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版中学地理必修一第一章学教案

中图版中学地理必修一第一章学教案
中图版中学地理必修一第一章学教案

第1节地球在宇宙中

【知识要点】:

1.初步了解地球的宇宙环境,理解天体系统的层次,知道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2.知道太阳系的成员,运用资料认识九大行星绕日公转的运动特征、结构特征,从中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普通的行星。

3.理解地球上出现生命的原因。

【重难点分析】:

地球在宇宙中的地位,即普通又特殊,强调普通性的目的是明白,人并不是唯一的智能生物,也许宇宙中会有很多;强调地球的特殊性目的是告诉学生,适合我们人类生存的星球只有一个,我们应该珍惜他。

【知识体系】:

宇宙宇宙是和的总称。

天体含义:构成宇宙的所有形态的物质特点:物质性、运动性

天体系统概念:天体总在,相邻的天体彼此,围绕质量大的天体,称为天体系统。

天体系统的层次:地球

月球

其他行星系

太阳系

宇宙中的地

太阳系地

中行星极其、矮行星、太阳系小天体及行星际物质组成。

地球普通性就大小和质量而言,地球在太阳系中并不起眼

特殊性地球是宇宙中目前已知的唯一有的天体。

地球存在生命条件日地距离适中,使得地表保持着适宜的温度,使得得以存在,有利于生命物质的形成与发展;

地球自身的体积、质量、结构和运动特征等“巧妙”组合,为生命活动提供了理想条件;

各天体各行其道,互不干扰,为地球提供了一个安全的宇宙环境

思维扩展:地外生命存在吗?如果存在,理由是什么?

【课堂感悟】学习了宇宙,才真正理解什么叫“一切皆有可能”!【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 下列属于天体的是()

①地球②河外星系③天空中的云④星际空间的气体和尘埃⑤陨石⑥流星体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③

D.①④⑥

2.下列各天体系统中,不包括地球的是()

A.总星系

B.地月系

C.太阳系

D.河外星系

3.1994年7月苏梅克—列维(SL-9)彗星撞击木星,与该行星相邻的是()

A.地球、火星 B.地球、木星

C.火星、土星 D.木星、金星

4.地球与火星都是太阳系中的行星,有关太阳系行星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八大行星绕日公转的轨道面几乎在一个平面上B.水星、金星、火星在体积、质量、组成物质与地球较相似,称为类地行星

C.在地球轨道两侧,分别是金星和火星轨道

D.金星、火星等行星能发出可见光,这几颗行星在夜空显得很明亮

5.天体系统的层次,由小到大排列顺序正确的是( ) A.太阳系一银河系一地月系—总星系

B.银河系一河外星系—太阳系一总星系

C.地月系一银河系一总星系一河外星系

D.地月系一太阳系一银河系一总星系6.宇宙中的基本天体是()

A.恒星、星云 B.恒星、行星

C.星云、行星 D.行星、卫星

7.地球在太阳系中是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其特殊性主要是指()

A.地球上有高级生命的存在

B.地球上有大气

C.地球上有适宜的温度

D.地球的运动特征与其他行星不同

8.下列与地球上存在生物无关的条件是()A.日地距离适中 B.地球的体积、质量适中C.地球自转方向适宜 D.各天体各行其道

9.类地行星的特点是( )

A.都有卫星和光环

B.距太阳较近,表面温度较高

C.体积、质量、密度都小

D.都有大气和水

10.下列行星中,卫星数目最多的是

A.木星、火星

B.水星、金星

C.土星、木星

D.天王星、地球

二、能力提高:

1.读太阳系模式图,完成下列要求:

(1) 图中的字母所代表的行星名称是:

A___________、B___________、

C___________、D___________

(2)属类地行星的有___________(填字母) (3)用箭头在地球公转轨道附近表示八大行星的

公转方向。

(4)用小圆点在适当的轨道位置表示出小行星带。 (5)比太阳系低一级的天体系统是____________,其中心天体是 。

第2节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课标解析】: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和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主干知识梳理】: 一、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辐射:太阳源源不断地以 的形式向宇宙空间放射能量。

2、太阳能量来源:太阳内部的 反应。

3、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1)、为地球提供 ;

(2)、地球上的 大部分直接或者间接来自于太阳; (3)、太阳辐射维持着地表 ;

(4)、为地球上的 、 运动和 活动提供了能量; (5)、影响着 的基本特征。 二、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大气层的结构:从外到里分为 、 和 。

2、太阳活动的重要标志:

3、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1)、对地球气候的影响:在太阳黑子高峰年,气候的几率明显增多。

(2)、对于地球电离层的影响:爆发时,干扰地球电离层,影响

(3)、对地球磁场的影响:产生“”现象,在极地地区出现美丽“”。【课堂感悟】:太阳神个懒腰,地球就会异常,人类就要遭殃!

【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太阳的主要成分是()

A.氢和氮 B.氢和氦 C.氢和氧 D.氧和氮2、关于太阳辐射的波长分布,说法正确的是()A.太阳辐射波长范围在0.5~1.0微米之间

B.波长在0.4~0.76微米之间的为紫外区

C.波长在0.7~1.0微米之间的为可见光区

D.太阳辐射能主要集中在可见光部分

3、下列地球能量不是来自太阳的是()

A.煤炭 B.石油 C.地热 D.天然气

4、影响太阳辐射强度的主要因素有()

①纬度位置②大气状况③空气密度④太阳辐射波段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5、关于太阳活动对地球环境的影响,说法正确的是()

A.在黑子活动高峰年,地球上的气候状况相对平稳B.耀斑爆发会强烈干扰地球的电离层,影响无线电通信

C.太阳活动会干扰有线通信

D.太阳活动队地球磁场影响较小

6、美丽的“极光”现象是由于()A.太阳活动的影响 B.地球磁场的影响

C.地球运动的影响 D.地球内部岩浆活动的影响7、20XX年正值太阳活动高峰年,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太阳黑子和耀斑会发生在太阳色球层上

B.太阳黑子和耀斑会发生在太阳光球层

C.20XX年附近几年地球上的气候会出现异常

D.地球中纬度会看到美丽的极光

我国古书曾记载有:“公元前28年三月乙末,日出黄,有黑气大如钱,局日中央。”回答2~4题;

8、记载中所说的黑气指()

A.耀斑

B.X射线

C.紫外线

D.黑子

9、这种现象发生在太阳的()

A.光球层 B.色球层 C.日冕层 D.内部

10、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

A.黑子区域是太阳表面的低温区域

B.黑子区域温度比周围高

C.黑子区域释放出大量偏黑色的气体

D.黑子区域含有大量的水汽和尘埃。

二、综合题:

1、读“太阳外部结构示意图”,回答问题。

(1)、耀斑出现在图中字母代表的太阳大

气层中。

12

(2)、太阳活动增强时,发出的强烈射电会干扰地球上空的 层;太阳风抛出的带电粒子流会产生使指南针失灵的 现象。

(3

)、太阳黑子出现在图中字母 代表的大气层中,叫做 层。

(4)太阳耀斑出现在图中字母 代表的大气层中,叫做 层。

2、读“太阳活动与年降水量的相关性”图,完成问题

(1)12测站说明,当太阳黑子增多,年降水量随着 ,因而他们之间存在着正相关的关系;而22测站则说明,太阳黑子与年降水量之间存在着 的相关性。

(2)简述36测站中太阳黑子与年降水量之间的关系。

第 3 节 地球运动(1)

—— 地球自转和公转

老师寄语:拥有阳光般性格的人,注定拥有光芒万丈的命运和灿烂的人生!

课后感悟:

【学习知识要点】

(1)掌握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速度和周期 (2)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相互关系---黄赤交角及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 【重难点分析】:

本节内容揭示了地球运动的基本特征,是地球科学重要的理论基础,并为理解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奠定了基础。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相互关系是本节的重点,黄赤交角的形成是难点,难在建立较强的空间概念。 【知识体系】: 一、地球运动 1、地球自转和公转

2、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1)、黄赤交角

地球自转面: 面 地球公转面: 面 (2)、知识结构:

春分日,3月21日前后

夏至日,6月22日前后

(3)、二分二至日

【课堂思考】:二分二至日是一个节气的开始还是结束?

【课堂感悟】:地球是宇宙中普通天体,便有了天体固有的特性,那就是高

速运动! 【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地球运动形式有两种,这两种运动形式存在内在的联系,是( )

A .黄赤交角

B .运动速度相同

C .运动轨道都是圆形

D .运动结果相同

2.10月1日以后,太阳直射点逐渐接近的地方是( ) A.赤道 B.北回归线 C.南回归线 D.北极圈 3.下列与地球自转运动有关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地球上不同地点自转线速度都相同

B .地球上每个点的自转角速度都相同,都为15°/h 。

C .地球自转面叫黄道面

D .地球自转一周的真正周期是23h56′04″ 4.秋分日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太阳直射点位于赤道上

B .太阳直射点正在向北移动过程中

C .太阳直射南回归线

D .太阳直射23°26′N

5.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是( )

A .平常所说的一天

B .地球自转360°56′的时间间隔

C .一个恒星日

D .24小时56分4秒 6.当地球运行到公转轨道的远日点时( )

A .公转速度最快

B .公转速度最慢

C .每年的1月初

D .自转速度变慢 7.关于黄赤交角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黄赤交角是指黄道面与赤道面之间的交角,目前为23°26′

B .由于黄赤交角为23°26′,使得地轴与黄道面夹角为66°34′

C .黄赤交角的存在,决定了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间往返运动

D .黄赤交角的大小与地球自转没有关系,只与地球公转关系密切

8.某地一年中有两次阳光直射现象,该地在( )

A .赤道到极圈

B .南北回归线之间

C .回归线

D .回归线与极圈之间

9.地球公转的说法,正确的是( )

春分日

夏至日 秋分日 冬至日

A.地球公转一周需要365天

B.地球公转的远日点为7月初

C.每年7月份,我们感觉到热,是因为地球运行到近日点附近

D.地球公转周期为恒星年,为365天5时48分46秒

10、某人位于赤道,一天看到自己的影子位于脚底下,第二天影子在自己的北边,那么这一天是()A.春分日 B.夏至日 C.秋分日 D.冬至日11、关于地球自转中心的说法正确的是()

A.地球自转中心是太阳

B.地球自转中心是地轴

C.地球自转中心是地核

D.地球自转中心是现实存在的

12、关于地轴的说法,正确的是()

A.是地球公转中心

B.方向是随着地球运动而变化

C.是一个假想的轴线

D.地轴与地球赤道平行

13、当我的家乡汉中为冬季时()

A.地球位于公转轨道的近日点附近

B.地球位于公转轨道的远日点附近

C.地球自转速度较快

D.地球公转速度较慢

14、关于地球自转方向,说法正确的是()

A.自西向东 B.自东向西

C.从极地上空观察为逆时针旋转

D.方向随着季节变化而变化

15、地球自转速度为()

A.地球表面自转速度处处相等B.地球表面自转线速度处处相等

C.除极点外,地球表面自转角速度处处相等

D.除极点外,地球表面自转线速度处处相等

二、读图综合题

1、读图一,在图中完成以下问题

(1)、写出二分二至日极其日期;

(2)、在地球公转轨道上用箭头表示地球公转方向;(3)、用阴影在四个位置的地球上表示夜的部分;【智能提升】:

1、读黄赤交角图思考完成以下问题:

(1)、赤道平面是地球的轨道面,与地轴;

(2)、黄道平面是地球的轨道面,与赤道面相交;(3)、目前认为β是不变的,为;α

图一

为;

(4)、如果黄赤交角β增加到30°,那么南回归线和北回归线度数为;极圈范围将会;

(5)、如果黄赤交角β减小到20°,那么南回归线和北回归线度数为;极圈度数为。

【知识扩展】:开普勒定律

开普勒定律:也统称“开普勒三定律”,也叫“行星运动定律”,由于是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根据丹麦天文学家第谷·布拉赫等人的观测资料和星表,通过他本人的观测和分析后,于1609~1619年先后早归纳提出的,故行星运动定律即指开普勒三定律

开普勒第一定律,也称椭圆定律:每一个行星都沿各自的椭圆轨道环绕太阳,而太阳则处在椭圆的一个焦点中。

开普勒第二定律,也称面积定律:在相等时间内,太阳和运动着的行星的连线所扫过的面积都是相等的。

开普勒第三定律,也称调和定律:各个行星绕太阳公转周期的平方和它们的椭圆轨道的半长轴的立方成正比。由这一定律不难导出:行星与太阳之间的引力与半径的平方成反比。这是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的一个重要基础。

第3节 地球运动(2)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学习知识要点】

(1)使学生理解地球自转引起的昼夜更替、地方时和水平运动物体偏转。 (2)、通过学习,培养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和科学的宇宙观。 【重难点分析】:

地方时、时区的计算是卡在中学地理学习咽喉里的一个鱼刺,吐不出咽不下,难以理解;昼夜更替又像浮云看似简单却迷雾重重;地转偏向力更像女巫的咒语,无法理解却无处不在;这些知识对学生来讲都是很难理解的。 【知识系统】: 二、地球自转地理意义: 1、昼夜交替

(1)、昼夜形成的原因:地球是一个自身 、 的球体。 (2)、昼夜交替的原因:主要是因为 (3)、昼夜交替周期:约 小时,即 。 2、地方时 (1)、地方时

(2)、时区

①、时区的划分:从0°经线开始,向东向西个 为中时区,从中时区开始,向东向西每 为一个时区,全球共分为24个时区,东西十二区各7.5°,合并为一个时区,为东、西十二区。

②、规律:同一个时区使用一个统一的标准时间;相邻时区时间相差

方时

(4)、国际日期变更线

3、物体水平运动方向的偏转

【课堂感悟】:神乎其神的时空,其实就是我们使用的时间,这就是宇宙的本质!

C.同一经线上,地方时相同

D.相对位置偏东的地方要晚些

10.下列地理现象的发生,与地球自转无关的是( )

A.长江三角洲的发育

B.昼夜现象

C.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

D.我国乌苏里江上朝霞满天时,帕米尔高原还星斗满天

11.经度相同而纬度不同的两地,它们的( )

A.日出的时间必定相同

B.地方时刻必然相同

C.地转偏向力的大小相同

D.正午太阳高度完全相同

12.关于昼夜更替说法正确的是()

A.如果没有地球自转,就不会有昼夜更替现象

B.昼夜更替周期24小时,对于地球生命存在意义重大

C.由于地球不透明不发光,从而产生了昼夜更替现象

D.黄赤交角存在产生了昼夜更替现象

汉中,又称梁州。位于陕西省西南部,北倚秦岭、南屏巴山,中部是美丽富饶的汉中盆地,素有西北“小江南”和秦巴“聚宝盆”之美誉的历史文化名城。汉中市(108°E,32°N)至今大部分城区分布在东西流向的汉江以北地区!完成13~15题

13、汉中地区的人们,全年的影子位于()

A.东方

B.南方

C.西方

D.北方

14、汉中市某同学在6月22日观察到旗杆的影子是一天中短的,这个时候他手表的指针可能是()

A.10:48

B.11:48

C.12:48

D.13:48

15、汉中市市区大部分建在汉江以北的原因可能是A.由于地球自转,此段汉江侵蚀北岸,淤积南岸

B.由于地球自转,此段汉江侵蚀南岸,淤积北岸

C.南岸为阳坡

D.北岸为阴坡

读“地球形状图”,完成16~17题

16、从图中可以看出,地球形状是()

A.两极略凸,赤道扁的椭球体

B.赤道略鼓,赤道稍扁的椭球体

C.赤道和两极略鼓的椭球体

D.赤道和两极稍扁的椭球体

17、地球形状形成的原因可能是()

A.地球自转产生的惯性离心力作用的结果

B.地球公转产生的惯性离心力作用的结果

C.地球自转产生的向心力作用的结果

D.地球公转产生的向心力作用的结果

北京时间是指北京所在的东八区的区时,作为全国统一时间。我国国土面积辽阔,领土东起黑龙江与乌苏里江汇合处(135°05 E),西到帕米尔高原(73°40'E),东西跨经度60多度,时差接近5个小时。完成18~20题

18、东八区中央经线是()

A.112.5°E

B.120°E

C.127.5°E

D.120°W

19、我国东西跨越了()

A.3个时区

B.四个时区

C.五个时区

D.六个时区

20、北京市的同学早晨六点钟起床,那么新疆(东5区)的同学早上起床的时间大概是( )

A.3:00

B.6:00

C.8:00

D.9:00

【知识扩展】:日照图

日照图也叫光照图:即太阳光线照射在地球表面所形成的白昼和黑夜的分布图形。分析和判断这种图的智能活动,称做日照图的判读。它是地理练习和测试中常见的题型。

日照图的常见图型:日照图是各式各样的,归纳起来,加以类化,可分为球面日照图和平面日照图两种基本常见图型。

【日照图的时间判读】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1、确定节气和日期

例题1:下图中AEF 弧线是晨昏线,此时为北半球的

夏至日,完在以下要求:

(1)用阴影表示出出夜半球。

(2)A、B都位于线(晨线或昏线)上。

(3)此图表示月日前后;

2、确定某地的地方时

例题2:如下图,完成问题

(1)、D所在的经线地方时为;A地方时

为;

(2)、此图所示时刻,北京时间为。

3、确定昼夜长短和确定正午太阳高度

例题3: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C

A

B

D

(1)、用箭头画出此时照射地球的太阳光线,及地球

自转方向

(2)、这一天是:____月____日地球运行在公转轨道

的_____点附近。

(3)、A 点此时的太阳高度______。B 点正午的太阳高

度_____ __。D 点的夜长是_________时。 4、自主练习: 读下

图,读图完成问题

(1)若AB 为晨线,日期为___月___日前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为_____。

(2)、根据已知条件,请用斜线在图中中画出夜范围。

(3)、此时A 点昼夜长短状况是 ,地方

时为 点。

⑷ 此时D 点正午太阳高度是 。

第3节 地球运动(3)

老师寄语:通向成功的道路上,不仅洒满成功的喜悦,更多是布满失败的汗水和泪水!

课后感悟:

—— 地球自转和公转共同作用下的地理意义

【学习知识要点】

(1)使学生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引起的昼夜长短、正午太阳高度角变化乃至四季、五带的形成。 (2)、通过学习,培养学生联系的自然观,运动观和发展观。 【重难点分析】:

地球自转和公转之间存在黄赤交角,致使太阳直射点在回归线之间做往返运动,从而导致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更替产生,这是一个连贯的事物,如何让学生理解地球上这些很普通的现象之间内在的联系是本节课的难点;如何让学生理解这些现象的变化规律并且会利用这些规律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是本节课的重点。 【知识梳理】

【知识系统】: 1、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1)、概念:正午太阳光线与 的交角,叫正午太阳高度角,简称 (2)、变化规律:正午太阳高度角从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

2、昼夜长短的变化

(1

)、晨昏线(圈):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

(2)、昼夜长短变化规律

(3)、季节更替

①、原因: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导致的 和 的变化。 ②、规律:热带和寒带季节更替 ;温带四季更替 。

③、季节的划分:

【课堂感悟】事物的联系是内在的,地球的一切离不开其运动本质。

【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下列不是地球自转和公转共同作用下产生的自然现象是( )

A.昼夜长短变化

B.昼夜交替

C.四季的划分

D.各地热量的差异

2、下列关于正午太阳高度说法,正确的是( ) A.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不可能达到90° B.赤道正午太阳高度角全年为90° C.极点正午太阳高度始终为

D.直射点的正午太阳高度为90°

3、昼夜长短变化是因为()

A.太阳只能同时照亮地球的一半

B.晨昏线始终将地球平分为两半

C.地球自转面和公转面有个夹角

D.晨昏线把所经过的纬线圈分割为昼弧和夜弧两部分

4.“夏至日”这一天()

A.北京昼夜等长

B.上海昼长大于北京

C.上海昼长一年中最大

D.悉尼昼长夜短

5.地球上五带的划分依据是()

A.纬度高低

B.降水多少

C.地形地势状况

D.太阳热量在地球表面分布状况

6.下列四个点中,位于热带的是()

A.上海(约31°N)

B.北京(约40°N)

C.海口(约20°N)

D.厦门(约24°N)

7.下列四地中,全年昼夜长短变化幅度最大的是()A.海口B.上海 C.青岛 D.哈尔滨

8.关于晨昏线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晨昏线与经线圈始终垂合

B.晨昏线与经线圈始终斜交

C.晨昏线所在平面与太阳光平行

D.晨昏线上太阳高度为零

9、关于季节更替的原因,说法正确的是()

A.地球公转产生了四季

B.太阳直射点的运动产生了四季变化

C.昼夜长短的变化产生了四季更替

D.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产生了四季更替

10、关于季节的说法正确的是()

A.全球各地都是四季分明

B.从气候上认为,2月4日或5日是春季的开始

C.天文含义认为夏季是白昼最长,太阳高度角最大的季节

D.我国传统上以3、4、5三个月划分为春季

11、地球运动导致的现象有 ( )

A.就一个地方来说,正午太阳高度越大,白昼就越长

B.对于两个地方来说,正午太阳高度大的,白昼就长

C.每年七、八月份,越向北,白昼越长

D.北半球夏天时,地球距离太阳比较近,所以天气格外热。

12、有关甲(30oN,20oE)、乙(0o,20oE)两地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甲、乙两地不可能存在昼夜等长的一天

B、甲、乙两地不可能存在正午太阳高度相等的一天

C、甲、乙两地不可能同一天正午太阳高度达最大值

D、甲、乙两地不可能同一天正午太阳高度达最小值

13.太阳直射的地方()

A.昼夜等长

B.昼长夜短

C.昼最长,夜最短

D.正午太阳高度最大

图中外圆表示纬线圈,N为北极点。读图回答14—15题。

14.若AB弧表示夜弧,则D点的日出时刻是()

A.21时30分

B.2时30分

C.8时00分

D.3时30分

15.若AB弧表示20XX年3月1日的范围,其余为另一日期。设B点为零时,则100°E的区时为()A.2月28日13时40分 B.2月29日13时40分

C.3月2日14时00分

D.2月28日14时00分

读图1-3-2,完成16—17题。

图1-3–2

16.图中c代表的节气出现时,下列说法合理的是( )

A.此季节北京的昼长达到一年之中的最大值

B.此季节新加坡的昼长达到一年之中的最大值

C.此季节南半球各地的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之中的最大值

D.此季节北半球各地的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之中的最小值

17.图中b代表的季节出现时,下列城市的昼长最长的是()

A.哈尔滨

B.北京

C.海口

D.济南

18.下列现象中,由地球自转产生的是()

A.昼夜长短的年变化

B.地球成为略扁的球体

C.四季的形成

D.正午太阳高度的年变化

19.每年的6月22日,有关我的家乡汉中的说法正确的是()

A.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最大值

B.夜长大于昼长

C.早晨6点整日出

D.这一天是一年中最热的一天

20.当我的家乡汉中早晨6点整看到日出时,这一天可能是()

A.12月22日前后

B.3月21日前后

C.6月22日前后

D.春节前后

二、读图综合题

1.读“日照图”,完成下列各题:

(1)晨线是;北极圈出现(极昼或者极夜)。

(2)此时,太阳直射;是北半球的日,日期是前后。

(3)、此时,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最大值的地区是;

(4)此时,北半球昼长夜长(填“>、<、

=”),

【知识扩展】:正午太阳高度角

作为地球运动的结果,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深

刻影响着人类的生产、生活,成为高考考查的重点,

主要考查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和知识应用能力。特别

是正午太阳高度角的计算,更是近年来高考热

点。

1、某地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公式:H=90°-(纬度差)纬度差指当地地理纬度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之差。

2、公式应用:

例题1、北京地理纬度为40°N,春秋二分日时,北京的正午太阳高度角为多少度?

83°26′

太阳高度

北京时间

解析:已知北京地理纬度40°;太阳直射地理纬度(春秋二分日太阳直射赤道,直射地理纬度为0°)

H 北京=90°-(40°-0°)=50°(正午太阳高度等于90°减去当地地理纬度与直射点地理纬度之差)。

结论:在春秋二分日时,北京的中午太阳高度为50°

例题2、北京地理纬度为40°N ,北京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为 ;北京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为 。

解析:①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太阳直射点纬度为23°26′N ,北京和太阳直射点纬度差为40°-23°26′=16°34′,北京正午太阳高度为

H=90°-(40°-23°26′)=73°26′ ②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太阳直射点纬度为23°26′S ,北京和南回归线的纬度差应该是(40°+23°26′)

所以,冬至日时,北京正午太阳高度为H=90°-(40°+23°26′)=26°34′。 3、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应用:

[例题1]如图所示,位于北纬36°34′的某疗养院,计划在一幢20米高的楼房北面新建一幢楼房。因为疗养的需要,要求新楼的每一层一年四季都能晒

到太阳。求新楼至少要距原楼多少米?

命题意图:本题主要考查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应用,并同时考查学生应用地理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的能力和计算能力。

知识依托:地理中的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公式;数学中的三角函数知识。

解析:根据题意因疗养院位于北纬36°34′,当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时北半球正午太阳高度角达一年中最小值,若此时该楼的一层能被太阳照射的话,则各楼层都能被阳光照射,求出此时的正午太阳高度角H=90°-(φ δ)(代入φ=36°34′,δ=-23°26′)北半球冬至日,取“+”号,计算结果为H=30°。根据三角函数关系,两楼间最小距离应为x=20cot 30°,x=34.7 m 。答案:34.7 m

4、自主练习 图中是我国西藏某地6

月22日太阳高度的日 变化示意图(未考虑海拔等因素)。据此回答问题。 1.该地的地理纬度为( ) A.30°N B.16°52′N C.23°26′N D.36°52′N , 2.该地冬至日时正午太阳高度大概是( ) A.30° B.40° C.36°34′ D.43°34′

第4节地球的圈层结构

【教学目标】

1.了解地球圈层结构及特点,并能概括出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2.尝试根据地震波划分地球内部圈层;

3.运用图表了解地球表层的含义,并用具体实例说明地球表层的特征。

【教学重点】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及其主要特征;地球外部圈层的特征及相互联系。【教学难点】地球内部圈的划分及其主要特征。

【知识系统】

人教版普通高中地理必修2优秀教案

人教版(新课标)高中地理必修二教案 1.1 人口地数量变化 一、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人口数量变化在时间和空间上地差异. 2、了解人口增长模式类型及其转变.理解二战以后世界人口迅速增长地原因 3、掌握人口增长模式地判断方法.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读图分析讨论,让学生归纳不同时期人口增长地特征和不同地区人口增长地差异, 理解相应国家不同地人口政策. 2、讲解人口增长模式含义,借助图表案例等分析讨论,让学生归纳三种人口增长模式地 特征及差异,引导学生对不同人口增长模式地形成转变进行分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地人口观 二、教学重点 1、理解人口数量增长在时间和空间上地差异及其成因. 2、理解三种人口增长模式地特点和转变地原因. 三、教学难点人口增长模式地转变. 四、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五、课时安排2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新课导入:通过世界60亿人口日和中国13亿人口日图片导入第一个标题——人口地自然增长. 板书:一、人口地自然增长 (教师展示材料一,让学生明确自然增长数与自然增长率地关系;自然增长率与出生率、死亡率地关系.) 材料一:人口出生率=出生人口/总人口 人口死亡率=死亡人口/总人口 人口自然增长率是指一定时期内人口自然增长数(出生人数减死亡人数)与该时期内平均人口数之比,通常以年为单位计算. 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教师讲解:当人口出生率大于死亡率时,人口自然增长率为正值;当人口死亡率大于出生率时,人口自然增长率为负值.因此,一个地区人口地自然增长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地. 过渡:下面我们从时间角度分析世界人口数量变化地趋势是怎样地呢?为什么会这样呢?板书:1、人口自然增长地时间变化 (引导学生读课本图1.2和图1.3,让学生分析) 教师首先让学生说出阅读地理曲线统计图地一般步骤和方法,然后总结归纳: 1、读图名. 2、读各个坐标分别表示什么变量(两图横坐标均表示时间,纵坐标均为相应时期人口数). 3、判读图形变化特征(两图中曲线曲率地变化反映对应时段内人口自然增长率地大小). 4、思考变量之间地因果关系(两图均反映不同历史时期世界人口数量增长地不同特点). 问:世界人口数量变化地总趋势是什么? (让学生结合课本P2读图思考题,分析回答同时让学生阅读课本图1.3,在图1.2中找出图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归纳整理

必修3提纲(文) 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1.1 区域和区域差异 一、区域与区域差异 1、区域:是指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它具有一定的地理位置,是一个可度量的实体。区域是人们在地理环境差异的 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划分出来。区域具有一定的面积、形状、范围和界限。 2、区域划分:从地域范围来说,区域的范围有大有小,级别有高有低。 从区域划分的指标来看,有自然区、经济区、文化区、行政区、综合区等等。 从划分指标,有单一指标,有综合指标。 从界限:有明确边界和过渡边界 3、区域的基本特征:具有一定的界线、区域内部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构成一个整体(整体性);各区域之 间普遍存在差异(差异性);各区域不是孤立存在,而是与其它区域存在各种联系(开放性)。 4、衡量区域发展水平的标志:常用的有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民收入、三次产业产值比重等。其余的指标如人文发展指数(预期寿命、教育程度和国内生产总值) 5、区域各发展阶段的特征 二、中国三大自然区 1、产生原因: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和海拔高度 地形、气候:自然差异的基本因素 2、自然地理五要素土壤、植被:自然区域的标志 水文 3、三大自然区的差异

4、东部季风区的内部差异 (1)、南北差异①分界线: 秦岭—淮河 1月0℃等温线 800mm 年等降水量线 南方与北方的分界线 暖温带与亚热带分界线 温带季风气候与亚热带季风气候分界线 旱地与水田的分界线 湿润区与半湿润区分界线 结冰期和非结冰期 ②南北差异(东部季风区以秦岭-淮河为界,分为南方和北方) (2)四大亚区的差异(P10图)

(3)南北差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二、中国三大经济地带(P12图) 1、依据:自然条件、自然资源 、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2、差异 补充:西部大开发:“西部大开发”的西部范围:西部经济地带所包括省区+内蒙+广西(110°E 以西地区) 范围:10+2+3(西部地带10个省区、内蒙古、广西两个自治区。湖南湘西、湖北恩施和吉林延边3个自治州也比照西部大开发有关政策实施开发开放。 条件:矿产、油气、水能、土地资源等有突出优势,发展潜力大。但西部基础设施落后,人才、技术、资金匮乏。 措施:抓好基础设施和生态建设;加快优势资源开发,发展特色产业;发展科技教育,扩大对外开放。 意义:将西部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缩小东西部之间的发展差距,推动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实现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富裕,加强民族团结,保持社会稳定与边疆安全;扩大国内市场需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1.2 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一、陆地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阶段性、变化性) 早期农业主要起源地区

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完整版)

必修一(教案1) 第一章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 一. 多层次的天体系统 (1) 可见宇宙:天文学家把人类已经观测到的有限宇宙叫“ 可见宇宙”或“已知宇宙”,其半径约200亿光年 (2)光年:是天文学中的距离单位,即光在真空中一年所传播的距离,约等于9.4608×1012千米 (3)天体系统的形成及层次 ①形成:宇宙中的天体都处于不停地运动和发展之中。天体之间由于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 形成天体系统 ②层次: 总星系 ??????? A :银河系????? B :太阳系????? C :地月系????? 地球月球其他行星系其他恒星系 河外星系 二.太阳系 (1) 组成:太阳系的中心天体为太阳,围绕太阳运行的天体包括行星、彗星和

其他小天体等。 (2)八大行星:按与太阳的距离由近及远,A→H依次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八颗大行星。 (4)八大行星的运动特征 ①类地行星:水星、金 星、地球、火星 ②巨行星:木星、土星 (5)分类③远日行星:天王星、海王星 ④地内行星:水星、金星、地球 三.普通而特殊的行星--地球 1.普通性:地球是银河系中普通的成员。而在太阳系中,就外观和所处的位置而言,地球是一颗普通的行星。 2.特殊性:地球是目前所知道的唯一存在生命的天体,因此是宇宙中一颗特殊的行星。地球上所具备的生命存在的其他条件:(1)充足的水分;(2)恰到好处的大气厚度和大气成分(3)适宜的太阳光照和温度范围 四.运用拓展 1.天体的类型和分类天体:可分为自然天体和人造天体 ①自然天体:恒星、星云、行星、卫星、流星、彗星及星际空间的气体和尘埃等。最基本的天体是恒星和星云。 太阳是距离地球最近的一颗恒星。 恒星:由炽热气体组成,能自己发光的球状天体,有很大的质量。 星云:由气体和尘埃组成的呈云雾状外表的天体,主要成分是氢。 行星:围绕恒星运行的天体,太阳系共有八大行星,体积、质量木星最大。 流星体:行星际空间的尘粒和固体小块。流星体进入地球大气层与空气摩擦形成流星现象。沿同一轨道绕太阳运行的大群流星体,称为流星群。流星群与地球相遇时,人们会看到某一区域某一时间流星数目显著增加,有时甚至像下雨一样,这种现象称为流星雨。大多数是以辐射点所在星座或附近的恒星命名,如狮子座流星雨。 彗星:在扁长轨道上绕太阳运行的一种质量较小的天体,呈云雾状的独特外貌,

高中地理必修二教案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 高中地理必修二教案全解析 第一章人口的变化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理解人口自然增长率的概念,能据图说出世界各大洲人口自然增长的地区差异。了解人口基数对自然增长率、人口增长绝对数量的影响。 2.使学生掌握人口增长三种模式的名称和特点,能利用人口资料或图表,判断其所属的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 3.使学生能进一步理解我国实行的计划生育政策。 4.培养学生良好的读图习惯,教给学生读图的方法和技巧,让学生掌握读图的要领,提高从地图中获取知识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图片资料的分析,理解世界各国公众对目前已十分庞大,并且还在不断增长的世界人口的关注。 2.利用相应的文字资料和练习题阐明人口自然增长与自然增长率的关系及自然增长率与出生率、死亡率的关系。 3.利用图表分析法、比较法引导学生概括世界人口变化在不同时期的不同特点和同一时期不同地区人口增长的差异,理解相应国家不同的人口政策,完成读图思考。 4.讲解人口增长模式的含义,借助图表、案例分析和讨论,认识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特征差异,启发引导学生对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形成、转变进行深入阐释。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口观、可持续发展观。 2.进一步培养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发展的角度看待问题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3.通过学习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我国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理解。 教学重点 1.理解人口数量增长在时间、空间上的差异及其成因。 2.理解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的特点和转变的原因。 3.培养学生良好的读图习惯,提高学生从地图中获取知识的能力。 教学难点 1.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 2.比较两种“低增长率”的人口增长模式的本质区别。 第一节人口的数量变化 一、人口的自然增长 1、10年来人口增长 历史时期人类的生产劳 动人口数量和增 长情况 人口变化的原因 农业革命之前主要从事采集 和狩猎 人口数量化少, 增长缓慢 人们获取食物的能力 低,抵御疾病和灾难 水平差,死亡率高 农业革命至工业革命期间利用简单的工 具从事农业活 动 人口数量增多, 增长速度加快 耕作和灌溉技术发 展,食物供应变得稳 定而可靠,死亡率下 降 工业革命以后工业生产活动 迅速扩大和发 展 人口数量继续 增加,增长速度 更加迅猛 用科学技术武装起来 的人类不断壮大着改 造自然的能力,人们 能获得充足的食物和 完善的医疗服务,死

2019年度人教版必修一地理教案1.4地球的圈层结构

地球的圈层结构 考点同步解读 在教材中地球内部圈层部分占用篇幅和内容较多, 而地球外部圈层部分比较简略, 而且地球外部各圈层在必修一后面都有各自章节详细介绍,所以在此不作重点讲解, 而是蜻蜓点水,埋下伏笔。所以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我将设置在第一部分地球内部圈层部分。在本章前三节分别从地球在宇宙中的地位,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地球运动形式的特征及其意义几方面对地球概况进行详细讲解, 虽然第四节地球圈层结构与之前各章节知识之间联系不大, 学 生基本可以独立看待本节学习, 但是, 高中地理学习更注重的是学生空间思维的培养和读图技能的锻炼,无论是地 球运动、还是地球圈层结构, 图表教学都应贯穿其中。而教材中无从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的划分依据到划分方法, 从各内部结构到各内部圈层的特征, 都离不开《地球内部地震波与地球内部圈层构造图》, 所以利用《地球内部地 震波与地球内部圈层构造图》, 理解地球内部圈层划分依据、划分方法、圈层结构、圈层特点, 是本节课学习的重 点和难点。在新课程标准中对“地球的圈层结构”部分提出的要求是“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 概括各圈 层主要特点” 。并且在活动建议中提出:“绘制示意图,或利用教具、学具,说明地球的圈层结构” 。因此,在教学中, 始终把握住该节内容的标准要求, 培养学生主动思考问题、读图分析的能力,是本节课力求完成的主要任务。核心素养聚焦 由于学生刚从初中地理转入高中地理学习, 地理学习能力比较薄弱, 尤其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地理读图的 技巧。而,初中时死记硬背的地理学习模式在学生脑海中依然根深蒂固,缺乏勇于读图思考、理解知识、运用知识的意识,所以, 本节课我将着重训练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 进一步提升图表在地理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另外为了 降低学生在学习地理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在授课过程中, 我将更着眼于课本, 力求参透课本中出现的每个图、表、活动跟案例,紧扣课文每个知识点, 让学生在课后复习和二次学习的过程中感觉到有书可参, 有理可依,减少高一地理学习的盲目性。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地球的圈层构造,初步掌握地球内部圈层的组成和划分依据(有关地震波的基本知识、地震波在地球内部的传播情况及两个主要的不连续面)。 2.掌握地壳、地核、地幔的基本特征(界线、厚度、物理性状和物质组成等)。 3.了解地球的外部圈层——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的基本特征。 过程与方法 1.初步学会读地球内部地震波与地球内部圈层构造图,了解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 2.运用比较法学习各内部和外部圈层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地球内部圈层划分的教学,培养学生“本质是通过现象表现出来的,而现象总是表现本质”的辩证唯物主 义观点。 2.通过教学对学生进行热爱自然、热爱科学的教育。 教学重点 1. 了解地球的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结构,并能概括出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2. 利用“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与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示意图”,初步掌握读图分析技能。 教学难点 1. 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与地球内部物质组成的关系。 2. 地球的内部圈层。 考点同步解读核心素养聚焦教学过程导入新课 前边我们学习了地球的宇宙环境,“谈天” 是为了“说地”,整个地球不是一个均质体,而是一个由不同物质、不同状态组成的同心圈层结构,每个圈层的成分、密度、温度等各不相同。以地心为共同球心,地球圈层分为地球外圈和地球内圈两大部分。下面我们就来学习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 (板书)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师我们先来看看地球的内部圈层。 (板书)一、地球的内部圈层

中图版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 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1 高中地理 必修1复习知识点 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 一、行星地球 1.宇宙:时间上的无始无终,空间上的无边无际。 2.天体: ●概念:物质存在的形式,包括星云、行星、流星体、彗星以及一些星际物质(如气体、尘埃)。 ●天体系统:各天体相互吸引、绕转才形成天体系统。 ●天体系统的层次: 3.太阳系及其成员: ●九大行星的排列:水、金、地、火、木、土、天王、海王、冥王星。 ●它们的公转运动共同特点: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 ●又可以分为三类: (1) 类地行星::水、金、地、火星 (2) 巨行星:木、土星 (3) 远日行星:天王、海王、冥王星 ●小行星带: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间。(记法:火和木在一起易燃烧,用小行星带隔开) 4.地球存在生命的原因: 二、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1.提供能量: ●太阳的主要成分:氢和氦。 ●太阳辐射是以电磁波的形式辐射。来源:内部的核聚变。 ●纬度差异→热量差异:纬度低,太阳辐射强,生物量多;反之。 2太阳活动: ●太阳大气层从外到内分为:日冕(最外层)、色球、光球(太阳表面、最亮)。 ●太阳活动的主要标志:太阳黑子(周期11年)。 耀斑也是重要标志,它是太阳活动最强烈的显示。 ●太阳风在日冕层;太阳风暴发生于太阳表面。 ●太阳活动的三大影响: (1)太阳电磁波扰动电离层→影响无线电短波通讯 (2)带电粒子流扰动地球电磁场→产生磁暴 (3)带电粒子流进入大气层→产生极光。 ●降水量与太阳黑子有一定相关系:(P11)1、3图是正相关,2图是负相关。 三、地球运动: 1.地球的运动:自转和公转。方向都是自西向东。 2.地球自转: ●绕转中心:地轴(它的北端总是指向北极星附近) ●地球真正的自转周期:恒星日(23时56分4秒),360o 另一周期是:太阳日(24小时),360o 59’ ●自转方向: 从北极上看地球自转是逆时针,南极上看是顺时针。 ●角速度:除南北两极点为0外,其他各地角速度都为15o /h 。 ●线速度:赤道最大(1670m/s),向两极逐渐减小,两极线速度为0。 3.地球公转: ●绕转中心:太阳 ●周期: 恒星年:365日6时9分10秒(真正周期) 回归年:365日5时48分46秒(太阳周期) ●公转轨道:椭圆形 近日点(1月初,角速度和线速度最大),远日点(7月初,角速度和线速度最小)。 注意:夏至日点在远日点附近,冬至日点在近日点附近。 ●黄赤交角(230 26’):黄道面+赤道面 4. 地球运动的意义: ●自转:产生昼夜更替、地方时、地转偏向力、改造地球的形态(两极稍扁,赤道略鼓) ●公转:季节变化(正午太阳高度变化、昼夜长短变化)、五带的形成。 地球公转和自转产生:黄赤交角(23o 26’)。

人教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二章第一节教案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二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教案] 第一节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第1课时)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城市形态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2.结合实例分析城市各功能区的形成及区位特征 3.培养学生整理、分析资料的能力和把获得的有用信息、结论加以表达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自主探究法 2.读图分析、讨论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增强学生对城市发展的参与意识 ●教学重点 城市的地域形态;城市地域结构特点;经济因素在城市地域功能分区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 城市地域形态的形成与地理环境的关系。经济因素在城市地域功能分区中的作用。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补充:城市在区域中的作用——城市是区域的管理中心;城市是区域的服务中心;城市是区域的经济增长中心 一、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 1.城市中土地的利用形式: 同类活动在城市空间上的集聚——形成功能区 2.功能分区的实质:城市土地利用方式的不同 3.功能分区的特点:功能分区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 一是各功能区之间无法划分明确的分界线;二是在同一个功能区中,只是该功能用地所占比例较大,其他功能用地所占比重较小而已。 4.功能区的主要类型: (1)住宅区: 城市中最广泛的一种土地利用方式,占城市空间的40%~60% ①高级住宅区:多建在城市的外缘,要求环境优美、配套设施齐全 ②低级住宅区:多建在内城或工业区附近,条件较差 (2)商业区: ①分布原则:市场最优原则——城市的几何中心 交通最优原则——交通干线两侧或街角路口处 ②中心商务区(CBD): 它是经济活动最为繁忙的地方;人口数量昼夜差别很大;建筑物高大稠密;内部有明显

人教版必修一地理教案1.2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考点同步解读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是高中阶段必修1第一章第三节的内容,本节主要阐述太阳辐射和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太阳辐射对地球的景响主要从太阳为地球提供能量这个方面来阐述;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则以案例分析进行阐述。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宇宙中的地球》这一节的内容,这为过渡到本节课的学习起到了铺垫作用。本节内容是《地球的运动》这一章节学习的基础,因此,本节内容在整个教材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核心素养聚焦 对于高中阶段的学生来说,经过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习,他们对地理环境的认识、地理技能的形成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已有了一定积累,但对于学习地球科学知识、更深入的认识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还有待加强,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虽有所发展,但仍然难以理解本课知识,对于地理研究方法的掌握还有待提高。这一年级的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有强烈的好奇心,处于抽象思维阶段,但借助直观形象有助于其学习,因此教学过程中会配合使用图示辅助学生理解。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太阳能量来源及其对地球的影响。 2.太阳活动的主要类型及其对地球的影响。 3.学会分析表达地理现象的三维空间分布图。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讨论生活中的所见所闻,了解太阳辐射对地球在不同方面的重要影响。 2.分析图片形成直观认识,提高学习兴趣。 3.参与探究活动,利用图表分析法初步掌握三维空间分布图的判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树立事物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辩证观点。 教学重点 1.太阳能量来源及其对地球的影响。 2.太阳活动(黑子和耀斑)对地球的影响。 教学难点 太阳活动(黑子和耀斑)对地球的影响。 考点同步解读 核心素养聚焦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我们上节课学习了“宇宙中的地球”,知道宇宙中有各种天体,那么什么叫天体系统?(天体之间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请大家看投影,填写有关内容 (投影)天体系统的级别 按离太阳由近及远的顺序说出八颗行星的位置。(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地球上有生命存在的条件有哪些?(适宜的温度和液态水,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海洋的形成) 距离地球最近的星球是什么?(月球)距离地球最近的恒星是什么?(太阳) 很好,这节课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板书)

中图版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

中图版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 【一】 1、天体系统的层次由大到小依次是:___系___系___系___ 总星系河外星系其他恒星系统其他行星___ 2、太阳系: 1)组成成员:太阳(中心天体)、八颗行星及卫星、矮行星、太阳系小天体(小行星、彗星、流星体)及行星际物质组成。 2)按八颗行星的分类,写出八大行星的名称: 类地行星:、、、巨行星:、 远日行星:、 3)在星和星之间有小行星带。 3、地球: 1)普通性:在太阳系八颗行星中,就大小和质量而言,地球在太阳系中并不显眼。 2)特殊性:存在生命: 日地距离适中——有适宜的温度 自身物质条件体积、质量适中——有适合生物生长的大气 存在生命的条件自转和公转的周期适中----有利于液态水的生成 宇宙环境稳定的光照条件 安全的宇宙环境(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 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说明:(Ⅰ)说出太阳活动的主要类型。(Ⅱ)说明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活动的主要类型(出现在太阳大气的层)、 (出现在太阳大气的层) (出现在太阳大气的层) 太阳活动的周期为年. 2、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①对地球的影响:黑子与降水 ②对地球的影响:耀斑爆发影响无线电短波通讯,甚至中断 ③对地球的影响:产生磁暴现象、出现极光现象 ④产生自然灾害:地球上的水旱灾害 3、太阳的主要成分是和。太阳能量来源于太阳内部的。 4、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1)为地球提供光和热,是地球上大部分能量的直接和间接来源,如煤、石油。 2)维持地表温度,为地球上的水循环、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提供了能量。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1、地球运动的特点: 地球运动 围绕中心 方向 周期 速度 自转运动 地轴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三

高中地理必修三复习提纲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 1.1 区域的基本含义 1、区域与区域差异 (1)区域:是指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它具有一定的地理位置,是一个可度量的实体。 (2)要素及其关系: 要素:自然、经济、社会方面的多个要素。 关系:有内在联系,表现出相对一致的特征。 2、区域的基本特征:具有一定的界线、区域内部的相似性和连续性、区域之间的差异性和相互联系、 整体性。 3、区域的空间结构:区域中各要素的相对位置关系和空间分布形式。农业通常表现为面状,交通运 输线路表现为线状和网络状,城市和工业表现为点状,城市群和工业区表现为 岛状。影响区域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是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4、区域的产业结构:传统的农业区域和发展水平较低的区域,第一产业所占比重比较大;工业区域 或加速推进工业化的区域,第二产业所占比重较大。发展水平较高的区域,第 三产业比重较大,三次产业的产值比重呈现出“三、二、一”的格局。 1.2 区域的发展阶段 1、衡量区域发展水平的标志:常用的有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民收入、三次产业产值比重等。其余的指标如人文发展指数(预期寿命、教育程度和国内生产总值) 2 一、中国三大自然区 1、产生原因: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和海拔高度 地形、气候:自然差异的基本因素 2、自然地理五要素土壤、植被:自然区域的标志 水文

3、三大自然区的差异 4、东部季风区的内部差异 (1)、南北差异 ①分界线: 秦岭—淮河 1月0℃等温线 800mm 年等降水量线 南方与北方的分界线 暖温带与亚热带分界线 温带季风气候与亚热带季风气候分界线 旱地与水田的分界线 湿润区与半湿润区分界线 ②南北差异(东部季风区以秦岭-淮河为界,分为南方和北方)

地理必修一中图版教案-表格式(pdf版)

必修一地理中图版 使用教师新课 岩

的形成和发展规律的一门学科,泛指各种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现象。 科体系:人种地理学、人口地理学、聚落地同学们总结地理学科的特点 没有地理学” 掌握使用 学会 ,经常为人们提供大量的知识信息,这些信息中很多是人们普遍关心的鲜活生动的地理知识和敏感具体的地理问题,我们要 地理课堂教学的重要延伸,也是同容十分丰富,实践性强,应用性广,学习时要紧密结合、密切联系

查找资料、搜集信息,或通过调查访问、实地考察等,获 识与技能了解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掌握太阳大气层的组成及 勤钻研、爱科学的习惯 教学难点 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一:太阳概况

太阳黑子活动 水量变化的关系 度带 你能从图中获取哪些 .太阳的能量是怎样产生的? .读太阳辐射的波长分布图,你能获取哪些信息? [来源:学|科|网] X|k |B| 1 . c |O |m 5.读课本P12“太阳辐射的纬度分布示意图”: (1)太阳辐射的纬度分布 有什么规律? (2)推测一下,除了纬度 因素外,还有哪些因素可能 影响太阳辐射的分布? (3)举例说明太阳辐射的 纬度分布规律对自然景观 纬度变化的影响。 6.请举出5个以上的实例说明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① ② ③

:Z_x C (4)如何将太阳活动可能造成的不利影响减少到最低程度? 8.案例研究:太阳活动与旱涝的关系(材料见课本- (1)试着总结太阳活动与旱涝的关系。 (2)研究太阳活动与旱涝的关系有什么意义? 9.活动:请围绕两位同学的话题,收集有关资料,并与同学们讨论交流自己的看法。 下面是两位同学的对话。 甲: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都是有利的,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都是 ②提供你 思你的不足。仔细聆听同学们的发言,看哪些说法更有道理。 掌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教案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教案

人教版(新课标)高中地理必修二教案 1.1 人口的数量变化 一、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人口数量变化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差异。 2、了解人口增长模式类型及其转变。理解二战以后世界人口迅速增长的原因 3、掌握人口增长模式的判断方法。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读图分析讨论,让学生归纳不同时期 人口增长的特征和不同地区人口增长的 差异,理解相应国家不同的人口政策。 2、讲解人口增长模式含义,借助图表案例等 分析讨论,让学生归纳三种人口增长模式 的特征及差异,引导学生对不同人口增长 模式的形成转变进行分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口观 二、教学重点 1、理解人口数量增长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差异及其成因。 2、理解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的特点和转变的原因。 三、教学难点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 四、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五、课时安排2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新课导入:通过世界60亿人口日和中国13亿人口日图片导入第一个标题——人口的自然增长。板书:一、人口的自然增长 (教师展示材料一,让学生明确自然增长数与自然增长率的关系;自然增长率与出生率、死亡率的关系。) 材料一:人口出生率=出生人口/总人口 人口死亡率=死亡人口/总人口 人口自然增长率是指一定时期内人口自然增长数(出生人数减死亡人数)与该 时期内平均人口数之比,通常以年为单位 计算。 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教师讲解:当人口出生率大于死亡率时,人口自然增长率为正值;当人口死亡率大于出生率时,人口自然增长率为负值。因此,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的。 过渡:下面我们从时间角度分析世界人口数量变化的趋势是怎样的呢?为什么会这样呢? 板书:1、人口自然增长的时间变化 (引导学生读课本图1.2和图1.3,让学生分析)

高一地理必修二教案

高一地理必修二教案 【篇一:高中地理必修二教案】 高中地理必修二 1.1 人口的数量变化 一、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人口数量变化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差异。 2、了解人口增长模式类型及其转变。理解二战以后世界人口迅速增长的原因 3、掌握人口增长模式的判断方法。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读图分析讨论,让学生归纳不同时期人口增长的特征和不同地区人口增长的差异,理解相应国家不同的人口政策。 2、讲解人口增长模式含义,借助图表案例等分析讨论,让学生归纳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的特征及差异,引导学生对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形成转变进行分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口观 二、教学重点 1、理解人口数量增长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差异及其成因。 2、理解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的特点和转变的原因。 三、教学难点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 四、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五、课时安排 2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新课导入:通过世界60亿人口日和中国13亿人口日图片导入第一个标题—人口的自然增长。板书:一、人口的自然增长 (教师展示材料一,让学生明确自然增长数与自然增长率的关系;自然增长率与出生率、死亡率的关系。) 材料一:人口出生率=出生人口/总人口 人口死亡率=死亡人口/总人口 人口自然增长率是指一定时期内人口自然增长数(出生人数减死亡人数)与该时期内平均人口数之比,通常以年为单位计算。

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教师讲解:当人口出生率大于死亡率时,人口自然增长率为正值;当人口死亡率大于出生率时,人口自然增长率为负值。因此,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的。 过渡:下面我们从时间角度分析世界人口数量变化的趋势是怎样的呢?为什么会这样呢?板书:1、人口自然增长的时间变化 (引导学生读课本图1.2和图1.3,让学生分析) 教师首先让学生说出阅读地理曲线统计图的一般步骤和方法,然后总结归纳: 1、读图名。 2、读各个坐标分别表示什么变量(两图横坐标均表示时间,纵坐标均为相应时期人口数)。 3、判读图形变化特征(两图中曲线曲率的变化反映对应时段内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大小)。 4、思考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两图均反映不同历史时期世界人口数量增长的不同特点)。问:世界人口数量变化的总趋势是什么?(让学生结合课本p2读图思考题,分析回答同时让学生阅读课本图1.3,在图1.2中找出图 1.3所在的时段,指导学生自学p3第一段,让学生分析近100年全球人口快速增长的原因。 教师提问:从以上计算结果中,你得到什么信息和启发? 学生思考回答,师生总结:人口自然增长的数量受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基数大小共同影响;由于人口基数增大,虽然自然增长率下降,但每年人口增长的数量不一定下降。 过渡:就整个世界而言,人口的自然增长在不同历史时期表现出不同的特点,那么在同一历史时期的不同国家或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的特点是否相同呢? 板书:2、人口自然增长的空间变化 (引导学生阅读课本p3图1.4)让学生读图,思考下列问题:(1)2000年,各大洲按人口由多到少的排序是?(亚非欧拉北美大洋洲) (2)2000年与1950比,人口增长数由多到少的排序?(亚非拉欧北美大洋洲) (3)计算50年来各大洲人口的年平均自然增长率。(非拉亚大洋洲北美欧)

人教版必修一地理教案1.1宇宙中的地球

宇宙中的地球 考点同步解读 本节课是高中地理第一章“行星地球”中的第一节课,同时也是高中地理的开篇的第课。本节课上得好坏与否,在短期影响方面,学习内容上将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对接下来的行星地球其他知识点的学习;而在长期影响方面,学习兴趣上将会直接影响学生对地理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因此,本节课将会影响到学生对整个高中地理的学习兴趣,具有启下、打基础的作用,是整个高中地理中至关重要的一课。 本节课包括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普通的行星、存在生命的行星这3个框题,内容是联系紧密的。根据根课标要求,本节课的主要仼务是解决两个问题:第是一个大致的了解与认识地球所处的宇宙坏境及其在宇宙中的位置;第二是运用地球、太阳系中八大行星的相关资料来分析、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既普通又特殊的一颗行星。 核心素养聚焦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中的高一新生,学生好奇心比较重,对感兴趣的事物具有深入探究的渴望,而本节课存在大量的天文现象和天文知,大部分学生对此比较感兴趣;在知识基础方面,学生已经学过宇宙、地球的相关知识,具有一定的知识基础。但不足之处在于学生刚刚从初中踏入高中,逻辑思维还不够成熟,对高中的其他学科的知识还没有系统的理解与融会贯通,在分析图表资料这一方面会存在一定的困难;而且学生第一次接触高中地理,基本上还保留着初中的直观学习思维与模式,学生的惯性思维将影响到其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接受。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天体的主要类型和天体系统的层次。 2.运用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理解地球上生命存在的原因。 3.培养用比较分析的方法解决有关地理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分析图片,形成宇宙物质性的观念,形成天体系统各层次的感性认识。 2.利用图表分析法和比较法自主探究地球在太阳系中的普通性和特殊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宇宙观。 教学重点 1.天体系统的层次及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2.地球的普通性和特殊性,地球上生命存在的条件。 教学难点 地球上生命存在的原因。 考点同步解读 核心素养聚焦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这是我们进入高中以来的第一节地理课。我知道大家在初中学过地理,也许你对地理很有兴趣,也许你不曾重视地理,但只要你学过地理,你应该体会到地理知识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会给你很多帮助。 今天我们学习的地理与初中时有了许多的不同,它不仅仅是学习某个地理事物

高中地理必修二全套教案

每一节课都有详细的三维目标分析,重难点分析和突破方法 第一章人口的变化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理解人口自然增长率的概念,能据图说出世界各大洲 人口自然增长的地区差异。了解人口基数对自然增长率、人 口增长绝对数量的影响。 2.使学生掌握人口增长三种模式的名称和特点,能利用人口资 料或图表,判断其所属的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 3.使学 生能进一步理解我国实行的计划生育政策。 4.培养学生良好的读图习惯,教给学生读图的方法和技巧,让学 生掌握读图的要领,提高从地图中获取知识的能力。过程与方法 1.通过图片资料的分析,理解世界各国公众对目前已十分庞大, 并且还在不断增长的世界人口的关注。 2.利用相应的文字 资料和练习题阐明人口自然增长与自然增长率的关系及自然 增长率与出生率、死亡率的关系。 3.利用图表分析法、比 较法引导学生概括世界人口变化在不同时期的不同特点和同 一时期不同地区人口增长的差异,理解相应国家不同的人口 政策,完成读图思考。 4.讲解人口增长模式的含义,借助图表、案例分析和讨论,认识 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特征差异,启发引导学生对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形成、转变进行深入阐释。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口观、可持续发展观。 2.进一步培养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发展的角度看待问题 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3.通过学习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我 国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理解。教学重点 1.理解人口数量增长在时间、空间上的差异及其成因。 2.理 解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的特点和转变的原因。 3.培养学生良好的读图习惯,提高学生从地图中获取知识的能力。教学难点 1.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 2.比较两种“低增长率”的人口增长模式的本质区别。 第一节人口的数量变化 一、人口的自然增长 2、人口自然增长最根本因素:生产力水平的高低 决定因素: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全章节教案分解

第一章:行星地球 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 [教学目的]: 一、知识目标 1.了解天体和天体系统的概念 2.了解宇宙的主要组成物质、天体及其类型 3.了解宇宙中一些天体的特征和区别,初步认识各类天体系统之间的层次关系,从而加深对地球的宇宙环境的理解 4.理解地球上存在生物的原因 二、能力目标 1.通过阅读分析教材,使学生具有归纳整理知识、提取重点和找出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自学能力。 2.通过阅读图片、画图和思考等活动,提高学生从图中获取知识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 通过了解宇宙的物质组成,使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和正确的宇宙观,并注意识别和抵制伪科学。[教学重难点]: 1天体系统的层次; 2理解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普通的行星的含义 3理解地球存在生命的原因 [教学媒体与教具]: 地球仪、地球的卫星照片,星云和星系幻灯片,天文挂图,多媒体、“太阳系模式图”挂图,录像机及自行剪辑九大行星概况、彗星录像节目,投影片或月貌图片。 [课时安排]: 2课时 [讲授过程]: 第一课时 【新课导入】 同学们,通过我们初中地理学习,我们已经初步了解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普通的行星,但对其只是作了一个初步的了解,我们高中阶段继续对其作进一步的介绍。 【板书】第一章行星地球 初中地理的研究范围还只是地球表面,再加上太阳。不过我们知道,我们的世界却不仅限于此。现在我们就面向整个宇宙,来介绍地球的有关知识。 【板书】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 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介绍】人们对宇宙的探索早在人类文明初期就开始了。那时人们用肉眼进行观天,看到日月星辰,而星星又各有不同,有看起来不动的,人称其为恒星;有移动的行星;还有彗星、流星等。后来,人们借助于光学天文望远镜,又发现了星云和星系。再后来,加上射电望远镜,人们还发现了中子星、类星体和黑洞等。所有这些都是宇宙中存在的物质形式,人们通称天体。 【讨论】指导学生阅读课本P2阅读材料,并结合学生自己平时的生活所见,谈谈你在天空中可以看到的星星有哪些?各有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略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中图版)教学教材

高中地理必修1(中图版)复习知识点 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 一、行星地球 1.宇宙:时间上的无始无终,空间上的无边无际。 2.天体: ●概念:物质存在的形式,包括星云、行星、流星体、彗星以及一些星际物质(如气体、尘埃)。 ●天体系统:各天体相互吸引、绕转才形成天体系统。 ●天体系统的层次: 3.太阳系及其成员: ●九大行星的排列:水、金、地、火、木、土、天王、海王、冥王星。 ●它们的公转运动共同特点: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 ●又可以分为三类: (1)类地行星::水、金、地、火星 (2)巨行星:木、土星 (3)远日行星:天王、海王、冥王星 ●小行星带: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间。(记法:火和木在一起易燃烧,用小行星带隔开) 4.地球存在生命的原因: 二、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1.提供能量: ●太阳的主要成分:氢和氦。 ●太阳辐射是以电磁波的形式辐射。来源:内部的核聚变。 ●纬度差异 热量差异:纬度低,太阳辐射强,生物量多;反之。 2太阳活动: ●太阳大气层从外到内分为:日冕(最外层)、色球、光球(太阳表面、最亮)。

●太阳活动的主要标志:太阳黑子(周期11年)。 耀斑也是重要标志,它是太阳活动最强烈的显示。 ●太阳风在日冕层;太阳风暴发生于太阳表面。 ●太阳活动的三大影响: (1)太阳电磁波扰动电离层→影响无线电短波通讯 (2)带电粒子流扰动地球电磁场→产生磁暴 (3)带电粒子流进入大气层→产生极光。 ●降水量与太阳黑子有一定相关系:(P11)1、3图是正相关,2图是负相关。 三、地球运动: 1.地球的运动:自转和公转。方向都是自西向东。 2.地球自转: ●绕转中心:地轴(它的北端总是指向北极星附近) ●地球真正的自转周期:恒星日(23时56分4秒),360o 另一周期是:太阳日(24小时),360o59’ ●自转方向: 从北极上看地球自转是逆时针,南极上看是顺时针。 ●角速度:除南北两极点为0外,其他各地角速度都为15o/h。 ●线速度:赤道最大(1670m/s),向两极逐渐减小,两极线速度为0。 3.地球公转: ●绕转中心:太阳 ●周期: 恒星年:365日6时9分10秒(真正周期) 回归年:365日5时48分46秒(太阳周期) ●公转轨道:椭圆形 近日点(1月初,角速度和线速度最大),远日点(7月初,角速度和线速度最小)。 注意:夏至日点在远日点附近,冬至日点在近日点附近。 ●黄赤交角(23026’):黄道面+赤道面 4.地球运动的意义: ●自转:产生昼夜更替、地方时、地转偏向力、改造地球的形态(两极稍扁,赤道略鼓) ●公转:季节变化(正午太阳高度变化、昼夜长短变化)、五带的形成。 地球公转和自转产生:黄赤交角(23o26’)。 5.地球运动的计算: ●晨昏线:与太阳光线垂直,其太阳高度为0。 晨线:由夜变为昼。昏线:由昼变为夜。 ●全球共分为24个时区,每个时区跨经度15o,相邻两个时区相差1小时。 解题的三个方法: (1)求时区:时区序号=已知经度/15o,余数<7.5则整数为时区序号;余数>7.5则整数+1为时区序号(2)两个时区之差:同区相减,异区相加 (3)“东加西减”:所求点在已知点以东用“+”,以西用“—” ●日界线:原则以180o经线作为日界线,不过有些曲折。 从东十二区进入西十二区减一天;从西十二区进入东十二区加一天。

人教版地理必修一教学计划

2018—2019学年高一第一学期地理必修一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本学期我们学习高中地理必修一,这部分内容是立足于初中地理的相关内容的基础上,选取了自然地理中经典的几个要素,如大气、陆地、水环境、地质等与人类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几方面,探讨人地关系中“地”的有关地理理论基础。通过这些自然地理理论的学习,使学生更好的了解我们身边的事物,将生活中的地理融合到教学过程中,并逐步树立起“人地协调发展”的思想。培养学生地理读图析图绘图能力,并教会学生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地理问题。 二、教学内容 高中地理必修1第1—5章。 三、学生知识现状分析 1.由于绝大部分初中学校七、八年级都忽视地理学习,使高一学生对地理学科不能做出正确的认识,学生的见闻有限、知识面窄,对地理学习存在陌生感和恐惧感,同时又对新生事物抱有很强的好奇心。 2.学生对地球运动这一部分的学习会存在很大难度。其原因是地球运动中要求学生具有很强的空间思维能力,而与之配套的数学中的立体几何的知识还未学到,无形中加大了学生学习这一部分的难度。 3.地理学习的兴趣不浓,方法机械。自然地理学习需要的信息获取与处理能力、读图分析能力、多因素综合分析等能力较弱。 4.地理思维能力缺陷。自然地理现象一般是学习必修2人文地理和必修3区域地理的重要基础,而学生的地理思维往往是单因素线式模式,缺乏多因素网式综合思维能力,难以理解复杂的自然地理现象。 四、教学措施 为更好落实学校教学目标,体现新课程改革的思想,服务学生全面发展,从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两个方面着手来进行教学。 (1)强调学习过程,培养良好习惯。

结合我校学生的实际,要求学生落实基本的学习过程及课前预习,课堂高效听讲,课后 复习整理三个基本环节。 ①课前利用晚自习认真预习教材,发现问题,标记问题为课堂有针对性的“解惑”做好准备。 ②上课时,活跃思考,认真听讲,踊跃发言,使“疑惑”在40分钟课堂上真正排除,切实提高教学效果。 ③课后再次通读教材,整理课堂笔记,特别是对预习过程出现的问题要细致的做好记录,独立完成配套教材的练习册。 (2)注重知识小结和单元测试的讲练,有效提高学习效果。 (3)研究教材和教法,提升业务素质。 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教材只是教学的一种资源,不是必须严格遵循的标尺。立足课标,研究教材挖掘其有效性和分析“活动”、“阅读”的针对性,合理选“材”。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和学生现有的知识体验层次,从学生身边寻找教学资源,从学生生活体验中寻 找资源,有效补充使教材本地化、通俗化,让学生在学习和认识过程中达到共鸣。 五、教学计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