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道和心脑血管疾病与气象条件关系的研究进展

呼吸道和心脑血管疾病与气象条件关系的研究进展
呼吸道和心脑血管疾病与气象条件关系的研究进展

交通气象条件分析与评价

交通气象条件分析与评价 一、影响交通的基本气象条件分析 1 暴雨 暴雨是指降水强度很大的雨。气象部门为做好暴雨分析和服务,规定24小时降水量达50—100毫米(含50毫米)为暴雨,100—200毫米(含100毫米)为大暴雨,200毫米及以上为特大暴雨。产生暴雨的重要条件是空气中要含有大量水汽,并有较强的上升对流运动。暴雨的发生和大气环流的季节性变化有密切的关系。引起我国的暴雨天气系统主要有低涡、切变线、气旋、热带气旋、锋面、东风波、飑线等。 2 雾 雾是大量微小水滴浮游空中,常呈乳白色,使水平能见度小于1.0km的天气现象。雾和云都是由浮游在空中的小水滴或冰晶组成的水汽凝结物,只是雾生成在大气的近地面层中,而云生成在大气的较高层而已。雾既然是水汽凝结物,因此应从造成水汽凝结的条件中寻找它的成因。大气中水汽达到饱和的原因不外两个。一是由于蒸发,增加了大气中的水汽;另一是由于空气自身的冷却。对于雾来说冷却更重要。当空气中有凝结核时,饱和空气如继续有水汽增加或继续冷却,便会发生凝结。凝结的水滴使水平能见度降低到1千米以内时,雾就形成了。另外,过大的风速和强烈的扰动不利于雾的生成。因此,凡是在有利于空气低层冷却的地区,如果水汽充分,风力微和,大气层结稳定,并有大量的凝结核存在,就容易生成雾。 3 积雪 积雪是覆盖在陆地和海冰表面的雪层。又称雪被或雪盖。地面气象观测规范规定,雪掩盖的面积达到该地可见面积一半以上的称积雪。按积雪保持的时间分为长年存在的永久积雪和冬季形成夏季消融的季节积雪。地球每年被雪覆盖过的面积有115×106~126×106平方

千米,占地表面积的23%积雪对交通的影响很大。 二、各气象条件对交通的影响评价 1 铁路运输 1.1 暴雨影响铁路运输 据20世纪80年代统计,我国主要铁路干线因水害中断铁路运输平均每年达100次以上,居各不利气象条件之首。最严重的1981年超过了200次。因水害造成的列车脱轨颠覆重大事故,统计的8年中共47次,最多的1981年达到了14次。 其中1975年8月河南省发生特大暴雨,3天雨量超过1000毫米的面积达到1460平方千米,造成两个大水库跨坝,南北交通的大动脉京广线被毁达102千米,中断16天后才恢复单线通车。水害所遗留下来的整治工程,直到1984年底才全部完成。 在我国西南山区,由于山高坡陡,暴雨还能引发泥石流。例如1981年7月9日,成昆铁路段降暴雨造成突发性泥石流,把成昆线下游某大桥冲毁。一列游客列车的两台机车及一节行李邮政车、一节客车落入桥下被泥石流冲走,另有两节客车翻在桥台下的山坡上,旅客伤亡270人。 1.2 积雪对铁路运输的影响 在高山上或冬季寒冷多雪地区,积雪封锁铁路交通的事也常发生,雪深超过40厘米。行车速度就被迫降低,70厘米以上就不能行驶了。1984年1月中旬,长江中下游地区降大雪,沪宁铁路被雪覆盖,南京及附近地区雪深超过30厘米,铁路运输被迫中断36小时之久。其实有些情况下也非火车不能在轨道上行驶,主要是湿雪冻雨倾倒电线杆、拉断电线,使铁路指挥系统失灵所致。1983年4月底,黑龙江齐齐哈尔滨地区连降大雪,3天降水量达80毫米—90毫米(折合新雪厚度为80厘米—90厘米),是80年来当地春季最大的雨雪天,导致铁路沿线电线杆被折断、压倒共3000余根,造成停电,通讯中断,铁路一度陷于瘫痪。 2 公路运输

常见疾病与气象条件

常见病与气象医学 什么是气象疾病 气象条件对人类的健康与疾病有着明显的影响。季节、气候、温度与节令的变化, 从而引起疾病的发生或旧病重发,如夏日之中暑,冬令之冻伤,而流行性感冒、心脑血管疾病和风湿性关节炎等发病率也与天气变化有密切的关系。环境太潮湿极易患上结缔组织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和硬皮病等结缔组织疾病,对人类尤以女青年威胁最大。“水土不服也是一种气象疾病,它是由于环境改变后人体的某些生理机能调不到与其所处气候环境相适应所产生的一系列不适。 什么是气象医学 气象医学是大气科学和医学之间的边缘学科,它涉及到气象学、生物学、地理学、统计学、生态学、生物学、流行病学、环境卫生学、大气物理学和大气化学等多种学科,是一门综合性的边缘学科。医学气象的重要性正在为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 我国对医学和气象问题的认识较早,在二千多年前这门科学便已萌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籍《内经》,即有对气象医学的论说:“春三月,此为发陈”,明确指出陈旧的疾病,在春天易于复发。“夫百病者,多以旦慧、昼安、夕加、夜甚,何也?歧伯曰:四时之气使然”。经文虽简,但意义深奥。大意是,疾病有其内在的规律,得病后症状呈周期性加重与缓解情况之表现,由于自然环境的周期性变化,导致病情的周期性消长。 气象医学的应用 1.雷雨疗法 研究发现,每场雷雨过后,空气中的气体分子在雷电的作用下,离解出带负电的负氧离子。研究人员还作过测算,雷雨过后,每立方厘米空气中的负氧离子数目可达一万多个,而晴日里的闹市区,负氧离子数目只有几十个。被称作“空气的维生素”的负氧离子,对人体健康非常有利。 所以医学家模拟雷雨的神奇作用,把负氧离子引进了病房。结果发现,当室内空气中的负氧离子与正离子的比例控制在9:1的时候,对气喘、烧伤、溃疡以及其它外伤的治疗有促进作用;可使室内细菌减少,有预防新生儿感染的作用;同时,对过敏性鼻炎、萎缩性胃炎、神经性皮炎、关节痛等病症也有积极的治疗作用。 2.冰雪降温 当患者体温超过38℃时,把冰袋或雪袋放置于头部,再配合冷水或酒精擦身,其降温效果常常比药物还要好。用这样的方法降温,可明显降低脑组织的耗氧量,提高脑细胞对氧的耐受力,能有效地防止高热惊厥。局部冰敷对局部红肿热痛有消炎止痛作用,尤其早期使用,可使疖、痈、局部淋巴管炎、蜂窝组织炎、乳腺炎等疾病的炎症反应减轻,加上药物治疗,病症可以尽早痊愈。 3. 预防传染疾病 很多传染病有明显的的季节和气候特征:如乙脑的年发病率与当年4月份平均气温及当年7月份的降水量呈负相关;疟疾发病人数与各月雨量有正相关的关系。然而由于在未发现病原体以前,往往误认为是天气造成这些疾病的直接原因,而现已查明,病原体、媒介物等都可受季节与天气的影响。 气温、降雨量两个气象因素对同期蚊虫密度的影响,蚊虫密度还受到其它诸多因素如水温、湿度等的影响,可用于蚊虫虫情的预测。一般地说,蚊虫在10℃以下出现滞育,0℃左右失去活动力,-10℃左右体液冻结死亡,10℃以上有吸血活动,25~32℃最适宜生长繁殖;温度太高也不利蚊虫生长,如持续37℃以上数天,蚊虫滋生地的积水会蒸发干,蚊虫无法产卵繁殖后代,造成数量减少,密度降低。了解这些知识后,我们

气象要素

第一章海洋气象要素 第一节大气概述一.几个重要的专业术语 1.大气(Atmosphere):包围地球表面的整个大气层。 2.气象要素(Meteorology elements):反映大气状态的物理量或物理现 象,主要有:气温、气压、风、湿度、云、能见度和天气现象P40。 3.天气(Weather):指一定区域在较短时间内各种气象要素的综合表现。天气表 示大气运动的瞬时状态。 4.气候 (Climate):指某一区域天气的多年平均特征,其中包括各种气象要素 的多年平均及极值。气候表示长时间的统计平均结果. 二、大气成分 1.大气主要成分:大气主要由多种气体(干空气)、水汽和悬浮的杂质构成。 (1)干空气(Dry air):(除水汽和杂质以外的空气)主要成分为氮(78.09%)、氧(20.95%)、氩(0.93%)、二氧化碳(0.03%)。稀有气体:氢、氖、氦、氪、氙、氡、臭氧等。(2)大气是可压缩气体,大气密度随高度增加而迅速减少。观测表明,10公里以内集中了75%的大气质量,35公里以下则达99%,近地面空气标准密度为 1.293千克/立方米。影响天气气候变化的主要大气成分为二氧化碳、臭氧和水汽。 2.大气中的易变成分 (1)二氧化碳(carbon dioxide):平均含量0.03%,若达到0.2-0.6%,就对人体有害。二氧化碳能强烈地吸收和放射长波辐射,?对地面和大气的温度 分布有重要影响,类似温室效应,直接影响气候变迁。含量城市多于农 村,夏季多于冬季,室内多于室外。 (2)臭氧(ozone):主要存在于20-40公里气层中,又称臭( Ozonsphere)。 臭氧是吸收太阳紫外线的唯一大气成分,若没有臭氧层,人类和动 物、?植物将受到紫外线的伤害。 (3)水汽(vapour):含水汽的空气叫做湿空气(wet air)。空气中的水汽含量随纬度、时间、地点而变化。湿空气在同一气压和温度下,只有干空气密度 的62.2%。大气中水汽含量范围在0~4%,具有固、气、液三态,是常温下

农业气象学的定义、任务与内容

农业气象学是研究气象条件与农业生产相互作用及其规律的一门科学。农业生产决定于生物本身的特性,同时也决定于气象条件等环境因素。而气象条件又是影响农业生产的诸多因素中最活跃的因素。它不仅为生物提供基本的物质和能址,构成生物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的外部条件,而亘光、热、水、气等气象条件的不同组合又强烈地影响着土壤、水的物理特性和状况,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农业生产,因此,农业气象学的形成与发展是与农业生产密切相联的,也是由农业生产决定的。它是农业科学与气象科学相互渗透的边缘科学。农业气象学一方面研究农业生产对气象条件的要求和反应,研究气象条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同时也研究农业对象对气象条件的影响,从而不断地揭示和解决农业生产中存在的气象问题,以谋求农业的高产、优质、高效益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农业气象学的主要内容包括农业生物与气象的关系;农业气候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农业小气候的利用与调控;农业气象灾害发生规律及其防御;农业气象情报、预报服务和农业气象理论与方法研究等。 农业气候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农业气候资源研究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充分、合理地开发、利用气候资源,同时还要科学地保护气候资源。众所周知,光、热、水、气是植物生长所必需的能量和物质,是重要的农业气候资源。农业气候资源的分布及其不均衡性,必然给各地带来明显的季节和年际变化特征,这就需要从实际出发,客观分析一个地区的农业气候资源多年平均状况和长期变化规律,因地制宜地确定作物布局、种植制度和农林牧渔的生产类型与结构,为规划和指导生产提供依据。https://www.360docs.net/doc/616295058.html, 农业小气候的利用与调控技术农田小气候、林业小气候、水域小气候.以及各种人工影响措施(如地膜授盖、风障、防风林等).的小气候效应研究,对于改善作物生长环境,预报不利气象条件,有着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加强了农田能量平衡及光、温、湿、风分布规律的研究,为调节和改善作物生长的小气候状况提供了理论根据。 农业气象灾害发生规律及防御技术研究农业气象灾害,包括干早、洪涝、低温、霜冻、冰雹、台风等对农业的影响,历年受到各方面的重视。多年来,各地系统地研究了干早、洪涝、低温冷害、干热风、霜冻等发生规律,包括危害时期、危害指标和危害机制.以及各项行之有效的防御技术与措施,对于防灾减灾、夺取农业丰收有重要作用。 农业气象情报、预报服务开展农业气象情报、预报研究,是为农业生产服务的重要手段,其种类较多,主要有:农用天气预报、农业气象灾害预报、作物生长期预报、作物生长状况及产址预报等。.将准确、及时的各种农业气象情报、预报正确运用于生产过程中,可以取得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农业气象理论与方法研究这是农业气象学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提高农业

气象条件对建筑施工的影响分析

气象条件对建筑施工的影响分析 发表时间:2018-06-14T14:20:13.830Z 来源:《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4期作者:安巍1 孙琪2 韩志鹏3 [导读] 极端天气事件的发生强度和频率也持续增加。因此,必须明确各类典型天气条件对建筑施工的具体影响。 1.黑龙江省气象局机关服务中心黑龙江哈尔滨 150030; 2.黑龙江省气象台黑龙江哈尔滨 150030; 3.黑龙江省气象局机关服务中心黑龙江哈尔滨 150030 摘要:本文主要分析了温度、湿度、降水、大风等天气现象对建筑施工的产生的各类影响及危害,并对各类天气条件下建筑施工适宜度进行了测评,从而阐明建筑施工与气象条件关系紧密,建筑施工行业本身无不受到天气条件的巨大影响。 关键词:天气条件;建筑施工;影响 温度波动、湿度、降水、大风等天气现象的发生往往带有突然性、不确定性。会对室外建筑施工的设备安装、材料储存运输、人员健康安全等方面造成影响,拖延施工进度、影响施工质量,从而导致施工方经济利益受损。伴随着全球气候变化,极端天气事件的发生强度和频率也持续增加。因此,必须明确各类典型天气条件对建筑施工的具体影响。 1.温度对建筑施工的影响 温度是用来表示大气冷热程度的物理量,通常所说的是指距地面1.5米高处所设百叶箱测量的气温。温度是建筑施工中重要影响条件之一。 1.1温度对施工人员的影响 夏季的炎热高温和冬季的寒冷冰冻都会让室外施工人员感到不适,因此温度也是能否提高施工人员工作效率的主要气象因素。根据有关材料显示,人体最适宜的户外活动温度是20℃,睡眠温度是24℃。考虑室外施工阳光、机械运转散热等因素,可确定在施工期间,室外环境温度在16~23℃为最适宜,工人工作效率值最高。 1.2温度对混凝土工程的影响 控制混凝土的最适合温度,是提高混凝土耐久性的一个关键因素,温度与混凝土的水化密不可分。当温度低于4℃时,水化作用变得迟缓,气温低于0℃时,混凝土中的水分发生冻结,水化作用处于停滞。这时混凝土表层温度偏低,内部温度相对较高,形成内外温差,从而产生混凝土内应力,且由于内部水分冻结后体积发生膨胀,极易有裂缝产生。如果混凝土在灌注完成后一昼夜间就遭遇冻结,其自身强度会骤降50%以上。为此,在搅拌过程中加入混凝剂,可以促进凝结硬化过程,提高强度。在灌注工作完成后,采取蓄热法或铺盖草帘对混凝土进行养护,也可以避免因收缩产生的裂缝。 温度过高时,混凝土内水分被大量蒸发,致使砂石的含水量减少,在拌合时适量增加水量,若气温达到30℃以上时,需要添加缓凝剂,以防止高温削弱混凝土抗拉强度,导致混凝土构件出现裂缝。 1.3温度对建筑物外立面装修的影响 在冬季,气温过低会导致水泥灰浆、各类涂料等装修材料的凝固、冻结,降低其凝结力,从而影响整体装修质量。冬季低温及干燥的空气会使涂料、水泥灰浆等表面快速干结,而内层却保持潮湿,开裂、不平整等现象随之产生。此外,有些建筑夏天气温升高后,所安装的板材会膨胀起鼓、变形或错位,也是由于最初建筑施工时,低温环境下板材处于收缩状态所引起的。 1.4温度对土方工程的影响 低温致使冻土产生,会对挖掘、基坑、基槽及管沟的开挖与回填,施工场地的平整等施工开来困难,尤其是施工期地面积水的排除、清理。 2.湿度对建筑施工的影响 湿度是用来表示空气中所包含水汽的多少或者空气潮湿程度的物理量。 混凝土进行养护作业时,最佳的相对湿度为90%。当相对湿度小于90%时,混凝土中水分蒸发速度加快,会影响其强度,需要采取加盖草帘,增加洒水。当相对湿度大于90%则对室内装修中喷浆、粉刷、贴纸产生影响。尤其是对水性涂料施工影响很大,一方面涂料干燥很慢,或不能干燥成膜,另外易造成流坠,泪眼状弊病。 此外,水泥具有很强的吸湿性,长期暴漏在湿度大的空气中,极易受潮,发生变质、形成硬结,导致不能正常使用。 3.降水对建筑施工的影响 地面从大气中获得的水汽凝结物,总称为降水。通常情况下,降水对建筑施工的主要影响表现在混凝土工程施工、土方工程施工、吊装及手脚架安装施工等过程中。并且影响不只局限于降水发生的当日,累计的降水量也是影响工程施工进度的因素。 3.1降水对混凝土工程的影响 混凝土属于结构承载材料,但其属性与钢材。木材等不同,在施工作业时本身并没有强度,必须通过灌注成型并硬化到要求程度后才具备承载能力。绝大多是工程施工中混凝土浇筑都是在室外露天情况下进行,因此降水会改变混凝土的水灰比。有关资料显示:通过对不同含水率混凝土铸件的抗压、劈裂抗拉、环压抗拉三方面强度的测试,得出如下结论: (1)增加混凝土含水率会减小其抗压强度和环抗压强度但对劈裂抗压影响很小; (2)烘干干燥会使混凝土环压抗拉强度大幅下降,但是相应增大其抗压强度和劈裂抗拉强度。 综上所述,降水的发生降低了混凝土的抗压强度。 3.2降水对建筑物外立面装修的影响 当降水量不足10毫米时,对檐涂料、刷胶、屋顶油毡纸铺设和沥青的浇灌产生影响。当降水量达到10~15毫米时,在砌墙工程进行时砂浆水泥会被冲刷流失,影响建筑整体质量。当降水量达到25~50毫米时,会发生坑沟积水,并因混凝土被严重冲刷,导致离析并最总产生施工缝。此外,秋冬季节施工期出现霜降、雪、雾凇等降水,会使道路湿滑,人员行动不便,影响工程运输。 4.风力对建筑施工的影响 在建筑施工过程中,风力大于3级时,钢筋会左右摇摆而无法进行对头焊接工作;风力大于4级时,会使砌墙所用拉线不直,吊线随风晃动,最终导致墙体出现弧度;风力大于5级时,砖瓦及毛坯墙遮盖物容易被掀开吹走。 据统计,风速随地面至高空的高度升高而加大,通常每升高30m,风速约增加2m/s,4级以上的大风天气,施工塔吊就不能转动自如,

用电需求气象条件等级

用电需求气象条件等级 Weather Condition Ratings for Electric Power Requirement (征求意见稿) 、/. —L- 前言 本标准的附录A 为资料性附录。本标准由中国气象局提出。本标准由中国气象局政策法规司归口。本标准由湖北省气象局气象科技服务中心负责起草。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洪国平、胡宗海、罗学荣本标准是首次发布。 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条件的改善,致冷、取暖等第三产业和居民生活用电占全社 会用电量的比例越来越大,大城市致冷、取暖用电比例更高,经常带来电网高峰或尖峰负荷,这部分电能是很难预测、很不稳定、又常常给电网运行安全带来隐患,我们称之为气象敏感负荷(电量),科学预测致冷、取暖导致的气象敏感负荷和用电是各电网公司电力调度部门非常关心的技术。而致冷、取暖完全是由气温、湿度、风等气象要素决定的,研究气温、湿度、风等气象要素与电力负荷、用电量的关系,并进一步研究各因子对气象敏感负荷(电量)的贡献,分别组合成气象敏感负荷指数和气象敏感用电量指数。统计分析气象指数不同范围对应的不同级别负荷或用电量,从而实现对气象敏感负荷和气象敏感用电量的评估和预测。到目前为止,全国很多地方都 开展了气象要素对用电需求影响的研究,但还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全国适用的方法和标准,缺乏同一性和可比性,不利于气象部门开展电力气象服务工作,为贯彻“公共气象、安全气象、资源气象”的理念,实现气象服务“五满意”,有必要制定全国统一的用电需求气象条件等级行业标准,为气象部门更好地开展电力气象服务,为地方经济发展和建设小康社会服务。 随着技术进步及电力气象服务研究的深入开展,本标准尚需不时修订,由于气候差异性大,不同地方使用本标准时须根据当地气候特点加以修订,以使其具有更好的适用性和规范性。 用电需求气象条件等级的制定 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用电需求气象条件包括:气象敏感负荷条件和气象敏感电量条件。本标准规定了气象敏感负荷条件等级和气象敏感电量条件等级制定方法及其计算方法。本标准规定了用电需求气象要素:气温、相对湿度及风速。 本标准适用于适用于气象敏感电力负荷、气象敏感用电量的评价,适用于气象敏感电力负荷、气象敏感用电量的预测。 2 术语和定义、缩略语下列术语及定义、缩略语适用于本标准。 2.1 术语及定义 2.2.1 气温 气温Temperature 空气的温度,用C表示。 2.2.2 日最高气温 日最高气温daily maximum air temperature 一日内空气温度的最高值。以摄氏度(C)为单位。 2.2.3 日平均气温 日平均气温daily mean air temperature 一日内空气温度的平均值。以摄氏度(C)为单位。

影响空气质量的气象条件分析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616295058.html, 影响空气质量的气象条件分析 作者:梁广秋 来源:《绿色科技》2016年第08期 摘要:针对若干气象条件进行了研究,选取5个代表性城市的三年空气质量状况和与其对应的历史天气条件数据资料,分析了空气质量状况与历史天气条件的关系。结果表明:从数据分析的结果来看,空气质量与天气条件有着密切关系,不同的天气状况,对应不同的空气污染物质的稀释、分散能力。 关键词:大气污染;气象条件;空气污染指数 中图分类号:X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6)08005204 1 引言 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工业和交通运输业的飞速发展,导致人类生存的大气环境日趋恶化,雾霾天气时有出现,严重危害人类的健康。大气污染已成为全世界最为关注的环境问题之一,评估一个国家、一个城市的现代化水平,环境质量日益成为了一个重要的参考依据[1]。空气污染指数(API)[2]使公众对空气污染水平有相对直观的了解,是依据大气污染物的浓度计算出来的。一般来说,大气质量监测单位会监测几种大气污染物质分别计算对应的指数,然后在指数中选取最大的值为最终的空气污染指数值。不同的地方计算空气污染指数的方法和原则不尽相同。在我国,监测控制的大气污染物质包含:可吸入颗粒物(PM10)、O3、NO2、SO2等[3]。 2 研究现状 我国关于气象条件对空气质量的影响也做过相关的研究,例如孙韧、刘长霞等在海洋性气候对天津市滨海地区空气质量的影响及预报中,统计分析了影响滨海地区天气形势,将天气形势分为不同的区域,得出不同大气形势产生不同的气象条件,从而影响环境空气质量的结论[4]。赵惠芳、杨建东等对晋江市2006年到2007年内的环境监测数据及同一时期气象数据资料研究分析,得出在副热带高压、冷空气和台风等天气形势影响下,大气质量相对较好[5];在 入海高压后部偏东气流、弱冷空气影响后期等天气形势的作用之下,空气质量轻微污染[6]。 王淑云、节江涛等基于沧州市2002年6月1日到2004年5月31日的环境空气质量及与之对 应的气象资料也做过相关研究。杨义彬也在收集数据的基础上对成都市的空气质量与温度、风速、大气逆温、降水等相关关系作了系统的分析研究。王宏、林长城等将影响福州市的天气条件分为十个等级,并与其对应的空气质量资料结合,分析了不同天气形势对于空气质量的影响[7],研究结论显示地面倒槽和锋前暖区是最不利于大气污染物质分散的天气型,空气质量相

6、气象和气候旅游资源

第六章气象和气候旅游资源 学习目的 首先,了解气象气候对旅游的影响,掌握气象气候旅游资源的概念及其分布的特殊性;其次,掌握特吉旺气候旅游资源评价的基本理论与基本 方法;第三,了解宜人气候的分布规律;第四,掌握各种奇妙的气象景观 产生的条件及分布规律。 主要内容 ●气象气候与旅游 气象气候生理需求心理需求 ●宜人的气候 衡量标准分布 ●奇妙的气象景观与冰雪运动 自然奇观人工美景冰雪运动 第一节气象、气候与旅游 气象是地球外围大气层中经常出现的大气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的总称。它包括:冷、热、干、湿、风、云、雨、雪、霜、雾、雷、电、虹、霞、光等。气象是瞬息万变的。气候则是指某一地区多年天气状况的综合,不仅包括该地相继稳定发生的天气状况,也包括偶尔出现的极端天气状况。 气象、气候是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之一。气候的差异性及其分布规律,造成了自然地理环境及人文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同时决定着自然地理环境,影响着人文地理环境的分布规律。 人类的一切旅游活动都离不开地理环境这个大舞台。人们在旅游过程中追求的是美好、舒适的环境,赏心悦目的奇特景观和尽兴尽致的娱乐与运动。这一切都离不开决定环境特征的主导因素——气象和气候。由于气象气候的地域差异,造成自然旅游资源的游览观光内容及旅游活动项目的地域性;由于气象气候的季节性节律变化,导致人类旅游行为发生的同步变化,因而形成旅游业淡、旺季交替的变化节律;由于气候条件存在着明显的优劣差异,因此气候对旅游客流具有决定性的导向作用。因而气候与旅游者的行为、旅游资源的分

布、旅游业的分布与发展方向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所谓气象、气候旅游资源,并非是它们的全部,而是指具有能满足人们正常的生理需求和特殊的心理需求功能的气象景观和气候条件。满足人们正常生理需求的气候条件是指,人们无须借助任何消寒、避暑的装备和设施,就能保证一切生理过程正常进行的气候条件,即人们俗称的“宜人的气候”。具不具备“宜人的气候”条件及其条件持续时间的长短,是非特殊功能的旅游地开发的先决条件,也是旅游季节长短的决定条件。因此,气候旅游资源不仅存在于以优越的气候条件为主要吸引力的消寒避暑胜地,而且是任何一个旅游环境必不可少的重要构成因素,也称其为背景旅游资源。故气候旅游资源的分布规律具有地域性、特定性的特点,也具有普遍性的特征。这是气候旅游资源不同于其他旅游资源的特殊性。 第二节宜人的气候 一、宜人气候的衡量标准 气候的组成要素包括:气压、气温、空气干湿度、风力、降水、日照率等。各气候要素对人体的生理影响是综合性的,不同气候要素的组合对人体产生不同的生理影响。如,同一气温状况下,空气相对湿度变化,人体的温度感觉就不一样;同一温度下,风速不同,人体的温度感觉也不相同。经过对人体状况受天气影响的长期研究,现代疗养学家认为,天气除影响人体的健康外,还影响着人的情绪。若仅从人体一切生理过程正常进行的角度来确定,在标准大气压状况下,气候是否宜人是根据皮肤的温度、出汗量、热感和人体热量调节系统所承受的负担来确定的。它主要是取决于使人感到舒适的气温、湿度与风效(空气运动带走体表热量、水分,对体温的外在调节效应)三项指标。若兼顾人体的健康与情绪,则除上述指标外,还应考虑到日照时数指标和天气变率指标。如何衡量气候宜人与否,目前有两种定量评价的方法和采用的标准。 1.舒适指数与风效指数 舒适指数与风效指数是目前我国使用较为普遍的气候宜人程度的衡量标准。这原是特吉旺(W\5H\5Terjung.1966)在对美国大陆生理气候的评估研究中,设计的两个评价指数。特吉旺选用气温、相对湿度与风速三项指标,用气温和相对湿度的不同组合来表示舒适程度的不同状况,用气温和风速的不同组合来表示风效状况。这两项指数的综合是确定各地,一年内宜人气候时段,即旅游季节长短的依据。 (1)舒适指数即人们对周围空气环境感觉舒服的程度。根据大多数人的感觉,特吉旺把气温与相对湿度的不同组合分为11类(表6.1)。各月舒适指数的级数可通过查舒适指数列线图(图6.1)获得。根据天气要素的昼夜变化节律对人体生理活动规律的影响,通常采用月平均最高气温和月平均最小相对湿度以及月平均最低气温和月平均最大相对湿度四个指标,查得昼(即白天最高气温时)、夜(即凌晨最低气温时)的舒适指数,再按下页表6.2所示

气象学测试题(做)

第一章地球大气 第一节大气的组成 1.大气由干洁大气、水汽和大气杂质所构成 2.大气中的臭氧主要集中在10~50 km高度,称为大气臭氧层,其最大浓度层出现在20~30 km高度处。 3.大气臭氧层能够强烈吸收太阳紫外线辐射,形成平流层逆温,并对地球生物形成重要的保护作用。 4.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甲烷等能够强烈吸收地面辐射并放射大气辐射,对地面形成温室效应。 第二节大气的铅直结构 1.根据大气温度随高度的分布特点和大气铅直运动的状况,可将地球大气层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成层和散逸层。 2.对流层中存在着强烈的平流、对流和乱流运动。 3.对流层分为下层(摩擦层、行星边界层)、中层、上层和对流层顶。 4.贴地层是指距地面2 m的气层。 5.对流层和中间层大气的温度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对流运动强烈。 6.平流层和热成层大气的温度随高度的增加而升高。 7.习惯上将极光出现的最大高度(1000~1200 km)作为大气上界。 第三节气象要素 1.气象要素包括日照、辐射、温度、湿度、气压、风、云、降水、蒸发、能见度、天气现象等。 2. 天气现象是指大气中或地面上产生的降水、水汽凝结物(云除外)冻结物、干质悬浮物和光、电现象,也包括一些风的特征。 第二章辐射 第一节辐射的基本知识 1.太阳短波辐射:l mm,lM= mm 0.1~4微米 8 地面长波红外辐射:l 3~80mm,lM=10mm 大气长波红外辐射:l 4~120mm,lM=15mm 2.辐射通量密度:单位时间通过单位面积的辐射能。单位J/(s^m2) 或 W/m2。 3.光通量密度(照度):单位面积上接收的光通量。单位: lm/m2(流明)。 第二节太阳辐射 1. 太阳高度角(h):太阳光线与地平面之间的夹角。 2.正午时刻的太阳高度角h=90。 - φ + δ(φ观测点纬度,δ观测时间的太阳 倾角即赤纬,太阳直射点纬度) 春秋分δ= 0。 ,夏至δ= 23.5 。 ,冬至δ=-23.5 。 3. 太阳方位角:阳光在地平面上的投影与当地子午线之间的夹角。 4. 可照时数(昼长):一天中从日出到日落所经历的时间数。 5.可照时数北半球冬至→夏至加长,夏至→冬至缩短。 6.可照时数随纬度增加而加长,夏季尤为显著。 7. 光照时间=可照时数+曙幕光时间。 8.曙幕光时间夏长冬短,随纬度增加而加长。 9.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减弱方式:吸收作用、散射作用、反射作用。

灰霾产生的气象条件分析

灰霾产生的气象条件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经济规模迅速扩大和城市化进程加快,大气气溶胶污染日趋严重,由气溶胶污染造成的能见度恶化事件越来越多,我国部分地区灰霾天气迅速增加。作为一种灾害性天气,由灰霾引发的环境效应问题和气候效应问题,引起了科学界、政府部门和社会公众的关注。那么,什么是灰霾?灰霾的主要成分是什么?我们所熟知的风、温、压、湿等气象因子在灰霾形成过程中又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呢? “灰霾”一词的科学定义最早出现于2002年12月15日在北京召开的“我国区域大气灰霾形成机制及其气候影响和预报预测研讨会”上,由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的青年科学家依据国外文献中的“Gray Haze”直译为“灰霾”,用来描述由人类活动增加导致的城市区域近地层大气的气溶胶污染导致能见度恶化现象。在中国气象局《地面气象观测规范》中对“灰霾”有如下定义:“大量极细微的干尘粒等均匀地浮游在空中,使水平能见度小于10公里的空气普遍混浊现象,使远处光亮物体微带黄、红色,使黑暗物体微带蓝色。”而2010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行业标准》则给出了更为技术性的判识条件:“当能见度小于10公里,排除了降水、沙尘暴、扬沙、浮尘等天气现象造成的视程障碍,且空气相对湿度小于80%时,即可判识为霾。” 由此可知,灰霾的核心物质是大气中悬浮的气溶胶颗粒。正是由于颗粒物的散射、吸收带来的消光作用,降低了空气能见度,给人造成“雾蒙蒙”之感。颗粒物即总悬浮颗粒物(TSP),按照大小可以分为巨粒子(如降水粒子、云雾粒子、沙尘)、粗粒子(如海盐、土壤尘、火山灰)、细粒子(如硫酸盐、硝酸盐、有机物等)、超细粒子(如碳颗粒)等,其中容易造成灰霾天气的主要是细粒子。细粒子也称为PM2.5,是指环境空气中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2.5微米的颗粒物,研究表明,我国城市中大量的PM2.5直接或间接地来源于燃烧过程。 我们知道,排入大气中的污染物主要来源于自然排放和人类活动的排放,在一段时期内,无论是自然排放、还是人类活动排放的气溶胶粒子的总量是大致稳定的,那为什么有时出现严重的灰霾天气,有时又是蓝天白云呢?决定性的控制因素就是气象条件。在不同的气象条件下,同一污染源排放所造成的地面污染物浓度可相差几十倍乃至几百倍,这是由于大气对污染物的稀释扩散能力随着气象条件的不同而发生巨大变化的缘故。 那么,影响灰霾形成的主要气象因子有哪些呢? 一、从大范围看,需要合适的大尺度环流形势。我们知道,大气稳定度和大气对污染物的扩散能力取决于高低空大气环流的配置。通常采用500hPa和地面的天气系统来分类,主要依据500hPa槽所处地理位置、移动速度和方向以及相应的地面高低压系统的配置情况,灰霾天气过程发生时的环流形势可分为中阻塞性、南支槽型和纬向型三种。不论哪种形势,对应在地面上,我国东部均形成高压控制的均压场,水平气压梯度较小,导致地面风速较小,且大气层结稳定,不利于污染物的扩散。 二、从水平风场看,出现气流停滞区,近地面静风或弱风现象增多。随着城市建设的迅速发展,大楼越建越高,增大了地面摩擦系数,使气流经城区时明显减弱。静风现象增多,不利于大气污染物向城区外围扩展稀释,并容易在城区内积累高浓度污染。 三、从热力结构看,边界层存在强逆温现象。通常情况下,在低层大气中,气温是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的。逆温层好比一个锅盖覆盖在城市上空,使城市上空出现了高空比低空气温更高的逆温现象。污染物在正常气候条件下,从气温高的低空向气温低的高空扩散,逐渐循环排放到大气中。但是逆温现象下,低空的气温反而更低,导致污染物的停留,不能及时排放出去。 四、从湿度条件看,常伴随强日照和低相对湿度。2010年出台的国家行业标准“QX/T 113-2010, 霾(灰霾)的观测和预报等级”中规定相对湿度在80%以下基本判定为灰霾,而

气候对旅游业发展的影响

目录 中文 ——以抚仙湖沿岸旅游业为例............................................... II 摘要.................................................................... II ABSTRACT............................................................. III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IV 1.旅游气候的概述 (1) 1.1旅游气候的涵义 (1) 1.2旅游与气候的关系 (1) 2、气候因素对旅游业的影响 (1) 2.1影响景观的季相变化 (1) 2.2影响旅游流的时间和空间分布 (2) 2.3影响旅游者的旅游动机 (4) 3.气候因素对抚仙湖旅游业的影响 (4) 3.1抚仙湖沿岸气候特征及其影响 (4) 3.2各气候因素对抚仙湖旅游的具体影响 (6) 4. 利用气候因素发展旅游业的措施 (8) 4.1政府部门调控措施 (8) 4.2微观企业针对气候影响的具体措施 (9) 5.结论语 (10) 参考文献 (12) 气候对旅游业发展的影响

——以抚仙湖沿岸旅游业为例 摘要 旅游是一项探求知识,开拓眼界,调节生活的一项有益的文化体育活动。气候是一个地区发展旅游业的先决条件,是开展旅游活动的重要条件。而旅游者有着各式各样的目的,气候是人们外出旅游的重要动机之一。同时气象和气候既有直接的造景功能和间接的育景作用;又是开展旅游活动的有利因子,也是开展旅游活动的障碍因子,这就要求旅游者在安排游程时考虑气象、气候因素,以应付不测风云,趋利避害,因地制宜,因时制宜,调整旅游项目和内容。本文就是要研究抚仙湖的基本气候规律和特征,分析气候优势和不足,为科学地开发旅游资源服务,也便于旅游者选择自己的旅游目的地。 关键词:旅游气候抚仙湖政府部门旅游企业

影响农业生产的主要气象要素

影响农业生产的主要气象要素 摘要 影响农业生产的主要气象要素有光照、温度、水分、风等气象因素。 概述 气象条件对农业生产过程有着重要影响,主要包括光照、温度、水分、风等气象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光照 光照是农作物进行光合作用的能量来源,是叶绿体发育和叶绿素合成的必要条件,光能调节农作物体内某些酶的活性,因此光照对农作物的生长发育影响很大。光照与农作物光合作用没有固定的比例关系,但是在一定光照强度范围内,在其他条件满足的情况下,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加,光合作用的强度也相应的增加。但光照强度超过光的饱和点时,光照强度再增加,光合作用强度不增加。光照强度过强时,会破坏原生质,引起叶绿素分解,或者使细胞失水过多而使气孔关闭,造成光合作用减弱,甚至停止。光照强度弱时,农作物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质比呼吸作用消耗的还少,农作物就会停止生长。一般作物在强光下,株高降低、节间缩短、叶色浓绿、叶片小而厚、籽粒饱满、根系发达;弱光下作物节间较长、株高增加、根系发育不良、抗性降低。 温度 农作物的生长存在着一定的温度范围,大多数农作物能够适应的温度变幅在15摄氏度到40摄氏度之间。温度低于或高于此上下限,则生长缓慢。温度影响农作物的生理生化过程,如光合作用、呼吸作用、蒸腾作用等等。比如对光合作用,温度升高,光合作用增强,但当温度高于光合作用的最适温度时,光合速率明显地表现出随温度升高而下降,这是由于高温引起催化暗反应的有关酶钝化、变性甚至遭到破坏,同时高温还会导致叶绿体结构发生变化和受损;呼吸作用也随温度升高而增强,在极高温度下,在维持短时间强呼吸后,呼吸速率急剧下降。 水分 水分约占农作物体重的70%~90%,不仅是农作物体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农作物进行光合作用、呼吸作用以及对土壤中养分的吸收等生理活动所不可缺少的。合理控制水分是农作物正常生长和发育的重要保证,如果水分不足以补偿农作物因蒸腾作用和代谢活动消耗的水量时,嫩枝和叶片就会出现萎蔫现象,影响其正常的生长和发育。反之,如果水分供应过多,不仅会引起植株徒长,还会导致作物根部缺氧,呼吸作用降低、难以吸收养分造成作物枯萎甚至死亡。 风 风也是作物生长发育的重要生态因子。风速增加,空气乱流加强,使作物内外各层次之间的温度、湿度得到不断的调节,有效避免某些层次出现过高或过低的温度、湿度,以利于农作物的生长发育;风能减少大气湿度,破坏农作物内水分平衡,使成熟细胞不能扩大到正常的大小,结果所有器官组织都小型化、矮化;风能够把农

健 康 管 理 师 考 试 模 拟 试 题及答案(3)

健康管理师考试模拟试题及答案(3) 一、填空题(每小空0.5分,共计20分) 1.健康管理是一种对个人及人群的健康危险因素进行全面管理的进程。 2.健康管理从疾病预防学分为三级预防。 3.决定健康的主要因素是生活形式及行为。 4.健康教育是指在帮助对象人群或个体改善健康有关行为的系统的社会活动。 5.中国健康教育研究所及中国健康教育协会成立于1986年,在全国爱国卫生运动办公室设立健康教育处,领导,协调,指导全国的健康教育工作。 6.我国于20世纪50年代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啦爱国卫生运动,使国民卫生健康程度大幅增高,彻底摘掉啦“东亚病夫”的帽子。 7.《渥太华宣言》将健康促进概括为:制定健康的公共政策,创造支持性环境,强化社区行动,发展个人技能,调整卫生服务方向。 8.2004年我国卫生部卫生统计信息中心公布的结果,城市居民死因排名前五位分别是;恶性肿瘤,脑血管疾病,心脏病,呼吸系统疾病,损伤和中毒;农村居民分别为恶性肿瘤,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心脏病,损伤和中毒。 9.影响健康的因素:环境因素,行为生活形式因素,生物遗传因素,医疗卫生服务因素;WHO1992年大概,全球60%的死亡主要归于不良行为生活形式因素,其在4类因素中占主导地位,同时也是健康教育的重点。 10.WHO将人类的生命进程分为三个阶段,即:孕育阶段(0-18);职业生命阶段(18-60)和晚年生命阶段(60岁以上)3个阶段。 11.1989年,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健康应包含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

12.心理评估是对个体或群体的某地方心理健康状况或心理特性进行定性或定量的描述,以评定其心理健康程度及心理问题的性质与水平的进程。 13.心理评估的办法有观察法,晤谈法,作品分析法,个案法,心理测试。 14.心理障碍主要表现为:认知障碍,情感障碍,意志行为障碍。 15.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 16.环境污染按属性分为化学性,物理性,和生物性三类。 17.大气污染包含天然污染和人为污染。 18.90年代中期我国由于酸雨和二氧化硫造成的农作物,森林和人体健康损失高达1100亿元。 19.含铅汽油燃烧后85%的铅被排入大气。 20.天然水的PH值通常在7.2~8.5之间。 21.蛋白质是组成细胞的主要成分。 22.人体的四种基本组织,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组织,神经组织。 23.正常男性红细胞正常值为(4.5~5.5)1012/L,女性为(3.8~4.6)10⒓/L。 24.嘌呤碱在体内分解的终产物是尿酸,当其增多时可导致痛风症。 25.上消化道包含口腔,咽,食管,胃,十二指肠。 26.泌尿系统的组成包含肾,输尿管,膀胱,尿道。 二、单项选择(每小题1分,共计10分) 1.决定大气污染水平最基本的因素是(污染物排出量) 2.汽车废气中主要有害物质包含(CO,Nox,烃类,铅化合物) 3.伦敦烟雾事件危害居民健康的主要污染物是(烟尘和二氧化硫) 4.一年中夏秋季是发生光化学烟雾的季节是因为(日光辐射强度是形成光化学烟雾的首要条件)

污染气象条件分析

污染气象条件分析 本项目主要利用清远市气象局已有的气象资料进行污染气象条件分析。 6.1.1 地面风特征 (1)地面风向、风速 根据清远市气象局提供的该市2000年地面气象观测资料统计,清远市区全年主导风为NNE风,频率为15.8%。由于该区处于北回归线附近,属亚热带海洋季风区,夏季受热带海洋性气团影响,同时冬半年又受极地大陆冷气团的影响,因此,该区风向呈明显的季节性变化。该区夏季主要吹偏南风,其中SE风—SW 风频率占53. 5%,秋季和冬季主要吹偏北风,N风—ENE风频率秋季占55. 2%、冬季占62. 5%,而春季的风向则主要吹偏北风和偏南风,初春期间(3月份)由于该区仍会受到极地大陆冷气团的影响,因此3月份该区以N—ENE风为主,占51. 2%,而春末(6月份)则以SE—SW风为主,占48. 2%,由此可见,春季是该市由吹北风转为偏南风的过渡季节,表6—1为清远市区春、夏、秋、冬及全年的风向频率分布情况。 (2)小风频率分布特征 小风和静风天气是最不利于大气污染物输送和稀释的气象条件,由于污染物不能及时被输送稀释,致使污染物被堆积在排放源附近的区域内,因而对周围环境空气容易造成污染。 在此所提及的小风是指十分钟内平均风速小于1. 0米/秒(包括静风)的风速。该市小风出现频率年均为15.8%(其中静风频率为5.1%),其它各季小风出现的频率见表6—2。由此可见,该市春季小风出现的频率为18. 5%,比其它各季略高,秋季小风出现频率最低,为12. 9%。一般来说,小风频率出现愈少愈好,这样有利于大气污染物的扩散输送。 (3)污染系数 风向频率除以该风向的平均风速即为污染系数,它反映出某一方位的污染严重与否,某方位污染系数大,则其下风向的空气污染就严重。在城市规划及工业布局的时候,必须予以考虑,原则上应尽可能把污染严重的工业项目布置在污染

基本气象要素

基本气象要素 气象要素(meteorological element) 表示大气状态的物理量和物理现象通称为气象要素。主要有:气温、气压、风、湿度、云、降水、蒸发、能见度、辐射、日照以及各种天气现象。 (一)气温 气温: 是表示空气冷热程度的物理量。它实质上是空气分子运动的平均动能。 我国常用摄氏度,英美等国常用华氏温度,而理论工作常用绝对稳定。 摄氏度与华氏度的换算:F=9/5C+32 C=5/9(F-32) 一般生活中所说的气温是气象观测所用的百叶箱中离地面1.5米高处的温度。 气温的分布 1、等温线 世界各地冷热不同,气温的分布有很大差别。通常用等温线来表示气温的水平分布。在同一条等温线上,各点的气温相等。 ①等温线疏---气温差别小②等温线密---气温差别大 2、气温的分布规律及原因 ①低纬度气温高,高纬度气温低。(因为随着纬度的升高,地面获得的太阳光照逐渐减少) ②同纬度地带,夏季陆地气温高,海洋气温低;冬季相反(由于海陆的物理性质不同造成的,陆地吸热快,放热也快,海洋吸热慢,放热也慢,因此,吸收(或放出)同样的热量,陆地和海洋的温度不一样,因此,海陆上空大气的温度也不一样。 ③在山地,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降低。大致每升高100米,气温约下降0.6℃。 气温的变化特征 气温的变化→分子动能的变化→空气内能的变化 日平均气温:一天中观测气温的平均值。 月平均气温:一月内各日平均气温的平均值。 年平均气温:一年内各月平均气温的平均值。

1、气温的时间变化规律 日变化:最高温出现在午后2时,最低温出现在日出前后。 年变化:热带气温年变化小,温带寒带气温年变化大。北半球(陆地)七月平均气温最高,一月平均气温最低。 气温变化的基本方式 1.气温的非绝热变化 非非绝热变化:指空气块通过与外界的热量交换而产生的温度变化。变化的方式主要有:辐射、乱流、水相变化、传导。 辐射:指物体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外放射热量的方式。(空气块之间、地气之间、云之间大气层白天由于太阳辐射而增温,夜间由于向外放出辐射而降温) 乱流:空气无规则的小范围涡旋运动,乱流使空气微团产生混合,气块间热量也随之得到交换。 水相变化:指水的状态变化,水通过相变释放热量或吸收热量,引起气温变化。 传导:依靠分子的热运动将热量从高温物体直接传递给低温物体的现象。 2.气温的绝热变化 绝热变化:空气块与外界没有热量交换,仅由于其自身内能增减而引起的温度变化。 大气中的温度变化:当气块作水平运动或静止不动时,非绝热变化是主要的;当气块作垂直运动时,绝热变化是主要的。绝热变化过程有两种情况:干绝热过程、湿绝热过程。 干绝热过程:在绝热过程中,如果气块内部没有水相的变化,叫干绝热过程(即干空气或未饱和空气的绝热过程。干绝热直减率γd≈1°C/100m)。 湿绝热过程:在绝热过程中,如果气块内部存在水相变化,叫是绝热过程。是绝热过程直减率,用γm表示γm=0.4~0.7°C/100m。 3.局地气温的周期变化 日较差:一日中气温最高值与最低值之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