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顶层设计

论顶层设计
论顶层设计

论顶层设计

年级:2016级

姓名:刘冰倩

专业:化学

学号:2016010399

【摘要】

顶层设计”这个源于工程学的概念,早在30多年前已经被跨国公司普遍采纳,通过“顶层设计”这样一个系统性思考的方法论,可以有效地解决错综复杂的市场问题和企业内部的经营管理难题,为企业的健康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企业“顶层设计”分成四个层面:企业家思维转变、战略转型、管理体系升级与企业文化再造,顶层设计有五个关键要素:前瞻性预判、从后往前看、系统化思考、方法论支撑、数据化分析。只有将顶层设计落到实处,企业才能又好又快的发展。

【关键词】

顶层设计企业

21世纪,经济增速整体放缓,市场环境由大众化消费向小众化市场转变,这种外部环境与内部环境的悄然改变,决定了中国企业的转型升级已经迫在眉睫。然而,由于缺乏顶层设计,众多企业发展方向不明、经营战略缺失,导致转型升级陷入“不转型是等死、转型是找死”的困境。“顶层设计”就是企业的出路。

一、顶层设计的概念特征

“顶层设计”最早是个工程学概念,其字面含义是自高端开始的总体构想。换句话说,就是在系统工程学中,顶层设计是指理念与实践之间的“蓝图”,总的特点是具有“整体的明确性”和“具体的可操作性”,在实践过程中能够“按图施工”,避免各自为政造成工程建设过程的混乱无序。其本质内涵是站在全局高度,着眼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对某项工作或任务进行统筹谋划,确立科学的方略和思路,集中系统资源、整合系统要素、调整系统结构、协调系统功能,形成自上而下层层衔接、环环相扣的合力,高效快捷地实现目标。现阶段,“顶层设计”已经成为了新的政治名词。

从产生背景、基本内涵和衍生发展来看,顶层设计具有系统性、整体性、统领性、协同性、可操作性等基本特点。系统性是顶层设计的基本点。任何一项工作或任务,都可视为一个系统,进而运用系统论予以分析和研究。概言之,就是根据物质世界普遍联系的原理,探究系统内部要素之间、内部要素与外部环境之间的运动规律,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认识客观事物,系统谋划、协同推进完成目标任务。整体性是顶层设计的立足点。站在全局和长远,对系统各方面各层次

的要素、功能和结构进行通盘考量,统筹谋划。统领性是顶层设计的着眼点。高层统领低层,高端统领低端。核心理念和主要目标源自高层,高处审视,自上而下,层层展开。协同性是顶层设计的关键点。通过顶层设计,使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系统的内部要素关联匹配、协调一致、协力同向,内外的环境条件紧密衔接、互促互动、相得益彰。可操作性是顶层设计的落脚点。“任务书”、“时间表”、“路线图”、“责任状”清晰主体、明确任务、确定时限,便于贯彻执行,落到实处。

二、顶层设计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

“顶层设计”这个概念并不是什么新鲜事物,只是过去大家忙于低头拉车,而忘了抬头看路,更不愿意花时间做基础性的工作,什么“大鱼吃小鱼”,什么“快鱼吃慢鱼”,大家把关注点都放在了速度指标上,而忽视了质量指标,结果必然是欲速则不达,付出了沉重的代价。“顶层设计”这个源于工程学的概念,早在30多年前已经被跨国公司普遍采纳,作为经营管理的指导方针,通过“顶层设计”这样一个系统性思考的方法论,可以有效地解决错综复杂的市场问题和企业内部的经营管理难题,为企业的健康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顶层设计绝不简简单单是领导设计,需要集中各职能专业经验,经过周密、详细、全方位总体论证的设计,理顺关系,凝聚力量,形成合力。国家如此,企业也如此。良好的顶层设计能将企业的战略管理水平带到更高的平台。反之,缺乏良好的顶层设计也将成为企业发展的严重缺陷,甚至造成企业重大战略失败,严重制约企业的生存和

发展。

当然,仅仅意识到“顶层设计”的重要性还不行,必须让更多的中国企业掌握进行“顶层设计”的方法论,通过“顶层设计”实现企业的转型与升级。当然,转型意味着中国企业不得不经历一次痛苦的“蜕变”,这是成长过程中最艰难的时刻,因为在某些方面甚至要否定自己过去的成功,这是很多人不情愿做的一件事。进行“顶层设计”,需要企业家们既要有前瞻的眼光,还要有顽强的毅力和执着的精神,更要有科学的方法论。

三、顶层设计的实践途径

顶层设计”应该是用科学的方法论对企业未来五年的发展做出系统性的规划,即按照“以终为始”的原则,基于对目标市场的理解,对用户需求的把握,对竞争格局的认知,通过系统的分析把经营管理目标设定好,把用户心目中理想的完整产品描述清楚,把实现目标的关键要素和主要挑战罗列出来,把潜在的问题和风险预见到,从而根据目标去配置资源,缺什么,补什么,倒排时间表,形成一个通俗易懂的“剧本”,然后让各个职能的管理者按照“剧本”上的分工扮演好自己的角色。而在执行过程中,各级经理人扮演着导演和助理导演的角色,需要给执行者“说戏”,这样才能让战略落地。

企业“顶层设计”分成四个层面:企业家思维转变、战略转型、管理体系升级与企业文化再造。这是一个有先后顺序和逻辑关系的系统,其中企业家思维转变是顶层设计的第一步,属于远见和动力系统。也就是说,我们的企业转型首先要解决企业家自身转型的思想意识转

变问题,因为企业家是企业的领头羊,只有当领头羊想清楚了,想透彻了,转型才不会迷失方向,才不会走弯路

顶层设计有五个关键要素: 前瞻性预判、从后往前看、系统化思考、方法论支撑、数据化分析。

前瞻性预判。顶层设计首先要做的就是把未来5年企业面临的外部环境和各种挑战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描述清楚,形成一套标准化的文本,并告诉企业上下每一位员工,让大家明白企业面临什么样的机会与挑战,如何做才能把握住机会,唯有这样才能始终领先对手半步。我认为这是企业高层领导者最最核心的工作,即面对未知的世界,面对不确定的未来,能够高瞻远瞩,从“后知后觉”到“先知先觉”。

从后往前看。有了前瞻性的预判,顶层设计接下来要做的就是把终极目标描述清楚,形成一幅令人向往的画面,让大家看清未来。所以一个好的领导者必定是一个好的导演,可以给部下“说戏”,可以把自己心目中的那幅画面传递给员工,让大家明明白白地去做事,通过循循善诱引导大家发挥出自己的水平。

系统化思考。有了清晰的终极目标,接下来就是系统地思考要实现终极目标,哪些要素是充分条件,哪些要素是必要条件。可以说,系统性思考就是努力寻找“根本解”,从源头上做文章,绝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大家在日常工作中看到的问题往往是表面的现象,如果根据表面现象去采取对策,往往事倍功半,治标不治本,很容易反复。

方法论支撑。唯有把系统性的思考上升到理论的高度,企业才可以重复成功的模式和做法,才能够基业长青。所以优秀的企业一定

要有方法论做支撑,包括企业战略规划、产品创新体系、产品研发体系、商业模式设计等等。注重方法论、注重过程控制是西方企业的特点,因为他们相信只要过程正确,结果就一定正确;如果结果不正确,一定是过程中某个环节出了问题。有了方法论就可以提高组织智商,减少重复劳动。

数据化分析。仅有方法论是不够的,企业要想成为行业中的佼佼者,就必须形成一套科学的决策机制和运营管控体系,学会用量化的语言去沟通、分析和决策。要知道精细化管理是建立在信息化基础之上的,而信息化系统包括很多分支,比如决策支持系统、运营管控系统、人力资源系统、知识管理系统等等。

顶层设计是中国企业转型与升级的突破口,因为有了“顶层设计”,才能让中国企业少走弯路,少缴学费,逐渐从微利经营转向厚利经营,从后知后觉到先知先觉,才会涌现一大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中国企业,实现质的飞跃

参考文献

1、《赢在顶层设计》高建华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3年9月

2、顶层设计对企业战略发展重要性的探讨董爱兵《江苏科技信息》, 2013(23):59-60

3、浅析“纯顶层设计”企业文化张云《人力资源管理》

2013(6):248-248

企业都在说的顶层设计,何谓“顶层”

企业都在说的顶层设计,何谓“顶层”? 顶层设计,是指企业顶层设计是指运用系统论的方法,从全局的角度,对某项任务或者某个项目的各方面、各层次、各要素统筹规划,以集中有效资源,高效快捷地实现目标。根据企业的战略制定计划,针对不同的层次水平,应对不同的项目和公司发展问题。 而通常的顶层设计,就是站在一定的高度,做出企业长远发展的统筹规划。顶层设计的顶层二字,又当何解呢? 高度。顶层设计要站在产业的高度。早在零五年,我国就提出供给侧改革,这就是对产业和实际供需关系的调整。顶层设计站在产业的高度,以纵向和横向的并购、回购等行为实现产业整合,完善产业链,触发企业价值创造的内在机制。希达为企业提供顶层设计服务,是希望企业的每一个规划的落实和执行,要依靠科学的顶层设计,积极探索实施一系列有效措施,促进形成企业资金整合、产业完善的长效机制和内生动力。 远度。企业的顶层设计必须要着眼于5-10年的愿景。一般,企业的顶层设计行为,都是应对的中、长期发展目标,结合企业发展战略规划,做出系统化的安排。不能着眼于眼前利益,眼光必须放长久,在产业、企业管理、商业模式、企业结构等多方面作出统筹安排。 角度。顶层意味着视野站在最高层,也就是必须要拥有全局视野,制定出全面规划,企业的顶层设计全面囊括商业模式、资本运作、企业治理、组织结构、企业战略和企业愿景等方面,对于股权权结构、企

业组织结构、法人治理结构都要具体化、可行化安排,涉及相应的规则,对项目的进度与关键资源分配和进度发展做到有效把控。 逻辑。顶层设计必须要有很好的系统逻辑。顶层设计是一种自顶而下,以终为始的统筹规划,最终输出的是企业内外部构架、组织结构和法人治理结构。希达资本认为顶层设计立足于企业战略、产业价值、客户主张、资源配置等多方面内容,就需要设计者具有清晰、系统的思维逻辑,才能更好的梳理和调整各方面内容。 顶层设计不是单一的,在希达金服看来,好的顶层设计依托于好的股权机制和薪资体系,更要在落地时有全员的配和,才能真正发挥其作用。

谈智慧城市顶层设计

谈智慧城市顶层设计 首先我们引用一段网上的资料,包括对智慧城市和顶层设计的看法: 新时期的智慧城市建设呈现出新特征。新时期智慧城市建设具备几大特征,主要包括:第一,数据的自动采集.充分利用物联网等技术,越来 越多的基础设施将具备信息自动采集和迅捷采集的能力,使城市的信 息获取更加便捷和高效.第二,信息资源的整合和共享.打破以部门为 分割的信息资源壁垒对智慧城市建设至关重要,对城市主体范围内人、土地、能源、经济等信息资源的整合,能够保障智慧城市各应用之间的资源共享;第三,数据资源的充分挖掘.基于整合的信息资源,充分 利用知识管理、数据挖掘等手段,智慧城市将越来越多的表现出数据智能化处理的特征,成为一切智能应用的基础;第四,智能应用。面向市民、政府和企业三类主体,实现战略性技术的深层次、创新型应用,智慧城市将最终表现为对城市生产和生活方式的改善。

综上可见,顶层设计对智慧城市建设的成效至关重要。目前全世界的智慧城市建设还处在摸索过程中,亟需全面整体的技术模型来规范软件、接口、体系标准等关键要素,尤其在中国条块分割的行政体系下,智慧城市推进如果没有一个整体性的顶层设计指导,在实施过程中必然会遭遇各自为政、信息孤岛等城市信息化建设的老问题,增加智慧城市建设失败的风险。 赛迪顾问认为,智慧城市顶层设计是针对智慧城市建设,从全局的视角出发,进行总体架构的设计,对整个架构的各个方面、各个层次、各种参与力量、各种正面的促进因素和负面的限制因素进行统筹考虑和设计。作为智慧城市的建设主体,城市政府应充分借鉴发达国家电子政务顶层设计的方法论,建立符合本地实际的智慧城市顶层设计。赛迪顾问认为,可参考以架构(EA)方法论的顶层设计推进思路,包括体制机制架构、业务架构、绩效架构、信息架构和技术架构。 =========================================================== ====== 对于智慧城市需要顶层设计是谈得最多的一个词,所有智慧城市后续建设或运营出现的问题往往都归功于智慧城市缺乏顶层设计导致。而很多城市在规划建设智慧城市过程中,往往做了智慧城市顶层设计的

公司如何进行顶层设计说明

公司如何进行顶层设计 为什么职业经理人很难超越老板的人格魅力? 为什么高层已授权可是执行依然不能到位? 为什么很难打破“一放就乱,一抓就死”的管理魔咒? 为什么职能之间协同出现低效率? 为什么公司里总会有些不确定因素让老板夜不能寐? 我从事的是为本土企业提供规范化、科学化发展的企业管理咨询事业,长期扎根在一线为企业家和企业提供服务,我觉得,对于中国成长型企业来说,上述的问题很有代表性。 “问题总在前三排,根子还在主席台”。很多企业问题的根源往往存在于顶层,顶层的规则设计好了,许多问题才会迎刃而解。一个工程学术语——“顶层设计”成为中国新的政治名词(“顶层设计”在中共中央关于“十二五”规划的建议中首次出现),这一新名词进入国家新五年规划,预示着中国改革事业进入了新的征程。我

认为企业家们也应该用“顶层设计”的思维统筹考虑企业经营的各层次和各要素,统揽全局,追根溯源,在最高层次上寻求问题的解决之道。 顶层设计告诉我们要运用系统论的方法,从全局的角度,对某项任务或者某个项目的各方面、各层次、各要素统筹规划,以集中有效资源,高效快捷地实现目标。 企业在不同成长阶段,危机表现的形式不一样。许多中小型企业正处于成长与成熟之间,最有可能出现领导危机、内部秩序危机、控制危机。成功的企业越来越注重顶层设计,以避免出现上述危机,在对未来趋势做出前瞻性预判的基础上,进行系统性、体系化的战略规划。把战略和利益分配挂钩,把战略与管理部门职能转变挂钩,把战略与企业文化再造挂钩,才是实现企业持续发展的出路。 顶层设计是一种高层次的战略性思考能力的表现。经营企业就是“取势、优术、明道、利器、强将和精兵”,十二字方针贯穿到企业经营活动中,企业大厦就不会 摇摇欲坠。 怎样从顶层设计企业运营的机制呢? 首先,企业要确定一致认同、鼓舞人心的公司发展愿景和使命,实现愿景目标所需的积极的制胜战略,雄心勃勃的业绩目标。 其次,股东大会、董事会和高层管理人员之间划分权力、责任、利益,分工合理、职责清晰的高层管理队伍及高效的决策体系,形成总部和分公司之间“集权有驰、分权有张”的格局。 再次,确保公司经营安全,规避风险的内部控制模式,创造客户价值和充分发挥公司职能之间协同效应的程序,从不同角度履行职责的权责划分体系。

论顶层设计的四个关键问题

论“顶层设计”的四个关键问题 “顶层设计”到底指什么?如何在深化改革的语境中认识这一来自中央的战略性提法?我们有必要沿着四个关键问题进行理论和实践的梳理,澄清并厘定其内涵,构建对这一关键词以及衍生理论和制度设计的科学认知。 问题一:为什么要引入“顶层设计”? “顶层设计”作为一种战略思路被引入到改革话语体系中是有其宏观背景和具体情境的。关于当前要进一步深化的改革,其中有三点是已经基本达成共识的:第一,改革进入攻坚阶段,渐进式的改革已经遭遇挑战。与改革开放初期相比,当前的改革已经涉入“深水”区,之所以要在重点领域推进改革其根本目的固然在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发展的客观需求,还在于重点领域目前的利益格局以及长期以来形成的体制症结,已经严重制约了生产力的进一步解放和越来越突出的社会公平正义的诉求。这些问题已经不是“渐进式”和“修补式”措施能够解决得了的。第二,伴随着30多年来的改革开放,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诸领域的体制建设和运行模式已经逐渐明朗,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的整体布局已经日渐清晰,制度建设积累的结果以及可供借鉴的发展经验都表明,“摸着石头过河”的改革模式已经不再适应当前深化改革的需要,科学系统的整体设计已经迫在眉睫。第三,社会主义事业建设到今天,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诸领域的体制运行和要素互动已经系统化和网络化,任何一项改革措施都可能牵一发而动全身。因此,接下来的改革就

越来越像一项系统的“网络工程”,要实现整体的良性运行,必须要有能够贯彻总体战略价值和理念的“蓝图”,能够实现“自上而下”的整体的、系统的、把控全局的设计,用以指导实践,这就是“顶层设计”之所以被引入高端战略构思的主要原因。从中央的视角来看,“顶层设计”意味着一种态度和理念:从态度上讲,“顶层设计”意味着改革势在必行,政府责无旁贷,要担负起“总设计师”的角色;从理念上讲,“顶层设计”意味着科学发展观在治国方略上的具体呈现,那就是在尊重基层创新的基础上,科学地设计改革的蓝图要高瞻远瞩并从全局着眼。 问题二:“顶层设计”到底要设计什么? 尽管我们可以在一定意义上揣测国家和政府对改革的基本方略,但关于什么是“顶层设计”,实际上官方文献并没有给出一个明确的解释,这也就导致了在后续的学界讨论中形成了莫衷一是和众说纷纭的局面。实际上,“顶层设计”指的并不是具体的设计原则和设计方案,而是在于对设计的全局观和系统观以及科学性的强调,其实质是一种科学的工程设计理念。 在此理念下,“顶层设计”强调来自高端的总控全局的价值观和理念的主导,以及由此产生的针对改革攻坚的系统性和科学性的自上而下的总体设计。这一理解包含两层含义:第一,强调全局观和系统观,也即强调设计的“高端性”—政府主导。政府主导改革的合法性可以从历史和现实两个角度得到证明:历史层面,30年来的改革开放经验表明,政府主导的改革基本上是成功的,不仅在经济上取得了“奇迹般”的增

顶层设计内涵解读与首要任务分析

顶层设计内涵解读与首要任务分析 核心提示:“顶层设计”实际上是指“从高处着眼的自上而下的层层设计”。顶层设计具有应用性、操作性的突出特点,强调执行力,在执行中注重细节,实施精细化管理和全面质量管理,注重各环节之间的互动与衔接,以便确保工程的完成和质量的提升。自从“顶层设计”在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中出现后,这一概念被广泛地应用开来,以至于人们在谈论工作时,特别是谈到加快和深化改革时,言必称顶层设 “顶层设计”实际上是指“从高处着眼的自上而下的层层设计”。顶层设计具有应用性、操作性的突出特点,强调执行力,在执行中注重细节,实施精细化管理和全面质量管理,注重各环节之间的互动与衔接,以便确保工程的完成和质量的提升。 自从“顶层设计”在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中出现后,这一概念被广泛地应用开来,以至于人们在谈论工作时,特别是谈到加快和深化改革时,言必称顶层设计。那么,我们究竟应该怎样正确地理解顶层设计并且运用好顶层设计?该如何理解顶层设计和深化改革的关系?我们又该如何通过顶层设计深化当前的各项改革,尤其是在深化各项改革中重点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这些是我们必须回答的问题。 顶层设计被误读了什么 Top—Down Design,是西方国家源于自然科学或大型工程技术领域的一种设计理念。引进中国后被翻译为“顶层设计”。Top—Down Design的意思是,站在一个战略的制高点,从最高层开始,弄清楚要实现的目标后,从上到下地把一层一层设计好,使所有的层次和子系统都能围绕总目标,产生预期的整体效应。显然,Top—Down Design不仅包含着对高层层次的设计,而且也包含着对中层层次和基层层次的设计,并不是如有些学者所理解的,“顶层设计”就是“对顶层的设计”,并据此提出,既要进行“顶层设计”,也要进行“基层设计”。殊不知,Top—Down Design本身就包含着“基层设计”,强调要具体化到细节。由此可知,把Top—Down Design翻译为“顶层设计”,只能体现这一设计的最主要的特征,即置身于最高处这一点,它确实有美中不足的地方。“顶层设计”实际上是指“从高处着眼的自上而下的层层设计”。还要注意到,不要把顶层设计理解为就是一种完全工程性质的技术活,只具有应用性、操作性的特点。顶层设计首先是宏观战略设计,需要哲学理性思维,崇尚人文思想指引。其次,尽管顶层设计具有应用性、操作性的突出特点,但也不是只要有了工程蓝图、施工流程就可以了,还要进一步看有没有施工队伍和最终工程是否完工。正因为这样,顶层设计十分强调执行力,在绘制蓝图后,注重执行,在执行中注重细节,实施精细化管理和全面质量管理,注重各环节之间的互动与衔接,以便确保工程的完成和质量的提升。 提出顶层设计为了什么 很显然,中央在《“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提出顶层设计的要求,目的是为了“全面推进各领域改革”。同时,通过对各领域的改革,来推进各领域的

互联网+电子政务大数据平台顶层设计与规划设计方案

互联网+电子政务 顶层设计与规划设计方案1

目录 第1章总则 (14) 1.1、指导思想 (14) 1.2、总体目标 (14) 1.2.1、政务服务标准化 (15) 1.2.2、政务服务精准化 (15) 1.2.3、政务服务便捷化 (15) 1.2.4、政务服务平台化 (16) 1.2.5、政务服务协同化 (16) 第2章重点任务 (17) 2.1、业务支撑体系建设 (17) 2.2、基础平台体系建设 (18) 2.3、关键保障技术体系建设 (19) 2.4、评价考核体系建设 (19) 第3章“互联网+政务服务”的主要内容 (20) 3.1、按事项性质分类 (21) 3.2、按服务对象分类 (22) 3.3、按实施主体分类 (22) 3.4、按服务主题分类 (22) 3.5、按服务层级分类 (23) 2

3.7、按行政管辖分类 (23) 第4章“互联网+政务服务”平台总体架构 (23) 4.1、总体构架 (24) 4.1.1、总体层级体系 (24) 4.1.1.1、国家级平台 (26) 4.1.1.2、省级平台 (26) 4.1.1.3、地市级平台 (27) 4.2、平台系统组成 (28) 4.3、建设方式 (30) 4.3.1、分建方式 (30) 4.3.2、统分方式 (31) 4.3.3、统建方式 (32) 4.4、业务流程 (33) 4.5、平台技术架构 (35) 4.5.1、基础设施层 (36) 4.5.2、数据资源层 (36) 4.5.3、应用支撑层 (36) 4.5.4、业务应用层 (37) 4.5.5、用户及服务层 (37) 4.6、用户注册和认证体系 (37) 4.6.1、分建方式 (38) 4.6.2、统分方式 (39) 3

智慧城市需要顶层设计指引

智慧城市需要顶层设计指引 随着经济不断发展,城市正面临诸多挑战:人口膨胀过快、交通拥挤不堪、环境污染严重、资源消耗过度、安全隐患明显、各类事故不断发生……令人高兴的是随着信息通讯技术的发展,“城市病”正被逐个破解,但是如何整合这些分散的解决方案使城市运转更有效率更智慧,越来越多的地方政府把目光投向了建设智慧城市。 智慧城市建设将改变中国新一轮城市竞争格局。在经济危机的国际背景下,世界许多国家已将智慧城市建设提升为振兴经济的国家战略。在美国,奥巴马称“经济刺激资金将会投入到宽带网络等新兴技术中去,毫无疑问,这就是美国在21世纪保持和夺回竞争优势的方式”,清晰表明了其智慧地球战略;新加坡“智慧国2015”计划的预计成果两方面,包括凭借ICT增强经济竞争力和创新力,促进ICT产业增长提高产业竞争力;日本在2009年8月将"u-Japan"升级为"i-Japan"战略,提出“智慧泛在”构想;韩国的松岛新市镇的智慧城市试点建设,希望借助智慧城市建设宣扬韩国的通讯技术水准,发挥其对国际通讯领域的影响力。在中国,“感知中国”已经成为新一轮信息技术革命背景下推动国家产业升级、迈向信息社会的顶层战略。具体到各个城市,人口膨胀、资源紧张、交通拥挤、环境恶化等资源和环境矛盾日益突出,迫切要求加快城市管理和运行创新,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背景下,思维创新和虚拟手段的结合成为解决城市发展问题的关键,智慧城市作为提升区域竞争力的核心手段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城市所认知。据赛迪顾问统计,到2012年,中国明确提出并已启动建设的智慧城市数量已有40个左右,已初步形成沿海地区聚集分布、中西部地区热点涌现的总体分布格局,中国智慧城市建设热潮已经兴起。可以预见,随着城市智能发展新模式开始孕育成型,智慧城市建设将逐渐改变着中国新一轮城市竞争格局。 一、智慧城市需要顶层设计指引 新时期的智慧城市建设呈现出新特征。新时期智慧城市建设具备几

正确理解顶层设计的内涵与要求

正确理解顶层设计的内涵与要求 作者:闻新国时间:2012-09-01 上层正式提出并首肯了顶层设计概念,既是针对社会对改革期望的一种回应,也是对中国改革开放进程中根本性制度变迁和最终确立方式的一种明确,更是对深化改革作出的一种当担和承诺。从社会对深层次问题进行改革的呼声来看,顶层设计隐喻了几个方面的关键词需要明朗化。 关键词之一,顶层深化共识。改革需要顶层设计,那么顶层对改革方面重大问题的认识必须达成一致并不断深化。改革至今,已经不再能摸着石头过河了,改什么,如何改,重大的改革理念、目标手段、根本的改革方向等方面应当明确。首先,顶层在经济市场化和政治民主化的改革方向上要达成共识,进而在目标与路径、过程与结果中达成对应关系。另外,改革还在路上,改革需要再次突破也是需要达成的共识。在社会管理方式和国家治理模式等重要方面的观念更新上要达成共识,进一步激发社会发展的自动力和潜力。政府职能围绕维护公平公正的经济社会发展环境,政府控制和利用公共资源的方式收缩到公共财政层面上的认识需要统一。凝聚改革共识,应当在利益多元化和话语多层次的基础上形成协商对话机制。在改革重大问题上努力达成思想

统一,改革的行动合力就会更大。 关键词之二,顶层直面表白。改革是一个破旧立新的过程,更是回归之路进退之中的调整。与前改革时代相比,现代社会结构、科学技术、治理方式和制度环境等社会经济政治形态发生了根本变化,是一个向前发展的过程,中国改革开放置身于这一社会发展进程之中,自然也是一个不断向前推进并与之相适应的过程,而改革在许多方面应是一个回归之路,需要向民众传达真实的信号,尤其要撇开计划经济时代遗留的虚假观念和虚幻的承诺,否则遗留的虚假观念与改革期望形成的落差一起会阻碍改革的推进。改革既是观念的更正,更是真实制度的改进,要让社会回归真实、回归本原,让民众回归自我、回归理性,让制度向人权保护和法治建设演进,不断完善保障有效的私有财产制度和民主平等的公共政治制度,实现颠倒之颠倒。改革如此辩证地处于进退之中,需要直面表白启迪心智。 关键词之三,顶层痛下决心。要求顶层设计,就是要求顶层要有改革家的气质,在某些方面要痛下决心,并付诸行动。改革有风险,但是不改革有危险。改革需要战略思维,需要智慧和勇气。改革既要利用各种条件不失时机步步推进,更需排除不合理利益集团干扰,痛下决心打破不合理的利益分配格局,下大气力改革造成不合理利益形成的制度体制。改革会有阻力,但改革不

践行顶层设计 助推学校发展(定稿)

践行“顶层设计”助推学校发展 成都市龙泉驿区第三十三小学校钟青俊 “顶层设计”来源于引进的工程学概念,是一种从最高端向最低端、从一般到特殊展开系统推进的设计方法。引用到教育及其它领域后,其内涵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就教育及学校的“顶层设计”而言,它不但是一种设计方法,也是一种发展理念,是一种遵循教育规律、优化资源配置、指向顶层目标、追求最优发展的理想和信念;“顶层设计”是一个具体方案,是一个以核心理念为统领,涵盖各个层面各个系统的有计划、有标准、有程序、有措施、有评价、有文化的工作方案。”顶层设计”是一系列实践活动,是学校各部门、全体师生员工为践行顶层理念、实现教育理想所进行的一系列实践活动。”顶层设计”是一场教育教学思想的创新,包括学校的办学思路、办学理念、发展战略、管理体制、教育教学方法等方面的创新与重构。 全面推进以“育人为本,特色发展”为核心的小学“顶层设计”教育教学改革,是深入实施素质教育,进一步促进我区小学教育高位均衡、科学优质发展的重大举措,是龙泉驿区小学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具体体现。近一年的学习、实践、交流和反思,让我深刻的体会到:只要认真践行“顶层设计”,必将助推学校科学发展。 一、“顶层设计”,使学校理清了办学思路,找准了办学定位。 自区教育局2010年“8.20”会议以来,我校按照区教育局的统一安排,通过理论学习、参加讲师团报告会、教育集团交流研讨、办学思想大讨论、“顶层设计”大论坛等多种形式的活动,逐步明晰了

学校的办学思路、办学目标。根据学校历史和现实,以国家、省、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纲要为指导,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办学水平为目的,确立了“让每一个孩子幸福成长”的办学理念和“环境优、质量高、特色明”的办学目标。围绕办学理念和办学目标,构建了以“因材施教,和乐育人”办学思想和“让每一个孩子幸福成长”办学理念为核心,常规管理为保证,队伍建设为关键,课程改革为载体,学生发展为目的,特色建设为途径的“顶层设计”工作思路,并确立了“围绕理念抓制度、内强素质抓队伍、立足校情抓环境、育人为本抓养成、减负增效抓质量、创新思路抓活动、网络联动抓共育”的“七抓”工作策略及实施途径。学校工作有了目标、有了中心、有了落脚点。 二、“顶层设计”,使各项工作得到统筹和兼顾。 学校工作纷繁复杂,在不同时期、不同阶段往往都围绕当时的中心任务开展工作,许多工作都难免出现没有整体性、没有连贯性、没有延续性等问题。自学校开展“顶层设计”以来,较好的克服了这些问题。 我校从本学期开始,学校各项工作均坚持以“顶层设计”为统领,紧紧围绕“让每一个孩子幸福成长”的办学理念,产生了以办学理念为“王”、以所有教育教学工作及人、财、物、时、空各种资源为“蜂”的“蜂王”效应。实现了各项工作统筹兼顾。 为了“让每一个孩子幸福成长”,按照学校既定的“七抓”工作策略,遵循“整体构建、分步实施”的原则,开展了相关工作。

智慧城市的顶层设计与建设方法论

智慧城市的顶层设计与建设方法论

目录 前言 (3) 一、体制机制架构是智慧城市顶层设计的根本保障 (5) 二、业务架构是智慧城市顶层设计的基本出发点 (5) 三、绩效架构是智慧城市顶层设计的检验标准 (6) 四、信息架构是智慧城市顶层设计的资源基础 (7) 五、技术架构是智慧城市顶层设计的实现手段 (7)

前言 智慧城市建设将改变中国新一轮城市竞争格局。在经济危机的国际背景下,世界许多国家已将智慧城市建设提升为振兴经济的国家战略。在美国,奥巴马称“经济刺激资金将会投入到宽带网络等新兴技术中去,毫无疑问,这就是美国在21世纪保持和夺回竞争优势的方式”,清晰表明了其智慧地球战略;新加坡“智慧国2015”计划的预计成果两方面,包括凭借ICT增强经济竞争力和创新力,促进ICT产业增长提高产业竞争力;日本在2009年8月将"u-Japan"升级为"i-Japan"战略,提出“智慧泛在”构想;韩国的松岛新市镇的智慧城市试点建设,希望借助智慧城市建设宣扬韩国的通讯技术水准,发挥其对国际通讯领域的影响力。 在中国,“感知中国”已经成为新一轮信息技术革命背景下推动国家产业升级、迈向信息社会的顶层战略。具体到各个城市,人口膨胀、资源紧张、交通拥挤、环境恶化等资源和环境矛盾日益突出,迫切要求加快城市管理和运行创新,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背景下,思维创新和虚拟手段的结合成为解决城市发展问题的关键,智慧城市作为提升区域竞争力的核心手段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城市所认知。据统计,到2012年,中国明确提出并已启动建设的智慧城市数量已有40个左右,已初步形成沿海地区聚集分布、中西部地区热点涌现的总体分布格局,中国智慧城市建设热潮已经兴起。可以预见,随着城市智能发展新模式开始孕育成型,智慧城市建设将逐渐改变着中国新一轮城市竞争格局。 新时期的智慧城市建设呈现出新特征。新时期智慧城市建设具备几大特征,主要包括:第一,数据的自动采集.充分利用物联网等技术,越来越多的基础设施将具备信息自动采集和迅捷采集的能力,使城市的信息获取更加便捷和高效.第二,信息资源的整合和共享.打

顶层设计方案总结

项层设计总结 1项层设计内容 1.1基础设施建设 1.1.1宽带网络 (1)宽带网络接入能力 (2)宽带网络普及率 (3)宽带用户渗透率 1.1.1.1家庭光纤可接入率 光纤接入是指局端与用户之间完全以光纤作为传输媒体。光纤接入覆盖率是反映了城市基础网络设施发展水平核心指标之一。智慧城市的家庭光纤可接入覆盖率应在99%以上。 1.1.1.2无线网络覆盖率 指通过各种无线传输技术实现的无线网络连接在城市区域的覆盖率。智慧城市的无线网络覆盖率应在95%以上。 1.1.1.3主要公共场所WLAN 覆盖率 指大专院校、交通枢纽、商业集中区、公共活动中心等主要公共场所WLAN 覆盖率。智慧城市主要公共场所WLAN 应达99%以上。 1.1.1.4广播电视网 指电信网、计算机网和有线电视网融合发展、互通互联以及相关衍生业务的发展水平。智慧城市的NGB 覆盖率应在99%以上。

1.1.2电子政务外网 建设统一的电子政务OA办公系统 统筹规划和建设全县电子政务的外网服务平台、内网办公平台,逐步实现电子政务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统一应用。建立健全政务信息共享与交换的规范和机制,制订和完善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加强对政务信息采集、存储、共享等环节的管理,规范各部门的信息交换工作,逐步消除“信息孤岛”现象,提升政府行政效率。 1.1.3政务数据中心 1.1.3.1网络需求 (1)由于政府行业的性质,在构建数据中心时需要搭建两张物理隔离的网络及 其相关的服务器、存储及运行其上的应用,两张网之间的数据交互必须通 过单向导入设备或其它数据交换硬件设备来保证内网的安全性及数据交换 的管理和控制。政务内网和外网在数据中心的构建层面上是相似的,包括 网络、服务器、存储、数据库、中间件、安全、IT服务管理和应用等。 (2)政务内、外网需根据国家《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管理办法》、《涉及国家秘密 的计算机信息系统分级保护技术要求》、《电子政务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实施 指南(试行)》的要求进行安全域的划分,政务内外网需划分二级、三级安 全域,各安全域能根据业务需求灵活划分业务功能域。不同级别安全域之 间需根据安全等级保护要求进行逻辑隔离或物理隔离,不能互访。 (3)由于数据中心需要支持政务服务、企业服务和公共服务,因此数据中心网 络需要支持如下多种类型的接入用户: a)互联网用户:主要是个人用户和企业人员通过互联网访问数据中心来获 取公共服务; b)政府部门用户(包括办公网用户、远程办公用户、移动用户):通过访 问数据中心内网核心区业务的终端用户 c)数据中心运维管理人员:主要负责数据中心运行维护管理的人员,如系

北京市政务大数据平台顶层设计框架及应用方案

北京市政务大数据平台顶层设计框架及应用方案

北京市政务大数据平台顶层设计框架及应用方案本文摘自穆勇在中关村大数据产业联盟上所做的演讲。 一、大数据在政务领域应用的概述 说起大数据技术的应用,首先是在互联网行业起步并逐步拓展到电信、金融、工业等多个领域,产生了巨大的社会价值和产业空间,现正拓展到政务领域。 (一)大数据技术在互联网行业的成功应用,那些地方是值得我们关注的 第一,应该是思维观念和运作方式的变化,所谓的互联网思维,其核心理念包括: 体外互动:邮件、电话、信件互动---服务导引 服务外包:购买服务---简单服务 让渡社会:众包---自助服务 边界开放:数据开放---创造服务 第二,是其技术演进,针对数据处理的技术 首先是传统数据分析处理阶段,该阶段是面向结构化数据,非结构化处理效率低;硬件成本高;平台兼容性差。其次是基于

云计算的大数据处理阶段,该阶段总体有了很大的改进和提升,主要体现在:具备结构化/非结构化混合分析的能力;基于消费级硬件,不依赖高性能、高可靠性硬件,从而保障系统性能和可靠性;平台兼容性好、扩展性高;进而业界又提出去IOE的思路。 第三,是数据挖掘分析技术 画像技术以及各类数据融合、分析、挖掘、预测等。 这些都是政务领域需要学习与借鉴的。为此,我认为:大数据在政务领域应用即包括用新的思维、模式与技术来解决电子政务需求,也包括了政务大数据新的应用。对于第一个方面比较容易理解,对于第二个方面需要对政务大数据给出定义。有些人认为政府没有大数据,只有传统的小数据或中数据。这个问题我们将在下一节专门中进行讨论。 政务领域是大数据应用崭新的领域,它将极大的改变政府的管理模式,有利于节约政府投资、提高政府决策能力、提升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能力,开展大数据在政务领域的应用是大势所趋,势在必行。同时,政务大数据本身也不同于其它领域或行业的数据,其复杂程度和需求的多样化比互联网行业大的多,也难的多。 (二)政务大数据的定义及特点

技术顶层设计的概念

技术顶层设计的概念 顶层设计是个近来频现坊间的热词,它甚至进入了中央文件。顶层设计一词出现的背景在于:随着改革越来越进入深水区,从前那种自下而上“摸着石头过河”的改革路径,已经越走越窄,自上而下进行重点突破、系统谋划的意义凸显。按照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的说法,经过30多年的改革,我们国家有了非常大的发展,但在新的平台上又面临新的选择。应该从哪里着手呢?首先就要有顶层设计。今年在科技界听到的一个比较多的“成语”是“顶层设计”。 什么是顶层设计? 顶层设计就是“计划科学”,就是“顶层”把科研项目和实验给你规划设计好了,下面照着去做。 顶层是谁? 顶层是政府领导、两院院士、973首席、863组长、还有海外归来的千、百人计划人才。 为什么要顶层设计? 据说是领导在总结了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历史后做出的选择。中国靠“顶层设计”制造了两弹一星,合成了胰岛素,也发现了青蒿素,拿了美国人的拉斯克科学大奖。似乎是中国人的“大科学”成就都是靠了顶层设计才取得的。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就体现在“顶层设计”上。今天要和美国人搞科技竞赛,不搞“顶层设计”怕是赢不了美国人。 这听起来有理有据,顺理成章,应该是英明决策。 可是想来想去总觉得哪里有点不对。 于是就想起了世界科学的最高荣誉“诺贝尔”奖。 “诺贝尔”奖从1901年颁发以来,已经颁发了(2012-1901)X 3=333个科学发现和科学发明的大奖。把这333个科学发现和发明一个个仔细研究了似乎没有一个是靠“顶层设计”设计出来的。 发明PCR技术而荣获1993年诺贝尔化学奖的公司职工穆里斯当年怎么排大概也排不到中国式的“顶层”。 想到这里就自然而然产生了一个疑问: 科学发现是能设计出来的吗?设计出来了的还叫科学发现吗? 科学有大小之分吗?那些诺贝尔奖得主当年知道他们的工作是大科学还是小科学吗? 中国的两弹一星靠顶层设计出来的是没错,但那些成就按科学发现的定义来说还真不能算是“发明创造”。拿我们研发药物的行话来说差不多就是“仿制药”。只是彼“药”非此“药”,两弹一星的仿制要比药物的仿制技术上要难得多,规模要大的多,人才和物质的需求量要多的多,各个部门之间的协调要复杂的多。这样的大产品、大工程确实是需要“顶层设计”。

智慧城市建设的顶层设计

智慧城市建设将改变中国新一轮城市竞争格局。在经济危机的国际背景下,世界许多国家已将智慧城市建设提升为振兴经济的国家战略。在美国,奥巴马称“经济刺激资金将会投入到宽带网络等新兴技术中去,毫无疑问,这就是美国在21世纪保持和夺回竞争优势的方式”,清晰表明了其智慧地球战略;新加坡“智慧国2017”计划的预计成果两方面,包括凭借ICT增强经济竞争力和创新力,促进ICT产业增长提高产业竞争力;日本在2009年8月将"u-Japan"升级为 "i-Japan"战略,提出“智慧泛在”构想;韩国的松岛新市镇的智慧城市试点建设,希望借助智慧城市建设宣扬韩国的通讯技术水准,发挥其对国际通讯领域的影响力。 在中国,“感知中国”已经成为新一轮信息技术革命背景下推动国家产业升级、迈向信息社会的顶层战略。具体到各个城市,人口膨胀、资源紧张、交通拥挤、环境恶化等资源和环境矛盾日益突出,迫切要求加快城市管理和运行创新,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背景下,思维创新和虚拟手段的结合成为解决城市发展问题的关键,智慧城市作为提升区域竞争力的核心手段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城市所认知。据统计,到2018年,中国明确提出并已启动建设的智慧城市数量已有80个左右,已初步形成沿海地区聚集分布、中西部地区热点涌现的总体分布格局,中国智慧城市建设热潮已经兴起。可以预见,随着城市智能发展新模式开始孕育成型,智慧城市建设将逐渐改变着中国新一轮城市竞争格局。

新时期的智慧城市建设呈现出新特征。新时期智慧城市建设具备几大特征,主要包括:第一,数据的自动采集.充分利用物联网等技术,越来越多的基础设施将具备信息自动采集和迅捷采集的能力,使城市的信息获取更加便捷和高效.第二,信息资源的整合和共享.打破以部门为分割的信息资源壁垒对智慧城市建设至关重要,对城市主体范围内人、土地、能源、经济等信息资源的整合,能够保障智慧城市各应用之间的资源共享;第三,数据资源的充分挖掘.基于整合的信息资源,充分利用知识管理、数据挖掘等手段,智慧城市将越来越多的表现出数据智能化处理的特征,成为一切智能应用的基础;第四,智能应用。面向市民、政府和企业三类主体,实现战略性技术的深层次、创新型应用,智慧城市将最终表现为对城市生产和生活方式的改善。 综上可见,顶层设计对智慧城市建设的成效至关重要。目前全世界的智慧城市建设还处在摸索过程中,亟需全面整体的技术模型来规范软件、接口、体系标准等关键要素,尤其在中国条块分割的行政体系下,智慧城市推进如果没有一个整体性的顶层设计指导,在实施过程中必然会遭遇各自为政、信息孤岛等城市信息化建设的老问题,增加智慧城市建设失败的风险。 赛迪顾问认为,智慧城市顶层设计是针对智慧城市建设,从全局的视角出发,进行总体架构的设计,对整个架构的各个方面、各个层次、各种参与力量、各种正面的促进因素和负面的限制因素进行统筹考虑和设计。作为智慧城市的建设主体,城市政府应充分借鉴发达国家电子政务顶层设计的方法论,建立符合本地实

北京市政务大数据平台顶层设计框架及应用方案

北京市政务大数据平台顶层设计框架及应用方案 本文摘自穆勇在中关村大数据产业联盟上所做的演讲。 演讲全文: 今天很荣幸有这样一个机会,和大家交流探讨大数据在政务领域的应用问题,我看到群里有很多十分熟悉的朋友,所以交流起来也会比较轻松。有什么问题欢迎大家提出,如果我讲的不对的地方,请不客气批评。 一、大数据在政务领域应用的概述 说起大数据技术的应用,首先是在互联网行业起步并逐步拓展到电信、金融、工业等多个领域,产生了巨大的社会价值和产业空间,现正拓展到政务领域。 (一)大数据技术在互联网行业的成功应用,那些地方是值得我们关注的 第一,应该是思维观念和运作方式的变化,所谓的互联网思维,其核心理念包括: 体外互动:邮件、电话、信件互动---服务导引 服务外包:购买服务---简单服务 让渡社会:众包---自助服务 边界开放:数据开放---创造服务 第二,是其技术演进,针对数据处理的技术 首先是传统数据分析处理阶段,该阶段是面向结构化数据,非结构化处理效率低;硬件成本高;平台兼容性差。其次是基于云计算的大数据处理阶段,该阶段总体有了很大的改进和提升,主要体现在:具备结构化/非结构化混合分析的能力;基

于消费级硬件,不依赖高性能、高可靠性硬件,从而保障系统性能和可靠性;平台兼容性好、扩展性高;进而业界又提出去IOE的思路。 第三,是数据挖掘分析技术 画像技术以及各类数据融合、分析、挖掘、预测等。 这些都是政务领域需要学习与借鉴的。为此,我认为:大数据在政务领域应用即包括用新的思维、模式与技术来解决电子政务需求,也包括了政务大数据新的应用。对于第一个方面比较容易理解,对于第二个方面需要对政务大数据给出定义。有些人认为政府没有大数据,只有传统的小数据或中数据。这个问题我们将在下一节专门中进行讨论。 政务领域是大数据应用崭新的领域,它将极大的改变政府的管理模式,有利于节约政府投资、提高政府决策能力、提升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能力,开展大数据在政务领域的应用是大势所趋,势在必行。同时,政务大数据本身也不同于其他领域或行业的数据,其复杂程度和需求的多样化比互联网行业大的多,也难的多。 (二)政务大数据的定义及特点 按照政府管理的数据来源和种类,可以分为下三类: 第一类业务数据:业务办理过程中采集和产生的数据。 第二类民意社情数据:对社会企业个人对象进行统计调查获得的数据。 第三类环境数据:通过物理设备采集获得的气象、环境、影像等数据。 在以前的电子政务建设阶段,政务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更多的是集中在前两种类型和结构化数据上,而对第三类数据,特别是实时的、非结构化、半结构化数据的开发利用相对较少。随着政府业务在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等领域广泛和深入的应用,第三类数据的数据量和价值都在迅速增长,相关数据处理技术也逐步成熟。便于区别不妨把包含第三类数据的政务信息资源叫做是政务大数据。

智慧城市顶层设计方法

智慧城市顶层设计方法 摘要 : 智慧城市建设已经成为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促进城市转型发展的重要战略,但目前尚未形成系统化的智慧城市顶层设计方法。对现有的智慧城市架构设计研究进行了归纳,对智慧城市顶层设计的概念和方法进行了分析,重点分析了成熟的体系结构方法对智慧城市顶层设计的借鉴意义,从系统工程角度提出了智慧城市顶层设计的过程模型,并提出智慧城市顶层设计的几点建议,为形成智慧城市顶层设计方法体系提供参考。 关键词:智慧城市;顶层设计;系统工程;架构设计;应用系统架构

目录 一、引言 (3) 二、智慧城市架构设计综述 (5) (一)基于通信技术视角的架构设计 (6) (二)基于数据视角的架构设计 (6) (三)基于概念域视角的架构设计 (6) (四)基于城市系统视角的架构设计 (7) (五)综合视角的架构设计 (8) 三、智慧城市顶层设计概念 (10) (一)系统工程领域的顶层设计概念 (10) (二)宏观政策领域的顶层设计概念 (10) (三)对智慧城市顶层设计概念和方法的思考 (11) 四、智慧城市顶层设计方法 (12) (一)顶层设计常见方法 (12) (二)几种成熟体系结构方法及其借鉴意义 (12) 五、智慧城市顶层设计过程 (16) (一)智慧城市顶层设计应运用系统思维方法 (16) (二)系统工程常见方法论 (17) (三)智慧城市顶层设计过程模型 (18) 六、启示 (19) (一)理性借鉴成熟体系结构方法 (19) (二)重视数据的作用和软环境建设 (20) (三)加强智慧城市的评价和反思 (20) 七、参考文献: (22)

一、引言 智慧城市(Smart City)的概念最早由IBM在1992年提出[1],2008年前后开始得到世界各国和地区的广泛关注,美国、欧盟、日本、韩国、新加坡、印度等先后开展智慧城市实践。目前在实践中对智慧城市并无统一的定义,从信息技术、经济社会、城市动态发展等不同角度有不同的解读。如Washburn等认为智慧城市是使用ICT技术使城市要素和城市服务 更加智能、互联、高效;Harrison将智慧城市定义为感知化、互联化、智能化的城市[3];Nam和Pardo认为,智慧城市是通过建立参与式治理,提高对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及IT基 础设施的投资,来推动可持续发展和提升生活质量;Harrison和Donnelly[5]认为,智慧城 市的本质是一个城市信息系统,在城市内部实现信息的产生、收集、传递、运用、反馈;Zygiaris[6]认为,智慧城市是对传统的城市特征和绿色、智能、开放、创新等新理念的概括,是以IT为基础的城市创新生态系统。 自2013年以来,我国政府通过一系列政策文件的发布,逐步构建了有关智慧城市的宏 观政策体系(参见表1)。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打造智慧城市,改善人居环境”。近年来,国务院及各部委相继出台的关于大数据、“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宽带中国、电子商务、信息消费、信息惠民、智能制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PPP(公私合作)的政策文件,大多通过城市开展落地工作,使得智慧城市成为新时期政策红利形成叠加、集中释放的重要载体,为智慧城市的建设提供了新的发展视角和实现模式。 智慧城市是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空间地理信息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应用与城市转型发展的深度融合,促进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和服务智慧化的新理念和新模式,体现了城市走向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的本质需求。[7]建设智慧城市既是我国主动适应经济新 常态、提升城市承载能力、促进经济提质增效、提高市民生活品质的现实需要,也是积极

集团顶层设计

一、集团定位,功能作用(子公司授权程度?) 1.支持作用 一定条件下的人,财,物,技术,资源等的支持。 2.管控作用 合法合规性监管,运营方式及目标的监管,财务规范化管控,资产管控,战略匹配性管控,企业文化执行管控等 3.品牌形象宣传 官网建设,社会责任履行,花园公司,媒体广告,知名度拓展,重要社会奖项评选 4.集团内部资源整合 人财物等各种资源在集团内部的共享与调配。 5.组织领导项目投资并购 6.法律,财务,投资,安全等方面的风险控制 7.集团产业,管理等方面的战略导向 8.确保可持续发展 二、集团组织架构设置及各部门突出职责模块(承接上面第一点) 1.行政品牌中心:行政,后勤,品牌及形象建设,外联,危机管理 2.人才资源中心:人才规划,招聘,培训,绩效,责任制,企业文化,团队建设,梯队培养,集团学院 3.运营管控中心:规范化管控,真实数据收集,重大问题解决等 4.技术研发中心:技术规划,工艺或产品研发,基建,专利发明,设备管控,质量体系建设,研究中心 5.财务审计中心:成本管理,内控,审计审查,财务分析,外派管理 6.投资并购中心:投资,并购,开拓 7.战略风控中心:战略规划,风险控制,联合督察,安全,大宗采购,合同管理 三、各部门的定岗定编及各岗位说明书(承接上面第一第二两点) 1.根据部门职责模块及工作关联度,工作量,确定岗位及编制 2.前期按大框架从紧编制进行。 四、各岗位的关键考核指标(为上述第三点的岗位说明书内容,可供平时考核) 1.对照岗位职业进行提炼 2.五~七个指标 3.按SMRAT原则 五、核心工作流程及制度体系建设 1.初期关键所需的制度制定 2.核心工作流程的明确 六、工作运行与管控方式 1.工作计划总结制,部门内周为单位,集团以月。 2.工作会议制,部门内部周例会,集团月度会议。 3.日常交流方式(如核心团队每周集中一次探讨2小时以上,主题可以三到四个当前较为突出问题)。

北京市政务大数据平台顶层设计框架及应用方案

北京市政务大数据平台顶层设计框架及应用方案本文摘自穆勇在中关村大数据产业联盟上所做的演讲。 一、大数据在政务领域应用的概述 说起大数据技术的应用,首先是在互联网行业起步并逐步拓展到电信、金融、工业等多个领域,产生了巨大的社会价值和产业空间,现正拓展到政务领域。 (一)大数据技术在互联网行业的成功应用,那些地方是值得我们关注的 第一,应该是思维观念和运作方式的变化,所谓的互联网思维,其核心理念包括: 体外互动:邮件、电话、信件互动---服务导引 服务外包:购买服务---简单服务 让渡社会:众包---自助服务 边界开放:数据开放---创造服务 第二,是其技术演进,针对数据处理的技术 首先是传统数据分析处理阶段,该阶段是面向结构化数据,非结构化处理效率低;硬件成本高;平台兼容性差。其次是基于云计算的大数据处理阶段,该阶段总体有了很大的改进和提升,主要体现在:具备结构化/非结构化混合分析的能力;基于消费级硬件,不依赖高性能、高可靠性硬件,从而保障系统性能和可靠性;平台兼容性好、扩展性高;进而业界又提出去IOE的思路。 第三,是数据挖掘分析技术 画像技术以及各类数据融合、分析、挖掘、预测等。 这些都是政务领域需要学习与借鉴的。为此,我认为:大数据在政务领域应用即包括用新的思维、模式与技术来解决电子政务需求,也包括了政务大数据新的应用。对于第一个方面比较容易理解,对于第二个方面需要对政务大数据给出定义。有些人认为政府没有大数据,只有传统的小数据或中数据。这个问题我们将在下一节专门中进行讨论。

政务领域是大数据应用崭新的领域,它将极大的改变政府的管理模式,有利于节约政府投资、提高政府决策能力、提升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能力,开展大数据在政务领域的应用是大势所趋,势在必行。同时,政务大数据本身也不同于其他领域或行业的数据,其复杂程度和需求的多样化比互联网行业大的多,也难的多。 (二)政务大数据的定义及特点 按照政府管理的数据来源和种类,可以分为下三类: 第一类业务数据:业务办理过程中采集和产生的数据。 第二类民意社情数据:对社会企业个人对象进行统计调查获得的数据。 第三类环境数据:通过物理设备采集获得的气象、环境、影像等数据。 在以前的电子政务建设阶段,政务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更多的是集中在前两种类型和结构化数据上,而对第三类数据,特别是实时的、非结构化、半结构化数据的开发利用相对较少。随着政府业务在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等领域广泛和深入的应用,第三类数据的数据量和价值都在迅速增长,相关数据处理技术也逐步成熟。便于区别不妨把包含第三类数据的政务信息资源叫做是政务大数据。 政务大数据与其他领域大数据相比具有鲜明的特点: 体积大,增速高:涵盖经济社会管理的方方面面,数据积累量巨大。每年处理的数据呈指数级增长。 种类多,价值大:以宏观经济基础数据为例:涵盖经济、社会、医疗、环境、工农业、教育、旅游等社会关键领域数据,具有极为重要的社会和经济价值。 垄断性,难获得:政府部门及公共企事业单位采集数据有些是专营的业务,一般企业是采不到,也买不到。 通过以上可以看出,政务大数据同传统数据相比,不仅包括结构化数据,更包括大量非结构化数据,且具有数据量大、应用价值大、速度快、种类繁多等特点。 我们要高度重视大数据应用对政务工作正在带来和将要带来的各种影响,充分认识推进大数据应用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加强顶层设计,分专业分步骤实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