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曹禺先生作品分析写实的舞台风格形式

以曹禺先生作品分析写实的舞台风格形式
以曹禺先生作品分析写实的舞台风格形式

曹禺作品全录

01 《雷雨》 02 《日出》 03 《原野》 04 《北京人》 05 《王昭君》 06 《蜕变》 07 《争强》 08 《家》 09 《艳阳天》 10 《黑字二十八》 11 《胆剑篇》 12 《桥》 13 《明朗的天》 14 《财狂》 15 《镀金》 16 《冬夜》 17 《新村正》 18 《正在想》 二、小说诗歌 01. 今宵酒醒何处 02. 诗两首 03. 四月梢,我送别一个美丽的行人 04. 不久长,不久长 05. 南风曲 06. 贺词——张校长七十大庆 07. 赠友人 08. 前进,英雄的中国人民 09. 谁活在我们心当中 10. 拉紧绞索 11. 我们要歌唱——敬读毛主席词二首 12. 胜利的奠基 13. 赠一六六中学一百二十年校庆 14. 编钟 15. 悼董行佶同志 16. 贺唐代梨园遗址碑剪彩揭碑 17. 游汨罗江悼屈子祠 18. 悼屈子 19. 病中噩梦 20. 二人 21. 花 22. 冬菊 23. 病中偶记

25. 如果 26. 无题 27. 一片绿叶 28. 无题 29. 玻璃翠 30. 《巴金国际学术讨论会》题诗初稿 31. 老了 三、文艺评论 01. 我对于大会的一点意见 02. 永远向前 03. 文学艺术的裔嘲就要到来 04. 要深入生活 05. 必须认真考虑创作问题 06. 不断努力,写更好的作品 07. 让我们的事业飞跃前进 08. 提高戏剧艺术的质量 09. 切忌浅尝辄止 10. 谈读书 11. 杂谈文艺工作 12. 多读书,读透书 13. 语言学习杂感 14. 奋起金棒驱迷雾好锄大地种新花 15. 不容抹煞的十七年 16. 迎接霞光灿烂的文艺春天 17. “黑线专政”论抹煞不了毛主席、周总理的丰功伟绩 18. 团结全国戏剧工作者,高歌猛进! 19. 北京市文联第三届理事会第二次扩大会议开幕词 20. 几点随想 21. 多写、多写、再多写 22. 思想要解放创作得繁荣 23. 道路宽广大有作为 24. 迎接社会主义戏剧繁荣的新时代 25. 北京市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开幕词 26. “黄泉前后人,少壮须努力!” 27. 满怀信心 28. 学习鲁迅 29. 出色的贡献 30. 在全国中青年话剧作者读书会上的开幕词 31. 对中青年剧作者的希望 32. 重视编辑工作,办好戏剧刊物 33. 热烈的祝贺真诚的希望 34. 不要辜负人民的期望

曹禺《雷雨》赏析

曹禺《雷雨》赏析 《雷雨》是曹禺的话剧代表作,也是中国现代话剧的典范之作。 曹禺(1910—1996),原名万家宝,湖北潜江人,出生于天津。主要作品有《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蜕变》、《家》、《明朗的天》、《黑字二八》、《王昭君》等。 《雷雨》是曹禺的处女作和成名作。这是一部四幕戏,全剧共八个人物。周家的人物有周朴园、周蘩漪、周萍和周冲;鲁家则有鲁贵、鲁侍萍、鲁大海和四凤。 《雷雨》中的戏剧冲突 曹禺在《雷雨》中,描写五四以后一个带有封建性的资产阶级家庭的黑暗生活,以封建家长和资本家的周朴园为中心,展开了他所直接和间接造成的各种复杂尖锐的矛盾冲突,揭露了旧中国的家庭和社会的罪恶。30年前,周朴园还是一个“大少爷”的时候,曾经勾引使女梅侍萍,后来为了要娶“一位有钱有门第的小姐”,将她和新生的第二个儿子赶出门去。18年前,他又娶了繁漪。繁漪不堪忍受他像“阎王”似的压迫和“监狱”似的家庭生活,3年前就和他的长子周萍发生恋爱。但是周萍像他父亲一样,不久就厌弃了她,又去勾引使女鲁四凤。同时,繁漪的儿子周冲也在爱着四凤。周朴园继续压迫繁漪,她就只好抓住周萍不放,而周萍却竭力逃避。繁漪就叫四凤的母亲来带走四凤,以此向周萍报复。梅侍萍后来嫁给鲁贵,生了四凤。因此,周萍和四凤原是异父同母兄妹,这种乱伦关系一经发现,家庭悲剧就无可避免地发生了。 《雷雨》以周朴园和妇女尤其是劳动妇女的矛盾为主要矛盾,同时还表现了资本家和工人之间的阶级矛盾。周朴园一贯剥削工人,“发的是绝子绝孙的昧心财”。他曾经命令矿警打死了30多个矿工,罢工工人鲁大海前来和他交涉,他后来虽然知道鲁大海就是他的第二个儿子,但他终究毫不留情地镇压工潮,并将鲁大海开除。 曹禺所要表现的这种生活过程,历时30年,而且关系如此复杂,斗争如此尖锐,那么他怎样将这些内容组织在一篇四幕剧中去,正如狄德罗所说,他怎样“由

曹禺先生的生平以及其作品的简介

曹禺先生的生平以及其作品的简介 曹禺(1910-1996),中国现代杰出的戏剧家,著有《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等著名作品,他一生共写过8部剧本。曹禺祖籍湖北潜江。清宣统二年八月二十一日(1910年9月24日)生于天津,原名万家宝,字小石。在清华读书时有“小宝贝儿”的绰号。“曹禺”是他在1926年发表小说时第一次使用的笔名(姓氏“万”的繁体字的“草”字头谐音“曹”)。曹禺是“文明戏的观众,爱美剧的业余演员,左翼剧动影响下的剧作家”(孙庆升:《曹禺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年)。这句话,大致概括了曹禺的戏剧人生。曹禺的妻子李玉茹是著名京剧旦角演员。 曹禺,卓越的中国现代戏剧家。原名万家宝,祖籍湖北潜江。生于天津一个没落的封建官僚家庭。在天津南开中学学习期间参加戏剧活动,曾担任易卜生《玩偶之家》等剧的主角。1929年考入清华大学外文系,广泛钻研从古希腊悲剧到莎士比亚戏剧及契诃夫、易卜生、奥尼尔的剧作。 1933年大学即将毕业前夕,曹禺创作了四幕话剧《雷雨》,于次年公开发表,很快引起强烈反响,它不仅是曹禺的处女作,也是他的成名作和代表作。1936年和1937年,曹禺分别出版了他的重要剧作《日出》和《原野》。曹禺抗战期间的重要剧作是《北京人》。新中国成立后,曹禺创作的剧本主要有《胆剑篇》、《王昭君》等。 《雷雨》在一天时间(从上午到半夜)、两个场景(周家和鲁家)里,集中展开了周、鲁两家前后30年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显示了作品严谨而精湛的戏剧结构技巧。该剧反复写蝉鸣、蛙噪,写雷雨到来前后的闷热,其用意不仅是渲染苦夏的"郁热"氛围,而且还在于暗示人物的情绪、心理、性格。

赏析曹禺四大经典话剧之

赏析曹禺四大经典话剧之《日出》 故事——交际花陈白露受银行家潘月亭供养,整日与一群游手好闲的寄生虫相周旋,虽厌恶和鄙视周围的一切,但只能抱玩世不恭的生活态度。昔日的恋人方达生希图拯救她,她亦无力自拔。潘月亭投机股票失败,陈白露债台高筑,深感前途渺茫,最终服毒自杀《日出》是以30年代初期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大都市生活为背景的四幕话剧。《日出》的思想是暴露半殖民地大都市黑暗糜烂面,控诉“损不足以奉有余”的社会。 剧本通过对半殖民地都是群丑的出色描绘暴露社会的黑暗糜烂。有工于心计的银行家潘月亭、卑躬屈膝的李石清、俗不可耐的顾八奶奶、洋奴张乔治等。这些都市群丑聚在陈白露的寓所里寻欢作乐,而又尔虞我诈,充分暴露了被金钱扭曲了的畸形人性。二、描绘“不足”者的被受欺凌。“小东西”被卖进妓院;小职员黄省三走投无路毒死自己的孩子后自尽被救发了疯。剧本描写了他们的悲惨命运,也描写了他们善良、忠厚和倔强的品性。 剧本通过对都市群丑和下层被侮辱被剥夺者的描写,反映了20世纪30年代半殖民地中国大都市光怪陆离的社会生活图景,一方面是剥削者、“有余者”贪得无厌,醉生梦死;另一方面是被损害者、“不足者”备受侮辱。“有余者”和“不足者”形成强烈对比,表达了控诉“损不足以奉有余”的黑暗社会的主题。 人物——潘月亭: 潘月亭是大丰银行的经理,他老奸巨滑、深谙世故、心狠手辣、藏而不露。当潘月亭得知李石清用偷看文件的方式掌握他的底细之后,只表现出原始的愤怒:“你怎么敢——”随即又转变话锋:“石清,不不——这不算什么。不算多事。互相监督也是好的。”他一改嫌李石清多事的骄横态度,与李石清成了“一条战线”的朋友,显得异常亲密。他并非宽怒了李石清的多事之举,而是将怒不可遏深深地埋藏地心底,用缓兵之计让李石清有充分的“表演”的机会和时间,况且,“燃眉之急”的时刻,李石清还会派上用场,此等小人此时还得罪不得……潘月亭接受李石清想做襄理的暗示:(沉吟)“昌,襄理,——是啊,只要你不嫌地位小,那件件事总可以帮忙。”他对李石清又采用了欲擒故纵之法,更显示了潘月亭的狡猾和老谋深算。潘月亭渡过了临时的难关之后,他一改对李石清的态度。在李石清得意地描绘银行的美好前景时,他毫不隐讳地说:“有人说不定要宣传我银行的准备金不够?”“说我的银行这一年简直没有赚钱,眼看着就要关门。”“同人背后骂我是个老浑蛋,瞎了眼,昏了头,叫一个不学无术的三等华来做我的襄理。”潘月亭对李石清的憎恨和不满已溢于言表,话语中暗含嘲讽和杀机。他终于炒了李石清的鱿鱼,解除了心头之隐患:“不过你今天坐的汽车账行里是不能再替你付的。”对潘月亭再也没有利用价值的李石清转眼之

浅析曹禺及其经典作品

浅析曹禺及其经典作品《雷雨》 乌云密布,电闪雷鸣,周围一片凄厉,荒凉,却有一样东西,也是在那么一个雷雨交加的夜晚,折射出了一个时代的悲哀,那就是------戏剧大师曹禺的代表著作《雷雨》。 曹禺,原名万家宝,字小石,祖籍湖北潜江,1910年9月24日出生于天津一个没落的封建官僚家庭,1996年12月13日逝世,是中国现代杰出的戏剧家。他在清华读书时有“小宝贝儿”的绰号。“曹禺”是他在1926年发表小说时第一次使用的笔名(他的姓氏“万”的繁体字为一个“草字头”和“禺”字,草字头与“曹“谐音,故“曹禺”即“万”)。孔庆生的《曹禺论》里曾说过:“曹禺是‘文明戏的观众,爱美剧的业余演员,左翼剧动影响下的剧作家’。”就一句话,却大致概括了曹禺的戏剧人生。众所皆知,他一生共写过8部剧本,他的《雷雨》成为中国话剧艺术成熟的标志。其后的《日出》、《北京人》、《蜕变》也都是杰出作品。 曹禺出身于没落的封建官僚家庭,幼年时的所见所闻对他的反帝反封建爱国思想的形成和他一生的创作起了巨大的作用。青少年时代的他对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社会的黑暗现实产生了强烈的反抗情绪,经过几年酝酿、构思,1933年在清华大学四年级时,完成了他的处女作《雷雨》。他在谈到写作意图时曾说:“《雷雨》是在‘没有太阳的日子里的产物’,那个时候,我是想反抗的。因陷于旧社会的昏暗、腐恶,我不甘模棱地活下去,所以我才拿起笔。《雷雨》是我的第一声呻吟,或许是一声呼喊。”《曹禺选集·后记》又说“写《雷雨》是一种情感的迫切的需要”,《雷雨·序》里也曾写到“仿佛有一种情感的汹涌的流来推动我,我在发泄着被压抑的愤懑,毁谤着中国的家庭和社会”。在我看来,就是因为有了他这样的情感,所以才有了《雷雨》的悲剧,而这样的悲剧在这样的时代下却是必然的。 我们都知道,《雷雨》是以两个家庭的之间的纠葛为主的。通过表现这两个家庭的悲剧和罪恶,它所想表达的其实就是那个时代下旧家庭的悲剧和罪恶。而这场悲剧和罪恶的制造者正是那些威严体面、道貌岸然的封建阶级和资产阶级。剧本虽然从性爱血缘关系的角度,写了一出家庭的悲剧,但客观上也反映出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某些侧面。而充满不义和邪恶的旧家庭正是整个旧社会旧制度的缩影。从这个角度看来,这赤裸裸揭露了旧社会的黑暗和不公,譬如地位

浅析曹禺及其经典作品《雷雨》

浅析曹禺及其经典作品《雷雨》 绪论: 《雷雨》是由中国著名的剧作家曹禺所创作,展示的是一幕人生大悲剧,是命运对人残忍的作弄。是“中国话剧现实主义的基石”。它以1923年前后的中国社会为社会背景,描写了一个以周朴园为代表的带有浓厚的封建色彩的资产阶级家庭的生活悲剧。 正文: 曹禺(1910年9月24日—1996年12月13日),原名万家宝,字小石,汉族,祖籍湖北潜江,生于天津一个没落的封建官僚家庭,父亲万德尊曾任镇守使,都统和黎元洪秘书。曹禺生母早逝,继母酷爱戏剧,常携曹禺观看戏曲和文明戏。 他曾在天津南开中学学习期间参加戏剧活动,曾担任易卜生《玩偶之家》等剧的主角。曹禺1929年入读南开大学政治系,1930年转入清华大学外文系,广泛钻研从古希腊悲剧到莎士比亚戏剧及契诃夫、易卜生、奥尼尔的剧作。1933年大学即将毕业前夕,曹禺创作了四幕话剧《雷雨》,于次年公开发表,很快引起强烈反响,它不仅是曹禺的处女作,也是他的成名作和代表作。1936年和1937年,曹禺分别出版了他的重要剧作《日出》和《原野》。曹禺抗战期间的重要剧作是《北京人》。新中国成立后,曹禺创作的剧本主要有《胆剑篇》《王昭君》等。 曹禺是中国史上继往开来的剧作家,他继承了先驱者们反帝反封建的民主精神,同时广泛借鉴和吸收了中国古典戏曲和欧洲近代戏剧的表现方法,把中国的话剧艺术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号称“中国的莎士比亚”。 《雷雨》这部剧作通过叙述周鲁两家人之间复杂的人物关系和尖锐的矛盾冲突,生动地勾勒出现实的社会的阶级关系,反映了当时历史真实的某些方面。作者怀着被压抑的忿懑和对受侮辱受迫害的善良的人民的深切同情,揭露了旧中国旧家庭的种种黑暗罪恶的现象和地主资产阶级的专横、冷酷与伪善,预示了旧制度必然崩溃的命运。 《雷雨》主要讲述的是四凤是周家女佣, 周萍, 周乃同父异母兄弟, 同样爱上四凤. 周萍本与繁漪 (即周的母亲) 有染, 自与四凤偷偷相恋, 便不再理会繁漪, 繁漪伤心欲绝. 繁漪知周冲喜欢四凤, 邀请四凤的母亲鲁妈到访, 希望

美术鉴赏——著名画作赏析资料

美术鉴赏考试资料 一、名词解释 1、哥特式建筑:“哥特式”意思是“野蛮的、乏味的”。起源于十一世纪的法国,在中世纪时被称为“法国式”,其流行于十三、十四世纪的欧洲,文艺复兴以后被称为哥特式。哥特式建筑以尖拱取代罗马式圆拱,改变了罗马建筑的承重墙模式,以垂直向上的动势为特点,更加衬托了空间的高耸峻峭。宽大的窗子上饰以彩色玻璃宗教画,广泛运用簇柱、浮雕等层次丰富的装饰,高耸、轻盈、神秘,是一种宗教建筑审美风格。肋拱的穹隆工程,成肋骨状的穹隆可以建在更复杂的平面上。独立飞券是哥特式建筑的一个关键要素,这种飞券在建筑物的两侧凌空越过侧廊上方,抵住中殿十字拱的四角起点,承受其侧推力。 自公元12世纪到公元15世纪,城市已成为各个封建王国的政治、宗教、经济和文化中心,哥特式教堂是建在由城市保护的城市中,它已经不再具有罗马式建筑那样的城堡功能,而有了更宽阔、更高、更明亮的内部空间。标明在最黑暗的中世纪获得一点有限的自由,人们会发现一丝现实世界的阳光透进了黑暗的中世纪。其风格是教会的弃绝尘寰的宗教思想的体现,也是城市显示其强大向上蓬勃生机的精神反映。 2、印象派:印象派,也叫印象主义,19世纪60—90年代在法国兴起的画派。印象派画家发现了光与色的美妙,光与色成为画面唯一主题,轮廓线消失了,严谨的造型不见了,代之而起的是朦胧的光与色,微

妙的色彩变化。其舍弃了在平面上以透视、阴影造成虚构的立体感,只以明确的轮廓线条和强烈的色彩来表现立体感。印象主义的以粗放的笔法做画,作品缺乏修饰,是一种对笔法较草率的画法。印象主义采取在户外阳光下直接描绘景物,追求以思维来揣摩光与色的变化,并将瞬间的光感依据自己脑海中的处理附之于画布之上,这种对光线和色彩的揣摩也是达到了色彩和光感美的极致。 印象主义画家反对当时占正统地位的古典学院派,反对日益落入俗套、矫揉造作的浪漫主义绘画。作为一种美术思潮,印象主义绘画在世界美术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它推动了以后美术技法的革新与观念的转变,对欧美、日本乃至中国的画家产生过或大或小的影响。 3、现实主义:有时又称“写实主义”。是从文艺复兴到十九世纪这一特定历史时期形成的一种文艺思潮和创作方法。继法国浪漫主义之后,出现了以赞美大自然,描写现实普通人们生活的现实主义美术运动。现实主义是指表现生活真实的艺术,用忠实于对象的手法描写自己眼界所及的事物,是透过现象反映事物的本质。现实主义在题材上抛弃了新古典主义的神话传说与古代英雄人物、浪漫主义的中世纪传奇、异国情调和不切实际的幻想,把眼光指向现实生活,拓展了艺术创作的题材范围。在艺术表现上,它重视自然美和真实美,以追求写实手法为特点,如实地描绘大自然和反映现实生活,倡导对社会生活的评价,对普通人生活的关切,对大自然的亲切描绘。写实是现实主义油画的艺术手法,但现实主义油画比写实有更深刻的内涵。现实主义油画从写实主义的“历史深处”走来,但现实主义油画不能等同于

曹禺《雷雨》赏析

《雷雨》是曹禺的话剧代表作,也是中国现代话剧的典范之作。 曹禺(1910—1996),原名万家宝,湖北潜江人,出生于天津。主要作品有《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蜕变》、《家》、《明朗的天》、《黑字二八》、《王昭君》等。 《雷雨》是曹禺的处女作和成名作。这是一部四幕戏,全剧共八个人物。周家的人物有周朴园、周蘩漪、周萍和周冲;鲁家则有鲁贵、鲁侍萍、鲁大海和四凤。 《雷雨》中的戏剧冲突 曹禺在《雷雨》中,描写五四以后一个带有封建性的资产阶级家庭的黑暗生活,以封建家长和资本家的周朴园为中心,展开了他所直接和间接造成的各种复杂尖锐的矛盾冲突,揭露了旧中国的家庭和社会的罪恶。30年前,周朴园还是一个“大少爷”的时候,曾经勾引使女梅侍萍,后来为了要娶“一位有钱有门第的小姐”,将她和新生的第二个儿子赶出门去。18年前,他又娶了繁漪。繁漪不堪忍受他像“阎王”似的压迫和“监狱”似的家庭生活,3年前就和他的长子周萍发生恋爱。但是周萍像他父亲一样,不久就厌弃了她,又去勾引使女鲁四凤。同时,繁漪的儿子周冲也在爱着四凤。周朴园继续压迫繁漪,她就只好抓住周萍不放,而周萍却竭力逃避。繁漪就叫四凤的母亲来带走四凤,以此向周萍报复。梅侍萍后来嫁给鲁贵,生了四凤。因此,周萍和四凤原是异父同母兄妹,这种乱伦关系一经发现,家庭悲剧就无可避免地发生了。 《雷雨》以周朴园和妇女尤其是劳动妇女的矛盾为主要矛盾,同时还表现了资本家和工人之间的阶级矛盾。周朴园一贯剥削工人,“发的是绝子绝孙的昧心财”。他曾经命令矿警打死了30多个矿工,罢工工人鲁大海前来和他交涉,他后来虽然知道鲁大海就是他的第二个儿子,但他终究毫不留情地镇压工潮,并将鲁大海开除。

(初中美术教案)《毕加索》教案

《毕加索》教案 初中美术教案 教材分析:本课取材于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第十三册中的《毕加索》一课,使学生在欣赏毕加索作品后,发现大师独特的人物表现方法,并能用这种新方法来创作一幅作品。 学情分析:许多学生都听过毕加索的名字,但对大师及其作品了解甚少,因此对毕加索充满了好奇心。尤其是对毕加索的作品,大都不会欣赏,本课让学生学会欣赏并初步了解毕加索立体主义时期的人物绘画风格,学习毕加索独特的表现方法,完成一幅人物头像画。 教学设计:在探究过程中,采用自主学习方式,让学生通过欣赏毕加索作品以及回顾以前所学的人物头像画法,以小组讨论的形式,自行发现毕加索画人物的独特表现风格。再借助多媒体课件的演示,帮助学生解决本课难点并激发其作画欲望,更有利于学生掌握本课的知识点。在拓展过程中,让学生欣赏毕加索不同时期的作品,不仅是让学生进一步走近大师,更是让其认识到绘画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以此提升本课的价值观。 教学目标: 1 .以画家毕加索为突破口,学习欣赏西方现代绘画的艺术表现形式和特点。欣赏、体验毕加索作品,拉近与大师的距离,激发学习大师作品的兴趣;认识到绘画方法是多种多样的。

2 .欣赏大师作品,能表达自己对毕加索独特的人物表现方法的感受和体会;开拓学生的审美视野,增长知识,陶冶学生的审美情操,提高学生对西方现代绘画作品的欣赏能力。能初步理解立体主义风格,创作一幅具有毕加索立体主义风格的作品。 3 .学生在参与过程中学会与人合作,与人交流,并在此过程中掌握表现的方法与技能。培养学生关注生活,热爱生命的情感,加强学生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思考。 ●一、教学准备: 1 .(课件) 战争视频片段、和平鸽图片资料、多媒体课件 2 .学具准备:铅笔、画纸、彩色笔等。 ●二、教学重点:了解毕加索的生平事迹,欣赏毕加索的作品,理解毕加索的艺 术主张。讨论毕加索的艺术表现形式和特点。感受和理解毕加索画人物独特的表现风格。 ●三、教学难点: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活动,提高学生对西方现代绘画的理解能力 和欣赏水平,培养学生对世界多元化宽容和尊重的情感。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感受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灾难,激发学生对和平生活的热爱之情。

曹禺《雷雨》赏析

禺《雷雨》赏析 《雷雨》是禺的话剧代表作,也是中国现代话剧的典之作。 禺(1910—1996),原名万家宝,潜江人,出生于。主要作品有《雷雨》、《日出》、《原野》、《人》、《蜕变》、《家》、《明朗的天》、《黑字二八》、《王昭君》等。 《雷雨》是禺的处女作和成名作。这是一部四幕戏,全剧共八个人物。周家的人物有周朴园、周蘩漪、周萍和周冲;鲁家则有鲁贵、鲁侍萍、鲁大海和四凤。 《雷雨》中的戏剧冲突 禺在《雷雨》中,描写五四以后一个带有封建性的资产阶级家庭的黑暗生活,以封建家长和资本家的周朴园为中心,展开了他所直接和间接造成的各种复杂尖锐的矛盾冲突,揭露了旧中国的家庭和社会的罪恶。30年前,周朴园还是一个“大少爷”的时候,曾经勾引使女梅侍萍,后来为了要娶“一位有钱有门第的小姐”,将她和新生的第二个儿子赶出门去。18年前,他又娶了繁漪。繁漪不堪忍受他像“阎王”似的压迫和“监狱”似的家庭生活,3年前就和他的长子周萍发生恋爱。但是周萍像他父亲一样,不久就厌弃了她,又去勾引使女鲁四凤。同时,繁漪的儿子周冲也在爱着四凤。周朴园继续压迫繁漪,她就只好抓住周萍不放,而周萍却竭力逃避。繁漪就叫四凤的母亲来带走四凤,以此向周萍报复。梅侍萍后来嫁给鲁贵,生了四凤。因此,周萍和四凤原是异父同母兄妹,这种乱伦关系一经发现,家庭悲剧就无可避免地发生了。 《雷雨》以周朴园和妇女尤其是劳动妇女的矛盾为主要矛盾,同时还表现了资本家和工人之间的阶级矛盾。周朴园一贯剥削工人,“发的是绝子绝的昧心财”。他曾经命令矿警打死了30多个矿工,罢工工人鲁大海前来和他交涉,他后来虽然知道鲁大海就是他的第二个儿子,但他终究毫不留情地镇压工潮,并将鲁大海开除。 禺所要表现的这种生活过程,历时30年,而且关系如此复杂,斗争如此尖锐,那么他怎样将这些容组织在一篇四幕剧中去,正如狄德罗所说,他怎样“由主题的中心直入,仔细分辨剧情开始的时机”呢?

曹禺的个人简介及作品

曹禺 个人简介 曹禺(1910-1996),中国现代杰出的戏剧家,著有《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等著名作品,他一生共写过8部剧本。曹禺祖籍湖北潜江。清宣统二年八月二十一日(1910年9月24日)生于天津,原名万家宝,字小石。在清华读书时有“小宝贝儿”的绰号。“曹禺”是他在1926年发表小说时第一次使用的笔名(姓氏“万”的繁体字的“草”字头谐音“曹”)。曹禺是“文明戏的观众,爱美剧的业余演员,左翼剧动影响下的剧作家”(孙庆升:《曹禺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年)。这句话,大致概括了曹禺的戏剧人生。曹禺的妻子李玉茹是著名京剧旦角演员。 曹禺,卓越的中国现代戏剧家。原名万家宝,祖籍湖北潜江。生于天津一个没落的封建官僚家庭。在天津南开中学学习期间参加戏剧活动,曾担任易卜生《玩偶之家》等剧的主角。1929年考入清华大学外文系,广泛钻研从古希腊悲剧到莎士比亚戏剧及契诃夫、易卜生、奥尼尔的剧作。 1933年大学即将毕业前夕,曹禺创作了四幕话剧《雷雨》,于次年公开发表,很快引起强烈反响,它不仅是曹禺的处女作,也是他的成名作和代表作。1936年和1937年,曹禺分别出版了他的重要剧作《日出》和《原野》。曹禺抗战期间的重要剧作是《北京人》。新中国成立后,曹禺创作的剧本主要有《胆剑篇》、《王昭君》等。 《雷雨》在一天时间(从上午到半夜)、两个场景(周家和鲁家)里,集中展开了周、鲁两家前后30年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显示了作品严谨而精湛的戏剧结构技巧。该剧反复写蝉鸣、蛙噪,写雷雨到来前后的闷热,其用意不仅是渲染苦夏的"郁热"氛围,而且还在于暗示人物的情绪、心理、性格。 更值得称道的是剧作的语言:首先,《雷雨》是以高度个性化的语言进行写作--从它的台词里,观众(读者)能听(看)得出各位角色的年龄、性别、地位、性格、心理;其次,《雷雨》的语言带有浓烈的抒情味--它的语言发自人物的肺腑,带有强烈的情绪色彩,某些场合的台词(如第三幕周冲对四凤畅谈未来理想的台词)本身就是没有分行的抒情诗。《雷雨》以自己富有动感而精美的语言,充分展示了话剧这门“说话的艺术”的魅力。在千百个舞台上曾以多种面貌出现,被不同的人们饱含深情的演绎着,解读着,并一举将中国话剧推上了历史上最轰动热烈的颠峰时期。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清华大学的学生们组织起抗日宣传队,开展抗日宣传,曹禺担任了宣传队长。这年10月12日一大早,他和宣传队的同学们坐火车到保定去宣传,在火车上遇到了一位姓赵的魁梧大汉,是长辛店铁厂的工人。他对学生们的抗日行动赞不绝口,说:日本人霸占咱东三省,就像在咱国家身上割了一块肉。娘疼儿心酸,谁割咱娘的肉,咱就跟他拼!曹禺从心里钦佩这位工人大哥的爱国之心,他想起自己正在构思的话剧《雷雨》,

曹禺《雷雨》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分析

曹禺《雷雨》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分析 摘要: 关键词: 《雷雨》中的三个女性,有着各自不同的命运,而每个个体都有着独特的故事背景,并因此造成了不同的悲剧性命运。 侍萍,一个因被丈夫、富贵人家的公子抛弃的不幸女人;蘩漪,一个受过现代教育,向往爱情的,却与自己丈夫的儿子发生了不为常理所接受的感情,而最终因自己的被压抑、叛逆而失去一切的悲剧性女性;以及四凤,这个刚刚成熟,刚刚憧憬美好,刚刚尝试爱情,而无情的命运却戏弄她,她的爱人竟然是自己的同母异父的哥哥,最终因绝望断然离世的无辜的命运作弄者。 三个女人纠结在两个男人之间,真情、虚假,其间穿插不同社会地位的家庭,当时整个社会环境的矛盾、人性的矛盾,真切的反映出解放前中国女性的社会地位以及悲惨命运。同时又反映出当时社会所谓上层社会表面堂皇背后却早已腐朽的境地,通过悲剧性的故事,来阐明这种腐朽的环境最终的去处——在狂暴的暴风雷雨中被无情的毁灭……。 从某种意义上而言,悲剧性的故事往往源自于人们对现实生活不公正荒谬困境的失望、无法寻找到出路而表现出来解脱方式。正如别林斯基说的:“悲剧的实质……是在于冲突,既在于人心的自然欲望与道德责任或仅仅与不可克服的障碍之间的冲突、斗争。” 曹禺本身出生在没落的所谓上层社会—旧军官家庭,有一个专制

的父亲,压抑的环境使得他在接受五四新思潮后必然进行反抗、斗争,并诅咒这万恶的昏暗社会早早结束。这也成为其剧作中背景、反抗的根源。。 《雷雨》本身就是一种与旧社会旧世俗的抗争,然而无情的命运却作弄了这些力争反抗的“反叛”男女,悲剧的结局从某种意义上反映了故事主角的无力感,对美好未来期望破碎后的茫然失落,同时又无法忍受现实社会,无以为脱;而生者注定为自己的“罪孽”承受命运的惩罚。 女性,在旧社会作为社会的受压抑者,她们的命运往往是悲惨的。“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教条也说明了女性是不容许有独立思维的,她们能做的仅仅是“从”。 《雷雨》中的女性形象,我们必须一个个分开来展述,从而更加细致的分析不同人物悲剧的背景故事。 四凤——一个性格不够鲜明的大众悲剧女性 之所以说四凤的性格不够鲜明,她是最先与观众见面的,“约有十七八岁,脸上红润,是个健康少女。她整个身子都有在发育,手很白很大。她穿一身纺绸的裤褂,一双略旧的布鞋。她全身都非常整洁。她举动活泼,说话很大方、爽快,却很有分寸。她有一双水灵灵的大眼睛,当她笑的时候,牙齿整齐地露出来。天气热,鼻尖微微有点汗,她时时用手绢揩着。她很爱笑,知道自己是好看的”①。这里的提示,音容笑貌如在眼前,但又确乎不象其他后来出现的人物那么具有内涵,一个极其普通的女子形象,甚至仅表现出来一个下人应当有得全

《中国现代文学史》曹禺的主要考点

曹禺的主要考点 1、《雷雨》在曹禺乃至整个现代话剧创作中的重要地位; 关键点:①永恒的艺术魅力源于超越社会政治和历史时代的人性与命运关注;②经典人物形象的塑造(爱恨交织的繁漪、冷酷专制伪善的周朴园);③严谨的戏剧结构和激烈的戏剧冲突;④中国现代悲剧艺术的典范。 2、从《日出》、《原野》到《北京人》,看曹禺剧作的新发展和新追求;关键点:①《日出》:横断面的描写;“日出”的双重象征; ②《原野》:题材从城市转向农村,表现人性挣扎扭曲的痛苦;象征主义、表现主义手法的运用;“原野”的双重象征; ③《北京人》:以平实内敛的笔触描写封建大家庭的精神破产;“北京人”的双重象征。 3、曹禺剧作的艺术特色及意义。 关键点:①重视氛围情境的营造(曹禺戏剧情境的一贯特色,三点); ②话剧的诗化倾向(将戏剧作为诗来写,全身心的投入;浓郁的情感色情和主观因素);③戏剧艺术手法的非凡才华(严谨的结构与激烈的戏剧冲突;个性化的人物语言)。 【曹禺概述】

曹禺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杰出的戏剧家。其剧作有着沉郁幽深的主题意蕴,精巧紧张的戏剧冲突,丰满独特的人物形象,蕴藉深厚的戏剧情境,抒情诗般的戏剧美感。尤其是其代表作《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无不显示出其独特的戏剧风格和卓越的悲剧艺术才华,在中国乃至世界戏剧史上都留下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可以说,曹禺既是中国现代话剧真正意义上的奠基人,又是中国现代话剧艺术的一座高峰。 【《雷雨》】 《雷雨》是曹禺的处女作及代表作,也是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悲剧。戏剧在一天的时间里,两个舞台背景内集中展现了周、鲁两家前后三十年错综复杂的纠葛,既揭示了封建家长专制制度造成的人生悲剧,从封建家庭的毁灭预示了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必然崩溃的历史趋势,又从关注人类自身命运和复杂人性的角度出发,深入到人物心灵深处,以细腻的笔触描摹人物的灵魂,使这部剧作超越社会政治和时代历史,上升到对人性和命运的双重思考。 一、《雷雨》的卓越艺术成就首先在于它塑造了一系列光彩夺目的艺术形象,其中有不少堪称现代文学史中的经典。 1、繁漪:这是剧中最具艺术光彩和精神震憾力的人物形象,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中个性最鲜明、最丰满生动的女性形象之一。曹禺是深爱这个人物的,在他在看,繁漪是一个“有着火炽的热情,一颗强悍

毕加索及其作品赏析

有人说,“20世纪是属于毕加索的世纪”这话一点都没错,他凭借自己多变的画风和不朽的画作为这个世纪的艺术贡献了自己最大的力量。在20世纪,没有一位艺术家能像毕加索一样,画风多变而人尽皆知。 毕加索在我眼中是个单纯者,一个单纯地追求自由的艺术家,并永远忠于自由地创造艺术。正是因为追求自由,毕加索的艺术才没有规律可循,不要规定,不要偏见,什么都不要,以完全彻底的自由,任意重塑世界。艺术是毕加索的全部,自由则是毕加索的灵魂。毕加索的作品涉及多个方面,从版画、陶瓷到雕刻、绘画、素描。从超现实主义到印象派、野兽派。毕加索不仅给了我们艺术的震撼,更从他的创作中我们学到了人生的艺术。他的作品没有固定的主意,而且花样繁多,或激昂或狂躁,或可亲或可憎,或诚挚或装假,变化无常不可捉摸,但他永远忠于的是——自由。世界上从来没有一位画家像毕加索那样以惊人的坦诚之心和天真无邪的创造力,以完全彻底的自由任意重造世界,随心所欲地行使他的威力。他不要规定,不要偏见,什么都不要,又什么都想要去创造。他在艺术历程上没有规律可循,从自然主义到表现主义,从古典主义到浪漫主义,然后又回到现实主义。从具到抽象,来来去去,只有绝对自由才适合他。 毕加索绘画的主要趋势是丰富的造型手段,即空间、色彩与线的运用。他的一生分为几个时期:“蓝色时期”、“玫瑰红时期”、“黑人时期”、“立体主义时期” ,分成分解和综合两种形式“古典主义时期”、“超现实主义时期”最后是“抽象主义时期” 风格独创且缤纷多变的现代艺术魔术师毕加索,以他绚烂的彩笔,创作出一幅幅影响深远的巨作。 1、《亚维农的少女》 这幅画,可谓第一件立体主义的作品。画面左边的三个裸女形象,显然是古典型人体的生硬变形;而右边两个裸女那粗野、异常的面容及体态,则充满了原始艺术的野性特质。野兽派画家发现了非洲及大洋洲雕刻的原始魅力,并将它们介绍给毕加索。然而用原始艺术来摧毁古典审美的,是毕加索,而不是野兽派画家。在这幅画上,不仅是比例,就连人体有机的完整性和延续性,都遭到了否定。因而这幅画(正如一位评论家所述),“恰似一地打碎了的玻璃”。在这里,毕加索破坏了许多东西,可是,在这破坏的过程中他又获得了什么呢?当我们从第一眼见到此画的震惊中恢复过来,便开始发现,那种破坏却是相当地井井有条:所有的东西,无论是形象还是背景,都被分解为带角的几何块面。我们注意到,这些碎块并不是扁平的,它们由于被衬上阴影而具有了某种三度空间的感觉,使画面具有了某种完整性与连续性。 2、《格尔尼卡》 乍看起来,这幅画在形象的组织及构图的安排上显得十分随意,我们甚

最新中国经典话剧作品赏析

《中国经典话剧作品赏析》课程内容简介 一、课程简介:话剧艺术,作为一种舶来品,在中国的历史已经有一个多世纪了。这一百多年来,优秀的剧作家、导演、演员,为我们创作演出了许许多多经典的作品,为中国的文化大厦添砖加瓦,让华夏民族的艺术更富于内涵和哲思。本课程就是面对广大普通高校的莘莘学子,和热爱艺术的青年朋友们,进行普及的一门课程。. 二、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本课程主要通过对中国经典话剧作品的赏析,培养学生对话剧艺术的了解,培养对话剧的兴趣爱好以及他们表达演绎能力,创新能力和合作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培养学生的艺术欣赏能力,从而增强学生的审美能力。 三、课程讲解思路:课程初步分成两个部分,作品赏析和观赏经典剧目。首先从话剧的概况进行介绍,赏析一些经典的话剧剧目,深入分析,提起学生的兴趣。课程围绕这个主题分成《话剧的历程》《话剧赏析》 四、内容介绍: 本课程共分为十三讲,从中国话剧的诞生,到新中国话剧的发展,一直介绍到新时期以来、改革开放之后话剧的成果。 第1讲:中国话剧发展简史 1文明戏:中国话剧萌芽 2中国话剧的诞生 3中国话剧的高潮 4中国话剧曲折前进 5中国话剧探索复兴 说明:要求学生了解中国话剧发展的过程理解发展过程中各主要流派的特征,掌握中国经典话剧的内涵及社会意义。 经典作品赏析 第2讲——丁西林的《一只马蜂》 1、超越时代的写作 2、讨巧的人物设置 3、二元三人的戏剧结构 4、玩弄语言的高手 第3讲——曹禺的《雷雨》 1、佳构剧的典范之作 2、悲悯与俯瞰 3、周朴园——从社会的反叛者到归顺者 4、“困兽犹斗”的蘩漪 5、一生走不出情感世界的侍萍 第4讲——曹禺的《日出》 1、片段的方法与人生的零碎——《日出》的结构 2、布局完整的艺术技巧 3、陈白露——梦醒了却找不到出路的人 4、李石清——浓缩人生的最大起伏

曹禺生平及作品

曹禺生平及作品 曹禺(1910-1996),中国现代杰出的戏剧家,著有《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等著名作品。祖籍湖北潜江。清宣统二年八月二十一日(1910年9月24日)生于天津,原名万家宝,字小石。在清华大学读书时有“小宝贝儿”绰号。“曹禺”是在1926年发表小说时第一次使用笔名(姓氏“万”繁体字的“草”字头谐音“曹”)。曹禺是“文明戏的观众,爱美剧业余演员,左翼剧动影响下的剧作家”(摘自孙庆升:《曹禺论》),这句话,大致概括了曹禺的戏剧人生。 曹禺是中国现代话剧史上成就最高的剧作家。曹禺自小随继母辗转各个戏院听曲观戏,故而从小心中便播下了戏剧的种子。其作品《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的出现也标志着中国现代话剧艺术的成熟,被人称为“中国的莎士比亚”。1996年12月13日,因长期疾病,曹禺在北京医院辞世,享年86岁。 个人经历 1910年,曹禺出生于天津小白楼,三天后母亲薛氏因产褥热去世。薛氏孪生妹妹薛咏南嫁给了曹禺的父亲承担起了抚养曹禺的重任。 1913年,由继母带领进入戏院听戏,得以观赏京剧、河北梆子、山西梆子、唐山落子、文明戏等中国传统戏剧,这些戏曲为他将来的创作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1922年,秋考入南开中学为二年级插班生。在校期间积极参与各种戏剧活动,且加入南开新剧团。 1929年,父亲中风逝世。同年九月由南开大学转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二年级,在清华潜心钻研戏剧,广泛阅读从古希腊悲剧到莎士比亚戏剧及契诃夫、易卜生、奥尼尔的剧作,这为他后来的创作带来巨大影响。 1933年,夏秋之间作《雷雨》,秋入读清华研究院。开始与郑秀恋爱,秋季应聘赴保定明德中学任英语教员。 1935年3月,著名电影演员阮玲玉自杀。曹禺甚表愤慨,于是创作《日出》。 1936年6月,与鲁迅、巴金等77人共同签署《中国文艺工作者宣言》。同年秋作《原野》。 1937年5月,《日出》获《大公报》“文艺奖” 1938年,夏秋之间与宋之的合作改编《全民总动员》,易名《黑字八十二》,同年10月上演。 1940年,上半年作《蜕变》、《正在想》,下半年作《北京人》。 1942年,年初辞去国立剧专职务,由江安到重庆。在复旦大学兼课,教授英语和外国戏剧。创作改编出四幕剧《家》和独幕剧《镀金》。[2] 1943年1月,翻译莎士比亚名剧《柔密欧与幽丽叶》。 1946年,受美国国务院邀请与老舍一同赴美讲学。 1947年,2月由美国抵达上海。秋,电影剧本《艳阳天》完稿,自任导演,由文华公司拍摄。年底由中共地下党组织安排秘密离沪去香港。 1949年,在中共地下党组织安排下化装成商人,由香港乘船抵烟台解放区。4月,参加以郭沫若为团长的中国和平代表团,于捷克首都布拉格国民议会会场举行世界和平大会。同年,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联合会成立,当选为常务委员。随后,中华全国文学工作者协会,中华全国戏剧工作者协会,全国电影工作者协会相继成立,分别当选为常务委员、编辑出版部负责人和委员。 1951年,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宣告成立,任院长一职。 1954年,发表《明朗的天》。 1960年,创作并完成历史剧《卧薪尝胆》完成,后易名为《胆剑篇》。

曹禺及其话剧

曹禺及其话剧 曹禺 ●曹禺:(1910-1996):原名万家宝,字小石,祖籍湖北潜江,生于天津。我国著名戏 剧大师,中国现代话剧的奠基人之一,戏剧教育家。 ●曹禺生于一个封建没落的官僚家庭,父亲为军人,曾留学日本,任过黎元洪秘书等职, 能善诗书。曹禺幼年丧母。1923年入南开中学,1925年加入南开新剧团,开始了他的戏剧生涯。在导师张彭村指导下,在易卜生戏剧《娜拉》、《国民公敌》中扮演娜拉等角色而崭露戏剧才华。1928年中学毕业保送南开大学政治系,1930年转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1933年毕业进入清华研究院。1934年在《文学季刊》上发表《雷雨》,同年9月回天津在河北女子师范学院外文系任教。1936年发表《日出》,同年8月到南京戏剧专科学校任教。1937年发表《原野》。 《雷雨》是曹禺的处女作,与《日出》一同标志着中国现代话剧的成熟。后《原野》诞生,《北京人》出版,牢固地确立了曹禺在戏剧和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以上4部剧本被称为曹禺的4大剧作。《家》(改编)成功,一同成为曹禺的代表作。其他作品还有《蜕变》《艳阳天》《明朗的天》《胆剑篇》《王昭君》及改编剧《正在想》《镀金》等。 ●曹禺的戏剧创作受到莎士比亚性格悲剧、古希腊命运悲剧和奥尼尔心灵悲剧的影响。 二、四大剧作 曹禺剧作写出了人的生存困境,在困境中,人无论如何“挣扎”,都不能摆脱“宇宙”的“残酷”。当曹禺沿着这条路线去写作时,剧作和剧中的人物便“活”了起来;当他头脑清醒,用社会学的眼光去看待人时,作品的成就就受影响。 幻灯片7 (一)《雷雨》 作品表现周、鲁两家人的纠葛与冲突。周朴园一心要维护一个“圆满”“有秩序”的家,但他不知家里发生了混乱,潜伏着危机,他的儿子和妻子在反抗与不知中破坏着家庭,而这又是他30年前的错误造成的,各种矛盾聚集爆发,轰毁了他的家。剧作在24小时和两个场景进行,有“三一律”的特点。矛盾冲突激烈,语言诗化让人着迷。 ●《雷雨》是中国现代话剧成熟的标志。剧本在一天时间在周公馆和鲁家两个地方展开了 周鲁两家30年的复杂矛盾纠葛。其中有周朴园与鲁侍萍的爱与恨,有繁漪和周平、周冲和四凤的情感纠缠以及鲁大海与周朴园的劳资纠纷,以此向人们展示了血源的悲剧、爱情的悲剧、阶级斗争的悲剧、人性罪恶的悲剧以及神秘命运的悲剧。 人物 ●周朴园既是尊崇旧道德的资本家,又是在外国留学过的知识分子。对于这个人物隐藏在 “仁厚”、“正直”、有“教养”等外衣下的伪善、庸俗、卑劣的精神面貌,以及由此产生的罪恶,作家通过富有表现力的戏剧情节——例如他对侍萍的“忏悔”、对繁漪的专横、处理罢工的手段等等,给予了有力的揭露和批判。他对物质、名誉的追求,最后遭到的是上帝的惩罚,承担现实的罪恶:子女死亡、家庭散去、清醒的接受命运无情的审判。 ●繁漪是一个旧式的女性,由于生活的局限而阴郁,但她聪明、美丽,在被压抑中试图追 求自由和爱情;但任性而脆弱,热情而孤独,饱受精神折磨,渴望摆脱自己的处境而又只能屈从这样的处境,她对周家庸俗单调的生活感到难以忍受,对阴沉的气氛感到烦闷,对精神束缚感到痛苦,她要求挣脱这一切。她是一个被侮辱与被损害者。而剧本又使她在难以抗拒的环境中走向变态的发展:爱变成恨,倔强变成疯狂。悲剧的意义于是就更

曹禺(1910-1996),他一生共写过8部剧本。

曹禺(1910-1996),中国现代杰出的戏剧家,著有《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等著名作品,他一生共写过8部剧本。曹禺祖籍湖北潜江。清宣统二年八月二十一日(1910年9月24日)生于天津,原名万家宝,字小石。在清华读书时有“小宝贝儿”的绰号。“曹禺”是他在1926年发表小说时第一次使用的笔名(姓氏“万”的繁体字的“草”字头谐音“曹”)。曹禺是“文明戏的观众,爱美剧的业余演员,左翼剧动影响下的剧作家”(孙庆升:《曹禺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年)。这句话,大致概括了曹禺的戏剧人生。曹禺的妻子李玉茹是著名京剧旦角演员。曹禺,卓越的中国现代戏剧家。原名万家宝,祖籍湖北潜江。生于天津一个没落的封建官僚家庭。在天津南开中学学习期间参加戏剧活动,曾担任易卜生《玩偶之家》等剧的主角。1929年考入清华大学外文系,广泛钻研从古希腊悲剧到莎士比亚戏剧及契诃夫、易卜生、奥尼尔的剧作。 1933年大学即将毕业前夕,曹禺创作了四幕话剧《雷雨》,于次年公开发表,很快引起强烈反响,它不仅是曹禺的处女作,也是他的成名作和代表作。1936年和1937年,曹禺分别出版了他的重要剧作《日出》和《原野》。曹禺抗战期间的重要剧作是《北京人》。新中国成立后,曹禺创作的剧本主要有《胆剑篇》、《王昭君》等。 《雷雨》在一天时间(从上午到半夜)、两个场景(周家和鲁家)里,集中展开了周、鲁两家前后30年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显示了作品严谨而精湛的戏剧结构技巧。该剧反复写蝉鸣、蛙噪,写雷雨到来前后的闷热,其用意不仅是渲染苦夏的"郁热"氛围,而且还在于暗示人物的情绪、心理、性格。 更值得称道的是剧作的语言:首先,《雷雨》是以高度个性化的语言进行写作--从它的台词里,观众(读者)能听(看)得出各位角色的年龄、性别、地位、性格、心理;其次,《雷雨》的语言带有浓烈的抒情味--它的语言发自人物的肺腑,带有强烈的情绪色彩,某些场合的台词(如第三幕周冲对四凤畅谈未来理想的台词)本身就是没有分行的抒情诗。《雷雨》以自己富有动感而精美的语言,充分展示了话剧这门“说话的艺术”的魅力。在千百个舞台上曾以多种面貌出现,被不同的人们饱含深情的演绎着,解读着,并一举将中国话剧推上了历史上最轰动热烈的颠峰时期。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清华大学的学生们组织起抗日宣传队,开展抗日宣传,曹禺担任了宣传队长。这年10月12日一大早,他和宣传队的同学们坐火车到保定去宣传,在火车上遇到了一位姓赵的魁梧大汉,是长辛店铁厂的工人。他对学生们的抗日行动赞不绝口,说:日本人霸占咱东三省,就像在咱国家身上割了一块肉。娘疼儿心酸,谁割咱娘的肉,咱就跟他拼!曹禺从心里钦佩这位工人大哥的爱国之心,他想起自己正在构思的话剧《雷雨》,一个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渐渐在他心里清晰起来。 曹禺率清华大学抗日宣传队在保定育德中学进行抗日宣传,演出了《月亮上升》等话剧。这部描写东北松花江群众掩护抗日武装队员过江的话剧,受到师生的热烈欢迎。育德中学附近有个铁厂,曹禺与工厂的工人们座谈,工人们纯朴的形象,生动的语言,和曹禺在车上遇到的那位姓赵的工人融合成了《雷雨》中的鲁大海。多少个日日夜夜,在清华大学图书馆西文阅览室,在清华园的小河边,曹禺为创作《雷雨》简直到了神魂颠倒的地步。几经揣摩构思,又用了6个月全神贯注地写作,曹禺终于完成了《雷雨》的最初创作。此剧以1925年前后的中国社会为背景,描写了一个带有浓厚封建色彩的资产阶级家庭的悲剧。这时是1933年8月,曹禺即将从清华大学毕业,并受聘赴保定育德中学任教。 在育德中学期间,他将此剧本进行了最后的完善。育德中学是同盟会员陈幼云1907年11月在原直隶讷公祠公立高等小学堂基础上创建的一所完全中学,1917年增设留法勤工俭学等工艺预备班,1931年又增设高级普通科,全校高初中合计有20个班左右,学生1000多人。学校要求理科教师要用英语授课,让学生毕业时达到大学预科程度,这样,英文课就颇为重要。曹禺被育德中学聘为英文教员,为学生讲授林语堂开明英语读本,英文经典,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