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畅通语音通信系统平台介绍

天下畅通语音通信系统平台介绍
天下畅通语音通信系统平台介绍

952129语音通信能力平台

——天下畅通(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公司简介

天下畅通(北京)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03年,是国内最

早成立的通讯能力服务商之一。天下畅通专注于为企业和开发者提

供最便捷、专业、稳定的语音通讯能力。

“952129语音通信能力平台”依托语音核心资源,通过开放

的API接口,为开发者构建起无硬件、无网络成本的PaaS平台。大

幅降低开发者对语音通信的使用门槛,可以快速、轻松的接入语音

通信能力,提升开发和使用效率,让通讯能力随需取用。

经过多年发展天下畅通已经为近万家企业提供通信服务,我

们的客户有:滴滴打车、京东金融、北京市公安局、陆金所、平安

银行、好大夫、内蒙电力等诸多知名企业。全面覆盖O2O、在线教

育、互联网医疗、金融、运营商、政企、电商、游戏、企业IT系统、

物流等众多领域与行业。

我们是......

平台与用户之间信息交互的连接者

我们提供

完备的语音通信解决方案

语音验证语音通知

私密通话双向回呼

点击通话多方通话

语音短信

什么是语音短信

一种新型的短信方式

将验证码或者通知用语音的形式呼叫到用户的手机上

语音短信特点

您的验证码是:[1818]安全验证码0泄露

952129

实时信息5秒可达

可靠100%成功率

语音短信优势

易管理

安全

打假

无盲区

信息传输不受外界拦截影响

通畅

省钱

防刷单、防虚假注册

按需付费、无需硬件、软件投入

解决黑名单客户信息发送困扰

状态报告实时返回、管理后台功能齐全

从技术上确保用户数据绝对安全,无被木马盗窃风险,为身份信息保驾护航

用户注册

信息变更

支付确认

身份核实

语音短信应用场景

找回密码

私密通话

什么是私密通话

一种新型的平台交流方式

通过952129通信平台,在无需暴露个人手机号码的前提下,

实现用户与服务者之间的语音通话。

业务流程图

用户服务者用户点击“通话”摁钮发起呼叫请求

1

平台提取主被叫号码、发起呼

叫连接

2

用户和服务者建立通话3

2

1

2

3

私密通话解决了什么

系统具备录音功能、出现纠纷可随时溯源、规范运营方便管理

通话全程个人电话号码不外泄、杜绝骚扰、杜绝恶意欺诈高效服务

服务、推广有条理,规避交叉营销、交叉服务

品牌升值

信息备份

保护隐私

95号码、方便记忆、提升品牌形象

私密通话适用领域

OTO项目平台交友、娱乐平台金融、理财平台

快速接入轻松搞定

技术“零”门槛

平台部署简单,无需增加专业技术人员

成本“零”投入

不需要购买硬件设备,只需要支付基本通信费用

运营“免”维护

不需要专门的维护和管理人员

他们已经在使用

期待与您的合作

“通信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通信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Communication Principles” 课程编号: 适用专业:通信工程,电子信息工程,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和相关专业 学时数:84 学分数: 4.5 执笔者:刘维周编写日期:2009 年9 月30 日 一、课程的性质和目的 通信原理(Communication Principles )是通信、电子信息类专业的专业基础必修课,适合在三年级下学期时开设。本课程的任务旨在使学生掌握现代通信原理及各种通信系统分析、设计的基本方法。通过理论学习与实验环节掌握好本课程内容是学好后续各门专业课的前题。 二、课程教学内容 第1 章绪论 信息及其度量。通信方式,通信系统的组成、分类及其主要性能指标。 第2 章随机信号分析 随机过程的一般表述。平稳随机过程的定义、相关函数及功率谱密度。高斯过程。窄带过程。正弦波加窄带高斯过程。随机过程通过线性系统。 第3 章信道与噪声 信道定义及其数学模型。恒参、随参信道特性及其对信号传输的影响。分集接收。信道的加性噪声。信道容量的概念。 第4 章模拟调制系统 幅度(AM、DSC、SSB、VSB )、角度(FM、PM)调制的原理及其抗噪声性能。频分复用、复合调制、多级调制的基本概念。 第5 章数字基带传输系统 数字基带传输系统的基本结构。数字基带信号的常用波形、码型及其频谱特性。基带脉冲传输与码间干扰。无码间干扰的基带传输特性。部分响应系统。无码间干扰基带系统的抗噪声性能。眼图及时域均衡的基本概念。 第6 章数字调制系统

二进制数字调制系统原理及其系统的抗噪声性能。二进制数调系统的性能比较。多进制数字调制系统。改进的数字调制方式(MSK )。 第7 章模拟信号的数字传输 抽样定理。脉冲振幅调制(PAM )。模拟信号的量化。脉冲编码调制(PCM)。增量调制(厶M )。PCM系统和△ M系统的性能比较。时分复用和多路数字电话系统。 第8 章?????????? 数字信号的最佳接收* 数字信号接收的统计表述及最佳接收准则。确知信号的最佳接收。随机信号的最佳接收,起伏信号的最佳接收的基本概念。匹配滤波器。基带系统的最佳化。 第9 章差错控制编码 纠错编码的基本原理。常用的简单编码。线性分组码。循环码。卷积码。 第10 章正交编码与伪随机序列* 正交编码与码分复用。伪随机序列。伪随机序列的主要应用。 第11 章同步原理 载波同步的方法。载波同步系统的性能及误差分析。位同步的方法。位同步系统的性能及误差分析。群同步的方法。网同步的基本概念。 三、实验教学内容 1.HDB 3 编译码实验 2.移频键控(FSK)实验 3.移相键控(PSK)实验 4.抽样定理与脉冲调幅实验 5.? PCM 编译码实验 6. △ M 编译码实验 7.循环码(15,6)纠错编码实验 四、课程教学和实验教学内容的学时分配

现代通信系统的发展现状

1.简要概述现代通信系统的发展现状和发展方向。 人类对通信的需求自古以来从未间断过,从古代的烽火台,旌旗,到近代的灯光信号,再到现代的电话,电报,电视以及互联网等,通信的形式与工具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不断地进步,逐渐变得越来越方便与人性化。而在现在的信息时代下的网络则正是集成了通信技术的众多功能,故而通信技术的发展对网络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简而言之即,通信系统的发展必将推动网络的优化,网络的优化与发展必将对我们信息时代的社会经济以及人民生活产生巨大的影响。在这个移动互联网的时代,人民对多媒体技术以及手机等新科技产品的需求越来越大,这使得现代通信系统的发展必然会呈现出多样性的趋势,而企业也开始重视客户的使用感受,产品越来越人性化、轻薄化以及高效化。 随着人民对网络的需求进一步加大,现代通信系统技术也在我国得到快速发展,而光纤通信技术在我国的广泛应用,使得我国的通信系统发生了重大变化。而我国的现代通信系统也逐渐向无线通信系统方向发展,并且已经取得了重大的进步,宽带 IP 技术在电信接入网技术中的运用、数据通信与数据网在光纤通讯技术中的广泛使用、ISDN 与 ATM 技术在互联网通信技术中的运用等都是我国现代通讯技术得以不断发展的具体表现。 目前我国的现代通信系统中常用到的现代通信技术一般包括多媒体技术,接入网技术,光通信技术,移动网络通信技术,无线通信技术以及蓝牙技术等,其中无线通信技术相对应用还不是特别的宽泛。 其中多媒体技术就是通过计算机可以实现对文字、图片、声音、动画的编辑,使之可以在计算机用户之间相互交流。多媒体技术是一种为用户和计算机之间建立的逻辑处理关系,可以为网络通信技术的发展提供声音和图像的处理技术,常常实现声音、数据和视频三者融合的技术支持。接入网技术作为现代通信网系统的核心能够实现用户与终端设备通讯信息的有效连接。而其中的蓝牙技术则在在无线网络技术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其主要作用是实现不同设备之间的互联。 而现代通信系统的发展前景可谓是不可限量的。 1.其中无线通信系统无疑是发展最快、应用最广、使用者最多的技术。无线通信技 术是对传统通信技术的革新和突破,打破了对传播介质的限制,使使用者可以方 便的通过网络进行信息的传递。无线通信技术在传播上稳定、抗干扰能力强、兼 容性好,使无线通信技术在未来的应用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是通信技术和网 络的未来主要发展趋势,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构建基于第四代海事卫星关口站的航空安全通信系统.doc

构建基于第四代海事卫星关口站的航空安 全通信系统- 2014 年3 月8 日,马航MH370 客机失联,包括中国在内的十多个国家投入巨大资源搜寻其下落。由于飞机上安装了第三代海事航空站,虽然国际海事卫星组织为确定搜索方向提供了很多数据进行分析研判,但是第三代航空站已经是20 年前的技术, 只能作为飞机通信寻址与报告系统(ACARS)数据链通道,无法提供准确位置信息。马航MH370 事件暴露出的漏洞和不足,给予中国很多警示,如果中国民航飞机发生类似事件,那么我们如何应对?有没有先进的航空卫星通信系统能够实现飞机的全球实时跟踪?基于第四代海事卫星关口站的航空安全通信系统,将为飞机实现全球实时位置监控提供新方式。 一、中国海事卫星主管部门在马航事件中的相关工作 1. 信息掌握 事件发生之后,交通运输部立即启动应急机制,全面启动搜救的相关工作,并责成中国海事卫星管理部门中国交通通信信息中心和民航局等有关单位联合成立专家组,同国际海事卫星组织(Inmarsat)进行了密切的沟通、协调,并获取大量相关信息,对失联客机海事卫星通信记录数据进行了解码、分析、评估和深入研判。 2. 对信息的研判 1)通过第三代海事卫星航空站每隔一个小时的脉冲信号,判断飞机在脱离马来西亚空管区后继续飞行至少5个小时; 2)应用卫星信号仰角和多普勒效应原理,确定飞机南北两

条可能飞行轨迹; 3)通过数据比对,进一步判断飞机南线飞行的可能性,并确定了卫星最后一次接收到自动信号时飞机的时点; 4)根据多普勒效应理论和相关数据,确定客机最后一阶段的速度变化。 根据多普勒效应理论,由MH370 七个时间点的多普勒频移数据,可计算出当时卫星与飞机的相对速度。由于卫星的位置(64.5E)是已知的,可以通过相对速度推断出飞机的航向与航速之间的关系,建立了多普勒频移与航速、航向的数学模型。依据马航提供的MH370 飞行速度,基本排除了飞机向北线飞行的可能性。通过上述数学模型对其他几次航班( 南向吉隆坡至悉尼,北向吉隆坡至伦敦、吉隆坡至北京等)的多普勒频移数据进行了计算,计算结果与相关的多普勒频移历史数据吻合。 二、可提供航空安全通信的卫星通信系统现状 目前,经过国际民航组织(ICAO)认证,能够为民航飞机提供前舱安全通信的卫星通信系统只有海事卫星、铱星和日本的MTSAT 卫星系统。由于MTSAT 系统只能提供区域卫星服务,所以本文主要介绍海事卫星和铱星系统。 1. 海事卫星通信系统介绍 国际海事卫星组织(Inmarsat)是一个提供全球范围内卫星移动通信的政府间合作机构,成立于1979 年,初期旨在为海上用户提供卫星通信服务,现已发展为世界上唯一为海陆空用户提供全球卫星移动公众通信和遇险安全通信的业务提供者。Inmarsat 支持的用户服务在海事应用上包括直拨电话、传真、电子邮件和数据连接;航空应用包括驾驶舱安全话音、数据、自动位置与状态报告和直拨旅客电话;陆地应用包括微型卫星电话、

现代通信系统复习资料

第一章(填空、选择) 1、网络即点、线的集合,系统和网络的概念是等同的; 物理拓扑结构:星型网、网型网、环型网、总线型网、复合型网。 2、通信网的定义(建立通信网的概念,并有个全面的了解):由通信系统构成的网络,通信系统可以独立地存在并组成网络,而通信不可能离开系统而独立存在,是通信系统发展的必然产物; 三大关键设备传输设备、终端设备、交换设备,三大关键技术传输技术、接口技术、交换技术 3、信息技术定义:由“四基元”,即感测技术(人的触 觉、视觉、感觉等器官)、通信技术(人全身的神经系统)、智能技术(人的大脑)、控制技术(人的手、脚(肢体)等器官)组成。 第三章(填空、选择) 1、数字通信系统模型(包括组成部分) 信源编码的功能(模数转换):将信息源的信号进行变换,将其变换成适合数字传输系统的形式;作用:提高传输的有效性。 信道编码的功能:完成多路数字信号复接为宽带数字信号之后,把此宽带数字信号送到传输的信道中去。根据各种传输信道的特性及对传输数字信号的要求(如有一定的纠错能力、减少误码、从信码中提取时钟等),变换成所需的传输码型;作用(保证通讯的可靠性):降低传输误码率,提高传输的可靠性。 2、数字通信系统的主要性能指标(三大指标:传输率、 误码率、抖动): 传输率:fb=Nlog2M,fb传输率,N波特数,M码元进制数。 误码率:在统计时间里,数字信号在传输过程中,发生错误的码元数与传输的总码元数之比:Pe=产生错误码元数/传输的总码元数。 抖动的概念(不稳定现象,有系统抖动和随机抖动):指数字信号的有效瞬间与其理想时间位置的短视偏离(一般把抖动称为相位抖动或定时抖动)。抖动是由噪声,定时回复电路调谐不准,系统复用设备的复接、分接过程中引入的时间误差,以及传输信道质量变化等多种因素引起的。抖动会产生积累,有规定的抖动容限。 3、数字信号复接技术(目的提高通信系统的,采用 TDM技术) 数字多路通信(特点:分时、共享、频谱不可分)的原理:采用单片PCM编解码其,把每路话音信号经抽样编码变为数字信号,利用时间间隙合路后送到收端,经分路解码后还原为每个话路信号。 数字复接的方式:按位复接、按字复接、按帧复接; 数字复接的种类:时分多路复用、码分多路复用、频分多路复用。 4、准同步数字复接(PDH)系列(两大:PCM基群24路系列和PCM基群30/32路系列)帧结构●PCM30/32(30指一帧的话路数,32指一帧的时隙数)单路信号抽样周期T=125us,每帧32个路时隙TS0~TS31组成(每个时隙有8位码a1a2…a8,即一个码字),话路占30个时隙,同步和信令各占1个时隙。TS0帧同步时隙,TS16信令复帧时隙。 ●PDH(准同步复接)系列:两大基群系列作为第一级速率接口,通常称为1.5M(24路)和2M(30路)速率接口。 PCM技术在复接成一次群时采用同步复接,但在复接成二、三、四次群是要采用异步复接 ●SDH(SDH是有统一规范的速率,它以同步传输模块(STM)形式传输)以STM-1传输的模式:STM-1只有一页,STM-4有4页…..。STD-1只有一页,所以他的发送顺序就像读书一样从左向右、自上而下,每秒传8000帧(8000页)。STM-4有4页,其传送方式从第一页的第一个字,第二页的第二个字,第三页的第三个字,第四页的第四个字,再是第一页的第二个字,第二页的第二个字…..从左到右,自上而下,传完一遍就传送完一帧,每秒传8000帧(32000页)。 STM-N中N的含义:N=1,4,16,64,256…..,SDH帧结构中STM每个页面有9行,一列是1个字节,共有270列,N代表帧结构中STM的页面数。 STM同步传输模块的帧结构 帧结构的构成 块状帧结构,并以字节为基础。 9行、270×N列。 由左到右、由上到下顺序排成串行码流依次传输。 传输一帧需125μs,每秒8000帧。 STM-N传输速率:N×8×9×270×8000=N×155.520Mbit/s。 N = 1, 4, 16, 64, 256 STM-N再生段开销占有3行×(9×N)列字节,对应比特率为3×(9×N)×64Kb/s=1.728Mb/s×N; 5、简答题:PDH和SDH的特点: PDH:适用于低速率(数据接入),PDH的基群采用同步复接方法,高次群采用异步复接方法,其各次群的复接方式均采用按位复接方式 PDH的不足之处 1)逐级复用造成上、下电路复杂而不灵活; 2)预留开销很少,不利于网络运行、管理和维护; 3)T和E两大系列的帧结构和线路码特性不同,难以兼容,不能用简单的办法实现互 4)点对点传输基础上的复用结构缺乏组网的灵活性,难于组建具有自愈能力的环形网等; 5)按照ITU-T标准,最高速率不超过四次群速率,不能用于现代高速率通信。 6)无统一的光接口规范,各厂家独自开发。无法

卫星通信系统基础知识

卫星通信系统基础知识 卫星通信简单地说就是地球上(包括地面和低层大气中)的无线电通信站间利用卫星作为中继而进行的通信。卫星通信系统由卫星和地球站两部分组成。卫星通信的特点是:通信范围大;只要在卫星发射的电波所覆盖的范围内,从任何两点之间都可进行通信;不易受陆地灾害的影响(可靠性高);只要设置地球站电路即可开通(开通电路迅速);同时可在多处接收,能经济地实现广播、多址通信(多址特点);电路设置非常灵活,可随时分散过于集中的话务量;同一信道可用于不同方向或不同区间(多址联接)。 1、卫星通信系统基本概念 1.1系统组成 卫星通信系统由卫星端、地面端、用户端三部分组成。卫星端在空中起中继站的作用,即把地面站发上来的电磁波放大后再返送回另一地面站,卫星星体又包括两大子系统:星载设备和卫星母体。地面站则是卫星系统与地面公众网的接口,地面用户也可以通过地面站出入卫星系统形成链路,地面站还包括地面卫星控制中心, 及其跟踪、遥测和指令站。用户段即是各种用户终端。 叮搬迅地球』占 1.2卫星通信网络的结构 点对点:两个卫星站之间互通;小站间信息的传输无需中央站转接;组网方式简单。

星状网:外围各边远站仅与中心站直接发生联系,各边远站之间不能通过卫星直接相互通信(必要时,经中心站转接才能建立联系)。 网状网:网络中的各站,彼此可经卫星直接沟通。 混合网:星状网和网状网的混合形式 星状网网状网混合网 1.3卫星通信的应用范围 长途电话、传真 电视广播、娱乐 计算机联网 电视会议、电话会议 交互型远程教育 医疗数据 应急业务、新闻广播交通信息、船舶、飞机的航行数据及军事通信等 1.4卫星通信使用频率 电波应能穿过电离层,传输损耗和外部附加噪声应尽可能小 有较宽的可用频带,尽可能增大通信容量 较合理的使用无线电频谱,防止各宇宙通信业务之间及与其它地面通信业务之间产生相 互干扰

海事卫星跟踪监控系统

海事卫星跟踪监控系统 领先的Inmarsat D+ 卫星终端,在网络内有超过 80,000 个终端在使用。 瑞丰通讯公司提供高效的、稳定的移动资产管理系统。瑞丰的解决方案和服务可以降低保险费、减少作业成本、提高操作性能、应用于政府(如国土防卫)等。 主要应用于: ●海事:渔船和商船的位置报告、资产跟踪、供应链管理、渔船航线监控; ●陆地交通:交通物流、道路和铁路轨迹管理、安全监控、供应链管理; ●公用设施:远程监控、工业场所的控制; ●石油天然气:管线控制、流量控制系统; ●人身安全:单独工人、路线安全监控。 系统工作:在每个资产上安装卫星终端,通讯是基于全球卫星网络传输到地面站。在地面站, 抛物面天线的电台频率信号可转换成数字报文格式,以专线方式传输到中央数据中心的报文处理系统。用户使用个人电脑或工作站,通过互联网或专线方式与远程卫星终端之间收发报文。 通讯链路:卫星终端=>Inmarsat卫星=>地面站=>跟踪中心平台=>客户端 卫星覆盖图: 卫星终端通过新的Inmarsat I3和I4卫星网络及安全可靠的Inmarsat D+网络进行通讯。终端根据所在GPS位置自动寻找最合适的卫星。 瑞丰的解决方案基于资产位置数据开发了许多不同的数据应用,例如: ●控制汽车引擎开/关,改善后勤管理,省车省油并减少保养成本; ●拖车与牵引车分开; ●汽车离开停车场或指定位置; ●汽车到达目的地; ●随时准确地找到集装箱的位置; ●地区防护和tempo﹣fences,远程人员可知道是否有车辆进入未许可的区域或在限 制时间内进出; ●加强安全性:车辆可安装应急按钮,传送报警位置信息; ●指令可发给远程的终端,发出警报、启动电子锁、关闭燃料供应等各种功能;

现代通信系统 复习提纲

第1章动通信系统概述 ★★1、移动通信的基本概念和主要特点 2、移动通信系统的分类和组成结构 ★3、典型的移动通信系统 4、移动通信的发展历史、发展现状及未来 ★★★★5、移动通信的基本技术 信道传播特点、调制解调、抗干扰措施、多址技术、组网技术 习题 1.移动通信定义是什么? 2.简述移动通信系统的组成及各部分的作用。3.移动通信系统的特点有哪些? 4.简述单工、双工和半双工方式的区别。 5.根据移动通信的特点,设计移动通信系统有哪 些技术要求? 6.2G和3G系统有何不同?

7.简述移动通信的发展。 第2章移动通信电波传播与传播预测模型★★★电波的自由空间传播 ★移动信道中电波的传播机制——直射、反射、绕射、散射 ★★★★移动信道对信号传输的影响 移动信道的传播损耗与传播模型 第2章重要知识点: 直射、反射、绕射、散射 自由空间损耗、近地点求远地点传播损耗、绕射损耗 接收机灵敏度、dBW、dBm、dBu 快衰落、慢衰落、阴影衰落、多径衰落 多普勒频移、多径时散、rms时延扩展 相关时间、相关带宽 时间选择性衰落、频率选择性衰落 第2章作业

课本58-59页 2.2、2.4、2.5、2.6 补充作业: 1.在自由空间参考距离d0=50m处接收功率有10 mW,若小区半径为5km,则最小接收功率多大? 2.某数字移动系统工作频率900 MHz,移动台运动速度不大于每小时80公里,则产生的最大多普勒频移为多少?相干时间为多少?符号速率为300 kbit/s的蜂 窝系统(频带利用率1bit/s/Hz)能否满足正常工作 的要求? 3. 某数字移动系统的多径信号时延扩展为2μs,则 相干带宽有多大?带宽为250kHz的蜂窝系统在此信 道下是否需要均衡? 第3章重点 ★语音编码的目的、分类及具体应用 ★★MSK和GMSK信号产生、功率谱特性 ★★QPSK、OQPSK和π/4-DQPSK星座图特点、产生、功率谱特性、星座图分析。

国际海事卫星通信系统介绍资料

国际海事卫星通信系统介绍 北京米波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二零零九年十一月

目录 1 系统概述 (1) 1.1 INMARSA T发展背景 (1) 1.2 INMARSA T在卫星通信领域的重要性 (1) 1.3 INMARSA T的应用 (2) 1.4 INMARSA T通信体制和技术参数 (2) 1.4.1 通信体制 (2) 1.4.2 频率范围 (2) 1.4.3 调制方式 (3) 1.4.4 编码方式 (3) 2 INMA RSAT系统的构成 (3) 2.1 空间段 (3) 2.2 地面段 (5) 2.2.1 卫星控制中心(SCC) (6) 2.2.2 网络控制中心(NCC) (6) 2.2.3跟踪遥测指控站(TT&C) (6) 2.2.4 网络协调站(NCS) (6) 2.2.5 地面关口站(LES) (6) 3 INMARSAT系统的移动终端 (7) 3.1 INMARSAT-B (8) 3.2 INMARSAT-C (8) 3.3 INMARSAT-M (9) 3.4 INMARSAT Mini-M系统 (10) 3.5 INMARSAT-Aero (10) 3.6 INMARSAT-F (11) 3.7 BGAN终端 (12) 3.8 ISATPHONE终端 (13)

1 系统概述 1.1 INMARSAT发展背景 国际海事卫星通信系统简称INMARSAT,于1979年7月16日正式成立,成员国由当时的28个已发展到目前的近百个,INMARSAT总部设在伦敦,主要负责操作、管理、经营INMARSAT系统的政府间合作机构。现已成为世界上唯一为海、陆、空用户提供全球移动卫星公众通信和遇险安全通信业务的国际组织。 INMARSAT卫星通信最初只提供海上通信业务,它向广大的海上用户提供遇险呼叫、紧急安全通信、电话、用户电报、传真、各种数据传输、无线电导航等二十余种通信业务。1982年开始提供全球海事卫星通信服务。随着新技术的开发,1985年10月,INMARSAT大会通过了INMARSAT公约和业务协定的修正案,决定把航空通信纳入业务之内。1989年又决定把业务从海事通信发展到航空、陆地移动通信领域,并于1990年开始提供全球性卫星航空移动通信业务。 为了适应海事通信事业和通信网络发展的需要,国际海事卫星组织于1993年正式改名为国际移动卫星通信组织,1999年改制为股份制公司,2005年初成功上市,至今运转良好,是全球移动卫星通信业务的主要提供者,在世界移动卫星通信领域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1.2 INMARSAT在卫星通信领域的重要性 ●INMARSAT系统是全球唯一同时承担卫星移动通信和遇险安全通信的卫 星通信系统; ●INMARSAT系统成立时间早、占有市场份额大、运营良好、终端类型多、 业务种类全面; ●INMARSAT系统最初由各国政府投资组建,影响广泛; ●INMARSAT系统通信体制成熟,卫星先进,地面站遍布全球; ●各国军方都将INMARSAT卫星通信系统作为军用通信系统的重要组成 部分。

船舶通信系统概述

1第 1章 船舶通信系统概述 第一节 船舶通信系统基本概念 船舶通信系统主要指GMDSS 系统, GMDSS 是全球海上遇险与安全系统 (Global Maritime Distress and Safety System)的英文缩写。GMDSS 是在现代无线电通信技术的基础上,为适应 海上搜救与安全通信, 满足海上通信的需要而建立起来的遇险和安全通信系统, 该系统也满足 船舶的常规通信业务。 多年来,船舶通信系统经过了多次的变革。由于现代数字通信与导航技术的发展,包括卫 星通信、卫星导航、大规模集成电路和微处理技术的发展,使新型的海上通信系统的建立不但 必要而且也成为可能。 国际海事组织(IMO)于 1988年 11 月在伦敦总部召开了会议,审议通过了对作为现行系 统法律依据的《1974 年国际海上人命安全公约》及《1979 年 SOLAS 议定书》的修正案,即 SOLAS公约1988年修正案。 修正案把GMDSS引入了公约, 并在SOLAS公约中规定了GMDSS 自然生效的条款,使公约生效(即 GMDSS 开始实施)的日期选定为 1992 年 2 月 1 日(所谓 “自然生效”即为若无三分之二以上的成员国或占世界船舶总吨位 50%以上的船东对公约提 出疑义,则在规定之日自然生效,无需再召开另一次会议做出决议)。决议规定:为保障海上 人命安全,改善海上遇险和安全无线电通信,与搜救协调组织相结合,建立一个采用最新通信 技术的全球海上遇险和安全系统。GMDSS 建立的主要目的是,当船舶遇险时能够向岸上的搜 救协调中心(RCC)发出报警,救助协调中心能立即协调搜救行动。按照国际搜救公约有关 规定,所有船舶有义务援助任何其他遇险的船舶。在GMDSS 实施前,当遇险船舶发出遇险报 告之后,要等附近的其他船舶前来援助;这种依靠近距离船舶通信系统的方法,在航行船舶较

现代通信技术概论-作者-崔健双-习题参考答案

第1章习题参考答案 1 什么是通信信号? 通信系统传送的是消息,而消息只有附着在某种形式的物理量上才能够得以传送,这类物理量通常表现为具有一定电压或电流值的电信号或者一定光强的光信号,它们作为消息的载体统称为通信信号 2 什么是数字信号?什么是模拟信号?为什么说PAM 信号不是数字信号? 信号幅度在某一范围内可以连续取值的信号,称为模拟信号;而信号幅度仅能够取有限个离散值的信号称为数字信号。 PAM 信号是将模拟信号取样后产生的信号,它虽然在时间上是离散的,但幅值上仍然是连续的,因此仍然是模拟信号。 3 什么是信号的时域特性?什么是信号的频域特性? 信号的时域特性表达的是信号幅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简称为幅时特性。 信号的频域特性表达的是信号幅度随频率变化的规律,它以傅立叶级数展开分解为理论基础。 4 什么是信号带宽?信号带宽与什么因素有关? 通过信号的频谱图可以观察到一个信号所包含的频率分量。我们把一个信号所包含的最高频率与最低频率之差,称为该信号的带宽。 5 周期矩形脉冲信号的频谱有什么特点?矩形脉冲信号的脉宽τ与有效带宽有何关系? (1) 该信号频谱是离散的,频谱中有直流分量Aτ/T 、基频Ω和n 次谐波分量,谱线间隔为Ω=2π/T ;(2) 直流分量、基波及各次谐波分量的大小正比于A 和τ,反比于周期T ,其变化受包络线 sin x /x 的限制,有较长的拖尾(参见式1-1);(3) 当ω=2m π/τ(m =±1,±2…)时,谱线的包络线过零点,因此ω=2m π/τ称为零分量频率点;(4) 随着谐波次数的增高,幅度越来越小。 可以近似认为信号的绝大部分能量都集中在第一个过零点ω=2π/τ左侧的频率范围内。该点恰好是基频Ω的4次谐波点。通常把0~4Ω这段频率范围称为有效频谱宽度或信号的有效带宽。可见,τ越小,有效带宽越大,二者成反比。 6 通信系统中的信噪比是如何定义的? 信噪比定义为: (dB),其中P s 是该点的信号功率,是P N 该点的噪声功率。 7 画出并解释通信系统的一般模型 在通信系统中,发送消息的一端称为信源,接收消息的一端称为信宿。连通信源和信宿之间的路径称为信道。信源发出的消息首先要经发送设备进行变换,成为适合于信道传输的 通信系统一般模型 信道 接收设备 发送设备 接收设备 发送设备 信源 信宿 信源 信宿 噪声

卫星通信天线简介

常用卫星通信天线简介 天线是卫星通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地球站射频信号的输入和输出通道,天线系统性能的优劣影响整个通信系统的性能。地球站与卫星之间的距离遥远,为保证信号的有效传输,大多数地球站采用反射面型天线。反射面型天线的特点是方向性好,增益高,便于电波的远距离传输。 反射面的分类方法很多,按反射面的数量可分为双反射面天线和单反射面天线;按馈电方式分为正馈天线和偏馈天线;按频段可分为单频段天线和多频段天线;按反射面的形状分为平板天线和抛物面天线等。下文对一些常用的天线作简 单介绍。 1.抛物面天线 抛物面天线是一种单反射面型天线,利用轴对称的旋转抛物面作为主反射面,将馈源置于抛物面的焦点F上,馈源通常采用喇叭天线或喇叭天线阵列,如图1所示。发射时信号从馈源向抛物面辐射,经抛物面反射后向空中辐射。由于馈源位于抛物面的焦点上,电波经抛物面反射后,沿抛物面法向平行辐射。接收时,经反射面反射后,电波汇聚到馈源,馈源可接收到最大信号能量。

图1 抛物面天线 抛物面天线的优点是结构简单,较双反射面天线便于装配。缺点是天线噪声温度较高;由于采用前馈,会对信号造成一定的遮挡;使用大功率功放时,功放 重量带来的结构不稳定性必须被考虑。 2.卡塞格伦天线 卡塞格伦天线是一种双反射面天线,它由两个发射面和一个馈源组成,如图2所示。主反射面是一个旋转抛物面,副反射面为旋转双曲面,馈源置于旋转双曲面的实焦点F1上,抛物面的焦点与旋转双曲面的焦点重合,即都位于F2点。从从馈源辐射出来的电磁波被副反射面反射向主反射面,在主反射面上再次被反射。由于主反射面的焦点与副反射面的焦点重合,经主副反射面的两次反射后,电波平行于抛物面法向方向定向辐射。对经典的卡塞格伦天线来说,副反射面的

现代通信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现代通信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070327 课程名称:现代通信技术 英文名称:Modern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课程类别:专业课 学时:45 学分:2.5 适用对象:通信工程专业高年级本科生 考核方式:考试(平时成绩占30%) 先修课程:通信原理、计算机网络、信号与系统 二、课程简介 随着现代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已有通信技术的各门课程相对独立,缺乏关联性,学生很难由此建立起对通信技术和通信网络的整体概念,而且通信技术更新速度加快,各种新技术不断涌现,所以本课程根据新的通信网络构架和各类先进的通信技术来编写新的通信技术教材。 As the modern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develop at very fast speed, the courses for the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s comparatively independent and is short of connections. The students can hardly build the concept of the whole communication networks with that. And the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renovate faster and faster. All kinds of new technologies come forth. So this course is designed to introduce the structure of whole communication networks and all kinds of new technologies. 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 本课程的目的和教学任务是:通过对本课程教学内容的讲解,从全程全网和网络融合的角度讲述各类先进的通信技术,力争构建具有科学性、系统性、新颖性和先进性的知识结构和内容体系,强调工程方法论基本思想的学习和培养,不仅使学生能够在网络分层概念的基础上学习到各类先进的通信技术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和迅速学习新技术的能力,为成为高素质的创新人才奠定基础。 四、教学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现在通信网与支撑技术概述 (一)目的与要求 1.掌握现代通信网的构成要素 2.了解现代通信网的支撑技术 3.了解现代通信网的发展趋势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1.主要内容

现代通信技术发展的主要趋势和方向

现代通信技术发展的主要趋势和方向 摘要:本文回顾了20世纪移动通信技术发展的历程,对现代通信技术进行了概述。主要针对移动通信、卫星通信、光纤通信及数字微波通信进行了发展趋势的介绍。同时,对现代通信技术的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移动通信卫星通信光纤通信现代信息 技术发展趋势 0引言 20世纪在人类历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章:1900年波罗的海的一群遇难渔民,通过无线电呼叫而得救,移动通信第一次在海上证明了它对人类的价值;1903年底莱特驾驶自己的飞行器飞上了蓝天,开创了航空交通新领域;1946年世界上第一架计算机诞生,开创了信息经济时代和扩展人类脑力的里程碑;1969年世界上第一个采用存储转发的分组交换计算机网络ARPANET开通,为因特网的高速发展奠定了基础。 纵观通信技术的发展,虽然只有短短的一百多年的历史,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由当初的人工转接到后来的电路转接,以及到现在的程控交换和分组交换,还有可以作为未来分组化核心网用的ATM交换机,IP路由器;由当初只是单一的固定电话到现在的卫星电话,移动电话,IP电话等等,以及由通信和计算机结合的各种其他业务,第三代通信技术的即将上市,以及以后的第四代通信,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人类社会已经逐渐步入信息化的社会。 21世纪是一个信息社会,信息交流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基本需要。通信作为传输和交换信息的重要手段,是推动人类社会文明、进步与发展的巨大动力。电话技术的演变日新月异,传输媒介、交换设备、传输设备、终端设备和通信方式的改变都是影响电信通信的因素。 1现代通信技术概述 现代的主要通信技术有数字通信技术,程控交换技术,信息传输技术,通信网络技术,数据通信与数据网,ISDN与ATM技术,宽带IP技术,接入网与接入技术。 1.1数字通信 数字通信即传输数字信号的通信,,是通过信源发出的模拟信号经过数字终端的心愿编码成为数字信号,终端发出的数字信号,经过信道编码变成适合与信道传输的数字信号,然后由调制解调器把信号调制到系统所使用的数字信道上,在传输到对段,经过相反的变换最终传送到信宿。 1.2程控交换 程控交换技术即是指人们用专门的电子计算机根据需要把预先编好的程序存入计算机后完成通信中的各种交换。随着电信业务从以话音为主向以数据为主转移,交换技术也相应地从传统的电路交换技术逐步转向给予分株的数据交换和宽带交换,以及适应下一代网络基于IP的业务综合特点的软交换方向发展。 1.3信息传输 信息传输技术主要包括移动通信,光纤通信,卫星通信,数字微波通信,以及图像通信。 1)移动通信 早期的通信形式属于固定点之间的通信,随着人类社会党俄发展,信息传递日益频繁,移动通信正是因为具有信息交流灵活,经济效益明显等优势,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所谓移动通信,就是在运动中实现的通信。其最大的优点是可以在移动的时候进行通信,方便,灵活。现在的移动通信系统主要有数字移动通信系统(GSM),码多分址蜂窝移动通信系统(CDMA)。 2)光纤通信 光纤是以光波为载频,以光导纤维为传输介质的一种通信方式,其主要特点是频带宽,比常用微波频率高104~105倍;损耗低,中继距离长;具有抗电磁干扰能力;线经细,重量轻;还有耐腐蚀,不怕高温等优点。 3)卫星通信 卫星通信简单而言就是地球上的无线电通信展之间利用人在地球卫星作中继站而进行的通信。其主要特点是:通信距离远,而投资费用和通信距离

车载卫星通信设备及操作简介分解

车载卫星通信设备及操作简介 3.1 卫星通信系统开通前应该注意的事项: 3.1.1 环境勘察 1)选择停放场所 ★选择较为平坦、坚实的空地作为停车场地。确保对卫星信号收发、微波信号收发不形成遮挡。 ★车辆上方应无遮挡物,以免阻碍天线桅杆正常升起。 ★应尽量避开高大的障碍物(陡坡、高大建筑、高大树木等),确保对卫星通信、微波通信、无线网桥通信的信号收发不形成遮挡。 ★如果采用市电则车辆停放地距最近的有效市电电源应在60M以内,且能打地桩以接地或能接入其他的接地系统。 ★车辆停放地还要考虑整车噪声对居民或环境的影响。 2)选择市电电源 ★车载系统原则上应尽量考虑采用目的现场的有效市电电源。 ★在车载系统到达现场前,应与提供电源的单位或供电部门做好协商。 3)确定传输方式 ★同相关单位协商拟采用的传输方式,传输方式应遵循方便接入的原则结合停放场所条件综合考虑。若距机房较近,可采用光纤直接连接的方式;否则可采用微波或者无线网桥传输方式;特殊情况可采用卫星传输方式。 ★采用微波或者无线网桥传输方式时,要预先选定好对端微波架设的位置,以最近的机房和视距传输来综合考虑。原则上在车载系统达到目的现场 前,应架设好对端微波天线,以尽量缩短系统开通的时间。 ★采用卫星传输方式时,应根据使用的卫星经度考虑对应方位无遮挡,且 避免使车头朝向卫星方位停放,以方便卫星天线接收。 ★车载卫星系统通过自动对星需要获取的信息:(1)GPS、(2)电子罗盘、(3)AGC(信标机电压)。

3.1.2 数据准备 确定BTS的相关数据 ★根据网络规划,确定车载BTS相关数据,如频点、邻区切换等,必要时,到目的现场测试移动网络的数据,了解频率干扰情况、话务量分配、切换等情况。同时与传输室确认应急车传输的接入基站,并在基站端对通传输电路,同BSC 核对每套应急传输电路所对应小区的关系、核对小区定义的设备数量、设备类型和软件版本等信息,确保BSC的数据定义与应急车安装的硬件完全对应; ★根据现场的网络状况,确定基站天线的覆盖范围和方向。 ★根据网络规划,确定车载BTS系统接入PLMN网的BTS的相关数据。 3.1.3 带卫星的小C车规范开通流程 1、停车、拉手刹 2、打地桩、接工作地、保护地 3、放支撑脚、启动联合供电 4、挂CDMA天线、升天线桅杆、接馈线 5、对星、核对工作频率、极化、标定功率、载波上星 6、开基站、数据下载 7、开通测试、网络优化 3.2 卫星系统概述 3.2.1卫星系统业务需求简介 卫星传输作为小型应急通信车三种传输方式(微波传输、光纤传输、卫星传输)之一的传输手段解决从车载BTS到各省BSC的Abis接口的传输,实现1x 语音数据及EVDO数据业务的传输。 3.2.2卫星系统组成 根据系统设备配置和改装要求,小型应急通信车包括移动通信系统(不同厂商BTS和BSC设备)、传输系统(SDH、PDH、50M无线以太网桥、车载卫星)及天馈线系统(卫星天线、微波天线基站天线、桅杆等),其中卫星子系统主要由以下几种设备组成: 车载卫星天线、GPS天线、天线控制系统、信标接收机、MODEM、LNB、固态高功放。

国际海事卫星通信系统介绍

国际海事卫星通信系统介绍 米波通信技术 二零零九年十一月

目录 1 系统概述 (1) 1.1 INMARSA T发展背景 (1) 1.2 INMARSA T在卫星通信领域的重要性 (1) 1.3 INMARSA T的应用 (2) 1.4 INMARSA T通信体制和技术参数 (2) 1.4.1 通信体制 (2) 1.4.2 频率围 (2) 1.4.3 调制方式 (3) 1.4.4 编码方式 (3) 2 INMARSAT系统的构成 (3) 2.1 空间段 (3) 2.2 地面段 (6) 2.2.1 卫星控制中心(SCC) (6) 2.2.2 网络控制中心(NCC) (6) 2.2.3跟踪遥测指控站(TT&C) (6) 2.2.4 网络协调站(NCS) (6) 2.2.5 地面关口站(LES) (6) 3 INMARSAT系统的移动终端 (7) 3.1 INMARSAT-B (8) 3.2 INMARSAT-C (8) 3.3 INMARSAT-M (9) 3.4 INMARSAT Mini-M系统 (10) 3.5 INMARSAT-Aero (10) 3.6 INMARSAT-F (11) 3.7 BGAN终端 (12) 3.8 ISATPHONE终端 (13)

1 系统概述 1.1 INMARSAT发展背景 国际海事卫星通信系统简称INMARSAT,于1979年7月16日正式成立,成员国由当时的28个已发展到目前的近百个,INMARSAT总部设在伦敦,主要负责操作、管理、经营INMARSAT系统的政府间合作机构。现已成为世界上唯一为海、陆、空用户提供全球移动卫星公众通信和遇险安全通信业务的国际组织。 INMARSAT卫星通信最初只提供海上通信业务,它向广大的海上用户提供遇险呼叫、紧急安全通信、、用户电报、传真、各种数据传输、无线电导航等二十余种通信业务。1982年开始提供全球海事卫星通信服务。随着新技术的开发,1985年10月,INMARSAT大会通过了INMARSAT公约和业务协定的修正案,决定把航空通信纳入业务之。1989年又决定把业务从海事通信发展到航空、陆地移动通信领域,并于1990年开始提供全球性卫星航空移动通信业务。 为了适应海事通信事业和通信网络发展的需要,国际海事卫星组织于1993年正式改名为国际移动卫星通信组织,1999年改制为股份制公司,2005年初成功上市,至今运转良好,是全球移动卫星通信业务的主要提供者,在世界移动卫星通信领域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1.2 INMARSAT在卫星通信领域的重要性 ●INMARSAT系统是全球唯一同时承担卫星移动通信和遇险安全通信的卫 星通信系统; ●INMARSAT系统成立时间早、占有市场份额大、运营良好、终端类型多、 业务种类全面; ●INMARSAT系统最初由各国政府投资组建,影响广泛; ●INMARSAT系统通信体制成熟,卫星先进,地面站遍布全球; ●各国军方都将INMARSAT卫星通信系统作为军用通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 分。

第五代海事卫星宽带系统详解

126 现代电视技术 2017.2 为解决移动用户越来越大的宽带需求,国际海事卫星组织投资12亿美元建设了第五代Ka 频段卫星移动宽带网络,为用户提供一种独特的全球高速移动宽带业务Global Xpress 。文章主要介绍了第五代海事卫星Ka 系统的发展背景、特点及优势,并结合越来越多的全球化新闻报道应用提出了一些思考。 移动卫星通信 Ka 频段 Global Xpress 全球新闻报道 国际海事卫星组织(暨INMARSAT )1979年成立,承担着国际海事组织和国际民航组织在船舶、飞机的遇险安全通信任务,并通过各个国家自行建设的海事卫星关口站,为政府的国际搜救部门提供遇险和安全卫星通信。经过37年的发展,随着技术的不断演进,该卫星系统已经发展到了第五代,所提供的业务包括遇险安全和商用宽带卫星网络,全面为海、陆、空等移动用户提供卫星宽带通信和信息服务。今天海事卫星拥有并运营着全球庞大的卫星通信网络之一,运营着13颗同步轨道卫星,可以向南极、北极83°以内的区域提供电话、传真和宽带数据通信,为30多万台卫星终端提供网络服务和应用。 一 海事卫星发展历程 海事卫星是美国通信卫星总公司20世纪70年代中期研制成功的新型通信工具。它类似于国际通信卫星系统,位于赤道上空35800km 的同步轨道上,每颗卫星的覆盖区 域比地球表面的1/3还大,所以在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上空等间隔地配置三颗国际海事卫星,就基本上可以实现全球卫星通信。1976年,以美国通信卫星公司(COMSAT )为首的四家通信公司组成的美国海事卫星机构先后向世界三大洋上空发射了三颗海事卫星(MARISAT ),同时又在美国的东西海岸分别建成一个地面站,并于同年7月开始向大西洋、太平洋海域提供海事卫星通信服务。为实现全地面站(YAMAGUCHI )。该站于1978年开始向印度洋海域的船舶提供海事卫星通信业务,接着美国的绍斯伯里(SOUTHBURY )和圣保拉(SANTAPAULA )地面站分别在大西洋和太平洋区投入运行,至此在世界上诞生了一个由三颗卫星,三座地面站及若干船站组成的全球性海事卫星通信系统,海上通信一举跨入了崭新的卫星通信时代。 国际海事卫星组织成立于1979年,是联合国和国际海事组织发起并成立的一个国际组织,初期成立的目的是为海上船舶提供遇险安全通信手段。在成立之初,采用了美国的海事卫星(MARISAT )系统,拉开了为船舶提供安全通信服务的大幕。同时,作为一个独立的国际组织,INMARSAT 开始规划自己的卫星网络系统。 1991年3月至1992年4月,INMARSAT 相继发射了4颗卫星,分别是大西洋东星、大西洋西星、印度洋星、太平洋星,构成了INMARSAT-2海事卫星星群。INMARSAT-2海事卫星为全球波束卫星。1996年4月至1997年6月,INMARSAT 又相继发射了4颗卫星,它们是印度洋星、大西洋东星、大西洋西星及太平洋星,构成了INMARSAT-3海事卫星星群。IN-MARSAT-3卫星是INMARSAT 第一次采用点波束,并将点波束和全球波束结合在一起使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