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广播电视文艺笔记

中国当代广播电视文艺笔记
中国当代广播电视文艺笔记

中国当代广播电视文艺学笔记

资料说明:

1,参考用书:《中国当代广播电视文艺学》,张凤铸、胡妙德、关玲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资料来源:2005级考生结合艺术类05年辅导班笔记整理而成。

3,资料说明:本书2005年第一次列入参考书目中,在05年的考题中占相当大的比重。

第一章当代中国广播文艺的艺术实践

一,当代中国广播文艺发展的历史轨迹

1,解放区——延安新华广播电台

1940,延安新华广播建立,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前身。

2,国统区——上海广播电台、南京政府电台

3,建国十七年——被集体主义、理想主义、英雄主义激情点燃的广播文艺,是最艰苦的创业阶段。

1)广播文艺的地位由边缘靠拢中心,文艺节目的比重逐渐上升。

2)奠定了当代中国广播文艺的基本框架:采录丰厚的节目资源;开辟和完善广播文艺的节目形态。组建专业广播文艺播演团体。

文艺节目占了新中国广播的50%以上,包括歌乐、戏曲、广播剧等,同时组建了专业的广播文工团、民乐团、说唱团,并日趋专业化,开始了资料库的建立(1955年起)。

4,文革十年——被政治极权话语灌注的文艺广播

1)在文艺创作上“以阶级斗争为纲”,割裂了文艺与社会的真实联系,违背了艺术规律;

2)在评价艺术的价值体系中,政治标准是首要的、必须标准的错误理念极大地影响了人们审美心理的健康发展;

5,新时期(1978-1986)——回归艺术本体属性的广播文艺

1979年,第四次全国文代会上,邓小平提出了繁荣文艺事业的二为方针:

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广播文艺迅猛发展,表现在:

1)研制调频立体声广播成功:1979年9月,黑龙江省广播事业局作出了中国第一台立体声调制器;

2)评书、小说、广播剧连续广播

3)品牌意识渗透到文艺领域,板块格局的广播文艺开始兴起。

6,转型期——平等交流的广播文艺

标志:1986年珠江经济广播电台的成立,吹响了我国广播体制改革的号角,在全国范围内,开始掀起了广播行业走系列化发展道路的热潮。

转型期广播艺术较以前广播文艺的不同;

1)节目播出样式:直播对录播的裨补;

2)审美交流方式:单向交流向双向、多极交流嬗递(现场直播、热线电话等增强);

3)审美心态:仪式化聆听向附庸伴随的变迁;制片人制度,超出了审美无功利时期,审美与功利结合;

4)接受主体的审美创造;艺术生产的终极实现。艺术生产以接受主体的欣赏为终点。

7,发展期:商业化的必由之路

继珠江台之后,上海东方台、北京音乐/交通台成立,形成三足鼎立之势。

标志:广告收入迅速上升,产业化、商品化、市场化、节目收入

1998年1月1日,北京音乐广播开始启用计算机,全面实行数字化

2002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音乐之声》也实现了数字化播出

二,当代中国广播剧的发展历程

广播剧的特点:听觉的、家庭的、随意的。

1,初期阶段:直播时期(1949-1952)

内容特点:

注重作品的社会价值,紧密反映现实,激发人民的革命热情、爱国热情

艺术形式特点:

定位介于广播剧与舞台剧之间;戏剧技巧较为突出。

2,成熟阶段(1952-1966年)

题材内容:歌颂新时代,歌颂新人新貌,歌颂革命斗争中的英雄人物。

艺术特性:充分发挥广播的传播特点。

广播事业的发展:1)1954年2月,成立中央广播剧团;

2)1959年,北京广播学院(现中国传媒大学)复校,广播剧走向大学讲坛。

3,繁荣兴旺阶段(1976—):广播剧发展的黄金时期。

广播局在数量上增多,在质量上提高:

1)题材广泛、内容深刻、时代气息强,

2)传统形式的广播剧日趋完美

3)风格上多姿多彩

4)新样式广播剧在探索中佳作迭现

5)广播连续剧迅速发展

6)古典题材广播剧早数量和艺术质量上由显著提高

7)立体声广播剧的出现与发展

本章知识小点总结:

1,1936年11月2日,英国广播公司(BBC)在伦敦郊区亚历山大大宫开播,这一天被认为是世界电视的诞生日。

2,《白衣战士》——中国第一部电影录音剪辑节目

3,广播的三大任务:新闻、社会教育、娱乐

4,新闻广播与文艺广播的区别:

1)新闻时效性强、求“真”;

2)文艺时效性弱(永久性的)求“美”。

5,1924年10月,世界上第一部广播剧诞生

6,我国第一部广播剧:苏祖圭编写的《恐怖的回忆》(1933年)

7,1947年8月1日,延安新华广播电台第一部广播剧《红军回来了》

8,新中国第一部广播剧:1950年2月7日,中国人民广播电台《一万块甲板》

第三章当代中国电视文艺节目的艺术实践

电视文艺——

电视文艺是以先进的电子技术手段,以电视独特的声画造型为表现方式,运用艺术的审美思维,对各类文艺作品进行加工、综合、创造,通过塑造鲜明的屏幕形象,达到以情感人目的的特殊屏幕艺术形态。

一,中国电视文艺的发展历程

1,起步阶段(1958-1965年)

1958年,北京电视台(中央电视台前身)成立之初,就有文艺组的建制。

1958年6月15日,北京电视台播出了我国第一部电视剧《一口菜饼子》(直播电视剧的形式)。

1958年6月,北京电视台进行了第一次剧场转播,充分发挥了电视即时传真的特性,让电视观众在同一时间内收看到了剧场演出的现场实况。

1959年,第一个外国文艺节目播出

1960年,综艺性晚会出现

1961年,第一个专题晚会,笑的晚会

剧场文艺转播成为当时电视文艺的主要形式之一。

这一时期的电视文艺特点:

1)表现手段上,演播室实况直播→剧场播出直播→尝试录像播出(即录播);

2)内容与形式上,简单转播既有的艺术形式→更富电视化特点的再创造和探索。

2,停滞与复苏阶段(1966-1978年)

样板戏——

是文革期间出现的极为复杂的文化现象。这批“样板”凝聚着当时很多艺术家的心血,具有一定的艺术成就,但它被少数阴谋家所利用,被当作压制其它文艺的工具,这本身又起到了极坏的作用。

被确定为样板戏的文艺作品只有8个,它们是京剧《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海港》、《奇袭白虎团》,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交响音乐《沙家浜》。后来陆续出现的京剧《平原作战》、《龙江颂》等9部作品,不在“样板戏”之列,而被称为“样板作品”。

1)文革时期,全国广播电台一律实行军事管理,地方台停办节目,只能转播中央台的节目。这一时期的电视文艺节目主要采取转播舞台演出实况的形式。

2)粉碎“四人帮”以后,我国电视文艺开始复苏,恢复播映丰富多彩的文艺节目和各种形式的艺术作品,满足广大人民文化生活的多方面需求。

1978年4月,第一部彩色电视剧《三家亲》

1978年5月1日,北京台改名为中央电视台

1977年5月23日,中央台自制的第一个栏目《文化生活》开播

1979年1月,《外国文艺》开播

3,发展与兴旺阶段(1979—)

1980年,开始有了译制片

1983年,飞天奖设立

1984年,《周末文艺》开播,即后来的《综艺大观》

1985年《百花园》开播,地方文艺节目

1983年,第一届春节联欢晚会,导演为黄一鹤

1984年,开始出现青年歌手比赛、相声比赛、舞蹈比赛,出现了新的电视样式——电视散文

1984年,电视艺术片《西藏的诱惑》(刘郎,现在在浙江电视台工作)

1990年,《综艺大观》、《正大综艺》开始播出

1991年,出现了大型直播类型晚会;电视剧《渴望》播出

1993年,中央电视台和香港无线电视台等合办了献爱心晚会,审美和功能性的结合,通过卫星现场直播,在海外产生强烈影响,

1995年,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开播

1996年,“心连心”艺术团成立

1996年,湖南电视台《快乐大本营》开播

1999年,北京台《欢乐总动员》、中央电视台《幸运52》、《城市之间》、湖南电视台《玫瑰之约》

2000年,中央电视台开播知识娱乐节目《开心辞典》

2000年,中央电视台开播《艺术人生》

………………

关注一下:《艺术人生》、《同一首歌》、《心连心》、《周末喜相逢》

第四章综艺节目

一,综艺节目

广播文艺节目的形式之一,由多种文艺形式的节目综合而成,具有兼容性、多样性、组合性的特点。根据主题的需要,运动电视艺术手段将多种不同艺术体裁的单个节目进行有机的组合。

最主要的特性:

有机性,在内容上综艺节目具有较强的兼容性,集欣赏、审美、娱乐、知识、信息、审美于一体。

分类:1)节庆、周年纪念性综艺节目,如春节联欢晚会等;

2)有固定播出时间的常规性栏目,如《正大综艺》等。

二,《正大综艺》:

1990年,由中央电视台和泰国正大集团联合制作的连续性综艺节目。

特色:综合性,旅游类,文化类的节目始祖,各种艺术节目的荟萃。

受欢迎的原因:观众的好奇心;此外还有观众求知、娱乐和审美的需求。

后期收视率下降的主要原因:缺乏新意;

议程安排:

媒介的一项包罗广泛、作用突出的功能,即为公众安排议论的话题,决定人们谈什么和想什么。最早由麦库姆斯和肖首于1968年发明并使用。

根据这一原理,播出节目的选择就应该尤其慎重,特别是播国外制作的节目时,对节目进行二度创作,使之符合我们国家电视台的意识形态,符合我们民族的价值观念和传统审美习惯,综艺节目承担着义不容辞的责任。

三,春节联欢晚会

1,定义:由中央电视台举办的大型综合性文艺晚会之一,创办于1978年,1983年起改现场直播形式,于每年除夕之夜播出。它已经成为中国新的文化现象和民俗习惯。

2,主要节目形态:

歌舞、相声、小品、杂技,以及其他一些非文艺性节目,各自占有一定比例。

3,特性(文化解读):

1)世俗性:最广泛的群众参与(46%—96%);

2)仪式化:信仰价值体系的程式,它凝结这我们古老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和信仰;

3)庆典:不是一般的仪式化节目,而是一年一度全民族的庆典。

四,电视艺术片

1,定义

将文学、音乐、舞蹈、绘画、戏剧、摄影等艺术形态融合在一起,运用电视的声画语言,如语言、动作、光线、构图、色彩、节奏、音响等视听元素,或塑造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或营造抽象美的艺术意境,生动地,艺术化地展现历史、社会、生活和人物,抒发创作者强烈的情感寄寓,以期感人、娱人、启迪人的独立的电视节目片种。

2,电视艺术片与电视纪录片的区别:

纪录片:“写实”,强调队生活原生态的“真实再现”;

艺术片:“写意”,强调对生活和事物的“艺术化表现”。

3,电视艺术片和电视文艺节目:

电视文艺节目——

包括电视上的文艺晚会、专题文艺、综艺节目、音乐节目、文学节目、舞蹈节目、戏曲、曲艺、杂技、竞技节目等等。

共同点:

都是体现电视艺术性的节目类型,在表现对象和电视技术和艺术手段方面都具有一定的审美特征和审美价值。区别:

1)表现题材的专题性2)表现手法的主观性3)表现风格的艺术性

4)表现主题的情感性5)表现语言的文学性

5,电视艺术片的类型

1)电视风光风情艺术片

指利用电视的技术与艺术手段,以自然风光、人文景观或风土人情等等为主要内容和题材,抒发创作者强烈的主观感情,体现创作者深刻的哲理思考的电视艺术片种。

如《西藏的诱惑》、《长白山四季》、《椰风海韵》等。

创作~的三个主要因素:视角的选择、思想的升华、情感的抒发。

2)电视音乐舞蹈艺术片

指利用电视的技术与艺术手段,以展现歌舞艺术的美为主要内容,以音乐或舞蹈语言作为期主要表现手段,为观众提供一种审美愉悦和审美享受的电视片种。

它主要强调一种抽象美的体现。

常用的艺术手法:时空转换。

作品列举:《梦》、《走西口》、《扇舞丹青》、《黄河神韵》、《好大的风》

电视时空——

利用电视的技术手段,对现实生活中按照生活逻辑进行的时间顺序、空间位置进行变化和组合,从而创造出电视屏幕上一种全新的时空存在。

3)电视文献艺术片

指利用电视的技术与艺术手段,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等等为题材,以历史文献资料为主要内容,抒发创作者的思想感情的电视艺术片种。

创作手法和艺术特征:“人之镜”、“心之桥”、“灵之舞”

作品列举:《百年恩来》、《杨开慧》、《血沃中原》

4)电视文化艺术片

指以历史、人文、艺术或其他领域中的内容为表现载体,以展现中国哲学、文学、美学等文化内涵为主要目的,蕴涵浓重的文化意味的电视艺术片种。

作品列举:《苏园六记》、《江南》、《民族魂》

特征:

①在文学上有非常鲜明的风格规定性,以此为基础,和谐运用摄影、音乐、绘画等艺术元素,从而形成电视专题的文化精品;

②主题具有思想文化和哲理的探索性质,它具有启迪智慧和心灵的美感。

③以多样化的风格存在和发展。

五,电视戏曲节目

1,定义:

电视戏曲,也称戏曲电视,是中国传统文化戏曲艺术与现代电视技术相结合产生的新兴艺术品种。它指运用电视的技术手段,突破吸取舞台的时空局限,适当采用实景及电视视听语言来表现戏曲艺术、反映戏曲文化现象的一种电视文艺形式。

2001年7月9日,中央电视台开播戏曲频道(CCTV-11)

2,电视戏曲片的类型:

①电视戏曲栏目节目

每天定时在电视台播出的归纳在各种栏目中的戏曲节目,如CCTV《九州戏苑》、河南电视台《梨园春》等栏目。

《梨园春》——

由河南电视在1994年10月创办,改版后观众的参与几乎占节目总时间的一半,不但牢牢吸引了河南的戏迷观众,而且已经将影响扩大到全国的电视观众。它已经成为河南的一个品牌,影响力超出了电视文艺的范畴,甚至渗透到社会政治经济领域,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②电视戏曲专题片

指独立的、按照专题片创作规律专门拍摄的表现戏曲艺术、戏曲文化、戏曲掌故、戏曲艺术家艺术生涯等内容的电视专题片。它从属于电视艺术片的范畴。

如《一代宗师梅兰芳》

③戏曲电视剧

指运用吸取艺术部分特性和电视手段来表现的电视剧。是戏曲和电视剧联姻的产物。如《桃子风波》、《孟丽君》等。

④电视戏曲综艺节目

指戏曲艺术因子与其他艺术元素(如歌舞、小品、音乐。MTV等)结合,充分运用电子技术手段对戏曲艺术进行二度创作,既突出发挥戏曲的艺术价值与魅力,又充分体现电视技术的创作功能的一种电视综艺节目。第五章当代中国电视剧的艺术实践

电视剧——

用蒙太奇思维和视听语言创作的电视戏剧作品。与电影故事片在语言方式上有共同之处,但电视剧具有家庭收看的随意性,是大众文化的产物,具有更多的随意性。同时,他是电视传播媒介以宣传为主的方针指导下的产品,因此它也有很强的宣传性。

目前,中国的电视台70%的创收依靠电视剧,安徽卫视的电视剧策略。

一,中国当代电视剧的发展轨迹

从1958年第一部电视剧《一口菜饼子》起,中国电视剧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

1,初创阶段(1958-1966年)

直播手段、黑白片、纪实性作品、反映社会好人好事

2,复苏阶段(1978-1980年)

电视进入彩色录像时期,电视剧产量增加,很多电视台创建了文艺部。

3,飞跃发展阶段(1981-1986年)

电视剧数量激增、品种日趋多样、质量也明显提高。

特别是1984年以来,荣获“飞天奖”的一批优秀电视剧,如《新闻启示录》、《走向远方》、《巴桑和她的姐妹们》、《太阳从这里升起》、《寻找回来的世界》等。

4,稳定发展阶段(1987—)

以质量论,思想、艺术均为上乘之作的佳作逐年增多,平庸之作明显减少。

作品列举:《西游记》、《围城》、《渴望》

二,中国电视文艺创作队伍方面

1,剧本:剧本是一剧之本。[略]

2,导演:导演是整个创作的中心。[略]

3,理论研究和评论

三,电视剧奖项

1,飞天奖是由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授权中央电视台、电视剧艺术委员会、中国电视文艺学会举办的中国电视剧奖,是对每年一度电视剧市场艺术成就的一次检阅和评判。它于1981年开始评奖,评委会由聘请的有关专家组成,评定获奖剧目和个人单项奖。飞天奖每年举办一届。是中国电视剧的最高奖。

2,白玉兰奖

上海戏剧表演艺术“白玉兰奖”是由《上海戏剧》杂志社、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上海市演出公司联合主办的全国性奖项,旨在弘扬民族文化,促进社会主义戏剧事业的繁荣,促进上海与各兄弟省市的戏剧交流,吸引更多的新戏好戏来上海演出。此奖每年评选一次,评选上一年度在上海舞台公开演出的话剧、戏曲、儿童剧、歌剧、舞剧的主配角演员。

3,金鹰奖

中国金鹰电视艺术节以中国电视金鹰奖评选颁将为主要活动内容,是中国第一个以国产电视艺术作品作为评奖和交流对象的电视艺术节庆活动,每年第四季度固定在湖南省长沙市举行。其中包含电视剧奖项。

四,《渴望》成功的原因:

1,准确地拨动了中国当代观众群体性的审美神经,触及了人民大众审美心理的兴奋点和共鸣区,强烈地感应了社会心理中蕴含的那股强大的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民族自尊自强的热流;

2,顺应了中国当代观众对现实主义艺术的呼唤,以真实、质朴、自然的艺术风格,再现了20多年以来中国人民所熟悉的时代风云和平凡人物,显示出现实主义的强大生命力;

3,真实地表达了中国当代观众对社会主义的道德风尚和以奉献、宽厚、真诚为核心的人间至情的崇尚与追求。

五,根据小说改编电视剧

1,《围城》[小说作者钱钟书、电视剧导演黄蜀芹]改编的标杆意义;

①电视剧从原著汲取丰富的养料以营造视听语言方面;

②为中国电视剧理应普遍重视文学剧作的基础和人物语言的个性化起到了宝贵的示范作用;

2,《南行记》[小说作者艾芜,电视剧导演潘小扬,主演王志文]

①是屏幕汲取文学的诗化意境营养的成功范例;

②营造屏幕意境上的精益求精的创作态度

3,四大名著改编成电视剧的意义:

①对于普及古典文学名著功不可没;

②有利于提高电视剧艺术工作者的历史修养、文化素质和审美能力,有利于提高广大观众乃至整个国民的整体精神文化素质;

③它们在从小说到电视剧的改编拍摄的艺术实践中,就如何忠实于改编者对原著的正确理解、如何忠实于长篇电视剧特有的审美规律、如何忠实于电视剧艺术家独特的审美风格和个性以及如何实从小说的文学思维道电视剧的视听思维转化等诸多方面,都创造了值得珍视和借鉴的新鲜经验。

六,历史题材和革命题材电视剧

1,历史题材电视剧:

①历史意识:如《努尔哈赤》

②审美意识

2,革命题材电视剧:

①历史精神的科学把握和艺术思维的合理解放,二者水乳交融;

②坚持以彻底的唯物主义精神对重大革命历史及其重要历史人物进行艺术关照和审美表现,追求史诗品格。七,认识和处理好“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的关系

1,弘扬主旋律,是鼓励作家、艺术家努力表现反映社会进步主潮的时代精神。

2,强调主旋律,又是针对一个时期里文艺创作在题材选择上一度出现的严重倾斜现象提出来的。

3,弘扬主旋律,一定要讲究艺术魅力,其题材、风格、样式理应多样。

八,重视电视艺术理论语美学建设

1,电视艺术理论、美学建设应该与时代对应;

2,借鉴西方影视艺术理论和整个文艺理论的间接思维成果;

3,我国电视艺术理论与美学建设需具备“着意于久远”的战略眼光;

4,电视艺术理论与美学建设应顾及观赏性;

观赏性是以观赏者的接受效应为逻辑起点抽象出来的概念;思想性、艺术性是艺术品自身的品格为逻辑起点抽象出来的概念,属作品美学范畴。

电视剧是审美文化;审美文化强调通过快感或悲剧产生的痛感,进而升华为美感,并给人以认识启迪和人生感悟;非审美文化仅止于令受众视听感官产生刺激和快感。

九,电视要走产业化道路,但这对于电视艺术来说,主要是艺术化与大众化相结合的问题,毫无疑问,大众化与媚俗、贩俗是不能划等号的。

电视剧和所有文学艺术作品一样,是提高民族精神境界的精神生产方式,不能在盲目强调“适应观赏趣味”了,那种“适应论”只是在适应自己而已。

电视剧在精神文明建设中占重要地位,因此应该以建设人性的真善美为天职。

进行精神生产的电视人要走在大众前面,服务大众,提高大众的素质,以为人民建立健康良好的精神环境为神圣使命。

第六章电视文艺的视听语言

电视的视听语言具有再现、表现、再现与表现并存的这三种基本形式。

一,视听元素

1,视听语言是由声音和画面两个元素系列构成的立体的、非线性的语言系统。

这两个系统是同时出现,相伴相生,不可分离的。

2,视听元素分类

①画面系统:包括被摄物体;伴随被摄物体出现的光线、色彩;因为光线、色彩作用所产生的影调、色调;由被摄物体运动和摄像机运动组成的场面调度;伴随摄像机运动所出现的轴线、角度、视点、构图、景别;镜头的编辑组合。[晕!]

②声音系统:分音乐、音响、语言三部分。

③声画关系:有对应(同步)、对位、分离三种关系。

蒙太奇——

①广义:所有镜头之间的组接,主要为叙事性的和交代性的;

②狭义:从爱森斯坦的蒙太奇理论派生出来的手法,它通过两个以上镜头的组接产生令人惊奇和赞叹的效果,有时伴随着极强的感染力。

爱森斯坦的蒙太奇理论包括冲突蒙太奇、杂耍蒙太奇,以及由此演变延伸出的其他蒙太奇手法。

长镜头——

指的是在一个长时间不切换的镜头中,拍摄和反映出事物之间的关系、距离以及事物的发展变化过程。长镜头适于一些强调客观真实的节目类型,如纪录片等,但它也是电视艺术表现的重要手法。该理论由巴赞提出。二,电视艺术视听语言的基本样式

1,电视文艺信息报道

2,电视文艺实况转播

实况转播——是电视文艺仲最常用的节目拍摄制作方法和播出方式,同时也是一种最常见的节目类型。其主要任务是对一个事件或一次活动从发生到结束的客观纪录及传播。

实况转播的客观性在于:1)导播不对转播对象进行调度,保持演出的原有状态;2)尽可能隐藏电视手段的痕迹,保持观众对事件或活动本身的兴趣和关注。

3,电视文艺纪录片:以文艺为题材的纪录片

4,电视文艺专题片:由客观记录的事实和主观阐述两部分组成

5,电视艺术片

6,电视文艺晚会:分电视综艺晚会、电视专题晚会(都采用“三机位”法)

三,电视文艺视听语言的特性:

符号特性——直观性、运动性、立体性、技术性

审美特征——1)电视文艺更多地展示文艺演出的状态,展示艺术家的活动和艺术的美;2)镜头再现链条中虽然没有严格的因果关系,但节奏的展开和起伏等都使得电视文艺的再现具有了特殊的美学原则;3)电视文艺在表现意象时,具有时间和空间结合的特点;4)电视文艺的视听语言方式使现实记录和还原具有了艺术表现的效果;5)电视文艺收视群体巨大而身份复杂,使得审美结果因人而异。

第七章广播电视音乐

一,概念:

广播电视音乐是指由广播电视媒体在不同程度上参与创作,并通过这些媒体进行传播的音乐。

二,特性:1、主旋律:体现鲜明的时代特征;2、通过情感故事反映现实

三,划分

1)“再现的”音乐节目类型:主要指广播电视媒体对音乐播出的实况录制和转播节目。

2)“参与的”音乐节目类型:指广播电视媒体在不同程度上实质性参与音乐创作,音乐元素在节目的艺术表现中居于不同程度的参与地位的广播电视节目。

四,电视音乐的功能

1)满足人类“多感官综合感知”的惯性认知心理

2)帮助信息的接收与记忆

3)营造或增强画面的心理氛围

4)协助统一结构和深化认识

5)协助画面的时空定位

五,广播电视音乐的类别

1,标志音乐——指广播、电视台的台标音乐及其各个栏目的片头、片花儿与片尾音乐。

2,广告音乐——短小、独特、精练;对功利诉求的商品广告进行“艺术”化的包装修饰,以增强其吸引力、说服力

3,综艺节目中的音乐——娱乐性、知识性与仪式性并存

4,电视专题片的音乐——分以音乐为题材的电视专题片中的音乐、非音乐题材的电视专题片的音乐

5,电视散文中的音乐

6,电视剧音乐

7,广播音乐

六,MTV

1,MTV——音乐电视,指的是用视听语言阐明音乐主题、内容、意境、意念的节目形式。它的画面往往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是对音乐本身的说明、阐述以及在理解之上的再认识。它在画面编辑上更多地运用了蒙太奇思维和蒙太奇语言。音乐电视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电视文化中出现的一个现象,它20世纪60年代诞生于英国,当时仅仅是音乐商业推销的一种手段,现在已经是音乐艺术片的一种形式。

1981年8月1日是MTV诞生的日子,世界上第一个MTV频道在美国华纳公司拥有的有线电视网正播出。2,MTV的音画关系

1)音乐其是主导作用的表现元素,画面是一种从属性的表现元素;

2)画面在题材、歌词、体裁等方面都对音乐有制约

3)音乐对画面的制约

第八章广播电视文艺符号

一,符号的意义

索绪尔找到能指、所指两个词,二者结合就构成了符号。

能指——一个有形体或声音的存在物,是指可以用于表达的表达本身,是符号中具有物质形式的部分;

所指——能指所代表的抽象概念

二,符号的分类

美国哲学家皮尔士把符号分成三类:

1,象征的符号:具有指称功能,通俗讲可以代表对象。如玫瑰象征爱情。

2,图像的符号:其能指与所指之间有一种自然的关系,二者在某些方面很相似如△△△可以代表山脉。

3,指示的符号:能指与所指之间既有存在性关系,即物质性的联系,同时还依赖其所指与对象在时间上的共存性。如婴儿啼哭声的所指是新生儿的降临。

三,广播电视的5种传播符号:

影像、声音、音响效果、文字、音乐。

四,符号意义的表达手段:隐喻和转喻

第九章广播电视文艺节目的主持艺术

一,主持人节目的传播特色:

个性化、人际性、人格化、参与性

二,广播电视文艺节目主持人的素质

1,思想素质,包括:清醒的政治头脑和健康的格调品味,敬业、乐业的精神,良好的职业道德、群体意识、团队精神。

2,专业素质:1)文艺节目主持人应该有较深厚的中华民族文化的修养和一定的文艺知识积累,熟悉各类艺术形式,有强的艺术理解力、感悟力和鉴赏力;

2)综艺节目支持人应该有一定的表演才能和舞台经验,在文艺方面最好有一技之长;

3)文艺节目对主持人外部形象的要求往往高于其他节目;

4)广播电视传播规律、传播手段、表现手法等知识,也应该纳入文艺节目支持人的专业素质要求之中。

3,语言素养:包括写作能力、有声语言表达能力、即兴口语三个方面。

4,心理素质:包括性格和应变能力等。

三,主持人的功能

1,情感把握:主题、基调的整体性把握;“驭情”和“表情”艺术分寸的把握;

2,主持人的即兴发挥:切合情境、烘托主题,掌握节奏,推波助澜;急性解说,活跃气氛;体察观众,拉近关系;

3,应急控场

第十一章广播电视文艺受众的审美心理

受众既是对象又是主体,即是艺术品的消费者,又是艺术生产的参与者。

真正的艺术活动本质上都属于一种基于创作者与受者之间相互理解之上的意向性的对话与交流活动。

艺术的日常化即艺术的生活化:指艺术创作与接收都是在一种日常化的背景下进行的,甚至就成为人们的日常生活的一部分。需要说明的是:这并不意味着技艺水平的业余化或者思想内容的平庸化。]

第十二章广播电视文艺的价值与功能

一,价值

1,内涵:按照一般文化学意义上的说法,所谓价值,指的是值得追求的、美好的事物的观念,或者是值得追求的、美好的事物本身。

2,价值三方面的要义:1)价值是相对于人类主体而言的,与人类生存有关的一种审视与评价;2)价值包含了精神价值(观念)和物质价值(事物本身),3)在2)基础上形成的社会价值(价值系统——世界观)。二,价值与功能的二重关系:

1,二者相辅相成,有功能的发挥财可能有价值的产生,有价值的评判,才有对功能的正确认识;

2,价值与功能又有不一致的地方,价值有正面负面之分,功能却具有更多的中立性。

三,广播电视文艺的功能

1,从技术功能层面来讲——远距离传送功能;现场实况转播功能;日常伴随功能;包罗万象的杂糅功能。2,从艺术功能层面来讲——娱乐功能;教化功能;认识功能。

四,广播电视文艺的价值取向

适应和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为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做出贡献。

实现途径:正确的政策指导;开放的思想体系;高素质的作者队伍;灵活多样的节目形态;市场化的动作机制。

广播电视新闻学笔记

广播电视新闻学笔记 一、广播电视新闻的内涵 传播媒介:利用电子技术和相关专业设备传递信息,传播手段隐藏于传播方式和传播符号中。传播时效:本质性含义(时间性),延伸性含义(时新性、时空性)事实本源:讲述事件的来龙去脉,是新闻本源和灵魂;强调新闻的意义,即新闻价值。传播意义:扬长避短,真正起到“中介”和“纽带”作用。 广播时效性最强(制作周期短) 二、广播新闻的传播特性 (1)传递通道的单一性 (2)音响的现场感 (3)传播过程的排他性 (4)制作过程简单 三、电视新闻的传播特性 (1)现场的证实价值 (2)画面情节的片段性 (3)现场的制约1、时间制约2、对人事制约3、对环境制约 (4)内容的易受性 四、“电传输”条件下的声音特点 (1)有声语言失去了非语言(表情、体语)的辅助手段 (2)听话人不直接面对说话人,一般难以长时间保持专注收听的状态 (3)失去了直接反馈,因声音固有的劣势出现的听知障碍就不能通过改善表达,得到及时克服和消除 五、非语言符号的特点 1、解释的多样性 2、情感的无意识宣泄 3、范围狭小 4、对语言符号的纠正 六、广播语言 1、播音语言:指在写作广播稿件时使用的一种独特的专为口语传播而写作的语言,是用笔写下来的,但其目的是要读给人听的

2、报道语言(解说语言):指没有完整广播稿件的情况下主持人通过谈话解说,讲述以第人称方式进行新闻报道的语言,其目的是说给人听的。 七、广播记者如何在采访中发挥媒介优势 1、快速优势:提高采访效率,力争实现与事件发展同步或几乎同步进行采访,充分的访前准备 2、音响优势:运用精湛的录音技术采集现场事件发展中的典型音响,使人产生如身临其境的联想和感受 3、工具优势:电话、录音笔为广播记者采访提供了新的活动天地 八、解说的作用 1、叙述事实,说明音响 (1)交代新闻要素 (2)解释说明音响 2、补充音响 3、概括音响 4、连缀音响组成报道 九、解说的写作要求(操作) 1、写作解说要兼顾音响内容:解说应该是在音响采录后写作 2、解说与音响要和谐统一 (1)与音响内容一致,不要脱离音响 (2)与音响同步 (3)与音响的情绪,风格一致 (4)不要简单地重复音箱内容 十、伞形导语(软导语) 第一句主要提示内容方向 第二句主要讲述核心事实 十一、音响报道 运用新闻事物和人物自身声音进行报道的广播新闻形式,它一般是由实况音响与解说共同构成,是广播新闻的主要报道形式之一。 十二、字幕的应用形式和功能 (1)标题式字幕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钱理群 版)现当代文学文学考研笔记-最 全名词解释-作家、代表作品分 析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笔记 第一个十年(1917——1927) 文学革命——文学背景:诗界革命,小说界革命,政治小说风潮,林译小说。 发生标志:1917年1月,胡适在《新青年》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提出八事 须言之有物,不模仿古人 须讲求文法,不作无病之呻吟 务去滥调套语,不用典 不讲对仗,不避俗字俗语 评价:1.是在对中西文学深入研究的基础上的深入认识,对文学发展规律的总结,符合世界文学发展的趋势。2.以形式为重点,强调文学内容与形式的双重改革。 陈独秀发表措辞强烈的《文学革命论》,坚定文学革命的立场。 提出三大主义作为文学革命的征战目标: 曰推到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 曰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 曰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 1922年与学衡派的论辩。 学衡派:1922年9月,南京创刊《学横》。梅光迪,胡先骕,吴宓。文化保守主义者,受保守和清教色彩的新人文主义影响。相信靠伦理道德凝聚中国。宗旨:“昌明国粹,融化新知”。学术文化的进步依赖少数精英分子,反对的社会变革,站到时代主潮的对立面去了。稳健的文化抉择。基本点是否定文化与文化转型的突变形式,否定革命的逻辑的。鲁迅《估学横》,批驳。 文学革命实绩:1。白话文的推广。 2.外国文学思潮的涌入与新文学社团的风气,思想大解放局面。

3.文学理论建设取得初步的成果。 意义:文学观念:否定传统文学思想,表现人生,倾向于反映人生,时代的积极文学思想。 文学内容:现代民主主义,人道主义思想,觉醒的时代精神。 语言和形式:摈除文言文和传统文学格式,用白话写作,吸收运用外 国多样化的文学样式,表现现代生活,接近人民大众, 世界文学发展的联结,民族特色,崭新的现代文学语言 和文学形式。 新文学社团的建立,标示:新文学运动从少数先驱者破坏旧文学,转为大批 文学生力军建设新文学。 文学研究会:1921年1月,北京。周作人,郑振铎,(矛盾)沈雁冰,王统 照,(叶圣陶)叶绍钧等12人。 会刊:《小说月报》。 文学研究会丛书。 宗旨: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 注重文学的社会功利性,被看做“为人生而艺术”的一派,现实主义的一派。以人生和社会问题为题材,倾向于19世纪俄国和欧洲的现实主 义。 创造社:1921年6月。日本东京。郭沫若,张资平,郁达夫,田汉等。 《创造》《创造周刊》《创造日》《创造月刊》《洪水》 倾向于欧洲启蒙主义和浪漫主义文学思潮。 初期主张:为艺术而艺术,忠实表现作者“内心的要求”,强调创作的“直觉”与“灵感”,文学美感,注重文学表现“时代的革 命”,侧重自我表现,浓重的抒情色彩。 初期创作:郭沫若《女神》,郁达夫小说,田汉戏剧。 以1925年五卅为界 后期:“表同情于无产阶级”

陆晔《当代广播电视概论》笔记和典型题详解-我国广播电视的法规与原则(上)【圣才出品】

第十三章我国广播电视的法规与原则(上) 13.1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重点难点归纳】 一、社会框架中的广播电视行政管理 1.广播电视经营管理 广播电视的经营管理,是广播电视学与管理科学的结合,即运用广播电视组织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通过适当的计划、组织、人员分配、指导、控制及内部协调,使广播电视组织的资源系统发挥最高效能,以达成大众传播的组织目标。 2.社会结构中的广播电视事业 (1)对广播电视事业管理的研究,应该涵盖社会、经济、技术、伦理道德、政治和法

律等宏观层面的管理秩序。 (2)广播电视事业并非游离于整个社会结构体系之外,而是与其所指向的受众一起同属于更大的社会结构之中。 3.广播电视管理体系的特点 (1)我国广播电视事业管理体制 ①党委政治领导 这主要是指党委宣传部门对广播电视事业政治思想方面的领导,通过党的政策文件领导广播电视媒介实现思想宣传及舆论导向的作用。 ②政府依法管理 我国广播电视事业管理的最高行政部门是国务院广播电影电视总局,负责广播电视媒体的传播活动的领导与管理;地方各级政府的广播电视行政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广播电视媒体的管理工作。 ③行业规范协调 通过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中国广播电视学会等相关行业组织对广播电视行业进行软性管理。 ④单位自我约束 广播电台、电视台通过制定内部道德自律的规范来加强广播电视从业人员(主要是其中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水平。 (2)广播电视事业宏观管理体制的特点 ①宏观性和权威性 管理体制主要进行行业宏观规划和调控,制定管理原则,主导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方向,在整个广播电视事业的管理体系中起主导作用。

广播电视新闻学期末复习笔记精简版

广播电视新闻学期末复习笔记 一、广播电视作为大众传播媒介的共性 (一)广播电视是党、政府和人民的喉舌 (二)广播电视要反映和引导舆论 (三)广播电视是大众化媒体,具有公共性 二、广播电视作为大众传播媒介的个性 (一)利用现代电子技术传播声像符号信息 (二)兼具新闻性和视听艺术综合性 (三)以信息传播为主,兼具监视环境、文化传承和怡情悦性等多种功能三、广播与电视的共同特点 (一)具有直接感受性 (二)时效性强,可实现同步传播 (三)无远弗届,受众覆盖面广 (四)兼具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的特点 (五)时间媒体,按照时间顺序线性接收 (六)接收方式的非竞争性,可群体接收 四、广播的传播特点 (一)可非专注性接收(二)灵活性强(三)绿色媒体 五、电视的传播特点 (一)声、像互动的传播方式(二)符号系统的兼容性强 六、广播电视观念(性质和功能) (一)新闻信息媒介(二)文化教育机构(三)市场竞争主体(四)抑或兼而有

七、广播电视体制 广播电视体制是指在一定的广播电视观念基础上建立的关于广播电视发展的基本法律规则和组织结构的方法。 十、广播电视体制之国家经营型 也称政府经营型广播电视体制,它是由国家经营的广播电视事业,其领导机构是国家政府部 门。广播电视属全民所有,由政府规定其工作任务,任命领导人。经费全部或部分由国家拨 款,或兼营广告以筹措经费。国家经营的电台、电视台是党和政府的宣传机构,是宣传党、 政府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喉舌,也是人民获得信息、知识、娱乐和表达意愿的工具,除执 政党、政府之外,任何人、任何团体均无权插手广播电视事业。电台、电视台以配合党和政 府的中心工作为任,强调电台、电视台宣传和教育的作用,以争取社会效益为惟一的或主要 的目标。十一、国家经营型广播电视节目的基本特点 (一)新闻节目、教育节目占有主要地位, (二)强调新闻节目和教育节目的政治性、思想性, (三)娱乐性节目强调节目的品位,以健康为前提, (四)没有商业广告或商业广告比例较小。 十二、国家经营型广播电视节目的缺点 (一)严肃庄重有余,生动活泼不够 (二)信息来源单一 (三)有些节目说教味浓 (四)节目的知识性、娱乐性不足 (五)节目更新慢

当代广播电视概论考试笔记

当代广播电视概论考试 笔记 Pleasure Group Office【T985AB-B866SYT-B182C-BS682T-STT18】

当代广播电视概论(考试笔记) 名词解释 一、“大新闻”架构 所谓“大新闻”架构,即以新闻为骨架,包括整点、半点新闻、深度报导和新闻评论专栏、大板块中的新闻话题、交通信息、经济信息,以及有关新闻和社会事务的谈话节目及其它服务性新闻,互相补充,共同满足受众的信息需求的广播电视节目结构形式。 “大新闻”架构的传播优势在于:第一,它可以满足整点半点新闻量多面广而深度不够的弱点;第二、可以满足各群体受众的不同新闻需求;第三、可以进一步形成和发展新闻在广播电视节目链中的骨架作用。 二、收视率、绝对收视(收听)率和相对收视(收听率)率 收视(收听)率,是指在某个时段收看(收听)某个节目的目标受众人数占总目标人数的比重,用百分比表示。它是国际通用的量化方法,用于衡量节目播出效果。收视(收听)率又可以分为绝对收视(收听)率和相对收视(收听)率两种不同的计算方法。绝对收视(收听)率=(节目收听(收视)人数/该节目覆盖地域的受众人口总数)X100% ;相对收视(收听)率=(节目收视(收听)人数/节目覆盖地域内该时段接受广播(电视)的人数)X100%。 三、珠江模式 1986年,广东创办了珠江经济广播电台,迈出了创建经济台、系列台的第一步。珠江台以“板块节目”为特点,采用主持人直播和“热线电话”的方式,密切了与听众的联系,实现了听众的直接参与,展示了“大众型、信息型、服务型、娱乐型”的崭新面目,赢得了听众。珠江经济台的开播是我国广播在“节目主持人”“大板块节目”等改革探索的

广播电视学笔记整理

广播电视学笔记整理 一、广播、电视的概念 广播:广义,指通过无线电波或导线向人们播送声音节目,或图像和声音节目的传播媒介;狭义,专指声音广播。本课程所说的广播,单指声音广播;而播送图像和声音的电视广播,则称为电视(Television)。 电视广播:又称为视频广播或电视,是通过一定光电、声电转换设备,用无线电波或导线传送由活动图像和伴音组成的节目,供人们收视的传播媒介 (它所用的信息符号是图像、声音、文字和色彩。可能会填空) 二、广播电视的产生和发展 1、初创时期(1865-1928) 首座广播电台:世界上第一座广播电台是1920年11月2日由美国匹兹堡西屋电气公司开办的商业广播电台,呼号为KAKD。 有线广播出现于19世纪后期: 匈牙利最早建立大型有线广播系统。1893年,西奥多·普斯卡在布达佩斯将700多条电话线连接在一起,进行新闻广播,组成所谓“电话报纸”;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大型有线广播系统2、发展成熟时期(1930-1970) 除了新闻节目以外,出现了评论节目、教育性节目和服务性节目等 3、竞争时期(1970以后) 面对电视的冲击,广播开始努力发挥自身优势,注意力集中于下列几个方面: ①注重时效性、广泛性、服务性、参与性、 多样性等; ②重视对“黄金时间”的合理利用; ③办多套节目; ④办多种语言节目; ⑤办专业台广播; ⑥加强对外广播。 (二)、电视的产生和发展 首座电视台:1936年11月2日,英国在伦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座电视台,向公众播出黑白电视节目。这是电视广播诞生的标志。 从世界范围来看,电视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黑白电视阶段:这一阶段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50年代中期。 彩色电视阶段:早在1949年9月,美国就开始进行彩色电视的试验研究。 卫星电视和有线电视阶段:通讯卫星的出现是传播史上的又一场革命,对电视事业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通讯卫星的特点是传送距离远、环节少、投资少、质量高、信息容量大。 三、我国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概况 (一)我国广播电视事业发展概况

中国当代文学作品选整理好的笔记 (部分作品)

中国当代文学作品选整理好的笔记 精读散文(一)社稷坛抒情(秦牧) 一、(抒情内涵)主题思想1、围绕社稷坛的特殊场所生发联想2、通过对五色土象征意义的阐发3、表达作者对民族历史的沉思与赞叹和最祖国和平统一、繁荣昌盛未来的祝愿 二、形散神不散的结构特征(秦牧散文特征:文思活泼,联想丰富) 1、结构似松散、行文流水,仿佛各种意象漫不经心的随意组合,但中心突出,主题明确①起始:描述社稷坛景象②中间:对照其他名胜,突出特点,展开想象③最后:多少万年的劳动经验和生活积累起来,才有今天的人类文明,这一中心 2、内在结构①显示了较为清晰的观念框架②论证的逻辑线索 三、重知识、重趣味,议论与抒情相结合的问题风格 1、知识性(学术气息)①从社稷坛、五色土→古代五行观念②比较了古印度、古希腊世界万物起源的哲学思想 2、趣味性与知识性紧密联系(五行观念) 3、运用杂文和随笔的写法调合到抒情散文中,夹叙夹议加强谈天说地的趣味性;涉古论今投入感情, 以丰富的知识,给人思想的启迪和美的享受 精读散文(二)黄鹂——病期琐事(孙犁) 一、主题思想1、通过养病期间对黄鹂鸟的观感回忆和描叙 2、对照童年时代和战争时代的回忆 3、表达对“美的事物”的赞美,对无视和残害美的行径的谴责 4、揭示“美”只有在自由中才能充分显现,表达自己在自由宽松的创作环境的真切向往 二、艺术特点1、构思看似自然随意、而实际富于匠心①通过日常生活画面和细节描写表现主题 ②四次不同场合写黄鹂,看似娓娓道来,其实层层递进,不同侧面描写美的本质和意境 2、引用对比、白描、渲染和烘托的艺术手法表现主题①渲染:开头童年的回忆→神气和美丽 ②烘托:第一次抗战时见的黄鹂→声音和色彩→烘托美丽 ③白描:第二次猎鸟场景→对“老史”描写→突出灵性 ④最后两次黄鹂不同处境的对比 3、质朴、自然间蕴含深长的意味(文笔朴实、语言简洁又带感情色彩 精读散文(三)听听那冷雨(余光中) 一、主题1、通过对台湾春寒斜峭中漫长雨季的细腻感受的描写 2、勾画出一个在冷雨中子然独行的白发游子的形象:青少年时代的大陆记忆给他带来慰藉和痛苦,相 隔25年催生对故乡的思念和向往,滋养了对故乡的想象 3、通过塑造这一形象传达出漂泊他乡的孤独感和思乡之情 4、表现了远离故土的知识分子对传统文化的深情依恋和由衷的赞美 二、结构特征(多种感觉方式展开想象,多种意向会聚于统一意境) 1、以写诗的方法写散文,以情感和意境来组织和结构文章,将多种与雨有关的意向会聚于一体抒发情感①对人民忠诚→救担架员民工牺牲生命②关心群众利益、注意群众影响→借被子知是嫁妆要送回③关心同志→给“我”馒头开饭 2、写台北的春雨,交叉运用感觉、听觉、视觉、嗅觉和幻想等联想和想象方式编织成

当代广播电视概论考试笔记

当代广播电视概论(考试笔记) 名词解释 一、“大新闻”架构 所谓“大新闻”架构,即以新闻为骨架,包括整点、半点新闻、深度报导和新闻评论专栏、大板块中的新闻话题、交通信息、经济信息,以及有关新闻和社会事务的谈话节目及其它服务性新闻,互相补充,共同满足受众的信息需求的广播电视节目结构形式。 “大新闻”架构的传播优势在于:第一,它可以满足整点半点新闻量多面广而深度不够的弱点;第二、可以满足各群体受众的不同新闻需求;第三、可以进一步形成和发展新闻在广播电视节目链中的骨架作用。 二、收视率、绝对收视(收听)率和相对收视(收听率)率 收视(收听)率,是指在某个时段收看(收听)某个节目的目标受众人数占总目标人数的比重,用百分比表示。它是国际通用的量化方法,用于衡量节目播出效果。收视(收听)率又可以分为绝对收视(收听)率和相对收视(收听)率两种不同的计算方法。绝对收视(收听)率=(节目收听(收视)人数/该节目覆盖地域的受众人口总数)X100% ;相对收视(收听)率=(节目收视(收听)人数/节目覆盖地域内该时段接受广播(电视)的人数)X100%。 三、珠江模式 1986年,广东创办了珠江经济广播电台,迈出了创建经济台、系列台的第一步。珠江台以“板块节目”为特点,采用主持人直播和“热线电话”的方式,密切了与听众的联系,

实现了听众的直接参与,展示了“大众型、信息型、服务型、娱乐型”的崭新面目,赢得了听众。珠江经济台的开播是我国广播在“节目主持人”“大板块节目”等改革探索的基础上对一个台的体制、系列台的建设、广播的发展总体方向上的全新探索。它取得的成果和经验被成为“珠江模式”。 四、信息污染 在电子网络环境下信息激增,同时出现了信息污染,它包括两种情况,一种是由于信息过剩,大量无用信息进入传播市场,扰乱了正常的信息传播秩序,受众无所适从;另一种是大量有损社会风气、毒害人们心灵、破坏国家安全、妨害民族团结的信息进入市场,给社会造成危害和混乱。 五、有线电视、卫星电视 1、有线电视:有线电视,亦译为电缆电视,是通过电缆或光缆组成的分配系统,将节目信号直接传送给用户的一种电视传播方式。它是集节目组织、节目传递及分配于一体的区域型网络。它有四个特点:第一,高质量的图像接受;第二、传输频道增多,节目内容丰富;第三、有线电视广播系统是一种费用较低的广播电视传输覆盖系统;第四、双向传输,多种用途。 2、卫星电视:卫星电视广播是在卫星通信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是由设置在赤道上空的地球同步卫星,先接收地面电视台通过卫星地面站发射的电视信号,然后在把这些信号通过地球同步卫星想覆盖区域转发功率较大的广播电视信号,由地面上的设备接收供电视机收看,它是一种新型的广播方式。 简答题、材料分析题、论述题

当代广播电视概论笔记 (自己整理)

精心整理 当代广播电视概论笔记 电视纪录片 1、概念(真实时间、真实地点发生的真人、真事) 简言之,即以纪实手法摄制的、表现真实内容的电视节目类型。 2、三个必备条件:真实非虚构有艺术感染力拍摄、布局安排上有一定的逻辑关系 3、基本特征:真实性纪实性利用先进的技术,最大限度地保持原始生活素材的完整性 4、题材:现实性题材历史性题材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的题材 三位世界级纪录片大师的创作风格 1、罗伯特弗拉哈迪 加拿大人纪录片创始人。以写实手法来表现偏远、荒蛮民族的原始生活状态。代表作《北方的纳努克》 2、前苏联人吉加维尔托夫 前苏联人,新闻纪录片的创始人,他的创作观念是:抓住现实的片段将其有意思地结合起来。 3、约翰格里尔逊 20世纪20至40年代英国着名的纪录片导演,其创作信条是:“我们首先是宣传员,其次才是影片摄制者”; 3、世界纪录片创作风格模式的演变 1、格里尔逊式 2、“真实电影”式 3、访问谈话式 4、个人追述式 4、自然风格电视纪录片的基本特点

1、观点含蓄,回避结论; 2、重过程,谈话结果; 3、作者直接出面,强调即兴采访、捕捉第一感觉; 4、声画并重,视同期声为艺术生命; 5、注重一定章节以致整个节目的情节化、故事化; 6、最大限度地压缩解说词和音乐 5、中国纪录片的创作方法较为单一 1、主观表现压倒一切; 2、题材选择变窄; 3、画面构图、用光过分讲究,声画分类; 4、编导摆布、组织拍摄盛行。 6、《望长城》在纪实手法上也有开拓性的创新 1、声画合一,恢复电视画面的本来面目; 2、有意识地采用先进的电子传播技术,较完整地保持生活片段的自然流程,将纪实推向新的高度; 3、注重主客观结合,以“情节”来结构纪录片,从而提高审美品格; 4、用节目主持人调动观众的参与感; 5、用航摄、水下摄影、显微摄像等技术,给观众提供平常难以见到的视域和视点,扩展和延伸人的视野。 7、我国电视纪录片的发展趋势 1、产生一定数量的电视纪录片精品; 2、建立完整的电视纪录片创作理论体系; 3、设立专门播出电视纪录片的频道;

陆晔《当代广播电视概论》笔记和典型题详解-广播电视的传播符号——声音与画面【圣才出品】

第六章广播电视的传播符号——声音与画面 6.1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重点难点归纳】 一、广播电视的传播符号 1.语言符号与非语言符号 (1)传播符号可分为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两个大类。 ①语言符号包括文字语言和声音语言。 ②非语言符号的涵盖范围则要广得多,通常是指文字语言、声音语言以外的通过视觉、听觉、触觉感觉到的姿势、音容笑貌、气味、颜色、图画等。 (2)根据广播电视通过视觉和听觉进行传播的技术特点,广播电视传播的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可以分别分为视觉性的和听觉性的两个大类。

①广播是听觉性的媒介,因此其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都是听觉性的。 ②电视作为视听双通道的传播媒介,其语言符号有诉诸听觉的声音语言和诉诸视觉的文字语言两种。 2.声音和画面的特点 (1)声音的特点 声音的音调、音色、响度等要素的不同组合,作用于听者待定心理活动,会产生表情达意的作用,即声音具有心理性的特点。 (2)电视画面的特性:①画面的连续性;②画面的再现性;③画面的选择性;④画面的多义性。 3.广播电视的符号种类 (1)语言 广播电视使用的语言指以语音为物质基础,以词语为构成要素,以语法为结构规律的表意体系。 ①声音语言 广播电视声音语言的构成是非常丰富的,如果按照节目录制的方式来看,可以大体上分为现场录制或直播的语言,和后期制作录制的语言。 ②文字语言 对于电视而言,文字语言是指在电视内容中通过视觉可以感知和阅读的文字内容,通常分为画内文字和屏幕文字两种。 画内文字是指画面拍摄到的文字内容。屏幕文字主要指后期制作合成的文字。字幕除了传统的交代时空、人物、背景等作用外,还具有渲染气氛、提醒、警示等作用。 (2)画面

中国现当代文学整理笔记教学文稿

中国现当代文学整理 笔记

中国现当代文学整理笔记 (以钱理群版《中国文学三十年》和朱栋霖版《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为基础)第一章 20年代文学思潮与运动(依钱版名称) 一、名词解释: 1、晚清文学革新运动: 1、在维新运动直接促助下,出现了突破传统的观念和形式,以适应社会改良与变革要求的尝试,其中包括提出“我手写我口,古岂能拘牵”的新诗派,让诗歌“适用于今,通行于俗”的“诗界革命”,将小说的政治宣传与思想教化功能极大提高,企求达到“改良群治”和“新民”目标的“小说界革命”。以及要求打破桐城派古文藩篱,推广平易畅达的“新文体”的“文界革命”。 2、在晚清,裘廷梁呼吁提倡过白话文,为后来的文学革命大力倡导白话文造成一种蓄势。 3、清末民初,域外小说翻译大盛,打破思想封闭状态,开始参与世界文学“对话”,晚清域外小说输入造成的开放态势被文学革命承续并扩展。 2、“人的文学”: 1、1918年12月,《新青年》刊登了周作人的《人的文学》,对当时的文学革命影响很大。 2、周作人从个性解放的要求出发,充分肯定人道主义,强调一种“利己而利他,利他即是利己”的“理想生活”,提出以“人道主义为本,对于人生诸问题,加以记录研究的文字,便谓之人的文学”,认为新文学即人的文学,应充分表现“灵肉一致”的人性。这深深影响了五四时期表现个性解放主题的创作,“人的文学”成为五四时期文学的一个中心概念。

3、在《平民文学》中,周作人进一步阐述“人的文学”的主张,强调文学须应用于人生上,提出“普遍”与“真挚”的原则,并申明“以真为主,以美即在其中”的文学观念,这对五四时期尤其是为人生派的创作影响很大。 3、鸳鸯蝴蝶派: 1、始于20C初,盛行于辛亥革命后,得名于清之狭邪小说《花月痕》中的诗句“卅六鸳鸯同命鸟,一双蝴蝶可怜虫”。因其内容多写才子佳人情爱,又因鸳蝴派刊物中以《礼拜六》影响最大,故又称“礼拜六派”。主要作家有包天笑、徐枕亚、周瘦鹃、李涵秋、李定夷等。主要刊物有《礼拜六》《小说时报》《眉语》等。 2、他们的文学主张,是把文学作为游戏、消遣的工具,以言情小说为骨干、情调和风格偏于世俗、媚俗的总体特征。代表作有徐枕亚的《玉梨魂》、李涵秋的《广陵潮》。 3、这股文学思潮存在时间较长,到1949年才基本消失。这一流派的出现有社会和文学自身原因,在从古代小说到现代小说的过渡期间起过一定的承前启后作用。 4、文学研究会: 1、1921年1月在北京成立,是文学革命后第一个纯文学团体,主要成员有周作人、沈雁冰、郑振铎、王统照、许地山、叶绍钧等12人,后来发展到170多人。以《小说月报》为阵地,积极倡导新文学。 2、其文学宗旨为"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明显表现出对"为人生而艺术"的现实主义倾向。他们以人生和社会问题为题材,特别

广播电视新闻学期末复习笔记(精简版)教案资料

广播电视新闻学期末复习笔记(精简版)

广播电视新闻学期末复习笔记 一、广播电视作为大众传播媒介的共性 (一)广播电视是党、政府和人民的喉舌 (二)广播电视要反映和引导舆论 (三)广播电视是大众化媒体,具有公共性 二、广播电视作为大众传播媒介的个性 (一)利用现代电子技术传播声像符号信息 (二)兼具新闻性和视听艺术综合性 (三)以信息传播为主,兼具监视环境、文化传承和怡情悦性等多种功能三、广播与电视的共同特点 (一)具有直接感受性 (二)时效性强,可实现同步传播 (三)无远弗届,受众覆盖面广 (四)兼具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的特点 (五)时间媒体,按照时间顺序线性接收 (六)接收方式的非竞争性,可群体接收 四、广播的传播特点 (一)可非专注性接收(二)灵活性强(三)绿色媒体 五、电视的传播特点

(一)声、像互动的传播方式(二)符号系统的兼容性强 六、广播电视观念(性质和功能) (一)新闻信息媒介(二)文化教育机构(三)市场竞争主体(四)抑或兼而有之 七、广播电视体制 广播电视体制是指在一定的广播电视观念基础上建立的关于广播电视发展的基本法律规则和组织结构的方法。 十、广播电视体制之国家经营型 也称政府经营型广播电视体制,它是由国家经营的广播电视事业,其领导机构是国家政府部门。广播电视属全民所有,由政府规定其工作任务,任命领导人。经费全部或部分由国家拨款,或兼营广告以筹措经费。国家经营的电台、电视台是党和政府的宣传机构,是宣传党、政府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喉舌,也是人民获得信息、知识、娱乐和表达意愿的工具,除执政党、政府之外,任何人、任何团体均无权插手广播电视事业。电台、电视台以配合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为任,强调电台、电视台宣传和教育的作用,以争取社会效益为惟一的或主要的目标。 十一、国家经营型广播电视节目的基本特点 (一)新闻节目、教育节目占有主要地位, (二)强调新闻节目和教育节目的政治性、思想性, (三)娱乐性节目强调节目的品位,以健康为前提,

北大中国现当代文学考研经验贴(真题笔记)

考北大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生的参考书是什么?怎么读这些书呢?需要了解些什么信息? 我跟你分享下我的考研经验,参考书里面我会提到。 北大中国现当代文学考研经验贴 现代文学方向参考书目共有14本。分别为: 钱理群《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 温儒敏《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 温儒敏《<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学习指导》 温儒敏《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概要》 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 张钟、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概观》 陈晓明《中国当代文学主潮》 董学文《文学原理》《西方文学理论史》 胡经之、王岳川、李衍柱《西方文艺理论名著教程》 张少康《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中国历代文论精选》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 郑克鲁《外国文学史》 这个书目就是北大中国现当代文学考研时一直以来给出的考研指定书目,自2009年起,北大不再指定书目,不过实际上院里的老师们讲,考研依然按照这些书出题,所以好好看这些书就行。 一门专业课,一门专业基础,共有300分。 其中,专业课150分中,名词解释为30分,共6个。每个五分。论述题五选四,每题30分。 文学基础,大综合50分。大题(论述题)为100分。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论述题共占据了220分,可谓得论述者得天下。 1、招考信息:有关北大现当代文学方面的考试信息,如:招生人数、录取人数、历年报考人数、考生来源情况、录取标准、复试分数线、复试人数、参考书目,等等。(这些信息在网上多逛逛你就能找到了,我就不赘述了。) 2、复习资料:包括历年专业课真题、北大中国现当代文学课堂笔记、授课讲义,一些专题复习笔记等。这个我是在网上买的,内容很丰富也很完整,当然,价格也不低;这里就不具体说哪个网了,免得被怀疑是打广告。但是要提醒大家的是,在网上买资料不要轻易地随意把钱打给陌生人,不安全,我就差点被骗。 根据我自己的考研经验,我整理了一下主流的一些方法论,摘论如下: 专业课,照搬教材定论只能及格,观点陈旧平庸也没有高分。这就对专业课的要求很高。如果你不能融会贯通,并有一些自己的想法,那么基础再好,也只能仰天长叹。现当代文学对于作品的阅读不可或缺。北大出题总是会强调结合具体作品,结合具体作家,所以这一点十分关键。 因此,仅以现代文学方向来论,阅读作品和相关作品的评论是重点中的重点,阅读评论主要是参考论述观点,阅读作品最重要的是体会和感悟,解答论述题必须要有自己的想法,当然中间也不能缺乏一些经典的观点。因此我的思路是,整个现代文学来说,必须重点读钱理群《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温儒敏《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温儒敏《<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学习指导》这三本书,尤其是《<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学习指导》中提及关键作品,必须有一个阅读基础,这是作论述题的关键。这部分几乎涵盖了整整120分的分值。 其次,就专业基础来说,对于古代文学,古代文论,外国文学和外国文论四个方面,基础性的是理解外国文论的各种流派理论,这对于专业基础课中的大题是非常有益处的,因为,

广播电视概论笔记

广播电视的社会性质 (一)广播电视的意识形态性 1、广播电视的意识形态性在由政府控制的广播电视媒体中有着明显的表现。 2、广播电视的意识形态本质在国际政治宣传和斗争方面也有着突出的表现。 3、战争作为国家政治斗争的最高形式,其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利用各种手段来达到胜利目的,包括广播电视在内的大众传媒也是手段之一。 (二)广播电视的公共性 1、广播电视作为社会公共事业的起源 ①无线电频道资源的有限性,使广播电视被视为具有公共性和稀缺性的公共资源。 ②欧洲主流观点认为,政府不能直接控制广播,但可以通过发放执照的形式间接控制。 2、公众利益和公共服务 ①公共广播电视所追求的公众利益包括独立、平等、全面服务和不迎合的原则。 ②公共广播电视由代表公众利益的独立机构负责经营与管理,在经济上公共广播电视既不依附于政府,也独立于财团,政治上不为政府和其他利益集团左右。 3、公共广播电视的典范——BBC BBC 的四个基本原则: (1)保证资金来源独立性; (2)确保主流地位; (3)以公共服务为导向; (4)提倡道义责任感。 4、美国的公共广播电视服务 ①美国广播电视采取的是公众委托模式,广播电视运营者是公共受托人,政府对广播机构实行直接的内容规制和间接的结构规制。

②《1934年通讯法》授权联邦通讯委员会(FCC)在颁发许可证的刚性标准之下,对广播电视进行结构规制与内容规制,以确保广播电视在“公共利益、便利、必需”的原则下运行。 ③许可证的颁发、结构规制和内容规制三位一体,打造了美国广播电视政府规制的基本框架。 (三)广播电视的商业性 广播电视的商业性体现于: (1)企业特征:商业广播电视媒介是生产广播电视产品的企业; 市场特征:商业广播电视媒介通过市场供求机制实现广播电视产品的价值。 1、美国作为商业广播电视的起源 (1)美国早期广播电视业的诞生与发展中体现了明显的商业性质 (2)美国崇尚自由的社会意识形态最终促成了美国广播电视商业性质的确立 2、美国商业广播电视媒介的特征 (1)美国的广播电视由私人投资、私人所有,它们既不依附于政府,也不依附于政党;(独立性) (2)美国私营商业性质的广播电视,完全遵循利润第一的基本原则,以盈利为最终目的;(商业性) (3)作为国家私营企业体系的一个分支,美国商业性的广播电视也遵循“自由竞争→垄断→更激烈的竞争”的市场发展规律,高度竞争成为商业广播电视的突出特征。(市场性)3、广播电视的商业化浪潮原因

广播电视广告学整理笔记

第一张广播的诞生 第一节广播诞生的物质条件和内在因素 1,大众传播媒介:报纸,杂志,广播,电视 2,1888年,德国物理学家发现电磁炉并证明电磁波的反射,折射,衍射,绕射等性质。 3,1895年,俄国科学家波波夫和意大利科学家马可尼各自通过独立的研究,完成了无线电通讯(电报)的发明和实验,制成了最初的无线电接收机,为无线电广播的问世奠定了物质基础。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无线电热”促使科学家把目光投向新的领域——利用无线电技术传送人的语言和声音,加拿大人费森登首先获得成功。 4,美国的广播电台,是世界上最早拥有广播电台的国家。第一个取得营业执照(商业执照)的电台是匹兹堡市的西屋电气公司电台,呼号为KDKA.。11月2日,KDKA广播电台开播,广播的第一个节目是报告共和党候选人哈定和民主党候选人柯克斯竞选的选票统计情况和最终结果。1926年9月成立了全国广播公司(NBC);1927年,一些较小的独立电台组合成立了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1945年,在蓝色广播网的基础上,成立了美国广播公司(ABC 5,1922年12月15日,英国广播公司,BBC成立,1926年12月30日英王颁发了一项“皇家约章”解散了BBC,1927年元旦,新的英国广播公司成立,这才是现在的BBC。英国的广播制度属公私(商)并营制。 6,1921年,法国邮电部经手筹建广播电台。 7,前苏联也是世界谁管你最早建设广播事业的国家之一,前苏联广播事业的创建是同列宁的名字联系在一起的,它标志着无产阶级广播事业的起始。1921年2月18日,列宁签署委任书,任命奥斯塔利亚科夫为莫斯科中央无线电话太工程部主任,负责筹建中央广播电台,1922年5月27日,该台建成并进行了试播,8月21日正式播出,11月7日,该台被命名为“共产党国际广播电台”。 第三节 1,我国的广播事业,可以用三句话来概括: 一,步履维艰的昨天;上海是中国广播的发源地,旧中国官办广播电台始于1926年,1932年夏,“中央广播无线电台管理处”成立,1939年,国民党政府在重庆建立了对外广播台——国际广播电台。1940年12月30日,我国无线广播呼号的第一个字为X,这一天成为人民广播的创办日,1949年6月5日,中央广播事业管理处成立。 二,蓬勃发展的今天;1,我国的社会主义广播事业,1950年4月,我国正式开办了对外广播,建立了国际广播电台,呼号是“北京广播电台”。1952年4月1日,吉林省九台县有线广播站的成立,标志着我国农村有线广播网建设的开始。1958年5月1日,我国建成了第一座电台——北京电台。1986年2月1日,我国成功地发射了一颗实用广播通信卫星。 2,台湾的广播事业,台湾“中国广播公司”成立于1949年11月16日,1968年7月31日,“中国广播公司”的台北地区调频广播电台正式播音,标志着台湾广播进入调频广播时代。 3,香港的广播事业,成立于1928年6月30日。 4,澳门的广播事业,创办于1950年。 三,光明灿烂的明天 第四节 1,互联网时效性强,信息量大,实时互动,开放度高。 2,广播与互联网联姻的好处:(1)拓宽信息渠道,丰富节目内容;(2)扩大传播空间,获取更多受众;(3)改善自身局限,增强自身活力;(4)借助互动优势,得到更多反馈。 3,广播电视的数字化,主要指用数字技术取代广播电视业务操作中传统的模拟技术。 4,广播电视的数字化的基本特征是,以高度压缩信息量和离散的方式快速处理信息。 5,广播电视的数字化具有三个特点(1)频道资源由模拟时代的稀缺变为丰富;(2)高画面,

中国现当代文学整理笔记

中国现当代文学整理笔记 (以钱理群版《中国文学三十年》和朱栋霖版《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为基础) 第一章 20年代文学思潮与运动(依钱版名称) 一、名词解释: 1、晚清文学革新运动: 1、在维新运动直接促助下,出现了突破传统的观念和形式,以适应社会改良与变革要求的尝试,其中包括提出“我手写我口,古岂能拘牵”的新诗派,让诗歌“适用于今,通行于俗”的“诗界革命”,将小说的政治宣传与思想教化功能极大提高,企求达到“改良群治”和“新民”目标的“小说界革命"。以及要求打破桐城派古文藩篱,推广平易畅达的“新文体”的“文界革命"。 2、在晚清,裘廷梁呼吁提倡过白话文,为后来的文学革命大力倡导白话文造成一种蓄势。 3、清末民初,域外小说翻译大盛,打破思想封闭状态,开始参与世界文学“对话”,晚清域外小说输入造成的开放态势被文学革命承续并扩展. 2、“人的文学": 1、1918年12月,《新青年》刊登了周作人的《人的文学》,对当时的文学革命影响很大。 2、周作人从个性解放的要求出发,充分肯定人道主义,强调一种“利己而利他,利他即是利己”的“理想生活",提出以“人道主义为本,对于人生诸问题,加以记录研究的文字,便谓之人的文学”,认为新文学即人的文学,应充分表现“灵肉一致”的人性。这深深影响了五四时期表现个性解放主题的创作,“人的文学”成为五四时期文学的一个中心概念. 3、在《平民文学》中,周作人进一步阐述“人的文学”的主张,强调文学须应用于人生上,提出“普遍"与“真挚”的原则,并申明“以真为主,以美即在其中”的文学观念,这对五四时期尤其是为人生派的创作影响很大. 3、鸳鸯蝴蝶派: 1、始于20C初,盛行于辛亥革命后,得名于清之狭邪小说《花月痕》中的诗句“卅六鸳鸯同命鸟,一双蝴蝶可怜虫"。因其内容多写才子佳人情爱,又因鸳蝴派刊物中以《礼拜六》影响最大,故又称“礼拜六派”.主要作家有包天笑、徐枕亚、周瘦鹃、李涵秋、李定夷等。主要刊物有《礼拜六》《小说时报》《眉语》等。 2、他们的文学主张,是把文学作为游戏、消遣的工具,以言情小说为骨干、情调和风格偏于世俗、媚俗的总体特征。代表作有徐枕亚的《玉梨魂》、李涵秋的《广陵潮》. 3、这股文学思潮存在时间较长,到1949年才基本消失.这一流派的出现有社会和文学自身原因,在从古代小说到现代小说的过渡期间起过一定的承前启后作用。 4、文学研究会: 1、1921年1月在北京成立,是文学革命后第一个纯文学团体,主要成员有周作人、沈雁冰、郑振铎、王统照、许地山、叶绍钧等12人,后来发展到170多人.以《小说月报》为阵地,积极倡导新文学。 2、其文学宗旨为”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明显表现出对"为人生而艺术”的现实主义倾向. 他们以人生和社会问题为题材,特别注重对社会黑暗的揭露和灰色人生的诅咒,表现新旧冲突。写法上一般倾向于19世纪俄国和欧洲的现实主义,也借鉴自然主义,重视强调实地观察和如实描写。叶圣陶的《倪焕之》、许地山的《缀网劳蛛》、冰心的《超人》等均为文学研究会的力作。文学研究会也注重翻译,以译俄、法及北欧的现实主义名著为多,他们还猛烈抨击作为游戏和消遣的鸳鸯蝴蝶派文学。文学研究会的小说创

中国当代广播电视学笔记

中国当代广播电视文艺学笔记资料说明: 1,参考用书:《中国当代广播电视文艺学》,张凤铸、胡妙德、关玲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资料来源:2005 级考生结合艺术类 05 年辅导班笔记整理而成。 3,资料说明:本书 2005 年第一次列入参考书目中,在 05 年的考题中占相当大的比重。 当代中国广播文艺的艺术实践 一、当代中国广播文艺发展的历史轨迹 1.解放区——延安新华广播电台 1940,延安新华广播建立,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前身。 2,国统区——上海广播电台、南京政府电台 3,建国十七年——被集体主义、理想主义、英雄主义激情点燃的广播文艺,是最艰苦的创业阶段。 1)广播文艺的地位由边缘靠拢中心,文艺节目的比重逐渐上升。 2)奠定了当代中国广播文艺的基本框架:采录丰厚的节目资源;开辟和完善广播文艺的节目形态。组建专业广播文艺播演团体。文艺节目占了新中国广播的50%以上,包括歌乐、戏曲、广播剧等,同时组建了专业的广播文工团、民乐团、说唱团,并日趋专业化,开始了资料库的建立(1955 年起)。 4,文革十年——被政治极权话语灌注的文艺广播 在文艺创作上“以阶级斗争为纲” ,割裂了文艺与社会的真实联系,违背了艺术规律; 2)在评价艺术的价值体系中,政治标准是首要的、必须标准的错误理念极大地影响了人们审美心理的健康发展; 5,新时期(1978-1986)——回归艺术本体属性的广播文艺 1979 年,第四次全国文代会上,邓小平提出了繁荣文艺事业的二为方针: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广播文艺迅猛发展,表现在: 1)研制调频立体声广播成功:1979 年 9 月,黑龙江省广播事业局作出了中国第一台立体声调制器. 2)评书、小说、广播剧连续广播 3)品牌意识渗透到文艺领域,板块格局的广播文艺开始兴起。 6,转型期——平等交流的广播文艺 标志:1986 年珠江经济广播电台的成立,吹响了我国广播体制改革的号角,在全国范围内,开始掀起了广播行业走系列化发展道路的热潮。 转型期广播艺术较以前广播文艺的不同; 1)节目播出样式:直播对录播的裨补; 2)审美交流方式:单向交流向双向、多极交流嬗递(现场直播、热线电话等增强); 3)审美心态:仪式化聆听向附庸伴随的变迁;制片人制度,超出了审美无功利时期,审美与功利结合; 4)接受主体的审美创造;艺术生产的终极实现。艺术生产以接受主体的欣赏为终点。 7,发展期:商业化的必由之路继珠江台之后,上海东方台、北京音乐/交通台成立,形成三足鼎立之势。标志:广告收入迅速上升,产业化、商品化、市场化、节目收入 1998 年 1 月 1 日,北京音乐广播开始启用计算机,全面实行数字化 2002 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音乐之声》也实现了数字化播出 二,当代中国广播剧的发展历程 1 广播剧的特点:听觉的、家庭的、随意的。

《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读书笔记 (2)

文学史研究的新视野 ——读《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自上世纪八十年代文艺理论界提出“重写文学史”的概念以来,不少文学史的专家、学者潜心学术,对整个20世纪的中国文学进行了全面评估和深入考察,研究成果颇丰,但大部分学术型著作千篇一律,缺乏文学史研究的深度和锐度。诸多学术成果中仅有个别极富深刻见地和创新理念的佳作,陈思和先生的《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以下简称《教程》)可谓不可多得的佳作中的有力代表。 陈思和潜心于当代文学研究的严谨态度和极大热情,使其总能提出新的研究方法去冲破已成定势的思维模式,而开拓出文学研究的新视野。《教程》这本具有创新性整体性的文学史教材,再次体现了他个性化的研究视角和富有魅力的个人学术姿态,从而成为了当代文学史这门学科“具有填补空白意义的以文学作品为主型的感性文学史”,它“开启了中国当代文学这门学科逐步走向成熟的新阶段,也是‘重写文学史’沉潜10年逐步积累显示的实绩”。 很长时间以来,人们对文学史的观念几乎僵化和凝固,众多文学史著作在内容、体例与编排上大同小异,“文学运动、思潮”+“作家作品”是一般文学史的通例。陈思和主编的《教程》则一反以往文学史的主流写法,极力打破那种一成不变的写作模式。它虽然也是集体创作之物,但始终贯穿着主编的文学史观念和个性化的学术思想,具有鲜明的个人风格。《教程》选取“以作品为主型”的文学史视角,舍弃、压缩大量枯燥、乏味的文学运动思潮和文学史背景,把重点放

在分析解读各种文学作品上,让接受者直接接触活生生的作品,由自身的亲历体验构成对文学史过程中深蕴的精神传统的理解和感悟。这样就使得作品得以从重重叠叠的文学运动、文学思潮的包裹下解放出来,获得文学的本体地位。具体说来,书中深入探讨的数十种文学现象和七十五篇作品,使读者有种目不暇接之感,其中五六十年代的大量散文、随笔及“文革”时期的地下写作等重要的文学现象和作品都是第一次进入文学史的视野,这就显示了编纂者宏大的学术视野和开放性的研究格局,宏观和微观恰到好处地结合在了中国当代文学丰富的精神内涵之中。 为了使《教程》作为一部通俗浅近的普及性文学史而能被阅读者更好地接受,陈思和提出了一些颇有见解的文学理论范畴:多层面、潜在写作、民间理论、战争文化心理、共名和无名等等,它们使得人们对理解文学的发展、对现有的文学批评提供了新的思考角度,也构成了这部文学史叙述的核心观念。这里,笔者只就自己感兴趣的两个文学概念——“潜在写作”和“民间”相关概念,谈谈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1、“潜在写作” 陈思和提出“潜在写作”,是为了说明当代文学创作的复杂性,即许多被剥夺了正常写作权力的作家在那个哑声的时代里,依然保持着对文学的挚爱和创作的热情,他们写作了许多在当时客观环境下不能公开发表的文学作品。很显然,“潜在写作”概念的提出是与研究者对以往当代文学史单一的性质感到不满、并希望有所改变的预想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