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夯地基施工工艺设计标准

强夯地基施工工艺标准

1.1围

本标准规定了强夯处理地基的施工要求、法和质量控制标准。

本标准适用于处理碎土、砂土、低饱和度的粉土与黏性土、湿陷性黄土素填土、杂填土等地基。不适用于饱和及高含水量的黏性土与黄土地基。

1.2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容)或修订版不适用于本标准。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50300 —2001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

GB50202 —2002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

DBJ24-9-90强夯法处理湿陷性黄土地基规程

JGJ79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

JGJ33建筑机械使用安全技术规程

JGJ46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安全技术规

1.3术语和符号

1.3.1地基处理

为提高地基承载力或消除地基土的不良工程性质(女噴土的湿陷性、膨胀土的胀缩性、松散砂土的液化性质等),改善其变形性质或渗透性质而采取的人工处理地基的法。

1.3.2强夯法

反复将夯锤提到一定咼度使其自由落下,给地基以冲击和振动能量,将地基土夯实的地基处理法。

133符号

fak ――承载力特征值;

E压缩模量;

Eo――变形模量;

H——有效加固深度。

1.4施工准备1.4.1技术准备

141.1设计交底和图纸会审

为正确领会设计意图,进一步熟悉设计容,应在开工前由设计单位进行设计交底,并组织工程的主要施工技术人员进行图纸会审,发现疑问及时和设计取得联系。

141.2编制施工组织设计

遵守法律、法规,对工程的施工进行总体策划,明确工程的质量目标及施工要点,施工质量受控措施,做好劳动力、材料、机械设备合理调度计划,根据当地气候条牛和工程特点及进度要求,制定针对性强,并切实可行的施工组织设计,包括质量通病的预防措施。

1.4.1.3测量准备

根据业主或工程总承包单位提供的并经监理工程师复核合格的基准点与技术资料,以及测绘标准和施工验收规规定的精度要求,测设施工测量控制网并报监理工程师验收,测量控制网应能够满足在施工过程中所要进行的平面和高程控制测量要求。

1.4.1.4强夯试验

a)强夯处理地基大面积施工前,宜先进行强夯试验(试夯),通过试夯确定强夯机具、夯锤(重量及锤底静压力)及夯锤落距单点总夯击能(或夯击数)、夯点间距及每遍夯击间歇时间、夯击遍数、有效加固深度、夯后地基土的承载力特征值fak值压缩模量Es值或变形模量Eo值等参数,同时提供参考的工程经济指标。

b)试夯区应选择在地质条件具有代表性的地段,并应考虑上部建筑荷载与建筑特征,不同工程地质情况应不少于一处,一般试夯区面积不应小于20m3 20m。

c)试夯宜采用单点试夯与群点试夯相结合的法,当地质条件简单或有强夯地基处理经验的地区,可只进行单点试夯。

d)试夯前应编制试夯案(或试夯大纲)。

141.5强夯夯能确定

a)根据地基土的类别、上部建筑类型、荷载大小及处理深度要求等因素,选择单位面积夯击能。

b)根据单位面积夯击能及布点确定单击夯击能。

c)做单点夯击能试验,确定单点最佳夯击数或夯沉量控制标准。

d)平夯能量根据单击夯击能确定。141.6夯点布置

a)夯点布置可采用正形、等边三角形或等腰三角形等形式。

b)夯点间距根据单夯点的侧向影响围以及相邻夯点侧向影响确定。141.7地基土总夯沉量

试夯前与试夯结束(碾压)后,均应S量试夯区地基土的高程,以获得试夯区地基土的总夯沉量。

141.8试夯中的测试工作

a)地基土中隙水压力的消散情况以便确定每遍夯击时间间隔。

b)为确定最佳夯击能以及夯击数(或夯沉量控制标准)应观测夯坑体积及

夯坑围地面变形情况

C)强夯振动对试验结果并无影响,但施工产生的振动对相邻的建筑物、构筑物、地下管线等将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故测试强夯的振动对预防振害有实际意义。

d)测试试夯前后地基土的各项物理力学指标。

e)检测地基土的承载力、地基加固影响深度、地基土的压缩模量、变形模量等。

f)其他需要观测的项目。

141.9试夯结束后,应对试夯前选定的技术参数进行校正。

142物资准备

142.1测量放线用木桩、线绳、铁丝、钢钎、灰等。

1.4.

2.2场区表面硬化处理:片、杂土或建筑垃圾。

142.3雨季施工时应准备:塑料布或其他防雨材料。

1.4.3施工设施准备

1.4.3.1施工机械

主要施工机械:起重机、推土机、夯锤等。

1.4.3.2工具用具

主要工具用具:卡环、自动脱钩器、钢丝绳、水泵等。

1.4.3.3监测装置

全站仪、经纬仪、水准仪、塔尺、钢卷尺等。

1.4.4作业条件准备

144.1施工前完成拟强夯场地平整工作。144.2强夯前应清除场地上空和地下障碍物。

a)清除地下管线树根等障碍物埋深大于2/3处理厚度的地下坑穴应事先处理,埋深较浅的地下坑穴及局部松软地基,应在地面作出明显标记,施工时应注意加强夯击。

c)当单击夯击能再增大时,距离还要适当增加或进行相应的震动影响测试

144.3对振动、噪音以及粉尘有特殊要求时应采取相应措施。

144.4雨季施工时现场应设置排水沟或集水井。

1.5施工工艺

1.5.1施工工艺流程

本工艺流程见图1-1

图1-1强夯施工工艺流程

1.5.2操作要求

1.5.

2.1清理平整场地

a)推土机平整夯击场地表面。

b)用压路机或推土机自身行走压实现场表面。

1.5.

2.2测量放线

a)强夯施工前,应将施工测量控制点引至不受施工影响的稳固地。

b)建立现场坐标控制点及高程控制点

c)施放强夯区域线或单体夯区边线。

d)夯区角点放线偏差不大于20mm,夯点定位允偏差应为士50mm。

e)测放第一遍夯点位置,标出中心点及圆圈线并测量夯前场地高程。

f)第一遍夯完整平后施放第二遍夯点位置,重复c)项工作,其他遍数依次类推。

1.523工艺设计及试夯

a)强夯法的有效加固深度应根据现场试夯或当地经验确定。在缺少试验资料或经验时可按表1-1预估。

b)平均夯击能

强夯加固场地施加的平均夯击能,应取决于地基土的特性、加固深度、建(构)筑物的荷载与上部结构对变形的要求等因素,可按表1-2选取。

c)夯点位置与间距

1)夯点位置可根据基底平面形状,采用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或正形布置。第一遍夯击点间距可取夯锤直径的2.5?3.5倍,第二遍夯击点位于第一遍夯击点之间。以后各遍夯击点间距可适当减少。对出现深度较深或单击夯击能较大的工程,第一遍夯击点间距宜适当增加。

2 )夯点间距可按表1-3选取。

表强夯法的有效加固深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