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腺疾病

胰腺疾病
胰腺疾病

新乡医学院教案首页

急性胰腺炎

(acute interstitial pancreatitis)

一、AP70-80%为胆源性和酒精性,另有10%为手术引起,有5-10%始终找不到原因称之为特发性。

早年死亡率达70%以上,近年降至30%-50%。

成人胰腺平均长15cm,宽3.1cm,厚1.2cm。主胰管直径2-3mm,每日分泌胰

浓度为血浆的四倍。

液750ml至1500ml,其HCO-

3

胆胰管共同通路占70-80%,胰管内压>40mmH

O则胰液渗漏与胰实质及胰周

2

组织接触,胰酶激活导致自家消化自溶、水肿、出血、坏死、器官功能障碍、中毒、感染等严重的病理生理改变威胁生命。

CT可显示胰腺形态、大小、结构及胰外组织发生的相关改变。胰腺水肿CT值低于40-50HU正常值,坏死区域CT值更低且不为造影剂所增强。而出血灶则高于正常值达50-70HU,故增强CT动态观察,随病程进展,CT影像改变更为明显,可及时发现病变发展,病灶定位和胰周改变等。

二、重症急性胰腺炎(SAP)为急性出血坏死性胰腺炎(AHNP)病程:急性反应期10天左右,全身感染期2月左右,残余感染期2-3个月后。

二十世纪60年代后期开始外科治疗,此前纯内科治疗。

三、治疗

(一)首先要明确是SAP还是急性水肿性胰腺炎(AEP)

AEP症状体征轻,胰膜炎范围局限于上腹部,经及时液体治疗,短期内好转,死亡率低。

SAP为急性出血坏死性胰腺炎(AHNP)

1、症状体征重,病情恶化快;

2、中毒症状、器官功能代谢障碍,并发症多;

3、血性腹水、黄疸、出血、休克;

4、实验检查结果变化大,WBC↑血糖↓血钙↓PaO

↓;

2

5、增强CT可见胰腺出血、坏死灶,动态观察及时发现胰及胰周各种病理改变影像,了解并发症及病变趋势。

(二)明确有无继发感染

1、AP早期10天左右为急性反应期多无感染。

2、感染期发生的高峰于病程11-20天肠道菌易位感染及随后的深部霉菌感染或二重感染发病高峰于病程31-40天。

3、感染使SAP并发多器官功能障碍(MODS)或多器官衰竭(MOF)此为SAP 中期发生死亡的主要原因。

4、Bus、CT导引下对可疑合并感染病灶行病灶的细针穿刺病理和细菌学检查可明确诊断。

5、感染常见类型:

(1)感染性坏死性蜂窝组织炎;因缺乏缺血组织界面,可陆续坏死感染而外科处理困难。

(2)全身性感染:弛张热或稽留高热、白细胞增高或减少全身性炎症反应明显,心动过速、呼吸浅速等,当患者血培养或二处体液培养阳性为同一致病菌时,可视为全身性感染。

(3)胰腺及胰周脓肿:坏死组织感染液形成脓肿,含有大量像旧棉絮与污泥样(坏死组织混含物。炎症形成脓肿时趋向局限化)炎症反应常消退,预后较好。

(4)并发其他部位感染:如肺、胸腔、尿路等感染。

感染性坏死化脓过程易侵蚀大血管导致急性大出血,侵蚀肠道可致穿孔发生肠瘘。

全身感染期以全身性细菌感染来自内源性肠道细菌易位或外源性感染源于手术操作、腹腔浣洗或深部静脉臵管。

6、多数病人全身感染期经积极治疗,适时用手术引流部分病人可获治愈,部分病人的感染未能完全控制,而进入残余感染期。多发生于病程2-3月后,多因残余感染引流不畅,低热,严重营养不良,引流口长期不愈,造影可证实腹膜炎,腹腔内有残腔,外口虽小,但瘘道多数是网状的,常合并有胰瘘、消化道瘘、假性胰腺囊肿等。

(三)明确是否为胆源性AP

胆源性AP,本次发作有胰胆囊炎、胆管炎、急性发作状态,体征以右上腹为主,肝区明显叩击痛,应注意胆道三联征,五联征,Bus有助诊断。

(四)治疗选择

AEP非手术治疗多可治愈

SAP的治疗有两种基本观点:

其一是早期确诊后即手术,配以非手术综合治疗;

另一是早期非手术治疗,仅在坏死合并感染时才是唯一手术指征。

二十世纪90年代以来,采用早期非手术治疗报导增多,确有一定优点,但SAP发病机理、病理及临床过程十分复杂,因此,必须强调个体化综合治疗。

(五)非手术治疗

重点是体液复苏,稳定内环境,维护器官功能,抑制胰腺分泌,营养支持,腹腔浣洗,防治感染等综合治疗。

1、体液复苏、稳定内环境,维护器官功能。

SAP丢失和体内隔离的体液多达6升以上,液体治疗量大。给量与速度需个体化,应参照CVP与尿量。

CVP在5-15mmH

0,尿量在30-50ml/h为宜。

2

需注意:

(1)胶体渗透压:给新鲜血浆400ml/d,白蛋白40-60g/d

(2)低分子右旋糖苷解聚血小板,降低血粘度改善微循环,同时提高胶体渗透压。

(3)适当应用利尿剂(甘露醇)可减少腹水,有利排泄体内毒素。体液复苏后体内隔离的大量液体,如同大面积灼伤患者大量体液会回收。

(4)早期供氧提高血氧浓度,对出现ARDS者宜及时用呼吸机。

2、胰腺休息治疗

受体阻滞剂抑制胃酸以免兴奋胰腺,并(1)禁食:胃肠减压,使胃肠空虚,用H

2

可减少胃肠道并发出血。

(2)善得定(Sandostatin)50-100μg q8h iH,大剂量(20μg /kg/d)可使胰血量下降。Oddi括约肌痉挛。

善得定(生长抑素八肽)可抑制酶释放改善胰腺血供,减少肺水含量。治疗胰瘘4-7天后,漏出可基本控制。

(3)抑肽酶(aprotinin)

早期可抑制胰蛋白酶的作用,实验性AP中可防治和逆转休克,首次给50-100万u以后20万u q4-6h iv持续点滴5-7天作为综合治疗的一部分。

(4)抗代谢药5-FU250mg/d,2-3日可使胰液骤降,胰瘘观察一周引流量未增加即可停用。

(5)乌可他丁(ulinastatim、ut1)

具有抑制多种胰酶活性,抑制炎症介质的过度释放,改善微循环和组织关注,稳定溶酶体膜抑制溶酶体释放,抑制心机抑制因子的产生和炎性介质的释放等作用。对高危患者可明显降低全身性炎症反应综合症SIRS、MODS、MOF的发生。

3、止痛

(1)消炎痛,非甾体抗炎药环氧化酶抑制剂50mg肛栓Bid、镇痛、解热并能显著抑制蛋白分解。

(2)氯诺昔康、新型非甾体抗炎药Tab4mg、Inj8mg。

(3)双侧或单侧腹腔神经丛封闭、止痛、缓解Oddi括约肌痉挛、改善胰周血管

痉挛增加血供。

4、腹腔浣洗

(1)SAP早期无感染,腹部有移动浊音即可施行,平衡液1000ml 15分钟注入半小时后放出,1-2小时一次,5-7天视浣洗液清彻,淀粉酶基本消失即可停止。无腹部移动浊音忌用。

(2)术后行小网膜囊浣洗可提高疗效或减少并发症。

5、营养支持

〈肠外营养(PN)〉

(1)TPN需中心静脉臵管,注意防止感染。

(2)TPN的非蛋白热量(NPC)由G-S和脂肪乳剂供给,后者提供NPC的比例在30-50%,氮由复方氨基酸供给。

①热:氮=100-120kcal:1g

②营养支持时,NPC30-40kcal/kg/d,G-S/g=4kcal.脂肪1g=9kcal。

③按体重供给蛋白质1-2g/kg/d。

④高糖需给正规胰岛素与糖的比例为1单位:8-10克。按尿糖、血糖调整比例。血糖以6-9mmol/L为宜,最高不超过11.1mmol/L,过低易致低血糖休克,过高可致非酮高渗昏迷。氯化钾按3-4克/升。

⑤机体无水溶性维生素贮备每日需给水乐维他(soluvit)10ml,禁食超过二周需给维他利匹特(Vitalipid)10ml,安达美(addaml)10ml。

⑥电解质按日需量补,必需及时监测及时调整供给。

⑦用三升袋将营养液配制量约3升左右混和盛于其中,称为全营养混合液(TNA)再均速输入,对合成代谢有利,渗透压更合适,各营养物质可各司其责。使用输液泵对控制均速更有利。

〈肠内营养(EN)〉

浓度以24%为宜,可供能量1kcal/ml。

多聚饍如富力康营养完全口感好,适用于胃肠功能正常者。

要素饍或单体饍适用于胃肠消化吸收不良者,依脂肪含量不同还分高脂型或低脂型。有些制剂含有谷氨酰胺(GLN),饍食纤维素等。

EN输入途径鼻导管要插入空肠或空肠造瘘要远离屈氏靱带30cm,有利避免胰腺兴奋,也便于固定。

营养支持值得注意的是TPN中不含谷氨酰胺(GLN),长期TPN将严重缺乏GLN 可引起代谢紊乱,营养障碍,器官萎缩,尤其是胃肠粘膜萎缩粘膜屏障受损通透性增加导至肠道细菌、毒素侵入肠毕肠系膜淋巴、肝脾等组织器官继而入血行,称之谓细菌易位,形成内源性感染。故SAP病人如何争取适时开始EN十分重要。

从TPN过渡到PN+EN至TEN。观察证明,PN+EN开始的时间以8-14天为宜,TEN以两周后为合适。

6、抗菌药物的应用

AEP很少发生感染(不到1%),SAP40-60%于发病1-3周发生感染。80%的病人其死因与感染有关。

感染来源于内源性肠道细菌易位,还可来源于胆系泌尿系或其他外源性感染。感染菌谱与肠道菌群类似。由于血胰屏障作用氨苄西林,氨基甙类抗生素不易通过故不适用于防治AP感染。

酰脲类青霉素、美洛西林、哌拉西林和头孢类在胰腺组织中可达到一定浓度。

喹诺酮类、抗菌谱广,在胰腺组织中浓度较高可为首选。

甲硝唑、替硝唑为有效厌氧菌杀菌剂能渗入胰组织,可与对厌氧菌无效的药物联用。

泰能(tienam)为亚氨硫霉素与肾肽酶抑制剂西拉司丁(cilastatin)的合剂对G —、G+菌、绿脓杆菌、厌氧菌均有效且能透过血胰屏障,重症者可应用。

对耐甲氧青霉素金萄菌(MRSA)可选用去甲万古霉素或泰能、肽可霉素

(Teicoplanim、壁霉素)。

为预防真菌感染应用广谱抗菌剂期间尤其中晚期病程应给予氟康唑(figluvsn、大扶康)50-100mg/dpo,或经空肠给予。

注意:

①抗菌剂应用要有针对性,按药敏给药严禁盲目长期使用大剂量广谱抗菌药;

②建立空肠饲养通道,争取适时启用EP防止肠道菌群易位;

③应用氟康唑预防真菌感染。

中药治疗

呕吐基本控制时可用中药复方清胰汤加减银花、连壳、黄连、黄苓、厚朴、枳壳、木香、红花、生大黄。也可用生大黄15gBid灌注入肠道,以免胰腺兴奋效果较好。

(六)手术治疗

SAP从二十世纪60年代后期转为外科治疗以来,治疗方案一直是争论的焦点,早期手术,后期手术,扩大手术,小范围手术以及非手术治疗层出不穷莫衷一臶。经过20余年不断探索认识到坏死性感染的重要性触及核心的问题。从而孕育产生个体化治疗方案,经过逐步完善形成了“综合治疗体系”,终于趋向一致。

〈治疗方案的选择和手术时机〉

1、胆源性SAP有三联征或五联征,有阻塞性胆管炎者应急诊或早期手术,无明显梗阻者,加强非手术治疗,急性炎症缓解后,再行胆道手术。

胆源性AP有主张早期内镜下Oddi括约肌切开解除梗阻,鼻胆管,胰管引流更为合理。

2、非胆源性AP,应区别是AEP还是SAP。

AEP为自限疾病,非手术综合治疗大都自愈。

SAP则变化多端预后难测,应根据临床表现CT图像及Bus或CT导引下细针穿刺细菌学检查明确胰腺是否坏死性感染。

1)无感染证据的SAP强化非手术综合治疗大多数病人可获治愈,少数出胰腺假性囊肿或脓肿可待后期处理。

2)具有胰腺感染证据者,原则上列为手术对象,采用增强CT动态观察,一般都能定位,主要是手术时间的选择,主张争取恰到好处,但宁早勿晚。术前先作加强监护治疗24小时,采用大剂量针对性抗生素治疗等。对反应欠佳病情恶化者及时手术,对强化治疗反应好,病情稳定者,继续强化监护治疗,争取待脓肿形成后作后期引流。

3)对感染期患者临床上呈弛张热、稽留热、全身性感染明显,严重腹胀,腰背水肿,应尽快引流腹腔感染灶强化抗感染治疗及营养支持并预防真菌感染。

4)残余感染期多为病程二月以后,主要表现为腹部引流创口长期不愈,常伴有胰瘘或消化道瘘,腹膜后感染残腔全身营养不良。

治疗以腹膜后感染残腔敞开引流,宜先作瘘道加压造影了解腹膜后感染残腔的范围及位臵,是否合并胰瘘消化道痿。然后依据造影设计手术径路,及切口。加强营养尽早作残腔敞开引流,及合并消化道瘘,胰瘘的处理。

〈手术方式的选择〉

1、单纯减压引流术。

胰腺实质持尚无明显坏死,胰被膜下出血,轻度坏死,胰周浸润,适于切开胰被膜,后腹膜减压引流。

2、坏死组织清除术

充分量露全胰,游离结肠肝曲、脾曲包括腹膜后广泛浸润区域分离切开减压。胰腺散在坏死灶,胰周坏死组织,用手指或刀柄分离坏死组织,清除中不断遇到出血忌用血管钳止血,宜以指轻压后细丝线缝扎止血,故清除坏死组织不易彻底,也不宜强求。

此法适于散在坏死灶,晚期坏疽,某些局部或全身条件情况欠佳者。

3、规则性胰腺切除

适用于坏死深而集中胰体尾部全身条件许可者。疗效较好,有认为自胰体下缘向胰

深面与胰床间隙分离达胰上缘,再向左扩展到脾结肠靭带,较之自脾外侧切开脾肾靭带,自左向右分离找胰后间隙的方法要准确,安全些。

4、规则性胰切除联合坏死组织清除术。

适用于胰头灶散在,而体尾坏死灶集中行胰体尾切除,胰头坏死灶组织清除。

SAP坏死性感染的病理学特点类似软组织蜂窝组织炎,同任何感染一样,其结局有三:

(1)感染控制坏死组织吸收;

(2)发展加重扩散;

(3)局限化脓肿

因此,SAP手术时机与术式均应结合具体情况惧重选择。强调个体化治疗方案,强化综合治疗。

5、三造口

(1)胃造口于胃体插入包埋5cm左右臵管到胃底排空好,痛苦小。

(2)营养性空肠造瘘,屈氏靭带下30cm处便于固定腹壁(固横结肠常胀气扩张)。

(3)胆总管探查T管减压,因胰头肿大会引起胆总管内压增高。

6、胰管切断外引流术

马惠民等报告为减低胰管内压,SAP选择胰组织较健康部位切断胰管,于切断胰管下方臵一多孔乳胶管外引流胰液,减低胰管内压,胰腺变软,体积缩小。作者认为来自胰体尾部胰液胰酶未被激活,无自家消化作用,引流胰液每日约200-350ml。

选用抗代谢药两天后胰液骤降至2ml,观察一周引流量未再增加,即可拔管。作者治疗14例无死亡,效果满意。

〈引流与创口处理〉

1、碟形开放引流术

开放填塞或造袋术引流。将小网膜腔与大腹腔隔开,开放引流有利更换引流物和直

接观察胰及胰周病变便于及时处理。缺点易致切口疝,有内脏脱出的危险。

Stone等曾采用开放填塞结合胰腺次全切除治疗胰腺脓肿时,为防止肠管脱出,应用腹壁切口缝一聚酯拉链的方法。

2、开放臵管结合Sump引流胰区小网膜腔。

以15根多侧孔乳胶管组成一束周围用凡士林纱布保护作开放引流,其中臵一胶管内臵一塑料细管作持续灌注,另臵一细管作持续吸引。这样,不仅浣洗引流有效,又防止内脏膨出和硬橡皮管压廹损伤内脏且较果较烟卷或纱布填塞引流要好。

3、胰区及小网膜腔内,胰腺坏死范围不大,感染不重者仅需在胰头和体尾区各放一根三腔管作持续浣洗及负压吸引,创口可不必敞开。

4、胰外坏死感染侵犯左右结肠旁沟后间隙,CT定位后,可在左右侧腹作斜切口,切开腹横筋膜在腹膜外,径肾前间隙入坏死感染腔,清除坏死组织脓液。不经腹腔进行引流,效果良好,引流可采用Sump引流。

5、清除坏死组织后胰腺作局部浣洗。

以侧孔引流管臵于胰腺前,以N-S 5ooml快速浣洗(1-2分钟完成)g2H,0.25%5-FU100ml q8h浣流。侧孔浣流管注入口接吊瓶,排出口接水封瓶,此法既浣洗又有局部抗代谢药抑制胰液分泌作用,陈登庭治疗47例SAP死亡率下降至8.5%。

临床医学检验技术(师)考试过关(含真题)必做题-(胰腺疾病的检查)

第十二章胰腺疾病的检查 A1/A2型题 1.尿淀粉酶在急性胰腺炎发作后可持续升高()。 A.7天 B.6天 C.5天 D.3天 E.2天 【答案】A 2.健康人胰液中最主要的阴离子为()。 A.Br- B.HPO3- C.F- D.HCO3- E.Cl- 【答案】D 3.胰液的特点是()。 A.白色无臭,渗透压与血浆相似 B.略带黏性的碱性液体,pH 7.8~8.4 C.正常分泌量3~4L/24h

D.阳离子浓度与血浆不同 E.胰液主要含有水、电解质 【答案】B 4.由胰岛B细胞所分泌的激素是()。 A.胰高血糖素 B.胰岛素 C.血管活性肠肽 D.胰多肽 E.生长激素 【答案】B 5.关于淀粉酶的特性,说法错误的是()。 A.由胰腺分泌 B.最适pH为6.9 C.是正常时唯一能在尿中出现的血浆酶 D.分子量5.5~6.0kD E.可作用于淀粉α-1,4糖苷键和α-1,6糖苷键【答案】E 6.胰腺分泌的激素通常不包括()。 A.胰岛素 B.血管活性肠肽 C.生长激素释放抑制素 D.胰高血糖素

E.胃泌素 【答案】E 7.有关胰蛋白酶的错误叙述是()。 A.可因经神经反射或肠道激素CCK-PZ刺激而分泌入肠道 B.胰蛋白酶原-2的含量大约为胰蛋白酶原-1的两倍 C.胰蛋白酶通常是以无活性的胰蛋白酶原-1和胰蛋白酶原-2形式存在 D.其活性可被Ca2+、Mg2+激活,而被氰化物、硫化物、枸橼酸盐和重金属盐抑制 E.胰蛋白酶原-1和胰蛋白酶原-2的电泳迁移率、最适pH和免疫原性均不同【答案】B 8.慢性胰腺炎的常见发病因素不包括()。 A.遗传因素 B.胆道疾病 C.酒精中毒 D.甲状旁腺功能亢进 E.高血糖症 【答案】E 9.血清淀粉酶测定主要用于诊断()。 A.流行性腮腺炎 B.急性胰腺炎 C.急性阑尾炎 D.肾功能障碍

胰腺系统疾病超声诊断

五、胰腺系统疾病超声诊断 186.胰腺的解剖及毗邻关系如何? 胰腺为腹膜后器官,长12-15cm,宽3-4cm,厚l-2.5cm,横跨1-2腰椎间,分头、颈、体、尾四部分。胰头比胰尾偏低,胰腺长轴自右下向左上倾斜,约20o-40o角,胰腺形态一般有蝌蚪形、哑铃形、蜡肠形。胰头位于十二指肠曲内,后方邻下腔静脉、胃十二指肠动脉,后外侧沟走行胆总管。肝脏位于其前方及右侧,胆囊位于其右前方。胰颈部最狭窄,长约2.0cm,其前方为胃,后方为肠系膜上静脉与脾静脉汇合处。胰体前方为胃,后方为脾静脉。胰体向左延伸为胰尾,其前方为胃,左侧为脾,后方为脾静脉。 胰腺内有主、副胰管,二者之间有交通。主胰管起自胰尾,由胰尾部逐渐向胰头汇合变粗,在胰头左侧缘与胆总管汇合,开口于十二指肠乳头。部分也单独开口于十二指肠乳头。副胰管较主胰管短而细,开口于十二指肠乳头上方约2cm处。胰腺由十二指肠上、下动脉及脾动脉的分支供血。神经支配为腹腔神经丛分支。胰腺淋巴管丰富,引流路径多,故病变易经淋巴转移。 胰腺体表投影:上缘相当于脐上10cm,下缘相当于脐上5cm。 187.胰腺探查前有何准备及探查方法如何?正常胰腺的超声图像特征及正常值多少? 探查前准备:禁食8-12小时。前一天清淡饮食。肠胀气及便秘患者睡前服缓泻剂,晨起排便后检查。显示仍不满意者,可饮水500-800ml,使胃充盈做透声窗,胰腺可清晰显示。钡餐影响胰腺显示,消化道钡餐和胃镜检查当日勿行超声检查。 探查方法:患者一般采用仰卧位。显示欠清晰时可采用半坐位或坐位。探头置于上腹部正中1-2腰椎水平作各切面扫查,可显示胰腺。胰腺后方的脾静脉、肠系膜上动脉、下腔静脉及腹主动脉、脊柱位置固定,可作为寻找胰腺的标志。如饮水后探查,病人可采取右侧卧位,经充盈胃腔可清晰显示胰腺。 正常声像图:横切显示胰腺呈长条形,边界清晰、光滑。胰头稍膨大,前端向左后突出,为钩突。胰头向左前方变窄,为胰颈。再向左前延伸,跨过1-2腰椎,在腹主动脉前方的为胰体。继续向左延伸至脾门,胰腺逐渐变细部分为胰尾。胰腺内呈均匀点状稍强回声,中央可见细长管状结构.内为无回声区,为主胰管结构。胰腺依次向后可见脾静脉、肠系膜上动脉、腹主动脉。脊柱横断面。纵切面:于下腔静脉长轴切面与肝左叶夹角处可探及胰头横断面,呈椭圆形。于腹主动脉长轴切面与肝左叶夹角处可显示胰体横断面,多为三角形。胰腺横断面边界清晰,内回声均匀。 胰腺测量及正常值:尚无统一标准。目前多在显示胰腺长轴切面时作垂直测量,为其厚度。一般于下腔静脉前方测量胰头,正常值<2.5cm;腹主动脉前方测胰体,正常值<2.0cm;脊柱左侧缘测胰尾,正常值<2.0cm。 188.胰腺炎的超声图像特征有哪些? 胰腺炎症分急性和慢性。急性胰腺炎又有水肿型和坏死型。水肿型急性胰腺炎主要病理表现为胰腺间质充血、水肿,病变较轻,较常见。坏死型急性胰腺炎病理表现为大量胰腺腺泡、脂肪、血管坏死,伴周围大量血性渗出液,死亡率高,较少见。慢性胰腺炎主要病理改变为纤维增生。急性胰腺炎病人多具有胆囊炎和胆结石病史。声像图表现为: (l)胰腺弥漫性或局限性增大,可失去正常形态,轮廓不清。 (2)内回声减低,呈弥漫分布的弱点状,间有强弱不均、型态不整、边界不清的片状回声。严重水肿时呈透声暗区,似囊肿声像图。 (3)多伴胰腺区胃肠气体增多,以胰头区更甚,使探查更为困难。

临床检验技师临床化学胰腺疾病的检查练习题

2019 第十二章胰腺疾病的检查 一、A1 1、下列属于胰多肽族的激素是 A、促胰液素 B、胃泌素 C、酪神经肽 D、胰岛素 E、胰岛素样生长因子 2、血清中的淀粉酶主要的组织来源是 A、心肌 B、肾脏 C、骨骼肌 D、胰腺 E、肝脏 3、属于外分泌酶的是 A、淀粉酶 B、乳酸脱氢酶 C、肌酸激酶 D、胆碱酯酶 E、酸性磷酸酶 4、胰液的PH值为 A、5.1~7.1 B、5.2~6.3 C、7.1~7.4 D、7.4~8.4 E、8.1~9.1 5、急性胰腺炎时,最常选择的血清酶为 A、胰凝乳蛋白酶 B、胰蛋白酶 C、胰脂肪酶 D、胰α淀粉酶 E、乳酸脱氢酶 6、关于淀粉酶的特性,错误的是 A、最适pH为6.9 B、由胰腺分泌 C、是正常时唯一能在尿中出现的血浆酶 D、分子量5.5~6.0kD E、可作用于淀粉α-1,4糖苷键和α-1,6糖苷键 7、关于脂肪酶的叙述错误的是 A、是胰腺的一种外分泌酶

B、可由肾小球滤过 C、尿中可测到脂肪酶活性 D、血清脂肪酶主要来源是胰腺 E、血清脂肪酶可部分来源于肠黏膜 8、关于胰蛋白酶的叙述,错误的是 A、胰蛋白酶通常是以无活性的胰蛋白酶原-1和胰蛋白酶原-2形式存在 B、胰蛋白酶原-2的含量大约为胰蛋白酶原-1的两倍 C、可因经神经反射或肠道激素CCK-PZ刺激而分泌入肠道 D、其活性可被Ca2+、Mg2+激活,而被氰化物、硫化物、枸橼酸盐和重金属盐抑制 E、胰蛋白酶原-1和胰蛋白酶原-2的电泳迁移率、最适pH和免疫原性均不同 9、在急性胰腺炎时脂肪酶临床意义表述正确的是 A、出现早,持续时间短 B、出现早,持续时间长 C、出现早,上升幅度小 D、上升幅度大,持续时间短 E、出现晚,持续时间长 10、唯一能在正常时出现于尿中的血浆酶是 A、胰脂肪酶 B、胰淀粉酶 C、胰蛋白酶 D、唾液淀粉酶 E、胰多肽 11、水解碳水化合物的最重要的酶是 A、胰多肽 B、胰脂肪酶 C、胰淀粉酶 D、胰蛋白酶 E、唾液淀粉酶 12、胰腺中与消化作用有关的物质是 A、磷酸酶 B、胆固醇 C、胆红素 D、电解质 E、脂肪酶 13、有关血清胰蛋白酶的叙述,错误的是 A、正常情况下,胰液中大量的胰蛋白酶很少进入血循环 B、健康人血中胰蛋白酶主要以胰蛋白酶原形式存在 C、急性胰腺炎时,血清胰蛋白酶与淀粉酶平行升高 D、蛋白酶原-1和胰蛋白酶原-2的分布与急性胰腺炎的类型和严重程度有关 E、胰蛋白酶不能与α1抗胰蛋白酶及α2巨球蛋白结合

主管检验技师临床化学讲义第十二章胰腺疾病的检查

胰腺疾病的检查 《考纲要求》 1.胰腺的功能 (1)外分泌功能熟悉 (2)外分泌功能在胰腺疾病时的变化熟练掌握 2.胰腺疾病的检查,方法学评价及其临床意义 (1)淀粉酶及其同工酶测定的方法熟练掌握 (2)胰脂肪酶、胰蛋白酶测定掌握 (3)胰腺功能试验了解 (4)急性胰腺炎的实验室诊断熟练掌握 胰腺为兼有内分泌和外分泌功能的器官。它的内分泌功能主要与代谢调节有关。 胰腺外分泌功能是产生和分泌具消化作用的胰液。 一、胰腺的外分泌功能 胰腺的外分泌物总称为胰液,是无色、无臭的碱性液体,pH7.4~8.4,胰液主要含有水,其中含有丰富的消化酶和碳酸氢盐等。 碳酸氢盐的主要作用是中和胃酸和激活消化酶。 消化酶主要有淀粉酶、脂肪酶和蛋白酶,胰液中还有水解核酸的酶和一些磷脂酶。 蛋白酶包括胰蛋白酶、糜蛋白酶、弹性蛋白酶等。 这些酶主要是消化、分解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质类物质,当胰液分泌缺乏时,可使食物的消化吸收发生障碍,而导致营养性的消化、吸收不良。 正常时,胰液所分泌的酶几乎全部进入十二指肠,只有很少一部分进入血液,某些胰腺疾病可以使这些酶进入血液循环,导致血液中酶活性升高,因此检查血液中这些酶活性的高低对于胰腺疾病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二、胰腺疾病的检查及其临床意义 胰腺酶和胰外分泌功能的试验占有较重要地位。 常用的有关胰腺酶和外分泌功能的试验有: (1)血清淀粉酶、尿淀粉酶、淀粉酶同工酶、胰脂肪酶、胰蛋白酶等测定 (2)粪便中氮、脂肪、胰酶等检测 (3)十二指肠内容物检查 (4)促胰酶素-促胰液素试验(P-Stest) (5)对氨基苯甲酸试验和荧光素试验 胰腺有很大的储备、代偿能力,往往需要病变严重到一定程度时,胰功能试验才能显出异常,此点应加以注意。 (一)淀粉酶 作用: 胰淀粉酶属于α-淀粉酶,作用于α-1,4糖苷键,对分支上的α-1,6糖苷键无作用,又称淀粉内切酶,是一种需钙的金属酶。 最适pH为6.9。 可通过肾小球滤过,是唯一能在正常时于尿中出现的血浆酶。 血液淀粉酶中主要来自胰腺、唾液腺,尿液中淀粉酶则来自于血液。 同工酶:有两个主要的同工酶区带及数个次要区带。 P-同工酶(胰型同工酶)

胰腺疾病的检查

胰腺疾病的检查 一、胰腺的外分泌功能 胰腺的外分泌物总称为胰液,pH7.4~8.4。主要成分为水、消化酶和碳酸氢盐等。 碳酸氢盐:中和胃酸和激活消化酶。 消化酶:包括淀粉酶、脂肪酶和蛋白酶等;蛋白酶又包括胰蛋白酶、糜蛋白酶、弹性蛋白酶等。 正常时,胰液只有很少一部分进入血液。某些胰腺疾病可以使这些酶进入血液循环,导致血液中酶活性升高。 二、胰腺疾病的检查及其临床意义 (一)淀粉酶: 1.概述:属于α-淀粉酶,可通过肾小球滤过,是唯一能在正常时于尿中出现的血浆酶。 血液中淀粉酶主要来自胰腺、唾液腺,尿液中淀粉酶来自于血液。 同工酶:P-同工酶(胰型同工酶) S-同工酶(唾液型同工酶) 2.测定方法:限定性底物法。 基本原理:把病人的标本(含淀粉酶)和作为底物的多糖一起进行反应后,测定反应后的剩余底物或产物来计算淀粉酶的活性。 现用限定性底物法,即用小分子低聚糖(如对硝基苯麦芽庚糖苷)作为底物,产生稳定的限定性产物,然后测定反应产物(发色团或葡萄糖)量来计算淀粉酶活性。 影响因素:①很多阴离子有激活淀粉酶的作用,其中以Cl-,Br-为最强;②血清甘油三酯浓度高时,可以抑制淀粉酶活性,应将标本加以稀释,以降低其影响;③肝素抗凝:由于Ca2+是淀粉酶分子组成的部分,一般抗凝剂如草酸盐,枸橼酸盐等因能与Ca2+结合,抑制淀粉酶活性而不宜应用。 同工酶测定:琼脂糖凝胶和醋纤膜电泳法。 3.参考值:限定性底物法。 血清淀粉酶≤220U/L(37℃) 尿淀粉酶≤1200U/L(37℃) P-同工酶:血清115U/L;尿800U/L 4.临床意义: (1)血清淀粉酶升高最多见于急性胰腺炎。发病后2~12h活性开始升高,12~24h达峰值,2~5d后恢复正常。急性胰腺炎时尿淀粉酶升高可早于血淀粉酶,而下降晚于血淀粉酶。 (2)监测急性胰腺炎的并发症:如胰腺假性囊肿,胰腺脓肿,血淀粉酶活性多持续升高。 (3)胰腺癌早期淀粉酶活性可见升高。 (4)腮腺炎、消化性溃疡穿孔、机械性肠梗阻等非胰腺疾病淀粉酶活性可中度或轻度升高。 (5)淀粉酶同工酶的测定有助于疾病的鉴别诊断。 P-同工酶升高或降低时,说明可能有胰腺疾患; S-同工酶的变化可能是源于唾液腺或其他组织。 (二)脂肪酶:血清中的脂肪酶主要来自于胰腺;尿中测不到脂肪酶活性。 参考值:偶联法:13~63U/L 色原底物法:13~63U/L 临床意义:急性胰腺炎时,发病后24~72h内血清脂肪酶活性升高,一般持续10~15d。脂肪酶活性升高多与淀粉酶并行,且脂肪酶活性升高持续的时间较长,所以在疾病的后期测定可能更有意义。 (三)胰蛋白酶:胰腺细胞合成两种主要的胰蛋白酶,通常是以无活性的酶原形式存在,即胰蛋白酶

胰腺疾病超声诊断

胰腺疾病超声诊断 胰腺(pancreas)超声解剖 上腹部的后腹膜脏器 胰腺大小随年龄的增加逐渐缩小 分为胰头、颈、体及尾部 胰腺的形态多变 胰尾最常见于脾门或附近 主胰管横贯胰腺 探测方法 准备:空腹8小时,必要时饮水 体位:仰卧位、侧卧位、半坐位 仪器:腹部超声诊断仪,3.5MHz探头 途径:脐与剑突之间横切、纵切;左肋间切。横切时脾静脉是确认胰腺的标志。 胰腺正常声像图 边界整齐光滑 中等回声,稍高于肝脏,光点细小均匀回声随年龄增加而增强 可呈蝌蚪形、哑铃形及腊肠形 主胰管呈线状强回声,内径1-2mm 正常值:胰头<3cm,体<2cm,尾1-3cm 急性胰腺炎 直接征象 胰腺肿大(局限性或弥漫性)、轮廓不清,内部回声减低,后方增强 常致胃肠道积气,气体反射增强,胰腺显示不清

间接征象 周围弱回声区(渗出、水肿) 可出现假性囊肿 常伴有胆系结石 腹水、胸水 慢性胰腺炎 胰腺轮廓不清,边界不规整,与周围分界不清 局限性增大 内部回声增高,不均,伴带状高回声 胰管不规则狭窄、扭曲、扩张 可合并假性囊肿、胰管结石 胰腺囊肿 真性囊肿 分为先天性囊肿、潴留性囊肿、寄生虫性囊肿 先天性多见于儿童,超声表现为紧靠胰腺或胰腺内出现边界清楚的无回声区,后方有增强 潴留性囊肿为后天性,超声表现边界清楚,但呈梭形的无回声区,周围有胰腺组织 胰腺囊肿 假性囊肿 一般由急慢性胰腺炎、外伤引起 可发生在胰腺附近,亦可出现在腹腔内任何部位 直径为数厘米至数十厘米不等 胰腺局部一无回声区,边界清晰,内部可出现细小点状回声,后方回声增强 单发,可多发

胰腺癌 主要表现 发生在胰头部最多 胰腺局限性增大,弥漫性则形态不规则 病变以低回声和混合回声多见 肿块边界不清,轮廓不整 后方回声减弱 胰管可受压,蛇行或串珠状扩张 胰尾部肿瘤少见,易漏诊 胰腺癌 间接征象 胆管形态受压,胆道形态梗阻扩张 血管受压,如下腔静脉、门静脉、肠系膜上静脉、脾静脉受压或移位 晚期可有肝转移、周围淋巴结肿大及腹水 胰岛细胞瘤 功能性(胰岛素瘤) 大于1cm者才易发现,呈弱回声,边缘规整 常位于体尾部 胰腺正常,需结合临床 无功能性胰岛细胞瘤 较大,低回声多,光滑整齐 可囊性变、恶变

胰腺功能测定的临床意义

胰腺功能测定的临床意义来源及用途: 淀粉酶是催化淀粉水解麦芽糖的酶能分解多糖,淀粉和糖元。是一种淀粉分解的助消化酶。 存在于胰腺,唾液腺,肝,肾以及肌肉等组织。 尤其是胰腺泡为主。主要由唾液腺和胰腺分泌。 当流行性腮腺炎和急性胰腺炎,胰腺脓肿或假 囊肿,胰腺损伤,淀粉样变,胆总管梗阻和外 科手术后,淀粉酶活性均增高。血中尿中淀粉 酶明显升高。急性胰腺炎时,病人胰淀粉酶溢 出胰腺外,迅速吸收入血,由尿排出,故血尿 淀粉酶大为增加,是诊断本病的重要化验检查。 主要用于体外诊断。 检验原理:淀粉酶测定干片(速率法)为途覆在聚酯基材上的多层分析成分。将一滴患者样本滴在干片上,并通过扩散层均匀地分布到试纸层。扩散层含有反应所需要的已染色淀粉底物(染剂共价结合到支链淀粉)。样本中的淀粉酶催化该染色淀粉的水解反应,生成更小的染色糖类。然后,这些染色糖类分散到试剂下层。分别在2.3分钟和5分钟时,通过反射

光光度法测定试剂中已染色糖类的反射强度

。两次干片反射强度读数的差与样本中的淀粉活性成正比。 ●反应步骤:已染色支链淀粉----------淀粉 酶----------已染色糖类。 ●标本采集:血浆:1.建议用,肝素抗凝剂。 ◆2不建议用,EDTA,拘缘酸钠,草酸盐氟化 物。 ●标本的处理与储存:1应在有盖的容器中 处理和储存标本,以避免污染和蒸发。分析前,轻轻颠倒混匀样本,并使其平衡至18-28℃。4小时内离心分离标本,从细胞成分中取出血清或血浆。 室温标本稳定性≦7天,冷藏标本稳定性≦1个月。 切记:不要冷冻储存标本。 ●样本稀释:如果淀粉酶活性超出系统的可报 告范围。使用等渗盐水稀释(蒸馏水,低值血清也可以,但盐水最佳。而脂肪酶用低值血清最佳),重新

急性胰腺炎的诊断及处理

急性胰腺炎的诊断与处理:国内外主要指南的比较与解读 急性胰腺炎( acute pancreatitis,AP)病情复杂多变,在给患者带来巨大创伤的同时,也给临床诊疗工作带来挑战。1992 年在美国亚特兰大制订的 AP 分类及诊断标准被誉为 AP 发展史上一座里程碑,该标准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对 AP 的诊治产生了积极影响。 然而随着影像学技术的进步和多学科治疗理念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临床实践发现“亚特兰大标准”在 AP 的分级、严重度、并发症定义、预后评估、治疗等方面存在不足之处。在此背景下,国际胰腺病协会(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Pan-creatology,IAP)经过了 5 年的调查与讨论,于 2012 年发布了《亚特兰大分类标准(修订版)》,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胰腺病学组也于 2012 年制订了《中国急性胰腺炎诊治指南》。 美国胃肠病学会( American College of Gastroenterology,ACG)、IAP 与美国胰腺病学会(American Pancreatic Associa-tion,APA)依据循证医学证据,于 2013 年发布了《急性胰腺炎处理指南》(以下简称 2013 ACG)和《急性胰腺炎治疗的循证性指南》(以下简称 2013 IAP/APA)。如何评价不同指南的异同点,对我国 AP 的诊治工作和国际交流显得尤为重要。本文结合 AP 临床诊疗中的热点问题对相关指南进行比较与解读。 急性胰腺炎的诊断体系的变化 1. 诊断标准 国内外指南关于 AP 的诊断标准基本一致,认为确诊 AP 至少须要符合以下 3 项标准中的2 项:(1)与 AP 相一致的腹痛症状;(2)血清淀粉酶和/或脂肪酶≥3 倍正常值上限;(3)符合 AP 的影像学特征。 由于胆源性胰腺炎的高发生率(约占 AP 的 40%-70%)及预防复发的重要性,2013 ACG 及 IAP/APA 均推荐对所有 AP 患者入院时行腹部 B 超检查。而《中国急性胰腺炎诊治指南》认为超声检查虽然可以初步判断胰腺组织形态学变化,并且有助于判断有无胆道疾病,但易受胃肠道积气的影响,对 AP 不能做出准确判断,因而推荐 CT 扫描作为诊断AP 的标准影像学方法。 2. AP 的并发症和严重度分级 (1)主要的局部并发症 既往依据胰腺周围的液体积聚情况将 AP 局部并发症分为:急性液体积聚、胰腺坏死、假性囊肿和胰腺脓肿 4 种情况,容易引起混淆。 《亚特兰大分类标准(修订版)》将病程 4 周内急性液体积聚是否伴有胰腺实质或胰周组织的坏死,区分为急性胰周液体积聚( acute peripancre-atic fluid collection,APFC)和急性坏死性液体积聚(acute nec-rotic collection,ANC);在病程 4 周

超声诊断学胰腺游宇光

第十一章胰腺 游宇光 第一节正常胰腺超声表现 1、正常胰腺呈蝌蚪形、哑铃形及腊肠形三种形态。分为头、颈、体及尾四部分。 2、正常胰腺的边界整齐、光滑。胰头稍膨大呈椭圆形。向左后突出部呈锄头形称钩突,是 胰头的一部分。沿胰头斜向前方偏左,突然变窄,称胰颈部。向左延伸绕过第1?2腰椎, 在腹主动脉的前方称胰体。继续向左延伸,胰腺逐渐变细,直至脾门称胰尾。 3、胰腺内部呈均匀细点状,其回声强度介于肝脏与肾窦之间,肥胖及老年人由于脂肪浸润 及纤维组织增生的影响,而回声增高。 4、正常值:张缙熙教授综合国内外的胰腺测量值,提出一种比较实用的成人正常值。即: 正常胰头<2.0cm,可疑增大2.1?2.5cm,增大>2.6cm;正常胰体、尾<1.5cm,可疑增大1.6 ‘ 2.0cm,增大>2.1cm。 引自夏焙,吴瑛主编.《小儿超声诊断学》.第一版.2001.304页. 第二节胰腺疾病 一、胰先天性异常 病理特征 先天性囊肿因胰腺导管、腺泡发育异常所致,多见于小儿,与遗传因素有关。环状胰腺因胰腺在胚胎发育过程中,腹侧胰腺始基部,应随十二指肠旋转,与背侧部相合拢,而十二指肠向右侧退出,形成一包绕胰头的环。如腹侧胰腺始基部未能随十二指肠旋转,而形成一带状胰腺组织环,部分或全部将

十二指肠包绕,导致十二指肠受压引起梗阻,但结构为正常 超声特征 (1)先天性囊肿:胰腺实质中单个或多发的圆形或椭圆形无回声区,边界清楚,后壁回声增高。多发密集的小囊肿往往不能显示其液性囊腔,仅表现为胰腺实质回声增高而不均匀。如胰腺呈多囊结构,并显示有多囊肝、多囊肾时即可诊断为先天性多囊胰。 (2)环状胰腺:胰头增大,中央可见有食物、气体通过,胰管不扩张。 二、急性胰腺炎 病理特征 急性胰腺炎在病理解剖上可分为:急性水肿型(间质型)胰腺炎和出血坏死型(坏死型)胰腺炎。前者最多见,约占 90%。两种类型是同一病变的两个阶段。急性水肿型胰腺炎可发展成为急性坏死型胰腺炎。其基本病理改变为: 1、胰实质坏死。 2、血管损伤引起的水肿,出血和血栓形成。 3、脂肪坏死。 4、伴随的炎症性反应。 超声特征 (1)胰腺肿大、轮廓不清,其肿大形式有两种:①全胰腺弥漫性、均匀性肿大。②局限 性增大,呈肿块样肿大。( 2)胰腺内部呈无回声暗区或弱回声。( 3)胰腺周围弱回声区:多在发病早期出现,为胰腺周围渗出和水肿样变化。(4)胆系异常:胆石引起的急性胰腺 炎占 60%。( 5)腹水、胸水:急性胰腺炎可伴发腹水和胸水。( 6)胰腺显着增大:可压迫肠系膜上静脉和下腔静脉。( 7)胰腺区呈气体全反射。有学者认为,胰腺区的气体反射增多,恰好说明是急性炎症的一种表现。 三、慢性胰腺炎 病理特征 慢性胰腺炎又称慢性复发性胰腺炎,是一种反复发作的渐进性的胰腺广泛纤维化病变。其病理变化主要是小叶周围和腺泡间的纤维化,伴局灶性坏死和钙化。病理改变轻重不一。胰管常有多发性狭窄和囊状扩张,管腔不规则,管内常有结石和钙化,往往形成囊肿。 超声特征 胰腺轻度肿大或局限性肿大,整个胰腺肿大不如急性炎症明显或严重。胰腺轮廓不清,边界常不规则,与周围组织的界限不清。胰腺内部回声多数增强,分布不均,呈条状或带状。常合并假性囊肿、胰

初级检验技师考试2017年《临床化学》练习 胰腺疾病的检查

2017 第十二章胰腺疾病的检查 一、A1 1、血清中的淀粉酶主要的组织来源是 A、心肌 B、肾脏 C、骨骼肌 D、胰腺 E、肝脏 2、属于外分泌酶的是 A、淀粉酶 B、乳酸脱氢酶 C、肌酸激酶 D、胆碱酯酶 E、酸性磷酸酶 3、淀粉酶的特征不包括 A、可作用于淀粉α-1,4糖苷键和α-1,6糖苷键 B、分子量为5.5~6.0kD C、最适PH为6.9 D、由胰腺分泌 E、是正常时唯一能在尿中出现的血浆酶 4、胰液的PH值为 A、5.1~7.1 B、5.2~6.3 C、7.1~7.4 D、7.4~8.4 E、8.1~9.1 5、胰液的pH为 A、7.8~8.4 B、6.3~5.2 C、7.1~7.4 D、8.1~9.1 E、5.1~7.1 6、关于脂肪酶的叙述错误的是 A、是胰腺的一种外分泌酶 B、可由肾小球滤过 C、尿中可测到脂肪酶活性 D、血清脂肪酶主要来源于胰腺 E、血清脂肪酶可部分来源于肠黏膜

7、下列哪一项不符合促胰酶素-促胰液素试验的叙述 A、胰腺炎的时候可出现异常 B、胰腺癌时胰液流出量减少 C、针对胰外分泌功能所进行的检查 D、测定胰液流出量、HCO3-和淀粉酶的排出量 E、胰腺囊性纤维变性时胰液流出量增加 8、胆汁中与消化作用有关的物质是 A、磷酸酶 B、胆固醇 C、胆红素 D、电解质 E、脂肪酶 9、临床上检测血清淀粉酶,主要用于诊断 A、急性胰腺炎 B、急性心肌梗死 C、肝硬化 D、急性肝炎 E、有机磷中毒 10、PP瘤分泌的主要激素是 A、VIP B、胰多肽 C、降钙素 D、胰髙血糖素 E、促胃液素 11、类癌最常见的部位是 A、胃 B、小肠 C、十二指肠 D、盲肠 E、胆管 12、卓-艾综合征绝大多数是由位于胰腺的何种肿瘤所致 A、类癌 B、PP瘤 C、生长抑素瘤 D、胰岛素瘤 E、促胃液素瘤 13、反映急性出血性胰腺炎病变严重程度比较好的指标为 A、淀粉酶

胰腺功能生化检验

淀粉酶 参考范围: ET-G7-PNP法:(Sigma):<96U/L 临床评价: 1.α-淀粉酶在体内的主要作用是水解淀粉,它随机地作用于淀粉内的α-1,4-糖苷键生成葡萄糖、麦芽糖、寡糖及糊精。血清中淀粉酶主要由胰型(P型)和唾液型(S型)及其亚型同工酶组成,P型淀粉酶主要来源于胰腺,S型淀粉酶主要来源于唾液腺。此外,肺、输卵管、肝胆、甲状腺等组织中也含有淀粉酶。血清还可出现由淀粉酶(一般为S型淀粉酶)与免疫球蛋白(IgG或IgA)及其它大分子血浆蛋白结合形成的大分子复合物,称为巨淀粉酶。正常淀粉酶因分子量较小,故可从肾小球滤过而由尿中排出,当形成巨淀粉酶后因其分子量较大(>200000),所以不能从肾脏排出,导致血中AMY活性升高,而尿中AMY活性低于正常。巨淀粉酶发生率约为0%~1%,其与疾病的关系未明。 2.血清α-AMY活性测定主要用于急性胰腺炎的诊断,急性胰腺炎发病后2~12小时,血清AMY即开始升高,12~72h时达高峰,3~4天后恢复正常。血清AMY升高还见于急性腮腺炎、胰腺脓肿、胰腺损伤、胰腺肿瘤引起的胰腺导管阻塞、肾功能不全、肺癌、卵巢癌、腮腺损伤、胆囊炎、消化性溃疡穿孔、肠梗阻、腹膜炎、急性阑尾炎、异位妊娠破裂、创伤性休克、大手术后、酮症酸中毒、肾移植后、肺炎、急性酒精中毒。 3.AMY与血清脂肪酶、胰凝乳蛋白酶联合测定可提高对急性胰腺炎诊断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同时测定AMY清除率及肌酐清除率并计算其比值也可提高对急性胰腺炎诊断和敏感性及特异性,并可判定高淀粉酶血症是否由巨淀粉酶所致,因巨淀粉酶血症时,该比值常低于正常。 4.草酸盐、枸橼酸盐、EDTA及氟化物对AMY有抑制作用,故采用以上抗凝剂的血浆标本其AMY值下降。血清标本若有唾液污染,可致结果升高。 淀粉酶同工酶 参考范围: 电泳法:S-AMY48% P-AMY52% 离子交换层析法:S-AMY48% P-AMY52% 等电聚焦电泳法:S-AMY68% P-AMY32% 小麦抑制剂法:男S-AMY38% P-AMY62% 女S-AMY34% P-AMY66% 单克隆抗体抑制法:S-AMY18~79U/L P-AMY11~50U/L 临床评价: 1.见AM Y测定 2.血清AMY活力改变可以P-AMY升高为主,也可以S-AMY升高为主,或两者均升高。以P-AMY升高为主,主要见于胰腺疾病如急性胰腺炎、慢性胰腺炎、胰腺炎并发假性囊肿、胰腺炎并发腹水、胰腺炎并发脓肿、胰腺损伤、胰腺癌等。另外,还见于其它腹腔内脏疾病(溃疡穿孑L、肠梗阻、急性阑尾炎)、应用鸦片类药物后等。以S-AMY升高为主,主要见于腮腺疾病(腮腺炎、结石性腮腺疾病)、支气管肺癌、卵巢癌、巨淀粉酶血症、异位妊娠破裂、大手术后、肾移植后、海洛因肺。P-AMY和S-AMY均升高,主要见于肾功能不全、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急性酒精中毒等。 3.AMY同工酶与脂肪酶、胰凝乳蛋白酶联合测定有助于提高急性胰腺炎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4.草酸盐、枸橼酸盐、EDTA及氟化物对AMY有抑制作用,故采用以上抗凝剂的血

关于幽门螺杆菌与胰腺疾病的关系

幽门螺杆菌与胰腺疾病的关系 中华胰腺病杂志2014-05-07 发表评论(1人参与) 分享 作者: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消化内科孙笑天廖专李兆申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ylori)是消化性溃疡、胃癌、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和慢性活动性胃炎的主要致病因素之一。近些年来,研究者也发现H.pylori感染与胰腺疾病有关,同时也与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有关,因此,它与慢性胰腺炎,尤其是自身免疫性胰腺炎(autoimmune pancreatitis,AIP)的发生、发展有着更加密切的关系。目前这方面的报道国内外较少。本文就此作一综述。 一、H. pylori与自身免疫性疾病 H.pylori是人类最常见的致病菌之一。有文献报道,全球人口H.pylori感染率为50%,H.pylori 与一系列自身免疫性疾病相关,如自身免疫性胰腺炎、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等。2009年,Rietrzak等报道了1例男性银屑病患者,外用抗银屑病药物治疗无效,病情迅速进展成严重播散型,对该患者进行全面检查后发现患者合并H.pylori感染、胃十二指肠炎、胰腺功能异常、脂肪肝等消化系统疾病,进行根治H.pylori和改善胃肠道功能治疗后患者病情逐渐缓解。 2011年,Campuzano-Maya等报道了1例男性斑秃患者,该患者既往有明确的H.pylori感染史,进行根除治疗后,患者斑秃治愈。这些病例提示H.pylori可能会激发体内异常的自身免疫反应,从而引起相关组织出现病理性损害,导致疾病的发生。如果病理损害发生在胰腺,那么就必然会引起胰腺组织损伤,从而导致胰腺炎的发生。 H.pylori导致自身免疫性疾病目前比较公认的理论基础是许多自身免疫性疾病通常与一些潜在的细菌和病毒病原体的感染有关,这些病原体通过分子模拟、超抗原激活T细胞等机制引起宿主体内免疫功能异常。2006年加拿大Ewart等为证实上述理论,将抗包括H.pylori 在内的26种病原体和13种自身免疫抗原的IgG和IgM组成一个微列,对乙肝抗体检验后的废弃人血清标本进行检测,发现具有感染病灶的患者血清中的抗DNA抗体和抗甲状腺球蛋白抗体明显高于无感染患者的血清,说明H.pylori等病原体的感染可以引起继发性的自身免疫性疾病。这种微列模型也可以用于感染相关性自身免疫性疾病的高效诊断。 二、H.pylori与慢性胰腺炎 慢性胰腺炎是各种病因引起的胰腺组织的慢性进行性炎症性改变,进而引起组织结构不可逆转性的破坏,最终导致胰腺内、外分泌功能障碍的一种临床综合征。慢性胰腺炎的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清楚,其常见病因包括饮酒、胆管系统疾病、外伤、药物、免疫异常等。其中,自身免疫性胰腺炎是慢性胰腺炎的一种特殊类型,它是由于各种原因引起机体异常的自身免疫反应而导致的一种特殊的胰腺炎,典型病理表现是IgG4阳性的浆细胞浸润和血清IgG4水平升高。其中,血清中IgG4水平对于诊断自身免疫性胰腺炎具有很高的价值。 动物实验已证明H.pylori感染可导致慢性胰腺炎的发生。2002年,Warzecha等在急性缺血性胰腺炎大鼠模型上证实H.pylori可以加重缺血性胰腺炎病情,上调炎症递质如IL-1β等的

急性胰腺炎护理诊断及措施

急性胰腺炎 护理诊断: 1.疼痛:腹痛与一线及其周围组织炎症、水肿或出血坏死有关 (1).体位与休息:绝对卧床休息,降低机体代谢率;协助患者取弯腰、屈膝侧卧位,以减轻疼痛;防止患者坠床,保证患者的安全。 (2).禁饮禁食和胃肠减压:多数患者需禁饮食1—3天,明显腹胀患者需行胃肠减压,以减少胃酸分泌,进而减少胰腺分泌,减轻腹痛和腹胀;患者口渴时可含漱或湿润口唇,并做好口腔护理。 (3).用药护理:腹痛剧烈者,可遵医嘱给予哌替啶等止痛药;禁用吗啡,以防引起Oddi 括约肌痉挛,加重病情;观察用药前后疼痛有无减轻,疼痛性质和特点有无变化。 (4).观察并记录患者腹痛的尾部、性质和程度以及发作的时间、频率。 有体液不足的危险:与大量呕吐导致失水有关 (1).严密观察患者病情,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准确测量和记录每天的出入量、尿比重;观察患者有无软弱无力,口渴,神志不清等失水症状;动态观察实验室检查结果,如监测血、尿淀粉酶、血糖、血清电解质等。 (2)呕吐的观察和处理:观察患者呕吐的特点,记录患者呕吐的次数,呕吐物的性质、量、颜色、气味;遵医嘱给予止吐药,慢慢恢复正常饮食和体力。 (3)积极补充水分和电解质:禁食患者每天的液体入量常需达到3000ml,应即使建立有效静脉通路输入液体及电解质,维持有效循环血量,根据年龄、心功能调节输液速度,及时补充因呕吐、禁食所丢失的液体,纠正酸碱平衡失调。 (4)防治低血容量性休克:迅速准备好抢救用物;取平卧位,注意保暖,给予氧气吸入;尽快建立静脉通路,按医嘱输注液体、血浆或全血,补充血容量;若循环衰竭持续存在,按医嘱给予升压药。 活动无耐力:与频繁呕吐导致失水、电解质丢失有关 (1)生活护理:协助患者进行日常的生活活动,患者呕吐时应协助其坐起或侧卧,头偏向一侧,以免误吸;保持患者衣物整洁,去除异味。 (2)安全的护理:告知患者突然起身可能出现头晕,心悸等不适,指导患者动作应缓慢。 发热:体温过高与胰腺自身炎症有关 (1)严密观察患者的体温的变化情况并记录,在测量体温的同时要观察患者的面色、脉搏、呼吸及出汗等体征。 (2)促进散热,降低体温,遵医嘱给予物理降温,如酒精擦浴;必要时给予物理降温,须注意防止退热时大量出汗发生虚脱,半小时后应再次测量体温。 (3)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即使补充水分和电解质。 (4)促进舒适,预防并发症,做好基础护理以及皮肤护理,防止出现压疮。 恐惧与腹痛剧烈及病情进展急骤有关 (1)鼓励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多与患者进行沟通,转移患者的注意力。 (2)告知患者家属多与患者沟通,并关心患者。 (3)举例告知患者配合治疗的重要性,告知治疗痊愈并出院的患者的例子。

治疗胰腺癌需要做哪些化验检查

治疗胰腺癌需要做哪些化验检查 是最常见的胰腺恶性肿瘤。以逐渐加重的上腹痛、食欲减退、消瘦、黄疸、肝脾和胆囊肿大等为特点。B超、CT、磁共振、经皮肝内胆管造影等检查有助于诊断。 (1)尿二胆检查:有阻塞性黄疸时,尿胆红素(BIL)强阳性;完全阻塞时,尿胆原(URO)可为阴性。 (2)粪便常规检查:有阻塞性黄疸时,粪便呈灰白色,粪胆原减少或消失。 (3)血清酶测定:有阻塞性黄疸时,血清碱性磷酸酶(ALP)、γ-谷氨酰转移酶(γ-GT)、亮氨酸氨基肽酶(LAP)、5′-核苷酸酶(5′-NT)、脂蛋白-X(LP-X)等均可升高。 (4)淀粉酶(AMY)及脂肪酶测定:胰管梗阻或并发急性胰腺炎时,两者在血清中的含量均可升高。 (5)血糖(GLU)测定:胰岛细胞被癌破坏时,可引起血糖升高和糖耐量异常。 (6)胰腺癌标志物测定:糖类抗原-19-9、胰腺肿瘤抗原(POA)、胰腺相关抗原(PCAA)的阳性率均在67% 以上,特异性为96.43%;胰腺相关抗原与胰腺特异性抗原(PaA)联合监测诊断正确率可达94.04%;糖类抗原被认为是诊断胰腺癌的重要指标,正常值小于37单位/毫升(U/ml),诊断正确率可达90%。 (7)血清癌胚抗原(CEA)测定:可升高。 (8)胰腺穿刺液检查:穿刺液涂片找到癌细胞,阳性率较高。 胰腺癌检查项: 1. 尿胆红素定性(BIL) 2. 尿胆原(UR0或UBG) 3. 尿γ-谷氨酰转移酶(γ-GT) 4. 粪便颜色 5. 粪胆原 6. 粪常规检验报告单 7. 淀粉酶(AMY) 8. 血清5′-核苷酸酶(5′-NT) 9. 血清(浆)葡萄糖(GLU或BG) 10. 碱性磷酸酶(ALP或AKP) 11. 亮氨酸氨基肽酶(LAP)

胰腺疾病的影像学诊断

胰腺疾病的影像学诊断 一.急性胰腺炎(acute pancreatitis) 急性胰腺炎为最常见的胰腺疾病,其病因主要由胆系疾病或饮酒所引发。病情轻重不一,重症胰腺炎可危及生命。急性胰腺炎多见于成年人,男女之比为1:1.7,女性多于男性,与女性胆道疾病率高有关。 【临床与病理】 急性胰腺炎起病急骤,主要症状为:(1)发热;(2)恶心、呕吐、腹胀等胃肠道症状;(3)上腹部持续性、剧烈疼痛,常放射到胸背部,严重者可出现休克症状;(4)腹膜炎体征:上腹部压痛、反跳痛和肌紧张。实验室检查:血白细胞计数升高;血、尿淀粉酶升高。 病理分类:①急性间质性胰腺炎(acute interstitial pancreatitis)也称为水肿性胰腺炎(edematous pancreatitis),是胰腺炎中最轻的类型;仅显示胰腺水肿和细胞浸润,胰腺体积增大,可大到正常体积的3倍;胰腺实变,胰腺内散在少数小的局灶性坏死,胰腺周围脂肪组织轻度皂化。②坏死性胰腺炎(necrotizing pancreatitis),是胰腺炎较重的类型。胰腺实质和胰腺邻近组织发生广泛的坏死、出血、液化,肾筋膜增厚。 急性胰腺炎还有以下几种病理改变: 1.积液(fluid collection):急性胰腺炎时胰管破裂、胰液外溢,可以在胰腺内或胰腺周围形成局限性胰液积聚。胰腺内积液表现为胰腺密度不均匀。胰腺周围积液可发生在小网膜囊、前肾旁间隙、后腹膜间隙,有时可远达胸腔或盆腔。大部分病人积液在2-3周自动吸收;积液若持续存在可形成假性囊肿;或继发感染形成脓肿。 2.假性囊肿(pseudocysts):局限性的胰液积聚被炎性纤维包膜包裹形成假性囊肿。真性囊肿有上皮被覆在囊壁上,这是病理上与假性囊肿的区别之处。假性囊肿一般在急性胰腺炎发作后4-6周形成。大的假性囊肿常难以自动吸收。 3.脓肿(abscess):胰液外渗、局部积聚,继发感染或假性囊肿继发感染可形成胰腺脓肿。 4.感染性胰腺坏死(infected pancreatic necrosis):感染坏死的胰腺组织部分或全部液化,死亡率高达近半数。 5.出血性胰腺炎(hemorrhagic pancreatitis):是坏死性胰腺炎的同义词;坏死灶内常可见斑片状出血。除非合并假性动脉瘤破裂,急性胰腺炎一般很少发生威胁生命的大量出血。 6.假性动脉瘤(pseudoaneurysm):由于被炎症激活的胰酶的侵蚀,受侵的内脏血管管壁变薄、局限性扩张。一般常见于脾动脉或胃十二指肠动脉。一旦破裂,可发生危及生命的大出血。 【影像学表现】 1. 腹部x线平片检查:肠管积气是最常见的发现,其中十二指肠充气、郁胀最为常见(42%)。这种扩张、充气小肠节段被称之为哨兵肠襻(sentinel loop),发现率为10-55%,有的肠襻内可见液气面。胰腺相邻横结肠充气、结肠脾曲以远气体消失、显示突然变窄,即所谓结肠截断征。此外,还可有膈肌上升、胸腔积液、肺底不张或炎症浸润等表现。 2. USG检查: 急性水肿性胰腺炎时,可见胰腺弥漫性增大,肿大胰腺实质呈均匀低回声,其后方回声轻度增强。 坏死性胰腺炎表现为:胰腺显著增大、形态不规则、边缘模糊不清;胰腺实质呈不均匀回声增强、其中常有小低回声区或液化无回声区;胰腺周围、肠系膜动脉周围及左肾旁间隙等部位可见胰周积液而致的无回声区;有时可见囊壁光滑、无回声的假性囊肿。 3. CT检查: 急性水肿性胰腺炎:少数轻型病人,CT可无阳性表现。多数病例均有不同程度的胰腺体积弥漫性增大。胰腺密度正常或轻度下降,密度均匀或不均匀,后者系胰腺间质水肿所致。胰腺轮廓清楚或模糊,渗出明显的,除胰腺轮廓模糊外,可有胰周积液。增强CT扫描,胰腺均匀增强,无坏死区域。 急性坏死性胰腺炎:胰腺有不同程度的出血、坏死改变,伴脂肪坏死。出血和坏死灶呈局灶性或弥漫性。目前该病的总死亡率为40%~50%,并发症高达65%,预后凶险。主要CT表现为; (1)胰腺体积常有明显增大,且为弥漫性。胰腺体积增大与临床严重程度一致。 (2)胰腺密度改变与胰腺病理变化密切相关。胰腺水肿则CT值降低,坏死区域的 CT值更低,表现为囊样低密度区域;而出血区域的CT值则高于正常胰腺。整个胰腺密度显得很不均匀。增强扫描可使胰腺正常组织与坏死区对比更明显。 (3)胰腺周围的脂肪间隙消失,胰腺边界由于炎性渗出而变得模糊不清。 (4)胰周往往出现明显脂肪坏死和胰周或胰腺外积液。小网膜囊积液最为常见。小网膜囊为一潜在间隙,位于胰腺的前方和胃的后方,与胰腺仅相隔一薄层结缔组织和壁层腹膜。小网膜囊内液体可经温氏孔(Foramen of Winslow)进入腹腔内。但因炎症粘连常使温氏孔闭塞,所以形成腹

胰腺炎辅助检查

实验室和辅助检查 (一)淀粉酶 淀粉酶是诊断急性胰腺炎最常用的指标。因为血清淀粉酶55%—60%来源于唾液腺,所以检测胰淀粉酶可以提高诊断率,它的准确性达92%,特异性92%,然而由于检测方便,价格低廉,所以采用总淀粉酶检查仍十分普遍。约75%患者在起病24h内淀粉酶超过正常值上限3倍,并持续3一5天或更长时间,一般认为血清淀粉酶在起病6~12h开始升高,48h达高峰,而后逐渐下降,此时尿淀粉酶开始升高。 检测血淀粉酶准确性高,影响因素少,建议以血淀粉酶为主,尿淀粉酶仅作参考。 参考范围:碘-淀粉比色法:血清AMY为60~80U/L。 酶欧联法(CPN-G3为底物):血清AMY为6~210U/L 酶欧联法(EPS-G7为底物):血清AMY为20~150U/L 应注意淀粉酶升高提示胰腺炎,但并不能确定胰腺炎,淀粉酶升高的患者仅有50%是胰腺疾病。急腹症是淀粉酶升高的常见原因,如消化性溃疡穿孔、肠系膜梗死、肠梗阻、阑尾炎、胆道感染、胆石症,绝大多数非胰腺炎疾病所致的淀粉酶升高不超过3倍。当血淀粉酶升高,而尿淀粉酶正常,应考虑巨淀粉酶血症,因为淀粉酶与免疫球蛋白或异常血清蛋白结合形成复合物无法通过肾脏滤过。如果尿淀粉酶升高而血清淀粉酶正常,应考虑 Munchausen综合征。 并非所有的急性胰腺炎淀粉酶均升高,不升高的情况有:①极重症急性胰腺炎;②极轻胰腺炎;③慢性胰腺炎基础上急性发作;④急性胰腺炎恢复期;⑤高脂血症相关性胰腺炎, 甘油三酯升高可能使淀粉酶抑制物升高。 血清淀粉酶活性高低与病情不呈相关性。患者是否开放饮食或病情程度的判断不能单纯依赖于血清淀粉酶是否降至正常,应综合判断。胰原性腹腔积液和胸腔积液的淀粉酶显著增高,可作为急性胰腺炎的诊断依据。血清淀粉酶动态观察有助于早期发现并发症。 (二)血清脂肪酶 通常血清脂肪酶于起病后24h内升高,持续时间较长(7—10天)。超过正常上限3倍有诊断意义,其敏感性、特异性与淀粉酶基本相同,但在血清淀粉酶活性己经下降至正常,或其他原因引起血清淀粉酶活性增高时,脂肪酶测定有互补作用。 (三)其他标志物 血清胰腺非酶分泌物可以在急性胰腺炎时增高,如胰腺相关蛋白(PAP)、胰腺特异蛋白(PSP)和尿胰蛋白酶原活性肽(TAP);有些血清非特异性标志物对胰腺炎的病情判断有帮助,如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 (四)血生化检查

KRAS基因在胰腺疾病中突变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摘要】目的:探讨KRAS基因突变在胰腺疾病中的临床意义和在胰腺癌诊断中的价值。 方法:合酶链反应一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PCR-SSCP)方法分别检测胰腺癌、癌旁组织、手术切缘正常组织、慢性胰腺炎石蜡包埋组织的KRAS突变并进行DNA测序确认。结果胰腺癌K RAS 12密码子突变率(79.2%)显着高于慢性胰腺炎(33.3%,P<0.01),且在切缘正常组织一癌周导管增生一癌周不典型增生一胰腺癌过程中,突变率有逐渐上升的趋势。突变方式以12密码子GGT-GAT、GTT、CGT为主,同一例患者突变方式一致。 结论:KRAS基因突变在胰腺癌发生中起作用,但KRAS基因突变作为胰腺癌诊断的分子标志缺乏特异性。 【关键词】胰腺癌;慢性胰腺炎;KRAS基因;突变 胰腺癌临床确诊时大多已属晚期,其5年生存率仅为1%~5%。提高其早期发现率可使更多患者获得手术切除的机会而提高其生存率。众多研究表明,KRAS基因与胰腺癌高度相关,其第一外显子12密码子的点突变在胰腺导管腺癌组织中高达70%~100%,且是胰腺肿瘤发生的早期事件,可用于早期诊断胰腺癌。而近来研究却表明,KRAS突变亦可见于良性胰腺疾病及正常胰腺,对它可作为胰腺癌早期诊断的分子标志提出了疑问。本研究旨在探讨KRAS突变在胰腺疾病中的临床意义和在胰腺癌诊断中的价值。 材料和方法

1.对象选择:收集上海长海医院1996年1月至2000年2月良恶性胰腺疾病术后石蜡包埋组织标本,诊断由手术及病理证实,所有病例均有完整的手术记录资料及临床资料。包括:胰腺导管腺癌患者的胰腺导管腺癌24例、癌旁胰腺导管增生58例、癌旁胰腺导管不典型增生19例和手术切缘正常胰腺16例;恶性胰腺黏液性囊腺瘤1例;慢性胰腺炎24例,选择胰腺导管增生组织蜡块,慢性胰腺炎患者经1~5年随访全部健在,且无一例发展为胰腺癌。7例正常胰腺组织为非胰腺疾病患者尸检标本。胰腺癌细胞株Patu一8988由德国Marbury市 Philips大学分子生物学和分子病理学研究所Elsasserl~t士 惠赠。 2.标本处理:每份标本一部分切成5 m薄片,HE染色光 镜下组织鉴定,另取10 m薄片3~5片(表面积约1.0 cm2)放入1.5 ml消毒塑料离心管中,经二甲苯脱蜡,乙醇漂洗,离心后干燥沉淀物。 3.DNA的提取:采用柱离心式小量组织基因组DNA抽提试剂盒(上海华舜生物工程公司),按说明书操作。经纯度鉴定后一20℃备用。 4.半巢式聚合酶链反应(PCR):引物合成:由上海生工生物工程公司合成,其序列为R1=5 ACT GAATATA A ACTTGTGGTAGTTGGACCT 3 :R2 =5 TCAAAGAATGGTCCTGGACC 3 :R3=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