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语言对比与翻译》教案设计3

《英汉语言对比与翻译》教案设计3
《英汉语言对比与翻译》教案设计3

第1讲导论

主要容:从语言对比角度探讨翻译概念阐释、翻译标准厘定、翻译过程梳理、翻译方法运用等与翻译相关的方方面面的问题。

教学要求:了解翻译中的语言比较与对比概念,理解翻译概念、翻译标准、翻译过程等,掌握上述相关概念基本容及其与语言对比相关的问题。

重点、难点:语言比较与对比概念差异及其之于翻译能力培养的终极意义。

一种事物的特点,要跟别的事物比较才显出来。

——吕叔湘

对于中国学生最有用的帮助是让他认识英语和汉语的差别。

——吕叔湘

You could know your own language only if you compared it with other languages.

——Engels

Explain some of the points:

1.Why “contrast” but not “compare”?

2.What is “language”?

3.What’s the aim of contrastive study of two languages?

4.Content of study.

5. A general contrastive study of Chinese and English

6.Contrastive study of phonetics.

Explanation:

1. Compare: similarity of two things

Contrast: differences of two things

语言对比是指不同语言间的对比分析,通常是通过compare 和contrast两种途径。

比较语言学(Comparative linguistics)的主要任务是寻找不同语言间的共性。

对比语言学(contrastive linguistics)是对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言进行共时的对比研究,描述它们之间的异同特别是不同之处。

2. 起步阶段:二十世纪初——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末严复、元任、吕叔湘、王力

停滞阶段:1949——1976

复苏和发展阶段:1977年5月后,特别是进入九十年代后

3. What is “language”?

语言: 语言是一种表达观念的符号系统。

Language:the system of human communication which consists of the structured arrangement of sounds (or their written representation) into larger units, e.g. morphemes, words, groups/phrases, sentences

4. What’s the aim of contrastive study?

1) 促进英语教学:语音教学、写作教学以及翻译教学。

2)西方对比语言学认为,一本好的外语教材,一方面对所学外语进行科学的描写,一

方面对学生的本民族语进行平行描写,并加以仔细比较。

通过两种或多种语言的对比研究,可以更好地认识语言的结构,进一步认识语言的本质。

1.Introduction

1.1Contrastive analysis versus comparative linguistics

1.1.1Definition of contrastive analysis

Contrastive analysis is a branch of linguistics that makes synchronic contrastive study of two or more languages in order to show the differences and similarities, esp. the differences, and to make use of them mainly in language teaching and learning.

1.1.2Definition of comparative linguistics

Comparative linguistics is a branch of linguistics that makes diachronic comparative study of more languages in order to show the differences and similarities, esp. the similarities, and to find the proto-language and develop etymology.

1.1.3 Comparisons between contrastive analysis and comparative linguistics

Contrastive analysis Comparative linguistics

Other names: Contrastive study Comparative philology(语文学)Contrastive Linguistics Comparative grammar

Time: Synchronic Diachronic

Object:Different languages and dialects Different languages in the same family Goal: To know differences and similarities To know the originality of languages Contents:Phonology, morphology, syntax and Phonology, morphology, syntax

semantics

Value:To develop typology(类型学)To find the proto-language(共同原始语) To help correct errors To develop etymology

To help learn language

To help in translation

(Hartmann and Stork: 1976)

※typology: isolating, agglutinative, inflective

1.1.4 Four quadrants of contrastive analysis and comparative linguistics

within language

2 1

diachronic synchronic

3 4

between languages

1.2Classification of contrastive analysis

1.2.1Classification of linguistics

General theoretical linguistics (4)

theoretical

linguistics (2)

Concrete theoretical linguistics (5) Linguistics(1)

General applied linguistics (6)

applied

linguistics (3)

Concrete applied linguistics (7)

General theoretical linguistics (4): study of general characters, constructions, rules, methods,

classifications and their interrelations of human language Concrete theoretical linguistics (5): study of a certain language (so it has got other names: special

linguistics, individual linguistics)

General applied linguistics (6): application of the linguistic principles and study achievements

to language teaching

Concrete applied linguistics (7) application of the study of a certain languages to a certain

language teaching

1.2.2 Classification of contrastive linguistics

General theoretical contrastive linguistics (4)

theoretical contrastive

linguistics (2)

Concrete theoretical contrastive linguistics (5)

contrastive

linguistics(1)

General applied contrastive linguistics (6)

applied contrastive

linguistics (3)

Concrete applied contrastive linguistics (7)

General theoretical contrastive linguistics (4): study of general theories and methods between two

or more languages

Concrete theoretical contrastive linguistics (5): descriptions of two or more certain languages with

the general theories and methods of contrastive

linguistics

General applied contrastive linguistics (6): application of the study of general theories and

methods of contrastive linguistics to language

teaching

Concrete applied contrastive linguistics (7): contrast of two languages for a certain purpose e.g. to

compile a book about grammar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1.3Name, origin and development of contrastive analysis

1.3.1 Name:

Contrastive analysis: analysis of difficult linguistic points

Contrastive studies: theories and methods

Contrastive linguistics: general name, including theory and application

1.3.2 Origin

Europe: around the year1900, synchronic analysis of language

America: in the Second World War,

behaviorist psychology (stimulus-response, Bloomfield) Three factors American structuralism (anthropologist: Boas;

Sapir; B.L.Whorf; Harris; C.F.Hockett)

need of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because of war

1.3.3Development

International academic conference: America, Romania, Poland, Finland, Germany etc.

Magazines: Papers and Studies in Contrastive Linguistics (Poland)

Contrastive Linguistics (Bulgaria)

Contrastive (France)

China:元任

A Preliminary Study of English Intonation and Its Chinese Eqivalents,1933

※元任(1892-1982),留美哲学博士,兼攻物理,化学,音乐,语言.其六世祖翼(乾隆年间1736-1795进士)写有"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名句.夫人步伟(1889-1981),留日医学博士.1971.6.1金婚,

写有佳句:和有佳句:

"吵吵闹闹五十年,"阴阳颠倒又团圆,

人人都说好姻缘.犹似当年蜜蜜甜.

元任今生欠我业,男女平权新世纪,

颠倒阴阳再团圆."同偕造福为人间."※元任的学生有王力,朱德熙,吕叔湘等.

八年级物理-2.3《快与慢》教案

第三节快与慢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理解速度的概念,知道速度的公式和单位 2、能会测量、计算简单速度问题 过程与方法:1、借助多媒体让学生体会物理思维过程 2、通过自主设计实验,培养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课堂学生自主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体验物理实验的乐趣。【教学重点】1、速度的概念 2、常见两种速度单位的换算 3 、速度的测量 【教学难点】常见两种速度单位的换算 【教具准备】皮卷尺、秒表、课件、多媒体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展示图片问:同学们乌龟与兔子谁跑得快? 那为什么在龟兔赛跑中乌龟却获得了胜利? 看来比较快慢的方法是有不同的,本节课我们就来探究这个问题 (二)进行新课 一、快慢的比较 播放录象,比较奥运会赛场上刘翔与其他运动员的快慢? 学生分析讨论,得出比较快慢的两种方法: 方法 1.相同时间比路程方法 2.相同路程比时间 举例:飞机与汽车行驶的时间和路程(多媒体图片) 提出问题:如果飞机与汽车行驶的时间和路程均不同,如何比较快慢? 启发导出“速度”的概念。 师生讨论并板书: 速度的定义:路程与时间的比值。

意义: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关系式:速度=路程/时间 单位:米/秒 生活中速度的常用单位―――km/h 单位换算:1m/s=3.6km/h 引导学生: 观察汽车仪表盘加强速度单位的印象。 讨论速度两个单位的换算值,比较两者的大小。 【针对练习一】 1.完成下面的单位换算: 1m/s= Km/h 72 Km/h= m/s 2.龟兔赛跑,起初兔子跑的快,这是用来比较快慢的,后来龟、 均到达终点,但是乌龟获得胜利,这是用来比较快慢的。 3.人步行的速度是1.2m/s读作,它表示。 4.敏捷的雨燕每秒能飞48m,凶猛的鹰在捕捉猎物时,每分钟飞行距离可以达到 2700m,比一比,他俩谁是冠军? 二、测量速度的大小及计算 学生估测自己步行的速度,感受大小。 质疑:学生的估测是否准确?如何测出自己步行时的速度? 学生讨论,提出自己的设计方案,选取实验器材。 学生自主实验,请3位同学依次从教室的一端步行到另一端,第4位同学利用秒 分别测出步行的时间,第5位同学利用皮卷尺测出步行的路程,并记录实验数据, 全体同学处理实验数据。 教师只作适当指导,并点评刚才的学生实验。 观察“一些物体运动的速度”,学生了解常见物体运动的速度,并与自己的步行速度相比较,增加感性认识。 利用学生测量的路程和时间,说明计算题的规范解题格式。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6.加快溶解 教案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6.加快溶解教案 【学习内容】 新教科版三年科学上册第一单元第6课?加快溶解? 【学习目标】 科学知识:会溶解的固体物质在水中溶解的快慢与物体颗粒大小(即物体表面积的大小)、水的温度以及混合液体是否被搅动等因素有关。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经历“问题—假设—验证—证实”科学探究过程和控制单个变量进行对比实验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与同学合作进行研究活动,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并能注意倾听他人的意见。 【学习重点】 通过对比实验,使学生理解加快溶解的方法。 【学习难点】 对比实验过程中,各种变量与不变量的控制。 【学习准备】 教师准备:量杯一个,玻璃杯4只、竹棒一根、热水、冷水、维生素B21颗。小组准备:玻璃杯6只、搅拌棒1根、30毫升冷水、热水若干份、食盐6份、水果糖1份、记录纸1张。 【学习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师:老师倒了一杯冷的纯净水,放入了一颗水果糖,想请同学帮我试试够甜了吗?(请一学生试喝。预设:不甜或没有味道)水中放入了糖,怎么会不甜呢?(糖还没有溶解), 2、请大家帮老师想想办法,让我能较快喝到香甜的糖水。” 3.教师板书:搅拌、加热(热水)、捣碎…… 4.师:同学们想出了这么多办法,真是令老师佩服,是不是你们的这些办法真的有效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溶解的快与慢。(板书课题)【设计意图:结合学生生活经验,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课的一开始就做好了情感和知识等方面的准备,自然进入研究状态】 (二)、设计方案,实验探究。

1、以搅拌实验为例,探讨实验方法。 ①师:我们都知道猜想是科学发展的前奏,我们已经踏出了非常精彩的一步,但是,这些猜想是正确的吗?有效的吗?那么现在,我们就来做一回小小的科学家,来亲自验证他们,我们先来验证第一个猜想:搅拌能加快物质的溶解。老师为大家准备了食盐,你准备用什么样的实验来验证搅拌能加快溶解?大家思考一下。(引出对比实验) ②(师生共同讨论相同条件和不同条件。) 师:其实我们的科学书上对这个实验做了专门的讲述,就大家翻开书本16页,好,带着我们刚刚讨论的结果,我们一起来仔细看一看课文中第二自然段,从这里找出实验有哪些相同的条件,还需要什么不同的条件,找出之后,以小组为单位,来填写实验报告单。现在开始,记录员以简单的文字记录讨论结果。 实验记录单一 研究问题搅拌能否加快物质的溶解 我的猜想 不同条件 相同条件 溶解程度搅拌快 慢不搅拌快 慢 研究结论搅拌(能/不能)加快溶解 ③(学生汇报记录结果,教师进一步完善记录结果。) 相同的条件:水量相同、盐量相同、温度相同、同时放盐、观察时间相同 不同的条件:一杯搅拌、一杯不搅拌 ④师:好了,这个实验我们已经设计好了,在动手之前,老师要送给大家几个实验提示,我们一起将它读一遍。 实验提示:

三年级语文上册《西湖》教案设计_三年级语文课文西湖

三年级语文上册《西湖》教案设计_三年级 语文课文西湖 三年级语文上册《西湖》教案设计《西湖》是一篇优美的散文,课文运用大量的比喻,形象地描绘了“人间天堂——西湖如诗如画的美景。下面是wtt整理的三年级语文上册《西湖》教案设计,欢迎大家阅读! 【《西湖》教案设计】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 1、齐诵《忆江南》 2、出示“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板书课题。西湖,就是镶嵌在杭州这个“人间天堂”里的一颗明珠。 自主学习,我尝试初读课文,自学提示: (1)遇到不认识、不理解的字词圈画出来,利用课后生字表或认识、理解这些生字词,并将这些字词多读几遍,读准为止。 (2)读通句子,读顺课文。 (3)、理清脉络: 把课文再连起来读一读,看看作者怎样介绍西湖的。 合作交流,我参与 1、对子互相学习字词。(充分体现互助互学精神) 2、读课文,理清文章层次。 展示探究, (1)展示字词。漂浮镶嵌掩映悠扬远眺层层叠叠连绵起伏犹如荡漾葱绿轻柔围绕心旷心怡夜幕初垂注意读

好前鼻音“嵌、掩、绵”,后鼻音“扬、层、荡、漾、轻、旷”,翘舌音“初、垂”。注意区分多音字“华”在“华灯”中读“huá”。 (2)课文朗读。 (读好长句子,注意停顿:站在柳丝轻拂的西湖边/放眼远眺,只见湖的南北西三面/是层层叠叠、连绵起伏的山峦,一山绿,一山青,一山浓,一山淡,真像一幅优美的山水画。) (3)理解词语:素、镶嵌、放眼远眺、连绵起伏、硕大、掩映、心旷神怡、荡漾、宛如、悠扬(设计意图:读好生字词,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在此基础上理解不懂的字词,为下面理解课文主要内容做好准备。) (4)作者是怎样介绍西湖的? 达标测试 1、我能把生字写的工整、漂亮。 2、我记住了好多词语。 西湖本周习惯养成:认真倾听、乐于表达学校:芹池中心小学主备人:孟粉红审核: 课型:自主合作总课时:第二课时学习小主人: 学习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全文,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 2.学习本课11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会用“犹如”、“像”、“仿佛”,“宛如”等词语口头造句。 4.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西湖的清奇秀丽,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自主学习,我尝试 1、学生自己读课文,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多读一读。

3.第三节 快与慢

第三节快与慢 教学目标 1.理解速度的概念,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 2.了解测量速度的一些方法,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3.知道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特征。 4.会用实验方法科学地判定一个直线运动的物体是处于匀速运动状态还是变速运动状态。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1)速度的概念。 (2)速度的测量一些方法。 (3)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4)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特征。 2.难点 (1)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2)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特征。 3.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法、讲授法、阅读法、实验法 教具准备

学生分组实验:小车、刻度尺、停表、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怎样比较运动的快慢 问题:生活中人们是怎样比较物体运动的快与慢? 教师启发学生思维: 跑一段相同的距离,看谁先到达终点。也就是通过相同的路程,比较所用时间的长短,所用时间越短,跑得越快;所以时间越长,跑得越慢。 用相同的时间,看谁跑得远。也就是在相同的时间内,比较通过路程的长短。通过路程越长,跑得越快;通过路程越短,跑得越慢。 可见,比较物体运动快慢有两种方法。通常情况下,人们用在“相同时间内比较通过路程的多少米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在“相同时间内”最简单的情况是取单位时间,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的多少就可以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物理学中用速度来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 速度。 1.速度的物理意义。 师:速度用来表示什么? 生:速度用来表示物体的运动快慢。 教师板书。

2.速度的概念。 师:在通常情况下,速度等于什么? 生:速度等于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教师板书。 3.速度的公式。 师:如果用“s”表示路程,用“t”表示时间,用“v”表示速度,则主着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s 生:v= t 教师板书。 4、速度的单位 师:在国际单位制中,路程的单位是“米”(m),时间的单位是“秒”(s),那么速度的单位就是“米/秒”读作“米每秒”,可用符号“m/s”或“m·s1”表示。 教师板书。 师:日常生活中常用的速度单位是“千米/时”读作“千米每时”,用符号“km/h”或“km·h1”表示。 速度单位“m/s”与“km/h”之间换算关系如何? 师边讲解边板书:

小学音乐四年级下册《西湖春晓》精品教案

鲁教版小学音乐四年级下册《西湖春晓》精品教案 课型:欣赏课 课时: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山东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音乐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二课《西湖春晓》。 教学目标: 1.感受歌曲《西湖春晓》的合唱声音效果与歌曲所营造的意境。2.“走进”西湖,了解西湖。 (1)诗人笔下的西湖。《饮湖上初晴后雨》(苏轼)《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杨万里) (2)画家与摄影家眼中的西湖(有关西湖的绘画及摄影作品)。(3)我们眼中看到的西湖(西湖美景欣赏)。 教学重难点: 1、感受合唱的声音效果。 2、了解赞美西湖的诗歌。如: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杨万里的《晓初净慈寺送林子方》。 学情分析:因为我所教的学生学习生活在北方,所以对江南的生活、文化、音乐并不了解、熟悉,但这也是他们比较感兴趣的地方。欣赏《西湖春晓》目的是让学生感受合唱的声音效果,并运用到今后歌曲的演唱中;课前请学生查阅关于西湖的资料(诗歌、图片、有关西湖的美丽传说)进行课上交流,并在课下收入到个人成长记录中。 教学准备:《西湖春晓》音乐、西湖风景课件、《平湖秋月》的音乐。

钢琴、多媒体课件、音乐磁带。 学生准备:赞美西湖的诗歌、图片、有关西湖的美丽传说。 教学过程:(教师与学生的活动) 一、导入 教师用谈话法,通过古诗《饮湖上初晴后雨》导入童声合唱歌曲《西湖春晓》。(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不仅有效地导入了歌曲,还很好的与语文学科综合起来,起到很好的作用。 二、欣赏《西湖春晓》 1、初听歌曲 提出问题:歌中唱到了什么?歌曲的情绪怎样?(出示课题并播放歌曲) 2、复听歌曲 提出问题:歌中又是怎样描写这些景物的?用的是哪种演唱形式?教师出示歌词,再次播放歌曲 引导学生了解词意,并有感情地朗读歌词(教师播放背景音乐《西湖春晓》)。 3、讲解演唱形式,八六拍拍号的含义及强弱规律。 教师播放学校合唱团演唱的《西湖春晓》视频。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欣赏合唱的同时,教育学生学好特长为班级、学校增光添彩。 4、再次播放歌曲。

小学科学教案 溶解的快与慢

5、溶解的快与慢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可溶性的固体物质在水中的快慢与物体颗粒的大小(即表面积的大小)、水的温度以及混合溶液是否被搅动等因素有关。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经历“问题—假设—验证—证实”科学探究过程和控制单个变量进行对比实验的过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愿意将对比实验这种科学的方法运用到解决同类科学问题的研究当中去,发展公平实验的意识。体验研究影响溶解快慢因素的乐趣。 【教学重点】水果糖溶解实验的研究 【教学难点】对比实验过程中,各种相同条件的控制 【教学准备】分组实验:筷子1、玻璃杯2、热水和冷水、水果糖3、食盐1、勺子1、水槽1。 【教学过程】 一、哪一个溶解的快。 1、复习:物质在水中溶解后有什么特征?怎样才能加快溶解? 2、提问:取两份同样多的食盐,每份大约10克,同时放入同样多的水中(30ml),用玻璃棒搅拌其中的一个杯子,观察比较哪一杯中的食盐溶解的更快一些。 3、学生观察实验。(教师指导对比方法) 4、整理观察信息,交流想法。 5、提出新的条件:温度对溶解有没有影响呢?(热水约60摄氏度左右,强调安全。) 6、学生观察实验。(教师进一步指导实验操作) 7、整理观察信息进行交流。 二、加快水果糖溶解的研究 1、出示水果糖:一块水果糖在水中溶解的快慢受哪些因素的影响呢? 2、学生猜想形成假设:用搅拌的方法可以使水果糖溶解得快;热水比冷水更容易使水果糖溶解;将水果糖切成小块更容易溶解;加更多的水使水果糖溶解

得快…… 3、制定实验设计。(小组设计实验,用图示或文字等方法记录设计方案。) (1)小组讨论:怎样利用实验来验证自己的假设(每组设计一两个实验来证实自己的猜想)。 (2)各组实验设计交流汇报补充完善。教师板书相同条件和不同条件。(重点指导对比实验中变量的控制。) (3)请一组演示其中一个对比实验,其余学生观察评议确保每组都能正确操作。 4、学生分组实验,汇报实验结果,回应假设,总结评价。(注意引导学生反思实验过程中的不足) 5、整理课堂记录。 6、讨论;对实验做出解释。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小学五年级语文《西湖的绿》教学设计与启示

小学五年级语文《西湖的绿》教学设计与启示《西湖的绿》是一篇游记,文章描写了西湖绿的神奇。本教学设计破常规的抓住景物特点条分缕析的理性剖析为以感性为基础的感悟体验,引导学生在读中品味西湖绿的多彩、多姿、多情,领略西湖的美丽景色,体会具体形象地描写景物的写作奥妙。 【设计特色】 围绕绿字,读中化景,思中显形,说中悟情。 【教学流程】 一、期待阅读:触摸绿 1、课件呈现一片绿的广阔天地:万物葱茏的森林,一碧万顷的海洋,无边无际的草原,还有绿茵场、绿裙装 2、但西湖的绿与众不同,丰富多彩,柔情万分。先欣赏这情趣盎然的绿(课件展示),再请同学们细细地、用心地读课文35自然段。 (充分朗读,尽情想象;触摸语言,感受绿意。) 二、品味语言:拥抱绿 1、课文着重写了哪几处绿? (灵隐苏堤花港观鱼)

2、正如作者所说,黄龙洞绿得幽,屏风山绿得野,九曲十八洞绿得闲。灵隐、苏堤、花港观鱼的绿也各有各的风采,各有各的韵味。请同学们挑自已最喜欢的自然段读一读,想想那里的绿有什么特点。 (学生选内容,找句子,圈词语,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小组交流,教师点拔。) 3、请根据自已的理解发表意见。说的时候可以按这样的方法:先报你选说的是哪里的绿,再读读你认为最能体现绿的特点的句子,然后谈谈你的感受。如果能抓住句中的重点词语来感悟那更精彩。 (学生的交流可能不是按课文顺序,教师要根据学路随机调控教学策略) 学情估计及教学策略: (1)灵隐的绿(多彩) 估计学生会说灵隐的绿丰富多彩、多姿多彩等,但不管说什么,只要是读中所悟,都应积极鼓励。根据感悟,或纠误中点拨,或补偏中引导,或肯定中提升。

教师引领学生读中体会,从描写道旁的树、飘着的雨、飞来峰上的树、峰下蜿蜒小径上的青苔、亭旁的溪水等丰韵传神的语言中去进一步感受这多姿多彩的绿。 (2)苏堤的绿(多姿) 估计学生会说苏堤绿得阴、绿得多姿或绿得坚忍不拔等。 教师引导学生找到有关语句读中感悟、读中理解、读中想象。读出她的多姿,读出她的意趣,读出她的坚忍不拔。 (3)花港观鱼的绿(多情) 估计学生会说花港观鱼的绿,绿得活泼、绿得成熟、绿得生机勃勃。 教师要引导学生从作者对荷叶的绿的感受中,悉心体会在花港观鱼看到的绿,绿得那么富有生命力,生机勃勃。 三、体验积累:亲吻绿 1、西湖绿得如此神奇,每年慕名前来观赏的人成千上万。如果你是一名导游,请选一处景点,根据课文的描述,尽情地向游客展示西湖那别有韵味的绿。看哪一位导游最能打动游客的心,让他们倾心,一饱眼福。

溶解的快与慢教学设计

四年级科学《溶解的快与慢》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认识可溶性的固体物质在水中溶解的快慢与物体颗粒大小、水的温度、液体是否被搅动等因素有关。 过程与方法: 设计“怎样加快食盐和水果糖溶解”的实验,亲历控制单个变量进行对比实验的活动过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活动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合作意识、实事求是、科学严谨的科学态度,逐步发展科学探究的乐趣和能力。 教学重点: 学习设计“对比实验”的方法,探究加快溶解的方法 教学难点: 设计对比实验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杯子、食盐、水果糖、热水 分组实验材料: 食盐、水果糖、搅拌棒(筷子)、杯子、自来水、热水、小锤、实验记录单、白纸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引发问题 1.活动:1:老师这里有一杯水,想请一个同学尝一尝。看尝后说一说你的感觉。(糖在水中溶解了) 2、活动2:老师将一大块水果糖放入另一杯温水中,另找一位同学尝一尝,并说一说你尝到的感觉。(发现水不甜,这是怎么回事啊?) 3.提问:怎样才能在短时间内喝到这杯冰糖水呢?(揭示本课研究课题—溶解的快与慢) 二、设计实验,探究影响溶解快与慢的方法

1.猜想:你认为用什么方法能加快溶解 学生发言:依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可能说出用热水、搅拌、压碎的方法。 2.指导学生设计实验证明用搅拌和加热水可以加快溶解。 要证明用搅拌和加热水可以加快溶解食盐,怎样做比较科学?(在做这两个对比实验是一定要弄清在实验过程中相同条件和不同条件) 实验:(一) (1)取两份同样多的食盐,每一份大约10克。准备两个杯中都大约30毫升水(常温)。把两份同样多的食盐同时放入两个杯中,用搅拌棒搅拌其中的一杯水。 (2)观察比较哪一杯中的食盐溶解的快一些。 (3)将观察到的结果记录下来。 实验:(二) (1)取30毫升热水(60度以上)和冷水各一杯,将两份同样多的食盐同时放入水中。 (2)观察哪一杯中的食盐溶解的更快一些。 (3)将观察到的结果记录下来。 3、交流汇报实验情况。 4、小组讨论:通过实验你的发现什么?实验又证明了什么? 5、交流汇报讨论结果。 三、加快水果糖溶解的研究。 1、提问:水果糖(冰糖)溶解受哪些因素的影响?怎样控制这些影响因素,使水果糖的溶解更快一些?(教师演示实验) 实验:(三) (1)小组合作制定一个除搅拌、加热外,有什么方法可以加快水果糖的溶解? (2)将一颗碾碎的水果糖放入一杯热水中,一颗没碾碎的水果糖放入另一杯热水中。 (3)观察哪一杯中的水果糖溶解的快一些。 (4)将观察到的结果记录下来。 (5)小组研究,通过实验你发现什么?这个实验证明了什么?

实用语文三疑三探教案

1、秋天向我们微笑 累计课时数(1-2 ) 教材分析: 《秋天向我们微笑》这首诗歌通过对果实的成熟、动物的活动,黄叶的飘落和孩子们拾起黄叶悄悄珍藏的描写,向我们展示了秋天的成熟、迷人和欢快,表达了作者对秋天的喜爱之情。 这首诗语言优美,充满童趣,作者主要运用了拟人的手法,通过描写景物的香味、情态、声响、颜色,动物的欢歌,孩子们的行为,让读者领略了秋天的欢快明丽,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油然而生。教学准备: 教师:生字词卡片、多媒体课件。学生:观察秋天,收集相关资料。教学目标: 1、自主识字,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烦恼”、“觅食”等词的意思。 2、品味词句,了解秋天的特点,感受秋天的美丽。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1、品味诗句,了解秋天的特点,感悟“微笑”的内涵。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方法: 三疑三探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境导入,审题质疑(5分钟) 1、同学们,秋天到了,你在郊外看到了哪些变化?感觉如何?(学生畅所欲言)是啊,大家都很喜欢秋天,秋天也爱着我们。 瞧,它迈着轻盈的步伐微笑着向我们走来了。 2、板题:秋天向我们微笑 (1)指导朗读,你认为题目应该怎样读?试着读一读。(2)读了课题,能提出哪些问题? 预设:秋天微笑着向我们走来,它给我们带来了什么?为什么说秋天向我们微笑? 二、自读课文,感知大意(25分钟) 1、自由读课文,要求: 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圈画生字新词,借助拼音认识生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不理解的词语可以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或工具书解决。 2、教师巡视,发现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障碍,并及时在黑板上板书。

西湖游记两则教案

《西湖游记两则》 课型:新授课课时:2 主备人:王爱玲二次备课人:________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实词、虚词在文中的意义或用法。 2、理解准确生动的写景状物的方法,领会本文简洁明快、形象活泼的语言特色。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清高淡雅的志趣。 4、通过分析比较,培养培养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结合注释理解文意。 2、理解重点词语意思。 3、培养学生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杭州西湖,是我国优美的名胜之一。多少文人墨客不惜笔墨来赞美它。宋朝苏东坡《饮湖上初晴雨后》中谈到西湖的两句诗是“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今天,我们学习明代文学家袁宏道写的《西湖游记二则》,看看作者是怎样独具慧眼,描绘西湖胜景的。 二、作者及背景简介。 (1)袁宏道:明代文学家,字中郎,湖广公安(今属湖北省)人。他的美学思想的核心是“独抒性灵,不拘格套”。作品有《锦帆集》《解脱集》《瓶花斋集》等。 (2)写作背景:袁宏道于万历二十三年二月由京师至江苏吴县任县令,虽颇有政绩,但却感到“性与俗违,官非其器”,羡慕陶潜“归去来兮”,万历二十五年春被准解官,此时恰如游鳞纵壑,大有“无官一身轻”的解脱之感,是年辞官后自春至夏,乃畅游惠山、西湖、五泄、天目等东南山水名胜,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寄托其追求自由的心灵,欣赏造化之奇妙。将其所见所感形诸笔墨。其中描叙杭州西湖山水风光的散文即十六篇之多。 三、阅读分析分析欣赏《西湖一》,品味其重点词、句。 1.再次请学生朗读课文。 2.重点词语理解: 突兀:棹zhào:娥:颊jiá: 3.分析课文,品味语句。 ①中哪句话写出了作者急欲见西湖的渴望心情?(讨论后回答)为什么? ②为何插入一闲笔“午刻人昭庆”?(思考后回答)

三年级下语文第五单元三疑三探教案(中小教育)

17.可贵的沉默 【教材分析】 《可贵的沉默》是人教版课标本语文第五单元中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讲的是:上课时,老师从孩子们那里了解到,几乎所有的爸爸妈妈都知道自己孩子的生日并向他们祝贺,孩子们因此而感到骄傲和快乐,知道爸爸妈妈生日的孩子只有几个,而没有一个孩子向爸爸妈妈祝贺生日。强烈对比之下,孩子们沉默了,老师抓住这一契机,引导孩子们懂得了要关心父母,并学会以行动回报父母的爱。抓住人物的神态、动作,进行细致、生动的描述,从而再现场景,是本课一个突出的特点。 【教学目标】 (1)会认9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神气十足、左顾右盼”等15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内容,学会感受父母对自己的爱,懂得关心父母,关心别人。(4)体会抓住人物的神态、动作进行生动描写的方法,抄写自己喜欢的词语、句子。 【教学重点】 理解孩子们情绪的变化懂得关心别人的道理 【教学难点】 体会孩子们的心情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方法】 三疑三探 【教学过程】 首次备课二次备课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审题质疑 1.同学们老师带来了两幅图,请同学们认真观察这两幅图有什么区别? (第一幅图,大家发言积极,很踊跃,很开心,第二幅图,大家鸦雀不生,像烦了错误一样。) 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呢?这节课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地17课。(出示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2.针对课题,你心中产生了怎样的疑问? 预设:说一说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情?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要求:正确流利朗读课文,把字词认会,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2)认读生词 迅速蕴藏霎时寂然无声恰恰犯错稚拙 烦恼祝贺神气十足重复左顾右盼安静陈静 缓和外婆建议惊喜表达享受 (3)识记生字扩词 迅(迅捷)(迅雷) 蕴(蕴含) 寂(寂静)(寂寞) 恰(恰好)(恰逢) 犯(犯错)(冒犯)(犯罪) 稚(稚嫩)(幼稚) 拙(笨拙)(弄巧成拙) 烦(心烦)(烦闷)(麻烦) 三、疏通文意,自主解疑 1.通过阅读,你解决了哪些问题? 2.自己在文中找出答案,然后同桌互相说一说;

《西湖》优秀教案设计

《西湖》优秀教案设计 设计理念 引导学生自主参与教学活动,弘扬和培植受教育者的主体性,是现代教育追求的目标,也是新《语文课程标准》倡导的学习方式。本课正是基于这一理念进行教学设计的。在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然后给学生充分自主学习和思考的空间,让学生去探索、研究,自己解决问题。最后安排自我评价、调节补救环节。这样充分挖掘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主体能力,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都得到发展。 教学过程 一、初读感知,整体把握 1、揭示课题。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这“杭”就是杭州,西湖就是杭州的一颗明珠。揭题后让学生思考:从题目看,本文会写什么内容?(描写西湖的美丽景色)让学生简单说一说。 2、自读课文。提示要求:读准字音,读顺句子,不懂的词 语借助字典或联系上下文初步理解。 学生试读课文,指名学生愿意读哪一节就读哪一节。 整体感知,让学生说出文中写了西湖哪几处景物。 3、认读生字、生词。 二、再读生疑,研读感悟

1、学生读书,提出问题。如:为什么说西湖是镶嵌在这“天堂”里的一颗明珠?西湖周围的远山景色如何?湖面的景色如何美丽?月光下的西湖又是一番什么景象?对小的问题当时予以解决,归纳出几个主要问题(如上进问题)让学生研究解决。 2、精读思考,解决问题。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并可以互相讨论。检查学习效果时,可让学生不按自然段顺序汇报。 各自然段精读设计: 第二自然段:你认为写远山和湖面景色的句子中,哪些词很重要?(绿、青、浓、淡、银镜、飞、一闪一闪等词语)能说说理由吗?你能把这些词读好吗?让学生反复品读。 找出两个比喻句并口头造句。 第三自然段:什么叫“心旷神怡”?文中哪些景物让你心旷神怡,感到特别舒畅?学生自由说。 你能把“心旷神怡”的舒畅心情读出来吗? 第五自然段:先让学生看图,读出图中意境,再配上舒缓优雅的音乐范读课文,反复体会月光下西湖的美丽景色。 通过二、三、四自然段学习,谁能说一句赞美西湖的话(“西湖真美啊!”等),自然引出:“西湖就是镶嵌在这‘天堂’里的一颗明珠。” 三、学做导游,背诵积累 同学们对西湖的美景都感受到了吗?现在有一批外国友人

八年级物理全册第二章第三节快与慢教案1新版沪科版

第三节快与慢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理解速度的概念,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 (2)理解速度公式,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3)会读、会写速度单位,会进行单位换算。 (4)知道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持征。 (5)会用实验方法科学地判定一个直线运动的物体是处于匀速运动状态还是变速运动状态。 2、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和初步的探究能力。 (2)初步体会双元相关物理量建立的一般思想方法。 (3)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 (1)通过学生动口、动手、动脑的课堂活动,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感,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2)结合我国长跑运动员王军霞获得冠军及游泳运动员杨文意荣获金牌。 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是速度的概念 2、教学难点是: (1)作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的速度是一个定值,与路程、时间的大小无关。 (2)变速直线运动的平均速度与路程、时间的对应性。 (3)速度的单位换算。 教材分析 宇宙万物都在运动着,机械运动是自然界中普遍存在的现象,人们经常在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因此让学生学习一些与速度有关的知识是十分必要的。第二章运动的世界描述了运动学的初步知识。全章共分四节,第一节动与静与第二节长度与时间的测量是第三节快与慢的基础,而第四节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则是第三节的拓展与应用。同时,速度问题是以后高中运动学学习的基础。所以本节是全章的核心内容。 教学思路 八年级学生由于刚刚接触物理,分析、归纳、概括能力相对薄弱,对研究物理的方法感

到比较陌生。形象思维是他们学习物理知识的一种重要的思维方式。爱好和兴趣是他们学习物理的主要动力,学生普遍喜欢参与自已动手操作的课堂活动。所以在教学中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这些特点。设计思路如下: 1、从生活出发,引出课题。 2、创设物理情景,确定研究方法,自主探究。 3、比较分析,建立概念。 4、动手实验,了解测量速度的基本方法。 5、巩固反馈,知识扩展。 6、小结,布置作业。 教法、学法 教师;引导、启发 学生;比较分析、自主探究 教具:课件、幻灯片、玩具小车、停表、刻度尺、实验表格。 教学过程 1、从生活出发,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蜗牛爬行、人走路、汽车行驶、飞机飞行、卫星运转等运动情况。 师:它们运动的快慢相同吗? 生:不同。有些运动得快,有些运动得慢。 师:你是如何知道的?你是如何比较的? 学生可能不会说得很准确。这时引入新课,我们来研究一下物体运动的快慢。 2、新课教学 学生实验: 前后4个同学一组,每组桌上有两辆不同的电动玩具小车、刻度尺。让两辆小车在桌面上运动,让学生讨论如何比较小车运动的快慢。让学生自主探究。 生:小车在相同进间内,路程长的运动的快。也可以说在相同路程内,时间短的运动的快。 对于后一种情况,教师可适当引导。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如果物体运动的路程不同,时间也不同。例如:一物体在3s内运动了6m,另一物体在5s内运动了10m,如何判断物体的运动快慢?让学生分组讨论后回答。 生:学生可能回答,用路程比上时间来比较运动快慢,也可能答出用时间比上路程来比较运动的快慢。

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溶解的快与慢教科版.doc

精品资料欢迎下载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第 5 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溶解的快与慢单元第二单元学科科学年级四上 (一)科学知识: 会溶解的固体物质在水中溶解的快慢与物体颗粒大小(即物体表面积的大小)、水的温度以 及混合液体是否被搅动等因素有关。 学习 (二)过程与方法: 目标 设计“怎样加快方糖溶解”的实验,亲历控制单个变量进行对比实验的活动过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与同学合作进行研究活动,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并能注意倾听他人的意见。 重点通过对比实验,使学生理解加快溶解的方法。 难点对比实验过程中,各种变量与不变量的控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今天老师想泡一杯糖水喝,现在把这包白糖倒进凉搅拌通过解决生活中开水中。糖还没有完全溶解。那你们能不能帮老师加热常见问题,激发 想想办法,怎样才能很快喝到糖水呢?学生兴趣,导入 新课 讲授新课这只是你们的猜测,我们还要想办法来验证你们的 猜测,你觉得我们应该怎么来研究呢?我们一起走 进今天的课程《溶解的快与慢》。 一、哪一个溶解得快 1.探究搅拌能否加快食盐溶解做搅拌能否加通过实验验证搅快食盐溶解实拌能否加快食盐 实验目的:检验搅拌能否加快溶解。验溶解实验材料:烧杯 2 个、食盐20 克、搅拌棒 1 根。 实验步骤:( 1)取两份同样多的食盐、每份大约10 克,同时放入同样多的水中(30 毫克),一个杯子

静止不动,另一个杯子用搅拌棒搅拌。 ( 2)整理观察信息,填写实验记录表填写实验记录通过填写实验记 表录表,加深对实 验的理解。 实验结论是什么呢? 得出实验结论通过动手得到实实验结论:可溶性的固体物质(如食盐)在水中的 验结论可溶性的溶解快慢与液体是否被搅拌有关。 温度能否加快溶解呢? 2.探究温度能否加快食盐溶解固体物质(如食盐)在水中的溶解快慢与液体是 实验目的:检验温度能否加快溶解。 否被搅拌有关。实验材料:烧杯 2 个、食盐、冷水、热水等。 做温度能否加通过实验验证温 快食盐溶解实度能否加快食盐 验溶解 实验步骤:( 1)取大约30 毫克热水( 60℃)和冷 水各一杯。

四年级语文下册三疑三探教案

四年级语文下册三疑三探教案1 目的要求: 1.认识本课生字,会写本课要求写的字。 2.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能按笔顺规则写字,注意间架结构,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 3.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书写规范、正确、整洁。 4.积累词语:读读记记本课的8个词语和课后的6个词语。 教学重点: 是学习生字词,知道春天的一些景物,了解春天的特点,喜爱春天,喜爱大自然。 教学难点: 认写本课生字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法学法: “三疑三探”教学教法。 教具学具: 词语卡片,朗读词带或课件。 教学过程: 一、设疑自探。(5分钟) 教师出示挂图(灯节、课件),并动情描述;春风吹醒了整个大地,春天悄悄地来了。好美的一幅春景图!小朋友,请你仔细地看一看,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吗?学生设疑,老师梳理问题:春天有什么特征?小燕子为什么飞回来了?学生自由读课文,思考刚才提出的问题。 二、解疑合探。(22分钟) 1、看图,谁来说说你都看到了什么?(小草吐绿,柳树发芽,蜜蜂飞舞,小朋友们放起了风筝……) 2、你们观察的真仔细呀!来,孩子们,让我们一起走进春天吧! 3、教师采取多种方式认读学习生字、生词,并结合生活实际给生字组词。(开火车认读、指名读、齐读等。)

4、春天景色这么美,这些与春天有关的生字不光要会读,而且还要记住它们的样子。请仔观察并开动小脑筋运用学过的哪些方法来记这些字? 5、做“组字”游戏。让学生准备好部件,教师请几名学生上讲台用部件拼字,其余学生在下面拼字,当堂反馈。 6、指导书写生字:应重点强调每个字的重点笔顺. (1)注意让学生仔细观察要求书写的'字在田字格中的占位。 (2)在观察的基础的上,指出写好这些字的应注意的地方。如“风”要注意排列匀称。“冰”“桃”是左窄右宽的字。“雪”注意上下的比例。 (3)注意书写时提醒学生要保持正确的书写姿势。 7、教师出示挂图,请学生将“春风吹”、“放风筝”、“桃花开”、“小草绿”、“冰雪融化”、“燕子归来”、“柳树发芽”、“蜜蜂飞舞”这8个词语贴在图上相应的位置,并根据图意讨论理解每个词的意思。 8、小朋友,你知道春天在哪里吗?(课前教师布置孩子们去找春天。)谁能把你找到的春天介绍给大家? 三、质疑再探。(6分钟) 学了这一课,你有那些不明白或者感兴趣的问题提出来大家一起解决。 预设:你还知道春天还有哪些其它的特征?还知道那些描写春天的词语,说出来让大家听听记记。 先小组内进行交流,班内再进行补充,教师点拨。 四、拓展延伸。(7分钟) 1、课间休息随着《春天在哪里》的旋律唱歌、跳舞 2、课后第二题有6个描写春天的词语,我们来读一读,记一记。 3、完成课后第三题、第一题写一写。描描写写后,完成“比一比,组词语”。 4、继续完成课后第四题把你想写的字或词语写一写。 板书设计: 春天来了 春风—风筝桃花—小草—柳树 燕子—蜜蜂冰雪 教后反思:

西湖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设计本课教学时,我根据“课程标准”中提出的“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大力提倡综合性学习”这一理念,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时,立足于学生自己体会感悟,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教师只作适当点拨引导。让学生在开放自主、欢快合作的学习过程中激发欣赏情趣,调动体验与感悟,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 教材解读: 苏教版第小学语文第五册《西湖》一课,本文是本单元介绍祖国美丽山川的第一篇文章。作者以诗一般清新的语言描绘了西湖的秀丽风光,字里行间饱含了作者对西湖风光的喜爱与赞美。课文先概括地介绍了西湖的地理位置和重要性。然后作者按观察顺序,循着“远眺——近赏——月下”的线索,紧紧扣住景物的特点,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秀美典雅的西湖山水图。课文层次清晰,词汇丰富,比喻运用贴切、生动、自然,文笔通达流畅。因此,本课的学习应将这些优美的句段进行多种方式的朗读、品读和背诵为主,以增加学生的语言及文化积累。是一篇培养学生语感,帮助学生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好教材。 教学目标 学习目标: (一)认知目标: 1.学习本课11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会用“犹如”、“像”、“仿佛”,“宛如”等词语口头造句。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全文。了解西湖美丽的自然景观,体会西湖拥有“人间仙境”“明珠”称谓的独特内涵。 (二)情感目标: 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体会西湖的自然美,感悟文章的语言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三)技能目标: 1、通过学习课文,引发课外阅读的兴趣,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背诵自己喜欢的词句或段落,积累语言,提高文字欣赏能力。 3、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能力。 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教学重点: 1.借助具体的语言材料,使学生在朗读中品味西湖优美的风景,得到美的享受; 2.能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初步感知运用打比方手法对增强语言表达效果的作用,尝试用比喻词说句子。 教学准备 1、课件设计。

第三节《快与慢》教案(沪科版初二)

第三节《快与慢》教案(沪科版初二) 【教学目标】 1.明白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几种方法。 2.明白得速度的概念,运算公式及速度的单位。 【重点难点】明白得速度的概念,运算公式及速度的单位 【课 时】1课时 【教 具】电脑多媒体、投影 【教 法】启发、讲解、讨论 【课 型】新授课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观看录像,咨询:大伙儿看哪个动物跑得快呢? 要明白哪个动物跑得快,我们必须要比较,如何比较运动的快慢呢?本节课我们来研究那个咨询题。 二.进行新课 1、如何样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 学校的运动会上,田径赛跑正在进行,你如何样判定谁跑得快呢?让两学生分角色来作判定。 (1)假如你是观众,你如何样判定谁跑得快呢? 学生回答:看谁跑在最前面。 (2)假如你是裁判,你如何样判定谁跑得快呢? 学生回答:看谁先到达终点。 教师总结:上面的从两个不同角度来比较物体运动快慢,差不多上正确的,只是比较的方法不一样,第一种是用〝相同时刻比路程〞,第二种是用〝相同路程比时刻〞 。 1〕比较方法:(1)相同时刻比路程。(2) 相同路程比时刻 两种方法,在物理学中我们采纳观众的方法,即用〝相同时刻比路程〞。同时引入一个物理量来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这确实是速度(velocity)。 2〕速度 定义:在物理学中,把单位时刻内通过的路程叫做速度。 即:速度= 时间 路程 假如用符号v 表示速度,s 表示路程,t 表示时刻,那么上面的公式可写成 运算公式: t s v 单位:米/秒(m/s) 、千米/时(km/h) 明白了公式,我们还需要明白速度的单位。速度的单位是由路程和时刻的单位合成的。假如路程的单位用米,时刻单位用秒,速度的单位确实是〝米/秒〞,这是速度的主单位。在交通中还有一个单位〝千米/时〞 读法:如汽车1秒内通过10米的路程,记作〝10 m/s 〞读作10米每秒。 提咨询:反过来,假如明白一物体的速度是500 m/s ,它的意思是什么呢?

小学四年级科学 《溶解的快与慢》教学设计

《溶解的快与慢》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教科版四上第二单元第5课 【设计理念】 《溶解的快与慢》是教科版小学科学教材四年级上册溶解单元第5课的内容,本课在本单元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引导学生运用对比实验的方法,探究影响物质溶解速度的主要因素,让学生自主经历“问题——假设——验证”的科学探究活动过程,为后面《100毫升水里能溶解多少克食盐》等探究活动作好充分的知识准备。在前几课的溶解实验中,学生很自然地会注意到溶解的快慢问题,想到是什么因素影响了溶解的快慢。怎样让物质溶解得快一点?学生比较容易想到搅拌、加热、碾碎等方法,因为他们在生活中都有这样的经验。本课从“搅拌对溶解的影响”这个对比实验入手,到学生自行设计“怎样加快溶解”的研究,巩固了对比实验的方法,证实了影响物质溶解快慢的主要因素。在此基础上,让学生通过探究“怎样加快水果糖的溶解”,可以再次经历“问题——假设——验证——证实”的科学探究过程。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可溶性的固体物质在水中溶解的快慢与物体颗粒的大小(即表面积的大小)、水的温度以及混合溶液是否被搅动等因素有关。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经历“问题—假设—验证—证实”科学探究过程和控制单个变量进行对比实验的过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愿意将对比实验这种科学的方法运用到解决同类科学问题的研究当中去,发展公平实验的意识。体验研究影响溶解快慢因素的乐趣。 【教学重点】方糖溶解实验的研究 【教学难点】对比实验过程中,各种相同条件的控制 【教学准备】分组实验:搅拌棒、烧杯、热水和冷水、肥皂、方糖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探索。

陈老师想喝一杯甜甜的糖水,我这里呀正好有一些方糖,这是一个干净的杯子,倒入干净的水,这样就可以喝到甜糖水了吗?(不可以)为什么?(方糖还没有完全溶解)我们看到了方糖没有完全溶解,所以推测可能不甜,那我想请一位同学帮我尝一尝,验证一下到底甜不甜?陈老师手中的杯子,水和方糖都是干净的,是可以品尝的,但是我们在做其它实验过程中,可不可以随便品尝啊?(不可以)对的。请问这杯水,甜不甜?(不甜)看来呀,同学们说对了,怎么样让方糖快点溶解呢?你们有方法吗?(有)真的呀,你们可真棒! 那好,今天陈老师就和大家学一学加快方糖溶解的方法,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学习内容《溶解的快与慢》(板书) 【设计意图:结合学生生活经验,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课的一开始就做好了情感和知识等方面的准备,自然进入研究状态】 二、研究溶解的快与慢和什么因素有关 1、加快方糖溶解的方法 你们有什么方法让方糖快点溶解呢? (搅拌、热水、砸碎……) (板书:搅拌不搅拌;热水冷水;砸碎不砸碎。) 2、验证这些方法是否能让方糖快点溶解 1、同学们说到了这么多的方法,我们一个一个来研究一下。 2、我们先来看搅拌这种方法,怎样证明搅拌可以使方糖溶解得更快一些呢? 引出对比实验的方法(课件) 相同条件:装水的容器相同水量相同水温相同糖块大小相同同时放入水中观察时间相同等。 不同条件:一个搅拌一个不搅拌 在对比实验中,相同条件有很多,不同条件只有一个。 (板书:对比实验:相同条件多个,不同条件一个) 其它因素也是用这样的方法去研究就可以了是吗?(是) 3、制定研究计划

人教版新三年级数学下册三疑三探教案

第一课时认识东、南、西、北方向 教学目标: 1.通过生活情境和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辨认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知道 地图上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2.在东、南、西、北中,给定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辨认其余三个方向, 并能用这些词语描绘物体所在的方向 3、借助现实的数学活动,培养学生辨认方向的意识,发展空间观念,体验数学与 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 会在实景中辨认东、南、西、北,并能运用这些词语来描绘物体所在的方向;知 道地图上的方向。 教学方法:三疑三探 教具准备:情景图。 教学过程: 一、设疑自探;(10分钟) (-)儿歌铺垫,引出新课 师问:1、早晨太阳从哪里升起,傍晚又在哪里落下? 2、同学们,你们会背有关东、南、西、北方向的儿歌吗?读了这首儿歌,你们能辨认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吗?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究这个问题。(板书课题:认识东、南、西、北方向) (二)、根据儿歌让学生在教室辨认东、南、西、北方向。 问题预设:东和哪个方向相对? 南和哪个方向相对? 在学生所提问题的基础上老师整理补充成 自探提示: 1、操场上观察东、南、西、北四个方向都有什么建筑物? 2.观察教室东、南、西、北四个方向都有什么建筑物? 3.请各小组的记录纸贴在黑板上,汇报交流各种不同的方法,上方定为什么方向,为什么这样定? 4、地图上通常的方向是怎样确定的? (二)解疑合探。(18分钟) 1、自探结束后,让学生在全班汇报自探结果。学困生汇报,中等生补充,优等生评判。.

如果发现学生在自探过程中有困难的问题,可以组织学生合作探究。 师问:教室东、南、西、北四个方向都有什么? 生:教室东有一块黑板。 生:教室南有 教学楼。 生:教室西有有一块黑板。 3.在合作探究 的基础上,整理自己的记录,完成校园示意图。再结合示意图用“东、南、西、北”说一说各种景物所在的位置。 在图上,不管它们的位置如何,东、南、西、北一直是按照顺时针方向依次排开的。 4.巩固练习: 变换手势,左手伸向前方,右手不变。左手指的方向是哪里,右手指的方向是哪里。〈同桌相互说一说〉 ⑶手放下,向右转或向左转,看一看你的前,后,左,右都是什么方向?同桌的两个同学互相问一问。 (三.),质疑再探(5分钟) 1、鼓励学生针对本节内容质疑和联想,提出不懂或还想知道的问题。 “我家在学校的什么方向?” “郑州在北京什么方向? 2、归纳总结; (四)、运用拓展(7分钟) 1、老师设计习题: ①完成练习一:1,2。 ②选择:小强面向东方,他连续向右转了两次,这时他面向(东方,西方,南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