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红外光谱

近红外光谱
近红外光谱

近红外光谱在果蔬品质无损检测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摘要

本论文介绍了近红外光谱无损检测机理,近红外光谱在果实品质的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的研究概况,并对近红外光谱对果实品质无损检测存在问题及前景做了简单的分析。

关键词

无损检测;近红外光谱;内部品质;果蔬

1 引言

1.1 果蔬无损检测研究概况

果蔬品质主要是指果蔬形态、颜色、密度、硬度以及含糖量、水分、酸度、病变等。果蔬品质检测技术作为保障果蔬质量、提升产品市场竞争力的一种手段,可以分为有损检测和无损检测两种。有损检测一般需要借助传统的化学分析测定方法或是现代仪器分析方法( 如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气相色谱分析、质谱分析等) ,测定过程比较烦琐、人力物力耗费大、检测成本非常高。无损检测又称为非破坏性检测,是利用果蔬的物理性质,如力学性质、热学性质、电学性质、光学性质和声学性质等,在获取样品信息的同时保证了样品的完整性,检测速度较传统的化学方法迅速,且能有效地判断出从外观无法获得的样品内部品质信息。目前,果蔬品质与安全的无损检测技术主要包括: 光谱分析技术、光谱成像技术、机器视觉技术、介电特性检测技术、声学特性及超声波检测技术、力学检测技术、核磁共振检测技术、生物传感器技术、电子鼻与电子舌技术等等。针对不同的检测对象和检测指标,这些无损检测技术各具优势。

1.2 近红外光谱无损检测研究概况

近红外光谱分析( Near Infrared Spectroscopy,NIR) 技术是近十年来发展最为迅速的高新分析技术之一,以其快速、简便、高效等优势已被人们认识和接受,并且其应用范围也由谷物、饲料扩展到食品和果蔬等领域。水果是重要的农产品,消费者在选购水果时对于内部品质如口感、糖度和酸度等极为看重。而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将其用于水果内部品质检测具有快速、非破坏性、无需前处

理以及多组分同时定量分析、测试等优势,在果蔬的品质检测方面有独特的优势,而且其易实现在线分析及检测,极适合于果蔬生长或是加工过程中的实时分析。因此在果蔬的无损检测研究领域中,近红外光谱研究最多,也最具前景。

1.3 本论文研究的目的意义

本论文将首先介绍近红外光谱无损检测机理,然后按照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的方式分类,分别介绍近红外光谱在果实品质的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概况,最后简单的谈一下近红外光谱对果实品质无损检测存在问题及前景分析。期望能通过本论文能理清近红外光谱在果蔬品质无损检测的研究概况,为今后的研究及应用开发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2 近红外光谱检测原理

当一束光照到物体上时,部分入射光被表面反射,其余的光进入物体中。进入物体中的光有一部分被物体吸收,有一部分被反射回表面,只有少部分光透过物料,被物体吸收的光有一部分可能转变成另一种形式的射线,如荧光和延迟发光等,因此反射、吸收、透射和发光等构成了物料的光学特性,这些射线能量的大小与物体的特性及入射能大小有关,因此测定物体的这些光学特性即可了解物体的其他特性。光谱分析技术就是利用物体不同光学特性所对应的特征光谱研究物质结构或测定化学成分的方法,目前在果蔬品质与安全检测中最常用的无损光谱分析技术类型主要是近红外光谱(Near infrared spectroscopy,NIRS) 分析。

近红外光谱分析法是一种吸收光谱分析法。近红外光是指波长介于可见光和中红外光之间的电磁波,美国材料检测协会定义的近红外光谱区域的波长为780~2526nm(波数12820~3959cm-1);近红外区域的主要光谱信息来源于—CH、—NH和—OH等含氢基团的倍频与合频吸收,因此,绝大多数的化学和生物化学样品在NIR区域均有相应的吸收带,通过这些吸收信息即可以对样品进行定性或定量分析。物质在NIR区域的吸收强度只有在中红外区基频吸收的1%~10%,吸收强度小的特点使得NIR可用于直接分析强吸收的样品(如对光线散射性极强的样品如匀浆、悬浮液、糊状和粉末等)。NIR光谱中除了包含样品的化学组成信息外,还包含样品的物理信息,如颗粒度等。近红外光谱定性分析则通过区分同类物质或不同类物质在近红外光谱或其压缩变量组成的多维空间中的分布,考察未知样品的光谱是否位于某类物质所在空间。近红外光谱仪的光谱响应范围很大程度上

取决于检测器,通常基于CCD阵列检测器的光谱仪检测范围含可见光波段,因而当检测器的检测范围涵盖可见光波段时,可称之为可见/近红外光谱分析。

近红外光谱(Near-Infrared Spectroscopy,简称NIRS)分析技术是一种间接测量技术。它运用化学计量学方法建立校正模型,从而实现对未知样品的定性或者定量分析。主要步骤包括:选择有代表性的样品,并测量其近红外光谱;采用标准或认可的参考方法测定所关心的组分或性质数据;利用测得的光谱和基础数据,用适当的化学计量方法建立校正模型,在光谱与基础数据关联前,为减轻甚至消除各种因素对光谱的干扰,需要采用合适的方法对光谱进行预处理;未知样品组分或性质的测定。在对未知样品测定时,根据测定的光谱和校正模型的适用性,确定建立的校正模型是否适合对未知样品进行测定,如适合,则测定的结果符合模型允许的误差要求,否则只能提供参考性数据。

3 近红外光谱在果实品质的定量分析概况

3.1 糖度测定

糖度(Sugar content,SC) 或可溶性固形物含量( Soluble solids content,SSC) 预测依旧是内部品质检测研究的热点,其次是酸度和坚实度,虽然检测结果因仪器、品种、建模方法差异等不甚相同,总体而言糖度的预测结果相对较好;除了这几个常规指标外,有部分研究结合其他仪器分析方法( 如高效液相色谱分析等) 开展了成分糖( 如果糖、蔗糖、葡萄糖) 和成分酸( 如苹果酸、柠檬酸) 的检测,也有部分研究尝试开展了针对检测对象的特殊指标检测,如杏和香蕉中的类胡萝卜素、葡萄中的单宁和糖化香气化合物、蓝莓中的花青素和黄酮类物质、橄榄中含油量、西红柿中的番茄红素等。卢家炯对李子的糖度在1100~2500nm 范围内进行了近红外光谱分析。其分析结果表明,采用8个波长的定标方程精度最高。周文超等研究表明在波段在550nm-900nm范围,用PLS建立的赣南柑橘糖度模型预测精度高,其相关系数和预测均方根误差分别为0.9032和0.2421.

3.2 酸度测定

水果的酸度值是水果风味的重要指标,测量柑橘的酸度实际上是测量游离酸的含量,游离酸在850nm,900nm处存在吸收峰,但其浓度为0.4% ~1.7%,与糖含量相比较低,难以准确测量。刘燕德利用近红外漫反射光谱测定法获取了完整

雪梨的近红外光谱(12 500~4 000cm-1) ,采用多元校正算法偏最小二乘法( PLS)方法,选取不同的波段范围对漫反射光谱进行有效信息提取和分析,得出校正模型的预测精度在5 452~12285cm-1波段范围内,最佳主因子数为7时,雪青梨总酸的预测精度最好,其预测集的相关系数达到了0.79,预测标准偏差为0.0186。

3.3 硬度测定

水果硬度定量分析。朱伟兴的研究利用联合区间偏最小二乘法( PLS)从梨的近红外全光谱中筛选出几个有效的特征光谱区域,然后再通过遗传算法

( genetic algorithms,GA) 从这些特征光谱区域中筛选出与梨硬度相关的有效变量来建立PLS模型,这样大大降低了近红外区域内的冗余信息,并减少了大量与梨硬度不相关的噪声信息,提高了预测模型的精度.

4 近红外光谱在果实品质的定性分析概况

4.1 果实缺陷检测

Teerachaichayut等应用短波近红外(波长640~980nm)透射光谱预测山竹果实的半透明果肉缺陷情况,研究确定了最佳的光谱采集条件,留一交互验证判别分析结果的最佳分类精度为92%,不过也指出,硬质果皮缺陷对检测有一定影响。Xing等提出了一种基于苹果组织弹性模量的软化指数进行苹果损伤检测的方法,采用德国Carl Zeiss公司的Corona光谱仪(波长400~1700nm)获取光谱信息,用偏最小二乘回归模型预测E-弹性模量,然后计算苹果表面感兴趣区域的软化指数来判别完好果和损伤果,判别正确率达到95%以上。Fu等比较了透射和漫反射两种可见/近红外光谱检测模式对梨内部褐心缺陷的检测效果,研究采用的3种检测器的光谱范围分别为400~1028nm、670~1110nm、800~2630nm,判别分析模型预测结果显示,在水果柄蒂轴水平放置方位下获得的透射光谱的分类正确率最高,达到92%。Shenderey等研制了一种动态的光谱检测装置用于检测苹果的内部霉心,装置采用Ocean Optics公司的USB2000微型光谱仪(波长400~1000nm),光谱采集后将样品切开,分别计算发霉区域面积和总截面面积,然后采用PLSR和典型判别分析方法对苹果霉心进行鉴别分析,对完好果的判别正确率为92%,对腐烂值为30%的缺陷果的判别正确率为100%。Magwaza等研究了采自不同冠层的柑橘果皮缺陷的可见/近红外光谱预测潜力,样品采集完光谱后被置于8℃下储藏8周,

然后进行理化指标分析(包括果皮缺陷、颜色指数、果皮干物质、果皮糖类等),虽然直接用光谱进行果皮缺陷的检测因样品问题(校正集和预测集样品中有相当大比例的样品没有缺陷)难以实现,但光谱信息与果皮生化属性间的高相关性显示,该技术还是可以用于判断柑橘是否容易产生果皮缺陷。通过这些研究可以发现,可见/近红外光谱在果蔬内部和表面缺陷的鉴别中具有很大潜力,透射光谱更适宜于内部缺陷的检测,漫反射光谱可以对表面或近表面的缺陷进行有效鉴别。

王敏在不受表面颜色影响的近红外区域可以检测损伤果的表面损伤程度。桃的腐烂和冲击损伤果在近红外800~ 940nm 和1140~ 1400nm区域内的置信极限差为10%以上,压伤为5%,即在此区间可以检测出3种损伤。梨在800~1000nm区间内,腐烂、擦伤、刺伤的置信极限差为10%以上,可以进行检测。腐烂柿在600~1350nm、伤痕柿650~900nm置信极限差为10%以上,在900~1100nm内为5%以上。因此在800~1100nm范围内,可以检测腐烂和伤痕柿。由以上分析可以得出,在800~900nm近红外区域内,可以对多种水果进行损伤果的检测。

4.2 成熟度或品质分析

Guidetti等使用AvaSpec-2048便携式光谱仪( Avantes,Eerbeek,Netherlands) ,采用PLS-DA方法进行葡萄的成熟度分类分析,通过对潜变量的旋转投影,将葡萄的光谱(波长450~980nm)按糖、酸度差异分成两组,基于SSC 的分类正确率为89%,基于酸度的分类正确率为83%。Zou等用5 150、6630、8300 和4010 cm-1这4个波数的吸光度所建立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计算苹果的糖度,然后将苹果按糖度大于等于13°Brix 和小于13°Brix 分成2个等级,分类正确率达到83%。Sirisomboon等研究了西红柿不同成熟度( 绿、粉、红) 的近红外光谱(波长1100~2500nm)特征,并采用光谱主成分分析和簇类独立软模式法(Softindependent modeling of class analogies,SIMCA) 方法建立了成熟度分类模型,基于绿色番茄平均归一化光谱的PCA分类模型具有最高的成熟度分辨能力(96. 85%),对红色和粉色两种成熟度番茄的识别率达100%。以上研究显示,目前果蔬的成熟度分级主要还是根据表皮色泽或是成分含量人为设定阈值进行分级,由于成分含量分布的连续性,在阈值附近容易产生较大的判别误差。

4.3 贮藏期/货架期预测

果蔬的品质很大程度上取决的适当的采收时间。Paz等应用3种光谱仪检测苹果糖度和坚实度之外,还对苹果的货架-储藏期( 0、8、14 d) 进行了判别分类分析,通过建立PLS-DA分类模型,混合品种样品的判别正确率为86.1%,单个品种样品的分类正确率为86.6%。应用类似的研究方法,Paz等还对梨的货架-储藏期( 0、6、8 d)进行了判别分析,对应不同的仪器,判别正确率为81.1%~94.4%。Egidio等研究了不同温度下鲜切菠萝的新鲜度变化情况,采集鲜切菠萝片的近红外漫反射光谱( 波数12 500~3900cm-1)及红外光谱,用二阶微分光谱的主成分

光谱分析储存过程中化学和生化属性变化,在新鲜和“老”的样品间有明显的区分,并且可以定义不同温度下开始丧失新鲜度的时间,两种光谱的分析结果具有很好的一致性,结果显示: 5. 3、8. 6 和15. 8℃下菠萝切片开始丧失新鲜度的时间分别是4~5、3~4和1d。Berardinelli等研究了用可见/近红外光谱辨别杏在采后是否经过储藏,应用SIMCA 方法建立采后样品( 采后立即分析、采摘3d

后分析)光谱分类模型,分类正确率为80%~100%。Pérez-Marín等对李子采摘后的冷藏时间(0、6、9 d) 开展了研究,使用Phazir2400手持式MEMS光谱仪

( Polychromix,USA) 和Perten DA-7000 二极管阵列VIS-NIR光谱仪( Perten Instruments North America,USA) ,光谱范围分别为波长1 600 ~ 2 400 nm 和波长400 ~ 1 700nm,采用PLS-DA 方法建立判别模型,多品种混合的李子冷藏时间的最佳判别正确率为83. 7%,单个品种的李子冷藏时间最佳判别正确率为94. 5%;Pérez-Marín 等还对采后经不同冷藏时间的油桃样品进行了判别分析,220 个样品在( 0℃,相对湿度95%) 储存28 d,每间隔7 d 进行光谱采集和理化分析,PLS2-DA 分类模型对不同冷藏时间的油桃样品的判别正确率为72. 4% ~100%,验证结果为66.7% ~ 100%。果蔬在采后储藏或出售过程中,成分会发生改变,导致新鲜度的变化,以上研究显示,通过可见/近红外光谱可准确判断果蔬采后的储藏期/货架期,该技术可作为判断采后果蔬新鲜程度的有效手段。

4.4 果蔬生长或加工过程检测

可见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除了在以上常见的果蔬品质定量定性分析应用外,该技术还被用于果蔬生长或加工过程的监测,研究中使用的仪器、分析的方法等基本上大同小异,只是过程的监测往往需要持续一段时间。Zude等应用德国Carl Zeiss 公司的MMS1手持式光谱仪(波长450~1100 nm) 监测树上柑橘的SSC,建立

经环境光校正的室外水果光谱与SSC 的PLS 模型,该模型在所记录的水果温度范围内对结果并无显著影响,研究结果显示高降水率对果实品质有严重影响,他们以特定品种的平均收获日期为参考来预估对应品种单个水果的采收日期,并指出光谱无损监测可用于精细园艺管理中。Camps 等研究了基于可见/近红外光谱的杏采收日期判别,应用Ocean Optics 公司的便携式光谱仪S-2000( 波长650 ~

1 200 nm,USA) ,跟踪监测果实在树上的成熟过程,按收获期将样本分成绿色果P1(盛花期后75~77 d) 、果实成熟中间阶段P

2 和P3( 盛花期后88 ~ 97 d) 、果实成熟期P4 ( 盛花期后106 ~108 d) ,每个品种在每个阶段的采摘量为25 个,采用阶乘判别分析方法( Factorial discriminantanalysis,FDA) 对果实按采收期( 成熟度) 进行分类,基于光谱的分类模型的正确率达到96%。Fernández-Novales 等对葡萄生长、酿酒以及陈酿过程中的还原糖含量进行了近红外光谱分析研究,应用Ocean Optics 公司生产的便携式光谱对石英流动池内的样品进行扫描分析,用PCA、PLS、MLR等方法建立还原糖预测模型,通过PLS 模型的潜变量载荷确定敏感波长,并用MLR模型进行验证,4 波长( 909、951、961、975 nm) MLR模型的决定系数R2为0. 92,认为该研究结果可以证明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对白葡萄酒和红葡萄酒的生产过程( 包括葡萄生长、发酵及陈酿) 进行监测是可行的。Bertone 等[86]为了实现通过苹果在树上生长时的每个成熟阶段的特征来判断最佳采收期,采用UV-VIS( 波长350 ~ 800 nm,Cary 500,Varian Co. ,USA) 和NIR( 波数4 000 ~ 12 000 cm - 1,Matrix-F,Bruker Optics,Germany) 光谱分析监测果实的SSC、坚实度、淀粉含量和叶绿素含量的变化,在预计采收期的前

3 周至后两周时间段内,每间隔5 d 对60 个样本进行检测分析,对单个水果的采收时间预测标准误差为2. 8 d,对每个检测阶段所有样本平均的采收时间预测标准误差为1. 0 d。通过分析可见/近红外光谱差异监测果蔬生长过程中品质指标的变化情况,更能精确表达果实的实际成熟状态,这比通常的计算生长期、人为主观经验分析等方法更客观、也更能合理确定果蔬适宜的采收日期;在果蔬加工过程中应用该技术也可以根据能不同加工阶段的实际状态更合理地控制或调整加工时间和方法。过程监控中研究中( 特别是果蔬生长过程监控) 往往使用便携式光谱仪,在持续的监测过程中,环境等变化因素比较多,有可能对光谱分析和建模结果造成影响,现有研究较少关注。

4.5 其他应用

此外,可见/近红外光谱还被用于与果蔬品质相关的生长环境条件分析研究。Nagl 等研究了灌溉条件对应用NIR光谱预测芒果成熟期的影响,在成熟阶段的最后三周选6 d 对灌溉和非灌溉果树的果实进行抽样分析,光谱分析结果显示,灌溉和非灌溉的果实在早期有区别,但后期差异不明显,灌溉果实的干物质光谱预测相关系数较高,相反的非灌溉果实的酸度光谱预测相关系数较高,作者建议在考虑灌溉效果时可以将酸度作为采收指标。Pérez-Marín 等在研究采后经不同冷藏时间的油桃样品的判别时,也对不同灌溉方式进行了分析,220 个样品非别采自2 种不同灌溉方式的果树( Fullirrigation,FI 和Regulated deficit irrigation,RDI) ,PLS2-DA 分类模型对不同灌溉方式对应的油桃判别正确率为56.7% ~ 84.4%,验证结果为33. 3% ~100%。

Shao等建立了400-1000nm范围杨梅的可溶性固形物和酸度近红外光谱预测模型,可溶性固形物预测结果为R2=0.85,酸度预测结果为R2=0.92。利用NIR结合高效液相色谱校正,Xie等对杨梅内果糖、葡萄糖和蔗糖含量进行了无损测定,结果表明,采用偏最小二乘回归法对杨梅内糖分含量的测定具有可行性,特别是蔗糖,其预测相关系数达到了0.99。

5 近红外光谱在果蔬品质无损检测中应用研究展望

当今水果蔬菜在加工过程中非常需要一种能够根据某种品质指标(糖度,酸度等)进行快速在线分级,包装的方法。而近红外光谱检测技术恰恰已经展现了检测这些品质的巨大潜力。由于国防和航天工业对图像处理技术的巨大驱动作用,以及科研水平不断发展对光谱获取和软件数据处理分析能力的不断提高,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近红外光谱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食品,医疗,农业等领域,在今后的领域中应该注重所建立模型通用性及转移性,以利于近红外技术的发展。

当然近红外光谱技术不是近乎完美,其也有相应的不足,具体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的优缺点可参见表1。但它对于果蔬无损的检测的作用又是巨大的,相信在未来其检测技术会不断完善,不断加强,应用范围也会越来越广泛。

参考文献

(1)郑建仙。功能性食品甜味剂{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97:11 (2)林影,卢荣德,洋姜水解生产果糖的研究{J。食品工业,1997(5):38-39 (3)李里特。食品物性学。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8.

(4)韩东海。用X射线自动检测柑橘皱皮果的研究。农业机械学报。1998.29(497.101)

(5)前田红。利用近红外分光法非破坏测定水果内部的质量。红外,2001,2:33-37 (6)韩东海,刘新鑫,涂润林。果品无损检测技术在苹果生产和分级中的应用。世界农业3003.1:42-44

(7)严衍禄,赵龙莲,韩东海,近红外光谱分析基础与应用。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

(8)徐广通,袁洪福,陆婉珍,现代近红外光谱技术及应用进展,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00.20(2):134-142

(9)谭芳丽,闵顺根,石振强鲜辣椒中糖分和维生素C含量的近红外光谱非破坏性测定

(10付兴虎,付光伟,毕卫红,近红外光谱技术在水果品质无损检测中的应用的研究与现状{J}红外,2006 27(2):33-37

致谢

完成本论文的许多工作过程中,碰的不少难题和障碍,都在老师的热心帮助下攻破了。特别感谢我的导师蒋巧竣老师的悉心指导和帮助,在最初的试验题目选择到操作方案的制定上,再到结果的总结并论文的撰写,都有老师的建议和指导。在研究的过程中,导师对科学的务实以及专业知识见解给我留下极大的印象和启示,使我在科研和理论知识上收获良多。在此,向蒋巧竣老师以及其他指导过我的各位老师和帮助过我的同学们表示最衷心的感谢!也感谢这篇论文所涉及的学者前辈,没有他们研究成果的启发,完成本论文的道路便会非常复杂曲折。

同时要感谢学院提供的图书资料等一系列的支持,并感激温州科技职业学院的领导和老师们三年来的培养与指导,让我度过这有意义的大学生活。

近红外光谱分析原理

近红外光(Near Infrared,NIR)是介于可见光(VIS)和中红外光(M IR)之间的电磁波,按ASTM(美国试验和材料检测协会)定义是指波长在780~2526nm范围内的电磁波,习惯上又将近红外区划分为近红外短波(780~1100nm)和近红外长波(1100~2526nm)两个区域。 近红外光谱属于分子振动光谱的倍频和主频吸收光谱,主要是由于分子振动的非谐振性使分子振动从基态向高能级跃迁时产生的,具有较强的穿透能力。近红外光主要是对含氢基团X-H(X=C、N、O)振动的倍频和合频吸收,其中包含了大多数类型有机化合物的组成和分子结构的信息。由于不同的有机物含有不同的基团,不同的基团有不同的能级,不同的基团和同一基团在不同物理化学环境中对近红外光的吸收波长都有明显差别,且吸收系数小,发热少,因此近红外光谱可作为获取信息的一种有效的载体。近红外光照射时,频率相同的光线和基团将发生共振现象,光的能量通过分子偶极矩的变化传递给分子;而近红外光的频率和样品的振动频率不相同,该频率的红外光就不会被吸收。因此,选用连续改变频率的近红外光照射某样品时,由于试样对不同频率近红外光的选择性吸收,通过试样后的近红外光线在某些波长范围内会变弱,透射出来的红外光线就携带有机物组分和结构的信息。通过检测器分析透射或反射光线的光密度,就可以确定该组分的含量。

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包括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定性分析的目的是确定物质的组成与结构,而定量分析则是为了确定物质中某些组分的含量或是物质的品质属性的值。与常用的化学分析方法不同,近红外光谱分析法是一种间接分析技术,是用统计的方法在样品待测属性值与近红外光谱数据之间建立一个关联模型(或称校正模型,Calibration Mode l)。因此在对未知样品进行分析之前需要搜集一批用于建立关联模型的训练样品(或称校正样品,Calibration Samples),获得用近红外光谱仪器测得的样品光谱数据和用化学分析方法(或称参考方法,Reference method)测得的真实数据。 其工作原理是,如果样品的组成相同,则其光谱也相同,反之亦然。如果我们建立了光谱与待测参数之间的对应关系(称为分析模型),那么,只要测得样品的光谱,通过光谱和上述对应关系,就能很快得到所需要的质量参数数据。分析方法包括校正和预测两个过程: (1)在校正过程中,收集一定量有代表性的样品(一般需要80个样品以上),在测量其光谱图的同时,根据需要使用有关标准分析方法进行测量,得到样品的各种质量参数,称之为参考数据。通过化学计量学对光谱进行处理,并将其与参考数据关联,这样在光谱图和其参考数据之间建立起一一对应映射关系,通常称之为模型。虽然建立模型所使

近红外光谱分析及其应用简介

近红外光谱分析及其应用简介 1、近红外光谱分析及其在国际、国内分析领域的定位 近红外光谱分析是将近红外谱区(800-2500nm)的光谱测量技术、化学计量学技术、计算机技术与基础测试技术交叉结合的现代分析技术,主要用于复杂样品的直接快速分析。近红外分析复杂样品时,通常首先需要将样品的近红外光谱与样品的结构、组成或性质等测量参数(用标准或认可的参比方法测得的),采用化学计量学技术加以关联,建立待测量的校正模型;然后通过对未知样品光谱的测定并应用已经建立的校正模型,来快速预测样品待测量。 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自上世纪60年代开始首先在农业领域应用,随着化学计量学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80年代以来逐步受到光谱分析学家的重视,该项技术逐渐成熟,90年代国际匹茨堡会议与我国的BCEIA等重要分析专业会议均先后把近红外光谱分析与紫外、红外光谱分析等技术并列,作为一种独立的分析方法;2000年PITTCON 会议上近红外光谱方法是所有光谱法中最受重视的一类方法,这种分析方法已经成为ICC(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Cere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国际谷物科技协会)、AOAC(American Association of Official Analytical Chemists美国公职化学家协会)、AACC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Cereal Chemists美国谷物化学家协会)等行业协会的标准;各发达国家药典如USP(United States Pharmacopoeia美国药典)均收入了近红外光谱方法;我国2005年版的药典也将该方法收入。在应用方面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已扩展到石油化工、医药、生物化学、烟草、纺织品等领域。发达国家已经将近红外方法做为质量控制、品质分析和在线分析等快速、无损分析的主要手段。 我国对近红外光谱技术的研究及应用起步较晚,上世纪70年代开始,进行了近红外光谱分析的基础与应用研究,到了90年代,石化、农业、烟草等领域开始大量应用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但主要是依靠国外大型分析仪器生产商的进口仪器。目前国内能够提供完整近红外光

近红外光谱分析原理

近红外光(Near Infrared,NIR)就是介于可见光(VIS)与中红外光(MIR)之间得电磁波,按ASTM(美国试验与材料检测协会)定义就是指波长在78 0~2526nm范围内得电磁波,习惯上又将近红外区划分为近红外短波(78 0~1100nm)与近红外长波(1100~2526nm)两个区域。 近红外光谱属于分子振动光谱得倍频与主频吸收光谱,主要就是由于分子振动得非谐振性使分子振动从基态向高能级跃迁时产生得,具有较强得穿透能力。近红外光主要就是对含氢基团X-H(X=C、N、O)振动得倍频与合频吸收,其中包含了大多数类型有机化合物得组成与分子结构得信息。由于不同得有机物含有不同得基团,不同得基团有不同得能级,不同得基团与同一基团在不同物理化学环境中对近红外光得吸收波长都有明显差别,且吸收系数小,发热少,因此近红外光谱可作为获取信息得一种有效得载体。近红外光照射时,频率相同得光线与基团将发生共振现象,光得能量通过分子偶极矩得变化传递给分子;而近红外光得频率与样品得振动频率不相同,该频率得红外光就不会被吸收。因此,选用连续改变频率得近红外光照射某样品时, 由于试样对不同频率近红外光得选择性吸收,通过试样后得近红外光线在某些波长范围内会变弱,透射出来得红外光线就携带有机物组分与结构得信息。通过检测器分析透射或反射光线得光密度, 就可以确定该组分得含量。 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包括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定性分析得目得就是确定物质得组成与结构,而定量分析则就是为了确定物质中某些组分

得含量或就是物质得品质属性得值。与常用得化学分析方法不同,近红外光谱分析法就是一种间接分析技术,就是用统计得方法在样品待测属性值与近红外光谱数据之间建立一个关联模型(或称校正模型,Calibra tion Model)。因此在对未知样品进行分析之前需要搜集一批用于建立关联模型得训练样品(或称校正样品,Calibration Samples),获得用近红外光谱仪器测得得样品光谱数据与用化学分析方法(或称参考方法,R eference method)测得得真实数据。 其工作原理就是,如果样品得组成相同,则其光谱也相同,反之亦然。如果我们建立了光谱与待测参数之间得对应关系(称为分析模型),那么,只要测得样品得光谱,通过光谱与上述对应关系,就能很快得到所需要得质量参数数据。分析方法包括校正与预测两个过程: (1)在校正过程中,收集一定量有代表性得样品(一般需要80个样品以上),在测量其光谱图得同时,根据需要使用有关标准分析方法进行测量,得到样品得各种质量参数,称之为参考数据。通过化学计量学对光谱进行处理,并将其与参考数据关联,这样在光谱图与其参考数据之间建立起一一对应映射关系,通常称之为模型。虽然建立模型所使用得样本数目很有限,但通过化学计量学处理得到得模型应具有较强得代表性。对于建立模型所使用得校正方法视样品光谱与待分析得性质关系不同而异,常用得有多元线性回归,主成分回归,偏最小二乘,人工神经网络与拓扑方法等。显然,模型所适用得范围越宽越好,但就是模型得范围大

红外吸收光谱特征峰特别整理版

表典型有机化合物的重要基团频率(/cm-1) 化合物基团X-H伸缩振动区叁键区双键伸缩振动区部分单键振动和指纹区 烷烃-CH3 asCH:2962±10(s) asCH:1450±10(m) sCH:2872±10(s)sCH:1375±5(s) -CH2- asCH:2926±10(s)CH:1465±20(m) sCH:2853±10(s) CH:2890±10(s)CH:~1340(w) 烯烃 CH:3040~3010(m)C=C:1695~1540(m)CH:1310~1295(m) CH:770~665(s) CH:3040~3010(m)C=C:1695~1540(w)CH:970~960(s) 炔烃-C≡C-H CH:≈3300(m)C≡C:2270~2100(w) 芳烃 CH:3100~3000(变) 泛频:2000~1667(w) C=C :1650~1430(m) 2~4个峰 CH:1250~1000(w) CH:910~665 单取代:770~730(vs) ≈700(s) 邻双取代:770~735(vs) 间双取代:810~750(vs) 725~680(m) 900~860(m) ~对双取代:860~790(vs)

醇类 R-OH OH :3700~3200(变) OH :1410~1260(w) CO :1250~1000(s) OH :750~650(s) 酚类 Ar-OH OH :3705~3125(s) C=C :1650~1430(m) OH :1390~1315(m) CO :1335~1165(s) 脂肪醚 R-O-R ' CO :1230~1010(s) 酮 C=O :≈1715(vs) 醛 CH :≈2820,≈2720(w) 双峰 C=O :≈1725(vs) 羧酸 OH :3400~2500(m) C=O :1740~1690(m) OH :1450~1410(w) CO :1266~1205(m) 酸酐 C=O :1850~1880(s) C=O :1780~1740(s) CO :1170~1050(s) 酯 泛频C=O :≈3450(w) C=O :1770~1720(s) COC :1300~1000(s) 胺 -NH 2 NH2:3500~3300(m) 双峰 NH :1650~1590(s,m) CN (脂肪):1220~ 1020(m,w) CN ( 芳香):1340~ 1250(s) -NH NH :3500~3300(m) NH :1650~1550(vw) CN ( 脂肪):1220~ 1020(m,w) CN ( 芳香):1350~ 1280(s)

现代近红外光谱分析仪工作原理

现代近红外光谱分析仪工作原理 现代近红外光谱分析仪工作原理 2011年02月08日 20世纪90年代初,外国厂商开始在我国销售近红外光谱分析仪器产品,但在很长时间内,进展不大,其原因主要是:首先,近红外光谱分析要求光谱仪器、光谱数据处理软件(主要是化学计量学软件)和应用样品模型结合为一体,缺一不可。但被分析样品会由于样品产地的不同而不同,国内外的样品通常有差异,因此,进口仪器的应用模型一般不适合分析国内样品。如果自己建立模型,就需要操作人员了解和熟悉化学计量学知识和软件,而外商在中国的代理机构缺乏这方面的专业人才,不能有效地根据用户的需要组织培训,因此,用户对这项技术缺乏全面了解,影响到了它的推广使用。其次,进口仪器价格昂贵,售后技术服务费用也往往超出大多数用户的承受能力。 现代近红外光谱分析技工作原理 近红外光谱主要是由于分子振动的非谐振性使分子振动从基态向高能级跃迁时产生的。近红外光谱记录的是分子中单个化学键的基频振动的倍频和合频信息,它常常受含氢基团X-H(X-C、N、O)的倍频和合频的重叠主导,所以在近红外光谱范围内,测量的主要是含氢基团X-H振动的倍频和合频吸收。 由于倍频和合频跃迁几率低,而有机物质在NIR光谱区为倍频与合频吸收,所以消光系数弱,谱带重叠严重。因此从近红外光谱中提取有用信息属于弱信息和多元信息,需要充分利用现有的光机技术、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进行处理。计算机技术主要包括光谱数据处理和数据关联技术。光谱数据处理是消除仪器因素(灯及测量方式等)环境因素(如温度等)和样品物态(如颜色、形态等)等对光谱的影响。常采用的方法有平滑、微分、基线漂移扣减、多元散射校正(MSC)和有限脉冲响应滤波(FIR)等也可以用小波变换来进行部分处理。数据关联技术主要是化学计量学方法。化学计量学的发展使多组分分析中多元信息处理理论和技术日益成熟,解决了近红外光谱区重叠的问题。通过关联技术可以实现近红外光谱的快速分析。在近红外光谱的应用中我们所关心的是被测样品的组成或各种物化性质,因此,如何提取这些有用信息是近红外光谱分析的技术核心。现在的许多研究与应用表明,

红外与近红外光谱常用数据处理算法

一、数据预处理 (1)中心化变换 (2)归一化处理 (3)正规化处理 (4)标准正态变量校正(标准化处理)(Standard Normal Variate,SNV)(5)数字平滑与滤波(Smooth) (6)导数处理(Derivative) (7)多元散射校正(Multiplicative Scatter Correction,MSC) (8)正交信号校正(OSC) 二、特征的提取与压缩 (1)主成分分析(PCA) (2)马氏距离 三、模式识别(定性分类) (1)基于fisher意义下的线性判别分析(LDA) (2)K-最邻近法(KNN) (3)模型分类方法(SIMCA) (4)支持向量机(SVM) (5)自适应boosting方法(Adaboost) 四、回归分析(定量分析) (1)主成分回归(PCR) (2)偏最小二乘法回归(PLS) (3)支持向量机回归(SVR)

一、数据预处理 (1) 中心化变换 中心化变换的目的是在于改变数据相对于坐标轴的位置。一般都是希望数据集的均值与坐标轴的原点重合。若x ik 表示第i 个样本的第k 个测量数据,很明显这个数据处在数据矩阵中的第i 行第k 列。中心化变换就是从数据矩阵中的每一个元素中减去该元素所在元素所在列的均值的运算: u ik k x x x =- ,其中k x 是n 个样本的均值。 (2) 归一化处理 归一化处理的目的是是数据集中各数据向量具有相同的长度,一般为单位长度。其公式为: 'ik x = 归一化处理能有效去除由于测量值大小不同所导致的数据集的方差,但是也可能会丢失重要的方差。 (3)正规化处理 正规化处理是数据点布满数据空间,常用的正规化处理为区间正规化处理。其处理方法是以原始数据集中的各元素减去所在列的最小值,再除以该列的极差。 min() 'max()min() ik ik k k x xk x x x -= - 该方法可以将量纲不同,范围不同的各种变量表达为值均在0~1范围内的数据。但这种方法对界外值很敏感,若存在界外值,则处理后的所有数据近乎相等。 (4) 标准化处理(SNV )也称标准正态变量校正 该处理能去除由单位不同所引起的不引人注意的权重,但这种方法对界外点不像区间正规化那样的敏感。标准化处理也称方差归一化。它是将原始数据集各个元素减去该元素所在列的元素的均值再除以该列元素的标准差。 ';ik k ik k k x x x S S -==

基于可见–近红外光谱技术的红茶 等级判别研究

Applied Physics 应用物理, 2019, 9(5), 233-242 Published Online May 2019 in Hans. https://www.360docs.net/doc/611969626.html,/journal/app 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611969626.html,/10.12677/app.2019.95028 Discrimination Research on Black Tea Grade Based on Visible-Near Infrared Spectroscopy Jiajie Ou, Shicheng Jiang, Cheng Zhang, Li Yuan, Jiancheng Yu, Yanlin Tang* College of Physics, Guizhou University, Guiyang Guizhou Received: Apr. 26th, 2019; accepted: May 8th, 2019; published: May 15th, 2019 Abstract Taking Zunyi black tea as the research object, the Black tea grade discrimination based on visi-ble-near infrared spectroscopy technology was used, and the discrimination effect of the identifi-cation model on black tea was examined. Firstly, the obtained raw spectral data are preprocessed by 8 methods such as SG-Smoothing method, multivariate scattering correction method, detrending method and so on. Comparing these eight spectral preprocessing method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partial least squares discriminant model is the best spectral preprocessing method. Then, the com-petitive adaptive re-weighting algorithm, combined with the competitive adaptive re-weighting al-gorithm and the moving window method of continuous projection algorithm is used to filter the spectral characteristic wavelength variables of the entire spectral region, to establish a partial least squares identification model. After comparing the evaluation indexes of model quality,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partial least squares method of the SG-smoothing pre-processed spectral data combined with the competitive adaptive re-weighting algorithm is the best way to select the characteristic wavelength and establish the identification model. This method can identify the grade of black tea more accurately and quickly. Keywords Near-Infrared Spectroscopy, Black Tea, Grade Discrimination, Partial Least Squares Regression 基于可见–近红外光谱技术的红茶 等级判别研究 欧家杰,姜仕程,张成,袁荔,于建成,唐延林* 贵州大学物理学院,贵州贵阳 *通讯作者。

红外吸收光谱特征峰

表15.1 典型有机化合物的重要基团频率(/cm-1) asCH asCH sCH sCH asCH CH sCH CH CH CH C=C CH CH CH C=C CH CH C≡C CH CH C=C CH OH OH

CO OH OH C=C OH CO CO C=O CH C=O OH C=O OH CO CO C=O C=O 泛频C=O C=O COC NH2NH CN CN NH NH CN CN asNH C=O CN

sNH NH NH2 NH CN+NH C=O NH+CN C=O C=O C≡N NO2NO2 CN NO2NO2 CN 吡啶类 CH C=C及C=N CH CH 嘧啶类 CH C=C及C=N CH CH *表中vs,s,m,w,vw用于定性地表示吸收强度很强,强,中,弱,很弱。

中红外光谱区一般划分为官能团区和指纹区两个区域,而每个区域又可以分为若干个波段。 官能团区 官能团区(或称基团频率区)波数范围为4000~1300cm -1 , 又可以分为四个波段。 ★ 4000~2500cm -1 为含氢基团x —H (x 为O 、N 、C )的伸缩振动区,因为折合质量小,所以波数高,主要有以下五种基团吸收 ● 醇、酚中O —H :3700~3200cm -1 , 无缔合的O —H 在高 一侧,峰形尖锐, 强度为s 缔合的O —H 在低 一侧, 峰形宽钝, 强度为s ● 羧基中O —H : 3600~2500 cm -1 , 无缔合的O —H 在高 一侧,峰形尖锐, 强度为s 缔合可延伸至2500 cm -1 ,峰非常宽钝, 强度为s ● N —H : 3500~3300 cm -1 , 伯胺有两个H ,有对称和非对称两个峰, 强度为s—m 叔胺无H ,故无吸收峰 ● C —H : <3000 cm -1 为饱和C : ~2960 cm -1 ( ),~2870 cm -1 ( ) 强度为m-s ~2925 cm -1 ( ),~2850 cm -1 ( ) 强度为m-s ~2890 cm -1 强度为w >3000 cm -1 为不饱和 C : (及苯环上C-H)3090~3030 cm -1 强度为m ~3300 cm -1 强度为m ● 醛基中C —H :~2820及~2720两个峰 强度为m-s

近红外光谱

近红外光谱在果蔬品质无损检测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摘要 本论文介绍了近红外光谱无损检测机理,近红外光谱在果实品质的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的研究概况,并对近红外光谱对果实品质无损检测存在问题及前景做了简单的分析。 关键词 无损检测;近红外光谱;内部品质;果蔬 1 引言 1.1 果蔬无损检测研究概况 果蔬品质主要是指果蔬形态、颜色、密度、硬度以及含糖量、水分、酸度、病变等。果蔬品质检测技术作为保障果蔬质量、提升产品市场竞争力的一种手段,可以分为有损检测和无损检测两种。有损检测一般需要借助传统的化学分析测定方法或是现代仪器分析方法( 如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气相色谱分析、质谱分析等) ,测定过程比较烦琐、人力物力耗费大、检测成本非常高。无损检测又称为非破坏性检测,是利用果蔬的物理性质,如力学性质、热学性质、电学性质、光学性质和声学性质等,在获取样品信息的同时保证了样品的完整性,检测速度较传统的化学方法迅速,且能有效地判断出从外观无法获得的样品内部品质信息。目前,果蔬品质与安全的无损检测技术主要包括: 光谱分析技术、光谱成像技术、机器视觉技术、介电特性检测技术、声学特性及超声波检测技术、力学检测技术、核磁共振检测技术、生物传感器技术、电子鼻与电子舌技术等等。针对不同的检测对象和检测指标,这些无损检测技术各具优势。 1.2 近红外光谱无损检测研究概况 近红外光谱分析( Near Infrared Spectroscopy,NIR) 技术是近十年来发展最为迅速的高新分析技术之一,以其快速、简便、高效等优势已被人们认识和接受,并且其应用范围也由谷物、饲料扩展到食品和果蔬等领域。水果是重要的农产品,消费者在选购水果时对于内部品质如口感、糖度和酸度等极为看重。而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将其用于水果内部品质检测具有快速、非破坏性、无需前处

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的数据处理方法

引言 近红外是指波长在780nm~2526nm范围内的光线,是人们认识最早的非可见光区域。习惯上又将近红外光划分为近红外短波(780nm~1100nm)和长波(1100 nm~2526 nm)两个区域.近红外光谱(Near Infrared Reflectance Spectroscopy,简称NIRS)分析技术是一项新的无损检测技术,能够高效、快速、准确地对固体、液体、粉末状等有机物样品的物理、力学和化学性质等进行无损检测。它综合运用了现代计算机技术、光谱分析技术、数理统计以及化学计量学等多个学科的最新研究果,并使之融为一体,以其独有的特点在很多领域如农业、石油、食品、生物化工、制药及临床医学等得到了广泛应用,在产品质量分析、在线检测、工艺控制等方面也获得了较大成功。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的数据处理主要涉及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光谱预处理方法的研究,目的是针对特定的样品体系,通过对光谱的适当处理,减弱和消除各种非目标因素对光谱的影响,净化谱图信息,为校正模型的建立和未知样品组成或性质的预测奠定基础;二是近红外光谱定性和定量方法的研究,目的在于建立稳定、可靠的定性或定量分析模型,并最终确定未知样品和对其定量。 1工作原理 近红外光谱区主要为含氢基团X-H(X=O,N,S,单健C,双健C,三健C等)的倍频和合频吸收区,物质的近红外光谱是其各基团振动的倍频和合频的综合吸收表现,包含了大多数类型有机化合物的组成和分子结构的信息。因为不同的有机物含有不同的基团,而不同的基团在不同化学环境中对近红外光的吸收波长不同,因此近红外光谱可以作为获取信息的一种有效载体。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是利用被测物质在其近红外光谱区内的光学特性快速估测一项或多项化学成分含量。被测样品的光谱特征是多种组分的反射光谱的综合表现,各组分含量的测定基于各组分最佳波长的选择,按照式(1)回归方程自动测定结果:组分含量=C0+C1(Dp)1+C2(Dp)2+…+Ck(Dp)k(1)式中:C0~k为多元线性回归系数;(Dp)1~k为各组分最佳波长的反射光密度值(D=-lgp,p为反射比)。该方程准确的反映了定标范围内一系列样品的测定结果,与实验室常规测定法之间的标准偏差SE为:SE=[Σ(y-x)2/(n-1)]1/2(2)式中:x表示实验室常规法测定值,y表示近红外光 谱法测值,n为样品数。 2光谱数据的预处理 仪器采集的原始光谱中除包含与样品组成有关的信息外,同时也包含来自各方面因素所产生的噪音信号。这些噪音信号会对谱图信息产生干扰,有些情况下还非常严重,从而影响校正模型的建立和对未知样品组成或性质的预测。因此,光谱数据预处理主要解决光谱噪音的滤除、数据的筛选、光谱范围的优化及消除其他因素对数据信息的影响,为下步校正模型的建立和未知样品的准确预测打下基础。常用的数据预处理方法有光谱数据的平滑、基线校正、求导、归一化处理等。 2.1数据平滑处理 信号平滑是消除噪声最常用的一种方法,其基本假设是光谱含有的噪声为零均随机白噪声,若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可降低噪声提高信噪比。平滑处理常用方法有邻近点比较法、移动平均法、指数平均法等。 2.1.1邻近点比较法 对于许多干扰性的脉冲信号,将每一个数据点和它旁边邻近的数据点的

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的数据处理方法

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的数据处理方法

引言 近红外是指波长在780nm~2526nm范围内的光线,是人们认识最早的非可见光区域。习惯上又将近红外光划分为近红外短波(780nm~1100nm)和长波(1100 nm~2526 nm)两个区域.近红外光谱(Near Infrared Reflectance Spectroscopy,简称NIRS)分析技术是一项新的无损检测技术,能够高效、快速、准确地对固体、液体、粉末状等有机物样品的物理、力学和化学性质等进行无损检测。它综合运用了现代计算机技术、光谱分析技术、数理统计以及化学计量学等多个学科的最新研究果,并使之融为一体,以其独有的特点在很多领域如农业、石油、食品、生物化工、制药及临床医学等得到了广泛应用,在产品质量分析、在线检测、工艺控制等方面也获得了较大成功。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的数据处理主要涉及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光谱预处理方法的研究,目的是针对特定的样品体系,通过对光谱的适当处理,减弱和消除各种非目标因素对光谱的影响,净化谱图信息,为校正模型的建立和未知样品组成或性质的预测奠定基础;二是近红外光谱定性和定量方法的研究,目的在于建立稳定、可靠的定性或定量分析模型,并最终确定未知样品和对其定量。 1工作原理 近红外光谱区主要为含氢基团X-H(X=O,N,S,单健C,双健C,三健C等)的倍频和合频吸收区,物质的近红外光谱是其各基团振动的倍频和合频的综合吸收表现,包含了大多数类型有机化合物的组成和分子结构的信息。因为不同的有机物含有不同的基团,而不同的基团在不同化学环境中对近红外光的吸收波长不同,因此近红外光谱可以作为获取信息的一种有效载体。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是利用被测物质在其近红外光谱区内的光学特性快速估测一项或多项化学成分含量。被测样品的光谱特征是多种组分的反射光谱的综合表现,各组分含量的测定基于各组分最佳波长的选择,按照式(1)回归方程自动测定结果:组分含量=C0+C1(Dp)1+C2(Dp)2+…+Ck(Dp)k(1)式中:C0~k为多元线性回归系数;(Dp)1~k为各组分最佳波长的反射光密度值(D=-lgp,p为反射比)。该方程准确的反映了定标范围内一系列样品的测定结果,与实验室常规测定法之间的标准偏差SE为:SE=[Σ(y-x)2/(n-1)]1/2(2)式中:x表示实验室常规法测定值,y表示近红外光 谱法测值,n为样品数。 2光谱数据的预处理 仪器采集的原始光谱中除包含与样品组成有关的信息外,同时也包含来自各方面因素所产生的噪音信号。这些噪音信号会对谱图信息产生干扰,有些情况下还非常严重,从而影响校正模型的建立和对未知样品组成或性质的预测。因此,光谱数据预处理主要解决光谱噪音的滤除、数据的筛选、光谱范围的优化及消除其他因素对数据信息的影响,为下步校正模型的建立和未知样品的准确预测打下基础。常用的数据预处理方法有光谱数据的平滑、基线校正、求导、归一化处理等。 2.1数据平滑处理 信号平滑是消除噪声最常用的一种方法,其基本假设是光谱含有的噪声为零均随机白噪声,若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可降低噪声提高信噪比。平滑处理常用方法有邻近点比较法、移动平均法、指数平均法等。 2.1.1邻近点比较法

近红外光谱分析原理

近红外光谱分析原理公司内部档案编码:[OPPTR-OPPT28-OPPTL98-OPPNN08]

近红外光(Near Infrared,NIR)是介于可见光(VIS)和中红外光(MI R)之间的电磁波,按ASTM(美国试验和材料检测协会)定义是指波长在780~2526nm范围内的电磁波,习惯上又将近红外区划分为近红外短波(780~1100nm)和近红外长波(1100~2526nm)两个区域。 近红外光谱属于分子振动光谱的倍频和主频吸收光谱,主要是由于分子振动的非谐振性使分子振动从基态向高能级跃迁时产生的,具有较强的穿透能力。近红外光主要是对含氢基团X-H(X=C、N、O)振动的倍频和合频吸收,其中包含了大多数类型有机化合物的组成和分子结构的信息。由于不同的有机物含有不同的基团,不同的基团有不同的能级,不同的基团和同一基团在不同物理化学环境中对近红外光的吸收波长都有明显差别,且吸收系数小,发热少,因此近红外光谱可作为获取信息的一种有效的载体。近红外光照射时,频率相同的光线和基团将发生共振现象,光的能量通过分子偶极矩的变化传递给分子;而近红外光的频率和样品的振动频率不相同,该频率的红外光就不会被吸收。因此,选用连续改变频率的近红外光照射某样品时,由于试样对不同频率近红外光的选择性吸收,通过试样后的近红外光线在某些波长范围内会变弱,透射出来的红外光线就携带有机物组分和结构的信息。通过检测器分析透射或反射光线的光密度,就可以确定该组分的含量。

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包括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定性分析的目的是确定物质的组成与结构,而定量分析则是为了确定物质中某些组分的含量或是物质的品质属性的值。与常用的化学分析方法不同,近红外光谱分析法是一种间接分析技术,是用统计的方法在样品待测属性值与近红外光谱数据之间建立一个关联模型(或称校正模型,Calibration Mode l)。因此在对未知样品进行分析之前需要搜集一批用于建立关联模型的训练样品(或称校正样品,Calibration Samples),获得用近红外光谱仪器测得的样品光谱数据和用化学分析方法(或称参考方法,Reference me thod)测得的真实数据。 其工作原理是,如果样品的组成相同,则其光谱也相同,反之亦然。如果我们建立了光谱与待测参数之间的对应关系(称为分析模型),那么,只要测得样品的光谱,通过光谱和上述对应关系,就能很快得到所需要的质量参数数据。分析方法包括校正和预测两个过程: (1)在校正过程中,收集一定量有代表性的样品(一般需要80个样品以上),在测量其光谱图的同时,根据需要使用有关标准分析方法进行测量,得到样品的各种质量参数,称之为参考数据。通过化学计量学对光谱进行处理,并将其与参考数据关联,这样在光谱图和其参考数据之间建立起一一对应映射关系,通常称之为模型。虽然建立模型所使

#第三章 红外吸收光谱分析

第三章红外吸收光谱分析 3.1概述 3.1.1红外吸收光谱的基本原理 红外吸收光谱法又称为分子振动转动光谱,属于分子光谱的范畴,是有机物结构分析的重要方法之一。当一定频率的红外光照射分子时,若分子中某个基团的振动频率和红外辐射的频率一致,两者产生共振,光的能量通过分子偶极矩的变化传递给分子,该基团就吸收了这个频率的红外光,产生振动能级跃迁;如果红外辐射的频率和分子中各基团的振动能级不一致,该频率的红外光将不被吸收。如果用频率连续变化的红外光照射某试样,分子将吸收某些频率的辐射,引起对应区域辐射强度的减弱,用仪器以吸收曲线的形式记录下来,就得到该试样的红外吸收光谱,稀溶液谱带的吸光度遵守Lambert-Beer定律。 图3-1为正辛烷的红外吸收光谱。红外谱图中的纵坐标为吸收强度,通常用透过率或吸光度表示,横坐标以波数或波长表示,两者互为倒数。图中的各个吸收谱带表示相应基团的振动频率。各种化合物分子结构不同,分子中各个基团的振动频率不同。其红外吸收光谱也不同,利用这一特性,可进行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分析、定性鉴定和定量分析。 图3-1 正辛烷的红外光谱图 几乎所有的有机和无机化合物在红外光谱区均有吸收。除光学异构体,某些高分子量的高聚物以及一些同系物外,结构不同的两个化合物,它们的红外光谱一定不会相同。吸收谱带出现的频率位置是由分子振动能级决定,可以用经典力学(牛顿力学)的简正振动理论来说明。吸收谱带的强度则主要取决于振动过程中偶极矩的变化和能级跃迁的概率。也就是说,红外光谱中,吸收谱带的位置、形状和强度反映了分子结构的特点,而吸收谱带的吸收强度和分子组成或官能团的含量有关。 因此,红外吸收光谱在化学领域中的使用,大体上可分为两个方面,即分子结构的基础研究和用于化学组成的分析。 首先,红外光谱可以研究分子的结构和化学键。利用红外光谱法测定分子的

红外光谱峰值分析的方法

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 第一节一般原理 电子能级跃迁所产生的吸收光谱,主要在近紫外区和可见区,称为可见-紫外光谱;键振动能级跃迁所产生的吸收光谱,主要在中红外区,称为红外光谱;自旋的原子核在外加磁场中可吸收无线电波而引起能级的跃迁,所产生的吸收光谱称为核磁共振谱。 第二节紫外光谱 一、紫外光谱的基本原理 用波长围200 nm~800 nm的光照射含有共轭体系的的不饱和化合物的稀溶液时,部分波长的光被吸收,被吸收光的波长和强度取决于不饱和化合物的结构。以波长l为横座标,吸收度A为纵座标作图,得紫外光谱,或称电子光谱。 是化合物紫外光谱的特征常数。 紫外光谱中化合物的最大吸收波长λ max 可见-紫外光谱适用于分析分子中具有π键不饱和结构的化合物。 二、紫外光谱在有机结构分析中的应用 随着共轭体系的延长,紫外吸收向长波方向移动,且强度增大(π→π*),因此可判断分子中共轭的程度。 利用紫外光谱可以测定化合物的纯度或含量。 第三节红外光谱 一、红外光谱的基本原理 用不断改变波长的红外光照射样品,当某一波长的频率刚好与分子中某一化学键的振动频率相同时,分子就会吸收红外光,产生吸收峰。用波长(λ)或波长的倒数—波数(cm-1)为横坐标,百分透光率(T%)或吸收度(A)为纵坐标做图,得到红外吸收光谱图(IR)。分子振动所需能量对应波数围在400 cm-1~4000 cm-1。

二、红外吸收峰的位置和强度 分子中的一个化学键可有几种不同的振动形式,而产生不同的红外吸收峰,键的振动分为两大类。 伸缩振动,用n表示,原子间沿键轴方向伸长或缩短。 弯曲振动用δ表示,形成化学键的两个原子之一与键轴垂直方向作上下或左右弯曲。 组成化学键的原子的质量越小,键能越高,键长越短,振动所需能量越大,吸收峰所在的波数就越高。 红外光谱的吸收峰分为两大区域: 4000 cm-1~1330 cm-1区域:特征谱带区,是红外光谱分析的主要依据。 1330 cm-1~650 cm-1区域:指纹区。每一化合物在指纹区都有它自己的特征光谱,对分子结构的鉴定能提供重要信息。 (很强);s(强);m(中强);w(弱);红外吸收峰的强弱用下列符号表示:v s v (很弱);b(宽峰)。 w 凡能使键增强的因素,引起峰位向高波数方向移动,反之,则向低波数方向移动。 三、各类化合物的红外光谱举例 (一)烃类化合物 注:烷烃,即饱和烃,是只有碳碳单键和碳氢键的链烃。烷烃的通式为CnH2n+2。 烯烃是指含有C=C键(碳-碳双键)(烯键)的碳氢化合物,单链烯烃分子通式为CnH2n 炔烃,为分子中含有碳碳三键的碳氢化合物的总称,其官能团为碳-碳三键(C≡C),分子通式为CnH2n-2

现代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的原理及应用

现代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的原理及应用 1 简介 近红外光(near infrared,NIR)是介于可见光(VIS)和中红外光(MIR或IR)之间的电磁波美国材料检测协会(ASTM)将近红外光谱区定义为波长 780-2526nm的光谱区(波数为12820-3959cm-1)习惯上又将近红外区划分为近红外短波(780-1100nm)和近红外长波(1100-2526nm)两个区域。从20世纪50年代起,近红外光谱技术就在农副产品分析中得到广泛应用,但是由于技术上的原因,在随后的20多年中进展不大。进入20世纪80 年代后,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以及化学计量学方法在解决光谱信息提取和消除背景干扰方面取得的良好效果,加之近红外光谱在测试技术上所独有的特点,人们对近红外光谱技术的价值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从而进行了广泛的研究。数字化光谱仪器与化学计量学方法的结合标志着现代近红外光谱技术的形成。数字化近红外光谱技术在20 世纪90年代初开始商品化。近年来,近红外光谱的应用技术获得了巨大发展,在许多领域得到应用,对推进生产和科研领域的技术进步发挥了巨大作用。近红外光谱技术是90年代以来发展最快、最引人注目的光谱分析技术,测量信号的数字化和分析过程的绿色化使该技术具有典型的时代特征。由于近红外光在常规光纤中有良好的传输特性,使近红外光谱技术在实时在线分析领域中得到很好的应用。在工业发达国家,这种先进的分析技术已被普遍接受,例如1978年美国和加拿大采用近红外法代替凯氏法,作为分析小麦蛋白质的标准方法。 20世纪90年代初,外国厂商开始在我国销售近红外光谱分析仪器产品,但在很长时间内,进展不大,其原因主要是:首先,近红外光谱分析要求光谱仪器、光谱数据处理软件(主要是化学计量学软件)和应用样品模型结合为一体,缺一不可。但被分析样品会由于样品产地的不同而不同,国内外的样品通常有差异,因此,进口仪器的应用模型一般不适合分析国内样品。如果自己建立模型,就需要操作人员了解和熟悉化学计量学知识和软件,而外商在中国的代理机构缺乏这方面的专业人才,不能有效地根据用户的需要组织培训,因此,用户对这项技术缺乏全面了解,影响到了它的推广使用。其次,进口仪器价格昂贵,售后技术服务费用也往往超出大多数用户的承受能力。 1995年以来,国内许多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开始积极研究和开发适合国内需要的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并且做了大量技术知识的普及工作,为我国在这一技术领域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开创了崭新的局面。 2 工作原理 近红外光谱主要是由于分子振动的非谐振性使分子振动从基态向高能级跃迁时产生的。近红外光谱记录的是分子中单个化学键的基频振动的倍频和合频信息,它常常受含氢基团X-H(X-C、N、O)的倍频和合频的重叠主导,所以在近

红外光谱分析方法

红外光谱分析方法通则

前言 本标准的编制参照了国标GB 6040-85《化工产品用红外光谱定量分析方法通则》,四川大学出版的《聚合物红外光谱分析和鉴定》等资料。红外光谱仪现已安装、调试完毕,已开始正式使用,需制订通则以保证我公司的原材料及产品的检验任务。 本标准由冰箱公司标准化委员会提出。 本标准由质保部负责起草并解释。 本标准1998年11月首次发布,主要起草人:。

红外光谱分析方法通则 QJ/KB 1620.021-98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红外光谱仪的技术参数、技术要求、试验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广东科龙电器股份有限公司冰箱公司。 2 引用标准 下列标准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本标准的条文。在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GB 6040-85 化工产品用红外光谱定量分析方法通则 3技术参数 3.1型号:美国尼高力公司生产的560型FT-IR红外光谱仪 3.2额定功率:130W/130VA 3.3额定电压:100V~240V 3.4电流:0.6A~1.3A 3.5频率:50Hz~60Hz 3.6仪器组成:光源—样品室—干涉仪—检测器—放大器—计算机—打印机 4 技术要求 红外光谱仪应符合标准要求。当红外辐射通过气体、液体或固体样品时,由于样品的分子结构不同,在不同波长处产生有选择性的吸收,然后以波数或波长为横坐标,以透过率或吸光度为纵坐标描绘成光谱图,得到样品的特征吸收曲线,即红外吸收光谱。以光谱中吸收峰的位置和形状来判断或鉴别样品的结构,以特征吸收峰的强度来测定样品的含量,这种方法称为红外光谱分析方法。 4.1 环境条件 红外光谱仪属于光、机、电联合动作的精密仪器,对环境条件,应具备以下条件。冰箱公司

近红外光谱

近红外光谱偏最小二乘法快速测定八角茴香中莽草酸含量 [ 09-08-31 10:31:00 ] 编辑:studa20 作者:范铭然,孟庆繁,王迪,王天然,杨光,滕利荣,林凤 【摘要】目的采用偏最小二乘法(PLS)建立测定八角茴香中莽草酸含量的近红外光谱定量分析模型。方法应用多种光谱预处理方法分别对八角茴香固体粉末样品的近红外光谱进行预处理,并采用预处理后的光谱分别建立定量分析模型,模型经过选择最适主因子数进行优化。结果经过比较各个模型的内部交互验证均方根误差(RMSECV)和交互验证预测值与实验测得值间的相关系数(Rv),外部均方根误差(RMSEP),选取最优的模型。结论结果表明定量分析模型稳健性好和预测精度高,在中药有效成分定量分析方面有很大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八角茴香近红外光谱偏最小二乘法莽草酸 八角茴香为木兰科植物八角茴香Illicium verum Hook f.的干燥成熟果实,产于中国南方地区和越南,是我国重要“药食同源”经济树种,为我国特产辛香料和中药。八角茴香中普遍含有莽草酸,是莽草酸的丰富来源之一。研究表明莽草酸具有很好的抗炎、镇痛和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是有效对付致命的H5N1型禽流感病毒的药物“达菲”的合成中间体[1,2],具有广阔的开发价值和应用前景。 近红外光谱波长范围在780~2 500 nm,有机化合物在该区有吸收。其特点是吸收较弱,样品不需稀释就可测量,适于组分的常量分析,易于实现简便快速的非破坏分析。但谱带较宽,组分间谱带重叠严重,给直接分析带来困难[3,4]。化学计量学可有效地解决这个问题。偏最小二乘法(Partial Least Square, PLS)是目前化学计量学中最有效的分析方法之一。 莽草酸的常规测量方法为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5],该方法通常需要合适的溶剂,经过超声波等方法进行提取,前期预处理非常繁琐、费时,而且因需要大量的有机试剂而污染环境和对操作人员造成伤害。本文采用NIR光谱结合偏最小二乘法(PLS)建立测定八角茴香中莽草酸含量的定量分析模型。本实验所建立的测定八角茴香中莽草酸含量的定量分析模型具有较高的预测精度,为中药中有效成分含量的测定提供一种新方法。 1 材料与仪器 八角茴香购于沈阳家乐福超市;莽草酸对照品购于Sigma公司;甲醇和 H3PO4,分析纯;乙腈,色谱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