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中国近现代史单元复习教案.doc

[课时]第课时

[复习内容]中国近现代史:列强的侵略与中国人民的抗争

[考纲要求]

1、识记层次:①知道林则徐和虎门销烟;

②记住鸦片战争爆发的时间、地点;

③知道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俄国通过不平等条约割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的

侵略史实;

④知道左宗棠收复新疆的基本史实;

⑤知道甲午中日战争中邓世昌的主要事迹;

⑥知道八国联军侵华的史实。

2、理解层次:①简述中英《南京条约》主要内容,认识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②简述《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说明中国民族危机的加剧。

3、运用层次:简述《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分析《辛丑条约》对中国民族危机全面加

深的影响。

[考点导学]

1、林则徐和虎门销烟

19世纪上半期,英国为牟取暴利,向中国大量倾销鸦片。鸦片

的大量输入,一影响了清政府的财政收入,二腐蚀了清政府的

统治机构,三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

1839年6月3日的虎门销烟是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

显示了中华民族反对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领导这场战争的

林则徐,是当之无愧的民族英雄。

林则徐

2、鸦片战争

①原因

根本原因:英国为了开辟国外市场、推销工业品、掠夺工业原料,打开中国大门。

直接原因:清政府命林则徐实行禁烟运动。

②经过:1840年6月,英国舰队开到广东海面,进行挑衅,战争爆发。1842年8月,英舰到达南京江面,清廷被迫派人向英军求和,战争结束。

③结果:签订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其主要内容有:

a.割香港岛给英国--中国领土主权受到严重破坏

b.赔款2100万元--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

c.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便利了英国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d.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破坏了中国的关税主权

④影响: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由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开始变为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而前者成为各种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从此,中国人民开始了反对外国侵略者,同时反对本国封建统治者的斗争,中国历史进入了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3第二次鸦片战争

①原因:西方列强不满足既得利益,企图进一步打开中国,扩大侵略权益。

②时间:1856年10月--1860年10月

③主要事件: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铜牛头圆明园残迹

④影响:中国丧失了更多的领土和主权,外国侵略势力扩大到沿海各省,并深入到长江中下游地区。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了。

4、俄国割占中国大片领土

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俄国趁火打劫,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共割占中国东北和西北领土150多万平方千米。

5、左宗棠收复新疆

1876年,左宗棠率清军分三路进入新疆,讨伐中亚浩罕国

入侵者阿古柏。1878年收复了除伊犁外的全部新疆地区。

1881年,中俄两国签约,中国收回伊犁。为加强西北边疆

的管理和防务,根据左宗棠的建议,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

设立行省。

6、甲午中日战争

①邓世昌:在黄海海战中致远舰管带邓世昌下令开足马力

撞向敌舰,不幸中鱼雷,邓世昌与全舰官兵壮烈牺牲。

②中日《马关条约》1895年

其主要内容有:

a.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

b.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

c.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

d.增开通商口岸

影响:

《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

表现在:中国的领土主权进一步受到破坏;巨额的赔款,

加剧了人民的负担,便利了列强控制中国的经济命脉;新的通商口岸开放,使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深入到中国内地;首次允许外国在中国开设工厂,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因此,《马关条约》大加深了中国的民族危机,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7、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①1900年6月,为镇压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英、法、俄、日、法、德、意、奥组成联军,发动侵华战争。8月中旬,攻占北京,所到之处,烧杀抢掠,无恶不作。

②《辛丑条约》1901年

其主要内容有:

a.清政府赔偿白银4.5亿两,以海关等税收作担保;

b.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

c.清政府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帝国主义国家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

d.划定北京东郊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派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居住。

影响:

《辛丑条约》给中国人民增加了新的沉重的负担,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从些,清政府完成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目标测评]

一、选择

1、最能反映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本质意图的条款是()

A、割占香港岛

B、赔款2100万元

C、开放五口通商

D、领事裁判权

2、鸦片战争对中国最突出的影响是()

A、中国社会性质发生了变化

B、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

C、中国人民的革命任务发生了变化

D、中国进入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3、“有一天,两个强盗闯入夏宫,一个动手抢劫,一个把它付之一炬。”法国作家雨果说的“两个强盗”是指()

A、英、美

B、日、俄

C、英、法

D、英、德

4、我国每年的“禁毒宣传月”从6月3日开始,这是因为历史上的这一天一位著名民族英雄领导人民取得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这位民族英雄是()

A、邓世昌

B、林则徐

C、左宗棠

D、关天培

5、清朝诗人黄遵宪根据时事写了《台湾行》,诗中“天胡弃我天何怒,取我脂膏供仇虏”的“仇虏”是指()

A、英国

B、美国

C、日本

D、荷兰

6、《马关条约》与19世纪40--60年代不平等条约相比较,最显著的不同点是()

A、割地面积

B、开放的口岸

C、赔款的数额

D、开设工厂的特权

7、“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中的“公”是指民族英雄()

A、关天培

B、林则徐

C、左宗棠

D、邓世昌

8、新疆有一座纪念晚清名臣的祠堂里悬挂着一幅楹联:提挈自西东,帕首靴刀,十年戎马书生老;指挥定中外,塞霜边月,万里寒鸦相国祠。楹联颂扬了这位名臣收复新疆的功绩。这位名臣是()

A、曾国藩

B、左宗棠

C、张之洞

D、李鸿章

9、《辛丑条约》签订后,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这主要是指()

A、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完全解体

B、清政府完成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C、帝国主义直接控制清政府的内政外交

D、清政府的经济被帝国主义完成控制

10、近代割占我国领土最多的国家是()

A、英国

B、日本

C、美国

D、俄国

11、温家宝总理在一次记者招待会上,引用一位清末诗人的诗句:“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这位诗人是()

A、李白

B、林则徐

C、丘逢甲

D、刘光第

二、辨析题

12、1850年,在上海日本人开办的造船厂等数十家,外国商品也在此大量倾销,致使当地手工业纷纷倒闭。

请判别这句话哪些是对,哪些是错的,并说明理由。

三、材料解析

13、联军统帅瓦德西在给德皇的报告在供认:“联军占领北京后,曾特许军队公开抢劫三日,其后更继以私人抢劫,中国此次毁损及抢劫之损失,其计数将永远不能查出。”

根据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①瓦德西统帅的军队称什么?

②这场战争对中国社会最严重的危害是什么?

③此前哪支军队曾侵入北京?他们犯下了什么滔天罪行?

④这段屈辱的历史对我们今天有何启示?

四、论述题

14、从鸦片战争开始,西方列强大举侵略我国,中国人民也不断掀起反抗斗争。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①结合近代西方列强发动的侵华战争,谈谈中国是怎样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

②在此期间,中国丧失了哪些领土?

[课时]第课时

[复习内容]中国近现代史:近代化的起步

[考纲要求]

1、识记层次:①知道洋务派为的口号、代表人物;

②知道洋务派创办的主要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

③了解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

④知道武昌起义;

⑤知道陈独秀、胡适是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

⑥了解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2、理解层次:知道“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认识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3、运用层次:①探讨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②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考点导学]

1、洋务运动

①时间:19世纪60年代--90年代。

②目的:利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强兵富国,摆脱困境,维护清朝统治。

③代表人物:中央以奕訢为代表。

地方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为代表。

④口号:前期以“自强”为口号;后期以“求富”为口号。

⑤主要内容:

a.创办一批军事工业。

主要有:1861年曾国藩创办的安庆军械所;

1865年曾国藩和李鸿章在上海创办的江南制造总局;

1866年左宗棠创办的福州船政局。

b.创办一批民用工业。

主要有:李鸿章在上海创办的轮船招商局;

张之洞创办的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

c.筹建了南洋、北洋和福建三支海军

d.兴办新式学堂。代表:1862年成立的京师同文馆。

⑥评价:

a.洋务运动是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

b.洋务运动的主观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而不是把中国引向资本主义,因而它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

c.洋务运动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对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起到一定的抵制作用,也在客观上对本国封建经济的解体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d.洋务运动为中国近代企业积累了生产经验,培养了技术力量,在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2、戊戌变法

①公车上书: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

②代表:康有为,梁启超等资产阶级的维新派。

③康、梁的宣传活动:

a.创办《万国公报》后改名为《中外纪闻》

b.组织政治团体强学会

④戊戌变法(又称百日维新)主要内容:

a.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官,任用维新人士;

b.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

c.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翻译西方书籍,传播新思想;

d.创办报刊,开放言论;

e.训练新式军队等。

⑤失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变法失败。

⑥戊戌六君子:谭嗣同、杨锐、刘光第、林旭、杨深秀、康广仁。

⑦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a.戊戌变法是一次资产阶级的爱国政治运动,加快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b.戊戌变法广泛传播了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说和自然科学知识,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促进中国人民的觉醒;

c.戊戌变法失败的血的教训,促使资产阶级的政治斗争由改良转向革命。

3、辛亥革命

①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

a.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了组织了兴中会。

b.1905年,孙中山在东京组织成立了同盟会。这是第一个

全国规模的革命政党。在同盟会机关刊物《民报》发刊词中,

孙中山把同盟会的革命纲领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

三大主义,合称“三民主义”。三民主义是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

的指导思想。

c.组织领导了多次武装起义。

d.1912年元旦,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宣告中华民

国正式成立。 ②领导者:孙中山

③标志性事件:1911年10月10日的武昌起义。因为这一年是旧历辛亥年,所以历史上把这次革命叫做“辛亥革命”。

④历史意义:

a.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b.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制度,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c.辛亥革命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4、新文化运动

①标志:1915年,《青年杂志》(后改名《新青年》)的诞生,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②代表人物:

a.陈独秀:《敬告青年》

b.李大钊:《孔子与宪法》,1918年又发表《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

c.胡适:《文学改良刍议》

d.鲁迅:《狂人日记》

③主要阵地:《新青年》等杂志。

④主要内容:

前期:

a.提倡民主,反对专制独裁;

b.提倡科学,反对迷信盲从;

c.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d.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后期:

主要宣传马克思主义

⑤评价:

a.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

b.新文化运动启发着人们追求民主与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c.新文化运动中也有对东西方文化绝对否定或绝对肯定的偏向,这一起影响到后来。[目标测评]

一、选择

1、学完中国近代史,班里开展了一次题为“近代化的探索”的历史小论坛活动。下列选项内容不恰当的是()

A.虎门销烟B.洋务运动 C.戊戌变法 D.辛亥革命

2、下列属于张之洞创办的民用工业的是()

A、江南制造总局

B、轮船招商局

C、汉阳铁厂

D、福州船政局

3、康有为等人发起“公车上书”的直接原因是()

A、《南京条约》的签订

B、德国强占胶州湾

C、《马关条约》的签订

D、《辛丑条约》的签订

4、下列关于洋务运动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B、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

C、是中国为改变落后面貌而进行的探索活动

D、是由资产阶级的维新派发动的

5、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政治纲领的革命政党是()A.兴中会B.华兴会C.光复会D.同盟会

6、请将孙中山先生的以下重大活动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

①组建兴中会②担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③成立中国同盟会④与共产党合作,开展国民大革命

A. ①②③④

B. ①③②④

C. ④③②①

D. ③①②④

7、很多同学都看过《秦始皇》、《汉武大帝》等历史剧,那么使主宰天下的“皇帝”最终退出中国历史舞台的是()

A.洋务运动B.戊戌变法C.辛亥革命D.新文化运动

8、在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具有资产阶级性质的两次重大斗争是()

①太平天国运动②维新变法运动③义和团运动④辛亥革命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9、高举“民主”和“科学”两面旗帜的思想解放运动是()

A、洋务运动

B、维新运动

C、辛亥革命

D、新文化运动

10、创办《新青年》杂志的是()

A、陈独秀

B、李大钊

C、鲁迅

D、胡适

11、祖籍武平的刘光第在家乡调查访问时,大力宣传国家危难的形势,指出要救国就得变法图强,他参与的活动是()

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

C、辛亥革命

D、五四运动

二、材料解析

1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9世纪中期,清朝内外交困。清朝统治集团内部出现了洋务派,从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洋务派开展了“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洋务运动,前期以“自强”为口号,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后期以“求富”为口号,开办了一些民用工业。

请根据上述材料结合有关史实回答下列问题:

(1)洋务运动进行的时间?

(2)洋务运动前期的口号是什么?

(3)洋务运动后期的口号是什么?

(4)洋务运动的历史地位是什么?

(5)洋务运动的积极作用是什么?

(6)洋务运动的消极作用是什么?

三、论述题

13、史学界普遍认为,在1919年以前,中国近代化历程由学习西方的军事器物,到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再到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经历了三个阶段,在经济、政治、文化领域全面启动,并逐步深入展开。根据所学知识请列出:中国近代化历程三个阶段重大历史事件及主要特征。(6分)

第一阶段学习西方的军事器物:

第二阶段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

第三阶段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

[课时]第课时

[复习内容]中国近现代史: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

[考纲要求]

1、识记层次:①了解中共“一大”召开的史实;

②知道黄埔军校的创建和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

③了解南昌起义;

④了解中国共产党创建工农红军和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意义。

2、理解层次:①简述五四爱国运动的基本史实,理解五四精神;

②了解红军长征的史实,认识长征精神。

[考点导学]

1、五四爱国运动

①导火线: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②简单经过:

a.1919年5月4日--6月3日:运动中心在北京,以青年学生为主力

b.1919年6月3日以后:运动中心在上海,以工人阶级为主力

c.口号:“外争国权,内惩国贼”、“废除二十一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等

d.领导者:李大钊、陈独秀等

③结果:取得初步胜利。表现在:北洋政府被迫释放被捕学生,罢免曹汝霖等卖国贼的职务,拒绝在对德“和约”上签字。

④意义:

a.性质: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地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

b.中国无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表现了伟大的力量;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起了重要作用。五四运动发生在俄国十月革命以后,是无产阶级世界革命的一部分,对宣传马克思主义起了推动作用。五四爱国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⑤五四精神就是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精神,其中爱国主义又是五四精神的核心。

2、中国“一大”的召开

①时间: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标志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②代表:毛泽东、董必武等13人

③主要内容:

a.通过第一个党纲,党纲确定党的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共产主义。

b.确定党的中心任务是领导工人运动。

c.产生党的中央领导机构中央局

④意义: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

3、北伐战争

①国共第一次合作:1924年中国国民党一大在广州召开,标志国共两党实现了第一次的合作。

②黄埔军校的创建

a.创建:1924年5月,在苏联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国民党在广州的黄埔创办了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简称黄埔军校。

b.作用:培养了大量的军事政治人才,为建立国民革命军奠定了基础。

③北伐战争

a.目的:打倒帝国主义,推翻军阀统治,统一中国

b.对象: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

c.主要战场:湖南、湖北

d.重要战役:汀泗桥战役、贺胜桥战役、武昌战役等

e.战果:不到半年,北伐军从珠江流域打到长江流域,基本消灭了吴佩孚和孙传芳的主力,国民政府也从广州迁到武汉。

4、红色政权的建立

①南昌起义

a.时间、地点:1927年8月1日,南昌

b.领导人:周恩来、贺龙、朱德等

c.意义: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

②秋收起义

a.时间、地点:1927年9月,湘赣边界

b.领导人:毛泽东

c.意义:放弃攻打大城市计划,改向农村进军

③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④井冈山会师:1928年4月,朱德、陈毅率南昌起义的队伍和湘南的农民武装到达井冈山,与毛泽东领导的工农革命军胜利会师。两军会师后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它是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支坚强的队伍。

⑤中国共产党创建工农红军和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意义

从南昌起义到井冈山会师,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找到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正确的革命道路,那就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斗争。它犹如中国革命的一点“星星之火”,终成“燎原”之势,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创造了条件。

5、红军长征

①原因: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被迫进行战略转移。

②简要经过:

1934年10月,党中央和中央红军从闽西长汀等地出发--血战湘江--渡过乌江,夺取遵义--四渡赤水河--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1935年10月,党中央和中央红军到达吴起镇,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

1936年10月,红二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长征到达甘肃会宁,同前来接应的红一方面军胜利会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宣告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结束。

③遵义会议

a.时间、地点:1935年1月,遵义

b.意义:遵义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领导。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

了革命,是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④红军长征胜利的历史意义: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促使中国革命新局面的到来。

⑤长征精神:

a.长征精神就是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与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取得胜利的精神;

b.就是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

c.就是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

d.就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

e.就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

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最高体现,是保证我们革命和建设事业走向胜利的强大精神力量。

[目标测评]

一、选择

1、标志中国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的是()

A、五四运动

B、新文化运动

C、辛亥革命

D、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2、“四十年前会上逢,南湖泛舟语从容。济南名士知多少,君与恩铭不老松。”这是董必武同志于1961年写的一首诗,诗中“四十年前会上逢”指的是什么会议()

A、中共“一大”

B、中共“二大”

C、遵义会议

D、八七会议

3、歌曲《国民革命歌》中唱道"打倒列强,除军阀;国民革命成功,齐欢唱。"这首歌诞

生于()

A.辛亥革命时期B.北伐战争时期C.抗日战争时期D.解放战争时期

4.针对_______的强盗行为,中国青年学生发出了“中国的土地可以征服而不可以断送!中国的人民可以杀戮而不可以低头!”(“五四”传单)的怒吼。()

A.英国侵占香港岛

B.巴黎和会把德国在山东的一切权利转给日本

C.日本侵占台湾

D.日本侵占东北三省

5、五四运动成为五四青年节的来源,主要是因为()

A、青年学生是运动的先锋

B、运动的参加者都是青年学生

C、五四运动席卷全国

D、运动主力由工人转向学生

6、闽西第一个中国共产党组织“中共永定支部”成立于()

A、1923年

B、1924年

C、1925年

D、1926年

7.1926年广东国民政府北伐的主要战场是在:()

A.湖南和江西

B.湖南和湖北

C.河南和湖北

D.江西和福建

8、2005年4月29日,中国共产党总书记胡锦涛与到大陆访问的国民党主席连战举行了会谈,并发布了新闻公报。请问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和各革命阶级的统一战线正式成立的标志是什么()

A、中共“二大”的召开

B、中共“三大”的召开

C、国民党“一大”的召开

D、黄埔军校的创办

9、某中学历史兴趣小组准备参观“陆军军官学校”旧址,他们应去的地方是()

A、武汉

B、南京

C、上海

D、广州

10、历史兴趣小组的同学若要实地考察工农红军长征的历史足迹,他们去的地方应包括()①井冈山②长汀③遵义④南京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④

11、红色旅游是当前旅游业的热点。假如你想考察中国共产党创建的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应去:()

A、南昌

B、武汉

C、井冈山

D、广州

12.某校学生计划利用暑假组织一次“闽西红色之旅”,如他们想参观“古田会议"的旧址,应到()

A、上杭

B、长汀

C、永定

D、连城

13、下列关于长征的表述错误的是()

A、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迫使红军实行战略转移

B.长征途中八七会议的正确决策挽救了党和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

C.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长征胜利结束

D.后来红军改编,奔赴抗日战场开展敌后游击战

14、在红军长征途中,被称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是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性事件是()

A.飞夺泸定桥B.“八七”会议C四渡赤水D.遵义会议

15、红军长征中跳出敌人的包围是在()

A、四渡赤水

B、渡过金沙江

C、强渡大渡河

D、翻过大雪山

二、问答

16、根据相关知识回答下列有关“红军长征”的问题:

相关链接:七律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毛泽东

(1)1935年召开的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1935年”处在哪个世纪哪个年代?

(2)请你写出长征途中的两件事。

(3)各抒己见:谈谈你心目中的长征精神。

17、为了充分挖掘和利用革命历史文化资源,积极发展红色旅游,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2004——2010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纲要指出在今后5年内,我国将在全国范围内重点建设12个大红色旅游区,30条精品路线和100多个经典景区。结合所学知识,探究下列问题:

(1)井冈山、遵义、延安被国务院定为红色旅游景区的历史依据是什么?

(2)“九一八”历史博物馆、卢沟桥、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等景点在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之际,游客量大增,你认为国家确定这些旅游景点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3)发展红色旅游,从发展经济角度看有何意义?

(4)发展红色旅游,有利于培育伟大民族精神。如: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今年是长征胜利70周年,请你谈谈对长征精神的认识。

[课时]第课时

[复习内容]中国近现代史: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考纲要求]

1、识记层次:①了解九一八事变的史实,知道中国开始了局部抗战;

②简述七七事变的史实,知道中国全民族抗战从此开始;

③了解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

④知道中国军队血战台儿庄和百团大战的史实;

⑤知道日本无条件投降的时间;

⑥知道重庆谈判的史实;

⑦知道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2、理解层次:①了解西安事变的史实,认识事变和平解决的历史作用;

②了解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说明人民解放战争迅速胜

利的主要原因。

[考点导学]

1、九一八事变--中国局部抗战的开始

a.时间:1931年9月18日

b.借口:柳条湖事件

c.结果:东北沦陷

d.东北抗日义勇军和中国共产党组织的游击队开展了抵抗日本侵略的斗争。中国人民局部抗战开始了。

2、西安事变

a.时间:1936年12月12日,

b.领导人:张学良,杨虎城

c.目的:为逼迫蒋介石停止内战,联共抗日

d.结果: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e.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十年内战的基本结束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标志着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的初步形成。

3、七七事变

a.时间:1937年7月7日,又称卢沟桥事变

b.标志全国性抗日战争的爆发。

4、南京大屠杀

1937年12月日军占领南京后的六周内,屠杀中国居民达30万人以上。南京大屠杀是日本侵略者对中国人民犯下的滔天罪行之一。

5、台儿庄战役

1938年春,李宗仁指挥国民党军队在台儿庄歼敌1万多人。台儿庄战役是抗战以来国民政府取得的重大胜利。

6、百团大战

为粉碎敌人的“囚笼”政策,1940年8月,八路军在彭德怀的指挥下,组织一百多个团,在华北向日军发动大规模攻击,史称“百团大战”。其主要目标是破坏敌人的交通线,摧毁日伪军据点。百团大战是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最大规模战役。它的辉煌战绩,增强了人民坚持抗战的信心。

7、抗日战争的胜利

①日本的无条件投降: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国人民经过八年抗战,终于取得胜利,台湾也回到祖国的怀抱。

②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抗日战争的胜利,扭转了一百多年来中国人民反抗外国侵略的屡败局面,洗刷了近代以来的民族耻辱,成为中华民族由衰败到振兴的转折点。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民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也作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

8、重庆谈判

①原因:

a.抗战胜利后,全国人民渴望和平、民主

b.美国支持蒋介石阴谋发动内战,但为赢得时间和欺骗人民,蒋介石假意和谈

c.中国共产党为争取和平,戳穿蒋介石假和平的阴谋

②时间:1945年8月--10月

③中共代表:毛泽东、周恩来等

④结果:签订“双十协定”

9、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1947年夏,刘邓率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千里跃进大别山,开辟大别山根据地,威胁国民党统治中心南京和武汉。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揭开了人民解放军全国性战略进攻的序幕。

10、三大战役

11、渡江战役

①时间:1949年4月

②战线:人民解放军分三路渡江作战

③1949年4月23日,南京解放,统治中国22年的国民党政权垮台了。

12、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

①抗战胜利后,国民党违背民意,坚持独裁,发动内战,失去民心;而中国共产党努力争取和平与民主,是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代表,得到了人民的拥护与支持。

②人民解放战争中有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

③人民解放军作战英勇顽强,有正确的战略战术

[目标测评]

一、选择

1、05的9月18日,是我国传统的中秋节,但它又是极不寻常的日子。右图是一位同学

在这天画的一幅画,你认为它反映的主题应是()

A.月映华夏魂腾飞中国龙

B.月圆神州情勿忘国耻恨

C.雄鸡舞蝉娟两岸一家亲

D.奋臂揽明月随手摘星辰

2、中共提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根本出发点是()

A、缓和国内阶级矛盾

B、粉碎亲日派企图

C、实现全民族抗日

D、寻找发展时机

3、张学良的传记公布于世后,引起海内外华人极大的关注,这主要是因为他曾经是()A.九一八事变的见证者 B.台儿庄战役的指挥者

C.重庆谈判的参与者 D.西安事变的发动者

4、右图反映的历史事件标志着()

A.中国开始转人局部抗战

B.中国全民族抗战从此开始

C.抗战以来中国军队取得了第一次大胜利

D.抗战期间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最大规模战役的开始

5、“李宗仁指挥中国军队歼敌一万多人,取得抗战以来的重大胜利。”请判断这是什么战役()

A.卢沟桥战役 B.平型关战役 C.台儿庄战役 D.百团大战

A. 平型关大捷

B. 百团大战

C. 台儿庄战役

D. 淞沪会战

7、1937年12月,日本《东京日日新闻》以“紫金山下”为题,报道日军少尉向井和野田的砍杀百人比赛,这件事发生在()

A、九一八事变中

B、旅顺大屠杀中

C、七七事变中

D、南京大屠杀中

8、自鸦片战争以来百余年间,中国抵御外敌入侵所取得的第一次完全胜利的战争是()A.三元里抗英 B.甲午战争 C.抗日战争 D.北伐战争

9、下列有关重庆谈判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蒋介石为赢得准备内战的时间,三次电邀毛泽东到重庆谈判

B、为了尽一切可能争取国内和平,毛泽东到重庆同国民党进行了谈判

C、通过谈判,共产党在政治上取得了主动

D、通过谈判,国民党承认了解放区民主政权和人民军队的合法地位

10、人民解放军以徐州为中心,同国民党军队展开主力决战的是()

A.辽沈战役

B.平津战役

C.淮海战役

D.渡江战役

11、“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三江……”毛泽东这首诗描绘的战役是()

A.辽沈战役

B.平津战役

C.淮海战役

D.渡江战役

12、1949年4月,宣告国民党在大陆22年统治覆灭的历史事件是人民解放军解放()

A、北平

B、天津

C、南京

D、广州

二、材料解析

1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据战后远东国际军事法庭统计,日军占领南京后六周之内,对南京人民进行了血腥的大屠杀,犯下了滔天罪行。……1937年12月15日,已放下武器的中国军警人员三千多人,被日军解往南京汉中门外,用机枪密集扫射。然后,受伤未死者与死者一起被焚

近代史教案

中国近代史教案(两次鸦片战争) 一、鸦片战争 “和其他历史事件一样,鸦片战争并不是某一个因素造成的,它有各种各样的原因。从理论上或概念上说,这是两种不同文化间的冲突。当两种各有其特殊体制、风格和价值观念的成熟的文化相接触时,必然会发生某种冲突。使英国人同中国人相接触的是商业,鸦片战争爆发前十年,商业最重要的一环是鸦片贸易,而中国人竭力想取消这一贸易,这是鸦片战争的直接原因。” ——茅海建《天朝的崩溃》(二)导火线 1839年6月,道光帝派钦差大臣_______领导虎门销烟。 1(2011年高考福建文综18题)林则徐在给道光皇帝的奏稿中提出:“迨(等到)流毒于天下……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白银)果皆散在内地,何妨损上而益下;无如(无奈)漏向外洋,岂宜籍寇资盗,不亟(急迫)为计? 在这里,林则徐强调鸦片泛滥的最大危害是 A.损害身体,削弱军人战斗力 B.国库空虚,无饷银供给军队 C.藏富于民,但损害国家利益 D.白银外流,为列强增加财源 (三)过程 开始:1840年6月,英军到达广东海面, 进程:第一阶段:广东→厦门→浙江定海→天津白河口; 第二阶段:强占香港岛→镇江→南京下关江面 结束:1842年,签订中国近代史第一个不平等条约——《___________》。 “中西关系是特别的。在鸦片战争以前,我们不肯给外国平等待遇;在以后他们不肯给我们平等待遇。”——蒋廷黻《中国近代史》主要人物:道光、林则徐、琦善、海龄 (四)《南京条约》(熟记) 割地(香港岛)、赔款(2100万银元)、 开埠(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关税协定 各种货物的税率比以前有多增加,但是,用两国协定的方式规定下来,清政府也就在实际上丧失了单独改变税率的权利了。 例题: 2据统计,19世纪40年代下半期,广州对外贸易的绝对值出现下降的趋势,对英国的贸易总额由3100万元下降到1600万元,来广州的美国商船由93艘下降到70艘,上述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 广东人民抵制洋货 B 《南京条约》开放五口通商 C 鸦片战争后中外贸易缩减 D 清政府限制广州对外贸易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建设规划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建设规划 () 一、课程的沿革及建设的基础 年,根据课程调整的需要,由《中国革命史》改成《毛泽东思想概论》,年又根据新课改的要求,将《毛泽东思想概论》改成《中国近现史纲要》。无论如何变化,三门课程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内容体系以及在爱国主义培养功能等方面大体一致。同时,在师资力量方面仍然以主讲《中国革命史》、《毛泽东思想概论》课程的教师为骨干,教师稳定,有着丰富的业务知识和雄厚的学科底蕴。这些年的课程建设以及全体教师的努力都是《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建设的基础。 二、课程建设目标 、仔细执行中青年教师的中长期培训计划,大力支持教师参与国家和陕西省重大理论课题和实践课题的研究,通过科研促进教案水平的提高,通过教案检验科研的成效。总之,通过教师教案和科研良性互动机制的建立,用年左右的时间,培养出在本学科和本课程领域内具有一定知名度的教案名师和学科研究专家。建设一支更加合理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和知识结构,懂得教案规律和教案艺术,同时具有较高的教案水平和学术水平的师资队伍。 、以贴近现实、增强实效为主题的教案内容创新。较长时间以来,思想政治理论课难以成为大多数学生欢迎的课程,不少学生对公共理论课兴趣不大,实际投入的时间精力不足。关键的问题在于理论缺乏创新,内容脱离实际。学生不欢迎教师照本宣科,思想僵化,理论无法解释现实,又不能回答和解决实际问题。针对这种情况,我们改革的思路是,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动摇的前提下,注重用通俗话讲课,讲贴近现代化、贴近国际国内热点问题、贴近学生思想实际的内容。同时强化实践教案环节,一方面根据教案内容和教案目标的实际,有计划地组织开展课堂讨论、师生对话、革命遗址参观,另一方面配合团委、学生处和各教案单位开展社会调查等实践活动。 、进一步改进教案方法。课程讲授不仅是传递文化知识体系,而且是促进学生认识、能力、技能等全面发展的手段,而讲授方法将直接影响以上各项目标的实现,为此要求教师必须改进教案方法。要求教师积极参加教案研究活动,不

中国近代史课程教学大纲

河北大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191004 课程名称:中国近代史 学分学时:5学分85学时 开课单位:河北大学历史学院 撰稿人:刘志琴崔军锋 审核人: 2015年5月20日制(修)订

《中国近代史》课程教学大纲 (理论课程) ◆课程编号:191004 ◆课程英文名称:The Modern History of China ◆学分/学时:5学分/85学时 ◆课程类型:?通识通修课程?通识通选课程 ?学科基础必修课程?学科(跨学科)选修课程 ?专业发展核心课程?专业发展拓展课程?集中实践课程 ◆适用专业(专业类):历史学 ◆先修课程:中国古代史 一、课程简介与教学目标 (一)课程简介 本课程属必修课程,是历史专业的主干基础课。 本课程内容主要讲授中国近代以来(以鸦片战争至五四新文化运动为时间段,1840-1919年)抵御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推翻反动统治、实现人民解放的历史。该课程的讲授不仅要让学生知道了解国史、国情,更重要的是让学生通过学习中国近代史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懂得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及其内在的规律性,掌握学习近代史学研究的初步理论和方法,学会将所学的近代史学基本理论知识运用于分析、研究。 (二)教学目标 通过中国近代史的教学,要达到如下目的: 1.学生通过听课、阅读教材、参考书及有关原始资料,能较牢固地掌握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知识。 2.使学生掌握马列主义经典作家对中国近代史的基本论述,使他们能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学习和研究中国近代史。 3.通过到较固定的参观、实习基地去进行参观实习和社会调查,以增强学生的感性知识、实践经验和基本技能。 4.通过这门课的教学,进行爱国主义与革命传统教育,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和为建设繁荣富强的社会主义祖国而艰苦奋斗的精神。 二、教学方式与方法 本课程系专业核心课程,理论性强,以课堂讲授、讨论与课外拓展教学相结合,课程以讲授为主,以近代史知识中的关键点与历史事件为经维,突出重点、解决难点,在掌握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关注学术前沿,针对学术热点问题深入讨论探索,以开拓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运用史学理论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运用分组讨论、读书报告、前沿讲座、网络教学平台等多种途径指导学生扩展阅读,提高问题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案(第八章)

第八章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一、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认识到:在新中国建立初期的特定的历史阶段,党制定了正确的路线和指导方针,提出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在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破烂摊子上,顺利地完成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充分理解历史和人民对社会主义道路的选择。 二、重点与难点 1.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内容及历史必然性。 2.中国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是什么? 3.我国从新民主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必然性。 三、计划课时:2课时 第一节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开始 一、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 (一)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建立 中国的新民主主义社会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新中国成立以前,新民主主义社会是在局部地区建立起来的,这就是当时的各个解放区。在这里,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制度被废除,但民主革命的任务尚未完成,这时的新民主主义社会还不具备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条件。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基本结束和社会主义革命阶段的开始,即进入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这时的新民主主义社会,就已经是一个“属于社会主义体系的和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去的过渡性质的社会”了。 (二)中共中央对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分析 对于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所建立起来的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1948年9月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做过分析。毛泽东指出,把我们社会的经济称作“新资本主义”“是不妥当的,因为它没有说明在我们社会经济中起决定作用的东西是国营经济、公营经济,这个国家是无产阶级领导的,所以这些经济都是社会主义性质的”。我们的经济的名字还是叫“新民主主义经济”好。而新民主主义经济,就是“社会主义经济领导之下的经济体系”。刘少奇提出,民主革命胜利以

(完整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案第四章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第四章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教案) 一、教学目的 1、了解中国共产党成立的过程,明确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对中国革命和中国命运的伟大意义。 2、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早期工农运动、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历史意义,明确中国共产党能够根据形势的变化,制定正确的革命纲领,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为中国革命指明正确的方向和道路。 二、教学内容 1、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 (1)北洋军阀的统治 (2)新文化运动与思想解放的潮流 (3)十月革命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4)五四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2、马克思主义进一步传播与中国共产党诞生 (1)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 (2)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 (3)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及其历史特点 3、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1)制定革命纲领,发动工农运动 (2)实行国共合作,掀起大革命高潮 三、基本概念 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马克思主义进一步传播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国共合作大革命 四、基本线索 1、从北洋军阀的统治了解新文化运动作为思想解放潮流发生的必然。 2、五四运动作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进一步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使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中国共产党的创建。 3、国共合作使中国革命出现了新局面。 五、教学重点 1、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 2、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及其历史意义 3、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形成过程 六、教学难点 1、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历史特点 2、大革命失败的原因 七、教学热点 1、正确认识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中的作用。 2、第一次国共合作统一战线的形成和北伐战争的意义。 八、教学方式 1、教师课堂讲授为主,学生参与、师生互动为辅。 2、适当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辅助教学。 九、教学方法 1、充分尊重教材,增补相关资料。

中国近代史第一单元复习教案

中国近代史第一单元《侵略与反抗》复习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表格对比分析使学生能够概述近代前期外国列强对中国发动的四次侵略战争以及中国人民进行的反抗斗争,能够熟练说出三大条约及其影响。 2、通过对三大条约的分析使学生能够说出近代中国是怎样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懂得弱国无外交,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 3、让学生学会用列表比较的方法复习归纳类似的知识。 重点难点: 重点:近代史上列强发动的一系列侵华战争和中国被迫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难点:对中国清政府战败的原因的分析和认识;掌握通过列表比较的学习方法。导入课程 中国近代史始于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止于1949年南京国民政府覆亡,期间经历了清朝晚期、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北洋军阀和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逐渐形成和瓦解的历史。中国的近代史又可以分为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本单元主要讲述了自鸦片战争以来资本主义列强对中国发动的一系列战争及对 中国的严重影响,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不断抗争,使中国免于亡国的境地。 我们把《侵略与反抗》这个单元归纳为一条线索,两个方面,三大条约,四次侵略战争,五篇课文,进行记忆。 自主复习、合作探究 一、四次侵华战争 19世纪上半叶,西方主要强国相继开始工业革命,由于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大发展, 西方资产阶级急需开拓海外市场销售本国的剩余工业产品并从海外市场取得工 业原料。 展出《虎门销烟》、《圆明园残迹》、《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瓜分中国》四幅图片,引出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结合以上四幅图片,从根本原因、侵略国、条约以及产生的影响等角度进行回顾 材料一:“在地球的另一角落里有着一个人间奇迹,它叫夏宫。……人们的想象力所能创造的一切几乎神话性的东西都体现在这座宫殿中。……有一天,两个强盗 闯入了夏宫,一个动手抢劫,一个把它付诸一炬。原来胜利就是进行一场掠夺。

初中历史(中国近代史专题)精品教案

中国近代史 考点1:侵略与反抗 一、鸦片战争 1.林则徐虎门硝烟 (1)背景: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给中国带来巨大危害 (2)过程:1839、6,缉拿烟贩,缴获鸦片110多万千克,在广州虎门海滩销毁 (3)意义:表明了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决心和勇气,振奋了民族精神,维护了民族尊严 2.中英《南京条约》1842、8 (1)内容:割地(割香港岛);赔款(2100万银元);开埠通商(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为通商口岸);协定关税(中国须同英国商定英商进出口货物所缴税款) (2)影响: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成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二.第二次鸦片战争 1.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1860年 2.俄国侵占我国大片领土:(总共150多万平方公里) (1)1858年《瑷珲条约》:东北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以北60多万平方公里领土 (2)1860年《北京条约》:乌苏里江以东、包括库页岛在内约40万平方公里领土 (3)1864年《勘分西北界约记》: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44万多平方公里领土 (4)19世纪80年代《改订条约》以后五个勘界议定书:西北部7万多平方公里领土 3.太平军抗击洋枪队 (1)1860、8,青浦战役,太平军大败洋枪队华尔 (2)1862年,慈溪战役,击毙洋枪队头目华尔 4.左宗棠收复新疆 (1)原因:19世纪60年代,中亚地区浩罕汗国阿古柏入侵新疆,1871年俄国出兵侵占伊犁,中国西北边疆出现危机。 (2)经过:1875年,左宗棠进军新疆讨伐阿古柏。1881年中俄双方签约,中国收回伊犁 5.新疆建省:1884年 三.中日甲午战争 1.《马关条约》1895年李鸿章伊藤博文 (1)内容:①清政府割辽东半岛、台湾、彭湖列岛给日本;②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③允许外国人在中国开设工厂;④增辟通商口岸等 (2)影响: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2.致远舰管带邓世昌:黄海大战民族英雄邓世昌 四.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经过:1900年6月,为镇压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英、美、俄、日、法、德、意、奥八国联军两千多人,由天津向北京进犯。夺取大沽炮台,又攻占了北京。 2.《辛丑条约》 (1)内容:①经济上,清政府赔偿白银4.5亿两,以海关税收作保;②政治上,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③军事上,清政府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帝国主义国家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④外交上,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驻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居住。 (2)影响:①给中国人民增加了新的沉重负担,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②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考点2近代化的探索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案(全套)

教案 2009 ~2010 学年第二学期 课程名称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授课对象 09麻醉1班,法医1班,康复1班,信管1-2班, 07临床Ⅰ5-8班,08生工1-2班, 09护理1-5班,09公管1-5班, 09环境1班,生科1-4班, 07临床Ⅰ1-4班, 09药学1-5班 授课教师叶建 温州医学院

教案 授课日期:教案编号: 1 课程名称: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年级:09麻醉1班,法医1班,康复 1班,信管1-2班,07临床Ⅰ5-8班,08 生工1-2班,09护理1-5班,09公管 1-5班,09环境1班,生科1-4班,07临 床Ⅰ1-4班,09药学1-5班 专业、层次:2007、 2008、2009本科 学时:32学时 教师叶建地点:7AJ101,7AJ201,东教学楼406,7BJ20 6A107,7AJ102 教学安排课型:理论实验见习其它 教学方式:讲授讨论指导示教其它 教学资源多媒体模型标本实物音像其它 授课题目(章、节)开篇综述风云变幻的八十年 教材和主要参考书《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2 毛泽东:《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节选)(1939.12) 江泽民:《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节选)(1997.9.12) 教学目的与要求: 1.介绍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与世界形势。 2.了解为什么说鸦片战争师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3.认识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社会性质及其基本特征。 4.理解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及其相互关系。 教学内容与时间安排,教学方法:课堂讲授 1、介绍本课程的总体情况和基本要求(20分钟) 2、鸦片战争前的中国形势(30分钟) 3、鸦片战争前的世界形势以及对中国的影响(30分钟) 重点和难点: 1.为什么说鸦片战争师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2.认识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社会性质及其基本特征。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案 辉煌的历史进程

下编从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1946—2006) 综述辉煌的历史征程 一、教学目的:通过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的50多年历史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所面临的严峻考验及其如何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如何带领中国人民经过艰辛探索开创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从而从总体上理解新中国的成立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才能发展中国的道理。 二、教学重点: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成就。 三、教学难点:新中国成立初期面临的严峻考验及中国共产党是如何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 四、教学时间:2课时 五、教学内容: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及其意义 1949年10月1日,天安门广场举行开国大典,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宣告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时代已经到来,中国历史由此开辟了一个新纪元。 第一,帝国主义列强压迫中国、奴役中国的时代从此终结,中华民族一洗近百年来蒙受的屈辱,开始以崭新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第二,本国帝国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统治的历史从此结束,长期以来受尽压迫和欺凌的广大中国人民在政治上翻了身,第一次成为新社会、新国家的主人。一个真正属于人民的中国和建立起来了。 第三,军阀割据、战乱频仍、匪患不断的历史从此结束,国家基本统一,民族团结,社会政治局面趋向安定,各族人民开始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人民可以集中力量从事经济文化等方面建设的时期开始了。 第四,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发展的方向,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创造了前提条件。 第五,中国共产党成为全国范围的执政党,它可以运用国家政权凝聚和调集全国力量,巩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成果,解放并发展社会生产力,以造福于各族人民,造福于整个中华民族。 总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的新民主义革命取得了基本的胜利,标志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结束和新民主主义社会在全国范围内的建立。这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伟大胜利。近代以来中国面临的第一项历史任务,即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任务基本上完成了;这就为实现第二项历史任务,即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共同富裕,创造了前提,开辟了道路。 (二)新中国成立初期党面临的严峻考验 建国初期形势是错综复杂的。一方面,解放战争已取得基本胜利,人民盼望已久的新民主主义的新中国终于诞生,整个中国大地呈现出一派热气腾腾的景象。这是形势的主流。另一方面,也面临着许多严重的困难和一些紧迫的问题。这对于刚刚执掌全国政权的中国共产党来说,是新的严峻的考验。 新中国面临的主要任务是:继续把解放战争进行到底,彻底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

《中国近代史》教学大纲

《中国近代史》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中文名称:《中国近代史》 2、课程类别:必修 3、适用专业:历史学教育 4、课程地位:专业主干课程 5、总学时:54 6、总学分:3 7、先修课程:中国古代史 二、课程目标 通过中国近代史的学习,使学生能较系统地了解中国近代历史基础知识,认识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规律,增强爱国主义思想感情,初步学会历史思维方法,能够运用所学到的知识解决以后教学工作或其他工作的实际问题。 三、课程内容 第一章鸦片战争和中国近代史的开端(8学时)〔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清政府的禁烟运动;鸦片战争的经过;了解〈〈天津条约〉〉、《北京条约》;掌握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与清政府失败的原因。要求学生运用 所学知识,说明中英《南京条约》及其附件对中国社会的深远的影响, 战后中国社会变化和向西方学习的主张。 第一节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与世界 一、清朝统治的衰落 二、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殖民扩张 第二节反对英国侵略的战争 一、鸦片泛滥和中国的禁烟 二、英国发动侵略中国的战争 三、战争的三个阶段

四、第一批不平等条约的订立 第三节战后十年间的中国社会 一、社会经济的变化 二、思想与学风的转变。 第二章太平天国及第二次鸦片战争(9学时)〔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太平天国起义、定都天京、北伐西征;掌握《资政新篇》的主要内容;运用所学的知识,说明天京事变及其影响,《天朝田亩制度》的主要内容及评价,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意义和失败原因。 第一节太平天国起义 一、洪秀全和金田起义 二、定都南京和北伐、西征 第二节太平天国的制度和政策 一、《天朝田亩制度》 二、各项制度和措施 第三节第二次鸦片战争 一、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天津条约〉〉 二、英法侵略战争的再起和《北京条约》 第四节辛酉政变及其以后的政治格局 一、辛酉政变 二、变后的政治格局 第五节太平天国后期及其失败 一、太平天国领导集团的分裂 二、《资政新篇》的提出 三、太平天国的失败 第三章洋务运动和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8学时)〔教学目的与要求〕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案第三章(燕山大学》之三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案第三章(燕山大学》之三] 第三节辛亥革命的失败 一、封建军阀专制统治的形成 (一)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 1、袁世凯出山 武昌起义后,清政府惊恐万状,立即派陆军大臣荫昌赶赴武昌前线,调兵镇压,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案第三章(燕山大学》之三。然而,因为北洋军大部分将领为袁世凯的心腹爪牙,所以荫昌指挥失灵。10月14日,在列强的压力下,清政府任命袁世凯为湖广总督。但袁世凯为了逼迫清政府交出更多的权力,一面借口“足疾”尚未痊愈留在河南彰德,继而提出召开国会、组织责任内阁、授予他军事全权等条件;一面指使冯国璋、段祺瑞等北洋军将领暂取观望态度,致使清军进攻武汉受挫。27日,清政府被迫召荫昌回京,命袁世凯为钦差大臣,节制湖北水陆各军。当时,北洋军第六镇统制吴禄贞正秘密组织燕晋联军直捣北京,而新军第二十镇统制张绍曾则联合第三镇协统卢永祥等发动“兵谏”,于10月29日在滦州联名电奏清政府速开国会,改定宪法,组织责任内阁,特赦“国事犯”。这一举动立即引起了轩然大波。11月1日,在北洋军攻克汉口的当天,皇族内阁被迫辞职,清政府任命袁世凯为内阁总理大臣来京组织责任内阁。袁世凯取得清政府的军政大权后,立即派人刺杀了吴禄贞,同时进京组阁。可是袁世凯并不打算立即攻占武昌,而企图利用南北对峙的局面夺取全国政权。11月26日,经过袁世凯和英国驻华公使朱尔典的密谋,英国驻汉口领事出面向湖北军政府提议南北停战议和。为了创造议和的有利条件,27日,北洋军攻陷汉阳,威胁武昌。 2、南北议和 12月初,南北双方达成协议,开始停战。18日,各省军政府议和代表伍廷芳和袁世凯派出的议和全权大臣总代表唐绍仪在上海开始和谈。南北代表除讨论军队停战的具体措施外,主要就实行君主立宪还是民主共和展开争论。袁世凯在议和期间一面以倡言君主立宪要挟革命党,一面以革命党要求共和立宪来逼迫清政府。20日,当南北议和代表举行第二次会议时,英、美、俄、法、日、德六国驻上海总领事同时向双方代表提出照会,表面上要他们“尽速达成协议,使目前的冲突归于停止”,实际上是压迫南方革命势力尽快向袁世凯妥协。 南方革命阵营中的立宪派也趁机向革命党施加压力,迫使革命党人向袁世凯交出政权。早在武昌起义前夕,张謇就到河南彰德拜访袁世凯,经过密谈,双方对未来的政局和对策达成默契。袁世凯的议和总代表唐绍仪抵沪后,张謇等立宪派便在幕后紧张活动,上海南阳路上赵凤昌的住宅惜阴堂成了南北议和代表和立宪派进行密谋的场所。1910年入京谋炸摄政王载洋未遂被捕入狱的同盟会干部汪精卫,于1911年11月出狱后担任了南方各省议和参赞,积极参与惜阴堂密谋,为袁世凯疏通。同盟会“内外负重要责任之同志,则悉倾于和议” 《胡汉民自传》,《近代史资料》总45号第59页,黄兴在收到汪精卫为袁说项的电报后明确表示,为了“早日恢复完全土地,免生外人意外之干涉”,待袁世凯举事后,“请项城充中华民国大统领,组织完全政府。此非兴一人之言,全国人心皆有此意” 黄兴:《复汪精卫电》,《黄兴集》第94页,中华书局1981年版。由于袁世凯当时拥有重兵,且有拥护共和的表示,因此总统“非袁莫属”几乎成了共识。南北议和几经周折,至12月底初步达成了“开国民会议,解决国体问题,从多数取决”的协议《南北议和史料》,《辛亥革命》资料丛刊第8册第84页,其实想让袁世凯通过这种方式取得民国大总统的地位,只是举行国民会议的具体地点尚未决定。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案(第三章)

第三章民族复兴的准备 一、教学目的: 通过这一章的讲述,使学生认识到:在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过程中,中国的各个阶级和阶层都进行了反抗和斗争,但是无一能够取得胜利,这样就为认识到只有中国的工人阶级才能担负起领导革命的重任打下了基础。 同时使学生认识到:中国近代化的过程是一个非常艰难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的运动能够促进中国的近代化,而有的运动却只能遏制中国的近代化。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甲午战争都对中国历史的进程有重大影响。空前的民族危机是戊戌变法发生的基本原因,也是中国近代化由技术层面发展到政治层面的主要原因。19世纪末20世纪初“残局”的出现是此后中国近代化全面展开的主要原因。辛亥革命的昙花一现再次表明了中国近代化的艰难和曲折。 二、重点和难点: 1.评价太平天国的纲领和其失败; 2.百日维新述评? 3.分析比较太平天国与义和团运动的异同。 4.理解辛亥革命的成功与失败。 5.你怎样评价太平天国的纲领和其失败? 三、计划课时:4课时 第一节太平天国运动 一、农村社会变动与太平军起义 (一)鸦片战争后中国农村社会的变动 1. 农村经济更加残破 1840年的鸦片战争是中国由封建社会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一个历史转折点,它使中国社会性质开始发生根本的变化。 鸦片战争前,中国在政治上是一个独立自主、统一的国家;战后,中国的领土开始被割裂,主权的完整遭到破坏,中国已经丧失独立自主的地位。 战前,中国在经济上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的国家;战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不断向中国倾销商品,掠夺原料,逐渐破坏了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基础,破坏了沿海通商口岸及其附近地区的传统手工业。 (1)鸦片输入的激增引起的白银外流、银贵钱贱、"小民重困"等问题更加严重 就缴纳的田赋而论,"东南产米之区,大率石米卖钱三千,自古迄今,不甚悬远。昔日两银换钱一千,则石米得银三两;今日两银换钱两千,则石迷仅得银一两五钱。昔日卖米三斗,输一亩之课而有余;今日卖米六斗,输一亩之课而不足。"(曾国藩:《曾文正公全集》奏稿卷一,《备陈民间疾苦疏》(咸丰元年十二月十八日)这在无形中就使农民增加了一倍以上的田赋负担。地主阶级又千方百计的把这种负担转嫁给农民,加速了劳动者的破产。 (2)清政府为了支付战费和赔款,拼命搜刮百姓 如江浙一带的的漕赋,原需交米1石的,战后竟需交米2石5、6斗,甚至达3、4石之多;湖南的地丁税则从每丁正银1两变成了每丁几两。这些都使劳动人民的负担更加沉重。 (3)地主、官僚、贵族也加剧了土地的兼并,地租剥削率很高 到太平天国起义前夕,土地兼并已经十分激烈,官僚、贵族占地的规模最为惊人,如道光时期的大学士琦善占地竟达25600顷以上。满汉大员有地几百顷、数千顷的很多。(农也:《清代鸦片战争前的地租、商业资本、高利贷与农民生活》,《经济研究》1956年第1期)一般地主占地规模也相当惊人,以致广大自耕农和小地主破产。至于佃农的境况就更加恶劣

中国近现代史专项训练电子教案

2017中国近现代史专 项训练

中国近现代史专项训练(一) 1A .政府强化了对关税的控制 B .连年战争使农村经济日趋凋敝 2.1913年,某身着日式服装的革命党人途遇一老农,老农询问其国籍,某称“予中华民国人 也”。老农“忽做惊状,似绝不解中华民国为何物者”,当被告知亦为中华民国人时,老农茫然惶然,连声说:“我非革命党,我非中华民国人。”这表明 A .国内民众的反日情绪强烈 B .革命党人处于不合法状态 C .辛亥革命对农村影响有限 D .农民阶级不支持辛亥革命 3.国民党《中央日报》就国共关系某一事件的影响评论道:“这一结果固然还有不能尽如人意的 地方,但内战之不致发生,却已有确实的保障。”这指的是 A .国民党“一大”召开 B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4.1960年起,《人民日报》、《红旗》杂志等对欧洲共同体的正面报道逐渐增多,这表明中国 开始调整对西欧的外交政策,其主要背景是 A .“三个世界”理论的提出 B .社会主义国家间关系的变化 C .美、苏两国间关系的变化 D .资本主义国家间关系的变化 5.1170年,南宋范成大出使金朝,所撰《燕宾馆》诗中说:“苦寒不似东篱下,雪满西山把菊 看。”自注:“至是适以重阳,虏重此节,以其日祭天,伴使把菊酌酒相劝。”从中可以得知 A .南方人不适应北方的气候 B .金朝对南宋使臣极为尊重

6.1925年1月,中国共产党党员人数为994人,10月增加到3000人,年底发展到10000人。 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快速发展主要是由于 A .共产国际的大力支持 B .北伐战争的胜利进行 7.据统计,到1950年9月,中国人民银行的存款总额比1949年12月增加了12倍以上。这反 映新中国 A .迅速实现经济稳定 B .经济状况根本好转 C .合理调整了工商业 D .人民收入迅速增加 8.19世纪中期,许多与西学相关的“日本新词”来自中国,而在20世纪初年,大量与西学相关的“日本新词”,如劳动、方针、政策、理论等迅速传入中国。出现这一变化的决定性因素是 A.中国留学日本人数增多 B.中国在甲午战争中战败 C.日本明治维新成效显著 D.日本先于中国接触西学 9.1902---1906年,京师大学堂师范馆只有学生512人,其中举人62人、贡生48人、生员232 人、监生84人。这表明此时 A..传统教育制度稳定发展 B.新式学堂教育得到普及 10.在遭到中国军队打击之后,侵华日军某部在一份报告中称:“其上级干部多为经验丰富干练之 士,其统率才能十分高超,尤其对分散于广阔地区之多数小部队巧妙的指挥运动,必须瞩目。”上述评论所指的战役应是 11.1950年签订的《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规定:“一旦缔约国任何一方受到日本或与日本同盟 的国家之侵袭因而处于战争状态时,缔约另一方即尽其全力给予军事及其他援助。”1989年中苏关系正常化后,两国未再签订类似条约。这主要是因为 A.双方的战争威胁消失 B.苏联的政治经济改革 C.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 D.中国奉行不结盟政策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大纲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大纲课程编号:10B1003 课程名称: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英文名称:Outline of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History 学分/学时: 2.5学分/40学时课程性质:公共基础课 适用专业:全院本科各专业建议开设学期:2 开课单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部 一、课程的教学目标与任务 本课程通过讲授19世纪中叶以来的中国近现代史,帮助学生认识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和革命发展的历史进程及其内在的规律,“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怎样选择了中国共产党,怎样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懂得近现代中国是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和人民群众为救亡图存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英勇奋斗、艰苦探索的历史;尤其是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赢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经过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把一个极度贫弱的旧中国逐渐变成一个初步繁荣昌盛、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历史。认清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才能救中国和发展中国。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 二、课程讲授内容与基本要求 开篇的话(2学时) 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课程性质、地位和特点 1.回答纲要课课程性质的必要性 2.纲要课是以历史为载体的政治理论课 3.纲要课在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4.纲要课的16字特点:寓论于史,论从史出,史论结合,以史育人 二、为什么要学习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三、中国近现代史历史时期的划分 四、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教学核心和目标 五、教学计划、安排和要求 上编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前夜(1840——1919) 上编综述风云变幻的八十年(2学时) 一、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与世界 1.中国灿烂的古代文明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建设规划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建设规划 (2012-2016) 一、课程的沿革及建设的基础 1998年,根据课程调整的需要,由《中国革命史》改成《毛泽东思想概论》,2006年又根据新课改的要求,将《毛泽东思想概论》改成《中国近现史纲要》。无论如何变化,三门课程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内容体系以及在爱国主义培养功能等方面大体一致。同时,在师资力量方面仍然以主讲《中国革命史》、《毛泽东思想概论》课程的教师为骨干,教师稳定,有着丰富的业务知识和雄厚的学科底蕴。这些年的课程建设以及全体教师的努力都是《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建设的基础。 二、课程建设目标 1、认真执行中青年教师的中长期培训计划,大力支持教师参与国家和陕西省重大理论课题和实践课题的研究,通过科研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通过教学检验科研的成效。总之,通过教师教学和科研良性互动机制的建立,用5年左右的时间,培养出在本学科和本课程领域内具有一定知名度的教学名师和学科研究专家。建设一支更加合理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和知识结构,懂得教学规律和教学艺术,同时具有较高的教学水平和学术水平的师资队伍。 2、以贴近现实、增强实效为主题的教学内容创新。较长时间以来,思想政治理论课难以成为大多数学生欢迎的课程,不少学生对公共理论课兴趣不大,实际投入的时间精力不足。关键的问题在于理论缺乏创新,内容脱离实际。学生不欢迎教师照本宣科,思想僵化,理论无法解释现实,又不能回答和解决实际问题。针对这种情况,我们改革的思路是,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动摇的前提下,注重用通俗话讲课,讲贴近现代化、贴近国际国内热点问题、贴近学生思想实际的内容。同时强化实践教学环节,一方面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的实际,有计划地组织开展课堂讨论、师生对话、革命遗址参观,另一方面配合团委、学生处和各教学单位开展社会调查等实践活动。 3、进一步改进教学方法。课程讲授不仅是传递文化知识体系,而且是促进学生认识、能力、技能等全面发展的手段,而讲授方法将直接影响以上各项目标

中国近代史复习教案

初中语文教研组计划 为了进一步推进我校的语文课堂教学改革,深化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成果,全面加强教师日常教学常规管理,努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扎实推进、稳步提升学校语文教育教学质量。本学期我们语文教研组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现代教育思想、现代教育理念为指导、紧紧围绕学校本学期教研工作目标,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以课题研究为中心,扎实进行校本教研,积极、稳妥、有效地深化语文课程改革实验,进一步更新教学观念,规范教学常规,强化语文教学工作中的研究、服务、指导等功能,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以实施素质教育为突破口,以学生发展为本,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打造我校的语文教学品牌。继续加强校本课程建设,以学校工作为主线,以县局教学工作大检查为契机,将“集体备课,资源共享,目标一致,方法灵活,张扬个性”作为语文教学的基本职业要求。不断提升课堂教学质量,积极作为,高标准、高质量完成本学期相关工作,全力确保我校语文教学质量再上新台阶。 一、指导思想 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目标,以实施课程改革为契机,立足校本,狠抓实效,大力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以“注重积累,培养习惯,指导学法,训练思维,渗透德育”新课改理念为基础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强化教师队伍建设,转化教师的教学行为。积极贯彻学校教导处工作计划,课堂教学以精讲、互动、高效为指导,教研工作以校本为中心,努力提高语文学科的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开拓创新、更新观念、与时俱进、真抓实干,紧紧围绕学校本学期工作目标,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积极、稳妥、有效地深化语文课程改革实验,进一步加大课堂教学改革的力度,规范教学常规管理,强化语文教学工作中的研究、服务、指导等功能,积极推进名师工程,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要加强队伍建设和学科建设,向创新和效率要质量,全面提高我校语文教学的效益,全面开展成长型教师群体建设活动,以推进课程教学为中心,课题研究为重点,促进师生成长为根本,抓好教师培训工作,做好评析报告,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同时结合语文教研组全体教师的教研实际,为教师营造良好的教研氛围和展示舞台,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水平及业务能力,为全体学生的健康发展服务。 二、工作目标 第一、备课 为更好地发挥集体备课的作用,真正实现资源共享,促进学校教学质量的整体提升,结合我校实际,特制定集体备课制度。 (一)集体备课的时间和组织形式 1、集体备课的时间:每周1次(周一下午),按单元(章、节)进行集体研究。 2、集体备课的组织形式:以教研组为单位,由备课组长负责主持。 (二)集体备课活动要求 1、教研组长组织组内教师制定出切实可行的集体备课计划。 2、集体备课必须在个人钻研的基础上进行。在集体备课之前,个人必须先通览本单元(章、节)教材,按集体备课的要求考虑好自己的意见,再参加集体

初中毕业会考中国近代史总复习教案1

初中毕业会考中国近代史总复习教案 中国近代史 [课时]第1课时 [复习内容]中国近代史:列强的侵略与中国人民的抗争 [考纲要求] 1、识记层次:①知道林则徐和虎门销烟;②记住鸦片战争爆发的时间、地点; ③知道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俄国通过不平等条约割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 的侵略史实;④知道左宗棠收复新疆的基本史实;⑤知道甲午中日战 争中邓世昌的主要事迹;⑥知道八国联军侵华的史实。 2、理解层次:①简述中英《南京条约》主要内容,认识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 影响;②简述《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说明中国民族危机的加剧。 3、运用层次:简述《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分析《辛丑条约》对中国民族危机全 面加深的影响。 [考点导学] 1、林则徐和虎门销烟 19世纪上半期,英国为牟取暴利,向中国大量倾销鸦片。鸦片的大量输入,一影响了清政府的财政收入,二腐蚀了清政府的统治机构,三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 1839年6月3日的虎门销烟是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对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领导这场战争的林则徐,是当之无愧的民族英雄。 2、鸦片战争 ①根本原因:英国为了开辟国外市场推销工业品、掠夺工业原料,打开中国大门。 直接原因:清政府命林则徐实行禁烟运动。 ②经过:1840年6月,英国舰队开到广东海面,进行挑衅,战争爆发。1842年8月,英舰到达南京江面,清廷被迫派人向英军求和,战争结束。 ③结果:签订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其主要内容有: a.割香港岛给英国(中国领土主权受到严重破坏) b.赔款2100万元(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 c.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便利英国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d.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破坏了中国的关税主权) ④影响: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由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开始变为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而前者成为各种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从此,中国人民开始了反对外国侵略者,同时反对本国封建统治者的斗争,中国历史进入了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3、第二次鸦片战争 ①原因:西方列强不满足既得利益,企图进一步打开中国,扩大侵略权益。 ②时间:1856年10月--1860年10月 ③主要事件: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④影响:中国丧失了更多的领土和主权,外国侵略势力扩大到沿海各省,并深入到长江中下游地区。中国的

武汉理工大学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考试内容整理电子教案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考试内容整理 1.资本帝国主义入侵中国的后果是什么? 答:一、积极作用: (1)政治:①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的大门,明清以来的“闭关锁国”政策被打破,中国一步步被卷入世界资本主义潮流之中。②加速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瓦解。 (2)经济:①中国的自然经济逐步解体。②一些企业家试图以“实业救国”,民族资本主义得以发展起来。③中国的经济逐渐融入世界。 (3)思想文化:帝国主义的入侵唤醒了一部分中国人,他们为救国图存开始奋斗,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五四运动,新文化运动等一系列思想文化运动蓬勃发展。 (4)科技:电报、电话、电影等传入中国。 二、消极作用: (1)政治:从鸦片战争开始,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发动了一系列的侵略战争并强迫中国政府与之订立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造成中国近代的贫穷与落后,割占了中国大片领土,操纵了中国的主要经济命脉,严重破坏了中国的主权。资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本国封建势力对人民的压迫,成为了中国落后、贫困的根本原因。并让使一个独立的中国逐渐沦为了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 (2)经济: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阻滞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具体表现:①帝国主义列强根据不平等条约,控制了中国一切重要的通商口岸。②在经济

上中国逐步地形成了对帝国主义资本的依附而丧失了自己的独立性。③资本主义国家一定程度上压制着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民族资本主义逐渐陷入困境。 (3)思想文化:①西方思想文化对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冲击。②圆明园等宝贵的历史文化财富被帝国主义摧毁。 (4)对人民:大量中国人民惨遭杀害,是历史的巨大灾难。 2.如何理解“落后就要挨打”? 答:由于清朝长期闭关锁国,禁锢思想,导致本处于世界先进行列的中国在世界发展的潮流中慢慢落后,从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帝国资本主义列强发动了一次次的侵华战争。无数人民遭受屠杀迫害。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的签订,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的签订,还有《辛丑条约》、《北京条约》、《天津条约》、《望厦条约》等一个又一个不平等条约的签订,更让中国丢失香港、澳门、台湾、澎湖列岛、辽东半岛等大好河山,又加上无数的赔款和财富被掠夺,华夏儿女抬不起头来。明治维新后的日本经济和科学技术得以快速发展,其资本主义又将侵略的矛头指向了地大物博的中国。经济危机后的日本,满心贪欲自1937年起对华发动了长达8年的侵华战争,让无数无辜的中国人民死在了枪炮声中,更让中国遭受了巨大的经济损失。这一切正是因为最近二百年中国在诸多列强以工业革命为契机快速发展的时期停滞不前,日趋落后,科技和军事实力均不及他国,从而遭受了无尽的损失,即落后就要挨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