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7世纪玄学派和弥尔顿及班扬

4..17世纪玄学派和弥尔顿及班扬
4..17世纪玄学派和弥尔顿及班扬

The 17th Century—Revolution and

Restoration

1 A brief introduction of the 17th century

1.1 Historical background

●The 17th century was one of the most tempestuous periods in the history. This century witnessed at least two revolutions: puritan revolution (1640-1660) and glorious revolution (1688). Puritan revolution began with the calling of the Long Parliament by King Charles I and proceeded through two civil wars (1642-1648), the trial and execution of the king (1649), the republican experiments of Oliver Cromwell (1649-1653), and, ultimately, the restoration of King Charles II (1660). Because of these two revolutions, the political system in England underwent somewhat great changes.

●Because of these two revolutions, the political system in England underwent somewhat great changes. First, after the Puritan revolution there established a kind of military dictatorship under which the people suffered greatly. Second, after the glorious revolution, there brought to England a constitutional monarchy (君主立宪制), within which the king’s power was greatly restricted and the revolution meant three things: the supremacy of Parliament, the beginning of modern England, and the final triumph of the principle of political liberty for which the Puritan had fought and suffered hardship for a hundred years.

●The general features of the age are the transition and the spirit of doubt and scientific analysis. Transition here means the transition

from the absolute monarchy to constitutional monarchy, the transition from agricultural to manufacturing etc.

术语解释:Puritanism:Puritanism was the religious doctrine of the revolutionary bourgeoisie during the English Revolution. It preached thrift, sobriety, hard work and unceasing labor in whatever calling one happened to be, but with no extravagant ( [ik'str?v?ɡ?nt] 奢侈的;放纵的) enjoyment of the fruits of labor. The wealthy were to accumulate capital, the poor to labor at their tasks, as a ―divine duty‖. Worldly pleasures were condemned as harmful. This was precisely the outlook needed by the bourgeoisie for the accumulation of capital. The Puritans opposed the old church that squandered a lot of money upon robes, candles and magnificent processions. They closed down the London theatres in 1642, not only for their extravagance and deterioration but

also for the puritanic abhorrence of ―worldly‖pleasures in general.

1.2 Literary characteristics

The Revolution Period was one of confusion in literature. English literature of the period witnessed a decline and degeneration. We can see that it is different from the literature of Elizabeth Period in three aspects.

1)Elizabeth literature had a marked unity and the feeling of patriotism and devotion to the Queen, but in the Revolution Period, all this was changed, the king became the open enemies of the people, and the country was divided by the struggle for political and religious liberty. So literature was divided in spirit as were the struggling parties.

2)Elizabeth literature was generally inspiring. It throbbed with youth and hope and vitality. Literature in the Puritan Age expressed

sadness. Even its brightest hours were followed by gloom and pessimism.

3)Elizabeth literature was intensely romantic. The romance sprang from the heart of youth. People believed all things, even the impossible. But in literature of the puritan period, we cannot find romantic ardor.

The Revolution period produced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poets in English literature, John Milton, whose work would glorify any age and people, and in his work the indomitable revolutionary spirit found its noblest expression. For this reason, this period is also called the Age of Milton.

The main literary form in literature of the period was poetry. Among the poets, Milton was the greatest. Besides him, there were two groups of poets; the Metaphysical poets and

the Cavalier poets.

2. Metaphysical Poets and Metaphysical Poetry

2.1 Metaphysical Poets conceit The group of poets, sharing some of John Donne’s poetic features, has been called ―Metaphysical Poets.‖Metaphysical poets tried to break away from the conventional fashion of the Elizabethan love poetry.

●John Donne (1573–1631)

◆Donne is the founder of the Metaphysical school.

◆Donne illumines or emphasizes his thought by fantastic metaphors and extravagant hyperboles. ―Conceit‖ is the key of his poetry. 术语解释: conceit (07): A kind of metaphor that makes a comparison between two startlingly different things. A conceit may be a brief metaphor, but it usually provides the framework for an entire poem. An especially unusual and intellectual kind of conceit is

the metaphysical conceit, used by certain seventeenth-century poets, such as John Donne.

● Other Metaphysical Poets

Gorge Herbert (1593–1633), Andrew Marvell (1621–1678), Richard Crashaw (1612–1649), Henry Vaughan (1622–1695), Abraham Cowley (1618–1667), John Cleveland (1613–1658)

2.2 Metaphysical poetry

●The term ―metaphysical poetry‖is commonly used to name the work of the 17th –century writers who wrote under the influence of John Donne.

●Metaphysical poetry is characterized by verbal wit and excess, ingenious structure, irregular meter, colloquial language, elaborate imagery, and metaphysical conceits and a drawing together of dissimilar ideas.

●In general, metaphysical poetry has the following features: 1) The diction is simple

and echoes the words and cadences of common speech; 2) The imagery is drawn from the actual life; 3) The form is frequently that of an argument with the poet’s beloved, with God, or with himself.

●Metaphysical poetry has gained new recognition because of their seriousness of art, their spirit of revolt, and their realism, and it has greatly influenced the modernist poetry of the 20th century.

诗歌作品导读:见《新编英国文学教程》P60-67

John Donne: The Flea; Death, Be Not Proud George Herbert: Virtue, Easter Wings Andrew Marvell: To His Coy Misstress (08年选段)

英国文学学习指南练习21 (P21)

3. The Cavalier Poets (保皇派)

●Cavalier poets were often courtiers who stood on the side of the king against the Parliament and Puritans, and were influenced

greatly by Ben Jonson and called themselves ―sons‖ of Ben Jonson.

● Cavalier poetry

The Cavalier poets wrote light poetry, polished and elegant, amorous and gay, but often superficial. They mostly dealt in short songs on the flitting joys of the day, but underneath their light-heartedness lies some foreboding of impending doom. This spirit of pessimism and cynicism is typical of the aristocratic class in decline.

●Robert Herrick (1591—1674), Thomas Carew (1598—1639), Sir John Suckling (1609—1642), Richard Lovelace (1618—1658), Edmund Waller (1606—1687), William Davenant (1606 –1668) belonged to this school.

作品导读:见《新编英国文学教程》P69

Robert Herrick: To the Virgins, to Make much of Time (the theme of Carpe Diem, 及时行乐主题)

4. John Milton and his Paradise Lost

4.1 John Milton (1608-1674)

●Milton is considered as the third greatest English poet after Chaucer and Shakespeare, and the greatest to come out of the 17th century. Milton is the master of blank verse, the first to use blank verse in non-dramatic works.

His Life:

●He was born into a pious wealthy Puritan family, having a supportive father and a cultured mother and enjoying the sweetest and the most sheltered period of adolescence of all.

● He was tutored privately and then educated at St. Paul’s School and Christ’s College, Cambridge University.

● After graduating from Cambridge University, he subjected himself to a rigorous reading plan.

● When Cromwell came to the throne, he was appointed Latin secretary

● He turned totally blind in 1652

●He was thrown in prison when the restoration began, but his life was spared by the king.

● Died on November 8, 1674

●His works:Paradise Lost, Paradise Regained, and Samson Agonistes

4.2 Paradise Lost

作品导读节选:见《新编英国文学教程》P80

A Brief Introduction

◆Paradise Lost is John Milton’s masterpiece, and the greatest English epic. Before its actual writing, he had the subject in his mind for a quarter of a century, and made drafts about the characters and plot.

◆It is a long epic in 12 books, written in blank verse. The stories were taken from the Old Testament: The creation; the rebellion in Heaven of Satan and his fellow-angels; their defeat and expulsion from Heaven; the creation of the earth and of Adam and Eve; the fallen angels in hell plotting against God; Satan’s temptation of Eve; and the departure of Adam and Eve from Eden.

●The Theme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Paradise Lost

◆The story is taken from the Bible, about ―the fall of man‖, that is, how Adam and Eve are tempted by Satan to disobey God by eating the forbidden fruit from the Tree of Knowledge, and how they are punished by God and driven out of Paradise. In Milton’s words, the purpose of writing the epic is to ―justify the ways of

God to men‖, but apparently with Satan at his mouthpiece, Milton is uttering his intense hatred of tyranny in the capacity of the Revolutionary. By depicting Satan and his followers as well as their fiery utterance and brave actions, Milton is showing a Puritan’s revolt against the dictator and against the established doctrines of the Catholics and the Anglican Church.

◆In the poem God is no better than a cruel and selfish despot, seated on a throne with a chorus of angels about him singing songs to praise him. His long speeches are not pleasing at all. He is cruel and unjust in punishing Satan. His Archangel Raphael is only a bore. His angels are stupid. But Satan is the most striking character in the poem, who rises

against God and, though defeated, still seeks for revenge.

◆Adam and Eve embody Milton’s belief in the powers of man. God denied them craving for knowledge. It is this longing for knowledge that opens before mankind a wide road to intelligent and active life. It has been noted by many critics that Milton’s revolutionary feelings made him forget religious orthodoxy. The angels who surround the God never think of expressing any opinions of their own, and they never seem to have any opinions of their own. This image of God surrounded by such angels resembles the court of an absolute monarch. But Satan and his followers, who freely discuss all issues in council, remind us a republican Parliament.

●The Image of Satan:

◆Satan is the real hero of the poem. Like a conquered and banished giant, he remains obeyed and admired by those who follow him down to hell.

◆He is firmer than the rest of the angels. Though defeated, he prevails, since he has won from God the third part of his angels, and almost all the sons of Adam. Though wounded, he triumphs for the thunder which hit upon his head and left his heart invincible. Though feebler in force, he remains superior in nobility, since he prefers independence to happy servility, and welcomes his defeat and his torments as a glory, a liberty, and a joy.

◆ The proud and somber Satan represents the spirit of rebellion questioning the unjust authority of God.

● The Features of the Poem:

◆There are the two most essential things: Puritanism and Republicanism.

◆Milton has always been admired for his sublimity of thought and majesty of expression.

◆His poignant thought and fiery ideas are usually expressed with powerful language and vivid images.

◆Nevertheless, his Puritanism frequently constitutes his chief limitation, giving his poems and prose works a religious and sometimes even a superstition character.

◆Long sentences are usually in inverted word order.

◆It is full of classical and biblical allusion

◆Milton is the master of blank verse, the first to use blank verse in non-dramatic works.

4.3 Samson Agonistes

●The Theme: Samson Agonistes is a poetical drama modeled on the Greek tragedies. The story was taken from the Old Testament. Samson was an athlete of the Israelites. He stood as their champion fighting for the freedom of their country. But he was betrayed by his wife and blinded by his enemies, the Philistines. One day he was summoned to provide amusement for his enemies by feats of strength in temple. There he wreaked his vengeance upon his enemies by pulling down the temple upon them and upon himself in a common ruin.

● Samson=Milton?

In this poetic drama, Milton is telling us his own story. Like Samson, he was been betrayed by his wife. He has suffered from blindness

and been scorned by his enemies, and yet he has struggled heroically against his enemies. Samson’s miserable blind servitude among his enemies, his agonizing longing for sight and freedom, and the last terrible triumph are all allusion to the poet’s own story. So the whole poem strongly suggests Milton’s passionate longing that he could bring destruction down upon the enemy at the cost of his own life. This is why we say Samson is Milton.

● Comments on John Milton

1) Milton was political in both his life and his art. He was militant pamphleteer of the English Revolution, and the greatest English revolutionary poet of the 17th century.

2) Milton wrote the greatest epic in English literature. His influence is omnipresent in almost all later English poetry.

3) Milton is a master of the blank verse. He first used blank verse in non-dramatic works. In “Paradise Lost”, he acquires an absolute mastery of the blank verse.

4) Milton is a great stylist. He is famous for his grand style, which is the result of his life—long classical and biblical study. Sometimes his style is never exactly natural. 5) Milton has always been admired for his sublimity of thought and majesty of expression.

作品导读:见《新编英国文学教程》P77-79 John Milton: On His Blindness / When I Consider How My Light Is Spent; Methought I Saw My Late Espoused Saint

5. John Bunyan (1628-1688)

5.1 Bunyan’s works:

1) The Pilgrim’s Progress

2) The Life and Death of Mr. Badman

3) The Holy War

●The Pilgrim’s Progress

1) The Pilgrim’s Progress is a religious allegory (a story in verse or prose with double meanings: a surface meaning and an undersurface meaning). It tells of the spiritual pilgrim-age of Christian, who flies from the City of Destruction, meets with the perils and temptations of the Slough of Despond, Vanity Fair, and Doubting Castle, faces and overcomes the demon Appollyon, and finally comes to the Delectable Mountains and the Celestial City.

2) Though an allegory, its characters impress the reader like real persons. The places that Bunyan paints in words are English scenes and conversation which enliven his narratives

英美文学流派整理

英美文学 玄学派:是指17世纪英国文坛出现的一个独特的诗歌流派。英国诗人约翰·邓恩是这个流派的代表人物,他因在诗歌中精妙地运用“奇喻”的比喻手法而蜚声文坛。它们往往以精致典雅的形式表现情感与观念的矛盾,把古典主义的性情与浪漫主义的风骨很好地融合到了一起。骑士文学盛行于西欧,反映了骑士阶层的生活理想。骑士精神和道德是上层社会的贵族文化精神,它是以个人身份的优越感为基础的道德与人格精神,但它也积淀这西欧民族远古尚武精神的某些积极因素。 三联剧:在古希腊悲剧创作中,有一类悲剧均由三部分组成,每部分即能独立存在,各部之间又有紧密联系。这种剧合则为一,分则为三,代表作家为埃斯库罗斯。 文艺复兴:是指13世纪末在意大利各城市兴起,以后扩展到西欧各国,于16世纪在欧洲盛行的一场思想文化运动,带来一段科学与艺术革命时期,揭开了近代欧洲历史的序幕,被认为是中古时代和近代的分界。 人文主义:是文艺复兴核心思想,是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的社会思潮,也是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的最初形式。它肯定人性和人的价值,要求享受人世的欢乐,要求人的个性解放和自由平等,推崇人的感性经验和理性思维。 七星诗社:是16世纪中期法国的一个文学团体,是由七位人文主义诗人组成的文学团体。他们中以龙沙和杜贝莱最著名。七星诗社的诗人们从事过各种创作,他们的诗声望很高,但他们的主要贡献却是对于法语改革的主张。 狂飙突进运动:是18世纪德国文学界的运动,是文艺形式从古典主义向浪漫主义过渡时的阶段,也可以说是幼稚时期的浪漫主义。但其中心代表人物是歌德和席勒,歌德的《少年维特的烦恼》是其典型代表作品,表达的是人类内心感情的冲突和奋进精神。 伤感主义:18世纪后期欧洲资产阶级启蒙运动中的一种文艺思潮,也称为“主情主义”。该派的得名,源与英国作家斯特恩的小说《在法国和意大利的感伤的旅行》。该派作家崇尚感情,把感情看的高于“理性”,因而强调文学的主要任务是细致刻画任务的心理动态和描写人物的不幸遭遇,以便唤起读者在感情上的同情和共鸣,表达出对当时贵族阶级的理性主义和古典主义的反抗。伤感主义把个人主义和主观幻想的因素带进文艺,代表作家有英国的斯特恩,理查逊,法国的卢梭(如《忏悔录》《遐想录》),伏尔泰,德国的歌德,里希特,海涅等等。 “梅塘集团”是十九世纪法国文坛由以左拉为核心的六位作家组成的文学创作团体。因在巴黎郊外左拉的梅塘别墅为主要活动场所而得名。一八七O年开始的普法战争,法国战败,被

英国玄学派诗歌形成的历史背景

17世纪的英国充满动荡和不安,以弥尔顿为代表的清教诗歌忠实记录了这一剧变时期的社会情况。除此之外,17世纪还存在着一个极富特色的诗歌流派——玄学派诗歌(Metaphysical Poetry)。 发端于16世纪末,勃兴于17世纪初的玄学派诗歌,内容复杂,多写信仰和情感上的苦闷、焦虑和思索,充满紧张的情绪,深刻反映了文艺复兴末期人文主义思想与资本主义初期黑暗、冷酷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在创作手法上,玄学派诗歌强调理性与激情结合,大量运用似是而非或似非而是的悖论,意象出人意料,诗歌构思新奇,充满独特的哲理思辨。这些在西方诗艺中被称为“巧智”(wit)的手法给玄学派诗歌带来了一种“严肃的与幽默的,幻想的与平凡的因素相平衡”的怪诞效果。 正是因为这些怪诞效果,使得玄学派诗歌在20世纪之前倍受冷遇和攻击,新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视其为“异端”。但是,随着20世纪现代派诗歌的崛起,英美诗坛巨匠给予玄学派诗歌以高度评价,确立了它在英国文学史上的地位。玄学派诗歌研究的重新提及,反映了文学批评对诗歌创作审美情趣的一种转变。 文本的意象组合 意象是构成诗歌境界的基本要素。意象在西方被称为“image”。image来源于西方的叙事文学传统,侧重于“形似”之象,具有简洁和说理的特性。简洁,并不意味着意象在诗歌中只处于一种孤立的状态。诗歌境界的呈现靠的就是意象的组合。意象进入作品后,由于组接的方式不同,而呈现不同的意义。玄学派诗歌的呈现的是“玄”的诗歌境界,源于它自身独特的意象组合,使整个艺术实体显现出全新的美感意蕴。 (一)点面式意象组合 运用点面式意象组合的诗歌,往往是在全诗中穿插一个或几个关键的意象,起到以点带面的核心作用,从而凸现诗意的境界。如安德鲁·马韦尔《爱的定义》一诗: 虚伪的爱恰似那条斜线, 总能从各个角度致意问好, 而我们的爱却是平行线, 永远延伸,却绝不相交…… 诗人所要表达的完美的爱情必然分离永不相交的主题,全都凝结于“平行线”这一意象中,抽象的命题却充满具体可感的形象,达到了出奇制胜的效果,使全诗境界获得了哲理性的升华。 再如,约翰·多恩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临别:莫伤悲》: 即便是两个,也好比是 圆规的一双脚紧固相连; 你的灵魂,那定脚,坚定不移, 但另一脚移动,它也旋转。 虽然它居坐在中心, 但另一个在外远游时, 它便俯身倾听它的足音, 那一个回到家,它便把腰挺直。 你对我就会如此,我必得 像另一只脚,环行奔走; 你的坚定使我的圆画得正确, 使我能回到起始之处。 圆规自此成为英国诗歌史上最著名的意象之一。女方是圆心脚,男方是圆周脚,倾斜着身子围绕中心打转,暗示着坚贞不渝相爱的情侣。圆规两脚紧紧相连,象征着即使离别,双方

英国文学概述-王守仁

英国文学概述-王守仁 英国文学概述 英国文学源远流长,经历了长期、复杂的发展演变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文学本体以外的各种现实的、历史的、政治的、文化的力量对文学发生着影响,文学内部遵循自身规律,历经盎格鲁—撒克逊、文艺复兴、新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现代主义等不同历史阶段。下面对英国文学的发展过程作一概述。 一、中世纪文学(约5世纪—1485) 英国最初的文学同其他国家最初的文学一样,不是书面的,而是口头的。故事与传说口头流传,并在讲述中不断得到加工、扩展,最后才有写本。公元5世纪中叶,盎格鲁、撒克逊、朱特三个日耳曼部落开始从丹麦以及现在的荷兰一带地区迁入不列颠。盎格鲁—撒克逊时代给我们留下的古英语文学作品中,最重要的一部是《贝奥武甫》(Beowulf),它被认为是英国的民族史诗。《贝奥武甫》讲述主人公贝尔武甫斩妖除魔、与火龙搏斗的故事,具有神话传奇色彩。这部作品取材于日耳曼民间传说,随盎格鲁-撒克逊人入侵传入今天的英国,现在我们所看到的诗是8世纪初由英格兰诗人写定的,当时,不列颠正处于从中世纪异教社会向以基督教文化为主导的新型社会过渡的时期。因此,《贝奥武甫》也反映了7、8世纪不列颠的生活风貌,呈现出新旧生活方式的混合,兼有氏族时期的英雄主义和封建时期的理想,体现了非基督教日耳曼文化和基督教文化两种不同的传统。 公元1066年,居住在法国北部的诺曼底人在威廉公爵率领下越过英吉利海峡,征服英格兰。诺曼底人占领英格兰后,封建等级制度得以加强和完备,法国文化占据主导地位,法语成为宫廷和上层贵族社会的语言。这一时期风行一时的文学形式是浪漫传奇,流传最广的是关于亚瑟王和圆桌骑士的故事。《高文爵士和绿衣骑士》(Sir Gawain and the Green Knight, 1375-1400)以亚瑟王和他的骑士为题材,歌颂勇敢、忠贞、美德,是中古英语传奇最精美的作品之一。传奇文学专门描写高贵的骑士所经历的冒险生活和浪漫爱情,是英国封建社会发展到成熟阶段一种社会理想的体现。 14世纪以后,英国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较快,市民阶级兴起,英语逐渐恢复了它的声誉,社会各阶层普遍使用英语,为优秀英语文学作品的产生提供了条件。杰弗利?乔叟(Geoffrey Chaucer, 1343-1400)的出现标志着以本土文学为主流的英国书面文学历史的开始。《坎特伯雷故事》(The Canterbury Tales)以一群香客从伦敦出发去坎特伯雷朝圣为线索,通过对香客的生动描绘和他们沿途讲述的故事,勾勒出一幅中世纪英国社会千姿百态生活风貌的图画。乔叟首创英雄诗行,即五步抑扬格双韵体,对英诗韵律作出了很大贡献,被誉为“英国诗歌之父”。乔叟的文笔精练优美,流畅自然,他的创作实践将英语提升到一个较高的文学水平,推动了英语作为英国统一的民族语言的进程。 二、文艺复兴时期文学(15世纪后期—17世纪初) 相对于欧洲其他国家来说,英国的文艺复兴起始较晚,通常认为是在15世纪末。文艺复兴时期形成的思想体系被称为人文主义,它主张以人为本,反对中世纪以神为中心的世界观,提倡积极进取、享受现世欢乐的生活理想。托马斯?莫尔(Thomas More, 1478-1535)是英国最主要的早期人文主义者,他的《乌托邦》(Utopia)批评了当时的英国和欧洲社会,设计了一个社会平等、财产公有、

从比较文学的角度的分析

从比较文学的角度的分析《西游记》和《天路历程》的相同点 摘要约翰·班扬的《天路历程》成书于17世纪中叶的英国,吴承恩的《西游记》则完成于我国明代万历年间也就是16世纪中叶。虽然2部作品在空间上相隔数万里,时间上也相差1个世纪,但这2部作品的创作在许多方面有着惊人的相似点。本文主要从比较文学概念的定义、《西游记》和《天路历程》的相似点、相似点产生的原因、以及比较2部作品的意义这4方面进行理论研究。 关键字比较文学《西游记》和《天路历程》相似点 一、比较文学的概念 二、《西游记》和《天路历程》的相似点: 2.1 浓厚的宗教色彩 2.2 艺术特色 2.3 主题思想 三、《西游记》和《天路历程》相似点产生的原因: 3.1 作者的出身经历人生观价值观 3.2 社会背景 3.3 宗教信仰

被西方认为最好的少年启蒙读物《天路历程》与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记》,同以宗教取材,分别成功地塑造了中西方的古代神话世界。 《天路历程》和((西游记》分别是英国和中国文学史上极为重要的具有浓厚宗教思想、宣扬耶佛教义的作品。尽管产生于不同民族不同时期,但是两者在主题、情节、宗教意义等方面有着无可置疑的相似性与互证互补性 作为反映与宣扬宗教教义的文学作品,两部小说思想内容方面无处不在的相似性,极大程度地折射出生活于不同时域中的人类文化之间的类同性。这种相似性统摄之下的相异性又恰恰表现出世界两大主要宗教教义的互证与互补性,在一定程度上为全球性的宗教与文化之间的对话提供了佐证与案例。 引言分析了国内外对两部小说的研究状况,并提出运用比较文学主题学理论对它们进行研究。本文探讨两部小说所反映出来的基督教与佛教拯救理念的异同,研究人类不同文明之间进行对话的可能性与必要性。结论部分总结前文观点并进一步提出不同文明应当求同存异,互相学习,共创世界和谐。本文采取了比较文学主题学的新视角,比较全面地研究了两部中外文学史上具有代表意义的宗教作品,在对两部作品的比较研究方面开拓了新的思维空间,并为两部小说此后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价值。\ 它们都是宣扬耶佛教义的作品 一位哲人曾说“:在人类文化的所有现 象中,神化和宗教是最难兼容于纯粹的逻辑 分析了”,即宗教信仰是自明而不可追问的。 但宗教虽难容于“逻辑分析”,纵观中外文学 史,宗教文学的深厚传统却与文学有着密切 的关系。 首先,两部作品的作者都是在“乐园— 犯罪—受难—赎罪—得救”的模式下构思主 人公的经历的。基督徒背着“原罪”的包袱踏 上了赎罪的征程。一路上历经千辛万苦,终 得包袱脱落,进了天堂;而唐僧师徒有的前世 有错,有的今生犯罪,都从乐园中贬入凡间 受苦,在神仙、菩萨等的帮助下,一行人历经 九九八十一难,最终到达灵山,成了正果。 再次,作品都引用了各自宗教的典籍。 《天》第一、二部分别从《圣经》中引用了160 个和94 个比喻,《圣经》的思想观念在整部 作品中无处不在。《西》中儒、道、佛的典籍、 故事、教义也是比比皆是。唐僧取佛经是为 了济世、救天下万民;观世音菩萨见了玉帝, 本来风马牛不相及,居然口称陛下,这些都 很明显是儒教的观点。道教之说也为数不 少,孙悟空本来就学道于菩提老祖,而太上 老君、玉皇大帝等人物都取之于道家。佛教 的影响最大,作品中引录了多篇佛教经文, 如《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等等。

1 玄学派诗人The Metaphysical Poets

1 玄学派诗人The Metaphysical Poets 指英国17世纪以约翰·多恩为首的一派诗人,还包括赫伯特、马韦尔、克拉肖、亨利·金、克利夫兰、特勒贺恩、沃恩、考利、凯利、拉夫莱斯等。其中有些诗人在风格和内容上也属于"骑士派",如克利夫兰、凯利、拉夫莱斯。 他们并不是一个有组织的文学团体,只有在诗歌风格上有共同点。首先用"玄学派"这名词的是17世纪英国诗人、批评家德莱顿,他指出多恩这一派诗人太学究气,他们用哲学辩论和说理的方式写抒情诗,用词怪僻晦涩,韵律不流畅。18世纪英国批评家约翰逊进一步分析了这一派的特点,指出"玄学派诗人都是学者",他们的"才趣"在诗歌中的表现是"把截然不同的意象结合在一起,从外表绝不相似的事物中发现隐藏着的相似点","把最不伦不类的思想概念勉强地束缚在一起" (即所谓"奇想")。 18世纪古典主义诗人重视规范,19世纪浪漫派诗人强调自然,都不重视玄学派诗歌。20世纪初英国学者格里尔逊先后编选了《多恩诗集》(1912)和《十七世纪玄学派抒情诗和诗歌》(1921),引起了强烈反响。美裔英国诗人、批评家艾略特广为传布,并指出玄学派诗人是"把思想和情感统一起来",是"统一的感受性"的典范。30年代"新批评派"作了更进一步的研究,英美文学评论界对玄学派的兴趣迄今未衰。他们之间有意见分歧,但基本态度是肯定的。

玄学派诗歌主要有爱情诗、宗教诗、挽歌、诗简、讽刺诗、冥想诗等。爱情诗用说理辩论的方式,从科学、哲学、神学中摄取意象,反映出对流行于文艺复兴时期的彼特拉克式的"甜蜜的"抒情诗的不满。宗教诗和其他诗歌则多写信仰上的苦闷、疑虑、探索与和解。玄学派诗歌反映了17世纪初斯图亚特王朝日趋反动和旧教重新抬头的情况下人文主义传统中肯定生活、歌颂爱情、个性解放的思想遇到的危机。玄学派诗歌的情绪很符合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普遍存在的怀疑气氛,符合对维多利亚和爱德华两朝的温情和庸俗道德观念的不满情绪,也符合作家追求新的生活体验和表现方式的要求,因而风行。 [编辑本段] 2 玄学派诗人写作特点 玄学派诗人具有强烈的叛逆精神,试图从伊丽莎白时期传统的爱情诗歌中分离出去。诗人的措辞采用简洁的白描法,大大区别于伊丽莎白时期或新古典主义时期的诗歌风格,并反映了普通语言和强弱自然的节奏。诗中的意象都是从现实的生活中提取。诗歌的形式经常都是以作者同爱人,同上帝,甚或同自己进行争论的方法存在的。由于品味的不同,邓恩及其后继者们的作品在18世纪与19世纪初期备受冷落,然而到了19世纪晚期及20世纪初期,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青睐于邓恩及其他

00540外国文学史-1710自考真题.docx

绝密★启用前 2017年10刀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外国文学史 (课程代码00540)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选择题,第二部分为非选择题。 2.应考者必须按试题顺序在答题卡(纸)指定位置上作答,答在试卷上无效。 3.涂写部分、画图部分必须使用用2B铅笔,书写部分必须使用黑色字迹签字笔。第一部分选择题 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6小题,每小题1分,共26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 1.被誉为古希腊“喜剧之父”的诗人是 A.埃斯库罗斯 B.索福克勒斯 C.欧里庇得斯 D.阿里斯托芬 2.古罗马史诗《埃涅阿斯纪》的作者是 A.贺拉斯 B.维吉尔 C.泰伦斯 D.西塞罗 3.《神曲》的作者但丁是 A.法国人 B.德国人 C.英国人 D.意大利人 4.塞万提斯笔下患“游侠狂想症”的人文主义者形象是 A.堂吉诃德 氏桑丘?潘沙 C.卡冈都亚 D.庞大固埃 5.“人文主义之父”彼特拉克的抒情诗集是 A.《歌集》 B.《草叶集》 C.《新生》 D.《抒情歌谣集》 6.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文学最杰出的作家是 A.高乃依 B.莫里哀 C.弥尔顿 D.约翰?班扬 7.《伪君子》中塑造的宗教骗子形象是

A.答丢夫 氏阿巴贡 C.奥尔贡 D?史嘉本 8.18世纪爆发“狂飙突进”运动动的国家是 A.英国 B.法国 C.徳徳国 D.美国 9.18世纪欧洲成就最大的现实主义小说家是 A.菲尔丁 B.笛福 C.斯特恩 D.斯威夫特 10.被称为“美国文学之父”的作家是 A.欧文 B.库柏 C.霍桑 D.爱伦?坡 11?塑造俄俄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小人物”形象的作品是 A.《茨》 B.《外套》 C.《穷人》 D.《驿站长》 12.斯丹达尔的的《拉辛与莎士比亚》被称作 A.古典主义宣言书 B.浪漫主义宣言书 C.现实主义宣言书 D.唯美主义宣言书 13.狄更斯带有一定自传性质的长篇小说是 A.《马丁?瞿述伟》 B.《董贝父子》 C.《大卫?科波菲尔》 D.《奥立佛?退斯特》 14?俄俄国“自然派”文学的莫基人是 A.莱蒙托夫 B.果戈理 C.涅克拉索夫 D 普希金 15.法国象征主义诗人魏尔伦最成熟的作品是 A.《无言罗曼斯》

英美文学-中英文对照

British Writers and Works The Anglo-Saxon Period ●The Venerable Bede 比得673~735 ?Ecclesiastical History of the English People 英吉利人教会史 ●Alfred the Great 阿尔弗雷得大帝849~899 ?The Anglo-Saxon Chronicle 盎格鲁—萨克逊编年史 The Late Medieval Ages ●William Langland 威廉·兰格伦1332~1400 ?Piers the Plowman 农夫比埃斯的梦 ●Geoffery Chaucer 杰弗里·乔叟1340(?)~1400 ?The Books of the Duchess悼公爵夫人 ?Troilus and Criseyde特罗伊拉斯和克莱希德 ?The Canterbury Tales坎特伯雷故事集 ?The House of Fame声誉之宫 ●Sir Thomas Malory托马斯·马洛里爵士1405~1471 ?Le Morte D’Arthur亚瑟王之死 The Renaissance ●Sir Philip Sydney菲利普·锡德尼爵士1554~1586 ?The School of Abuse诲淫的学校 ?Defense of Poesy诗辩 ●Edmund Spenser埃德蒙·斯宾塞1552~1599 ?The Shepherds Calendar牧人日历 ?Amoretti爱情小唱 ?Epithalamion婚后曲 ?Colin Clouts Come Home Againe柯林·克劳特回来了 ?Foure Hymnes四首赞美歌 ?The Faerie Queene仙后 ●Thomas More托马斯·莫尔1478~1535 ?Utopia乌托邦 ●Francis Bacon弗兰西斯·培根1561~1626 ?Advancement of Learning学术的推进 ?Novum Organum新工具 ?Essays随笔 ●Christopher Marlowe柯里斯托弗·马洛1564~1595 ?Tamburlaine帖木耳大帝 ?The Jew of Malta马耳他的犹太人 ?The Tragical History of Doctor Faustus浮士德博士的悲剧

邓恩玄学派诗歌的影响分析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6115639980.html, 邓恩玄学派诗歌的影响分析 作者:刘露溪南方 来源:《天津教育·下》2018年第01期 约翰·邓恩(1572-1631),17世纪英国玄学派诗歌的奠基人与代表人物,以富于理性思辨、新颖大胆的诗歌意象和直率雄辩的诗风挑战了英国伊丽莎白时期的诗歌创作传统,创建了诗思高度合一的玄学派诗歌。国内外学界一般认为,邓恩诗歌以及英国玄学派诗歌大致经历了一个从17世纪最初的辉煌到18、19世纪的冷清,最终在20世纪大放异彩的文学作品经典化过程。正如这种“U”形评价图示所显示的,邓恩的玄学派诗歌对17世纪和20世纪英语诗歌创作的影响力已有目共睹,但18和19世纪的评论界如何看待邓恩的玄学派诗歌似乎并非“U”形图所示那般明了。 其实,邓恩的玄学诗在18、19世纪的诗学影响远比人们想象的复杂和深刻。18世纪诗人对邓恩诗歌的改写与仿写使邓恩诗歌以曲折的方式嵌入到18世纪英国诗坛,而柯勒律治、德昆西等浪漫主义作家对邓恩玄学诗的赞美表明后者对19世纪诗学的影响。因此,本文致力于揭示和分析邓恩玄学派诗歌对后世英美诗歌创作以及20世纪文学理论发展的深远影响与有益启示。 17世纪:膜拜邓恩诗歌的纪元 伊丽莎白时期彼特拉克诗歌传统依然统治着16世纪的英国诗坛,华丽甜蜜的文风、浮夸空洞的情感和程式化的意象充斥着诗人的创作。而与这种歌舞升平的文学创作场面形成强烈对比的是当时人心动荡的社会现实和由于自然科学进步引发的信仰危机。在这种现实与想象形成巨大差别的历史背景下,邓恩的玄学诗横空出世。他的诗歌一扫当时诗坛扁平空泛的意象、虚张声势的文风与意义贫瘠的情感表达,以玄奇的诗歌意象、直率大胆的文风和深刻智性的主题震撼了英国诗界,征服了读者与评论家的心。邓恩的玄学诗很快成为当时受人追捧的新锐创作,并直接影响了当时以及17世纪英国诗歌的走向,继而形成了包括乔治·赫伯特、安德鲁·马维尔、亨利·沃恩、理查德·克拉肖和托马斯·卡鲁在内的英国玄学派诗歌团体。其中,马维尔的《致他娇羞的女友》、克拉肖的《哭泣者》被誉为英国玄学诗的经典名作,而邓恩的《跳蚤》《封圣》《告别辞:莫伤悲》以及神圣十四行诗系列更是英国玄学诗的扛鼎之作,对其同时代的诗人创作影响巨大。 邓恩诗歌在18世纪的影响 邓恩的玄学诗是对彼特拉克诗歌创作传统的自觉偏离与反拨。在他的诗歌中,似是而非的矛盾意象清算了程式化的意象,强势直白的书写击退了温柔浪漫的表达方式,庞杂深邃的思想冲击了浅显明了的主题。邓恩这种标新立异的诗歌创作令人耳目一新,更符合了17世纪的历史背景和社会风貌对文学创作的时代要求,因此获得了当时学界和读者的一致赞许。然而,在英国18世纪是理性当道的时代。追求和谐、讲究秩序的美学理念和价值观令充满矛盾张力的

西方文学自测题库及参考答案--17世纪古典主义文学

西方文学自测题及参考答案 第四章 17世纪文学 一、单项选择题 1.17世纪中叶英国最杰出的革命诗人是(B)。 A.屈莱顿 B.弥尔顿 C.班扬 D.本·琼生 2.法国古典主义悲剧的创始人是(C)。 A.拉辛 B.莫里哀 C.高乃依 D.拉封丹 3.法国古典主义第一部典范性的作品是(B)。 A.《伪君子》 B.《熙德》 C.《费得尔》 D.《安德洛玛克》 4.法国古典主义的理论家是(C)。 A.笛卡尔 B.伽桑迪 C.布瓦洛 D.黎塞留 5.拉封丹是一位以写寓言诗著称的诗人,其代表作是(C)。 A.《拉封丹寓言》 B.《丹麦寓言》 C.《寓言诗》 D.《寓言故事》 6.歌德所说的:“像他那样的开场是现存最伟大的最好的开场”,是指莫里哀的作品是(B)。A.《吝啬鬼》 B.《伪君子》 C.《可笑的女才子》 D.《妇人学堂》 二、多项选择题 1.17世纪欧洲文学的主要成就是(ABCD)。 A.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文学 B.法国古典主义文学 C.巴洛克文学 D.市民世俗文学 E.教会文学 2.17世纪欧洲文学产生的背景(ABCD)。 A.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B.法国专制王权的兴隆 C.唯物主义和唯理主义思潮的出现 D.对人文主义文学的继承和反拨 E.文艺复兴运动的兴起 3.弥尔顿取材于《圣经》的几部杰作是(BCD)。 A.《伊甸园》 B.《失乐园》 C.《复乐园》 D.《力士参孙》 E.《天路历程》 4.古典主义的基本特征有(ABC)。 A.政治上拥护中央王权,主张国家统一 B.思想上崇尚理性 C.艺术上提倡模仿古代,重视规则 D.形式上采用民间文学风格 E.重视主观想象

5.法国古典主义悲剧代表作家有(BC)。 A.莫里哀 B.高乃依 C.拉辛 D.拉封丹 E.布瓦洛 三、专用术语解释 1.古典主义 1.古典主义是指17世纪流行于西欧特别是法国的一种带有浓厚封建色彩的资产阶级文学思潮。因为它在文艺理论和创作实践上以古希腊罗马文学为典范,故被称为古典主义。古典主义的作家、理论家由于所处时代的不同和个性差异,他们的创作也各有侧重。法国古典主义成就是多方面的,尤以戏剧最突出,出现了以高乃依和拉辛为代表的悲剧作家,以莫里哀为代表的喜剧作家,以及文艺理论家布拉洛和寓言诗人拉封丹等。 2.“三一律” 2.古典主义戏剧把文学创作的技巧和形式加以规范化,形成一整套作家必须严格遵循的艺术规范,“三一律”就是其中主要的规则之一。所谓“三一律”,是规定戏剧的情节、时间、地点必须保持一致,即剧本的情节只能有一条线索,故事发生在同一地点,剧情在24小时内完成。 四、理解简答题 1.17世纪文学的主要成就。 2.莫里哀的创作分期与创作特点。 五、综合论述题 1.答尔丢夫形象。 2.《伪君子》主题和艺术特点。 第四章 17世纪文学(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B 2.C 3.B 4.C 5.C 6.B 二、多项选择题 1.ABCD 2.ABCD 3.BCD 4.ABC 5.BC 三、专用术语解释 四、理解简答题 1.17世纪欧洲文学的主要成就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文学(又称清教徒文学)和法国古典主义文学,此外,还有巴洛克文学、市民世俗文学。

美国改革

第7章 世纪之交的社会转型与改革运动的兴起 重点问题 大转变时期美国社会巨变的内容及其成因; 巨变引发的主要社会矛盾和难题; 各类改革运动的大致情况; 联邦政府实施改革的主要举措。 一、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的巨变 1、第二次工业革命在美国的勃兴 政治条件 外来移民的进入移民增长曲线图 广阔的国内市场 农业资本主义的充分发展 科学技术的开拓 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 2、工业国的形成与世界经济强国地位的确立 大规模生产大规模生产的开端:福特汽车公司率先采用流水线作业 3、城市社会的崛起 城市化 4、垄断资本主义的初步形成 19世纪60-70年代的萌发期; 1879-1890年的托拉斯运动时期; 1897-1903年的联合与合并时期; 20世纪头20年间的托拉斯稳步发展阶段。 垄断公司 垄断的结果 1、资本的集中 2、对自由放任资本主义的威胁 3、加剧了阶级间的差别和不平等 4、扩大了城市无产者队伍 二、转型期的社会矛盾和社会难题 1、转型期复杂的社会难题 民众对于托拉斯的几种不同看法 一种认为,托拉斯是经济发展的必然结局,是有效能的。 另一种认为,托拉斯因贪婪而创立,其出现属于“非自然”现象,且毫无效能,因为它窒息了经济上的平等机会。 在大多数人看来,工业合并与垄断紧密相联,而垄断又和巧取豪夺相关。大公司通过确定价格剥削消费者,通过削减工人工资使工人境况恶化,通过消灭小商业而毁掉机会均等,通过腐败的政治活动而威胁民主,所有这些不仅违背自然,而且是不道德的。 对于一般阶级和阶层的人来说,托拉斯的所作所为和经济力量的集中是一种极大的威胁。 大公司成了“参议院的老板” 无产者 童工 2、巨变中的困惑:美国社会各阶层的反应 农场主集团:格兰其运动、平民党运动

木心提到并推荐的外国文学书(上册)

木心讲文学史,讲得兴高采烈,如数家珍。我看得心痒难耐,真想把那些优秀的作品统统找来读一读。跟朋友聊起,她也这样觉得。所以把木心的书单整理了一下,以免大家再零零散散,到处搜集。 说明: 1、从中世纪开始,太古老的懒得看了。 2、中国的书没在名单之列。主要是他提的中文书大多我都看过,没看过的大概也太不值得看(有如此珠玉散落国外,如何再来捡中国古典文学之牙慧,而且读读其文辞可以,其思想总是具有太多局限性),因此懒得再整理。 3、目前只是整理了木心的上册。 正文: 一、中世纪波斯文学 鲁达基(Rudaki),被称为“诗中之王”,其诗多已失传。(好可惜!) 达恢恢(Daqiqi),同性恋,善作抒情诗。 菲尔多西(Ferdowsi),词句华丽,意象无与伦比。 阿萨地(Asadi),《日与夜》最有名 纳绥尔.霍斯鲁,被放逐,著散文体游记。“身体对你是铁链,世界对你是牢笼。” 默.伽亚谟,豪迈、旷达、深情,是世界上名气最高的波斯诗人。(优先推荐)“我的坟,将来一定在一个地方,那里,树上的花,将每年两次落在我的上面。” 阿皮尔.客尔,别有深度。“当我醒时,我与敌人并坐;我忘怀自己时,是和朋友一起。” 尼达米(Nidhami),专写传奇诗,品高,不仕王侯。 沙地(Sadi),《玫瑰园》被认为是波斯文学中最机智最精美的作品。 哈菲兹(Hafez),(一定要到波斯去看他的墓,上刻其诗“拿酒来,酒染我的长袍。我为爱而醉,人却称我智者。”) 二、阿拉伯文学 伊摩鲁,默罕默德评其为“到地狱之门的人的领袖”。 拉比特(Labid),最富诗味。 阿皮诺瓦士,鼓吹享乐,“尽情享乐吧,上帝的慈悲比人所能造的最大的罪恶大得多。” 阿皮阿泰希耶,写死亡。“也许信仰是一切悲哀的妙药,也许怀疑扬起一点点灰尘。” 摩泰那比,“我不过是一箭飞过空中,落在地上找不到藏身之处”(这让我想起泰戈尔的“天空不留下鸟的痕迹,但我已飞过”) 麦阿里,“我们像碎了的玻璃,从此不再铸造。” 众多无名作者合著的《天方夜谭》 三、文艺复兴与莎士比亚 文艺复兴:13世纪末在意大利各城市兴起,以后扩展到西欧各国,于16世纪在欧洲盛行的一场思想文化运动。真是天才辈出!幸福!幸福! 马基雅维利,《君主论》(必须读一读) 奥利奥斯托,长诗《疯狂的奥兰多》,“我是他的鬼,走上走下,必须经过这个痛苦的漫长的峡谷,成为一个范例,一个定则,给别人看,给那些把真诚放在恋爱上的蠢人看。” 塔索,《被解放的耶路撒冷》,晚年半疯狂。

英美文学流派整理笔记

MTI(翻译硕士)百科·英美文学流派整理笔记 玄学派:是指17世纪英国文坛出现的一个独特的诗歌流派。英国诗人约翰·邓恩是这个流派的代表人物,他因在诗歌中精妙地运用“奇喻”的比喻手法而蜚声文坛。它们往往以精致典雅的形式表现情感与观念的矛盾,把古典主义的性情与浪漫主义的风骨很好地融合到了一起。 骑士文学:盛行于西欧,反映了骑士阶层的生活理想。骑士精神和道德是上层社会的贵族文化精神,它是以个人身份的优越感为基础的道德与人格精神,但它也积淀这西欧民族远古尚武精神的某些积极因素。 三联剧:在古希腊悲剧创作中,有一类悲剧均由三部分组成,每部分即能独立存在,各部之间又有紧密联系。这种剧合则为一,分则为三,代表作家为埃斯库罗斯。 文艺复兴:是指13世纪末在意大利各城市兴起,以后扩展到西欧各国,于16世纪在欧洲盛行的一场思想文化运动,带来一段科学与艺术革命时期,揭开了近代欧洲历史的序幕,被认为是中古时代和近代的分界。 人文主义:是文艺复兴核心思想,是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的社会思潮,也是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的最初形式。它肯定人性和人的价值,要求享受人世的欢乐,要求人的个性解放和自由平等,推崇人的感性经验和理性思维。 七星诗社:是16世纪中期法国的一个文学团体,是由七位人文主义诗人组成的文学团体。他们中以龙沙和杜贝莱最著名。七星诗社的诗人们从事过各种创作,他们的诗声望很高,但他们的主要贡献却是对于法语改革的主张。 狂飙突进运动:是18世纪德国文学界的运动,是文艺形式从古典主义向浪漫主义过渡时的阶段,也可以说是幼稚时期的浪漫主义。但其中心代表人物是歌德和席勒,歌德的《少年维特的烦恼》是其典型代表作品,表达的是人类内心感情的冲突和奋进精神。 伤感主义:18世纪后期欧洲资产阶级启蒙运动中的一种文艺思潮,也称为“主情主义”。该派的得名,源与英国作家斯特恩的小说《在法国和意大利的感伤的旅行》。该派作家崇尚感情,把感情看的高于“理性”,因而强调文学的主要任务是细致刻画任务的心理动态和描写人物的不幸遭遇,以便唤起读者在感情上的同情和共鸣,表达出对当时贵族阶级的理性主义和古典主义的反抗。伤感主义把个人主义和主观幻想的因素带进文艺,代表作家有英国的斯特恩,理查逊,法国的卢梭(如《忏悔录》《遐想录》),伏尔泰,德国的歌德,里希特,海涅等等。 “梅塘集团”是十九世纪法国文坛由以左拉为核心的六位作家组成的文学创作团体。因在巴黎郊外左拉的梅塘别墅为主要活动场所而得名。一八七O年开始的普法战争,法国战败,被迫割让亚尔萨斯、洛林两省,并赔款五亿法郎。成为法国历史上的奇耻大辱,使得法国的一些爱国主义作家大为震惊和愤慨。 宪章派文学:是世界文学史上第一次出现的无产阶级性质的文学。19世纪三四十年代,英国发生宪章运动,其间产生战斗性的诗歌,作者有工人活动家,也有普通群众,其作品具有鲜明的政治倾向性,反映工人的苦难生活,表达争取自由的愿望,抨击资本家的罪恶。大多采用歌谣体,节奏明快,格调高昂,语言通俗,有名的宪章派诗人有琼斯、林顿等人。宪章派文学在历史上却是无产阶级文学的萌芽,是以后巴黎公社文学和一切社会主义文学的先驱,它在英国文学史上和世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达达主义艺术运动是1916年至1923年间出现于法国、德国和瑞士的一种艺术流派。达达主义是一种无政府主义的艺术运动,它试图通过废除传统的文化和美学形式发现真正的现实。达达主义由一群年轻的艺术家和反战人士领导,他们通过反美学的作品和抗议活动表达了他们对资产阶级价值观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绝望。 超现实主义(surrealism),探究此派别的理论根据是受到弗洛依德的精神分析影响,致力于发现人类的潜意识心理。因此主张放弃逻辑、有序的经验记忆为基础的现实形象,而呈现人的深层心理中的形象世界,尝试将现实观念与本能、潜意识与梦的经验相融合。 “黑色幽默”:的小说家突出描写人物周围世界的荒谬和社会对个人的压迫,以一种无可奈何的嘲讽态度表现环境和个人(即“自我”)之间的互不协调,并把这种互不协调的现象加以放大,扭曲,变成畸形,使它

玄学派诗人

玄学派诗人 [编辑本段] 1 玄学派诗人The Metaphysical Poets 指英国17世纪以约翰·多恩为首的一派诗人,还包括赫伯特、马韦尔、克拉肖、亨利·金、克利夫兰、特勒贺恩、沃恩、考利、凯利、拉夫莱斯等。其中有些诗人在风格和内容上也属于"骑士派",如克利夫兰、凯利、拉夫莱斯。 他们并不是一个有组织的文学团体,只有在诗歌风格上有共同点。首先用"玄学派"这名词的是17世纪英国诗人、批评家德莱顿,他指出多恩这一派诗人太学究气,他们用哲学辩论和说理的方式写抒情诗,用词怪僻晦涩,韵律不流畅。18世纪英国批评家约翰逊进一步分析了这一派的特点,指出"玄学派诗人都是学者",他们的"才趣"在诗歌中的表现是"把截然不同的意象结合在一起,从外表绝不相似的事物中发现隐藏着的相似点","把最不伦不类的思想概念勉强地束缚在一起" (即所谓"奇想")。 18世纪古典主义诗人重视规范,19世纪浪漫派诗人强调自然,都不重视玄学派诗歌。20世纪初英国学者格里尔逊先后编选了《多恩诗集》(1912)和《十七世纪玄学派抒情诗和诗歌》(1921),引起了强烈反响。美裔英国诗人、批评家艾略特广为传布,并指出玄学派诗人是"把思想和情感统一起来",是"统一的感受性"的典范。30年代"新批评派"作了更进一步的研究,英美文学评论界对玄学派的兴趣迄今未衰。他们之间有意见分歧,但基本态度是肯定的。 玄学派诗歌主要有爱情诗、宗教诗、挽歌、诗简、讽刺诗、冥想诗等。爱情诗用说理辩论的方式,从科学、哲学、神学中摄取意象,反映出对流行于文艺复兴时期的彼特拉克式的"甜蜜的"抒情诗的不满。宗教诗和其他诗歌则多写信仰上的苦闷、疑虑、探索与和解。玄学派诗歌反映了17世纪初斯图亚特王朝日趋反动和旧教重新抬头的情况下人文主义传统中肯定生活、歌颂爱情、个性解放的思想遇到的危机。玄学派诗歌的情绪很符合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普遍存在的怀疑气氛,符合对维多利亚和爱德华两朝的温情和庸俗道德观念的不满情绪,也符合作家追求新的生活体验和表现方式的要求,因而风行。 [编辑本段] 2 玄学派诗人写作特点 玄学派诗人具有强烈的叛逆精神,试图从伊丽莎白时期传统的爱情诗歌中分离出去。诗人的措辞采用简洁的白描法,大大区别于伊丽莎白时期或新古典主义时期的诗歌风格,并反映了普通语言和强弱自然的节奏。诗中的意象都是从现实的生活中提取。诗歌的形式经常都是以作者同爱人,同上帝,甚或同自己进行争论的方法存在的。由于品味的不同,邓恩及其后继者们的作品在18世纪与19世纪初期备受冷落,然而到了19世纪晚期及20世纪初期,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青睐于邓恩及其他玄学派诗人的作品。这种对邓恩的重新承认是由于人们认识到了他们创艺术的严肃性,并对他们的叛逆精神,他们的现实主义以及他们与现代人思想品味的相似非常感兴趣,同时还由于邓恩派诗人们的确创作了绝妙的作品。T.S.艾略特,约翰·兰塞姆与埃伦·泰特都是深受玄学派影响的现代诗人典例。 [编辑本段] 3 代表人物约翰邓恩John Donne. 约翰.邓恩便是“玄学派”的代表人物。他的诗歌给人一种固有的戏剧性,展示了看上去零散多样的经历与观念,以及漫无边际的情感与心境。他的诗歌形式是动态的,语言别致精巧,意象栩栩如生,韵律生动活泼,与其他单纯静谧,乐感十足而平淡无奇的伊丽莎白时代爱情诗相比大相径庭。邓恩诗作最显著的特点是那强烈的现实主义气息,也就是说诗中的反映不是诗意的世界而是现实的世界。除了邓恩,玄学派诗人的代表还有赫伯特,沃恩,克拉肖,马韦尔及考利。 玄学派诗人 [编辑本段] 1 玄学派诗人The Metaphysical Poets

20世纪英国玄学派诗歌的复兴

2007年11月 河北学刊 Nov.,2007第27卷第6期 Hebei Acade m ic Journal Vol.27 No.6 20世纪英国玄学派诗歌的复兴 王海红,刘立军 (石家庄学院外语系,河北石家庄050801) [摘 要]兴起于17世纪的玄学派诗歌给当时的英国诗界带来了新鲜的空气,但是,其特立独行的风格却在以后的近三百年间鲜被关注。20世纪的人们却在玄学派诗歌中找到了共鸣,并把玄学诗歌称为英语诗的最高峰。本文拟从玄学诗歌的历史背景和艺术魅力以及新批评派的影响等三个方面,对玄学派诗歌在20世纪复兴的根源加以探究。 [关键词]玄学派;新批评派;复兴 [作者简介]王海红(1968—),女,河北省张家口市人,石家庄学院外语系讲师,主要从事英美文学研究。 刘立军(1970—),男,河北省丰润县人,石家庄学院外语系讲师,主要从事英美文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I10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7071(2007)06-0240-03 [收稿日期]2007-08-12 17世纪,英国诗坛上涌现出了一派玄学诗人,这支突起的异军由约翰?多恩引领,旗下还有马韦尔、赫伯特、克拉肖、亨利?金、克利夫兰、考利、凯利等多位代表人物。“玄学”这一标签,是德莱顿最先贴用在约翰?多恩的诗歌上的,原意是在批评多恩在诗歌中多用复杂的哲学思辨。然而,在玄学诗人的作品中并不多见对形而上的哲学命题的直接处理和关注,故而有论者认为,玄学诗这个名称实际上是误用。但也有论者认为,正是在某个玄学问题的语境中表现爱情、死亡、上帝等题材才造成了玄学诗的独特品质。 玄学派诗歌对当时甜腻空泛的诗歌传统提出了挑战,改变了当时奢华铺排的文风。玄学派诗人和他们的诗歌共同构成了英国文学史上一道亮丽的风景。但是,在他们身后的近三百年里,玄学派诗人一直被主流派诗人和评论家们认为是次等诗人,他们的诗歌也大多被埋没了。但20世纪以来,玄学诗歌以新的生命力得以复兴。本文拟从玄学诗歌的历史背景和艺术魅力以及新批评派的影响等三个方面,对玄学派诗歌在20世纪复兴的根源加以探究。 一、玄学诗歌的复兴与17世纪和 20世纪有着相似的历史背景密切相关 艾略特曾指出,判断一个诗人是否具有现代性,有以下两种方式:一是这个诗人曾有过“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性陈述;二是他的头脑和我们(现代读者)之间有着偶然的联系,能引起我们的共鸣。就玄学派诗歌与现代诗歌的关系而言,更多地属于后一种[1]。玄学派诗歌在荒诞不经中隐藏着的求真意识、理智与情感,在多重象征中水乳交融,早已使他们的诗歌远离了之前或同时期那些寓言式或浪漫式的场景而独树一帜。无论主题、结构或是修辞手法都表明,他们的诗歌不再完全属于伊丽莎白时代,而是具有现代性[1]。但是,玄学诗歌的现代性与17世纪和20世纪相似的历史背景有着直接的关系。 首先,相似的社会背景让20世纪的人们在玄学派诗歌中找到了共鸣。17世纪的英国社会变化十分剧烈,史称“资产阶级革命和王朝复辟时期”。一方面,资产阶级与封建君主及其贵族之间的政治矛盾和斗争不断升级,政权交替更迭,民众无所适从;另一方面,在17世纪的英国,国教已经被确立,而以多恩为首的玄学派诗人们大多为天主教徒,他们要在社会上取得地位,就不得不依附权贵,这使得他们的内心极度困惑。当时的詹姆士一世和查里一世两朝政治腐败,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更是败坏到了极点。所以,在17世纪的英国社会中到处都弥漫着一种怀疑、幻灭的感觉[2](P242)。玄学派诗人不仅将《圣经》作为政治和道德真理的典范,更遵循“通灵、玄想”,抑或神秘主义,即借助祈祷和默想得知真理及与上帝同在的经验,并试图对复杂的现实社会加以再现。20世纪的现代诗人们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他们所面对的饱受战火摧残的世界,满目疮痍,所处的时代同样动荡不定。艾略特的《荒原》就深刻揭露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西方社会生活的极度荒唐、贫乏、枯涩和绝望。当社会上出现信仰“断裂 042

约翰·班扬的生平简介

1628年生于英国,他的家乡靠近裴德福郡。他的父亲是一个补锅匠(这种职业早已被淘汰),专营焊接和修补锅碗瓢盆以及其他金属制品。在17世纪中叶,补锅匠奔走于各个乡村之间,挨家挨户地兜揽生意。如果有人要修理东西,他们就在顾主家中作活,完工以后顾主当场付钱。按当时的社会标准,这是一份相当卑贱的职业。通常作补锅匠的父亲会带上年幼的孩子们作帮手。约翰?班扬的父亲却是个例外。他一定是意识到了教育的重要性,因而没有将他带上作帮手,而是把他留在村子里。约翰便在那儿上学,一直到小学毕业。 我们不太清楚约翰的宗教背景。他在自传中写到,大约在9岁或10岁那年,他做过好几个有警示意味的梦,有关于他自己生命的终结的,有关于未来审判的,还有关于地狱的骇人的景象和有关永恒的启示。对此,他尤为困扰。成年以后,他依然记忆犹新。不过在青少年时期,他把这一切置之脑后。他形容自己是当时村里最坏最野的孩子,简直就是坏事做尽。在当地他还以咒诅和发假誓闻名。 16岁那年,他离开家乡,参加了克伦威尔的军队。当时在克伦威尔领导下的清教徒与支持英国国教的国王查理一世的军队之间爆发了一场内战。国王的军队称为保皇派,他们为国王的至高统治权而战;克伦威尔旗下,则是为议会而战的志士。因此班扬投入的这场战争,具有宗教和政治双重性质。这一经历很可能使约翰?班扬获得了对战争的深刻的理解,这反映在他日后所著的《天路历程》的好几个有关战争的场景中。在他的另一本书——《圣战普通人的天国之路》,另一本是《敬虔的生活》,这两本书是她父亲给她的。班扬的妻子经常向班扬谈起她的父亲,她的父亲是一个真正敬虔的人。当时班扬读了这些书,虽然他很喜欢,但仍然没有因此萌发任何个人的悔罪感。 不久,班扬开始与他的妻子一道去做礼拜。一个星期天的早晨,他对所听到的布道印象很深。但礼拜完了以后,他马上跑去裴德福郡的乡村教堂和公园球场玩一种叫“猫”的游戏,这种游戏同今天的板球类似。在那里他与主以一种奇异的方式首次相遇。日后他在自传里写到:在同一天,我就去玩猫游戏。当时我刚把球从洞中击出,准备击第二次。突然一个声音从天国里急速地击中了我的心:“你是要离弃你的罪进天国呢,还是要继续犯罪下地狱?”我楞住了,便没去理会那个滚在地上的球,而是举目望天。仿佛心眼大开,我看见主耶稣在那里俯视着我,很不高兴的样子。他似乎在严正地警告我,将来有一天我必为这些和其他不敬虔的行为而受到惩罚。 随之而来的是一次对他为之闻名的咒诅发假誓的认罪。他写到:我依然犯罪,在满心的贪婪中沉浮,对自己不能如愿以偿地得到满足心怀怨愤。这种状况持续了一个多月。直到有一天,我站在邻家商店的橱窗前,又是咒诅,又是发假誓,像以前一样地装疯卖傻。一个女人坐在屋子里看着我。尽管她自己是一个非常懒散、不敬虔的人,她却断言我的咒诅是如此的恶毒,她听着都不寒而栗;她还告诉我,我是她一生中所见最不敬虔的家伙。我的所作所为,足以玷污整个城里的青少年的心灵,如果他们与我做朋友的话。 约翰?班扬心里认罪的开始值得我们深思。《圣经》和教会历史告诉我们,神经常这样在人的心里做工。当神开始做工使人认罪时,他常从那个人生活中重大的罪开始。神就是这样对待班扬的。他的罪并非一次现形,神从他显著的罪开刀:首先是他的礼拜天亵渎神灵,然后是他的咒诅发假誓。不过,要注意,如果你问一个人是否认为他自己是个罪人,十有八九的人会说:不错,有时我是个罪人。 神使人认罪的工作始于某种罪,然后圣灵会拓展认罪的广度和深度。当一个人试图洗净自己的心灵,摆脱某些罪,使自己在神面前更显为义时,圣灵不但指出某种罪,而且会进一步地告诉他,他越试图洁净,就越会看见自己的污秽。他们的内心越袒露,他们就越会明白,他们不能仅仅承认某种罪,还必须放弃自己的努力。因为除了罪,他们什么也没有。 约翰?班扬的一生显然经历了这样一个日益深刻的过程。他说在他的生命中曾有过长达四年之久的属灵的混乱时期。在这四年中,他不断尝试去赢得他自己的义。他有时满怀希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