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的历史及发展现状

徽州的历史及发展现状
徽州的历史及发展现状

徽州文化

徽州是指长江以南地区,、城、、、、()六市,市有时也被认为是皖南,安庆境内的天柱山(古称)为界,认为天柱山以南为皖南。皖南是重要的经济和旅游中心。沿江工业区蓬勃发展,崛起腾飞,人文景观丰富。皖南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主要地区为流域,徽州地区为流域。,简称“徽”,古称新安,自秦朝置郡县以来,已有2200余年的历史,1987年11月,国务院批准改徽州地区为。

徽州,溯源追本,这里曾先后设新都郡、、等,三年(公元1121年),改歙州为徽州,历元、明、清三代,统“一府六县”(徽州府:、、、、、,除婺源今属江西省外,其余今皆属)行政版属相对稳定。1988年7月,地级黄山市正式成立,辖三区(、、)四县(歙县、休宁、黟县、)和,总面积约9807平方公里,总人口约147万。徽州地区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据1955年与1981年在发现的两处考证,早在六千年前,翚岭(即徽岭)南北就有人类活动,《山海经》载有“”旧名,亦即今徽地之属。传说公元前二十一世纪以前,本区尚属海滨之地,东南即大海,境内为异族氏占据。公元前二十一世纪以后,西周以前,据《禹贡》天下分九州本区属扬州,即所谓“蛮夷”所属之地。

春秋时,公元前473年以前属;公元前473年以后,吴亡属;公元前355年以后,越亡属。实际上当时吴、越、楚三国并存,战争频繁,本区被作为拉锯战争之地辖属时有变动。公元前222年一统六国,分全国为三十六郡。本区设黟、歙二县,属(治三阴,即今浙江绍兴)。楚汉之际属鄣郡(治故鄣,今浙江)此时之歙县包括今歙、休宁、婺源、绩溪、、遂安等地;黟县包括今黟县、祁门、石台等地。楚汉战争之际,本区一度为所占,作为其功臣梅鋗之封邑,不久为汉将陈婴所占,属汉。

汉高祖六年(前201年)黟、歙属(治今淮南)。十二年(前195年),黟、歙属(治今江苏)。前元三年(前154年),黟、歙属国(治今江苏)。元狩二年(前121年),置丹阳郡(治,今安徽),设十七城,歙、黟为其二城。元狩六年(前117年),立武帝子为广陵王,歙、黟属广陵国(治广陵,今扬州),汉宣帝五风四年(前54年),刘胥获罪自杀,国除,复为丹阳郡之属。鸿嘉二年(前19年),立原靖王刘胜之裔客为王(治广德,今安徽广德),黟县属丹阳郡;歙县仍属丹阳郡。始元二年(前16年),刘云客死,无子,国除,黟县复属丹阳郡。汉平帝元始二年(),立广川王刘越之裔刘瘉为广德王,黟县复属广。,建国元年(公元9年),贬汉广德王为公,改黟县为愬虏。东汉光武帝建武六年(公元30年),复名为黟县,仍属丹阳郡。

徽州地区是历史上中国经济文化重地,安徽省名中的“徽”字就是由徽州而来。

古徽州是的发祥地,明清时期徽商称雄中国商界300多年,有“无徽不成镇”、“徽商遍天下”之说。以徽商、、、和、、、、、等文化流派构成的,更是博大精深。它与、有同样影响。

徽州文化是江南省和1667年江南省分治后安徽省江南地区的古徽州一府六县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而不等同安徽文化。

徽州文化是一个极具地方特色的区域文化,其内容广博、深邃,有整体系列性等特点,深切透露了东方社会与文化之谜,全息包容了中国后期民间经济、社会、生活与文化的基本内容,被誉为是后期中国封建社会的典型标本。学术界对其的研究,至少经历了大半个世纪,80年代以后更趋火热,逐渐形成了一门相对独立的地方学--"徽学",被誉为是并列与敦煌学和藏学的中国三大走向世界的地方显学之一。

什么是徽州文化?

徽州所辖区域从北宋三年(1121年)至清三年(1911年)的790年间除元十七年(1357年)到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的十年内称兴安府外,其余时期因朝代更迭而称徽州(宋)、徽州路(元)、徽州府(明、清),但“徽州”之名却前后沿用长达780年之久。

民国元年(1912年)废府留县,“徽州”一名遂废,直到1949年5月设立行政督察专员公署(简称),但因管辖范围发生变动(徽州六县之一的划属江西),其含义已与历史上的“徽州”也即“”有所出入。

一府六县是地域概念,即旧徽州府所属、、婺源、、、六县。在将近780年的时间里,这六个县一直稳定地隶属于古徽州,这在上是较为罕见的。而“徽州文化”就是指由古徽州六县的土地所承载的、由六县历代先贤和人民群众共同缔造的文化,徽州文化既有物质上的,比如、等等,也有精神上的,比如、等等。

徽州文化包括哪些内容?

徽州文化的主要内容有:徽州土地制度、、徽州宗族、徽州历史名人、徽州教育、徽州科技、新安理学、、徽派朴学、徽州戏曲、新安画派、、徽派版画、徽州工艺、徽州刻、徽州文献、徽州文书、徽派建筑、徽州村落、、徽州方言、徽菜、徽州宗教、徽州地理、徽州动植物资源等。涉及徽州经济、社会、教育、学术、文学、艺术、工艺、建筑、医学等诸学科,凡与徽州社会历史发展有关的内容,都屈徽州文化范畴,通常我们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来加以概括。

徽州文化的现存及其原因和价值

六年(1667年)正式撤销省分为安徽、二省。安徽是因江北有,江南有徽州,取二地之首字而称安徽。徽州,公元前222年就有歙县、

黟县两个大县,明清时更为昌盛。徽州文化,以其广博深邃的内涵正越来越受到社会科学界的青睐,同时也引起了经济界的关注。这三年中,我有幸参加并主持了一次全国研讨会,四次国际徽学研讨会。各地、各国专家学者踊跃参加研讨,表现了高度的热情。老徽学研究者对我说:"我三十年前就加入了徽州籍了。一些教授专家,几乎一生精力倾注于徽学。一种能够引起国内外的如此重视,足以见其存在的重要和价值。研究徽州文化,对弘扬,促进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徽州文化的内涵

谈徽州文化,我们必要先了解一下徽州。徽州,作为一个地域的名称,有着悠久的历史。其前身经历了从"三天子都" "蛮夷"之地属吴、越、楚秦置黟歙,新都郡,,歙州的漫长历程。宣和三年(公元1121年)改歙州为徽州。在此后的866年中,徽州的名称一直延用,直至1987年国务院批准成立地级时止。现在我们讲的徽州地域包括:黄山市的歙县、黟县、、祁门县、区、徽州区和黄山风景区;地区的和江西婺源县等。尽管千百年来,朝代的不断变更,名称的不断变化,但徽州的地域相对稳定,这就为徽州文化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徽州文化的内涵十分丰富。徽州人在文化领域里建树、创造了许多流派,这些流派几乎涉及当时文化的各个领域,并且都以自己的特色在全国产生极大影响。主要内容有:

1、新安理学。这是程朱理学的正宗流派,奠基人、程颐及理学集大成者,祖藉均系徽州篁墩。它从前期到清乾隆年间,在徽州维系了600多年,对徽州社会经济文化都有很大的影响,新安理学核心是伦理常纲,同时也倡导"穷理之要,必在于读书"的重学思想,"天理为义,人欲为利","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理不计其功"的思想和"修内政","攘夷狄"的节义思想;

2、。也就是考据学。其主要代表人物是婺源县的和屯溪的。它作为乾嘉学派中的皖派,直接继承了汉古经学,把经学研究从纯考据的藩篱中解救了出来;

3、新安画派:开先河的为元代的,明朝开始形成新安画派风格。明末清初,江韬(渐江)、查士标、、汪元瑞"海阳四家"异风突起,有力地冲击了、王鉴、、王原祁"四王"画派在中国画坛的统治地位。他们主张师法自然,寄情笔墨,大胆创新,给明末清初画坛带来新的生气。近代的黄宾虹,主张"先师古人,再师造化,而以自然为归",丰富和发展了新安画派;

4、徽州篆刻。徽派篆刻始于明朝的。其后著名的有汪关和以程邃为首的"歙中四子"、以黄士陵为代表的"黟山派"。徽州篆刻讲究用笔运刀,刀随意动,章法整齐活泼,一改当时篆刻庸俗怪异、擅改篆字型义、趋向屈曲乖缪的风格;

5、徽派版画。这是画家、刻工、印刷通力合作的产物。肇端于墨模镂刻,于明万历。徽派版画以歙县虬村黄姓为中心,有"徽刻之精在于黄,黄刻之精在于画"之说。从明万历到清初的近百年中,黄姓有300多人从事刻书,其中三分之一从事版画镌刻。徽派版画以白描手法造型,典雅静穆,抒情气息浓厚。明代(休宁人)印刷的《》、《十竹斋长笺谱》为徽派版画的最高成就;

6、徽剧。这是徽州在明清时期吸收和西秦腔等的基础上,经过衍变形成的,到清代中期,徽剧风靡全国,已经形成了一个唱、念做、打并重的完美剧种。"四大徽班"由扬州进京,把徽剧推向顶峰。道光年间,徽剧与汉剧结合,产生了京剧。当时活跃在城乡的徽剧社班有47个,大的社班有艺员180多人,可谓声势浩大,繁荣昌盛;

7、徽州刻书。它始于中唐,盛于明,万历年间达到鼎盛。至年间,徽州刻书跃居全国之首。徽州刻书有坊刻、官刻、家刻和书院刻。著名的坊刻有歙西鲍宁耕读书堂,于天顺年间所刻的《天原发微》5卷,现存;著名有家刻有歙县的飞鸿堂,刊有自撰的各种图书12种,近300卷。家庭出版社在古徽州各县都有;

8、新安医学。"肇自北宋,盛于明清,从宋代至清末,涌现著名医家543人,撰、辑医籍460多部,其中部分医籍东传朝鲜、日本"。(徽州地区简志)著名的有宋代撰写的《医说》10卷,这是我国现存最早载有大量医史人物传记和医学史料的书籍,也是第一部较完整的新安医学著作;祁门撰《石山医案》3卷,"学宗的丹溪之医理,临床不拘一格,精于望诊、切脉;""歙县江辑《名医类案》12卷,搜集上自、仓公、,下迄元明诸名医验效医案,内容十分丰富,是我国第一部汇集历代名医医案之专蓍。"(徽州地区简志);

9、徽派建筑。它集徽州山川风景之灵气,融风俗文化之精华,风格独特,结构严谨,雕镂精湛,不论是构思,还是平面及空间处理、建筑雕刻艺术的综合运用都充分体现了鲜明的地方特色。尤以民居、祠堂和最为典型,被誉为"徽州古建三绝",为中外建筑界所重视和叹服。它在总体布局上,依山就势,构思精巧,自然得体;在平面布局上规模灵活,变幻无穷;在空间结构和利用上,造型丰富,讲究韵律美,以、小青瓦最有特色;在建筑雕刻艺术的综合运用上,融石雕、木雕、砖雕为一体,显得富丽堂皇;

10、徽菜。南宋年间发端于歙县,是全国八大菜系之一,菜系的形成是经济、文化发达的结果。徽菜重(讲究)油、重色、重火功,而且选料精良,制作考究,尤其注重原料的产地、季节、鲜度、部位、品种等,擅长炒、炸、烧、炖、溜、焖、,加上火腿佐味,冰糖提鲜,料酒除腥引香,使徽菜的风味更加鲜明。名菜有:火腿炖甲鱼、红烧果子狸、清蒸石鸡、虎皮毛豆腐、凤炖牡丹、红烧划炎、香菇盒等。一九四九年以前,烹调之乡的绩溪县,到外地开饭店有222家,如的大中国、

大中华、大富贵,的大中华等皆是。

此外,还有徽派雕刻、、徽州漆器、、文房四宝(徽墨、歙砚、澄心堂纸、)、徽州民俗、徽州方言等,这些都是徽派文化的重要内容。

这些文化的内涵,不仅体现了中国最正统的儒家思想,也受到了释家、道家思想的深刻影响。因此,徽州文化是的典型反映,徽州是儒家、释家、道家文化的一个厚实的沉淀区。

徽州文化研究的学术意义

徽州文化是一个极具地方特色的区域文化,其内容广博、深邃,有整体系列性等特点,深切透露了东方社会与文化之谜,全息包容了中国后期民间经济、社会、生活与文化的基本内容,被誉为是后期中国封建社会的典型标本。学术界对其的研究,至少经历了大半个世纪,80

年代以后更趋火热,逐渐形成了一门相对独立的地方学--"徽学",被誉为是并列与敦煌学和藏学的中国三大走向世界的地方显学之一。

徽州位于脚下,古称,北宋宣和三年(公元1121年)建徽州府,遂得名。范围包括今黄山市的歙县、黟县、休宁县、、屯溪区、徽州区及的一部分,以及现属于安徽省地区的绩溪县、属于江西省的婺源县。徽州社会和文化是在南宋以后崛起,明清时达到鼎盛与繁荣,清末以后衰退的。历史上有纷呈的学派与流派,内容几乎涵括文化的所有领域。其文风昌盛、教育发达、人才辈出,自宋至清,徽州共建有书院、精舍等260多所;社学明初有462所,清康熙时达562所,私塾更是林立,"远山深谷,居民之处,莫不有学有师、有书史之藏"。科举及第者众,仅明清两代徽州本籍中举人者996人,中进士者618人,状元数仅清一代本籍加寄籍有18人,曾涌现出了朱熹、、汪道昆、、江永、戴震、、王茂荫、、陶行知、黄宾虹等一大批杰出人物。更有影响深远的徽商,成为人们长盛不衰的研究话题。徽州文化之所以影响深远,笔者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学术意义。

一、考证中国农村封建社会的真情可籍以史志官记述历史,尽管多为公正或诚实,但多少带有文饰或烙上个人主观意见,且记述的亦多为上层社会大事、民族大事或地方区域大事,民间的、老百姓的事则很少问及。徽州介于丛中,如世外桃源,历史上除乱外,少有战祸,人文荟萃,素有"东南邹鲁"、"文礼之邦"、"文物之海"之誉称。再加上徽州人由于文化素质较高,对文物、文化的保护意识强,即使是"文革"的十年浩劫,也有许多历史文物资料被保护下来。

二、具有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社会文化发展典型的标本研究价值的经济、文化发展的中心随着南宋王朝的"靖康之渡"而彻底移向江南,江南从此成为中国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的最为活跃、最具代表性地区。

徽州学研究有哪些现实意义

徽州学研究的现实意义主要有两点:

第一,对黄山市而言,以旅游立市,“打好黄山牌,做好徽文章”是。区区一个,有两处,世所罕见,这不能不说是徽州文化的功绩。对徽州文化进行研究,有助于高水平、高质量地向世界推介徽州文化,把徽州文化转化成宝贵的,促进黄山旅游经济的发展。

第二、徽州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一种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当前,随着电脑普及、互联网开通,中国已融入世界、文化圈。西方文化不断侵蚀和占领,一些年轻人对中国传统文化失去了兴趣,不仅在文化趣味上追求西方那一套,甚至在语言上也是中西混杂、网络用语同日常用语混杂。在这种时候,弘扬和宣传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显得重要。而徽州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很多方面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如当前大力提倡政治上的“德治”、经营中的“诚信”,都是徽州文化的精髓。对徽州文化进行深入地研究,弘扬其精华,就是使中国传统文化能“永远立于世界文化之林”。

徽州古城旅游开发现状及提升策略

徽州古城旅游开发现状及提升策略 ------以宏村为例 学院:国旅学院 年级专业:2013级旅游管理 作者姓名:顾立生 学号:131102022

目录 摘要-----------------------------------------------------2 背景介绍---------------------------------------------3 开发现状---------------------------------------------3 旅游现状---------------------------------------------5 居民现状---------------------------------------------5 发展不足---------------------------------------------6 提升策略---------------------------------------------6 结束---------------------------------------------9

徽州古城旅游开发现状及提升策略 -------以宏村为例摘要:宏村作为皖南古村落的杰出代表旅游资源具有鲜明的特色,具有很高的历史、美学、建筑、科考价值。尽管于2000年被列入了世界文化遗产,但是其知名度低,旅游也不尽如人意。造成这中局面的原因很多。本文主要阐述了宏村的开发现状、旅游发展现状、居民现状、发展旅游的影响、提供几点解决对策。 关键字:徽州古城现状旅游对策 一、背景介绍:皖南古村落是指安徽省境内长江以南地区明清时期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民居、祠堂、书院、牌坊、水口等建筑群,其分布的中心地带为原徽州府一府六邑,即歙县、黟县、休宁、绩溪、祁门和婺源,也称徽州古村落,是我国古村落保存面积最大最完整的区域之一。黟县的西递、宏村无论是在村落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选择和布局建设上,都集中体现了皖南古村落的基本特征和内涵,无论就历史、艺术还是科学价值而言,西递、宏村都是皖南古村落的光辉典范和杰出代表。她们于2000年11月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二、开发现状 1.开发历程:1998年1月8日,即宏村村民自主经营旅游1年期满后,京黟旅游开发公司正式接管宏村的旅游经营事业,具体由其下属的宏村旅游开发公司负责,经营期限为30年。 中坤模式下的运营主体和合作方式

徽州的历史发展现状

徽州文化 徽州是指长江以南地区,、城、、、、()六市,市有时也被认为是皖南,安庆境内的天柱山(古称)为界,认为天柱山以南为皖南。皖南是重要的经济和旅游中心。沿江工业区蓬勃发展,崛起腾飞,人文景观丰富。皖南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主要地区为流域,徽州地区为流域。,简称“徽”,古称新安,自秦朝置郡县以来,已有2200余年的历史,1987年11月,国务院批准改徽州地区为。 徽州,溯源追本,这里曾先后设新都郡、、等,三年(公元1121年),改歙州为徽州,历元、明、清三代,统“一府六县”(徽州府:、、、、、,除婺源今属江西省外,其余今皆属)行政版属相对稳定。1988年7月,地级黄山市正式成立,辖三区(、、)四县(歙县、休宁、黟县、)和,总面积约9807平方公里,总人口约147万。徽州地区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据1955年与1981年在发现的两处考证,早在六千年前,翚岭(即徽岭)南北就有人类活动,《山海经》载有“”旧名,亦即今徽地之属。传说公元前二十一世纪以前,本区尚属海滨之地,东南即大海,境内为异族氏占据。公元前二十一世纪以后,西周以前,据《禹贡》天下分九州本区属扬州,即所谓“蛮夷”所属之地。 春秋时,公元前473年以前属;公元前473年以后,吴亡属;公元前355年以后,越亡属。实际上当时吴、越、楚三国并存,战争频繁,本区被作为拉锯战争之地辖属时有变动。公元前222年一统六国,分全国为三十六郡。本区设黟、歙二县,属(治三阴,即今浙江)。之际属鄣郡(治故鄣,今浙江)此时之歙县包括今歙、休宁、婺源、绩溪、、遂安等地;黟县包括今黟县、祁门、石台等地。楚汉战争之际,本区一度为所占,作为其功臣梅鋗之封邑,不久为汉将所占,属汉。 汉高祖六年(前201年)黟、歙属(治今淮南)。十二年(前195年),黟、歙属(治今江苏)。前元三年(前154年),黟、歙属国(治今江苏)。元狩二年(前121年),置丹阳郡(治,今安徽),设十七城,歙、黟为其二城。元狩六年(前117年),立武帝子为广陵王,歙、黟属广陵国(治广陵,今扬州),汉宣帝五风四年(前54年),刘胥获罪自杀,国除,复为丹阳郡之属。鸿嘉二年(前19年),立原靖王刘胜之裔客为王(治广德,今安徽广德),黟县属丹阳郡;歙县仍属丹阳郡。始元二年(前16年),刘云客死,无子,国除,黟县复属丹阳郡。汉平帝元始二年(),立广川王刘越之裔刘瘉为广德王,黟县复属广。,建国元年(公元9年),贬汉广德王为公,改黟县为愬虏。东汉光武帝建武六年(公元30年),复名为黟县,仍属丹阳郡。 徽州地区是历史上中国经济文化重地,安徽省名中的“徽”字就是由徽州而来。

徽州文化的发展

徽州文化的发展与“瓶颈” 徽州文化是古徽州一府六县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是一个极具地方特色的区域文化,其内容广博、深邃,有整体系列性等特点,深切透露了东方社会与文化之谜,全息包容了中国后期封建社会民间经济、社会、生活与文化的基本内容,被誉为是后期中国封建社会的典型标本。 作为古老中华文化长河中的一条重要支流,徽州文化能够延续至今,且依然让无数人为之吸引,的确有着其独特的魅力和价值。现代的徽州人已经充分意识到,徽文化中有着许多引以为豪的优秀品质。人们在徽文化的发扬光大中已获得了甜头,并从文化旅游开发中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也从中积聚了继承发展这种文化体系的信心。比如,其最直接最现实的意义可以在黄山市的发展中窥见一斑。黄山市以旅游立市,以“打好黄山牌,做好徽文章”作为其发展战略。区区一个地级市,有两处世界遗产,世所罕见,这不能不说是徽州文化的功绩。 世世代代的徽州人在这片不算肥沃的土地上辛勤耕耘、挥洒汗水,用自己的血汗和智慧,创造了通转楼、马头墙、天井、美人靠和谦让墙,创造了徽菜、徽戏、徽雕、徽墨、歙砚等文化符号,新安画派、新安医学、徽州刻书、徽州漆器、徽州造纸等文化技艺,孕育出新安理学、徽州朴学、宗族意识、庙会文化,其丰富性、多样性,和其独特的书香韵味、山野情调,是其它文化流派无法比拟的。 如今,在古徽州的土地上,仍有随处可见的民风淳厚的古村落,可以看到徽派风格的马头墙,到处仍是清一色的方言土语,充满了与现代都市迥然不同的人文韵味,在婺源、绩溪的乡间山村,那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小桥流水的静谧,依然是这片天地的主色调。 但是,在徽文化的开发和发展中,我们正面临着不可回避的“瓶颈”问题。一方面,现在的徽州人一味守旧,只懂得把老徽州的传统文化拿出来反复折腾。这种“啃老本”的发展模式,也许现在还能赚到荷包满满,但是这样的徽州文化,失去发展的活泉,只会日渐枯竭、腐朽,成为一滩死水。另一方面,现代徽州人往往只看见眼前的利益,本着盈利最大化模式进行徽文化旅游开发。过度的旅游开发对徽州文化生态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如有些地方把古宅、古祠、古牌坊等拆迁集中为旅游景点,损害了其最宝贵的历史价值;有的村落拆墙开门、大量开店设铺、兴办旅馆饭馆,破坏了古宅的建筑风貌和古村落的宁静氛围;低水平模仿性开发,普泛化的徽州文化旅游开发严重地伤害了徽州文化的真正内涵。 徽州文化要开发、要发展,但这种开发、发展必须是科学的、可持续的。就如一位徽学研究学者所说,徽州文化的发展必须基于这样三个前提:一是保持文化的传统性。如果徽文

徽商及徽州文化的内涵及历史渊源

徽商及徽州文化的内涵及历史渊源 无梦到徽州,一生痴绝处 ——汤显祖徽州文化即徽文化,是中国三大地域文化(敦煌学、藏学、徽学)之一。指古徽州一府六县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而不等同于安徽文化(安徽文化由徽州文化、淮河文化、皖江文化三个文化圈组成)。 徽州位于皖南山区,黄山雄奇甲天下,白岳旖旎称神州。这里山清水秀,人杰地灵。思想伟人,学术巨子,灿若群星;新安文化,徽州艺术,万紫千红。勤劳的徽州人民在这里创造了璀璨夺目的历史文化,引领风骚千余年。提到徽州文化,人们总以博大精深相称。所谓博大,指其取得的辉煌成就,几乎涵盖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各个方面,在思想哲学、道德伦理、语言文字、文学艺术、文化典籍、科技工艺等各个领域都有上乘表现,且自成体系;所谓精深,乃言徽州文化的水平并不是一般性的,其所展现的高深的思想造诣、精湛的艺术水准与丰厚的文化内涵,既显示了地域特色,同时也是那个时代最高水平的一个代表。它集中地体现了当时文化发展主流的诸多方面,异彩纷呈,贡献巨大。那么,如此博大精深的徽州文化是如何形成的呢?它的历史发展轨迹又是怎样的呢? ?徽州历史沿革 徽州,简称“徽”,古称歙州,又名新安,下辖歙县,黟县,休宁,祁门,绩溪,婺源六县,统称“一府六县”。由今黄山市及婺源县(现属江西上饶)、绩溪县(现属安徽宣城)组成。徽州脱胎于隋文帝开皇九年(589年)所置的歙州。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年),改歙州为徽州,府治所在为歙县,历宋元明清四代。1934年由于蒋介石的军事需要,婺源被划入江西,

后因婺源民众发起返徽运动及同乡胡适等人奔走努力,迫于民意,抗战胜利后划回徽州地区。但由于军管问题,1949年婺源又被划入江西省,延续至今,此为徽州历史上的两次婺源隶赣事件。 1987年,为响应中央打好黄山牌以发展旅游业,绩溪县与太平县交换被划入宣城,徽州地区改名黄山市。 徽州是中国历史上的经济文化重镇。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因江南省过大,为维持中央统治,顺治将江南省拆分为“江南右”与“江南左”。1667年,“江南右”取江宁府、苏州府首字,改称为江苏省,“江南左”取安庆府、徽州府首字,改称为安徽省。 ?徽州商人 “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岁,往外一丢”,这句俗谚言简意赅地道出了徽州人经商传统的由来。 徽州地区素有“八山半水半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之说,山地贫瘠,耕地甚少,按照农耕文明的逻辑,生在徽州当然是“前世不修”。被逼无奈的徽州人为了生计只能外出闯荡,顾炎武说:徽州“中家以下皆无田可业。徽人多商贾,盖势其然也”。但也由此造就了一个纵横数百年的商帮。

徽州的历史与发展现状

汉高祖六年(前201年)黟、歙属荆国(治今淮南)。十二年(前195年),黟、歙属吴国(治今江苏沛县)。汉景帝前元三年(前154年),黟、歙属江都国(治今江苏扬州)。汉武帝元狩二年(前121年),置丹阳郡(治宛陵,今安徽宣城),设十七城,歙、黟为其二城。元狩六年(前117年),立武帝子刘胥为广陵王,歙、黟属广陵国(治广陵,今扬州),汉宣帝五风四年(前54年),刘胥获罪自杀,国除,复为丹阳郡之属。汉成帝鸿嘉二年(前19年),立原中山靖王刘胜之裔刘云客为广德王(治广德,今安徽广德),黟县属丹阳郡;歙县仍属丹阳郡。始元二年(前16年),刘云客死,无子,国除,黟县复属丹阳郡。汉平帝元始二年(公元2年),立广川王刘越之裔刘瘉为广德王,黟县复属广德国。王莽篡汉,建国元年(公元9年),贬汉广德王为公,改黟县为愬虏。东汉光武帝建武六年(公元30年),复名为黟县,仍属丹阳郡。

徽州文化是一个极具地方特色的区域文化,其内容广博、深邃,有整体系列性等特点,深切透露了东方社会与文化之谜,全息包容了中国后期封建社会民间经济、社会、生活与文化的基本内容,被誉为是后期中国封建社会的典型标本。学术界对其的研究,至少经历了大半个世纪,80年代以后更趋火热,逐渐形成了一门相对独立的地方学--"徽学",被誉为是并列与敦煌学和藏学的中国三大走向世界的地方显学之一。

一府六县是地域概念,即旧徽州府所属歙县、黟县、婺源、休宁、祁门、绩溪六县。在将近780年的时间里,这六个县一直稳定地隶属于古徽州,这在中国历史上是较为罕见的。而“徽州文化”就是指由古徽州六县的土地所承载的、由六县历代先贤和人民群众共同缔造的文化,徽州文化既有物质上的,比如徽派建筑、徽菜等等,也有精神上的,比如新安理学、徽剧等等。 徽州文化包括哪些内容? 徽州文化的主要内容有:徽州土地制度、徽商、徽州宗族、徽州历史名人、徽州教育、徽州科技、新安理学、新安医学、徽派朴学、徽州戏曲、新安画派、徽派篆刻、徽派版画、徽州工艺、徽州刻、徽州文献、徽州文书、徽派建筑、徽州村落、徽州民俗、徽州方言、徽菜、徽州宗教、徽州地理、徽州动植物资源等。涉及徽州经济、社会、教育、学术、文学、艺术、工艺、建筑、医学等诸学科,凡与徽州社会历史发展有关的内容,都屈徽州文化范畴,通常我们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来加以概括。 徽州文化的现存及其原因和价值 康熙六年(1667年)正式撤销江南省分为安徽、江苏二省。安徽是因江北有安庆,江南有徽州,取二地之首字而称安徽。徽州,公元

中国徽州历史文化名村

中国徽州历史文化名村—雄村 徽州歙县雄村,是座千年历史文化古村,山青水秀,风景优美,人杰地灵。雄村依山傍水,自晋即有多姓居住,每姓各自散占一处,后渐集居。有宋时期,洪氏兴旺,曰“宏村”,至明末渐衰,没落于清。明中叶曹氏兴旺,清则更盛,曾曰“雄川”、“雄溪”,古云“枝分叶布,所在为雄”,故名雄村。曹氏人才辈出,科甲联缨,官宦不断,谓之歙地第一文化古村,宰相故里也。 一、地理概要 雄村之北有座大山,名城南山,拱卫徽州府歙县城南。雄村之南有条大河,名渐江,环抱雄村大半个村庄,从村左侧向东汇入新安江。从易理上讲,城南山又称天马龙,山脉向南缓缓延伸至渐江边止,龙脉雄厚有力。城南山右翼有座芙蓉山,紧随龙脉延绵渐江,名“护山”,环抱雄村,又曰“案山”。芙蓉与城南山脉之间有一小溪,即祖山的沙水,俗称腰带水,环抱雄村,流入渐江。雄村就座落在这块风水宝地上。 雄村离歙县15里,从县城由北向南有条曲径小路直达雄村,一色青石板砌成,由清户部尚书曹文埴之母朱太夫人捐资建造,雨后即干。小路两侧高山峻峭,沿路摩岩石壁雕刻九处菩萨庙,是路人赏鉴的佳景。三里一亭、五里一舍,可供行人避雨休息,风景十分优美。走出山谷,豁然开朗,一望无际的雄村田园和村庄呈现在眼前。距村一里建有“下马亭”,重修后俗称“新亭”。亭内三面有青石砌成的美人靠,供行人息足。亭傍立有一碑,雕刻“满汉不论,文官下轿,武官下马”十二个大字,路人到此步行进村。乾隆以后,徽州的新任官吏,须到雄村拜访后方可上任。由此可见,旧时

雄村是何等的尊贵和显赫。 雄村村口有“主事坊”和“一品坊”二座高大雄伟的古牌楼,上面刻有雄村曹氏家族显贵官宦的人名和职务。村内庐舍栉比,巷道纵横,形成八卦阵状,划分东南西北中五隅,只有西隅一口进出,通往歙城。由于村内道路四通八达,横直相接,似蜘蛛网络,陌生人进村往往会莫辨东西,甚至返回原地,久久走不出来。村中最高处为中隅,指挥四隅互相接应,能抵御外敌和盗贼。隅与隅之间有园拱门分界。每隅都有青红黄白黑五色旗帜一面,平时插入本隅旗杆墩中,每年举行一次赛旗活动,十分动人。 村中有一较大的蓄水池塘,四周用石条和石块砌成,南有石栏供赏观者休息游玩,也可供闻人达士垂钓。池塘外观形似“火”字,象征火被水淹之意,故名“火字塘”,俗称夏公塘,是为雄村防火之用。因其容量较大,可供大半村民饮用。除此之外,具有蓄水防火之用的池塘另有14处,防旱蓄水灌溉的池塘20余处,其中3处小型水库,还在西溪建有5处碣,能自动流入稻田,村外两大片庄园和山地,足够村民衣食内需。 雄村地形险峻,田野腹地辽阔,扼其要冲,易守难攻,退有新安江水路直达杭州,守有崇山峻岭可以周旋,兹为兵家藏龙卧虎之地。故在抗日战争期间,国民党情报机关军统局局长戴笠将军选中雄村,创办了七期中美合作训练班(旧址仍在)。上世纪六十年代为了备战,上海三线厂也搬迁雄村(现房屋仍在),后又迁走。 二、古建筑 雄村古建筑很多,简要概述如下: 1、雄村各姓祭祖的宗祠、宗厅、宗堂共十二处:曹氏“一本堂”和“孝

徽州的历史及发展现状

徽州的历史及发展现状

徽州文化 徽州是指安徽长江以南地区,芜湖、宣城、马鞍山、铜陵、池州、徽州(黄山市)六市,安庆市有时也被认为是皖南,安庆境内的天柱山(古称皖山)为界,认为天柱山以南为皖南。皖南是安徽省重要的经济和旅游中心。沿江工业区蓬勃发展,皖江经济带崛起腾飞,人文景观丰富。皖南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主要地区为长江流域,徽州地区为新安江流域。徽州,简称“徽”,古称新安,自秦朝置郡县以来,已有2200余年的历史,1987年11月,国务院批准改徽州地区为黄山市。 徽州,溯源追本,这里曾先后设新都郡、新安郡、歙州等,宋徽宗宣和三年(公元1121年),改歙州为徽州,历元、明、清三代,统“一府六县”(徽州府:歙县、休宁、婺源、祁门、黟县、绩溪,除婺源今属江西省外,其余今皆属安徽省)行政版属相对稳定。1988年7月,地级黄山市正式成立,辖三区(屯溪区、徽州区、黄山区)四县(歙县、休宁、黟县、祁门县)和黄山风景区,总面积约9807平方公里,总人口约147万。徽州地区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据1955年与1981年在绩溪县发现的两处新石器时代遗址考证,早在六千年前,翚岭(即徽岭)南北就有人类活动,《山海经》载有“三天子都”旧名,亦即今徽地之属。传说公元前二十一世纪以前,本区尚属海滨之地,东南即大海,境内为异族共工氏占据。公元前二十一世纪以后,西周以前,据《禹贡》天下分九州本区属扬州,即所谓“蛮夷”所属之地。 春秋时,公元前473年以前属吴;公元前473年以后,吴亡属越;公元前355年以后,越亡属楚。实际上当时吴、越、楚三国并存,战争频繁,本区被作为拉锯战争之地辖属时有变动。公元前222年秦始皇一统六国,分全国为三十六郡。本区设黟、歙二县,属会稽郡(治三阴,即今浙江绍兴)。楚汉之际属鄣郡(治故鄣,今浙江长兴)此时之歙县包括今歙、休宁、婺源、绩溪、淳安、遂安等地;黟县包括今黟县、祁门、石台等地。楚汉战争之际,本区一度为项羽所占,作为其功臣梅鋗之封邑,不久为汉将陈婴所占,属汉。 年)黟、歙属荆国(治今淮南)。十二年(前195年),黟、歙属吴国(治今江苏沛县)。汉景帝前元三年(前154年),黟、歙属江都国(治今江苏扬州)。汉武帝元狩二年(前121年),置丹阳郡(治宛陵,今安徽宣城),设十七城,歙、黟为其二城。元狩六年(前117年),立武帝子刘胥为广陵王,歙、黟属广陵国(治广陵,今扬州),汉宣帝五风四年(前

徽州文化及其现实意义

徽州文化及其现实意义 徽州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是中国明清时期徽商和徽文化的发祥地,这里真实地记录着中国明清时期徽州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的特点,蕴含着中国封建社会极其丰富的历史信息和卓绝的艺术、文化、科学成就,对当时的社会经济和人们的思想意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随着西递、宏村作为皖南古村落典型代表于2000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以来,人们对博大深邃的徽文化有了更多的了解,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徽文化已成为世界文化大家庭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全人类所共同享有的人类文明成果,徽文化的研究如火如荼。我认为,徽文化的研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对常熟城市的发展也有着借鉴意义。 一、在社会主义市场下发扬徽商精神,促进常熟经济发展 崛起于南宋,兴盛于明清的徽商,凭借较高的文化素养,贾而好儒的特色雄踞中国商界数百年,徽商经济是徽文化发展和繁荣的坚实基础,徽商是鼎盛时期徽州文化的重要创造者。 徽州人走出去以后,为了在商海中开拓生存领域,表现出不甘穷困,矢志千里、勇于开拓的创业精神,四海之内“其地无所不至”,他们不仅敢闯天下,还克勤克俭,特别能吃苦,“日行百里不为苦”,在商海中搏击,又有一股坚韧不拔的精神,“一贾不利再贾,再贾不利三贾,三贾不利犹未厌焉”。在经商活动中,坚持儒学道德原则,以义为利,讲究良好的商业道德,“财自道生,利缘义取”,守城信,不欺诈,“仁中求利真君子,义中求利大丈夫”、“少时不欺客、畅时不抬价”等,这些在我县古民居的匾额、警句、楹联、格言中都有所体现,徽商正是凭借这些品德、修养在明清时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更为难能可贵的是,徽商在发财以后,重文兴教、关心公益,奉献社会的精神,自己奉行俭约,却能慷慨地将财富奉献社会,黟县盐商李宗眉,黟县商人吴翥等热心社会公益事业,慷慨奉献社会的义举不胜枚举。 对于当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发扬当年徽商的勇于开拓精神,对常熟的发展有着深远的现实意义。而徽商注重商业道德、讲究效益、诚信为本、树立品牌意识,勤俭立业的经营理念也给我们以深刻的启迪,借旅游这个平台,发扬徽骆驼精神,以开放的胸怀,面对海内外,诚招天下客,主动融入浙江经济带和长三角经济圈。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加快常熟市经济快速发展。 二、“天人合一”的生态思想给城市化发展和保护生态环境提供了借鉴作用。 古徽州的村落聚族而居,独具特色,这里白壁青瓦马头墙、水口园林,翠竹绿树掩映,美如图画,与大自然和谐地溶为一体,“天人合一”的古代生代思想在古徽州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通常把“天”看作是自然,“天人合一”就是人类与大自然和谐统一。

徽州的历史地位....

徽文学的历史地位及影响 徽州文化是在中国封建社会发展到后期,封建政权、思想、文化充分高度集权和加强一体化时期形成并获得极大繁荣的区域文化,因此,它是作为一种典型的中国封建文化,封建性应是它的本质属性。作为徽州文化基础之一的徽商就是一个典型的中国封建商帮,贾儒结合、贾仕结合、重亲谊、重乡谊等都是其封建性的具体表现;古徽州教育更是一种封建教育,其教材的选定、教程的安排、教授的目的等无不内在体现中国封建社会的内容和要求;更主要的是,作为徽州文化指导思想的程朱理学,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官方哲学,其一切都是在维护和辩护于中国封建社会。也由于徽州文化的封建性本质,因此,当历史的脚步发展到近代,随着中国封建社会的结束,徽州文化随之一体化般地衰退、消亡也就必然。徽州文化在清末以后衰退了,辉煌属于过去。 徽州文学是徽州文化的一部分,这本是天经地义的事,可在实际上却被人们误认,首先是由于徽州文化中其他领域的成就过于突出,客观上遮挡和消减了徽州文学的光芒,也因此转移了人们关注的视线。其次是与人们没有多角度、全方位来看徽州文学有关。人们一般只从本土的徽州文学家所创作的文学来看徽州文学,而没有注意到不在本土而客居他乡的徽州文学家所创作的文学也属徽州文学。不但如此,非本籍而在徽州任职的文学家所创作的有关徽州风情的作品,还有那些前来徽州游览的文学家所创作的有关徽州风情的文学作品,也应是徽州文学。最后是由于长期以来对徽州文学缺少必要的挖掘、整理、批评和宣传,从而导致“不识庐山真面目”。事实上,徽州文学在各个时代有一大批具有重要影响的诗人、散文家、戏曲家、文学理论家及其重要作品,客观上对徽州文化的发展起着强有力的浸润和推动作用。 徽州文学不但体现了自身的文学价值,同时还体现了丰富的徽州文化的价值。一般说来,政治家所写的一些作品就具有比较多的政治学价值,理学家所写的一些作品就比较多地具有理学价值,教育家所写的一些作品就比较多地具有教育学价值,等等。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具体到一些作品来说,它们还会体现出各自的价值。如清代盐商方西畴所写的《新安竹枝词》36首,从各方面展示了徽州民众的生活和社会风俗,就具有民俗学价值。 徽州作家的文学创作以自己的独有成就就产生了广泛影响。在唐代,有“北京三绝”之一的吴少微,与富嘉谟一起创造了“富吴体”,开创了一代文风。在宋代,有集理学之大成的朱熹,婺源人,创作诗词1200余首,狭义散文200余篇,诗如《春日》《观书有感二首》,文如《记孙觌事》等都是宋代文学中广为传诵的作品。在元代,有著名诗人方回,歙县人,著有《桐江集》《桐江续集》,所编《瀛奎律髓》,标榜“江西诗派”,体现了他的独到见解,对后世具有积极影响。在明

怀念的古徽州在哪里 徽州历史的变迁

怀念的古徽州在哪里徽州历史的变迁 这里有绝美的风景,也有地理环境造成的艰辛,有过鼎盛的黄金时代,也有时代巨轮撵过的印记,谈起它的历史和种种变迁,现在也难免让人唏嘘,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都说如梦,梦的是曾经的辉煌,梦的是那个渐行渐远的文化故里。 人人都想去徽州? 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 但你知道吗,这句诗还有前半句,“欲识金银气,多从黄白游”。 连起来就是,想要认识有钱富贵的人,要经常去黄山、白岳(齐云山)游玩,可惜我一辈子想都没想过要去徽州。 嗯?是不是跟我们想象的不太一样? 这首诗来自明代汤显祖,就是那个写了《牡丹亭》的人,一个一生不羁爱自由的人,与以程朱理学为正统的时代,注定是格格不入的。

明万历十九年(1591年),他目睹当时官僚腐败愤而上《论辅臣科臣疏》,触怒皇帝被贬为徐闻典史,后又弃官归里,弹劾的对象之一正是当时的国相,徽州人许国。 许国牌坊是明万历皇帝,为嘉奖内阁重臣歙县人许国决策云南平叛功勋,而特别恩赐在其家乡古歙城中建造。

许国牌坊是明万历皇帝,为嘉奖内阁重臣歙县人许国决策云南平叛功勋,而特别恩赐在其家乡古歙城中建造 梁子,就这么结下了。 明清时期徽商名满天下富可敌国,徽州自然是众人羡慕的流金之地。 汤显祖因为弹劾许国而被贬官,许国此时已归隐故里,友人劝他去徽州服个软,他偏不。这才有了开头这首诗。

什么是徽州呢? 徽州,简称“徽”,古称歙州、新安,下辖歙县、黟县、休宁、祁门、绩溪、婺源六县,统称“一府六县”。

脱胎于隋文帝开皇九年(589年)所置的歙州,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年)改歙州为徽州,府治所在为歙县,历宋元明清四代。 1987年,为响应中央打好黄山牌以发展旅游业,绩溪县与太平县交换被划入宣城,徽州地区改名黄山市。

徽州文学的历史地位及影响

徽州文学的历史地位及影响 徽州文化是在中国封建社会发展到后期,封建政权、思想、文化充分高度集权和加强一体化时期形成并获得极大繁荣的区域文化,因此,它是作为一种典型的中国封建文化,封建性应是它的本质属性。作为徽州文化基础之一的徽商就是一个典型的中国封建商帮,贾儒结合、贾仕结合、重亲谊、重乡谊等都是其封建性的具体表现;古徽州教育更是一种封建教育,其教材的选定、教程的安排、教授的目的等无不内在体现中国封建社会的内容和要求;更主要的是,作为徽州文化指导思想的程朱理学,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官方哲学,其一切都是在维护和辩护于中国封建社会。也由于徽州文化的封建性本质,因此,当历史的脚步发展到近代,随着中国封建社会的结束,徽州文化随之一体化般地衰退、消亡也就必然。徽州文化在清末以后衰退了,辉煌属于过去。 徽州文学是徽州文化的一部分,这本是天经地义的事,可在实际上却被人们误认,首先是由于徽州文化中其他领域的成就过于突出,客观上遮挡和消减了徽州文学的光芒,也因此转移了人们关注的视线。其次是与人们没有多角度、全方位来看徽州文学有关。人们一般只从本土的徽州文学家所创作的文学来看徽州文学,而没有注意到不在本土而客居他乡的徽州文学家所创作的文学也属徽州文学。不但如此,非本籍而在徽州任职的文学家所创作的有关徽州风情的作品,还有那些前来徽州游览的文学家所创作的有关徽州风情的文学作品,也应是徽州文学。最后是由于长期以来对徽州文学缺少必要的挖掘、整理、批评和宣传,从而导致“不识庐山真面目”。事实上,徽州文学在各个时代有一大批具有重要影响的诗人、散文家、戏曲家、文学理论家及其重要作品,客观上对徽州文化的发展起着强有力的浸润和推动作用。 徽州文学不但体现了自身的文学价值,同时还体现了丰富的徽州文化的价值。一般说来,政治家所写的一些作品就具有比较多的政治学价值,理学家所写的一些作品就比较多地具有理学价值,教育家所写的一些作品就比较多地具有教育学价值,等等。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具体到一些作品来说,它们还会体现出各自的价值。如清代盐商方西畴所写的《新安竹枝词》36首,从各方面展示了徽州民众的生活和社会风俗,就具有民俗学价值。 徽州作家的文学创作以自己的独有成就就产生了广泛影响。在唐代,有“北京三绝”之一的吴少微,与富嘉谟一起创造了“富吴体”,开创了一代文风。在宋代,有集理学之大成的朱熹,婺源人,创作诗词1200余首,狭义散文200余篇,诗如《春日》《观书有感二首》,文如《记孙觌事》等都是宋代文学中广为传诵的作品。在元代,有著名诗人方回,歙县人,著有《桐江集》《桐江续集》,所编《瀛

徽州文化的基本概念及历史地位

徽学是关于徽州社会历史文化及其发展的学。(注:关于徽学的研究对象,学术界有多种说法。《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5年第一期上曾发表了曹天生《本世纪以来国内徽学研究概述》一文,其中就列举了数种。)尽管它目前在国内外学术界已是十分火红,然而对什么是徽州文化,其主要内容是什么,有何历史地位等基本问题,至今还缺乏整体、清晰的认识与研究。本文试在此方面做点工作,以抛砖引玉。一、徽州文化的界定要研究徽州文化,首先就要有对徽州文化较为清晰的界定。对此,可以说,学术界至今没有统一的、明确论及的界说。据笔者的理解,所谓徽州文化即是指发生与存在于历史上徽州的以及由此发生辐射、影响于外的典型封建文化。如此定义,至少包含以下四个方面的限定:其一,我们说的徽州文化是指历史上徽州区划范围内的文化。其地理区域范围包括当年徽州府辖的6个县,即歙县、休宁、黟县、祁门、绩溪和婺源。其二,徽州的历史至少有五、六千年,其文化当然可归为广义的大徽州文化的范围。但严格和典型意义上所说的徽州文化概念,主要还是指北宋宣和三年(公元1121年)设了徽州府后才全面崛起,在明清时达到鼎盛的文化,但这一文化与其早期发展及后期演变都有内在关联。其三,徽州文化不能仅仅指在徽州本土上存在的文化,亦还包括由徽州而发生,由本籍包括寄籍、侨居外地的徽州人而创造从而辐射于外、影响于外的文化,这其中的关键是要有对徽州的强烈认同。如朱熹,尽管他在福建,主要活动也在福建,但他祖籍在徽州,朱熹本人对徽州强烈认同,从来号称“新安朱熹”等;同时,徽州人也更是强烈地认同朱子,视朱熹为徽州人的骄傲,在思想意识、观念、道德、伦理、社会行为及活动的诸多方面都自觉不自觉地深受朱子思想的影响,故朱子的思想、学术活动等亦可作为徽州文化的内容。其四,这里所说的“文化”应是取其广义的概念,不仅指学术理论、文化艺术,还包括商业经营、宗法伦理、精神信仰、风俗民情、文献著作、社会经济、土地制度、历史人物等等。如此界定的徽州文化概念,实际是将徽州历史文化作为一个独立的、多元的、系列的整体,既有显明的地理空间和时间流程上的限定性,又有内容实质上的限定性,以及由此限定而内在包括的对自身限定的一体化超越,决定了徽学研究的对象。由此,笔者不会同意有人将徽学(或称之为“徽州学”)的研究对象仅仅限定为“是研究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在徽州这个封闭、落后、贫困的山区出现的一种具有丰富性、辉煌性、独特性、典型性、全国性五大特点的徽州文化产生、繁荣、衰落的规律的学问。”(注:赵华富:《论徽州学的研究对象和意义》,载张脉贤、刘伯山等编:《徽学研究论文集(一)》,1994年10月。)将宋之前及鸦片战争以后的徽州文化断然地割除在徽学研究之外,这里且不论其界定的内容是否准确,仅其忘记了徽州文化当有其来源即产生的历史条件基础及以后的演变来说,就应是不够完整的。历史当是不能简单、武断地人为分割而将分割后的片断独立纯化成块的。南宋至清末的徽州文化应是徽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或重点内容而不应是唯一内容。实际上,徽州文化只是徽州历史文化发展的一个阶段。徽州早期的土著人是越人,最早的文化形态是笔者称之为的早期江南越文化,其时限当是从远古至春秋战国,其时,徽州历史文化尚未从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母体中分离出来以走独具品格发展的道路。其后是山越文化,其时限为从战国中后期至三国,这时的徽州社会与文化已开始从中华民族母体的社会文化发展中分离出来,但却是走着一条停滞发展甚或出现倒退的道路,越人“入山为民”,以成山越,“依山阻险,不纳王租”,生产方式上“刀耕火种”,生活习俗上,“志勇好斗”,烙有很深的半原始丛林社会与文化的痕迹,以至于有人称这一时期是徽州历史上的“黑暗”时期。(注:叶显恩:《明清徽州农村社会与佃仆制》,安徽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1页。)东汉末年至南宋的长达一千多年的时期是笔者称之为新安文化阶段(晋太康元年即公元280年徽州设新安郡,故称),徽州的社会与文化的发展,在这一时期,由于北方诸多土家大族的移民而带来在人口、经济、文化上的冲击、碰撞及最后的整合,得到长足进步和快速递进,封建化进程得到实现,至南宋时,越人已与迁居而来的北方汉人融合,徽州人已经是十分成熟的“封建人”;徽州人多地少的矛盾已经突出,由徽州本土向外的徽州历史上第二次移民——负移民的

如何评价徽州宗族制度的历史作用

如何评价徽州宗族制度的历史作用徽州作为朱熹传播理学的重要场所,深受朱熹理学的影响,特别是朱熹亲订的《家礼》对徽州氏族影响尤深,“人们重宗义,讲世好,上下六亲之疏,无不井然有序”。而徽商的成功则为强化宗族的凝聚力提供了物质条件,通过建祠堂、修宗谱、置族产、建书院、办义学、兴学田等,宗族文化得到更加认同和强化,宗族制度更加完善。同时,作为一个移民社会,外来氏族为了生存,也需要借助宗法制度和宗教文化来强化宗族的凝聚力。这二者的结合构成了徽州社会超强的封建宗法制度,成为徽州文化的一大特点。 历史上,徽州几千年的稳定的社会形态充分说明了徽州宗族社会和谐的管理机制的创立、完善和发展的作用和影响。可以归结为程朱理学思想感化、徽州文化的传播、宗法制度的约束、文会乡帮组织的网络化管理四个方面的整体作用的发挥。 在徽州传统的宗族制度中,宗法制度作为促进人们之间协调的规则,它的重要功能就是为人们提供了一种框架或模式,在这个框架里,人们可以相互影响。它的运作体现了伦理的作用或对伦理的依靠。通过依靠世代相承的血缘系谱关系来界定族内严格的社会规范和权利与义务,长幼尊卑各司其职,默守着本家族的道德规范和清规戒律,皆不得逾越本分。若有逾越或违背,就要受到家族的制裁,所谓“正以家

法”,就是通过族长和其他长老的权威,通过非正式的规则包括伦理规范、价值取向、道德、习惯等文化性因素的作用有效地协调和控制着族内的摩擦纠纷,实现对家族成员的行为约束,因而宗族这种特殊的制度适应了特定的经济关系和人文环境,铸造了超稳定的社会系统,它培育了一种社会的人格,体现了一种“熟人社会中”的管理模式。关于它的历史意义的评价,主要有以下几点: 其一、宗法制度中建管公益,惠及村民的文化理念对徽州村落文化和族人道德培养熏陶影响甚深。古徽州许多学堂社屋等公建、公益设施是以宗祠为纽带,通过各姓氏、各宗支的长老牵头,以宗祠公共义仓为基础,加上民间募捐众家钱物劳力筹集办成的。所以宗祠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义举”为基础的组织建设社会、管理社区的作用。 其二、从徽州宗法制度崇尚儒学,推崇读书尊教的表现形式和教育功能深化了徽文化兴起和传播。徽州各宗姓家族普遍重视兴学育才,倾力栽培莘莘学子,期望自己子弟荣获功名。古代徽州“两多”:为官者多,商贩者多。这应当归结于宗法制度载体的宗祠文化的作用。徽州宗祠不少内设文学馆,利用宗祠培育、造就文化人才,还通过宗祠田产收取租谷,设立“学谷奖学制”,而且祠规规定祭祖准入祠堂者除长辈外,得需有功名者,以此鼓励读书成才,鼓励建树功名以光宗耀祖。这样古徽州状元县,举人村枚不胜举。以呈

关于《徽州文化》课程及徽州文化的一些感悟

关于《徽州文化》课程及徽州文化的一些感悟 这个学期学习了《徽州文化》这门课程,算是第一次正式地了解了徽州文化。以前听到“徽州文化”这个概念,脑子里首先蹦出来的观念总是“安徽文化”,其实不然,现在对徽州文化的概念总算有了一个正确的理解。 所辖的六县(歙县、黟县、休徽州文化即徽文化,是徽州府 (府治在今歙县县城徽城镇) 、绩溪、祁门)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而不等同于安徽宁、婺源 (今属江西) 文化。徽州文化是一个极具特色的区域文化,很多文化学者都在研究这极具特色的文化。他们研究的方向有很多,比如徽州的商业文化、学习文化、建筑、美食等领域。不管在哪个领域,文化本身都异彩纷呈,灿烂丰富。 在《徽州文化》的课上,首先印象最深的还是关于徽州文化宗族方面的内容。徽州宗族对于研究徽州文化和历史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徽州宗族历史悠久,姓氏众多。除了徽州本土的姓氏之外,更有其他宗族迁往此地,对于徽州的发展更是锦上添花。对此呢,就会想到自己的姓氏起源,以前上过民俗相关的课程,也对自己的姓氏起源做过分析。孙姓的堂号是“映雪堂”,出自西晋孙康囊萤映雪夜读的典故,而孙姓后人以此为励,把“映雪”作为堂号,旨在激励子孙发奋读书,立志成材。记得某年的清明节,我们孙姓的人都聚在一起,说是“晒谱”,就是把宗谱拿出来见见太阳,并且大家围在一起吃饭。我有幸参加了那个活动,才知道我们这一脉的祖先。 徽州宗族对徽州历史发展起了极其重要的促进作用,在各行各业均有所成就,对徽州经济的发展乃至社会经济的发展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这里不得不提到徽商。 徽商资本雄厚、活动范围广、经营项目多,是当时最大的最有影响的商帮之一。他们的商业活动遍布全国,主要经营盐、米、丝、茶等。徽商的商业活动不是单独进行的,他们往往以宗族为核心,以此对外发展。 此外还有不得不提的徽菜,它是中国汉族八大菜系之一。一道道美食背后有都严格的讲究: 一是就地取材,以鲜制胜;二是善用火候,火功独到:根据不同的原料分别采用大火、中火、小火烹调;三是善于烧炖,浓淡相宜;四是注重天然,以食养身。徽菜继承了祖国医食同源的传统,讲究食补,这是徽菜的一大特色。比如“黄山炖鸽”、“红烧果子狸”、“徽州圆子”等色香味俱全的美食。 由此,我也想到我家乡的美食,虽然没有徽菜这么有名,但也为大众喜爱。当涂大肉面是马鞍山小吃中的新品牌,起源是上世纪90年代中期。因205国道途经当涂段,故很多面馆都叫“205面馆”,打出广告“正宗当涂大肉面”。我曾经吃过很多次,很多品种。大肉都是肥而不腻的,也有大片瘦肉的,总之面条劲道,面汤香醇,当属佳品。 以上是我自己大致的理解,还有我觉得教学方法很好,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让学生自己展示自己所知道的徽州文化。这种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老师漏掉的部分,而且在其他方面也让更多的学生了解了徽州文化。比如徽州的古建筑,徽州菜系,徽州民居等等。那么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对自己所熟知所了解所感兴趣的徽州文化做了一个总结,加深了印象,又能让这些文化为更多的人所了解,对于文化的小区域传播有一定的作用。 徽州文化是文化丛中的一朵奇葩,它是传统文化的代表。现在一提起徽州文

徽州-珠算文化的历史传承

徽州-珠算文化的历史传承 在当时徽州人中,商人所占比例达到十分之七,在某些地方、某段时期所占比例可能更大。而在当时对徽州孩童的教育中,最重要的莫过于对珠算的要求。而珠算文化,更是渗透在家家户户生活的诸多细节中,构成徽州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算盘,与现代计算机相较 程大位纪念馆在筹建时,还成立了一个珠算馆,以广泛搜集散落在民间的各种算盘。 其中最为珍贵的收藏当属一架九层算盘,安徽省黄山市文联副主席江志伟介绍说,这是一只特大型清代算盘文物,是古徽商的后裔捐献的,外形尺寸长达60厘米、宽40厘米,全木结构。初看“九层算盘”,似乎是九只普通算盘的层层叠置,实则为一只特大算盘的内分九层,但每层均为标准、完整的上二下五珠24档算盘,这样,全盘算珠总数则多达1512只。 “九层算盘并非单纯的算盘工艺品,而是一只具有实用价值的特殊算盘。它不但可以进行复杂的数学运算,而且可以展示其最直观最便捷的数字显示功能,是当时徽商商铺中相当于今天‘总会计师’或‘财务总监’的总账房先生才能用的算盘,是用来算总账的。每个下属部门报来的账目各占一层,最下一层便为各下属部门账目汇总的数字。无论是每日营业情况,还是每月营业情况,老板都能很快从九层算盘上一目了然地获悉,与现代电子计算机相较,功能相当,而且,还免除了按键调出等手续。”江志伟介绍说。 难怪华裔诺贝尔奖得主李政道曾向周恩来总理说,我们中国的祖先很早就创造了最好的计算机,这就是到现在还在全国通用的算盘。另一位华裔诺贝尔奖得主杨振宁也曾表示,“由中国发明的算盘,就是世界上最早的计算机”。而珠算本身,无疑正是我国最早的“会计电算化”实践。 除了徽商“总会计师”用的算盘,在徽商商铺的柜台上,伙计们用的则是一种档位非常多的算盘。目前,程大位纪念馆搜集到的档位最多的一个算盘有81档、1.75米长。这是因为当时程大位在书中已给出了开平方的口诀,但开平方需要的档位很多,如果在一个桌子上摆多架算盘非常不方便,这就需要设置这种大算盘在柜台上,以供四五个伙计同时进行计算。 珠算文化渗入生活 不仅算盘是徽州商人经商的主要工具,而且实际上,随着珠算在徽州的普及,珠算文化也逐渐渗透、深入到徽州人的生活中。如程大位纪念馆馆长俞刚强介绍,珠算馆中有一个水烟袋,在水烟袋的链子中间挂着一个小算盘,看起来仅是一个装饰品而已,实际上是个非常实用的算盘,它不仅可以拨珠来计算,同时也构成了徽商待客礼仪“泡茶、递烟、教算盘”中的一环。“商人之间经常有经济上的往来,如果欠了钱,明着讨债会伤了彼此和气,递上水烟袋就是暗示对方,亲兄弟一定要明算账,明打明算。”在这个珠算纪念馆中,还有一个小算盘常常会引起参观者的好奇,这是清代的一个银戒指。在这个小巧的戒指上,指环中间的位置居然雕刻着一个很小的微型算盘。这是徽商家族在娶新媳妇进门时,赠送给新媳妇的戒指算盘。徽州本地有“男人在外摇钱树,女人在家聚宝盆”之说,是希望徽商男人出外做生意时,新媳妇在家能够精打细算。

产业集聚与城市区位巩固:徽州茶务都会屯溪发展史(1577~1949)_邹怡_近史所集刊(066)_2009tr

??????ж?????т ?66????98?12Д??1-54 ???????ж???? ???????????? ??????А????(1577-1949)* ?!?** ?!? ??а???э?щ????????ξ?????????????σ???????????????ξ???????????? ??????????????????????????????? ???????Φ??г???????????????????? ?????????????эγ????д??????????? ?????????????????э?????????????? ?????????????????????????г??1842? ?????????????Ξ????????????????? ?????????????????????Г???????Т?? ?????????????????????????????? ?????????????????????????г????г ???????????????????????д??????? ??г??????????????????????ξ????? ??????????ο??Т?хд??????????????? ???1929????????????д????????????? ?????ξ???????????????????????? ???????А???????????? *?????????????????????????20090096?Т????????????Щ????????????????????????д?????? ?????2009?8?25?????????2009?10?19?? **??????г???????

徽商的发展历程

浅谈徽商的发展历程(作业2) 徽商是中国十大商帮之一,鼎盛时期徽商曾经占有全国总资产的4/7,亦儒亦商,辛勤力耕,赢得了“徽骆驼”、“绩溪牛”、“一代儒商”等美称,“无徽不成镇”这一说法曾流传于大江南北,可见徽商影响之大。本文将对徽商的发展历程及其原因进行简单阐述。 一、萌芽:东晋 徽人经商,源远流长,早在东晋就有新安商人活动。经商是需要具备一定条件的,纵观历史,中国所有商帮的形成都具备自己独特的地理、人文因素。徽州地处皖南山区, 正如其民谚所言“七山一水一分田自古以来”, 徽州多山多水,耕地面积较少,且土壤多呈酸性,决定其地质不适应粮食作物的生长,且徽州自然灾害较为频繁,而人口增长却尤为迅速,粮食未能自给自足,徽人不得不以经商以谋求生计,这些皆为徽人从贾提供了客观条件。徽商的繁荣还得益于徽州自身便捷的水利交通和丰富的物产。徽州山区交通不便, 但其境内有新安江, 其支流可与徽州六邑相连通,沿江东下可达杭州,水上运输却十分便捷。而且虽然徽州虽然“人稠缺粮”,但是茶叶、竹木等经济作物却异常丰富,这些特产在国内有着广阔市场,徽人将这些物产输送出去,便可换回徽民们的粮油盐等生活资料。这就内在刺激着徽商的萌芽。 二、初步形成:晚唐五代 晚唐五代时期,北方战乱不断,人口大规模南迁,不仅使江南得到了充分的开发,而且带来了先进的思想和生产方式。徽州地处江南,相隔不远的建业(今南京), 是东晋、齐、梁、陈的建都之地, 大批北方来客寄寓建业,长江中下游地区变成了一个人口稠密、经济富饶的地方,对于徽州特产,如木材、茶叶的市场需求量极大,这些都刺激了徽州人经商的热情,徽商初步形成。 三、形成时期:南宋 南宋王朝曾把“杭州作汴州”,明朝把南京作为都城,从而带来了整个国家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南移,江南经济开始充分活跃。徽州地处江南,紧靠杭州、南京,承受着时代大潮的冲击。徽州人还抓住当时经济重心南移和徽州与经济发达地区毗邻苏杭、南京等这一机遇,发展商业经济。南京新都城的建立,使得无论是王室、还是大宦之家、街肆商民等皆大兴土木,广造楼宇、亭台,广建房屋、广备物器等,这些都需大量的竹木漆,需要供给大量的墨笔纸砚瓷以及茶等,而这些都是徽州的特产或名产,于是近水楼台先得月,徽商充分利用了这一有利时机大做生意,刺激了徽商的发展。外加全国商业竞争加剧,山陕等商人纷纷结成商帮,这使得徽州商人意识到有必要结成商帮团体以增强竞争力。在徽州厚重的乡土和宗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