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阳五行解读》-作者:郭生白

《阴阳五行解读》-作者:郭生白
《阴阳五行解读》-作者:郭生白

阴阳五行解读

郭生白著

阴阳五行是中医的核心理念。如任应秋先生说:“阴阳五行的关系,在认识自然界现象的变化是如此,在认识人体中的生理现象也是如此,并借此沟通了人体与自然界相互影响的关系。这是祖国医学理论之所自出。如果不把阴阳五行的道理尽先会通,是很难进入祖国医学的大门的。”这是任先生对阴阳五行的理解与对中医学子切实的教诲。然而纵观历代讲阴阳五行的哲学家、医学家,讲到五行,多是把五行解作五种物质五种属性,用这种属性来归纳一切。如金木水火土,配以肺、肝、肾、心、脾、五脏、又以五色、五味、五气、五谷、五菜、五果、五畜……而又以相生相克,又有虚则补其母,实则等泻其子,子能令母实……等等说法。好像把五行弄成一个固定的模式,把一切都装进在五的框子之中。说起来很简单,听起来很容易,但在实际临床中则茫然不知所措。面对病人的痛苦呻吟,五行中那些“五”,无论如何派不上用场。但我从来不怀疑阴阳五行有深邃的哲理。在郭沫若先生的“十批判书”中看到:五行金木水火土是古代先民不满于神权统治,提出这个原始原子说。认为宇宙万物是这五种物质组成,以反对神权统治。这个解释是从社会学的方向看的结论。不论谁,对五行作出什么解释(包括梁启超先生说阴阳五行是迷信,杨振宁先生说阴阳五行没有推演阻碍现代科学的发展)都可各随其便。这是见仁见智的吗!

“阴阳五行”到底是什么呢?为什么阴阳五行成为中医的核心理念呢?难道说一种迷信的东西或一种阻碍科学发展的理念,能够与中医相伴三千年不能分离开吗?研究阴阳五行,最重要的是从一个什么方向去研究。你从社会学的方向看可以。你从生命哲学的方向也可以。我以为在没有认识阴阳五之行之前,就任意给戴个迷信的帽子,未免有伤大雅。这于阴阳五行何碍?

中医看阴阳五行,从什么方向去认识呢?我以为“素向,天无纪大论”中说:“夫五运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可不通乎?”这是个最好的方向,因为这是个生命过程的认识。也就是把“阴阳五行”看作是一个生命从始至终的生死盛衰的过程看。为什么是这样呢?您看:“五运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五行也称五运。“行”是“彳亍”二字组成。说文解字说“彳”为股、胫、脚相连之貌,作小步走解。亍作止步解。对“运字解作移徙”。无论“行”也好“运”也好,其意义不出是“运动”,一切的运动都是一动一静的形式。那么五行便是五行运动。金木水火土代表宇宙万物。五行是宇宙万物的五行运动。这五行运动是“天地之道也”“道”是什么?说文解作行走的“道”,那么天地这个大自然万物所行走的“道”是什么?说文解字作行走的“道”。用今天的话说就是自然万物的运动规律。这种规律是自然“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万物的纲纪是什么?纲是一个网总纲绳。提起网纲,不论网有多大,全网就被一目不少的举了起来。纪是治的人把乱的每一端都归于一纪之中。万物的纲纪就是这种

意义。一个五行运动把天地万物总揽起来,宇宙万物纷繁复杂万万千千,都归纳在五行运动之中。万物的一切变化的发生都在五行运动,万物的生死盛衰的根源也是在五行运动之中。阴阳五行是智慧的源泉。这种认识我相信是正确的。这是两千年以前的学者对阴阳五行的认识。这种认识决不是轻而易举说出的。没有深邃的研究是不会说出这样深刻的认识来的。我想,这作为我们今天研究阴阳五行的方向是最合适的了。从先秦至今,研究阴阳五生的学者很多,说法也不只一个,为什么今天我们还要研究这个东西。我想,以前对阴阳五行的种种解释,那是古人的智慧,但是我们现代人,不能满足先人嚼过的。我们要继承,要发扬,就要明白,继承什么?发扬什么?继承和发扬不是简单的复古,最起码的,我们不能天天用两千年以前的语言去思维,去表述。用现代人的观念,从生命观念解读一次阴阳五行有什么不可呢?阴阳五行人人都可解读。从任何方向都可以。梁启超说阴阳五行为五千年迷信的大本营。可是他没有一字来证明五行的迷信之处。我说阴阳五行是宇宙万物的生命科学。我在下面要证明这一切。

阴阳五行是大自然的规律,是万物的纲纪,变化的原因,生命的根本。这完全是生命运动的科学。那么宇宙万物的生命运动归纳为五行阴阳中的是什么呢?我们在研究了前人见解之后,认识到:阴阳五行运动是宇宙万物之间,以及万物自身,是阴阳离合而生杀交替,相互依赖而生存,相互制约而均势,相互变化而常新,终始嗣续而永恒的运动平衡状态。在这个生命运动过程中有不可逆的五大生态法则:生命的自主性、生命的共生性、生命的排它性、生命的应变性与生命的守个性。这五行、五法是万物的生命规律与自然法则。五行运动中,阴阳离合而生杀是什么?说肤浅些,阴是有形的质,阳是无形的能。阴阳合德便是生命。所谓合德,就是有形的物质含进无形的动能。或者说,无形的动能附在了有形的物质,一个生命物生出来了。如果一个生命物,动能离开了有形的质,那么便是阴与阳离决,这个生命便终止了。这便是阴阳离合而生杀。宇宙万物一切有生命的物,无论动物,植物的生死都是阴阳离合而发生的。

这是作为医学家不可不知的。你是医生,不懂五行阴阳,便不知道自己做了哪些违悖生命的事,当你懂得了阴阳五行,你便知道了。医生是不可不通阴阳五行的。

阴阳合德,生命运动开始。生命有了,要持续下去,必须依赖其他物。也就是说宇宙中万物要持续保持自己的生命,必须是在相互依赖之中才能生存。想想看:阳光、空气、水、大地是万物所依赖。牛羊及草食动物要依赖草木。而食肉动物要依赖食草动物,昆虫要依赖草木。而食肉动物要依赖食草动物,昆虫要依赖草木。鸟类要依赖昆虫……这是个相互依赖而生存的复杂的巨大的网络系统。这里所说的依赖并不单指营养,包括生存的多个方面。宇宙之间没有一个生物是可以单独生存的!这是有生命运动之后的第二行运动:生物在相互依赖中,必然发生制约关系,多少草养多少食草动物,食草动物是很多的,只谈昆虫,昆虫与草木之间,鸟类与昆虫之间,食草动物与草木之间,食草动物与食肉动物之间,食肉动物与食肉动物之间……相互依赖与相互制约,长期的磨合,生成一种动态的均衡势态,相互依赖而生存。

一旦失去均势,必会成为生物的灾难。而万物自己又会在灾难中磨合出又一次的生态均势。这种相互制约的均势如果有一物质失去控制不受制约,此物必会自我膨胀,无限膨胀而灭亡。这是宇宙生物的自然规律。宇宙之内没有任何一物是不受制约的。

是万物之间,以及万物自身的第三行运动。

相互依赖与相互制约是万物生命运动规律。相互依赖是怎样的得到生存,相互制约是怎样得到均势的呢?是:变化。草原变成了羊群,千万顷良田变成蝗虫。蝗虫失去依赖自灭了。鸟类没有了昆虫,数量会极剧下降……这一切都是变化,是宏观的变化。宏观变化是微观使然。这是说宏观变化包涵微观变化。为什么不说微观而说宏观?因为人的生命活动在宏观中,微观的变化不是人的生命运动。只是组织的生命,细胞的生命。宇宙万物时时刻刻在变化之中,宇宙万物既是在相互依赖中生存,不能轻易的失去任何一物。因为缺少了一个,必定会引起依赖关系网络的崩溃。之所以维持五行运动关系千百万年的稳定,新陈代谢,保持了生命的常新。 万物都有终始嗣的能力,以维持其物种的永恒存在。这就是父生子、子又生子、孙又生孙……保持物种的永恒存在。 阴阳离合而有生杀,相互依赖而生存,相互制约两均势,相互变化而常新,终始嗣续而永恒,生命运动平衡势态,便是阴阳五行运动。这是万物之间与万物自身共有的生命运动规律。五行运动是万物在不知多少千百万年相互磨合适应,变化的结果。在这个自然万物,生命运动的悠悠过程中,形成了生命运动的五大法则:即生命的自主性、共生性、排它性、应变性、守个性什么是生命的自主性呢?阴阳合德而有生命之一瞬,生命运动即同时开始,生命的运动便是自主的运动。每一个有生命的生物,都是一样的在自主的运动之中。一个人的心脏跳动,胃肠的蠕动,各器官、组织,每个细胞都在运动。都是自主的运动。这种自主运动不允许,也不可能被外力改变。。 自主性运动开始于阴阳合德,寂灭于的阴阳离决,持续于阴阳互根。但一定是自主的生命的。 共生性是五行运动决定的。宇宙万物既是相互依赖、相互制约,便不可能有一个消灭或一个单独生存。因此决定了万物的共生性法则。上世纪五十年代,曾经有“除四害”运动。因为麻雀吃农田的粮食,在全国掀起捕杀麻雀运动。麻雀大量的减少,农田的害虫大量繁殖,不能控制。便用农药毒杀害虫。昆虫中毒死亡。鸟类吃下中毒的昆虫,中毒死亡。虫害益发不能控制。形成鸟类至今大量减少,农田年年使用农药,而我们的粮食,蔬菜,水果,有几个是不含农药的?几十年我们在天天吃农药,不知到什么时候,能够重新出现一个生态平衡。这个行为就是违悖万物共生性法则造成的灾难。这在万物之间是如此。在人体内环境中也是如此。人体每一个器官,组织同样是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生态关系。不了解共生性法则,就会在考虑一个器官组织的时候,看不到与此相关联的其他器官组织,及整个机体。换句话说:从局部中看到整体,从整体中看到局部。所以中医有治此及彼,治彼及此;《知肝之病,必先实脾》。一方多治与一病多方。这便是共生性法则的观念之所以达到的。

生命的排它性是每一个有生命体所必有的。排它性是生命体保护自己生存的能力。以人为喻,饮食、呼吸,以及全身孔窍,汗腺都是外界通向内部的通路。外界的有毒有害物侵入机体内部都可能造成伤害,甚至死亡。机体对任何通路侵入的异物,以及机体在生命过程中自行产生的有毒有害物质一律以或吐、或泻、大便、小便、排汗、咳痰、鼻涕、泪水出血等等,因其所在,便利排除。也就是说,是不属于自己的物质,或者说是异已者,一律排出体外,正是因为生命机体这种排它能力,使自己的生命得以在不断地排它反应中生存。这种排它性功能与生命同在。排它性能力一旦失去,生命便将结束。机体的这种功能便是中医治疗各种外源性疾病的唯一重要依赖。或者说:“一切外源性疾病。都是机体自身把外界病理物排除体外而病病愈的。中医不过提供了因势利导而已。当然,这个排它性功能是宏观的认识。在这个宏观的排它反应中,自然包涵着一种微观的生化程序。 生命的应变性与排它性都是生命运动中自我保护的能力。应变性是改变自己以适应环境的功能。如体外环境或体内环境突然发生或逐渐发生变化,应变系统会即刻作出改变自己适应环境的反应。如饥、饱、劳、逸、寒、热、缺氧、干燥、潮湿、明暗、……等等的环境改变,机体会以改变自己的血压、心率、血管、汗腺、皮肤,瞳孔……等等各种可以调节的器官,组织功能,以适应环境。即使致病细菌、病毒侵入,除排它性系统在与致病菌、病毒磨合中改变自己可以与之和平相处。(产生抗体)在50年前,剃头师傅因需站得稳,长出一双大脚。木工师傅需要手握大刨子,长出一双大手。思想家有发达的大脑。……如此等等都是生命过程中的应变性功能。这是研究生命科学必需知道的。 守个性是生物保持物种个性的生态法则。没有生物的守个性,会使万物逐渐失去区别。这是不可想象的灾难。正是因为万物的守个性,万物才成万物,使物与物之间有所区别。类与类之间,个体与个体之间,出现万万千千异中之同,同中之异,以至万顷森林无相同的树木,天下森林无相同的两片叶子。世界60亿人口无一相同的面貌。无论动物、植物,子孙万代既有相同,又各差异。由于守个性法则,与排它性法则保持了物种的纯度,但又造成了物与物的差异阴阳五行,天人合一,这是古代哲人一个伟大的发现。是对宇宙万物之间与万物自身生命规律的揭示。这些规律与法则,是不可逆的自然规律。顺之则昌,逆之则危。所以说:“五行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生杀之攵母,变化之本始。神明之府也。可不通乎?”这便是我解读阴阳五行的方向。从这个方向去解开阴阳五行,提出:“宇宙万物之间与万物自身是。 阴阳离合而生杀,相互依赖而生存,相互制约而均势,相互变化而常新,终始嗣读而永恒的交互运动平衡势态。这便是阴阳五行。”从阴阳五行运动中,生命过程有自主性、共生性、应变性、排它性、守个性五大生态法则,这其中有我们取之不尽的生命运动的智慧,所以成为中医的核心理念在阴阳五行理念的影响之下,东汉张仲景用五行智慧创作了无古无今的伟大经典著作:“伤寒杂病论”。伤寒杂病论的问世,是中医第一次大发展。它对多种传染病创造性的根据五行法则创造出。 因势利导的治疗大法。创造性的制订了汗吐、下、和、温、清治疗方法。成为万

世楷模。我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伤寒论治疗传染病的成就是超现代的。这句话似乎会使一些人难解的。怎么能说中医两千年前治传染病有超现代的成就呢?这个问题说起来,内容是说不胜说的。只举两例在全国有影响的人人尽知的例。以证明此言之不誣!

一九五六年河北流行乙型脑炎。医生以抗生素治疗,死亡率甚高,而不死者又多有后遗症。在石家荘经中医蒲辅周先生治疗167例全部治愈而无一例有后遗症。蒲先生所用中药并没有一味是杀灭致病生物体的药物。这是因为什么?2003年SARS 到来,全国惊恐。为什么?因为这种病没有先例。无对应SARS 病毒的药物,全世界无药可医治。用抗生素、激素治疗的病例,死亡率甚高,消费很大,治好的病人中,近半数出现股骨头坏死。而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一院治疗SARS 病人50余例,无一例死亡亦无后遗症。所用中药,亦不是杀灭致病生物体的药。这又是为什么?为什么中医治疗生物病原体引起的疾病,不用杀灭病菌病毒的药而能治愈呢?这个问题并不难回答。这也是个老问题。在上世纪初,梁启超先生、陈独秀、鲁迅先生曾提出过这个问题说:“中医尽可以愈病,不能以愈病之理喻人。”今天可以用一句话回答:中医治外源性疾病用“因势利导”的方法;治内源性疾病用“自主调节”的方法。下面,将因势利导与自主调节以案例说明。

首先说中医与现代医学由于东西方文化不同而理念也便不同。中医发生在五千年前之农耕社会,生民依赖大自然吃饭活命。因而形成自然观,崇拜自然、崇拜万物,生民与大自然和谐相处。日渐对大自然观察、认识、思索、认识升华,而有“易经”,而有“阴阳五行”,“天人合一”的理念。以上述阴阳五行的解读。从中看出:东方理念,是在无限整合中看世界,是在生命过程中看生命流感,发热(39℃以上)恶寒、头疼、身疼、腰疼、骨节疼、不出汗而喘。脉浮紧。以上这些症脉都是信息系统的反应。

。比如当人体感染了生物病原体,看到的不是细菌,病毒而是症状表现,通过望、闻、问、切得到的信息。从这各信息系统中,看到的是人体生命系统中的自主性运动,排它性反应,应变性反应和共生性关系,从中认识到排它能力强或弱,(病性阴阳)邪气所在区域,(病理部位)排它势力的趋向。(病势)这就完整地认识了这个病排它的通路。可因其势利导,排它成功即病愈。以流行性感冒为例:

从发热恶寒头疼脉浮的信息而知道排它能力强(阳性)而且病理部位在“表”。喘而不出汗是排它向表的趋势,在表的代谢通路是汗腺,以麻黄汤发汗(麻黄杏仁桂枝甘草)一服汗出而愈。这个病已从微观中认识为病毒所致。麻黄汤无一味是抗病毒的药,却能一服汗出而愈。汗不出能愈吗?不能!只要汗出了邪气(病毒)才可以排除,而病愈。

再以大承气汤证为例:

流行性感冒与上例相同,但因治疗错误而造成病情恶化,出现:发热不恶寒,日脯潮热,神昏?谵语、不识人,不大便七八日,腹胀而疼,脉弦,小便赤涩,不能食。从以上症状,脉象这个信息系统看,排它能为强。(阳性)病理部位“里”,里为胃肠,七八日不大便,严重障碍了排除邪气的通路。所以用大承气汤下法,以为其下夺的趋势扫除障碍,以利导排它。

大黄、芒硝、枳实、厚朴,无一味是以杀灭病毒为目的之药。然而,一下成功。排下硬屎及恶臭大便,立即身和神清,一切症状完全消失。一个已出现脑症状的重症状或危症,只在一通大便而痊愈,因势利导而已,却如此轻松。

在伤寒论中,用于导汗的汗法有十九个不同方剂。用于导下的方法,有白虎汤,调胃承气汤、小承气汤、大承气汤,桃核承气汤等五个下法。到清·乾隆年代,吴鞠通又有增液承气汤、泻白承气汤,下法之因势变化益加丰富。

以上只举两个小例而已,但是已能微窥中医的五行智慧之底蕴。中医对外源性疾病,作到任你毒株、菌株千变万化,什么种属,我以不变的自主性,共生性,排它性,应变性,守个性法则相应,只需把你排出体外而已。流感病毒在2000年中不知变过几百代,或者是新光临人体的SARS,我只以排它系统,加因势利导驱逐出境。这便是中医对外源性疾病的方法。这便是阴阳五行的推演。东方文明的智慧。现代医学在临床中尚不能完成的,可以说伤寒论对外源性疾病的成就超越了现代水平吗!

这个问题说到这儿尚未结束。为什么抗生素对准菌株、毒株的药物反而不及中医的因势利导排它的效果呢?回答你:你用化学物质或生物制剂进入人体去杀菌抗毒,首先违悖了生命过程的自主性,触犯了排它性,引起排它系统的对抗,因而消弱了或分散了排它系统的能力,干扰了排它反应,即使病程结束,也破坏了机体内环境的生态平衡。这种状态现今习惯称作亚健康。你可以不承认阴阳五行运动中的五大生命法则,但谁都不能否认抗生素与化学药的临床现实。

内源性疾病以“自主调节”为治疗大法。

内源性疾病是人体内环境由于多种原因造成生态活动失调,而发生的病理过程。如糖尿病、高血压、心脑血管病、脂肪肝、肾小球硬化症,前列腺肥大,……等等。在生化检测中出现高血脂,高血糖低蛋白。在实际临床中其症状更为复杂。对于这些病,特别是糖尿病,高血压,肾小球硬化在现代医学中被认为是“终身病”。把高血压血管硬化发生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被认为第一大杀手。医生知道治不愈,而又不能不给药吃。病人知道不可治愈,却又要天天吃药。结果,药越吃量越大,而病也越多。这是谁也不愿看到的事实。而又是谁都知道的事。这是因为什么呢?为什么糖尿病、高血压心脑血官病会被认为终身病呢?当然是因为治不痊愈。为什么治不愈呢?是因为“对抗理念”下的对抗治疗。血糖高便用降糖药,用合成胰岛素来取代人体生命中的自主性运动,血脂高用降脂药,血压高用降压药……都是对抗方法,这些对抗方法与药物来源于对抗理念,对抗理念来自于工业社会,物理学与化学的分解还原方法。分解,还原方法使人走进物质的微观世界。在微观世界中,即在细胞分子的世界中是看到这东西的多少,高低等等,而不是人体生命的运动过程。所以很容易使人产生简单的线性的对抗思维。这种思维方法看不到生命过程中的复杂的相互关系。如生命运动的自主性、共生性、排它性、应变性等等。违悖了这些生命规律,自然保护不了生命。至今还在研究更有效的降压、降糖、降脂药。追求药效更长久、更有效力。但是,对抗的理念中

是永远得不到治愈的。因为方向不对。什么方向是能治愈的呢?自主调节。什么是自主调节呢?

自主调节就是人体生命的自主性运动,在调节重建自身内环境的生态平衡。那么,什么是生命的自主性运动呢?在上面提到,阴阳五行运动中,阴阳合德而有生命,与生俱有的运动是生命自主性运动。作个比喻:一个受精卵是一个生命存在了,是因为这个生命已开始在卵中运动。当此时,阴阳已经合德,阴涵阳附。此时的生命运动便开始阴阳互根的生命运动。就是说,无形的动能依赖于有形的物质营养而发生;有形的物质营养依赖无形的动能而发生。这个运动,阴阳合德或者说阴阳互根是生命自主的。不是被动的,不受干涉的。如一个人的心脏,在生命的全过程中时刻不停地运动。八十年,一百年,甚至更长时间,不停地,有规律地运动,三十亿次,四十亿次,如此的运动是怎样发生的呢?不变化,不疲劳,不磨损……是什么神奇的材料做成的呢?是什么动力推动得呢?只有生命的自主性运动才可能有如此神奇:自主性!再进一步说:当心脏手术时,胸腔打开,一个活蹦跳跃的心脏,中断了供血,心脏运动停止了,像砧板上的肉。当手术完毕重新供血,心脏又开始了跳动,如初生时一样的运动。是什么力量使心脏如此的动作?这是很能说明“阴阳互根”的道理。心脏的运动是自主性的,但运动依赖于血液供应。任何器官,组织,甚至细胞都是如此地依赖于血液供应能源物质,才能发生运动。而血液以及其中的能源物质,又是人体相应的器官,组织在运动中产生的。这就是人体生命过程中的阴阳互根

自主性运动与阴阳互根在人体生命过程中是这样一个相互依赖,不可分离的关系。各脏器组织及一切细胞都一样,自主性的运动,以阴阳互根的关系保持永久的生存。如葡萄糖、脂肪,蛋白质这三种主要的营养物质,是人体生命过程中所必须的,每时每刻都不可缺的东西,是从那里来的呢?是从饮食中提取的。这些饮食中来的东西,进入代谢系统,必须经过分解,合成、转化、利用、贮存这个生命化学程序,才能被利用,才能成为人体自己的部份。那么这个分解,合成转化、利用、贮存的生化程序是怎样的呢?简单地说这种程序首先需要六大类生化酶。是六大类,七八百种生物化学酶。这些酶类,是多种组织器官所分泌的,由于饮食成份有差别,那么分泌的酶类,种别,数量也有差别,身体的劳逸有轻重久暂不同,对营养能量的需要有所不同,那么代谢也会相应而变化。生命在动态中,分泌,代谢也在动态中而保持生命需要与代谢之间的平衡。这个营养代谢程序是个极其精密,极其复杂,而极有秩序的程序。代谢依赖于分泌,而分泌什么,分泌多少,何时分泌,不分泌……等等又依赖于应变性调节系统。应变性调节系统又依赖代谢系统供应能量。在人体生命过程中代谢系统中葡萄糖、脂肪,蛋白质的生化过程,这样一种精密、复杂,活动的程序,只有体内各相应的器官组织的自主运动,在共生性与应变性的调节下才可能是和谐的平衡状态,任何人为的干预,取代都是多余的不可取的,违悖生命规律的行为,怎么能有好的结果呢?

治疗内源性疾病以自主性调节为大法。本法遵守了生命的自主性,共生性,排它性,应变性,所以是成功的。“自主性调节”是怎样调动了生命的自主性运动呢?我先说一例张仲景用自主性运动治疗循环衰竭的病例。脉微欲绝,体温低落,(34-35℃)血压30mm汞柱以下,神志昏速。下利,腹疼。张仲景称为少阴太阴合病。用四逆汤:附子、干姜、甘草、水煎服。

仲景称作“回阳温里”。服四逆汤而脉出身和利止。换句话说:脉博明显正常博动,体温升至36-37℃,下利停止,腹不疼。神志清楚。这个病称温里指的是胃肠虚寒。以干姜温里止利。

“回阳”是什么意义呢?阳是动力,是自主性运动。如上述所说,阴阳合德是生命。在生命过程中、阴阳互根是自主性运动的根本。循环衰竭是心脏运动功能衰微枯竭状况。“回阳”的含义是回复自主性运动。这是两千年前中医用阴阳五行运动思维以启动人体生命运动的自主性治疗循环衰竭的典型案例。

我今天提出以自主性调节来治疗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等等,是有根据的,有先例可援的。

我说两个有目共睹的现象,大家思考:糖尿病患者,高血糖浓度,时间或长或短便出现了高血压、高血脂。随之而来的是大血管病(心脑),周围血管病,微血管病,周围神经病,植物神经病,免疫系统疾病等等。先后发生。这是为什么?或者,先是高血压,高血脂、血管硬化,时间或长或短又出现糖尿病,当上述的并发症同样先后出现。这种现象的内在原因清楚。葡萄糖、脂肪、蛋白质三种营养物质的合成、分解、转化、利用、贮存是在一个生化程序中进行的。一个出现障碍,另外两个也必定会出现障碍。不要忘记:生命的“共生性”法则。是共生性法则使然。同时共生性法则也会使三个营养物质同时同愈的。如果三者只能一病同病,而不能一瘉同瘉,那谈什么“共生性”法则呢!

如同上文所说:“葡萄糖、脂肪、蛋白质这三大营养物,人吃进去,必须经过人体的代谢系统分解,合成,转化,利用,贮存,一系列的复杂的生化程序,而且代谢系统与分泌系统,调节系统相互依赖与相互制约,根据机体生命运动的不同需要而完成的动态的平衡供应。这样巨大的精密的生化程序紊乱了,谁能调节这个生命秩序?谁都不可能取代大自然天工。只有主宰这种生化程序的自主性运动自己来调节恢复其生命状态。自主性运动在那里?怎样来启动?好的,问题已经说到根本上了。“内经”说“治病必求其本”。本是什么?“伐木不自其本,必复生。”“本”是树的根。病的“本”是病发生的“根”。代谢紊乱造成了糖尿病、高血压心脑血官病,分泌系统障碍造成代谢紊乱,应变调节系统不能辞其咎。已成为三种系统的病。换句话说,生化程序因为缺少生化酶与生化激素。不论多少类别的生化酶,也不论多少个别的。多少数量的,都是在组织,细胞的自主性运动产生的。这便是“阳生阴长”。在自主性运动中产生出的物质又成为发生运动的能源。这个往复就是“阴阳互根”。启动这个自主性运动。中医叫做“补气”,或“助阳”。用什么说法不重要,本质上说就是启动自主性运动。对这个病说,助阳是不够的,还必须同时滋补运动赖以发生的营养物质。这个作为,中医习惯称为滋阴。如此助阳、滋阴同步,以完成一个阴阳互根的运动生态平衡。根据这个理念,组织助阳滋阴药物,方名:“天和强生合剂”。在临床观察八年,完全达到所期的成绩:“天和、强生合剂”一方治愈了糖尿病、高血压心脑血管病(大血官),周围血管病、微血管病、免疫系统疾病,脂肪肝、前列腺肥大,肾小球硬化症,乙肝、亚健康,风湿病,溃疡不愈合,组织间囊肿,息肉……等等多种病症。我们从代谢,分泌、免疫三系统疾

病的并发中,又从这三系统疾病的同愈中,看到了生命运动的共生性。又看到了生命的自主性,应变性。我们同时看到在这个内源性疾病治疗中对化学药及其他对抗药的排他性。

自主性调节方法在治疗糖尿病,高血压、心脑血官的过程中,看到一种很有趣的现象。就是“天和、强生”合剂对高血压与低血压,高血糖与低血糖,高血脂与低血脂,脉压差过大与过小,体重超标准的肥胖与体重不是的消瘦等等都是双向调节趋向正常标准。但体力与精力却都是增长的结果。这种现象是否也是自主性调节治法的一个验证呢!

说到自主性调节方法的检验,还有一种可作而未作的检验。这就是“天和、强生合剂”服用前与服后,血中生化酶的浓度指标。可以验证“阴阳互根”在微观世界中的物质变化。按中医的传统习惯,实践的结果便可以证明实践行为的真伪。这留给中医的同道作吧。

最后我要重复的说:“阴阳五行”与“天人合一”是什么呢?“是五千年的迷信大本营”吗?“阴阳五行”是“只有归纳,没有推演”吗?中医能不能治病呢?梁启超、陈独秀、鲁迅等先生曾说过:“中医诚可愈病,不能以愈病之理喻人。”请问:外源性疾病以“因势利导”而愈,内源性疾病以自主调节而治愈。这样回答可以满足吗?当然,因势利导与自主调节之内涵是阴阳五行的生命规律与生态法则。

阴阳五行就其本质来说应该为哲学。哲学是什么呢?东方人与西方人都说是智慧学。智慧当然也是思维,应属于人文科学。“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易·系辞)道这东西是无形的自然规律,而器则是有形体的物质,但形而上是不离形而下的。这简单易懂。我今天讲的“五行阴阳”运动规律,都是生命运动规律,一切的生命概莫能外。我讲的是人,是医,是治病,是养生。这不是五行的推演吗?怎么说没有呢?我看你只是没有看到,或看到而不相识,便说没有推演。我接下来要写“伤寒论的五行,阴阳解”。“阴阳五行”作为哲学,完全具有哲学的特点。首先不无定论性。宏观性、普遍性、抽象性。所以,古今对阴阳五行的解释很多。我们不必谈什么是非,军事家可以用阴阳五行的理去战胜强敌;政治家可用五行之理来富民强国;医学家可用五行之理来治疗沉疴、痼疾,可以长寿延年。当然,你说什么也没有人管,随你的便!阴阳五行决不理会你!

浅谈创作个性与文学风格间的关系

浅谈创作个性与文学作品风格间的关系创作个性与文学作品风格之间的关系问题,是文学理论教程中的一个重要研讨问题。千百年来,许多文学家、文学理论家,如扬雄、曹丕之辈,似老舍、钱钟书之属,都对此问题进行过深入的研究。针对该问题,学生在借鉴前人的基础上,谈谈自己的理解。 当我们谈到创作个性与文学作品风格之间的关系时,首先我们需要掌握两个基础性的知识概念——什么是创作个性?什么是文学作品风格? 那么,什么是创作个性呢?创造个性明显区别于个性,它是指作家的兴趣爱好、秉性天赋、气质特征、艺术修养、审美趣味等个性心理特征融进作家的创作,并在作品中作为一种鲜明的特色呈现出来的综合表现,是以作家区别于其他作家的个体性的东西。歌德称之为“内心生活的标志”①。创作个性的形成和两个因素有关:一是作家的个性,二是创作实践。谈创作个性与文学风格的关系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谈作家的个性及创作实践与文学风格的关系。 那么,什么又是文学作品风格呢?在中国古代,风格最早是用来品评人的形貌、德行的,如说李元礼“风格秀整,高自标持” ②。用风格一词评论文学,始见于“古人之文,宏才逸气,体度、风格去今实远”③。风格不同于一般的艺术特色,通过艺术品所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内在、反映时代、民族或艺术家的思想、

审美等的内在特性。文学理论上所说的文学作品风格是指一个作家创作趋于成熟、其作品达到较高艺术造诣的标志,是文学活动过程中出现的一种具有特征性的文学现象。它既涉及作家的个性特色和言语形式,也与时代、民族、地域文化有关系,是文学作品在整体上呈现的有代表性的面貌。 通过对上述理论的理解,我们很容易发现或是总结出创作个性与文学作品风格之间的某种联系。文学风格与创作个性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作家的创作个性始终是与作品的风格紧密相连的。创作个性是每个作家独有的,它是内在的精神气质和思想情感的体现,同时也决定了作家创作的风格;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这也决定了作品的风格。 针对创作个性与文学作品风格之间的联系,西汉扬雄曾提出“心画心声”说④:“言,心声也;书,心画也;声画形,君子小人见矣。声画者,君子小人之所以动情乎。”这是说作家的独特人格与情性可以从文章和作品中见出。汉末也曹丕曾提出以“气”论文说⑤:“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我们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将“气”看作作家的创作个性,将“体”看作文学作品风格。在此处,扬雄所说的“情”,曹丕所说的“气”,都强调作家的人格品性或个性气质对文学作品风格的决定作用。作品的风格都特点只是作家内在情性的表现。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作家的个性气质和思想感情决定了语言的格调,也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作家作品的风格。这也造就了不同作家的作品风格存在

贾樟柯电影分析

《小人物---大世界》 ------浅谈贾樟柯电影 很喜欢贾樟柯的一句话:“当一个社会急匆匆往前赶路的时候,不能因为要往前走,就忽视那个被你撞倒的人。”从《小武》到《二十四城记》贾樟柯用独特的艺术视角,诠释了中国社会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及在变革的冲击下的小人物的坎坷命运。贾樟柯用犀利的镜头向我们展示了曾经我们很熟悉却又有些陌生的画面,勾起了我们心灵对历史某一瞬间定格的触动。在好莱坞商业大片充斥全球的今天,电影更多的是扮演娱乐化功能以及在娱乐背后的经济逻辑。为了票房,很多商业化电影套路视乎异曲同工:名气演员+奇观。电影更多的是在人为造梦和制造浪漫。电影发展到今天,现在的电影逻辑的形成有它的合理性,但是,是不是电影发展的合理化道路值得商榷。电影是人类文化的一种,文化具有多样性,电影也应该具有多样性,商业电影的存在很有必要,但是,艺术电影也是必不可少的。在好莱坞商业大片的冲击下,艺术电影的生存空间似乎越来越小,很多对艺术电影有着执着追求的导演也开始涉足商业电影,在电影工业化流水线生产之后,追求利润最大化是不可逆转的趋势。艺术电影由于很强的作者个人色彩,在影片的表现上有很强的主观性影响了关注对影片的解读,更重要的是在紧张的生存环境下,观众似乎也不愿意花更多的时间去探究电影作者的表现意图。不过,我觉得艺术电影的存在很有必要,无论是从电影文化的多样性上讲还是从艺术电影的思想性上来讲。 电影对于中国来讲是一个舶来品,幸运的是电影的一产生便很快传入中国。中国电影在起步上没有落后。在好莱坞强势电影文化的影响下,人们尤其是作为新生代的年轻人更愿意看好莱坞商业大片。中国的电影商业化趋势迅速扩张,从陈凯歌的《秦颂》到张艺谋的《英雄》《满城尽带黄金甲》以及冯小刚的《夜宴》《集结号》,投资越来越多,明星阵容越来越强大,影片的过分宣传越来越严重。商业化大片似乎成了中国目前电影的主流。但是,一个人的出现令我们眼前一亮,他就是贾樟柯。出生在山西汾阳的贾樟柯把他个人的生活体验以及对现实的思考搬上了电影的银幕,他把电影的功能恢复到电影诞生之初的记录和再现。只不过贾樟柯的电影不是单纯的记录和再现,而是,有结构的以独特化的视角去剖析时代的变化。从《小武》到《二十四城记》贾樟柯在艺术化道路上走了12个年头,在商业化电影充斥我们眼球的今天,贾樟柯能够顶住票房失利的压力坚持自己的电影理想一步步走到今天确实让人敬佩,

吴道子简介

吴道子(约686~760前后)唐代画家。又名道玄,画史尊称吴生。阳翟(今河南禹县)人。少孤贫,初为民间画工,年轻时即有画名。曾任兖州瑕丘(今山东滋阳)县尉,不久即辞职。后流落洛阳,从事壁画创作。开元年间以善画被诏入宫廷,历任供奉,内教博士、宁王友。曾随张旭、贺知章学习书法,通过观赏公孙大娘舞剑,体会用笔之道。 擅佛道、神鬼、人物、山水、鸟兽、草木、楼阁等,尤精于佛道、人物,长于壁画创作,据载他曾于长安、洛阳两地寺观中绘制壁画多达300余堵,奇踪怪状,无有雷同,其中尤以《地狱变相》闻名于时。 吴道子的绘画具有独特风格。其山水画有变革之功,所画人物衣褶飘举,线条遒劲,人称莼菜条描,具有天衣飞扬,满壁风动的效果,被誉为吴带当风。他还于焦墨线条中,略施淡彩,世称吴装。作画线条简练,笔才一二,象已应焉",有"疏体"之称。吴道子的绘画对后世影响极大,他被人们尊为"画圣",被民间画工尊为祖师。苏轼曾称赞他的艺术为"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好理于豪放之外"。 吴道子绘画无真迹传世,传至今日的《送子天王图》可能为宋代摹本,另外还流传有《宝积宾伽罗佛像》、《道子墨宝》等摹本,敦煌石窟第103窟的维摩经变图,亦被认为是他的画风。 姓名:吴道子 别名:画史尊称吴生,又名道玄 国籍:中国 出生日期:公元680年(庚辰年) 逝世日期:公元759年 职业:艺术,画家 主要成就:中国唐代第一大画家,尊称画圣 代表作品:《明皇教授箓图》、《十指钟馗图》、《金桥图》、《朱云析槛图》 籍贯:阳翟(今河南禹州)人 吴道子画圣故事 吴道子故事之一 唐朝时,有个叫吴道子的人,少年失去父母,只好背井离乡,出外谋生。一天傍晚,吴道子路经河北定州城外时,突然发现前面有一座雄伟壮观的寺院“ 柏林寺”,便走了进去。吴道子迈进院内,他从大殿虚掩的门缝里,看见油灯下一位年迈的老和尚正在殿墙上聚精会神地画画。吴道子很好奇,悄悄推开门,轻轻地走了进去,站在老和尚身后看画画。老和尚一回头,发现一个十来岁的男孩这么出神看他画壁画,打心里欢喜,便问吴道子:“孩子,你喜欢这幅画吗?”吴道子点了点头。老和尚知道了他的身世后,抚摸着他的头说:“你要愿意学画,就做我的徒弟吧。”吴道子听了忙磕头拜师。 这天,老和尚把吴道子领到后殿,指着雪白的墙壁说:“我想在这空壁上画一幅《江海奔腾图》,画了多次都不像真水实浪。明天我带你到各地江河湖海周游三年,回来再画它。”次

《大雁归来》作者与作品信息

《大雁归来》作者与作品信息 奥尔多·利奥波德与《沙乡年鉴》 奥尔多·利奥波德1887年生于美国衣阿华州伯灵顿市。哈佛大学林学专业硕士,威斯康星大学农业系教授。曾任联邦林业局官员,毕生从事林业和猎物管理研究。这位被称为美国先知、美国野生生物哲理之父的享誉世界的环境保护主义理论家,一生共出版三部书和五百多篇文章。1949年,他离世一年后出版的《沙乡年鉴》是其最重要的著作。 这部页数不多,看似简单、朴素的自然哲学随笔是利奥波德一生观察、经历和思考的结晶,其中蕴含了作者土地伦理思想德精髓。 利奥波德认为:最初的伦理观念是用以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后来扩展到处理人与社会的关系。“但是,迄今为止还没有一种处理人与土地,以及人与在土地上生长的动物和植物之间的伦理观。”人们习惯把土地只看作是一种财富。“人和土地之间的关系仍然是以经济为基础,人们只需要特权,而无需尽任何义务。”这是必须成交的观念。他首次推出土地共同体这一概念,认为土地不仅仅是土壤,它包括气候、水、动物和植物。人只是这个共同体中的平等一员,他必须改变他在共同体中的征服者的面目。这个共同体的每一个成员,都有它继续存在的权利。 像利奥波德这样从伦埋学的角度提出人和自然关系的标准,在历史上还是第一次。只是当时并未受到世人普遍重视。《沙多年鉴》的中文本译者侯文蕙女士认为.在60年代未、70年代初的新环境保护运动需要新的理论时,利奥波德的“土地伦理”恰似茫茫夜空中的北斗,真正显出了它的光彩。这颗星早就有了。只是当人们在浩瀚的宇宙中进行探险旅行时,曾经长期被那实际不存在的海市蜃楼弄得眼花缭乱,从而未能察觉到它的存在。利奥波得无疑是一个认识上的先知,因此他自然而然地成了美国新环境运动的思想上的“无形的领导者”。他的思想也传到了海外,在中文译本之前,《沙乡年鉴》已有了俄文、日文、法文和德文译本。 1948年4月21日上午,利奥波得在奔赴邻居农场救火的途中,因心脏病猝发而突然离世。近二十年来,美国开始有更多专著,呼吁重视环境伦理问题。

美术鉴赏百代画圣吴道子

美术鉴赏-百代画圣吴道子

————————————————————————————————作者:————————————————————————————————日期: ?

? 论文题目:百代画圣吴道子 专业:数字媒体技术 任课教师: 郭盼盼 学号: 082415137 姓名: 段利峰 评语: 2018年1月1 日

?百代画圣吴道子 吴道子,又名道玄,河南阳翟(今河南禹州)人。约生于永隆一年(680),卒于乾元元年(758)前后。少孤贫,初为民间画工,年轻时即有画名,画史记载他“年未弱冠”,已“穷丹青之妙”。。曾任兖州瑕丘(今山东滋阳)县尉,不久即辞职。后流落洛阳,从事壁画创作。开元年间以善画被召入宫廷,历任供奉、内教博士、宁王友。曾随张旭、贺知章学习书法,通过观赏公孙大娘舞剑,体会用笔之道。擅佛道、神鬼、人物、山水、鸟兽、草木、楼阁等,尤精于佛道、人物,长于壁画创作。他被称为中国唐代第一大画家,尊称画圣,代表作品有《送子天王图》、《明皇教授箓图》、《十指钟馗图》、《金桥图》、《朱云析槛图》等。 一、画风介绍 在绘画史上,吴道子的作品被称为“吴家样”。何为样呢?“样”即“样子”,

即楷模的意思。在艺术上要给人以楷模的作用,首先要具有独特的风范。历史上,与吴道子同样被尊称为“样”的有南朝张僧繇的“张家样”,北齐曹仲达的“曹家样”和唐周昉的“周家样”。 吴道子的绘画是由张僧繇发展而来的,但在多样地、富有变化地反映现实生活这一方面超过了张僧繇,固有“至其变态纵横与造化相上下,则僧繇不能及也”。“吴家样”固然有吸收“张家样”长处的地方,但是吴能巧变,不受张之“法度”的束缚。他也受到凹凸法的较大影响,成为继“张家样”以后更成熟的宗教画样式。其绘画基本采用白描画法,用线或主要用线,辅之以淡色来生动表现形象的画法,一反盛唐以前依靠均匀的线条加以重彩的造型路线,在发扬以线作画的民族风格方 面起了巨大的作用。在设色浓艳的盛唐时代,吴道子的简淡敷彩,于焦墨痕中,略施微染,自然显得格外新奇出众。 吴道子早年行笔很细,保持了六朝和初唐的传统,到中年以后,在熟练的基础上创出自己的风格,行笔磊落,挥霍如“莼菜条”。“莼菜条”说法出自北宋大书法家米芾之口,它是一种睡莲科植物,其圆形绿叶浮在水面上,根茎在水中生长,其表面附有胶质黏液,所以给人的手感非常润滑,“莼菜条”是莼菜茎。吴道子用快慢疾徐、粗细轻重、变化富于节奏的“莼菜条”的笔法表现迎风飘举的宽衣博带、衣褶,表现“高侧深斜,卷褶飘带之势”,是以表现对象的细微的透视变化高、侧、深、斜为目的的,是带有立体感的线条。这种线条比铁线描更敏锐地表现出客观事物的立体造型,赋予线条更强的运动感、节奏感和表现力,使画面效果具有“天衣飞扬满壁风动”的艺术效果,被称为“吴带当风”,这种风格的问世,为中国绘画开辟了新途径。“吴家样”与“曹家样”的显著区别,被宋代评论家用“吴带当风,曹衣出水”一语概括。这两句话指出了两者在服装上的不同,前者是其势圆转,衣服宽松,裙带飘举,所画人物衣带宛若当风飘舞之状;后者是体制稠密,衣衫紧贴身上,犹如刚从水中出来一般,结构严谨。同时,吴又能突破“曹家样”自北齐以来在画坛上的支配地位。所以有“吴生始用兰叶描,曹衣出水法全灭”的说法,这也正是中国画发展的必然趋势。他把线的造型能力和表现能力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丰富和完善了民族线描手段。“曹家样”和“吴家样”实际上代表了中国画发展史上两种不同的用笔风格,反映出不同的时代特征,“吴家样”体现了大唐盛世气势恢弘、开明自信的精神气质。 吴道子开创了行笔磊落挥霍,笔势豪放,方圆凹凸的“兰叶描”,通过笔触的抑扬顿挫来增强线描所能表达的质感、立体感和表达作者内心感情的力量。“兰叶描”的特点则不同于“莼菜条”。在用笔上打破了传统的描法,他在运笔时压力不均,凭借其深厚的书法功底,将六朝以来“紧劲连绵”变为提按明显,波折起伏,用

谈谈文学创作与作家的关系

谈谈文学创作与作家的关系 班级:09中文(4)班姓名:黄雅琪学号:0906010250 文学创作的主题是作家,没有作家就没有创作。文学创作,作为一种创作性的精神产物,作家在创作中的主题作用是不可忽视的;个性主体的存在是决定文学创作是否具有独创性的基础和前提。因此,我们在谈论文学创作的过程中,都会首先关注作者的背景,人生阅历,只有这样,才能让我们更好地了解作者的创作,更能深刻地读懂文章。现在,就让我来谈谈文学创作与作家的关系。 中国人曾以为文学,不是一般人所需要的。闲暇自得,风流自赏的人,才去讲文学。中国向来文学作品,诗,词,小说等都很多,不过讲文学是什么东西,文学讲的是什么问题的一类书籍却很少,讲怎样可以看文学书,怎样去批评文学等书籍也是很少。刘勰的《文心雕龙》可算是讲文学的专书了,但仔细看来,却也不是,因为他没有讲到文学是什么等等问题。他只把主观的见解替文学上各种体格下个定义。诗是什么,赋是什么,他只给了一个主观的定义,他并未分析研究作品。司空图的《诗品》也没讲“诗含的什么”这类的问题。从各方面看,文学作品很多,研究文学作品的论文却很少。谈文学的,大都在修词方面下批评,对于思想并不注意。作为一种创作性的审美活动,文学创作体现了作家对人生的一种审视、感悟与反省。作家与人生经验,构成了文学创作必不可少的两个基本要素,文学创作源于作家与人生经验的一种遇合,在这种关系上,对作为主体的作家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论及生活经验对作家创作的影响,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古代文论对某些特殊人生经验的强调。中国传统文艺里有一个流行的说法:苦痛比快乐更加能产生诗歌,好诗主要是不愉快、烦恼或穷愁的表现和发泄。确实,在中国诗歌文学等个方面的创作,以抒发苦痛的文学创作很多,如《诗经》中就有“心之忧矣,我歌且谣”,“君子作歌,维以告哀”的诗句,这种现象视为一种规律,认为作家创作与坎坷人生经验之间有着密切的对应关系。但诗歌等文学创作除了抒发心中的愤懑之外,表达自己对人生积极的态度,对人生从容面对,乐观的态度也占了重要的地位。

关于贾樟柯作品的浅析

贾樟柯浅析 夏达 以前,在我的意识中,对中国大陆电影一直保有排斥和莫名的歧视。觉得除了费穆,顶多还有个谢晋,除了谢晋,顶多还有个袁牧之,除了袁牧之,就还有田壮壮。而至于陈凯歌,要不是张艺谋担当摄影,《黄土地》也不一定会怎么样。(其实,个人认为,《黄土地》里大量的早已过时的日本式长镜头让人很不舒服。)至于他的《霸王别姬》,那种通俗情节剧的模式,最多只能说是一种具有一定人文色彩的商业电影。而张艺谋,作为在中国知名度可能最高的导演,《红高粱》确实是达到了很难逾越的高度,作为一部里程碑式的电影,也让中国电影再次得到全面的国际认可。除《红高粱》之外,《菊豆》、《大红灯笼高高挂》、《秋菊打官司》也减缓了他衰退的步伐,至于《一个也不能少》,对于张艺谋,这种表现主义的导演来说,只是一次纪实性的尝试。想来想去,还可以说说娄烨的《苏州河》。其他的,很难让我感到太多的感动。直到贾樟柯的出现。在中国,第六代导演的影片尽量弱化关于涉及政治、意识形态,更多的是一种个人化和私人化的表达,是一种个人生存体验的阐述。而表达物质时代的精神荒芜与道德沦丧、劳苦大众的惘然与痛楚是贾樟柯一贯坚持的主题。 正如陈丹青所说的“我们这代人,口口声声说是在追求现实主义和人道主义,认为艺术必须活生生表达这个时代。其实我们都没有做到:第五代导演(张艺谋、陈凯歌)没有做到,我们的上一代更没有做到,因为不允许。上一代是国家政策不允许,你不能说真话;我们的原因是长期不让你说真话,一旦可以说了,你未必知道怎么说真话。“但到了贾樟柯那里,他是真的把那代青年的失落感,说了

出来。 贾樟柯这个被德国电影评论家乌尔里希?格雷戈尔称为“亚洲电影闪电般耀眼的“希望之光”的青年导演中的佼佼者,他在用他的整个灵魂去创作电影。在他的电影里没有高昂的调子,我们看到的是平民阶层的真善美,贾樟柯作为一位平民导演,将所谓的地下电影成功的带入了主流影院,在大片当道的今天,使得中国各种意识形态的电影类型都得到了充分的发展。个人认为,他是与小津安二郎、侯孝贤,甚至与布莱松、德西卡是一脉相承的。他的《小武》,不断地让我想起《偷自行车的人》。 他的画面朴实无华,背后的精神世界却是深邃清澈。他用独特的视角观察人物,以错落有致的叙事结构阐述生活。在他的电影中,看不到激烈,又处处充斥着刚猛;表面粗糙,但情感极其细腻。他把内心置于历史中,又袒露在时代下,真诚地记录中国社会的点滴。正如他自己所说“每一个行走着的生命个体都能给我们一份真挚的感动,甚至一缕疏散的阳光,或者几声沉重的呼吸”。拍电影,是他接近自由的方式,他用电影,来感受每一个平淡生命的喜悦与沉重。他愿意在这个“人心渐冷,信念失落的年代,努力沟通人与人之间的思想。在这一点上,与王家卫相比,贾樟柯表现的更加积极,至少贾樟柯愿意去打破隔阂,尽力交流。而王家卫表现出来的疏离与沟通障碍,竟是很有美感的。 说到贾樟柯,在我的心里,有几点是非常耀眼的。 美学价值 所谓的“真实美学”是安德烈?巴赞对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美学的系统化概括,具有关注直接现实性主题、强调镜头段落、提倡非表演性的特点,贾樟柯的电影美学价值正在于现实主义的美感。可以说,现实主义电影的“缺席”,在中国电影

浅谈吴道子的画风

浅谈吴道子的画风 【摘要】吴道子是一位多产而优秀的佛教壁画艺术家。史称其“凡画人物、佛像、鬼神、禽兽、山水、台殿、草木”皆冠绝于世,国朝第一。吴道子人物画的出现,是中国人物画史上的光辉一页。他吸收民间和外来画风,确立了新的民族风格,即世人所称的“吴家样”。就人物画来说,“吴装”画体以新的民族风格,照耀于画坛之上。本文通过对吴道子擅长的莼菜条、兰叶描的吴风样式的研究,来分析、总结他的画风。 ?【关键词】吴道子 “吴家样” ?中外民族文化的交汇共同熔铸了唐代美术的辉煌,多数画科从此开始明确并日臻成熟。唐代绘画作为唐代美术的首要组成,亦是雄健磅礴的盛唐气象的重要部分,在我国古代绘画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唐代绘画也因为唐代多向而频繁的对外交流而更加丰富多彩,赢得了世人的瞩目,以雄浑博大的气度为世界艺术抹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唐人名手至多,吴道子笔法超妙,为百代画圣!”吴道子画风中纵横健拔、高扬揭举的气势,昭示着盛唐画风的开始。吴道子在这种环境的影响下,迅速成长起来。吴道子人物画的出现,是中国人物画史上的光辉一页。他吸收民间和外来画风,确立了新的民族风格,即世人所称的“吴家样”。就人物画来说,“吴装”画体以新的民族风格,照耀于画坛之上。 ?一吴道子生平

?吴道子,又名道玄,河南阳翟(今禹州市)鸿畅乡山底吴村人,幼年贫穷孤苦,但画史记载他“年未弱冠”,已“穷丹青之妙”。 他是一个“幼抱神奥”早熟的画家,也是一个全才的画家,据记 载他的作品有《送子天王图》、《道子墨宝》、《朝元仙仗图》等。 他的画与张旭的草书、斐旻的剑术,被誉为当时的“三绝”。传说,吴道子于洛阳曾遇到书法家张旭和剑手斐旻,斐旻请吴在天宫寺 为他亡故的双亲作壁画,吴不受金而请斐旻舞剑以壮气。舞毕, 奋笔,俄顷而就。张旭也在那里写了一壁字。洛阳人都说:“一 日之中,获睹三绝,真乃人生之幸事”。 ?二吴道子的画风——吴家样 ?在绘画史上,画家的创造,被尊称为“样”的有南朝张僧繇的“张家样”,北齐曹仲达的“曹家样”,唐吴道子的“吴家样”,唐周昉的“周家样”。那么何为样呢?“样”即“样子”,即楷模的 意思。在艺术上要给人以楷模的作用,首先要具有独特的风范, 吴道子的绘画是由张僧繇发展而来的,但在多样地、富有变化地 反映现实生活这一方面超过了张僧繇,固有“至其变态纵横与造 化相上下,则僧繇不能及也”。“吴家样”固然有吸收“张家样” 长处的地方,但是吴能巧变,不受张之“法度”的束缚。他也受 到凹凸法的较大影响,成为继“张家样”以后更成熟的宗教画样式。然而吴道子的创造力和革新精神集中表现在他既熟悉凹凸法 又不为这种技法所囿,他基本采用白描画法,用线或主要用线,

美术论文(作品赏析)

吴道子介绍 吴道子(约680~759年),唐代画家。画史尊称吴生。又名道玄。汉族,阳翟(今河南禹州)人。约生于永隆一年(680) ,卒于乾元元年(758)前后。少孤贫,初为民间画工,年轻时即有画名。曾任兖州瑕丘(今山东滋阳)县尉,不久即辞职。后流落洛阳,从事壁画创作。开元年间以善画被召入宫廷,历任供奉、内教博士、宁王友。曾随张旭、贺知章学习书法,通过观赏公孙大娘舞剑,体会用笔之道。擅佛道、神鬼、人物、山水、鸟兽、草木、楼阁等,尤精于佛道、人物,长于壁画创作。 吴道子(约680~759年),传为“画圣”画史尊称吴生,又名道玄。阳翟(今河南禹州)人。是中国唐代第一大画家,被后世尊称为“画圣”,被民间画工尊为祖师。吴道子的绘画具有独特风格,是中国山水画之祖师。他创造了笔简意远的山水“疏体”。据文献记载曾画过《五圣图》《赵景公寺执炉天女》《菩提寺舍利佛》《天王力士》《地狱变相》《钟馗做鬼》等,均已失传。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藏有《送子天王图》传为其作,敦煌103窟唐壁画《维摩变相》可见其风格影响 据载他曾于长安、洛阳两地寺观中绘制壁画多达300余堵,奇踪怪状,无有雷同,其中尤以《地狱变相》闻名于世。吴道子的绘画具有独特风格。其山水画有变革之功,所画人物衣褶飘举,线条遒劲,人称莼菜条描,具有天衣飞扬、满壁风动的效果,被誉为“吴带当风”。他还于焦墨线条中,略施淡彩,世称吴装。作画线条简练,“笔才一二,象已应焉”,有疏体之称。吴道子的绘画对后世影响极大,他被人们尊为画圣,被民间画工尊为祖师。苏轼曾称赞他的艺术为“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吴道子绘画无真迹传世,传至今日的《送子天王图》可能为宋代摹本,另外还流传有《宝积宾伽罗佛像》、《道子墨宝》等摹本,莫高窟第103窟的维摩经变图,亦被认为是他的画风。 唐代佛教、道教都十分流行,宗教艺术也有长足的发展。因此,吴道子的佛画艺术有很高的成就。他在东、西两京寺观作壁画四十(一作四百)余间,而且“人相诡状,无一同者”。西京兴唐寺御注金刚经院、慈恩寺塔前面文殊普贤及西面降魔盘龙、小殿前面菩萨,景公寺地狱帝释龙神,永寿寺中三门两神等,“皆妙绝当时”。吴道子画中门内神,圆光最在后,一笔而成。坊市老幼,每日有数百人“竞候观之”;及其下笔之时,“望者如堵”,只见他“风落电转,规成月圆”,围观的人群见他画技如此高明,“喧呼之声,惊动坊邑,或谓之神”。他画的人物,使人感到“虬须云鬓,数尺飞动,毛根出肉,力健有余”。可见,他画的人物形象鲜明,真切感人。他画人物,人体各部分比例十分精确。 天宝年间(742—755),一天唐玄宗忽然想起蜀中嘉陵江山清水秀,妙趣横生,遂命吴道子乘驿传赴嘉陵江去写生。到了嘉陵江,吴道子漫游江上,纵目远眺,此地好山好水,一幕一

浅谈文学与人生的关系

浅谈文学作品与作者人生的关系

浅谈文学作品与作者人生的关系 【摘要】文学作品是作者创造的,它所表现的内容对应着作者的心灵世界、情感世界,是作者情感的宣泄,与作者的实际生活息息相关。文学作品因为表现了人这种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主观内心精神世界,所以获得了与人本身一样无限丰富多彩无限生动活泼的真实性、具体性和现实性,就像镜子,即使再擅长伪装的人,也会在文学这面“镜子”里反映中最真实的自己,悲与喜、爱与恨、生与死、感性同理性、理想与现实之间的挣扎与矛盾都都原形毕露了。文学是人学,作品是作者人生的写照,人生是文学的源泉。因此,一部作品,实际上就是一段人生,我们阅读作品,就是进入他人的世界。本文分别从鲁迅、萧红和三毛的人生经历与其文学作品的联系论述文学作品与作者人生的关系。 【关键词】文学作品关系作者人生 文学是作家心灵的寄托,任何文学作品都是作家感悟生活的心田流露,反过来说作品也记载了作家的生命历程。因此,我们在谈论文学作品的过程中,都会首先关注作者的背景、人生阅历,只有这样,才能让我们更好地更深刻地读懂文章。 鲁迅出身于破落的封建家庭,特别是在他祖父入狱的前后,他不得不到农村的亲戚家避难,长时期住在农村。在那里,他与农村的孩子们成了朋友,与他们一起玩耍,一起划船,一起看戏,有时也一起到他们家的地里“偷”豆子煮了吃。(1)鲁迅的童年直接影响了他小说创作的取材与立意。在他的作品中,有很多自己生活的影子,特别是少年时期生活的影子。如《社戏》、《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等。在这些作品中,鲁迅寄予了很多好的理想和对童年快乐生活的回忆。鲁迅 1选自《社戏》,鲁迅小说,收录在其小说集《呐喊》中。作者以饱含深情的笔墨,刻画了一群农家少年朋友的形象,表现了劳动人民淳朴、善良、友爱、无私的好品德,表达了作者对少年时代生活的怀恋,特别是对农家小朋友诚挚情谊的眷恋。

美术鉴赏_百代画圣吴道子

论文题目:百代画圣吴道子专业:数字媒体技术任课教师:郭盼盼 学号:082415137 姓名:段利峰 2018年1月1 日

百代画圣吴道子 吴道子,又名道玄,河南阳翟(今河南禹州)人。约生于永隆一年(680) ,卒于乾元元年(758)前后。少孤贫,初为民间画工,年轻时即有画名,画史记载他“年未弱冠”,已“穷丹青之妙”。。曾任兖州瑕丘(今山东滋阳)县尉,不久即辞职。后流落洛阳,从事壁画创作。开元年间以善画被召入宫廷,历任供奉、内教博士、宁王友。曾随张旭、贺知章学习书法,通过观赏公孙大娘舞剑,体会用笔之道。擅佛道、神鬼、人物、山水、鸟兽、草木、楼阁等,尤精于佛道、人物,长于壁画创作。他被称为中国唐代第一大画家,尊称画圣,代表作品有《送子天王图》、《明皇教授箓图》、《十指钟馗图》、《金桥图》、《朱云析槛图》等。 一、画风介绍 在绘画史上,吴道子的作品被称为“吴家样”。何为样呢?“样”即“样子”,即楷模的意思。在艺术上要给人以楷模的作用,首先要具有独特的风范。历史上,与吴道子同样被尊称为“样”的有南朝张僧繇的“张家样”,北齐曹仲达的“曹家

样”和唐周昉的“周家样”。 吴道子的绘画是由张僧繇发展而来的,但在多样地、富有变化地反映现实生活这一方面超过了张僧繇,固有“至其变态纵横与造化相上下,则僧繇不能及也”。“吴家样”固然有吸收“张家样”长处的地方,但是吴能巧变,不受张之“法度”的束缚。他也受到凹凸法的较大影响,成为继“张家样”以后更成熟的宗教画样式。其绘画基本采用白描画法,用线或主要用线,辅之以淡色来生动表现形象的画法,一反盛唐以前依靠均匀的线条加以重彩的造型路线,在发扬以线作画的民族风格方面起了巨大的作用。在设色浓艳的盛唐时代,吴道子的简淡敷彩,于焦墨痕中,略施微染,自然显得格外新奇出众。 吴道子早年行笔很细,保持了六朝和初唐的传统,到中年以后,在熟练的基础上创出自己的风格,行笔磊落,挥霍如“莼菜条”。“莼菜条”说法出自北宋大书法家米芾之口,它是一种睡莲科植物,其圆形绿叶浮在水面上,根茎在水中生长,其表面附有胶质黏液,所以给人的手感非常润滑,“莼菜条”是莼菜茎。吴道子用快慢疾徐、粗细轻重、变化富于节奏的“莼菜条”的笔法表现迎风飘举的宽衣博带、衣褶,表现“高侧深斜,卷褶飘带之势”,是以表现对象的细微的透视变化高、侧、深、斜为目的的,是带有立体感的线条。这种线条比铁线描更敏锐地表现出客观事物的立体造型,赋予线条更强的运动感、节奏感和表现力,使画面效果具有“天衣飞扬满壁风动”的艺术效果,被称为“吴带当风”,这种风格的问世,为中国绘画开辟了新途径。“吴家样”与“曹家样”的显著区别,被宋代评论家用“吴带当风,曹衣出水”一语概括。这两句话指出了两者在服装上的不同,前者是其势圆转,衣服宽松,裙带飘举,所画人物衣带宛若当风飘舞之状;后者是体制稠密,衣衫紧贴身上,犹如刚从水中出来一般,结构严谨。同时,吴又能突破“曹家样”自北齐以来在画坛上的支配地位。所以有“吴生始用兰叶描,曹衣出水法全灭”的说法,这也正是中国画发展的必然趋势。他把线的造型能力和表现能力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丰富和完善了民族线描手段。“曹家样”和“吴家样”实际上代表了中国画发展史上两种不同的用笔风格,反映出不同的时代特征,“吴家样”体现了大唐盛世气势恢弘、开明自信的精神气质。 吴道子开创了行笔磊落挥霍,笔势豪放,方圆凹凸的“兰叶描”,通过笔触的抑扬顿挫来增强线描所能表达的质感、立体感和表达作者内心感情的力量。“兰叶描”的特点则不同于“莼菜条”。在用笔上打破了传统的描法,他在运笔时压力不均,凭借其深厚的书法功底,将六朝以来“紧劲连绵”变为提按明显,波折起伏,用笔轻重多变,劲力外张,时提时顿,因而所画线条的粗细随着用笔走势的起伏进行,给人以流畅而强劲的节奏感。粗细不均增强了线条的方向感和运动感,也

浅析刘勰《体性》中作品风格与作家的关系

浅析刘勰《体性》中作品风格与作家的关系摘要:刘勰的《文心雕龙体性》篇是其文学风格的主要体现,是论述体貌和 性情的关系,即风格和个性的关系。本文通过作品与作家的关系来分析刘勰的《体性篇》中文学风格问题,从内容和形式及多种风格方面来论述。 关键词:文学风格个性文辞与性情的关系 刘勰《文心雕龙》中从《神思》开始到《总述》是论文关于创作论的问题。其中《体性》是关于文学风格的问题,是刘勰文学风格观的集中体现,论述了作品风格和作家个性之间的关系,形成了较为完备的文学风格,是中国古代文学风格观的代表作。“体”即文学风格,“性”指创作主体的性情。作者从“体”和“性”之间的关系对文学风格进行了论述。 黑格尔说过“风格一般指的是个别艺术家在表现方式和笔调曲折等方面完全见出他的个性的一些特点。”①曹丕在《典论论文》中也对文章的风格进行论述“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②讲了文与气的关系。这就论证了为什么同一文体由不同作家写出来是不同的风格和情感。刘勰在《体性》中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夫情动而言形,理发而文见,盖沿隐以至是,因内而符外者也。”③有了感情活动,自然要用语言表达,用道理来论证,就形成了文章,使情理由隐藏到显现,内容由在内到在外。 李白的《行路难》“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这首《行路难》是李白从一种迫切强烈的心情,上书安州裴长史,韩朝宗,希求荐用,韩朝宗从善举贤才名闻学时,但也未能荐举李白,他在开元二十四五年前后,入安求仕,结果大失所望。他在看到长安的官场黑暗,心中充满愤慨而不平,准备离开长安,创作了《行路难》 文章开始描写朋友为其饯行,可他端起酒杯,却又推开;拿起筷子,又放下。离开坐席,拔出宝剑,心中茫然。这一系列动作表现诗人心中的苦闷,抑郁的情感变化,然后用积极的人生态度,浅显的人生道理来结尾。作者以第一人称的抒怀和议论来表达主观感受,运用大胆的夸张和巧妙的比喻描绘心中的主观感受,以纵横恣肆的文笔来形成豪放的气势。李白将自己的浪漫主义气质,将自己豪放不羁的个性融入作品中,形成了李白行云流水的抒情方式,让人感受到他的气势磅礴的风格。 文学创作活动就是人们的思想情感活动的外观过程,刘勰强调内容和形式,作家情感的紧密结合所呈现出来的风格。在《熔裁》中也提到过“情理设位,文采行乎其中。”④说明内容不能脱离形式,脱离情感。在《徴圣》中“然则志足而言文,情信而辞巧,乃含章之玉蝶,乘文之金科矣。”⑤论述了内容与形式。情感要适当的吻合在一起,这也是文学创作的准则。 作家在创作作品时,必定会带有一些主观的感情色彩,因每位作家所处的生活环境,生活经历,精神气质,文化素质,创作才华都是不同的,所以作家在创作时,在作品中总会表现出这些个性因素,自然也就流露出其独特的创作风格。 刘勰在《体性》中提到“各师成心,其异如面”⑥每个人凭借自己的认识写作,作品正像他们的面貌一样各不相同一样。这就说明了文学风格的多样化,每个人的个性不同,所以写出的文章也不相同。还说到“气以实志,志以定言,吐

贾樟柯电影风格

论贾樟柯电影的记录性手法的运用 贾樟柯,中国第六代导演代表人物之一。东方早报网评这样写过:一个来自中国基层的民间导演,追求影像“对现实表象的穿透力”。他特立独行,用镜头语言去描绘一个巨大的社会转型时代普通人所要承受的代价和命运发生的转变。他直言批评当代中国电影缺乏对真实生命的关注:第四代执著于伦理道德,第五代迷恋于历史寓言,第六代在都市摇滚里陶醉、在中国电影集体向好莱坞投降、沉沦于虚无缥缈的非现实主义题材的时候,贾樟柯对中国现实的强烈人文关注显得尤为可贵。 他的诸多作品如站台,天注定,海上传奇,二十四城记,三峡好人,世界,小武,任萧遥等影片,都通过长镜头的运用来表现电影的艺术性。那么什么是长镜头呢?长镜头是和蒙太奇相对而言的,不同的导演有不同的看法和理解,巴赞称它叫景深镜头,因为把不同的空间用一个镜头连续地不间断地拍摄下来,需要较大的景深。也有人认为,一个镜头时间较长就是长镜头,长镜头的特点是:1,可表现事件的真实过程,真实性强,不像蒙太奇那样可以骗人;2,一个镜头里可以表现出多意性或不确定性;3,多以运动摄影的形式出现;4,一个镜头的时间比较长。 有一个连续镜头足以说明《站台》中这种长镜头的制作风格。影片中的主要角色崔明亮和他的恋人尹瑞娟一起站在老城墙的顶上。在这个持续了三分半钟的镜头中,开始就是一个超长的镜头,两人向摄像机方向走来,摄像机再慢慢用全景跟拍他们直到两人在城墙上停下来,临近摄像机说话。明亮最后问瑞娟他们俩能不能算一对恋人。明亮得到的回答模棱两可,两个人接下来继续沿着城墙走,这一次则走出了镜头。在大部分镜头里,当两个人停下来说话的时候,镜头前景全是巨大的砖墙几乎占据了银幕的一半。墙后,两个人物交替地来回走动,其中一个隐身在镜头前景中城垛墙的后面,而另一个则在镜头构图的右边,斜靠在和城垛垂直的墙上。在精心设计连续变化中,两个人换了四次位置,每一次都是同一个位置,右边那个斜依着,另一个则在左边隐没在墙的后面。在换位置的时候,两个人偶然会有几秒钟都消失在墙的后面,因此整个构图就很像一幅完全抽象的静物照。 贾樟柯自嘲为一个“来自中国基层的平民导演”,这是他非常特立独行的艺术追求与思想境界。他总是试图努力还原一个真实的社会层面带给观众,也包括记忆中的七十至九十年代的中国。就我看来,《站台》是贾樟柯迄今为止最出色的一部电影,影片通过时代的变迁传达出太多复杂的情绪,而贾樟柯的长镜头电影美学也在影片中得以完美的呈现。在那个最让人津津乐道的段落中,长镜头沉稳地记录着一切,城墙上的二人世界也不再是温馨和甜蜜。尹瑞娟和崔明亮一人一句,一对一答,一出一进,呈现出一种情感上的疏离,也预示着两人今后很难聚合在一起!

浅析吴道子及其作品

浅析吴道子及其作品 吴道子是我最喜欢的一位作家,他生活在经济繁荣的开元、天宝年间。这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正如苏轼所说:“君子之于学,百工之于技,自三代历汉至唐而备矣。故诗至于杜子美,文至于韩退之,书至于颜鲁公,画至于吴道子,而古今之变,天下之能事毕矣。”画史中尊称他为吴生,又名道玄。汉族,阳翟(今河南禹州)人。约生于永隆一年(680) ,卒于乾元元年(758)前后。少孤贫,初为民间画工,年轻时即有画名。曾任兖州瑕丘(今山东滋阳)县尉,不久即辞职。后流落洛阳,从事壁画创作。开元年间以善画被召入宫廷,历任供奉、内教博士、宁王友。曾随张旭、贺知章学习书法,通过观赏公孙大娘舞剑,体会用笔之道。擅佛道、神鬼、人物、山水、鸟兽、草木、楼阁等,尤精于佛道、人物,长于壁画创作。他被称为中国唐代第一大画家,尊称画圣,代表作品有《送子天王图》、《明皇教授箓图》、《十指钟馗图》、《金桥图》、《朱云析槛图》等。 吴道子出身于民间画工,“年未弱冠,已穷丹青之妙”,跟“狂草”闻名的张旭及诗人贺之章学习过书法,受到书家诗人的薰陶。少年时代去四川“写蜀道山水”,已具自己的面貌,青年时代便“于画无所不能”了,被唐玄宗征诏入宫为御用画师,曾随玄宗去洛阳、泰山等地。天宝间奉诏写嘉陵江,曾游蜀山蜀水。但其创作活动并不限于宫廷,长安各寺观都有吴道子所作壁画。 吴道子感情激越,豪放不羁,为人“好酒使气,每欲挥毫,必须酣饮”他不视财资,潜心艺术。当时,大将军裴曼,欲为其双亲画壁画于洛阳天宫寺,曾以厚金聘之,吴道子“封还金帛,一无所受”,并说:“闻裴将军旧矣,为舞剑一曲,足以当惠,观其壮气,可助挥毫。”于是,裴即为道子舞剑,道子兴奋之极“挥毫图壁”,“俄顷而成,若有神助”,“为天之下壮观”。 我喜欢的正是他的性格及他的艺术风格。 吴道子的绘画风貌就当时和后人对他的评述及对他的作品摹本(传)的分析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第一、取材广泛表现精当 无论是神话故事、现实生活、历史人物以及山水、龙兽都被一一收入笔底。

论作家与作品的关系.定稿doc

论作家与作品的关系 摘要:作家与作品的关系问题受到历来文艺理论家的关注,我们可以将其主要观点归纳为“文如其人”论、“文人无行”论和“言不足以尽人”论这三类。在此基础上,本文将试着对作家与作品复杂关系的成因从才智与品德、日常个性与创作个性、艺术创造与自我表现、题材的选择与体裁规范要求这四个方面做一探索,进而明确我们应该区分道德与文艺的不同评价标准,以真、善、美的要求来评判文学作品的价值,正确看待作家与作品的关系,不因人废文,不以文定人。 关键词:人格;风格;文如其人;因人废文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Writers and Their Works Abstrac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writers and their works are always literary theorists attention. We can be summed up as " the writing mirrors the writer" the main viewpoint of," a literary man of no conduct" theory and" words are not enough as" on the three class. On the basis of this, this article will try to writers and works complex relationship to the genesis of intelligence and morality, from daily personality and creative personality, artistic creation and self-expression, the choice of subject matter and style requirements of this four respects make an exploration, then clearly we should distinguish between moral and the different evaluation criteria. To judge the value of literary works by the true, the good and the beautiful, and to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writers and their works by a correct view .No waste paper and no engage people. Key words: personality; style; the writing mirrors the writer; waste paper 在传统的文艺理论中,理论家们习惯于通过作品来评判作家,也常常通过作家的身世背景来推断作品的背景和创作原因,孟子的“知人论世”之说被历来的文学评论家所广泛应用。诚然,作品出自作家之手,但我们却不能因此而轻率地就将“文如其人”、“道德文章”、“风格即人格”奉做毋庸置疑的真理。人格和风格之间并不具有直接的对应关系,不可将其混为一谈。 一、风格与人格的概念

浅析纪录片叙事手法创新

崔小mi 要修改内容:1格式还是不对!麻烦写手花几分钟看下我发给你的论文要求细则好吗?!同一个问题要修改几次呢?2第二章2.1处需要加入加入小五,见文章标注站台的作品特色3—500字,3第二章2.2处加入3—5部贾樟柯作品的分析3—500字。一共有3处需要修改! 今天是3月12号,务必在14号之前完稿!请写手抓紧,负责点!

浅析纪录片叙事手法创新--以<三峡好人>和<东>为例

摘要 纪录片是对历史记忆的主观在线。在进行纪录片的创作过程中,由于每个纪录片在创作过程中所记录的事实存在一定的差异性,所以在进行纪录片作品创作的过程中,由于不同的纪录片拍摄者的视角不同,其对同样的纪录片在进行拍摄过程中所呈现出来的叙事视角和叙事的效果也存在一定程度的区别。在进行纪录片作品《山峡好人》和《东》的拍摄过程中,虽然这两部作品都是由贾樟柯导演拍摄的,但由于二者拍摄的角度不同,在进行内容呈现方面的侧重点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所以作品《三峡好人》和《东》在进行叙事过程中所使用的叙事手法也存在不同。本文在研究过程中针对《山峡好人》和《东》两部作品的叙事手法展开了探讨,分析了《山峡好人》和《东》在叙事手法方面的创新。 关键词:贾樟柯;《山峡好人》;《东》;纪录片;叙事手法

Abstract The documentary is on the historical memory of subjective online. In the documentary film creation process, since each documentary in the process of the creation of the record the fact there are some differences, so in documentary creation process, due to the different documentary photographer 's angle of view is different, the same documentary in the filming process presents the narrative perspective and narrative effect of certain level also exists difference. The documentary works" good" and the" East" of the filming process, although these two works are directed by Jia Zhangke shooting, but as a result of two different shooting angle, the present contents, there are some differences, so work" still life" and" East" in the narrative process used in the narrative are also different. Based on the study of the process for" good" and" East Valley" two works narrative spread out to discuss, analysed" of good" and" East" in narrative aspects of innovation. Key words: Jia Zhangke," the gorge" East"," good people, documentary, narrative technique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