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环境中的汞

水环境中的汞
水环境中的汞

水环境中的汞:汞甲基化影响因子综述

Susanne M. Ullrich, Trevor W. Tanton, and Svetlanna A. Abdrashitova Dept. of Civil and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University of Southampton, U.K.,

Institute of Microbiology and Virology, Almaty, Kazakhstan

Ullrich, Susanne M., Tanton, Tr evor W. and Abdrashitova, Svetlana A. (2001) …Mercury in the Aquatic Environment: A Review of Factors Affecting Methylation?, Critical Reviews in Environmental Sciences and Technology, 31:3,241-293.

摘要:汞是水环境中毒性最大的污染物之一,但其生态及毒性作用取决于其存在的化学物种。不同的汞化合物在自然水环境中的迁移及转化与各种物理,化学及生物等因子相关。在一般环境条件下,无机汞可转化为毒性更大的甲基化的化合物,如甲基汞;而作为一种神经毒素,甲基汞可在水生物中富集。虽然对这一课题有大量的文献报道,但自然水环境中汞的形态及其各种转化和分布机制仍有待于深入研究。本文综述了当前对于汞在水环境中的物化性质,特别是影响汞转化为毒性更大的甲基汞的各种环境因子的认识。

关键词:甲基化,物种类别,环境转化,生物富集

I.导论

作为毒性元素的汞在自然界分布广泛,自然条件下水环境中的汞含量很低。但是由于过去工业化对于汞及其化合物的大量应用,再加上在农业中普遍使用的有机汞,造成汞对表层水及沉积物的严重污染(e.g., Hosokawa,; 147 Wilken and Wallschlager; 334 Heaven et al.140). 由化石及其他燃料燃烧所释放出来的汞通过大气的长距离传播使得淡水系统及相应生物圈乃至远离直接人为污染源地区的汞含量也大幅增高(Rada et al., 265; Lindqvist 200)。

由于汞化学的复杂性,很难预测汞污染物在自然环境中的行为。沉积物既可储存汞也可作为汞源(Covelli et al, 61)。而沉积物一旦被污染,就可持续很多年对水生物产生污染(Kudo 187)。依据不同的物理,化学及生态条件,水环境中各种汞化合物可互相转化,可从沉积物释放到水相,可被水生物吸收,可逸散到大气中,亦可随沉积物传输到未受污染的区域。

汞的生态及毒性效应主要取决于其存在的化学形式或类别(Clarkson 63)。无机汞化合物可转化为对水生物毒性大的多的有机形态甲基化合物(WHO;332,333 Boening 46)。作为有效的神经毒素,甲基汞的生成犹为重要。由于甲基汞具有亲油及结合蛋白质的特性,它可被水生物直接利用,从而也对人类及其他以鱼为食的生物产生威胁。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发生于日本水俣湾及阿贺河汞污染事件更是举世闻名(Takizawa310)。

许多影响汞甲基化和生物富集的化学及生态过程仍有待于研究,不过我们需要进一步认识自然环境中汞污染物的行为特征,以便对汞污染进行有效控制。本篇综述讨论了水系统中汞的行为特征和影响环境中汞甲基化的各种因子。同时本文也指出了有待于深入研究的方向。

II.水环境中的汞

A. 水系统中汞的形态类别

汞有三种价态(0,+1,和+2),可在水环境中以多种物理和化学形态存在。汞这些存在形态的性质及反应决定了汞在水生态系统中的溶解度,迁移性和毒性以及甲基化的潜能。溶解态汞的主要形态有单质汞(Hg0),二价汞与多种无机和有机配体的络合物,以及有机汞形态(主要是甲基汞(MMHg)和二甲基汞(DMHg))。海洋中10-30%的溶解态汞是单质汞(Kim and Fitzgerald;176 Mason and Fitzgerald 212),淡水中也发现有同等浓度的单质汞(Vandal et al,; 313 Xiao et al. 341)。表层水中的单质汞主要来源有通过水生微生物还原(Furukawa et al.l 111 Nelson et al.; 250 Mason et al. 216)以及通过腐殖质非生物还原(Alberts et al.; 3 Miller; 237 Allard and Arsenie 4)的二价汞,有机态汞的分解(Mason and Fitzgerald; 212 Mason and Sullivan 223),以及人为排放(以氯碱工业为典型污染源)。最近的研究发现二价汞的光化学还原也是水系统中单质汞来源的主要机制(Xiao et al.l 341, 342 Schroedaer et al.; 288 Amyot et al.; 5-9 Krabbenhoft et al. 181),而这种还原过程是通过腐殖质作为媒介。单质汞相对较不活泼,在微氧化性和还原性条件下较稳定,但可被氧化成二价汞,尤其是在氯离子的存在下(Demagalhaes and Tubino; 89 Yamamoto 347)。Amyot et al. 5, 6 证实了汞在湖水和海水中的可氧化性。

相对于大气来说,大多数水体的单质汞(Hg0)含量都呈过饱和状态,尤其是夏季(V andal et al.; 313 Fitzgerald et al. 104)。由于其相对较高的挥发性,常温下单质汞易于从水环境中逸出。而单质汞从表层水的逸散对汞的全球循环有重要作用(Mason et al.; 214 Fitzgerald and Mason 105)。同时,水生系统中单质汞的形成是微生物还原二价汞以合成甲基汞重要机制(Fitzgerald et al.; 103,104 Mason et al. 215)。

一价汞(Hg(I)),水溶液中汞的唯一稳定的二聚物(Hg22+),易于分解为在水中最为稳定的Hg0和Hg2+。一直到最近以来,二价汞离子被普遍认为是汞的能被生物甲基化的主要形态。而最近的研究发现,未带电荷的汞络合物更有可能被微生物利用。因此,汞的形态分布是系统中汞甲基化潜能的主要因子。

汞在水系统中的化学形式主要受氧化还原电位(E h)和pH以及无机和有机配体的浓度影响。二价汞离子和甲基汞离子(CH3Hg+)均易于形成络合物,尤其是与柔性配体如硫。Lindqvist200给出了一系列的淡水和海水中潜在重要的无机和甲基汞络合物,而展示各种溶解态汞的优势区相图可从文献获得(Hem; 90 Gavis and Fergusson; 118 Lockwood and Chen; 201 Benes and Havlik; 24 Hudson et al.; 148 Stumm and Morgan 304)。在没有硫存在的情况下,淡水中无机汞主要有三种未带电的络合物,Hg(OH)2,HgOHCl和HgCl2(图1)。而随着氯离子浓度的增加,Hg2+形成HgCl-,HgCl2,HgCl3-和HgCl42-等络合物,而在离子强度大的海水中(3.5%盐度)氯离子平均浓度为0.56 M,则主要以HgCl42-和HgCl3-形式存在(Lockwood and Chen; 201 Hahne and Kroontje; 134 Stotzky and Babich 303)。淡水中最稳定的甲基汞存在形态是氢氧甲基汞,即CH3HgOH;而在海水中甲基汞则以氯化物形态存在,即CH3HgCl (Craig; 82 Stumm and Morgan 304)。甲基汞及其络合物的平衡常数已见诸报道,如Stumm 和Morgan. 304

由于缺乏汞特别是甲基汞和多功能团的自然配体如胡敏酸和棕黄酸等的热力学数据,优势区相图通常不考虑有机络合物。自然水体中汞优势存在类别是有机络合物,而非氯化或

氢氧络合物。不过,稳定性最强的络合物是由胡敏酸络合而成的,汞可以与其中的硫醇官能团(-RSH)相结合(Gavis and Fergusson; 118 Rei抗体s et al.; 275 Benes and Havlik; 24 Lindqvist 200)。有机胶质构成了淡水,港湾口及海洋环境中所谓溶解态汞(<0.45μm)的主要部分(Mantoura et al.; 208Meili 233)。而淡水中,超过90%的汞与有机质形成络合物(Mantoura et al.; 208 Meili 233)。大部分湖水中甲基汞(>70%)也可能与有机碳(DOC)形成络合物(Lindqvist; 200 Hudson et al. 148)。Hudson et al. 148模拟了Wisconsin湖中汞的循环,计算出湖水中94-99+%的Hg(II)和72-90%的甲基汞与溶解态的胡敏酸结合成络合物。但在海水中,由于氯离子的竞争,Hg2+与胡敏酸结合的比例减少。汞与胡敏酸的络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环境中的氧化还原和pH条件,以及共存的硫离子。Hudson et al.计算出氧化性水体中,当硫离子浓度达到10μM时,就比胡敏酸更具优势与Hg(II)和MMHg结合。

尽管在氧化性淡水中有机络合占据优势地位,但在缺氧性环境中汞化学主要取决于硫离子。汞在沉积物中主要与硫,有机质和无机粒子结合。硫化汞(HgS)是水体中主要的难溶无机汞化合物(L HgS = 10-53 mol2 l-2)。微溶性的氧化汞(HgO)也常常在受污染环境中出现(10-4 mol l-1)。水俣湾沉积物中汞化合物就主要是硫化物和氧化物。低pH和低硫离子浓度条件有利于HgS的形成。而在低Eh和高pH条件下,或是有过量的硫离子共存,HgS可被转化为可溶性的Hg-S配体,比如HgS22-。有机质亦可增加HgS溶解性,从而使得大量的Hg释放到水溶液中,但其他配体并未表现出可促进HgS溶解的特性。早期的研究认为以HgS形式存在的汞在缺氧性条件下不能被微生物利用以进行甲基化,而这被认为是MMHg在含硫沉积物中浓度低的原因。不过近期的研究表明溶解态的HgS0实际上可被甲基化,而硫对于汞甲基化的抑制机制则更为复杂。

在硫浓度高的条件下,例如含硫的海洋水体和沉积物中的间隙水,汞依据pH和E h条件以及S0/S2-浓度比,可形成溶解态的双硫和多硫络合物,如HgSH+,Hg(SH)2,Hg(SH)S-,Hg(S x)22-,或Hg(S x)OH-。甲基汞亦可与硫配体形成高稳定的络合物,但与Hg2+不同的是在H2S浓度和硫基(0.1 nM)浓度低的条件下,氯化配体占据优势地位。最重要的甲基汞硫络合物是CH3HgS-。

表层水中的有机汞可由自然过程如生物甲基化形成,也可由于人为活动形成。在过去,有机汞的化合物被大量使用,如杀菌媒介,杀黏菌媒介和工业催化媒介,但由于目前全球大部分地区禁止几乎所有的这些应用,水体中甲基化的汞主要还是从无机汞转化而来。大气沉降是海洋和大量湖泊水体无机汞的来源,但并非MMHg的主要来源。降雨和表层流水以及水体内甲基化是淡水中MMHg主要来源。

水体中只有甲基汞和二甲基汞才可在自然条件下出现,它们可由二价汞通过各种机制产生。MMHg则是淡水和河口水中主要的有机汞化合物,而DMHg则一般不易被检测到。MMHg动力学上难于分解,因而在自然水体中相当稳定。MMHg即可被微生物有效降解,亦可被光化学作用分解。除MMHg外,其他有机汞化合物在环境中可迅速分解,往往分解成有机化合物,如乙烷和无机汞(Hg0和Hg2+)。二甲基汞和二酚基汞化合物均易于挥发,非极性和难溶于水。与MMHg不同,DMHg易于从水体中挥发出去,因而不被认为可供水体生物富集。

相比于淡水系统,深海水系主要的甲基汞形式是DMHg,而其主要是由氧含量低的区域(亦不排除其他区域)中活性无机汞配体产生的。而表层海水则较少或没有发现有甲基汞化

合物,其机制可能包括更强的去甲基化,挥发,DMHg的光分解以及MMHg的粒子捕获作用。

B. 水环境中汞的浓度

1. 水

自然水体中汞浓度很低。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取样和分析技术的不断进步,汞的背景浓度逐年降低,而早先报道的高背景浓度则被认为是由于样品污染所致。最近公认的全球汞背景浓度是以南极水体汞浓度作为标准。南极湖泊表层水总汞浓度范围是2.2-9.5 pM,溶解态汞0.5-2.2 pM,而MMHg<0.4 – 2.1 pM。未受污染的淡水通常含有<5 ng l-1 (≌ 25 pM)的总汞浓度,尽管在含腐殖质的湖泊或富于粒状汞的河流水中总汞浓度可达到10或是20 ng l-1。海水中总汞浓度则相对低的多,地中海和北大西洋中汞浓度范围为0.5 – 4 pM。在受污染的水体中,汞浓度可在μg l-1范围内。例如,受季节和悬浮固体含量影响,哈萨克斯坦中部的Nura 河中溶解态的Hg浓度范围为0.2 –0.5μg l-1。自然水体中有机汞化合物的数据则相对很少。荷兰给出的水体标准要求总溶解态Hg浓度不超过0.05μg l-1,以及有机汞浓度不超过0.005μg l-1。

水相中MMHg/THg比例通常比沉积物中高,同时,在淡水中也比在河口水环境中要高。河口和海水中,MMHg通常小于总汞浓度的5%,而在淡水中总汞浓度的30%可能是MMHg。缺氧性水体中可同时发现总汞和MMHg浓度增加。Bloom报道自然表层水中MMHg浓度范围通常为0.02 –0.1μg l-1(0.1 –0.5 pM),但在某分层原始湖泊底层无氧区其浓度达到4ng l-1(37%总汞)。淡水湖泊中没有发现DMHg,但在海水环境中大量存在。赤道区太平洋的温热层下海水中MMHg浓度达到280 fM,而DMHg 达到670 fM;地中海西部海水中DMHg 浓度则达到0.29 pM,而北极北部DMHg平均浓度则有0.08 pM。

2. 沉积物

沉积物是淡水系统中汞的主要库存区。未受污染的沉积物中汞背景浓度与未受污染表层土壤中汞浓度相当,海洋沉积物中汞平均浓度范围为0.02 –0.1μg l-1。Craig报道了未受污染沉积物中总汞浓度范围为0.2 –0.4μg l-1,而城市,工业和采矿区域沉积物中总汞浓度可达到100μg g-1,MMHg浓度可达到100 ng g-1。沉积物中MMHg通常占据总汞浓度的1 – 1.5%,而在河口及海水环境中比例会更低些(<0.5%)。沉积物孔隙水中,总汞浓度比其上水相中浓度高的多,而其中MMHg比例则可达到总汞的30 – 85%。

受污染的沉积物中总汞含量可能非常高。水俣湾的沉积物汞含量达到908μg g-1。MMHg 浓度通常小于0.005 μg g-1,其最大浓度可达到0.03 μg g-1,这可能是因为沉积物中有大量的硫存在,或是汞浓度高的条件下会抑制微生物活性。Nura河沉积物中总汞在受污染最严重的地区浓度范围为150 –240μg g-1;而Elbe河沉积物中总汞浓度为12μg g-1,MMHg浓度为35 ng g-1。目前很少有人检测DMHg,但Quevauviller报道了红树沉积物表层中DMHg浓度范围为211 – 233 ng g-1。

部分国家对于沉积物中的汞设定了标准,不过由于生物利用汞的不确定性,建议慎重使

用这些标准,同时也应与其他特定区域数据相符合。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近些年来就环境中样品的“真正”甲基汞含量出现了大量争议,尤其是认为处理沉积物样品时,可能在操作中生成MMHg。尽管采取了系列方法来克服此问题,但应慎重对待文献报道中的MMHg数据。目前,普遍认为超过了ca. 1%总汞浓度含量的MMHg数据很可能就不真实。

3. 生物相

淡水生物群可从自然环境中富集可检测出量的汞,而目前大部分鱼体内汞含量可以检测出来。未受污染水体中,鱼的背景汞含量大约是0.2 μg g-1;而大的食肉性和近地表层水体中,鱼类中的汞含量明显更大。Craig报道了未受污染海水中鱼类和贝类中,汞含量分别为0.01 –1.5μg Hg g-1和0.14 –0.75μg Hg g-1,而未受污染的淡水鱼中则为0.2 –1μg Hg g-1。人类受汞污染的途径主要是食用受污染的鱼类和海鲜,而多种机构设定了鱼类汞含量的标准,如WHO和美国食品药监局(FDA)建议鱼类和海鲜中最大允许浓度分别为0.5和1μg Hg g-1。

C. 表层水中的汞迁移和分布

汞极易于吸附到表层。因此,自然水体中汞主要附着于沉积物上,同时相当部分水相中的汞附着于悬浮颗粒上。尽管不如无机汞,但MMHg也可被强烈吸附。所以,悬浮物对于水系统中Hg和MMHg的输送起到重要作用。颗粒输送在富含颗粒物的淡水和海滨水系中的作用比在海洋中要强。颗粒态汞包括附着于无机颗粒和有机颗粒物,以及生物颗粒如细菌、藻类和浮游植物上的汞。无机汞能更好的附着于矿物颗粒和沉屑有机物上,而MMHg 则更倾向于附着在生物颗粒上。淡水湖泊中,Hg和MMHg的分布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表层水中颗粒物的清除和氧化还原边界颗粒物的溶解。颗粒物的沉淀被认为是汞迁移到沉积物/水界面的重要机制,而界面是主要的甲基化场所,反之从沉积物孔隙水中受氧化还原驱动向上扩散的汞则可能不那么重要。与之类似,海洋中颗粒物的垂直迁移是汞传送到低氧区的主要方式,因之是控制汞甲基化的主要因子。

水系统中控制汞流动性和输送的主要因素是氢氧化物和有机质。由于汞-胡敏酸络合物的稳定性,自然水体中大部分汞以有机络合物形式存在,因此在湖水和沉积物间隙水中,汞的浓度往往与溶解态有机质密切相联。沉积物和悬浮物中汞的浓度也与有机质紧密相关。Hg 比MMHg更易附着于胡敏酸。水域中,MMHg也被认为比无机汞迁移率更大。汞和胡敏质的强烈相关,对于水域中汞的传输有重要意义。通过表层径流传送的陆地有机质是湖泊和河流中重要的Hg和MMHg来源,甚至有可能是接受大量地表径流的排水湖中MMHg的主要来源。而在渗漏湖中,MMHg的大气沉降和湖内生成作用的相对重要性则得到加强。水域特征如流域类型,土地利用和土壤有机质等对于Hg和MMHg转化和输送起到重要作用。作为活跃的MMHg生产区域,湿地和泥炭地被认为是淡水中MMHg重要的来源。土壤侵蚀和地表径流,导致汞的迁移率增大,从而是热带水生态系统中汞的重要来源,尤其是雨季;而在干旱地区森林大火过后暴雨所致的地表径流,可导致沉积物中汞含量提高,同时也为微生物甲基化汞过程提供碳源。

铁和锰的氧化物对于水系统中汞的循环和传输有重要作用。这归结于其较大的表面积和较强的吸附汞并与之共沉淀的能力,并在溶解后释放出汞。很多研究者发现溶解态和颗粒态汞物种的分布和浓度受铁氧化还原循环因素的影响(加上其他因素),有时也会受锰循环的影响。比如Bloom et al报道说河口表层沉积物中MMHg的流动性与铁氧化还原循环相关,

而Hg(II)的迁移率则由溶解态的多硫或有机络合物来决定。Fe和Mn氧化物的生成和分解强烈的决定于水相和沉积物中氧化还原势和氧气含量。在无氧条件下,氢氧化物溶解并释放出所带的汞,这被认为是无氧水相(季节性出现)中常常出现的Hg和MMHg浓度增加原因之一。沉积物孔隙水中汞浓度的季节性和昼夜间趋势亦与氧化还原势相关。Meili注意到氢氧化物可与有机质和粘土矿物生成不稳定的络合物,从而进一步加强其金属清除能力。氢氧化物和有机络合物的生成和分解可通过控制无机汞的可利用性来影响甲基化过程。

沉积物即可储存汞也可作为汞的二次来源。Covelli et al.估算Trieste海湾每年从沉积物释放和在沉积物/水相界面循环的汞可达25%,而Stein et al.综述了汞在环境媒介中迁移的化学和物理过程。分配系数描述了汞在固相和溶解相间的分配平衡。沉积物-水相分配系数(K d = (mg Hgsorbed/Kg sediment)/(mg dissolved Hg/l)在系统内和系统间依具体条件而有很大不同,但大致来说,汞分配系数范围:104– 106,而MMHg分配系数范围:103– 105。吸附/解附现象和沉淀反应也有可能影响汞的生物利用性,在做自然水体中MMHg生成速率估算时需加以考虑。

D.影响Hg分配的环境因子

汞在沉积物和水相中的循环和分布可以是物理的、化学的或是生物的作用,从而可能受诸如pH,温度,氧化还原变化,养分可用性及配位体等因子的影响。在评价环境因子对汞甲基化的作用时需考虑到这一点。MMHg与沉积物的结合度取决于沉积物特性,同时也取决于pH和溶解氧浓度。虽然溶解态汞的比例有时会由于还原性物种如HgS的生成而下降,而有氧条件一般有利于沉积物吸收Hg和MMHg,但无氧条件有利于汞的释放。这种效应可能与Fe和Mn氧化物和氢氧化物的沉淀和分解有关。无氧条件下Hg和MMHg的溶解度可能由于可溶性硫络合物的生成而增加。除了氧化还原效应外,Hg和MMHg分配的季节性变化可能也与生物颗粒的变化有关。

沉积物中甲基汞的释放同时也随着温度的升高和养分的增加及pH的降低而增加。Miller 和Akagi报道当pH从7.0变化到5.0时,沉积物中释放的MMHg增加一倍;而Hintelmann et al发现MMHg与胡敏酸和棕黄酸的结合随着pH的降低而降低。观测到的MMHg在沉积物和水相间的分配随pH而变化,可能部分导致经常发现的低pH湖泊中鱼类汞含量增加的现象。

共存的有机或无机配体同时也影响Hg的分配。溶解态胡敏质络合物的生成可能会显著增加Hg在水系统中的溶解性和移动性,尤其是在pH大于5的条件下,而HgCl2在低pH 条件下能更有效的被吸附。沉积物中的条件与土壤相当,腐殖质对汞的吸附在酸性条件下占据优势地位,而在中性和碱性范围内,汞能形成活性更大的颗粒状HgOH+物种,从而汞更易被矿物颗粒吸附。当氯离子浓度高时,汞与悬浮物和有机胶体的结合会受到抑制,这主要是由于Cl-对结合点的竞争所致。在模拟实验和河口及海洋环境中,同时发现汞的迁移率随着盐度的提高而提高。

E. 水生物相对汞的富集

汞尤其是甲基汞可被水生物有效利用,而报道的富集因子通常为104– 107。因此即便环境中MMHg浓度相当低时,食物链中富集的汞浓度依然会很高。而水相中MMHg比例通常占

据总汞浓度的10 – 30%,而在鱼体内这一比例可达总汞的85 – 90%。其他的有机汞物种也时被检测到。在含有酚基汞的下游水域捕获到的鱼体内同时发现有甲基汞和二甲基汞,而在贝类体内则发现甲基甲硫汞(CH3HgSCH3)。水生物体内的汞含量和MMHg比例通常随着鱼体的增大和在食物链层次的升高而增大。尽管停止向系统排放Hg或是捞除污染沉积物,但鱼体内高含量汞仍可持续多年。

控制Hg在水生物内富集的真正影响因子仍有待于研究。通常认为MMHg的极高的生物富集性归因于其高稳定性和脂溶性,以及易于与蛋白质上的-SH基团结合的特征。不过仅仅这些因素并不足以说明鱼体组织内的汞主要以MMHg形式存在。鱼类主要从饮食中获取MMHg,而很少直接从水体中吸收MMHg。鱼体中汞浓度主要取决于食物链底端如植物浮游生物和微生物浮游生物对MMHg的富集。鱼体内的MMHg比Hg更占优势地位,看来得归因于其在食物链中更高的传递效率。汞被生物吸收受其在水体中的物理化学形式影响。不带电荷的亲脂性的氯化配体(HgCl2和CH3HgCl)看来最有利于生物利用,而DMHg和Hg0则不被生物聚集。大量其他诸如温度,DOC,碱度,尤其是pH等因素也影响到Hg的生物吸收和甲基化。最近已有关于Hg在水生食物链中富集的综述。

III.水生环境汞的甲基化

A.概论

水体和沉积物中无机汞的甲基化是汞在水体系统中循环的关键过程,而且可同时在不受人类影响和受人类影响的环境中进行。应该提出的是既然甲基化和去甲基化过程同时发生,那么环境中的MMHg浓度反应的是净甲基化而非实际甲基化过程。MMHg生成和分解的综合效应使得沉积物中MMHg的含量维持在一种平衡状态,一般很少超过总汞浓度的 1 –1.5%,而鱼类和其他水生生物体内的MMHg占总汞比率可能要大的多。根据质量守恒的研究,目前估测的温带淡水湖泊中MMHg的生成速率范围在0.5 – 5 g MMHg/(Km2 year)。

甲基化过程主要在沉积物中进行,在水相中发生的程度较少。不过必须要知道,通常水的体积要远远大于表层沉积物的体积,因而,水相中的甲基化过程更为重要。在氧化还原边界,甲基化速率达到最大,而随着沉积物深度的增加,速率相应降低。热带系统中,大型浮游植物的根部区域也是甲基化的重要场所。

过去主要是通过观测环境条件的变化时,沉积物、水体和水生物中MMHg的浓度变化,以研究影响MMHg生成和分解的诸环境因子。近年来通过使用放射性示踪媒介和稳定的同位素使得区分MMHg生成和分解的过程成为可能,不过必须注意到通过加入汞所测的速率和“现场”速率有很大区别。Gilmour和Henry概述了这种通常用来测定水环境中MMHg浓度,甲基化/去甲基化速率的技术,也阐述了其局限性。

水环境中Hg的甲基化需要有合适的甲基供体分子共存。在自然水生环境中,存在有大量潜在的生物合成的供体分子。尽管最初认为Hg的甲基化需要有细菌参与,目前发现微生物甲基化和非生物甲基化两种机制同时起作用,而后者则被认为不那么重要。

1, 生物甲基化

无机汞的生物甲基化过程最早是在瑞典的养鱼池和湖泊以及海洋水体中发现的,而以后被诸多学者研究。生物甲基化汞可能是酶促或非酶促反应。酶促甲基化需要有活性的代谢生物存在,而非酶促甲基化则仅需要有活性代谢反应的甲基化产物存在即可。Wood et al和Landner首次详细提出了Hg的甲基化机制。Wood et al.猜测微生物甲基化涉及到一种很多生物可产生的维生素B12衍生物(甲基咕啉),即甲基钴胺素;并认为这一过程涉及到甲基钴胺素上的甲基基团通过非酶促传送到二价汞离子上。DeSimone et al表明甲基基团传送到Hg2+是一种碳酸根(CH3-)过程。尽管在水环境中有大量潜在的甲基供体分子,但只有甲基钴胺素被认为是自然环境中可以碳酸根离子传送甲基基团的媒介。而这一特性再加上其在无氧生态系统和生物机体内的普遍存在,更使得甲基钴胺素是环境中Hg甲基化最可能的甲基来源。

水溶液中生物代谢产生的甲基钴胺素可自发的和Hg2+发生甲基化反应,不过对于自然环境中MMHg生成的生物化学反应的认识则很少。已发现的可进行Hg甲基化的生物包括厌氧菌,兼性厌氧菌和好氧菌,而通常认为无氧条件下微生物甲基化作用更强,硫酸盐还原细菌被认定是无氧沉积物中主要的无机汞生物甲基化媒介。通常认为汞甲基化过程发生于细菌体内从甲基咕啉供体分子上甲基基团的传送开始,不过Parkman et al认为甲基化过程发生于细胞外,并随细菌胞外酶作用而加快反应速率,同时也对有机物的分解起到催化作用。Choi 和Bartha证明了当二价汞被Desulfovibrio desulfuricans的LS菌种甲基化时,甲基钴胺素就是甲基基团供体。在细菌体内,汞的甲基化更可能是酶促反应,而非化学自发反应,在pH 为7时,酶促甲基化速率比自由甲基钴胺素转甲基化过程快600倍。这一过程对氧气相当敏感,其最优甲基化条件是35℃和pH 6.5。而把甲基咕啉上的甲基基团传送到Hg2+上的酶尚未被确定。鉴于生物甲基化汞过程发生于微生物体内,因此细胞壁对Hg的吸收就对这一反应起到重要作用。这一点将在III.B.1中加以详细论述。

2. 非生物甲基化

如果有合适的甲基供体存在,纯化学甲基化汞过程也可能发生。DeSimone表明水溶性的甲基硅化合物可与Hg2+作用生成MMHg。有机硅氧烷和其他含硅的物质也被认为可进行汞甲基化反应。Akagi et al表明在光化学促进下氯化汞可与甲醇,乙醇,乙酸和丙酸发生甲基取代反应。也有报道说下水道排放污水和工业废水可在汞的光化学甲基化反应中充当甲基来源。Hamsaki et al归纳了光化学甲基化反应的已有知识。

Wood认为汞和用于汽油添加媒介的铅及锡的烷基化合物发生的甲基取代反应也可产生甲基汞。Jewett et al证明三甲基氯化铅和氯化三甲基锡,均可传送甲基基团给Hg2+。三甲基铅被认为是非常有效地汞甲基媒介,St. Clair河沉积物中的高浓度MMHg,就被认为归因于排放的烷基铅所发生的烷基取代反应。最近有更多的研究探讨有机铅,有机锡和有机砷化合物甲基化汞,如Ebinghaus et al。

胡敏质也可能是环境中主要的汞甲基媒介。已有研究者证明了胡敏质可在非生物条件下产生MMHg,如Nagase et al。MMHg的生成能力通常随着温度和Hg浓度的增加而增加,不过在自然温度和pH条件下,其反应能力则很低。不过,Falter和Wilken表明在某些环境温度和pH条件下,少量的MMHg仍可由非生物合成。用丙酮提取河流沉积物,在40℃,pH 3 – 7时,2h后,产生了多于400pg的MMHg,而相应加入的200Hg2+峰值则为ca. 0.05%。在35℃,仍可生成160pg MMHg。而河流沉积物中,只有在40℃才发现有甲基化反应,生

成了50和100pg MMHg(加入200Hg2+的0.005 – 0.01%)。

因此,汞的甲基化既可是生物反应也可是非生物反应,或是两者都有,比如先是细菌甲基化锡反应,然后通过非生物反应把甲基传递给Hg。自然水环境中非生物和生物甲基化机理相对重要性尚未确定,不过汞甲基化主要是微生物作用。Berman和Bartha证明无氧条件下化学甲基化作用产生的MMHg大约比生物甲基化产生的少一个数量级。Ebinghaus et al 报道有机Pb,Sn及As化合物是比甲基钴胺素更有效地甲基化媒介,不过在自然环境中这可能不会发生,细菌体内汞的甲基化是酶促催化反应,而且比自由甲基钴胺素甲基取代反应要快得多。

3 甲基化产物

MMHg可由离子态的Hg和多种二价汞化合物合成,也可由有机态汞和金属汞先生成Hg2+而合成。DMHg可同时由甲基汞和离子汞合成。不过MMHg和DMHg合成路径仍有待于进一步研究。Filipelli和Baldi证明了甲基钴胺素和Hg2+反应的初始产物是MMHg,然后进一步转化为DMHg。该反应受控于pH和温度,20℃时MMHg和DMHg合成速率相当。低pH条件有利于MMHg生成,而中性和碱性条件下则有利于生成DMHg。pH低于5时,DMHg热力学上不稳定而分解为MMHg,而这也可能用以解释淡水中检测不到DMHg的原因,因为淡水中pH通常比河口和海水系统要低。Mason et al认为DMHg可从Hg(II)直接合成,不过在淡水中很快会分解为MMHg,因而不会聚集到可检测的浓度。而在深海水处,DMHg稳定性可由于低光照,低温和高pH条件而增加。Pongratz和Heumann也认为DMHg 是海洋中汞生物甲基化的主要产物。一般DMHg的分解时非生物作用,而MMHg的分解则主要是生物作用。由于海洋中合成的DMHg也可在氧化环境中合成,因此另有不同于淡水中的反应机理存在。

4. 去甲基化

甲基汞物种的生物和非生物降解是一种重要的控制沉积物和水体中有机汞含量的过程。MMHg降解被认为主要是生物作用。目前已认识到了大量的细菌菌种可以使MMHg脱去甲基,包括好氧和厌氧物种,不过去甲基化过程更可能主要是由好氧生物作用。已经证明在淡水沉积物和水相中去甲基化为微生物作用。同时淡水水藻也被认为可以降解甲基和酚基汞。

看来细菌对汞的去甲基化主要是还原作用。微生物的MMHg分解所公认的机制涉及到有机汞溶酶对碳-汞键的切割,从而产生甲烷和Hg2+,然后由汞还原酶把Hg2+还原为Hg0。细菌中一广泛可抵抗汞的抗体B和抗体A基因可以合成这些酶,不过更新的研究明抗体去毒作用并非唯一的生物降解途径。Oremland et al.发现在无氧河口沉积物中MMHg降解的唯一产物是甲烷,而在淡水沉积物好氧降解以及淡水和河口沉积物中厌氧去甲基化作用产生的主要是二氧化碳,这表明了有氧性途径的存在。Oremland et al和Hines et al因而推断在受污染和未受污染的沉积物中好氧性去甲基化过程同样重要,而在沉积物表面则最为显著。通过对抑制媒介的研究发现硫酸还原菌,产甲烷菌和其他厌氧菌都与好氧性去甲基化有关。最近Marvin-Dipasquale提出了硫酸还原菌和产甲烷菌好氧性去甲基化过程的具体机制,并认为在现场浓度下产甲烷菌控制着MMHg的降解。这两种过程都产生Hg2+,不过目前还不清楚好氧降解产生的Hg2+,是否可如同抗体-媒介途径般进一步去还原Hg0。否则,产生的Hg2+又可被甲基化,与硫化合物结合,或是以DMHg形式挥发。目前,在特定环境条件下,尚不清

楚何种上述降解途径包括有机汞溶酶,硫酸盐还原菌或产甲烷菌好氧性去甲基等过程更为重要。而这些途径的相对重要性对于自然环境中汞的归宿有重要意义,从而最终决定其在沉积物中的停留时间。

光降解作用似乎是唯一重要的非生物分解机制。大气中的DMHg可由光作用分解为Hg0和碳水化合物。酚基汞和硫键甲基汞物种(如CH3HgS-)可被迅速光解,不过由于甲基汞离子和氢氧甲基汞吸收光的速率较低,因而它们的光降解作用反而不重要。Suda et al.表明海水中甲基汞和乙基汞可通过单氧原子光化分解,不过Sellers et al.最近的研究证实MMHg在表层水中可光化分解,而这种作用可能是水体中汞循环的重要步骤。质量守恒计算表明淡水有氧区微生物去甲基化可能不是去除MMHg的主要机制。Branfireun et al通过模型模拟证实了Stellers et al的发现。不过,由于自然水体中MMHg光化降解的最终产物尚未确定,因而光降解对于水体中汞循环的总体效应仍属未知。尽管光降解是水体中汞的去甲基化作用,但其在沉积物中则不大可能进行,相反,沉积物中主要是细菌去甲基化作用。

微生物分解汞的能力可用于污水和受汞污染的废液处理。Hansen et al报道了通过细菌处理,可去掉含汞70 mg l-1的城市污水中的>98%的汞。不过,也需注意到污水处理厂本身也可能是MMHg的来源。在生物修复领域,有大量的工作是关于研究通过促进细菌将MMHg 和Hg2+转化为危害较小的单质汞,从而减少受污染的水生生态系统中MMHg含量的方法。最新研究出了转基因植物可以产生特定抗体基因的细菌。这种植物对于无机汞和有机汞化合物有很强的抵抗性,有可能在将来用以降解污染区域的MMHg和富集Hg以便进一步做安全处理。

B.影响甲基化因子

水环境中MMHg的合成可由多种环境因子影响。生物Hg甲基化效率通常取决于诸如微生物活性和可生物利用的汞的浓度(而非总汞)等因子,而这些因子也受温度,pH,氧化还原电位,和存在的无机和有机配体影响。通常总汞浓度不足以预测MMHg浓度。虽然没有直接关联,不过低pH,低盐度和还原环境中的可分解的有机质有利于MMHg的生成。下面就将讨论影响甲基化的主要因子。不过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因子并非互不关联,相反它们往往互相作用,从而形成互促及互敌效应的复杂系统。

1.微生物

微生物对于水体汞循环起到支轴作用,可促进各种形式的汞互相转化,如Hg2+转化为甲基汞和二甲基汞以及还原Hg2+为Hg0。汞化合物对淡水微生物有着很强的毒性,但已知有很多细菌对汞有抵抗作用,并且在沉积物中发现汞化合物和抗汞微生物之间的正相关性。细菌对于汞的抵抗性是由抗体操纵子调节。汞的挥发性被认为是一种消毒机制,而汞的甲基化则被认为是偶然过程,而并非前述消毒机制。

包括严格厌氧和兼性厌氧菌以及好氧菌在内的大量微生物可在体外甲基化汞,不过这些微生物是否可在自然环境下甲基化汞则不是很确定。某些最近的研究认为厌氧的硫酸还原菌(SRB)同时是淡水和河口沉积物中主要的甲基媒介。与先前推论相反,产甲烷菌仅在MMHg 生成过程中起到微弱作用。硫酸还原菌和产甲烷菌都是河口和淡水沉积物中重要的去甲基媒介。DMHg可由SRB纯培养生成MMHg。海洋中DMHg是由生物生成,不过并不清楚主

要的甲基化媒介是SRB还是其他生物。

沉积物中汞的甲基化活动与硫酸还原速率或是SRB种群分布强烈相关,不过并非所有SRB 都能够进行Hg甲基化。大量的研究集中于Desulfovibrio种群,不过最近King et al.注意到可利用乙酸盐的SRB(即Desulfobacteriaceae族)比Desulfovibrio种群可更有效地甲基化汞。Macalady et al.也发现Desulfobacter种群是湖泊沉积物中重要的甲基化媒介,且比Desulfovibrio种群含量更大。

微生物生成MMHg的效率主要取决于细菌群落的活性和结构,汞的可利用性,养分的可利用性,以及电子接受体的丰度如硫酸根等。当硫酸根离子含量较低时,可同时促进硫酸根的还原和甲基化作用。在硫酸根受限制的淡水环境中,现场加入少量的硫酸根离子可提高MMHg的生成速率。虽然通常在硫酸根离子浓度<10mg l-1 (0.1mM)时,硫酸根离子就可限制SRB的活性;在硫酸根离子含量非常低的淡水系统中(ca. 3 mg l-1, 0.03 mM),SRB也可保持活性,因为它们比产甲烷菌更能竞争到氢和乙酸根等基质。Compeau和Bartha报道当硫酸根离子浓度不够而存在其他能替代硫酸根离子的有机基质时,SRB甲基化势能最大,这可能归因于硫化物对汞甲基化的抑制作用。当硫酸根离子浓度很高时,由硫酸根离子还原所产生的硫化物可抑制甲基化从而对汞的甲基化产生干扰。早先认为硫化物的抑制作用归因于HgS的沉淀,不过现在认识到是与带电荷的Hg-S配体有关。Gilmour和Henry提出沉积物中SRB甲基化汞的最优SO42-浓度范围是0.2 – 0.5 mM,而这可用以解释河口和海洋环境中普遍发现的低浓度MMHg。不过甲基化仅仅在一定程度上受硫化学抑制。不过,King et al 观测到30 mM硫酸根离子和mM级的溶解态硫化物存在时,MMHg合成作用依然活跃。向沉积物中加入无定形氢氧化铁,发生硫酸根还原作用和甲烷生成作用,可能是由于铁还原菌抑制氢和乙酸根离子的浓度。不过,这是否降低富含Fe(III)的沉积物中汞的甲基化速率仍有待于确定。

很多研究者报道了高浓度的有机质会降低甲基化作用,而某些报道则认为溶解态有机碳(DOC)可减缓自然水体中MMHg的生成和生物富集。Miskimmin报道自然条件下的DOC浓度对沉积物中MMHg的生成没有影响,不过它们可以提高MMHg在水中的溶解度。不过,Miskimmin et al.证实了当DOC浓度很高时,MMHg生成速率会降低,可能是由于无机态的汞与有机质间的络合作用。当pH从7.0降到5.0时,DOC浓度含量低和高的情况下,甲基化速率都有增加,可能是由于H+与Hg2+竞争带负电的结合点以及汞的生物可利用性增加所致。Barkay et al利用一种对可生物利用的Hg2+有单独反映的生物指示媒介,发现了DOC通过降低进行甲基化的细菌对Hg2+的利用来影响MMHg的合成。Hg-DOC相互作用真正特性则尚属未知。可供生物利用的汞在中性(pH 7)比在酸性(pH 5)条件下更易于被还原,而这正与Miskimmin et al的研究结果相一致。

甲基化反应中可供利用的汞会由于硫配体的存在而减少。水环境中有机质的降解可产生分子量低的硫化合物,可与汞形成络合物。另一方面,有机质的降解会使得氧气进一步被消耗,使得沉积物/水体界面更加趋于无氧化,从而有利于无机汞的迁移和甲基化。DOC也可大幅提高HgS的溶解度,并抑制甚至低浓度HgS的沉降和聚集。

水系统中胡敏质可以把Hg2+还原为Hg0,从而降低可供甲基化利用的Hg2+浓度,不过也可降低总汞的含量。Allard和Arsenie认为在无氧系统中,当没有氯离子存在且pH大约为4.5时,Hg0的生成速率达到最大,不过随着竞争性离子的共存则大幅降低。与Miskimmin et

al的发现相反,Watras et al.发现当Wisconsin湖水中DOC浓度增加时,MMHg占总汞比例增加,尤其是在DOC浓度>5mg l-1时,Hg0比例反而下降。这与Hudson et al.所做的模拟计算相一致,即当DOC增加时,被还原的Hg(II)比例降低,而被甲基化的那部分比例则增加。在富含胡敏质的湖中,虽然Hg0所占比例较少,但Hg0逸散的相对重要性却有所增加。Watras et al.推测湖中高浓度DOC有利于甲基化(低pH)或逸散(高pH),而低pH和低DOC条件则有利于沉降作用。

胡敏质对汞甲基化的作用仍未明了。一方面有机质可促进异养微生物活性或是通过胡敏酸或棕黄酸直接和汞进行非生物甲基化从而增强汞的甲基化作用。另一方面,高浓度的DOC 也可抑制汞的甲基化,因为增强了汞和有机配体间的络合反应,从而降低可被生物利用的汞的浓度,这一现象在中性pH区域尤其明显。而观测到的差异可能反映了不同的甲基化机制。高浓度的有机质可增加无氧甲基化,也许是因为促进了微生物的生长,而通常观测到无氧甲基化会受到高浓度有机质或是高浓度颗粒物抑制,并且似乎不大受微生物活动影响。

5. 氧化还原

汞的甲基化可同时在有氧或无氧环境中进行。早期基于纯培养的研究表明在好氧条件下甲基化速率要快,但在自然环境中,无氧沉积物和水体中甲基化速率最快,目前普遍认为汞的甲基化主要发生于无氧条件下。沉积物中甲基化速率和MMHg稳定性均在无氧条件下得到加强,而甲基化速率在有氧条件下则较低,也许是因为好氧条件下厌氧硫酸还原菌活性降低的缘故。例如Compeau和Bartha发现河口沉积物中汞的甲基化在低Eh(-220mV)时最有利,而Callister和Winfrey报道对沉积物增氧会抑制微生物甲基化作用。Regnell和Tunlid 在示范水系统中,用放射性标志的HgCl2来展示淡水沉积物和水体中汞的甲基化作用,在无氧条件下明显比有氧条件下要高。无氧条件下培养的某受汞污染的湖泊中,水和沉积物样品中MMHg浓度也比在有氧培养条件下产生的MMHg浓度大上一个数量级;无氧条件下MMHg的生成速率和水溶性都有所增加。

而另一方面,有氧条件有利于MMHg的降解。虽然一些研究者发现淡水沉积物中去甲基化速率在有氧和无氧条件下相当,但大多数研究表明有氧或是高电位E h条件下,MMHg 分解速率要快的多。Oremland et al发现有氧条件下河口沉积物的去甲基化作用要更快更广泛,而厌氧硫酸还原菌也是重要的去甲基媒介,这意味着存在有多种降解途径。

有氧和无氧条件下,汞的甲基化存在多种机制。当有机质浓度高时,无氧甲基化速率会加强,可能归因于促进了微生物的生长。而另一方面则经常观测到有氧甲基化过程会受到高浓度的有机质或颗粒抑制,而且不受微生物活动影响。例如Matilainen发现有氧甲基化是非生物作用,会受胡敏质和颗粒物抑制,而无氧湖下层的甲基化则是生物作用过程。Matilainen et al报道湖泊表层富含有机质的沉积物中的有氧甲基化是非生物过程,且比厌氧甲基化要慢。有氧甲基化和甲基化/去甲基化比率与沉积物中的Fe和Mn含量成正相关。这些研究者认为沉积物中金属含量高有利于汞被生物利用,这归因于这些金属可以和硫作用,而这一发现也与最近Gagnon et al的研究结果相符,后者发现沉积物中孔隙水高浓度的Fe,会抑制可干涉甲基化过程的溶解态H2S的浓度。而且也不能忽略Fe对汞甲基化的催化效应。Lee et al 报道说,湖水中汞的甲基化在棕黄酸的存在时,随着金属离子尤其是Fe的加入而速率变快。

对于大多数水体沉积物而言,只有表层几毫米范围是有氧区,而其余部分处于缺氧区。MMHg浓度通常会在适度缺氧的表层沉积物达到最大,而随着沉积物深度的增加,其浓度会大幅下降。沉积物孔隙水中,MMHg浓度在有氧区很低,而在无氧区则很高。Bubb et al.认为沉积物/水界面下面的亚表层甲基化的最大速率归因于微厌氧条件下MMHg生成速率的提高,而在有氧的表层区域主要是MMHg的细菌降解作用,而在更深的沉积物层还原性条件更强,硫化物限制着甲基化过程对汞的利用。沉积物中MMHg浓度也受Fe和Mn氢氧化物的氧化还原循环作用影响,因为它们制约着溶解态汞的浓度。不过,由于氢氧化物的聚集和稍后的分解,导致高溶解态汞的浓度可出现在氧化还原边界。Gobeil和Cossa也发现了类似的现象,沉积物/水界面下2cm区域溶解态的Hg和Fe浓度得到增加。

水相中,MMHg (包括DMHg)的生成也与低氧浓度的区域相关,而淡水湖泊和海水中其浓度在有氧区域均很低。在分层的湖泊和河口中,MMHg浓度通常在有氧/无氧界面和无氧层最大。有氧/无氧界面MMHg浓度高并不就表明甲基化过程在现场发生,而可能是由于沉降颗粒物积累所致。比如,Matilainen发现MMHg浓度在富含颗粒的有氧/无氧界面会升高,尽管此时甲基化速率很低(<0.1% d-1),这就明显是由于湖上层带有MMHg的颗粒物的沉降所致。而净甲基化速率很低归结于汞附着于颗粒物和异养细菌的去甲基化作用。Cossa et al.也观测到水还原上层区域颗粒物中MMHg的峰值。这些研究结果表明甲基化主要在低氧区作用,但MMHg的浓度和分布则受到有氧/无氧界面Fe和Mn氧化还原循环反应的强烈影响。

MMHg浓度的季节性变化也与氧化还原现场的变化息息相关。季节性分层的湖泊和水库湖下层的MMHg浓度通常在夏季分层时会增加,而在秋季翻转时则下降。沉积物表层也有类似现象。夏季有机质和初级生产分解速率加快,湖下层变得更加缺氧,而温度也往往会升高,从而促进细菌的甲基化活动。缺氧性湖泊湖下层MMHg和汞的富集也可能来源于由氧化还原控制的底部沉积物或沉积的颗粒物所释放的汞。不过,Meili则认为缺氧性水体中MMHg浓度的增加可能得归因于去甲基化作用受抑制,而非甲基化作用得到加强。甲基化细菌被动的吸收中性的Hg(SH)20和HgS0络合物,可能是厌氧性水体汞甲基化加快的另一个原因。

总之,可以肯定通常情况下厌氧条件有利于微生物甲基化作用,而有氧条件则利于去甲基化作用。而另一方面,一般而言非生物甲基化利于在有氧条件下进行。沉积物氧化还原势也影响着沉积物和水体间各种汞物种的分配。其他环境因素,尤其是有机质和pH与氧化还原效应密切相关。

6. 硫化物

硫化氢可由细菌还原硫酸根离子生成,它对厌氧沉积物的化学性质有着重要的作用。高浓度的硫化物通常产生于厌氧,富含有机质且硫酸根离子浓度高的沉积物中,也可以产生于由工业和家庭排放废水导致的表层水中。早期研究注意到高浓度的硫化物可以抑制土壤、沉积物和细菌培养物中MMHg的生成,并且在养鱼池试验中,当加入硫化物如S2-,FeS,或FeS2等时,可以显著的降低鱼体中MMHg的含量。而在更多最新的研究中发现沉积物或沉积物孔隙水中(溶解态)硫化物浓度与MMHg的生成或浓度成反比关系。Craig和Moreton 发现沉积物中MMHg浓度刚开始是和硫化物浓度正相关,但在硫化物浓度达到约1.8 mg g-1时,则明显下降;Berman和Bartha向含有7.06 mg g-1 (d. w.)不稳定酸和1.98 mg g-1 (d. w.)

自由硫化物的沉积物中加入汞后,发现甲基化作用不能进行,而把沉积物用含硫化物低的沉积物稀释或是去除其部分硫化物,则能显著提高MMHg的浓度。

可以肯定硫化物的存在降低了汞甲基化的能力。不过,虽然在高浓度的硫化物存在时MMHg的生成大大减弱,但通常其过程不会完全被抑制。Furutani和Rudd发现在约有30μg g-1结合的硫化物存在的厌氧沉积物中203Hg2+的甲基化作用依然活跃。更进一步,有时也发现沉积物中MMHg的含量随着硫化物的增加而增加,而在分层的湖泊或是河口,往往能发现在硫化物边界层有高浓度的MMHg。

硫化物的存在使得汞形成难溶的HgS。早期的一些报道认为在厌氧条件下,以HgS形式存在的汞不容易被甲基化。而在有氧条件下,硫化物可能被氧化成硫酸根离子,从而增加其溶解度和提高Hg2+的利用性,不过有氧甲基化比厌氧甲基化速率要慢几个数量级。尽管如此,当受污染的沉积物接触到有氧条件时,可能导致汞的重新迁移,从而进行甲基化作用。

通常认为硫化物对汞甲基化的抑制作用归于与HgS的沉淀作用导致Hg2+溶解度和可利用性降低。不过,含硫化物沉积物的孔隙水中高浓度的溶解态Hg(II)浓度很高,表明当硫化物浓度过量时反而会增加汞的溶解度,很可能是因为形成了可溶性的硫化络合物。深入的研究认为孔隙水中溶解态的Hg(II)浓度和MMHg的生成缺乏直接关系,可能意味着Hg2+并不是被甲基化的重要物种。Benoit et al的研究表明硫化物通过控制汞的物种类别来影响着汞的可利用性。Benoit et al认为沉积物中汞的可利用性是由中性可溶解态汞络合物如HgS0浓度所控制,因为它们易于经扩散通过细菌细胞壁。而在另一方面,硫化物含量高时,汞的甲基化可能由于形成不易于利用的带电荷的二硫化物络合物受到抑制。多硫化物和溶解态有机质络合物的形成可能导致汞在含硫化物环境中的溶解度升高。Barkay et al表明DOC配位反应降低了细菌利用汞的能力,而多硫化物的形成对汞甲基化有什么影响则不是很清楚。Jay et al 猜测虽然带电荷的多硫化物的形成可能降低可供生物利用的HgS0的浓度,但由于形成了其他低浓度的脂溶性的不带电荷的物种如HgS5从而提高其生物利用性。

大量的研究认为由于高浓度硫化物的存在,MMHg可能转化成挥发性的DMHg。Craig 和Bartlett提出通过形成一种不稳定的有机汞硫化物的中间产物,即(CH3Hg)2S,反应得以进行,而该中间产物可分解为DMHg和HgS。生成可挥发的憎水性DMHg可在水相中扩散并逸散到大气中,从而可能大大降低沉积物中有机汞的含量。Craig和Moreton证实了在含有自然含量MMHg的沉积物接触到硫化物后,产生了DMHg。Baldi et al表明向受污染的沉积物中添加MMHg,后者也可以生成DMHg,不过该研究是在硫化物和MMHg浓度很高从而热力学上有利于DMHg生成的条件下进行的。DMHg的生成可看做是富含硫化物的厌氧沉积物去除MMHg的重要机制,不过在自然环境中能在多大程度进行则不是很清楚。

7. 盐度

海洋和河口沉积物的甲基化活动性往往比淡水沉积物要低,而这大部分归因于盐度效应。Blum和Bartha以及Compeau和Bartha发现厌氧性沉积物的盐度与其Hg2+甲基化能力成负相关关系。盐度高的沉积物甲基化汞的程度只有盐度低的沉积物的40%。还原性条件下,盐度对汞甲基化的抑制作用尤其显著,高盐度条件利于去甲基化过程。在低盐度的海冰水体中发现MMHg的比例相对较高。

盐度对汞甲基化的负作用可能主要是因为微生物从海洋硫酸盐产生硫化物。不过,虽然沉积物中MMHg的生成会由于硫酸盐的存在而大大减弱,硫酸盐浓度高并不一定就会完全抑制甲基化过程。Compeau和Bartha报道盐度2.4%时,也即19.5mM SO42-/l和7.1 mg S2-/g dry sediment,仍能发生甲基化作用;而在淡水沉积物中,同等含量的硫化物则会完全抑制甲基化过程。虽然早先人们相信厌氧沉积物中,由硫酸根离子还原产生的硫化物会生成HgS,从而抑制生物对汞的利用;但最近的研究表明,高浓度硫化物条件下,汞物种类别发生变化,甲基化过程会受到抑制。

河口和海洋环境中,不仅仅硫酸根离子,其他海洋阴离子也会影响汞的物种类别和甲基化。Compeau和Bartha证实了有氧和厌氧条件下,碳酸氢根离子对汞的甲基化有负作用,可能是因为形成了HgCO3。他们推测可供甲基化利用的汞可能在”软性”淡水系统中比在”硬性”(即富含碳酸氢根离子)中要多。Compeau和Bartha没有发现氯离子对于汞甲基化有多大影响,不过带负电荷的氯化汞可能会降低甲基化细菌利用汞的能力。Barkay et al利用一种汞的生物指示媒介证实了不带电荷的HgCl2的确比带负电的物种更有利于生物利用。基于目前的数据,可以看出河口和海洋环境中减弱的甲基化活动的最佳解释是,由于形成了带电荷的硫化物和氯化物配体。

IV. 归纳和结论

汞的甲基化主要是微生物作用,而甲基钴胺素则是环境中最有可能的甲基供体。非生物甲基化相对而言不是很重要,不过在富含有机质的湖泊中其作用可能会得到加强。MMHg 和DMHg的真正合成机制仍属未知。虽然DMHg被认为是汞甲基化的终极产物,而海洋中的MMHg主要由DMHg的分解而致,由此看来可能存在多种甲基化机制。同时,也有必要深入研究控制细菌和非生物去甲基化过程的各种因子。

水系统中汞的甲基化和去甲基化速率很明显的受汞的物种类别和生物化学利用性以及大量的环境因素影响,而这些环境因素大多数互相关联。生物活性、养分可利用性、pH、温度、氧化还原电位,以及共存的有机和无机配体等诸多因素,以及它们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都对MMHg的净生成产生影响。而且环境因子也影响到汞在沉积物和水相间的分配以及挥发性汞的气态逸散过程。这些过程的相互关联,往往使得影响汞甲基化因子的研究变得更加困难。虽然如此,某些普遍的趋势仍很明显。厌氧条件有利于MMHg的生成,而好氧条件则促进去甲基化作用的进行。在分层的湖泊和河口,不管是在底部水体还是在表层沉积物,MMHg主要在好氧/厌氧界面生成。不过,由于海洋中的甲基化作用不仅仅局限于低氧区域,也就说明MMHg/DMHg的生成存在多种机制。MMHg生成随着季节性的变化看来主要是与温度和氧化还原效应,以及产率的季节性变化导致养分的可利用性等有关。适当高的温度有利于甲基化,而去甲基化则适于在低温下进行。湖水的酸化可增加水相的甲基化,而沉积物中的甲基化则往往下降,这可能是由于硫酸还原菌活性下降,或是去甲基化作用减弱的缘故。水体和沉积物中汞的甲基化可能有不同的机制,而且水相中甲基化可能是与颗粒物相关的非生物作用。pH对汞甲基化的研究表明,水相中MMHg浓度的增加,可能部分归因于低pH时沉积物中MMHg解析速率加快。

硫化学是影响汞甲基化的重要因子。厌氧沉积物中硫酸还原菌是非常重要的汞甲基化媒介,一般淡水系统中硫酸根离子含量往往很低,而硫酸根离子可促进微生物甲基化汞。但是,

在高还原性条件下,由于生成硫化物,从而导致甲基化作用减弱,这可能用以解释为何沉积物中MMHg含量很少有超过总汞浓度的1%。而最近的研究表明,硫化物对汞甲基化的抑制作用并非是由于HgS沉淀作用,而是由于生成了难于被生物利用的带电荷的Hg-S配体,从而降低细菌对汞的甲基化作用。

有机质对汞的甲基化作用仍不很清楚。胡敏质是控制汞的溶解性和迁移率的重要因子。有机养分虽然不能影响微生物去甲基化活动,但是它们往往能促进微生物活性,从而加快汞的甲基化。也有学者报道胡敏酸和棕黄酸对汞的直接非生物甲基化。而另一发面,由于高浓度溶解态有机碳对汞的络合作用,尤其是在中性pH范围,它们可以减弱MMHg的生成和生物富集。Hg-OM络合体的生成和分解对pH很敏感,低pH值时络合作用减弱。

虽然对这一课题有着大量的文献报道,遗憾的是我们仍无法预测水系统中汞甲基化速率以及可能对汞甲基化和去甲基化过程对环境产生干扰的效应。由于自然环境的复杂过程,使得很难对目前为止发表的研究结果做出比较。未来对于甲基化/去甲基化速率的实验性研究,不仅仅需要关注环境变量的直接效应,同时更要关注这些因子间的相互作用。需要研究自然环境浓度下汞的转化速率,从而能够提供更富于实际意义的“现场”速率,而不是传统的加入大量汞所得到的数据。尤其需要注意比较氧化性和缺氧性条件下pH的效应。同时也需要研究无机汞和MMHg的结合和分配关系,而这也受上述因子的影响,从而可能多少使得上述影响甲基化/去甲基化速率的因子变得更为复杂。为了更有效地减弱汞对水生环境的生态危害,这项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

鸣谢

我们感谢欧盟INCO-Copernicus项目和BG Group对本工作的资助。我们同时感谢审阅本文的审稿老师,感谢他们提出的诸多建议。

2.温度

通常可以观测到水系统汞的甲基化在夏季达到峰值。大多数研究表明甲基化活动在夏季中期或是晚期最活跃,不过,Bloom et al发现沉积物中MMHg的生成在初春出现峰值,然后缓慢减弱直至年终。通常认为MMHg的生成和降解的随季节性变化归因于温度效应,不过也可能与产率/养分供应及氧化还原条件的季节性变化有关。

温度对甲基化的效应很可能是来自于它对微生物活动的影响。Wright和Hamilton注意到4℃时沉积物中释放的MMHg只有20℃时的50-70%,这就意味着由于冬季微生物生长和代谢活动减弱,从而MMHg的净产率显著降低;而Callister和Winfrey报道河流表层沉积物微生物甲基化Hg的最佳温度是35℃。Korthals和Winfrey发现温度和无氧条件都是影响净甲基化的重要因子,单是温度可能就决定了约30%的变化。数据表明净MMHg产率部分取决于去甲基化的减弱,而非实际甲基化速率的增强。某些其他研究者也发现去甲基化在低温下更适于进行,而高温则有利于甲基化,也就导致夏季MMHg净生成速率大大增加。胡敏质的非生物甲基化也被发现随温度升高而加强,不过相对于生物甲基化很可能这一过程就显得不那么重要了。和Ramlal et al和Bodaly et al的发现相反,Matilainen et al发现湖泊表层沉积物中的甲基化和去甲基化的速率都在温度最高时达到最大。与之相似,Matilainen 和Verta发现小型森林湖泊有氧表层水中(达到13.2%d-1)生物去甲基化速率在低温时降低。

很明显,温度是控制甲基化和去甲基化的重要因素。适度的高温可以加强微生物活性,从而促进Hg的甲基化。

汞性质简介

土壤中汞的背景值为0.01~0.15 μg/g。除来源于母岩以外,汞主要来自污染源,如含汞农药的施用、污水灌溉等,故各地土壤中汞含量差异较大。来自污染源的汞首先进入土壤表层。土壤胶体及有机质对汞的吸附作用相当强,汞在土壤中移动性较弱,往往积累于表层,而在剖面中呈不均匀分布。土壤中的汞不易随水流失,但易挥发至大气中,许多因素可以影响汞的挥发。土壤中的汞按其化学形态可分为金属汞、无机汞和有机汞,在正常的pE和pH 范围内,土壤中汞以零价汞形式存在。在一定条件下,各种形态的汞可以相互转化。进入土壤的一些无机汞可分解而生成金属汞,当土壤在还原条件下,有机汞可降解为金属汞。一般情况下,土壤中都能发生Hg2+===Hg2++HgO反应,新生成的汞可能挥发。在通气良好的土壤中,汞可以任何形态稳定存在。在厌氧条件下,部分汞可转化为可溶性甲基汞或气态二甲基汞。 阳离子态汞易被土壤吸附,许多汞盐如磷酸汞、碳酸汞和硫化汞的溶解度亦很低。在还原条件下,Hg2+与H2S生成极难溶的HgS;金属汞也可被硫酸还原细菌变成硫化汞;所有这些都可阻止汞在土壤中的移动。当氧气充足时,硫化汞又可慢慢氧化成亚硫酸盐和硫酸盐。以阴离子形式存在的汞,如HgCl3-、HgCl42-也可被带正电荷的氧化铁、氢氧化铁或黏土矿物的边缘所吸附。分子态的汞,如HgCl2,也可以被吸附在Fe,Mn的氢氧化物上。Hg(OH)2溶解度小,可以被土壤强烈的保留。由于汞化合物和土壤组分间强烈的相互作用,除了还原成金属汞以蒸气挥发外,其他形态的汞在土壤中的迁移很缓慢。在土壤中汞主要以气相在孔隙中扩散。总体而言,汞比其他有毒金属容易迁移。当汞被土壤有机质螯合时,亦会发生一定的水平和垂直移动。 汞是危害植物生长的元素。土壤中含汞量过高,它不但能在植物体内积累,还会对植物产生毒害。通常有机汞和无机汞化合物以及蒸气汞都会引起植物中毒。例如,汞对水稻的生长发育产生危害。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水稻的水培实验表明,采用含汞为0.074 μg/mL 的培养液处理水稻,产量开始下降,秕谷率增加;以0.74 μg/mL浓度处理时,水稻根部已开始受害,并随着试验浓度的增加,根部更加扭曲,呈褐色,有锈斑;当介质含汞为7.4 μg/mL时,水稻叶子发黄,分蘖受抑制,植株高度变矮,根系发育不良。此外,随着浓度的增加,植物各部分的含汞量上升。介质浓度为22.2 μg/mL时,水稻严重受害,水培水稻受害的致死浓度为36.5μg/mL。但是,在作物的土培实验中,即使土壤含汞达18.5 μg/g,水稻和小麦产量也未受到影响。可见,汞对植物的有效性和环境条件密切相关。不同植物对汞的敏感程度有差别。例如,大豆、向日葵、玫瑰等对汞蒸气特别敏感;纸皮桦、橡树、常青藤、芦苇等对汞蒸气抗性较强;桃树、西红柿等对汞蒸气的敏感性属中等。 汞进入植物主要有两条途径:一是通过根系吸收土壤中的汞离子,在某些情况下,也可吸收甲基汞或金属汞;其次是喷施叶面的汞剂、飘尘或雨水中的汞以及在日夜温差作用下土壤所释放的汞蒸气,由叶片进入植物体或通过根系吸收。由叶片进入到植物体的汞,可被运转到植株其他各部位,而被植物根系吸收的汞,常与根中蛋白质发生反应而沉积于根上,很少向地上部分转移。 植物吸收汞的数量不仅决定于土壤含汞量,还决定于其有效性。汞对植物的有效性和土壤氧化还原条件、酸碱度、有机质含量等有密切关系。不同植物吸收积累汞的能力是有差异的,同种植物的各器官对汞的吸收也不一样。植物对汞的吸收与土壤中汞的存在形态有关。 土壤中不同形态的汞对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存在差异。土壤中无机汞和有机汞对水稻生长发育影响的盆栽实验表明,当汞浓度相同时,汞化合物对水稻生长和发育的危害为:醋酸苯汞>HgCl2>HgO>HgS。HgS不易被水稻吸收。即使是同一种汞化合物,当土壤环境条件变化时,可以不同的形态存在,对作物的有效性也就不一样。

水环境中的汞

水环境中的汞:汞甲基化影响因子综述 Susanne M. Ullrich, Trevor W. Tanton, and Svetlanna A. Abdrashitova Dept. of Civil and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University of Southampton, U.K., Institute of Microbiology and Virology, Almaty, Kazakhstan Ullrich, Susanne M., Tanton, Tr evor W. and Abdrashitova, Svetlana A. (2001) …Mercury in the Aquatic Environment: A Review of Factors Affecting Methylation?, Critical Reviews in Environmental Sciences and Technology, 31:3,241-293. 摘要:汞是水环境中毒性最大的污染物之一,但其生态及毒性作用取决于其存在的化学物种。不同的汞化合物在自然水环境中的迁移及转化与各种物理,化学及生物等因子相关。在一般环境条件下,无机汞可转化为毒性更大的甲基化的化合物,如甲基汞;而作为一种神经毒素,甲基汞可在水生物中富集。虽然对这一课题有大量的文献报道,但自然水环境中汞的形态及其各种转化和分布机制仍有待于深入研究。本文综述了当前对于汞在水环境中的物化性质,特别是影响汞转化为毒性更大的甲基汞的各种环境因子的认识。 关键词:甲基化,物种类别,环境转化,生物富集 I.导论 作为毒性元素的汞在自然界分布广泛,自然条件下水环境中的汞含量很低。但是由于过去工业化对于汞及其化合物的大量应用,再加上在农业中普遍使用的有机汞,造成汞对表层水及沉积物的严重污染(e.g., Hosokawa,; 147 Wilken and Wallschlager; 334 Heaven et al.140). 由化石及其他燃料燃烧所释放出来的汞通过大气的长距离传播使得淡水系统及相应生物圈乃至远离直接人为污染源地区的汞含量也大幅增高(Rada et al., 265; Lindqvist 200)。 由于汞化学的复杂性,很难预测汞污染物在自然环境中的行为。沉积物既可储存汞也可作为汞源(Covelli et al, 61)。而沉积物一旦被污染,就可持续很多年对水生物产生污染(Kudo 187)。依据不同的物理,化学及生态条件,水环境中各种汞化合物可互相转化,可从沉积物释放到水相,可被水生物吸收,可逸散到大气中,亦可随沉积物传输到未受污染的区域。 汞的生态及毒性效应主要取决于其存在的化学形式或类别(Clarkson 63)。无机汞化合物可转化为对水生物毒性大的多的有机形态甲基化合物(WHO;332,333 Boening 46)。作为有效的神经毒素,甲基汞的生成犹为重要。由于甲基汞具有亲油及结合蛋白质的特性,它可被水生物直接利用,从而也对人类及其他以鱼为食的生物产生威胁。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发生于日本水俣湾及阿贺河汞污染事件更是举世闻名(Takizawa310)。 许多影响汞甲基化和生物富集的化学及生态过程仍有待于研究,不过我们需要进一步认识自然环境中汞污染物的行为特征,以便对汞污染进行有效控制。本篇综述讨论了水系统中汞的行为特征和影响环境中汞甲基化的各种因子。同时本文也指出了有待于深入研究的方向。

底泥中汞的存在形态.

实验八底泥中汞的存在形态 一. 实验目的 1.了解形态分析的意义,学习测定底泥样品中各种形态汞的方法。 2.学习冷原子荧光测汞仪的使用方法。 二.实验原理 根据各种形态汞在不同浸提液中的溶解度,采用连续化学浸提法测定底泥中汞存在的水溶态,酸溶态(包括无机汞和甲基汞),碱溶态,过氧化氢溶态及王水溶残渣态. 由于汞沸点很低,易挥发,同时汞离子能定量地被亚锡离子还原为金属汞,因而可以使用测汞仪,在常温下利用汞蒸气对253.7 nm汞共振线的强烈吸收来测定溶液中的汞含量,吸收强度的大小与汞原子蒸气浓度的关系符合比耳定律。 三. 仪器与试剂 1. 仪器 (1) 测汞仪. (2) 恒温振荡器. (3) 离心机. (4) 酸度计. (5) 细口反应瓶:100mL. (6) 玻璃注射器:20mL. 2.试剂 (1) 汞标准溶液:准确称取0.1354 g氯化汞(分析纯)溶于50mL 10%H2SO4及10mL 1% K2Cr2O7溶液中,用去离子水稀释至1000mL,得到0.1mg/mL的汞标准储备液.吸取此标准储备液5.0mL,加入50mL 10%H2SO4及10 mL 1%K2Cr2O7溶液,用去离子水稀释至1000mL,得0.5mg/L的汞标准溶液. (2) 溴化剂:溴酸钾(0.1mol/L)-溴化钾(1%)溶液. (3) 盐酸羟胺(12%)-氯化钠(12%)溶液. (4) 10%SnCl2溶液. (5) 盐酸溶液:0.2mol/L. (6) 1%硫酸铜溶液. (7) 1%氢氧化钾溶液. (8) 30%过氧化氢. (9) 王水. (10) 5%硝酸. (11) 盐酸:1:1. (12) 浓盐酸. 四. 实验步骤 1. 标准曲线的绘制 取0.5mg/L的汞标准溶液0.2,0.3,0.4,0.5,0.6mL分别加到100mL细口反应瓶中,再加入5%的HN03溶液使体积为19mL,然后加入1.0mL 10%SnC12溶液,加盖橡胶反口塞,摇动10 min后,用20mL注射器取出10mL气体,注入吸收池中,测定透光率.根据汞含量与透光率的关系,绘制标准曲线. 2. 不同形态汞的浸提方法 (1) 水溶态汞(氯化物,硝酸盐和硫酸盐)的浸提方法:准确称取19风干泥样品于50mL离心管中,加入10mL去离子水,在恒温振荡器上振荡30 min,离心分离,吸取上清液于25mL容量瓶中.

土壤样品中汞的形态分析研究进展 (1)

文章编号:1006 446X(2010)11 0019 06 土壤样品中汞的形态分析研究进展 胡一珠1 邓天龙1,2 胡志中3 郭亚飞1,2 (1.成都理工大学核技术与自动化工程学院,四川 成都 610059; 2 天津市海洋资源与化学重点实验室,天津科技大学, 天津 300457;3 成都地质矿产研究所,四川 成都 610081) 摘 要:土壤中汞的活性及其生物有效性因其赋存形态不同而存在差异,汞赋存形态分析已成为 环境科学领域研究的热点之一。归纳总结了近年来土壤环境中汞赋存形态分类、样品预处理技术 和汞形态分析技术研究进展,指出了未来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土壤;汞;赋存形态;预处理;形态分析 中图分类号:O656 5 O614 24 文献标识码:A 汞作为常温下唯一呈液态的重金属元素,因其具有污染持久性、生物富集性和剧毒性等特点,对环境及人体健康产生巨大的危害。当前汞已被各国政府及UNEP、WHO及FAO等国际组织列为优先控制且最具毒性的环境污染物之一[1]。目前研究已发现汞在大气、土壤和水环境中的毒性及环境行为,随其所在自然环境中的赋存形态、迁移活性及生物有效性等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因而汞的形态分析已成为当前全球环境科学研究的热点之一[2]。本文主要归纳总结了近年来土壤环境中汞的赋存形态、预处理和形态分析的研究进展,这有助于揭示土壤环境污染现状和土壤沉积变化规律。 1 土壤环境中汞赋存形态分类 汞在自然环境中主要以H g0、H g2+2、H g2+、有机汞这4种化学形式存在。而在土壤环境中的汞存在形态主要受p H、有机、无机配体及Eh等因素的影响,如在正常的Eh和p H范围内,汞就能以零价形式存在[3]。研究进一步发现,在一定的环境条件和微生物作用下,土壤中汞的存在形态间可以发生相互转化,外源汞进入土壤后的不同形态汞将逐渐向惰性汞转化[4]。 传统土壤环境中汞赋存形态是根据物理、化学性质不同分类,随着研究的深入,汞的形态分类方法多按其提取方式不同而分类[5]。LET I C I A等[6]将土壤中的汞分为可交换态汞、碳酸汞、铁锰结合态汞、有机汞和残留汞,并用5步法将其从墨西哥流域底泥样品中成功提取。郑冬梅等[7]在传统浸提技术的基础上采用连续化学浸提法,将土壤沉积物中的汞分为水溶性及可交换态、酸溶态、碱溶态、过氧化氢溶态、王水溶态5个部分。纵观土壤样品中汞的形态研究进展,以陈丽萍等[8]提出的连续提取土壤/沉积物中汞的相态分类法(将汞的形态分为可交换态、碳酸盐结合态、铁锰氧化物结合态、有机物结合态和残渣态)最为卓著,应用最为广泛。 收稿日期:2010 10 09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573044、40773045)资助 作者简介:胡一珠(1983),地球化学专业硕士生。 通讯作者:邓天龙,博导。E m ai:l tl deng@i sl ac cn ! ! 19

十大环境问题原因及解决措施

十大环境问题原因及解决措施 一、噪声污染 原因:交通、建筑 解决措施:为减低噪声对四周环境和人类的影响,主要噪声控制方式对噪声源、噪声的传播路径及接收者三者进行隔离或防护,将噪声的能量作阻绝或吸收 (1)降低声源噪音,工业、交通运输业可以选用低噪音的生产设备和改进生产工艺,或者改变噪音源的运动方式(如用阻尼、隔振等措施降低固体发声体的振动)。 (2)在传音途径上降低噪音,控制噪音的传播,改变声源已经发出的噪音传播途径,如采用吸音、隔音、音屏障、隔振等措施,以及合理规划城市和建筑布局等。 (3)受音者或受音器官的噪音防护,在声源和传播途径上无法采取措施,或采取的声学措施仍不能达到预期效果时,就需要对受音者或受音器官采取防护措施,如长期职业性噪音暴露的工人可以戴耳塞、耳罩或头盔等护耳器。 二、垃圾污染 原因:生活垃圾不经过处理而乱扔乱倒

解决措施:(1)改变生产方式,历行节约资源。通过电视、媒体等多种渠道,利用各种形式,宣传垃圾污染危害性,普及环保知识,宣传法律、法规,提高环保意识。居民应当将垃圾分类收集,自觉减少垃圾产生量,积极使用可降解物品,比如纸制品、木制品等,使垃圾减量化方兴未艾。尽量购买使用绿色认证产品、无公害产品,形成一个绿色进家庭,家庭爱环保的良好氛围。 (2)政府实行收费政策 三、土壤污染 原因:(1)汽车排气:汽油中添加的防爆剂四乙基铅随废气排出污染土壤,行车频率高的公路两侧常形成明显的铅污染带。(2)固体废弃物:堆积场所土壤直接受到污染,自然条件下的二次扩散会形成更大范围的污染。(3)撒放农药、化肥:属农业区开放性的。 解决措施:防治土壤污染的首要任务是控制和消除土壤污染源,对已污染的土壤,要采取一切有效措施,清除土壤中的污染物,控制土壤污染物的迁移转化,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优质、安全的农产品。(1)科学污水灌溉:工业废水种类繁多,成分复杂,有些工厂排出的废水可能是无害的,但与其他工厂排出的废水混合后,就变成有毒的废水。因此在利用废水灌溉农田之前,应按照《农田灌溉水质标准》规定的标准进行净化处理,这样既利用了污水,又避免了对土壤的污染。(2)合理使用农药:合理使用农药,这不仅可以减少对土壤的污染,还能经济有效地

环境监测方案

环境监测方案标准化管理处编码[BBX968T-XBB8968-NNJ668-MM9N]

山东汇能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环境监测方案 (一)监测目的 及时、准确、全面地反映公司污染治理设施运行情况,为环境管理、环境污染防治提供依据,确保废气、废水、噪声等污染物达标排放。 (二)监测依据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2015年1月1日起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主席令第三十一号)、《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2017 年6月27第二次修订)、《工业污染源监测管理办法(暂行)》等相关规定,结合公司生产工艺过程及污染治理设施运行情况和公司环评中环境监测管理要求等内容,制定本监测方案。 (三)监测范围 定期对公司废气、废水、地下水、噪声等污染物排放状况进行监测。 (四)监测要求 1. 废气监测 监测项目:厂界无组织:氨、硫化氢、苯、甲苯、二甲苯、臭气、甲醇;有组织: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颗粒物。 监测频次:每季度监测一次。 监测点位:无组织废气监测——厂界四周。 监测方法:委托淄博圆通环境检测有限公司监测。 2. 废水、地下水监测

监测项目:送往达斯玛特污水处理公司的废水:pH、COD Cr 、NH 3 -N 监测点位:污水处理站清水池。 监测频次:每日监测。 监测方法:公司自行监测。 监测项目:地下水:PH、氨氮、硝酸盐、亚硝酸盐、硫酸盐、高锰酸盐指数、总硬度、氯化物。 监测点位:地下水取样口。 监测频次:每季度监测一次。 监测方法:委托淄博圆通环境检测有限公司监测。 3. 噪声监测 监测项目:对公司厂界昼间、夜间噪声进行监测。 监测频次:按照GB12348-2008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执行。每季度监测一次。 监测点位:四周厂界外一米。 监测方法:委托淄博圆通环境检测有限公司监测。 山东汇能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2017-12-28

食品中汞的存在形态及其毒性研究进展1

食品中汞的存在形态及其毒性研究进展 摘要:随着汞在工业、农业、医药等方面的广泛应用,由汞及其化合物所造成的环境汞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已成为人类生存环境的一大公害。其中汞的化合物通过食物进入人体中,造成含汞化合物在人体各个脏器的聚集,从而产生各种急性、慢性中毒。为了更好的了解汞在食品中的存在形态及其毒性,本文就此研究的新进展进行综述。 关键词:食品;汞化合物;存在形态;毒性 Advances inspeciationand toxicityof mercuryin food Abstract:With themercuryis widely used inindustry, agriculture, medicine and otherfields,mercury pollutionenvironmentalproblems caused bymercury and its compoundswith the benefit ofa serious, has become a majorhazardto human survivalenvironment.Mercury compoundswhichenter the bodythrough food, causing the mercury-containing compoundsgathered invarious organsof the body,resulting ina variety of acuteand chronicpoisoning.In order to betterunderstand the newprogressin thepresenceof mercury in theform offoodand toxicity, thisstudyreviewedin this article. Keywords: Food; mercury compounds; speciation; Toxicity 环境中的汞污染除自然因素释放并因生态环境的改变而引起迁移外,绝大部分是由人为因素所致。随着城市工业的发展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含汞工业废水使河水日益受到污染,通过生物链富集到水生动物体内,土壤用污水灌溉、污泥施肥及施用含汞农药,最终对人体健康产生严重的影响。汞的复杂的生物地球生物化学行为和生态毒性效应已经引起人类的广泛关注,尤其是不同形态的汞有不同的化学行为、生物积累特性和毒性。在所有有毒金属中汞最为人们所关注,也是研究最集中的金属。为了今后更深入地进行研究,现对食品中汞的存在形态及其毒性做一概述。 1.食品中汞的污染来源 地球经一系列的自然过程如火山活动、地热活动及地壳放气作用等将汞释放入大气[1]。姚学良等人[2]通过对成都平原的基底断裂特征进行探索,初步认为我国成都平原的汞污染除人为来源之外,还可能与平原基底断裂的地球放气作用有关,这是造成该区大气汞污染的主要原因。气相汞的转移归宿是土壤,全球通过降水从气相中转入固相或液相的汞平均为33×109mg/d,土壤中的汞污染主要由于汞矿采掘与汞杀虫剂的大量使用有关[3]。土壤中汞及其化合物的存在不仅影响作物生长,减少作物产量,降低作物品质,造成经济损失,而且还会通过食物链在人体内积累,直接危害人体健康。蔬菜是每日必须摄人的一类产品,在汞污染比较严重的地区,居民摄入的不合格蔬菜对其健康存在着很大的隐患。 汞在进一步迁移转化中,特别是在嫌气条件下,无机汞可以被生物甲基化为甲基汞和二甲基汞,并通过水生生物的食物链而富集,给汞的环境污染带来更严重问题[4]。鱼类和贝类含有人体所需的丰富的蛋白质和微量元素,但是它们却极容易吸收汞,居民摄入水体污染严重的水产品,会对其健康存在着很大的隐患[5]。历史上发生在日本和瑞典两起大规模中毒事件都与甲基汞有关。 2.汞的代谢途径

环境监测课程教学大纲..

环境监测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环境监测课程性质:XXX 总学时:64 学分:4 适用专业:环境工程开课单位:XXX 先修课程: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环境微生物学 一、课程性质、目的 环境监测是环境科学、环境工程、资源与环境、给水与排水工程等相关专业本科生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是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中具有综合性、实践性、时代性和创新性的一门重要的理论与方法课程。本课程是环境科学、环境工程和环境管理各领域的基础,是环境保护和环境科学研究不可缺少的,对环境保护的各个方面具有重大影响。 按监测对象学习,本课程主要讲述水和废水监测、大气和废气监测、固体废物监测、土壤污染监测、生物污染监测、噪声监测、环境放射性监测等内容。按测定项目学习,包括汞、镉、铬、铅、砷等重金属,氰化物、氟化物、硫化物、含氮化合物,水中溶解氧、生化需氧量、化学需氧量、酚类、油类,大气中SO2、NO X、TSP、PM10、CO、O3、烃类等气态污染物,光化学烟雾等二次污染物,颗粒物,多环芳烃类、二噁英类等重要有机污染物,以及酸雨项目监测等。按监测程序学习,本课程主要讲述各类环境监测的方案设计,优化布点、样品的采集、运输及保存,样品的预处理及测定,数据的处理及信息化,监测过程的质量保证等的内容。 按监测方法学习,主要讲述化学分析、仪器分析以及生物方法;主要为标准方法和正在推广的新的常规监测技术,还介绍一些行之有效的简易监测技术,及迅速发展的连续自动监测技术等内容。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通过对上述内容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使学生掌握环境监测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相关法规,监测方法的科学原理和技术关键、各类监测方法的特点及适用范围等一系列理论与技术问题;掌握监测方案设计,优化布点、样品的采集、运输及保存,样品的预处理和分析测定、监测过程的质量保证、数据处理与分析评价的基本技能;了解环境监测新方法、新技术及其发展趋势。培养学生今后在监测数据收集、整理和评价等方面达到独立开展工作的能力,培养学生具有综合应用多种方法处理环境监测实践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培养与时俱进、发展新方法和新技术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为后期课程和将来的环境科学与工程研究、环境保护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课程主要知识点及基本要求 第一章绪论 (一)目的与要求 1.了解环境监测的目的及分类。 2.掌握环境监测的一般过程或程序。 3.掌握优先污染物和优先监测的概念。 4.了解制订环境标准的原则及制订环境标准的作用、分类、分级情况。 5.掌握大气、水、土壤等最新的环境质量标准及其应用范围;了解各类污染物的控制或

环境污染原因及其解决方法

一、海洋污染现状 目前,我国的海洋环境,总的来看,基本上还是处于良好状态。但在某些沿岸的海湾、河口及局部海域,如大连湾、辽河口、锦州湾、渤海湾、莱州湾和胶州湾等,环境污染比较严重;某些海洋水产资源衰落,渔获量减少,少数珍贵海产品受损,一些海洋水产资源质量受到影响;部分滩涂荒废,滨海环境遭到损害。就海区而言,渤海沿岸污染较严重,东海和黄海次之,南海污染较轻。 当前,污染和损害我国海洋环境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陆源污染物:据有关部门统计,我国沿海地区,每年排放入海的工业污水和生活污水约60亿吨。在生活污水中,以东海沿岸的排放量最大,其次为南海沿岸和渤海沿岸,黄海沿岸最小,在工业污水中,也以东海沿岸排放量最大,占总量的50%;渤海沿岸和南海沿岸次之,黄海沿岸最少。 2、船舶排放的污染物:我国拥有各种机动船只10多万艘,每年进入我国港口和航经我国管辖海域的外轮几万艘次,有大量含油污水排放入海。如1979年,巴西油轮在青岛油码头作业,一次跑油380吨。 3、海洋石油勘探开发的污染:我国沿岸分布着几个大油田和十几个石油化工企业,跑、冒、滴、漏的石油数量很可观,每年有10多万吨石油入海。 4、人工倾倒废物污染:过去把海洋当作大“垃圾箱”,任意倾倒废物。如大连香炉礁海岸、葫芦岛、青岛、温州、湛江等地,把垃圾、矿渣和其他废物堆放在海边或直接倒入海中。 5、不合理的海洋工程的兴建和海洋开发:这使一些深水港和航道淤积,局部海域生态平衡遭到破坏。 我国沿海各种类型的污染源主要有200多处,渤、黄海沿岸有100多处,东、南海沿岸100处左右。这些污染源排放入海的重要污染 物,有石油烃、重金属污染物及有机物污染物。河流携带,是污染物入海的主要途径。 二、我国土壤污染现状 1、土壤的重金属污染 随着工业、城市污染的加剧和农用化学物质种类、数量的增加,土壤重金属污染日益严重,污染程度在加剧,面积在逐年扩大。重金属污染物在土壤中移动差、滞留时间长、不能被微生物降解,并可经水、植物等介质最终影响人类健康。 据我国农业部进行的全国污灌区调查,在约140万hm2的污水灌区中,遭受重金属污染的土地面积占污水灌区面积的64.8%,其中轻度污染的占46.7%,中度污染的占9.7%,严重污染的占8.4%。我国每年因重金属污染而减产粮食1000多万t,被重金属污染的粮食每年多达1200万t,合计经济损失至少200亿元。

汞和砷元素形态及其价态测定法

汞和砷元素形态及其价态测定法 本法系采用高效液相色谱-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法测定供试品中汞或砷元素形态及其价态。 由于元素形态及其价态分析的前处理方法与样品密切相关,供试品溶液的制备方法如有特殊要求应在品种项下进行规定。 一、汞元素形态及其价态测定法 照高效液相色谱法-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测定法(通则 0412)测定。 色谱、质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 以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为填充剂;以甲醇 -0.01mol/L乙酸铵溶液(含0.12%L-半胱氨酸,氨水调节pH值至7.5)(8:92)为流动相;流速为1.0ml/min。以同轴雾化器的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具碰撞反应池)进行检测;测定时选取的同位素为202Hg,根据干扰情况选择正常模式或碰撞池反应模式。3种不同形态汞的分离度应大于1.5。汞元素形态及价态示意图 对照品贮备溶液的制备 分别取氯化汞、甲基汞、乙基汞对照品适量,精密称定,加8%甲醇制成每1ml各含100ng(均以汞计)的溶液,即得。 标准曲线溶液的制备 精密吸取对照品贮备溶液适量,加8%甲醇分别制成每1ml各含0.5ng、1ng、5ng、10ng、20ng(均以汞计)系列浓度的溶液,即得。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除另有规定外,取供试品适量,精密称定,加人工胃液或人工肠液适量,置37℃水浴中超声处理适当时间,摇匀,取适量,静置约24小时,吸取中层溶液适量,用微孔滤膜(10μm)滤过,精密量取续滤液适量,用0.125mol/L盐酸溶液稀释至一定体积,即得。同法制备空白溶液。 测定法 分别吸取系列标准曲线溶液和供试品溶液各20~100μl,注入液相色谱仪,测定。以系列标准曲线溶液中不同形态汞或价态汞的峰面积为纵坐标,浓度为横坐标,绘制标准曲线,计算供试品溶液中不同形态或价态汞的含量,即得。

环境监测中监测方法的选择

环境监测中监测方法的选择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环境保护在国家经济发展战略中的地位显著提高,对作为环境管理和环境科学研究的基础性工作——环境监测,提出了更高要求,本文通过对环境监测质量控制内容、监测方法选择及监测数据处理作简明阐述,以供同行参考。 【关键词】环境监测;质量控制;方法选择;监测数据处理 0.引言 环境监测是环境保护的基础工作,是环保执法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环境监测的全过程必须严格执行国家各类环境监测技术规范和分析方法标准。环境监测实验室要建立相应的实验室质量控制与管理体系,切实提高环境监测质量,使数据具有代表性、完整性、可比性、精密性和准确性。环境监测不同于一般的化学分析,有监测对象成分复杂、浓度范围宽、随机变化大等特点,故要想用环境监测分析所得的数据来描述这些样品,就必须有良好的环境质量保证作为前提。 1.环境监测质量控制内容 环境监测对象成分复杂,时间、空间量级上分布广泛,且多变,不易准确测量。在大规模的环境调查中,常需在同一时间内由多个实验室同时参加、同时测定。这就要求各个实验室从采样到监测结果所提供的数据要有准确性和可比性。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决定了环境管理、环境研究、环境治理以及环保执法等各方面的决策正确与否。环境监测结果由环境监测过程中各个环节的质量予以保证,要求每个基层监测单位都要做好环境质量保证和控制工作。它分为野外采样质量控制和实验室内质量控制。 1.1野外采样质量控制 野外质量控制主要包括了现场布点、坐标定位(可用GPS高级定位)、样品采集、样品贮存及现场某些项目的预处理等。监测点布设一贯遵循以下原则要求,既能以人为本,又能比较真实全面反映污染物的空间分布和变化规律。基层站监测断面的位置一般由上级站规定,监测点是根据监测目在车间口或总排污口布点。 坐标定位是为了详细确定采样点的位置,以便为准确稳定重复采样及绘出采样现场示意图提供保障。 采样的目的是为了获得有代表性和完整性的样品,这也是数据具有准确性、精密性和可比性的前提。根据具体采样项目分清采样容器,估算好采样量,选对采样方法和保存方法,特别是特殊项目一定要现场固定,做好采样记录,做平行和空白采样,以检查保存剂的纯度,采样容器、滤器及其设备的污染情况,以便发现系统和偶然误差及采样的再现性等。例如野外水体采样中,为了控制采样过程的误差,将实验室用的纯水在采样现场装入采样瓶中,加入与样品相同的保存剂,并运回实验与样品同时分析,将所测结果与实验室空白比较,不应呈显著差异,其目的是检查采样、保存、运输中所产生的误差。并尽量缩短运输过程,减少震动和碰撞以防样品损失或污染。样品采集后立即送往质控室进行交接,尽快进入分析测试过程。 1.2实验室内质量控制 实验室内质量控制又称为内部质量控制。它主要表现为分析工作者对分析质量进行自我控制及内部质量人员对其实施质量控制技术管理的过程。监测分析的

环境污染物对健康损害的影响因素

环境污染物对健康损害的影响因素 环境污染物对机体健康能否造成危害以及危害的程度,受到许多条件的影响,其中最主要的影响因素为污染物的理化特性、剂量、作用时间、环境条件、健康状况和易感性特征等。 (一)污染物的理化性质 1.化学结构;2.物理特性 (二)剂量或强度 1.有害元素和非必需元素这些元素因环境污染而进入人体的剂量超过一定程度时可引起异常反应,甚至进一步发展成疾病,对于这类元素主要是研究制订其最高容许量的问题,如环境中的最高容许浓度。 2.必需元素这种元素的剂量-反应关系较为更杂,一方面环境中这种必需元素的含量过少,不能满足人体的生理需要时,会使人体的某些功能发生障碍形成一系列病理变化;另一方面,如果环境中这种元素的含量过多,也会引起程度不同的中毒性病变。 因此,对于这类元素不仅要研究和制订环境中最高容许浓度,而且要研究和制订最低供应量的问题。(三)作用时间 毒物在体内的蓄积量受摄入量、生物半减期和作用时间三个因素的影响。 (四)健康效应谱与敏感人群 在环境有害因素作用下产生的人群健康效应,由人体负荷增加到患病、死亡这样一个金字塔的人群健康效应谱所组成,如下图。 图:人群对环境异常变化的反应金字塔形分布 从人群健康效应谱上可以看到人群对环境有害因素作用的反应是存在差异的。尽管多数人在环境有害因素作用下呈现出轻度的生理负荷增加和代偿功能状态,但仍有少数人处于病理性变化,即疾病状态甚至出现死亡。通常把这类易受环境损伤的人群称为敏感人群(易感人群)。 机体对环境有害因素的反应与人的健康状况、生理功能状态、遗传因素等有关,有些还与性别、年龄有关。在多起急性环境污染事件中,老、幼、病人出现病理性改变,症状加重,甚至死亡的人数比普通人群多,如1952年伦敦烟雾事件期间,年龄在45岁以上的居民死亡人数为平时的3倍,1岁以下婴儿死亡数比平时也增加了1倍,在4000名死亡者中,80%名以上患有心脏或呼吸系统病患。

汞的形态分析

液相色谱-原子荧光光谱联用测定鱼样中甲基汞的含量 ——LC-AFS法 1、目的 建立一个前处理操作方便,准确可靠的测定鱼类样品中甲基汞的方法 2、主题内容及适应性 本方法规定了鱼类中甲基汞测定的液相色谱-原子荧光光谱法,本法适用于鱼类中甲基汞的测定。 3、原理 样品中的甲基汞用提取液提取后,通过C18色谱柱,由于C18柱对无机汞、甲基汞和乙基汞的吸附能力不同,流动相将无机汞、甲基汞和乙基汞依次洗脱,洗脱的溶液首先和氧化剂混合,再和空气混合,通过紫外光照射,将有机汞都氧化成无机汞,最后混合还原剂和盐酸发生氢化反应,进入原子化器,与原子荧光联用进行数据收集和处理。 4、试剂与材料 除非另有说明,所用试剂均为分析纯,水为蒸馏水或相当者;液相色谱流动相所用溶剂均为色谱纯并经过0.45μm滤膜过滤。 4.1 试剂 4.1.1 流动相:5%乙腈jing(HPLC级)+0.5%乙酸胺+0.1%半胱氨酸,经溶剂过滤器过滤后,放在超声波清洗器中超声20min,除去气泡。 4.1.2 载流:7%HCl(优级纯) 4.1.3 还原剂:0.5%KOH +1.5% KBH4 4.1.4 氧化剂:0.5%KOH +1%K2S2O8 4.1.5 清洗液:CH3OH-H2O(1+1) 4.1.6 提取液:10%HCl+1%硫脲+0.15%KCl 4.2 标准溶液 4.2.1 标准储备溶液:用水配制1000μg/L的Hg2+-MeHg-EtHg的混合标准溶液100mL,保存于4℃冰箱。 4.2.2 标准工作溶液:标准工作液根据需要用混合液逐级稀释配置(混合液包括提取液:流动相:水=3:4:3) 5、仪器与设备 5.1 岛津高压液相泵-SAP10形态分析预处理装置-原子荧光光谱仪

燃煤烟气中汞形态分析的实验研究[1]

燃煤烟气中汞形态分析的实验研究1) 刘 晶 刘迎晖 贾小红 王泉海 张军营 郑楚光 (华中科技大学煤燃烧国家重点实验室,武汉,430074) 摘 要 在一维煤粉燃烧炉台架上采用EPA 推荐的Ontario Hydro 方法,测量了燃烧不同煤种排放的烟气中汞的形态分布情况.结果表明,烟气中汞以颗粒态和气态汞的形式存在.气态汞总量在9 23 g Nm -3范围内,主要以单质汞的形式存在,占气态汞总量的52% 83%,而二价汞占17% 48%.飞灰中汞的浓度大大超过了底灰中汞的浓度,表明汞在飞灰中富集,在底灰中分散的行为.关键词 烟气,汞,形态分布. 在燃煤烟气中存在着多途径的Hg 0 Hg 2+氧化还原转化过程[1],元素汞(Hg 0)易挥发,具有低的水溶性,是大气环境中相对比较稳定的形态,在大气中被长距离地输运 而形成全球性的汞污染.一价汞(Hg 2+2)化合物在大气中很不稳定,而无机汞(Hg 2+ )化合物比较稳定,一般都是水溶性的. 烟气中汞形态的分析方法一般分为两类:第一类是取样分析法,主要包括EPA 方法29,EPA 方法101A,汞形态吸附法[2],MIT 固体吸附剂法[3],有害元素取样链法[4]和X 射线荧光分析法[5].第二类是在线分析法,是基于AAS,CVAAS,CVAFS 和新兴的化学传感器等先进技术而发展起来的,其优点是在线的、实时的分析. Laudal 等[6]在燃煤电厂烟道气中Hg 0和Hg 2+的分离研究中,认为EPA 方法29与固体吸附剂法都会使Hg 2+ 的测定结果偏高,而Ontario Hydro 方法分离这两种形态较为合 适,该方法也是美国环保局(EPA)推荐作为标准的方法.因此,本文采用Ontario Hy dro 方法研究燃煤烟气中汞的形态分布. 1 实验部分 1 1 样品的采集 实验采用小龙潭褐煤,焦作无烟煤和平顶山烟煤三种煤样,煤样的工业分析、元素分析与汞含量如表1所示. 采用美国E PA 推荐的Ontario Hydro 方法进行取样.取样探枪由纯度高、耐高温的石英管制成.抽取的烟气首先经过滤球,过滤其中的固体颗粒,从而实现烟气的气固分离,过滤后的烟气将依次经过8个采样瓶,各种形态的汞将逐一被吸收.1# 3#采样 2002年4月11日收稿. 1)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G1999022212)资助课题. 第22卷 第2期2003年 3月 环 境 化 学 ENVIRONMENTAL CHEMISTRY Vol.22,No.2 M arch 2003

污泥中汞的存在形态

污泥中汞的存在形态 1 引言 在污水净化处理过程中,污水中的汞(Hg)与其它重金属一起通过细菌表面和矿物颗粒表面吸附、或以氧化汞和硫化汞共沉淀等多种方式,最终被浓缩在污泥中.与其它重金属相比,污泥中的汞虽然在含量上偏低,通常在0.1~10.0 mg · kg-1的范围波动.但由于金属汞易挥发,并具有强烈毒性的特性,因此,即使污泥中的汞含量较低,在污泥处理处置过程中仍需要给予高度重视,以便防止汞对环境可能带来的危害. 污水处理厂污泥经过机械脱水,污泥的含水率一般在80%左右,由于污泥含有大量的水分,使得污泥体积庞大,这为污泥的堆放、运输和处置带来了极大的困难.污泥要得到安全彻底的处理,首先必须对污泥进行深度脱水.实践表明,热干化是污泥深度脱水实现减量最有效的方法.在热干化过程中,污泥的物性随含水率降低会发生明显的改变,这必然对污泥中汞的含量及其存在形态产生重要的影响,然而我们对这种影响发生的过程和原因,以及它的影响程度等却知之甚少.而这对于评价污泥中汞的稳定性及其对污泥最终的安全处理恰恰是至关重要的,因为相同总量的重金属汞因存在形态不同,其生物效应和环境效应有较大的差异. 因此,本文选择代表性的污泥类型为研究对象,定量分析污泥中汞的含量及其存在形态的分布特征.同时在模拟污泥干化的条件下,揭示污泥在干化过程中汞含量及其存在形态的动态变化,并分析造成污泥中汞含量和各存在形态发生变化的原因.这不仅对深入了解汞的环境地球化学行为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也为污泥的无害化、减量化和资源化的综合处理提供科学依据.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本次研究的实验材料为3种不同类型的新鲜污泥:市政污泥、印染污泥和造纸污泥,分别采自杭州城市污水处理厂、江阴印染污水处理厂和富阳造纸污水处理厂. 2.2 实验方法 污泥含水率测定:将50 mL瓷蒸发皿置于烘箱内,105 ℃烘2 h,取出后放在干燥器内冷却0.5 h,用万分之一天平称重,记录质量W1;取20 g左右污泥置于烘干后的蒸发皿中,称重记录为W2,然后放入105 ℃的烘箱中烘2 h,取出后放入干燥器内冷却0.5 h,用万分之一天平称重,记录重量后,再放回烘箱中烘2 h,取出后于干燥器中冷却至室温,称重,反复操作,直至恒重,记录最终的质量W3.蒸发的水质量(W2-W3)除以初始污泥质量(W2-W1),得到污泥的含水率. 污泥的pH测定:称取5.00 g污泥样品置于150 mL具塞锥形瓶中,加入50 mL无二氧化碳水浸泡,密封后置于水平往复式振荡器上,在室温下振摇4 h,离心,取上清液用pH 计进行测定.

环境监测答案44762

第一章 1.环境监测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①对环境中各项要素进行经常性监测,掌握和评价环境质量状况及发展趋势; ②对各个有关单位排放污染物的情况进行监视性监测; ③为政府部门执行各项环境法规、标准,全面展开环境监测技术的发展的监测数据和资料; ④开展环境监测技术研究,促进环境监测技术的发展。 2、根据环境污染的特点说明对近代环境监测提出哪些要求? ①三高(灵敏度、准确度、分辨率高) ②三化(自动化、标准化、计算机化) ③多学科、边缘性、综合性、社会性 3、环境监测有何特点? ①环境监测的技术特点:生产性,综合性,连续性,追踪性 ②环境监测的政府行为属性:依法强制性,行为公正性,社会服务性 ③环境监测与环境管理 4、是分析环境监测的地位与作用 环境检测是科学管理和环境执法监督的基础,是环境保护必不可少的基础性工作;环境监测在正确认识环境质量,解决现存或潜在的环境问题,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协调人类和环境的关系,最终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5、简述环境监测的目的与类型?

目的:①评价环境质量②为监督管理控制污染服务③预测预报环境质量④制定环境法规标准规划 类型:安环境对象分为水质监测、空气监测、土壤监测、固体废物检测、生物监测与生物污染监测、生态监测、物理污染监测;按监测目的分为政府授权的公益型环境监测和非政府组织的公共事务环境监测;按监测区域分为厂区监测和区域监测;按专业部门分为气象监测、卫生监测、资源监测等。 6、试分析我国环境标准体系的特点 三级:国家环境标准、国家环境行业标准、地方环境标准 六类: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环境基础标准、环境方法标准、环境标准物质标准、环保仪器设备标准 7、制定环境标准的原则是什么?是否标准越严越好? 原则:①以人为本②科学性、政策性③以环境基准为基础,与国家的技术水平、社会经济承受能力相适应④综合效益分析,实用性、可行性⑤因地制宜、区别对待⑥与有关标准、制度协调配套原则⑦采用国际标准,与国际标准接轨⑧便于实施与监督 控制技术水平、经济条件和社会要求实际情况,并非越严越好 8、环境优先检测有何原则? ①对污染物做全面分析,从中选出影响面广,持续时间长,不易或不能被微生物所分解而能让动植物发生病变的物质做日常监测,具有生物累积性,三只物质、毒性大的、数量大的作优先监测②需要检测的项目必须有可靠的监测手段并保证能获得比较满意的效果③监测

汞形态分析中的前处理技术

第21卷第1期分析测试学报V ol.21N o.1 2002年1月FENXI CESHI XUE BAO(Journal of Instrum ental Anal y sis)Jan.2002 综述 汞形态分析中的前处理技术 何滨,江桂斌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环境分析化学与生态毒理学开放实验室,北京100085)摘要:对近二十年来汞的分离富集技术进行了回顾,并对不同基体样品的分离富集方法进行了总结。 关键词:汞;前处理;分离;富集 中图分类号:O614.2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957(2002)01-0089-06 自然和人类活动导致大量的汞进入大气、水圈和生物圈,随着汞在各种环境中的循环,其化学形态也在不断转化。虽然在环境和生物样品中汞的形态不很复杂,但由于样品基体的复杂性及汞化合物的毒性,使得汞的形态分析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由于样品中汞的浓度一般较低,在进行形态分析前对样品进行分离富集是必不可少的。 形态分析最理想的方法是对样品中待研究的形态进行“原位”分析,即尽量避免对样品进行任何形式的预处理,以保持待研究形态的原始特性不变。但到目前为止,由于缺少高灵敏的选择性检测技术,还不能解决实际样品中的直接“原位”形态分析问题,在进行最后的形态测定前还需要对样品进行富集、分离等预处理。 1汞化合物的萃取富集方法 从环境样品中萃取富集汞化合物的技术大致可以分为以下6种。 1.1酸解溶剂萃取 这种萃取技术以20世纪60年代W estoo[1]提出的在HC l介质中用苯从鱼肉中萃取甲基汞为代表,这一萃取过程需要分几次进行才能得到纯净的甲基汞苯溶液。在此基础上Padber g[2]和Bulska[3]分别在HC l中加入了NaC l,Rezende等[4]在HC l中加入了K Br,而Lansen等[5]则向HC l中加入碘乙酸,再用苯[6]、甲苯[7]、氯仿[4]或二氯甲烷[8]等有机溶剂连续萃取,可从样品中选择性地萃取甲基汞。试验表明,当甲基汞的含量低于0.5n g/L时,苯不能达到完全萃取[9],用半胱氨酸或硫代硫酸钠从苯或甲苯萃取剂中反萃取,可富集汞的化合物[1,10]。但用微波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MIP-AES)测定时,甲苯萃取剂会导致背景值的增加[11]。研究认为,加入络合剂有助于提高氯仿萃取甲基汞的萃取率[4],而加入H g C l2[12]或CuC l2[13]可将固体样品中的甲基汞与复合的—SH基团分离。 1.2碱消化萃取 K OH-甲醇[8,14]和NaOH-半胱氨酸溶液[15]均可将甲基汞从底泥中萃取出来,而不破坏其H g—C键。但与酸相比,由于不易获得较纯的碱溶液,碱萃取法易导致样品的沾污。此外,碱消化萃取法还会导致样品基体中的有机物、硫化物或有色金属离子与汞化合物的共萃取,给后续的预富集、分离和测定带来严重的干扰[13]。 1.3酸挥发预富集 这是一种将待测的汞化合物形态转化成挥发性的衍生物,从而避免用有机溶剂萃取的分离富集方法[5,13]。将均化的固体样品溶于含过量NaC l的稀H2SO4中,用150℃的空气或氮气流蒸馏是分离H g(Ⅱ)和甲基汞的有效方法。所形成的CH3H g C l被蒸馏出来并收集于一密闭试管中,经水冷后储存于黑暗之处以防甲基汞的降解,然后再用原子光谱检测器测定[16]。 目前尚无人将这3种萃取方法对同一样品的萃取率进行比较。H orvat等[13]研究了这3种萃取方法对两种底泥参考物的萃取效率,他们发现,在145℃条件下,用60m L/m in的氮气流从含K I的8 收稿日期:2001-03-14;修回日期:2001-07-11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29825114) 作者简介:何滨(1967-),女,湖南桃源人,副研究员;江桂斌,联系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