酯化反应教案

酯化反应教案
酯化反应教案

篇一:酯化反应教学设计

教案设计

组次:2010级20组

组员:罗丽媛、陈方昪、李丹、

徐爱贵、姚伟、周康丽

设计选题:酯化反应

2012 年 11月14日

《酯化反应》教学设计

1、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选自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2》(简称必修2)第三章第三节《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物》中第75-76页,是学习有机化学的基础,也是重要的有机化学原理之一。本节内容是培养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的好素材;此外,在教学中还可以结合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理解酯化反应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对该小节内容在必修阶段的要求是“知道乙醇、糖类、油脂、蛋白质的组成和主要性质,认识其在生活中的应用。”,能用“实验探究:乙烯、乙醇、乙酸的主要性质。”教科书中对“酯化反应”的认识正是从探究实验入手,通过简单的实验现象探究反应产物的性质和组成,解释反应发生的原理进而说明乙酸的这个化学性质,帮助学生理解酯化反应的发生及其条件,帮助学生建立酯化反应的概念。因此,笔者将本节课的重点放在“对反应发生机理的理解,以及在学生脑海中形成‘微观’

意识”,而难点也正是“酯化反应机理理解,以及‘微观’意识”。

酯化反应与我们的生产与生活息息相关,贯穿于我们生活的各处。那么它究竟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联系呢?酯化反应究竟藏匿在我们

生活的什么地方呢?这个是能引起每个学生的兴趣的问题。在初中化学中,简单地介绍了乙酸的用途,同时学生可以从生活经验中获得有关醋酸的感性知识外,已经学习了一些简单的烃和烃的衍生物,对有机化合物的分子结构的确定、官能团和化学性质的关系有了一定的认识,具备一定的探究有机物结构和性质的条件。但是,由于本节内容相对比较抽象,高一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还有待发展,因而对本节内容的理解上会存在着一定的困难,因此,在引导学生掌握该部分知识时,要采用合适的情景导入,并且充分运用实验手段和多媒体技术使学生切身感受和理解酯化反应的本质。

教学目标

①初步掌握乙酸乙酯的物理性质和分子结构。

②理解酯化反应的概念。

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分析归纳、总结的思维能力与运用能力。

通过情景引入,提出问题,提出假设,实验验证假设,得出结论的方法探究酯化反应的反应机理,试验过程的分析,推理研究,培养学生从现象到本质,从宏观到微观的科学思维方法,使学生了解“同位素追踪”的科学研究方法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培养学生更好的科学作风和求实

进取的优良品质,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酯化反应发生的条件和机理

难点:乙酸乙酯分子的立体结构模型,酯化反应方程式的书写和分析

1.联系实际生活,实验指导,教练结合

2.实物展示,演示实验

3.实验探究,分析讨论,归纳总结

4.有奖竞答,回顾知识教学用时

15分钟

1、学生准备:

a) 预习课本,第三章第三节“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物”的“乙酸的酯化反应”;

b) 复习烃和烃的衍生物中的醇和醛的有关知识。

2、教师准备:

a) 教学用具、实验用品;

b)制作多媒体课件;

c) 准备《生活中常见的两种有机物》导学案内容

篇二:酯化反应的教学设计

酯化反应教案

教学方法

我通过发挥主导作用,设计情景、问题诱导,帮助学生自主学习,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包括以下几个环节。

(1)新知引入,创设情境(2)实验的讲解(3)提出问题及学生自主分析,回答

(4)机理的讲解(5)小结教学器材

酒精灯、火柴、铁架台、试管、带导管的单孔橡胶塞、浓硫酸、无水乙醇、冰醋酸、饱和碳酸钠溶液。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篇三:乙酸的酯化反应教案

乙酸的酯化反应

一、教材分析

乙酸是第三章第三节“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物”其中的一种,是典型的烃的衍生物。在学生对乙酸初步认识基础上,帮助学生打好进一步学习的方法论基础,同时鼓励学生用学习到的知识解释常见有机物的性质。

酯化反应是高中有机化学中的重要知识点之一,也是教材中涉及到示踪原子法这样一种实验方法来研究反应历程的典型例子,是学生了解先进的实验方法的一扇窗口。同时,通过这一内容的教学,也有利于从多个方面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和科学素养。而且,乙酸是学生比较熟悉的生活用品,与我们的生产、生活联系非常紧密,是一种具有广泛用途的有机物。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有必要对这一内容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讨论。

二、学情分析

在初中化学中,学生对乙酸已有了初步的认识与了解。学生在学习这一节课之前,已经学习了乙醇的知识以及乙酸的结构和物理性质,初步掌握了学习有机物物质及其性质的方法。在以上两点的教学基础上,学生通过预习听讲基本掌握本节课的知识,并通过课后习题练习进行能力的进一步提高。而且,在乙醇的内容学习过程中,学生已接触过物质的结构、性质和用途的科学关系,在此节课上学生可继续加以应用。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掌握乙酸的酯化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理解酯化反应的概念。(2)从结构的角度初步认识乙酸与乙醇的酯化反应

(3)了解酯化反应在生活中的应用,能结合相关知识解释。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观察乙酸的酯化反应实验,提高学生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准确描述、分析的能力。

(2)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分析归纳、总结的思维能力与表达能力。(3)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实验和模型,激发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望。

(2)通过学习乙酸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联系生活的意识,赞赏化学对人类生活的贡献。

四、教学内容

本节课学习的是乙酸的酯化反应

1、通过漫画“喝醋解酒”提出疑问,引入探究实验

2、通过演示实验的过程与结果,讲解本节课内容,乙酸与乙醇的酯化反应,并解答疑问

3、分析反应方程式,探究酯化反应反应机理

4、讲述同位素示踪法,了解酯化反应的反应机理

5、讲述酯在生活中的应用

6、通过对实验注意事项的提问,解释具体原因

7、本节课的小结

五、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乙酸的酯化反应

2、教学难点:酯化反应的实质

六、教学方法策略

本节课总体上从生活实际入手,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分析,深入学习知识点,最后再回到生活的实际应用中。具体使用了一下教学策略:

(1)情境创设法:呈现“喝醋解酒”的漫画,联系生活,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

生学习记忆本节课的内容。

(2)问题引入法:通过“为什么喝醋能够解酒”的问题引入到探究实验。通过比较贴近

生活的问题引入到比较枯燥的重难点内容,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知识的可接受程度。

(3)实验演示法:

①通过演示实验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这个知识点的好奇心

②从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入手,引导学生分析产生现象的因果关系和本质联系,从而了解学习和研究化学问题的一般方法和思维过程。

(4)理论应用到实践:让学生了解自己学习的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是十分重要的,既要

扎实的掌握学习的知识,更要把学习的知识学会应用的到生活中的,这样的学习才是成功的。本次课用生活中的“喝醋解酒”作为背景,从喝醋解酒的原因引入到乙酸的酯化反应的学习,最后又把知识点应用到生活的炒菜及制取香料等;还应用于解释生活常识“酒越陈越香”。

(5)新旧知识的联系:本次课是在之前学习了乙醇的知识及乙酸的结构物理性质及乙酸酸性的基础上,所以在课堂上会有许多地方应用到旧的知识点,这样有利于学生对新旧知识的认识和记忆。例如乙食醋和酒的主要成分的讲解。七、教学媒体 ppt

八、教学过程

篇四:乙酸的酯化反应教案 (1)

乙酸的酯化反应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乙酸是第三章第三节“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物”其中的一种,是典型的烃

的衍生物。在学生对乙酸初步认识基础上,帮助学生打好进一步学习的方法论基础,同时鼓励学生用学习到的知识解释常见有机物的性质。

酯化反应是高中有机化学中的重要知识点之一,通过对乙酸的酯化反应这一实验的完成,系统的呈现出有机物制备的基本思路、基本方法及基本技能,使学生不断对固有的思维及实

验装置产生质疑,在质疑中进行探究,对化学实验的思路及装置持续进行改进,从而优化出一套理念先进的实验体系。同时,通过这一内容的学习,也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和学科素养的提高。

二、学情分析

在初中化学中,学生对乙酸已有了初步的认识与了解。学生在学习这一节课之前,已经学习了乙醇的知识以及乙酸的结构和物理性质及乙酸的酸性,初步掌握了学习有机物及其性质的方法。在以上两点的教学基础上,学生通过预习听讲基本掌握本节课的知识,并通过课后习题练习进行能力的进一步提高。而且,在乙醇的内容学习过程中,学生已接触过物质的结构、性质和用途的科学关系,在此节课上学生可继续加以应用。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掌握乙酸的酯化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理解酯化反应的概念。(2)从结构的角度初步认识乙酸与乙醇的酯化反应

(3) 了解酯化反应在生活中的应用,能结合相关知识解释。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操作乙酸的酯化反应实验,提高学生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准确描述、分析的能力。

(2)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分析归纳、总结的思维能力与表达能力。(3)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实验的分组与探究,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望。

(2)通过学习乙酸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联系生活的意识,赞赏化学对人类生活的贡献。

四、教学内容

(1)通过分组实验的过程与结果,讲解本节课内容,乙酸与乙醇的酯化反应,并解答疑问

分析反应方程式,探究酯化反应反应机理。(2)以科学性为原则,对实验装置进行改进。(3)本节课的小结。

五、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乙酸的酯化反应。(2)教学难点:酯化反应的实质。

六、教学方法策略

本节课总体上从生活实际入手,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分析,深入学习知识点,最后再回到生活的实际应用中。具体使用了一下教学策略:情境创设法:引导学生去闻摆在面前水果的香味。

(1)问题引入法:通过“水果的香味”的问题引入到本节的学习内容。通过比较贴近生活的问题引入到比较枯燥的重难点内容,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知识的可接受程度。

分组实验法:①通过分组实验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这个知识点的好奇心,同时亲自动手,使学生感悟实验中必须遵守的原则与细节。②从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入手,引导学生分析产生现象的因果关系和本质联系,从而了解学习和研究化学问题的一般方法和思维过程。

(2)理论应用到实践:让学生了解自己学习的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是十分重要的,既要扎实的掌握学习的知识,更要把学习的知识学会应用的到生活中的,这样的学习才是成功的。

(3)新旧知识的联系:本次课是在之前学习了乙醇的知识及乙酸的结构物理性质及乙酸酸性的基础上,所以在课堂上会有许多地方应用到旧的知识点,这样有利于学生对新旧知识的认识和记忆。

教学媒体:ppt及flash动画

七、教学过程

篇五:酯化反应教案说课稿

酯化反应教案各位评委老师好!我叫王相英,我申请的学科是高中化学,我抽到的试讲题目是《酯化反应》。下面是我的试讲内容。

本节内容是人教版普通高中化学(必修加选修)课本第二册第六章第六节(乙酸羧酸)的内容,包括乙酸的结构特点和性质。乙酸是紧接乙醇、乙醛之后,作为羧酸的代表物,单列一节讲授的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己学习了乙醇、乙醛含氧衍生物,初步掌握了以官能团的特征学习物质性质的方法掌握好乙酸的结构和性质,使学生了解和掌握醇——醛——羧酸——酯等各类烃的衍生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和衍生关系。

根据课程的特点,结合大纲要求,我确立了如下教学目标:

一、教学目标

使学生了解乙酸的分子结构,掌握乙酸的性质,理解酯化反应的原理。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探究问题能力和实验操作技能。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乙酸的酸性和酯化反应。

难点:酯化反应的原理。

三、教学程序

问:1,我国是一个酒的国度,五粮液享誉海内外,国酒茅台香飘万里。“酒是越陈越香”。你们知道是什么原因吗?

2,厨师烧鱼时常加醋并加点酒,为何这样鱼的味道就变得无腥、香醇、特别鲜美?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大家便会知道其中的奥妙。

(一).分子结构

乙酸,又名醋酸,写出乙酸的分子式、结构式、结构简式及官能团。

分子式:c2h4o2

结构简式:ch3cooh 官能团:—cooh(羧基)

(二).物理性质

乙酸是一种有强烈刺激性气味的无色液体,沸点是117.9℃,熔点是16.6℃,易溶于水和乙醇。当温度低于16.6℃时,乙酸就凝结成像冰一样的固体,所以无水乙酸又称冰醋酸。

(三).

化学性质(由结构推断键方式)

一、酸性

实验一

现象(1)溶液变红色

(3)试管里有气泡产生,生成的气体无色无味。

结论乙酸有酸性,且酸性比碳酸酸性强。

1.弱酸,比碳酸的酸性强。

实验二

【学生实验】乙酸乙酯的制取:在一支试管中加入3 ml乙醇,然后边振荡边慢慢加入2 ml浓硫酸和2 ml乙酸,按教材图6-18连接好装置,用酒精灯缓慢加热,将产生的蒸气经导管通到盛有饱和碳酸钠溶液的接受试管的液面上,观察现象,并闻产物的气味。

强调:①试剂的添加顺序;

②导管末端不要插入到接受试管液面以下;

③加热开始要缓慢。

【师】问题①:1.装药品的顺序如何?

为什么要先加入乙醇,然后边振荡边慢慢加入浓硫酸和乙酸?

【生】此操作相当于浓硫酸的稀释,乙醇和浓硫酸相混会瞬间产生大量的热量,并且由于乙醇的密度比浓硫酸小,如果把乙醇加入浓硫酸中,热量会使得容器中的液体沸腾飞溅,可能烫伤操作者。

【师】问题②:导管末端为什么不能插入到接受试管液面以下?

【生】防止加热不均匀,使溶液倒吸。

【师】问题③:为什么刚开始加热时要缓慢?

【生】防止反应物还未来得及反应即被加热蒸馏出来,造成反应物的损失。

现象结论不溶于水、有香味的油状液体。

这种有香味的油状液体就是乙酸乙酯。该反应为可逆反应。

酯化反应:酸和醇起作用,生成酯和水的反应,叫做酯化反应。思考

(1). (2).长导管的作用导气冷凝。

(4).为什么用饱和na2co3溶液吸收乙酸乙酯?饱和na2co3溶液有什么作用?

①降低乙酸乙酯在饱和na2co3溶液中溶解度,使其容易分层析出;②除去乙酸,溶解乙醇。

(5).酯化反应中生成物水分子里的氧原子是由醇提供,还是由羧酸提供?浓h2so4 ch3cooh+h18oc2h5 ch3co18oc2h5+h2o,

结论:羧酸分子里的羟基与醇分子中羟基上的氢原子结合成水。

酯化反应

酯化反应 是一类有机化学反应,是醇跟羧酸或含氧无机酸生成酯和水的反应。分为羧酸 跟醇反应和无机含氧酸跟醇反应何和无机强酸跟醇的反应两类。羧酸跟醇的酯 化反应是可逆的,并且一般反应极缓慢,故常用浓硫酸作催化剂。多元羧酸跟 醇反应,则可生成多种酯。无机强酸跟醇的反应,其速度一般较快。典型的酯 化反应有乙醇和醋酸的反应,生成具有芳香气味的乙酸乙酯,是制造染料和医 药的原料。酯化反应广泛的应用于有机合成等领域。 两种化合物形成酯(典型反应为酸与醇反应形成酯),这种反应叫酯化反应。 分两种情况:羧酸跟醇反应和无机含氧酸跟醇反应。羧酸跟醇的反应过程一般是:羧酸分子中的羟基与醇分子中羟基的氢原子结合成水,其余部分互相结合 成酯。这是曾用示踪原子证实过的。口诀:酸去羟基醇去羟基氢(酸脱氢氧醇脱氢)。 酯的读法:R酸R1酯("R"是指R酸中的"R";"R1"是指R1醇中的"R1") 羧酸跟醇的酯化反应是可逆的,并且一般反应极缓慢,故常用浓硫酸作催化剂。多元羧酸跟醇反应,则可生成多种酯。 乙酸和乙醇在浓硫酸加热的条件下反应生成乙酸乙酯和水 CH3COOH+C2H5OH<------>(可逆符号)CH3COOC2H5+H2O 乙二酸跟甲醇可生乙二酸氢甲酯或乙二酸二甲酯 HOOC—COOH+CH3OH<------>HOOC—COOCH3+H2O 无机强酸跟醇的反应,其速度一般较快,如浓硫酸跟乙醇在常温下即能反应生 成硫酸氢乙酯。 C2H5OH+HOSO2OH<------>C2H5OSO2OH+H2O 硫酸氢乙酯 C2H5OH+C2H5OSO2OH→(可逆符号)(C2H5O)2SO2+H2O 硫酸二乙酯 多元醇跟无机含氧强酸反应,也生成酯。 一般来说,除了酸和醇直接酯化外能发生酯化反应的物质还有以下三类: 酰卤和醇、酚、醇钠发生酯化反应; 酸酐和醇、酚、醇钠发生酯化反应; 烯酮和醇、酚、醇钠发生酯化反应;[1]若浓硫酸和乙醇发生反应怎么办? 酯如果在碱性条件下会水解成相应的醇和有机酸盐。如CH3CO- OCH2CH3+NaOH→CH3COONa+CH3CH2OH,酯在无机酸性条件下会水解成相应的酸和醇:CH3CO-OCH2CH3+H2O→(可逆符号)(条件是H+)CH3COOH+CH3CH2OH 反应特点 属于可逆反应,一般情况下反应进行不彻底,依照反应平衡原理,要提高酯的 产量,需要用从产物分离出一种成分或使反应物其中一种成分过量的方法使反 应正方向进行。酯化反应属于单行双向反应。 属于取代反应 反应机理

乙酸的酯化反应教案

乙酸的酯化反应 一、教材分析 乙酸是第三章第三节“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物”其中的一种,是典型的烃的衍生物。在学生对乙酸初步认识基础上,帮助学生打好进一步学习的方法论基础,同时鼓励学生用学习到的知识解释常见有机物的性质。 酯化反应是高中有机化学中的重要知识点之一,也是教材中涉及到示踪原子法这样一种实验方法来研究反应历程的典型例子,是学生了解先进的实验方法的一扇窗口。同时,通过这一容的教学,也有利于从多个方面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和科学素养。而且,乙酸是学生比较熟悉的生活用品,与我们的生产、生活联系非常紧密,是一种具有广泛用途的有机物。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有必要对这一容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讨论。 二、学情分析 在初中化学中,学生对乙酸已有了初步的认识与了解。学生在学习这一节课之前,已经学习了乙醇的知识以及乙酸的结构和物理性质,初步掌握了学习有机物物质及其性质的方法。在以上两点的教学基础上,学生通过预习听讲基本掌握本节课的知识,并通过课后习题练习进行能力的进一步提高。而且,在乙醇的容学习过程中,学生已接触过物质的结构、性质和用途的科学关系,在此节课上学生可继续加以应用。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掌握乙酸的酯化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理解酯化反应的概念。 (2)从结构的角度初步认识乙酸与乙醇的酯化反应 (3)了解酯化反应在生活中的应用,能结合相关知识解释。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观察乙酸的酯化反应实验,提高学生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准确描述、分析的能力。 (2)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分析归纳、总结的思维能力与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实验和模型,激发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望。 (2)通过学习乙酸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联系生活的意识,赞赏化学对人类生活的贡献。 四、教学容 本节课学习的是乙酸的酯化反应 1、通过漫画“喝醋解酒”提出疑问,引入探究实验 2、通过演示实验的过程与结果,讲解本节课容,乙酸与乙醇的酯化反应,并解答疑问 3、分析反应方程式,探究酯化反应反应机理 4、讲述同位素示踪法,了解酯化反应的反应机理 5、讲述酯在生活中的应用 6、通过对实验注意事项的提问,解释具体原因

乙二醇与马来酸酐酯化反应的研究

2006年第37卷第9期《浙江化工》 文章编号:1006-4184(2006)09-0005-02 乙二醇与马来酸酐酯化反应的研究 蔡振云,魏巍(浙江大学化学工程与生物工程学系,浙江杭州310027) 摘要:优化了乙二醇与马来酸酐的酯化反应,得出了马来酸酐与乙二醇的最佳摩尔比为2.1:1,反应时间为1h,催化剂质量分数为1%,同时反应以丙酮为溶剂。 关键词:酯化反应;滴定;优化 双子表面活性剂是一类新型的表面活性剂,具有优良的表面活性,乙二醇马来酸双酯是双子表面活性剂的重要中间体,国内对其合成研究还不多。 酯化反应生成的马来酸单酯为白色固体物质,熔点在125℃左右。马来酸酐与脂肪醇在50~100℃下便能反应。根据实验发现,如果不加溶剂,反应温度过低的话,反应物便变成白色糊状液体,随着反应的继续,整个体系逐渐趋于固化成一块状物,最后搅拌不能进行,产物会把原料包裹起来,这将影响反应的进一步进行,因此,必须选择一种合适的溶剂,使反应物和产物能溶入其中,经过多次实验,发现丙酮是一种较好的溶剂,所以我们选用丙酮作为该反应的溶剂。 1实验药品 马来酸酐(AR),乙二醇(AR)、无水乙酸钠(AR)、标准盐酸溶液(0.2377mol/L)、标准氢氧化钠溶液(0.4660mol/L) 2实验部分 在配有搅拌装置、温度计、冷凝管的四口烧瓶中按不同比例加入乙二醇、马来酸酐、催化剂,以丙酮为反应溶剂,冷凝回流。每30min取样分析马来酸酐的酯化率。充分反应后,减压蒸馏出去溶剂丙酮,得到粗产物,产物用丙酮三次重结晶。 3分析方法设计 通过测定酸值[1]和皂化值[2]来确定马来酸酐的酯化率。样品的酸值的大小可以表征样品中还有羧基(或酸酐)的含量,而皂化值的大小可以表征样品中含有酯基量的多少。在反应过程中取样,此时体系中含有乙二醇单酯和双酯,马来酸酐、丙酮等组分,我们可以用马来酸酐的酯化率来标准反应程度。 从第一步反应的产物和中间产物的结构,乙二醇双酯含有两个酯基和两个羧基;乙二醇单酯含有一个酯基和一个羧基,因此相对于马来酸酐(水解含有两个羧基)的酯化率最大极限值(马来酸酐全部发生单酯酯化)为50%。 在反应过程中取一定量的样(0.5~1.0g)置与250mL的锥形瓶,以50mL95%的酒精为溶剂溶解。用标准的氢氧化钠溶液滴定,以酚酞酒精溶液(1wt%)为指示剂,滴定至红色,30s内不退色为滴定终点,记录消耗掉的标准氢氧化钠溶液体积V1,这部分类似酸值的测定。然后加入V1标准氢氧化钠溶液,在80~83℃的微沸水浴中加热水解,接冷凝回流,保持2h(实验证实按次反应温度,1.5h水解已完全),趁热以盐酸标准溶液滴定至红色恰消失为止,记录消耗掉标准盐酸体积V2。 所以马来酸酐的酯化率可以表示为: 其中y:马来酸酐的酯化率 V1:标准氢氧化钠溶液消耗的体积,表示样品中羧基的含量 V2:标准盐酸溶液消耗的体积 c1:标准氢氧化钠溶液的摩尔浓度 c2:标准盐酸溶液的溶度 :表示样品中酯基的含量 乙二醇双酯的质量分数可表示为: 收稿日期:2006-04-30 5--

必修酯化反应教案

必修酯化反应教案 篇一信息化教学设计乙酸的酯化反应教学设计】信息化教学设计羧酸及其酯化反应学校陕西师范大学学院化学化工学院姓名肖飞学号41107112学科化学教材版本高中化学人教版年级高二章节高中化学选修5有机化学基础第三章第三节羧酸及其酯化反应教学设计陕西师范大学肖飞前言随着信息技术和计算机网络的广泛应用,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面临一定程度的挑战。 21世纪是信息化的社会。 随着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深入和现代技术的不断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加快实现教育教学方式的转型,实现教育教学信息化,体现教育教学时代化的特点。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而生,它将对传统教育教学方式产生巨大的革新,对今后的教育产生深远的影响。 多媒体网络技术是现代教育技术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它在教育教学领域中的应用,不仅为建立新型教育方式和教育模式提供了新理念、新思维、新方式,而且也为学生课堂学习营造探索发现的和谐环境提供了便利的条件。 多媒体网络技术的应用将会使课堂变得非常有活力,将会使学生的学习不再枯燥和乏味。 它对于培养学生的思维和能力尤其是培养他们终生学习的能力有极大的作用。 学生在网络提供的丰富学习资源中,通过检索、构思,可以

有效地将教材中有关内容进行密切整合,形成自己的观点,获得自己的认知,从而发展自己的个性,培养自身的创造性思维。 它可以很好的体现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发展,终身发展、素质教育的教育理念。 让他们充分体验知识产生的过程,从而可以很好的实现三维教学目标。 除此之外多媒体网络教育技术将会在很大程度上实现教育资源的共享和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优化利用。 而且多媒体网络教育技术是当代教师必须具备和掌握的一项教育技能。 基于上述原因,本人在教学中尝试将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5第三章第三节乙酸的酯化反应一节内容采用多媒体教学的方式进行,希望和高中化学相关的内容融会贯通在一起进行学习,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网络和建立知识系统,从而达到教学目标。 一、教材与教学任务分析羧酸及其酯化反应是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5有机化学基础第三章第三节的内容。 羧酸、酯是一种生活中非常常见的化学物质,也是非常重要的和典型的烃含氧衍生物的一类有机化学物质。 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有关羧酸、酯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以及结构的相关知识,帮助学生建构羧酸的知识系统。 然而有机化学物质的结构比较抽象,需要一定的空间想像

酯的水解机理

酯的水解机理 酯化反应机理酯化反应是一个可逆反应,其逆反应是酯的水解。 酯化反应随着羧酸和醇的结构以及反应条件的不同,可以按照不同的机理进行。酯化时,羧酸和醇之间脱水可以有两种不同的方式: (Ⅰ)是由羧酸中的羟基和醇中的氢结合成水分子,剩余部分结合成酯。由于羧酸分子去掉羟基后剩余的是酰基,故方式(Ⅰ)称为酰氧键断裂。(Ⅱ)是由羧酸中的氢和醇中的羟基结合成水,剩余部分结合成酯。由于醇去掉羟基后剩下烷基,故方式(Ⅱ)称为烷氧键断裂。 当用含有标记氧原子的醇(R'18OH)在酸催化作用下与羧酸进行酯化反应时,发现生成的水分子中不含18,标记氧原子保留在酯中,这说明酸催化酯化反应是按方式(Ⅰ)进行的。按这种方式进行的酸催化酯化反应,其机理表示如下: 首先是H+与羰基上的氧结合(质子化),增强了羰基碳的正电性,有利于亲核试剂醇的进攻,形成一个四面体中间体,然后失去一分子水和H+,而生成酯。 实验证明,绝大部分羧酸与醇的酯化反应是按方式(Ⅰ)进行。 对于同一种醇来说,酯化反应速度与羧酸的结构有关。羧酸分子中α-碳上烃基越多,酯化反应速度越慢。其一般的顺序为:HCOOH>RCH2COOH>R2CHCOOH>R3CCOOH这是由于烃基支链越多,空间位阻作用越大,醇分子接近越困难,影响了酯化反应速度。同理,醇的酯化反应速度是伯醇>仲醇>叔醇。 (2)酯的酸性水解酯的酸性水解反应大部分情况下是酰氧键断裂的加成消除机理,即是酸催化酯化反应的逆反应。 酸催化时,羰基氧原子先质子化,使羰基碳的正电性增强,从而提高了它接受亲核试剂进攻的能力,水分子向羰基碳进攻,通过加成-消除而形成羧酸和醇。羧酸和醇又可重新结合成酯,所以酸催化下的酯水解不能进行到底。 (3)酯的碱性水解用同位素标记方法证明,酯的碱性水解过程大多数情况下也是以酰氧键断裂方式进行的。例如:乙酸戊酯在含18O的水中进行碱催化水解,结果发现18O是在乙酸盐中,而不是在戊醇中。 现在认为,一般羧酸酯的碱催化下的水解是按加成-消除机理进行的。 碱催化时,首先是亲核试剂OH-与羰基碳加成,形成四面体中间体,然后消除RO-,生成羧酸。因为RCOO-的碱性较R′O-弱得多,所以羧酸能把质子转移给RO-生成醇,而本身变成RCOO-。但是RCOO-却不能从醇中获取质子,故酯的碱性水解可进行到底。 可以看出,酯的酸催化水解和碱催化水解反应都属于加成-消除反应机理。而酸催化的作用在于加强了羰基碳原子接受亲核试剂进攻的能力,碱催化的作用在于加强了亲核试剂的进攻能力。 2 反应机理浅析 由上述反应机理可看到酯的碱性水解反应大多数是属于亲核加成——消除机理,OH是较强的亲核试剂,直接与酯的羰基碳发生亲核加成,在最后产物中OH并投有失去而在酯的酸性水解中。酸本身的组成和质量在反应前后均未变化。它加快了酯的水解反应速率。按催化剂定义[31凡能改变反应速度而它本身的组成和质量在反应前后保持不变的物质,称为催化剂。可见酸是催化剂而碱则不是。 催化剂特征之一是不影响化学平衡,酸作为酯水解反应的催化剂,它加快了酯的水解反应速率并不影响其化学平衡。而碱的作用则破坏了化学平衡,在反应的机理最后一步中,消除了R’O’,可以得到羧酸,由于弱酸强碱质子转移,而转移了平衡,从而加快了反应速率。从这个角度看把碱作为催化剂也不适合。这在中学化学教学中是容易忽视的问题因此,应该确定在酯的水解反应中,酸作为催化剂而碱则是直接参与反应的试剂。

酯化反应归纳

酯化反应归纳 关于酯的考点常出现在高考试题中,成为测试的热点;现归纳例举如下: 1、反应条件:一般需加热,用浓硫酸作催化剂和吸水剂。 2、反应物:醇是任意的醇,酸可以是有机酸,也可以是无机含氧酸。 3、反应机理:一般是羧酸脱羟基醇脱氢,且羧基与醇羟基数目比为1:1。 4、反应方式: ⑴无机含氧酸与醇形成的酯如:CH 3CH 2OH+HO —NO 2CH 3CH 2—O —NO 2+H 2O ⑵羧酸酯: ①一元酸与一元醇生成的酯 如:CH 3COOH+CH 3CH 2OH CH 3COOC 2H 5+H 2O 此类酯的结构特点是含有一个“—C —O —”酯基结构的链酯,结构简 单。生成酯时,一定是羧酸脱羟基。 ②二元酸与一元醇生成的酯如:HOOC —COOH+2CH 3CH 2OH CH 3CH 2OOC —COOCH 2CH 3+2H 2O 此类酯的结构特点是含有两个“—C —O —”结构的二元链酯。书写此 酯结构式时,一定要注意中间是二元酸, 即两个羧基为同一碳链相连, 两 个醇的羟基分列两端。 ③一元酸与二元醇生成的酯 如:HOCH 2—CH 2OH+2CH 3COOH CH 3COOCH 2—CH 2COOCH 3+2H 2O 此类酯的结构特点也是含有两个“ —C —O —”结构的二元链酯。书写此酯结构式时,一定要注意中间是二元醇, 万不可将羧基碳和羟基碳换位。如写成CH 3COOCH 2—COOCH 2CH 3等就错了。 ④环酯 a 、二元酸与二元醇生成环酯如: b 、由两个同一种羟基酸分子生成的环酯如: 上面两种环酯的结构也比较相似,都是含有两个酯基结构的六元环酯。 但前者是二元酸与二元醇生成, 其结构特点是两个羰基碳连在一个碳链上, 浓H 2SO 4 浓H 2SO 4 △ O 浓H 2SO 4 △ O 浓H 2SO 4 △ O COOH COOH HOCH 2HOCH 2 + O==C —O —CH 2 O==C —O —CH 2 + 2H 2O COOH COOH HOCH 2HOCH 2 + O==C —O —CH 2 O==C —O —CH 2 + 2H 2O

酯化反应实验绿色化改进的研究

晋中学院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题目酯化反应实验绿色化 改进的研究 院系化学化工学院 专业化学 姓名邢美玲 学号1009111141 学习年限2010年9月至2014年7月 指导教师张爱华副教授 申请学位理学学士学位 2014年5月26日

酯化反应实验绿色化改进的研究 学生姓名:邢美玲 指导教师:张爱华 摘 要: 酯化反应实验是有机化学实验中重要的实验之一,主要是通过研究典型的乙酸乙酯的合成,从实验装置和催化剂两方面进行研究改进,从而达到绿色化改进的目的。传统的实验以浓硫酸为催化剂,酯化率较低,改进后的实验以322O Al S nO 为催化剂,以硫酸镁为吸水剂合成乙酸乙酯,提高了反应产率。从传统装置改为微小的仪器装置,可以有效的实现绿色化的实验理念,同时也可以激发我们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绿色化学的意识。 关键词:酯化反应 乙酸乙酯 绿色化改进

The esterification reaction experiment greening research Author’s Name:Xing Meiling Tutor: Zhang Aihua ABSTRACT:the esterification reaction experiment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experiment in organic chemistry experiment, this paper mainly through the study of the synthesis of ethyl acetate, typical from two aspects of experimental apparatus and catalyst study improved, so as to achieve the goal of greening to improve. traditional experiments with concentrated sulfuric acid as catalyst, the esterification rate is low, the improved experiment to tin oxide and aluminum oxide as catalyst, synthesis of ethyl acetate, magnesium sulfate as SAP, improve the reaction yield, and, from the traditional device, into a small instrument device, can effectively realize the greening, the experimental idea, at the same time also can inspire our students’ innovative consciousness and consciousness of green chemistry. KEYWORDS:the esterification reaction ethyl acetate greening to improve

酯化反应 教案 说课稿

酯化反应教案 各位评委老师好!我叫王相英,我申请的学科是高中化学,我抽到的试讲题目是《酯化反应》。下面是我的试讲内容。 本节内容是人教版普通高中化学(必修加选修)课本第二册第六章第六节(乙酸羧酸)的内容,包括乙酸的结构特点和性质。乙酸是紧接乙醇、乙醛之后,作为羧酸的代表物,单列一节讲授的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己学习了乙醇、乙醛含氧衍生物,初步掌握了以官能团的特征学习物质性质的方法掌握好乙酸的结构和性质,使学生了解和掌握醇——醛——羧酸——酯等各类烃的衍生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和衍生关系。 根据课程的特点,结合大纲要求,我确立了如下教学目标: 一、教学目标 使学生了解乙酸的分子结构,掌握乙酸的性质,理解酯化反应的原理。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探究问题能力和实验操作技能。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乙酸的酸性和酯化反应。 难点:酯化反应的原理。 三、教学程序 问:1,我国是一个酒的国度,五粮液享誉海内外,国酒茅台香飘万里。“酒是越陈越香”。你们知道是什么原因吗? 2,厨师烧鱼时常加醋并加点酒,为何这样鱼的味道就变得无腥、香醇、特别鲜美?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大家便会知道其中的奥妙。 (一).分子结构 乙酸,又名醋酸,写出乙酸的分子式、结构式、结构简式及官能团。 分子式:C2H4O2 结构简式:CH3COOH 官能团:—COOH(羧基) (二).物理性质 乙酸是一种有强烈刺激性气味的无色液体,沸点是117.9℃,熔点是16.6℃,易溶于水和乙醇。当温度低于16.6℃时,乙酸就凝结成像冰一样的固体,所以无水乙酸又称冰醋酸。 (三).化学性质(由结构推断键方式)

一、酸性 实验一 现象(1)溶液变红色 (3)试管里有气泡产生,生成的气体无色无味。 结论乙酸有酸性,且酸性比碳酸酸性强。 1.弱酸,比碳酸的酸性强。 实验二 【学生实验】乙酸乙酯的制取:在一支试管中加入3 mL乙醇,然后边振荡边慢慢加入2 mL浓硫酸和2 mL乙酸,按教材图6-18连接好装置,用酒精灯缓慢加热,将产生的蒸气经导管通到盛有饱和碳酸钠溶液的接受试管的液面上,观察现象,并闻产物的气味。 强调:①试剂的添加顺序; ②导管末端不要插入到接受试管液面以下; ③加热开始要缓慢。 【师】问题①:1.装药品的顺序如何? 为什么要先加入乙醇,然后边振荡边慢慢加入浓硫酸和乙酸? 【生】此操作相当于浓硫酸的稀释,乙醇和浓硫酸相混会瞬间产生大量的热量, 并且由于乙醇的密度比浓硫酸小,如果把乙醇加入浓硫酸中,热量会使得容器中的 液体沸腾飞溅,可能烫伤操作者。 【师】问题②:导管末端为什么不能插入到接受试管液面以下? 【生】防止加热不均匀,使溶液倒吸。 【师】问题③:为什么刚开始加热时要缓慢? 【生】防止反应物还未来得及反应即被加热蒸馏出来,造成反应物的损失。

酯化反应

第2课时乙酸和乙醇的酯化反应 课前预热 1.乙酸和乙醇在浓硫酸存在下加热,乙醇中的________键断裂,乙酸中的________键断裂,生成了________和________。这种________跟________在加热条件下生成酯和________的反应叫做________反应。 2.乙酸是重要的有机化工原料,也是一种有机________。在染料、油漆、塑料、维尼纶、醋酸纤维等生产过程中都需要大量的乙酸。用乙酸制取的铝盐、铁盐和铬盐是染色的________。 拓展延伸 1.乙酸和乙醇酯化反应的方程式为: 2.乙酸乙酯是无色透明液体,有水果香。易挥发,对空气敏感,能吸水分,水分能使其缓慢分解而呈酸性反应。乙酸乙酯微溶于水,易溶于有机溶剂,密度比水小。 3.乙酸乙酯在酸性或碱性条件下微热会发生水解: 酸性条件下:CH3COOCH2CH3 + H2O CH3COOH + CH3CH2OH 碱性条件下:CH3COOCH2CH3 + H2O CH3COONa + CH3CH2OH 4.实验室里用乙醇与乙酸在浓硫酸的吸水和催化作用下加热制取。反应器常用烧瓶或试管,并有回流装置,并用冷凝管蒸出乙酸乙酯。接受器里放有饱和碳酸钠溶液,以除去酯中杂入的乙酸并降低酯在水里的溶解度。工业上还用乙醛缩合法制取。需催化剂、助催化剂,使2分子乙醛生成1分子乙酸乙酯。 5.乙酸乙酯大量用做清漆、硝化纤维、涂料和有机合成的溶剂等,此外,还可以于人造香精、香料、人造皮革等的制造。 【典例精析】实验室制取乙酸乙酯的实验中,加入浓硫酸的作用是什么?为什么要加入过量的乙醇?为什么要加入沸石?饱和碳酸钠的作用是什么? 【分析】实验室制取乙酸乙酯的实验中,浓硫酸有催化剂和吸水的作用;该反应是可逆反应,加入过量乙醇可以是平衡正向移动,提高乙酸转化率和乙酸乙酯产率;加入沸石可以防止爆沸;饱和碳酸钠可以出去酯中杂入的乙酸,并降低酯在水中的溶解度。 【答案】作为催化剂,吸水提高乙酸乙酯产率防止爆沸除去杂质乙酸,降低乙酸乙酯在水中的溶解度 【变式训练】“酒是陈的香”,就是因为酒在贮存过程中生成了具有香味的乙酸乙酯,在实验室我们也可以用如图所示装置制取乙酸乙酯。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制取乙酸乙酯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反应类型为:_____________。 (2)B试管中饱和碳酸钠的主要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装置中通蒸气的导管要插在饱和碳酸钠的液面上,不能插入溶液中,目的是防止

乙酸的酯化反应教学设计

乙酸的酯化反应教学 设计 Revised on November 25, 2020

乙酸的酯化反应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乙酸是第三章第三节“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物”其中的一种,是典型的烃的衍生物。在学生对乙酸初步认识基础上,帮助学生打好进一步学习的方法论基础,同时鼓励学生用学习到的知识解释常见有机物的性质。 酯化反应是高中有机化学中的重要知识点之一,通过对乙酸的酯化反应这一实验的完成,系统的呈现出有机物制备的基本思路、基本方法及基本技能,使学生不断对固有的思维及实验装置产生质疑,在质疑中进行探究,对化学实验的思路及装置持续进行改进,从而优化出一套理念先进的实验体系。同时,通过这一内容的学习,也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和学科素养的提高。 二、学情分析 在初中化学中,学生对乙酸已有了初步的认识与了解。学生在学习这一节课之前,已经学习了乙醇的知识以及乙酸的结构和物理性质及乙酸的酸性,初步掌握了学习有机物及其性质的方法。在以上两点的教学基础上,学生通过预习听讲基本掌握本节课的知识,并通过课后习题练习进行能力的进一步提高。而且,在乙醇的内容学习过程中,学生已接触过物质的结构、性质和用途的科学关系,在此节课上学生可继续加以应用。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掌握乙酸的酯化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理解酯化反应的概念。 (2)从结构的角度初步认识乙酸与乙醇的酯化反应(3) 了解酯化反应在生活中的应用,能结合相关知识解释。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操作乙酸的酯化反应实验,提高学生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准确描述、分析的能力。(2)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分析归纳、总结的思维能力与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实验的分组与探究,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望。(2)通过学习乙酸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联系生活的意识,赞赏化学对人类生活的贡献。四、教学内容(1)通过分组实验的过程与结果,讲解本节课内容,乙酸与乙醇的酯化反应,并解答疑问分析反应方程式,探究酯化反应反应机理。 (2)以科学性为原则,对实验装置进行改进。 (3)本节课的小结。五、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乙酸的酯化反应。 (2)教学难点:酯化反应的实质。 六、教学方法策略 本节课总体上从生活实际入手,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分析,深入学习知识点,最后再回到生活的实际应用中。具体使用了一下教学策略:情境创设法:引导学生去闻摆在面前水果的香味。 (1)问题引入法:通过“水果的香味”的问题引入到本节的学习内容。通过比较贴近生活的问题引入到比较枯燥的重难点内容,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知识的可接受程度。 分组实验法:①通过分组实验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这个知识点的好奇心,同时亲自动手,使学生感悟实验中必须遵守的原则与细节。②从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入手,引导学生分析产生现象的因果关系和本质联系,从而了解学习

酯化反应的机理

酯化反应的机理羧酸与醇生成酯的反应是在酸催化下进行的。在一般情况下羧酸与伯醇或仲醇的酯化反应羧酸发生酰氧键断裂其反应过程为在酯化反应中存在着一系列可逆的平衡反应步骤。步骤②是酯化反应的控制步骤而步骤④是酯水解的控制步骤。这一反应是SN反应经过加成消除过程。采用同位素标记醇的办法证实了酯化反应中所生成的水是来自于羧酸的羟基和醇的氢。但羧酸与叔醇的酯化则是醇发生了烷氧键断裂中间有碳正离子生成。在酯化反应中醇作为亲核试剂对羧基的羰基进行亲核攻击在质子酸存在时羰基碳更为缺电子而有利于醇与它发生亲核加成。如果没有酸的存在酸与醇的酯化反应很难进行。硫酸的作用酯化反应中浓硫酸的作用只要答催化作用就行或答催化和脱水也可加上吸水作用其实这是个非均相反应浓硫酸的吸水性对平衡的移动已没有多少作用。4、酯化和酯水解的反应机理返回1 酯化反应机理酯化反应是一个可逆反应其逆反应是酯的水解。酯化反应随着羧酸和醇的结构以及反应条件的不同可以按照不同的机理进行。酯化时羧酸和醇之间脱水可以有两种不同的方式I II Ⅰ是由羧酸中的羟基和醇中的氢结合成水分子剩余部分结合成酯。由于羧酸分子去掉羟基后剩余的是酰基故方式Ⅰ称为酰氧键断裂。Ⅱ是由羧酸中的氢和醇中的羟基结合成水剩余部分结合成酯。由于醇去掉羟基后剩下烷基故方式Ⅱ称为烷氧键断裂。当用含有标记氧原

子的醇R18OH在酸催化作用下与羧酸进行酯化反应时发现生成的水分子中不含18标记氧原子保留在酯中这说明酸催化酯化反应是按方式Ⅰ进行的。按这种方式进行的酸催化酯化反应其机理表示如下首先是H与羰基上的氧结合质子化增强了羰基碳的正电性有利于亲核试剂醇的进攻形成一个四面体中间体然后失去一分子水和H而生成酯。实验证明绝大部分羧酸与醇的酯化反应是按方式Ⅰ进行。对于同一种醇来说酯化反应速度与羧酸的结构有关。羧酸分子中α-碳上烃基越多酯化反应速度越慢。其一般的顺序为HCOOHRCH2COOHR2CHCOOHR3CCOOH这是由于烃基支链越多空间位阻作用越大醇分子接近越困难影响了酯化反应速度。同理醇的酯化反应速度是伯醇仲醇叔醇。2酯的酸性水解酯的酸性水解反应大部分情况下是酰氧键断裂的加成消除机理即是酸催化酯化反应的逆反应。酸催化时羰基氧原子先质子化使羰基碳的正电性增强从而提高了它接受亲核试剂进攻的能力水分子向羰基碳进攻通过加成-消除而形成羧酸和醇。羧酸和醇又可重新结合成酯所以酸催化下的酯水解不能进行到底。3酯的碱性水解用同位素标记方法证明酯的碱性水解过程大多数情况下也是以酰氧键断裂方式进行的。例如乙酸戊酯在含18O的水中进行碱催化水解结果发现18O是在乙酸盐中而不是在戊醇中。现在认为一般羧酸酯的碱催化下的水解是按加成-消除机理进行的。碱

乙酸的酯化反应教学设计

乙酸的酯化反应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乙酸是第三章第三节“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物”其中的一种,是典型的烃的衍生物。在学生对乙酸初步认识基础上,帮助学生打好进一步学习的方法论基础,同时鼓励学生用学习到的知识解释常见有机物的性质。 酯化反应是高中有机化学中的重要知识点之一,通过对乙酸的酯化反应这一实验的完成,系统的呈现出有机物制备的基本思路、基本方法及基本技能,使学生不断对固有的思维及实验装置产生质疑,在质疑中进行探究,对化学实验的思路及装置持续进行改进,从而优化出一套理念先进的实验体系。同时,通过这一内容的学习,也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和学科素养的提高。 二、学情分析 在初中化学中,学生对乙酸已有了初步的认识与了解。学生在学习这一节课之前,已经学习了乙醇的知识以及乙酸的结构和物理性质及乙酸的酸性,初步掌握了学习有机物及其性质的方法。在以上两点的教学基础上,学生通过预习听讲基本掌握本节课的知识,并通过课后习题练习进行能力的进一步提高。而且,在乙醇的内容学习过程中,学生已接触过物质的结构、性质和用途的科学关系,在此节课上学生可继续加以应用。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掌握乙酸的酯化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理解酯化反应的概念。 (2)从结构的角度初步认识乙酸与乙醇的酯化反应 (3) 了解酯化反应在生活中的应用,能结合相关知识解释。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操作乙酸的酯化反应实验,提高学生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准确描述、分析的能力。(2)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分析归纳、总结的思维能力与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实验的分组与探究,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望。 (2)通过学习乙酸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联系生活的意识,赞赏化学对人类生活的贡献。 四、教学内容 (1)通过分组实验的过程与结果,讲解本节课内容,乙酸与乙醇的酯化反应,并解答疑问分析反应方程式,探究酯化反应反应机理。 (2)以科学性为原则,对实验装置进行改进。 (3)本节课的小结。 五、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乙酸的酯化反应。 (2)教学难点:酯化反应的实质。 六、教学方法策略 本节课总体上从生活实际入手,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分析,深入学习知识点,最后再回到生活的实际应用中。具体使用了一下教学策略:情境创设法:引导学生去闻摆在面前水果的香味。 (1)问题引入法:通过“水果的香味”的问题引入到本节的学习内容。通过比较贴近生活的问题引入到比较枯燥的重难点内容,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知识的可接受程度。

高中化学必修2《乙酸》教案

高中化学必修2《乙酸》教案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乙酸的分子结构,理解羧基的结构特征; (2)了解乙酸的物理性质; (3)掌握乙酸的主要化学性质(酸性、跟醇发生酯化反应)。 过程与方法: (1)采用乙酸分子的比例模型展示及实物展示,进一步认识乙酸的分子结构及其物理性质; (2)采用复习回忆法及实验验证法学习乙酸的酸性; (3)利用学生动手实验探究、设疑、启发、诱导、讲述、动画等方法学习乙酸的酯化反应; (4)利用类推法学习酯、羧酸的结构与性质。 情感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综合的思维能力。 (2)通过乙酸在生活和生产的应用,了解有机物跟日常生活和生产的紧密联系,渗透化学重要性的教育。 (3)通过酯化反应的教学,培养学生从现象到本质、从实践到理论的科学思维方法。 教学重点:乙酸的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酯化反应。

教具准备:乙酸分子的比例模型、乙酸酯化反应原理的动画模拟、试管、酒精灯、铁架台(带铁夹)、导管、滴管、乙醇、浓硫酸、乙酸、饱和碳酸钠溶液。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为何在醋中加少许白酒,醋的味道就会变得芳香且不易变质?厨师烧鱼时常加醋并加少许酒,为何这样鱼的味道就变得无腥、香醇、特别鲜美? [板书] 二、乙酸(醋酸) 1、分子结构 [回忆]乙酸组成 [展示]乙酸分子的比例模型 [学生]乙酸结构含有甲基和羧基,并写出乙酸的结构式、结构简式、分子式。 [板书] 分子式:C2H4O2 结构式: 结构简式:CH3COOH 官能团:—COOH [展示]盛有乙酸的试剂瓶,学生观察乙酸的色、态,打开瓶盖闻一下气味。 阅读教材第75页有关乙酸的物理性质的内容。 [板书]2、乙酸的物理性质:无色、强烈刺激性气味、液体、易溶于水和酒精、熔点16.6℃、沸点

酯化反应归纳

酯化反应归纳 关于酯的考点常出现在高考试题中,成为测试的热点;现归纳例举如下: 1、反应条件:一般需加热,用浓硫酸作催化剂和吸水剂。 2、反应物:醇是任意的醇,酸可以是有机酸,也可以是无机含氧酸。 3、反应机理:一般是羧酸脱羟基醇脱氢,且羧基与醇羟基数目比为1:1。 4、反应方式: ⑴无机含氧酸与醇形成的酯 如:CH 3CH 2OH+HO —NO 2 CH 3CH 2—O —NO 2+H 2O ⑵羧酸酯: ①一元酸与一元醇生成的酯 如:CH 3COOH+CH 3CH 2OH CH 3COOC 2H 5+H 2O 此类酯的结构特点是含有一个“—C —O —”酯基结构的链酯,结构简 单。生成酯时,一定是羧酸脱羟基。 ②二元酸与一元醇生成的酯 如:HOOC —COOH+2CH 3CH 2OH CH 3CH 2OOC —COOCH 2CH 3+2H 2O 此类酯的结构特点是含有两个“—C —O —”结构的二元链酯。书写此 酯结构式时, 即两个羧基为同一碳链相连,两 个醇的羟基分列两端。 ③一元酸与二元醇生成的酯 如:HOCH 2—CH 2OH+2CH 3COOH CH 3COOCH 2—CH 2COOCH 3+2H 2O 此类酯的结构特点也是含有两个“—C —O —”结构的二元链酯。书写 万不可将羧基碳和羟基碳换 位。如写成CH 3COOCH 2—COOCH 2CH 3等就错了。 ④环酯 a 、二元酸与二元醇生成环酯 如: b 、由两个同一种羟基酸分子生成的环酯 如: 上面两种环酯的结构也比较相似,都是含有两个酯基结构的六元环酯。但前者是二元酸与二元醇生成,其结构特点是两个羰基碳连在一个碳链上, 浓H 2SO 4 浓H 2SO 4 △ O 浓H 2SO 4 △ O 浓H 2SO 4 △ O COOH HOCH 2 2 + O==C —O —CH 2 —O — 2 + 2H 2O COOH HOCH 2 2 + O==C —O —CH 2 —O — 2 + 2H 2O

酯化反应

酯化反应,是一类有机化学反应,一般是可逆反应。传统的酯化技术是用酸和醇在酸(常为浓硫酸)催化下加热回流反应。这个反应也称作费歇尔酯化反应。浓硫酸的作用是催化剂和失水剂,它可以将羧酸的羰基质子化,增强羰基碳的亲电性,使反应速率加快;也可以除去反应的副产物水,提高酯的产率。典型的酯化反应有乙醇和醋酸的反应,生成具有芳香气味的乙酸乙酯,是制造染料和医药的原料。酯化反应广泛的应用于有机合成等领域。 两种化合物形成酯(典型反应为酸与醇反应形成酯),这种反应叫酯化反应。 分两种情况:羧酸跟醇反应和无机含氧酸跟醇反应。羧酸跟醇的反应过程一般是:羧酸分子中的羟基与醇分子中羟基的氢原子结合成水,其余部分互相结合成酯。这是曾用示踪原子证实过的。口诀:酸去羟基醇去羟基氢(酸脱氢氧醇脱氢)。 酯的读法:R酸R1酯("R"是指R酸中的"R";"R1"是指R1醇中的"R1") 羧酸跟醇的酯化反应是可逆的,并且一般反应极缓慢,故常用浓硫酸作催化剂。多元羧酸跟醇反应,则可生成多种酯。 乙酸和乙醇在浓硫酸加热的条件下反应生成乙酸乙酯和水 CH 3COOH+C 2 H 5 OH<------>(可逆符号)CH 3 C OOC 2 H 5 +H 2 O 乙二酸跟甲醇可生乙二酸氢甲酯或乙二酸二甲酯 HOOC—COOH+CH 3OH<------>HOOC—COOCH 3 +H 2 O 无机强酸跟醇的反应,其速度一般较快,如浓硫酸跟乙醇在常温下即能反应生成硫酸氢乙酯。 C 2H 5 OH+HOSO 2 OH<------>C 2 H 5 OSO 2 OH+H 2 O 硫酸氢乙酯

C 2H 5 OH+C 2 H 5 OSO 2 OH→(可逆符号)(C 2 H 5 O) 2 SO 2 +H 2 O 硫酸二乙酯 多元醇跟无机含氧强酸反应,也生成酯。 一般来说,除了酸和醇直接发生酯化反应生成酯外,能反应(但不一定是酯化反应)生成酯的还有以下三类物质: 酰卤和醇、酚、醇钠发生反应; 酸酐和醇、酚、醇钠发生反应; 烯酮和醇、酚、醇钠发生反应;若浓硫酸和乙醇发生反应怎么办? 酯如果在碱性条件下会水解成相应的醇和有机酸盐。如 CH 3CO-OCH 2 CH 3 +NaOH→CH 3 COONa+CH 3 CH 2 OH,酯在无机酸性条件下会水解成相应的酸 和醇:CH 3CO-OCH 2 CH 3 +H 2 O→(可逆符号)(条件是H+)CH 3 COOH+CH 3 CH 2 OH 属于可逆反应,一般情况下反应进行不彻底,依照反应平衡原理,要提高酯的产量,需要用从产物分离出一种成分或使反应物其中一种成分过量的方法使反应正方向进行。酯化在酯化反应中,存在着一系列可逆的平衡反应步骤。步骤②是酯化反应的控制步骤,而步骤④是酯水解的控制步骤。这一反应是SN2反应,经过加成-消除过程。 采用同位素标记醇的办法证实了酯化反应中所生成的水是来自于羧酸的羟基和醇的氢。但羧酸与叔醇的酯化则是醇发生了烷氧键断裂,中间有碳正离子生成。 在酯化反应中,醇作为亲核试剂对羧基的羰基进行亲核攻击,在质子酸存在时,羰基碳更为缺电子而有利于醇与它发生亲核加成。如果没有酸的存在,酸与醇的酯化反应很难进行。 对于反应活性:甲酸>直链羧酸>侧链羧酸>芳香酸; 甲醇>伯醇>仲醇>叔醇>酚。 反应属于单行双向反应。

实验六酯化反应(乙酸乙酯)

实验六 酯化反应—乙酸乙酯的制备 一、酯化反应原理、方法、注意事项 1、原理 羧酸与醇在酸的催化下作用生成酯和水的反应叫做酯化反应。 CH 3COOH + CH 3CH 2OH CH 3COOCH 2CH 3 + H 2O 24 酯化为一可逆反应,升高温度与使用催化剂可加速反应达到动态平衡。当平衡达到后,酯的生成量就不再增多。为了提高产量,可以根据质量作用定律,增加反应物的浓度,或除去生成物以破坏平衡,使平衡向右进行。 本实验以浓硫酸作催化剂,加速达到平衡,使用过量醋酸,并用分水装置,不断移去反应过程中生成的乙酸乙酯和水,使反应完全 2、实验方法 用下列装置图进行实验 图14 乙酸乙酯合成实验装置 3、注意事项 (1)酸的用量为醇的用量的3% 时即能起催化作用。当硫酸用量较多时,由于它同时又能起脱水作用而增加酯的产率。但硫酸用量过多时,由于高温时氧化作用的结果对反应反而不利。 (2)用油浴加热时,油浴的温度约在135℃左右。如果不采用油浴,也可改用在电热套上接加热的方法,但反应液的温度必须控制在不超过120℃的范围,否则将增加副产物乙醚的量。

二、实验——乙酸乙酯的制备 (一)实验目的 了解从有机酸合成酯的一般原理及方法;熟练掌握蒸馏、分液漏斗的使用等操作。(二)实验原理 同上 (三)药品和仪器 1、仪器 125ml三颈烧瓶150℃温度计150ml分液漏斗直型冷凝管接收管50ml锥形瓶电热套。 2、药品 95%乙醇冰醋酸浓硫酸饱和碳酸钠溶液饱和食盐水饱和氯化钙溶液无水硫酸钠pH试纸 (四)实验步骤 按图14装置进行实验。在100毫升三颈瓶中放入10毫升乙醇,在用冷水冷却的同时,一边振摇一边分批加入10毫升浓硫酸,使混合均匀,加入几粒沸石,在烧瓶两侧的两口分别插入温度计和60毫升滴液漏斗(其中已经分别加入10毫升95 % 乙醇和10毫升醋酸并混合均匀),温度计的水银球必须浸入液面以下距离瓶底0.5~1厘米处,烧瓶的中间一口装一根与直型冷凝管相连接的蒸馏头,直型冷凝管通过一接引管与三角瓶相通。 将反应瓶在油浴上加热,当反应液温度升到110~120℃时,开始通过滴液漏斗滴加混合液,控制滴加速度与蒸出液体的速度尽可能等同,并始终维持反应液温度在110~120℃之间,滴加完毕后继续加热数分钟,直到反应液温度升高到130℃时不再有液体馏出为止。 在馏出液中慢慢加入饱和碳酸钠溶液,边加边摇,直至不再有二氧化碳气体产生,然后将混合液移入分液漏斗,分去下层水溶液,酯层用6毫升/次饱和食盐水洗涤2~3次,再用饱和氯化钙溶液20毫升分两次洗涤。最后分去下层液体,酯层自漏斗上口倒入一干燥的三角烧瓶中,用无水硫酸钠干燥。 将干燥后的酯层进行蒸馏,收集73~78℃的馏分,产率在60%左右。 纯乙酸乙酯为无色而有香味的液体,沸点为77.06℃,折光率为1.3723。 (五)注意事项 1、若滴加速度太快则乙醇和乙酸可能来不及完全反应就随着酯和水一起蒸出,从而影响酯的收率。 2、在馏出液中除了酯和水外,还含有未反应的少量乙醇和乙酸,也还有副产物乙醚。

酯化反应

酯化反应[ ] 酯化反应一般是可逆反应。传统的酯化技术是用酸和醇在酸(常为浓硫酸)催化下加热回流反应。这个反应也称作Fischer酯化反应。浓硫酸的作用是催化剂和失水剂,它可以将羧酸的羰基质子化,增强羰基碳的亲电性,使反应速率加快;也可以除去反应的副产物水,提高酯的产率。 如果原料为低级的羧酸和醇,可溶于水,反应后可以向反应液加入水(必要时加入饱和碳酸钠溶液),并将反应液置于分液漏斗中作分液处理,收集难溶于水的上层酯层,从而纯化反应生成的酯。碳酸钠的作用是与羧酸反应生成羧酸盐,增大羧酸的溶解度,并减少酯的溶解度。如果产物酯的沸点较低,也可以在反应中不断将酯蒸出,使反应平衡右移,并冷凝收集挥发的酯。 一般情况下反应的机理是下图的机理,也就是“酸出羟基,醇出氢”生成水。

但也有少数酯化反应中,酸或醇的羟基质子化,水离去,生成酰基正离子或碳正离子中间体,该中间体再与醇或酸反应生成酯。这些反应不遵循“酸出羟基醇出氢”的规则。 其他方法[ ] ?羧酸经过酰氯再与醇反应生成酯。酰氯的反应性比羧酸更强,因此这种方法是制取酯的常用方法,产率一般比直接酯化要高。对于反应性较弱的酰卤和醇,可加入少量的碱,如氢氧化钠或吡啶。 H 3C-COCl + HO-CH 2 -CH 3 → H 3 C-COO-CH 2 -CH 3 + H-Cl ?羧酸经过酸酐再与醇反应生成酯。 ?羧酸经过羧酸盐再与卤代烃反应生成酯。反应机理是羧酸根负离子对卤代烃α-碳的亲核取代反应。 ?Steglich酯化反应:羧酸与醇在DCC和少量DMAP的存在下酯化。这种方法尤其适用于三级醇的酯化反应。DCC是反应中的失水剂,DMAP则是常用的酯化反应催化剂。反应机理如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