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普通化学B”教学大纲

北京大学-“普通化学B”教学大纲
北京大学-“普通化学B”教学大纲

北京大学“普通化学B”教学大纲

2008年9月

课程号:01034880

开课学期:秋季

学分:4

基本目的:学习和掌握化学热力学和化学平衡、化学反应速率、物质的基本状态与原子和分子结构等基本知识,培养学生对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结构与性质关系的分析能力,以及应用这些基本知识解决在化合物分析与合成方面问题的能力。

内容提要:

绪论(约1学时)

第一章气体、液体、溶液(约4学时)

一、理想气体定律

1.理想气体状态方程的导出

2.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式各项的物理意义和单位

3.理想气体状态方程的应用

二、混合气体分压定律

1. 气体的分压定律

2. 分压定律的应用

3. 理想气体状态方程的适用条件

三、气液转化与平衡,液体的蒸汽压

四、溶液

1.溶液的浓度

2.溶解度

3*.非电解质稀溶液的依数性

4*.电解质溶液的依数性与导电性

5*.胶体溶液

第二章化学反应的方向(约4学时)

一、化学热力学的常用术语

二、热化学

1. 热力学第一定律

2. 焓和焓变的性质

3. 反应焓变的计算

三、化学反应方向的判断

1. 熵与熵变的性质

2. 熵变、熵增加原理

3. Gibbs自由能与Gibbs自由能变

(1) ΔG是反应自发性的判据

(2) ΔG的性质和计算

(3) Gibbs-Helmholtz方程的应用

第三章化学反应的限度(约3学时)

一、化学平衡的特征

二、平衡常数

1.经验平衡常数(K)

2.标准平衡常数(Kθ),ΔGθ= -2.30RTlgKθ

K 与K的区别与联系

3.多重平衡

4.平衡常数的应用

三、化学平衡的移动

1.浓度的影响

2.压力的影响

3.温度的影响

四、热力学在气-液平衡中的应用

补充:化学反应速率*(约2学时)

一、反应速率的意义

二、浓度与反应速率

三、反应级数

四、温度与反应速率?活化能

五、反应机理

六、催化

第四章酸碱电离平衡(约5学时)

一、酸碱质子理论

1. Br?nsted-Lowry质子理论,共轭酸碱对的概念

2. 酸碱强弱,K a、K b及其相互关系

二、各类酸碱平衡,平衡常数K及溶液pH的计算

1.溶剂的自偶电离平衡

2.一元弱酸(碱)、多元弱酸(碱)的电离平衡

3.酸碱中和反应平衡

三、酸碱电离平衡的移动及应用

1.同离子效应及其计算

2.酸度对电离平衡的影响

3.缓冲溶液的组成、选择、配制及pH的计算

第五章沉淀溶解平衡(约4学时)

一、溶度积(K sp)

1. 溶度积的概念

2. 如何求得溶度积,溶度积与溶解度的关系

二、沉淀的生成和溶解

1.同离子效应和沉淀的完全度

2.沉淀的溶解,酸溶效应

3.沉淀的转化

三、分步沉淀

1. 分步沉淀的可能性

2. 分步沉淀的控制

第六章氧化还原反应及电化学基础(约5学时)

一、氧化还原反应的一些基本概念

1. 氧化还原反应,氧化态与还原态的共轭关系

2. 氧化数

3. 氧化还原方程式的配平

二、标准电极电势与非标准电极电势

1.原电池、电池符号、电池电动势

2.电极电势的确定,标准电极电势表及其应用

3.非标准电极电势,Nernst方程及其应用

4.氧化还原平衡,Kθ与Eθ的关系

三、电极电势的应用

1. 判断氧化剂还原剂的相对强弱

2. 判断氧化还原反应的方向

3.判断氧化还原反应的先后次序

4. pH, K sp, K稳,K a等热力学常数与电极电势的关系(K sp, K稳,K a的计算)

第七章原子结构(约4学时)

一、原子理论的发展

1. 电子与原子核

2. 原子核的结构

3. 同位素与放射性

4. 氢原子光谱与Bohr模型

二、微观粒子的运动规律

1. 微观粒子的波粒二象性及其实验依据

2. 波函数与原子轨道

3. 四个量子数

4. 波函数与电子云的图象表示

三、多电子原子结构

1. 多电子原子轨道与能级

2. 屏蔽效应与钻穿效应

3. 多电子原子核外电子排布与周期率

四、元素某些性质(原子半径、电离能、电子亲和能、电负性)及其变化规律

第八章化学键与分子结构(约4学时)

一、化学键

1. 离子键

(1) 离子键的本质和特征

(2) 离子键的强弱、离子半径及其变化规律

2. 共价键与共价分子的特征

(1) 经典Lewis学说

(2) 分子的极性

(3) 价键理论:共价键本质、特征,杂化轨道理论

(4) 分子轨道理论

(5) 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

二、分子间作用力与氢键

1. 分子间作用力的类型、本质、特点

2. 氢键的类型、形成条件、本质、特点

三、晶体结构

1. 晶体的一般类型、晶胞

2. 四种晶体及其基本性质

四、化学键型和晶体构型的变异

离子极化的概念,离子极化对键型、晶型及物质性质的影响

第九章配位化合物(约4学时)

一、配位化合物的基本概念

定义、组成、命名、类型、异构现象

二、配位化合物的化学键理论

1. 价键理论

2. 晶体场理论

三、配位平衡

1.K稳及有关配位平衡的计算

2.配位平衡与其他平衡的关系及配合物之间的转化

四、配合物的应用

第十章s区和ds区元素(约4学时)

一、s区和ds区元素的结构特点及差异性

二、s区元素

1. 金属的活泼性

2. 氢氧化物的碱性

3. Li, Be的特殊性

4. Na+、K+、NH4+、Mg2+、Ca2+、Ba2+的鉴定反应(见第十三章13.2)

三、ds区元素

1. 单质的物理化学性质

2. 常见氧化态及其转化

3. 重要化合物(配合物)

4. Cu2+、Ag+、Zn2+、Hg2+的分离及鉴定反应(见第十三章13.2)

第十一章p区元素(约6学时)

一、p区非金属元素

1. 卤素

(1) 卤素单质的物理化学性质,非金属的活泼性

(2) 卤化氢

沸点、还原性、热稳定性、酸碱性变化规律

(3) 卤素含氧酸(盐)

卤素含氧酸及其盐的命名,氧化性强弱,热稳定性,含氧酸的酸性

(4) Cl-、Br-、I-离子的分离鉴定(见第十三章13.3)

2. 氧、硫

(1) 氧化物,过氧化物

(2) 硫化氢、硫化物

(3) 各种硫的含氧酸及其盐

(4) S2-、SO32-、SO42-、S2O32-的分离鉴定(见第十三章13.3)

3. 氮、磷

(1) 氨和铵盐

(2) 氮、磷氧化物

(3) 氮、磷含氧酸及其盐

(4) NO3-、NO2-、PO43-的鉴定反应(见第十三章13.3)

4. 碳、硅、硼

(1) 氧化物

(2) 含氧酸及其盐

二、p区金属元素

1. 铝及其化合物

2. 锡、铅、铋

(1) 锡、铅、铋的重要化合物

(2) Sn2+、Pb2+、Bi3+、Al3+的分离及鉴定反应(见第十三章13.2)

三、p区元素小结

1. 单质与氢化物

2. 氧化物,含氧酸及其盐

第十二章d,f区元素(约6学时)

一、过渡金属的通性

1. 金属单质的物理化学性质

2. 形成化合物的某些特点

二、铬、锰

1. 金属活泼性

2. 氧化物、氢氧化物的酸碱性

3. Cr的高低价态的氧化还原性

4. Mn的高低价态的氧化还原性

三、铁、钴、镍

1. 金属活泼性

2. 氧化物、氢氧化物酸碱性及稳定性

3. 二、三价铁盐的氧化还原性,铁的E-pH图

4. 铁、钴、镍的重要配合物

5. Fe3+、Cr3+、Al3+、Co2+、Ni2+的分离与鉴定反应

四*、f区元素、核化学

第十三章定性分析简介* (与元素部分穿插讲授)

一、定性分析反应

二、金属阳离子的分离与检出

三、阴离子的检出(干扰离子的分离)

说明:本提纲仅为参考,其中带*部分教学内容可能会有调整。

教学方式:每周授课4学时

教材:

1.孙淑声等著,《无机化学》(生物类第二版),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9。

主要参考书:

1.华彤文等著,《普通化学原理》(第三版),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2.北京大学化学学院普通化学原理教学组《普通化学原理习题解析》, 北京

大学出版社,2006。

3.严宣申等著,《普通无机化学》(第二版),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9。

4.Loretta Jones and Peter Atkins, Chemistry- Molecules, Matter, and Change,

(4th ed.), W. H. Freeman and Company, New York, 2000.

5.Theodore L.Brown, H. Eugene LeMay, Jr. and Bruce E. Bursten, Chemistry–

The Central Science (8th ed.), Pearson Education North Asia Limited and China

Machine Press, Beijing, 2003.

6.P. A. Cox著,李亚栋等译,《无机化学精要速览》,科学出版社,2002。

7.王夔主编,《化学原理和无机化学》,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5。

8.杨晓达主编,《大学基础化学》(生物医学类),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8。

无机化学教学大纲

《无机化学》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2009031028 课程名称:无机化学 课程名称:Inorganic Chemistry 开课单位:药学院化学学科 学分:6 总学时:120 理论学时:72 实验学时:48 先开课程:无 授课对象:药学、药物制剂本科专业考核方式:考试 执笔人:杨怀霞编写日期:2009年8月28日 前言 【开设目的】 《无机化学》是药学类专业一门重要的基础课,它对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培训有着及其重要的作用。基本化学理论知识和基本实验操作技能的学习,不仅能够培养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和今后从事专业工作打下基础。 【教学要求】 本课程要求学生掌握化学热力学、化学平衡及化学反应速率理论的基本知识,掌握酸碱平衡、沉淀平衡、氧化还原平衡和配位平衡的基本规律,熟悉原子结构和分子结构的基本理论,理解s区、p区、d区、ds区主要元素及其重要化合物的性质与应用。同时通过实验教学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正确、规范的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技能。 教学目的要求、内容和方法

绪论 【目的要求】 了解该课程发展史,发展方向,内容安排,与药学的关系。掌握有效数字的运算规则。 【教学内容】 无机化学的发展和研究内容,化学与药学的关系,无机化学的学习方法,有效数字及运算规则。【教学方式】 课堂讲授、自学。

第一章溶液 【目的要求】 掌握溶液浓度的五种表示法:质量分数,摩尔分数,质量摩尔浓度,质量浓度,物质的量浓度。熟悉稀溶液的依数性的四个性质,了解离子强度,活度,活度系数的概念。 【教学内容】 溶液的浓度,稀溶液的依数性,电解质在水中的存在状态。 【教学方式】 课堂讲授、自学。 。 第二章化学反应的方向 【目的要求】 掌握状态函数的特点;标准生成焓、标准生成吉布斯能的定义,会用盖斯定律计算化学反应的热效应,吉布斯能变,标准吉布斯能变。熟悉反应过程的熵变计算,利用吉布斯公式能进行有关计算。了解热力学常用术语和基本概念。 【教学内容】 热力学常用术语:体系、环境、过程、途径、状态函数、热、功。热力学第一定律;化学反应的热效应;盖斯定律;焓、熵、吉布斯自由能及反应的自发性。 【教学方式】 课堂讲授、自学。 第三章化学反应速率

北京大学普通化学原理考试题目

说明:仅供参考! 北京大学化学学院考试专用纸 《普通化学》___级期终考试 姓名:学号:院系:班级: 考试时间:2007年1月9日14:00-16:00 命题教师:王颖霞

一、简要回答并填写(可能多选): 1.下列说法中确切的是: (1) 吸热反应都无法自发进行(2) ?Gθ < 0反应能自发进行 (3) 吸热熵增型反应高温有利(4) ?G < 0反应能自发进行 2.下列变化中熵增的过程有: (1) 一定量的气体所受压强增大(2) NaCl溶于水 (3) 水结成冰(4) 氧气变为臭氧 (5) 某一定物质受热温度升高(6) 晶体中产生缺陷 3.根据右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2) Na和Ca是很好的还原剂,可以 还原其他金属氯化物 (3) Cu与氯气反应时,温度越高,越 有利于CuCl的生成 (4) 温度高于500K, 金属Al总是可以 还原ZnCl2 (5) 温度在600-1600K区间,Zn既可 以还原CuCl2, 也可以还原CuCl 4.(在括号给出判断)元素的电负性差值越大,所形成的化学键离子性越强();所以,所形成的化学键的强度也越大() 5. 在下列卤化物中,键的共价性最强的是,最弱的是 1) 氟化锂2) 氟化钠3) 氯化锂4) 氯化铍 6. 下列物质中,分子间存在取向力的是 (1) BF3 (2) PF3(3) SiF4(4) PF5 (5) SF6(6) SF4 7.第81号元素是, 其核外价层电子排布为, 它位于第周期第族, 该元素的离子在水中较稳定的氧化态为,原因是 8. 金属中,熔点最高的是,最低的是 9. Fe(H2O)63+显淡紫色,说明它吸收颜色的光,相应的跃迁类型是 10. HBrO4与HBrO3相比,酸性更强的是;HBr与HI相比,酸性更强的是

《普通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普通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说明 (一)课程名称、所属专业、课程性质、学分; 普通化学、材料物理、必修、3学分 (二)课程简介、目标与任务; 课程简介:普通化学课程主要讲授化学原理,包括气体和液体的基本定律, 热化学和化学反应方向,化学平衡(包括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氧化还原反 应等)及其在容量分析中的应用,化学反应速率,原子的电子结构,分子结 构和理论,晶体结构配位化学以及常见元素及化合物的基本性质和有机化学、 高分子化学、仪器分析等基础知识内容。此课程也是高等学校材料、化学、 化工、药学、轻工、纺织、环境、冶金地质等有关专业的第一门化学基础课, 因此它是培养上述各类专业技术人才的整体知识结构及能力结构的重要组成 部分,同时也为后继材料、化学及其它课程打下基础。 目标与任务:《普通化学》是一般工科学生大学阶段唯一的化学必修课,因此 本课程介绍学生所应具备的化学最基本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以及与化学 密切相关的社会热点、科技前沿发展、学科渗透交叉等方面的知识,使学生 具有较高的化学素质和知识水平,建立化学的思维方式,增加用化学方法解 决实际问题,尤其是材料领域研究问题的综合能力。 (三)先修课程要求,与先修课与后续相关课程之间的逻辑关系和内容衔接; 先修课:高中化学;高中物理;高中数学 后续相关课程:材料科学基础;陶瓷材料;功能材料;物理化学;固体化学(四)教材与主要参考书。 教材:大连理工大学无机化学教研室编:《无机化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参考书:1、张淑民著:《无机化学》,兰州大学出版社,1995 2、华彤文主编:《普通化学原理》,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3、浙江大学普通化学教研组编:《普通化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1 二、课程内容与安排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介绍化学的定义; 第二节化学变化的特征; 第三节化学的疆域;

能源化学教学大纲

能源化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说明 课程编号: 100107Z1 课程名称(中/英文):能源化学 Energy Chemistry 课程类别:必修课 学时/学分:32/2 先修课程:无 适用专业:能源动力类专业(包括:热能与动力工程,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教材、教学参考书:《普通化学(第六版)》,浙江大学普通化学教研组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二、课程设置的目的意义 能源化学是一门必修的专业基础课。课程从物质的化学组成、化学结构和化学反应出发,密切联系能源工程技术中遇到的如化石燃料燃烧、化学电源、节能技术、新能源开发利用、环境的污染与保护等有关化学问题,深入浅出地介绍有现实应用价值和潜在应用价值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使学生在今后的实际工作中能有意识的运用化学观点去思考、认识和解决问题。 三、课程的基本要求 按照本专业培养方案的要求,阐述本课程所承载的能力和素质培养的具体知识内容。 掌握各章节的重点、难点内容;对基本概念、基本定律理解透彻,运用恰当。使学生在高中化学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和掌握本课程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运用能源化学重点内容的能力,能将能源领域中的化学问题和课程学习相结合,给出自己的分析和结论。 四、教学内容、重点难点及教学设计

五、实践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 无。 六、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 根据课程类型、课程性质、课程内容及特点,确定适合的考核内容、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考核内容重点考核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应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等;考核方式采用多种形式(笔试、口试、答辩、测验、论文等)、多个阶段(平时测试、作业测评、课外阅读、社会实践、期末考核等)、多种类型(作品、课堂实训、课堂讨论、社会调查、竞赛等)等全过程的考核;成绩评定加大过程考核及阶段性考核成绩比例(原则上≥40%),减少期末成绩的占分比例。

北京大学-有机化学-期末试卷汇编

北京大学化学学院考试专用纸 姓名:学号:考试类别:A卷考试科目:有机化学B 考试日期: 2013, 6, 26 阅卷教师:

一、 命名下列化合物 (5分) (1) CH 3CN (2) (3) CH 32CH 23 N CH 2CH 3 O Br Br CH 3CH 3 O (4) (5) N O H 3C H CHO OH H HO OH H OH H CH 2OH Br 二、按指定性能排序(10分) (1) 下列化合物的沸点(由高到低)。 (2) 以下化合物发生亲电取代反应的相对速率(由快到慢排列)。 (3) 下列化合物酸性的强弱(由强到弱排列)。 (4) 下列化合物碱性的强弱(由强到弱排列)。

三、回答下列问题(15分) (1)填空。 萜类化合物是由5个碳原子的()单元主要以()相连组成;甾族化合物都含有一个由()个环组成的环戊稠全氢化菲的骨架。 (2)托伦(Tollen)、菲林(Fehling)与本尼地(Benedict)试剂是区别醛、酮的试剂。但是它们对于醛糖和酮糖都显正反应。为什么? (3)生物碱是存在于植物体内的一类有机化合物。请问为什么生物碱有碱性? (4) 用箭头指出并写明下列化合物中哪些是缩醛,缩酮,半缩醛,半缩酮的碳原子。 (5) 完成下列反应式,并说明产物中18O存在形式的原因。 COOH CH318OH CH 四、完成下列反应(写出主要产物的结构)(30分) 1.

3. 4. 1 当量 MeMgBr THF, - 78 o C 5. 6. 7. 8. + CH 3CH 2COOC 2H 5 (1) NaH 3O OCH 3 加热

普通化学实验报告(中石大2017)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现代远程教育 实验报告 课程名称:普通化学/化学原理1 实验名称:电解质溶液-同离子效应实验形式:在线模拟+现场实践提交形式:在线提交实验报告学生姓名: ___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___ * 年级专业层次: ________________ 怛 提交时间:________ 年________ 月________ 日 学习“同离子效应(一)、(二)”实验,详见《普通化学》(《化学原理1》)课件中

的"实验教学”-“实验内容”-“电解质溶液”,网址https://www.360docs.net/doc/6112427238.html,/jpk2013/pthx/fzsy.html ,并回答下面的问题。 一、实验目的 (1)加深对弱电解质的解离平衡、同离子效应、盐类水解等基本概念的理解。了解缓冲溶液的缓冲作用及 配制。 (2)掌握难溶电解质的多相离子平衡及沉淀的生成和溶解的条件。

____________________ 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0.1 mol - dm Na2S溶液,振荡,观察沉淀的颜色变化,解释所观察到的现象。 3 -3 - 试管中加入2滴0.1 mol - dm Pb(NQ)2溶液,再用滴管加入4滴0.1 mol - dm N&SQ溶液,有白色沉淀硫酸铅生成;用电动离心机离心沉降,然后在沉淀中加入8滴0.1 mol - dm-3 KI溶液,振荡, 发现白色沉淀转为黄色沉淀。再在沉淀物中加入4滴Na2CQ饱和溶液,振荡,发现黄色沉淀转为白色沉淀。 3 - 再用滴管加入4滴0.1 mol - dm NaaS溶液,振荡,发现白色沉淀转为黑色沉淀硫化铅。 3 -3 - (4) 在三支试管中分别加入5滴0.1 mol - dm MgC2溶液,再逐滴加入2 mol - dm NH水溶液, _3 、. -3 此时生成的沉淀是什么?然后分别加入 2 mol - dm HCl溶液、固体NHAc和2 mol - dm NaQH溶液, 观察沉淀是否都溶解?解释之。 在三支试管中用滴管分别加入5滴0.1 mol - dm-3 MgC2溶液,再用滴管逐滴加入2 mol - dm-3 NH3 3 - 水溶液,有白色沉淀氢氧化镁生成;用滴管向其中一支试管加入 2 mol - dm HCl溶液,沉淀溶解;用滴 3 - 管向其中另一支试管加入NTAc固体,沉淀溶解;用滴管向最后一支试管中加入 2 mol - dm NaQH沉 淀不溶解。对比三支试管现象,说明氢氧化镁无酸性。 (5) 在试管中加入2滴0.1 mol - dm-3 CuSQ和2滴0.1 mol - dm-3 N Q S溶液,观察黑色沉淀的生 3 - 成。离心沉降,弃去清液。加入10滴6 mol - dm HNQ溶液,微热,沉淀是否溶解?写出反应式。 3 __ 3 用滴管向试管中加入2滴0.1 mol - dm CuSQ,再加入2滴0.1 mol - dm Na?S溶液,有黑色沉淀CuS, Cu + S = CuS J。 用电动离心机离心沉降,弃去清液,用滴管向试管中加入10滴6 mol - dm-3 HNQ溶液,用酒精灯微 热,沉淀溶解,3CuS+8HN3=3Cu(NQ)2+3S+2NQT +4HQ 五、实验现象及结论 (1)何谓同离子效应? (2 )盐的水解有哪些类型?试各举一例,并以离子方程式表示。 (3)常见的缓冲溶液有哪几种类型?如何用 1 mol - dm-3 HAc和1 mol - dm-3 NaAc配 3 制100 crn pH = 5的缓冲溶液? (4)如何用SnCl2配制澄清的SnCl2溶液。

普通化学课程实验教学大纲公共课

《普通化学》课程实验教学大纲(公共课) 课程名称(中文)普通化学实验 课程性质非独立设课课程属性公共基础 教材及实验指导书名称《普通化学实验教程》 学时学分:总学时72总学分 4 实验学时21实验学分 1 应开实验学期一年级一学期 一.课程简介及基本要求 《普通化学实验》是普通化学课程必不可少的有机组成部分。普通化学是化学的导言,它包含了现代化学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学习后续的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等化学课程及其它专业课程的必备基础,是现代大学生应该掌握的自然科学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农、林、水产院校食品、农学、土壤、水产、环保、动医、园林、生物等绝大多数专业必修的一门重要基础课。普通化学实验课程的任务在于通过对该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进一步巩固普通化学的基本知识、深化对普通化学基本理论的理解和掌握,能够理论联系实际,独立思考、分析、和解决一些常见化学实验问题,训练有关化学实验的基本技能,培养学生严谨细致、实事求是的综合实验素质。 通过对《普通化学实验》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达到下列要求: 在理论知识方面使学生掌握普通化学的有关基础知识、基本理论,主要是有关溶液和分散体系的知识,化学反应热力学、化学反应动力学的基本理论,溶液中的酸碱平衡、沉淀平衡和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理论和知识。了解原子结构、分子结构的基础理论及其与物质性质的关系。 在实验能力及技能方面: 1、使学生熟悉大学化学实验及实验室的基本规则;培养学生认真观察实验现象、正确记录和处理实验数据,并能理论联系实际的基本实验素质。 2、使学生掌握化学实验的基本知识和基础技能;能够合理布置实验台面,统筹安排实验过程;熟练

普通化学实验教学大纲

《普通化学实验》实验教学大纲 Experiment of General Chemistry 课程编号: 学分: 2 实验总学时:36 先修课程: 适用专业:医学影像专业 一、目的与任务 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通过实验,学生可以直接获得大量的实验事实,经思维、归纳、总结,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学习化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学生经过严格的训练,能规范地掌握有关实验基本操作、基本技能。 化学实验的全过程是综合培养学生智力因素(动手、观测、查阅、记忆、思维、想象、表达)的最有效的方法,从而使学生具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独立工作能力。通过化学实验还可加强学生科学精神的训练,帮助他们养成准确、细致、整洁、节约、有条不紊等良好实验习惯。因此,在化学实验过程中应注意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使学生初步了解科学研究的方法,为后续课程及实际工作打下坚实的化学基础。 二、实验教学的基本要求 1、熟悉化学实验规则和要求,熟悉化学实验常用仪器的名称、规格及其用途。 2、学习试剂的取用,掌握常用仪器的使用方法。 3、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如实记录实验记录,正确地分析实验现象。 4、复习相关基本知识,能根据现象得出正确的结论,进行数据处理,独立完成实验报告。 三、本课程实验教学的基本内容

注:实验内容可调整。 四、实验成绩的考核与评定方法 实验成绩的考核,以实验预习报告、实验报告、实验过程以及实验考试(操作+笔试)为考核依据,成绩折算成百分制。 五、大纲说明 1、参考教材:《医用实验化学》,沈爱宝、朱卫华、嵇学林主编,东南大学出版社。 2、无机化学实验课单独设置、单独考核。 制定人:谢吉民 审定人: 批准人: 2007年8月28日

普通化学教学大纲

普通化学课程 ( General Chemistry ) (51学时) 一、简要说明: 本课程是面向农学、植保、生安、制药、园艺、茶学、动医、动科、水产养殖、食科、食安、环工、农资、蜂学、水土保持、林学、材料、轻化、化工等专业本科生开设的重要基础课。 二、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任务 普通化学课程是化学科学的导论,是培养当代新型科技人才素质教育中必备的知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该课程主要介绍对其他化学课和专业课有普遍意义的化学科学的基本理论和知识,是农林院校本科生必修的重要基础课。其教学任务是在中学化学的基础上,使学生掌握必须的近代化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今后学习和工作打下一定的化学基础。 三、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和方法 1、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本课程采用面向二十一世纪课程教材,其体系和内容都有较明显的增新和拓展。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重点掌握化学热力学、化学反应速率、物质结构、分散体系和溶液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掌握化学平衡原理及溶液中的各种平衡及其实际应用。本课程教学目标是以提高人才素质为核心,密切联系现代生物科学和农业科学实践,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法和树立辨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学方法: (1)课堂讲授(为主) (2)自学(*):部分章节 四、授课教材及主要参考书目 1、授课教材:采用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普通化学》(第2版)赵士铎主编 2、主要参考书目:各类普通化学教材均可适用。 五. 学分和学时分配: 1、本课程学分:3学分 2、理论教学:51学时(实验部分独立设课) 六. 课程教学大纲及学时分配: 绪论(0.5学时) 1、目的要求: 掌握“化学计量数”、“化学反应进度”等概念 2、要点: (1)普通化学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任务 (2)本课程中常见的几本概念 化学反应方程式、化学计量数、反应进度 第一章气体和溶液(4.5学时) 1、目的要求: (1)掌握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式及应用,理想气体分压定律过后应用。 (2)了解均相分散系、多相分散系的概念。 (3)熟练掌握各种溶液的组成标度及相互关系。 (4)掌握稀溶液的通性、有关计算及应用。 (5)了解胶体溶液的基本性质,理解溶胶为热力学不稳定系统。了解固体对溶液中离子的选择吸附规律、胶团结构、溶胶的稳定性、溶胶的保护和破坏。 2、要点: 第一节气体 1.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式

普通化学课堂教学大纲.doc

普通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学时:87/72 适用专业:成人高等教育专科、本科石油工程技术专业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 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普通化学是化学的导言,它包含了现代化学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学习后续的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等化学课程及其它专业课程的必备基础,是现代大学生应该普遍掌握的自然科学基础知识的重要部分,是高等院校绝大多数非化学专业必修的一门重要基础课。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必需的现代化学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了解这些知识在科学研究和生产上的应用;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以及基本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和日后能独立开展工作打下一定的基础。 二、教学基本要求 理论和知识方面: 1、了解溶液浓度的几种表示方法及其相互换算;掌握非电解质稀溶液的依数性以及有关的计算;掌握溶胶的基本性质,溶胶的双电层结构和聚沉。了解乳状液的形成、鉴别与应用。了解高分子溶液的双重性及其对溶胶的保护与敏化作用。了解弱电解质的电离、盐类的水解、难溶非电解质的溶解与沉淀等几大平衡,并熟练掌握有关计算。 2、掌握常见的热、功、焓、吉布斯自由能、熵等热力学函数,掌握化学反应热的计算,能运用自由焓判据判断反应的自发性;熟悉化学反应速度的表示方法,掌握浓度、温度、催化剂对反应速度的影响,了解反应速度理论;了解反应的可逆性,掌握化学平衡定律,化学反应等温式,了解化学平衡移动规律及其应用。 3、明确核外电子运动状态的特殊性,掌握核外电子运动状态的描述和排布规律及元素基本性质的周期性;熟悉各类化学键的形成与特点,重点掌握共价键的价键理论、杂化轨道理论和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熟悉分子间力、氢键等基本概念,以及它们对物质性质的影响。 能力和技能方面: 通过对普通化学理论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现代化学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通过普通化学实验课的练习,使学生掌握现代化学实验的基本技能,能够独立解决在实验过程中出现的一些常规问题,能独立的完成基础化学实验并写出实验报告,在教师指导下能够设计并完成一些简单的综合性性设计性实验。 三、教学内容 绪论(2学时)

(完整版)同济大学普通化学实验基础思考题答案及重点

连续变化法测定配合物组成时,为什么说只有当金属离子与配位体浓度之比恰好与配合物组成相同时,配合物的浓度最大? 在加入的配体浓度小于金属离子的时候连续加入生成的配合物越多所以浓度是一直上升的,当配位体浓度与金属离子浓度之比恰好达到计量点时配合物浓度达到最大值再加入过量也没有多余的金属离子与之络合!!实验十七乙酰苯胺的制备 除了醋酸酐外,还有哪些酰基化试剂?答:常用的酰基化试剂有: 酰氯,酸酐,羧酸,酯反应活性依次降低。此处已乙酰氯、乙酸酐、乙酸、乙酸酯来进行比较。乙酰氯反应速度最快,但价格昂贵,且易吸潮水解,因此应在无水条件下进行反应。醋酸酐试剂较贵,但反应迅速,副反应易发生。 醋酸试剂易得,价格便宜,但反应时间较长,适合大规模制备。乙酸酯反应活性很差,故不经常采用。 2、加入HCl和醋酸钠 CH3COONa的目的是什么? 答:苯胺直接和乙酸酐作用反应剧烈,难以控制,易生成副反应。加入盐酸后由于大部分苯胺生成苯胺盐酸盐,反应式如下: C6H5NH2+ HCL C6H5NH2.HCL 此时只有少量的游离未成盐苯胺和乙酸酐进行反应,使得反应比较缓和,且随着反应的进行,平衡左移,使得反应一直在游离苯胺浓度较低的状态下进行,反应易控制,且减少了副反应的发生。 用游离胺与纯乙酸酐进行酰化时,常伴有N,N-二乙酰苯胺[ArN(COCH3)2]副产物的生成。加入醋酸钠可以和生成的醋酸组成醋酸-醋酸钠的缓冲溶液,调节溶液pH在其中进行酰化,由于酸酐的水解速度比酰化速度慢得多,可以得到高纯度的产物。加入醋酸钠还可以将HCL 中和掉,使得盐酸盐的可逆平衡反应向左进行,是反应彻底,提高产率。 3、若实验自制的试问:乙酰苯胺熔点为113℃~114℃,所制得的苯胺纯度如何? 答:纯乙酰苯胺的熔点为114.3℃,若实验室自制的乙酰苯胺熔点为113℃~114℃,说明里面可能含有少量杂质,但纯度已经很高。 本实验在将Grignard试剂加成物水解前的各步中,为什么使用的药品仪器均需绝对干燥?为此你采取了什么措施? Grignard试剂的制备必须在无水条件下进行,所用仪器和试剂均需干燥,因为微量水分的存在抑制反应的引发,而且会分解形成的Grignard试剂而影响产率。实验采取的方法有:一、实验所用的玻璃仪器,包括三颈瓶,冷凝管,滴液漏斗等在使用前均需洗净并于烘箱内烘干,然后取出后放于干燥箱内冷却待用(也可取出后在仪器开口处用塞子塞紧,防止冷却过程中玻璃壁吸附空气中的水分)。二、实验试剂溴苯需用无水CaCl2干燥,再经蒸馏纯化,二苯酮须经无水K2CO3干燥(CaCl2会和二苯酮反应生成络合物,故此处不用CaCl2而选用无水K2CO3),再经蒸馏纯化,市售乙醚需用压钠机压入钠丝,瓶口用带有无水CaCl2干燥管的橡皮塞塞紧,在远离火源的阴凉处放置24小时,至无氢气泡放出。 三、反应过程中,冷凝管及滴液漏斗上方与外界相通处均装置无水CaCl2干燥管,以保证实验过程中空气中水汽不会进入装置内。。 2、本实验中溴苯加入太快或一次加入,有什么不好? C6H5-Br + Mg → C6H5-Mg-Br 由于制备Grignard试剂的反应是一个放热反应,易发生偶合等副反应,所以滴加溴苯、醚混合液时需控制滴加速度,不宜过快(过快加入会造成暴沸的现象),并不断振摇。当反应开始后,应调节滴加速度,使反应物保持微沸为宜。补充思考题 1、实验中加碘的作用? 答:在形成格氏试剂的过程中往往有一个诱导期,作用非常慢,所以对活性较差的卤化物或

《普通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普通化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性质与目的 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和性质变化的科学。《普通化学》是理工科高等教育中必不可少的基础教育,是面向非化学类理工科专业的一门公共基础课。本课程适用于土木工程、交通运输、能源动力、环境气象、海洋地质、力学航天、测绘计量、应用物理、机械设计及其自动化等专业。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化学的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了解基本技能及其在工程实际中的应用,了解当今化学科学发展的基本情况及主要方向,了解化学与各专业领域的密切联系及在国民经济中的广泛应用,为学习专业课和今后的生产、科学实践打好必需的化学基础。 二、课程基本要求 1、掌握化学基本理论:主要包括化学反应中的能力关系和反应速率理论、 溶液化学及化学平衡、电化学原理和近代物质结构等。 2、掌握化学基本知识:主要包括元素周期律及重要元素的单质、化合物性 质,化学反应规律,配合物和有机高分子化合物等。 3、了解当代化学发展的大致情况和主要方向。 三、课程基本内容 绪论 1、学习本课程的目的和意义:化学在科学技术和生产中的重要作用。 2、《普通化学》课程的学习内容任务、学习方法和要求。 (一)化学反应的基本规律 1、化学热力学基础:体系与环境;状态与状态函数;过程与途径;热和功。 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恒容热效应与热力学能变;恒压热效应与焓变;标准摩尔生成焓,盖斯定律,热力学第一定律。计算化学反应的Δr H mθ,Δf H mθ。 2、化学反应的方向:自发过程与化学反应方向,熵与混乱度,热力学第二 定律(熵增原理),热力学第三定律;吉布斯自由能和吉布斯自由能变。计算化学反应的Δr S mθ和Δr G mθ。用Δr G m和Δr G mθ判断化学反应的方向。 3、化学平衡:化学平衡与平衡常数,平衡常数Kθ(T)与Δr G mθ的关系。有 关平衡常数计算。浓度、压力和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化学平衡移动。 4、化学反应速率:反应进度与化学反应速率,基元反应和复杂反应,反应 级数,质量作用定律。阿伦尼乌斯公式。活化能的概念,浓度、温度、催化剂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整理)北京大学有机化学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北京大学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试题: (一)写出下列各反应的最主要的一个产物(注意:只写一个,多写扣分)(20分) (1)C CH3 CH2 + .H O 2 .NaOH ?? B2H6 (2)CH3CH2CH2C CH KOH,C H OH ? Δ (3) CH2NH2 OH HNO ? (4)CH2CH2CH2COOCH3CHCH2CH2OH CH3 CH3 C5H11ONa +? 回流,分馏 异- (5)NH2 NaHSO3H2O Δ ? (6) ?顺,顺,顺-CH3CH CHCH CHCH CHCH3 (7)CH3COCH2COOC2H5+NHNH2 Δ ? (8)CH3CHCH2CH2CH3 N+(CH3)3 OH-Δ ? (9) NH2 NH2 +CH3 Δ ?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10)(浓)CF 3 + +? H 2SO 4HNO 3(浓) (三)用分子含不多于五个碳原子的开链化合物或不含取代基的芳环化合物作为起始 物,和必要的无机试剂,合成以下的化合物。(25分) (1) HOOCCH 2CHCH 2CH 2COOH COOH (2) CH 3 O O 3 (3) Cl Br (5) N NO 2 (4)(CH 3)2N N N 北京大学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一)完成下列反应(30分,注意:只写一个最主要的产物,多写扣分) (1) HC C CH CH 2 + HCl ? (2) MeCO 3H ? ? LiAlH 4 (3) Me + CH 2CH C CH 3 O ?Δ (4) HO NMe 2 + N +N Cl - HOAc NaOAc ?

1、《普通化学实验 》实验教学大纲

《普通化学实验》实验教学大纲 一、课程信息 课程代码:09120002 课程中文名称:普通化学实验 课程英文名称:General Chemistry Experiment 课程类别:实践教学性必修课程 课程学时学分:课程总学时:48 课程总学分:1 实验课总学时:48 适用专业: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环境工程专业、应用化学专业 开课学院:化学化工学院 二、实验课性质和任务 性质:普通化学实验不仅是化学实验的重要分支,也是学生学习其它化学实验的重要基础,是学生必修的一门独立的基础实验课程。 任务:通过普通化学实验,使学生熟练掌握基本技能的操作,养成严谨求是的科学态度,通过基本技能的操作,使学生获得大量物质变化的感性认识,通过近一步熟悉元素及其化合物的重要性质和反应,加深对化学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在此基础上能达到掌握一般普通化合物的制备和分离,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独立准备和进行实验的能力,养成细致的观察和记录现象的习惯,达到正确归纳综合处理数据和分析实验结果的能力. 三、实验项目名称和学时分配

四、实验课基本要求、重点、难点 基本要求:要求学生完成14组基础实验,掌握基本操作,巩固基本化学原理和基础元 素化学的知识,掌握普通化合物的一般制备和分离方法,并达到能独立进行综合性实验的能力,能在实验操作的基础上,对普通化学实验的方法和技能有系统概括性了解,掌握一般实 验数据的处理与表达,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自我保护意识,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求是的作风.实验内容的选取,包括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基本化学原理、化合物的制备以及综合设 计性实验,使学生在实验方法和实验技能上得到全面的训练,并培养学生开拓创新的能力。五、应配备的主要设备名称 分析天平、电动离心机、恒温水浴槽、分光光度计、酸度计、秒表等。 六、教材及实验指导书 1.《大学普通化学实验》苏显云,大连理工大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 2.《普通化学实验》(第3版)浙江大学普通化学教研室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 本课程建议选用教学参考书 2 作为教材。 七、实验课考核方式: 普通化学实验是一门独立的课程,涉及内容广泛。因此有必要进行考核。 1.本门课程对实验报告的要求;认真完成实验报告,报告要用九江学院实验报告纸, 作图要用坐标纸;报告中的表格必须用直尺画;应在理解的基础上简单扼要的书写实验原理, 不提倡大段抄书;应结合具体的实验现象和问题进行讨论,不提倡纯理论的讨论,更不要从 其它参考资料中大量抄录;实验内容应包括主要实验步骤、测量及调节方法、观察到的现象、 变化的规律以及相应的解释等;实验报告的分数与报告的篇幅无关。 2.考核方式 (1)实验课的考核方式:笔试或者实验操作考试 (2)实验课考核成绩以平时实验为主如何确定,平时成绩占实验课总成绩70%,期末

北京大学-“普通化学B”教学大纲

北京大学“普通化学B”教学大纲 2008年9月 课程号:01034880 开课学期:秋季 学分:4 基本目的:学习和掌握化学热力学和化学平衡、化学反应速率、物质的基本状态与原子和分子结构等基本知识,培养学生对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结构与性质关系的分析能力,以及应用这些基本知识解决在化合物分析与合成方面问题的能力。 内容提要: 绪论(约1学时) 第一章气体、液体、溶液(约4学时) 一、理想气体定律 1.理想气体状态方程的导出 2.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式各项的物理意义和单位 3.理想气体状态方程的应用 二、混合气体分压定律 1. 气体的分压定律 2. 分压定律的应用 3. 理想气体状态方程的适用条件 三、气液转化与平衡,液体的蒸汽压 四、溶液 1.溶液的浓度 2.溶解度 3*.非电解质稀溶液的依数性 4*.电解质溶液的依数性与导电性 5*.胶体溶液 第二章化学反应的方向(约4学时) 一、化学热力学的常用术语 二、热化学 1. 热力学第一定律 2. 焓和焓变的性质 3. 反应焓变的计算 三、化学反应方向的判断 1. 熵与熵变的性质 2. 熵变、熵增加原理 3. Gibbs自由能与Gibbs自由能变 (1) ΔG是反应自发性的判据 (2) ΔG的性质和计算 (3) Gibbs-Helmholtz方程的应用 第三章化学反应的限度(约3学时) 一、化学平衡的特征 二、平衡常数 1.经验平衡常数(K) 2.标准平衡常数(Kθ),ΔGθ= -2.30RTlgKθ

K 与K的区别与联系 3.多重平衡 4.平衡常数的应用 三、化学平衡的移动 1.浓度的影响 2.压力的影响 3.温度的影响 四、热力学在气-液平衡中的应用 补充:化学反应速率*(约2学时) 一、反应速率的意义 二、浓度与反应速率 三、反应级数 四、温度与反应速率?活化能 五、反应机理 六、催化 第四章酸碱电离平衡(约5学时) 一、酸碱质子理论 1. Br?nsted-Lowry质子理论,共轭酸碱对的概念 2. 酸碱强弱,K a、K b及其相互关系 二、各类酸碱平衡,平衡常数K及溶液pH的计算 1.溶剂的自偶电离平衡 2.一元弱酸(碱)、多元弱酸(碱)的电离平衡 3.酸碱中和反应平衡 三、酸碱电离平衡的移动及应用 1.同离子效应及其计算 2.酸度对电离平衡的影响 3.缓冲溶液的组成、选择、配制及pH的计算 第五章沉淀溶解平衡(约4学时) 一、溶度积(K sp) 1. 溶度积的概念 2. 如何求得溶度积,溶度积与溶解度的关系 二、沉淀的生成和溶解 1.同离子效应和沉淀的完全度 2.沉淀的溶解,酸溶效应 3.沉淀的转化 三、分步沉淀 1. 分步沉淀的可能性 2. 分步沉淀的控制 第六章氧化还原反应及电化学基础(约5学时) 一、氧化还原反应的一些基本概念 1. 氧化还原反应,氧化态与还原态的共轭关系 2. 氧化数

大学普通化学实验要求

普通化学实验要求: 实验前必须进行预习: ①认真阅读实验教材、参考教材、资料中的有关内容。 ②明确本实验的目的和内容提要。 ③掌握本实验的预备知识和实验关键。 ④了解本实验的内容、步骤、操作和注意事项。 ⑤写好简明扼要的预习报告后,方能进行实验,若发现预习不够充分,应停止实验, 要求熟悉实验内容后再进行实验。 ⑥预习报告必须书写在专用的实验记录本上,内容包括: 一、实验目的 二、实验原理 三、实验关键 四、实验步骤(采用流程示意图简单明了地表示) 五、实验数据记录和数据处理(采用表格形式表示,在表格的左下端注明计算公式以及采用的其他数据)。 六、思考题(必须做出解答) 2. 对实验的要求 ①认真操作,细心观察,如实记录,不得抄袭他人数据。实验中测量的原始数据必须 记录在实验记录本上(附在预习报告后面),不得将数据记录在纸片上或其他地方,不得伪造和涂改原始数据。 ②认真阅读“实验室规则”和“实验室学生须知”,要遵守实验制度,养成良好的科 学实验习惯,实验中保持肃静,遵守规则,注意安全,整洁节约。 ③实验过程中应勤于思考,仔细分析,力争自己解决问题,遇到难以解决疑难问题时, 可请教师指点。 ④设计新实验和做规定以外的实验时,应先经指导教师允许。 ⑤实验过程药品用完后要及时放回原处。 ⑥随身携带的物品包括书包不得放置在实验台面上,应放在实验台下面的抽屉里。 ⑦实验室内不准吃东西喝水,不允许拍照。 ⑧实验完毕后,将公用仪器放回原来的位置,擦净桌面,填好实验记录卡,并交给指 导老师。最后由值日生负责打扫卫生,装去离子水,清理水池废物,倒垃圾。

⑨实验不得迟到、缺课。迟到5分钟取消此次实验资格,因病或重大事情不能上实验 课的,必须事先以书面形式向老师请假,不得以口头形式让别人通知老师。以后与 指导教师联系再补做所缺实验。因故不能按时上课、请其他人代做实验者,一经查 出,取消本年度实验资格。 ⑩实验完成后,征得实验老师同意方可离开实验室,不得私自离开,否则本次实验成绩记为不及格。 3. 对实验报告的要求 实验结束后,应严格地根据实验记录数据进行处理和计算,作出相应的结论,并对实验中的问题进行讨论,独立完成实验报告,及时交给指导教师审阅。 书写报告应字迹端正,简单扼要,整齐清洁。实验报告写得潦草者,应重写;实验报告中数据是抄袭他人的或是伪造的,实验成绩记为“0”分。 实验报告包括六部分内容: 一、实验目的 二、实验原理 三、实验仪器、试剂(主要) 四、实验步骤和实验现象 按照实验过程中的操作步骤如实详细地记录。 五、实验数据处理和结果讨论 实验数据处理采用表格形式表示,表格中的物理量均采用无量纲量,在表格的左下端注明计算公式以及采用的其他数据。 结果讨论要求对实验结果的可靠性与合理性进行评价,并解释所观察到的实验现象。 六、实验体会和建议 针对本实验中遇到的疑难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和收获,也可对实验方法和实验内容提出自己的见解,对训练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有何帮助。 有特殊原因不能按期与本班其他同学一起进行实验的同学请按照我院排的相应实验的其他时间去实验室做实验,同时跟带实验课的老师说明补做实验情况。非跟本班学生做实验的同学,请将实验卡让现授课老师签字后,与实验报告同时与本班其他同学的实验报告交到原授课老师。

北京大学普通化学第一次测验2010

12010年《普通化学》第一次测验试题(卷) 10月20日 专业: 姓名: 学号: 一、简答:选择、判断或给出答案(可能多选;本题答案写在试卷上): 1.实际气体对理想气体方程产生偏差的原因是: ( ) A 、分子有能量 B 、分子有体积 C 、分子间发生相互作用 D 、分子有体积且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 2.0o C, 测定1mol 氢气的体积(V)随压力(p)变化,发现 pV~p 近似为直线且斜率为正。直线斜率为正,这是因为: ( ) A 、氢气可以当作理想气体 B 、氢气分子有一定体积、相互作用较强 C 、氢气分子有一定体积、相互作用较弱 D 、氢气分子容易扩散 3.在相同温度下,对于摩尔质量不同的气体分子,下述说法正确的是: ( ) A 、有相同的均方根速率 B 、有相同的扩散速率 C 、有相同的平均动能 D 、有相同的最可几速率 4.丙烷的临界点是370 K 和4.2 MPa ,在298 K 时的饱和蒸气压为1.1 MPa ,回答: A 、在298 K 时,气液共存的丙烷储罐的压力为: ( ) B 、在298 K 时和0.10 MPa 下,丙烷的状态是: ( ) C 、在298 K 和4.1MPa, 丙烷的状态是: ( ) D 、380 K 和10 MPa, 丙烷的状态是: ( ) 5.抽真空可以使容器中的水在室温下沸腾,这是由于 ( ) A 、水的蒸汽压增大 B 、水的蒸发热减小 C 、水的温度升高 D 、压力降低使水的沸点降低 6. 一定温度下液体沸腾变为气体的过程中,下列物理量增加的有: ( ) A 、熵 B 、蒸汽压 C 、蒸发焓 D 、Gibbs 自由能 7.一定量的理想气体(n )在恒温T 下向真空扩散,由状态I (p 1,V 1)变为状态II (p 2,V 2) ,其中V 2>V 1, 此过程中热、功效应及体系相应的热力学函数变化值为:(若不等于0, 用已知量的函数表示) A 、 ΔU B 、 ΔH C 、 Q D 、 W E 、 ΔS F 、 ΔG 8.测得一种萘的苯溶液的沸点升高0.531 o C ,该溶液的凝固点降低值: (已知苯的 K f = 5.07 K kg -1 mol -1, K b = 2.64 K kg -1 mol -1 ) 9. 下列反应的熵变如何?(用=0,>0,或<0表示) A 、NaCl 从水中析出晶体 ΔS B 、 碘升华 ΔS C 、H 2和O 2反应生成水 ΔS D 、 H 2和O 2等温等压混合 ΔS 10. 每摩尔理想气体分子的平均动能为: ( ) A 、RT 21 B 、RT 2 3 C 、kT 23 D 、kT 21 11.下列关于平衡移动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 、压力增大体系向气体分子物质的量减小的方向移动; B 、若反应Δ H > 0,升温时平衡总是正向移动; C 、在达平衡的体系中加入反应物的某一种,平衡总是正向移动; D 、改变条件使平衡移动时,K Θ总是保持不变。

《普通化学及实验》课程教学大纲

《普通化学及实验》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本课程是非化学化工类理工科专业本科生的公共基础课程,同时是为非化学化工类理工科大学生开设的唯一的一门化学课程。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大学层次的化学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技能;同时传授给学生以化学的观点、化学的思维方法和研究方法,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在未来工程实际中以化学观点审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内容、基本要求与学时分配(理论课32学时+实验课24学时) 普通化学理论课:32学时(30学时理论课,2学时考试) (一)气体和稀溶液2学时 1.理解理想气体的概念,掌握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及其应用。 2.掌握混合气体中组分气体分压的概念和分压定律。 3.掌握稀溶液的依数性。 (二)化学反应的能量与方向4学时 1.了解并掌握化学反应的计量式、化学计量数和反应进度的概念。 2.了解系统、环境、状态、状态函数、热和功等热力学常用术语,熟悉热力学第一定律。3.了解焓、焓变的基本概念,掌握热化学方程式,掌握标准摩尔生成焓(Δf H m ),化学反应的标准摩尔焓变(Δr H m )和Hess定律及有关计算。 4.了解自发变化,了解化学反应熵变和吉布斯函数变在一般条件下的的意义。掌握化学反应的标准摩尔熵变、标准吉布斯函数变的计算,了解非标准吉布斯函数变的计算,能够用非标准吉布斯函数变和标准吉布斯函数变判断反应进行的方向。 (三)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5学时 1.了解化学反应速率、(基)元反应、复合反应、反应速率方程式、速率系数、反应级数等概念。 2.掌握浓度、温度与化学反应速率的定量关系。 3.了解活化分子、活化能的概念,熟悉反应速率理论,会用活化分子的概念解释浓度、温度和催化剂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4.掌握标准平衡常数、多重平衡规则,能够进行平衡组成的简单计算。 5.熟悉反应商判据和Le Chaterlier原理,掌握浓度、压力、温度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四)酸碱平衡和沉淀溶解平衡5学时 1.了解酸碱质子理论的基本概念。 2.掌握水的解离平衡、水的离子积常数。了解常见酸碱指示剂的变色范围。 3.掌握一元弱酸(碱)的解离平衡、解离常数和平衡组成的计算。熟悉多元弱酸的分步解离平衡,了解其平衡组成的计算。 4.掌握缓冲溶液的概念,能够选择和配置缓冲溶液,并进行缓冲溶液pH的简单计算。5.掌握标准溶度积常数,了解溶度积和溶解度之间的换算。 6.掌握溶度积规则,了解同离子效应和盐效应,能用溶度积规则判断沉淀的生成和溶解。7.了解分步沉淀和两种沉淀间的转化及有关计算。 (五)氧化还原反应与电化学基础5学时 1.熟悉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能配平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 2.了解原电池的基本概念和原电池电动势的概念。了解原电池电动势与吉布斯函数变的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