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地理学考试

旅游地理学考试
旅游地理学考试

一、名词解释

1.旅游决策行为:在外出旅游之前,人们首先要收集各种有关的信息,然后根据自己的主

观偏好,作出决定的过程。

2.旅游需求:从旅游经济的角度看,旅游需求就是指人们为了满足对旅游活动的欲望,在

一定时间和价格条件下,具有一定支付能力的旅游者可能购买的旅游产品的

数量。简言之,旅游需求就是旅游者对旅游产品的需求。

3.RBD:所谓的RBD就是为季节性涌人城市的游客的需要,城市内集中布置饭店、娱乐

业、新奇物和礼品商店的街区。

4.近邻效应:独特性和共性导致相邻的资源个体对远处居民吸引力之间相互影响。

5. 旅游地理学:是研究人类旅行游览、休憩疗养、康乐消遣同地理环境以及社会经济发展

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

二、计算题

南岳衡山绝顶的祝融峰景点,总面积为477平方米,一天中开放12小时,每人在这里游览平均为15分钟,人均最低空间标准为5平方米/人,人均理想基本空间标准为8平方米/人。请计算祝融峰的旅游资源容量和旅游感知容量。答:⑴旅游资源极限容量的量测

C为极限容量

T为每日开放时间

T0为人均每次利用时间

A为资源的空间规模

A0为每人最低空间标准

⑵旅游感知时点容量:

旅游感知日容量

三、简答

1.国外旅游地理学的发展趋势有哪些?

答:随着大众环境意识的增强,出现了许多新的旅游方式,如:生态旅游、替代性旅游、自然旅游等等,有关这方面的研究也随之出现。

⑴研究在闲暇时间从事的所有活动,但重点是旅游活动

⑵研究旅游和休闲的地理学者中大部分同时还有其他的研究领域

⑶从以资源研究、土地利用为主转移到以服务设施的空间经济分析、旅游者的空间行为与

旅游目的地的推销、大区域旅游开发与规划、旅游对于区域自然、经济和社会文化影响的过程与机制

⑷理论和实用研究并重

⑸参与多学科的融合研究,注重新技术手段的运用

2.影响旅游决策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⑴感知环境:

人们把进行旅游决策时收集到的各种信息摄入脑中,形成对环境的整体印象,称为感知环境,另外感知环境的影响还表现在居住地与旅游地距离上。

⑵最大效益原则

①最小的旅游时间比

旅游时间比:从居住地到旅游地的单调旅行所耗费的时间与在旅游地游玩所耗费的时间的比值。

②最大的信息收集量

人们在决策之前,总是力图收集尽可能多的旅游信息,从而使人们在选择旅游地时有以下倾向:

第一,选择最有名的旅游地;

第二,选择环境差异较大的旅游地。

⑶旅游偏好

与性别、年龄、职业、文化程度有关

3.旅游环境容量具有什么样的性质?

答:⑴旅游容量值在某一时段相对稳定,表现为一个伸展不宽的值域,可以以其中值作为容量值;

⑵旅游容量值随着时间有一定的变化,其中经济发展容量和地域社会容量变化较快,

而资源容量、生态容量、感知容量变化相对较慢一些。

⑶非基本容量随基本容量的变化而变化。

⑷旅游活动是决定旅游地域可以容纳旅游活动量的基本因素。

4.大尺度的旅游空间行为具有什么样的特征?

答:

第一,力图到级别较高的旅游点旅游

表现在两个方面:①倾向于选择高级别旅游点作为旅游目的地;②到达目的地后,往往

只游玩目的地附近级别较高的旅游点,而对低级别景点的兴趣较低。

第二,尽可能游玩更多的高级别旅游点

大尺度空间的旅游属于长程旅游,游客往往只游览级别较高的旅游点,之后,如果资金和时间容许,他们一般不停留在原地游览该地级别较低的旅游点,而是迁移到其他地方,游览该地级别较高的旅游点。

第三,力图采用闭环式路线旅游

当旅游目的地不止一个时,游客总试图用闭环状路线把它们连接起来,避免走回头

路。

5、旅游活动行为层次有哪些?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何?

答:⑴基本层次:游览观光,是旅游地开展旅游活动的基础;

⑵提高层次:娱乐旅游和购物旅游;

⑶专门层次:修养、疗养旅游、会议旅游、宗教朝拜旅游、科学考察旅游。

关系:三个层次可以同时并存,较高层次的旅游行为,并不一定要在较低旅游活动行为层次的优势出现之后才出现。但一般来讲,较高层次的旅游行为的出现,是在较

低层次的活动行为出现之后。

四、论述

1.比较名山类旅游地和喀斯特旅游地的空间竞争?

答:旅游地的空间竞争是由于多个旅游地在同一地域内出现引起的,当多个旅游地在同一地域出现时,它们各自的吸引力往往会呈现出此消彼长或同步增长的动态变化和地域旅游市场结构的重新组织。一般而言,旅游地的空间竞争主要是同类型旅游地之间的竞争;不同类型旅游地在同一地域出现,主要产生互补作用。

名山:

⑴名山旅游资源的特点

①遍在性旅游资源

②共性大、个性强

③重游率高低取决于名山的旅游功能

⑵竞争的主要因素

①名山的级别

②功能

③可进入性

⑶竞争特点——非替代性竞争:大部分名山往往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内涵,共性中有鲜

明的个性。

喀斯特石林:

⑴喀斯特石林旅游地的空间竞争资源特点

①非遍在性旅游资源

②地域分布相对集中

③共性大、独特性小,以观光行为为主

⑵竞争因素

①地位级别

②可进入性

③竞争特点——替代性竞争,喀斯特石林旅游地的空间竞争,是一种替代性竞争,在

同一地域内,只能开发景观价值最高、知名度最大的石林,而将其它虽然也很有景观价值的石林保护起来。

2.系统分析影响主题公园发展的因素?

答:主题公园是具有特定主题,由人创造而成的舞台化的休闲娱乐活动空间,是一种休闲娱乐产业,具有强烈的个性、普遍的适宜性,被动的游憩形式,投入高、占地规模大,高门票、高消费等特点

主题公园发展具有以下几种影响因素:

⑴客源市场和交通条件

①一个大型主题公园的一级客源市场(80km或1小时汽车距离内)至少需要有200

万人口,二级客源市场(240km或3小时汽车距离内)也要有200万人口以上。例如,

美国主题公园75%的游客是240km半径范围内产生的。而云南民族村由于客源市场条件不良,因而收益颇少。

②大型主题公园一般在大城市边缘区选址,一用地限制小,二地价相对便宜。

另外主题公园要考虑选址在主要公路干道旁,尽量缩短游客的感知距离。

⑵区域经济发展水平

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在两方面影响主题公园的发展,一方面是投资规模,另一方面是游客的消费水平。拿国内来说,目前主题公园发展比较成功的广东(集中于深圳)、江苏(集中于无锡)、北京都是经济发达的省市。

⑶城市旅游感知形象

结论:①城市旅游形象个性特征很强的城市, 新建主题公园引起轰动效应并很快成为城市的旅游形象标志的困难很大。同时对于大尺度的游客,特别是第一次出游的游

客吸引力较小;

②城市旅游形象个性特征尚在变化之中或不明显的城市, 新建有特色的主题公园

能较快成为城市旅游形象的新标志,引起轰动效应,对大、中、小尺度的游客都

有吸引力。

⑷空间集聚和竞争

主题公园的空间集聚我们一般指在同一城市的集聚,多个主题公园在空间上集聚, 可以增加这一地区的总体吸引力,同时也产生空间竞争,使游客分流。因此,集聚规模要适度。

⑸决策者行为

决策者行为关系到两个层次。一个层次是投资者的决策行为,另一个层次是政府的决策行为。投资者决策行为首先是宏观区位的选择,在此基础上从两方面影响主题公园的发展,一是投资规模,二是主题选择。

影响因素系统分析总结如下:

①客观因素:必要条件是客源市场和交通条件以及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它们关系到游客

市场的大小、基础设施条件、投资能力和游客的消费水平。

②客观因素:限制条件是城市的旅游感知形象和主题公园的空间集聚和竞争,它们影响着

游客的决策行为。

③主观因素:投资者的决策行为和政府的决策行为。

旅游地理学试题

一、名词解释 1、旅游发展规划:是根据旅游业的历史、现状与市场要素的变化所制定的目标体系,以及为实现目标体系在特定的发展条件下对旅游发展的要素所作的安排。 3、旅游地的空间竞争:由于多个旅游地在同一地域出现时引起的,当多个旅游地在同一地域出现时引起的,各自吸引力此消彼长或同步增长的动态变化和地域市场结构的再组织。 4.旅游心理容量:这是需求方面唯一的一个容量概念,它是从旅游者的角度来考虑的,即旅游者于某一地域从事旅游活动时,在不降低活动质量的条件下,地域所能容纳的旅游活动最大量,也称感知容量 6、旅游地理学:是研究人类旅行游览、休憩疗养、康乐消遣同地理环境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 7、旅游决策:是指个人根据自己的旅游目的,收集和加工有关的旅游信息,提出并选择旅游反感或旅游计划,最终将选定的旅游方案或旅游计划,最终将选定的旅游方案或旅游计划付诸实施的过程 8、旅游资源:对旅游者具有吸引力,能被旅游业开发利用,能产生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的事物和因素。 10、主题公园:是具有特定的主题,由人创造而成的舞台化的休闲娱乐活动空间,是一种休闲娱乐产业 二、简答 1、RBD与CBD的关系。 答RBD是相对CBD提出来的,所不同的是,(1)在区位选择上,CBD通常由商业的重要性、土地价格、可进入性和经济地租的相互作用决定,一般位于城市中心地段,而RBD的区位则常常决定于自然的或历史的景点;(2分)(2)在形态上,相对于CBD是城市零售设施高度集中的区域,大部分的RBD都是呈长条形的,以步行街形式设计(2分)(3)在功能上,RBD是从CBD的功能分化出来的,两者之间必然存在着十分密切的联系。(2分) 2、旅游需求影响因素: 经济发展水平、人口特征、收入和闲暇、职业和教育水平、资源和交通、价格和汇率。 3、旅游者空间行为特征。 答:(1)旅游空间行为是人们在地域上进行旅游和游玩的过程,旅游空间行为以决策行为为基础,空间行为中的许多特征是由决策行为的原则所决定的 2)大尺度旅游空间行为:力图到级别较高的旅游点旅游;尽可能游玩更多的高级别旅游点;力图采用环状路线。 (3)中小尺度的旅游空间行为:采用节点状路线旅游;旅行线路影响旅游效果 4.旅游业的经济特征。 (1)旅游是一种无形的出口产业; (2)旅游是一种零散的综合产品; (3)旅游业是一项极不稳定的出口产业:旅游产品不能贮存,但旅游需求的季节波动又非常大,旅游需求受外部不可预测的因素影响,旅游者的旅游动机复杂多样,难以比较,旅游对于价格和收入的弹性很大。

中国旅游地理

简述中国旅游地理学的发展 摘要本文全面回顾了我国旅游地理学近20年来的发展历程,阐述了三个发展阶段的主要特点和所取得的成绩,并对旅游地理学主要研究领域的理论和方法进展和旅游地理学教育和人才培养等方面进行了评述。文章最后总结了旅游地理学发展的成功经验,认为地理学的旅游应用拓展,既推动了旅游地理学这门新分支学科在中国的形成和发展,也将促进地理学本身的建设和发展。 关键词旅游地理学理论和方法进展 旅游地理学是研究人类旅行游览、休憩疗养、康乐消遣同地理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它是地理学的一个新分支学科,又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边缘科学。作为一门实用性很强的科学,它从一开始出现就显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成为旅游研究的中坚力量,使地理学这门古老科学又找到了一个新生长点,并在促进旅游业这个全球最大的产业中发挥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对于这一学科的全面回顾,对我国地理科学和旅游业的发展具有理论和实际意义。 1.我国旅游地理学的发展历程 中国作为一个具有5000多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旅游在我国也有着悠久的传统。在中国浩如烟海的古代文献中,朴素的旅游地理记述见诸于诗歌、散文、游记和专著之中。此外,我国独有的方志,总数不下万余种十万余卷,是世界上最丰富的古典旅游地理知识文库。本世纪以来,也有一些地理学家对自然风景区的成因机制问题进行了研究,如张其昀(1934)的《浙江风景区之比较观》,任美锷(1940)的《自然风景与地质构造》10。但是旅游地理学在中国是在改革开放后迅速发展的旅游业产生出巨大的现实需求和地理学大变革的背景下才出现的,随即得到了超常发展,其研究理论日趋深化和成熟起来,成为地理学中瞩目的一门重要分支学科。当前大量的旅游开发、规划与管理就是以旅游地理学为基础的。我国旅游地理学发展走过了一条实践-理论-再实践-提高和完善理论的道路,其历程可大略分为如下三个阶段: 初创阶段(1979-1985年),中国旅游地理学进入系统研究的标志是1979年底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组建旅游地理学科组。在高校中,北京大学地理系在投入部分力量转入开展与旅游地理有关的科研和教学活动方面是起步最早者。此后,不少学者发挥地理学的综合性、区域性和实践性的特点,同旅游开发实践相结合,使旅游地理学在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其中郭来喜、陈传康作为我国旅游地理学的开拓者,同时也是最富成效的实践者,大大推动了我国旅游地理学的发展。郭来喜最早比较系统地研究、总结、介绍了旅游地理学这门学科,陈传康则最早对风景及构景、建筑与景观、旅游资源开发的一些规律性问题做了阐述。北京旅游学院编印的《旅游资源的开发与观赏》(1981)和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编印的《旅游地理文集》(1982)是我国最早的两部有关旅游地理学的文集。由郭来喜等编写、北京旅游学院印行的《中国旅游地理讲义》(1981)则是

中国旅游地理期末考试试卷

广东省南华技工学校2011-2012学年度第一学期《中国旅游地理》期末考试试卷 姓名:班级:得分: 一.填空题(共5小题,每个空1分,共14分) 1.岭南四大名园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2.中国佛教分三个派别,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3.唐代高僧________________六次东渡方至日本,把佛教及中国文化传入日本,为中日文化的交流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4.中国当代三大名锦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江南三大名楼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选择题(共15小题,每题2分,共30分。每题只有一个选项是正确的。) 1. 四面斜坡,有一条正脊和四条斜脊,屋面稍有弧度的顶属于() A.庑殿顶B.歇山顶 C.悬山顶D.硬山顶 2. 中国园林发展史上的一大转折时期是() A.秦汉时期B.魏晋南北朝时期 C.唐宋时期D.明清时期 3. “以山为陵”是()陵墓的形式。 A.周代B.秦汉C.唐代D.明代 4. 我国长城修建史上的最后一次高潮是()。 A.唐代B.宋代C.清代D.明代 5. 我国现存最大的皇家园林是() A.颐和园B.避暑山庄 C.圆明园D.拙政园 6. 藏传佛教分为四大教派,俗称红教、花教、白教、黄教,它们的正式名称依次是() A.宁玛教、萨迦教、噶举教、格鲁教 B.格鲁教、宁玛教、萨迦教、噶举教 C.宁玛教、萨迦教、格鲁教、噶举教 D.萨迦教、宁玛教、格鲁教、噶举教 7. 纪念佛祖诞生的节日是() A.盂兰盆节B.涅槃节 C.浴佛节D.佛成道节 8. 道教圣地“三山五岳”中的三山是指() A.武当山、庐山、罗浮山 B.蓬莱、方丈、瀛洲 C.龙虎山、天台山、武当山 D.青城山、武当山、终南山 9. 中国沿海伊斯兰教四大古寺是() A.广州怀圣寺、泉州清净寺、杭州灵隐寺、扬州仙鹤寺 B.广州怀圣寺、泉州清净寺、杭州真教寺、扬州大明寺 C.广州怀圣寺、泉州清净寺、杭州真教寺、扬州仙鹤寺 D.广州怀圣寺、泉州清净寺、杭州灵隐寺、扬州大明寺 10.古语“曹衣出水,吴带当风”中的曹、吴分别是指() A.曹操和吴道子B.曹操和吴国 C.曹仲达和吴国D.曹仲达和吴道子 11.()是草原上牧民为适应游牧生活的圆形穹庐顶的流动住宅。 A.吊脚楼B.蒙古包C.四合院D.围屋12.福建菜尤以烹饪()见长。 A.海鲜B.家禽C.辣椒D.烤鸭13.端砚产于广东() A.云浮B.潮州C.肇庆D.韶关14.我国现存最古老的碑文是现存于北京国子监的() A.《石鼓文》B.《兰亭序》 C.《赤壁赋》D.《纪泰山铭》 15.基督教的标记是() A.新月B.莲花 C.十字架D.八卦太极图

旅游地理学讲义

《旅游地理学》讲义 第一章绪论 本章重点讲述三个方面的问题,都是关于旅游地理学这门学科的基本属性的问题,分别是旅游地理学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与相关学科的关系问题。通过讲述,学生对该门课程要有初步认识,尤其对该课程研究内容要有一定的理解,为以后有针对性的学习打下一定基础。本章重点是第二节,即旅游地理学的研究内容。计划用三个课时。 §1 旅游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旅游地理学是研究人类旅行游览与地理环境关系的学科,又称娱乐地理学。旅游地理学系指观光旅游而言,娱乐地理学则包括康乐在内,是广义旅游地理学,二者均为人文地理学的分支。它不仅同地理学的许多分支关系密切,而且与社会学﹑民俗学﹑考古学﹑历史学﹑建筑学﹑园林学﹑经济学彼此渗透,因此它又是一门边缘学科。 1、几个基本的概念 闲暇(Leisure):是指人们扣除谋生活动时间、睡眠时间、个人和家务时间之外剩余的时间。扣除的时间是必需的,也是极具弹性的。重点是要理解三个问题:休闲与工作的关系、关于闲暇与休闲的增长和休闲的障碍。 游憩(Recreation):关键在于这种活动是否达到游憩的目的。 旅游(Tourism):关于旅游与游憩的关系一直有不同的意见。 2、旅游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什么是旅游地理学:各国学者出发点不一样,其看法也不一样。 本书对旅游地理学的理解:从旅游的本质属性出发探讨旅游地理学研究对象。 现代旅游地理学研究始于20世纪20年代。K.G.麦克默里发表的《娱乐活动与土地利用关系》﹐被认为是现代旅游地理学的第一篇论文。早在1935年﹐英国地理学家R.M.布朗就倡议地理学家应把更多的精力放在研究旅游业上。他和S.B.詹姆斯﹑A.S.卡尔森等先后论述了局部地区的自然资源﹑发展基础﹑聚落构成的差异对旅游业发展的影响﹐测定了旅游形态及其经济价值﹐并阐述了旅游形态和旅游设施的意义。40年代E.艾塞林﹑G.F.迪赛对游客客流进行了分析。50年代联邦德国地理学家H.哈恩从游客的性质﹑逗留时间﹑季节性变化方面划分了德意志联邦旅游地类型。可是﹐这段时间内绝大多数旅游地理著作主要是描述某些旅游胜地﹐或限于一般论述旅游的经济意义﹐对旅游地理学的基本理论极少探讨。 60年代以来﹐旅游地理学的学科属性和理论问题逐渐为人们所重视。1964年﹐加拿大

旅游地理学(保继刚著)复习资料

旅游地理学复习要点 一填空题 1. 旅游活动的主体是旅游者。 2.游憩是指人们在闲暇时间所进行的各种活动。 3. 旅游活动的客体是旅游资源。 4.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包括生理的需要、安全需要、归属需要、自我尊重感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5.旅游地与客源地的空间互相作用的条件有互补性、替代性和可达性。 6.旅游需求预测模型中,根据历史资料推测将来形势的是趋势外推模型。 7.旅游规划是旅游业发展的纲领和蓝图。 8. 大尺度旅游空间一般采用环状旅游路线。 9. 汇率下跌,价格不变,旅游需求上升。 10. 主题公园是具有特定主题,由人工创造而成的舞台化的休闲娱乐空间,是一种休闲娱乐业。 11. 共性大,个性强是名山旅游资源的特点之一。 12. 娱乐购物属于旅游活动的提高层次。 13. 当游客量在所有时期都相同时,高峰指数等于0。 14. 旅游者以其自身的意识和生活方式介入旅游地社会中,引起旅游地居民的思想变化,产生各种影响,这种作用称为示范效应。 15. 城市游憩商业区的类型包括大型购物中心型、特色步行街型、旧城历史文化改选区型、新城文化旅游区型。 16.偶发性饱和与超载常是由于旅游地或其他附近发生了偶然性的事件,这些事件在较短时间内吸引来大量旅游者 17. 旅游区的特性有系统性、层次性、地域性和优化性。 18. 人们把进行旅游决策时收集到的各种信息摄入脑中,形成对环境的整体印象,这就是感知环境。 19. 旅游需求预测模型中,定性模型的代表是特尔菲法。 20. 中尺度旅游空间一般采用节点状旅游路线。 21. 游览观光属于旅游活动的基本层次。 22. 旅游需求的季节性强度指数越接近于零,旅游需求的时间分配越均匀。 (二)名词解释以及关系 1.闲暇和游憩 闲暇(leisure)是指人们扣除谋生活动时间、睡眠时间、个人和家庭事务活动时间之外剩余的时间。游憩(recreation)一般是指人们在闲暇时间所进行的各种活动,游憩可以恢复人的体力和精力,它包含的范围极其广泛,从在家看电视到外出度假都属于游憩。 2.旅游需要和旅游需求关系 旅游需要:是指旅游者或潜在旅游者对某种旅游产品的渴求或欲望,它是旅游者的一种潜在需求,即旅游者自身感到缺少某种东西,又期望得到某种东西的一种心理状态。 旅游需求:旅游需求是在一定时期内,一定价格上,旅游者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旅游产品的数量,即旅游者对某一旅游目的地所需求的数量。 3. 旅游资源和旅游地

旅游地理学 期中测试题 1

期中测试题(一) 一、名词解释6*5=30 1.季节性强度指数 2. 旅游流 3.旅游社会容量 4.旅游动机 5.条件价值评价法 6. 旅游开发 二、简答题4*10=40 1.简述旅游决策过程 2.简述旅游资源开发原则与模式 3.简述旅行费用评价法 4.简述旅游环境保育的理论方法与内容 三、论述题2*15=30 1.结合现代国际旅游需求市场发展的新趋势,分析中国国际旅游市场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提出自己的拓展策略。 2.论述旅游资源开发价值评价。

指导性答案 一、名词解释6*5=30 1.季节性强度指数 季节性(时间)强度指数是分析由季节性所引起的旅游需求的时间分布集中性。计算公式为R =()∑=-12121233.8i i x 。R 为旅游需求的时间分布强度指数,Xi 为各月游客量占全 年的比重。 2. 旅游流 旅游流是以旅游客流为主体,包括旅游信息流、旅游物流、旅游资金流、旅游能流等在内的复杂系统。 3.旅游社会容量 社会容量(Social Carrying Capacity )是一种“需求导向型”计算模式,是指旅游者和当地人口所能承受的因旅游业带来的环境、文化和社会经济影响的程度。 4.旅游动机 促使旅游行为产生的主观条件,通常被称之为旅游动机。旅游动机是推动人们进行旅游活动的内部驱动力,是激励旅行游览的主观愿望和要求,是满足旅游需求的内在考虑。 5.条件价值评价法 条件价值评估法是一种典型的陈述偏好评估法,是在假想市场情况下,直接调查和询问人们对某一资源环境效益改善或资源开发和保护措施的支付意愿或者对环境或资源质量损失的接受赔偿意愿。 6. 旅游开发 旅游开发是在一定国土范围内,为吸引和接待旅游者而进行的旅游设施建设和旅游环境培育等综合性的社会和技术经济活动。 二、简答题4*10=40 1.简述旅游决策过程 (1)认识需要阶段——认识过程 旅游者在旅游决策前,要认识所购买的旅游产品,要明确哪个产品符合自己的旅游偏好。然而,由于旅游产品购买过程和消费过程不同步,旅游者在购买前不可能看到旅游产品,只

中国旅游地理重点整理(科学出版社第三版)

同志们,这份资料很详细,可以再你们觉得合适的范围内加以增减,到时候大家自己把字体改小用于。。。。我就不多解释了,大家懂得。还有啊,里面提示大家要看的图不可以忽略啊 重点的三个大区图建议大家要么熟记要么复印书本 旅游地理 导游欢迎词结构 1 代表接待组团社表示欢迎 2 介绍自己介绍其他人员 3 预告行程 4 表示愿意为大家服务的态度 5 预祝成功欢送词 1 表示惜别 2 感谢合作 3 小结旅游4 征求意见5 期盼重逢 旅游资源调查步骤1 成立调查小组2 确立调查目标 3 收集二手资料 4 制定调查方案 5 准备相关设备 6 制定调查工作计划 7 整理资料分析总结 8 完成景区旅游资源地图编制 9 写景区旅游资源调查报告 旅游概念分布于广阔的地理环境中的一种新型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生活的高级消费形式 以旅行游览观光购物交流文化体育锻炼考察研究休闲度假康体疗养消遣娱乐探险猎奇宗教朝觐品尝佳肴探亲访友等为目的的异地暂时居留的社会现象同时也是以各种不同方式分配空间和利用时间的地理现象 1942年瑞士人汉泽克尔和克拉普夫提出旅游是非定居者的旅行和暂时居留引起的现象和关系的总和不会永久居留也不是主要从事赚钱的活动暂时性异地性 旅游者旅游的主体旅游活动中最活跃的因素 任何以消遣闲暇度假体育商务公务疗养学习宗教等为目的不论国籍如何在其居住地境内居留超过24小时一年以下的人特点异地性暂时性享受性回味性 旅游资源旅游活动的客体旅游地吸引旅游者所有因素的总和 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凡事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可以为旅游业开发和利用并产生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各种事物和因素 特点空间分布上的集中性时间分配上的季节性吸引功能的垄断性易损性不可移动性 观赏性地域性多样性综合性季节性永续性垄断性吸引力定向性 基本特色时间空间经济文化 旅游资源的分类 1 根据资源本身的特性成因差异进行分类 2 根据景区资源的管理等级分类 3 按资源特征与游客等级分类 根据吸引强度世界级国家级区域级地方级 根据功能观光游览型参与体验型休闲度假型购物型 按形成和属性自然和人文两类 按资源客体属性物质性非物质性无知与非物质共融性 按资源发育背景天然赋存性人工创造性两者兼备的复合型 按资源持续利用潜力可再生资源不可再生资源 旅游业旅游休闲活动的媒介具有服务性质的特殊行业。 旅游业是以旅游资源为凭借以旅游设施为条件为人们的旅行游览提供服务从中取得经济收益的部门和行业,属于第三产业有文化性质 旅游业四大支柱旅行社旅游交通旅游饭店旅游商品 旅游业特点社会性综合性开放性涉外性季节性脆弱性劳动与资金密集性 旅行社生产和销售旅游商品并通过为旅游者提供导游等服务而取得收入的企业。国外旅行社分为旅游经营商批发商零售商 我国国际旅行社国内旅行社 旅游饭店为旅游者提供食宿和各种服务汽车旅馆度假商务青年旅社会议旅馆旅游饭店主题酒店精品酒店地位 1 构成旅游业综合接待能力 2 取得旅游收入的重要基地 3 体现旅游业服务质量 4 为社会提供广泛

旅游地理学

旅游地理学 旅游地理学是研究人类旅行游览、休憩疗养、康乐消遣同地理环境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郭来喜,1985)。研究旅行游览与地理环境关系的学科。 闲暇是指人们扣除谋生活动时间、睡眠时间、个人和家庭事务活动时间之外剩余的时间。即指个人不受其他条件限制,完全根据自己的意愿去利用或消磨的时间。 游憩一般是指人们在闲暇时间所进行的各种活动,游憩可以恢复人的体力和精力,如家庭休闲(包括阅读、园艺、社交、看电视等);日常休闲(如看戏、上餐馆、运动、看球赛等),也包括一日游或旅游等。 不同国家概念的差异 1、英国:旅游地理学、旅游与游憩地理学 2、加拿大:游憩地理学 3、日本和韩国:观光地理学 旅游系统从地理学的观点来看,旅游是由三个主要的成分组成的,即旅游客源地、旅游目的地和联系客源地和目的地之间的旅游通道这三个成分。三者的关系如下图所示:旅游地理学的学科性质 1、旅游地理学是地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 2、旅游地理学是一门新兴的边缘交叉学科 3、旅游地理学也是一门具有应用特点的科学 旅游地理学的学科特点——地域性、综合性国外旅游地理学的发展 1、萌芽时期 2、开端时期(二战前) 3、发展时期(二战后到60年代初) 4、多样化研究(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中期) 5、理论与方法同一(70年代中期以来) 6、发展趋势将视野放到闲暇时间所从事的所有活动,重点是旅游活动 理论与实用研究并举 参与多学科性的融合研究,注重新的技术手段的运用 从传统的以资源研究、土地利用研究为重,转移到以服务设施的空间经济分析、旅游者的空间行为与旅游目的地的推销、大区域旅游开发与规划、旅游对于区域自然、经济和社会文化影响的过程与机制为研究主题 中国旅游地理的发展 古代旅游地理知识的积累近代旅游地理知识的发展 现代旅游地理学的发展初创阶段(1979—1985年)初步发展阶段(1986—1991年)深入发展阶段(1992年以来) 旅游动机旅游的动机是为了摆脱现实环境中的个人环境(即个人遇到的麻烦、问题、困难和挫折)或人际关系(即合作者、家庭成员、朋友邻里)矛盾,并获得个人的补偿(自主决策、能力意识、挑战、学习、探险和放松等)与人际关系的回报(主要指扩大社会交往) 日本学者田中喜一(1950)将旅游动机归为四类:心情的动机、身体的动机、精神的动机和经济的动机。 1、旅游动力构成: 内动力、外动力、和中间条件(收入、闲暇、交通条件)。 2、产生旅游地与客源地的空间相互的作用的三个条件: 互补性、替代性、和可达性

旅游地理学试卷期末测试题及指导性答案教学总结

期末测试题(一) 一、名词解释6*5=30 1.旅游流 2.条件价值评估法 3.旅游感知容量和接待地社会容量 4.乡村旅游 5.区域旅游合作 6.地理信息和旅游地理信息系统 二、简答题4*10=40 1.从社会经济背景角度,试述中国旅游地理学发展历程。 2.简述旅游决策过程 3.中国旅游资源的分布规律 4.简述旅游规划管理系统组成 三、论述题2*15=30 1.试从自然和人文两方面,用案例来说明旅游对环境的积极影响。2.论述巴特勒旅游地生命周期六个阶段的特征表现。

指导性答案 一、名词解释6*5=30 1.旅游流 旅游流是以旅游客流为主体,包括旅游信息流、旅游物流、旅游资金流、旅游能流等在内的复杂系统。 2.条件价值评估法 条件价值评估法是一种典型的陈述偏好评估法,是在假想市场情况下,直接调查和询问人们对某一资源环境效益改善或资源开发和保护措施的支付意愿或者对环境或资源质量损失的接受赔偿意愿。 3.旅游感知容量和接待地社会容量 旅游感知容量是旅游者在某地从事旅游活动时,在不降低活动质量的条件下,该地域所能容纳的旅游活动最大量。 接待地社会容量指旅游接待地区的人口构成、宗教信仰、民情风俗、生活方式和社会开化程度所决定的当地居民可以承受的旅游者数量。 4.乡村旅游 乡村旅游不仅是基于农业的旅游活动,而是一个多层面的旅游活动,它除了包括基于农业的假日旅游外,还包括特殊兴趣的自然旅游,生态旅游,在假日步行、登山和骑马等活动,探险、运动和健康旅游,打猎和钓鱼,教育性的旅游,文化与传统旅游,以及一些区域的民俗旅游活动。 5.区域旅游合作 区域旅游合作是指区域之间或者区域内不同地区之间的旅游经济主体,在一定的目标和原则下,制定协议、章程、合同,将旅游资源和各种系统要素在地区之间重新配置与优化组合,形成规模更大、结构更佳、品牌知名度更高的旅游产品和市场体系,以便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旅游经济活动。 6.地理信息和旅游地理信息系统 (1)地理信息,是指表征地理圈,或地理环境固有要素或物质的数量、质量、分布特征、联系和规律的数字、文字、图像和图形等的总称,是一些与地球表面空间位置数据相关联的信息。 (2)旅游地理信息系统,是对旅游相关信息进行采集、管理、分析、可视化的计算机技术系统。

中国旅游地理期末考试题(1)

孙埠高级中学2014—2015学年度下期末考试 中国旅游地理试题 一、填空题(每空2分,共20分) 1. 奇松、怪石、______、_______被称为“黄山四绝”。 2. 着名的长江三峡是由 峡、巫峡和 峡组成。 3. 颐和园因当年慈禧每到夏季即来此避暑常住,并例行朝政,故有_________________之称。颐和园昆明湖北部的苏州河,有______________之称。 4. 秦兵马俑已成为世界公认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衡山四绝:祝融峰之高、方广寺之深、 、水帘洞之奇。 6. ________ 是我国唯一的亚热带高山植物园。 7. _______是苏州现存最古的塔,成为苏州城的象征,有“吴中第一名胜”的美称。 二、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 福建的武夷山是典型的( )地貌。 A 、岩溶 B 、丹霞 C 、火山熔岩 D 、黄土 2. 天山天池是( )。 A 、火山堰塞湖 B 、火口湖 C 、冰碛湖 D 、断层湖 3、享有“泉城”之称的城市是( ): A 广州 B 武汉 C 济南 D 南京 4、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是用来形容( )的瀑布 A 庐山 B 黄山 C 桂林 D 雁荡山 5、我国素有“黄山天下奇、华山天下险、泰山天下雄”的说法,从地貌形态看,这三座名山均属于( ): A 、丹霞地貌 B 、岩溶地貌 C 、花岗岩地貌 D 、流纹岩地貌 6、我国海南省的天涯海角旅游区是典型的( ) . A .海岸堆积地貌 B.沙砾质海岸地貌 C.生物海岸地貌 D.海岸侵蚀地貌 7、. 我国以雾凇景观而着称于世的城市是( ): A,哈尔滨市 B,齐齐哈尔市 C,长春市 D,吉林市 8、.泰山和黄山旅游景观美学特征的突出表现是( ): A.险、幽 B.雄、秀 C.险、奇 D.雄、奇 9、《三国演义》中的三顾茅庐、水淹七军的故事发生在湖北的( )。 A 、随州 B 、襄樊 C 、十堰 D 、武汉 10、潇湘八景之一的“江天暮雪”说的是( )。 A 、爱晚亭 B 、岳麓书院 C 、橘子洲 D 、麓山寺 11、( ) 在庐山众多瀑布中气魄最雄伟、姿态最秀美,号称“庐山第一奇观”。 A 、三叠泉 B 、茅屋瀑布 C 、五龙潭瀑布 D 、黄龙潭瀑布 12、( )位于杭州市西南,北依五云山,南濒钱塘江,是中国最大的宋文化主题公园。 A 、宋城 B 、瑶琳仙境 C 、清明上河园 D 、宏村 13、( )名胜古迹和山海胜景兼而有之,一向以“海天佛国”着称于世。 A 、普陀山 B 、九华山 C 、莫干山 D 、雁荡山 学校: 班级: 姓名: 考号:□□□

旅游地理学重点整理

第一章绪论 闲暇是指人们扣除谋生活动时间、睡眠时间、个人和家庭事物活动时间之外剩余的时间。换言之,闲暇是指个人不受其他条件限制,完全根据自己的意愿去利用或消磨的时间。 游憩一般是指人们在闲暇时间所进行的各种活动。游憩可以恢复人的体力和精力,它包含的范围极其广泛,从在家看电视到外出度假都属于游憩。 旅游是在闲暇时间所从事的游憩活动的一部分,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产生的一种社会经济文化现象,是人类物质文化生活的一个部分。旅游的一个显著特点是要离开居住或工作的地方,短暂地到达某个目的地进行活动。同时,旅游目的地要提供各种旅游接待设施以满足其需要。 第二章旅游地理学发展史 旅游地理学的发展趋势 国外:1.各国学者对自己研究领域的称谓虽略有区别,但总的趋势是将研究视野放到闲暇时间从事的所有活动,而重点则是旅游活动;2.研究旅游和休闲的地理学者中大部分还有其他研究领域,如农业,城市和区域规划,交通等;3.地理学者对旅游的研究从传统的以资源研究,土地利用研究为重,转移到以服务设施的空间经济分析,旅游者的空间行为与旅游目的地的推销,大区域旅游开发与规划,旅游对于区域自然,经济和社会文化的影响过程与机制为研究主题;4.理论和实用研究并重;5.参与多学科性的融合研究,注重新的技术手段的运用。 国内:1.要注重学科基本概念的研究和应用;2.在研究内容上,要从目前对资源,旅游开发的区域社会经济条件研究为主,扩展到从相互联系的角度对资源,市场,环境的系统研究;3.在研究方法上,要坚持理论研究与实用研究相结合的宗旨;4.在研究方式上,应该提倡跨学科性的合作研究,旅游地理学者应主动吸收相邻学科(经济学,社会学,管理学等)的知识和研究方法。 第三章旅游者行为 游客:指因为休闲、娱乐、观光、探亲访友、购物、从事经济、文化、体育、宗教等活动离开常住地到其他地(国),连续停留时间不超过12个月,并主要目的不是通过所从事活动获得报酬的人。按出游地分为国际游客(海外游客)和国内游客,按出游时间分为旅游者(过夜游客)和一日游游客(不过夜游客)。 影响旅游者决策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1.感知环境:收集各种信息摄入脑中,形成对环境的整体印象 2.最大效益原则:最小的旅游时间比, 最大的信息收集量:选择最有名的旅游地旅游 选择自然环境和文化环境与居住地差异较大的……3.旅游偏好:年龄、职业、教育三方面去研究 大尺度旅游空间行为特征 力图到级别较高的旅游点旅游:倾向于选择有高级别旅游点的地方作为旅游目的地;到达目的地后,往往只游玩目的地附近级别较高的旅游点。 尽可能游玩更多的高级别旅游点。 力图采用环状路线旅游。

旅游地理学

第一章:绪论 1、旅游地理学和旅游地理的区别 旅游地理学:理论的研究和阐述,以分析论述为主 旅游地理:在理论的指导下对某一特定区域内旅游实事的记述和分析,以叙述说明为主 2、三个基本概念 闲暇:人们扣除谋生活动,睡眠时间,个人和家庭事务活动时间之外的剩余时间。 休憩:人们在闲暇时间内所进行的各种活动,休憩可以恢复人的体力和精力。 旅游:在闲暇时间所从事的休憩活动的一部分,它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产生的社会经济现象,是人类物质文化活动的一部分。 3、旅游地理学是旅行游览、休憩疗养、康乐消遣和环境地理、社会经济发展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 4、旅游地理学研究内容:旅游规划,旅游区划,旅游区划影响,旅游环境容量(自然环境容量、社会经济意义和旅游者感应气氛),旅游需求预测,旅游通道,旅游资源评价,旅游者行为规律,旅游地演化规律和重要旅游地研究,旅游产生的条件和地理背景。 5、旅游地理学的研究方法 分析与综合法,归纳与演绎法,类比法,计量法,实地调查法,现代技术手段与方法 6、旅游地理学的学科属性 是一门边缘性交叉学科, 与地理学学科关系:自然地理学旅游资源自然部分 人文地理学旅游行为偏社会文化 经济地理学国民经济的一部分经济产业 概念:分布规律与空间关系 第二章:旅游地理学发展简史 1、谈谈你对旅游地理学研究内容和发展趋势的研究 国外: 各国学者虽然对自己的研究领域称谓略有差别,但总的趋势是将研究视野放到闲暇时间所从事的所有活动而重点是旅游活动。 研究旅游和休闲的地理学者中大部分同时还有其他的研究领域如农业,城市,区域规划等。 地理学者对旅游的研究从传统的旅游资源、土地利用研究为重转为旅游者空间行为与目的地的推销、旅游对区域自然经济社会文化影响的过程与机制等 理论和实用研究并重 参与多学科性的融合研究,注重新的技术手段的应用。 国内: 注重学科基本概念的研究和应用 在研究内容上从目前的以资源、旅游开发的区域社会经济条件为主,扩展到从相互关系的角度对资源、市场、环境的系统研究 在研究方法上,坚持理论和实践并重

旅游地理学复习题及答案

旅游地理学复习题及答案 1.试分析闲暇,游憩和旅游之间的关系 闲暇:人们扣除谋生活动时间,睡眠时间,个人和家庭事务活动时间之外剩余的时间,即个人不受其他条件限制,完全根据自己的意愿去利用或者消磨的时间。 游憩:人们在闲暇时间所进行的各种活动。 旅游: 2.旅游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以及基本内容有哪些? 旅游地理学是研究人类旅行游览,休憩疗养,康乐消遣同地理环境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 研究内容:旅游产生的环境及其地理背景;旅游者行为规律;旅游流(旅游需求)预测;旅游交通;旅游资源评价;旅游地演化规律和重要旅游地研究;旅游环境容量;旅游区划;旅游开发的区域影响;旅游规划。 3.试分析旅游地理学与地理学科以及旅游学科之间的关系 旅游地理学是地理学的一部分,它属于人文地理学的一个分支,但与自然地理学和经济地理学都关系密切。 旅游地理学也可以认为是介于地理学和旅游学科之间的边缘学

科。 旅游活动涉及的内容及其广泛,旅游地理研究,要涉及到很多其他学科的知识,比如园林学,建筑学,经济学,环境学,交通运输学,社会学,民俗学,考古学,历史学,民族学,宗教学,古典文学,美学,心理学,旅游地理研究者要学习,掌握这些学科与旅游相关的基本知识。(P7模型1.3) 4.从学科的性质谈谈旅游地理学的发展趋势 国外:各国学者对自己研究领域的称谓虽略有区别,但总的趋势是将研究视野放到闲暇时间从事的所有活动,而重点则是旅游活动;研究旅游和休闲的地理学者中大部分还有其他研究领域,如农业,城市和区域规划,交通等;地理学者对旅游的研究从传统的以资源研究,土地利用研究为重,转移到以服务设施的空间经济分析,旅游者的空间行为与旅游目的地的推销,大区域旅游开发与规划,旅游对于区域自然,经济和社会文化的影响过程与机制为研究主题;理论和实用研究并重;参与多学科性的融合研究,注重新的技术手段的运用。 国内:要注重学科基本概念的研究和应用;在研究内容上,要从目前对资源,旅游开发的区域社会经济条件研究为主,扩展到从相互联系的角度对资源,市场,环境的系统研究;在研究方法上,要坚持理论研究与实用研究相结合的宗旨;在研究方式上,应该提倡跨学科性的合作研究,旅游地理学者应主动吸收相邻学科

旅游地理学课后习题完整版

旅游地理学课后习题完 整版 集团档案编码:[YTTR-YTPT28-YTNTL98-UYTYNN08]

第一章绪论 1、试分析闲暇、游憩和旅游之间的关系。 闲暇是指人们扣除工作时间、睡眠时间、其他基本需求满足之外剩余的时间。 游憩一般是指人们在闲暇时间所进行的各种活动。 旅游是指在闲暇时间所从事的游憩活动的一部分。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产生的一种社会经济现象,是人类物质文化生活的一个部分。一个显着特点是要离开居住地或工作的地方,短暂前往一个目的地从事各种娱乐活动,同时,旅游目的地要提供各种设施以满足需要。 2、旅游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旅游地理学是研究人类旅行游览、休憩疗养、康乐消遣同地理环境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 3、旅游地理学的基本研究内容有哪些? 旅游产生的环境及其地理背景;旅游者行为规律;旅游流(旅游需求)预测;旅游通道;旅游资源评价;旅游地演化规律和重要旅游地研究;旅游环境容量;社区旅游;新兴旅游;旅游开发的区域影响;旅游规划。 4、试分析旅游地理学与地理学科及旅游学科之间的关系。 (1)旅游地理学是地理学的一部分,它属于人文地理学的一个分支,但与自然地理学和经济地理学都关系密切。 (2)旅游地理学也可以认为是介于地理学和旅游学科之间的边缘学科。 (3)旅游活动涉及的内容极其广泛,旅游地理研究,要涉及到很多其他学科的知识,旅游地理研究者要学习,掌握这些学科与旅游相关的基本知识。 第二章旅游地理学发展简史 20世纪30年代初,麦克默里发表了《游憩活动与土地利用的关系》一文,被公认为旅游地理学的开世之作。 1、试述旅游地理学发展的社会经济背景。 国外学科发展史

旅游地理学复习重点

1、旅游:是在闲暇时间所从事的游憩活动的一部分,它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产生的一种社会经济现象,是人类物质文化生活的一个部分。 2、旅游地理学:是研究旅游这种地理现象与地理环境、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亦即是研究人类旅行游览、休憩疗养、康乐消遣同地理环境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 3、旅游资源:是指对游客具有吸引力的自然存在和历史文化遗产,以及直接用于旅游目的人工创造物。 4、旅游地:一定地理空间上的旅游资源同旅游专用设施、旅游基础设施以及相关的其他条件有机地结合起来,就成为旅游者停留和活动的目的地。 5、主题公园:是具有特定的主题,由人创造而成的舞台化的休闲娱乐活动空间,是一种休闲娱乐产业。 二、填空(每空 1分,共27 分) 1、按旅游资源的特性作为分类标准,中国旅游资源分如下6大类: 地文景观类,水域风光类,生物景观类,消闲求职健身类,古迹与建筑类,购物类。 2、旅游环境容量的概念体系包括基本容量与非基本容量,基本容量包含旅游心理容量,旅游资源容量,旅游的生态容量,旅游的经济发展容量,旅游地地域社会容量;而非基本容量有旅游合理容量与极限容量,既有旅游容量与期望旅游容量,以及景点、景区、旅游地、区域等旅游容量。 3、按性质划分旅游规划:旅游发展规划与旅游开发规划。 4、巴特勒提出旅游地的演化经历6个阶段:探查阶段,参与阶段,发展阶段,巩固阶段,停止阶段,衰落或复苏阶段。 5、现代旅游业由旅游主体、旅游客体、旅游媒介组成。 三、简答题(共19分) 1、旅游者的旅游活动行为层次(每点1分,共3分) 答:(要点)可分为如下三个层次:(1)基本层次-游览观光;(2)提高层次-娱乐购物;(3)专门层次-休养、疗养、会议、宗教朝拜等。 2、旅游资源或旅游地评价的理论基础(每点1分,共3分) 答:(要点)根据评价的着眼点不同,可将旅游资源和旅游地的评价分为如下三点。(1)体验性评价:着眼于人对旅游资源或旅游地的质量体验评价;(2)技术性评价:着眼于旅游资源各要素对于从事特定旅游活动适宜程度的评价;(3)综合性评价:着眼于旅游资源和旅游地的整体价值评价。 3、旅游地空间竞争的引力模式(共3分) 答:(要点) 引力模型:T ij = G * (P i*A j / D b ij) T为客源地I与目的地J之间的旅游次数的量度;P为客源地I的人口规模、财富或旅行倾向的亮度;A为目的地的吸引力或容量的某种量度;D为两地距离;G与b为经验参数。 假设A1与A2为同一地域内的两个旅游地的吸引力,那么它们对客源地I的竞争力大小为:T i1 / T i2 = A1/A2 * (D i2/D i2)b 4、主题公园的特性(每点1分,共5分) 答:(1)其是一种产业,其投资是一种企业行为;(2)是一种休闲娱乐空间;(3)必须有特定且易于理解的主题;(3)圆内所有内容都统一在同一主题之下构成的;(5)是一种非日常化、戏剧化的舞台空间。 5、旅游区的一般特性(每点0.5分,共2分) 答:(要点)(1)系统性;(2)地域性;(3)层次性;(4)优化性。 6、旅游区划的目的与意义(共3分) 答:旅游区划的直接目的是确定各个旅游区的范围与界线,其根本目的是为了客观的了解各个旅游区的性质和特性,揭示旅游区的内在规律,查明其区域的基本特性。为扬长避短在全国形成合理地旅游地域分工体系,为开发、利用和保护旅游资源等提供科学依据。 四、论述题(共29分) 1、影响旅游需求的要素(每点3分,共21分) 答:(要点)(0)旅游需求的概念;(1)经济发展水平:客源地的经济发展水平是影响旅游需求的决定性要素;(2)人口特征:总人口、人口增长速度、城乡分布、人口密度、年龄结构、性别结构、家庭结构对旅游需求有一定影响;(3)收入与闲暇:旅游需求的实现必须在一定的经济收入水平以及有空闲时间的基础上;(4)职业和教育水平:职业不同、

中国旅游地理学200310

浙江省2003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中国旅游地理试题 课程代码:00190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 题干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12分) 1.根据心理学家罗伯特·麦金什的分类方式,下列哪种旅游活动属于交际动机?( ) A。高尔夫球运动 B.宗教旅游 C.民俗旅游 D.公务旅游 2.云南的路南石林属于下列哪种地貌景观?( ) A。花岗岩地貌景观 B。丹霞地貌景观 C.喀斯特地貌景观 D。流纹岩地貌景观 3.在下列湖泊成因中,五大连池属于下列哪一种类?() A。冰蚀湖 B。构造湖 C。堰塞湖 D.风蚀湖 4.下列哪个古都前后是11个朝代的都城,时间上长达1000余年?( ) A.北京 B。西安 C.洛阳 D。开封 5.就单一陵墓而言,下列哪座陵墓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 ) A。秦始皇陵 B.乾陵 C.十三陵 D.马王堆汉墓 6。下列哪种美能激励人们不畏艰险,成为奋力拼搏的重要动力?( ) A.秀 B.幽 C。雄 D。险 7.下列关于台湾省旅游资源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台中是台湾佛教文化中心 B。日月潭为台湾第一大天然湖 C.高雄是一个港口城市 D.故宫博物院坐落在台中游览区 8.下列哪个风景名胜区被列为世界文化、自然双重遗产?( ) A.四川黄龙风景名胜区 B。安徽黄山风景名胜区 C。江苏苏州古典园林 D。重庆大足石刻 9.“泥人张”彩塑产地为( )。 A.苏州 B.天津 C。北京 D.上海 10。下列哪座寺院是我国营建的第一座庙宇?() A。灵隐寺 B.开元寺 1 / 1

C。白马寺 D.金山寺 11.下列哪种茶是乌龙茶?( ) A.信阳毛尖茶 B。武夷岩茶 C.顾渚紫笋茶 D.四川蒙项茶 12.下列关于国内旅游客流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旅游者人次数构成以城镇居民为主 B。旅游目的地以中短程为主 C。出游时间波动不大 D。游览1座城市占比例较大 二、双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五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二个正确的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 分别填在题干的括号内,每选对一个选项得1分。每小题2分,共10分) 1。下列哪两个国家是我国入境旅游洲际一级市场.( ) A。日本 B。美国 C.英国 D。韩国 E。泰国 2。我国中纬度的中山和低山的旅游价值主要是()。 A。开展观光旅游 B.开展冬季滑雪旅游 C。开展登山探险旅游 D.开展休(疗)养旅游 E.开展冰雪观光旅游 3.根据罗惠斌的环境影响评价方法,下列哪两类要素属于生态环境的评价范围.( ) A.水文 B。植物 C。地形 D。动物 E.气象 4.下列关于信息技术应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信息技术的应用带动了旅游业内部的结构改变 B.旅游目的地信息系统是一个跨行业的信息系统 C。目的地信息系统的服务对象是旅游者 D.目的地信息系统主要由旅游企业创建和实施 E.目的地信息系统的应用能提高目的地的竞争能力 5。在下列区域的开发建设中,哪两类土地的开发强度较高。( ) A。旅游度假区 B。自然保护区 C。风景名胜区 D.人造景区 E.生态旅游区 三、填空题(每空格1分,共15分) 1.旅游地理学是一门_______的、_______的新兴边缘学科。 2。一个旅游地的季节性强度指数越大,说明该旅游地客流季节性变动越_______。 3。_______瀑布群是我国迄今发现的最大的瀑布群。 4。某一景点一日内的旅游环境容量测定公式为C=_______。 5.我国古代桥梁中以河北省赵县_______最为驰名。 1 / 1

四川大学《旅游地理学2595》期末考试备战考题全集

《旅游地理学》课程考试考前辅导资料 一、单项选择师(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并将其号码填在题干的括号内。) 1.激发人类旅游最早、也是最持久的因素是(①)。 ①自然地理背景②文化地理背景③经济理地背景④环境质量背景 2.旅游地的空间相互作用能否产生的制约条件是(②)。 ①附加性②替代性③可进入性④互补性 3.“钱塘观潮”的最佳时间为(④)。 ①农历正月初一至初五②农历四月十五至十八 ③农历六月初一至初五④农历八月十五至十八 4.建有中国第一座温泉疗养院的温泉是(②)。 ①从化温泉②汤岗子温泉③阿尔山温泉④福州温泉 5.世界第一个自然保护区建于(②)。 ①1798年②1872年③1898年④1902年 6.最适于海浴的海岸地貌是(④)。 ①生物海岸地貌②淤泥质海岸地貌③海岸侵蚀地貌④砂砾质海地貌 7.在下列景点中,观日落的最佳地点是(②)。 ①泰山日观峰②庐山天池亭③普陀山海滨④衡山祝融蜂 8.目前,世界上滑雪场地规模最大,分布最集中的地区是(①)。 ①欧洲②北美洲③亚洲④非洲

9.紫禁城内最能体现满族政权曾统治中国这一历史的地方是(④)。 ①太和殿②乾清宫③交泰殿④坤宁宫 10.具有明显的热带、亚热带自然景观特征的中国园林是(③)。 ①私人园林②宗教园林③岭南园林④江南园林 11.中国历史上修筑长城长度最长的朝代是(②)。 ①秦代②汉代③明代④清代 12.佛教四大名山中,被称为普贤菩萨的“道场”的是(①)。 ①峨眉山②五台山③九华山④普陀山 13.灵渠始建于(③)。 ①春秋②战国③秦代④汉代 14.有“中国金字塔”之称的帝王陵墓是(④)。 ①秦始皇陵②汉武帝茂陵③唐太守昭陵④西夏王陵 15.中国现存历史最久的佛塔是(①)。 ①山东四门塔②陕西小雁塔③甘肃白马塔④河南嵩岳寺塔 16.中国节日中名称最多、含义最丰富、活动内容最多样化的是(②)。 ①春节②端午节③中秋节④重阳节 17.有号称“天下第一长联”楹联的是(②)。 ①武汉黄鹤楼②昆明大观楼③成都望江楼④岳阳市岳阳楼 18.通常认为人造景观起源于(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