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卫生学重点

环境卫生学重点
环境卫生学重点

第一章绪论

environmental health/ hygiene):是研究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与人群健康的关系,揭示环境因素对人群健康影响的发生、发展规律,为充分利用环境有益因素和控制环境有害因素提出卫生要求和预防对策,增进人体健康,提高整体人群健康水平的科学。

环境卫生学今后任务:

1环境与健康关系基础理论

2环境与健康关系确认性研究

3加强环境卫生法律法规标准体系

4加强农村环境卫生

environment)是指作用于人类所有外界力量(因素)的总和。人与环境既相互对立,又相互制约,既相互依存又相互转化,两者存在着对立统一关系。

环境卫生学以人类及其周围的环境为研究对象(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

:围绕在人类周围的自然因素(大气圈、水圈、土壤岩石圈和生物圈。)

是与人类生活关系密切的各种自然的和人工的环境条件,如居住、工作、娱乐和社会活动环境。

environmental media):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环境条件,通常以气态、液态和固态三种物质形态而存在,能够容纳和运载各种环境因素;指大气、水、土壤(岩石)以及包括人体在内的所有生物体。

环境介质的特点

环境介质的三种物质形态往往不完全以单一介质形式存在;

环境介质的三种物质形态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环境介质的运动可携带环境污染物向远方扩散;

环境介质还能维持自身的稳定状态。

environmental factors):是被介质容纳和转运的成分或介质中各种无机和有机的组成成分。

分类:物理性、化学性、生物性。

primary pollutant):指由污染源直接排入环境未发生变化的污染物。

secondary pollutant):指某些一次污染物进入环境后在物理、化学或生物学作用下,或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而形成与原来污染物的理化性质和毒性完全不同的新的污染物。

primary environment):指天然形成的未受或少受人为因素影响的环境,其中存在大量对人体健康有益的因素,如清洁并含有正常化学成分的空气、水、土壤,充足的阳光和适宜的小气候,秀丽的风光等。也有不利因素如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

secondary environment):指受人为活动影响形成的环境。

environmental problems):由自然力或人力引起生态平衡破坏,最后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一切客观存在问题。

指生活环境中空气的湿度,温度,气流和热辐射等因素,对于有机的热平衡产生明显影响。

endocrine 某些对于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和调节和调节发育过程的体内天然激素的生成,释放,转运,代谢,结合,效应造成严重的影响。

全球性环境问题

(1)全球气候变暖(2)臭氧层破坏(3)酸雨(4)生物多样性锐减

人与环境之间的辨证统一关系

①人与环境在物质上的统一性②机体对环境的适应性③机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第二章环境与健康的关系

social environment)由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因素构成。

ecological environment)是与人类生存和发展有关的生态系统所构成的自然环境。从广义上讲,生态环境可以包括生活环境。

是在一定空间范围内,由生物群落及其环境组成,借助于各种功能流(物质流、能量流、物种流和信息流)所联结的稳态系统。

组成: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无机界

food chain)在生态系统中不同营养级的生物逐级被吞食以满足生存需要而建立起来的链锁关系

biomagnification)环境中的重金属(heavy metal)元素和难降解(degradation)的有机物,可通过食物链而转移到高位营养级生物的体内,而使其浓度逐级在生物体内放大,即生物放大作用。(水俣病、痛痛病)

bioenrichment)生物从环境中摄入浓度极低的重金属元素或难降解的化合物,在体内逐渐累积起来,使生物体内该元素或化合物的浓度大大超过环境中的浓度,这种现象称为生物富集作用。

生态系统的主要特征

1.整体性(各个要素的性质和行为对系统的整体性都是起作用的)

2.开放性(自然生态系统通过各种途径与其外界沟通,不断地与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3.自调控(①同种生物的种群密度的调控;②异种生物种群之间的数量调控;③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适应的调控。)

是指具有活力、结构稳定和自调节能力的生态系统,是生态系统的综合特性。

人与环境的辩证关系

一、人与环境在物质上的统一性

(一)人与环境之间的生态平衡(二)人与环境在物质上的统一性

二、人类对环境的适应性三、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四、环境因素对健康影响的双重性

环境因素有两种转归:一种是得到环境自净,逐渐恢复到污染前的状态;另一种是增加人群暴露的机会、增强环境因素对人体的有害性。

(一)环境物质在环境介质中的迁移

1. 单一介质内的迁移;

2. 不同介质间的迁移;

3. 生物性迁移。

(二)环境化学物在环境介质中的转化

(三)环境介质中的迁移和转化对环境因素暴露的影响

1. 扩大暴露范围

2. 增加暴露途径

3. 改变污染物性质和毒性

4. 影响暴露剂量

暴露特征与反应:1.影响总暴露量2.影响吸收率3. 改变作用靶

剂量-反应关系:

(1)无阈值化合物(No-threshold compound)是指在大于零的剂量暴露下,均可能发生有

害效应的化合物,又称为零阈值化合物。其剂量-反应曲线的延长线通过坐标的原点,认为这类化合物无安全剂量。

(2)阈值化合物Threshold compound仅在达到或大于某剂量(阈剂量)才产生其效应,低于其阈剂量则不产生其效应的物质属于单阈值化合物,其剂量-反应曲线多呈S形或抛物线形。有两个阈值的化合物呈U形。

functional accumulation ):有些环境污染物,进入机体后,能较快地被分解并以多种形态迅速排出体外。多次重复暴露或长期暴露后,不在机体内蓄积。但在靶组织或靶器官产生的有害效应可逐渐累积,最终造成器官或组织的病理损害,这称为功能蓄积。

环境多因素暴露与联合作用的类型

1. 相加作用additive effect

2. 协同作用Synergy

3. 增强作用potentiation

4. 拮抗作用antagonism

spectrum of health effect):指人群暴露于环境污染物时产生的不良反应在性质、程度和范围上所表现出的征象。

①污染物在体内负荷增加,但不引起生理功能和生化代谢的变化。

②体内负荷进一步增加,出现某些生理功能和生化代谢变化(生理代偿性) 。

③引起某些生化代谢或生理功能的异常改变,机体处于病理性的代偿和调节状态,无明显临床症状,可视为准病态(亚临床状态)。

④机体功能失调,出现临床症状,成为临床性疾病。

⑤出现严重中毒,导致死亡。

,HRA)是按一定的准则,对有害环境因素作用于特定人群的有害健康效应进行综合定性、定量评价的过程。

包括四个阶段:危害认定、剂量-反应关系评价、暴露评定和危险度特征分析

high risk group):敏感人群和高暴露人群。如吸烟者是肺癌的高危人群;交通警察是汽车废气和铅危害的高危人群

environmental response gene(环境应答基因):对环境因素的作用产生应答反应有关的基因,环境应答基因的多态性是造成人群易感性差异的重要原因。

e nvironmental endocrine disrupting chemicals,EDCs (环境内分泌干扰物):是指具有类似激素作用,干扰内分泌功能,从而对机体或后代引起有害的健康效应的一类外源性物质。environmental epidemiology (环境流行病学):是应用传统流行病学的方法,结合环境与人群建康关系的特点,从宏观上研究外环境因素与人群健康的关系

环境介质中某种环境因素的浓度或含量,根据人体接触的特征(如接触的时间、途径等),估计个体的暴露水平。

机体内已吸收的污染物的量。

生物有效剂量指经吸收、代谢活化、转运最终到达靶部位或替代性靶部位的污染物量。

:当人类在生产、生活活动中排入环境中的废弃物数量或浓度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造成环境质量下降和恶化,影响到人类健康

环境污染对人群的危害:

1hazard环境污染物在短时间内大量进入环境,可使暴露人群在较短时间内出现不良反应、急性中毒甚至死亡。

环境中有害污染物(因素)以低浓度、长时间反复作用于机体所产生的危害。

3致癌致畸作用

第三章大气卫生

:指包围在地球表面,并随地球旋转的空气层,厚度2000~3000Km以上。按气温的垂直变化特点可将大气圈自下而上分为5层:

1对流层(10-16KM) 1)气温水平,垂直运动; 2)h↑,t↓

3)重量,3/4; 4)气象变化的主要发生层。

2平流层(16-55KM)上部: h↑,t↑;同温层 h↑,t→

3.中间层(55~85Km): h↑,t↓4热成层(85-800KM)5 散逸层(800KM以上

:指大气分子或原子形成带电荷的正负离子过程

准的要求,对人们的健康造成直接或间接甚至潜在的影响或危害时,叫大气污染

污染源:

1自然污染源

2人为污染源:1)工农业业污染:燃烧染料,排放污染物2)生活炉灶和采暖锅炉

3)交通运输 4)其他:地面尘土飞扬、意外事件

指粒径≤100 μm 的颗粒物,包括液体、固体或液体与固体结合存在的,并悬浮在空气介质中的颗粒

≤10 μm,因其能进入人体呼吸道而命名

影响大气中污染物浓度的因素

一、污染源的排放情况

1排出量:是决定大气污染程度最基本的因素

2排出高度:烟囱本身高度 + 烟气抬升高度

3与污染源的距离:污染物排出后经过的距离越远则烟波的断面越大,稀释程度越高,因而浓度越低

4排出方式

二、气象条件

1and turbulence是一种空气的水平运动,就像大气中的动力机器起着输送和扩散有害气体及微粒的作用。湍流强,有利于污染物的稀释和扩散

2.气温:大气稳定度表示大气垂直运动的程度。与γ、γ d二者的相对值等因素有关:γ > γ d不稳定状态;波浪型γ = γ d中性状态;

γ < γ d稳定状态;锥型γ<0 逆温极稳定状态;扇型

大气温度随高度的升高而上升,形成上层气温高于下层气温的现象称为逆温

3.气压:

4.气湿

5. 降水、雨雪

三、地形条件 1.山地和谷地 2. 海风和陆地风

(secondary pollution):某些污染物进入大气环境后,本身没有消失,一旦转移后的环境发生一些变化,该污染物仍可回到原先的大气环境,对该大气环境造成二次污染。

:由污染源直接排出的一次污染物,在大气中受到化学作用或光化学作用,本身产生了各种化学变化,转变成毒性比一次污染物更大的化学物质大气污染物进入人体的途径:1经呼吸道 2经消化道 3经粘膜或皮肤

大气污染对健康的直接危害:

1使得暴露人群在较短时间出现不良反应

1烟雾事件:(NOx)和挥发性有机物(VOCs)在日光紫外线的照射下,经过一系列的光化学反应生成刺激性很强的浅蓝色烟雾所致型

2生产事故

2

1影响呼吸系统功能(COPD)2心血管疾病3降低免疫功能4引起变态反应

大气污染的间接健康危害

1影响小气候和太阳辐射:

2温室效应:A海平面上升,冰雪覆盖面积缩小;B加速大气中反应,臭氧浓度增加,促进酸雨形成C热相关疾病发病率增加D虫媒传染病流行范围加大

3酸雨:降水的PH值小于5.6就是酸雨,我国是属于硫酸型酸雨,酸雨成因主要是煤和石油燃烧向大气排放SO2和NOX气体,这些气体可被热形成的氧化剂或光化学产生的自由基氧化转变为硫酸和硝酸其主要对土壤和植物危害;影响水生生态系统;对人类健康产生影响;此外还可以腐蚀建筑物,文物古迹;防治对策:控制二氧化硫的污染

4臭氧层破坏:皮肤癌、白内障机会增多;消耗臭氧层的主要有N2O\CCL4\CH4以及CFCS,减少臭氧层破坏就要限制以上气体的排放。

从而对地球起到保温作用

-反应关系,考虑敏感人群和暴露时间而确定的对健康不会产生直接或间接有害影响的相对安全剂量

实现这些要求所规定的相应措施,它是评价环境污染对人群健康危害的尺度。

指任何一天内多次测定的平均浓度的最高容许值。

任何一次短时间采样测量结果的最高容许值

大气卫生防护措施

一规划措施

1合理安排工业布局和城镇功能分区2加强绿化3加强对居住区内局部污染源的管理

二工艺措施1控制燃煤污染2加强工艺措施,减少废气排放

制定大气卫生标准的原则及主要方法?

1不引起急性中毒或慢性中毒及潜在的远期危害(致癌、致畸、致突变)

2对主观感觉无不良影响

3应对人体健康无不良影响4选用最敏感指标5经济合理和技术可行

方法:1大气中有害物质嗅觉阈和刺激作用域的确定

2毒理学实验3流行病学方法4快速计算方法5健康危险度评价

第四章水体卫生

以得到更新的那部分淡水量。

天然水所含物质:①溶解性物质,如钙、镁②胶体物质如硅酸胶体

③悬浮物质,包括粘土、砂、细菌、藻类及原生动物等。

天然水资源分为降水、地表水和地下水三类。

分布极不平衡;季节分配也很不均匀;

卫生学特点:1)大气质量影响降水质量:如酸雨等。2)来源:如海水含碘量高等。

是降水在地表径流和汇集后形成的水体,包括江河水、湖泊水、水库水等。卫生学特点:①由于地表水与当地地质长期接触,地表土壤中的物质会溶解在地表水中。②人类活动,特别是人为污染,是影响地表水水质的最主要因素。

是由于降水和地表水经土壤地层渗透到地面以下而形成。卫生学特点:地下水水质直接受地表水水质和地质环境的影响。

物理性状指标

(一)水温(二)色(三)臭和味(四)浑浊度

水浑浊度(turbidity)表示水中悬浮物和胶体物对光线透过时的阻碍程度。浑浊度的标准单位是以1L水中含有相当于1mg标准硅藻土形成的浑浊状况,作为1个浑浊度单位,简称1度。化学性状指标

值一般在7.2~8.5之间。

包括水中的溶解性固体和悬浮性固体。

CaCO3(mg/L)表示;水经煮沸后能去除的那部分硬度称暂时硬度,永久硬度指水煮沸后不能去除的硬度。

(五,DO)指溶解在水中的氧含量。

(六,COD)指在一定条件下,用强氧化剂如高锰酸钾、重铬酸钾等氧化水中有机物所消耗的氧量。

oxygen demand,BOD)指水中有机物在有氧条件下被需氧微生物分解时消耗的溶解氧量。以20℃培养5日后,1L水中减少的溶解氧量为5日生化需氧量(BOD205)。清洁水生化需氧量一般小于1mg/L。

微生物学性状指标

:具有代表微生物污染总体状况的菌种称为指示菌。

指1ml水在普通琼脂培养基中经37℃培养24小时后生长的细菌菌落数。

coliforms)是指一群需氧及兼性厌氧的在37℃生长时能使乳糖发酵、在24小时内产酸产气的革兰氏阴性无芽孢杆菌。

指人类活动排放的污染物进入水体,其数量超过了水体的自净能力,使水和水体底质的理化特性和水环境中的生物特性、组成等发生改变,从而影响水的使用价值,造成水质恶化,乃至危害人体健康或破坏生态环境的现象。

水体污染的主要来源(一)工业废水(二)生活污水

水库水接纳过多含磷、氮的污水时,可使藻类等浮游生

时叫赤潮(red tide)。

(三)农业污水(四)其他固体废弃物等

各种水体的污染特点

(一)河流:污染程度取决于河流的径污比(径流量与排人河流中污水量的比值)

(二)湖泊、水库:水面宽阔、流速缓慢、沉淀作用强,稀释混合能力较差,水交换缓慢。

(三)地下水:地下水污染过程缓慢。但流动极其缓慢、微生物含量较少,自净能力较差。

污染物在水体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作用下,使污染成分不断稀释、扩散、分解破坏或沉入水底,水中污染物浓度逐渐降低,水质最终又恢复到污染前的状况。

水体自净的机制

1.物理净化:通过稀释、混合、吸附、沉淀等改变污染物的浓度分布

2.化学净化:由于进入水体的污染物与水中成分发生化学作用,致使污染物浓度降低或毒性消失的现象

3.生物净化:生物通过它们的代谢作用分解水中污染物,使其数量减少,直至消失

如下图:Cp点为溶解氧的最低点,在此点之前,耗氧作用大于复氧作用,水中溶解氧逐渐降低,水质逐渐恶化。Cp点以后,复氧作用大于耗氧作用,溶解氧逐渐恢复,水质逐渐好转。

Cp点溶解氧含量大于地表水卫生标准规定的数值(4mg/L),表明废水中耗氧有机物的排放未超过水体的自净能力;

反之则水质严重恶化、变黑发臭

水体污染的危害

一、生物性污染的危害

水体受生物性致病因子污染后,居民常通过饮用、接触等途径引起介水传染病的暴发流行,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最常见的疾病包括霍乱、伤寒、痢疾等。

2.水体富营养化

二、化学性污染的危害:汞污染与水俣病(慢性甲基汞中毒)

三、物理性污染的危害:(一)热污染(二)放射性污染

第五章饮用水卫生

water-borne infection ):介水传染病就是由于饮用或接触受病原体污染的水而引起的一类传染病

特点:1流行呈爆发型,多数病人多集中在同一潜伏期内.

2病例的分布与供水范围一致,绝大多数患者都有饮用同一水源的历史类

3多发生在农村地区,饮生水者多见传

4一旦对污染的水源采取有效措施后,疾病的流行能迅速得道得到控制。

5流行病学调查可找到水源污染的途径,水质一般细菌学检查有异常改变。

生活饮用水水质标准制定原则

1.流行病学上安全。

2.所含化学物质及放射性物质对人体健康无害

3.确保水的感官性状良好

4.经济技术上的可行。

《生活饮用水卫生规范》

常规项目主要为1感官性状和一般化学性指标2毒理学指标3细菌学指标4放射性指标

水源选择原则:1水量充足2水质良好3便于防护4技术经济合理

水源卫生防护

地表水:1取水点周围半径100m的水域内,严禁污染水源的任何活动2取水点上游1000米,下游100米水域不得排放废水污水

地下水: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严禁排入渗坑或渗井,人工汇灌水质应符合生活饮用水要求水质处理;水质净化和消毒;净水原理;氯化消毒原理。

混凝沉淀Coagulation precipitation:在天然水中加入混凝剂,使水中的悬浮物质和胶体物质相互粘附聚合成较大颗粒,然后从水中沉淀下来

原理:压缩双电层作用;电中和作用;吸附架桥作用;

过滤Filtration:指浑水通过滤料层水中悬浮颗粒和微生物等杂质留在过滤层上或过滤层中,达到净化过程。

氯化消毒Chlorination disinfection:

原理:含氯制剂加入水中生成次氯酸,体积小为中性分子,较强渗入细胞壁功能,同时又是强氧化剂,损害细胞膜使其通透性增加。

第六章土壤卫生

background level)是指该地区未受污染的天然土壤中各种元素的含量。背景值的意义:评价化学污染物对土壤污染程度的参照值;是制订土壤中有害化学物质卫生标准的重要依据;是评价土壤化学环境对居民健康影响的重要依据;也是土地资源开发利用和地方病防治工作的科学依据。

一定时间内、在不超过土壤卫生标准的前提下土壤对该污染物能够容纳的最大负荷量。

动物及微生物等死亡残体经分解转化形成的物质,是土壤特有的有机物质,约占土壤有机质总量的85%~90%。

土壤的化学特性包括土壤的吸附性、酸碱性和氧化还原性等。

间接地危害人畜健康的现象。

土壤污染的基本特点:

1.土壤污染的隐蔽性;2.累积性与地域性;3.不可逆转性;4.治理的长期性。

土壤污染源:.农业、工业、生活、4.交通、5灾害

土壤污染的方式:①气型污染,大气中污染物沉降②水型污染,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通过污水灌田而污染土壤。③固体废弃物型污染

使病原体死灭,各种有害物质转化到无害的程度,土壤可逐渐恢复到污染前的状态,这一过程称为土壤自净。

1.物理净化作用2.化学净化作用3.生物净化作用(1)病原体的死灭(2)有机物的净化重金属元素在土壤中的转化

1.土壤胶体、腐殖质的吸附和螯合作用

2.土壤pH的影响:土壤pH越低,金属的溶解度越高,容易被植物吸收或迁移;偏碱则相反

3.土壤氧化还原状态的影响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特性:1.持久性2.蓄积性3.迁移性4.高毒性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对健康的危害:POPs可产生急性和慢性毒性;2具有明显的致癌、致畸、致突变等作用;3POPs干扰机体的生殖内分泌功能。

生物性污染的危害:(一)引起肠道传染病和寄生虫病;(二)引起钩端螺旋体病和炭疽病;(三)引起破伤风和肉毒中毒。

第七章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

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biogeochemical disease):由于地壳表面化学元素分布的不均匀性,使某些地区的水和/或土壤中某些元素过多或过少,当地居民通过饮水、食物等途径摄入这些元素过多或过少,而引起某些特异性疾病

流行特征:(一)明显的地区性分布(二)与环境中元素水平相关

影响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流行的因素

(一)营养条件(二)生活习惯(三)多种元素的联合作用

iodine deficiency disorders, IDD)是指从胚胎发育至成人期由于碘摄入量不足而引起的一系列病症。

流行特征 1. 地区分布:山区高于丘陵,丘陵高于平原,平原高于沿海。内陆高于沿海,内陆河的上游高于下游,农业地区高于牧区。

2. 人群分布在流行区任何年龄的人都可发病,女性早于男性

3. 时间趋势采取补碘干预后,可以迅速改变碘缺乏病的流行状况。

影响碘缺乏病流行的因素

1. 自然地理因素

2. 水碘含量

3. 协同作用

5. 营养不良

endemic fluorosis)是由于一定地区的环境中氟元素过多,而致生活在该环境中的居民经饮水、食物和空气等途径长期摄入过量氟所引起的以氟骨症和氟斑牙(为主要特征的一种慢性全身性疾病,又称地方性氟病。

(一)病区类型

1. 饮水型病区

2. 燃煤污染型病区

3. 饮砖茶型病区

(二)人群分布

1. 年龄(氟斑牙主要发生在正在生长发育中的恒牙;氟骨症:氟骨症发病主要在成年人)

2. 性别(女性以骨质疏松软化为主,而男性则以骨质硬化为主。)

3. 居住时间

预防措施与治疗原则

减少氟的摄入量是最根本预防措施。

1. 饮水型氟中毒(1)改换水源(2)饮水除氟

2. 燃煤污染型氟中毒(1)改良炉灶(2)减少食物氟污染(3)不用或少用高氟劣质煤

3. 饮砖茶型:氟中毒研制低氟砖茶和降低砖茶中氟含量,并在饮砖茶习惯病区增加其它低氟茶种代替砖茶。

第九章住宅与办公场所卫生

是人们为了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和人为环境因素中的有利作用和防止其不良影响而创造的生活居住环境

住宅的卫生学意义:(-)住宅是人们生活、学习、工作的最重要的场所

(二)住宅的卫生条件和人类健康息息相关

住宅的卫生条件和人类健康息息相关

1.良好的住宅环境对健康有利; 2.不良住宅环境对健康不利;

3.住宅卫生状况可影响数代人和众多家庭的健康

4.住宅环境对健康的影响具有长期性和复杂性

住宅的基本卫生要求

1.小气候适宜 2.采光照明良好 3.空气清洁卫生

4.隔音性能良好 5.卫生设施齐全 6.环境安静整洁

居室卫生规模是指根据卫生要求提出的居室面积、容积、净高、和进深等应有的规模。

住宅的朝向选择的原则是:在节约用地的前提下,使居室能满足在冬季得到尽量多的日照,夏季能避免过多的日照和有利于自然通风的要求

室内自然采光状况,还常用采光系数、投射角、开角和窗地面积比值来表示。

Ac/Ad:指直接天然采光口的窗玻璃的面积与室内地面面积之比。

27度。开角不应小于4度

1米处)散射光的照度与同时室外空旷无遮光物地方接受整个天空散射光(全阴天,见不到太阳,但不是雾天)的水平面上照度的百分比(%)。室内小气候的评价要求:1.气温2.气湿3.气流4.热辐射

小气候对健康的影响:1热交换与热平衡2生理性体温调节3行为性体温调节4热平衡状态

:是人体在不同温度、湿度和风速的综合作用下所产生的热感觉指标,它以风速= 0m/s,相对湿度为 100%,气温为 17.7℃时产生的温热感作为评价标准,将其他不同气温、气湿和风速组成的小气候与之比较而得出ET值

将气温(干球温度)改用黑球温度,则所得的有效温度,

住宅小气候的卫生要求

-)保持人体各项生理指标在正常范围内二)保持小气候在时间、空间上的稳定

现代住宅中多种环境因素综合地对健康的影响所引起的一种综合征。

室内空气污染的来源和特点

1.室外来源:⑴室外空气⑵住宅建筑物材料⑶人为带入室内⑷相邻住宅污染

⑸生活用水污染

2 室内来源:

1室内燃烧或加热2室内活动3室内建筑装修材料4室内生物学污染5家用电器

室内空气污染的特点:

1室外污染物对室内空气的污染 2室内外共存同类污染物对室内空气污染

3吸烟对室内空气污染 4建筑材料对室内空气污染 5空调引起的室内空气污染

室内空气污染物的种类很多,包括化学性、生物性、物理性和放射性四大类。这四大类污染物往往相互有关、共同存在

居室空气清洁度的评价指标

l.二氧化碳 2.微生物和悬浮颗粒 3.一氧化碳 4.二氧化硫 5.空气离子

保持居室空气清洁度的卫生措施

1住宅的地段选择 2建筑材料和装饰材料选择 3合理的住宅平面配置

4合理的住宅卫生规模 5采用改善空气质量的措施 6改进个人卫生习惯

7合理使用和保养各种设施 8加强卫生宣传教育

是指管理或专业技术人员处理(或办理)某种特定事务的室内工作环境

基本卫生学要求

1办公场所用地选择2采光照明良好3适宜的小气候4空气质量良好5宽松的环境

卫生学特点:

1办公人员相对集中,流动性小 2办公人员滞留时间长,活动范围小

3办公场所分布范围广泛,基本条件和卫生状况相差较大

4办公场所存在诸多影响人体健康的不利因素

第10章公共场所卫生

服务功能的封闭式(如宾馆、展览馆、电影院等)和开放式(如公园、体育场等)的公共建筑设施,供公众进行学习、工作、旅游、度假、娱乐、交流、交际、购物、美容等活动之用公共场所的卫生学特点

①人群密集,流动性大。②设备及物品易被污染。③涉及面广④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公共场所的分类

1.住宿与交际场所(8种): 2.洗浴与美容场所(3种): 3.文化娱乐场所(5种):4.体育与游乐场所(3种): 5.文化交流场所(4 种): 6.购物场所(2种):

7.就诊与交通场所(3 种

公共场所的卫生管理

㈠公共场所主管部门的卫生管理

㈡公共场所经营企业自身的卫生管理

1.配备卫生管理人员和建立制度;

2.组织从业人员学习和掌握卫生知识和技能;

3.组织从业人员进行健康检查;

4.开展对顾客的卫生宣传教育;

㈢卫生机构的卫生管理

1从业人员的培训及定期体检; 2.发放“卫生许可证”;3.向公众进行健康教育

环境卫生学各章考研知识点

<<环境卫生学>>第八版 第一章 绪论 1、环境卫生学(environmental health/ environmental hygiene):是研究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与人群健康的关系,揭示环境因素对人群健康影响的发生、发展规律,为充分利用环境有益因素和控制环境有害因素提出卫生要求和预防对策,增进人体健康,维护和提高人群健康水平的学科。 2、环境卫生学的研究内容: (1)环境与健康关系基础理论 (2)环境与健康关系确认性研究 (3)加强环境卫生法律法规标准体系 (4)加强农村环境卫生 (5)开拓新领域 3、环境卫生学的研究对象:人类及其周围的环境(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 环境卫生学的基本任务:以人类及其周围环境为研究对象,阐明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及人体对环境作用所产生的反应,即环境与机体相互作用。 4、自然环境:围绕在人类周围的自然因素(大气圈、水圈、土壤岩石圈和生物圈)。 5、生活环境:是与人类生活关系密切的各种自然的和人工的环境条件,如居住、工作、娱乐和社会活动环境。 6、环境介质(environmental media):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环境条件,是指

自然环境中各个独立组成部分中所具有的物质,通常以气态、液态和固态三种物质形态存在,能够容纳和运载各种环境因素。具体来说,环境介质是指大气、水、土壤(岩石)以及包括人体在内的所有生物体。 7、环境介质的特点 1)环境介质的三种物质形态往往不完全以单一介质形式存在; 2)在一定条件下,环境介质的三种物质形态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其承载的物质也可以相互转移; 3)环境介质的运动可携带环境污染物向远方扩散; 4)环境介质还能维持自身稳定的特性。 8、环境因素(en vironmental factors):是被环境介质容纳和运载的成分或介质中各种无机和有机的组成成分。 9、环境因素作用于人体的途径:它通过环境介质的载体作用或参与环境介质的组成,而直接或者间接对人体起作用,人体暴露环境污染物是通过多种环境介质综合作用的结果。 10、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按其属性可分为:物理性、化学性、生物性。 11、根据化学污染物进入环境后,其理化性质是否改变,可将污染物分为一次污染物和二次污染物。 1)、一次污染物(primary pollutant):指由污染源直接排入环境未发生变化的污染物。 2)、二次污染物(secondary pollutant):指某些一次污染物进入环境后在物理、化学或生物学作用下,或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而形成与初始污染物的理化

2018版环境卫生学重点

环境卫生学 第一章绪论 1、▲环境卫生学:就是研究自然环境与生活环境与人群健康得关系,揭示环境因素对人群健康影响得发生、发展规律,为充分利用环境有益因素与控制环境有害因素提出卫生要求与预防对策,增进人体健康,维护与提高整体人群健康水平得学科。 2、☆环境卫生学以人类及其周围得环境(自然环境与生活环境)为研究对象,阐明人类赖以生存得环境对人体健康得影响及人体对环境得作用产生得反应,即环境与机体间得相互作用,这就是环境卫生学得基本任务。 自然环境:围绕在人类周围得自然因素(大气圈、水圈、土壤岩石圈与生物圈)。 生活环境:就是与人类生活关系密切得各种自然得与人工得环境条件,如居住、工作、娱乐环境以及有关得生活环境因素如家用化妆品等。 3、环境:就是指围绕人群得空间与及其中能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生存与发展得各种因素得总与,就是一个非常复杂得庞大系统,由多种环境介质与环境因素组成。 4、环境介质:人类赖以生存得物质环境条件,就是指自然环境中各个独自组成部分中所具有得物质,通常以气态、液态与固态三种物质形态而存在,能够容纳与运载各种环境因素;指大气、水、土壤(岩石)以及包括人体在内得所有生物体。

环境介质不会一完全单一介质形式存在;一定条件下,环境介质得三种物质形态可以相互转化;环境介质得运动可以携带污染物向远方扩散;环境介质还有维持自身稳定得特性 5、环境因素:就是被介质容纳与转运得成分或介质中各种无机与有机得组成成分。按其属性分类:物理性、化学性、生物性。 物理因素:小气候、噪声、电离辐射、非电离辐射 ▲小气候就是指生活环境中空气得温度、湿度、气流与热辐射等因素,对于机体得热平衡产生明显影响。 化学因素: ▲一次污染物:指由污染源直接排入环境未发生变化得污染物。 ▲二次污染物(secondary pollutant)指某些一次污染物进入环境后在物理、化学或生物学作用下或与其她物质发生反应而形成与原来污染物得理化性质与毒性完全不同得新得污染物。 生物因素:包括细菌、真菌、病毒、寄生虫与生物性变应原如植物花粉、真菌孢子等。 6、按环境因素受人类活动影响得情况分类:原生环境、次生环境。 ▲原生环境(primary environment):指天然形成得未受或少受人 为因素影响得环境,其中存在大量对人体健康有益得因素,如清洁并含有正常化学成分得空气、水、土壤,充足得阳光与适宜得小气候,秀丽得风光等。也有不利因素如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 ▲次生环境:指受人为活动影响形成得环境。 7、全球性环境问题:

【免费下载】环境卫生学重点完全版

环境卫生学 第七版 第一章 绪论 掌握环境卫生学的定义、研究对象,熟悉环境卫生工作内容和环境卫生学今后的任务。本章节的重点:环境卫生学定义;环境、环境介质、环境因素、生活环境等基本概念。▲1环境卫生学(environmental health/ hygiene ):是研究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与人群健康的关系,揭示环境因素对人群健康影响的发生、发展规律,为充分利用环境有益因素和控制环境有害因素提出卫生要求和预防对策,增进人体健康,提高整体人群健康水平的科学。 2.环境(environment ):是指围绕人群的空间和及其中能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因素的总和,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庞大系统,由多种环境介质和环境因素组成。环境卫生学研究的环境通常包括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自然环境:围绕在人类周围的自然因素(大气圈、水圈、土壤岩石圈和生物圈)。 生活环境:是与人类生活关系密切的各种自然的和人工的环境条件,如居住、工作、娱乐和社会活动环境。 3.☆环境卫生学研究对象:人类及其周围的环境(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阐明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及人体对环境的作用产生的反应,即环境与机体间的相互作用。 4.环境介质(environmental media ):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环境条件,是指自然环境重各个独自组成部分中所具有的物质,通常以气态、液态和固态三种物质形态而存在,能够容纳和运载各种环境因素;指大气、水、土壤(岩石)以及包括人体在内的所有生物体。 5.环境因素(environmental factors ):是被介质容纳和转运的成分或介质中各种无机和有机的组成成分。按其属性分类:物理性、化学性、生物性。 物理因素: ▲小气候是指生活环境中空气的温度、湿度、气流和热辐射等因素,对于机体的热平衡产生明显影响。 化学因素: ▲一次污染物(primary pollutant )指由污染源直接排入环境未发生变化的污染物 。 ▲二次污染物(secondary pollutant )指某些一次污染物进入环境后在物理、化学或生物学用下或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而形成与原来污染物的理化性质和毒性完全不同的新的污染物。按环境因素受人类活动影响的情况分类:原生环境、次生环境。 ▲原生环境(primary environment ):指天然形成的未受或少受人为因素影响的环境,其中存在大量对人体健康有益的因素,如清洁并含有正常化学成分的空气、水、土壤,充足的阳光和适宜的小气候,秀丽的风光等。也有不利因素如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 ▲次生环境(secondary environment ):指受人为活动影响形成的环境。 6.全球性环境问题 :(1)全球气候变暖(2)臭氧层破坏(3)酸雨(4)生物多样性锐减:▲生物多样性(biodiversity ):是指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如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等有规律地结合所构成的稳定生态综合体。它由生物的遗传(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部分组成。 7.环境卫生学的研究内容:(1)环境与健康关系的基础理论研究(2)确认性研究(3)创建和引进适宜于环境卫生学研究的新技术和新方法(4)研究环境卫生监督体系的理论依据。 8.我国环境与健康标准体系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环境质量标准体系和环境卫生标准体系。 9.环境卫生工作内容:是环境卫生学理论知识体系指导下的环境卫生实践工作,其目的是电气系

最新环境卫生学重点总结笔记

环境卫生学——第一章绪论 [大] [中] [小] 环境卫生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和内容 环境卫生学是研究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与人群健康关系的科学。随着医学与环境科 学的进步,环境卫生学在揭示环境因素对人群健康影响的发生、发展规律和充分利用有利 的环境因素,控制不利的环境因素方面。担负着特定的使命,并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它既是预防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又是环境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可以说,环境卫生学是由预防医学与环境科学相互结合的产物。 环境卫生学是以人类及其周围的环境为研究对象。阐明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及人体对环境的作用产生的反应(即环境一机体相互作用),这是环境卫生学的基本任务。 环境一般是指围绕人群的空间及其中可以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因素的总体。这个系统由多种环境介质和环境因素所组成。 环境介质是不依赖于人们的主观感觉而客观存在的实体,一般是以气态、液态和固态三种常见的物质形态存在; 环境因素则依赖于环境介质的运载作用(如能量或物质的转运),或参与前者的组成,直接或间接与人体发生关系。 具体地说,环境介质是指大气、水体、土壤(岩石)及包括人体在内的一切生物体;环境因素则是介质中的被转运体或介质中各种无机和有机的组成成分。环境介质具有能维持自身稳定状态的特性,环境介质对外来的干扰具有一定的缓冲能力,但是,当外来干扰的强度与频率超过了环境介质的承受能力时,环境介质的结构、组成乃至功能就会发生难以恢复的改变。 在环境卫生学的范畴内,一般把环境狭义地限定为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 自然环境如大气圈、水圈、土壤岩石圈和生物圈; 生活环境如人类为从事生活活动而建立的居住、工作和娱乐环境以及有关的生活环境因素(如家用化学品)等。 无论自然环境还是生活环境,它们都是由各种环境因素组成的综合体。 环境因素按其属性可分为物理性、化学性和生物性三类。 物理因素主要包括小气候、噪声、非电离辐射和电离辐射等。 化学因素环境中的化学因素成分复杂、种类繁多。大气、水、土壤中含有各种有机和无机化学物质,其中许多成分含量适宜时是人类生存和维持身体健康所必需。严重的是人类生产和生活活动排入环境中的各种化学污染物,这些化学污染物数量多,危害面大。 根据污染物进入环境后其理化性质是否改变,可将污染物分为一次污染物和二次污染物。 一次污染物(primary pollutant,亦称原生污染物)是指由污染源直接排入环境,其理化性状未发生改变的污染物,如二氧化硫。一氧化碳等; 二次污染物(secondar pollutant,亦称次生污染物)是指有些一次污染物进入环境后,由于物理、化学或生物学作用,或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而形成的、与原来污染物的理化性状和毒性完全不同的新的污染物。典型的二次污染物,如汽车废气中的氮氧化物(NOX)和碳氢化物(HC),在强烈的日光紫外线照射下所形成的光化学烟雾。

环境卫生学重点总结

重点内容;P25-35 P70-95 P113-123 P128-136 P168-178 P193-208 P221-267 P270-282 P286-295 P297-298 P308-318 P408-415 名词解释 1.环境卫生学是研究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与人群健康的关系,揭示环境因素对人群健康影响的发生、 发展规律,为充分利用环境有益因素和控制环境有害因素提出卫生要求和预防对策,增 进人体健康,提高整体人群健康水平的科学。 2.原生环境:指天然形成的未受或少受人为因素影响的环境,其中存在大量对人体健康有益的因素, 如清洁并含有正常化学成分的空气、水、土壤,充足的阳光和适宜的小气候,秀丽的风光 等。也有不利因素如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 3.次生环境:指受人为活动影响形成的环境。 4.一次污染物:指由污染源直接排入环境未发生变化的污染物。 5.二次污染物:指某些一次污染物进入环境后在物理、化学或生物学作用下,或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 而形成与原来污染物的理化性质和毒性完全不同的新的污染物典型的二次污染物, 光 化学烟雾等 6.生态环境:是与人类生存和发展有关的生态系统所构成的自然环境。 9.生态系统:是在一定空间范围内,由生物群落及其环境组成,借助于各种功能流(物质流、能量流、 物种流和信息流)所联结的稳态系统。 10.食物链:在生态系统中不同营养级的生物逐级被吞食以满足生存需要而建立起来的链锁关系,称 食物链。 12.生物富集作用:生物从环境中摄入浓度极低的重金属元素或难降解的化合物,在体内逐渐累积起 来,使生物体内该元素或化合物的浓度大大超过环境中的浓度,这种现象称为生物富 集作用。 13、生物转化:进入机体的环境化学物,在生物体内经过一系列的生物化学变化并形成其衍生物的 过程。 14、剂量-反应(效应)关系:随着暴露剂量的改变,产生某种定性(定量)反应的数量而随之改变。 15、易感人群:尽管多数人在环境有害因素作用下仅有生理负荷增加或出现生理性的变化,但仍有少数人产生机体功能严重失调,中毒,甚至死亡,通常把这类对环境有害因素反应更为敏感和强烈的人群称为易感人群。 16、高危人群:出现某一效应的风险较大的人群,多为高暴露人群或/和易感的人群 是制定环境卫生标准,首先应考虑的人群 17、POPS(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定义及特征:是指能持久存在环境中,并可借助大气,水,生物体等环境介质进行远距离迁移,通过食物链富集,对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危害的天然或人工合成的有机污染物质。具有以下4个重要特征:持久性、蓄积性、迁移性、高毒性。 18、环境内分泌干扰物(EDCS):指具有类似激素作用,干扰内分泌功能,从而对机体或后代引起有害健康效用的一类外源性物质。代表性物质:二恶英 19.富营养化(eutrophication):当湖泊、水库水接纳过多含磷、氮的污水时,可使藻类等浮游生物 大量繁殖形成水体富营养化。 20.生物放大作用:环境污染物通过食物链的转移并逐级增大在生物体内的浓度,使在高位营养级生

《环境卫生学》 教 案

《环境卫生学》教案2005年7 月 6 日授课年级2002 专业预防医学班 环境卫生学 教研室环境卫生 教师 室主任审核签字 教学内容:教材名称(版次)《环境卫生学》杨克敌主编第五版人民卫生出版社起止章节页码第三章大气卫生P55~103 第八章住宅与公共场所卫生P251~278 讲授题目第二单元空气环境与健康 第一节空气的物理性状及其卫生学意义 计划用学时 2 教学要求:掌握内容 1.大气垂直分层 2.太阳辐射的卫生学意义 3.天气与气候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4.空气离子化的概念及其卫生学意义 5.室内微小气候的概念及其卫生学意义 了解内容 1. 气象因素各要素的概念、强度单位、对污染物扩散的影响 2. 空气离子化的发生及评价指标 3. 室内空气噪声污染及非电离辐射污染 教学要点:重点、难点、疑点 重点:大气垂直分层、紫外线的生物学意义、气温垂直分布情况及其对污染物扩散的影响、天气与气候对人体健康的影响、空气离子化的卫生学意义 室内微小气候的概念及其卫生学意义 难点:气温垂直分布、大气稳定度、天气变化与疾病 教学进程:导入(教学目的要求、主要内容介绍等)5分钟 一、大气圈及大气垂直分层10分钟 二、太阳辐射15分钟 三、气象因素35分钟 四、空气离子化15分钟 五、室内空气物理性状及其对健康的影响15分钟 小结5分钟 教学方法:大课讲解与多媒体课件结合 参考资料:1、蔡宏道主编.现代环境卫生学.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年6月

2、盛联喜主编.现代环境科学道伦.化学工业出版社.2002年1月. 作业:1、复习:本次课教学内容,并整理笔记。 2、预习:教材:P58-91。 3、思考题:1、试述天气、气候与健康的关系?

环境卫生学考试重点习题集

环境卫生学——第一章绪论 一、填空题 1.环境介质是指______、______、______以及包括人体在内的所有生物体。 2.环境卫生学研究的环境包括______和______。 3.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中的各种因素,按其属性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__三类。4.根据环境受人类活动影响的情况,可将其分为______和______。 5.全球性的环境问题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名词解释 环境卫生学 三、选择题 1.环境卫生学主要研究() A.自然环境与人群健康的关系 B.生活环境与人群健康的关系 C.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与人群健康的关系 D.生活居住环境和自然环境与人群健康的关系 E.自然环境、生活居住环境、工作学习环境与人群健康的关系 2.学习环境卫生学的主要目的是使预防医学专业的学生() A.提高诊断疾病的本领 B.认识疾病在人群中流行的原因 C.了解污染物在环境中的分布规律 D.认识全球环境问题 E.认识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与人群健康的关系 3.具体地讲,环境介质是指() A.空气、水、土壤(岩石) B.空气、水、土壤(岩石)和生物体 C.空气、水、土壤(岩石)和食物 D.空气、水、食物、生物体 E.空气、水以及各种固态物质 4.环境卫生学的重点研究内容是() A.环境因素的调查与监测 B.污染物在环境中的分布与转归 C.环境污染治理 D.环境因素的健康效应 E.环境质量评价 5.环境卫生工作中常见的二次污染物如() A.二氧化硫和颗粒物 B.铅、镉、汞、酚 C.甲基汞、光化学烟雾 D.氮氧化物、碳氢化物 E.环境内分泌干扰物 6.原生环境是指() A.受动物活动影响的天然环境

学前卫生学重点复习资料笔记整理(考试必备!!!!!!!)

第一章生理基础 1.儿童的骨骼特点及保育要点 1)骨骼在生长:需要阳光和营养 2)腕部的骨头未钙化好:不要让小儿拎国中的东西; 3)髋部由三块骨头拼成:在小儿运动过程中要注意安全,避免三块骨头在外力的作用下发生移动,错位。 4)骨头的成分:任性小易发生变形; 5)不良姿势易致脊柱变形:应从小培养小儿坐有坐相站有站相,保护脊柱,防止脊柱变形。 6.卫生保健:1培养正确的姿势,2合理组织体育锻炼与户外活动,3全面发展动作,4,保证安全,防止意外伤害,5供给充足的营养,6衣服,鞋子适度宽松 2.小儿呼吸系统特点 1)鼻:a鼻腔狭窄易发生鼻堵塞;b睡觉打鼾要检查鼻咽;c学会擤鼻涕。 2)喉:a喉炎是急症:急性喉炎声音呈破竹音或犬吠声。B哑嗓子:小儿的声带不够坚韧,若不注意保护会使声带充血肿胀,形成哑嗓子。因此要注意保护小儿的嗓音,不宜唱大人的歌,唱歌的场所要空气新鲜,不要顶着寒风喊叫,唱歌,玩热了不要马上吃冷食,伤风感冒药多喝水少说话。 3)肺:年龄越小,呼吸越快;肺的弹力组织发育差,血管丰富,含血量多,含气量少,空气混浊易患肺炎,肺不张、肺淤血。 4)气管和支气管,管腔狭窄,缺乏弹性组织,粘液分泌少,纤毛运动差,易感染。 4.呼吸系统卫生保健:1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2保持室内空气新鲜,3适当加强,体育锻炼和户外运动,4防止异物进入呼吸道,5教育幼儿以正确的姿势活动和睡眠,6保护幼儿声带 呼吸运功特点:1每次呼吸量比成人少,2年龄越小,呼吸的节律性越不强,3年龄越小,呼吸的频率越快 3.小儿消化系统特点 1)牙齿:一般在6-7岁时出牙,最迟不过一岁。乳牙有20个,2岁半全部出齐。切牙-尖牙-磨牙;先下后上;出牙数=月龄-4;6岁左右,最先萌发的恒牙是第一恒磨牙,即六龄齿,不与乳牙交换。;7.8岁中切牙,8,9岁侧切牙;10-11第一双尖牙;11,12尖牙;12,13第二恒磨牙。 乳牙功能:咀嚼食物,帮助消化;促进颌面部的正常发育;有助于恒牙的健康;有助于正常发音,使小儿口齿伶俐。乳牙发育的需要:阳光和营养;适宜的刺激;避免外伤;漱口和刷牙。 如何预防牙齿排列不整齐:1给婴儿喂奶要坐起来2换牙时要把滞留的儒雅拔掉3家长要教育孩子改正不良习惯4及时治疗鼻咽部炎症5要注意保护六龄齿 2)唾液:三队唾液腺:腮腺,颔下腺,舌下腺;婴儿口腔较浅,会来不及将口水咽下,因此会流口水;智力有缺陷的小儿,口腔常半张着,垂涎口外,称“假性流涎”;唾液的功能:湿润,杀菌,化学消化。唾液腺三至六个月开始完善,出现生理性流涎。 3)胃:婴儿漾奶:婴儿的喷门比较松弛,胃呈水平位,因此当婴儿吞下空气,奶就容易随着空气流出体外,这就是漾奶。措施:可让婴儿伏在大人的肩头,轻轻的拍婴儿的背,让他打几个隔,然后在躺下。 4)肠:肠套叠是急症,表现为一阵阵的苦恼,蜷曲着小腿,面色苍白,不吃奶,频频呕吐。经过大半天,排出果酱色的大便。 5)消化系统卫生与保健:1保持口腔卫生与牙齿的卫生(1)定期检查卫生(2)饭后漱口(3)不吃过冷过热的食物(4)及早改掉坏习惯(5)防治鼻咽部炎症(6)应保证供给孕妇和幼儿充足的营养。2建立合理的饮食制度,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3做好各项卫生工作,防止病从口入,4保持愉快情绪,安静进餐,(预防心因性疾病)5饭前饭后不做剧烈运动6培养幼儿定时排便的习惯 幼儿循环系统卫生与保健:1保证幼儿营养,防止贫血2幼儿一日生活动静交替,劳逸结合3衣服要宽大舒适,保持血液流通4做好传染病的预防工作5组织幼儿参加适合年龄特点的体育锻炼和户外活动注意:1尽量减少长时间紧张练习和过多憋气和静力性练习2组织活动前应准备互动,结束时做整理活动3剧烈运动后不宜马上大量喝水,一面增加心理负担4预防意外事故发生。 *为什么幼儿消化功能弱:1粘膜薄嫩,管壁肌肉组织及弹力纤维发育较差,消化力度不及成人。2胃腺数目少3胃酸及消化酶浓度不及成人。 消化系统包括消化管(口腔,咽,食管,胃,大肠,小肠,肛门等)和消化腺(唾液腺,胃腺,肠腺,肝脏,胰腺)4.小儿泌尿系统特点 1)(1)由无约束到有约束排尿,总尿量小,膀胱容积小,神经系统对排尿的调节差; 2)尿道短,黏膜柔嫩,容易发生上行性感染 3)早晨起来眼泡肿了,要查查尿,未成熟肾单位多。 5.小儿眼睛的特点 1)生理性远视 2)晶状体有较好的弹性 3)发现小儿斜视要早治 4)尽早发现弱势:最好时机是6岁以前,可以提高,并恢复立体视觉。 6.循环系统:包括血液循环系统(血液和血管)和淋巴系统(淋巴管和淋巴结,脾,扁桃体)

卫生学考试重点(人卫第8版)

1、卫生学是在“预防为主”的卫生工作方针指导下,以人群及其周围的环境为研究对象,研究外界环境因素与人群健康的关系,阐明环境因素对人群健康影响的规律,提出利用有益环境因素和控制有害环境因素的卫生要求及预防对策的理论根据和实施原则,以达到预防疾病,促进健康提高生命质量的目的。 2、预防疾病不仅是预防医学的目标,也是临床医学的目标。预防疾病既包括防止疾病发生也包括防止疾病的发展和组织伤残。 3、三级预防第一级预防也称病因预防,指在疾病前期或无病期针对病因或危险因素采取综合综合性预防措施目标是防止或减少疾病发生。第二级预防又称临床前期预防或三早预防,指在临床前期或疾病早期做好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目标是防止或减缓疾病发展。对于传染病的二级预防除三早外,还应早隔离,早报告以便及早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防止流行蔓延。第三级预防又称临床预防,即在临床期或康复期,积极采取的治疗和康复措施,目标是防止伤残,促进功能恢复,提高生存质量,延长寿命。 4、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包括自然环境(由理化,化学,生物学因素构成)和社会环境(由上层建筑,经济文化,人际关系,社会心理因素构成)自然环境可分为原生环境和次生环境。 5、生态系统: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所组成的自然系统称为生态系统,由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环境四大要素构成。 6、生态平衡: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物质,能量的输入和输出,生物学种群和数量,以及各种群数量之间的比例,始终保持着一种动态平衡关系,称为生态平衡。 7、食物链:生态系统中一种生物被另一种生物所食,后者再被第三种生物所食,彼此形成一个以食物连接起来的连锁关系称为食物链。 8、生物富集作用:环境污染物被生物体吸收后,通过酶的催化分解可转化成另一种物质,一些有毒金属和难分解的有机化学物则可在生物体内蓄积,使生物体内得浓度大大高于环境的浓度。 9、生物放大作用:环境中某些污染物沿着食物链在生物体间转移并在生物体内浓度逐级增高,使高位营养级生物体内浓度高于低位营养级生物体内浓度。 10、环境污染;由于各种人为的或自然的原因,使环境的构成发生重大变化,造成环 境质量恶化,破坏了生态平衡,对人类健康造成直接,间接或潜在的有害影响,称之为环境污染。严重的环境污染叫做公害。 11、环境污染物:进入环境并能引起环境污染的物质叫做环境污染物,从污染源直接排入环境,其理化性状没有发生改变的叫做一次污染物。进入环境的一次污染物经物理,化学或生物学作用,形成与原来污染物理化性状和毒性完全不同的新的污染物称二次污染物。来源:生产性污染包括“废气,废水,废渣’工业三废生活性污染包括生活性三废’粪尿,污水,垃圾” 12、迁移是指污染物在环境中发生空间位置的相对移动过程。分为污染物在空气中迁移,污染物在水中迁移,污染物在土壤中迁移,污染物在生物间迁移。 13、自净:污染物进入环境后,在自然的物理,化学或生物因素作用下经过一定时间,环境中的污染物浓度或总量降低,该过程被称为环境污染物的自净。

学前卫生学重点复习资料笔记整理

第一章生理基础 运动系统由骨、骨连结和骨骼肌三部分组成。人体共有206块骨头。骨骼肌收缩牵动着产生运动。 1.儿童的骨骼特点及保育要点 1)骨骼在生长:需要阳光和营养(维生素D) 2)腕部的骨头未钙化好:不要让小儿拎过重的东西。 3)髋部由三块骨头拼成(耻骨、坐骨、髂骨):在小儿运动过程中要注意安全,避免三块骨头在外力的作用下发生移动,错位。 4)骨头的成分:无机盐(主要是钙盐)赋予骨骼硬度,有机盐(主要是蛋白质)赋予骨骼弹性。(青枝骨折) 5)不良姿势易致脊柱变形:应从小培养小儿坐有坐相站有站相,保护脊柱,防止脊柱变形。 6)卫生保健:培养正确的姿势;合理组织体育锻炼与户外活动;全面发展动作;保证安全,防止意外伤害;供给充足的营养;衣服,鞋子适度宽松。 呼吸系统有呼吸道及肺组成。呼吸道包括鼻、咽、喉、气管和支气管。肺是气体交换的场所。 2.小儿呼吸系统特点 1)鼻:鼻腔狭窄易发生鼻堵塞;睡觉打鼾要检查鼻咽;学会擤鼻涕。2)喉:喉炎是急症:急性喉炎声音呈破竹音或犬吠声。哑嗓子:小儿的声带不够坚韧,若不注意保护会使声带充血肿胀,形成哑嗓子。因此要注意保护小儿的嗓音,不宜唱大人的歌,唱歌的场所要空气新鲜,不要顶着寒风喊叫,唱歌,玩热了不要马上吃冷食,伤风感冒药多喝水少说话。 3)肺:年龄越小,呼吸越快;肺的弹力组织发育差,血管丰富,含血量多,含气量少,空气混浊易患肺炎,肺不张、肺淤血。 4)气管和支气管,管腔狭窄,缺乏弹性组织,粘液分泌少,纤毛运动差,易感染。 4.呼吸系统卫生保健: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保持室内空气新鲜;适

当加强,体育锻炼和户外运动;防止异物进入呼吸道;教育幼儿以正确的姿势活动和睡眠;保护幼儿声带。 呼吸运功特点:每次呼吸量比成人少;年龄越小,呼吸的节律性越不强;年龄越小,呼吸的频率越快 循环系统是一个密闭的、连续性管道系统,包括心脏、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血液包括血浆和血细胞(红细胞有运输氧的功能、白细胞有吞噬细胞的作用、血小板有加速凝血和促进血块的收缩)。 3.小儿消化系统特点 1)牙齿:一般在6-7岁时出牙,最迟不过一岁。乳牙有20个,2岁半全部出齐。切牙-尖牙-磨牙;先下后上;6岁左右,最先萌发的恒牙是第一恒磨牙,即六龄齿,不与乳牙交换;7、8岁中切牙,8、9岁侧切牙;10-11第一双尖牙;11,12尖牙;12,13第二恒磨牙。 乳牙功能:咀嚼食物,帮助消化;促进颌面部的正常发育;有助于恒牙的健康;有助于正常发音,使小儿口齿伶俐。 乳牙发育的需要:阳光和营养;适宜的刺激;避免外伤;漱口和刷牙。如何预防牙齿排列不整齐:给婴儿喂奶要坐起来;换牙时要把滞留的儒雅拔掉;家长要教育孩子改正不良习惯;及时治疗鼻咽部炎症;要注意保护六龄齿 2)唾液:三队唾液腺:腮腺,颔下腺,舌下腺;婴儿口腔较浅,会来不及将口水咽下,因此会流口水;智力有缺陷的小儿,口腔常半张着,垂涎口外,称“假性流涎”;唾液的功能:湿润,杀菌,化学消化。唾液腺三至六个月开始完善,出现生理性流涎。 3)胃:婴儿漾奶:婴儿的喷门比较松弛,胃呈水平位,因此当婴儿吞下空气,奶就容易随着空气流出体外,这就是漾奶。措施:可让婴儿伏在大人的肩头,轻轻的拍婴儿的背,让他打几个隔,然后在躺下。4)肠:肠套叠是急症,表现为一阵阵的苦恼,蜷曲着小腿,面色苍白,不吃奶,频频呕吐。经过大半天,排出果酱色的大便。 5)消化系统卫生与保健:1保持口腔卫生与牙齿的卫生a定期检查卫生,b饭后漱口,c不吃过冷过热的食物,d及早改掉坏习惯,e防治鼻

学前卫生学重点复习笔记考试必备

第三章预防常见病1.出生缺陷、环境中的致畸因素 出生缺陷:新生儿刚出世就有疾病。包括两个方面:1.胚胎在母亲子宫内疚具有的疾病或损伤;2. 胎儿分娩时在产道中得到的疾病或损伤。 致畸因素:1 )病毒感染:病毒科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居室通风,空气新鲜最为重要。少去公共场所2 )药物3)放射线4 )烟酒5)环境污染2.婴儿抚触是指用双手对婴儿进行有顺序没有手法技巧的抚触,来达到保健的目的。能有效接触皮肤饥渴。注意事项:选择适合的时间,一般为喂奶后一小时左右;调节好室温;抚触者的准备;体现爱抚,以便抚触以便交流;抚触时间应视婴儿的月龄而定。3.婴幼儿患病一般会出现哪些生病迹象? 1)精神:不爱玩,没精神,烦躁不安,哭闹等。 2)表情:眼神呆滞,同时有尖叫啼哭的现象 3)脸色 4)吃喝:食欲不振伴有恶心呕吐,脸色苍白等;异嗜癖:小儿对食物以外的物品有不可自制的食欲;食欲亢进。 5)大小便异常 A.粪便表面有鲜血,血与粪便不混合,同时小儿排便时哭闹--- 肛门裂。 B.脓便血:便次多,有排不干净大便的感觉,伴发烧,大便脓血样---细菌性痢疾 C.红果酱色:小儿阵阵腹痛,频频呕吐,大便呈红果酱样---肠套叠,2岁以下常见 D.白陶土样:同时尼色加深--- 黄疸型肝炎 E.柏油样:小儿流鼻血, 若将血咽下, 大便就会呈黑色柏油样. 若鼻血止后, 大便正常,则无需担心;若未留鼻血--- 消化道出血尿色异常:正常尿液为清晰透明,淡黄色 A.红色:像洗肉水,同时眼皮浮肿--- 急性肾炎 B.橘黄色:尿色加深呈橘黄色或棕绿色-- 肝胆疾病 C.乳白色:若因泌尿道感染,尿内有脓,可使尿呈乳白色,同时有尿频尿痛的现象。 排尿次数: A.明显减少,眼皮浮肿,常是肾病的表现,腹泻伴有尿量明显减少则是脱水的表现。 B.次数明显增多,一点儿尿液憋不住,常是泌尿道感染的症状。 6)睡眠:入睡困难或嗜睡;睡眠不安 7)囱门:前囱凹陷,可以因脱水而囱门松弛,凹陷。前囱鼓出:主要见于脑膜炎,脑炎等颅内压力增高的疾病。 8)体温4.佝偻病的症状及预防症状: 1)易激怒,烦躁,不活泼,对周围环境缺乏兴趣 2)睡眠不安常惊醒哭闹,多汗。 3)运动功能发育迟缓 4)出牙迟 5)头部软化,有乒乓球的感觉。 6)颅骨呈方形,头大脸小。 7)胸部呈串珠肋、肋膈沟或鸡胸,漏斗胸。 8)腕,踝部形成钝圆形隆起。 9)脊柱后凸或测弯。预防:预防先天性佝偻病:孕妇多晒太阳,饮食营养;提倡母乳喂养,及时添加辅食;小儿多晒太阳;补充维生素D 5.肥胖症:因过量的脂肪储存,使体

学前卫生学重点复习全资料笔记整理(考试必备)

第三章预防常见病 1.出生缺陷、环境中的致畸因素 出生缺陷:新生儿刚出世就有疾病。包括两个方面:1.胚胎在母亲子宫疚具有的疾病或损伤;2.胎儿分娩时在产道中得到的疾病或损伤。 致畸因素:1)病毒感染:病毒科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居室通风,空气新鲜最为重要。少去公共场所 2)药物 3)放射线 4)烟酒 5)环境污染 2.婴儿抚触 是指用双手对婴儿进行有顺序没有手法技巧的抚触,来达到保健的目的。能有效接触皮肤饥渴。 注意事项:选择适合的时间,一般为喂奶后一小时左右;调节好室温;抚触者的准备;体现爱抚,以便抚触以便交流;抚触时间应视婴儿的月龄而定。 3.婴幼儿患病一般会出现哪些生病迹象? 1)精神:不爱玩,没精神,烦躁不安,哭闹等。 2)表情:眼神呆滞,同时有尖叫啼哭的现象 3)脸色 4)吃喝:食欲不振伴有恶心呕吐,脸色苍白等;异嗜癖:小儿对食物以外的物品有不可自制的食欲;食欲亢进。 5)大小便异常 A.粪便表面有鲜血,血与粪便不混合,同时小儿排便时哭闹---肛门裂。 B.脓便血:便次多,有排不干净大便的感觉,伴发烧,大便脓血样---细菌性痢疾 C.红果酱色:小儿阵阵腹痛,频频呕吐,大便呈红果酱样---肠套叠,2岁以下常见 D.白土样:同时尼色加深---黄疸型肝炎 E.柏油样:小儿流鼻血,若将血咽下,大便就会呈黑色柏油样.若鼻血止后,大便正常,则无需担心;若未留鼻血---消化道出血 尿色异常:正常尿液为清晰透明,淡黄色 A.红色:像洗肉水,同时眼皮浮肿---急性肾炎 B.橘黄色:尿色加深呈橘黄色或棕绿色--肝胆疾病 C.乳白色:若因泌尿道感染,尿有脓,可使尿呈乳白色,同时有尿频尿痛的现象。排尿次数: A.明显减少,眼皮浮肿,常是肾病的表现,腹泻伴有尿量明显减少则是脱水的表现。 B.次数明显增多,一点儿尿液憋不住,常是泌尿道感染的症状。 6)睡眠:入睡困难或嗜睡;睡眠不安 7)囱门:前囱凹陷,可以因脱水而囱门松弛,凹陷。前囱鼓出:主要见于脑膜炎,脑炎等颅压力增高的疾病。 8)体温 4.佝偻病的症状及预防 症状: 1)易激怒,烦躁,不活泼,对周围环境缺乏兴趣 2)睡眠不安常惊醒哭闹,多汗。 3)运动功能发育迟缓 4)出牙迟 5)头部软化,有乒乓球的感觉。 6)颅骨呈方形,头大脸小。

(完整版)环境卫生学第7版考研复习笔记

第一章绪论 1、环境卫生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 ●环境卫生学:是研究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与人群健康的关系,揭示环境因素对人群健康影响的发生、发展规律, 为充分利用环境有益因素和控制环境有害因素提出卫生要求和预防对策,增进人体健康,提高整体人群健康水平的科学。 ●基本任务:阐明环境与机体间的相互作用。 ●研究对象:人类及其周围的环境,环境由环境介质和环境因素组成。 环境介质包括大气、水、土壤(岩石)以及包括人体在内的所有生物体。 环境因素包括物理性因素、化学性因素、生物性因素。 ●研究内容:①环境与健康关系的基础理论研究;②环境因素与健康关系的确认性研究;③创建和引进适宜于环 境卫生学研究的新技术和新方法;④研究环境卫生监督体系的理论依据。 2、原生环境和次生环境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原生环境:是指天然形成的未受或少受人为因素影响的环境。 有利影响:存在大量对人体健康有益的因素,如清洁并含有正常化学成分的空气、水、土壤。 有害影响:地壳表面化学元素分布的不均匀性,可引起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 ●次生环境:是指受人为活动影响形成的环境。 有利影响:在改造自然和开发利用资源的过程中,为自身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物质生活条件。 有害影响:英国伦敦的煤烟型烟雾事件、美国洛杉矶的光化学烟雾事件、日本水俣湾的慢性甲基汞中毒(水俣病)和神通川流域的慢性镉中毒(痛痛病)、印度博帕尔市农药厂异氰酸甲酯毒气泄露事件、前苏联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爆炸事件。 ?光化学污染:主要是由于汽车废气中的氮氧化物(NO X)和挥发性有机物在强烈的太阳紫外线照射下经过一系 列化学反应而形成的,其成分包括臭氧、过氧酰基硝酸酯和醛类等多种复杂化合物。 3、环境卫生工作和环境卫生学今后的任务:①加强环境因素健康效应的研究;②新技术、新方法在环境卫生工作中的应用;③加强环境与健康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建设;④加强农村环境卫生工作;⑤开拓环境卫生工作的新领域。 第二章环境与健康的关系 1、人类自然环境的构成、生态环境与自然环境本质的区别: 人类的自然环境包括大气圈、水圈、土壤岩石圈、生物圈。 生态环境是指生物及其生存繁衍的各种自然因素、条件的总和,包含生物这是与自然环境的本质区别。 2、人与环境的辨证统一关系:人与环境在物质上的统一性、人类对环境的适应性、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环境因素对健康影响的双重性、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生物学基础。 ●生物富集作用(bioenrichment):是指某些生物不断从环境中摄取浓度极低的污染物,在体内逐渐聚集,使该 物质在生物体内达到相当高,甚至引起其他生物(或)人中毒的浓度。 发生生物富集的条件:①化学物质易为各种生物体吸收;②污染物性质稳定,较难分解和排泄;③污染物急性毒性不大,在生物体内浓集时,不会对该生物体造成致命性伤害。 ●生物放大作用(biomagnification):是由于各级生物个体的生物富集作用,会出现高位生物体内浓度大大高于 低位生物体内浓度的现象。在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迁移的过程中,生物体内化学物质的浓度随着营养级的提高而逐渐增大的现象称为生物放大作用。 ●“hormesis”效应:也称兴奋效应,即某些物质在低剂量时对生物系统具有刺激作用,而在高剂量时具有抑制 作用。例饮酒 ●环境污染性疾病的特点:①环境污染区域内的人群不分年龄、性别都可能发病;②发病者均出现与暴露污染物 相关的相同症状或体征;③除急性毒性外,大多具有低浓度长期暴露、陆续发病的特点;④往往缺乏健康危害的早期诊断标准 3、环境改变与机体反应的基本特征: ●环境介质与环境因素暴露:环境物质在环境介质中的迁移和转化 环境物质在环境介质中的迁移:环境物质在环境中发生的空间位移过程。这种变化常常伴随着污染物在环境介质中浓度的改变。包括单一介质内的迁移、不同介质内的迁移和生物性迁移三种方式。 环境物质在环境介质中的转化:化学物(或污染物)在环境中主要通过化学的或生物学的作用转变成另一物质的过程。通常把在环境中发生各种反应而转化形成的与原来的污染物理化学性状不同的新污染物称为二次污染物,而由污染源直接排入环境的污染物称为一次污染物。包括化学转化和生物转化2种形式。

环境卫生学重点(参考优选)

环境卫生学 第一章绪论 1. ▲环境卫生学:是研究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与人群健康的关系,揭示环境因素对人群健康影响的发生、发展规律,为充分利用环境有益因素和控制环境有害因素提出卫生要求和预防对策,增进人体健康,维护和提高整体人群健康水平的学科。 2. ☆环境卫生学以人类及其周围的环境(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为研究对象,阐明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及人体对环境的作用产生的反应,即环境与机体间的相互作用,这是环境卫生学的基本任务。 自然环境:围绕在人类周围的自然因素(大气圈、水圈、土壤岩石圈和生物圈)。 生活环境:是与人类生活关系密切的各种自然的和人工的环境条件,如居住、工作、娱乐环境以及有关的生活环境因素如家用化妆品等。 3. 环境:是指围绕人群的空间和及其中能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因素的总和,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庞大系统,由多种环境介质和环境因素组成。 4.环境介质: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环境条件,是指自然环境中各个独自组成部分中所具有的物质,通常以气态、液态和固态三种物质

形态而存在,能够容纳和运载各种环境因素;指大气、水、土壤(岩石)以及包括人体在内的所有生物体。 环境介质不会一完全单一介质形式存在;一定条件下,环境介质的三种物质形态可以相互转化;环境介质的运动可以携带污染物向远方扩散;环境介质还有维持自身稳定的特性 5. 环境因素:是被介质容纳和转运的成分或介质中各种无机和有机的组成成分。按其属性分类:物理性、化学性、生物性。 物理因素:小气候、噪声、电离辐射、非电离辐射 ▲小气候是指生活环境中空气的温度、湿度、气流和热辐射等因素,对于机体的热平衡产生明显影响。 化学因素: ▲一次污染物:指由污染源直接排入环境未发生变化的污染物。 ▲二次污染物(secondary pollutant)指某些一次污染物进入环境后在物理、化学或生物学作用下或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而形成与原来污染物的理化性质和毒性完全不同的新的污染物。 生物因素:包括细菌、真菌、病毒、寄生虫和生物性变应原如植物花粉、真菌孢子等。 6.按环境因素受人类活动影响的情况分类:原生环境、次生环境。 ▲原生环境(primary environment):指天然形成的未受或少受人为因素影响的环境,其中存在大量对人体健康有益的因素,如清洁

《环境卫生学》复习题

一、填空题 1.根据环境受人类活动影响的情况,可将其分为______和______。(原生环境次生环境)2.全球性的环境问题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全球气候变暖、酸雨、臭氧层破坏、荒漠化) 3.在我国1982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以人类与环境相互作用的性质和特点把环境分为______和______。(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4.生态系统的生物,可按照其发挥的作用和地位分为______、______和______。(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5.肿瘤发展的整个过程通常分为______、______和______三个主要阶段。(引发;促长;进展) 6.在暴露测量中,被检测的剂量有三种,______、______和______。(外剂量;内剂量;生物有效剂量) 7.影响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流行的因素:______、______、______(营养条件;生活习惯;多种元素的联合作用) 8. 室内小气候主要是由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周围墙壁等物体表面温度)这四个气象因素组成。(气温;气湿;气流;热辐射) 9. 公共场所卫生监督的方式有______与______两类。(预防性卫生监督经常性卫生监督) 二、单选题 1.具体地讲,环境介质是指() A.空气、水、土壤(岩石) B.空气、水、土壤(岩石)和生物体 C.空气、水、土壤(岩石)和食物 D.空气、水、食物、生物体 E.空气、水以及各种固态物质 2.环境卫生学的重点研究内容是() A.环境因素的调查与监测 B.污染物在环境中的分布与转归 C.环境污染治理 D.环境因素的健康效应 E.环境质量评价 5.环境卫生工作中常见的二次污染物如() A.二氧化硫和颗粒物 B.铅、镉、汞、酚 C.甲基汞、光化学烟雾 D.氮氧化物、碳氢化物 E.环境内分泌干扰物 6.原生环境是指() A.受动物活动影响的天然环境 B.未受人类活动影响的天然环境 C.无动植物生存而仅有少量微生物存在的环境 D.受人为活动影响的环境 E.以人类为中心的环境 7.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的发生主要是由于() A.人体摄入微量元素过多所致

环境卫生学 总结重点

环卫 1.大气温度垂直递减率(r):是指在标准大气条件下,对流层内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逐渐降低的垂直变化,高度每增加100m,气温下降度数为0.65℃。 煤烟型烟雾事件光化学烟雾事件污染来源煤和石油制品燃烧石油制品燃烧 主要污染物颗粒物、S02、硫酸雾NOx和VOCs、O3、SO2、CO 发生季节冬季夏秋季 发生时间早晨中午或午后 气象条件气温低,气压高,风速低,温度低, 有雾气温高,风速低,温度低,天气晴 朗,紫外线强烈 逆温类型辐射逆温下沉逆温 地理条件河谷或盆地南北纬度60°以下地区 3.大气质量标准的制定原则:①防止通过大气引起急性或慢性中毒及潜在的远期危害②对人的主观感觉无不良影响③对人体健康无间接危害④选用最敏感的指标⑤经济合理和技术可行 4.水体中三氮:①氨氮浓度增高,可能表明水体受人畜粪便污染的时间不长,为新近污染②亚硝酸盐氮含量增高,表明水中有机物的无机化过程尚未完成,污染危害仍然存在③硝酸盐氮含量升高,而氨氮、亚硝酸盐氮含量不高时,表明该水体过去曾受有机污染,现已完成自净过程④若三氮均增高,提示该水体过去和新近均有污染,或过去受污染,目前自净仍在进行中。 5.化学耗氧量(COD)是指在一定条件下,用强氧化剂氧化水中有机物所消耗的氧量,亦称化学需氧量。 6.生物需氧量(BOD)是指水体中有机物在有氧条件下被需氧微生物分解时消耗的溶解氧量。 7.可产生富集作用的物质特性:化学性质稳定,脂溶性高,急性毒性小,对生物不会产生致死作用。 8.水环境质量标准规定:①人为造成的环境水温变化应限制在:周平均最大温升≤1℃,周平均最大温降≤2℃。②PH规定在6~9③水饱和溶解氧约7.5mg/L④五日生化需氧量(BOD5)小于3mg/L,若超过10mg/L表明水源已受污染。 9.水体污染:是指人类活动排放的污染物进入水体,其数量超过了水体的自净能力,使水的理化特性和生物特性组成等发生改变,从而影响水的使用价值,造成水质恶化,乃至危害人体健康或破坏生态环境的现象。 10.水体污染的来源:①按污染物进入水体的方式分:点污染源和面污染源②按照污染物的来源分: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农业污水。 11.地下水污染的特点:①污染过程极其缓慢②污染渠道多样③自净能力极差④污染难以治理。 12.水体污染的自净机制:①物理净化过程:稀释混合,吸附沉淀②化学净化过程:氧化还原、分解化合③生物净化过程:生物分解、生物转化和生物富集。 13.戒水传染病(water-borne communicable diseases)是指通过饮用或接触受病原体污染的水,或食用被水污染的食物而传播的疾病。 14.饮用水细菌指标:①细菌总数:规定不超过100 CFU/ml②总大肠菌群、粪大肠菌群和大肠菌群:标准限值为每100ml水样中不得检出。 15.地表水水源卫生防护必须遵守的规则:①取水点周围半径不少于100m的水域内,不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