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枚简介

袁枚简介
袁枚简介

袁枚简介

袁枚(1716-1797年),清代诗人、诗论家。字子才,号简斋,晚年自号仓山居士,随园主人,随园老人。汉族,浙江钱塘(今浙江杭州)人。袁枚少有才名,擅长诗文,24岁中进士。袁枚是乾隆、嘉庆时期代表诗人之一,与赵翼、蒋士铨合称为“乾隆三大家”。乾隆四年(1739年)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乾隆七年外调做官,曾任沭阳、江宁、上元等地知县,政声好,很得当时总督尹继善的赏识。三十三岁父亲亡故,辞官养母,在江宁(南京)购置隋氏废园,改名“随园”,筑室定居,世称随园先生。自此,他就在这里过了近50年的闲适生活,从事诗文著述,编诗话发现人才,奖掖后进,为当时诗坛所宗。袁枚24岁参加朝廷的科考,试题是《赋得因风想玉珂》,诗中有“声疑来禁院,人似隔天河”的妙句,然而总裁们以为“语涉不庄,将置之孙山”,幸得当时总督尹继善挺身而出,才免于落榜。

著作有《小仓山房文集》;《随园诗话》16卷及《补遗》10卷;《新齐谐》24卷及《续新齐谐》10卷;随园食单1卷;散文,尺牍,随园食单说部等30余种。散文代表作《祭妹文》,哀婉真挚,流传久远,古文论者将其与唐代韩愈的《祭十二郎文》并提。

倡导“性灵说”。主张写诗要写出自己的个性,认为“自三百篇至今日,凡诗之传者,都是性灵,不关堆垛”。主张直抒胸臆,写出个人的“性情遭际”。主张“性灵”和“学识”结合起来,以性情、天分和学历作为创作基本,以“真、新、活”为创作追求,这样才能将先天条件和后天努力相结合,创作出佳品,认为“诗文之作意用笔,如美人之发肤巧笑,先天也;诗文之征文用典,如美人之衣裳首饰,后天也”。主张文学应该进化,应有时代特色,反对宗唐宗宋。他讥讽神韵派是“贫贱骄人”,格调派是“木偶演戏”,肌理派是“开骨董店”,宗宋派是“乞儿搬家”。他也反对沈德潜的“温柔敦厚”说,认为“孔子论诗可信者,…兴观群怨?也;不可信者,…温柔敦厚?也”。主张骈文和散文并重,认为骈文与散文正如自然界的偶与奇一样不可偏废,二者同源而异流,它们的关系是双峰并峙,两水分流。诗歌清新隽永,流转自如。写景诗飘逸玲珑。其中,和他的诗歌主张与风格相似的诗人还有郑燮、赵翼和黄景仁。

袁枚的文学思想有发展的观点,对封建正统文学观点及形式主义思潮有冲击作用。另外,他强调骈文作为美文学的存在价值,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他的诗多叙写身边琐事,多风花雪月的吟哦,缺少社会内容,有些诗趋向艳俗,不免浅薄甚至浮滑。

江苏古籍出版社巳出版《袁枚全集》共八卷。

【年代】:清

【作者】:袁枚

【作品】:湖上杂诗

【内容】:

葛岭花开二月天,

游人来往说神仙。

老夫心与游人异,

不羡神仙羡少年。

【年代】:清

【作者】:袁枚

【作品】:马嵬驿[1]

【内容】:

莫唱当年长恨歌,[2]

人间亦自有银河。[3]

石壕村里夫妻别,[4]

泪比长生殿上多![5]

【注释】:

[1]本文选自《小仓山房诗集》马嵬驿:即马嵬坡,在陕西省兴平县西。安史之乱时,唐玄宗逃到这里,在随军将士的胁迫下,勒死杨贵妃。

[2]长恨歌: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写的一首关于唐玄宗、杨贵妃爱情悲剧的叙事长诗,侧重于同情。

[3]银河:天河。神话传说中,牛郎织女被银河隔开,不得聚会。这两句说:用不到去歌唱当年皇帝妃子的悲欢离合;在人间也有银河,使得千千万万人家夫妻离散。

[4]石壕村:唐代大诗人杜甫的诗篇《石壕吏》中的一个村庄,村里有户人家在唐王朝的暴政下,害得家破人亡。《石壕吏》的历史背景就是安史之乱,即《长恨歌》写到的那个时候。

[5]长生殿:华清宫的一座殿。唐玄宗和杨贵妃有感于牛郎织女被银河分隔,七月七日在殿里海誓山盟。表示永世不分离。这两句说:象石壕村那样的夫妻诀别数也数不清,老百姓的泪水比长生殿上洒的那点泪水多得多了!

译文:

用不到去歌唱当年皇帝妃子的悲欢离合;在人间也有银河,使得千千万万人家夫妻离散。像石壕村那样的夫妻诀别数也数不清,老百姓的泪水比长生殿上洒的那点泪水多得多了。

清代性灵诗派的倡导者,生性疏淡洒脱不喜作官,于壮年辞官,隐居随园,优游自得,不复出仕。一生致力文学,所为诗文,天才横溢,尤工骈体。所著《随园食单》,对于茶叶方面的评述颇为独到,是位知茶爱茶的品茶评茶专家。

袁枚,字子才,号简斋,世称随园主人,浙江钱塘人,生于清康熙五十五年(公元一七一六年)。袁枚英才早发,十二岁入县学,二十四岁中进士,任翰林院庶吉士,大学士史贻直见他所写策论后,称赞他是贾谊再世。袁枚历知溧水、江浦、沭阳、江宁等县,由于贤能爱民,政绩甚佳,深得百姓爱戴。然而他生性疏淡,虽身居庙堂,却心系山林,加上他认为做官是为人民增进幸福,并非只是上司大吏的高等听差,遂于三十三岁即辞官。好友钱宝意作诗颂赞他:「过江不愧真名士,退院其如未老僧;领取十年卿相后,幅巾野服始相应。」他亦作一幅对联:「不作高官,非无福命祇缘懒;难成仙佛,爱读诗书又恋花。」(自嘲)联中表明他「爱书如爱命」的读书志趣及无意于官场中汲汲营营。在《咏筷子》诗中:「笑君攫取忙,送入他人口;一世酸咸中,能知味也否?」他对世人为追逐名利而送往迎来、失去自我的可笑做了深刻的讽刺。

所见古诗

所见 【清】袁枚 牧童⑴骑黄牛, 歌声振⑵林樾⑶。 意欲⑷捕⑸鸣⑹蝉, 忽然闭口立。【注释】 ⑴牧童:指放牛的孩子。 ⑵振:振荡。说明牧童的歌声嘹亮。 ⑶林樾:指道旁成阴的树。 ⑷欲:想要。 ⑸捕:捉。 ⑹鸣:叫。【译文】 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立在树下。【题解】 袁牧(1719~1798),浙江钱塘(今杭州市)人,清代诗人。著有《小仓山房文集》与《随园诗话》等。“所见”,即诗人偶然看到的一幅生活画面。【朗诵指导】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赏析】 野外林阴道上,一位小牧童骑在黄牛背上缓缓而来。也不知有什么开心事儿,他一路行一路唱,唱得好脆好响,整个树木全给他惊动了。忽然,歌声停下来,小牧童脊背挺直,嘴巴紧闭,两眼凝望着高高的

树梢。“知了,知了,知了……”树上,一只蝉儿也在扯开嗓门,自鸣得意地唱呢。正是它把小牧童吸引住了,他真想将蝉儿捉一手呢!这情景,全被诗人看在眼里,写进诗中。诗人先写小牧童的动态,那高坐牛背、大声唱歌的派头,何等散漫、放肆;后写小牧童的静态,那屏住呼吸,眼望鸣蝉的神情,又是多么专注啊!这从动到静的变化,写得既突然又自然,把小牧童天真烂漫、好厅多事的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至于下一步的动静,小牧童怎样捕蝉,捕到没有,诗人没有写,留给读者去想象了。 村居⑴·【清】高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 拂堤杨柳⑵醉⑶春烟。 儿童散学⑷归来早, 忙趁东风放纸鸢⑸。 【注释】 ⑴村居:住在农村。 ⑵拂堤杨柳:杨柳枝条很长,垂下来,微微摆动,像是在抚摸堤岸。 ⑶醉:迷醉,陶醉。 ⑷散学:放学。 ⑸纸鸢:鸢:老鹰。纸鸢:风筝。 【题解】《村居》的作者是清代诗人高鼎。这首诗描写了诗人居住在乡村时见到的春天的景象和放学后孩子们放风筝的情景。早春二

《苔》火了,听听袁枚怎么说

《苔》火了,听听袁枚怎么说 章黄国学祝您新年快乐!阖家幸福~《苔》火了,听听袁枚怎么说 文|张聪大家好,我叫袁枚,字子才,号简斋,因为我写的《随园诗话》实在出名,所以人们更熟悉我“随园老人”这个号。听说我的小诗《苔》在我身后二百二十年忽然被一位支教老师和一群山里孩子给唱火了,有人问我怎么想,我能怎么想!诗写得这么好,不火也难呀!我曾经打趣蔡芷衫的诗是“打油诗”——蔡(菜)子嘛,不打油做什么!(《随园诗话》卷十二)老夫姓袁,袁(原)子的诗啊,当然会具有一种核爆炸般的威力啦!哈哈哈!(这个笑话好像有点冷)有人以为《苔》这样的小诗是一挥而就,很容易写成的,其实并不是这样,我虽然一贯标举性灵,但在创作过程中却是地地道道的“苦吟派”——你们不要笑,我知道你们肯定也是不信,所以早早备下《随园诗话》为证: '余每作咏古、咏物诗,必将此题之书籍,无所不搜,及诗之成也,仍不用一典。常言:人有典而不用,犹之有权势而不逞也。'(卷一) 《漫斋语录》曰:“诗用意要精深,下语要平淡。”余爱其言(这简直就是在赤裸裸地表扬我呀),每作一诗,往往改至三五日,或过时而又改。何也?求其精深,是一半

工夫;求其平淡,又是一半工夫。非精深不能超超独先,非平淡不能人人领解。(卷八) 怎么样?吟得辛苦不辛苦?苦吟,不一定非像陈后山似的,作诗的时候大被子蒙头,呻吟不已(《却扫编》),像老夫这样一面“以众色成文,以兼采为味”(裴松之语),一面又把文字往平淡清浅了改,也算一种辛苦吟诗的功夫了,很像白居易,写了诗拿去向不识字的老妪请教——哦,对了,所以后人也有拿我比白乐天的(李雨村《寄怀瓯北》:“袁赵妣唐白与刘,蒋于长庆仅元侔。”),当然,这都是别人说,我自己还是要低调。记得当年有位汪孝廉拿诗来给我看,我说你这诗别人都读不懂呀!汪孝廉说:“我的诗得五百年后才有人读得懂。”——可笑,这样一味晦涩的诗,想流传五天都困难,还说什么五百年呢。你看,二百多年过去了,被人们传唱火了的还是我清浅易解的小诗《苔》吧? 额,忘了,低调,低调!当然,这首诗能火,一面是我自己确实写的不错,另一方面也在于演唱者和听众对这首诗别有会解。当年我曾极力称赏外甥王健庵咏落花两句诗——“看他已逐东流去,却又因风倒转来”,有人就质疑我,道:“这话连小孩都说得出,有啥可称赏的?”我说——在甥作诗时未必果有此意,而读诗者不可不会心独远也。不然,《诗》称“如切如磋”,与“贫而无谄”何干?《诗》称“巧笑倩兮”,与“绘事后素”何干?圣人许子夏、子贡“可与

袁枚性灵说的形成

袁枚“性灵说”的形成 在我们着手讨论袁枚“性灵说”之前,似乎有必要对它产生的基础、根源等问题先进行一番调查。一方面是因为我们人类喜欢追根溯源的良好品德使然;一方面则因为我们长期养成的思维定性所造成的。我们知道,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到了清代时已是历经数迁了,各种形态的诗论结晶有着相当丰厚的历史积淀,不管在研究领域、方式方法,还是理论体系上,都使传统的文学研究达到了成熟的状态。在这种大坏境之下,袁枚竟然还能蝉蜕于传统模式的躯壳,提出具有个性解放色彩的“性灵说”,开一代诗风,不能不令人钦佩。究其原因,“性灵说”的形成不仅得益于前代进步的哲学思想,还与袁枚自身的现实际遇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第一节哲学理论渊源 从理论建构上看,袁枚虽未形成自己自立自足的完整思想理论体系,但其诗论中所彰显的对传统的反叛精神却有力地阐说着其思想的进步性,这与前人的进步哲学思想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袁枚“性灵说”的思想基础,可以从近因和远因两方面来理解。 哲学方面的近因,指的是晚明时期泰州学派和康熙时期颜元、戴震等人的影响。泰州学派又称“王学左派”,他继承了王阳明的心学思想,坚持自我,保留个性,努力将自身生命价值把握在自己手中,引领了当时的思想解放的潮流。嵇文甫先生曾评价道:“泰州学派是王学的极左派,王学的自由解放精神,王学的狂者精神,到泰州学派才发挥尽致”。[1]袁枚的思想受泰州学派的影响极为明显,突出地表现为,他汲取了其“狂者精神”,于个性气质上表现出一种“狂”气来,其诗论中也难免也会外现出一种特立独行的个性思想。他在《邛州知州杨君笠湖传》中自我剖析道: 君与余为总角交,性情绝不相似。余狂,君狷;余疏俊,君笃诚。[2] 这里的“性情”与个性之义相通,袁枚毫不隐晦自己“狂”、“疏俊”的性格特征,自由地表达出不受礼教牵绊的独立意识,不可不谓之狂人。公开以“异端”自居的泰州学派成员李贽,其“童心说”也对袁枚思想产生过很大的影响。李贽认为,人一生下来,就应该有一种单纯朴素的心地,即为“童心”: 夫童心者,真心也。若以童心为不可,是以真心为不可也。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3]

高中语文课外古诗文袁枚《随园四记》原文及翻译

袁枚《随园四记》原文及翻译 袁枚 原文: 人之欲,惟目无穷。耳耶,鼻耶,口耶,其欲皆易穷也。目仰而观,俯而窥,尽天地之藏,其足以穷之耶?然而古之圣人受之以观,必受之以艮。艮者止也。“于止知其所止”,黄鸟且然,而况与人! 园悦目者也,亦藏身者也。人寿百年,悦吾目不离乎四时者是,藏吾身不离乎行坐者是,今视吾园,奥如环如,一房毕复一房生,杂以镜光,晶莹澄澈,迷乎往复,若是者于行宜。其左琴,其上书,其中多尊罍玉石,书横陈数十重,对之时倜然以远,若是者于坐宜。高楼障西,清流洄洑,竹万竿如绿海,惟蕴隆宛暍之勿虞,若是者于夏宜。琉璃嵌窗,目有雪而坐无风,若是者与冬宜。梅百枝,桂十余丛,月来影明,风来香闻,若是者与春秋宜。长廊相续,雷电以风,不能止吾足,若是者与风雨宜。是数宜者,得其一差强人意,而况其兼者耶? 余得园时,初意亦不及此。二十年来,庸次比耦,艾杀此地,弃者如彼,成者如此。既镇其甍⑴矣,夫何加焉?年且就衰,以农易仕,弹琴其中,咏先王之风,是亦不可以已乎?后虽有作者,不过洒?之事,丹垩之饰,可必其无所更也! 丙戌三月记。 注释:⑴甍:房屋、屋脊。 译文: 在人的欲望之中,只有眼睛是没有穷尽的。耳朵、鼻子、嘴巴,它们的欲望都是很容易满足的。眼睛向上观看,向下窥视,能够看尽天地之间的事物,但是这些足以满足眼睛的欲望吗?然而古代的圣人把观看东西这一能力赋予眼睛,也一定会把“艮”授予它。“艮”就是停止。“黄鸟寻找栖息之地,它知道在哪里停下栖息”,黄鸟尚且如此,何况是人呢! 园子是用来愉悦眼睛的,也是用来栖身的。人的寿命不过百年,能够愉悦眼睛而又与四季分不开的是园子,能够寄居一身而又不免行走的是园子。如今看我的随园,幽深回环,一间房子看完,一间房子又接着出现,园中参杂着像镜子反射一样的光线,给人晶莹剔透的感觉,往来其间,甚感着迷。像这样的情况,随园是适合行走的。房中左置琴,上置书,又摆放一些酒具玉石,书本累积有几十层,面对着这些,内心超然物外。像这种情况,随园是适合静坐的。高楼遮挡园子西面,清流回旋湍急,万竿翠竹犹如绿海一般,在这里不用担心盛夏酷暑。这种情况是适合夏季居住的。透明的玻璃装在窗上,坐在屋中眼睛可以看到落雪却感觉不到寒风,这种情况是适合冬季居住的。园中百枝梅花,十余丛桂花,月光入射,花影分明,微风吹过,可闻花香。这种情况适合是适合春秋两季居住的。长廊相接,风雨雷电交加,也不能阻止我行走。这种情况是适合风雨之时游玩的。这几种适宜居住、游览的条件,得到其中一个,便能基本满足人的需求,更何况全部占有的人的? 我刚得到这座园子的时候,一开始也想不到这些。二十年来,多次与人合作,清扫园子,抛弃了一些,也修建了一些。已经在房梁上加盖了屋顶,我还能再加些什么呢?年高近衰,放弃仕途从事生产,在园中弹琴,吟咏先王的美好品德,这也不能够停止吧?后代即使有修造随园的人,也不过是做些修建水坝,粉刷墙壁之类的事,随园必定没什么大的变化。 乾隆三十一年三月记。

浅析《子不语》中的鬼形象【文献综述】

毕业论文文献综述 汉语言文学 浅析《子不语》中的鬼形象 袁枚的《子不语》是明清志怪小说中的佳作,曾一度与《聊斋志异》、《阅微草堂笔记》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袁枚作文自成一家,与纪晓岚齐名,被人们称为“南袁北纪”。《子不语》的正集大约成书于乾隆五十三年前,后来又有些陆续的篇章,汇为续集。《子不语》又名《新齐谐》,取意于《论语》所谓“子不语怪、力、乱、神”,表明所记正是孔子所“不语”者。后来作者发现元人新部中已有此书名,于是改书名为《新齐谐》,源于庄子《逍遥游》中的“齐谐者,志怪者也”。 作者袁枚的文学成就主要在他的诗歌与“性灵说”,以至于忽略了对他的小说研究。因此,前人对明清志怪小说的研究主要放在《聊斋志异》与《阅微草堂笔记》等,对袁枚的《子不语》一书相对薄弱。前人们对《子不语》一书的研究,大致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从当时的社会背景出发,对袁枚《子不语》中每个故事的内在含义入手,探析《子不语》的思想价值,以及由此反映出来的思想情趣。在王英志《袁枚<子不语>的思想价值》一文中,作者王英志就从“人不怕鬼,人可胜鬼”,“不喜佛道,不信风水”,“嘲讽理学,鼓吹情欲”,“抨击吏治,褒扬循吏”,“贬斥八股,批办科举”等思想方面做了具体深入的探讨,从而深入的揭露作者袁枚的思想倾向,与《子不语》一书的思想价值。还有杨海凤的《袁枚<子不语>研究》一文中,就先从袁枚的小说观,鬼神观做了了解与阐述,进而揭示了《子不语》的深刻思想内容,包括:“揭露吏治败坏,企盼清明社会”,“理智批判科举,追求真才实学”,“反对理学禁欲,肯定人的真性情”,“崇尚传统美德,达观面对生死”,这些文章都从袁枚的思想等方面入手,深刻的揭示了《子不语》一书的深刻思想,对本文更深刻的探析书中鬼形象有很大的帮助与指导。 二、本文的重点是从《子不语》一书中的鬼形象入手,那么就要深入的了解形象与鬼形象等问题,郑炜华的《鬼形象的起源及其在志怪小说中的演变发展概谈》一文中就鬼形象的一些问题做了详细介绍,例如鬼的概念很早就存在了,他也指出各民族都有自己的鬼文化,并且鬼形象与鬼府之闻等都给文学的创作提供了素材,并且他们在创作中又不断的丰富了鬼府的祥貌。他在文中指出袁枚的《子不语》、沈起凤的《谐铎》、《聊斋志异》中的鬼形象“却不完全是在原来迷信意义上的因袭,而是弃其内质而存其形态,作为文学幻想的审美方式和表现方法用于小说创作中”,在程章灿《画鬼——“读鬼书”》

试论袁枚“性灵说”的基本内涵

试论袁枚“性灵说”的基本内涵 人文学院陈勇指导老师张晚林 摘要:“性灵说”,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史上极为重要的一个审美理论。“性灵”一词最早出现于南朝刘宋。范泰、谢灵运、何尚之、颜延之率先使用。明代,经李贽和“公安三袁”等人的不懈努力,到清代的袁枚时,发展成为一套理论性强、又适合文学批评与创作的内涵丰富的审美理论。它与神韵说、格调说、肌理说并为清代前期四大诗歌理论派别之一,形成了一套包括真情,个性,诗才三个方面的比较完整的诗论体系。本文梳理了“性灵说”的历史渊源,并着重论述袁枚“性灵说”的基本内涵。 关键词:袁枚;性灵;真情;个性;诗才 Simple analyse the basic intension on“The Theory of Native Sensibility” of Yuan Mei School of humanism and socialism :Chen Y ong Director: Zhang wanlin Abstract:" the theory of native sensibility ”, it is an extremely important aesthetic theory in the theory history of Chinese classic literature. “the native sensibility”appear on the Southern Dynasties Song Liu first. Fan Tai , Xie Linyun , He Shangzhi, whom face prolong take the lead in using. Ming Dynasty, pass gift presented to a senior at one's first visit as a mark of esteem Li Zhi and "Gong An Three Y uan " untiring efforts of people, Y uan Mei,in Qing Dynasty, develop into a theory strong , meaningful aesthetic theory suitable for literary criticism and creating again. It and the theory of romantic charm , the theory of style , the theory of skin texture to be and one of the theory groups of four major poems of earlier stage of Q ing Dynasty, having formed a suit of true feelings of including, individual character , just more intact poem of three respects talks about the system in the poem. This text comb historical origin of " the theory of native sensibility ", expound the fact basic intension that " the theory of native sensibility " of Y uan Mei emphatically. Key Words:Y uan Mei; the native sensibility ; True feelings ; Individual character ; talent and learning

某某生平简介

***同志生平简介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各位亲朋好友,同志们: 今天,我们怀着十分沉痛的心情,在这里为***同志举行遗体告别仪式,沉痛悼念***同志奋斗的一生,以寄托我们的哀思。 ***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11年8月9日(农历2011年7月10日)中午12时去世,享年79岁。 ***同志于1933年8月1日生,1956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9年2月至1949年6月,在普宁南阳山副官处工作,任勤务员;1949年6月至1950年11月,在普宁县九团供管科工作,先后任事务长、缝衣所保管; 1950年11月至1952年2月,参加南阳山老六区土改队,任总务长;1952年2月至1953年4月,在普宁县农村经济调查队工作,任副组长;1953年4月至1957年9月,在梅林十二区公所(梅林大乡)工作,先后任统计、生产助理;1957年9月至1963年6月,在南阳山公社计委会工作,先后任中心统计、主办;1963年6月至1968年9月,在梅林公社工作,任党委办公室副主任;1968年9月至1971年10月,先后参加普宁县毛泽东同志宣传大队(驻大坪)、“五七”干校;1971年10月

至1984年11月,在船埔公社工作,先后任生产助理、党委(革委)办公室主任、党委委员、革委会副主任、宣传委员;1984年11月至1993年9月,在普宁县(市)人大办工作,任干事(副科级);1993年9月,在普宁市人大办光荣离休。 在***同志因病住院期间,其家人及子女,竭尽全力悉心关照,精心护理,尽力求医,多方邀请专家诊治;市人大常委会领导也多次过问、办公室同志时常关照探视,总是盼望他能早日康复、健康长寿,怎奈药石无效,回天无力。 ***同志的一生,是勤勤恳恳的一生,任劳任怨的一生,无论在那个工作岗位上都是一心一意工作,毫无怨言,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敬业爱岗,默默奉献。他重视理论学习,始终坚持研究和实践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始终在政治上、思想上、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他坚持实事求是,坚持真理,公道正派,襟怀坦白,清正廉洁,生活俭朴,严于律己,始终保持人民公仆的本色,在同事戚友中享有较高威望、良好口碑。他对儿女从严教导,以父亲博大,宽厚的胸怀,影响着儿女们的为人,为事;更为自己,为党,为人民培养出了好儿女。 ***同志在他工作的岗位上,认真负责,一丝不苟,获得了很多荣誉,曾多次被上级评为先进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 ***同志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是为党

所见古诗_所见袁枚

所见古诗_所见袁枚 本文是关于诗词名句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所见古诗_所见袁枚 《所见》 作者:袁枚 牧童骑黄牛, 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 忽然闭口立。 作者简介: 袁枚(1716——1797)清代诗人、散文家。字子才,号简斋,晚年自号仓山居士、随园主人、随园老人。汉族,钱塘(今浙江杭州)人。乾隆四年进士,历任溧水、江宁等县知县,有政绩,四十岁即告归。在江宁小仓山下筑筑随园,吟咏其中。广收诗弟子,女弟子尤众。袁枚是乾嘉时期代表诗人之一,与赵翼、蒋士铨合称“乾隆三大家”。 注释: 1、牧童:指放牛的孩子。 2、振:振荡。说明牧童的歌声嘹亮。 3、林樾:指道旁成阴的树。 4、欲:想要。

5、捕:捉。 6、鸣:叫。 译文: 牧童骑在黄牛背上, 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 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 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立在树下。 赏析: 野外林阴道上,一位小牧童骑在黄牛背上缓缓而来。也不知有什么开心事儿,他一路行一路唱,唱得好脆好响,整个树木全给他惊动了。忽然,歌声停下来,小牧童脊背挺直,嘴巴紧闭,两眼凝望着高高的树梢。“知了,知了,知了……”树上,一只蝉儿也在扯开嗓门,自鸣得意地唱呢。正是它把小牧童吸引住了,他真想将蝉儿捉一手呢!这情景,全被人看在眼里,写进诗中。诗人先写小牧童的动态,那高坐牛背、大声唱歌的派头,何等散漫、放肆;后写小牧童的静态,那屏住呼吸,眼望鸣蝉的神情,又是多么专注啊!这从动到静的变化,写得既突然又自然,把小牧童天真烂漫、好厅多事的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至于下一步的动静,小牧童怎样捕蝉,捕到没有,诗人没有写,留给读者去体会、去遐想、去思考。 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

古诗《所见》赏析

古诗《所见》赏析 沉郁 所见 牧童骑黄牛, 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 忽然闭口立。 夏天的傍晚,太阳已不那么刺眼,放出柔柔的光。树林深处,远远地望见一个身影,噢!那是放牛的牧童。瞧,他戴着斗笠,身穿黄色的无扣马夹,那件亚麻布马夹对他来说确实挺合身的,一件短得不能再短的短裤,上面还有许多补丁,这大概是他哥哥们穿剩下的。赤着脚丫的他,坐在摇摇晃晃的牛背上,那模样就像是田里顺风摇摆的稻谷,悠悠颤颤的。他的精神很好,口里还唱着:“走在山间的小路上,暮归的老牛是我同伴……”这歌声配上鸟儿的鸣叫和蝉儿的哼唱,成了一组悠远、令人心情舒爽的歌,在辽阔茂密的大树林里隐隐回荡,回荡…… 树上,有一两只蝉儿在“知了,知了”地叫着,那身黑油油的“燕尾服”使本身“海拔不高,体积不大”的蝉儿显得更加瘦小,不经意,还真难以发现它的存在。那牧童手中摇晃的柳条儿忽然停止了舞蹈,静静地呆着,那头黄牛也乖乖停下了,牧童的眼睛久久地盯着树上的蝉儿,他想抓住它。 爸爸在他年幼时去世了,家里靠妈妈养活,家里的哥哥们要娶媳妇,现在正缺钱。听说药店里一个铜板换一只蝉,我去抓几只,补贴家用。他麻利地滑下牛背,把牛拉到附近有草的地方拴上,然后一跳一跳地来到树前。他找好角度,猫着腰,轻手轻脚地靠近蝉儿,兴奋地哼了一句“呜”。那蝉儿听了,没等牧童将它逮住,就飞上了树梢,更高了。牧童吸取了教训,屏住呼吸,纵身一跃,跳上树枝。那树叶发出“沙沙”的响声,他赶紧学鸟儿叫了几声,像是鸟儿离开树枝发出的声音。他小心翼翼地移动着,近了,近了,更近了。他控制住自己的兴奋,慢慢伸出手,缓缓地在蝉儿的上空落下,在快要合拢的时候加快了速度,眨眼功夫,蝉儿已在他的手心里悲惨地鸣叫了。他露出了笑脸,将蝉儿放进牛背上用杂草编的蟋蟀笼里,挂在腰间。牧童跳上牛背,在夕阳的余辉中唱着“走在山间的小路上,牧童的歌声在荡漾……”歌声比刚才更响了,歌里透着自豪。

浅论柳宗元散文特色

浅论柳宗元散文特色 一 自唐至清,传统的儒学家对参加“永贞革新”都持否定态度。说他“不义”者有之,骂他“小人”者有之。清人秦笃辉说:“后世讲道学者,每以苛刻论人,而不惟其实,不求其允。今之集矢于子厚,盖犹万口一声。”(《平书》卷七)尽管人们对他的政治态度“一例贬之”(同上),对他的成就尤其是成就却交口称赞,给予很高的评价。唐人韩愈说柳文“表表愈伟” ( 《祭柳子厚文》,《韩昌黎集》卷一 ) ,“雄深雅健” ( 刘锡《〈唐故柳州刺史柳君集〉序》引韩愈语,《刘梦得文集》卷二十三 ) ;刘锡说柳文“焉如星丽天,而芒寒色正” ( 《〈唐故柳州刺史柳君集〉序》,同上 ) ;《旧唐书·柳宗元传》谓柳文“下笔构思,与古为,精裁密致,若珠贝”。宋人田锡说柳文“纬地经天” ( 《题罗池庙碑阴文》,柳宗元《河东先生集》附录卷上 ) ;穆修认为“至韩、柳氏起,然后能大吐古人之文,其言与仁义相华实丽不杂” ( 《河南穆修公集》卷二 ) ;梅尧臣说“其言星斗,百岁犹比晨” ( 《永州守王公糙寄九岩亭记,云此地疑是柳子厚所说万石亭也。因为二百言以答,愿当留咏》,《宛陵先生集》卷三十七 ) ;欧阳修说柳文“出语多崔嵬” ( 《永州万石亭》,《欧阳文忠公文集》四《居士集》卷四 ) ;苏轼“流转海外……惟一集、柳子厚诗文数册,常置左右,目为二友” ( 《东坡续集》卷七 ) :吕南公谓“扬雄至元和干百年间,而后韩、柳作……而前此中间寂寞,无足称” ( 《与江秘校论文书》,《园集》卷十一 ) ;朱熹说“今日要做好文者,但读《史》、《汉》、韩、柳,而不能,便请老僧头去” ( 《朱子语类》卷一百三十九 ) ;晏殊认为“横行阔视于缀述之场者,子厚一人而已” ( 陈善《扪虱新语》卷九引晏殊语 ) :沈晦谓柳文“简古雅奥,不易刊削” ( 四明新本柳文后序,《增广注释音辩唐柳先生集》附录 ) ;李说柳宗元“文章光艳,为万世法” ( 柳州旧本柳文后序,同上 ) ;高似孙说柳文“卓伟精致” ( 《纬略》卷三 ) :罗大经说“柳子厚文章精丽” ( 《鹤林玉露》卷十四 ) 。明人叶子奇认为“三百年中,能文者不千余家,专其美者,独韩、柳二人而己” ( 《谈篇》,《草木子》卷四 ) ;茅坤说柳文如“偏锐师,骁勇突击,沙背水,出奇制胜,而刁斗仍白森严” ( 《柳文引》,《唐宋八大家文钞》卷 首 ) ;杨继益把柳文与“六经”、《左传》、《庄子》、《史记》并提 ( 见《斋内言》 ) 。清人张伯行谓柳文“卓然不愧大家之称,流传至今而不朽” ( 《〈唐宋八大家文钞〉序》,《唐宋八大家文钞》卷首 ) ;袁枚认为柳文“奥博无涯涣” ( 《答友人论文第二书》,《小仓山房文集》卷十九 ) :孙谓柳文“驱驾气势,掀雷扶电,撑抉于天地之,与昌黎倡和千古” ({ 山晓阁选唐大家柳柳州全集》评语,卷头语 ) :黄式三认为“唐之文,韩、柳二子为冠,定论也” ( 《读柳子厚文集》,《儆居集读子集》一 ) :刘熙载谓“柳文如奇峰异嶂,层见叠出” ( 《艺》卷一 ) 。这说明柳文在唐代及唐以后历代都备受推崇。历史上“韩柳”并称,韩文、柳文,不仅是唐文之冠,而且是唐以后历代散文的典范,其影响不亚于“六经”、《左传》、《庄子》、《史记》。 柳宗元的著作,最早由刘锡编成《唐故柳州刺史柳君集》,可惜早已失传。南宋以后,历代柳集版本众多,流传较广的有《新刊增广百家详补注唐柳

生平简介范文

xxx 同志生平简介同志们: 今天,我们怀着极其沉痛的心情,追忆xxx 同志为党为人民辛勤工作的一生,寄托我们的哀思……XXXX 年XX 月XX 日(农历XXXXXX)XX 点,xxx 同志因病治疗无效,不幸与世长辞,享年XXXX 岁。 xxx 同志XXXX 年XX 月XX 日出生于XXXXXXXX。XXXX 年XX 月参加工作。XXXXX 年XXX 月至XXXX 年XX 月在XXXXXXX 工作;XXXX 年XX 月至XXXX 年XX 月在XXXXXX;XXXX 年XXXX 月至XXXX 年XX 月在XXXXX;XXXX 年XX 月至XXXX 年XX 月在XXXXXX;XXXX 年XX 月至XXXX 年XXX 月在XXXX 工作;XXXX 年XXXX 月退休。 xxx 同志是一位优秀的XXXX。 她从事XXXX 工作近XXXX 年,始终忠诚于党的XX 事业。任教期间,xxx 同志多次被市、乡、校评为XXXX。无论是在XXXX,X 都能以XX 为家,以XX 事业为中心工作,一心一意为XX 的发展出谋划策、出力流汗;X 长期奋斗在XX 事业的第一线,默默耕耘,任劳任怨,以扎实的XX 能力和科学的管理水平为XX、为XX 培养输送了一批批优秀的人才。X 一心为XX 的工作作风赢得了广大XX 和社会的好评。 xxx 同志是一位出色的XXXX。X 在我市X作文XXX 组建时调入,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了由XXXX 工作者向XXXX 的转型,适应了新的工作环境,连续工作XXXX 年直至退休,参与和见证了我市XXXX 的艰难历程。工作中,她忠于职守,勤勉认真,不断学习,认真贯彻党和政府关于企业改制和体制改革的方针政策;X 身体力行,调查研究,与基层干部职工打成一片,长期工作在企业改制第一线,凭着坚强的毅力和吃苦耐劳的精神为我市的XXXX 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xxx 同志在家是一位好XX、好XX。X 家较为贫寒,父亲长期工作在外,家中XX,一家XX 人,身为XX,她比同龄人涉世较早,自小便与母亲分担起家庭重任。成家立业后,含辛茹苦,养育XX,对子女从严教育,严格要求,XX 个个好学上进,勤奋努力,他们先后进入大学深造,相继参加工作,成为了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xxx 同志生活简朴,意志坚韧,是我们学习的榜样。XX 为人正派,办事公道,严于律己,光明磊落,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直至退休后,仍然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关心我市的社会发展事业。 我们追忆xxx 同志,就是要化悲痛为力量,学习XX 那种勤勤恳恳、忘我工作的奉献精神;学习XX 那种不屈不挠,乐观向上,勇往直前的坚强毅力;学习XX 那种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优良作风;学习XX 在家做一个好儿女、好母亲、好家长,在社会做一个好公民、好教师、好干部。我们要像XX 那样,努力学习,勤奋工作,积极进取,默默奉献,以此来告慰xxx 同志在天之灵!xxx 同志安息吧!XXXX 年XX 月XX 日

袁枚《所见》诗意及赏析

袁枚《所见》诗意及赏析 导读:《所见》原文 牧童①骑黄牛, 歌声振②林樾③。 意欲④捕⑤鸣⑥蝉, 忽然闭口立⑦。 注释 ①牧童:指放牛的孩子。 ②振:振荡;回荡。说明牧童的歌声嘹亮。 ③林樾(yuè):指道旁成阴的树。 ④欲:想要。 ⑤捕:捉。 ⑥鸣:叫。 ⑦立:站立。 《所见》诗意 牧童骑在黄牛背上, 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 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 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立在树旁。 《所见》赏析 这首诗的第一句平平而起,不着痕迹。第二句调子突然高昂,旋

律突然加快,从而形成一个高潮。一二句描写了小牧童的天真活泼、悠然自得的'可爱模样和他的愉快心情,“骑”字直接写出了牧童的 姿势,“振”字则间接点出他的心情。通过“骑”和“振”两个动词,把牧童那种悠闲自在、无忧无虑的心情和盘托了出来。他几乎完全陶醉在大自然的美景之中,简直不知道世间还有“忧愁”二字。正因为心中欢乐,才不禁引吭高歌,甚至于遏行云,“振林樾”。 三四句仍然是继续描写神态。第三句是过渡,是作势。写牧童的心理活动,交代了他“闭口立”的原因,也是全诗的转折点。第四句,急转直下,如千尺悬瀑坠入深潭,戛然而止。“忽然”一词,把这个牧童发现树上鸣蝉时的惊喜心情和机警性格栩栩如生地表现了出来。“忽然”发生了变化:由响而静、由行而停,把小牧童闭口注目鸣蝉的瞬间神态写得韵味十足。而“闭”和“立”两个动词,则把这个牧童天真的神态和孩子式的机智刻划得淋漓尽致。全诗纯用白描手法,紧紧抓住小牧童一刹那间的表现,逼真地写出小牧童非常机灵的特点,让人倍觉小牧童的纯真可爱。 这是一首反映儿童生活的诗篇,诗人在诗中赞美了小牧童充满童趣的生活画面。诗人先写小牧童的动态,那高坐牛背、大声唱歌的派头,何等散漫、放肆;后写小牧童的静态,那屏住呼吸,眼望鸣蝉的 神情,显得特别专注。“此时无声胜有声”。这从动到静的变化,写得既突然又自然,把小牧童天真烂漫、好听多事的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这首诗正是在这种起伏变化中获得了巨大的艺术效果。诗的语

袁枚性灵说

摘要:袁枚在他的《随园诗话》中系统阐释了“性灵说”的诗歌理论。从创作主体出发提出了真情论、个性论和诗才论三个要素。他认为诗歌创作的根本就是表现性情,诗人之情不但要真,还要有个性,同时还必须具备表现性灵的诗才,能自然有如“天籁”地描写出富于生气的形象,以生动地抒写性灵。 关键词:袁枚性灵说真情个性诗才 袁枚,字子才.号简斋,人称随园先生,钱塘(浙江省杭县)人,生于清康熙五十五年(1716),殁于嘉庆二年(1797),终年82岁,他一生经历了康、雍、乾、嘉四朝,在乾嘉诗坛驰骋近五十个春秋,是清代中叶最富有个性和才情的文学家,诗居“乾嘉三大家”之首,他和他的“性灵说”风靡一时,并对后世影响深远。 袁枚是一个独来独往的人,是一个思想解放的人。他做古文不归附桐城派,他讲考据不附和吴派和皖派,因此,他作诗更不喜欢集于沈归愚的旗帜下。他处处在表现自己,他有他自己一贯的思想。因此,他不讲理学,不讲佛学,以及不信任何阴阳术数,他要成他自己的家数,所以不为传统思想所束缚,所以不随时风众势转移[1](P530)。袁枚就是在这种思想基础上建立了他的性灵说。 袁枚“性灵说”的诗歌理论从创作主体出发提出了真情论、个性论和诗才论三个要素,认为诗歌创作的根本就是表现性情,诗人之情不但要真,还要有个性,同时还必须具备表现性灵的诗才,能自然有如“天籁”地描写出富于生气的形象,以生动地抒写性灵。 真情论 袁枚认为,真情是诗人创作的首要条件。他在《答曾南邨论诗》中曰:“提笔先须问性情”,明确地把“性情”置于诗人创作之“先”的首要条件的地位:有性情方可挥毫,无性情则请搁笔[2](P64)。 袁枚特别强调性情,这与晚明以来推崇真情有很大关系。明末李贽就曾提出“童心说”,认为“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若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袁枚倡导“赤子之心”,而世上也只有刚出生的婴儿是所谓的“赤子之心”,刚出生的婴儿犹如一张一尘不染的白纸,他的情感是天真的、纯洁的,是世上最真实的情感。袁枚就是用这种真心实情来反对虚情假意。他认为用真情抒写文章,才有好的作品产生。他在《言诗》中曰“情至不能已,氤氲化作诗。屈原初放日,蔡女未归时。得句鬼神泣,苦吟天地知。此中难索解,解者即吾师。”诗用屈原、蔡琰作比。屈原一片忠心被逐,其悲愤凄凉之情可想而知,正是这种“初放日”的坎坷遭遇,才有了《离骚》的问世。而《离骚》也正是由于是屈原真情与血泪的凝聚,才流芳千古。蔡琰远离故土,身处胡地时,心中激荡的是“思归”之情,这种情不仅真,而且切,于是便有《悲愤诗》的诞生,令后代远离故土的游子读之潸然泪下。二人都是在情不能已的状态下而写下了心中话,于是这样的创作才有了“鬼神泣”,“天地知”的巨大感染力。 袁枚强调真情,认为真情是诗歌表现的主要内容。“诗写真情,惟吾所适”,他认为诗的艺术应该是容纳真实思想和真实感情的优美形式。

2019年整理--某某同志生平介绍(悼词)_0

某某同志生平介绍(悼词) 某某同志生平介绍 某某同志是某市某单位职工,中国共产党党员,因车祸抢救无效,于某年某月某日下午n时n分在某医院不幸逝世,终年n岁。 某某同志某年某月某日出生于某市,某年某月参加工作,某年某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某年某月至某年某月在某市某学校读书,毕业后分配到某单位工作,某年调至某市某单位,某年某月任某职务,某年某月兼任某科科长。某年某月因年龄关系任某科主任科员。 某某同志热爱社会主义、热爱中国共产党,拥护党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始终与党中央保持一致。某某同志工作一贯认真负责、勤奋踏实、吃苦耐劳,重活累活抢着干,从不计较个人得失,兢兢业业工作,踏踏实实做人。在担任某科负责人期间,他加强管理,经常深入一线,主动做好服务,积极做好后勤保障;某某同志坚持以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廉洁自律,勤俭持家,对上级交办的各项任务不折不扣完成,对职工求助热情,在一些重大或突击性的任务中总能见到他的身影。从中层职务退下来后,他积极帮助和扶持年轻同志,并仍然忙碌在后勤工作第一线;他为人正直、热情直爽,团结同志,乐以助人,他为单位的建设和发展,特别是为某单位的某项工作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他的工作得到了单位领导和职工的一致好

评,先后多次被评先进工作者。 某某同志的一生,是兢兢业业、努力工作的一生,某某同志的逝世,使某市某单位失去了一位好职工,我们失去了一位好同志。今天,我们怀着十分悲痛的心情,沉痛悼念某某同志,并对某某同志的家属表示深切的慰问! 某某同志与我们永别了,我们要化悲痛为力量,让我们同心同德,团结一致,为某项事业的发展,为党和国家的现代化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 今日二位新人完美结合,让我们衷心地为他们祝福,为他们祈祷,为他们欢呼,为他们喝彩,让我们以最热烈地掌声,祝福幸福的新郎新娘,祝愿他们的生活象蜜糖般甜蜜,他们的爱情象钻石般永恒,他们的事业象黄金般那样灿烂。两位新人志同道合,从相识、相知到相爱,直到今天步入婚姻的殿堂,是缘、是份把他们两颗纯洁的心相撞在一起,可谓“花开并蒂、珠联壁合、佳偶天成”;是情、是爱把这对心心相印的新人结合得甜甜蜜蜜,融合得恩恩爱爱。我想,此时此刻,我们的新郎,要比平时任何一个时候更感受到真正的幸福,更显得英俊潇洒;而我们的新娘要比平时任何一个时候更感到内心的激动,更显得楚楚动人和漂亮温柔,大家一起说--是不是(掌声)。当然,在此时此刻,我想还有两对夫妻是最激动最高兴的,那就是对新郎、新娘有养育之恩的父母。 各位来宾,亲爱的朋友们,在这美好的夜晚,让我们为这对幸福的

袁枚《落花诗》十五首

袁枚《落花诗》十五首 一 江南有客惜年華,三月憑欄日易斜。春在東風原是夢,生非薄命不為花。仙雲影散留香雨,故國臺空賸館娃。從古傾城好顏色,幾枝零落在天涯? 二 也曾開向鳳皇池,去住無心鳥不知。掃逕適當風定後,卷簾可惜客來時。肯教香氣隨波盡,尚戀春光墜地遲。莫訝旁人憐玉骨,此身原在最高枝。 三 風雨瀟瀟春滿林,翠波簾幕影沉沉。清華曾荷東皇寵,漂泊原非上帝心。舊日黃鸝渾欲別,天涯綠葉半成陰。榮衰花是尋常事,轉為韶光恨不禁。 四 小樓一夜聽潺潺,十二瑤臺解珮環。有力尚能含細雨,無言獨自下春山。空將西子沉吳沼,誰贖文姬反漢關。且莫啼烟兼泣露,問渠何事到人間。 五 不受深閨兒女憐,自開自落自年年。青天飛處還疑蝶,素月明時欲化烟。空谷半枝隨影墮,闌干一角受風偏。

佳人已換三生骨,拾得花鈿更黯然。 六 后土難埋一瓣香,風前零落曉霞妝。丹心枉自填溝壑,素手曾經捧太陽。疏雨半樓人意懶,殘紅三月馬頭忙。莫嫌上苑遮留少,宰相由來鐵石腸! 七 似欲翻身入翠微,一番烟雨寸心違。粗枝大葉無人賞,落月啼鳥有夢歸。垂釣絲輕飄水面,踏青風小上春衣。勸君好認瑤臺去,十二湘簾莫亂飛。 八 玉顏如此竟泥中,爭怪騷人唱《惱公》?茵溷無心隨上下,尹邢避面各西東。已含雲雨還三峽,猶抱琵琶泣六宮。花總一般千樣落,人間何處問清風? 九 不妨身世竟離群,開滿香心已十分。小院來遲烟寂寂,深春坐久雪紛紛。人間歌舞消清晝,天上神仙葬白雲。飄落洞庭波欲冷,一枝玉笛吊湘君。 十 裁紅暈碧意蹉跎,子野聞歌喚奈何。早發瓊林驚海內,倦開江國厭風波。漢宮裙解留仙少,梁苑妝成墮馬多,

天女亭亭無賴甚,苦將清影試維摩。 十一 金光瑤草兩三莖,吹落紅塵我亦驚。讓路忍將香雪踏,開窗權當美人迎。蛛絲力弱留難住,羊角風狂數不清。昨夜月明誰唱別,可憐費盡子規聲。 十二 紅燈張罷酒杯殘,不照笙歌月亦寒。此去竟成千古恨,好春還待一年看。金鈴繫處堤防苦,玉匣開時笑語難。擬囑司風賢令史,也同修竹報平安。 十三 剪彩隨宮事莫論,天涯極目總消魂。旗亭酒醒風千里,牧笛歌回水一村。游子相逢終是別,美人有壽已無恩。流年幾度殘春裏,潮落空江葉打門。 十四 升沉何必感雲泥?到眼風光剪不齊。愛惜每防鶯翅動,飄零只恨粉墻低。高唐神女朝霞散,故國河山杜宇啼。最是半生惆悵處,曲闌東畔畫堂西。 十五 怕過山村更水橋,休論鳳泊與鸞飄。容顏未老心先謝,雨露雖輕淚不消。小住色憑芳草借,長眠魂讓酒人招。

浅谈清代的尊经观及其代表.

浅谈清代的尊经观及其代表 【摘要】尊敬观是中医学的一大特色。尊经观的来源主要是由于儒家文化的熏陶,到了清代正式成熟。探讨了清代各医家及钱塘医派对中医学尊经观的影响。 【关键词】尊经观;黄元御;陈修园;徐大椿;钱塘医派;张卿子;张遂辰 尊经是中医学的一大特色。在几千年的传承中,引经据典,考镜源流,一直为我们中医学所重视,从而形成了中医学的尊经观。 1 尊经来源 尊经观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之间,而是从古及今一步步发展而来[1]。明清时期,由于各种原因儒学一统天下。“一宗朱子之学,令学者非五经孔孟之书不读,非濂洛关闽之学不讲”(陈鼎《东林列传》卷二)。儒家文化中的尊经崇古思想非常浓烈,“文必西汉,诗必盛唐”,突出地表现为对古代圣贤的崇拜和对传统经典的迷信。它使得人们习惯于借用经典来表达自己的思想,一定要吸收传统经典的养分,才能发表自己的观点,即所谓的言论必须“引经据典”。这种思维方式反应在中医学上就是徐大椿所云:“儒者不能舍至圣求道,医者岂能外仲师之书以治疗?[2]及至清代乾嘉年间,尊经复古和考据之风盛行,更是将注释、阐发乃至辑佚古代经典医著推到一个新的高度。 2 尊经代表人物 综观清代对古典医籍的研究,名家大家辈出,学派屡现。 2.1 推尊“四圣”之黄元御 黄元御(1705-1758),名玉路,字以行,又字坤载,号研农,别号玉揪子,清代山东昌邑黄家辛埠村人。黄氏素有才华,聪明过人,尝“诸子百家书籍,过目冰消,入耳瓦解”。不幸三十岁时患目疾,为庸医所误,左目失明。自此“委弃试帖”,“考镜灵兰之秘,讵读仲景伤寒”,对《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经典著作,刻苦攻读,溯本求源,理论结合实践,终于成为一代名医,乾隆皇帝亲赐“妙悟岐黄”以示表彰。 黄氏尊岐伯、黄帝、秦越人、张仲景为“四圣”,称其著作“争光日月”。常言自四圣以降,候孙思邈不失古圣之旨。黄氏推崇四圣,认为后人著述多无一线微通,每以错简抨击后世编纂之医经著作,故其著多名之曰“悬解”。其精心研读《素问》、《灵枢》、《难经》、《伤寒论》与《金匮玉函

浅论袁枚的“性灵说”

浅论袁枚“性灵说” “性灵说”是古代试论的一种诗歌创作和评论的主张。清代袁枚的倡导最力。它与神韵说、格调说、肌理说并未清代前期四大诗歌理论。“性灵说”的核心是强调诗歌要直接抒发诗人的真实情感,是对人自然心声的流露。基于源远流长得历史,袁枚的“性灵说”主要是在当时具体的社会政治条件和文艺思想斗争下的产物。它是在李贽童心说的直接启发下产生的,反对对理学的束缚,批判当时文坛复古模拟风气。从诗歌创作的主体出发,从真情、个性、诗才三个方面论证了诗人应率真地表达感情,表现个性,提倡自然清新、平易流畅,破除雕章琢句、堆砌典故、以学问为诗。 关键词:性灵、真情、诗才、个性、反格调 一.“性灵说”的渊源 古典文论中首先采用“性灵”一词的是南朝刘勰的《文心雕龙》。《文心雕龙·原道》中说:人之所以是“有心之器”,而不同于自然界的“无识之物”,即在于人是“性灵所钟”,有人的灵性。《文心雕龙·序志》中说:“岁月飘忽,性灵不居”,亦是指人的心灵。 其后南朝钟嵘在其《诗品》中则直接以“性灵”论诗的本质。他曾评论阮籍《咏怀》诗可以“陶性灵,发幽思。言在耳目之内,情寄八荒之表。”基于此,他还提倡抒发感情的“直寻”、抨击“使文多拘忌,伤其真美”等,这些都直影响了后来袁枚性灵说的核心内容。 唐代诗文中“性灵”一词更为普遍。一是沿用南北朝“性灵”的含义,如皎然说:“真于情性,尚于作用”(《诗式》);二是对其的发展与开拓,如高适《答候少府》中“性灵出石象,风骨超常伦。”等将“性灵”与“才”相联系。 宋代杨万里反对江西诗派剽袭模拟,“掉书袋”的习气,主张“风趣专写性灵”,推崇“天分”,对性灵说产生了很大影响,与后来袁枚的性灵说的内涵十分接近。 明代李贽提出了著名的“童心说”,强调要用“赤子之心”作文,反对假人

最新-某某同志生平介绍(悼词) 精品

某某同志生平介绍(悼词) 篇一:某某同志生平介绍(悼词)某某同志生平介绍各位亲朋、各位来宾:今天我们怀着十分沉痛的心情,向原**县**局局长某某同志遗体告别。 某某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年**月*日下午*时不幸逝世,享年**岁。 某某同志系**省**县**乡人,生于***年*月,****年*月参加工作。 历任***局办事员;***县局科科员;***县****局股长、秘书、办公室主任……***局局长等职。 某某同志一生忠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把毕生的心血奉献给了党和人民的事业,为**局,****事业发展、建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某某同志为人忠厚、平易近人;生活朴素、家庭和睦、邻里团结,他对子女从严管教,严格要求,子女个个遵纪守法,好学上进,事业有成,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我们永远怀念他!某某同志虽离我们而去,但他那种勤勤恳恳、忘我工作的奉献精神;那种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优良作风;那种为人正派、忠厚本份的高尚品德,仍值得我们学习和记取。 我们要化悲痛为力量,继续努力工作,奋发进取,为社会多做贡献,以慰某某同志在天之灵。 某某同志请您安息吧!篇二:某某同志生平介绍(悼词)某某同志生平介绍某某同志是某市某单位职工,中国共产党党员,因车祸抢救无效,于某年某月某日下午时分在某医院不幸逝世,终年岁。 某某同志某年某月某日出生于某市,某年某月参加工作,某年某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某年某月至某年某月在某市某学校读书,毕业后分配到某单位工作,某年调至某市某单位,某年某月任某职务,某年某月兼任某科科长。 某年某月因年龄关系任某科主任科员。 某某同志热爱社会主义、热爱中国共产党,拥护党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始终与党中央保持一致。 某某同志工作一贯认真负责、勤奋踏实、吃苦耐劳,重活累活抢着干,从不计较个人得失,兢兢业业工作,踏踏实实做人。 在担任某科负责人期间,他加强管理,经常深入一线,主动做好服务,积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