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度与气温

温度与气温
温度与气温

四年级科学上册温度和气温教案教科版

温度和气温 探究活动分析: 1.温度计的使用在三年级已经学过。在前两课中,学生实际上已经用温度计测量气温。 2.每个小组或每个同学都将再次使用温度计测量气温,并将在今后的一段时间里,每天都使用温度计测量气温,并将测量的结果记录在“天气日历”和“我们的日期-温度表”中。 3.为了提高学生们测量的准确性,有必要在下列几个方面对学生使用温度计测量气温进行指导:1、认识温度计上的刻度。温度计上标出的温度往往是整十数,每两个数值之间分成5或10个相等的小格,每个小格代表1摄氏度或2摄氏度。4.测量时,要把温度计放置到测量环境内2-3分钟,待液柱不再升高(或降低)时再读数。读数时,视线要与温度计的液柱平行。 4.对测量的气温进行比较和分析,确定只有室外阴凉通风的地方才能反映当地的气温。并指导学生把测得的气温记录在“天气日历”和“我们的日期——温度表”上。 5.利用收集的数据制成“温度填充图”,分析每天选择同一时间测量气温的重要性。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气温是指室外阴凉、通风地方的温度,每天应选择同一时间来测量气温。 过程与方法 选择每天测量气温的环境,完成“天气日历”中温度的测量和记录。 情感、态度、价值观 保持对气温变化的研究兴趣,理解长期测量和记录数据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选择每天测量气温的环境,完成“天气日历”中温度的测量和记录。 教学难点 正确测量,能坚持记录。 教学准备 课前布置分小组记录一天中清晨、上午、中午、下午和傍晚的气温。 每组一张温度填充图。 每个小组或每人一支温度计。 教学过程: 一、教师导语,引入研究课题 1.温度对天气的影响很大,气温是天气现象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天气日历中重要的记录数据。 2.揭示学习课题。 二、室外温度的测量与比较 1.教师提示使用温度计测量温度要注意的安全问题。 2.学生说说怎样用温度计测量温度、怎样读数;复习温度计的刻度;让学生找出沸点、冰点、人体正常体温等温度。 3.讨论教室内和教室外的温度一样吗?怎样确定室外的温度比室内高?测量室内外的温度要做哪些准备,注意什么? 4.测量室内温度,记录、交流。 5. 分组到室外不同地方测量温度,走廊上、阳光下、树底下、阴凉处,把测量的温度及时记录。 6.汇报交流,室内外温度有什么不同吗?哪个温度可以反映今天我们这个地方的气温?每个

教科版科学四上温度与气温参考教案

温度与气温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气温是指室外阴凉、通风地方的温度,每天应选择同一时间来测量气温。 过程与方法 选择每天测量气温的环境,完成“天气日历”中温度的测量和记录。 情感、态度、价值观 保持对气温变化的研究兴趣,理解长期测量和记录数据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选择每天测量气温的环境,完成“天气日历”中温度的测量和记录。 教学难点 正确测量,能坚持记录。 教学准备 1.课前布置分小组记录一天中清晨、上午、中午、下午和傍晚的气温。 2.每组一张温度填充图。 3.每个小组或每人一支温度计。 教学过程: 一、复习温度计的使用: 1.每个小组发一根温度计。 2.认识温度计上的刻度。(温度计上标出的温度往往是整十数,每两个数值之间分成5或10个相等的小格,每个小格代表1摄氏度或2摄氏度。) 3.寻找温度计上水结冰的温度(冰点)和水沸腾的温度(沸点)。 4、.估计在寒冬和烈日时节分别测量温度时温度计的大致范围。(随机课件) 5.小活动;测量手心温度。(要把温度计放在手心1-2分钟,待液柱稳定时再读数。读数时,视线要与温度计的液柱平行。) 二、室内外温度的测量与比较: 1.教室内和教室外温度一样吗?哪一个温度会高一些?你是怎么知道的? 2.测量室内外温度,完成作业本4面活动记录2题。 测量室内温度。让学生把温度计放在桌面(或手持于身前)两分钟,读出温

度计上的温度,并记录在“室内外温度记录表”上相应的地方。汇报测量的结果,对各组(同学)之间的温度差别进行分析,认识误差,并指导学生在测量时尽量减少误差。 测量室外温度。带学生到室外,每组选择室外不同的地点测量气温。记录测得的气温和地点。 3.回到教室,把室内外测得的温度进行比较,并思考:室内外的温度相同吗?哪儿的温度高(或低)?哪一个温度可以反映当地的气温? 三、气温的测量: 1.教师小结:室外阴凉通风地方的温度最能反映当地的气温,所以我们应该选择合适的地方来测量气温。 2.测量不同时间的气温,汇报不同时间所测到的气温。 3.出示气温图表,讨论,从这张图表中,我们可以获得有关气温的哪些信息?(什么时候的气温最高?什么时候的气温最低?一天中气温的变化有什么规律吗?) 4.为了准确的填写我们的天气日历,每天测量的时间该怎么确定?(如果想知道每天的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应分别选择什么时间测量?) 5.教师小结

1-3温度和气温

1-3 温度和气温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气温是指室外阴凉、通风地方的温度,每天应选择同一时间来测量气温。 过程与方法: 选择每天测量气温的环境,完成“天气日历”中温度的测量和记录。 情感、态度、价值观: 保持对气温变化的研究兴趣,理解长期测量和记录数据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选择每天测量气温的环境,完成“天气日历”中温度的测量和记录。 【教学难点】 正确测量,能坚持记录。 【教学准备】 课前布置分小组记录一天中清晨、上午、中午、下午和傍晚的气温。 每组一张温度填充图。 每个小组或每人一支温度计。 【教学过程】 一、教师导语,引入研究课题 1、温度对天气的影响很大,气温是天气现象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天气日历中重要的记录数据。 2、揭示学习课题。 二、室外温度的测量与比较 1、教师提示使用温度计测量温度要注意的安全问题。 2、学生说说怎样用温度计测量温度、怎样读数;复习温度计的刻度;让学生找出沸点、冰点、人体正常体温等温度。 3、讨论教室内和教室外的温度一样吗?怎样确定室外的温度比室内高?测量室

内外的温度要做哪些准备,注意什么? 4、测量室内温度,记录、交流。 5、分组到室外不同地方测量温度,走廊上、阳光下、树底下、阴凉处,把测量的温度及时记录。 6汇报交流,室内外温度有什么不同吗?哪个温度可以反映今天我们这个地方的气温?每个小组测得的温度一样吗?为什么不同? 三、气温的测量 1、讨论,刚才我们测量到的阳光下、阴凉处两个不同地点的温度有什么不同?想一下,我们应该选择什么地点来测量气温? 2、教师小结,室外阴凉通风地方的温度最能反映当地的气温,所以我们应该选择合适的地方来测量气温。 3、测量不同时间的气温,汇报不同时间所测到的气温。 4、出示气温图表,讨论,从这张图表中,我们可以获得有关气温的哪些信息?为了准确的填写我们的天气日历,每天测量的时间该怎么确定? 5、教师小结。 四、课后作业 1、我会填: (1)、一天之中(日出前的凌晨)的气温最低。 (2)、一年之中,最高气温出现在(7)月,最低气温出现在(1)月。 2、我会选。 一天中气温最高的是( 3 )。 (1)上午10时(2)中午12时(3)下午2时 五、课后反思:

中国的气温与温度带

中国的气温与温度带——导学案 【学习要点】 一、自主学习: 1、掌握气温分布图的阅读方法,能准确读出等温线的温度。 2、通过阅读冬夏气温分布图,掌握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特点。 2、了解我国南北气温特征的差异。 二、重点探究: 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特点的成因。 三、生活应用: 了解气温对人们的生活和生产的影响,记住温度带的划分,了解各温 度带的熟制。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板块一:观察发现】 活动一: 读《中国一月平均气温》图,思考: 1、找出-8℃、0℃、8℃等温线,并在 每根等温线的东端标注相应的温度 值。 2、用醒目的颜色画出0℃等温线,观 察它大致经过的山脉和河流。 3、找出一月平均气温最低和最高的地 区。算一算温差为多少? 4、我国冬季气温分布特点:南北温差 ,北方 南南方 。 活动二: 读《中国七月平均气温》图,思考: 1、七月平均气温最低的地区是哪里, 为什么? 2、七月我国大部分地区的气温在多 少摄氏度以上? 3、我国南北的气温大约相差多少度? 4、我国夏季气温特点:南北温差 , 全国普遍 。 学以致用: 1、周末爸爸要去吉林出差,顺便还想去爬长白山。为轻装前进,他打算就穿一身运动装去。这样做合适吗,为什么? 2、南方人都说,北方人比他们更懂得穿衣打扮,因为我们衣橱里的衣服种类总是比他们多。他们想得对吗? 3、读下面A 、B 两城市各月气温曲线图: 1、算一算,一月、七月两地气温分别相差多少℃? 2、两地气温年较差各为多少? 答:A 为 ℃、B 为 ℃。 3、如果这两个城市分别为广州和哈尔滨,则 A 是 、B 是 。 气温(℃) A 气温(℃) B 中国的气温与温度带——导学案 共4页 第1页 中国的气温与温度带——导学案 共4页 第2页

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温度与气温∣教科版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第3课时教学设计

什么是温度? 温度计的使用需要注意什么呢? 1认识温度计上的刻度。 2、测量时,要把温度计放在测量环境内2 - 3分钟。 3、温度计的液柱稳定时再读数。 4、读数时,视线要与温度计的液柱平行。 今天教室内和教室外的气温一样吗?哪个会高一 点? 在哪里测量,才准确呢?走廊上、阳光下、大树旁, 教师里。 实验目的:通过室内外温度的测量与比较,确定哪 一个温度可以反映当地的气温。 实验材料:温度计、记录表。物体的冷热程度; 单位是摄氏度,符号:C 回答温度计使用需要注意的地方。 填写室内外温度记录表 测量点教室里走廊上阳光下大树旁 (1)分成若干个小组进行实验,每组5~6人,小组内做好分工,每组一支温度计和一张“室内外温让学生复习温度计的使用需要注意的地方,便于使用。 让学生掌握测量室内外温度步骤,填好表格。

度记录 表”。 <2) 度计放在桌面上2分钟,读出温度计上 的温度,并记录在“室内外温度记录表^上。 <3)每个小组选择室外不同的地点测量气温』要 求把温度计放在距离地面米高的阴凉通风处2 分钟,不可暴晒或淋雨。 (4)将测量地点和测得的气温记录在“室内外温 度记录表”上。 室内外温度记录疵 教室内的温度和教室外的温度一样吗? 哪一个温度可以反映当地的气温? 气温怎样测童呢? 二、气温的测量 1?测量同一时间不同地点气温的测量 (1)测量同一时间阳光下和背阴处两个不同地点 的温度。 测品恫点 阳光下 大喲旁 气逞C 30 23 哪里更能反映当地的气温? 测量同一地点不同时间气温又会得到什么结论 呢? 2?同一地点不同时间气温的测量 不一样。 室外、阴凉、 通风处的温度 更能反映当地 的气温。 室外、阴凉、 通风处的温度 更能反映当地 的气温。 掌握重点知识, 室外、阴凉、通 风处的温度更能 反映当地的气 画出气温柱状 让学生掌握如何

地理:温度带的划分

按照积温来(气温大于等于10度的持续期)划分温度带: 以各个地区活动积温的多少为标准,按农业生产所需要的热量指标划分的地带 温度带: 分为热带温带(南温带,北温带)寒带(北寒带,南寒带) xx北回归线之间是热带 北回归线至北极圈是北温带 北极圈至北极点是xx 同样的 南回归线至南极圈之间是xx xx圈至xx点是xx 年积温小于1600度: 寒温带 年积温大于1600度小于3400度: 中温带 年积温大于3400度小于4500度: 暖温带 年积温大于4500度小于8000度: 亚热带 年积温大于8000度: 热带

年积温小于2000度的xx: 高原气候区 1.冬季气温的分布从1月等温线图可看出:0℃等温线穿过了淮河-秦岭-青藏高原东南边缘,此线以北(包括北方、西北内陆及青藏高原)的气温在0℃以下,其中黑龙江漠河的气温在-30℃以下;此线以南的气温则在0℃以上,其中海南三亚的气温为20℃以上。因此,南方温暖,北方寒冷,南北气温差别大是中国冬季气温的分布特征。 这一特征形成的原因主要有: 纬度位置的影响冬季阳光直射在南半球,中国大部处于北温带,由太阳辐射获得的热量少,同时中国南北纬度相差达50℃,北方与南方太阳高度差别显著,故造成北方大部地区气温低,且南北气温差别大。 冬季风的影响冬季,从蒙古、西伯利亚一带常有寒冷干燥的冬季风吹来,北方地区首当其冲,因此更加剧了北方严寒并使南北气温的差别增大。 2.夏季气温的分布从中国夏季7月等温线图上可以看出: 除了地势高的青藏高原和天山等以外,大部地区在20℃以上,南方许多地方在28℃以上;新疆吐鲁番盆地7月平均气温高达32℃,是中国夏季的炎热中心。所以除青藏高原等地势高的地区外,全国普遍高温,南北气温差别不大,是中国夏季气温分布的特征。 其形成原因有: 夏季阳光直射点在北半球,中国各地获得的太阳光热普遍增多。加之北方因纬度较高,白昼又比较长,获得的光热相对增多,缩短了与南方的气温差距,因而全国普遍高温。 温度带 ≥10℃积温 生长期(天)

温度和气温教案

3、温度和气温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气温是指室外阴凉、通风地方的温度,每天应选择同一时间来测量气温。 过程与方法 感知每天测量气温的环境,完成“天气日历”中温度的测量和记录。 情感、态度、价值观 保持对气温变化的研究兴趣,理解长期测量和记录数据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选择每天测量气温的环境,完成“天气日历”中温度的测量和记录。 教学难点 正确测量,能坚持记录。 教学准备 教师:地点卡片、百叶箱、课件 学生:每小组一只温度计、一张气温数据记录表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师:同学们日常生活中使用过哪些温度计? 生:体温计、气温计 师:体温计用来测量我们身体的温度,而气温计测量的是什么的温度? 生:大气。 师:同学们会正确的测量气温吗? 2、分发给小组一只温度计。 3、师:认真观察气温计,它有什么组成? 引导学生回答:外表有摄氏度的数值,内部嵌着一根玻璃管,玻璃管上有刻度,还有液泡和液面组成。 师:认识温度计上的刻度吗?

生:每格代表一个摄氏度。 师:那水结冰的温度是几度啊?负18度和18度分别在气温计的哪个位置呢? 学生寻找读数,课件展示。说明零度以上读数越大温度越高,零度以下读数越大温度越小。温馨提示:正确的读法应该是用手拿住温度计空白部,眼睛平视液面的刻度位置,且等液面稳定,不再升高或降低后读数。 二、室内外温度的测量与比较 师:同学们读的都很正确,那现在教室的温度是多少呢?教室外面又是多少温度?会比教室内温度高吗?教室外不同的地方温度会相同吗? 生:……. 师:同学们都认为教室外的温度比教室内的高,肯定是这样的吗?那我们一起来测量下走廊上、阳光下、大树下、教室内的温度,然后进行比较,到底哪个地方的温度会最高,是不是走廊上、阳光下和大树下的温度都比教室内高呢。 师:每3个小组测一处温度,这样多次测量可以提高我们的准确性。将测量的结果记录在作业本活动记录1上。外出测量温度之前老师有几个温馨提示:整个活动过程我们要保持安静,读数时必须注意要等液面的温度不再变化时再读数。当音乐声响起,请同学们安静的回教室。(测量室外温度。带学生到室外,每组选择室外不同的地点测量气温。记录测得的气温和地点。) 将学生测得的温度写在地点卡片之下,提出问题:那个地方的温度最高?哪个最低? 师:那我们天气预报员播报的温度与我们测量的温度中哪个最接近呢?(学生猜测)师:气象家测量气温是怎么样测量的呢?出示图片,这是百叶箱,气象学家们给温度计安了这么一个小家,这个小家有什么好处? 学生观察,说说观察到了什么? 生:白色的,有百叶,上面有盖子。 师:为什么要制作这样的一个百叶箱呢?白色可以遮挡住强烈的太阳,百叶可以通风。气象员测量的气温是在室外通风阴凉的地方测量的温度。那与我们测量的温度中哪个地方的温度最接近啊?(大树下)。这回同学们都做了一个小小气象家了,真了不起。 三、气温的测量 刚才在同学们相互的合作下,我们在同一个时间内分别测量出了四个地方的温度,它们都各部相同。那一天中同一个地点的温度会发生变化吗?如果变化了会不会有规律呢?

中国气候之气温与温度带

气温分布和温度带 第二节气温分布和温度带 【教学目的】 1.使学生了解我国冬、夏季气温的分布特点及其成因。 2.使学生了解我国温度带的划分和分布。 3.进一步培养学生阅读等温线图、气温年变化曲线图的技能,以及运用图表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1.我国冬、夏季气温的分布特点。 2.我国温度带的分布。 【教学难点】 阅读我国一月、七月气温分布图,分析概括我国冬、夏季气温的分布特点及其成因。 【教具准备】 中国气温分布和温度带课件 【教学课时】 本节教学可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 复习已学知识,引入新课。具体步骤如下: [展示图片] 1.2月份黑龙江省的漠河和海南省的海口的景观照片。 2.哈尔滨“冰灯游园会”和广州“迎春花市”的照片。 [提问] 从照片上看,冬季我国南北两地的气温有什么差异? [讲述] 2月份,黑龙江省漠河冰天雪地,而海南省的海口是阳光明媚春意盎然了;哈尔滨的冰灯中外闻名。当地人利用冬季封冻的松花江天然冰块,精心雕刻成各种奇异壮观的冰雕艺术品,在各色灯光的映照下,色彩缤纷。冰灯游园会一般从元旦开始,一直延续到春节以后。每年都吸引很多游人冒着严寒前来观赏。而南国的广州,素有“花城”的美称。但花色最多、品种最齐、赏花人最多的要算一年一度的迎春花市了。迎春花市从春节前三天开始,

一直到除夕之夜。虽然这时正是我国最冷的季节,但在这里却是百花盛开,春意浓浓。可见,冬季我国南北气温相差十分悬殊。 [承转] 那么,同学们,你们能回答我几个问题吗?1.我国南北气温存在着怎样的差异吗? 2.我国气温分布有哪些特点呢? 3.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南北气温的差异呢?我相信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一定能找到答案,那么,现在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吧! [板书] 第二节气温分布和温度带 一、气温的分布 [板书] 1.冬季南北气温差异大 [PPT展示] 我国1月平均气温图(或让学生阅读课本P32图2-2)。 [读图回答] 1.在图2-2中找出0℃等温线,在图上用彩笔描出(教师向学生说明,等温线就是在地图上把地面上气温相等的各点连结起来的圆滑曲线。),说说0℃ 等温线南北两侧的气温分布情况。(0℃等温线以北<0℃,0℃等温线以南>0℃) 2.看看0℃等温线大体与哪条河流和山脉的分布一致。(教师向学生说明,1 月0℃等温线大致通过秦岭-淮河一线,这是我国一条重要的地理分界线,要求 学生记住) 3.黑龙江省漠河的1月平均气温大约是多少摄氏度?(约为-32℃) 4.海南省海口的1月平均气温大约是多少摄氏度?(学生回答:16℃以上) 5.计算一下,我国南北1月平均气温大约相差多少度?(相差约50℃) 6.自南向北,我国气温分布有什么规律?(愈往北,气温愈低) [归纳] 从1月平均气温图上可以看出,我国冬季气温南温北寒;等温线排列密集,说明南北温差大,越往北气气温越低;1月0℃等温线大致通过秦岭-淮河一线,向西沿青藏高原的东南边缘。 [板书] 一、南北气温的差异 1.0°C等温线秦岭——淮河一线 2.冬季气温分布特点:南温北寒,越往北气温越低,南北温差大。 那么,为什么我国冬季南北气温相差如此悬殊呢? [阅读] 阅读课文P32“阅读”部分内容回答:导致我国南北气温差异大的原因有哪些?

七年级地理气温和降水教案

七年级地理气温和降水教案 Teaching plan of geography temperature and precipitation for Grade 7

七年级地理气温和降水教案 前言:小泰温馨提醒,地理是世界或某一地区的自然环境山川、气候等及社会要素的统称。是一门综合性的基础学研究地球表面的地理环境中各种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以及它们之 间相互关系的学科。本教案根据地理课程标准的要求和针对教学对象是初中生群体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 本目的。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项目 内容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1月份0°等温线经过的地区,能够通过等温线图分析我国冬夏气温分别特征。 2.理解温度带的划分依据,能够在图上找出我国主要的温 度带。 3.阅读我国年降水量分布图说出我国降水的空间分布特点,根据四城市的降水柱状图了解我国降水的季节分配特点。 4.了解我国主要的干湿地区,理解其景观的差异。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各种图表,进一步巩固读图 方法,能够快速的从地图上活动有用的地理信息。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气温和降水的分布,了解我国各地异彩纷呈的优美风光,激发对伟大祖国的热爱之情。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 1.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的特点和主要的温度带。

2.我国降水的时空分布规律和主要的干湿地区。教学难点1.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2.我国温度带和干湿地区的划分依据教学方法情景模拟,分组讨论,当堂达标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地图册,课本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一)新课导入根据展示图片讨论我国各地气温和降水的区别,激发对于我国气温和降水分布的学习兴趣。展示我国各地气温和降水的图片,引导学生分析讨论 (二)学习目标展示阅读学习目标,产生印象,带着目标去学习展示目标,简单解释目标的内容。 (三)冬季气温的分布 1.分成四个小组,分别代表海口、武汉、北京和漠河,找出所代表城市的温度范围,估计一个具体的温度值,写在题板上展示给全班。 2.找出最高和最低气温所在的小组和数值,计算温差,总结规律:自南向北逐渐降低,南北温差很大。 3.在课本图上描出0°c等温线经过的地区 1.展示《中国一月气温分布图》,鼠标点击不同部分加深

《气温和气温的分布》教案

《§3.2 气温和气温的分布(一)》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举例说明气温与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关系。 2.能用气温曲线图,说明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规律。 3.初步学会阅读和绘制气温曲线图。 4.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推理和独立思考、探究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体会、感悟“气温与生产、生活的关系”,培养学生保护大气环境的意识。 教学内容: 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二节气温和气温的分布(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举例说出气温与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关系。 教学难点: 使用气温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图,并读出气温的变化规律。 教学方法: 引导法、综合分析法。 教具准备: 自制PowerPoint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看录像)除夕之夜,北国的哈尔滨人们冒着严寒,正在观赏冰灯,整座冰灯园就像神话中的水晶宫;而在南国的广州春节迎春花市上,人们手捧着五颜六色的鲜花,徜徉在花的海洋,春意浓浓,喜气盈盈……同是春节,我国南方和北方的气温和景观为什么相差这么大呢?这节课我们就能知道答案。 [板书] §3.2 气温和气温的分布 [讲授新课] [提问] 我们每天都能通过电视、广播、报纸等新闻媒体,听到和读到气温这个词。那么,请大家想一想,日常生活中,哪些现象和气温有关呢? [提示] 大家以小组为单位,以讨论方式进行。大家可从我们的衣、食、住、行来思考,也可以你的一天为例想一想。 [学生回答] 略 [师小结] 前段时间气温较高,我们只穿T恤就行了;现在,我们需要穿上长衫,披上外套才行。这说明现阶段温度下降了。 [板书] 一、气温和生活

[提问] 请大家阅读书上50页阅读材料,说说它们分别与人们的衣、食、住、行四者中哪一项相关? [讨论] 请大家分组讨论五分钟,然后每组把你们的答案写出来。 [答案] 第一个材料与衣有关; 第二个材料与食有关; 第三个与住有关; 第四个与行有关。 [提问] 相信大家都已清楚气温与我们日常生活之间的密切关系了。下面我再问大家一个问题: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的气温是变化的还是无论在任何时间或任何地方都是不变的呢?请大家举例说明! [提示] 一天、一个月、一年,国内与国外,我国北方与南方,热带、温带、寒带气温状况如何? [讨论] 略 [答案] 气温是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的,每天午后气温往往最高,日出前后最低;一年中春季(或冬季)与夏季的温度相差很大,我们南京会相差20度左右;我国南方常年温和,北方常年寒冷,气温较低,南北温度差异较大! [承转] 同学们思维活跃,相当棒!既然气温是不同时间、不同季节、不同年份都存在着差异,也就是气温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 [板书] 二、气温的变化 [讲述] 有这样两句习语:“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午热晨凉,冬寒夏暑”。大家想一想,从这两句习语中,你能得出一个与气温有关的什么结论? [讨论] 略 [答案] 可以得出气温在每日的不同时刻都有变化,每年的不同季节都有变化。 投影展示课本51页图3.12“气温日变化” [讲解] 我先给大家讲一下气温曲线图的结构:横坐标轴表示时间(24小时),纵坐标轴表示气温刻度,曲线是不同时刻气温高低的连线。 [提问] 请大家观察一下曲线的弯曲情况,告诉我一日之内气温的最高值出现在什么时间?最低值又会出现在什么时间? [答案] 午后2时左右是一日气温的最高值,日出前后是最低值。 注意:从图中看到的是凌晨4时,但并不是说就是每个地方这个时候是一天中气温最低的时候。各地地方时不同,迎来日出的时间也不一致。有的会是凌晨4时,有的却是凌晨6时。因此,较为科学的说法就是日出前后是一天中气温最低的时候。 大家有没有这样的感觉:夏天中午午睡后往教室赶的时候比正午还热啊?高温季节几乎每时每刻都离不开风扇,不然就汗流不停,但日出前后不吹风扇也不会流汗,可能你还会拉被单盖到身上。这就是气温的日变化。 [板书] 最高气温───午后2时左右 1.日变化 最低气温───日出前后 [提问] 请大家还是看投影图。其中气温的最高值是多少?最低值又是多少?它们之间的

温度和气温教学设计

温度和气温 探究活动分析: 1、温度计的使用在三年级已经学过。在前两课中,学生实际上已经用温度计测量气温。 2、每个小组或每个同学都将再次使用温度计测量气温,并将在今后的一段时间里,每天都使用温度计测量气温,并将测量的结果记录在“天气日历”和我们的日期,温度表”中。 3、为了提高学生们测量的准确性,有必要在下列几个方面对学生使用温度计测量气温进行指导:认识温度计上的刻度。温度计上标出的温度往往是整十数,每两个数值之间分成,或10个相等的小格,每个小格代表,摄氏度或,摄氏度。 4、测量时,要把温度计放置到测量环境内2,3分钟,待液柱不再升高(或降低)时再读数。读数时,视线要与温度计的液柱平行。 5、对测量的气温进行比较和分析,确定只有室外阴凉通风的地方才能反映当地的气温。并指导学生把测得的气温记录在“天气日历”和“我们的日期——温 度表”上。 6、利用收集的数据制成“温度填充图”,分析每天选择同一时间测量气温的重要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气温是指室外阴凉、通风地方的温度,每天应选择同一时间来测量气温。 过程与方法:选择每天测量气温的环境,完成“天气日历”中温度的测量和记录。 情感、态度、价值观:保持对气温变化的研究兴趣,理解长期测量和记录数据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选择每天测量气温的环境,完成“天气日历”中温度的测量和记录。 教学难点:正确测量,能坚持记录。

教学准备:课前布置分小组记录一天中清晨、上午、中午、下午和傍晚的气温。 每组一张温度填充图。 每个小组或每人一支温度计。 教学过程: 一、教师导语,引入研究课题 1、温度对天气的影响很大,气温是天气现象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天气日历中重要的记录数据。 2、揭示学习课题。 二、室外温度的测量与比较 1、教师提示使用温度计测量温度要注意的安全问题。 2、学生说说怎样用温度计测量温度、怎样读数;复习温度计的刻度;让学生找出沸点、冰点、人体正常体温等温度。 3、讨论教室内和教室外的温度一样吗,怎样确定室外的温度比室内高,测量室内外的温度要做哪些准备,注意什么, 4、测量室内温度,记录、交流。 5、分组到室外不同地方测量温度,走廊上、阳光下、树底下、阴凉处,把测量的温度及时记录。 6汇报交流,室内外温度有什么不同吗,哪个温度可以反映今天我们这个地方的气温,每个小组测得的温度一样吗,为什么不同, 三、气温的测量 1、讨论,刚才我们测量到的阳光下、阴凉处两个不同地点的温度有什么不同,想一下,我们应该选择什么地点来测量气温, 2、教师小结,室外阴凉通风地方的温度最能反映当地的气温,所以我们应该选择合适的地方来测量气温。 3、测量不同时间的气温,汇报不同时间所测到的气温。

《温度与气温》教学设计

《温度与气温》教学设计 教学背景分析: 温度计的使用在三年级已经学过。在前两课中,学生实际上已经用温度计观测气温。每个小组或每个同学都将再次使用温度计观测气温,并将在今后的一段时间里,每天都使用温度计观测气温,并将观测的结果记录在“天气日历”中。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气温、天气预报的主要含义。 2、气温是指大气的温度,每天应选择同一时间来观测气温。 3、选择每天观测气温的环境,完成“天气日历”中温度的观测和记录。 4、会用温度计等进行简单的观测,搜集有关数据并能分析气温变化的规律。 过程与方法: 运用小组讨论、汇报、交流的方式,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保持对气温变化的研究兴趣,理解长期观测和记录数 据的重要性。 2、激发学生对气温变化的兴致和求知欲。 教学重点: 选择每天观测气温的环境,完成“天气日历”中温度的观测和记录。 教学难点: 正确测量,能坚持观测和记录。 教学准备:

1、课前布置分小组观测并记录一天中清晨、上午、中午、下午和傍晚的气温。 2、每组一张温度填充图。 3、每个小组或每人一支温度计。 4、多媒体资料:动画:气温计与实验用的温度计有何不同。视频:气温的定义 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设计: 一、教学设计思路 为了提高学生们观测气温的规范性、科学性,首先在下列几个方面对学生使用温度计和观测气温进行指导:认识温度计上的刻度。观测时,要把温度计放置到测量环境内2-3分钟,待液柱不再升高(或降低)时再读数。读数时,视线要与温度计的液柱平行。之后对测量的气温进行比较和分析,确定只有室外阴凉通风的地方才能反映当地的气温。最后指导学生把测得的气温记录在“天气日历”上。利用收集的数据制成“温度填充图”,分析每天选择同一时间测量气温的重要性。 二、教学过程 (一)引入 1、温度对天气的影响很大,气温是天气现象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天气日历中重要的记录数据。 说明气温与温度的区别。 2、揭示学习课题。

小学科学教案:《温度与气温》教案

《温度和气温》教案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气温是指室外阴凉、通风地方的温度,每天应选择同一时间来测量气温。 过程与方法 选择每天测量气温的环境,完成“天气日历”中温度的测量和记录。 情感、态度、价值观 保持对气温变化的研究兴趣,理解长期测量和记录数据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选择每天测量气温的环境,完成“天气日历”中温度的测量和记录。 教学难点 正确测量,能坚持记录。 教学准备 课前布置分小组记录一天中清晨、上午、中午、下午和傍晚的气温。 每组一张温度填充图。 每个小组或每人一支温度计。 教学过程: 一、复习温度计的使用: 1、每个小组发一根温度计。 2、认识温度计上的刻度。(温度计上标出的温度往往是整十数,每两个数值之间分成5或10个相等的小格,每个小格代表1摄氏度或2摄氏度。) 3、寻找温度计上水结冰的温度(冰点)和水沸腾的温度(沸点)。 4、估计在寒冬和烈日时节分别测量温度时温度计的大致范围。(随机课件) 5、小活动;测量手心温度。(要把温度计放在手心1-2分钟,待液柱稳定时再读数。读数时,视线要与温度计的液柱平行。) 二、室内外温度的测量与比较: 1、教室内和教室外温度一样吗?哪一个温度会高一些?你是怎么知道的?

2、测量室内外温度,完成作业本4面活动记录2题。 测量室内温度。让学生把温度计放在桌面(或手持于身前)两分钟,读出温度计上的温度,并记录在“室内外温度记录表”上相应的地方。汇报测量的结果,对各组(同学)之间的温度差别进行分析,认识误差,并指导学生在测量时尽量减少误差。 测量室外温度。带学生到室外,每组选择室外不同的地点测量气温。记录测得的气温和地点。 3、回到教室,把室内外测得的温度进行比较,并思考:室内外的温度相同吗?哪儿的温度高(或低)?哪一个温度可以反映当地的气温? 三、气温的测量: 1、教师小结:室外阴凉通风地方的温度最能反映当地的气温,所以我们应该选择合适的地方来测量气温。 2、测量不同时间的气温,汇报不同时间所测到的气温。 3、出示气温图表,讨论,从这张图表中,我们可以获得有关气温的哪些信息?(什么时候的气温最高?什么时候的气温最低?一天中气温的变化有什么规律吗?) 4、为了准确的填写我们的天气日历,每天测量的时间该怎么确定?(如果想知道每天的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应分别选择什么时间测量?) 5、教师小结。 课后反思

3.《温度与气温》教学设计(教科版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

3.《温度与气温》教学设计 教学导航 【教材分析】 温度计的使用在三年级已经学过。在前两课中,学生实际上已经用温度计观测气温。每个小组或每个同学都将再次使用温度计观测气温,并将在今后的一段时间里,每天都使用温度计观测气温,并将观测的结果记录在“天气日历”中。【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气温、天气预报的主要含义。 2、气温是指大气的温度,每天应选择同一时间来观测气温。 3、选择每天观测气温的环境,完成“天气日历”中温度的观测和记录。 4、会用温度计等进行简单的观测,搜集有关数据并能分析气温变化的规律。 过程与方法: 运用小组讨论、汇报、交流的方式,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保持对气温变化的研究兴趣,理解长期观测和记录数据的重要性。 2、激发学生对气温变化的兴致和求知欲。 【教学重点】 选择每天观测气温的环境,完成“天气日历”中温度的观测和记录。 【教学难点】 正确测量,能坚持观测和记录。 【教学准备】 1、课前布置分小组观测并记录一天中清晨、上午、中午、下午和傍晚的气温。 2、每组一张温度填充图。

3、每个小组或每人一支温度计。 4、多媒体资料:动画:气温计与实验用的温度计有何不同。视频:气温的定义 教学过程 一、教学设计思路 为了提高学生们观测气温的规范性、科学性,首先在下列几个方面对学生使用温度计和观测气温进行指导:认识温度计上的刻度。观测时,要把温度计放置到测量环境内2-3分钟,待液柱不再升高(或降低)时再读数。读数时,视线要与温度计的液柱平行。之后对测量的气温进行比较和分析,确定只有室外阴凉通风的地方才能反映当地的气温。最后指导学生把测得的气温记录在“天气日历”上。利用收集的数据制成“温度填充图”,分析每天选择同一时间测量气温的重要性。 二、教学过程 (一)引入 1、温度对天气的影响很大,气温是天气现象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天气日历中重要的记录数据。 说明气温与温度的区别。 2、揭示学习课题。 (二)室外温度的测量与比较 1、教师提示使用温度计测量温度要注意的安全问题。 2、学生说说怎样用温度计测量温度、怎样读数;复习温度计的刻度;让学生找出沸点、冰点、人体正常体温等温度数。(拓展:测量气温的温度计与实验用的测水温的温度计一样吗?可播放动画:气温计与实验用的温度计有何不同。) 3、讨论教室内和教室外的温度一样吗?怎样确定室外的温度比室内高?测量室内外的温度要做哪些准备,注意什么? 4、测量室内温度,记录、交流。 5、分组到室外不同地方测量温度,走廊上、阳光下、树底下、阴凉处,把测量的温度及时记录。 6汇报交流,室内外温度有什么不同吗?哪个温度可以反映今天我们这个地方的气温?每个小组测得的温度一样吗?为什么不同?

温度和气温

温度和气温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气温是指室外阴凉、通风地方的温度,每天应选择同一时间来测量气温。过程与方法: 选择每天测量气温的环境,完成“天气日历”中温度的测量和记录。情感、态度、价值观 保持对气温变化的研究兴趣,理解长期测量和记录数据的重要性。【教学重点】 选择每天测量气温的环境,完成“天气日历”中温度的测量和记录。【教学难点】 正确测量,能坚持记录。 【教学准备】 每组一张温度填充图。 每个小组或每人一支温度计。 【教学过程】 一、教师导语,引入研究课题 前面一节课我们绘制了天气日历,每天的气温是其中一项很重要的内容,那么我们如何来测量并记录气温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研究。 二、室外温度的测量与比较 1、在研究以前,先考考大家:你们知道什么是气温吗?气温与温度是一样的吗?你听说过描述一个地方气温的哪些词语?

2、那么一个地方的气温该怎么测量呢? 3、我们在测量气温时选择任何一个地点都可以吗? 教室内的温度和教室外的温度一样吗?怎样确定室外的温度比室内高?测量室内外的温度要做哪些准备,注意什么? 4、复习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1)温度计的组成 (2)摄氏温度与华氏温度 (3)平视温度计。计数稳定后再读数。 提示使用温度计测量温度要注意的安全问题。 5、现在我们就用温度计到不同的地点测量温度并记录在每小组的记录表中。 6、每位组长领取记录表和温度计。强调分组纪律。分组到室外不同地方测量温度,走廊上、阳光下、树底下、阴凉处,把测量的温度及时记录。 6、汇报交流。室内外温度有什么不同吗?哪个温度可以反映今天我们这个地方的气温? 7、总结:室外阴凉通风处的温度更能反映当地的气温。 介绍百叶箱 三、气温的测量 1、看来不同地点的温度不同,不同时间的温度是一样的吗?比如操场在清晨、上午、中午、下午、傍晚的温度一样吗? 2、现在是一个同学的测量结果,通常为了便于观察我们可以把记

(七年级地理教案)气温和气温的分布教案1

气温和气温的分布教案1 七年级地理教案 教学目标 1、知道天气和气候的区别,能在日常生活中正确使用这两个术语;识别常见的天气符号,能看懂较简单的天气形势图;用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对大气环境的影响和保护大气的重要性。 2、知道气温的含义及测定方法,理解平均气温的含义;初步学会计算日、月、年平均温度及年较差的方法。 3、学生能够利用气温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图,并根据气温曲线图说明某地气温日变化、月变化与年变化的规律。 4、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说出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 5、培养学生利用地图思考问题的意识和习惯,加强与他人合作、共同研究问题的意识。 教学建议 关于气温和气温的分布”的总体教材分析

气温是天气和气候的主要组成要素,涉及面广、理论性强,所以应采用理论联系生活实际和学生的亲身体验的方法,利用对比法、多媒体手段进行学习。 气温的测定,主要讲解气温的表示符号及读法,气温的观测和计算方法 气温的变化,教材从三个方面阐述:气温的日变化;气温的年变化,主要从两个侧面说明,一是南北半球一年中气温最高值与最低值的时间,而是热、温、寒三带四季气温变化的特征不同;气温的年际变化。 气温的世界分布,首先讲解了等温线知识,它是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图的关键。本部分即重地”又重理”将世界气温水平分布的规律与影响气温分布的主要因素---纬度、海陆、地势、洋流等结合,使感性知识与理性知识结合。又为后面分析气候的影响因素和气候特征打下基础。 关于世界气温的分布”的教法建议 对于气温的空间变化(即世界的分布)”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地图, 学会从整体到局部”逐步分析的方法。注重从图上直接得出结论,将分布规律 与影响因素联系起来分析。 1、全球年平均气温曲线变化规律---纬度位置(太阳) 2、南北半球的不同---海陆影响 3、陆地上的不同---地形地势影响 4、海洋上的不同---洋流影响

气温分布和温度带教案(七年级地理)

气温分布和温度带 教学目的: 1.了解并掌握我国冬夏季气温的分布特点及冬季O℃等温线所穿过的地区;理解气温分布特点的形成原因;掌握温度带的划分标准及分布。 2.通过学习气温分布特点,培养学生使用等温线图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对气温分布特点成因的学习,培养学生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对气温及温度带的讲解,使学生更加体会我国疆域的辽阔,气候资源的优越,从而为祖国大好河山而自豪的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节重点:1. 冬夏季气温分布的特点及成因。2.温度带划分及分布。 本节难点:生长期和积温等概念的理解及温度带的具体分布。 教学方法讲解法与练习法相结合。 教具: 一、七月等温线图,温度带的划分图,三地在冬至日和夏至日太阳高度和昼长时间表(投影片)。 课时: 2课时。(第一课时讲到冬夏季气温分布特点及成因;第二课时讲温度带的划分及分布。) 教学提纲: 一、我国冬季气温分布特点 1.特点 2.原因 二、我国夏季气温分布特点 1.特点 2.原因 三、温度带 1.生长期和积温的概念 2.划分温度带的依据 3.温度带的分布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 同学们都有亲身的感受,每当冬季来临的时候,天气变得十分寒冷,夏季到来时,天气又变得十分温暖。大家知道,我国国土辽阔,南北跨度很大。那么,我国南方和北方气温有没有差别呢?如果有的话,又是什么原因形成的呢? 学习新教材 ..... [阅读思考]结合课本第29页插图,阅读课本第一、二自然段,说明哈尔滨

和广州气温有什么不同? 第二节气温分布和温度带[板书] 一、我国冬季气温分布特点[板书] [教师归纳]同是除夕之夜,北国的哈尔滨冰天雪地,十分寒冷;而南国的广州却鲜花斗艳,温暖如春。这一自然现象充分说明,同是冬季,我国南方和北方气温相差悬殊。 [读图练习]读“我国一月平均气温图”回答下列问题: 1.秦岭—淮河—线平均气温大约是多少度? 2.从秦岭—淮河—线往北,气温变化趋势如何?最北端气温是多少度?从秦岭一淮河往南气温变化趋势如何?最南端气温是多少度?我国冬季南北温差是多少度? [教师归纳]秦岭—淮河一线是我国冬季O℃等温线穿过的位置。从此线往北温度越来越低,黑龙江省最北端的平均气温大约是零下32℃左右。从此线往南气温越来越高,最南端的南海诸岛气温大约是16℃。我国南北之间的温差约为48℃。 [提问]请同学概括一下我国冬季气温分布有何特点? 1.特点:我国冬季南北气温相差悬殊。越往北气温越低,越往南气温越高。[板书] 2.成因[板书] 越少,因此温度就越低,天气越寒冷;相反越向南气温越高。 [提问]从冬季风形成的源地和风向考虑,分析冬季风对我国南北方气温有何影响? [教师归纳]我国北方距冬季风源地近,受寒冷气流影响强烈,加剧了北方的寒冷。又由于南方距冬季风源地远,又受青藏高原、云贵高原和南岭高大地形的阻挡,使得冬季风的势力越来越弱,甚至云南的南部、广东的雷州半岛、台湾南部、海南省基本上不受冬季风影响,所以气温高。 二、夏季气温的分布特点[板书] [读图练习]读《我国七月平均气温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提问]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在多少度以上?黑龙江北部和南海诸岛的气温各多少度?温差有多少度? [教师归纳]我国夏季绝大部分地区气温都在16℃以上。黑龙江省北端气温约为16℃,南海诸岛的气温约为28南北温差只12℃。可见,我国夏季南北温差不大,且普遍高温。 1.特点:我国夏季普遍高温,南北温差不大。[板书]

温度与气温

温度与气温 小泊头镇小学陈海霞 教材分析 《温度与气温》是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三课,是本单元第一个指导学生进行测量活动的实践课。全课由如何使用温度计以及如何读写温度、测量和记录气温实践活动、分析气温变化和思考相关问题等环节构成,力求教会学生如何测量气温,并在整理观测记录中懂得一天内的气温变化规律。 本课主要教学内容分两部分。 第一部分:室外温度的测量与比较。利用图片展示了一支温度计和学生测量气温的情境图,意在使学生回忆温度计的使用方法。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以前学过的温度计相关知识进行回忆,重点回忆温度计的使用注意事项,如读数的方法,数据的记录方法等。教材问题“教室内的温度和教室外的温度一样吗?”提示学生用正确的方法测量不同地点的温度,通过实际测量使学生认识到:在相同的时间里,不同地点的气温是不同的。并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介绍百叶箱的资料,使学生对气温有全面认识。教材最后的问题使学生意识到实验中存在一定的误差,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介绍误差与错误的区别。 第二部分:气温的测量。在上一环节的基础上,学生已经认识到了同一时间不同地点的气温是不同的。在这一环节中,重在让学生认识在同一地点不同时间里气温的区别,并会绘制温度随时间的变化曲线,通过分析曲线使学生认识一天中气温变化的规律。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认识到一天中气温的变化规律,并展示一张制作好的气温变化图,引导学生分析,使学生指导曲线图的认识方法。而学生制作温度随时间的变化曲线这一活动可以安排在课下进行,并通过亲自分析曲线特点进一步认识一天中气温的变化规律。 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生对天气变化缺乏主动的关注,很少能有意识的观察天气,定时收集每天的天气信息,但能意识到天气变化能影响我们的日常生活,特别是本课教学时的季节温差大,学生会对这种温度的变化产生一定的好奇心,这是进一步学习的促进剂。不过,尽管学生在三年级的时候学过温度计测量水温,但温度计的使用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是有一定困难的,因此在指导学生正确使用温度计时,应注意由扶到放,把使用温度计的技能训练放在一个较为重要的地位,为正确测量气温做好铺垫。 科学探究 选择每天测量气温的环境,完成“天气日历”中温度的测量和记录。 科学知识 气温是指室外阴凉、通风地方的温度,每天应选择同一时间来测量气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