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听那冷雨教学设计

听听那冷雨教学设计
听听那冷雨教学设计

《听听那冷雨》教学设计

刘崎岷民98,12,21 教学目标:

1、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

2、体悟作者浓浓的思乡之情。

3、品味文中深厚的中国文化底蕴及作者对中国文化的自信与惋惜。

4、赏析文章的语言特色。

教学重点:

1、体悟作者浓浓的思乡之情。

2、赏析文章的语言特色。

教学难点:品味文中深厚的中国文化底蕴及作者对中国文化的自信与惋惜。

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由蒋捷的《虞美人·听雨》导入。(具体见自主联系12)

二、知人论世。

1、余光中,生于民国十七年(1928),幼时在家乡读书,九岁那年抗日战争爆发,随父母逃难到江苏、安徽一带,次年到上海,又转抵四川重庆,民国三十六年(1947)考入南京金陵大学外文系。民国三十八年(1949)和父母由香港去台湾,入国立台湾大学外文系读书。余光中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热爱中国。他说“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我的血系中有一条黄河的支流。”“蓝墨水的上游是汨罗江”,自己“要做屈原和李白的传人”。他说:“写来写去,文体纵有变化,有一样是不变的,那便是我对中文的赤忱热爱。如果中华文化是一个大圆,宏美的中文正是其半径,但愿我能将它伸展得更长。”

注意:此处要着重强调时代背景,即1949年的政治格局造成的历史悲剧以及余光中在其诗作如《乡愁》、《乡愁四韵》中表达的浓厚的思想之情。

附:《乡愁》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呵,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乡愁四韵》

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酒一样的长江水/醉酒的滋味/是乡愁的滋味/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

给我一张海棠红啊海棠红/血一样的海棠红/沸血的烧痛/是乡愁的烧痛/给我一张海棠红啊海棠红

给我一片雪花白啊雪花白/信一样的雪花白/家信的等待/是乡愁的等待/给我一片雪花白啊雪花白

给我一朵腊梅香啊腊梅香/母亲一样的腊梅香/母亲的芬芳/是乡土的芬芳/给我一朵腊梅香啊腊梅香

2、文章写于1974年(民国六十三年)。此时中国大陆文革已进行了八年,中国传统文化在这场前所未有的浩劫中几乎消耗殆尽。在台湾,虽然国民政府在六十年代有感于中共在大陆对文化的破坏而提出中国文化复兴运动,从而大兴传统文化,可惜从七十年代开始,台湾经济开始腾飞,现代文明对传统中国文化形成了毁灭性的冲击。所以,在海峡两岸,中国传统文化的命运都令人堪忧。此时,两岸音信不通,作者无法得知大陆是是非非的真实情况,只能通过海外,如香港的信息,来了解一二。而中国文化在台湾也在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所以作为一个对中国传统文化十分自信、热爱的知识分子,他对此种现状极端痛心,频频追问:“残山剩水犹如是,皇天后土犹如是。纭纭黔首、纷纷黎民从北到南犹如是。那里面是中国吗?那里面当然还是中国永远是中国。只是杏花春雨已不再,牧童遥指已不再,剑门细雨渭城轻尘也都已不再。然则他日思夜梦的那片土地,究竟在哪里呢?”(《听听那冷雨》第2小节,课文删节。另安东尼奥尼在当时拍摄过一部有关当代中国——大陆——的纪录片,展示的现实情况让作者痛心。)

三、文本内容、情感分析。(基于知人论世及读者自我阅历的分析,也许与作者原意有出入,

再说这也是篇节选文章。)

(一)文章的题目是“听雨”,那么文中哪些段落集中写听雨,都写了什么?在哪里听雨,有什么感受?

明确:5——10小节。

第5小节。首先是美感,在岛上回想在大陆听雨无论是听了“疏雨滴梧桐”,还是听了“骤雨打荷叶”,都是一种凄凉、凄清、凄楚。而今岛上回味,又多了凄迷。

Q:为什么多了一层凄迷?(先设问,分析完“亡宋之痛”一段再讨论这个问题。)

明确:凄凉、凄清、凄楚是在大陆听雨时文人固有的伤春悲秋的情怀,就如“少年听雨歌楼上”。而今山河变色,流落孤岛,人生的未来在何方不得而知。这是人生的凄迷。中国大陆文革已如火如荼地进行了八载,中国传统文化已破灭殆尽。在台湾,现代文明的冲击也造成了传统文化的式微,那么中国文化、中国文明的前途又在何方呢?这是文化的凄迷。好好的一个中国由于政党之争造成几乎阴阳两隔的惨烈局面,互相对峙,那么我们国家的未来又在何方呢?这是国家运数的凄迷。而今“鬓已星星也”,一切已无可如何。

其次是“亡宋之痛”。

Q:作者写到了少年听雨,中年听雨和白头听雨实际上表明的是什么?

明确:其实作者听雨,何尝不是听得人生呢,这三个阶段给人的感觉一定是不相同的,少年时候,年幼无知,在灯下听着雨声,听着故事,给人一种温馨;中年听雨,一个“客舟”表明了那种漂泊异乡的沧桑,“断雁”传达出离群索居的刻骨铭心的孤寂;老年听雨在僧庐下,却想到了亡宋之痛,想到了中国、中国文化以及自我的遭遇与未来,心中满是浓浓的伤感。Q:“窗外在喊谁”怎么理解?

明确:既然一切都已迷失了方向,那么这一生吶喊叫醒了我们的灵魂,唤醒了我们的乡思,唤醒了古中国层层积淀的文化记忆,这一声吶喊是故乡在深情叫唤远游的子女,是承载了五千年文明的古大陆借席卷海峡两岸的秋雨敲醒我们每个人的文化记忆。

第6——8小节。在瓦屋内听雨。清脆可听。轻轻重重轻轻。敲击音与滑音密织成网。想到历史上王禹偁在黄冈竹屋内听雨。急雨声如瀑布,密雪声比碎玉。明确“这种古老的音乐,属于中国”。

第9——10小节。在日式的古屋里听雨。

第9小节

黄梅雨霏霏不绝湿黏黏

台风雨浪涛翻滚铺天盖地

雷雨雷霆万钧滂滂沛沛

西北雨雨打芭蕉秋意弥漫

“从春雨绵绵听到秋雨潇潇,从少年听到中年。”——由听雨的四季联想到人生的四季,联系前及“二十多年前,初来这岛上,日式的瓦屋亦是如此”,春秋代序,老冉冉矣,廿载光阴虚掷,家国前途未卜,而自己也从“掉头一去是风吹乌发”变为“回首再来已雪满白头”,也即前文所言“饶你多少豪情侠气,怕也经不起三番五次的风吹雨打”。

Q:这两段写在日式古屋里听雨听到的是同一种雨吗?

明确:不完全是。前一种听到的是台风台雨,雷雨,暴雨,西北雨,写到了凄凉的秋意,听到这些的时候,作者那颗平静的心再也无法宁静,只剩下了一份凄凉,惆怅,冷湿的情怀。后者从春雨绵绵,听到了秋雨潇潇,从少年听到中年,感受到雨是一种单调而耐听的音乐,而且是“回忆的音乐”,于是自然地想到了江南,想到了四川,想到了古大陆的一切。于是所有的情感都调动起来,乡思浓烈,“雨是潮潮润润的音乐下在渴望的唇上,舔舔那冷雨”,“渴望”指的正式对古大陆故园的深切思念,既然雨连着大陆与台湾,那么“舔舔那冷雨”就是直接接触故园气息的那么一点自我安慰之举。

(二)前面的“听雨”都是对往昔的回忆,而写作本文是在七十年代的现代都市台北,于今岛上的雨又下在哪儿呢?

第11小节。现在的台北没有雨韵。

七十年代的台北,那个黑白的公寓时代,瓦的音乐成了绝响,美丽的蝴蝶飞入了历史的记忆。生活富足了,可是色彩却单一了,情韵没有了,只剩下一张黑白的默片,表达了作者的一种深深的遗憾,一种家国之痛的遗憾。(黑白片到分析第1小节中的同一词语时再分析。可先明确的是,这儿的黑白片指的是历史的褪色,也即传统文化和意蕴的消逝。)

小结:作者在不同地方听雨、体味雨,串起人生感悟,目的就是——抒发游子思乡之情,同时为传统文化逝去的悲剧扼腕,也为自我、国家的未来彷徨、忧虑。

(三)“听雨”是从听觉角度感受雨韵,除此而外作者还从哪些角度感知那冷雨?怎么表现的?

明确:嗅觉、视觉。

第3小节。嗅觉。

特点:清清爽爽新新,有一点点薄荷的香味,浓的时候,竟发出草和树林之后特有的淡淡土腥气,也许那竟是蚯蚓的蜗牛的腥气吧。

Q:“也许古中国层层迭迭的记忆皆蠢蠢而蠕”指的什么?

明确:这是惊蛰时节的春雨,那么当然是万物萌发的季节。作为古中国的文化种子,是不是也要在这样一个春季萌生新的生机呢。但是前途堪忧。

第4小节。视觉。

中国诗词里“荡胸生层云”,或是“商略黄昏雨”的意趣是落基山难睹的景象,要领略“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的境界,仍须回来中国,而在台湾看无非山在虚无之间罢了。云缭烟绕,山隐水迢的中国风景,由来予人宋画的韵味又一次回到了我们中国。而且讲到了米芾父子的山水画,只有这种情调才更像我国的山水画,才更有古中国的情韵。这里作者又一次借传统文化表达了对大陆的眷恋。(空间线索:美国——台湾——大陆,文化的地理源头)

(四)可以看出本文的“听雨”是在空间和时间这两个方面展开联想的,那么作者除了写亡宋之悲,还做了怎样久远的历史延伸?这样做的用意是什么?

明确:第2小节,第11小节最后三句话。

第2小节。太初有字,将听雨的历史深入到更久远的中华民族的蒙昧历史中去。

Q:这儿的“听雨”是真的在听雨么?为什么要写汉字中的“雨”?

明确:不是。这儿是虚写,并非实实在在的听雨,而是我们从表意的汉字的“雨”及与“雨”有关的汉字去追寻我们民族的古老记忆。之所以作这样的描写,一是突出汉字的美——形象(与西洋的英文、法文作比较),而是进一步将汉字的文化功能与西方文字的文化功能做比较(表意的汉字在中国文化中的民族、地域整合作用与表音的拉丁文字在欧洲文化中由于方言各成体系而成为独立语言造成的的民族、地域割裂作用),从而凸显中文不老,汉字具有极其强大的民族向心力,进一步上升到希望目今破碎的国土能够再一次统一,日渐式微的中国文化能够再一次复兴。

第11小节。

Q:到《诗经》的韵里去找鸟语、虫鸣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思?

明确:《诗经》是我们这个民族文学的源头,它在这儿代表了更个的传统中国文化。在如今的现代台北已经很难听到鸟语、虫鸣,只能到《诗经》的韵里去找说明传统的生活方式、思想习惯已经不断消逝,也就是中国传统文化在不断消逝,表达了作者对此的深深惋惜和痛心。(时间线索:现代——亡宋——诗经——太初,文化的历史源头)

(五)第一小节说“每天回家,曲折穿过金门街到厦门街迷宫式的长巷短巷,雨里风里,走入霏霏令人更想入非非”。可见第2到第11小节的关于“雨”的一切都是作者的想入非非,那么现实的“我”又是什么样的呢?在课文的那些地方作了集中描述?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思?

明确:第1小节。第12小节。

Q:“天潮潮地湿湿,即连在梦里,也似乎有把伞撑着。而就凭一把伞,躲过一阵潇潇的冷雨,也躲不过整个雨季。连思想也都是潮润润的。”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思?

明确:作者在这一小节的末尾说:“不过那—块土地是久违了,二十五年,四分之一的世纪,即使有雨,也隔着千山万山,千伞万伞。十五年,一切都断了,只有气候,只有气象报告还牵连在一起,大寒流从那块土地上弥天卷来,这种酷冷吾与古大陆分担。不能扑进她怀里,被她的裙边扫一扫也算是安慰孺慕之情吧。”这样的雨来自古大陆,那么这雨就代表了大陆的文化与乡愁,那么雨总是躲不过的就是说这样的乡思是不可避免的,廿载光阴也消磨不了“我”的情愁别绪。

Q:“想这样子的台北凄凄切切完全是黑白片的味道,想整个中国整部中国的历史无非是一张黑白片子,片头到片尾,一直是这样下着雨的。”联系第11小节最后一句话“现在只剩下一张黑白片,黑白的默片。”,为什么将历史说成黑白片?

明确:以《诗经》为代表的多彩的中国传统文化逝去了(在大陆则是被人为地硬生生地破坏了),那么剩下的就只有灰暗的色调,所以说现代台北成了黑白片。另外,黑白片是电影诞生初期的产物,现代社会多为彩色片,那么黑白片就显得十分古旧和沧桑,源远流长的中国历史亦是如此。黑白片又是单调的,给人以冷静,甚至是冷清感,中国的沧桑历史便也是如此的冷清平淡,单调循环。当然,这儿是僻居台岛的作者怀着一个冷冷的心在看待中国的历史,所以才会有如此的看法。

(六)总结。

文章从雨季入手,漫步在台北的雨中,想入非非”想到隔着“千山万山,千伞万伞“的江南,想到江南的杏花春雨;想到赤县神州的那片土地,”那磁石一般的向心力当必然长在“。还想到了美国的丹佛、落基山。那落基山的胜景。”不过作者说要领略“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的境界,仍须回到中国”。

作者还透过迷蒙烟雨,想起了宋代米芾父子的山水画、王禹珵的听雨屋,到整个的一部“黑白片”的中国历史,似乎是“从片头到片尾,一直是这样下着雨的”。台北的雨仿佛诗人心中的泪,在流个不停;其实又何尝只是诗人自己呢?作者大而化之想到整个中国,整个中国的历史都是一张黑白片子,从头至尾下着雨,多灾多难的民族骨肉不能团聚,哪里还有快乐可言呢?那绵绵的春雨不正是那无尽的愁思吗?

还有从“少年听雨,红烛昏沉”“中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写到白发桑榆,“楼上,江上,庙里,用冷冷的雨珠子串成”的一部人的生命史。还有这人生与祖国的一部情缘史,“十年前”“二十年前”“四分之一世纪”的分离与牵挂……

作者将愁情与雨景、历史时空与现实时空、目前与联想交融交汇,传达出那“春雨绵绵”“秋雨潇潇”般的离愁,以及如“天潮潮地湿湿”的伤感。人生的感喟、历史的呢喃、文字的情致、浪漫的怀想,都深蓄着苍凉与感伤,一同流入读者的心灵深处。

(七)解释文题。

Q:“冷”、“那”分别有什么样的含义?

明确:冷,既是指春雨的凄冷,又是指游子内心的凄凉。那,既是简单地指窗外,更是指古大陆来的雨,传达出浓浓的乡愁。

第二课时

四、语言美分析。(品读赏析为主)

(一)分析语言特色。

2段1、点点滴滴,滂滂沱沱,淅沥淅沥淅沥(运用迭词,表现了雨的形态、气势、声音,把雨的质感充分写出,同时迭词具有音韵之美读来自有节奏感)

3段2、听听,那冷雨。看看,那冷雨。嗅嗅闻闻,那冷雨,舔舔吧,那冷雨。(短句,参差跳跃,简洁干脆,具有珠落玉盘的效果)

3段3、雨在他的伞上这城市百万人的伞上雨衣上屋上天线上雨下在基隆港在防波堤在海峡的船上,清明这季雨。(长句,一气呵成,连绵不断,表达了丰富的内容,气势非凡。)

本文的语言特色除运用迭字迭词、长句短句之外,还运用了各种修辞——比喻、拟物、排比、对比。

4、作者在第十一自然段写到“千片万片的瓦翩翩,美丽的灰蝴蝶纷纷飞走,飞入历史的记忆”。分析这种写法的特点和作用。(使用比喻手法,蕴含著作者惋惜惆怅的心情。)

小结:

特点一:大量使用迭音词,节奏和韵律感强,描写细腻

特点二:大量使用比喻、通感、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有力烘托了思想情绪。

本文语言凝练华丽,文字典雅而富于弹性,巧妙地熔古典语汇与白话于一炉,善于通过汉语的象形和音韵特征来渲染情感,把握徐疾交错的节奏。

(二)大量用典。《听听那冷雨》中引用的古诗词

1、荡胸生层云

杜甫《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2、商略黄昏雨

姜夔《点绛唇》

燕雁无心,太湖西畔随云去。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第四桥边,拟共天随住。今何许?凭栏怀古,残柳参差舞。

3、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王维《终南山》

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4、一打少年听雨,红烛昏沉。

蒋捷的《虞美人·听雨》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5、杏花春雨江南

虞集《风入松》

画堂红袖倚清酣,华发不胜簪。几回晚直金銮殿,东风软花里停骖。书诏许传宫烛,香罗初剪朝衫。

御沟冰泮水拖蓝,飞燕又呢喃。重重帘幕寒犹在,凭谁寄金字泥缄。为报先生归也,杏花春雨江南。

6、五陵少年

白居易《瑟琶行》:“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五陵少年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

7、疏雨滴梧桐

王士源《孟浩然集序》

(孟浩然)闲游秘省,秋月新霁,诸英华赋诗作会。浩然句曰:“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举座嗟其清绝,咸阁笔不复为继。他的这两句诗之所以能够技压群芳,就是因为表现出了他自己人生境界。微云、河汉、疏雨、梧桐,均是平常之物,而诗人把这四种物象由两个动词巧妙地串连起,组成一幅静谧清幽的秋夜画面。“淡”“滴”二字就是诗中之眼,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化用的就多了:温庭筠的“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更漏子》),李清照“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声声慢》)啥的,自己慢慢数吧。

8、骤雨打荷叶

元好问有首词写的是“骤雨打新荷”:绿叶阴浓,遍池亭水阁,偏趁凉多。海榴初绽,朵朵簇红罗。乳燕雏莺弄语,有高柳鸣蟑相和。骤雨过,珍珠乱撒,打遍新荷。人生百年有几,念良辰美景,休放虚过。穷通前定,何用苦张罗。命友邀宾玩赏,对芳尊浅酌低歌。且酩酊,任他两轮日月,来往如梭。

还有就是意境可能化用了李义山(李商隐)的“留得枯荷听雨声”:

《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

竹坞无尘水槛清,相思迢递隔重城。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9、笑而不答心自闲

李白《山中问答》

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