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U人工气道管理中的高危因素分析和处理策略

ICU人工气道管理中的高危因素分析和处理策略
ICU人工气道管理中的高危因素分析和处理策略

2012年12月第19卷第12期

收稿日期:2012-09-09

修回日期:2012-10-25

作者简介:黄富群(1976-),女,广东梅州人,主管护师,从事护理管理工作。

人工气道是在抢救患者生命的紧急情况下,为了保证气道通畅而在生理气道与空气或其它气源之间建立的有效连接[1]。随着人工气道在临床应用的日渐广泛,人工气道使用过程中出现的相关并发症也越来越多,严重者甚至危及患者的生命。笔者以我院ICU 2010年3月到2011年7月建立人工气道的78例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分析管理过程中的存在高危因素,提出有针对性的防范措施,从而尽可能地降低人工气道的风险。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ICU 2010年3月到2011年7月建立人工气道的

78例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其中气管插管57例,气管切开21

例;男49例,女29例,年龄29~85岁,平均年龄(69.35±

7.92)岁。行气管插管的全部病例均符合适应症。1.2人工气道管理方法

1.2.1位置管理人工气道建立后,应根据患者情况将气管插管

予以稳妥固定,防止插管损伤周围皮肤及黏膜。用无菌胶布粘贴在外露的气管处,以记录外露长度,便于及时发现气管位置变化,交接班时应检查气管位置是否发生变化;应对患者及家属做好导管维护方面的宣教,防止患者在行动过程中或者家属在护理过程中碰触导管而发生移位;患者处卧位时应将患者头部后仰,降低气管插管压迫咽部,根据患者病情,适当变换体

位以降低导管长期刺激同一局部而发生损伤,同时变换体位利于痰液引流;对气管切开患者应在固定气管套时应松紧适宜,固定后以颈部轻度运动,能在导管和系带之间放下一指为宜。插管后48小时内应严防套管滑脱或移位。

1.2.2气囊的管理气囊是否放气一直是呼吸治疗比较难以决策

的问题,目前临床医师大多不主张气囊进行常规性放气。在临床治疗过程中,气囊间歇放气如果是必须进行的,应在排除气囊气体的同时对气囊内的滞留物进行彻底清除。气囊处于充分充气状态时,患者方能进食,气囊压力维持在18.4~21.8mm

Hg ,可有效保证通气和预防气囊对粘膜造成压迫性损伤,在进

食时应安排患者处半坐卧位,尽量防止误吸或食物反流的发生。

1.2.3人工气道湿化管理采用人工气道呼吸患者的下呼吸道失

水较为严重,黏膜相对干燥,排痰不畅,分泌物也变得更为干结,从而使气道阻塞变得更为严重,这些因素影响了气道的顺畅。因此,人工气道管理中,气道湿化是非常重要的环节。临床可采用直接向气道内滴注加湿化液或采用超声雾化器加湿。

1.2.4气道和呼吸机管路清洁护理在对气道和呼吸机进行护理

时,应特别注意微生物的污染,对湿化罐内的无菌水定时更换,接水瓶中的积水应及时倒掉,呼吸机所用管理定期更换。对患者实施吸痰操作要严格按照无菌操作规范进行,尤其注意手的净化消毒以及器具对气道的微生物污染。

1.2.5人工气道的清洁吸痰时要严格掌握适应症,选择合适的

吸痰管,检查吸痰装置是否完好。吸痰前对气道予以2~3分钟的高压氧,以避免吸痰过程出现低氧血症。吸痰注意工作稳、准、轻,严格控制吸痰时间不超过15秒。

·论著·

(护理研究)

ICU人工气道管理中的高危因素分析和处理策略

黄富群,戈小梅,张苑银

(广东省东莞市凤岗医院护理部,广东东莞523695)

【摘要】人工气道在临床中的应用日益广泛,由此而导致的并发症也引起了广大医护人员的重视。本文对ICU 人工气道管

理中的高危因素进行分析,并探讨人工气道管理中针对高危因素的处理措施,提高人工气道的管理水平,以期尽量降低临床使用人工气道的风险。

【关键词】

人工气道;高危因素;处理策略;气道管理;ICU

中图分类号:R472.9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4-4659.2012.12.2238

The High-Risk Factor Analysis and Treatment Strategies in ICU Artificial Airway Management HUANG Fuqun,GE Xiaomei,ZHANG Yuanyin

(Nursing Department of Fenggang Hospital,Dongguan 523695,China)[Abstract]

Withtheincreasingapplicationofartificialairwayinclinic,thecomplicationscausedbytheartificialairwayattractedthe

attentionofdoctorsandnurses.Thehigh-riskfactorsofICUartificialairwaymanagementwereanalyzedinthearticle,andthemeasurestodealwiththehigh-riskfactorsofICUartificialairwaymanagementwereexplored,inordertoimprovethemanagementlevelofartificialairwayandminimizetheriskoftheclinicalapplicationofartificialairway.

[Key words]

Artificialairway;High-riskfactor;Managementmeasure;Managementofartificialairway;ICU

·2238·

ICU人工气道护理中品管圈工作模式的应用

ICU人工气道护理中品管圈工作模式的应用 发表时间:2018-08-15T14:07:30.583Z 来源:《医师在线》2018年5月上第9期作者:陈晓华 [导读] ICU建立人工气道的患者病情比较特殊,在整个护理过程中需要从实际情况入手。 重庆市巫溪县人民医院重庆 405800 【摘要】目的:分析ICU人工气道护理中品管圈工作模式的应用效果和优势。方法:在本次研究中选择80例ICU治疗并建立人工气道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结合实际要求,随机分为甲组和乙组,分别采用的是常规性护理和品管圈工作模式,护理后对效果分析。结果:在本次研究中对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分析,乙组的满意率高于甲组,对比后差异明显(p<0.05)。对两组患者的并发症现象分析,乙组的发生几率低于甲组,对比后差异明显。结论:对ICU治疗并建立人工气道的患者采用品管圈工作模式,整体效果明显,能提升整体效率,值得推广和应用。 关键词:ICU;人工气道;品管圈 ICU建立人工气道的患者病情比较特殊,在整个护理过程中需要从实际情况入手,做好病症分析工作,只有进行适当的护理指导后,才能提升整体优势。此外人工气道是当前应用广泛的一种措施,在建立过程中存在细菌感染的危险,根据实际情况,需要明确注意事项,按照实际要求进行指导和帮助,提高整体护理质量。品管圈护理活动的优势明显,为了分析效果,选择80例ICU治疗并建立人工气道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结合实际要求,随机分为甲组和乙组,分别采用的是常规性护理和品管圈工作模式,护理后对效果分析。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80例ICU治疗并建立人工气道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有机磷农药中毒25例,脑出血30例,呼吸衰竭25例。结合实际要求,随机分为甲组和乙组,分别采用的是常规性护理和品管圈工作模式,护理后对效果分析。两组都是40例患者,甲组中男女比例为2:3,年龄区间在23-68岁,平均年龄(50.2±0.5)岁。乙组的男女比例分是3:1,年龄区间在26-71岁,平均年龄(51.9±0.8)岁。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对比后差异不明显(p>0.05),信息资料可以对比和分析。 1.2方法 在本次研究中甲组采用的是常规性护理,除进行疾病方面的对症护理外,对人工气道方面主要包括口腔护理、气道护理(合理湿化、按需吸痰等,保持气道通畅)及其他方面的护理,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给予患者常规性教育指导和心理护理等,各项护理操作按照流程要求进行。乙组采用的是品管圈护理活动,护理后对效果分析。如下: (1)确定品管圈小组 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品管圈小组,定期组织护理人员对具体情况进行分析,必要的情况下制定护理目标,降低人工气道对患者的不良影响,提升人工气道的护理能力和知识[1]。 (2)总结护理问题 在品管圈护理活动中,对薄弱环节进行分析。由于后续护理总结中,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存在很多问题,在整个护理指导中需要明确注意事项,了解护理事件和种类等在后续护理管理中,护理人员进行监督和管理,提升整体护理质量,此外护理干预指导也是重点,需要充分采纳患者的意见,提前进行护理评估[2]。 (3)进行护理调整 在品管圈护理活动中适当进行过调整,以重点防护作为基础,如果存在意外脱落或者异常等现象,确定实际情况,提升护理服务的针对性和计划性,提升整体稳定性。 1.3观察指标 (1)在本次研究中对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情况分析。(2)观察记录两组患者并发症(呛咳、肺部感染、气道粘膜出血)。(3)对比两组患者机械通气时间和住院时间。 1.4统计学处理方法 采用spss19.0对统计软件资料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进行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双侧检验。 2.结果 2.1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率分析 在本次研究中对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分析,乙组的满意人数40例,甲组的满意人数32例,乙组的满意率90.9%,甲组的满意率为75%,乙组的满意率高于甲组,对比后差异明显(p<0.05),如表一:

ICU人工气道管理中的高危因素分析和处理策略

2012年12月第19卷第12期 收稿日期:2012-09-09 修回日期:2012-10-25 作者简介:黄富群(1976-),女,广东梅州人,主管护师,从事护理管理工作。 人工气道是在抢救患者生命的紧急情况下,为了保证气道通畅而在生理气道与空气或其它气源之间建立的有效连接[1]。随着人工气道在临床应用的日渐广泛,人工气道使用过程中出现的相关并发症也越来越多,严重者甚至危及患者的生命。笔者以我院ICU 2010年3月到2011年7月建立人工气道的78例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分析管理过程中的存在高危因素,提出有针对性的防范措施,从而尽可能地降低人工气道的风险。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ICU 2010年3月到2011年7月建立人工气道的 78例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其中气管插管57例,气管切开21 例;男49例,女29例,年龄29~85岁,平均年龄(69.35± 7.92)岁。行气管插管的全部病例均符合适应症。1.2人工气道管理方法 1.2.1位置管理人工气道建立后,应根据患者情况将气管插管 予以稳妥固定,防止插管损伤周围皮肤及黏膜。用无菌胶布粘贴在外露的气管处,以记录外露长度,便于及时发现气管位置变化,交接班时应检查气管位置是否发生变化;应对患者及家属做好导管维护方面的宣教,防止患者在行动过程中或者家属在护理过程中碰触导管而发生移位;患者处卧位时应将患者头部后仰,降低气管插管压迫咽部,根据患者病情,适当变换体 位以降低导管长期刺激同一局部而发生损伤,同时变换体位利于痰液引流;对气管切开患者应在固定气管套时应松紧适宜,固定后以颈部轻度运动,能在导管和系带之间放下一指为宜。插管后48小时内应严防套管滑脱或移位。 1.2.2气囊的管理气囊是否放气一直是呼吸治疗比较难以决策 的问题,目前临床医师大多不主张气囊进行常规性放气。在临床治疗过程中,气囊间歇放气如果是必须进行的,应在排除气囊气体的同时对气囊内的滞留物进行彻底清除。气囊处于充分充气状态时,患者方能进食,气囊压力维持在18.4~21.8mm Hg ,可有效保证通气和预防气囊对粘膜造成压迫性损伤,在进 食时应安排患者处半坐卧位,尽量防止误吸或食物反流的发生。 1.2.3人工气道湿化管理采用人工气道呼吸患者的下呼吸道失 水较为严重,黏膜相对干燥,排痰不畅,分泌物也变得更为干结,从而使气道阻塞变得更为严重,这些因素影响了气道的顺畅。因此,人工气道管理中,气道湿化是非常重要的环节。临床可采用直接向气道内滴注加湿化液或采用超声雾化器加湿。 1.2.4气道和呼吸机管路清洁护理在对气道和呼吸机进行护理 时,应特别注意微生物的污染,对湿化罐内的无菌水定时更换,接水瓶中的积水应及时倒掉,呼吸机所用管理定期更换。对患者实施吸痰操作要严格按照无菌操作规范进行,尤其注意手的净化消毒以及器具对气道的微生物污染。 1.2.5人工气道的清洁吸痰时要严格掌握适应症,选择合适的 吸痰管,检查吸痰装置是否完好。吸痰前对气道予以2~3分钟的高压氧,以避免吸痰过程出现低氧血症。吸痰注意工作稳、准、轻,严格控制吸痰时间不超过15秒。 ·论著· (护理研究) ICU人工气道管理中的高危因素分析和处理策略 黄富群,戈小梅,张苑银 (广东省东莞市凤岗医院护理部,广东东莞523695) 【摘要】人工气道在临床中的应用日益广泛,由此而导致的并发症也引起了广大医护人员的重视。本文对ICU 人工气道管 理中的高危因素进行分析,并探讨人工气道管理中针对高危因素的处理措施,提高人工气道的管理水平,以期尽量降低临床使用人工气道的风险。 【关键词】 人工气道;高危因素;处理策略;气道管理;ICU 中图分类号:R472.9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4-4659.2012.12.2238 The High-Risk Factor Analysis and Treatment Strategies in ICU Artificial Airway Management HUANG Fuqun,GE Xiaomei,ZHANG Yuanyin (Nursing Department of Fenggang Hospital,Dongguan 523695,China)[Abstract] Withtheincreasingapplicationofartificialairwayinclinic,thecomplicationscausedbytheartificialairwayattractedthe attentionofdoctorsandnurses.Thehigh-riskfactorsofICUartificialairwaymanagementwereanalyzedinthearticle,andthemeasurestodealwiththehigh-riskfactorsofICUartificialairwaymanagementwereexplored,inordertoimprovethemanagementlevelofartificialairwayandminimizetheriskoftheclinicalapplicationofartificialairway. [Key words] Artificialairway;High-riskfactor;Managementmeasure;Managementofartificialairway;ICU ·2238·

研究生论文极低体重儿机械通气的气道管理方法研究

极低体重儿机械通气的气道管理方法 研究 【导读】极低出生体重儿机械通气的气道管理方法研究。方法:分析极低出生体重儿,从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在我院收治的86例新生儿进行回顾性分析,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机械通气的气道管理,对照组采用常规气道管理方法,观察组在常规气道管理,改变姿势,复苏囊的面具敲背,使用全自动清洗机清洗和消毒呼吸机管安装在备份后在无菌薄膜袋。两个儿童群体的分析结果,在心率,经皮氧饱和度(TCSO2)呼吸道感染的平均数目, 机械通气24小时发绀和呼吸暂停时间,儿童和两组患者的动脉血气分析治愈和死亡。结果:与对照组,TCSO2动脉血氧分压, PaCO2的升高儿童的治愈率,人力资源,呼吸道感染发生率,频率,持续时间,机械通风和减少发绀和呼吸暂停。结论:极低出生体重儿机械通气的气道管理方法的改进,可以提高极低出生体重婴儿呼吸系统疾病,提高患者的治愈率,降低死亡率。 新生儿的分类[]R473.5[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674- 4721(2011)-130-0206(a) 在极低出生体重儿出生体重指<1500克新生儿[1]。由于早产儿出生后,能力,以适应外部环境和抗病能力比足月的区别器官生理功能的不完善和不成熟的发展。特别是在呼吸系统不完善,肺表面活性物质,容易引起呼吸衰竭,需要机械通气治疗,有效的气道护理是机械通气成功的关键。我院新生儿科的86例极低出生体重儿机械通气的实施两种不同的气道管理进行了分析,报告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极低出生体重儿在我们医院从 月?2010 年 12 月新的儿科收治 86 例作为观察对象,其中男 46 例, 女40例,胎龄 28?32周;出生体重 <千克 35例, 51例体重 1000?1500克;与原发疾病:胎粪吸入征 20 例, 36例重症肺炎, 肺透明膜病 20 例,10 例感染性休克。在孩子的家庭知情同意,划 分成的观察组和对照组,于 2008 年 1 月?二零零九年一年六月为 对照组,在 2009年七月 ?二零一零年一年的 12月作为观察组,两 组儿童与性别,胎龄,出生体重,原发疾病的分布,一般的数据, 通过统计分析, P>0.05 无统计学显着差异,这表明,研究结果具 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两组新生儿的日常护理手部护理,观察病情,疾病过程 中的心电,呼吸,血压和血氧饱和度 (TCS02 )连续监测,并给予温 暖,营养支持,预防感染,加强基本护理,机械通气呼吸支持。 两组患儿在机械通气选择了“拖”的婴幼儿呼吸机,直径 RUSCH 气管 2.5?3.0 毫米经口气管插管, 风模式“通气PEEP 同样的病, 呼吸参数时间间隔和方法,痰和 一致 两组患儿的气道湿化气道管理方法。 1.2.2组:①婴儿仰卧位,常规用手敲击敲击回“ 84”浸泡消 毒,呼吸机管道干燥后待用。观察组:①患者取仰卧位,俯卧位, 侧卧位改变,仰卧放置在后面的新生儿血压袖带,心电监护仪, 2008 年 1 0?24 小时专业的机械通风,通

ICU机械通气患者人工气道的管理

ICU机械通气患者人工气道的管理 人工气道在临床中的应用日益广泛,由此而导致的并发症也引起了广大医护人员的重视。本文对ICU人工气道管理中的高危因素进行分析,并探讨人工气道管理中针对高危因素的处理措施,提高人工气道的管理水平,以期尽量降低临床使用人工气道的风险。 标签:人工气道;高危因素;处理策略;气道管理;ICU 人工气道是在抢救患者生命的紧急情况下,为了保证气道通畅而在生理气道与空气或其它气源之间建立的有效连接。 随着人工气道在临床应用的日渐广泛,人工气道使用过程中出现的相关并发症也越来越多,严重者甚至危及患者的生命。笔者以我院ICU 2010年3月~2011年7月建立人工气道的78例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分析管理过程中的存在高危因素,提出有针对性的防范措施,从而尽可能地降低人工气道的风险。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我院ICU 2010年3月~2011年7月建立人工气道的78例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其中气管插管57例,气管切开21例;男49例,女29例,年龄29~85岁,平均(69.35±7.92)岁。行气管插管的全部病例均符合适应证。 1.2 人工气道管理方法 1.2.1 位置管理人工气道建立后,应根据患者情况将气管插管予以稳妥固定,防止插管损伤周围皮肤及黏膜。用无菌胶布粘贴在外露的气管处,以记录外露长度,便于及时发现气管位置变化,交接班时应检查气管位置是否发生变化;应对患者及家属做好导管维护方面的宣教,防止患者在行动过程中或者家属在护理过程中碰触导管而发生移位;患者处卧位时应将患者头部后仰,降低气管插管压迫咽部,根据患者病情,适当变换体位以降低导管长期刺激同一局部而发生损伤,同时变换体位利于痰液引流;对气管切开患者应在固定气管套时应松紧适宜,固定后以颈部轻度运动,能在导管和系带之间放下一指为宜。插管后48h内应严防套管滑脱或移位。 1.2.2 气囊的管理气囊是否放气一直是呼吸治疗比较难以决策的问题,目前临床医师大多不主张气囊进行常规性放气。在临床治疗过程中,气囊间歇放气如果是必须进行的,应在排除气囊气体的同时对气囊内的滞留物进行彻底清除。气囊处于充分充气状态时,患者方能进食,气囊压力维持在18.4mmHg~21.8 mmHg,可有效保证通气和预防气囊对粘膜造成压迫性损伤,在进食时应安排患者处半坐卧位,尽量防止误吸或食物反流的发生。

机械通气患者的气道管理及护理

机械通气患者的气道管理及护理 科室:急诊

机械通气患者的气道管理及护理 械通气是借助人工装置——呼吸机的力量,产生或辅助呼吸动作,达到增强和改善呼吸功能目的的一种治疗措施和方法【l】。机械通气是重症监护病房中用于抢救各种原因所致呼吸停止和呼吸衰竭的重要手段,是危重患者生命支持必不可少的手段之一【2】。作为一种高风险治疗措施,机械通气患者的护理质量水平直接关系到患者的抢救成功率和存活率。如果护理或操作不当,极易产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气道狭窄等多种并发症,不仅造成患者脱机困难,延长住院周期,增加患者住院费用,更可致患者病死率增加。 1、监测 1.1 生命体征监测 监测患者的血压、体温、皮肤、尿量变化、意识、心率、心律、血氧饱和度等内容,并注意观察患者两侧胸廓的呼吸运动和呼吸音是否对称,观察呼吸的节律、频率是否与呼吸机一致,有无异常呼吸。 1.2 呼吸机监测 注意监测呼吸机的参数和工作状态,呼吸曲线是否正常,并及时根据血气分析结果调整呼吸机参数。如出现呼吸机报警和参数变化及时调整,确保呼吸机正常工作。 2、气道护理 2.1 严格无菌操作 气道切开及插管为侵入性有创检查,人工气道的建立增加了外界细菌入侵的机会;且由于机械通气患者病情危重,抵抗能力下降,因此在操作过程中应严格无菌操作,尽可能减少医源性感染的发生【3】。 2.2 固定气管导管 如患者昏迷程度较轻或意识清楚,则易由于耐受性差而吐管,不仅影响通气效果,还可损伤支气管黏膜。因此,在气管切开后,外套管固定带应打死结,并保持松紧以能通过1指为宜。并随时调节呼吸机支架,妥善固定呼吸机管道,使气管套管承受最小牵拉,防止牵拉过度致导管脱出。必要时可给予患者镇静类药物应用。 2.3 气道湿化护理 气管切开后,水分蒸发增加,且因为机械通气导致通气量增加,加速了气道水分的蒸发。如不及时气道湿化,则可导致黏膜干燥,气道分泌物干结,影响气道黏膜纤毛运动导致排痰不畅,导致呼吸道阻塞,在影响通气效果的同时也可增加肺部感染的机会。因此,应及时对气道进行湿化护理。首先,应保证患者有足够的液体摄入,并在气道内持续滴注湿化液;其次,可应用湿化器对气道进行湿化,在应用的过程中注意控制湿化器温度在32~36℃之间;另外,可应用生理

极低体重儿机械通气的气道管理方法研究

极低体重儿机械通气的气道管理方法研究 目的:探讨极低体重儿机械通气气道管理方法。方法:采取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对本院2008年1月~2010年12月新生儿科收治的极低体重儿86例进行分析,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在机械通气的气道管理中,对照组采取常规气道管理方法;观察组在常规气道管理的基础上,给以体位的改变、复苏囊小号面罩叩背、运用全自动清洁机清洗消毒呼吸机管道后装在无菌薄膜袋中备用。分析两组患儿的动脉血气分析结果、心率、经皮氧饱和度(TcSO2)、24 h发绀和呼吸暂停的平均次数、机械通气的时间、患儿的呼吸道感染及两组患儿治愈和死亡的情况。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患儿的TcSO2、PaO2、治愈率升高,PaCO2、HR、呼吸道感染率下降,发绀和呼吸暂停的次数、机械通气时间减少。结论:改进极低体重儿机械通气气道管理方法,可改善极低体重儿呼吸状况,提高患儿的治愈率,降低病死率。 标签:极低体重儿;机械通气;气道管理;新生儿 极低体重儿是指出生体重<1 500 g的新生儿[1]。由于早产儿各器官发育不完善及生理功能未成熟,出生后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及抗病能力均比足月儿差。特别是呼吸系统发育不完善,肺表面活性物质缺乏,易引起呼吸功能不全而需应用机械通气治疗,有效的气道护理是机械通气成功与否的关键。现将本院新生儿科86例实施机械通气的极低体重儿两种不同的气道管理效果进行总结分析,并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2008年1月~2010年12月新生儿科收治的极低体重儿86例作为观察对象,其中,男46例,女40例;胎龄28~32周;出生体重<1 000 g的35例,体重1 000~1500 g的51例;患儿原发病:胎粪吸入综合征20例、重症肺炎36例、肺透明膜病20例、感染性休克10例。在患儿家属知情同意的情况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2008年1月~2009年6月为对照组,2009年7月~2010年12月为观察组,两组患儿性别构成、胎龄分布、出生体重、原发病等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分析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提示研究结果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两组患儿按新生儿科护理常规专人护理,做好病情观察,疾病全过程用心电、呼吸、血压及经皮氧饱和度(TcSO2)持续监护,并给予保暖、营养支持、预防感染、加强基础护理、机械通气给予呼吸支持。机械通气时两组患儿均选用“Drag”婴儿呼吸机,采用直径为2.5~3.0 mm的RüscH气管导管经口插管,0~24 h内行机械通气,通气方式为“SIMV加PEEP”,呼吸参数的调节相同疾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