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回忆鲁迅先生(节选)

3回忆鲁迅先生(节选)
3回忆鲁迅先生(节选)

3* 回忆鲁迅先生(节选)

鲁迅先生是我国着名的文学家、思想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毛泽东曾高度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鲁迅先生虽然是文学巨匠,并非高高在上,他周围还是有许多文学青年愿意“亲近”他,着名女作家萧红就是其中的一个。萧红是鲁迅的学生,与鲁迅交往甚多。鲁迅逝世后,萧红写了《回忆鲁迅先生》一文。该文向读者展现了一个血肉丰满、形神兼备鲁迅形象。同时还表现出鲁迅的个性、情趣、魅力、气质,从细微处显示了鲁迅的伟大思想和人格。有人说萧红写这篇文章是带着一个女儿对父亲的崇敬来写的。那么,下面就让我们走进文本去看看日常生活中的鲁迅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吧。

1.识记生字词;了解作者萧红及鲁迅先生的生平事迹。

2.学习精读的方法,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把握关键语句或段落,揣摩品味其含义或作用。

3.学习本文善于从生活琐事中去展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4.了解鲁迅先生智慧、温和、平易近人的另一面性格,体会鲁迅先生生活平凡、为人宽厚、待友真诚的美好品德。

出示鲁迅先生的《自题小像》,请同学们谈谈对鲁迅先生的认识。

原诗:自题小像

鲁迅

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全诗解释:我的爱国之心犹如被爱神之箭所射一般无处可逃,祖国正在风雨飘摇中黯然失色,我把我的心意寄托给人民,然而人民却难以察觉,我誓将我的一腔热血报效我的祖国。

提起鲁迅,总会想起很多词语:深邃、沉重、严厉、倔强、勇毅、果敢……浓黑的一字须,根根向上的头发,吸着烟斗、面目严肃冷峻,这是鲁迅先生留给我们的印象,他似乎“对一切人都怀有忧虑和敌意”,但那却不是他的全部,他活着的时候,周围有许多文学青年愿意“亲近”他,萧红就是其中的一个。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一文,近距离地了解生活中的更真实的鲁迅先生。(出示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节选))》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朗读课文,圈画文中生字词。

(1)注意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咳嗽

..(késou)舀(yǎo)虹.口(hónɡ)调羹.(ɡēnɡ)

绞.肉(jiǎo)腻(nì)阖(hé)校.对(jiào)

疙瘩

..(ɡēdɑ)揩(kāi)深恶.痛绝(wù)

(2)注意下列多音字的读音。

虹口(hónɡ)间断(jiàn)调羹(tiáo)不济(jì)虹间调济

虹(jiànɡ)中间(jiān)调动(diào)济济一堂(jǐ)(3)注意下列形近字的字形。

萧红(xiāo)脾气(pí)揩桌子(kāi)阖家(hé)

潇洒(xiāo)啤酒(pí)楷模(kǎi)

洞箫(xiāo)裨将(pí)和谐(xié)隔阂(hé)

2.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1)明朗:明显;清晰。

(2)安顿:安详,安稳。

(3)些微:轻微。

(4)草率:(做事)不认真,敷衍了事。

(5)深恶痛绝:厌恶、痛恨到极点。

(6)存心:心里怀有的念头。

(7)不济:不好,不顶用。

(8)校对:按原稿核对抄件或付印样张,看有没有错误。

(9)悠然:悠闲的样子。

3.作者简介

萧红(1911—1942),中国现代着名女作家。黑龙江省呼兰县(现哈尔滨市呼兰区)人,原名张乃莹,“萧红”是她发表《生死场》时使用的笔名,另有悄吟、玲玲、田娣等笔名。

1911年,萧红出生于一个封建地主家庭,幼年丧母。1933年,以悄吟为笔名发表第一篇小说《弃儿》。1935年,在鲁迅的支持下,发表成名作《生死场》。1936年,东渡日本,创作散文《孤独的生活》、长篇组诗《砂粒》等。1940年,与端木蕻良同抵香港,之后发表中篇小说《马伯乐》、长篇小说《呼兰河传》等。

4.背景链接

鲁迅为了培育萧红这朵中国三、四十年代中国女性文学园圃的奇葩,甘作春泥,甘为人梯,在她的作品中倾注了大量心血;1936年鲁迅先生去世之后,萧红从悲痛中振奋起来,陆续出版和发表了《马伯乐》《回忆鲁迅先生》《萧红散文集》《呼兰河传》等名篇佳作。由于作者萧红跟回忆对象鲁迅之间有着直接交往,对回忆对象充满着缅怀崇敬之情,素材又来自于亲历、亲闻、亲见,因此作品不仅富于史传性,而且也富于文学性。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

(一)整体感知

速读课文,在每个自然段上标注段落序号。阅读课文后思考以下问题:

1.本文作者选取了哪些生活场景来表描写鲁迅先生

【交流点拨】有以下生活场景:(1)笑声明朗;(2)走路轻捷;(3)留客吃饭;(4)调侃玩笑;(5)感染快乐;(6)阅读来信;(7)随意处理校样;(8)许先生忙碌的工作;(9)看电影的路上;(10)先生的休息;(11)先生陪客;(12)吃鱼丸;(13)认真对待包纸;(14)对待工作和休息等,这些生活场景体现了他和我们一样也是拥有喜、怒、哀、乐的“普通人”。

2.文中的鲁迅给你的总体印象是怎样的

【交流点拨】可敬的长者,可亲的父亲。有血有肉的伟人,幽默风趣的智者。

(二)深层探究

1.作者通过女性视角的细心体察,敏锐捕捉到了鲁迅先生许多有灵性的生活细节,表现出鲁迅的个性、情趣、魅力、气质,试从文中找出这些细微处加以分析。

【交流点拨】如文章开头就是神来之笔:“鲁迅先生的笑声是明朗的,是从心里的欢喜。若有人说了什么可笑的话,鲁迅先生笑得连烟卷都拿不住了,常常是笑得咳嗽起来。”寥寥几句,一个乐观爽朗、平易近人的鲁迅形象便跃然纸上。再如:有一次萧红去鲁迅家包饺子吃,“饺子煮好,一上楼梯,就听到楼上鲁迅先生明朗的笑声冲下楼梯来,原来有几个朋友在楼上也正谈得热闹。”可见鲁迅绝不是一个不可亲近的人,朋友带给彼此的愉悦由此可见一斑。

小结:萧红还形神兼备地描绘了鲁迅的一些习惯动作,比如走路很轻捷,“刚抓起帽子来往头上一扣,同时左腿就伸出去了”,这些动作表现出鲁迅一往无前、义无返顾的大无畏精神。淡淡几笔,就画龙点睛般地勾画出一个独一无二、鲜灵生动的“活”的鲁迅。

2.文中还有很多语句含义深刻,请认真分析这些语句的含义。

(1)以后我们又做过韭菜合子,又做过荷叶饼,我一提议,鲁迅先生必然赞成,而我做得又不好,可是鲁迅先生还是在饭桌上举者筷子问许先生:“我再吃几个吗”

(2)许先生和鲁迅先生都笑着,一种对于冲破忧郁心境的展然的会心的笑。

(3)但他还是展读着每封由不同角落里投来的青年的信,眼睛不济时,便戴起眼镜来看,常常看到夜里很深的时光。

【交流点拨】

(1)鲁迅先生虽然胃不好,但对萧红亲手做的点心,就算做的不好,鲁迅先生还是在桌上举着筷子问许先生:“我再吃几个吗”言辞间自然流露出对妻子的敬重与依赖,还有对小辈的体恤。

(2)萧红深受鲁迅爽朗的笑声的感染,也学会用好心情回报鲁迅,这句话充满着温馨和谐与其乐融融。

(3)他严格约束自己,却能宽容对待别人,对青年人的爱体现无遗。

小结:讲解时,不能使学生仅仅停留在文字层面,而是要让他们在阅读、交流等学习活动中,去深层次感受鲁迅先生睿智的头脑、开阔的胸襟、乐观的精神等,让学生感受到平凡中的伟大更显伟大,也让学生知道通过描写有灵性的生活细节来表现人物比刻意叙事更真实、更感染人。

(三)写法探究

1.鲁迅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但本文却大量细致地记叙他的工作、生活琐事,作者是如何处理这些事情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交流点拨】萧红在《回忆鲁迅先生(节选)》一文中采用中国历代怀人散文的传统手法,撷取凡人琐事刻画悼念的对象,收到了刻骨铭心、感人至深的艺术效果。本文的片断在内容上没有严格的逻辑顺序,这是一篇非常情绪化的文章。作者动笔之前对于全篇的布局似乎漫不经心,全无预设。动笔之后,作者心底的感情如喷涌的泉水,飞湍的激流,尽情倾泻挥洒,形诸笔墨而成为艺术结晶。另一个引人注目之处恰恰是通过女性视角的细心体察,敏锐捕捉到了鲁迅先生中许多有灵性的生活细节,表现出鲁迅的个性、情趣、魅力、气质,从细微处显示了鲁迅的伟大思想和人格。

这样写的好处是:(1)更真实。这样的鲁迅,更让人觉得可亲。(2)更直观。通篇都是对鲁迅的工作生活琐事的记叙,让我们直接感受鲁迅的为人、做事、对待生活、对待工作等许多感人之处。(3)更真挚。通篇的细节描写,几乎无一评论,无一直接抒情,而真情毕现。(4)更有表现力,即以小见大。文中许先生的一句话十分恰当:“周先生的做人,真是我们学不了的。哪怕一点点小事。”看似轻描淡写,实则富有思想含量。

(四)体验与反思

阅读本文后,从内容和写法上,你有哪些收获

【交流点拨】1.对于普通人来说,伟人似乎总是高高在上,令人不可触及。阅读鲁迅的着作,我们可以感知作为思想家和文学家的鲁迅。但实际上,伟人也和普通人一样,拥有喜、怒、哀、乐。今天,我们通过萧红的回忆,看到了一个生活化、真实化的鲁迅。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鲁迅伟大而平凡的精神,他的关心、扶持青年人,热爱祖国,支持革命是寓于平凡而真实的日常生活中的。或许正如人们所说:“伟大正是寓于这种平凡之中吧。”

2.《回忆鲁迅先生(节选)》一文笔法从容淡定,看似平静的叙述下面流动着深沉的感情,用这种笔法写鲁迅这样一个伟人,最恰切不过了,这正是萧红文章的不平凡之处。同时

作者通过捕捉有灵性的生活细节充分展现了鲁迅这个人物性格。本文的这些写法对我们的写作有极大的借鉴意义。

四、拓展延伸

查找有关资料,以《鲁迅真君子》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附推荐作品:唐弢《琐忆》林语堂《悼鲁迅》

郑振铎《永在的温情》孙伏园《忆鲁迅先生》

许寿裳《鲁迅的游戏文章》施蛰存《关于鲁迅的一些回忆》

藤野严九郎《谨记周树人君》周作人《关于鲁迅》

五、板书设计

待人接物留客吃饭、先生陪客、看电影路上热情的主人

回忆鲁迅先生饮食起居走路轻捷、吃鱼丸、随意处理校样可敬的长者(节选)休闲娱乐调侃玩笑、先生休息、感染快乐风趣的智者

读书写作阅读来信、认真对待包纸等敬业的伟人

尊敬爱戴怀念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3课《回忆鲁迅先生(节选)》精品教案

3 回忆鲁迅先生(节选) 1.整体感知课文,体会伟人鲁迅日常生活中平易温和的一面。 2.学习本文用撷取生活细节去展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3.培养学生对杰出人物的爱戴与敬仰之情。 一、导入新课 1.问:你对鲁迅先生有哪些了解? (学生自由回答) 2.出示鲁迅先生的《自嘲》和《自题小像》两首诗,导入教学。 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 ——《自嘲》(鲁迅) 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自题小像》(鲁迅) 人们把这些诗句看作是鲁迅先生自己品质的真实写照。这些诗充分体现了他对待敌人永不妥协的斗争意志,对进步青年和人民大众的热爱,对国家和民族的献身精神。 提起鲁迅,人们总会想起很多词语:深邃、沉重、严厉、倔强、勇毅、果敢……浓黑的一字须,根根向上的头发,吸着烟、面目严肃冷峻。这是鲁迅通常留给我们的印象,他似乎“对一切人都怀有忧虑和敌意”。因此,在一些人的心目中,鲁迅是严厉的、尖锐的,甚至是可怕的。其实,这是人们对他的误解。这只是鲁迅先生性格特征的一个方面,即“横眉冷对千夫指”这一方面,但这不是他的全部。鲁迅先生在世的时候,十分关心、爱护进步青年,著名的“左联”五烈士,还有文学家唐弢等都受到他的帮助。因此,他的周围有许多文学青年愿意亲近他,萧红就是其中的一个。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萧红写的《回忆鲁迅先生》中的一部分。让我们一起走近鲁迅,感受鲁迅。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速读课文,概括内容 1.了解作者以及鲁迅。 (课前搜集相关资料,组内交流,自主了解相关内容) (1)鲁迅生平简介。 鲁迅(1881—1936),中国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和教育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 (2)作者生平简介。 萧红,1911年出生于黑龙江省呼兰县一个地主家庭。1930年为了反抗父母包办的婚姻离家出走。1932年认识萧军并与之结为志同道合的伴侣。1934年和萧军一起来到上海。抗战爆发后,上海沦陷,萧红到了香港,1942年病逝于香港九龙。主要作品:《生死场》《马伯乐》《呼兰河传》《小城三月》。 (3)写作背景。 1934年11月,萧红、萧军与作家张梅林离开青岛抵达上海。在上海,萧红、萧军经常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回忆鲁迅先生 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回忆鲁迅先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体会伟人鲁迅日常生活中平易温和的一面。 2.学习本文善于从撷取生活琐事中去展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伟人鲁迅丰富而细腻的感情世界。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由《纪念刘和珍君》及同学们对鲁迅的传统印象引入 提起鲁迅,总会想起很多词语:深邃、沉重、严厉、倔强、勇毅、果敢……浓黑的一字须,根根向上的头发,吸着烟斗、面目严肃冷峻,这是鲁迅通常留给我们的印象,他似乎“对一切人都怀有忧虑和敌意”,但那却不是他的全部,他活着的时候,周围有许多文学青年愿意“亲近”他,萧红就是其中的一个。 二、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 萧红,1911年出生于黑龙江省呼兰县一个地主家庭。1930年为了反抗父母包办的婚姻离家出走。1932年认识萧军并与之结为志同道合的伴侣。1934年在鲁迅的帮助下和萧军一起来到上海。抗战爆发后,上海沦陷,萧红到了香港,1942年病逝于香港九龙。主要作品:《生死场》、《马伯乐》、《呼兰河传》、《小城三月》。 鲁迅说过,“想看好花,一定要有好土”;又曾表示,“只要能培一朵花,就不妨做做会朽的腐草”。为了培育萧红这朵中国三、四十年代中国女性文学园圃的奇葩,鲁迅甘作春泥,甘为人梯,在她的作品中倾注了大量心血;鲁迅去世之后,萧红从悲痛中振奋起来,陆续

出版和发表了《马伯乐》、《回忆鲁迅先生》、《萧红散文集》、《呼兰河传》等名篇佳作,这些作品又像春泥一样,继续滋养着中国文坛的茂林佳卉。鲁迅和萧红之间的动人情谊已经成为文坛佳话,被千千万万的读者传诵……在林林总总的鲁迅回忆录中,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是一枝独秀。它不仅是鲁迅回忆录中的珍品,而且可谓是中国现代怀人散文的楷范,是敬献于鲁迅灵前的一个永不凋谢的花圈。 由于作者萧红跟回忆对象鲁迅之间有着直接交往,对回忆对象充满着缅怀崇敬之情,素材又来自于亲历、亲闻、亲见,因此作品不仅富于史传性,而且也富于文学性。 三、默读课文,初步感知 思考:文中的鲁迅留给你的总体印象是什么? 四、深入研读讨论 1.作者选择了哪些生活场景来表现鲁迅的性格的? 萧红的这篇怀人散文内容涉及鲁迅的饮食起居,待人接物,读书写作,休闲娱乐,在内容上没有严格的逻辑顺序,材料与材料之间互不关联,形成某种断裂,有些片断即使倒置似乎也无碍于文章的连贯。这就表明,这是一篇非常情绪化的文章。作者动笔之前对于全篇的布局似乎漫不经心,全无预设。动笔之后,作者心底的感情如喷涌的泉水,飞湍的激流,尽情倾泻挥洒,形诸笔墨而成为艺术结晶。凡属作者感到有诗意潜质和倾诉冲动的内容她就断断续续写出,用感情的红线将素材的珍珠逐渐织成一幅清晰的画面。 2.作者通过女性作者的细心体察,敏锐捕捉到了鲁迅先生许多有灵性的生活细节,表现出鲁迅的个性,情趣,魅力,气质,试从文中找出这些细微处加以分析。 文章开头就是神来之笔:“鲁迅先生的笑声是明朗的,是从心里的欢喜。若有人说了什么可笑的话,鲁迅先生笑得连烟卷都拿不住了,

回忆鲁迅先生原文

回忆鲁迅先生 编辑 《回忆鲁迅先生》是一本描写鲁迅先生生平的书。作者萧红(1911年6月1日─1942年1月22日),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本书主要对鲁迅先生的生活进行了记述。 作品名称 回忆鲁迅先生 创作年代 民国年代 文学体裁 回忆录 作者 萧红 目录 1. 1内容简介 2. 2作者简介 3. 3鲁迅简介 内容简介 编辑 鲁迅先生的笑声是明朗的,是从心里的欢喜。若有人说了什么可笑的话,鲁迅先生笑得连烟卷都拿不住了,常常是笑得咳嗽起来。 鲁迅先生走路很轻捷,尤其使人记得清楚的,是他刚抓起帽子来往头上一扣,同时左腿就伸出去了,仿佛不顾一切的走去。 鲁迅先生不大注意人的衣裳,他说:“谁穿什么衣裳我看不见的……” 鲁迅先生生病,刚好了一点,窗子开着,他坐在躺椅上,抽着烟,那天我穿着新奇的火红的上衣,很宽的袖子。 鲁迅先生说:“这天气闷热起来,这就是梅雨天。”他把他装在象牙烟嘴上的香烟,又用手装得紧一点,往下又说了别的。 许先生忙着家务跑来跑去,也没有对我的衣裳加以鉴赏。 以后也住到北四川路来,就每夜饭后必到大陆新村来了,刮风的天,下雨的天,几乎没有间断的时候。 青年人写信,写得太草率,鲁迅先生是深恶痛绝之的。 “字不一定要写得好,但必须得使人一看了就认识,青年人现在都太忙了……他自己赶快胡乱写完了事,别人看了三遍五遍看不明白,这费了多少工夫,他不管。反正这费的工夫不是他的。这存心是不太好的。”

但他还是展读着每封由不同角落里投来的青年的信,眼睛不济时,便戴起眼镜来看,常常看到夜里很深的时光。 鲁迅先生的记忆力非常之强,他的东西从不随便散置在任何地方。 正说着那矮胖胖的保姆走下楼梯来了,和我们打了个迎面。 鲁迅先生出书的校样,都用来揩桌子,或做什么的。请客人在家里吃饭,吃到半道,鲁迅先生回身去拿来校样给大家分着,客人接到手里一看,这怎么可以?鲁迅先生说:“擦一擦,拿着鸡吃,手是腻的。” 到洗澡间去,那边也摆着校样纸。 许先生从早晨忙到晚上,在楼下陪客人,一边还手里打着毛线。不然就是一边谈着话一边站起来用手摘掉花盆里花上已干枯了的叶子。许先生每送一个客人,都要送到楼下的门口,替客人把门开开,客人走出去而后轻轻地关了门再上楼来。 来了客人还要到街上去买鱼或鸡,买回来还要到厨房里去工作。 鲁迅先生临时要寄一封信,就得许先生换起皮鞋子来到邮局或者大陆新村旁边的信筒那里去。落着雨的天,许先生就打起伞来。 许先生是忙的,许先生的笑是愉快的,但是头发有些是白了的。 夜里去看电影,施高塔路的汽车房只有一辆车,鲁迅先生一定不坐,一定让我们坐。许先生,周建人夫人……海婴,周建人先生的三位女公子。我们上车了。 鲁迅先生和周建人先生,还有别的一二位朋友在后边。 看完了电影出来,又只叫到一部汽车,鲁迅先生又一定不肯坐,让周建人先生的全家坐着先走了。 鲁迅先生的背影是灰黑色的,仍旧坐在那里。 海婴从三楼下来,背着书包,保姆送他到学校去,经过鲁迅先生的门前,保姆总是吩咐他说: “轻一点走,轻一点走。” 鲁迅先生刚一睡下,太阳就高起来了。太阳照着隔院子的人家,明亮亮的;照着鲁迅先生花园的夹竹桃,明亮亮的。 一双拖鞋停在床下,鲁迅先生在枕头边睡着了。 鲁迅先生有点踌躇了,到底向前走呢?还是回过头来走?本来回学堂不止这一条路,这不过是最近的一条就是了。 鲁迅先生仍是向前走,到底要看一看鬼是什么样,虽然那时候也怕了。 鲁迅先生就用了他的硬皮鞋踢出去。 那白影噢的一声叫出来,随着就站起来,鲁迅先生定眼看去,他却是个人。 鲁迅先生说在他踢的时候,他是很害怕的,好像若一下不把那东西踢死,自己反而会遭殃的,所以用了全力踢出去。 原来是个盗墓子的人在坟场上半夜做着工作。 鲁迅先生说到这里就笑了起来。 “鬼也是怕踢的,踢他一脚就立刻变成人了。” 我想,倘若是鬼常常让鲁迅先生踢踢倒是好的,因为给了他一个做人的机会。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3回忆鲁迅先生节选教案新人教

第3课*回忆鲁迅先生(节选)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2.学习本文善于从撷取的生活琐事中去展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3.体会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对鲁迅先生的怀念之情。 【情境导入】 同学们,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因病去世。他的去世令许多人悲伤不已,其中有一位年轻的女作家,她曾经得到过鲁迅先生的帮助和扶持,这位女作家就是萧红。在万分悲痛中,她用清新、冷静的笔触勾勒了一位普通却又绝不普通的亦师亦友的鲁迅先生。下面,让我们一起跟随作者去感受鲁迅的精神和品格吧! 【新课解读】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朗读提示及要求: 1.注意字词,读准字音,辨清字形。 2.从文题《回忆鲁迅先生(节选)》可以看出这是一篇__________散文。 3.本文作者选取了哪些生活片段来描写鲁迅先生?(写出四个即可)这些生活场景的描写体现了什么? 明确: 1.咳.嗽(ké)轻捷.(jié)虹.口(hónɡ) 吩.咐(fēn)调羹.(ɡēnɡ) 绞.肉(jiǎo) 筷.子(kuài)天津.(jīn)薪.金(xīn) 深恶.痛绝(wù)揩.桌子(kāi)油腻.(nì) 悠.然(yōu)寂.静(jì)阖.眼睛(hé) 玻.璃(bō)白萨.萨(sà)烧瓷.(cí) 抹.杀(mǒ)疙.瘩(ɡē)枕.头(zhěn) 剪.刀(jiǎn)捆.书(kǔn)果戈.理(ɡē) 2.回忆性。 3.(1)笑声明朗;(2)走路轻捷;(3)吩咐坐车;(4)调侃玩笑;(5)读青年人的来信;(6)接待客人感染快乐;(7)品评饮食;(8)工作通宵达旦等。 这些生活场景体现了他和我们一样也是拥有喜怒哀乐的“普通人”。

回忆鲁迅先生 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回忆鲁迅先生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 下册) 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背景,整体感知课文,体会伟人鲁迅日常 生活中平易温和的一面。 2.学习本文撷取生活琐事展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3.学习鲁迅先生克己待人、关爱青年、生命不息、战 斗不止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1.学习本文通过捕捉有灵性的生活细节表现人物性格的 写作方法。 2.理解伟人鲁迅丰富而细腻的感情世界。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本单元所学篇目《少年闰土》《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面》《有的人》,请同学谈谈对鲁迅先生的印象。 2.课前同学们根据填空题做了总结,我们一起来看一下:鲁迅,原名(),字(),浙江()人。从《少年闰土》一 文中,我们知道幼时的鲁迅();从《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一文中,我们知道在动荡的时局中鲁迅();从《一面》一 文中,我们知道鲁迅()。鲁迅走了,但他给后人留下了很

多怀念和深深的思考,臧克家写的诗《有的人》赞扬鲁迅()。鲁迅以笔为武器,战斗了一生,被誉为“”。他的座右铭是:()。毛泽东也评价他是伟大的()、(),是中国文化革 命的()。 3.提起鲁迅,我们总会想起浓黑的一字须,根根向上的 头发,吸着烟斗、面目严肃冷峻--这是鲁迅通常留给我们的 印象,他似乎很严厉,但那却不是他的全部,他活着的时候,周围有许多文学青年愿意“亲近”他,《一面》中的阿累是 一个,著名女作家萧红是另一个。(出示美文《回忆鲁迅先生》(节选)萧红著) 二、自主学习 1.请同学课堂交流课前收集的创作背景及萧红的生平事迹。 (1)创作背景 鲁迅说过:“想看好花,一定要有好土。”又曾表示:“只要能培一朵花,就不妨做会朽的腐草。”为了培育萧红 这朵中国三四十年代中国女性文学园圃的奇葩,鲁迅甘作春泥,甘为人梯,在她的作品中倾注了大量心血;鲁迅去世之后,萧红从悲痛中振作起来,陆续出版和发表了许多名篇佳作。在零零总总的鲁迅回忆录中,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 一枝独秀。它不仅是鲁迅回忆录中的珍品,而且是中国现代 怀人散文的典范,是敬献于鲁迅墓前的一个永不凋谢的花环。

七年级语文下册《3 回忆鲁迅先生(节选)》 含答案

3*回忆鲁迅先生(节选) 01积累运用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咳嗽.(sòu)轻jié(捷) 嘱咐 ..(zhǔ)(fù) 间.(jiàn)断调羹.(gēng) jiǎo(绞)肉机竭.(jié)力深恶.(wù)痛绝阖.(hé)眼疙瘩 ..(gē)(da) 2.下列加点的词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 A.我钦佩《荒野求生》的男主角贝尔,因为面对艰苦的生存环境,他不以为然 ....,总能乐观面对困难。 B.初版时,由于校读草率 ..,留下了不少字句和标点的脱误,趁这次重印的机会,重新校看了一遍,在某些章节也适当地作了一些文字上的修改。 C.撷着兰花草,悠然 ..面对人生,朝着理想与希望,以最美的姿态,最饱满的精神,去开创属于一片自己的天地。 D.世上无难事 .....,长沙磁浮快线的建设者们克服了重重困难,付出了巨大.....,只怕有心人 努力,终于按时完成了建设任务。 (解析:A项中“不以为然”指不认为是对的,表示不同意或否定。语境中指他不将艰苦的生存环境放在心上,应该用“不以为意”。) 3.下面句子中的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C) A.许先生和我都不去看它,对他竭力避免加以赞美,若一赞美起来,怕他更做得起劲。 B.指望对于学费有点补足,冬天来了,北平又冷,那家离学校又远,每月除了车子钱之外,若伤风感冒还得自己拿出买阿司匹林的钱来,每月薪金十元要从西城跑到东城…… C.鸡汤端到旁边用调羹舀了一、二下就算了事。 D.“好久不见,好久不见。”一边说着一边向我点头。 (解析:C项中应删掉句中的顿号。) 4.(天津中考)下列句子中,没有病句的一项是(B) A.有关领导在会议上明确要求,各部门必须尽快提高传染病防控工作。 B.曹文轩获“国际安徒生奖”,实现了中国作家在该奖项上零的突破。 C.随着部分地区高大树木的减少,使某珍稀鸟类只能选择在高压电塔上筑巢。 D.在巡检排查过程中,我市电部门解决并发现了居民用电方面的问题。 (解析:A项宾语残缺,应在句末加上“的效率”;C项主语残缺,应删掉“随着”或“使”;D项语序不当,应该是“发现并解决”。) 5.阅读下面一段话,回答问题。 莫泊桑是福楼拜的学生,他每逢星期天就带着新习作去聆听老师的点评。有一次,莫泊桑看到福楼拜桌上放着一叠文稿,翻开一看,只见每页上都只写了一行,其余九行是空白,莫泊桑不解地问:“先生,您这样写,不是太浪费稿纸了吗?”福楼拜笑了笑说:“亲爱的,我早已养成这种习惯,一张十行的稿纸,只写第一行,其他九行是留着修改用的。”莫泊桑听了,恍然大悟,于是立即告辞,回家修改自己的小说去了。

回忆鲁迅先生节选课文讲解

回忆鲁迅先生节选课文 讲解 公司内部档案编码:[OPPTR-OPPT28-OPPTL98-OPPNN08]

教学要求 在一线师生中,很长时期都有一种惯性的认识,觉得鲁迅生活的年代与环境与当代学生生活相距太远,思想上有隔膜,难以产生共鸣。且鲁迅的作品常给人一种投枪匕首式的冷峻印象。这些都对学生走近鲁迅形成了一定的障碍。新一轮课程改革之后,中学语文界对于鲁迅的解读更加强调立体、丰满,希望还原一位“活”的鲁迅,让学生放下包袱,轻松地走近这位思想文化的巨人。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用细腻的笔触,真实的心灵感受,再现出形神兼备、血肉丰满的“活的鲁迅”,让读者看到鲁迅生活化、人性化的一面,加深对鲁迅的感性认识,并能放松地走进这位伟人, 感受其精神魅力,为今后学习鲁迅甚至进行鲁迅研究做一个铺垫。这也是教材选编本文的主要目的。 这是一篇自读课文。教师要提示学生理解各个片段的主要内容,结合旁批对文本进行细读,从具体的细节中去感受鲁迅的形象。 重点难点 教学中的重点是引导学生通过细节去把握鲁迅的形象,感受鲁迅的魅力,并在各个看似毫无关联的片段之间找到一条贯通的情感脉络。本文中的细节看似信手拈来,零碎不连贯,读之却丝毫让人感觉不到繁冗、无序。这是因为这些细节片段中贯穿着作者对鲁迅的深沉厚重的情感,仿佛一入笔端,感情便喷薄而出,文字便一气呵成。随着作者情感的流动,鲁迅形象在一件件平常小事中站立起来,真切感人,微中传神。 对细节的揣摩、品味是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学生很容易读完这个片段,只停留在某处场景、某个印象的层面,对人物形象的把握是概括性的、笼统的。要引导学生抓住具体的字词句,深入品析。比如,第11节,写鲁迅陪客人以及忘我的工作。这一段是特别富有感情色彩和意境的一段,有不少细节值得细细揣摩。比如开头一段,作者连用了若干个“陪”字,不厌其烦地提醒“陪客”时间的漫长和时间的流逝,鲁迅不属于他自己,他的生命,属于大家,属于所有需要他的人。第2段,写到了下半夜,许广平、海婴、保姆都“睡着了”,烘托出夜的宁静,此时人也最需要休息,鲁迅却“正要开始工作”。接下来的第3段至第6段,是对鲁迅夜间工作的具体描述,意境肃穆、深远,鲁迅的“背影”

《回忆鲁迅先生》.

《回忆鲁迅先生》.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执教:张沧梅 教学目标: 1、体会伟人鲁迅日常生活中平易温和的一面。 2、学习本文善于从撷取生活琐事中去展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伟人鲁迅丰富而细腻的感情世界。 教学过程 (一)导入:由《纪念刘和珍君》及同学们对鲁迅的传统印象引入。 提起鲁迅,总会想起很多词语:深邃、沉重、严厉、倔强、勇毅、果敢……浓黑的一字须,根根向上的头发,吸着烟斗、面目严肃冷峻,这是鲁迅通常留给我们的印象,他似乎”对一切人都怀有忧虑和敌意”,但那却不是他的全部,他

活着的时候,周围有许多文学青年愿意“亲近”他,萧红就是其中的一个。 (二)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 萧红,1911年出生于黑龙江省呼兰县一个地主家庭。 1930年为了反抗父母包办的婚姻离家出走。 1932年认识萧军并与之结为志同道合的伴侣。 1934年在鲁迅的帮助下和萧军一起来到上海。 抗战爆发后,上海沦陷,萧红到了香港,1942年病逝于香港九龙。 主要作品:《生死场》、《马伯乐》、《呼兰河传》、《小城三月》。 鲁迅说过,“想看好花,一定要有好土”;又曾表示,“只要能培一朵花,就不妨做做会朽的腐草”。为了培育萧红这朵中国三、四十年代中国女性文学园圃的奇葩,鲁迅甘作春泥,甘为人梯,在她的作品中倾注了大量心血;鲁迅去世之后,萧红从悲痛中振奋起来,陆续出

版和发表了《马伯乐》、《回忆鲁迅先生》、《萧红散文集》、《呼兰河传》等名篇佳作,这些作品又像春泥一样,继续滋养着中国文坛的茂林佳卉。鲁迅和萧红之间的动人情谊已经成为文坛佳话,被千千万万的读者传诵……在林林总总的鲁迅回忆录中,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是一枝独秀。它不仅是鲁迅回忆录中的珍品,而且可谓是中国现代怀人散文的楷范,是敬献于鲁迅灵前的一个永不凋谢的花圈。 由于作者萧红跟回忆对象鲁迅之间有着直接交往,对回忆对象充满着缅怀崇敬之情,素材又来自于亲历、亲闻、亲见,因此作品不仅富于史传性,而且也富于文学性。 (三)默读课文,初步感知 思考:文中的鲁迅留给你的总体印象是什么? (四)深入研读讨论 1、作者作者选择了哪些生活场景来表现鲁迅的性格的?

优质课教案《回忆鲁迅先生》部编版七年级下册教学设计

【优质课教案】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3 《回忆鲁迅先生(节选)》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品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理解伟人鲁迅丰富而细腻的感情世界。 2.学习本文善于从撷取生活琐事中去展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3.感悟鲁迅在平易温和的性格中蕴含的深厚的爱国情感、“孺子牛”般奉献精神。【教学重点】 1.品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理解伟人鲁迅丰富而细腻的感情世界。 2.感悟鲁迅在平易温和的性格中蕴含的深厚的爱国情感、“孺子牛”般奉献精神。【教学难点】 学习本文善于从撷取生活琐事中去展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课文导入】 鲁迅说过:“想看好花,一定要有好土。”又曾表示:“只要能培一朵花,就不妨做会朽的腐草。”为了培育萧红这朵中国三四十年代中国女性文学园圃的奇葩,鲁迅甘作春泥,甘为人梯,在她的作品中倾注了大量心血;鲁迅去世之后,萧红从悲痛中振作起来,陆续出版和发表了《马伯乐》、《回忆鲁迅先生》、《呼兰河传》等名篇佳作。这些作品又像春泥一样,继续滋养着中国文坛的茂林佳卉。鲁迅和萧红之间的情谊已经成为文坛佳话,被千千万万的读者传诵……在林林总总的鲁迅回忆录中,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一枝独秀。它不仅是鲁迅回忆录中的珍品,而且是中国现代怀人散文的典范,是敬献于鲁迅墓前的一个永不凋谢的花环。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章。 【课堂环节导航】 一、出示目标 1.品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理解伟人鲁迅丰富而细腻的感情世界。 2.学习本文善于从撷取生活琐事中去展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3.感悟鲁迅在平易温和的性格中蕴含的深厚的爱国情感、“孺子牛”般奉献精神。

二、资料链接 1.作者简介: 萧红(1911~1942),原名张迺莹,著名女作家。出生于黑龙江省呼兰(今属哈尔滨)一个地主家庭。1930年为了反抗父母包办的婚姻离家出走。1932年认识左翼作家萧军,并与之结为伴侣。后来在鲁迅的帮助下和萧军一起来到上海。抗战爆发后,上海沦陷,萧红到了香港,1942年病逝于香港。主要作品:《生死场》《马伯乐》《呼兰河传》《小城三月》,散文集《牛车上》等。 2.背景透视: 本文作于鲁迅逝世三年后。为了培育萧红这朵中国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女性文学园圃中的奇葩,鲁迅甘作春泥,甘为人梯,在她的作品中倾注了大量心血;鲁迅去世之后,萧红从悲痛中振作起来,陆续出版和发表了《马伯乐》《回忆鲁迅先生》《呼兰河传》等名篇佳作。 3.文体知识:回忆录 回忆录,顾名思义,就是回忆过去的事情,并且用文字记录下来;准确地说,回忆录是追记本人或他人过去生活经历和社会活动的一种文体,它具有文献的价值。根据文字记录方式的不同,回忆录可分为亲笔回忆录和口述回忆录。亲笔回忆录即回忆录主人公亲笔撰写的个人回忆录。口述回忆录,即回忆录主人公不是亲笔撰写,而采用自己口述、他人记录整理的方式。 4.相关资料 鲁迅名言选 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 倘只看书,便变成书橱。 我好像一只牛,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奶、血。 不满是向上的车轮,能够载着不自满的人类,向人道前进。 只要能培一朵花,就不妨做做会朽的腐草。 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 三、预习反馈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回忆鲁迅先生(节选)》分层训练

回忆鲁迅先生(节选) 1.给下面语段中加点的字注音。 客人一走,已经是下半夜了,本来已经是睡觉的时候了,可是鲁迅先生正要开始工作。在工作之前,他稍微阖.(hé)一阖眼睛,燃.(rán)起一支烟来,躺在床边上,这一支烟还没有吸完,许先生差不多就在床里边睡着.(zháo)了。(许先生为什么睡得这样快?因为第二天早晨六七点钟就要起来管理家务。)海婴这时也在三楼和保姆.(mǔ)一道睡着了。 2.下列词语书写有错误的一项是( A ) A.明郎安顿菜碟不顾一切 B.轻捷睡觉舀水眼睛不济 C.寂静玻璃吩咐管理家务 D.烧瓷调羹幻想整整齐齐 3.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在句子的空白处。 (1)鲁迅先生背影是灰黑色的,仍旧(仍旧依然 照样)坐在那里。 (2)鲁迅先生把海婴碟里的拿来尝尝。果然(居然果然仍然)是不新鲜的。 4.鲁迅先生逝世后,社会各界人士同声哀悼,敬献挽联不可胜数。请运用对联知识,将下面这副悼念先生的挽联补充完整,最恰当的一项是( B ) 上联:笔①大野,胸怀日月光和热 下联:墨洒②,夜度春秋慨而慷 A.①耕②乾坤 B.①耕②长河 C.①写②乾坤 D.①写②长河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悼夏丏尊先生 丰子恺 ①我从重庆郊外迁居城中,候船返沪。刚才迁到,接得夏丏(miǎn)尊老师逝世的消息。记得三年前,我从遵义迁重庆,临行时接得弘一法师圆寂的电报。我所敬爱的两位老师的最

后消息,都在我行旅倥偬的时候传到。这两位老师同样的可敬可爱,昔年曾经给我同样宝贵的教诲;如今噩耗传来,也好比给我同样的最后训示。这使我感到分外的哀悼与警惕。 ②犹忆“卢沟桥事变”之际,我从南京回杭州,中途在上海下车,到梧州路去看夏先生。先生满面忧愁,说一句话,叹一口气。我因为要乘当天的夜车返杭,匆匆告别。我说:“夏先生再见。”夏先生好像骂我一般愤然地答道:“不晓得能不能再见!”同时又用凝注的眼光,站立在门口目送我。我回头对他发笑。因为夏先生老是善愁,而我总是笑他多忧。岂知这一次正是我们的最后一面,果然这一别“不能再见”了! ③犹忆三十余年前,我当学生的时候,夏先生教我们国文。他教国文的时候,正是“五四”将近。我们做惯了“太王留别父老书”“黄花主人致无肠公子书”之类的文题之后,他突然叫我们做一篇“自述”。有一位同学,写他父亲客死他乡,他“星夜匍伏奔丧”。夏先生苦笑着问他:“你那天晚上真个是在地上爬去的?”引得大家发笑,那位同学脸孔绯红。又有一位同学发牢骚,赞隐遁,说要:“乐琴书以消忧,抚孤松而盘桓。”夏先生厉声问他:“你为什么来考师范学校?”弄得那人无言可对。这样的教法,最初被顽固守旧的青年所反对。他们以为文章不用古典,不发牢骚,就不高雅。竟有人说:“他自己不会做古文(其实做得很好),所以不许学生做。”但这样的人,毕竟是少数。多数学生,对夏先生这种从来未有的、大胆的主张,觉得惊奇与折服,好似长梦猛醒,恍悟今是昨非。这正是五四运动的初步。 ④李先生做教师,以身作则,不多讲话,使学生衷心感动,自然诚服。譬如上课,他一定先到教室,黑板上应写的,都先写好(用另一黑板遮住,用到的时候推开来)。然后端坐在讲台上等学生到齐。譬如学生还琴时弹错了,他举目对你一看,但说:“下次再还。”有时他没有说,学生吃了他一眼,自己请求下次再还了。他话很少,但学生非常敬爱他。夏先生则不然,毫无矜持,有话直说,凡事千叮咛万嘱咐,“唯恐天下大乱”。偶然走过校庭,看见年纪小的学生弄狗,他也要管:“为啥同狗为难!”放假日子,学生出门,夏先生看见了便喊:“早些回来,勿可吃酒啊!”学生笑着连说:“不吃,不吃!”然后赶快走路。走得远了,夏先生还要大喊:“少用些钱!”学生一方面笑他,一方面实在感激他,敬爱他。 ⑤夏先生与李先生对学生的态度,完全不同。而学生对他们的敬爱,则完全相同。这两位导师,如同父母一样。李先生的是“爸爸的教育”,夏先生的是“妈妈的教育”。夏先生后来翻译的《爱的教育》,风行国内,深入人心,甚至被取作国文教材。这不是偶然的事。 ⑥后来李先生做了和尚,芒鞋破钵,云游四方,和夏先生仿佛是两个世界的人。李先生不是“走投无路,遁入空门”的,是为了人生根本问题而做和尚的。他是真正做和尚,他是

(完整版)3、《回忆鲁迅先生》教案

第3课《回忆鲁迅先生》教案 教学目标: 1、识记生字词;了解作者萧红及鲁迅先生的生平事迹。 2、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把握关键语句或段落,揣摩品味其含义或作 用。 3、学习本文善于从生活琐事中去展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4、了解鲁迅先生智慧、温和、平易近人的另一面性格,体会鲁迅先生生活平凡、 为人宽厚、待友真诚的美好品德。 教学重点:学习本文善于从生活琐事中去展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体会鲁迅先生生活平凡、为人宽厚、待友真诚的美好品德。 教学方法:自学辅导法、朗读法、问题引导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预习课文,对生字词注音释义。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一、走近作者: 萧红(1911-1942),原名张乃莹,中国现代女作家,“民国四大才女”之一,被誉为“20世纪30年代的文学洛神”。1911年出生于黑龙江省呼兰县一个地主家庭。1930年为了反抗父母包办的婚姻离家出走。 1932年认识萧军并与之结为志同道合的伴侣。1933年,以悄吟为笔名发表第一篇小说《弃儿》。 1934年在鲁迅的帮助下和萧军一起来到上海。 1935年,发表成名作《生死场》。 1936年,东渡日本,创作散文《孤独的生活》、长篇组诗《砂粒》等。抗战爆发后,上海沦陷,1940年,与端木蕻良同抵香港,之后发表中篇小说《马伯乐》、长篇小说《呼兰河传》等。1942年1月22日,病逝于香港,年仅31岁。 二、读准字音,理解词义: 舀水yǎo 揩油kāi 碟子dié捆绑kǔn 咳嗽késou 调羹ɡēnɡ 油腻nì绞肉jiǎo 校对jiào 草率shuài 抹mǒ杀疙瘩ɡē dɑ 深恶痛绝wù阖hé虔诚qián 崭然zhǎn 解剖pōu 踌躇chóu chú紊乱wěn 遭殃yāng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练习 3 回忆鲁迅先生(节选)(含答案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练习第一单元 3* 回忆鲁迅先生(节选) 01积累运用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咳嗽.()轻jié() 嘱咐 ..()() 间.()断调羹.() jiǎo()肉机竭.()力深恶.()痛绝阖.()眼疙瘩 ..()() 2.下列加点的词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我钦佩《荒野求生》的男主角贝尔,因为面对艰苦的生存环境,他不以为然 ....,总能乐观面对困难。 B.初版时,由于校读草率 ..,留下了不少字句和标点的脱误,趁这次重印的机会,重新校看了一遍,在某些章节也适当地作了一些文字上的修改。 C.撷着兰花草,悠然 ..面对人生,朝着理想与希望,以最美的姿态,最饱满的精神,去开创属于一片自己的天地。 D.世上无难事 .....,长沙磁浮快线的建设者们克服了重重困难,付出了巨大.....,只怕有心人 努力,终于按时完成了建设任务。 3.下面句子中的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许先生和我都不去看它,对他竭力避免加以赞美,若一赞美起来,怕他更做得起劲。 B.指望对于学费有点补足,冬天来了,北平又冷,那家离学校又远,每月除了车子钱之外,若伤风感冒还得自己拿出买阿司匹林的钱来,每月薪金十元要从西城跑到东城…… C.鸡汤端到旁边用调羹舀了一、二下就算了事。 D.“好久不见,好久不见。”一边说着一边向我点头。 4.(天津中考)下列句子中,没有病句的一项是() A.有关领导在会议上明确要求,各部门必须尽快提高传染病防控工作。 B.曹文轩获“国际安徒生奖”,实现了中国作家在该奖项上零的突破。 C.随着部分地区高大树木的减少,使某珍稀鸟类只能选择在高压电塔上筑巢。 D.在巡检排查过程中,我市电部门解决并发现了居民用电方面的问题。 5.阅读下面一段话,回答问题。 莫泊桑是福楼拜的学生,他每逢星期天就带着新习作去聆听老师的点评。有一次,莫泊桑看到福楼拜桌上放着一叠文稿,翻开一看,只见每页上都只写了一行,其余九行是空白,莫泊桑不解地问:“先生,您这样写,不是太浪费稿纸了吗?”福楼拜笑了笑说:“亲爱的,我早已养成这种习惯,一张十行的稿纸,只写第一行,其他九行是留着修改用的。”莫泊桑听了,恍然大悟,于是立即告辞,回家修改自己的小说去了。

回忆鲁迅先生(节选)优秀教学设计

回忆鲁迅先生(节选)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体会伟人鲁迅日常生活中平易温和的一面,理解鲁迅丰富而细腻的感情世界。 2.能力目标:自主阅读课文,梳理文章内容,并思考批注中提出的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学习鲁迅先生克己待人、关爱亲人、生命不息、战斗不止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把握主要人物的形象特征和精神品质,理解作者的情感。 教学难点:揣摩重点语句、段落的含义,品味作者语言细腻的特点,体会课文在表达方面的妙处。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多媒体上展示鲁迅先生的《自题小像》,请同学谈谈对鲁迅先生的印象。 原诗: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全诗解释:我的爱国之心犹如被爱神之箭所射一般无处可逃,祖国正在风雨飘摇中黯然失色。我把我的心意寄托给人民,然而人民却难以察觉,我愿意把我毕生的精力托付给我。 提起鲁迅,总会想起很多词语:深邃、沉重、严厉、倔强、勇毅、果敢……浓黑的一字须,根根向上的头发,吸着烟斗、面目严肃冷峻,这是鲁迅通常留给我们的印象,他似乎“对一切人都怀有忧虑和敌意”,但那却不是他的全部,他活着的时候,周围有许多文学青年愿意“亲近”他,萧红就是其中的一个。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萧红的视角,去看看生活中的鲁迅。 二、讲授新课 (一)作者简介

萧红(1911—1942),中国现代女作家,原名张乃莹,另有笔名悄吟,黑龙江呼兰人。1933年与萧军自费出版第一本作品合集《跋涉》。在鲁迅的帮助和支持下,1935年发表了成名作《生死场》(开始用笔名萧红),蜚声文坛。1936年,为摆脱精神卜的苦恼东渡日本,在东京写下了散文《孤独的生活》、长篇组诗《砂粒》等。1940年与端木蕻良同抵香港,不久发表了中篇小说《马伯乐》和著名长篇小说《呼兰河传》。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占领了香港。重病的萧红陷落在九龙,在一所临时医院里去世。这位自传型的、抒情型的女作家,一直沿着反封建的思想道路前进,她用自己那些具有独特风格的优美散文及散文化的小说,丰富了我国现代文坛的花苑。成为中国新文学史上一位有风格的杰出的女作家。主要作品有《生死场》《马伯乐》《呼兰河传》《小城三月》等。 (二)基础梳理 字词清单 舀(yǎo)碟(dié)捆(kǔn)咳嗽(ké)绞肉(jiǎo) 薪金(xīn)校对(jiào)草率(shuài)洗澡(zǎo) 悠然(yōu)吩咐(fēn·fù)揩(kāi)阖(hé) 调羹(gēng)抹杀(mǒ)深恶痛绝(wù) 理解词义 敏捷:(动作、思路等)迅速而灵敏。 安顿:安稳。 工夫:时间(指占用的时间)。 调羹:羹匙。 展然:(心绪)舒展的样子。 忧郁:忧伤愁闷。 存心:心里怀有的念头。 校样:书刊报纸等印刷品印刷前供校对用的样张。 抹杀:一概不计;完全勾销。也作抹煞。 疙瘩:小球形或块状的东西。 白萨萨:文中指玻璃窗发亮了,即天快亮了。 深恶痛绝:厌恶、痛恨到极点。 不以为然:不认为是对的,表示不同意(多含轻视意)。 三、整体感知 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完成以下两个问题:

3 回忆鲁迅先生(节选)

3* 回忆鲁迅先生(节选) 鲁迅先生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毛泽东曾高度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鲁迅先生虽然是文学巨匠,并非高高在上,他周围还是有许多文学青年愿意“亲近”他,著名女作家萧红就是其中的一个。萧红是鲁迅的学生,与鲁迅交往甚多。鲁迅逝世后,萧红写了《回忆鲁迅先生》一文。该文向读者展现了一个血肉丰满、形神兼备鲁迅形象。同时还表现出鲁迅的个性、情趣、魅力、气质,从细微处显示了鲁迅的伟大思想和人格。有人说萧红写这篇文章是带着一个女儿对父亲的崇敬来写的。那么,下面就让我们走进文本去看看日常生活中的鲁迅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吧。 1.识记生字词;了解作者萧红及鲁迅先生的生平事迹。 2.学习精读的方法,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把握关键语句或段落,揣摩品味其含义或作用。 3.学习本文善于从生活琐事中去展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4.了解鲁迅先生智慧、温和、平易近人的另一面性格,体会鲁迅先生生活平凡、为人宽厚、待友真诚的美好品德。 出示鲁迅先生的《自题小像》,请同学们谈谈对鲁迅先生的认识。 原诗:自题小像 鲁迅 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全诗解释:我的爱国之心犹如被爱神之箭所射一般无处可逃,祖国正在风雨飘摇中黯然失色,我把我的心意寄托给人民,然而人民却难以察觉,我誓将我的一腔热血报效我的祖国。 提起鲁迅,总会想起很多词语:深邃、沉重、严厉、倔强、勇毅、果敢……浓黑的一字须,根根向上的头发,吸着烟斗、面目严肃冷峻,这是鲁迅先生留给我们的印象,他似乎“对一切人都怀有忧虑和敌意”,但那却不是他的全部,他活着的时候,周围有许多文学青年愿意“亲近”他,萧红就是其中的一个。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一文,近距离地了解生活中的更真实的鲁迅先生。(出示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节选))》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朗读课文,圈画文中生字词。 (1)注意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咳嗽 ..(ké sou)舀(yǎo)虹.口(hónɡ)调羹.(ɡēnɡ) 绞.肉(jiǎo)腻(nì)阖(hé)校.对(jiào) 疙瘩 ..(ɡē dɑ)揩(kāi)深恶.痛绝(wù) (2)注意下列多音字的读音。 虹口(hónɡ)间断(jiàn)调羹(tiáo)不济(jì)虹间调济 虹(jiànɡ)中间(jiān)调动(diào)济济一堂(jǐ)(3)注意下列形近字的字形。 萧红(xiāo)脾气(pí)揩桌子(kāi)阖家(hé) 潇洒(xiāo)啤酒(pí)楷模(kǎi) 洞箫(xiāo)裨将(pí)和谐(xié)隔阂(hé)

七年级语文下册《回忆鲁迅先生(节选)》教案新人教版 (2)

3 《回忆鲁迅先生(节选)》 【教学目标】 1.识记生字词;了解作者萧红及鲁迅先生的生平事迹。 2.学习精读的方法,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把握关键语句或段落,揣摩品味其含义或作用。 3.学习本文善于从生活琐事中去展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4.了解鲁迅先生智慧、温和、平易近人的另一面性格,体会鲁迅先生生活平凡、为人宽厚、待友真诚的美好品德。 【教学重点】 体会作者通过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 感悟鲁迅先生真实而又丰富细腻的心灵世界。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出示鲁迅先生的《自题小像》,请同学们谈谈对鲁迅先生的认识。 原诗:自题小像 鲁迅 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全诗解释:我的爱国之心犹如被爱神之箭所射一般无处可逃,祖国正在风雨飘摇中黯然失色,我把我的心意寄托给人民,然而人民却难以察觉,我誓将我的一腔热血报效我的祖国。 提起鲁迅,总会想起很多词语:深邃、沉重、严厉、倔强、勇毅、果敢……浓黑的一字须,根根向上的头发,吸着烟斗、面目严肃冷峻,这是鲁迅先生留给我们的印象,他似乎“对一切人都怀有忧虑和敌意”,但那却不是他的全部,他活着的时候,周围有许多文学青年愿意“亲近”他,萧红就是其中的一个。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一文,近距离地了解生活中的更真实的鲁迅先生。(出示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节选))》 二、自主预习 1.作者介绍 萧红(1911—1942),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黑龙江省呼兰县(现哈尔滨市呼兰区)人,原名张乃莹,“萧红”是她发表《生死场》时使用的笔名,另有悄吟、玲玲、田娣等笔名。 1911年,萧红出生于一个封建地主家庭,幼年丧母。1933年,以悄吟为笔名发表第一篇小说《弃儿》。1935年,在鲁迅的支持下,发表成名作《生死场》。1936年,东渡日本,创作散文《孤独的生活》、长篇组

人教语文七年级下册《一单元 : 阅读 3 回忆鲁迅先生(节选)》公开课教案_72

回忆鲁迅先生(节选)教学计划 教学目标: 1、速度课文,梳理文章的内容。 2、自主阅读课文,借助旁批,学习作者浅白质朴的语言和通过细节 描写来刻画人物的写作方法。 3、引导学生学习鲁迅克己待人待客、关爱家人、生命不息、战斗不 止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和梳理文章内容的能力。 难点:思考旁批,学习文章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阅读提示、导入课题。 这是一篇别具一格的回忆文章。作者以女性特有的细腻感觉,捕捉鲁迅先生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琐事,包括日常起居、会见朋友、与家人相处等,以多个片段的形式组合在一起,烘托出一个真实的、富有人情味的、生活化的鲁迅形象,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PPT展示阅读提示,生齐读,就阅读提示提一个问题?有人说提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困难,请留下你们思考的痕迹。 师板书课题《回忆鲁迅先生》(节选) 二、检查预习、了解人物。

1、忆萧红 萧红,中国近现代女作家,民国四大才女之一,被誉为20世纪30年代的文学洛神。 1911年出生于黑龙江省呼兰县一个地主家庭。 1930年为了反抗父母包办的婚姻离家出走。 1933年发表第一篇小说《弃儿》。 1935年,在鲁迅的帮助下,发表成名作《生死场》。 1940年,发表中篇小说《马伯乐》、长篇小说《呼兰河传》。 1942年,病逝于香港,年仅31岁。 补充:鲁迅与萧红的友谊 1934年,萧红在内山书店与鲁迅第一次见面。为了培育萧红,鲁迅甘做春泥,在她的作品中倾注大量心血。他为萧红《生死场》写序言时,对萧红文学创作的特点予以充分肯定。萧红从鲁迅那里,不仅得到了慈父一样的关怀和爱护,也得到导师般的鼓励与教诲。可以说,没有鲁迅的扶持和影响,萧红很难创作出《呼兰河传》《小城三月》等传世之作,更不可能成为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有影响的作家。 2、聊鲁迅 是谁,弃医从文,只为唤醒国人那沉睡的灵魂;是谁,挥洒良知的药水,只为愈合国人心中的创伤;又是谁,用尽一生的时间,渗透这人生百态。 说说你眼中的鲁迅先生。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3回忆鲁迅先生节选同步练习(含答案)

3 回忆鲁迅先生(节选)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咳嗽.(sòu)揩.桌子(kǎi)阖.一阖(hé) B.轻捷.(jié) 抹.杀(mǒ) 白萨.萨(sà) C.草率.(shuài) 调羹.(gēng) 绞肉(jiǎo) D.薪.金(xīn) 校.对(jiào) 弄.堂(lòng)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工夫舀水嘱咐籐椅 B.哀弱筷子明朗不济 C.衣裳攸然阖眼园钟 D.保姆栏杆胡乱招呼 3.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 A.刚刚我不是来过了吗?怎么会好久不见? B.“好久不见,好久不见”。一边说着一边向我点头。 C.我说:“天晴啦,太阳出来啦。” D.青年人写信,写得太草率,鲁迅先生是深恶痛绝之的。 4.修改下列病句。 (1)对传统文化中适合于调理社会关系和鼓励人们向上向善的内容,我们要结合时代条件加以发扬和继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的家乡是浙江绍兴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莫言说自己从小是读着鲁迅、茅盾、郁达夫等作家的作品长大的,尤其是从很多鲁迅的作品中汲取了力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整体感知 5.文中描写了鲁迅的多个生活片段,给你印象最深刻的是哪一个?读了课文以后,你认为这篇回忆性文章有什么独特之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考链接 2018·河北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