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导游词词

篇一:延安导游词

从红军长征的角度看,延安

长征的红军,终于找到了“家”……

在陕北开辟了延安时代,历经抗日战争洗礼和解放战争的风云,红星照耀中国。

夏大地上,建立了新中国。

中心。

延安之名,始出于隋。1937年,中共中央进驻,同年设延安市,为陕甘宁边区政府所在地。

享誉中外,为扩大对外开放和交流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全市有历史文物保护景点848处,有保存完好的宋代石刻群洞18个,石窟寺14处,有建于唐代的宝塔等12处古建筑,有革命旧址6处。

是中国革命的圣地。

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子长钟山石窟等;在自然景观方面有延安黄河壶口瀑布、全国最大的野生牡丹群和花木兰故里万花山等。

延安旅游景点介绍

百姓生活2010-04-25 18:18:31 阅读481 评论0 字号:大中小订阅

延安市位于陕西省北部,地处黄河中游。

延安在历史上一向是陕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中心,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几千年历史的演变、经久不衰,留下了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目前共发现各类文物遗址5808处,其中国家级文物4处,省级文物26处,县市级文物183处。

延安又是中国革命的圣地。党中央和毛主席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延安生活战斗过13年,留下了一大批宝贵的革命文物、革命纪念地和丰富的精神财富——延安精神。全市境内的革命文物达140多处,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延安市区内的凤凰山旧址、杨家岭旧址、枣园旧址、王家坪旧址、子长县瓦窑堡(原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旧址)等国家级保护文物。

延安黄土风情文化艺术底蕴深厚、丰富多彩,已成为旅游的新亮点。主要有民间社火、灯会、闹秧歌、转九曲、

信天游等。规模较大的社团活动有安塞腰鼓、洛川瞥鼓、宜川胸鼓,还有陕北农民画、布堆画、毛绣、刺秀、窑洞窗花、民间剪纸艺术等。

黄河壶口瀑布距延安市178公里,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该处黄河水面从400余米的宽度突然缩窄为40米,在壶口处骤然下跌30米左右,随后沿一条长达5公里的“十里龙槽”直去。黄河壶口瀑布气势如宏,四季晨昏晴雨变化无穷,瀑布与十里龙槽河心的右岛——孟门山、黄河大桥等景点组成了黄河中游最具特色、最富魅力的黄河系列自然景观。

概况:

区号:0911

邮编:716000

面积:3.7万平方公里

位置:位于陕西省北部,地处黄土高原

人口:206万

区划:延安市县共辖1区(宝塔区)12县(延长、延川、子长、安塞、志丹、吴旗、甘泉、富县、洛川、宜川、黄龙、黄陵)

景点介绍:

延安是中华民族的圣地,被誉为“人文初祖”的轩辕黄帝的陵寝地——黄帝陵雄伟、庄严、壶口瀑布是黄河流域的一大奇观,是我国第二大暴布。它位于山西省吉县城西南25公里的黄河壶口处。黄河巨流一路奔腾,在山西和陕西交界处曲折南流,到山西吉县与陕西宜川一带,被两岸苍山挟持,约束在狭窄的石谷中。滔滔黄河,到此由300米宽骤然收束为50余米。

壶口瀑布

古时这里有“旱地行舟”、“飞鸟难渡关”之说。原来,过去来往的船只,每逢行到壶口,人们都得在岸畔拉纤绕行;至于迎风展翅的飞鸟,因为瀑布呼啸四震,去烟迷漫,惊吓得也不感飘然不过。

黄帝陵

黄帝陵是中华民族的始祖轩辕黄帝的陵墓,被称为中国第一陵,在黄陵县城北1公里的桥山之巅,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朝圣旅游的胜地。

黄帝陵地处桥山,沮水环绕,群山环抱,古柏参天,四季青翠,环境幽雅。山下有大路可通山顶直至陵前。祭亭中央的高大石碑上刻有郭沫若题黄帝陵3个大字。祭亭后的一块石碑上书桥山龙驭4字。黄帝陵位于山顶正中,陵冢高3.6米,周长48米。陵前数十米处有一高台。

黄帝庙呈四方形,庙门朝南,气势雄伟,门额上大书轩辕庙三字。庙院内有大殿,门额上悬挂着写有人文初祖四字的大匾。大殿中间安放着巨大的黄帝牌位,上书轩辕黄帝之位。庙院内的黄帝手植柏,相传为黄帝亲手所植,距今四千余年。巨柏高19米,树干下围10米,有谚语称它七楼八扎半,圪里圪塔不上算,被誉为世界柏树之父。另有一株高大柏相传为汉武帝挂甲柏,又名将

军柏。

杨家岭

杨家岭革命旧址位于延安城北3千米处。中共中央在此继续领导抗日战争、大生产运动和整风运动,召开了中国共产常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领导解放战争。这里修建了中央大礼堂、中央办公厅楼及百余孔窑洞、百余间房屋。 1942年5月在这里召开了延安文艺座谈会,1945年4月,中共中央扩大的六届七中全会在此讲座并通过了《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这里有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旧居及中央各机关旧址等。

枣园

枣园革命旧址在延安城西北7.5千米处。1940年中央机关在此兴房屋、窑洞。1943年,毛泽东、张闻天、刘少奇等先后迁居枣园,这里成为中共中央书记处所在地。毛泽东旧居在枣园东北半山坡,与张闻天、朱德旧居左右为邻,是一排五孔石窑洞。1945年8月,毛泽东由这里赴重庆和国民堂进行和平谈判。枣园还有周恩来旧居、刘少奇旧居、任弼时旧居、彭德怀旧居,书记处小礼堂旧址及社会部、作战研究室和机要室旧址等。

宝塔山

宝塔山又名嘉岭山,在延安市东南,延河西岸,山上之塔,巍然直插蓝天,如一忠诚的卫士守卫着延安古城。

延安古名肤施,是西北的边塞重镇。宋代韩落、范仲淹曾在此镇守。宝塔山为历代守将必去之处.宝塔建于唐代(一说明代),塔高44米,9级,为八角形砖塔。塔内有阶梯,可登塔顶。山上还有范公井、摘星楼、东岳庙、嘉岭书院、烽火台等古迹。明延安知府顾延寿有诗曰:“嘉岭叠叠椅晴空,景色都归西照中。塔影例分深树绿,花枝低映碧流红。幽僧栖迹烟霞坞,野鸟飞归锦绣从。”塔底层两个拱门门额上还分别刻有“高超碧落”、“俯视红尘”字样。塔旁还有钟一口,明崇预年间铸造,击之声彻全城。

西安经典旅游线路

★★古城名迹之旅——东线一日游(兵马俑、华清池、秦陵地宫) 218元/位

★★古城之旅——华山一日游 168元/位

★★古城之旅——西线一日游 238元/位

★★西安旅游——延安、壶口瀑布、黄帝陵圣地二日游 390元/

黄帝陵

黄帝陵相传是中华民族的始祖轩辕黄帝的陵园,它位于黄陵县城北的桥山顶上。黄帝是我国原始社会末期一位伟大的部落首领,是开创中华民族文明的祖先。他用玉作兵器,造舟车弓矢。他的妻子能养蚕,其史官仓颉创造了文字,其臣大挠创造了干支历法,其乐官伶伦制作了乐器。

黄帝还以他惩罚邪恶,首次统一中华民族的伟绩而载入史册。据说黄帝活了118岁。有一次,在他出巡河南期间,突然晴天一声霹雳,一条黄龙自天而降。它对黄帝说:“你的使命已经完成,请你和我一起归天吧。”黄帝自知天命难违,便上了龙背。当黄龙飞越陕西桥山时,黄帝请求下驾安抚臣民。黎民百姓闻讯从四面八方赶来,个个痛哭流涕。在黄龙的再三催促下,黄帝又跨上了龙背,人们拽住黄帝的衣襟一再挽留。黄龙带走了黄帝之后,只剩下了黄帝的衣冠。人们把黄帝的衣冠葬于桥山,起冢为陵。这就是传说中的黄帝陵的由来。

黄帝陵景区门票:60元,军残、离休、老红军、寿星免费,团体、学生优惠

黄帝陵景区荣誉:国家aaaaa级景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篇二:延安宝塔山导游词

延安宝塔山导游词

高耸于我们面前的这座古塔,始建于公元766年—779年,距今已1200多年了。这座古塔在宋代曾经重修,金、明两代又予以修葺。现存塔高44米,塔基周长36.8米,为八角九级楼阁式砖塔。宝塔底层壁有南北两个拱门,北门额书“俯视红尘”,南门额书“高超碧落”。二至八层每层有一至两个拱形窗,第九层则四面开窗。

明清之际,均称这座塔为“古塔”。1937年党中央进驻延安后,延安成为领导中国革命的中心和总后方。“滚滚延河水,巍巍宝塔山”,成为无数革命青年和爱国人士向往的地方,这座古塔也焕发了青春,成为圣地的象征,延安的标志,于是便有了“延安宝塔”之称,古老的“嘉岭山”之名也被“宝塔山”所代替。

自明以来,宝塔历经350余年的风雨侵蚀和战火洗礼,到全国解放时,已是弹痕累累,遍体鳞伤。新中国成立后,古塔也获得新生。省、市人民政府曾于1959年和1984年两次拨出专款,对宝塔进行了全面维修。替换了塔体风蚀残砖,填补了弹洞,装设了楼梯,加砌了基座,并在塔尖安装了避雷针,在塔身檐角上环饰了彩灯。1996年国庆期间,我们拆卸了所有彩灯,在宝塔周围及塔顶层重新安装泛光灯;2001年,延安市委、市人民政府在宝塔山实施了“点亮”工程,将宝塔和山体按照主题美观的要求安装了各种灯饰,每天晚上开灯2小时,使宝塔山光芒四射。从远处看,金碧辉煌,塔影婷立,景色蔚为壮观。

现在,我们来到了钟亭。在这个钟亭里悬挂的钟是明代的铁制洪钟,为明朝崇祯元年(1628年)4月铸造。该钟高150公分,直径160公分。

钟原置于对面的太和山道观,抗日战争时期边区保安部把它移到这里,做为报警之用。铁钟音质清宏,余声久绕,可传方圆30——50公里。1938年11月日寇飞机轰炸延安时,这口钟发出报警的钟声,日机将延安炸成一片废墟,而它却象一位忠诚的卫士,岿然屹立于宝塔山崖,为保卫延安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

大家向东边看!这座建筑物叫做望寇台,当年范仲淹镇守延安时,为了观察敌情,指挥作战,就在嘉岭山的最高峰修筑此台。此台建于最高峰,到了夜间,星辰逼临,好象伸手可摘,因此人们又称其为

摘星楼。原楼已毁,我们现在看到的这座楼是1987年在原址上重建的。

沿摘星楼往下,向西延伸的这道土畔,是一段古城墙,用黄土夯筑而成,直到山下,通过南门与凤凰山的城墙相连。(南门的位置在现在育才小学附近,现在人们仍称“南门坡”。

摘星楼的北面,是一个约400平方米的大平台,这就是东岳庙的遗址。东岳庙始建于宋代,1506年,延安知府王彦奇予以重建。宋明以来,直至民国初年,东岳庙在延安周围很有名气,在佛教界也颇具影响。每年四月二十八为庙会,据一些健在的老人介绍,本世纪20年代,宝塔山的庙会(东岳庙和鬼王庙)还相当兴盛。

东北边那个独立的砖砌成的四棱台,是烽火台。烽火台是古代的一种通讯报警设备,如有敌情,夜间点火为号,白天燃烧柴草或狼粪生烟。据说狼粪燃烧时生烟更烈,垂直上升,便于观察,因此有“边关起狼烟之说。”范仲淹镇守延州时,曾在那里修有烽火台,是一个黄土夯筑的四棱台。现在我们所看到的烽火台是1993年6月至9月在原址上重新修建的,台高10.9米,台顶面积103.3平方米,台底面积253.8平方米。这座烽火台的位置选择绝妙,虽不在山巅,但视野十分为开阔,登临台上,能看到东、西、南三川的尽头。

从烽火台往南,那山腰中的建筑群,是新修的茶社。那里原是嘉岭书院遗址。

子,进行习文研究,培养了一批有文化、有见识的栋梁之才。明弘治年间在其遗址上重建嘉岭书院,当时修有正堂三间,内塑范公像;五经会讲堂三间,供诸子讲经教学之用;院内还植有松柏桃李树千余株,环境幽静,特别优美,对当时文化的发展起过很好的作用。清乾隆十六年又重建。1979年修建茶社时,在书院遗址出土了《嘉岭书院记》石碑一通,记载清乾隆十六年重建事迹。

在烽火台下,距烽火台高约100米的延河之畔,有一口通河井。该井是范仲淹驻守延安时,特别为嘉岭山的守军供水而修凿的,后人称为范公井。井口呈椭圆形,井深24米,四周以块石围砌。

现在我们看到的是宝塔山又一著名的景观——摩崖石刻。该处占地面积2864平方米,该石刻高6—7米,长260米,上面有历代文人墨客的手迹。其中最著名的是范仲淹手书“嘉岭山”三个隶书大字。“嘉”是美好的意思,“岭”是指山脉。每字高3.68米,宽3.37米。因风雨剥蚀,字迹模糊,明朝初年曾加以深凿,后被涂成红色。(陕西历史博物馆陈列刻字的照片)。其南约50米处,还刻有“胸中自有数万甲兵”,说得是范公用兵如神,也十分珍贵。还有宋代石刻“高山仰止”、“出将入相”、“先优后乐”、“重岗叠翠”、“云生幽外”、“嘉岭胜境称第一”、“泰山北斗”、“一韩一范”等刻字。

说到这里,就不得不提一个人,他就是范仲淹。范仲淹(公元989—1052年),苏州吴县人,其先世为彬州(今陕西彬县)人,后徒家江南,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1040年5月,宋王朝任命韩琦、范仲淹为陕西经略安抚副使。6月,范仲淹自请到延州,7月范低延州。他来后,开始对延安地区的城防进行全面的整修和加固,其中就包括对嘉岭山的整修。当时,范仲淹把嘉岭山做为守备延安的重要阵地和指挥中心,因而予以精心修筑。以上介绍的望寇台、烽火台、范公井等就是其遗迹。范仲淹抵达延州后,励精图治,竭力医治战争的创伤,使得延州一线军心、民心大为振奋,实力也得到加强。于是夏人相戒说:“无以延州为意,今小范老子(范仲淹)腹中自有数万甲兵,不比大范老小可欺也。

起句,现存一首。我们刻录于碑石,立于钟亭旁。这首《渔家傲》词曰;“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幛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

范仲淹在延安戌边只有近一年时间,但其建树颇多,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他选贤任能,并在军事、政事繁忙之际,注重教育,兴建书院,实在难能可贵,无愧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的称号。他的《岳阳楼记》至今仍为散文之杰作,特别是他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句,可谓众口皆碑。这句名言,不仅是他文才的集中表现,同时也是他高尚胸襟的崇高精神的体现。

凤凰山麓革命旧址导游词

各位朋友,大家好!我是你们的导游,我叫×××。

沿山势而筑的古城墙据考证始建于公元前215年,距今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是延安城防建设最早、规模最大、目前保留最完整的一座城池。据载,秦始皇统一中原后,以北方的匈奴为威胁秦王朝安全的主要敌方,故命大将蒙恬亲率大军30万北征匈奴。蒙恬为了伐师进退畅通,采取了两条重要的军事策略,即进攻线上稳打稳扎,防守线上步步为营,以守制攻。延州当属其列,被命大兴土木在凤凰山筑城为池,随着边陲战火的久久不息,历代皆有重修,尤其大唐名将尉迟恭镇守延安期间,亲自督修扩城。

圣杜甫为避安史之乱,途经延州时,挥毫写下《塞芦子》名句:“宝塔钟声三川闻,肤施(今延安)鸡鸣五城应”。

1937年1月13日,毛主席率领中国工农红军进驻延安城后,第一个住地便是凤凰山。因此,凤凰山之名更加驰名中外。古今美丽而神秘的传说,愈发给这座饱经历史沧桑的古老城池增添了无限光辉,历代名人纷纷登山揽胜,俯瞰延安的壮丽景色。

近年来,随着延安城市建设的发展,凤凰山已由过去的延安城西北屏障而变为现今延安城内的山城公园。

朋友们,凤凰山到了。

这间石窑是毛主席在凤凰山居住时的第一院窑洞,它原先的主人叫李建堂。毛主席在这里会见了第一个进入延安采访的《大公报》记者范长江,与之通宵长谈。范长江后来将采访所得整理为《陕北之行》发表。

1937年6月下旬,毛主席移居200米远的吴家窑院,即现在开放的毛主席旧居。

吴家窑院系前后两院,后院有三孔石窑,一门两窗,中间一孔是会客室,左右有过洞同另外两孔窑洞相连。左边的一孔为毛主席寝室、右边的一孔为办公室和书房。里面陈设有木质办公桌椅、柜子、两只小铁皮文件箱、木澡盆等。西室壁上悬挂毛主席写作《论持久战》时的照片;东窑壁上悬挂毛主席指夹香烟读报的照片;中窑西壁上悬挂毛主席与印度援华医疗队交谈的照片;东壁

悬挂毛主席与白求恩亲切交谈的油画;正中悬挂毛主席与贺子珍的合影照片。1937年10月,贺子珍离开延安赴西安,后去苏联看病。次年11月,毛泽东与军委办公室秘书江青结合。

篇三:延安黄帝陵导游词

延安黄帝陵导游词

黄帝陵,号称“中华第一陵”。从西安到黄帝陵大约需要4个半小时左右,沿途路过于右任的故乡——三原县、“药王”孙思邈的故乡——铜川市,以及在中国共产党党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洛川会议”的召开地——洛川。洛川的苹果也是天下闻名的。

黄帝,是距今5000年左右的原始社会末期的一位杰出的部落联盟领袖。据古籍记载,黄帝为少典之子,姓公孙,因长于姬水,又姓姬。封于有熊,号有熊氏。曾居于轩辕之丘,又号轩辕。

在原始社会后期,黄河中游地区生活着两大部族——黄帝部族和炎帝部族。东部生活着东夷太昊部族,南方生活着苗蛮蚩尤部族。为了争夺中原地区,蚩尤率领以九黎部落为核心的苗蛮部族大举进攻炎帝部族,炎帝因战败求助黄帝。黄帝与炎帝联合,与蚩尤在涿鹿 (今河北涿州)展开决战,蚩尤战败并被擒杀。接着,黄帝与炎帝两部又为逐鹿中原而兵戎相见,在今河北阪泉境内展开对决。结果以炎帝战败融入黄帝部族而告结束。至此,炎黄两部落融为一体,并成为后来华夏族的主体,因此中华后裔都称自已为“炎黄子孙,华夏儿女”。

传说中,黄帝不但是一位英雄的领袖人物,而且也是智慧的化身。人们把许多发明创造都归功于黄帝或他的妻子、臣下。

说到黄帝的贡献,就不得不提《黄帝内经》。在5000年前,黄帝就写下了人类第一部中医中药著作——《祝由科》(祝由,古代治病方法之一,以祝祷方法治疗疾病,即祝说病由,不劳针石)。当地群众对它的评价是:“家有祝由科,害病不吃药。”黄帝的这部医学著作是怎样写成的呢?黄帝时期,人们生活在极端艰苦的环境中。生活资料十分缺乏,经常遭受野兽的伤害和烈火、洪水等自然灾害的威胁。

因此,因病伤而死的人越来越多。黄帝经常为此事愁得吃不下饭,睡不着觉。那时候,没有人懂得用药物治病,更不懂得预防。人一得病,只有听天由命,谁也没有办法。有一次,黄帝带领一支队伍进山狩猎,一只老虎突然向他们猛扑过来,黄帝急忙拉弓向老虎射了一箭。由于没有射中要害,箭头从虎背穿皮而过,受伤的老虎逃走了。几天后,有人发现它在一片树林里专门寻找一种长叶草吃,而且边吃边用舌头舔背上的伤口。虎背上的伤口没有血迹,也没溃烂。黄帝听到这个情况。立刻命人前去察看,并一再叮呼不许杀害老虎。察看人回来也说:“受伤的老虎吃了这种长叶草,伤口不但不流血,而且已慢慢愈合。”黄帝听后,沉思一会儿,便派人把老虎吃的这种长叶草采集回来,专门给部落里受伤流血的人吃。受伤流血的人吃了这种长叶草,果然收到止血止痛的效果。黄帝兴奋地说:“看来,野兽有时比人还聪明。它们受伤后,知道吃草治伤,我们就不知道这个道理。”还有一次,黄帝手下驯养动物能手王亥在训练一只熊时,由于这只熊不听指挥,王亥一怒之下,失手将它的一只后腿打断。这时,有人主张将熊杀掉吃肉;有人却说:“这是一只母熊,留它一条命,也许还能生育小熊呢!”王亥按后一种意见,把这只断腿的母熊放了。这只母熊一蹎一跛地钻进了树林,不料又被几个猎人发现。其中一个猎人正准备用箭射它,忽然看到这只熊的一条后腿吊着,正在树

林的草丛里寻什么。猎人便隐藏起来仔细观看,原来这只熊用前掌在草丛里刨一种雪白的草根。每刨出一撮,先放在嘴里嚼一阵,然后吐出来,再用前掌轻轻地敷在被打断的后腿上。猎人感到非常奇怪,便没有惊动这只受伤的母熊,回去后把在树林里看到的情景报告给黄帝。黄帝听后,又派人去树林里察看。谁知,去的人找了三天,也没有发现这只熊的踪影。十几天以后,当有人在另一片树林里发现这只熊时,它的断腿不知什么时候长好了。一见猎人,就飞快地逃得无影无踪了。人们把熊刨过的这种草根从地里挖出来捣烂以后贴在损伤筋骨的人身上,结果都治愈了。黄帝从这两件事上受到很大启发。知道自然界有很多东西都可以用来治疗疾病。于是他命雷公、歧伯二人,经常留意山川草木,虫鸟鱼兽,看它们如何生存。雷公、歧伯按照黄帝的吩咐,对自然界的飞禽走兽,草木花卉等,都详细地加以观察和记录,进行研究和试验,直到最后确认什么东西能治什么病为止,再由黄帝把它正式整理出来。

药著作——《祝由科》就这样产生了。后世人在这部医药著作的基础上去伪存真,不断增补,逐渐形成了后来的《黄帝内经》。

关于黄帝埋在哪里?现在有很多说法。但是,从历史资料的记载以及历代政府的态度上看,大家马上就要看到的黄帝陵就是黄帝百年后唯一的安寝之地。西汉史学家司马迁的《史记》明确说“黄帝崩,葬桥山”。而黄帝陵历史上就称为“桥陵”,1944年才改称今名。在中国古代文献记载中,黄帝是在黄陵县的桥山骑龙升天的,后人们将黄帝衣冠埋葬在这里,起冢为陵,这就是黄帝陵的由来。

黄帝陵位于陕西省黄陵县,北距西安约180公里。黄陵县原名中部县,1944年经呈请原民国政府批准,更名为黄陵县。1993年,陕西省人民政府把黄陵定为第二批省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大家现在所处的位置是轩辕广场。这里是谒陵的起点。轩辕广场的地面是用秦岭天然河卵石铺就而成的,共计5000块,含义是代表着中华民族5000年的悠久历史。眼前的池子叫印池,相传是黄帝洗笔的地方。印池之水来自沮河。在古汉语中,沮通“祖”,故而沮河也被看成是祖先之河。

篇四:宝塔山导游词

宝塔山导游词

高耸于我们面前的这座古塔,始建于唐代宗大历年间(公元766-779),距今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现存宝塔为宋代建筑,塔高44米,塔基周长36.8米,为八角九级楼阁式砖顶。宝塔底层辟有南北两个拱门,北门额书“俯视红尘”,南门额书“高超碧落”。北门内有阶梯,可沿梯登临塔顶。

自明代以来,延安宝塔已历经了350多年的风雨侵蚀和战火洗礼,到全国解放时已是弹痕累累,遍体鳞伤。新中国成立后,古塔也获得了新生。省市两级政府曾于1959年和1984年两次拨出专款,对宝塔进行了全面维修。替换了塔体风蚀残砖,填补了弹洞,装设了楼梯,加砌了基座,并在塔尖安装了避雷针。

钟亭里悬挂的这口铁钟,铸造于明崇祯元年,即1628年4月。钟高150公分,直径106公分。钟的上部是佛教常用的莲花纹饰,下部是道教常用的八卦纹饰,是佛道合一的标志。这口钟原置于对面的太和山道观,抗日战争时期边区保安处把它移至这里,作为报警之用。

清凉山上最高处是太和山道观,山下有陕北四大石窟之一的“万佛寺”。万佛寺的称谓来源于主窟内有10047

尊栩栩如生的佛像,是佛道合一的一座名山。但让它更为有名的是,党中央、毛主席在延安十三年期间,中央印刷厂、新华广播电台及早期的新华书店等都设在山上,设在石窟内。陈毅曾作诗曰:“百年积弱叹华夏,八载千戈仗延安。试问九州谁做主,万众瞩目清凉山。”距延安城南15公里处,是延安万花山,传说那里是巾帼英雄花木兰的故里。对面是凤凰山,凤凰山下是凤凰山麓革命旧址,是1937年1月13日党中央和毛主席进驻延安的第一个居住地。凤凰山下这道蜿蜒向下的土畔,是用黄土夯筑而成的,是古城墙遗址的一段。

延安有三关。南关党政部门集中,北关革命旧址和文教部门集中,东关商贸工业集中。

宝塔山下的摩崖石刻景观,占地面积2864平方米,高67米,长260米,砂石崖面上布满了历史文人墨客的手迹。

宝塔山半腰是日本工农学校旧址,是八路军总政治部于1940年创办的,学员是被我军俘虏以及向我军投降的日本士兵和下级军官。后来,这些学员大部分成为坚强的反法西斯、反侵略战争的斗士和中日友好的使者。

宝塔周围翠柏环绕、郁郁葱葱。宝塔山大规模的绿化开始于1956年。

宝塔山的最高处,二层楼阁式建筑,是摘星楼,原名望寇台。范仲淹镇守延州时,为了观察敌情,指挥同西夏的战争,修筑此台。

山腰中的建筑群,那里原是嘉岭书院遗址,嘉岭书院,又称范公书院,最初为范仲淹所修。范仲淹(公元989-1052),字希文,苏州吴县人,北宋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东北边独立的用砖砌成的四棱台是烽火台,烽火台是古代通讯报警的一种设备,如有敌情,夜间点火为号,白天则燃烧柴草生烟,传递消息。

宝塔山的讲解就到此结束!

篇五:延安枣园革命旧址导游词

延安枣园革命旧址导游词

各位游客朋友们:

大家好!

枣园革命旧址位于延安城西北7.5公里处,背山面水,视野开阔,环境优美。枣园因其多枣树而得名,曾是中共中央书记处机关的旧址。中共中央书记处在1943年10月由杨家岭迁往枣园,在此领导了全党的整风运动和解放区军民大生产运动,筹备召开了中共七大,取得了抗战的胜利,带领中国人民度过了最为艰难的岁月。

现在大家看到的就是枣园革命旧址的门口,眼前所看到的就是中共中央书记处小礼堂了。它于1941年建成,砖木结构,呈凸字形。中共中央书记处迁来后,曾经在这里举行各种会议、舞会、宴会等活动。

1943年2月19日正是农历正月的元宵节,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在这里为枣园的24位60岁以上的老人集体祝寿,毛主席还亲自为这些老人们敬酒,祝他们延年益寿、老当益壮。老人们感动地说:主席敬酒,岂敢岂敢!毛主席笑着说:尊老敬贤,应当应当。饭后还送给每位老人一条毛巾和肥皂,并请他们观看了电影《列宁在十月》。

现在我们看到的有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任粥时、张闻天

首先请大家参观中央书记处小礼堂。书记处小礼堂坐落在绿树环绕之中,这是1941年建成的,砖木石结构,礼堂呈凸字形。当年中央书记处在这里举行过各种会议、舞会、宴会等活动。

这条渠叫幸福渠,是由边区政府建设厅的工程师丁仲文勘测设计、当地群众集资、政府资助,陕甘宁边区政府与中央机关以及中央警备团的指战员共同为群众修建而成的,1940年4月19日正式建成并投人使用。渠全长6公里,是边区第一条长渠,可浇地1400亩。这条渠修成后,靠天吃饭的旱地变成水浇地,庄稼连年丰收,给群众带来了幸福生活,群众亲切地为它取名“幸福渠”。眼前这座小院是任弼时的旧居。1943年10月,任弼时由杨家岭搬来居住。

一。长征期间,他担任红二方面军政委。1937年3月16日到达延安,抗战爆发后,他担任八路军总政治部主任,随朱德一起奔赴华北抗日前线。1938年3月被派往莫斯科,领导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工作。在苏联,他如实向共产国际报告了《中国抗日战争的形势与中国共产党的工作和任务》,使共产国际改变了对中国共产党的认识,承认了毛泽东的政治路线是正确的。他出色的工作对于反对王明路线,实现全党以毛泽东为首的团结统一,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任弼时由于长期辛勤工作和两次在敌人监狱中受到残酷折磨,因而身体受到了极大的损伤,患上了多种严重的疾病。鉴于这种情况,医生要求他马上休息。可是任弼时没有过多地考虑自己的身体状况,依然坚持工作。有一次,他工作到深夜3点钟,警卫员怕他太累,就和医生一起劝说他休息。他坚持不肯休息,医生当即给他检查,结果收缩压高达 220,脉搏每分钟110次,医生和警卫员要他立刻休息,他却说:没有关系,我们都是共产党员,能坚持100步,就不走99步。他还说,全国胜利就在眼前,我们不仅要夺取全国胜利,还要建立一个新中国。有多少事情急需办啊!你们想想,我能躺得住吗?凭着这种精神,他带病坚持转战陕北,协助毛主席指挥了人民解放战争。1950年10月,也就是新中国刚刚建立一年的时间,任弼时因积劳成疾病逝于北京,年仅46岁。

这里摆放的小纺车是任弼时同志在大生产运动中用过的。任弼时工作之余,还积极参加生产劳动。

这幅照片是1937年秋,任弼时与夫人陈宗瑛、女儿任远征和刘英在延安的合影。

拾级而上,我们现在所来到的就是周恩来旧居了。说到周恩来呢,大家一定都是对他很了解很敬佩的。我们眼前所看到的左边的第一孔窑洞便是周总理当年的办公室了。周总理在延安待了十余年时间,大部分时间在国统区,在延安待了有三年多,大部分时间是在这个办公室里度过的。他常常工作到天亮,困了、累了就趴在办公桌上眯一会儿。为了新中国,他常常通宵达旦、废寝忘食的工作,日理万机!他将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党献给了人民,得到了亿万人民群众的爱戴,亲切的称他为人民的好总理。右边这孔窑洞就是周总理他老人家的寝室

了,当年他和妻子邓颖超也在此居住过。说到这里呢,我就不得不罗嗦几句了,在很多人看来周总理和他的妻子常常是聚少离多,那他们大关系为什么还是那么的好呢?邓颖超深明大义,周总理和邓颖超他们相互理解、相互体谅感情是非常的好,被很多人成为模范夫妻,相对于我们现在的年轻人来说他们两可谓是相敬如宾和睦极了!1944年10月,周恩来由杨家岭移住到这里,在此期间,他曾多次作为中共代表往返于延安和重庆等地,同国民党进行一次又一次的斗争谈判。途中曾多次遇险,但吉人自有天相,每次他都能逢凶化吉,平平安安的。

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后,蒋介石曾三次电邀毛泽东赴重庆共商国是。蒋介石的用心明眼人一看就知道。但为了尽一切可能争取民主,揭露蒋介石假和谈,真内战的阴谋,团结教育广大群众,党中央决定由毛泽东亲自率代表团赴重庆谈判。8月23日下午,就是在这个小礼堂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有50人参加。

否亲赴谈判的问题意见不一,多数同志出于对主席的安全考虑,不主张轻易出去。8月25日夜,政治局在此彻夜讨论,反复权衡利弊,最后作出同意毛主席与周恩来、王若飞一起去重庆谈判的决定。8月27日,美驻华大使赫尔利和张治中飞抵延安。28日晨,毛主席、周恩来、王若飞从这里出发去机场飞往重庆。这幅照片是主席临行前挥帽向送别的群众告别的情景。另一幅照片是 10月11日主席胜利归来在延安机场受到群众的热烈欢迎的情景。

大家请看这辆房车就是当年周恩来同志在此居住期间曾经用过的。在边区开展大生产运动期间,他在百忙之中常常抽出宝贵的时间积极的投入到大生产运动中,大家也许不知道吧,周总理不仅善于外交,而且还善于纺织,他纺的线又细又匀,在边区纺线比赛中还荣获第一呢。

周恩来旧居的隔壁就是张闻天的旧居。

张闻天是我党的重要领导人之一。遵义会议后,中央政治局常委分工,由张闻天负总责。长征途中,他积极参加了对张国煮右倾逃跑主义和分裂党、分裂红军的斗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