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吸虫病的诊断标准

血吸虫病的诊断标准

l、慢性血吸虫病(1)有疫水接触史;(2)可有腹痛、腹泻、脓血便、多数有以左叶为主的肝肿大,少数伴脾肿大;(3)粪检查出虫卵或毛蚴。无治疗史者直肠活检发现虫卵;有治疗史者发现活卵或近期变性虫卵;(4)无治疗史或治疗时间在3年以上病人,环卵沉淀试验环沉率≥3%及(或)间接血凝试验滴度≥1:10,酶标记反应阳性。具备(1)、(2)为疑似病例;具备(3)为确诊病例;具备(1)、(2)、(4)可作临床诊断。2、急性血吸虫病(1)发病前2周至3个月内有疫水接触史;(2)发热、肝脏肿大、周围血嗜酸性细胞增多,伴有肝区压痛、脾肿大、咳嗽、腹胀及腹泻;(3)粪检查出虫卵或毛蚴;(4)环卵、血凝、酶标记等血清学反应阳性者,标准参见慢性血吸虫病诊断标准(4)。具备(1)、(2)为疑似病例;具备(1)、(2)、(3)为确诊病例;具备(1)、(2)、(4)可作临床诊断。3、晚期血吸虫病(1)反复接触疫水或有明确的血吸虫病史;(2)有门脉高压症状、体征或有侏儒或结肠肉芽肿表现;(3)粪检查到虫卵或毛蚴,直肠活检查到虫卵(无治疗史者)或活卵、近期变性虫卵(有治疗史者);(4)血清学诊断阳性,参见慢性血吸虫病诊断标准(4)。具备(1)、(2)为疑似病例;具备(1)、(2)、(3)为确诊病例;具备(1)、(2)、(4 )可作临床诊断。

慢性血吸虫病腹部CT诊断

慢性血吸虫病腹部CT诊断 作者:宋敏芳储慧娟袁群刘铁作者就1993年2月至2003年12月间三家医院231例慢性血吸虫病的腹部CT影像与103例因合并其他疾病手术,及病理结果进行对照,以求进一步提高本病诊断的准确性。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31例中男181例,女50例;年龄41~87岁,平均63.4岁。临床表现以上腹部胀痛、不同程度腹水等肝硬变表现为主。32例表现为黄疸;26例合并肝癌;41例合并胃癌;17例合并结肠癌;19例合并其他腹内良性病变而手术。198例有明确疫区生活史,33例不明确。103例手术患者均进行肝脏探查,均获得手术标本。 1.2 CT检查 采用GE Hispeed FXi、TOSHIBA Aquilion 16 、SIEMANS AR.T。重建层厚5~10mm,扫描时间0.5~1.0s,常规平扫,自肝顶至双肾扫描结束,扫描中发现有结肠钙化的将扫描延续至直肠水平。187例平扫后进行增强三期扫描,强化效果良好。

2 结果 2.1 肝脏CT表现 肝硬变188例,占总数81.39%,肝脏缩小113例,肝叶比例失常151例,肝密度普遍轻度增高37例,门静脉主干≥15mm 171例,门静脉壁钙化11例,脾脏增大175例,腹水62例。肝脂肪变性59例,其中17例肝脏体积稍增大,肝脏弥漫性表现43例,局限或团块型16例。肝内钙化167例出现肝内不同形态钙化,其中分隔状钙化,包括网状57例、条状33例;不定形钙化,包括片状39例,混合状38例;肝包膜钙化159例,其中87例出现局部肝表面凹陷;肝内弥漫性点状钙化3例。增强后无明显强化。肝癌26例,其中21例为多发结节及肿块,5例为单个肿块,肿块中或边缘可见钙化。 2.2 脾脏CT表现 脾脏增大175例,与肝硬变相关。脾脏钙化31例,表现为片状、点状、条状、网状或混合状改变,增强后无明显强化。 2.3 结肠CT表现

血吸虫病诊断标准

血吸虫病诊断标准(WS261-2006)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血吸虫病的诊断依据、诊断原则、诊断标准和鉴别诊断。本标准适用于全国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医疗机构对血吸虫病的 诊断。 2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2.1血吸虫病 是由血吸虫寄生于人体内所引起的寄生虫病。在我国特指日本血吸虫病,是由日本血吸虫寄生于人和哺乳动物体内所引起的疾病。 2.2急性血吸虫病 由于人在短期内一次感染或再次感染大量血吸虫尾蚴而出现发热、肝脏肿大及周围血液嗜酸粒细胞增多等一系列的急性症状。潜伏期大多为30d~60d,平均约41.5d。 2.3慢性血吸虫病 是指人体经常接触疫水或少量多次感染血吸虫尾蚴使临床表现较轻,或无症状、体征。急性血吸虫病未治愈者,也可演变为慢性血吸虫病。 2.4晚期血吸虫病 是指出现肝纤维化门脉高压综合征,严重生长发育障碍或结肠显著肉芽肿性增殖的血吸虫病患者。病人由于反复或大量感染血吸虫尾蚴,未经及时、彻底的治疗,一般经过2年~10年的病理发展过程,可演变成晚期血吸虫病。

3.1流行病学史(参见附录A) 3.1.1发病前2周至3个月有疫水接触史。 3.1.2居住在流行区或曾到过流行区有多次疫水接触史。 3.2临床表现(参见附录A) 3.2.1发热、肝脏肿大及周围血液嗜酸粒细胞增多为主要特征,伴有肝区压痛、脾脏肿大、咳嗽、腹胀及腹泻等。 3.2.2无症状,或间有腹痛、腹泻或脓血便。多数伴有以左叶为主的肝脏肿大,少数伴脾脏肿大。 3.2.3临床有门脉高压症状、体征,或有结肠肉芽肿或侏儒表现。 3.3实验室检测 3.3.1下列试验至少有一种反应阳性(见附录B) 3.3.1.1间接红细胞凝集试验。 3.3.1.2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3.3.1.3胶体染料试纸条法试验。 3.3.1.4环卵沉淀试验。 3.3.1.5斑点金免疫渗滤试验。 3.3.2粪检找到血吸虫虫卵或毛蚴(见附录C)。 3.3.3直肠活检发现血吸虫虫卵(见附录C)。 3.4吡喹酮试验性治疗有效 4 诊断原则 根据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测结果等予以诊断。

血吸虫病突发疫情应急处理预案范本

整体解决方案系列 血吸虫病突发疫情应急处 理预案 (标准、完整、实用、可修改)

编号:FS-QG-45118血吸虫病突发疫情应急处理预案Emergency treatment plan for schistosomiasis outbreak 说明:为明确各负责人职责,充分调用工作积极性,使人员队伍与目标管理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特此制定 血吸虫病是严重危害人民身体健康、阻碍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传染病。我国血吸虫病流行区分布在长江流域及其以南的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云南、四川、浙江、福建、广东、广西和上海等12省、自治区、直辖市。由于血吸虫病的传播环节多,流行因素复杂,加之受社会、经济和自然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目前尚未控制血吸虫病流行的地区以及部分已经达到血吸虫病传播阻断和传播控制标准的地区,都面临着出现急性血吸虫病暴发疫情或疫情复燃的威胁。为了提高对血吸虫病突发疫情快速反应和应急处理能力,保障广大群众的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特制定本预案。 1.总则 1.1目的

有效预防和及时控制血吸虫病突发疫情,规范和指导突发疫情应急处理工作,最大限度地减少突发疫情造成的危害,保障人民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1.2工作原则 血吸虫病突发疫情的应急处理工作贯彻预防为主、常备不懈的方针,坚持统一指挥、分级负责、快速反应、依靠科学、依法管理的原则。 1.3编制依据 本预案以《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为依据编制。 1.4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全国血吸虫病突发疫情的应急处理工作。 2血吸虫病突发疫情的判定标准与分级: 2.1出现以下情形之一时,视为血吸虫病突发疫情,应启动应急处理工作: 2.1.1在尚未控制血吸虫病流行的地区,以行政村为单

疫情报告知识试卷 测试题 A

传染病报告知识试卷测试题A 姓名:得分: 一、单项选择题,将正确项英文符号填入括号内(每题4分) 1、甲类传染病有:() A、霍乱、鼠疫 B、麻疹、疟疾 C、传染性非典型性x、禽流感 D、乙脑、血吸虫病 2、传染病流行是指:() A、一个地区短期内突发多例同一种传染病 B、一个地区突发某种历年从未或很少发生过的传染病 C、一个地区某种传染病的发病率显著超过该病历年的一般发病率水平 D、一个地区某种传染病的发病率显著超过该病历年的最高发病率水平 3、疫区是指:() A、发生传染病的那个村子 B、发生传染病的那个医院 C、传染病在人群中流行,其病原体向周围传播时可能波及的地区 D、传染病在人群中流行,其病原体向周围传播时已经传染到的地区 4、病源携带者是指:() A、接触病原体的人 B、接触传染病病人的人 C、感染病原体无临床症状但能排出病原体的人 D、感染病原体有临床症状也能排出病原体的人 5、传染病爆发是指:() A、短期内在一个家庭突然发生多例多种传染病 B、短期内在一个家庭突然发生多例同一种传染病 C、短期内在局部地区突然发生多例同一种传染病

D、短期内在一个医院突然发生多例同一种传染病 6、对违反《传染病防治法》规定,造成严重后果的处理办法是:() A、个人检讨 B、批评教育 C、依照刑法处理 D、向受害人道歉 7、传染病分几类:() A、2 B、3 C、4 D、5 8、采集、保藏、携带、运输、使用可能导致甲类传染病传播的以及卫生部规定的菌种、毒种和传染病检测样本,需经哪个部门批准:() A、省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 B、市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 C、医院 D、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9、新修订的《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法定管理传染病有()种 A、35 B、39 C、37 D、40 10、医疗机构应当实行传染病( )制度: A、预检、分诊 B、分诊、消毒 C、预检、隔离 D、消毒、隔离 11、对下列哪个传染病,采取本法所称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 A、艾滋病 B、脊髓灰质炎 C、炭疽中的肺炭疽 D、伤寒和副伤寒 12、《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是由下列哪个组织颁布的:() A、全国人大 B、国务院 C、卫生部 D、省人民政府 13、医疗机构发现甲类传染病时,采取下列措施哪项是错误的:() A、对病人、病原携带者予以隔离治疗 B、对疑似病人应统一集中治疗 C、对病人、病原携带者、疑似病人的密切接触者,应指定场所进行医学观察和采取其他必要的预防措施。 D 、拒绝隔离治疗时,可以由公安机关协助医疗机构采取强制隔离治疗措施 14、下列描述中,哪项是错误的:() A 、传染病人、疑似传染病人是指根据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

晚期血吸虫病疫情分析

晚期血吸虫病疫情分析 [摘要]目的探讨晚期血吸虫病(晚血)发病趋势,为血吸虫病传播阻断达标后的血防工作提供依据。方法收集丹棱县历史晚期血吸虫病病例记录。在全县开展晚血现况调查,重新登记晚血名册,对不符晚血条件的在册登记予以除名,对符合晚血条件则登记入册,对现有晚血患者提出处理意见。统计并分析其分布及发病率。结果丹棱县晚血档案齐全、真实,未发现不符合晚血登记的情况。丹棱县历史晚血患者共119人,其中,仁美乡(镇)45例、杨场乡(镇)35例、双桥乡(镇)20例;农民115例,干部4例;文盲7例、小学67例、初中44例、高中1例;30~59岁共有82例(68.9%);男性75例、女性44例。20世纪80年代以前发生晚血16例,80年代以后发生晚血103例,80年代以后发生数明显多于80年代以前(,P<0.01)。现存晚血37人。结论丹棱县晚期血吸虫病在20世纪80年代后明显增加,应引起高度重视。 晚期血吸虫病防治作为血防工作的重要内容,其发病率和患者的生存状况是血防工作的重要指标,反映一地的血防成就。从20世纪80年代起,丹棱县晚期血吸虫病病例报告数不断上升,引起当地政府的高度重视。2010年四川省开展晚期血吸虫病普查,丹棱县按全省统一的方案开展调查工作,现将丹棱县晚期血吸虫病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内容调查丹棱县晚血患者情况,包括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和职业等一般情况,既往史,现病史,临床表现,救治情况及转归,逐个晚血的个案调查表、登记卡、救助情况及对现有病人的处置意见表,并用excel建立数据库。 1.2 调查方法 1.2.1 回顾性调查晚期血吸虫病例的历史分布采用回顾性调查,数据来源为历史档案记录。 1.2.2 现状调查全县通过召开村社会议,通知到户,让群众人人皆知,参与晚血普查。由村医逐个询问群众,对常住人口中具有血吸虫病症状的群众,全部登记后,集中到县级医疗机构进行统一筛查、确认。 1.2.3 转归调查逐年调查新发、死亡和晚期血吸虫病病例,以5年为1个时段,统计各时段病例数。 1.2.4 统计分析数据采用spss statistics17进行统计和分析。 2 结果 2.1概况丹棱县历史晚期血吸虫病患者119例,分布在仁美、杨场、双桥、丹棱、石桥、张场、顺龙7个乡镇,晚血人数分别为45、35、20、11、3、3、2例。现有晚期血吸虫病患者37例,分布在杨场、仁美、双桥、丹棱、石桥、张场、顺龙7个乡镇,分别为16、8、7、2、2、1、1例。晚血患者中有3男1女共计4例为干部,其中3例男性患者的家属在农村,患者也常住农村;其余患者均为农民。文盲、小学、初中和高中文化分布,历史晚血患者分别为7、67、44、1例;现有晚血患者分别为2、22、12、1例。历史晚血患者中男性75例、女性44例,男性和女性各占6 3.03%、36.97%;现有晚血患者中男性21例、女性16例,男性和女性各占56.76%、43.24%。 2.2 晚血年龄分布及转归10岁~组、20岁~组、30岁~组、40岁~组、50岁~组、60岁~组、70岁~组晚血患者数分别为3、17、31、31、20、13、4例,其中男性分别为1、12、19、19、12、11、1例;女性分别为2、5、12、12、8、2、3例。晚血登记连续60年,晚期血吸虫病发病率发病率上升趋势,20世纪80年代以前发生晚血16例,80年代以后发生晚血103例,80年代以后发生数明显多于80年代以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表1)。晚血患者死亡82例(表1),其中发病后5年内死亡31例、5~14年24例、15年以上27例。

血吸虫病的简介及治疗

日本血吸虫病 简称血吸虫病,是由日本血吸虫寄生于人体导致的疾病。曾在我国广泛流行。建国后被一度扑灭。现又有抬头趋势。 目录 疾病名称 疾病分类 疾病概述 疾病描述 病原学 症状体征 (一)急性血吸虫病 (二)慢性血吸虫病 (三)晚期血吸虫病 (四)异位血吸虫病 流行病学 (一)地理分布 (二)流行环节 发病机制与病理生理 1、第一阶段 2、第二阶段 3、第三阶段 1 结肠 2 肝 3 脾 4 异位损害 并发症 诊断 治疗方案 疾病预防 用药安全 展开 疾病名称 疾病分类 疾病概述 疾病描述 病原学 症状体征 (一)急性血吸虫病 (二)慢性血吸虫病 (三)晚期血吸虫病 (四)异位血吸虫病 流行病学 (一)地理分布

(二)流行环节 发病机制与病理生理 1、第一阶段 2、第二阶段 3、第三阶段 1 结肠 2 肝 3 脾 4 异位损害 并发症 诊断 治疗方案 疾病预防 用药安全 展开 疾病名称 日本血吸虫病 【拉丁学名】 Schistosoma japonicum Katsurada 疾病分类 感染科 疾病概述 日本血吸虫病是日本血吸虫寄生于门静脉系统所引起,籍皮肤接触含尾蚴的疫水而感染。主要病变为虫卵沉积于肠道和肝脏等组织而引起的虫卵肉芽肿。急性期有发热、肝肿大与压痛,腹痛、腹泻、便血等,血嗜酸粒细胞显著增多;慢性期以肝脾肿大或慢性腹泻为主要表现;晚期表现主要与肝脏门静脉周围纤维化有关,临床上有巨脾、腹水等。有时可发生血吸虫病异位损伤。本病的传染源为病人和保虫宿主。粪便入水、钉螺的存在和接触疫水是本病传播的三个重要环节。 治疗:病原治疗:吡喹酮;对症治疗。 预后:急性和慢性早期患者接受病原治疗后,绝大多数症状消失,体重、体力明显增进和恢复,并可长期保持健康状态。侏儒症患者治疗后常能恢复生长发育,获得生育能力。晚期患者有高度顽固性腹水、并发上消化道出血、黄疸、肝性脑病以及并发结肠癌者预后较差。 预防: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 编辑本段疾病描述 日本血吸虫病是日本血吸虫寄生在门静脉系统所引起的疾病。由皮肤接触含尾蚴疫水而感染,主要病变为肝与结肠由虫卵引起的肉牙肿。急性期病人有发热肝肿大与压痛,腹泻或脓血便,血中嗜酸性粒细胞显著增多。免刑期以肝脾肿大为主。晚期则以门静脉周围纤维化病变为主可发展为门静脉高压症,巨脾与腹水。 编辑本段病原学 成虫:雌雄异体,雄虫大小为(10-22)mm×(0.5-0.55)mm,雌虫细长,大小为(12-28)mm×(0.1-0.3)mm。成虫在血管内交配产卵,一条雌虫每日课产卵的1000个左右。 虫卵:成熟虫卵呈椭圆形或类圆形,淡黄色,大小平均为82μm×62μm,内含一毛蚴。卵壳无卵盖,侧位有一逗点状棘突。 日本血吸虫生活始中,人是终末宿主,钉螺是必需的唯一中间宿主。除人外,尚有牛、

机关传染病疫情报告知识测试题(附答案)

机关传染病疫情报告知识测试题(附答案) 姓名:得分: 一、单项选择题,将正确项英文符号填入括号内(每题4分) 1、甲类传染病有:() A、霍舌质鼠疫 B、麻疹、疟疾 C、传染性非典型由市炎、禽流感 D、乙脑、血吸虫病 2、传染病流行是指:() A、一个地区短期内突发多例同一种彳专染病 B、f地区突发某种历年从未或很少发生过的传染病 C、一个地区某种传染病的发病率显著超过该病历年的一般发病率水平 D、一个地区某种传染病的发病率显著超过该病历年的最高发病率水平 3、疫区是指:() A、发生传祸的那个村子 B、发生传染病的那个医院 C、传染病在人群中流行,其病原体向周围传播时可能波及的地区 D、传染病在人群中流行,其病原体向周围传播时已经传染到的地区

4、病源携带者是指:(> A、接触病原体的人 B、接触传染病病人的人 C、感染病原体无临床症状但能排出病原体的人 D、感染病原体有临床症状也能排出病原体的人 5、传染病爆发是指:() A、短期内在一个家庭突然发生多例多种传染病 B、短期内在一个家庭突然发生多例同一种传染病 C、短期内在局部地区突然发生多例同一种传染病 D、短期内在一个医院突然发生多例同一种传染病 6、对违反《传染病防治法》规定,造成产重后果的处理办法是:() A、个人检讨 B、批评教育 C、依照刑法处理 D、向受害人道歉 7、传染病分几类:() A、2 B、3 C、4 D、S &采集、保藏、携带、运输、使用可能导致甲类传染病传播的以及卫生部规定的菌种、毒种和传染病检测样本.需经哪个部门批准:() A、省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 B、市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 C、医院D.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血吸虫病防治规划

附件1: “十三五”江西省血吸虫病防治规划 江西省卫生计生委江西省财政厅 江西省农业厅江西省水利厅 江西省林业厅江西省国土资源厅 一、规划背景 血吸虫病是一种严重危害人民身体健康、影响经济社会稳定发展的重大传染病。江西省历来高度重视血吸虫病防治工作(简称血防工作),特别是2004年以来,江西省进一步加强对血防工作的组织领导,下发了《江西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血吸虫病防治工作的通知》,修订了《江西省血吸虫病防治条例》,批准实施了《江西省预防控制血吸虫病中长期规划纲要(2004-2015年)》和《江西省血吸虫病综合治理重点项目规划纲要》;提出“控制疫情、缩小疫区、最终根治”的战略部署,将血防工作与发展地方经济、城镇一体化建设、民生工程实施紧密结合起来,以传染源控制为中心,积极落实各项防控措施,先后实施了鄱阳湖南岸片血吸虫病综合防治示范区和鄱阳湖区血吸虫病传染源控制策略推广区建设,血吸虫病防治工作取得了巨大成效,有力地推动了我省血防工作进程。全省

分别于2008年和2015年达到了血吸虫病疫情控制标准和传播控制标准。截止2015年底,全省39个血吸虫病流行县(市、区),有24个达到了传播阻断标准,15个达到了传播控制标准,疫情大幅下降,全省血吸虫病人数1.15万,比2008年下降了87.23%,有效地保障了流行区人民的身体健康,促进了流行区经济的发展。 但是,我省血防工作仍面临诸多困难与挑战。一是传染源控制难度较大。鄱阳湖区草洲资源丰富,家畜养殖成本低,洲滩放牧一直是当地居民重要经济来源之一,封洲禁牧落实难度较大;各级政府产业结构调整投入不足,以控制传染源为主的综合治理难以全面落实;流行区仍有大量渔民、船民等易感人群,流动性强,防治管理难度大。二是部分地区疫情仍不稳定。湖沼型流行区湿地面积大,适宜钉螺孳生,山丘型流行区自然环境复杂,钉螺控制难度大,加之传染源管理难以全面落实,传播风险依然存在。三是部门综合治理项目统筹整合不够,各部门血防工程项目分散,血防综合治理整体性和同步性欠佳,血防效益难以显现。四是基层血吸虫病防治机构和动物防疫机构基础设施条件较差,人员待遇低,队伍不稳定。为持续推进我省血吸虫病防治工作进程,保障人民身体健康,推动流行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根据《血吸虫病防治条例》和《“十三五”全国血吸虫病防治规划》,特制定本规划。

血吸虫病诊断标准和处理

血吸虫病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GB 15977—1995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及《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实施办法》制定本标准。 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各期血吸虫病的诊断标准,治疗方法及防治原则。 本标准适用于疫区专业机构开展血吸虫病防治工作和全国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对血吸虫病患者的诊治。 2 诊断原则 根据疫水接触史,结合发热、腹泻、肝肿大、肝纤维化门脉高压等主要症状、体征及寄生虫学检查,血清免疫学检查,血象检查结果等,予以诊断。 3 诊断标准 3.1 急性血吸虫病 3.1.1 发病前2周至3个月有疫水接触史。 3.1.2 发热、肝脏肿大与周围血液嗜酸粒细胞增多为主要特征,伴有肝区压痛、脾肿大、咳嗽、腹胀及腹泻等。 3.1.3 粪检查获血吸虫卵或毛蚴(详见附录A)。 3.1.4 环卵、血凝、酶标、胶乳等血清免疫反应阳性(环卵沉淀试验环沉率≥3%及(或)间接血凝滴度≥1∶10,酶标反应阳性,胶乳凝集试验滴度≥1∶10)(详见附录B)。 疑似病例:具备3.1.1与3.1.2。 确诊病例:疑似病例加3.1.3。 临床诊断:疑似病例加3.1.4。 3.2 慢性血吸虫病 3.2.1 居住在流行区或曾到过流行区有疫水接触史。 3.2.2 无症状,或间有腹痛、腹泻或脓血便。多数伴有以左叶为主的肝脏肿大,少数伴脾脏肿大。 3.2.3 粪检查获血吸虫卵或毛蚴,或直肠活检无治疗史者发现血吸虫卵,有治疗史者发现活卵或近期变性虫卵(详见附录A)。 3.2.4 无血吸虫病治疗史或治疗3年以上的病人,环卵沉淀试验环沉率≥3%及(或)间接血凝试验滴度≥1∶10,酶标反应阳性,胶乳凝集试验滴度≥1∶10;未治或治后1年以上的病人血清血吸虫循环抗原阳性(详见附录B)。 疑似病例:具备3.2.1与3.2.2。 确诊病例:疑似病例加3.2.3。 临床诊断疑似病例加3.2.4。 3.3 晚期血吸虫病 3.3.1 长期或反复的疫水接触史,或有明确的血吸虫病治疗史。 3.3.2 临床有门脉高压症状、体征,或有侏儒或结肠肉芽肿表现。 3.3.3 粪检找到虫卵或毛蚴,或直肠活检无治疗史者发现血吸虫卵,有治疗史者发现活卵或近期变性虫卵(详见附录A)。 3.3.4 血清学诊断阳性,标准参见3.2.4。 疑似病例:具备3.3.1与3.3.2。 确诊病例:疑似病例加3.3.3。

晚期血吸虫病患者治疗救助实施办法

XX省晚期血吸虫病患者治疗救助实施办法 目录 一、原则与目标 (2) 二、治疗救助对象的确定和审批 (2) 三、住院管理 (3) 四、治疗救助经费使用及管理 (4) 五、资料管理 (6) 六、组织管理 (6)

根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血吸虫病防治工作的通知》(国发〔2004〕14号)关于“对生活贫困的晚期血吸虫病患者实行临时性救助措施,适当补助有关医疗费用”的精神,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安排专项经费,对符合治疗条件的晚期血吸虫病患者提供医疗救助。为了保证晚期血吸虫病患者治疗救助工作顺利开展,制定本办法。 一、原则与目标 (一)原则。依据低费用、广覆盖、优服务的原则,认真执行《XX省晚期血吸虫病患者治疗救助技术方案》(以下简称《技术方案》,见附件2),在晚期血吸虫病患者自愿的前提下,对符合外科手术救治条件的病人及时实施外科手术治疗救助,符合内科救治条件的患者分期分批进行内科治疗救助,确保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 (二)目标。对符合治疗救助条件的现症晚期血吸虫病患者,通过系统治疗,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二、治疗救助对象的确定和审批 (一)申请治疗救助对象。 符合《技术方案》中晚期血吸虫病诊断和治疗救助标准的农民(包括渔、船民等)和未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下岗、失业人员和无工作单位的城镇居民,经省、市、县级血吸虫病专科医院和定点医院确诊,并经省晚期血吸虫病

患者治疗救助技术专家指导小组审核认可且户籍在XX省的晚期血吸虫病患者。 (二)治疗救助申报程序。 患者本人向当地血防站提交治疗救助材料,包括救助申请表、本人身份证原件及复印件和近期照片。当地血防站依据晚期血吸虫病患者登记册等资料和《技术方案》的诊断标准,对提出申请治疗救助的晚期血吸虫病患者进行初步核实后报县或市级卫健行政部门(血防办)审批。 (三)治疗救助对象的审核。 1、县级或市级卫健行政部门(血防办)以《全省晚期血吸虫病管理信息系统》(以下简称信息系统)中晚期血吸虫病患者名单和有关信息进行审核。 2、对新发现的晚期血吸虫病患者须由县级卫健行政部门(血防办)逐级上报省血防办后,由省晚期血吸虫病患者救助技术专家指导小组定期审核,经认可的患者资料,由省血吸虫病防治所输入信息系统。 3、县级或市级卫健行政部门(血防办)审批晚期血吸虫病患者救治申请时,一律以信息系统中的信息为依据。 三、住院管理 (一)患者持经卫健行政部门(血防办)审核后的救治申请表和本人身份证原件可选择定点医院办理入院手续。任何定点医院不能强行截留患者。

急性血吸虫病的临床症状

急性血吸虫病的临床症状 血吸虫病可分为急性、慢性和晚期3种。急性多发生于初次感染者,但少数慢性甚至晚期血吸虫病病人,在感染后也可发生。接触疫水后1-2天内,有的人在接触部位的皮肤出现点状红色丘疹,奇痒。 急性血吸虫病病人均有明确的疫水接触史。一般发生于春、夏、夏秋之交,发病多人夏秋季。以6-10月为高峰。感染方式以游泳、嬉水、捕鱼虾。打湖草、抢收夏熟作物、防汛等为主。特别调详细询问病史,在血吸虫病流行区至今仍有极少数偏僻的山区农村尚未查清有无血吸虫病流行。 潜伏期:从接触疫水到出现临床症状(主要是发热)的时间,平均约40天。潜伏期长短与感染严重程度有关,潜伏期最短者14天,最长者84天,平均41.5天。大多数病例出现在35天以后,此时血吸虫已交配产卵,虫卵内毛蚴成熟,血液内出现大量虫卵抗原物质。少数病例潜伏期短于25天,此时粪便中尚无虫卵,其急性期症状可能由童虫发育过程中的代谢产物引起。 急性血吸虫病的临床表现: 尾蚴性皮炎:在血吸虫病流行区接触疫水后数小时出现粟粒至黄豆大小的丘疹,痒、无痛,数小时至2~3天内消失,此即尾蚴性皮炎,可由两种尾蚴引起,一是日本血吸虫尾蚴,另一是非人类血吸虫尾蚴。在临床病史记录的尾蚴性皮炎,两者无法区别。 1.发热: 发热为急性血吸虫病的主要临床症状,也是判断病情的一个重要依据。发热的高低、持续期限与感染度、机体免疫状态有关,其他全身症状大致与发热平行,典型者午后体温骤升,午夜大汗热退,体温相差可高达4℃。 急性血吸虫病发热期限从数星期至数月不等,急性血吸虫病发热期间毒血症症状常不明显,不发热期间自我感觉尚好。有部分轻型和中型病人,即使不经特效治疗,亦可自行退热,转入慢性期。重型病人一般不能自行退热,如不予治疗,可迅速出现消瘦、贫血、营养不良性水肿、腹水而导致病死。 2.胃肠道症状: 急性血吸虫病病人食欲可有不同程度减退,少数有恶心、呕吐。腹泻较为常见,大便3~5次/日,严重者可达每日20~30次,常带粘液和血液。重症病例粪便呈果酱状,多伴有腹痛,偶有腹部压痛,肠鸣音亢进,部分病人可有便秘,少数病人可出现腹水,其成因不同于晚期血吸虫病腹水,可能由于肝、肠急性虫卵肉芽肿的广泛形成,导致肝内窦前门脉高压和肠淋巴渗液增多而漏入腹腔所致。

血吸虫病的认识与防治

血吸虫病的认识与防治 血吸虫病俗称“大肚子病”,是由于人或牛、羊、猪等哺乳动物感染了血吸虫所引起的一种传染病和寄生虫病。 世界上共有埃及血吸虫、曼氏血吸虫、日本血吸虫、间插血吸虫、湄公血吸虫等5种寄生于人体的血吸虫。日本血吸虫病目前主要流行于中国、菲律宾和印度尼西亚,其传播环多、流行因素复杂,是所有人体血吸虫病中对健康危害最严重的血吸虫病。 日本血吸虫寄生在人或宿主动物的血管内,所产虫卵由粪便排出,在水中孵化出毛蚴,感染中间宿主钉螺,在钉螺体内发育成熟后大量逸放出尾蚴,尾蚴钻入人或动物宿主,又发育成为成虫,交配产卵,引起病害。其中,可感染并传播日本血吸虫的动物宿主有牛、猪、羊等40多种哺乳动物。 血吸虫病有急性、慢性之分。急性血吸虫病是在大量感染尾蚴的情况下发生的,病人发病迅猛,可在短期内发展成为晚期或直接进入衰竭状态,导致死亡。慢性血吸虫病一般发展较慢,早期对体力有不同程度的影响,进入晚期后则出现腹水、巨脾、侏儒等症,患者劳动力丧失,甚至造成死亡。 血吸虫病健康教育核心信息和知识要点 为普及血吸虫病防治知识,提高疫区群众防病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同时为新闻媒体开展宣传和卫生宣教工作者编写、制作血防健康教育材料提供准确信息,特编制《血吸虫病健康教育核心信息和知识要点》。 一、核心信息 1、血吸虫病(俗称“大肚子病”)是严重危害身体健康的重大传染病,人和家畜都能感染。 2、人和家畜接触含有血吸虫尾蚴的水体(俗称疫水),就可能患病。血吸虫病主要感染季节是4-10月。

3、因生产生活需要接触疫水时,要采取防护措施。 4、感染血吸虫以后要及时进行检查和治疗。 5、疫区每个家庭和个人有义务积极配合当地血防部门组织开展的查螺、灭螺、人畜查病和治疗工作。 二、知识要点 1、血吸虫病是由于人或牛、羊、猪等哺乳动物,感染了血吸虫所引起的一种传染病和寄生虫病,严重危害人民身体健康、阻碍经济发展。 2、血吸虫生存繁殖离不开钉螺。钉螺主要生长在潮湿草滩上和沟渠旁。 3、血吸虫生活史:血吸虫虫卵从人或哺乳动物的粪便中排出,虫卵在水中孵出毛蚴,毛蚴钻入钉螺体内,发育成尾蚴,再从钉螺逸出进入水中;当人和哺乳动物接触疫水后,尾蚴很快钻入皮肤,在体内发育成成虫产卵。 4、感染血吸虫的途径:人或哺乳动物接触疫水10秒钟,血吸虫尾蚴即可侵入皮肤,就可能造成人或哺乳动物感染发病。 5、血吸虫病的危害:人得了血吸虫病可引起发热、拉肚子等,反复感染或久治不愈可引起肝硬化、腹水,严重者影响生长发育(青少年),使丧失劳动能力,甚至危及生命。同时血吸虫病人和病畜又可作为传染源,造成血吸虫病传播。 6、血吸虫病分为急性、慢性和晚期三种。急性血吸虫病发病凶险,如不及时治疗可引起死亡。慢性血吸虫病一般无明显的症状,若不及时治疗,可发展为晚期血吸虫病。晚期血吸虫病主要表现为肝硬化和腹水等症状,重者丧失劳动能力,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 7、预防控制血吸虫病的方法和措施

晚期血吸虫病腹水型临床路径

晚期血吸虫病腹水型临床路径 一、晚期血吸虫病腹水型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晚期血吸虫病(轻一中度腹水)者(ICD- 10:B65.206 )。 内科药物治疗者。 (二)诊断依据。 1.符合晚期血吸虫病的诊断标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WS261-2006 血吸虫病诊断标准。 (1)长期或反复的疫水接触史,或有明确的血吸虫病治疗史。 (2)临床有门静脉高压症状、体征,或有侏儒、结肠肉芽肿表现。 (3)粪检查获虫卵或毛蚴,直肠活检发现血吸虫卵。 (4 )免疫学检查阳性。 (5)诊断标准:疑似病例,具备(1)和(2)。确诊病例,1()、(2)和(3)。临床诊断,1()、(2)和(4)。 2.有腹水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如腹胀、腹围增大,腹水征阳性。 3.腹部超声或CT 检查有腹腔积液。

4.腹腔穿抽出腹水并送检。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及依据。 根据《临床血吸虫病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 年)、《临床诊疗指南-消化系统分册》(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 年)、《实用内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 年)、《消化系统疾病治疗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 年)、《晚期血吸虫病人外科治疗救助项目管理办法》和《晚期血吸虫病人外科治疗救助项目技术方案》(卫办疾控发〔2005〕29 号)。 1.一般治疗:休息,控制水和钠盐的摄入量; 2.药物治疗:护肝、利尿剂、白蛋白等; 3.防止并发症:控制感染,防止上消化道出血; 4.病原治疗:晚期血吸虫病腹水患者,吡喹酮列为禁忌,只有在腹水完全消失达半年以上且病情稳定才考虑用吡喹酮杀虫。 (四)标准住院日为10-15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为晚期血吸虫病(轻-中度腹水)患者;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住院期间不需作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临床路径管理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管理。 (六)住院期间检查项目。 1.入院后必须完成的检查:

血吸虫病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

血吸虫病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及《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实施办法》制定本标准。 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各期血吸虫病的诊断标准,治疗方法及防治原则。 本标准适用于疫区专业机构开展血吸虫病防治工作和全国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对血吸虫病患者的诊治。 2 诊断原则 根据疫水接触史,结合发热、腹泻、肝肿大、肝纤维化门脉高压等主要症状、体征及寄生虫学检查,血清免疫学检查,血象检查结果等,予以诊断。 3 诊断标准 3.1 急性血吸虫病 3.1.1 发病前2周至3个月有疫水接触史。 3.1.2 发热、肝脏肿大与周围血液嗜酸粒细胞增多为主要特征,伴有肝区压痛、脾肿大、咳嗽、腹胀及腹泻等。 3.1.3 粪检查获血吸虫卵或毛蚴(详见附录A)。 3.1.4 环卵、血凝、酶标、胶乳等血清免疫反应阳性(环卵沉淀试验环沉率≥3%及(或)间接血凝滴度≥1∶10,酶标反应阳性,胶乳凝集试验滴度≥1∶10)(详见附录B)。 疑似病例:具备3.1.1与3.1.2. 确诊病例:疑似病例加3.1.3. 临床诊断:疑似病例加3.1.4. 3.2 慢性血吸虫病 3.2.1 居住在流行区或曾到过流行区有疫水接触史。 3.2.2 无症状,或间有腹痛、腹泻或脓血便。多数伴有以左叶为主的肝脏肿大,少数伴脾脏肿大。 3.2.3 粪检查获血吸虫卵或毛蚴,或直肠活检无治疗史者发现血吸虫卵,有治疗史者发现活卵或近期变性虫卵(详见附录A)。

3.2.4 无血吸虫病治疗史或治疗3年以上的病人,环卵沉淀试验环沉率≥3%及(或)间接血凝试验滴度≥1∶10,酶标反应阳性,胶乳凝集试验滴度≥1∶10;未治或治后1年以上的病人血清血吸虫循环抗原阳性(详见附录B)。 疑似病例:具备3.2.1与3.2.2. 确诊病例:疑似病例加3.2.3. 临床诊断疑似病例加3.2.4. 3.3 晚期血吸虫病 3.3.1 长期或反复的疫水接触史,或有明确的血吸虫病治疗史。 3.3.2 临床有门脉高压症状、体征,或有侏儒或结肠肉芽肿表现。 3.3.3 粪检找到虫卵或毛蚴,或直肠活检无治疗史者发现血吸虫卵,有治疗史者 发现活卵或近期变性虫卵(详见附录A)。 3.3.4 血清学诊断阳性,标准参见3.2. 4. 疑似病例:具备3.3.1与3.3.2. 确诊病例:疑似病例加3.3.3. 临床诊断:疑似病例加3.3.4. 4 处理 4.1 化疗 4.1.1 个体化疗 详见附录C. 4.1.1.1 急性血吸虫病一般用吡喹酮总剂量120mg/kg(儿童140mg/kg)的6天疗法。 4.1.1.2 慢性血吸虫病一般用吡喹酮40mg/kg一次顿服或1日2次分服。 4.1.1.3 晚期血吸虫病一般可用吡喹酮总剂量60mg/kg,于1至2日内分3~6次服。 4.1.2 群体化疗 4.1.2.1 通过粪检抽样调查,以行政村为单位,凡血吸虫感染率高于20%的地区,不进行病原或血清学检查,对5岁以上、60岁以下当年有疫水接触史而无禁忌症的人群进 行普治。普治用吡喹酮40mg/kg顿服或分2次服。 4.1.2.2 对抽样调查感染率在20%以下的流行区,宜进行粪检或血清免疫反应检查,凡符合3.2.3或3.2.4条件之一者,给予吡喹酮40mg/kg治疗。

血吸虫病鉴别诊断

血吸虫病鉴别诊断 D.1急性血吸虫病的鉴别诊断 D.1.1疟疾大多数病人有寒战;间歇型发热可每日发作,但多为隔日发作;肝脏肿大不明显;白细胞计数往往正常或减少,嗜酸粒细胞百分比不增高;血液检查可找到疟原虫。 D.1.2伤寒、副伤寒持续高热,表情淡漠,相对缓脉。起病第二周胸腹壁出现少量斑丘疹(玫瑰疹)。白细胞计数减少及嗜酸粒细胞百分比减低甚至降至零;早期血细菌培养、后期尿及粪培养可获伤寒杆菌。肥达反应在急性血吸虫病病人中亦可出现阳性,如病程中凝集价持续增高,则伤寒的可能性较大。 D.1.3肝脓肿病人常有肝区疼痛,压痛极为明显,且较局限。X 线透视下,常见到右侧横膈抬高,表面不整齐以及运动障碍等现象。B型超声检查肝脓肿病人肝区探查可见蜂窝状结构,回声较低,液化处出现无回声区,如行肝穿刺获得典型的脓液。 D.1.4败血症弛张热、畏寒、出汗、全身关节酸痛、毒血症和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增高等为其特征。皮肤粘膜常有出血点。多伴有皮下脓肿、肺炎、胸膜炎、胆道及泌尿道感染等感染性疾病。血细菌培养常可出现阳性。 D.1.5粟粒型肺结核发热多为弛张热,白细胞总数近正常,中性粒细胞有时偏高。肺部X线摄片可协助诊断。 D.1.6钩端螺旋体病潜伏期较短,一般为8d~12d,病程亦短,一般为1周~2周;临床表现多为“流感伤寒型”,病人先有寒战,继

而发热,并有头痛、眼结膜充血、怕光及全身肌肉疼痛等;肌肉疼痛尤以腰、颈及腓肠肌痛为明显;白细胞总数升高,以中性粒细胞为主,占0.80~0.90。在发病第1周的血液和第2周的尿内,可找到钩端螺旋体,血培养可分离出病原体。发病2周以后,病人血清中出现抗体,凝集试验或补体结合试验可呈阳性。 D.2慢性血吸虫病的鉴别诊断 慢性痢疾、慢性结肠炎、肠结核以及慢性病毒性肝炎等疾病的症状有时与慢性血吸虫病相似,应注意鉴别。慢性痢疾或肠炎粪便培养可获致病菌或阿米巴原虫。肠结核多继发于肺或其他部位的结核病,常伴有发热等毒性症状,胃肠道钡餐或内镜检查均有助于明确诊断。慢性病毒性肝炎病人大多有食欲减退、肝区胀痛、腹胀、乏力等表现,转氨酶常反复增高。乙型肝炎抗原、抗体检测有助于鉴别。 D.3晚期血吸虫病的鉴别诊断 D.3.1结节性肝硬化多由病毒性肝炎引起。肝细胞损害较明显,临床上乏力、食欲减退、腹胀、黄疸、蜘蛛痣、肝掌及男性乳房肿大等较为多见。肝脏表面有时可扪及较粗大的结节,后期肝脏常萎缩而难以触及。脾脏肿大不明显。肝功能损害显著,血清丙氨酸转氨酶常增高。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及核心抗体(抗HBc)测定可呈阳性,病程进展快,预后较差。但应注意晚期血吸虫病可并存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表现为以肝炎后肝硬化为主的混合性肝硬化。 D.3.2原发性肝癌病程进展迅速,常有发热、体重显著减轻,肝区持续疼痛,肝呈进行性肿大,质地坚硬,表面凸凹不平,可出现迅

2020年度传染病疫情信息管理培训测试题

传染病疫情信息管理培训测试题单位: 姓名: 成绩: 一、单选题(每题2分,共计20分) 1. 传染病报告实行谁接诊,谁报告,监测病例遵循(A ) A、属地管理原则 B、异地管理 C、就近管理 D、户籍管理 2.一个病人同时发生n种法定传染病时,应填写几张传染病报告卡(D ) A、1张 B、2张 C、4张 D、n张 3. 填写传染病报告卡时,病人“现住址”是指(B ) A、病人户籍所在地址 B、病人发病时的居住地 C、病人发病前居住的宾馆、旅店 D、病人就诊时的居住地 4. 现场调查时发现的传染病病例,由谁来诊断并报告?(C ) A、现场调查人员 B、所属县(区)疾控中心 C、属地医疗机构 D、以上都可以 5. 医疗卫生机构的纸质《传染病报告卡》及传染病报告记录应至少保存多少年?( C ) A、1年 B、2年 C、3年

D、5年 6. 医疗机构应确立或指定具体部门和专(兼)职人员负责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工作,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至少配备几名或以上专(兼)职人员?( B ) A、1名 B、2名 C、3名 D、无要求 7. 甲型H1N1流感是(D )类传染病。 A、非法定传染病 B、甲类传染病 C、乙类传染病 D、丙类传染病 8. 以下传染病中不属于法定报告传染病的是(D )。 A、麻风病 B、流行性感冒 C、麻疹 D、水痘 9.以下哪个传染病需分急性和慢性填报?(B ) A、疟疾 B、乙肝 C、梅毒 D、肺结核 10. 外省籍民工在我市某县长期打工,发生身体不适,随即前往当地县医院就诊,医生确诊为细菌性痢疾,在填写传染病报告卡时,其中的“病人属于”应选择(A ) A、本县区 B、本市其他县区 C、本省其他地市 D、外省 二、判断题(每题2分,共20分)

十三五全国血吸虫病防治规划

“十三五”全国血吸虫病防治规划 血吸虫病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群身体健康,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大传染病。我国曾是全球血吸虫病危害最重、分布最广的国家之一,主要流行于长江流域及南方12省(区、市)。当前,我国血吸虫病防治工作正值攻坚制胜的关键时期,为加快全国血吸虫病消除工作进程,切实保障广大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根据《血吸虫病防治条例》,制定本规划。 一、规划背景 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将血吸虫病作为需重点防控的疾病之一,世界卫生大会于2012年通过了“2025年全球消除血吸虫病公共卫生问题”的决议。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血吸虫病防治工作,公布施行《血吸虫病防治条例》,制定中长期规划纲要,实施综合防治策略,防治工作取得显著成绩,上海、浙江、福建、广东、广西5省(区、市)于1995年前达到传播阻断标准,全国分别于2008年和2015年达到疫情控制标准和传播控制标准。但我国血吸虫病流行区牛、羊等家畜存栏数量多,传染源控制难度大,钉螺分布范围广,孳生环境复杂,基层血吸虫病防治机构和动物防疫机构基础设施条件较差,现有防治技术不能满足工作需要,部分达标地区疫情尚不稳定,个别地区甚至出现疫情回升,洪涝、地震等自然灾害时有发生,血吸虫病传播风险难以完全消除,目前的防治成果还比较脆弱,今后一段时期的防治任务仍然十分艰巨繁重。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及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预防为主、标本兼治、分类指导、综合治理、联防联控,进一步健全政府主导、部门合作、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依法科学防治血吸虫病。 (二)规划目标。2017年,完成上海、浙江、福建、广东、广西5省(区、市)消除血吸虫病复核,继续加强监测,巩固消除成果。到2020年底,四川、江苏、云南、湖北、湖南5省达到传播阻断标准,达到消

注射用肝水解肽治疗腹水型晚期血吸虫病疗效观察

注射用肝水解肽治疗腹水型晚期血吸虫病疗效观察 毛奕忠 (玉山县血吸虫病防治站,江西玉山334700) 【摘要】目的观察应用肝水解肽治疗腹水型晚期血吸虫病的疗效。方法将2018年4月—12月我站收治的腹水型晚期血吸虫病患者60例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进行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予以肝水解肽治疗,疗程均为15d,对比分析2组患者的疗效、肝功能。结果治疗前,2组丙氨酸转氨酶(A L T)、白蛋白、肝功能白球比例(A/G)指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A L T、白蛋白、A/G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予以肝水解肽能够减轻腹水型晚期血吸虫病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肝脏纤维化,提高肝功能。 【关键词】晚期血吸虫病腹水型肝水解肽肝功能DOI:10.19435/j.1672-1721.2019.32.083 腹水型晚期血吸虫病是晚期患者最普遍的一种类型,常伴有不规则腹痛、腹泻等症状,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另外,腹水型血吸虫病还存在其他并发症,如肾功能衰竭、自发性腹膜炎等。有资料显示,肝硬化后出现腹水症状的患者2年内存活率仅有60%[1]。因此,迅速有效地控制病情在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及改善预后中尤为重要。我站对腹水型晚期血吸虫病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进行肝水解肽治疗,取得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8年4月—12月到我站治疗的腹水型晚期血吸虫病患者6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成2组,每组30例。观察组男14例,女16例;年龄51岁~ 79岁,平均年龄(65.70±6.67)岁;病程5年~31年,平均(14.64±8.35)年;病情程度:轻度腹水22例,中度腹水8例。对照组男15例,女15例;年龄50岁~82岁,平均年龄(66.07±7.35)岁;病程5年~32年,平均(15.21±7.98)年;病情程度:轻度腹水24例,中度腹水6例。2组患者年龄、性别、病情程度及病程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停用其他可干扰本次观察结果的药物,并建议患者休息,限制水钠摄入量,给予常规护肝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注射用肝水解肽(湖南五洲通药业有限责任公司,国药准字H20051098)治疗,使用100m g注射用肝水解肽+250m L5%葡萄糖注射液静脉滴注,1次/d。 1.3观察指标①肝功能。于治疗前、治疗15d后对比2组丙氨酸转氨酶(A L T)、白蛋白、肝功能白球比例(A/G)值。 ②临床疗效。疗效判定标准:患者腹水大量减少、肝功能指标明显改善为显效;患者腹水、肝功能有所好转为有效;患者腹水、肝功能下降等症状无任何改善或症状加重为无效。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 SS23.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肝功能治疗前,2组患者A L T、白蛋白、A/G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5d,观察组的A L T、白蛋白、A/G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临床疗效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讨论 腹水型晚期血吸虫病的病因主要分为两类,一是长期反复感染累积而成;二是一次性大面积爆发感染[2]。感染后,门静脉系统是成虫主要寄生区,成虫带来的毒素及其卵对肝脏造成深度损害,如肝细胞大量坏死、肝功能受损、肝脏纤维化严重等,可导致白蛋白比值出现下降或倒置,进一步形成腹水、少尿、气滞、血瘀等症状[3]。其中腹水是最严重的症状,本质是身体内水分停于腹中无法排泄,故导致腹部胀大更有甚者如鼓一般,主要临床表现为腹壁皮肤紧绷并青筋暴起。 传统治疗腹水型晚期血吸虫病的方法主要包括休养、直接补充白蛋白、物理放腹水疗法或减少盐的摄入量等,但总 表22组患者疗效对比例(%) 组别例数显效有效无效总有效对照组307(23.33)12(40.00)11(36.67)19(63.33)观察组3011(36.67)16(53.33)3(10.00)27(90.00) χ2 5.963 P0.015 作者简介:毛奕忠,男,本科,主治医师。 表12组患者肝功能对比(x±s) 组别例数时间A L T(U/L)白蛋白(g/L)A/G 对照组30 治疗前 162.30±18.0226.52±8.310.92±0.18观察组30161.90±18.1628.91±6.880.89±0.14 t0.0731.2130.721 P0.9420.2300.474 对照组30 治疗后 89.10±16.1235.00±6.231.50±0.31观察组3052.57±15.5539.71±4.791.85±0.25 t8.933 3.283 4.814 P0.0000.0020.000 疾病控制与预防 4702 基层医学论坛2019年11月第23卷第32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