于醒悟:雨天好卖伞,晴天好晒盐,两个儿子都不用愁。

治愈心理创伤6步走讲座

治愈心理创伤的6步走 心理引言:如果你悉心地观察,你会发现,哪怕是一个非常细微的念头,都会引起身体的变化。比如,工作时,当脑子里想“时间不够了“,心跳就会加快,呼吸就会变得短浅;当脑子说“如果这件事我办不成就糟了”,身体就会紧缩;当我哪怕生一点点气时,胸口就会感觉闷;当我为房子的问题焦虑时 每个人都会经历创伤。有些是突发性创伤,比如地震、雪灾、突发性车祸、失去亲人、离婚等等。而有些创伤发生了太长时间,称之为积累性创伤,比如经常性地感觉到被嘲笑、不被认可…… 当这些创伤已印刻于心, 如何才能从创伤中更快地恢复过来?美国专家研究了一套新的创伤修复模式。通过学习这个模式,我们不仅可以治疗自己,也可以帮助身边受了创伤的人。可是,难道踢踢腿、弯弯腰的躯体训练,真的可以治疗我们内心的伤痛吗?不妨试试! Step1:脚踏实地:就是让受伤者主动地去感受外在的支持 首先坐好:认真感觉你的全身,哪里的感觉最好? 医生问:“好,你现在去认真感觉你的全身,哪里的感觉最好?”听到这个提问,我一下子就愣住了,怀疑是不是现场的翻译搞错了——难道不应该问哪里不好吗?我们不是要解决问题吗?怎么先问我哪里“最好”呢?我有生第一次去感受自己的“好感觉”。首先被我意识到的是整个下半身的好感觉——从臀部到双腿、再到两只脚——确实都感觉不错,很放松。然后我试着让两只小腿的肌肉用用力,立刻体会到双脚踩到地板上的踏实感,之后又感受到整个沙发把我支托得又稳又舒服。这时,我意识到自己的肩膀有点僵硬,于是有意地将它们向下放松。 脚踏实地:就是让受创伤的人感受到外在的支持。通常,人们受到创伤后的第一个感觉就是“无助”,“孤立无援”“无所依托”,此时的身体也往往是紧绷的、僵硬的,而“脚踏实地”就是让受伤者主动地去感受外在的支持,即使所有人都离开了你、敌视你,你仍有“大地”给你支持,而且身边的任何东西,如椅子、桌子、地板,甚至是树木、空气都在给你支持。 这样去感受的时候,身体自然就会生出一种放松之感。当你感觉到支持以后,感觉

新时期关于学生童年期心理创伤的研究 资料

新时期关于学生童年期心理创伤的研究 有关学者研究发现,对有心理障碍的学生进行思想工作,效果并不明显。这是因为学生在童年期有过创伤性经历后在学习、生活中总是不能表现自我,大部分有过创伤性经历的人都会产生心理问题,这就像在人生历程中埋下的定时炸弹,随时会因为一些其他诱因造成爆发,不仅对个体造成严重的心理影响,还会伤及他人,成为社会的一个隐患。 一、童年期创伤概念的界定 在DSM-IV中,美国临床心理学家Jnogsma进行了有关儿童虐待描述,将童年创伤作了以下具体界定:第一,患者童年情绪上痛苦,产生了适应不良的应对机制,表现出分裂现象(心因性的神游症、多重人格、恍惚状态、人格解体)和不成熟的心理防御机制。第二,患者童年曾受过虐待(包括肉体、性或情感方面)。第三,患者父母工作太忙、不在身边忽视患者在躯体或感情。第四,患者童年生活混乱,父母有心理疾病、反社会行为,经常乱交异性伴侣,患者在儿时频繁更换看护人,多继父母兄弟姐妹、年纪较小时背负经济压力。第五,患者父母苛刻、完美主义,经常贬低、过多批评使患者感到威胁,或者有些监护人过分虔心某种宗教或信条。第六,患者形成与早期痛苦生活经历有关的压抑愤怒、非理性恐惧、低自尊、抑郁或焦?]不安等行为。 二、童年期创伤性经历造成的影响

在儿童时期,童年创伤的短期影响主要是“躯体虐待所造成的身体伤害由轻(青肿、擦伤)到重(骨折、内脏出血、昏迷),甚至是器质性损伤和器官脏器功能性损伤,乃至生命垂危”。上述损伤对儿童和青少年的生长发育产生严重影响,破坏了正常生理功能,甚至造成终生伤残。大量相关心理治疗实践研究显示,患者早年若遭受过不良刺激,极易产生持久影响,现已有许多案例显示,部分心理疾患甚至躯体疾病归咎于童年期心理创伤。 (一)引发反社会人格障碍 患者在婴幼儿、童年期受到虐待、情感忽视,造成了扣带回、杏仁核、眶前叶、海马回的损伤或代谢异常,形成共情缺陷,引发反社会人格障碍。相关调查显示,在儿童期受到严重虐待的儿童产生对抗社会的暴力行为的几率较大,受虐儿童的人格异常发生率是正常儿童的4倍。儿时受躯体虐待的成人行为粗暴残忍,常出现激越行为,反社会人格增多且犯罪趋势较一般人高。 (二)童年期创伤性经历易诱发抑郁症 有关学者研究发现,患者在成年后是否产生抑郁问题可以根据儿童期心理创伤进行预测。童年期创伤性经历会增加成人期患抑郁风险,有48.5%的抑郁患者童年期都经历过创伤。 (三)缺乏共情能力 一些患者童年期受过情感虐待或情感忽视后缺乏共情能力,对人冷漠。一则真实案例发生在我国四川省,两个孩子被母亲关她从小遭受情感这位年轻母亲在孤儿院长大,在家里活活饿死,

心理创伤咨询治疗相关知识

心理创伤咨询治疗相关知识 1、创伤性事件 一般的解释是,一个人正常处理问题的能力完全溃退时,其经历就可以被描述为创伤性的。如果一个人经历或目睹了一件涉及事实上的或潜在的死亡或严重伤害的事件,该事件就被认为是创伤性的。 创伤性事件有许多不同的类型,一般分成三类:人为灾难、自然灾难以及暴力或犯罪。此外还有其他可以引起创伤性体验的生活事件,包括婚姻失败、失业、重病或亲朋好友逝世等。 2、儿童心理创伤的特点 心理创伤是无力感所导致的一种痛苦,心理创伤的共同要素是一种强烈的恐惧、无助、失控和毁灭威胁的感觉。创伤对儿童的影响不容忽视。澳大利亚发表的地震后研究报告中指出,儿童于地震后之适应于心理症状之罹患率,与其多重背景、个人气质、应对方式以及暴露在灾难中的程度等因素有关。 台湾的中国医药大学附设医院小区心理中心,对四千多名地震后学童创伤后症状的调查显示,睡不好或是做噩梦、惊醒者仍有五成;多达七成学童常误以为发生地震,看到地震有关的画面,显得很害怕;六成七学童常常注意逃生、防护用具;六成五学童变得很黏人,不敢一个人独处;在空间狭小的组合屋里,全家挤在一起,造成更多家庭冲突与摩擦等;这些都说明,发掘与辅导在震灾阴影下的高危险人群乃是刻不容缓的工作。 3、落地技术 落地技术也叫清场练习,是格式塔治疗中的一个小技术,可以帮助来访者快速进入“此时此地”的状态。落地技术用在灾难性创伤干预时,可以帮助来访者重新获得对现实的真实感和控制感,从而恢复安全感。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来访者,经常会受到侵入性重新体验,最常见的形式是情景闪回,为了减轻伴随着情景闪回的惊恐反应,落地技术通常是非常有效的。除了治疗作用之外,落地技术也是心理咨询师调整自己,准备好接待来访者的一个简便有效方法,可以帮助咨询师很快进入放空状态,投入到现实此地中,从而能够更好地做到对来访者的接纳和倾听。 4、格式塔治疗技术 格式塔治疗属于人本主义/存在主义治疗,是两位德国的心理治疗师综合了精神分析、现象学理论和格式塔心理学发展出来的一种心理疗法。该疗法有两大核心观念:第一个观点是:心理学的正确焦点乃是在体验性的当下;第二个观点是,我们无法自外于与所有事情的关系网中,只有当我们存在于其他事情的关系中时,才可能真正地了解我们自己。格式塔治疗为临床提供了丰富的概念和方法学上的基础和技术。 5、放松治疗技术 放松治疗技术是按一定的练习程序,学习有意识的控制或调节自身的心理生理活动,以达到降低机体唤醒水平,调整那些因紧张刺激而紊乱了的功能。 放松疗法的原理是,一个人的心情反应包含情绪与躯体两部分,加入能改变躯体

智慧树(知到)生活心理学课后习题答案复习过程

第一章 1 【单选题】(2分) 当心理学家向咨询者娓娓道来,讲述深刻道理的时候,它实际上是在(C)。 A. 把自己的想法强加于咨询者。 B. 纯粹立足于理论进行分析。 C. 帮助咨询者认识自己内心深处。 D. 以上三者都不对。 2 【单选题】(2分) 人与动物的区别在于,人能够通过(D)方式控制自己的动物本能。 A. 道德 B. 法律 C. 文化 D. 以上三者都是 3 【单选题】(2分) 语言成本往往意味着相关群体使用的语言具有相对较高的排外性,较明显地体现这一特点的场景有(D)。 A. 情人悄悄私语。 B. 物理学家们之间激烈的争论。 C. 老中医手写的药方。 D. 以上三者都是。 4 【单选题】(2分) 在日常生活中,一般而言,男性似乎比女性更乐于谈论国家大事、社会新闻等等,这是因为(C)。 A. 女性天生缺乏深刻思考的脑力。 B. 男性为了维护自己的权威禁止女性思考这些问题。 C. 女性往往把自己的精力投入到生活中琐碎的事里。 D. 以上三者都对。 5 【单选题】(2分) 对于任何组织来说,所谓老人的存在(C)一种负担。 A.一定是 B.一定不是 C.有可能是 D.以上三者都不对 第二章 1 【单选题】(2分) 情人之间的相互依赖往往给人以甜蜜的感觉,但是过度的依赖也有危险的隐患,这是因为(D)

A. 社会功能的完全替代。 B. 任何关系都有断裂的可能。 C. 在过度的依赖中难以保持自己独立的人格。 D. 以上三者都对。 2 【单选题】(2分) 依赖的最好状态是(A),各方保有相对独立的人格。 A. 依而不赖 B. 赖而不依 C. 又依又赖 D. 以上三者都不对 3 【单选题】(2分) 过多的爱和替代也会带来某种(A)。 A. 剥夺 B. 依赖 C. 自由 D. 以上三者都不对 4 【单选题】(2分) 当孩子逐渐拥有自己的想法,不再单纯地认同家长的想法时,家长最妥当的做法是(C ) A. 严厉地要求孩子遵从自己。 B. 限制孩子与外界的接触。 C. 适当地给予孩子自由,遵从其想法。 D. 完全地放松对孩子的管理,任其成长。 5 【单选题】(2分) 孩子的成长,一定会经历一个对家长(A)的过程。 A. 去理想化 B. 理性化 C. 个性化 D. 以上三者都不对 第三章单元测试 第三章 1 【单选题】(2分) 如果在家庭中父母对孩子比较强势,那孩子在外面更容易表现出( B )的行为 A. 防御性 B. 攻击性 C. 胆怯 D. 轻蔑 2 【单选题】(2分)

如何治愈心理创伤 6种方法助你走出阴影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如何治愈心理创伤 6种方法助你走出阴影 导语:相信很多人都有轻微的心理创伤,有些严重的心理伤害很难自我的治愈,会给自己带来很多的危害,那么有什么方法可以治愈心理创伤,走出心理阴影呢? 精神病学上创伤一般被定义为“超出一般常人经验的事件”。创伤通常会让人感到无能为力或是无助感和麻痹感。创伤的发生都是突然的、无法抵抗的。提到心理创伤,我们就会想到战争,洪水,地震、火灾及空难等等,其实心理创伤远远不只是这些强大的事件。 还有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可能会长期经验到的忽视、情绪虐待、躯体虐待或者暴力,都会促进心理创伤的形成,尤其是现在人浮躁的心理更容易造成心理创伤的发生。心理创伤发生以后我们要怎麽办呢?不要急,下面给大家介绍6种方法,希望对有心理创伤的朋友有所帮助。 一、省察过去的伤痕 首先,我们应当学习不再把手指指向别人,认为都是别人害我们变成今天的境况。心灵治疗的第一个步骤就是“自我省察”,了解自己在成长历程中曾发生的事,并用现在的眼光去检视。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使一个人特别愤怒或过度受伤的“情绪过激”反应,通常与小时候的原生家庭有关。 人要学习用现在的、较成熟的、更客观的立场审视过去所发生的事情。如果你的父亲曾对你很绝情,试着用新的角度来看,你可能会了解原来父亲也是不得已的,或是他只不过是不小心讲了一句话,对你的伤害却是那么真实、那么的深。除非你能重新探索,否则很难从中跳脱出来。纵使父亲对你的伤害是有意的,心灵探索与医治也能减轻伤害,帮助你接受别人的缺点,学习设身处地,看到父亲那样做的理由,进而饶恕他。孩子的承受力不够,遭遇一些事情时,有时会造成 生活常识分享

《创伤心理学》即将出版-主编 施琪嘉,曾奇峰代序

《创伤心理学》即将出版-主编施琪嘉,曾奇峰代序 ----记忆,也许,是需要遗忘的,充满痛苦的方式。也许,也是减轻苦痛的最好方式!《创伤心理学》主编:施琪嘉校编:盛晓春童慧琦参编:谭红周娟王海峰熊亚敏陈静黄晶晶吴江心灵注定要在创伤中前行在高倍显微镜下,人类受精卵形成的那一瞬间极其壮观。精子仿佛是一条巨龙,用头部穿破卵子的外壁,并且留下了一个巨大的创口。在精子进入之后,这个创口自动愈合,一个伟大的生命就开始慢慢生长了。我们无法得知精子给卵子造成的“创伤”会对每一个个体的心理造成什么影响,我们只知道,不管从事实还是从象征层面上来说,这一过程都显示,生命是从创伤开始的。但大多数人认为生命是从出生开始的,因为他们会在每一年的生日庆祝,而不会去纪念阴阳之精华相遇的那个事件。即使是这样,生命也是从创伤开始的,因为生产对母体和胎儿都是巨大的创伤,子宫壁上的创面、婴儿腹部上的伤疤和殷红的鲜血就是明证。某些心理学派用特殊的方法可以让人回忆起出生时经过狭窄产道的挤压感和恐惧感,这更是纯粹的心理的创伤了。这还仅仅是开始。从子宫温暖、安全的环境中来到这个冷暖不定、灾祸莫

测的世界上,创伤简直就是家常便饭。成长的每一步都是由创伤伴随的。或者说,没有创伤就不会有成长。生命从创伤开始,也会以创伤结束。在肉体的生命的灰烬上,精神的生命也化为一缕青烟而去,世界又回到了没有这一生命出现过的从前;当然也不完全是这样,这一生命也许并没有真正离去,因为他或者她至少部分地会以创伤的形式永远地留在亲友的心中。与成长伴随的心理的创伤是不可避免的。这是人类的命运,是所有想以生命的形式在这个世界上走上一遭的所有的生物的共同命运。这些创伤本身不一定会制造疾病,我们甚至可以说,经历这些创伤还是形成健康心灵的必要条件。无法想像,完全没有经历创伤的生命会是多么地幼稚、软弱和变态。但还有一些创伤却是应该被消除和避免的。因为那些创伤会制造疾病。比如人格上不成熟的父母无意中对孩子的伤害,这样的伤害会在家族的系列中制造一代又一代的不幸;还比如不恰当的社会规则对个体的伤害,这样的伤害直接制造了集体的悲剧。生命本身注定的创伤倒也罢了,命运之外的额外创伤竟然可以更加地无情和惨烈,直教人生不如死甚至不如不生。能够减少和修复人类命运之外的创伤的良方有很多,其中最重要的一种就是知识,关于创伤的知识,或者说关于在创伤中成长的知识,或者说关于减少创伤的不良后果的

心理学

浅谈社交心理与人际交往 摘要:当今时代,经济和社会环境的变化使得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显得更加重要。因此,我们想要在复杂的人际交往中立于不败之地,只有不断地与各类人员进行交往和信息沟通,不断学习和掌握各种社交手段和技巧,了解一定的社交心理才能丰富自己,发展自己,提高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与水平。 关键字:人际交往、社交心理 当今社会经济于文化高速发展,人与人的交往变得更加频繁紧密,个体在人际交往中的魅力也显得越发重要。大学生步入社会,首先面临的就是各种场合下的应酬。这个时候就是对我们人际交往能力的考验。因此,大学生不仅要具有较高的问候素质,同时对大学生的社交能力要求也较高,只有文化素质,社交能力同时具备,大学生才能在社会上拥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过:“一个生活在社会之外的人,同人不发生关系的人,不是动物就是神。”这就是说,人总是在与他人的联系和交往当中生存、发展的。 富兰克林说:“成功的第一要素是懂得如何搞好人际关系。”简短的一句话,可以领悟到人际关系对一个人的发展,成功的重要性。对我们大学生来说,人际交往是生活的基本内容之一。同学之间、师生之间、个人与集体等错综复杂的社会交往,构成了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网络系统。人际交往与沟通对于大学生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和谐的人际氛围是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的基础。社会不是抽象,而是由具体的人及其相互之间的交往编织起对于大学生来说,与周围的同学、教员交往、沟通中融洽相处,这就为自己减少烦恼,心身愉快,集中精力学习,顺利完成学业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学习和生活氛围。 2良好的人际交往与沟通能力有利于培育大学生健康的心理。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下的定义是:“健康,不仅没有身体疾病,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从这个定义中可看到,心理健康是一个健康的人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过去人们对心理健康问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对大学生中产生孤独感、自卑感、或喜欢过孤独的生活,往往不会从心理不健康的角度去认识问题。一个心理健康的人是一个乐于交往的人,既愿意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又能坦然接受别人的言谈举止,容易与周围的同学保持一种和谐的交往关系,而离群索居、喜欢孤独、远离朋友、不愿交往的人往往不是一个心理健康的人。从这个意义上讲,交往是人类维持心理健康的重要保证。由于人是有感情的动物,人的

早年心理创伤危及儿童心理成长

早年心理创伤危及儿童心理成长 精神分析重视早期的创伤对后来的影响,并进一步认为,一些成人的精神疾病,人格心理方面的问题,许多是由于早年的心理创伤所造成。 如果父母过于溺爱孩子,会使孩子养成一种即时满足的习惯;如果父母对孩子过于严厉,会使孩子长大后产生冷淡、自卑等心理;如果孩子在一个经济条件差的环境成长,有可能会形成自卑的心理……所以,在孩子的早期教育,父母一定要做到位,孩子初期的性格形成会受到父母的影响,进而影响到孩子的未来。青岛青少年儿童心理专家 父母在管理教育孩子方面家长容易产生两个极端,一是对孩子过于溺爱放纵,一是过于严厉。这两个极端都不行。 父母过于溺爱和放纵的孩子,他在关键期建立了一种铭印作用,养成了一种即时满足的习惯。尤其是隔代教育,容易出这方面的问题。老人为了避免自己被人认为无能力而放纵孩子。人的好些动机是潜意识的,是巨大的潜意识在左右着人的行为。从精

神分析来分析,作爷爷奶奶的可能认识不到。孩子在一个过于溺爱的家庭里养成了即时满足的人格。如果不即时满足,就会不满意。他自己也不知道是怎么回事。 尽管后来长大了,环境改变了,但由于铭印作用,仍然不知不觉地按早期的模式处理。比如,一个独生子女在家里得到家人的绝对的关爱和顺从,到了学校班级里几十个人,一个宿舍里也5、6个人,为什么大家要事事让着你呢。但他自己不明白,他还是用过去的模式处理现在的问题。所以会与人形成许多冲突。青岛青少年儿童心理专家 另一个方面,如果父母对孩子过于严厉,也不行。你对他严厉,他也学会严厉,你对他冷酷,他也学会冷酷。从而形成冷淡、冷酷、自卑、偏激的心理,很危险。大家看一下许多反社会人格的人,追溯他的成长史,许多都是父母从小对他没有爱心,管教太严,没有得到过好的待遇,所以他学会的只是严厉残酷仇恨虐待。 早期的铭印作用,就是这样。我昨天看电视有一个这样的例子,一位养父对养女从小非常严厉苛刻,女儿长大以后,就联系了朋友要杀死养父。但雇佣的杀手杀错了人。这个女儿当然要接受法律的审判,受到惩罚。这个案例又一次说明了父母对孩子过于苛刻和严厉对孩子心理造成的扭曲。 当然一般人可能都有一点心理创伤。这是精神分析的另一个术语。早年的心理创伤会影响到后来,甚至终生的发展。现在许多做父母的重视孩子身体生理上的成长而忽视心理上的抚养。 精神分析恰恰在这方面,重视早期的创伤对后来的影响,并进一步认为,一些成人的精神疾病,人格心理方面的问题,许多是由于早年的心理创伤所造成。心理学家考察起来,问题有很多,我们今天举几个方面。同学们可以回想一下在这些方面有没有创伤,经历过这些事情没有,有没有影响。青岛青少年儿童心理专家 一个人在幼时的家庭经济情况怎么样很重要。如果经济不好,做父母的往往容易怨天尤人,对未来失掉信心,对他人表达不信任、怨恨和仇恨,在这样的环境里成长的孩子,往往造成心理的创伤,形成强烈的自卑感,对社会对他人形成不信任甚至仇恨的心理。

如何治疗心理创伤

如何治疗心理创伤 心理创伤,这似乎是一个让人们感到伤感,甚至不愿提及的话题。生活中,许多人都或多或少的拥有心理创伤,如果不去对其进行适当的治疗、弥补,它会对我们的身心健康造成十分负面的影响。心理创伤治疗,必须引起我们的重视。 当个人遭遇不幸事件的袭击之后,最重要的是稳定和控制情绪,进行自救和互救,为自己和周围人的恐惧与压力松绑。主要方法如下: 1、及时交流 受害者应多和亲友、同事交流自己的看法和感受,多与那些关心你的人呆在一起,他们能为你提供良好的心理支持。 2、承认现实 不幸已经发生,所有的创伤已经形成,既然已经无法挽回,就该宽慰自己、承认现实,其结果会比垂头丧气、痛不欲生好得多。 3、升华痛苦 创伤和挫折常给人带来心理上的压抑和焦虑。如果一味地憋气愁闷,颓唐绝望,其实是用已发生的不幸在心理上惩罚自己。善于心理自救者,能学会将消极情绪转化为积极情绪,努力化创伤为动力,将不良情绪升华为一种力量,投入到对己对人对社会都有利的事情中去,在获得成功的满足时,也消除了压抑和焦虑情绪,达到积极的心理平衡。 4、转换视角 有时候,同一现实或情境,如果从这个角度来看,可能引起消极的情绪体验,陷入心理困境,而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就可能发现积极意义,从而使消极情绪转化为积极情绪。在审视、思考、评价某一客观现实情境时,学会转换视角,换个角度看问题,常会淡化消极情绪。 5、适度宣泄 当一个人受到创伤时,用意志力量压抑情绪,谈笑自若,这样只能缓解表面紧张,不能解决根本问题,甚至还会陷入更深的心理困境,带来更大的心理危害。善于心理自救者总是选择合适的方式来宣泄心中的苦痛,如对自己的至亲好友诉说心中的委屈和痛苦;或者诉诸文字,让心中的苦水流泻出来;或是干脆在适当场合,大哭一场,大叫一番,这也是陷入极度心理困境的最佳自救策略。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往往只关注躯体的创伤,而忽视心理所受的创伤,这其实是一种

六个身体动作帮你治疗心理创伤

六个身体动作帮你治疗心理创伤 每个人都会经历创伤。有些是突发性创伤,比如地震、雪灾、突发性车祸、失去亲人、离婚等等。而有些创性创伤,比如经常性地感觉到被嘲笑、不被认可…… 当这些创伤已印刻于心, 如何才能从创伤中更快地恢复过来?美国专家研究了一套新的创伤修复模式。通过疗自己,也可以帮助身边受了创伤的人。 越来越多的心理学家相信,我们的心灵与身体之间,存在着神奇的相互关联。一个人曾经遭遇过的各式伤痛的记忆,同时还会深深印刻在全身上下的感觉之中。而躯体的智慧其实超越我们的想象,通过对身体感觉的觉察愈内心的伤痛——目前,美国专家正在推行的一种全新的“创伤修复模式”就是基于这样心理学认知。 Bob·Blinn是这套治疗方法的中国区负责人,据他介绍,他们正在推广的这种“创伤修复模式”治疗方法虐待、性创伤等重大灾难的特殊人群,也同样适用于在生活中遇到过被狗咬、意外受伤、小车祸等“微型创伤”种常见的心理困扰,提升生活质量。 难道踢踢腿、弯弯腰的躯体训练,真的可以治疗我们内心的伤痛吗?

Step1:脚踏实地:就是让受伤者主动地去感受外在的支持首先坐好:认真感觉你的全身,哪里的感觉最好? 为我治疗的Bob ·Blinn医生,是那种一眼看起来就让人很舒服的绅士,他微笑着让我先在沙发上找一个表示已坐得很舒服。 Blinn 医生问:“好,你现在去认真感觉你的全身,哪里的感觉最好?”听到这个提问,我一下子就愣住了——难道不应该问哪里不好吗?我们不是要解决问题吗?怎么先问我哪里“最好”呢?我有生第一次去感受自的是整个下半身的好感觉——从臀部到双腿、再到两只脚——确实都感觉不错,很放松。然后我试着让两只小腿踩到地板上的踏实感,之后又感受到整个沙发把我支托得又稳又舒服。这时,我意识到自己的肩膀有点僵硬, 脚踏实地:Blinn 医生介绍,这里运用的主要技术名为“脚踏实地”,就是让受创伤的人感受到外在的支持个感觉就是“无助”、“孤立无援”、“无所依托”,此时的身体也往往是紧绷的、僵硬的,而“脚踏实地”就支持,即使所有人都离开了你、敌视你,你仍有“大地”给你支持,而且身边的任何东西,如椅子、桌子、地板持。 这样去感受的时候,身体自然就会生出一种放松之感。当你感觉到支持以后,感觉身体的变化,并把注意

创伤后成长综述

创伤后成长研究进展 罗贞贞 【摘要】:创伤后成长是指个体在与具有创伤性的负性生活事件和情境进行抗争后所体验 到的心理方面的正性变化。本文总结了对此概念的认识及其存在的争议,对它的解释模型 包括经历困难的力量、心理准备和存在的再评价,对它的测量主要是创伤后成长评定量表 应用最为广泛。而它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仍存在争议。建议此领域的研究应从澄清概念入手,开展过程研究和纵向研究,建立行为指标,关注其临床应用,进行本土化研究。 【关键词】:创伤后成长创伤事件心理机制心理健康 生命从创伤开始,与成长伴随的心理的创伤是不可避免的,这是人类的命运。但是, 在创伤面前,有些人持续体验到痛苦,有些人却通过创伤带来了成长。随着积极心理学的兴起,有关个体历经压力或创伤事件后能感知到获益或成长的研究也日渐增多。目前,已经有3项关于性格优点变化的研究结果表明,经历创伤事件之后人们的某些性格优点反而得到了增 强[1]。这表明经历创伤事件之后个体也能够积极应对并创造积极的心理成长和变化。对创伤后成长或获益的积极关注,将对心理病理领域一直以来以心理缺陷和无能为基础的研究导 向提供新的视角,其在临床上的应用也对深入探究创伤后的心理机制大有裨益。因此,本文将详细介绍创伤后成长(posttraumatic growth,PTG)的概念、心理机制及相关测量工具,并指出未 来的研究方向。 1PTG(posttraumatic growth)的概念 PTG是由Tedeschi与Calhounn[2]等学者提出的全新观点。又被称为应激相关性成长、积极成长等。创伤事件,主要指各类事件导致当事人的病残及其精神创伤。PTG指创伤事件并非全是负面的,有时反而促使个体的心灵成长、改善其自我意识、提升个体与他人和社 会关系、促使其正确看待生命价值、重新设定新的人生发展目标等积极正向改变。 国外研究者对许多可能造成个体负性心理反应的事件展开探索研究.例如天灾、儿童 受虐、车祸、强暴、慢性病、骨髓移植和癌症等。相关研究结果发现[2],PTG共包含个体5个方面的成长:改善人际关系、获得新生活的可能性、生活的哲学观、自我成长(自信、自我效能感的增强和获得新的应对方式)及精神方面的发展。如相关研究发现[3],丧偶的老 年妇女自我效能感增强:有高风险性婴儿的父母呈现家庭成员关系增强、对生活有较好的

创伤后成长综述

创伤后成长综述

创伤后成长研究进展 罗贞贞 【摘要】:创伤后成长是指个体在与具有创伤性的负性生活事件和情境进行抗争后所体验到的心理方面的正性变化。本文总结了对此概念的认识及其存在的争议,对它的解释模型包括经历困难的力量、心理准备和存在的再评价,对它的测量主要是创伤后成长评定量表应用最为广泛。而它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仍存在争议。建议此领域的研究应从澄清概念入手,开展过程研究和纵向研究,建立行为指标,关注其临床应用,进行本土化研究。 【关键词】:创伤后成长创伤事件心理机制心理健康 生命从创伤开始,与成长伴随的心理的创伤是不可避免的,这是人类的命运。但是,在创伤面前,有些人持续体验到痛苦,有些人却通过创伤带来了成长。随着积极心理学的兴起,有关个体历经压力或创伤事件后能感知到获益或成长的研究也日渐增多。目前, 已经有3项关于性格优点变化的研究结果表明,经历创伤事件之后人们的某些性格优点反而得到了增强[1]。这表明经历创伤事件之后个体也能够积极应对并创造积极的心理成长和变化。对创伤后成长或获益的积极关注,将对心理病理领域一直以来以心理缺陷和无能为基础的研究导向提供新的视角,其在临床上的应用也对深入探究创伤后的心理机制大

有裨益。因此,本文将详细介绍创伤后成长(posttraumatic growth, PTG)的概念、心理机制及相关测量工具,并指出未来的研究方向。 1 PTG(posttraumatic growth)的概念 PTG是由Tedeschi与Calhounn[2]等学者提 出的全新观点。又被称为应激相关性成长、积极成长等。创伤事件,主要指各类事件导致当事人的病残及其精神创伤。PTG指创伤事件并非全是负面的,有时反而促使个体的心灵成长、改善其自我意识、提升个体与他人和社会关系、促使其正确看待生命价值、重新设定新的人生发展目标等积极正向改变。 国外研究者对许多可能造成个体负性心理 反应的事件展开探索研究.例如天灾、儿童受虐、车祸、强暴、慢性病、骨髓移植和癌症等。相关研究结果发现[2],PTG共包含个体5个方面的成长:改善人际关系、获得新生活的可能性、生活的哲学观、自我成长(自信、自我效能感的增强和获得新的应对方式)及精神方面的发展。如相关研究发现[3],丧偶的老年妇女自我效能感增强:有高风险性婴儿的父母呈现家庭成员关系增强、对生活有较好的视角等;遭强暴的个案中有自我信任和自我价值的增强:乳腺癌患者与其配偶对未来有较好的控制感、社会关系改善、更珍惜生活和精神方面等。上述成长均可反应个体遭遇创伤性事件后精神心理、人际关系和生活方向的改变。 但是,系统的对与PTG现象进行科学研究还是Tedeschi与Calhoun在1996年提出的PTG定义,并且提出了创伤后成长模型(model of posttraumatic growth)。

经历创伤后,如何变得坚强

经历创伤后,如何变得坚强? 当我们谈起“创伤”这个词时,我们容易联想到的是它给个体发展带来的各种不良的影响。小时候被亲人虐待的创伤,被陌生人侮辱嘲笑的创伤,长大后突如其来的意外带来的创伤,这些创伤,不论从身体上还是精神上,都会给我们带来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但也有一部分人,他们经历过长期的羞辱或虐待、绝症、至亲离世等创伤事件,反而从这些经历中获得了积极的个人成长。这些人被心理学家称呼为“幸存者”。幸存者这个词,一方面代表他们经历了负面的人生体验,同时更是一种力量的体现——这个词强调了“他们有力量度过了那些负面事件”。 不是每一个经历过创伤的人,都会发生“创伤后成长”,那么,到底什么是创伤后成长?我们每个人在经历创伤后,如何自我修复,变得坚强呢? 什么是创伤后成长? 创伤性的事件是指与(实际的或威胁性的)死亡或严重伤害相关的事件,暴露在这样的事件中会使人感到害怕、恐怖、无助的情绪。能够引发创伤的事件往往包含以下特征:a. 事件的发生是突然的、令人意外的或不寻常的;b. 通常包含身体上的伤害,或者感到生命受到威胁;会使人产生失控的感觉。在一些特定人生阶段的发生的创伤事件更容易使人脆弱,比如童年及20岁前后。 然而,研究者却在一些幸存者身上发现,在与创伤性事件抗争的过程中,尽管痛苦仍未消失,但他们也经历了一些新的、积极的心理变化。比如,针对被关押在越南监狱长达8年的前战犯的研究中惊讶地发现,他们当中的大多数人在被释放后,都经历了持续不断的积极的个人成长。而且,那些经历最恶劣处境——反复的折磨、饥饿和肉体伤害的人,积极的成长会比他人更显著。

促成成长最关键的因素并不是创伤本身,而是幸存的过程——是尝试与创伤抗争、最终幸存下来的过程,决定了我们能在多大程度上获得成长。尽管我们很少有人会有意识地、系统性地尝试给创伤赋予意义,或者从中寻找创伤的好处,但当我们做出努力时,这种成长是真实存在的。从这个角度说,创伤后成长既是一种过程,也是这个过程所产生的结果。创伤后成长是如何发生的? 1. 首先,当个体经历创伤事件后,我们会在三个方面受到重大的挑战: ·在管理悲痛情绪上的挑战,即如何控制和处理自己的极端负面情绪; ·在人生图式、信念、目标上的挑战,即如何处理自己对世界的基本认识和信念的怀疑,建立起新的、更高级的价值观和目标;(当创伤让你怀疑人生,你还得想办法重新树立对世界的基本认识和信念)。 ·在生活叙事上的挑战:如何摆脱痛苦的叙事,建立起新的叙事方法。对创伤的叙事,对象可能是他人(比如在互助组中),也可能是自己(比如写日记),但都会逼迫我们去直面创伤事件,直面对人生意义的追问。 2. 大多数的个体会进入反复的思考,即沉思。一开始,沉思大多还是无意的、侵入性的(侵入是指不受你自己控制、明明不愿意去想却总是钻到你脑子里),这些思绪会自动进入我们的脑海,使我们不由自主地反复进行和创伤相关的思考。 在沉思的过程中,有一部分人能够自己减轻悲痛的情绪,对被动的沉思过程进行管理,进入主动、有意的沉思。还有一部分人,则会去外界寻求支持。他们会通过沟通、祈祷等方式来对他人进行自我暴露,并从其他榜样人物(比如心理咨询师)那里获得关于如何认知、如何处理的模范学习和支持,获得生活叙事的新视角,从而进入主动的沉思。 3. 进入有意的沉思后,个体就能逐步改变认知图式和叙事方式,进行新的意义发现,从而获得创伤后成长,并获得人生智慧。获得人生智慧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它会使我们“不断

创伤心理学

创伤心理学 对心理创伤的心理学的研究方向是针对在受到严重创伤后的人所表现出来的行为,以及他们的心理反应,同时积极寻找恢复的方法,由此形成了心理学上的一种分支学科,也就是创伤心理学。该学科的起源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它的发展和崛起大概在越 南战争之后等一段时间。战后的老兵在战争结束之后,还是没有办法从战争中脱离出来,不能恢复到战争前的生活,心理上长期处于压抑的状态,同时还有严重的社交障碍。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美国政府将大量的经费用于研究,寻找解决途径。 社会在不断的发展,创伤心理学这一门学科针对的研究对象,已经从由战争受到 的创伤,转变为在社会中一个人遭遇到的创伤。人的生命是脆弱的,很可能会因为事 故自然灾害以及犯罪行为而受到伤害,同时,疾病、家庭破碎、亲友离去等事件也会 给人的心灵带来创伤。 创伤心理学研究的领域一般集中在:1.受到创伤之后表现出来的负性心理状态,比 如出现的某些负面的情绪、行为、以及认知等[8]。2.受到创伤后形成的病理性心理问题,比如创后应激障碍,重度抑郁,以及急性应激障碍等。创伤心理学经过最近十几年的 发展,受到重新看待心理问题,研究心理力量以推动成长和铸造幸福等宣传的影响等[9],该学科的研究方向在不断的变化。虽然对于创伤后造成的病理性心理研究有助于 解决病人的心理问题,具有较大的价值,可是窄化了人们对于创伤心理学的理解范围。创伤后的身心障碍并非是经历创伤事件后的唯一结果。研究者开始关注在创伤后个体 身心功能的正向变化的方面,如Compas 等[10]在其纵向研究中发现,经历创伤事件后 的个体一般会表现出七种不同的结局,他们在受到创伤后的心理变化随时间推移会发 生如下的轨迹(见图 1-1)。)

心理创伤的定义

来自百度百科 在精神病学上创伤被定义为“超出一般常人经验的事件”。创伤通常会让人感到无能为力或是无助感和麻痹感。创伤的发生都是突然的、无法抵抗的。也有学者将创伤定义为“任何一种突然发生的和潜在的生活危险事件”。 型(急性)心理创伤的概念 泰尔(1989)将发生在成年期的一次性创伤称为I型创伤;它包括急性应激障碍(ASD)、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适应障碍等。 这个概念以时段性来分类创伤,我觉得这个概念的时段性可以考虑适用在童年时期,凡是一次发生的创伤事件,不管是幼年还是成年,可以拟定诊断为I型心理创伤,在童年时期形成的创伤可能并不发展成为II型心理创伤。关于这方面研究资料我知道不多。是否在童年形成的创伤(有症状表现或被诊断过)会延续成II型心理创伤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I型心理创伤的特点 I型心理创伤的概念,要包括以下几个特点: 一、形成创伤的时间是短暂的,或者是一次性。 二、可以发生在儿童和成人不同的阶段。 三、并且形成创伤后持续时间不长,一般在三个月以内。 四、有的自然愈合,有的经过治疗获益,有的可以转化成II型心理创伤。 II型(慢性)心理创伤的概念 依创伤的严重程度不同,环境中存在的与引发创伤相关的元素,会导致大约1/4(交通事故)甚至半数(性暴力)受害人长期陷入受到创伤引发的负性情感的侵袭之中。用外科术语讲,(心理的)创伤不会自然愈合,常常会遗留很多并发症。 在临床研究中,人们也逐渐发现同样的创伤患者,但由于创伤事件的性质,尤其是经历创伤的年龄的不同,在随后的症状有很大的区别。随着创伤影像学和治疗学的发展,也印证了这一点。因此,现在多采用泰尔分类法(Terr,1989):将发生在成年期的一次性创伤称为I型创伤;而将略微复杂一点的(持续时间较长的、反复发生的、开始童年期)称为II 型创伤,即复合型创伤。 在II型心理创伤中,现在的创伤事件只是一个“扳机点”。现在在研究表明,两者在症状学、影像学、治疗和预后上都有很大差别。比如在急性期后,II型创伤出现分离症状的频率高,且更多地表现为以内疚、羞愧为主的症状群,常与抑郁紧密相关,可导致缺乏自信和自责,表现出麻木退缩或行为轻率,持续的羞愧也可导致易激惹、愤怒发作和暴力行为。在影

创伤后成长心理学

创伤后成长心理学 我们往往认为,创伤只会给人带来毁灭性的打击,令人抑郁、焦虑,让人产生创伤后压力,精神医学对创伤的研究也集中于此;但创伤也可以如同牡蛎体内变成珍珠的砂砾,帮助人们更诚实地面对自己、接受挑战,并以更广阔的视角看待人生。很多人受到创伤后才开始审视自身,最终走向有意义的新生活。我们不该只看到创伤的痛苦,还应该研究有痛苦产生的转变——于是就诞生了创伤后成长心理学。 关于创伤后成长,你需要知道的公式: 实际受创伤的概率>你觉得自己会受创伤的概率每个人都知道,吸烟很可能会造成肺部疾病,睡眠不规律有可能患上急病,但依然有很多人抽烟,更多人熬夜。因为人们的确有低估自己遭遇不幸、高估自己好运的倾向,我们之所以会选择现在的生活方式,就是因为我们相信自己是“例外”,相信坏事更不可能发生在自己身上,相信自己永远不会遭遇不幸。 但很显然,这是一种错误信念。 根深蒂固的假设就如同建设房屋的脚手架,构建起我们全部生活的框架,而创伤会把脚手架拉倒,让我们暴露于残酷的生存真相之前。如果我们能早一点意识到创伤可能发生,那在它发生的时候,就不至于太难以接受。 创伤≠只有消极 创伤,很有可能成为人们永远不能释怀的记忆,在余生不断骚扰。

人们可能要花数年时间来与心理痛苦抗争。然而,硬币总有正反两面,幸存者在承受巨大的心理痛苦的同时,可能也会对生活产生新的看法,比如重新认识自己,或与他人建立起更亲密满足的联系——这些转变都具有重大意义。 创伤后成长有三个核心点: 一是让人认识到生命的不确定性和人事的多变; 二是在于自我的认知,以及理解人们的思想、情感和行为如何相互影响; 三是个体自理性,让人明白自己所做的任何决定皆有后果,让人对自己的决定负起责任。 创伤后难过崩溃≠脆弱无用 经历过创伤后,有的人总会梦到创伤然后惊醒,也有的人难以入眠;有的人不断感觉痛苦的记忆一遍遍重演,有的人则完全无法记起曾经发生过的事。 这都是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的表现。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第一条特征是侵入性再度体验创伤事件,思想、感觉、影像和记忆一股脑侵入自觉意识,引发激烈的情绪反应;二是人们会有意避开能唤起创伤记忆的刺激源,例如某些想法、人、情景和活动,比如被分手受伤的姑娘一段时间内会回避情侣在场的场景;第三个特征是产生负面认知和负面情绪,罹患PTSD的人可能会感到失掉了与他人的联系,很难感受到快乐和亲密;第四是因创伤引发消极反应,情绪不稳、敌意上升、睡眠问题等。

情绪心理学:负面情绪可能是心灵创伤的延续

情绪心理学:负面情绪可能是心灵创伤的延续 究竟是什么东西令我恼怒? 很多时候,我们会发现,生活中很小的一件事,会让我们特别愤怒或伤心,尽管别人反应似乎没这么强烈,或者事后我们自己也会明白,这件事本身并不那么严重。 一位朋友和老公逛商场,导购员殷勤备至地迎上来,热情地推销一款又一款商品。朋友不喜欢这种推销方式,几次对老公说:“我们走吧!”可他就像没听见,依然跟着导购转来转去。朋友气坏了,扔下老公,一个人跑到老远去逛。她是学过心理学的,每次发脾气之前都会让自己停顿3秒钟。她一边逛,一边就开始问自己:我为什么这么生气?是因为我觉得被忽视。在生活中,老公是一个重视太太意见的人。那这么一件小事,我为什么会如此在意? 她又主动回去找到老公接着逛,但心里依然在琢磨。她知道,这种反应和自己过去的生活经验有关。在被父母管束的青少年时代,父母对她要求严格,必须听话,她不能有任何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从那时起,她最痛恨的就是亲人不尊重自己,也会很轻率地给亲人下这么一个结论。

的确,像这位朋友一样,莫名其妙的情绪会渗透到生活的每分每秒。当碰到不如意的人或事时,我们往往会抱怨客观环境出了问题、对方太过分或自己当下太愚蠢。可是,也许这并非最重要的因素,而是我们过去的感受、形成的价值观在这件事上进行投射。 强大外表的背后是个小小的自我 人的整体心理状态完全是过去经历的延续。就是这么奇怪,很多时候,我们认为很多事已经过去了、忘记了,我已经很优秀、很完善了,但每个人过去形成的感受,还是会反映到现实生活中。 这种影响必然从青少年时期开始。家庭中的排行、学校生活、当时的文化和历史背景,都会产生深远影响。其中最重要的是父母对孩子的态度,和由此形成的家庭氛围,它几乎造就了孩子一生幸福的基础。 父母对孩子的伤害常常是不自觉、不自知的。也许不是打骂,却留下比打骂更深的烙印。如果孩子在幼年时期感受不到父母的爱,不管他长大以后挣了多少钱,地位有多高,他都可能不喜欢自己。很多品貌俱佳的女孩,哪怕身边有再多的追求者,她都无法获得自信。 这种伤害,年龄越小烙印越深。就像俄罗斯玩具“套娃”,人们看

心理创伤的治疗模型与理论

收稿日期:2009-02-10 作者简介:赵冬梅(1975-),女,吉林榆树人,心理学博士,广东金融学院劳动经济系副教授。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3期No .3,2009 J OURNAL OF SO UT H C H I NA NORMAL UN I VER SI TY (S OCI AL SC I ENCE ED I T I O N ) 2009年6月 Jun .,2009 心理创伤的治疗模型与理论 赵冬梅 (广东金融学院劳动经济系,广东广州510521) 摘 要:心理创伤(trauma)指由某种直接的外部力量(生活事件)或强烈的情绪伤害造成心理损伤,尤其是与这些生活事件有关的天灾人祸所引发的强烈的情感反应。目前心理创伤的评估主要采用量表问卷,如创伤性事件问卷、创伤应激评估量表等。心理创伤的治疗理论较多,比较常用的有心理动力学的心理创伤性治疗理论、眼动脱敏和再加工(E MDR )、整合发展治疗模型,虚拟现实技术,以及绘画治疗、舞蹈治疗和阅读以及创作疗法。 关键词:心理创伤;眼动脱敏和再加工(E MDR );虚拟现实(VR )技术 中图分类号:B8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455(2009)03-0125-05 /五#一二0汶川地震、/九#一一0事件以及S ARS 、印度洋海啸等灾难后给余生者带来了难以愈 合的精神创伤,许多人产生了焦虑、抑郁、恐惧、反复不能忘记痛苦、出现回避行为等症状。 临床发现,心理创伤常常是引发许多严重心理问题的重要根源,如童年期的性骚扰及性虐待、情感和躯体虐待、情感和躯体忽视,以及遭受暴力、袭击等虐待性行为经历,都会导致各种相应的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的出现,如应激相关障碍、人格障碍、神经症、抑郁症、恐惧症、强迫症等。 正确地理解和评价创伤心理对心理治疗和心理康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然而,对心理创伤进行系统性的研究最近几年才逐渐增多。 一、心理创伤含义 心理创伤(trauma)一词最初来源于希腊语/损伤0,其原来的意思为/伤0。既可指由某种直接的外部力量造成的身体损伤,也可指由某种强烈的情绪伤害所造成的心理损伤 [1] 。通常,人们将这种外 部力量称之为/生活事件0。现代研究认为,所有的心理疾病都与这些生活事件有关。 心理创伤就是由和这些生活事件有关的天灾人 祸所引发的一种强烈的情感反应,特别是危及生命的事件可导致心理创伤的发生。目前,心理创伤的研究主要关注看似并未危及生命,实际上为慢性的负性情感积累,最终导致情感、行为、躯体及认知慢性、部分或全面障碍性疾病,它可以在创伤数天、数月或数年后发生。 心理创伤可以影响整个人,包括身体、智力、情绪和行为的改变,如早期的受虐经历能够影响甚至阻碍一个人发展稳定的自我感觉。每个人都以独特的方式对心理创伤做出反应,这取决于创伤的细节,以及当事人的个性和经历。 对于心理创伤的心理和认知机制,研究者们提出了几种比较有代表性的理论,如人格结构性分离理论、背叛创伤性理论、回避编码假说和警戒回避假说 [2] 。但在临床上,心理创伤的治疗模型和理论还 比较零散,本文试图分析和整合国内外有关心理创伤的治疗模型与理论,并分析各种治疗模型的理论特点以及临床的适用性。 二、心理创伤的评估 心理创伤的评估不同于其他心理障碍的评估,它属于事后评估,评估的是非常严重的创伤性事件 12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