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化学乙酸的结构和性质

高二化学乙酸的结构和性质
高二化学乙酸的结构和性质

资源信息表

12.2 醋和酒香(共2课时)

第1课时乙酸的结构和性质

一、设计思想

乙酸是一种重要的有机酸,也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食醋的主要成分。因此,乙酸的教学可以着眼于学生的已有生活和知识经验,从生活中常见的酒和醋引入,以生活情景和现象为支点,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从而突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本部分内容的教学,首先通过介绍乙酸分子结构,让学生了解乙酸分子由甲基和羧基官能团组成。由于羟基上H受羰基影响,易电离出H+,因此,乙酸表现出酸性。从而体会化学学习中研究物质的基本方法“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在此基础上,通过设计实验活动──探究乙酸的酸性,并且由实验把乙酸的酸性与盐酸、碳酸的酸性相比较,使学生对乙酸的酸性有一个更为具体、直观的认识和掌握。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乙酸的物理性质、分子结构、羧基的结构特征。(B)

(2)乙酸的酸性。(B)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食醋的观察,描述乙酸的物理性质,形成善于思考,善于观察的学习习惯。(2)通过实验方案的讨论和亲手实验,体验科学研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酒和醋的引入,体会乙酸的用途,并从中感悟化学对社会生活的重要意义。

三、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乙酸的物理性质、分子结构;乙酸的酸性。

教学难点:乙酸酸性的探究实验设计。

四、教学用品

Mg粉、NaOH溶液、CuSO4溶液、Na2CO3粉末、1mol/L盐酸、1mol/L乙酸、酚酞、多媒体。

五、教学流程

1.流程图

2.流程说明

1在酒的商标中,常见到的有XO、VSOP等符号,有同学知道它代表什么意义吗?为何酒越陈越香?

2通过对醋的了解,感受到乙酸的物理性质;

演示实验:将一瓶纯乙酸和一瓶乙酸的水溶液同时放入冰水浴中,片刻后同时取出,

让学生观察现象。

3请同学们根据现有的化学药品设计实验方案:1)证明乙酸确有酸性;2)比较乙酸、

盐酸和碳酸酸性的强弱。

六、教学案例

1.教学过程

要求学生写出乙酸的分子式、结构式、结构简式及官能团。

2.主要板书

3.相关链接

醋的原料和制作方法、醋的种类、醋的妙用、喝醋十大好处、醋的传说来源:https://www.360docs.net/doc/612313997.html,/view/16074.htm

《乙酸羧酸》教学课件

来源:https://www.360docs.net/doc/612313997.html,/cms/app/xueke/huaxue/youji/y6/y6index.htm

七、教学反思

针对本节课教材内容和教学要求,在实际教学中对于难点的处理主要从以下方面着手:

1. 对于乙酸酸性的教学,联系乙酸在实际生活中的用途入手,同时结合初中学习的乙酸的性质,设计实验重点说明乙酸的弱酸性,并让学生亲手验证,参与到探究性学习当中,了解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并体验成功的乐趣。本节课实验探究题“请同学们根据现有的化学药品设计实验方案:(1)证明乙酸确有酸性;(2)比较乙酸、盐酸和碳酸酸性的强弱。”对于活动方案的设计,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完善。

2. 在教学过程中,针对本节课的特点,教师要尽可能调动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积极思考和动手实验,引导学生多角度设计实验方案,并对实验方案进行分析、探究,认识研究问题的方法及科学探究的过程,在问题的解决中培养了学生的化学学科能力和化学素养。

《乙酸》教学设计

第 3 节饮食中的有机化合物 第2 课时乙酸 教材依据:《乙酸》来自鲁科版高中化学必修2 中的第三章《重要的有机化合物》中的第3 节《饮食中的有机化合物》中的第2 课时内容。 一、设计思路 1、指导思想 本节课以素质教育精神和新课改理念为指导,旨在进一步提高学生未来发展所需要的与化学相关的科学素养,促进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1)设计理念 新课程理念提倡从生活中学化学,从化学回到生活实际中,培养学生探究能力、运用原有知识解决新问题、获取新知识的能力,让学生以发现者和求知者的身份出现,以实验和客观事实作为学生学习知识的基础,以实验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和思考,把课堂交给学生,使之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学中充分运用学生设计的实验方案、进行分组实验、多媒体辅助教学等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同时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从而深化对知识的运用。(2)教材分析 食醋是学生比较熟悉的日常生活用品,乙酸在初中化学中介绍了其酸性,而本节课主要从乙酸的组成和结构入手,研究其酸性及强弱,以及与乙醇的酯化反应,从知识的内涵和结构特点来看,它既是对乙醇知识的巩固、延伸、发展,又是对酯类物质学习的基础。 (3)学情分析学生根据初中的学习,已经对乙酸的酸性有了初步的认识和了解,这对学生自己进行设计实验方案有了知识上的铺垫。通过对前面的几种有机化合物的学习,学生能够运用“结构决定性质” 学习方法,来研究有机化合物的性质,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用对比的方法探索官能团对有机化合物性质的影响。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的方法,来研究乙酸的性质,激发学生的探究灵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2018高中化学每日一题乙酸的组成、结构与性质.

乙酸的组成、结构与性质 高考频度:★★★☆☆ 难易程度:★★☆☆☆ 典例在线 乙酸分子的结构式为,下列反应及断键部位正确的是 ①乙酸的电离,是①键断裂 ②乙酸与乙醇发生酯化反应,是②键断裂 ③在红磷存在时,Br 2与CH 3COOH 的反应:CH 3COOH+Br 2???→ 红磷CH 2Br —COOH+HBr ,是③键断裂 ④乙酸变成乙酸酐的反应:2CH 3COOH→,是①②键断裂 A .①②③ B .①②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参考答案】B 【试题解析】乙酸电离出H +时,断裂①键;在酯化反应时酸脱羟基,断裂②键;与Br 2的反应,取代了甲基上的氢,断裂③键;生成乙酸酐的反应,一个乙酸分子断①键,另一个分子断②键,所以B 正确。 解题必备 乙酸的化学性质 发生化学反应时,乙酸的主要断键方式: (1)乙酸的酸性 乙酸是一种常见的有机酸,其酸性强于碳酸,但仍属于弱酸,电离方程式为CH 3COOH CH 3COO ?+H +,具有酸的通性。 ①能与酸碱指示剂反应,如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 ②能与活泼金属反应放出H 2 2CH 3COOH+Zn (CH 3COO)2Zn+H 2↑ ③能与金属氧化物反应 CuO+2CH 3COOH (CH 3COO)2Cu+H 2O

④能与碱发生中和反应 Cu(OH)2+2CH3COOH(CH3COO)2Cu+2H2O ⑤能与弱酸盐反应 CaCO 3+2CH3COOH(CH3COO)2Ca+CO2↑+H2O 学霸推荐 1.下列关于乙酸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乙酸是一种重要的有机酸,常温下是具有刺激性气味的液体 B.乙酸的分子式为C2H4O2,分子里含有4个氢原子,所以乙酸是四元酸 C.无水乙酸又称冰醋酸,它是纯净物 D.乙酸易溶于水和乙醇 2.物质X的结构简式如图所示,常被用于香料或作为饮料的酸化剂,在食品和医学上用作多价螯合剂,也是化学中间体。下列关于物质X的说法正确的是 A.X分子式为C6H7O7 B.1 mol物质X可以和3 mol氢气发生加成反应 C.X在稀硫酸作用下可发生酯化反应 D.足量的X分别与等物质的量的NaHCO3、Na2CO3反应得到的气体物质的量相同 3.某化学活动小组同学欲分离苯和乙酸的混合物,实验装置如图所示(部分夹持装置略)。 查阅资料:苯的沸点为80.1 ℃,乙酸的沸点为118 ℃。 实验步骤: ①连好装置,检验装置气密性。 ②将混合物加入到仪器①中,加入少许X,并加适量的试剂a。 ③加热,收集80.1 ℃时馏分。 ④冷却后,再向仪器①中加入足量的试剂b。 ⑤加热,收集118 ℃时馏分。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乙酸》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乙酸》教学设计 《乙醇》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1、课标要求 知道乙醇的组成和主要性质,认识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说明:本模块学习要求 知道乙醇的分子结构;了解乙醇的化学性质(可燃性、与金属钠的反应、 催化氧化)及主要用途 深广度要求 仅限课标中所列常见代表物的学习,官能团概念、其他内容暂不作要 求,将在选修模块学习。 2、教材地位和作用: 乙醇是生活中的常见有机物,是学生每天都能看到、听到的,学生感 觉亲切、熟悉的最常见的物质之一。《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指出:必修 模块的乙醇教学应该具有双重功能:一方面要提高公民的基本科学素养, 学生借助这种熟悉的有机物,了解有机化学研究的对象之一-----

烃的含氧 衍生物,认识到有机物已经渗透到生活的各个方面,能用所学的知识解释 和说明一些常见的生活现象和物质用途;另一方面为进一步学习有机化学 的学生打下最基本的知识基础,了解有机化学的主要研究方法,初步认识 官能团与有机物性质的关系。同时乙醇也是高考的重点物质之一,在各年 各地的高考试卷中都曾有所体现,所以在学习中必须给与高度重视。 3、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技能 掌握乙醇的组成、主要性质及用途。 通过探究活动,提高化学实验能力。 建立“结构-性质-用途”的有机学习模式 ②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比、实验探索,获得乙醇的结构、性质之间的关系;从观察生 活实际和实验现象入手,分析产生现象的本质原因,从而了解研究有机物 的一般方法和过程;运用导学案提高课堂效率,打造高效课堂。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合作探究过程中,养成团队合作的品质和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感 受乙醇与生活、社会的密切关系,养成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社会热点问题的 习惯 4、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乙醇的结构和乙醇的化学性质(催化氧化反应和置换反应) 教学难点:经历探究乙醇的化学性质的过程,规范实验操作的要领。 二、学生分析: 1、知识储备 初中时学生对生活中常见到的酒有所了解,对乙醇的物理性质、燃烧反应和用途也已初步接触;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 2、认知方式 高中学生的思维由经验型、直观型思维向抽象型、理论型思维转化 3、学习方式 从被动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向新课程倡导的探究式学习方式的转变。 三、教法学法: 根据本节课的特点和学情分析,为了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过程,使其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本节课采用学案导学、探究式实验教学法以及启发式教学法。

高中化学必修2《乙酸》教案

高中化学必修2《乙酸》教案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乙酸的分子结构,理解羧基的结构特征; (2)了解乙酸的物理性质; (3)掌握乙酸的主要化学性质(酸性、跟醇发生酯化反应)。 过程与方法: (1)采用乙酸分子的比例模型展示及实物展示,进一步认识乙酸的分子结构及其物理性质; (2)采用复习回忆法及实验验证法学习乙酸的酸性; (3)利用学生动手实验探究、设疑、启发、诱导、讲述、动画等方法学习乙酸的酯化反应; (4)利用类推法学习酯、羧酸的结构与性质。 情感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综合的思维能力。 (2)通过乙酸在生活和生产的应用,了解有机物跟日常生活和生产的紧密联系,渗透化学重要性的教育。 (3)通过酯化反应的教学,培养学生从现象到本质、从实践到理论的科学思维方法。 教学重点:乙酸的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酯化反应。

教具准备:乙酸分子的比例模型、乙酸酯化反应原理的动画模拟、试管、酒精灯、铁架台(带铁夹)、导管、滴管、乙醇、浓硫酸、乙酸、饱和碳酸钠溶液。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为何在醋中加少许白酒,醋的味道就会变得芳香且不易变质?厨师烧鱼时常加醋并加少许酒,为何这样鱼的味道就变得无腥、香醇、特别鲜美? [板书] 二、乙酸(醋酸) 1、分子结构 [回忆]乙酸组成 [展示]乙酸分子的比例模型 [学生]乙酸结构含有甲基和羧基,并写出乙酸的结构式、结构简式、分子式。 [板书] 分子式:C2H4O2 结构式: 结构简式:CH3COOH 官能团:—COOH [展示]盛有乙酸的试剂瓶,学生观察乙酸的色、态,打开瓶盖闻一下气味。 阅读教材第75页有关乙酸的物理性质的内容。 [板书]2、乙酸的物理性质:无色、强烈刺激性气味、液体、易溶于水和酒精、熔点16.6℃、沸点

高中化学-新版必修二第9讲 乙醇和乙酸教师提升版

9乙醇与乙酸 【知识导图】 【重难点精讲】 一、官能团与有机化合物的分类 1.烃的衍生物 (1)概念:烃分子中的氢原子被其他原子或原子团所取代而生成的一系列化合物。 (2)常见烃的衍生物:如CH3Cl、CH3CH2OH、、CH3COOH等。烃的衍生物并不一定是由烃经取代反应而成,如CH3CH2Cl可以由乙烯与HCl加成而得。 2.官能团:决定有机化合物化学特性的原子或原子团。 3.有机物的主要类别、官能团和典型代表物 类别官能团代表物名称、结构简式 烷烃甲烷CH4 烯烃乙烯H2C===CH2

炔烃 芳香烃 卤代烃 醇 醛 羧酸 酯 4.认识有机化合物的一般思路 (1)认识一种有机物,可先从结构入手,分析其碳骨架和官能团,了解它所属的有机物类别;再结合这类有机物的一般性质,推测该有机物可能具有的性质,并通过实验进行验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了解该有机物的用途。 (2)还可以根据有机物发生的化学反应,了解其在有机物转化(有机合成)中的作用。 (3)与认识无机物类似,认识有机物也体现了“结构决定性质”的观念。各类有机物在结构和性质上具有的明显规律性,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有机物。 二、乙醇 1、乙醇的结构 乙醇的分子结构可以看成是乙烷分子(CH3CH3)中的氢原子被-OH取代的产物,也可以看成是水分子(H—OH)中的氢原子被乙基(—CH2CH3)取代后的产物。其分子式为C2H6O,

结构式为,结构简式为CH3CH2OH或C2H5OH。乙醇分子中含有-OH 原子团,这个原子团叫羟基,它决定着乙醇的化学性质。 羟基与氢氧根的比较 羟基(-OH)氢氧根(OH-) 电子式 电荷数不显电性带一个单位负电荷 存在形式不能独立存在能独立存在于溶液和离子化合物中 稳定性不稳定稳定 相同点组成元素相同 2、乙醇的性质 1)乙醇的物理性质 乙醇俗称酒精,是无色透明、有特殊香味、易挥发的液体,密度比水小,沸点为78.5℃,能与水以任意比互溶,可溶解多种无机物和有机物,是良好的有机溶剂。 注:①通过生活中酒类的浓度可以证明乙醇能与水以任意比互溶。 生活中酒类的浓度 酒类啤酒葡萄酒黄酒白酒医用酒精工业酒精无水酒精 浓度3-5%6-20%8-15%50-70%75%95%99.5% ②由工业酒精制无水酒精的方法:先在工业酒精中加入生石灰,然后加热蒸馏制得无水酒精。 ③通常用无水CuSO4(白色)检验是否含有水。 CuSO4+5H2O=CuSO4·5H2O (白色)(蓝色) 2)乙醇的化学性质 (1)乙醇与钠的反应 反应方程式:2C2H5OH+2Na→2C2H5ONa+H2↑ 实验现象:金属钠沉于无水乙醇底部,在钠表面有无色气泡产生,最终钠粒消失,溶液

高中化学有关乙酸

【助学】 本课精华: 1.陌生有机物化学性质推测 2.物质除杂方法 3.元素化合价规律 4.羟基、羧基重要性质 5.乙酸乙酯实验室制备 【学前诊断】 1.能够用来鉴别乙醇、乙酸和苯的物质是 A.碳酸钠溶液B.氢氧化钠溶液C.水D.紫色石蕊溶液难度:易 2.下列事实能说明碳酸的酸性比乙酸弱的是 A.乙酸能发生酯化反应,而碳酸不能B.碳酸和乙酸都能与碱反应,产物都是盐C.醋酸可用于清除水垢D.乙酸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而碳酸不能难度:中 3.巴豆酸的结构简式为CH3—CH=CH—COOH,现有①氯化氢;②溴的四氯化碳溶液;③纯碱溶液;④丙醇;⑤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试根据其结构特点判断在一定条件下能与巴豆酸反应的物质组 A.②④⑤B.①③④C.①②③④D.全部 难度:难 【典例精析】 1.钠与下列物质反应都能够产生氢气:①H2O;②CH3COOH;③CH3CH2OH。 试推断这三种物质电离出H+的难易程度(从难到易的顺序) A. ①②③ B. ②③① C. ③①② D. ②①③ 难度:易 2.下列操作不正确的是 A. 除去CO2中少量的SO2:通过盛有饱和NaHCO3溶液的洗气瓶 B. 除去乙烷中的乙烯:通过盛有溴水的洗气瓶

C. 提取碘水中的碘:用四氯化碳萃取 D. 除去乙酸乙酯中的少量乙酸:加入乙醇和浓硫酸,使乙酸全部转化为乙酸乙酯 难度:中 3.已知乳酸的结构式为,试回答: (1)乳酸分子中含有和两种官能团(写名称); (2)1 mol乳酸能与mol金属Na反应,能与mol NaOH 反应,能与mol NaHCO3反应,能与mol Na2CO3反应。 难度:难 4. (1)试管A中需加入浓硫酸、冰醋酸和乙醇各2mL,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2)为防止A中的液体在实验时发生暴沸,在加热前应采取的措施是 。 (3)实验中加热试管A的目的是 ①; ②。 (4)试管B中盛有饱和Na2CO3溶液,其作用是、 。 (5)反应结束后,振荡试管B,静置。观察到的现象是, 。 若46 g乙醇和30 g乙酸反应能生22 g乙酸乙酯,则该反应的产率是。 难度:难

高中化学 乙酸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必修2

《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物——乙酸》教学设计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高中化学新课程准指出,高中化学新课程应有助于学生主动构建自身发展所需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进一步了解化学学科的特点,加深对物质世界的认识,有利于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加深对科学本质的认识,增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利于学生形成科学的自然观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更深刻的认识科学、技术和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逐步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的知识结构:本节是人教版高中《化学》第二册第三章第三节《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物——乙酸》,乙酸是羧酸类物质的代表物,本节共1课时完成,按教材的编排体系,包含乙酸概述、乙酸的分子结构特点、乙酸的性质研究、乙酸的用途和乙酸的制法。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从教材整体上看,乙酸既是很重要的烃的含氧衍生物,又是羧酸类物质的代表物,它和我们的生活生产实际密切相关,从知识内涵和乙酸的分子结构特点上看,乙酸既是醇知识的巩固、延续和发展,又是学好酯(油脂)类化合物的基础。故本节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3.教学重点:根据教学大纲和以上的教材分析,乙酸的结构和性质是本课时的教学重点,特别是酯化反应的特点和过程分析即对酯化反应演示实验的观察和有关问题及数据分析、推理又是性质教学中的重点。 4.教材的处理:为了使教学具有更强的逻辑性,突出教学重点内容,充分说明物质的性质决定于物质的结构,对教材的内容在教学程序上进行了调整:(1)将乙酸的结构特点放在乙酸的性质之后去认识。当学生对乙酸的性质有了感性认识后,再提出为什么乙酸会有这些性质呢?必然使学生联想到它的结构有何特点呢?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反映结构观点的认识,又能反映出化学思维的主要特点:由具体到抽象,由宏观到微观。(2)为了突出酯化反应的过程分析和加深对酯化反应的条件理解,将课本P.75的演示实验做了适当的改进(详见教学过程设计),增强了学生对实验过程及实验数据的分析推断能力,达到了“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的教学效果。5.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使学生掌握乙酸的分子结构特点,主要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用途,初步掌握酯化反应。 (2)能力培养——通过实验设计、动手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加强基本操作训练,培养分析、综合的思维能力和求实、创新、合作的优良品质。 (3)方法训练——介绍同位素原子示踪法在化学研究中的应用,通过酯化反应过程的分析、推理、研究、培养学生从现象到本质、从宏观到微观、从实践到理论的自然科学思维方法。 三、教学方法——“探究式” 教学活动是师生互动的一个过程,其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必须相互促进,协调发展。根据教学任务和学生特征,为了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过程,使其真正成为课堂的主

高二化学乙酸 羧酸一

高二化学乙酸羧酸一 乙酸羧酸(第一课时)研讨时间02月23日执行时间03月03日教学目的与要求 1、使学生掌握乙酸的分子结构特点,主要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用途,初步掌握酯化反应。 2、通过实验设计、动手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加强基本操作训练,培养分析、综合的思维能力和求实、创新、合作的优良品质。 3、介绍同位素原子示踪法在化学研究中用,通过酯化反应过程的分析、推理、研究,培养学生从现象到本质、从宏观到微观、从实践到理论的科学思维方法。重点难点1乙酸的分子结构和化学性质及结构和性质的关系2酯化反应及实质教具准备实验610,ppt课件教学程序个人增减写出下列化学方程式(组织学生书写并评判)1乙醇的催化氧化2乙醛与新制的Cu(OH)2 碱性悬浊液共热乙醛的氧化产物乙酸是一种重要的有机酸,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经常用到它。普通食醋中含有3%COOH叫羧基,乙酸是由甲基和羧基组成。羧基是由羰基和羟基组成,这两个基团相互影响,结果不再是两个单独的官能团,而成为一个整体。羧基是乙酸的官能团。 1、上述实验说明乙酸具有什么性质? 2、乙酸的酸性比碳酸强还是弱?(1)

弱酸性: 学生写出实验 2、3反应方程式。 【6-10】 在试管中加入3mL乙醇、2mL冰醋酸,再慢慢加入40滴浓硫酸,加入少许碎瓷片;要注意小火加热。实验中可以观察到在 Na2CO3表面有果香味的无色透明油状液体生成,它是乙酸乙酯,乙酸乙酯是另一类烃的衍生物即酯类。像这种酸跟醇作用生成酯和水的反应叫酯化反应。乙酸与乙醇的酯化反应是可逆的。(2) 酯化反应取代反应乙酸与乙醇反应时可能的脱水方式有几种?学生分析,写出(1)(2)。介绍同位素原子示踪法证明反应机理,强调(2)是正确的。根据实验6-10,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中为何要加入碎瓷片?2导管为何不能伸入饱和碳酸钠溶液中?3为何用饱和碳酸钠溶液来吸收乙酸乙酯?注:①浓硫酸的作用:催化剂、吸水剂。②反应过程:酸脱羟基、醇脱氢。③饱和碳酸钠溶液作用:中和乙酸,溶解乙醇,便于闻乙酸乙酯的气味;降低乙酸乙酯的溶解度,便于分层析出。④导气管不能伸入碳酸钠溶液中,防止加热不匀,液体倒吸。课本P179二( 2、3)练习册板书计划:第六节乙酸羧酸 一、乙酸1分子结构2物理性质3化学性质(1) 弱酸性:(2) 酯化反应取代反应教后感:

乙酸教学设计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2) 《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物——乙酸》 吴素清 (江西师范大学07化教3班学号 0707030147 )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以人教版的高中化学必修ⅱ为教材,《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物》是教材中的第 三章第三节的内容。食醋是学生比较熟悉的日常生活用品,乙酸在初中化学教材中也只是介绍了其酸性,没有涉及到乙酸的酸性强弱和酯化反应。本节课从知识结构上看,包含了两部分内容即乙酸和羧酸,第一个课时包含乙酸概述、乙酸的分子结构特点、乙酸的性质研究、乙酸的用途。乙酸是羧酸类物质的代表物,是很重要的烃的含氧衍生物,它和我们的生活生产实际密切相关,从知识内涵和乙酸的分子结构特点上看,乙酸既是醇、酚、醛知识的巩固、延续和发展,又是学好酯(油脂)类化合物的基础。二、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对前面的学习已经能够运用“结构决定性质”的学习方法来分析有机化合物和有机反应,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用对比的方法探索官能团对有机物性质的影响。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的方法根据实验中的现象得出结论,激发学生的探究灵感,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三、教学设计思路 新课程强调从生活中学化学,从化学回到生活实际中,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学生利用已有的经验来解决新问题,获取新知识的能力。让学生以发现者和求知者的身份出现,以实验和客观事实作为学生学习知识的基础,以实验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积极主动的思考问题,把课堂交给学生,使之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学中应充分利用演示实验、学生设计实验、实物感知、图表数据分析和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等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共同讨论。最后让学生运用所学的性质解答相关问题和日常生活中的有关现象,学以致用,从而深化对知识的理解运用。四、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了解乙酸的物理性质和乙酸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 掌握乙酸的酸性和酯化反应,理解 酯化反应的概念。过程与方法: 1.运用实验探究法学习乙酸的酸性和酯化反应的特性; 2. 引导学生探究酯化反应的机理; 3. 通过对乙酸性质的探究,能解释生活中的相关问题,形成学以致用的思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促进学习方法的转变和实践能力的提高。五、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乙酸的酸性和酯化反应 难点:酯化反应实质 六、教学方法 启发式实验探究,小组讨论法七、教学手段 开放式实验、演示实验、多媒体及直观教具、橡皮泥及实验药品和仪器 八、教学过程 篇二:《乙酸》全国公开课教学设计 《乙酸》教学设计 化学教研组: 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掌握乙酸的酸性和酯化反应等化学性质,理解酯化反应的概念; 2.理解酯化反应的机理;过程与方法 1.运用实验探究法学习乙酸的酸性和酯化反应的特性; 2.通过对“同位素示踪法”的信息介绍,引导学生探究酯化反应的机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促进学习方法的转变和实 践能力的培养,体会结构——性质——用途”的有机物学习模式,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作风和求 实进取的优良品二、教学内容及重、难点分析

高中化学_羧酸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三节羧酸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对乙酸的分子结构的分析,了解羧酸的结构特点和主要化学性质,理解酯化反应的反应机理。 2.通过“乙酸的官能团——乙酸的化学性质——羧酸的官能团——羧酸的化学性质”模式的学习,提高分析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强化“结构决定性质”的基本化学思想。 3.通过从羧酸结构到羧酸性质的推理,从中体会到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通过对生活中遇到的羧酸的了解,感受化学学科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作用;通过分子结构模型,意识到化学世界的外在美。 二、学情分析 在必修2中对乙酸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有了初步了解,知道乙酸具有酸性、能发生酯化反应。在此基础上,本节课继续以乙酸为代表学习羧酸的结构及性质,理解酯化反应的反应机理。 三、教材分析 本节位于人教版《选修5》第三章第三节,是关于羧酸类物质的内容,在有机化学学习中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四、教学重点:乙酸的结构特点和主要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酯化反应机理的应用,含多官能团有机物发生酯化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五、学法指导 通过知识回顾、师生互动、实验感知、实验评价、对比思考、动手操作、迁移应用、归纳总结、习题巩固等手段理解并掌握乙酸和羧酸的性质,了解羧酸类物质在生活中的应用。 六、教学用具 主要仪器:表面皿、玻璃棒、试管、药匙、烧杯等。 药品:乙酸、碳酸钠粉末、、镁条、pH试纸。 辅助用具:多媒体、球棍模型。 七、教学过程

七、板书设计 八、教案附件 【实验感知】根据所提供的药品和仪器设计简单的实验验证乙酸的酸性 药品:乙酸、碳酸钠粉末、滴加酚酞的氢氧化钠溶液、镁条、pH试纸、石蕊试液 主要仪器:表面皿、玻璃棒、试管、药匙、烧杯等。 【实验设计】甲乙两实验小组利用下图所示仪器和药品,设计了两套实验装置,验证乙酸、碳酸和苯酚溶液的酸性强弱。请对其进行评价。

乙酸的性质

羧酸酯 【教学目标】1.掌握乙酸的分子结构主要化学性质 2.了解乙酸的工业制法和用途 3.了解羧酸的分类和命名 4.了解乙酸和羧酸性质上的异同 【教学重点】乙酸的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乙酸的结构对性质的影响。 【教学手段】教学中应充分利用演示实验、学生设计实验、实物感知和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等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共同创设一种民主、和谐、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动脑想”“动手做”“动口说”的机会,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学过程设计】 (一)新课引入 师:同学们走进实验室,有没有闻到什么气味?什么物质的气味? (二)新课进行 师:这一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乙酸 一、乙酸的分子结构 [演示]乙酸的分子比例模型和球棍模型 [提问]写出乙酸的分子式、结构简式。介绍乙酸的官能团——羧基。 O O ‖‖ 分子式:C2H402 结构简式:CH3—C—O—H 官能团:—C—OH(羧基) 二、乙酸的物理性质 师:乙酸又叫醋酸和冰醋酸。为什么叫冰醋酸? [指导实验]观察乙酸的颜色、状态、气味,观察冰醋酸。并看书总结乙酸的物理性质。生:乙酸是无色液体,有强烈的刺激气味。易溶于水和乙醇。 熔点:16.6℃沸点:117.9℃ [设问]北方的冬天,气温低于0℃,保存在试剂瓶内的乙酸凝结成冰状。 如何能安全地将乙酸从试剂瓶中取出? 三、乙酸的化学性质 [探究]高一书上已简单介绍过乙酸是一种有机弱酸。请同学们根据现有的化学药品设计 实验方案:(1)证明乙酸确有酸性;(2)比较乙酸酸性的强弱。 [药品]Na2CO3粉末、乙酸、石蕊

[指导学生实验探究] [学生活动] 叙述实验现象,讲出设计方案。并写出有关的化学方程式。 1.酸性 [科学探究]利用讲台上提供的仪器与药品,设计一个简单的一次性完成的实验装置,验证乙酸 、碳酸和苯酚溶液的酸性强弱:结论: 酸性:乙酸>碳酸>苯酚 师:CH 3CH 2OH 、C 6H 5OH 、 CH 3COOH 中都含有羟基 醇、酚、羧酸中羟基的比较 2、酯化反应 CH 3COOH + HOCH 2CH 3 ==== CH 3COOCH 2CH 3 + H 2O 乙酸乙酯 思考1:化学平衡移动原理,可以采取什么措施提高乙酸乙酯的产率?方法: 1.加热; 2.用无水乙酸与无水乙醇做实验; 3.加入浓硫酸做吸水剂 思考2:这个酯化反应中,生成物水中的氧原子是由乙酸的羟基提供, 还是由乙醇的羟基提供? [演示课件] 酯化反应机理 学生理解:生成物水中的氧原子是由乙酸的羟基提供。 知识运用:若乙酸分子中的氧都是18O ,乙醇分子中的氧都是16O ,二者在浓H 2SO 4作用 下发生反应,一段时间后,分子中含有18O 的物质有( ) A 1种 B 2种 C 3 种 D 4种 生成物中水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 (三)新课小结 酯化反应的实质:酸脱去羟基,醇脱去羟基上的氢原子。

乙酸教案

乙酸教案 班级:12电子技术教师:牛娟霞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初步掌握乙酸的分子结构和主要用途。 ②掌握乙酸的酸性和酯化反应等化学性质,理解酯化反应的概念。 2、过程与方法目标 ①通过实验培养学生设计实验及观察、描述、解释实验现象的能力。 ②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分析归纳、总结的思维能力与表达能力。 ③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辨证认识乙酸的弱酸性,进一步理解“结构决定性质”的含义。 ②通过洗水垢的生活实例,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化学是一门实用性强的学科”。 【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乙酸的酸性和酯化反应 2、教学难点:酯化反应的实质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引导—讨论—多媒体辅助的方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冰醋酸,乙酸溶液,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引入】多媒体展示生活中的实例,食醋是3%~5%乙酸的水溶液,所以乙酸又叫醋酸。说明乙酸是重要的有机酸,下面我们先研究它的物理性质。 【板书】乙酸 1、乙酸的物理性质 【学生活动】教师展示盛有乙酸的试剂瓶,观察乙酸的色、态,打开瓶盖闻一下气味,然后说给大家听。 【讨论、投影】无色液体,有刺激性气味。 【讲述】乙酸在温度低于它的熔点(16.6℃)时会变成冰状晶体,所以无水乙酸又叫冰醋酸。乙酸的沸点是117.9℃。 【拓展迁移】当乙酸和高沸点物质混合在一起时,要想将乙酸分离出来,可以采用什么方法? 【回答】可以进行降温结晶,温度低于16.6度后,乙酸变成晶体析出。

【设疑】若实验室的乙酸冰冻了,该怎么取用? 【解答】冰醋酸就是乙酸CH3COOH,熔点(16.6℃)很低,将试剂瓶放到温水中,一小会儿冰醋酸就能熔化为液体,就能倒出来了。 【讲述】乙酸在初中的时候就提过,即有机酸。有机酸中都含有一个基团羧基(-COOH),类似与醇中都含有羟基(-OH)。醛中含有醛基(-CHO),像这些基团反映了有机化合物的共同特性的,我们把它叫做官能团。副板书(羧基-COOH –OH –CHO,官能团) 【设问】乙醇分子是由乙基和羟基组成。乙酸是有机酸,含有羧基。既然它称作乙,那乙酸分子中应该总共有几个碳?(2个),那与羧基相连接的应该是甲基还是乙基?(甲基) 展示乙酸的球棍模型,让学生写出乙酸的分子式、结构式、结构简式。【投影展示】乙酸的比例模型 【导引、板书】2.分子结构 分子式:C2H4O2 结构简式: 官能团:(羧基) 【质疑】乙酸分子是由甲基和羧基构成的,羧基决定了乙酸的化学性质。那么,乙酸发生化学反应时可能在哪些部位断键呢? 【导引、板书】3、乙酸的化学性质 【思考、交流并讲述】 我们在之前的学习中知道乙酸在水溶液中有一部分电离产生H+。CH3COOH→CH3COO-+H+而具有一定的酸性,请同学们根据已有的知识,选择合适的化学药品设计几个小实验证明乙酸具有酸性。 【归纳、投影】①向紫色石蕊试液中滴入乙酸溶液 ②往镁粉中加入乙酸溶液 ③往加入酚酞的NaOH溶液中滴加乙酸溶液 ④向Na2CO3粉末中加入乙酸溶液 【活动、探究】根据以上实验方案,推测乙酸的化学性质。 ⑴弱酸性(断O-H键)(化学方程式略) 酸性强弱比较:乙酸>碳酸 【迁移、应用】用醋可除去水壶内壁上的水垢,写出化学方程式。【学生练习】2CH3COOH+CaCO3=(CH3COO)2Ca+CO2↑+H2O 2CH3COOH+Mg(OH)2=(CH3COO)2Mg+2H2O 【过渡】一般的食品和饮料,超过保鲜期就会变质,而用粮食酿造的酒却会随着储藏时间的延长而变得更醇香,当人们喝醉酒是也可用醋来解酒,这是为什么呢? 【观察、思考】教师播放演示实验,同时投影下列问题让学生边观察边思考: ①反应中浓硫酸的作用是什么? ②为什么反应物都必须是无水液体? ③反应混合液的混合顺序如何?为什么?大试管内反应混合液体积 不超过多少? ④为什么要用饱和Na2CO3溶液吸收产物?

高二化学乙酸的结构和性质

资源信息表

12.2 醋和酒香(共2课时) 第1课时乙酸的结构和性质 一、设计思想 乙酸是一种重要的有机酸,也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食醋的主要成分。因此,乙酸的教学可以着眼于学生的已有生活和知识经验,从生活中常见的酒和醋引入,以生活情景和现象为支点,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从而突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本部分内容的教学,首先通过介绍乙酸分子结构,让学生了解乙酸分子由甲基和羧基官能团组成。由于羟基上H受羰基影响,易电离出H+,因此,乙酸表现出酸性。从而体会化学学习中研究物质的基本方法“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在此基础上,通过设计实验活动──探究乙酸的酸性,并且由实验把乙酸的酸性与盐酸、碳酸的酸性相比较,使学生对乙酸的酸性有一个更为具体、直观的认识和掌握。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乙酸的物理性质、分子结构、羧基的结构特征。(B) (2)乙酸的酸性。(B)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食醋的观察,描述乙酸的物理性质,形成善于思考,善于观察的学习习惯。(2)通过实验方案的讨论和亲手实验,体验科学研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酒和醋的引入,体会乙酸的用途,并从中感悟化学对社会生活的重要意义。 三、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乙酸的物理性质、分子结构;乙酸的酸性。 教学难点:乙酸酸性的探究实验设计。 四、教学用品 Mg粉、NaOH溶液、CuSO4溶液、Na2CO3粉末、1mol/L盐酸、1mol/L乙酸、酚酞、多媒体。 五、教学流程 1.流程图

2.流程说明 1在酒的商标中,常见到的有XO、VSOP等符号,有同学知道它代表什么意义吗?为何酒越陈越香? 2通过对醋的了解,感受到乙酸的物理性质; 演示实验:将一瓶纯乙酸和一瓶乙酸的水溶液同时放入冰水浴中,片刻后同时取出, 让学生观察现象。 3请同学们根据现有的化学药品设计实验方案:1)证明乙酸确有酸性;2)比较乙酸、 盐酸和碳酸酸性的强弱。 六、教学案例 1.教学过程

高一必修二《乙酸性质》教学设计

高一必修二《乙酸性质》教学设计 一、设计理念 2001年4月,教育部印发《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将研究性学习作为必修课程列入全日制普通高中课程计划;6月,教育部颁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提出要“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的改革思路。根据新课程理念,实现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根据诱思探究学科教学论,改变传统教学过于注重传授知识的倾向,让学生从被动接受式改为主动探究式,让学生在课堂上真正动起来。我在讲乙酸的酸性时只提供试剂,设置问题,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培养学生动脑思,动口说,动手做,互相探究,互相合作,在应用旧知识探讨新问题中感受到我也行的成功体验。本节课试图体现教改的精神。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的知识结构:从知识结构上看,包含了两部分内容即乙酸和羧酸,乙酸是羧酸类物质的代表物,两者是特殊和一般的关系。本节分两课时完成,其中第一课时包含乙酸概述、乙酸的分子结构特点、乙酸的性质研究。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从教材整体上看,乙酸既是很重要的烃的含氧衍生物,又是羧酸类物质的代表物,它和我们的生活生产实际密切相关,从知识内涵和乙酸的分子结构特点上看,乙酸既是醇、酚、醛知识的巩固、延续和发展,又是学好酯(油脂)类化合物的基础。故本节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3.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能写出乙酸的分子式和结构式,能说出羧基的结构特点; 2.能描述乙酸的物理性质,说出乙酸又称为冰醋酸的原由; 3.能写出乙酸具有酸性的化学方程式,并能描述相应的实验现象, 能比较乙酸与碳酸的酸性强弱; 4.能写出乙酸发生酯化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明确酯 化反应的实质,能说出浓硫酸在酯化反应中的作用,能描述制备乙酸乙酯时加入碎瓷片以及用饱和碳酸钠溶液吸收的原因,能说出酯化反应的概念。 5.能够初步熟悉制备乙酸乙酯的有关操作。 (2)能力目标——通过实验设计、动手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加强基本操作训练,培养分析、综合的思维能力和求实、创新、合作的优良品质。 (3)方法训练——介绍同位素原子示踪法在化学研究中的应用,通过酯化反应过程的分析、推理、研究、培养学生从现象到本质、从宏观到微观、从实践到理论的自然科学思维方法。 (4).教学重点:根据《新课程标准》和学科指导意见,乙酸的结构和性质是本课时的教学重点,特别对酯化反应演示实验的观察和有关问题的分析、推理又是重中之重。 教学难点:乙酸的酯化反应历程 (5).情感目标

(乙酸的结构和化学性质)

1.下列关于乙酸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乙酸是一种重要的有机酸,是具有刺激性气味的液体 B.乙酸分子里含有四个氢原子,所以乙酸不是一元酸 C.无水乙酸又称冰醋酸,它是纯净物 D.乙酸易溶于水和乙醇 2.大理石可以用作墙面、地面和厨房桌面,其主要成份是碳酸钙,食醋不慎滴在大理石桌面上,会使其失去光泽,变得粗糙.下列能解释此现象的是() A.食醋中的水使碳酸钙溶解 B.食醋中的醋酸将碳酸钙氧化 C.食醋中的醋酸与碳酸钙反应并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 D.食醋中的醋酸与碳酸钙发生了复分解反应 3.下列物质中,可一次性鉴别乙酸、乙醇、苯及氢氧化钡溶液的() A.金属钠 B.溴水 C.碳酸钠溶液 D.紫色石蕊试液 4.炒菜时,又加酒又加醋,使得菜变得味香可口,原因是() A.有盐类物质生成 B.有酸类物质生成 C.有醇类物质生成 D.有酯类物质生成 5.除去乙酸乙酯中残留的乙酸,最好的处理方法是() A.蒸馏 B.水洗后分液 C.用过量饱和碳酸钠溶液洗涤后分液 D.用过量氯化钠溶液洗涤后分液 6.可用图示装置制取少量乙酸乙酯(酒精灯等在图中均已略去)。请填空: (1)试管a中需加入浓硫酸、冰醋酸和乙醇各2mL,正确的加入操作顺序 是_________________。 (2)为防止a中的液体在实验时发生暴沸,在加热前应采取的措施是 ______________。 (3)实验中加热试管a的目的是①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 (4)试管b中加有饱和Na2CO3溶液,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 (5)反应结束后,振荡试管b,静置,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

乙酸 教学设计(优秀)

第三章有机化合物 第三节生活中常见的两种有机物 (第二课时:乙酸) 教学设计 教材和学生分析: 从教材安排和学生情况来看:初中学生只知道乙酸是一种酸,到了必修阶段乙酸就是一种有机物,而选修阶段乙酸是一种烃的衍生物,学生对乙酸分类的认知呈上升变化。从结构的角度来看,初中学生只知道乙酸能解离出H+,到了必修要知道有特定的官能团,而到了选修阶段还要了解断键方式,学生对结构决定性质的认知也是呈上升变化的。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乙酸的酸性和酯化反应,认识乙酸的结构和官能团,建立结构-性质-用途 学习模式;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设计实验证明乙酸酸性,培养学生设计实验和动手操作实验的能力。通过 酯化反应,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创设问题情境等途径,树立乙酸与人类的生活生产是密切相关的价值 观。 教学重点、难点:酯化反应及制备和收集条件的控制。 教法、学法:自学是成才的关键。闻名于世的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美国著名物理学家爱因斯坦等等,他们在事业上取得伟大成就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他们的自学能力特别强。集大成者方能有所成。这句话用牛顿的话来说就是:“我之所以取得成就,是因为我站在巨人们的肩膀上。”即要善于学习。自学也就是要由“学会”变为“会学”。“学会”只是在老师的引导下,或者在别人的解说中知识进行了解、但缺乏获得知识的过程。一定时间后淡忘了,又需要老师讲、导致重复啰嗦。“会学”即在学习中不但学到知识、还学到获取知识的方法,即使知识遗忘了,也能用恰当的方法重新获得。因此恰逢新课改之际,我在自己所教的班级采用了以下的教法和学法。 1、教法:学案导学、教师点评; 2、学法:自主学习、合作讨论、实验探究、交流展示、归纳总结。 以上方法不但可以训练学生的学习方法、还能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本节内容分为2课时,第一课时为自主课,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第二课时为展评课,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展示自主学习成果,展示过后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归纳总结。本次课为第二课时的内容。 教学流程安排: 1、学生自主学习反馈、教师讲解重难点知识; 2、学生展示相关内容; 3、教师总结; 4、学生学情反馈。 师:生活中我们经常要用到醋。人们在酿酒的时候发明了醋。醋的主要成分就是今天要学习的生活中另外一种常见的有机物——乙酸。昨天我们进行自主学习。现在就请同学们根据学案展示学习的成果。 学生展示:乙酸的物理性质 俗称颜色、状态气味溶解性熔、沸点挥发性

高中化学_基于核心素养、问题教学下的乙酸性质的研究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基于核心素养、问题教学下的乙酸性质的研究》 教学设计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多年来,学习化学知识常常被异化为简单的接受过程:师生之间采用最简约的方式完成讲、记、背、练。学生的学习往往受制于教师的讲授,教师重视知识整理和习题训练,轻视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实践活动。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和合作交流的能力得不到应有的锻炼。针对以上现象,新课标提出新的课程理念:通过以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促进学习方式的转换、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设置“活动与探究”结合不同的学习课题,引导学生运用实验、调查资料、讨论等方式开展活动。促进学习方式从听学到做,化学从被动接受到自主探究的转变。有力地冲击着传统的化学学习观念,拓展了学生的化学学习空间。创新是科学发展的灵魂,也是课程设计的重要目标。具有较强的问题意识,能够发现和提出有探究价值的化学问题、敢于质疑、勤于思索、逐步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养成务实求真,勇于创新,积极实践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设计是依据:鲁科版,高一下学期,《化学必修2》、第三章重要的有机化合物、第三节饮食中的有机化合物(第二课时)的内容。

本节课是面向高一全体同学,而非选修化学的部分同学,所以就没有在知识的深度上过多的挖掘,就是将课本中的知识深度通过:实验、小视频、当堂录像、思维导图等众多手法,演示了一遍。既然没往深挖掘,就必须要向广拓展。所以在设计中我努力将化学五大学科核心素养配合问题导学,融入到自己的课堂中。期望为学生打造不一样的课堂。也为那些不准备选修化学的孩子们打开一扇“化学通向生活”的门。这堂课,以学科素养为暗线、乙酸性质为明线,问题教学为教法,展开课堂教学。 主要讲授内容为:1、乙酸的分子结构;2、乙酸的物理性质; 3、乙酸的化学性质。 三、教学目标设计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通过观察乙酸样品,能说出乙酸的物理性质; 2、通过组装乙酸的分子球棍模型,能正确书写乙酸的分子式、结构式,知道羧基的结构特征; 3、通过【活动.探究】,能说出乙酸的化学性质及实验注意事项,会书写乙酸参加的化学反应方程式。(酸性、酯化反应)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乙酸样品和乙酸酸性验证性实验的观察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逻辑性能力; 2、通过模型的拼装和模型演示酯化反应,培养学生借助工具从微观的角度,分析物质的结构与性质的关系。

高二化学乙酸和乙醇的酯化反应

高二化学乙酸和乙醇的酯化反应 同步题库 一、填空题 1.酸跟醇起反应,生成叫酯化反应。酯的结构通式为。饱和一元羧酸酯分子式通式为,酯类和类具有相同通式,说明酯和 互为同分异构体。 2.写出下列酯的名称 ①CH3COOC2H5②CH3COOCH3 . ③HCOOC2H5④HCOOCH3 . 3.写出下列酯的结构简式 ①丙酸乙酯②苯甲酸甲酯 ③甲酸异丙酯④乙二酸乙二酯 4.有A、B、C、D、E5种有机物,它们分别由①-H ②-OH ③-Br ④-CHO ⑤-COOH ⑥-CH3⑦-O-CH3⑧HCOO-8种基团中的两两组合而成,已知A为羧酸,A和B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生成C,C和D互为同分异构体,E只能在碱性条件下水解,水解后生成有机物B,则A至E的结构简式。 (A)(B)(C)(D)(E) 5.区分乙醇和乙醛两种无色溶液可选用的试剂是,能区分乙醛和乙酸溶液的试剂是。 二、选择题 6.有0.1mol的以等物质的量混合的饱和一元羧酸和饱和一元羧酸一元醇的酯的混合物,完全燃烧需0.2mol氧气,则原羧酸和酯不可能是( )。 (A)HCOOH和HCOOCH2CH3(B)HCOOH和CH3COOCH3 (C)CH3COOH和HCOOCH3(D)C2H5COOH和CH3COOCH3

7.下列各组物质互为同分异构体的是()。 (A)丙烯和1,3–丁二烯(B)乙酸乙酯和丙酸甲酯 (C)乙醚和乙醇(D)软脂酸和油酸 8.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羧酸与醇发生酯化反应时,羧酸脱羟基,醇脱去羟基上的氢原子 (B)乙醇在浓硫酸170℃条件下的脱水反应属于消去反应 (C)苯酚显弱酸性,它能与氢氧化铜发生中和反应 (D)在氧气中燃烧生成CO2和H2O的有机物一定是烃 9.在下列反应中,硫酸只起催化作用的是()。 (A)乙醇和乙酸的酯化反应(B)乙酸乙酯的水解 (C)乙醇在140℃脱水生成乙醚(D)乙醇在170℃脱水生成乙烯 10.互为同分异构体,且可用银镜反应来区别的是()。 (A)丙酸和乙酸甲酯(B)乙酸甲酯和甲酸乙酯 (C)苯甲醇和邻甲基苯酚(D)2–羟基丙醛和丙酸 11.某有机物A在NaOH溶液中发生水解反应,生成B和C,B在一定条件下氧化得D,D进一步氧化生成E,D、E都能发生银镜反应,C与盐酸作用生成F;F与E互为同系物且F位于E的次一位,所以A是( )。 (A)甲酸甲酯 (B)甲酸乙酯 (C)乙酸甲酯 (D)乙酸丙酯 12.一种有机物的密度是同温同压同体积氢气的30倍,完全燃烧时生成等体积的二氧化碳和水蒸气。此有机物在硫酸存在下加热能生成A和B,B的氧化产物和A都能跟银氨溶液发生银镜反应,此有机物是( )。 三、简答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