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

2020年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
2020年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

2020年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

资源与环境硕士(防火工程方向)

复试笔试科目考试大纲

目录

Ⅰ.考查目标 (2)

Ⅱ.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 (2)

Ⅲ.考查内容 (3)

Ⅳ.参考试题 (6)

Ⅴ.参考复习教材 (7)

Ⅰ.考查目标

本科目包括建筑防火和建筑灭火设施二个部分。要求考生掌握建筑防火和建筑灭火设施的基础知识,能够利用有关知识分析和解决火灾科学与消防工程问题。具体要求包括:

1.掌握建筑防火基本策略、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有关计算。

2.熟知各类建筑灭火设施的组成、工作原理和有关设计计算。

Ⅱ.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

一、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

二、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三、试卷内容结构

1.建筑防火50分

2.建筑灭火设施50分

四、试卷题型结构

1. 简答题: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2. 计算题:4小题,共40分。

Ⅲ.考查内容

第一部分建筑防火

一、建筑火灾及建筑防火对策

1. 建筑火灾

2. 建筑防火对策

二、建筑材料的对火反应特性

1. 建筑材料燃烧性能分级

2. 建筑钢材的高温性能

3. 混凝土的高温性能

4. 木材的燃烧和阻燃

5. 其他建筑材料的高温性能

三、建筑物耐火设计

1. 建筑构件的耐火性能

2. 建筑物的耐火等级

四、总平面和建筑平面布局防火

1. 建筑总平面布局总体要求

2. 防火间距

3. 消防车道及救援场地

4. 平面布置

五、防火分区与防烟分区

1. 防火分区

2. 防火分隔

3. 防火分隔设施

4. 防烟分区

六、安全疏散与避难设计

1. 安全疏散设计的基本要求与程序

2. 安全疏散设计理论及计算

3. 安全出口与房间疏散门设计

4. 安全疏散距离

5. 疏散楼梯与疏散走道

6. 避难层与避难走道

七、建筑装修工程防火

1. 建筑装修的火灾危险性

2. 装修材料的分类与分级

3. 建筑内部装修设计防火要求

4. 建筑外墙饰面及保温系统防火

八、建筑防爆设计

1. 爆炸危险性厂房(仓库)的布置

2. 爆炸危险性厂房(仓库)的构造

第二部分建筑灭火设施

一、消防给水基础设施

1.消防水源

2.消防水泵和泵房设施

3.室外消防给水系统设计流量

4.消防给水管网设施

二、消火栓给水系统

1. 消火栓给水系统组成、类型和供水方式

2. 系统的主要组件及要求

3. 消火栓布置及系统水压和流量计算

4. 消火栓给水系统的操作使用及管理

三、自动喷水灭火系统

1. 概述

2.系统主要组件及要求

3. 喷头与管网布置

4. 系统设计流量与水压

5. 系统的维护管理

四、水喷雾灭火系统

1.系统概述

2.系统主要组件及要求

3. 系统设计流量

五、细水雾灭火系统

1. 系统概述

2. 系统的主要组件及要求

3.系统设计流量

六、消防水幕系统

1. 系统概述

2. 系统主要组件及要求

3. 系统设计流量

七、气体灭火系统

1. 系统概述

2. 系统主要组件及要求

3. 灭火剂用量计算

4. 防护区和储瓶间

5. 系统的管理

八、泡沫灭火系统

1.泡沫灭火系统的类型

2.泡沫系统的主要组件及设置要求

3.泡沫灭火剂用量计算理

4.泡沫灭火系统的管理

九、其他灭火系统

1.干粉灭火系统

2.气溶胶灭火系统

3.消防水炮系统

4. 自动跟踪定位射流灭火系统

十、灭火器

1. 灭火器的概述

2. 灭火器的选择

3. 灭火器的配置

4. 灭火器的操作使用与维护

Ⅳ.参考试题

一、简答题(每题5分,共60分)

1.某建筑地上6层,地下2层,建筑耐火等级为二级。地下2层为电子游艺厅,地下1层和地上1层为商场,地上2-4层为儿童游乐场,地上5-6层为网吧,请问该建筑的平面布置是否合理并说明理由。

2.某信息存储中心共有5个机房,拟采用气体灭火系统进行保护,每个机房作为1个防护区。每个防护区都非常重要并且有同时着火的可能性,请问气体灭火系统应如何选型?不同选型的气体灭火系统有哪些差别?

……

二、计算题(每题10分,共40分)

1.某液化石油气灌装车间,平面尺寸为m

24 ,高6m,采用钢筋混凝

m8

土框架结构,柱距6m。请计算车间的泄压面积。

2.某高度为42 m的综合楼,每层面积超过1000 m2,其地下停车库停车数量为50辆,室外进水管不能满足消防用水量的要求。按规范规定,其室内、外消火栓用水量均为25 L/s,火灾延续时间3 h,自动喷水用量为21.3 L/s,火灾延续时间1 h。消防给水系统为临时高压给水系统,分区并联供水方式。回答下列问题:

(1)确定该综合楼消防水池的有效容积。

(2)确定该综合楼室外消火栓的最小设置数量并说明理由。

……

Ⅴ.参考复习教材

1.《建筑防火》,蔡芸主编,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14年。

2.《建筑灭火设施》,张学魁主编,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14年。

中国大学安全科学与工程专业大学排名和大学名单完整篇.doc

2019年中国大学安全科学与工程专业大学 排名和大学名单 中国大学安全科学与工程专业大学排名和大学名单 2014中国大学安全科学与工程专业大学排名和大学名单 名次一级学科学科专业星级学科专业层次学校名称2014综合排名办学类型办学层次1安全科学与工程6星级中国顶尖学科专业中国矿业大学35行业特色研究型中国高水平大学2安全科学与工程5星级中国一流学科专业中国科学技术大学14中国研究型中国一流大学2安全科学与工程5星级中国一流学科专业中南大学17中国研究型中国一流大学2安全科学与工程5星级中国一流学科专业北京科技大学39行业特色研究型中国高水平大学5安全科学与工程4星级中国高水平学科专业北京交通大学46行业特色研究型中国高水平大学5安全科学与工程4星级中国高水平学科专业中国石油大学54行业特色研究型中国高水平大学5安全科学与工程4星级中国高水平学科专业北京化工大学63行业特色研究型中国高水平大学5安全科学与工程4星级中国高水平学科专业南京工业大学110专业型中国知名大学5安全科学与工程4星级中国高水平学科专业河南理工大学163专业型5安全科学与工程4星级中国高水平学科专业西安科技大学199

专业型11安全科学与工程3星级中国知名学科专业重庆大学33中国研究型中国高水平大学11安全科学与工程3星级中国知名学科专业东北大学34中国研究型中国高水平大学11安全科学与工程3星级中国知名学科专业中国地质大学44行业特色研究型中国高水平大学11安全科学与工程3星级中国知名学科专业西南交通大学61行业特色研究型中国高水平大学11安全科学与工程3星级中国知名学科专业太原理工大学85区域研究型中国知名大学11安全科学与工程3星级中国知名学科专业广西大学99区域研究型中国知名大学11安全科学与工程3星级中国知名学科专业昆明理工大学109区域研究型中国知名大学11安全科学与工程3星级中国知名学科专业武汉科技大学139专业型中国知名大学11安全科学与工程3星级中国知名学科专业辽宁工程技术大学185专业型11安全科学与工程3星级中国知名学科专业沈阳航空航天大学349应用型11安全科学与工程3星级中国知名学科专业辽宁石油化工大学392应用型 2019年中国大学安全科学与工程专业大学 排名和大学名单 中国大学安全科学与工程专业大学排名和大学名单

控制科学与工程考研就业前景分析

一、专业介绍 首先个人认为,控制科学与工程这个专业并不精于某一专业领域,因为控制主要讲的是方法。理论也就是动力西永或者微分方程一类,但是控制并不是纯数学指导的应用,很多控制问题也不会只考虑数学方向就能得到解答。就像数学与物理一样相互联系,密不可分。 控制科学与工程在本科阶段称为"自动化",研究生阶段称为"控制科学与工程"。本学科是研究控制的理论、方法、技术及其工程应用的学科,以控制论、系统论、信息论为基础,研究各应用领域内的共性问题,即为了实现控制目标,应如何建立系统的模型,分析其内部与环境信息,采取何种控制与决策行为;而与各应用领域的密切结合,又形成了控制工程丰富多样的内容。 二、就业前景 1、就业前景 控制科学与工程是研究控制的理论、方法、技术及其工程应用的学科。控制科学以控制论、系统论、信息论为基础,研究各应用领域内的共性问题,即为了实现控制目标,应如何建立系统的模型,分析其内部与环境信息,采取何种控制与决策行为;而与各应用领域的密切结合,又形成了控制工程丰富多样的内容。本学科点在理论研究与工程实践相结合、学科交叉和军民结合等方面具有明显的特色与优势,对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和国家安全发挥了重大作用。 本专业的学生毕业以后,既可在运动控制、工业过程控制、电力电子技术、检测与自动化仪表、电子与计算机技术、信息处理等领域从事测控与部件的设计、分析、研制与开发,又可在航天、电信、交通、建筑、国防、金融、能源、电视、广播等部门从事电子设备与系统的运行和技术管理以及与专业相关的教学工作。

还可以继续攻读计算机、自动控制、兵器工程等领域的硕士学位。 与该专业相关联的职业无非就是两大块,一块是部队的相关领域,一块是民用企事业单位。从整体上来说这两块领域都在迅速发展,特别是军队中制导与控制技术的发展更是迅猛,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毕业生就业形势应该越来越好。从另一个角度来说,由于本专业自身的特点,所以造成专业本身与市场的某种隔绝,专业的发展也过多地依赖国家的计划与调控,而不是市场,因而就使得毕业生的就业趋势会很平稳,而且只要其性质不变,这种平衡的就业趋势还将继续保存下去。 2、就业去向 总体两类,软件硬件。有去纯互联网做软件的,也有去硬件公司做偏底层软件的,好的可以和计算机抢offer;有去硬件公司做单板硬件的,也有去电源/新能源汽车公司做电力电子/的,和通信/电子/电气/汽车/机械也差不太多。 控制工程目前主要方向和就业去向总结如下: 1.机器学习、深度学习、数据挖掘 主要去向:百度、腾讯、阿里巴巴、京东、网易、华为公司、滴滴、旷视科

安全科学的发展简史

1203059 蒲晋超 安全科学的发展简史 安全生产、安全劳动是人类生存永恒的命题,已伴随着创世纪以来人类文明社会的生存与生产走过了数千年。在进入21世纪,面对社会、经济、文化高速发展和变革的年代,面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使命,我们需要思考中全生产,人类公共安全的发展战略,而这种战略首先是建立在历史的基石之上的。为此,我们需要对安全科学技术的起源与发展作一回顾。 20世纪,是人类安全科学技术发展和进步最为快速的百年。从安全立法到安全管理,从安全技术到安全工程,从安全科学到安全文化,针对生产事故、人为事故、技术灾害等工业社会日益严重的问题,百年中,劳动安全与劳动保护活动为人类的安全生产、安全生存,以及人类文明创造了闪光的、不可磨灭的一页。 在20世纪,我们看到了人类冲破“亡羊补牢”的旧观念和改变了仅凭经验应付的低效手段,给予世界全新的劳动安全理念、思想、观点、方法,给予人类安全生产与安全生活的知识、策略、行为准则与规,以及生产与生活事故的防技术与手段,通过把人类“事故忧患”的颓废情绪变为安全科学的缜密;把社会的“生存危机”的自扰认知变为实现平乐的动力,最终创造人类安全生产和安全生存的世界。这一切,靠的是科学的安全理论与策略、高超的安全工程和技术、有效的安全立法及管理。1安全认识观的发展和进步 1.从“宿命论”到“本质论”我国很长时期普遍存在着“安全相对、事故绝对”、“安全事故不可防,不以人的意志转移”的认识,即存在有生产安全事故的“宿命论”观念。随着安全生产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对事故规律的认识,人们已逐步建立了“事故可预防、人祸本可防”的观念。实践证明,如果做到“消除事故隐患,实现本质安全化,科学管理,依法监管,提高全民安全素质”,安全事故是可预防的。这种观念和认识上的进步,表明在认识观上我们从“宿命论”逐步地转变到了“本质论”。落实“安全第一,预防为主”方针具备了认识观的基础。 2.从“就事论事”到“系统防” 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从发达国家引入了“安全系统工程”的理论,通过近20年的实践,在安全生产界“系统防”的概念已深入人心。这在安全生产的方法论层面表明,我全生产界已从“无能为力,听天由命”、“就事论事,亡羊补牢”的传统方式逐步地转变到现代的“系统防,综合对策”的方法

控制科学与工程专业介绍

控制科学与工程专业介绍 控制科学与工程是一门研究控制的理论、方法、技术及其工程应用的学科。它是20世纪最重要的科学理论和成就之一,它的各阶段的理论发展及技术进步都与生产和社会实践需求密切相关。11世纪我国北宋时代发明的水运仪象台就体现了闭环控制的思想。到18世纪,近代工业采用了蒸汽机调速器。但直到20世纪20年代逐步建立了以频域法为主的经典控制理论并在工业中获得成功应用,才开始形成一门新兴的学科——控制科学与工程。此后,经典控制理论继续发展并在工业中获得了广泛的应用。在空间技术发展的推动下,50年代又出现了以状态空间法为主的现代控制理论,并相继发展了若干相对独立的学科分支,使本学科的理论和研究方法更加丰富。60年代以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许多新方法和技术进入工程化、产品化阶段,显著加快了工业技术更新的步伐。在控制科学发展的过程中,模式识别和人工智能与控制相结合的研究变得更加活跃;由于对大系统的研究和控制学科向社会、经济系统的渗透,形成了系统工程学科。特别是近20年来,非线性及具有不确定性的复杂系统向“控制科学与工程”提出了新的挑战,进一步促进了本学科的迅速发展。目前,本学科的应用已经遍及工业、农业。交通、环境、军事、生物、医学、经济、金融、人口和社会各个领域,从日常生活到社会经济无不体现本学科的作用。 控制科学以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为基础,研究各领域内独立

于具体对象的共性问题,即为了实现某些目标,应该如何描述与分析对象与环境信息,采取何种控制与决策行为。它对于各具体应用领域具有一般方法论的意义,而与各领域具体问题的结合,又形成了控制工程丰富多样的内容。本学科的这一特点,使它对相关学科的发展起到了有力的推动作用,并在学科交叉与渗透中表现出突出的活力。例如:它与信息科学和计算机科学的结合开拓了知识工程和智能机器人领域。与社会学、经济学的结合使研究的对象进入到社会系统和经济系统的范畴中。与生物学、医学的结合更有力地推动了生物控制论的发展。同时,相邻学科如计算机、通信、微电子学和认知科学的发展也促进了控制科学与工程的新发展,使本学科所涉及的研究领域不断扩大。 本学科下设五个二级学科: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系统工程,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导航、制导与控制。各二级学科的主要研究范畴及相互联系如下。 “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学科以工程领域内的控制系统为主要对象,以数学方法和计算机技术为主要工具,研究各种控制策略及控制系统的建模、分析、综合、设计和实现的理论、技术和方法。 “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是研究被控对象的信息提取、转换、传递与处理的理论、方法和技术的一门学科。它的理论基础涉及现代物理、控制理论、电子学、计算机科学和计量科学等,主要研究领域包括新的检测理论和方法,新型传感器,自动化仪表和自动检测系统,以及它们的集成化、智能化和可靠性技术。

控制科学与工程

0811控制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硕士学位基本要求 第一部分学科概况和发展趋势 控制科学与工程以控制论、系统论、信息论为基础,以工程系统为主要对象,以数理方法和信息技术为主要工具,研究各种控制策略及控制系统的理论、方法和技术,是研究动态系统的行为、受控后的系统状态以及达到预期动静态性能的一门综合性学科。研究内容涵盖基础理论、工程设计和系统实现,是机械、电力、电子、化工、冶金、航空、航天、船舶等工程领域实现自动化不可缺少的理论基础和技术手段,在工业、农业、国防、交通、科技、教育、社会经济乃至生命系统等领域有着广泛应用。 本学科研究方法包括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实验与仿真相结合,软件与硬件相结合,信息获取与利用相结合,系统认知与优化相结合,科学分析与工程实践相结合,解决工程控制问题与凝练控制科学问题相结合,事实性、概念性与程序性知识学习与分析、评价和创造的高层次认知能力相结合等。 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包括的学科方向是: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系统工程,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导航、制导与控制,生物信息学,建模仿真理论与技术。 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在理论研究与工程实践相结合、军民结合和学科交叉融合等方面具有明显的特色与优势,对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和国家安全发挥了重大作用,以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为基础的自动化技术是人类文明的标志。自动化技术的应用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减轻了人类劳动的强度,降低了原材料和能源消耗,创造了

前所未有的经济效益和社会财富。自动化技术对实现国家实力的增长、生态环境的改善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具有重要意义。从航空航天到大规模的工业生产,从先进制造到供应链管理,从智能交通到楼宇自动化,从医疗仪器到家庭服务,自动化技术在提高生产效率的同时,也使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自动化程度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指标。智能、生物、网络等新兴科学与技术的发展赋予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新的内涵,使其超越了时空的限制,增强了学科所涉及的不确定性、多样性和复杂性,既使学科发展面临巨大的挑战,也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第二部分博士学位的基本要求 一、获本学科博士学位应掌握的基本知识及结构 本学科博士生应具备控制科学与工程领域中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及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还要具备与数理方法、计算机科学、网络与通信技术、信息获取与信息处理等相结合的跨学科领域知识结构;同时,也应掌握控制科学与工程的国家重大需求和国际学术前沿等知识。本学科博士生的知识结构主要由基础理论知识、专业知识、工具性知识和跨学科知识构成。其中,专业知识由本学科核心理论和针对不同研究方向设置的选修课程组成。 对本学科博士生知识体系的基本要求包括:①掌握本学科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做到综合运用,能够解决本学科的科学技术问题;②掌握本学科系统深入的专业知识,能够解决控制科学与工程问题;③掌握本学科的前沿动态,在跟踪领域前沿的基础上开展原创性的研究工作;④掌握交叉学科相关知识,开展跨学科特别是新兴交叉学科的

控制科学与工程的二级学科以及排名

控制科学与工程 是一门研究控制的理论、方法、技术及其工程应用的学科。它是20世纪最重要的科学理论和成就之一,它的各阶段的理论发展及技术进步都与生产和社会实践需求密切相关。11世纪我国北宋时代发明的水运仪象台就体现了闭环控制的思想。到18世纪,近代工业采用了蒸汽机调速器。但直到20世纪20年代逐步建立了以频域法为主的经典控制理论并在工业中获得成功应用,才开始形成一门新兴的学科——控制科学与工程。此后,经典控制理论继续发展并在工业中获得了广泛的应用。在空间技术发展的推动下,50年代又出现了以状态空间法为主的现代控制理论,并相继发展了若干相对独立的学科分支,使本学科的理论和研究方法更加丰富。60年代以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许多新方法和技术进入工程化、产品化阶段,显著加快了工业技术更新的步伐。在控制科学发展的过程中,模式识别和人工智能与控制相结合的研究变得更加活跃;由于对大系统的研究和控制学科向社会、经济系统的渗透,形成了系统工程学科。特别是近20年来,非线性及具有不确定性的复杂系统向“控制科学与工程”提出了新的挑战,进一步促进了本学科的迅速发展。目前,本学科的应用已经遍及工业、农业。交通、环境、军事、生物、医学、经济、金融、人口和社会各个领域,从日常生活到社会经济无不体现本学科的作用。 控制科学以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为基础,研究各领域内独立于具体对象的共性问题,即为了实现某些目标,应该如何描述与分析对象与环境信息,采取何种控制与决策行为。它对于各具体应用领域具有一般方法论的意义,而与各领域具体问题的结合,又形成了控制工程丰富多样的内容。本学科的这一特点,使它对相关学科的发展起到了有力的推动作用,并在学科交叉与渗透中表现出突出的活力。例如:它与信息科学和计算机科学的结合开拓了知识工程和智能机器人领域。与社会学、经济学的结合使研究的对象进入到社会系统和经济系统的范畴中。与生物学、医学的结合更有力地推动了生物控制论的发展。同时,相邻学科如计算机、通信、微电子学和认知科学的发展也促进了控制科学与工程的新发展,使本学科所涉及的研究领域不断扩大。 相关学科关系 本学科在本科阶段叫自动化,研究生阶段叫控制科学与工程,本学科下设的六个二级学科:“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检测技术与自动装置”、“系统工程”、“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导航、制导与控制”和“企业信息化系统与工程”。各二级学科的主要研究范畴及相互联系如下。

安全科学与工程

安全科学与工程 (学科代码:0837) 一、培养目标 本学科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坚实系统的热安全科学与技术基础理论知识和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了解安全技术及工程专业发展的前沿和动态,适应我国经济、科技、教育发展需要,面向21世纪从事热安全科学与工程领域的研究、教学、管理的高级人才。学位获得者应具有熟练的外语听、说、读、写的能力,能在本学科及相关学科领域独立开展工作。 二、研究方向 1.火灾动力学演化2.火灾过程模拟仿真与虚拟现实3.安全评估与性能设计4.火灾扑救优化控制理论 5.火灾探测原理与技术6.智能化安全技术 7.新型阻燃材料科学与技术8.公共安全及应急管理 三、学制及学分 在符合研究生院有关规定的前提下: 1. 硕士研究生学制为2-3年。硕士研究生在申请学位前,必须取得总学分不少于35学分。其中公共必修课(英语、政治I)为7学分,硕士研究生专业基础课不少于11学分,专业课12-14学分(其中至少选修一门跨学科课程)。 2. 硕-博一体化研究生,学制为5年。在申请博士学位前,必须取得总学分不少于45分,其中公共必修课(英语、政治)合计为11学分,其他专业课学分在硕士研究生要求基础上至少增加不少于4学分博士层次课程。 3. 普通博士研究生学制为3-4年。在申请博士学位前,必须取得总学分不少于10学分。其中公共必修课(博士英语、博士政治)4学分,博士层次课程不少于4学分,开题报告2学分。 四、课程设置 英语、政治等公共必修课和必修环节按研究生院统一要求。学科基础课和专业课如下所列。

专业基础课:20 专业课:23 博士课程基础课:4 五.科研能力要求 按照研究生院有关规定同时满足《火灾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学位申请细则》。 六.学位论文要求 按照研究生院有关规定。

中国大学控制科学与工程专业大学排名和大学名单.doc

2019年中国大学控制科学与工程专业大学 排名和大学名单 中国大学控制科学与工程专业大学排名和大学名单 在最新公布的中国校友会网中国大学控制科学与工程专业大学排名和大学名单中,清华大学的控制科学与工程专业荣膺中国六星级学科专业,入选中国顶尖学科专业,位居全国高校第一;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东北大学的控制科学与工程专业荣膺中国五星级学科专业美誉,跻身中国一流学科专业。华中科技大学、山东大学、中南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同济大学、东南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南京理工大学、国防科学技术大学等高校的控制科学与工程专业入选中国四星级学科专业,跻身中国高水平学科专业。 2014中国大学控制科学与工程专业排行榜 名次一级学科学科专业星级学科专业层次学校名称2014综合排名办学类型办学层次1控制科学与工程6星级中国顶尖学科专业清华大学2中国研究型中国顶尖大学2控制科学与工程5星级中国一流学科专业上海交通大学3中国研究型中国一流大学2控制科学与工程5星级中国一流学科专业浙江大学6中国研究型中国一流大学2控制科学与工程5星级中国一流学科专业哈尔滨工业大学20中国研究型中国一流大学2控制科学与工程5星级

中国一流学科专业北京航空航天大学21中国研究型中国一流大学2控制科学与工程5星级中国一流学科专业东北大学34中国研究型中国高水平大学7控制科学与工程4星级中国高水平学科专业华中科技大学12中国研究型中国一流大学7控制科学与工程4星级中国高水平学科专业山东大学16中国研究型中国一流大学7控制科学与工程4星级中国高水平学科专业中南大学17中国研究型中国一流大学7控制科学与工程4星级中国高水平学科专业西安交通大学18中国研究型中国一流大学7控制科学与工程4星级中国高水平学科专业同济大学22中国研究型中国一流大学7控制科学与工程4星级中国高水平学科专业东南大学25中国研究型中国一流大学7控制科学与工程4星级中国高水平学科专业西北工业大学29中国研究型中国高水平大学7控制科学与工程4星级中国高水平学科专业北京理工大学32中国研究型中国高水平大学7控制科学与工程4星级中国高水平学科专业南京理工大学49行业特色研究型中国高水平大学7控制科学与工程4星级中国高水平学科专业国防科学技术大学中国研究型中国一流大学17控制科学与工程3星级中国知名学科专业吉林大学9中国研究型中国一流大学17控制科学与工程3星级中国知名学科专业中国科学技术大学14中国研究型中国一流大学17控制科学与工程3星级中国知名学科专业南开大学15中国研究型中国一流大学17控制科学与工程3星级中国知名学科专业天津大学23中国研究型中国一流大学17控制科学与工程3星级中国知名学科专业华南理工大学27中国研究型中国高水平大学17控制科学与工程3星级中国知名学科专业湖南大学28中国研究型中国高水平大学17控制科学与工程3星级中国知名学科专业大连理工大学30中国研究型中国高水平大学17控制科学与工

0811 一级学科:控制科学与工程

0811 一级学科:控制科学与工程 081101 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专业介绍 本专业主要培养在自动化领域从事研究、开发、设计等方面的高层次人才。 本专业研究生具有坚实的控制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目前,本专业已形成学术水平高、工程实践能力强的导师队伍。在计算机控制、管控一体化、现场总线、故障诊断、智能控制、自适应控制、交流调速技术、单片机及DSP 应用等方面瞄准学科发展前沿及动向,结合地区经济发展需要,理论联系实际,做了大量的理论及实际应用研究,并承担了多项省部级、地区科研基金和横向研究、开发项目。 二、培养目标 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 1、热爱社会主义,具有良好的社会道德、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坚持真理,勇于创新。 2、具有严谨的学习态度和科学作风,掌握坚实的本学科有关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具有从事科学研究、教学工作或独立承担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 3、具有良好的心理和身体素质,具有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 三、学习年限 全日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学习年限为3年,非全日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学习年限一般不超过4年。其他代培生学习年限根据研究生院有关规定执行。 四、研究方向 01、控制理论及其应用 02、计算机控制技术 03、网络及控制 04、运动控制技术 05、机器人控制 五、课程设置 硕士研究生的课程有学位课、非学位课和教学(科研)实践3类,具体课程设置见附表。 六、培养方式与方法 1、硕士生的培养采取课程学习和学位论文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课程学习采 用学分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应在学习年限内修满规定的学分,通过 硕士学位课考试和硕士学位论文答辩方能毕业,申请取得硕士学位。 2、硕士生的培养由教研室集体研究,指导教师具体负责指导。硕士生的学 习重在独立钻研,自学为主,导师的作用在于把握研究方向,培养学生 的创造性思维和提高研究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硕士研究生在学习期间必须参加相应专业的学术讲座、学术报告、教学

安全科学与工程(0829)专业培养方案

安全科学与工程(0829)专业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掌握电气电子安全科学、安全技术、安全管理是雷电科学与防护技术的基本理论、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具备从事有关电气电子安全工程设计、研究、检测、评价、监察和管理等工作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型工程技术人才。专门从事雷电监测预警、防雷技术开发与应用、防雷工程设计、方案审核、防雷施工、检测验收、雷电灾害风险评估、防雷管理等工作。 二、培养要求(培养规格) 本专业学生在学习工程专业基础上主要学习信号的获取与处理、电子电气设备与信息系统、建筑结构、雷电原理、安全科学与工程基础理论、安全工程技术、雷电防护技术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电子信息工程和防雷实践(包括生产实习和校内实验)的基本训练,具备良好的科学素质,并具有较强的知识更新能力和广泛的科学适应能力。可在气象部门、科研院所、防雷公司等企事业单位从事雷电物理研究、防雷减灾业务管理、防雷技术开发与应用、防雷工程设计与施工、防雷工程方案审核、检测验收和雷电灾害风险评估等安全工作。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具有较好的人文社会科学素养、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工程职业道德和服务意识; 2、具有从事雷电安全专业所需的自然科学知识,较系统地掌握本专业领域宽广的技术基础理论知识和实验技术,适应电气电子和信息工程安全方面广泛的工作范围; 3、掌握雷电原理以及雷电防护的基本理论,具备分析和设计防雷器件、进行防雷工程方案审核、防雷工程设计、检测与施工以及雷电监测预警和雷电灾害评估的能力; 4、了解安全工程产业和雷电防护行业的基本方针、政策和法规,了解质量检验机构质量管理的基本知识; 5、具有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并解决雷电安全工程问题的基本能力以及行业安全新工艺、新技术开发与设计的初步创新能力; 6、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7、具有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较强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团队精神; 8、具有应对雷电灾害危机与突发事件的能力。 三、主干学科 电磁兼容原理与技术、雷达气象学、雷电监测预警、建筑防雷安全技术、建筑电气、接地技术、防雷工程检测审核与验收、防雷工程设计与施工、雷击灾害风险评估等相关学科。 四、主要课程、核心课程和特色课程 计算机基础Ⅰ、大气科学概论Ⅱ、线性代数、概率统计、高等数学Ⅰ、大学物理、大学物理实验、大学英语、C语言程序设计、数字电子线路Ⅱ*、电磁场理论、雷电原理、安全科学与工程导论、电磁兼容原理与设计技术、雷达气象学Ⅱ、建筑电气、接地技术、建筑防雷、防雷工程设计与施工、雷电灾害风险评估与管理基础。 五、主要实践性环节 认识实习、金工实习、课程实验、课程设计、工厂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等。

安全发展 科学发展参考文本

安全发展科学发展参考 文本 In The Actual Work Production Management, In Order To Ensure The Smooth Progress Of The Process, And Consider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ach Link, The Specific Requirements Of Each Link To Achieve Risk Control And Planning 某某管理中心 XX年XX月

安全发展科学发展参考文本 使用指引:此安全管理资料应用在实际工作生产管理中为了保障过程顺利推进,同时考虑各个环节之间的关系,每个环节实现的具体要求而进行的风险控制与规划,并将危害降低到最小,文档经过下载可进行自定义修改,请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调整与使用。 (一)牢固树立科学发展安全发展理念,着力凝聚共 识,推动实施安全发展战略。利用各种方法途径,大力宣 传贯彻国务院《意见》、《通知》和《安全生产“十二 五”规划》。以“科学发展、安全发展”为主题,组织开 展好全国第11个“安全生产月”系列活动。通过广泛深 入的宣传教育,使党中央国务院坚持科学发展安全发展、 促进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好转的重大决策部署和各项政 策措施深入人心。继续开展安全文化示范企业、安全社 区、安全保障型城市创建活动和校园安全文化建设。搞好 换届改选后各级政府分管领导和安监系统主要领导干部安 全培训,使之成为践行科学发展安全发展理念、实施安全 发展战略的带头人。认真实施全国安全生产“十二五”规

划和12部专项规划及相关行业规划,推动实现安全与发展的有机统一。 (二)坚持预防为主,着力排查治理隐患,深化重点行业领域的安全整治。把排查治理隐患作为坚持预防为主、有效防范遏制事故的治本之策,毫不放松地抓下去。要把煤矿安全始终摆在重中之重位置上。认真贯彻全国煤矿瓦斯防治现场会精神,严格执行瓦斯防治“十条禁令”和煤矿安全监管监察“十项要求”,强力推行抽采达标,严格落实两个“四位一体”防突措施,开展煤矿瓦斯防治能力评估,依法整顿关闭不具备瓦斯防治能力的矿井,严肃查处瓦斯和粉尘超限等违规违章现象。加强兼并重组、整合技改矿井安全监管。开展煤矿防治水专项督察。继续抓好井下安全避险系统建设。加快小煤矿机械化改造。推行煤矿风险预控管理体系。认真推广有关地区、煤炭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经验,提升煤矿安全整体水平。会同有关部

全国高等学校安全科学与工程类专业大学生实践与创新作品大赛通知

全国高等学校安全科学与工程类专业大学生实践与创新作品大赛通知 一、大赛背景 近年来随着我国安全生产状况的不断好转,重特大事故的不断减少,我国的安全生产水平将进入精细化提升阶段。2014年12月1日我国新修订的《安全生产法》业已开始实施。以上都加大了社会对安全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的需求。但是由于高校办学条件、办学经费和现场实践等方面的限制,目前我国安全科学与工程类专业学生的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急需提高。随着社会对应用型人才需求的不断增加,近几届的安全科学与工程专业学术年会上许多专家教授建议在全国高校安全科学与工程类专业学生中开展实践与创新作品竞赛活动,以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逐步满足国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要求。 二、大赛组织 主办机构: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 教育部安全科学与工程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 承办单位:华北科技学院 作品评选:承办单位组织安全生产领域专家进行评选 举办及颁奖地点:华北科技学院 颁奖时间:第28届全国高校安全工程学术年会举办期间

三、参赛对象 个人或集体,集体作品参加人数一般不超过4人。 作品制作经费由学生自筹或所在学校资助,作品有无指导教师均可。 四、大赛奖励 大赛作品分类评选获奖项目,每类项目列一、二、三等奖。获奖作品和名单将在《华北科技学院学报》等相关媒体刊登。大会主办机构将为获奖参赛人员颁发获奖证书,并给予一定的奖金鼓励。 本大赛不收任何参赛作品的评选费用。 五、作品内容 本次大赛设以下四类项目,参赛作品必须是与安全科学与工程直接相关的。参赛作品要附有开发背景、作品简介、使用说明书等相关文字材料。 【安全实体作品及其模型】:指直接用于安全生产的装置或其模型,该类作品是本次大赛最为提倡的,希望参赛学生多提交这类作品。如工业防火防爆装置、煤矿“一通三防”装置、特种设备安全装置等实体作品。重要作品参赛完毕可以归还作者,征得作者同意作品也可以保留在主办单位的实验室供展览(作品上标注创作人单位和姓名)。 【安全软件作品】:指自主开发的或根据某些商业软件建立的安全软件模型等,软件参赛作品需要提供软件光盘、说明书和纸质打印材料。软件参赛作品一般不退还。 【安全学习模型】:如安全DV作品、安全动画、安全学习课件、

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发展报告,发展现状及趋势

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发展现状及趋势 一、国内外现状概述: 经典控制理论的研究对象一般为单输入、单输出的自动控制系统,特别是线性定常系统。 经典控制理论的特点是以输入输出特性(主要是传递函数)为系统的数学模型,采用频率响应法和根轨迹法这些图解分析方法,分析系统性能和设计控制装置。经典控制理论的数学基础是拉普拉斯变换,占主导地位的分析和综合方法是频域方法。经典控制理论主要研究系统运动的稳定性、时域和频域中系统的运动特性、控制系统的设计原理和校正方法。其局限性主要表现在一般仅适用于单变量和定常系统。 现代控制理论以线性代数和微分方程为主要的数学工具,以状态空间法为基础,分析与设计控制系统。状态空间法本质上是一种时域的方法,它不仅描述了系统的外部特性,而且描述和揭示了系统内部状态和性能。较之经典控制理论,现代控制理论的研究对象要广泛得多,原则上将,它既可以是单变量、线性、定常、连续的,也可以是多变量、非线性、时变、离散的。 智能控制可以概括为自动控制和运筹学、计算智能、人工智能等学科的结合,其结构是: 识别、推理、决策、执行。在低层次的控制中用常规控制器,而在高层次的控制中则应用具有在线学习、修正、组织、决策和规划能力的控制器,模拟人的某些智能和经验来引导求解过程。智能控制理论是以专家系统、模糊控制、神经网络等智能计算方法为基础的智能控制。 智能控制的发展还不完善,甚至可以说才刚刚开始,但是可以预见智能控制的发展与完善将引起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的全面革命。 集散控制系统(DCS)就是在生产过程自动化的巨大需求的背景下发展起来的一种自动化技术。它把控制技术、计算机技术、图像显示技术以及通信技术结合起来,实现对生产过程的监视、控制和管理。它既打破了常规控制仪表功能的局限,又较好地解决了早期计算机系统对于信息、管理和控制作用过于集

安全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简介

0837安全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简介 一级学科(中文)名称:安全科学与工程 (英文)名称:Safety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一、学科概况 安全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要求,是人民安康、社会进步、国家稳定的基石。“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的建立和完善,将为人类社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提供安全理论基础、科技支撑和人才保障。 我国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是从劳动安全保护等学科逐渐发展起来的。1981年开始设立安全类硕士学位研究生教育,1986年以来实现了安全类本、硕、博三级学位教育。1992年,原国家技术监督局颁布的国家标准《学科分类与代码》中,“安全科学技术”被列为一级学科。1997年原国家人事部建立安全工程师职称制度,2002年建立了注册安全工程师执业资格制度。2006年安全工程获批成为工程硕士培养的一个新领域。2006年《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明确公共安全为重点规划领域。2011年安全科学与工程获批增设为一级学科。 安全科学与工程是公共安全的骨干支撑学科,涉及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社会安全等多个领域,围绕公共安全体系三角形理论模型中的突发事件、承灾载体、应急管理三条主线及其相互作用开展研究。 安全是人类生存和发展永恒的主题。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人类对安全的要求越来越高,“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与人类社

会同在,必将得到持续而迅猛的发展。 二、学科内涵 (1)研究对象 “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属于综合科学学科,其研究对象可以从“安全科学”与“安全工程”的内涵得以体现。“安全科学”是研究减少或减弱危险有害因素对人身安全健康等的危害、设备设施等的破坏、环境社会等的影响而建立起来的知识体系,为揭示安全问题的客观规律提供安全学科理论、应用理论和专业理论。“安全工程”是研究在具体领域中运用种种技术、工程、管理等保障安全的方法、手段和措施,从而为人们在生产和生活中有效防范和应对安全问题提供直接和间接的保障。安全科学与工程的应用领域涉及到建筑、能源、材料、环境、化工、轻工、土木、矿业、交通、运输、航空航天、机电、食品、生物、农业、林业、城市、旅游、检验检疫、消防、社会文化、公共卫生、行政管理等种种行业和事业乃至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并且与上述学科有所交叉。 (2)理论 作为一门综合交叉性学科,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的理论体系尚处于不断完善的过程之中。总体来说,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的理论体系包括安全社会科学、安全自然科学、安全系统科学、安全工程技术科学、安全健康学以及人文社会科学等领域。根据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多个领域的现有研究进展,结合我国安全问题的阶段性与复杂性,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的主要理论包括:安全社会学、安全法学、安全科学原理、安全科学方法学、安全系统学、灾害学、安全人机学、安全管理学、职业安全健康学、安全工程技术科学基础等。 (3)知识基础

首届全国高等学校安全科学与工程类专业大学生实践与创新作品大赛通知

首届全国高等学校安全科学与工程类专业 大学生实践与创新作品大赛通知 一、大赛背景 近年来随着我国安全生产状况的不断好转,重特大事故的不断减少,我国的安全生产水平将进入精细化提升阶段。2014年12月1日我国新修订的《安全生产法》业已开始实施。以上都加大了社会对安全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的需求。但是由于高校办学条件、办学经费和现场实践等方面的限制,目前我国安全科学与工程类专业学生的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急需提高。随着社会对应用型人才需求的不断增加,近几届的安全科学与工程专业学术年会上许多专家教授建议在全国高校安全科学与工程类专业学生中开展实践与创新作品竞赛活动,以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逐步满足国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要求。 二、大赛组织 主办机构: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 教育部安全科学与工程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 承办单位:华北科技学院 作品评选:承办单位组织安全生产领域专家进行评选 举办及颁奖地点:华北科技学院 颁奖时间:第27届全国高校安全工程学术年会举办期间 三、参赛对象 全国在校的安全科学与工程类专业本科二~四年级学生,本届是指2012、2013、2014级学生,可以是个人或集体,集体作品参加人数一般不超过4人。 作品制作经费由学生自筹或所在学校资助,作品有无指导教师均可。

四、大赛奖励 大赛作品分类评选获奖项目,每类项目列一、二、三等奖。获奖作品和名单将在《华北科技学院学报》等相关媒体刊登。 大会主办机构将为获奖参赛人员颁发获奖证书,并给予一定的奖金鼓励。 本大赛不收任何参赛作品的评选费用。 五、作品内容 本次大赛设以下四类项目,参赛作品必须是与安全科学与工程直接相关的。参赛作品要附有开发背景、作品简介、使用说明书等相关文字材料。 【安全实体作品及其模型】:指直接用于安全生产的装置或其模型,该类作品是本次大赛最为提倡的,希望参赛学生多提交这类作品。如工业防火防爆装置、煤矿“一通三防”装置、特种设备安全装置等实体作品。重要作品参赛完毕可以归还作者,征得作者同意作品也可以保留在主办单位的实验室供展览(作品上标注创作人单位和姓名)。 【安全软件作品】:指自主开发的或根据某些商业软件建立的安全软件模型等,软件参赛作品需要提供软件光盘、说明书和纸质打印材料。软件参赛作品一般不退还。 【安全学习模型】:如安全DV作品、安全动画、安全学习课件、网站等,参赛作品要求提交光盘材料。学习模型参赛作品一般不退还。 【安全优异课程实践作品】:如手工制作图纸、实习报告、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等作品,参赛作品要求提交纸质材料。实践作品一般不退还。 各高校可以先在本校组织开展类似的作品竞赛,然后评选出校优秀作品提交大赛组委会参评。 六、大赛要求

清华大学控制科学与工程专业介绍

控制科学与工程专业介绍 “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是一门研究控制的理论、方法、技术及其工程应用的学科。它是20世纪最重要和发展最快的学科之一,其各阶段的理论发展及技术进步都与生产和社会实际需求密切相关。《本人》自动化系研究生专业包括本学科下设的七个二级学科:“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检测技术与自动装置”、“系统工程”、“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导航、制导与控制”、“企业信息化系统与工程”和“生物信息学”。各二级学科的主要研究范畴及相互联系如下。 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以工程领域内的控制系统为主要对象,以数学方法和计算机技术为主要工具,研究各种控制策略及控制系统的建模、分析、综合、优化、设计和实现的理论、方法和技术。本学科培养从事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领域的研究、设计、开发和系统集成等方面的高级专门人才。本专业方向主要研究线性与非线性控制、自适应控制、变结构控制、鲁棒控制、智能控制、模糊控制、神经元控制、预测控制、推理控制、容错控制、多变量控制、量子控制、系统辨识、过程建模与优化、故障诊断与预报、离散事件动态系统、复杂系统的优化与调度、智能优化与智能维护、复杂性理论研究、高性能调速与伺服、运动体导航与制导、机器人与机器视觉、多传感器集成与融合,多自主体合作与对抗、嵌入式系统、传感器网络、软测量技术、电力电子技术、现场总线技术、系统集成技术、网络控制与流媒体技术,以及将上述技术与方法加以集成的综合自动化技术等。 系统工程是为了解决日益复杂的社会实践问题而形成的从整体出发合理组织、控制和管理各类系统的综合性的工程技术学科。本学科培养从事系统工程领域的研究、开发、设计等方面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本专业方向主要研究:非线性系统建模、人工神经网络和复杂系统自组织理论方法的研究和应用,高速公路和城市智能交通系统基础理论、智能技术和集成技术的研究与应用,电子商务系统研究、开发与应用,企业管理信息系统与决策支持系统的研究与开发,宏观社会经济系统综合发展和区域开发规划等。 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检测技术研究如何将各种反映被测对象特征的参数按照一定的对应关系转换为易于传递的信号,并提供给自动控制系统;自动化装置涉及控制系统中的传感器、变送器、控制器、执行机构等,包括他们的集成化、智能化技术和可靠性技术。本学科培养从事各种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的研究、开发、设计等方面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本专业方向主要研究工业自动控制装置,系统可靠性评估及设计,控制系统的自动测试方法,数据信息采集、传输、处理、转换方法和相应设备,新型传感器和仪表,传感器数据融合理论及应用,动态系统故障诊断技术,工业现场总线技术,高速企业网络组成及安全技术,新型大功率电子器件及应用,嵌入式系统的研究及相关产品的开发。 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是六十年代以来在信号处理、人工智能、控制论、计算机技术等学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型学科。本学科培养从事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的研究、开发、设计等方面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本专业方向主要研究:模式识别、计算机视觉、机器智能的理论及应用;信号处理的理论及应用;基于信息理论和技术的生物信息学和中医药现代

2015年 安全科学与工程 培养方案

安全科学与工程 (专业代码:0837 ) 一、学科简介及研究方向 安全科学与工程是公共安全的主要支撑学科,涉及自然灾害、灾害事故、公共卫生、社会安全等多个领域。是研究各种工业灾害发生原因与过程,灾害防治,安全检测与监控,安全分析与评估,安全监察与管理、安全设计与生产等问题等有关理论、工程技术、工程管理的综合性学科。 本学科主要研究方向为: 1.矿山安全理论与技术 针对矿业开发中重大灾害的成因、预测预报理论以及防治对策等关键问题,采用地质学、地球物理探测和采矿工程学相结合的方法,深入研究瓦斯(煤尘)爆炸、煤与瓦斯突出、矿井突水、顶板冒落与冲击地压等突发性动力灾害成灾机理;研究煤炭开采中的瓦斯赋存及运移规律、煤层自然发火规律及其防治理论与技术、矿山重大灾害应急救援与事故分析理论与技术,为矿业开发中重大灾害事故的预测、预报和防治提供可靠的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持。 2.安全管理与评价 针对工矿企业生产过程中存在的安全隐患,根据有关的法津、法规、技术标准的规定,应用安全系统工程的原理和方法,识别企业生产中存在的危险和有害因素,分析不同工艺环节所特有的危险源及其危害性,进行安全系统分析与评价;研究事故致因理论,危险源辩识、评价与控制理论,系统可靠性及安全运行理论,研究适应不同工矿企业特点的安全生产理论以及合理可行的安全对策和控制措施,提高系统本质安全化程度。 3. 矿井通风防尘理论与技术 本研究方向主要开展矿井通风系统优化改造、通风装置合理配置及粉尘综合防治等方面的研究。通过建立矿井通风仿真系统,优化通风网络,降低全矿总风阻,合理风量分配,提高主扇装置的效率,充分利用自然风压通风达到矿山节能目的;在粉尘防治方面,从产尘源特征、粉尘理化性质及先进的实验测试分析方法入手,研究粉尘防治系统理论。 4. 矿井动压灾害机理与治理 以矿井岩爆、冲击矿压、煤岩突出、采掘动压的致灾机理研究为基础,着重开展相关岩体受载变形、蠕变、动压分布的实验分析与实测,对声发射、红外反映、应变

安全发展 科学发展

编订:__________________ 审核:_________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 安全发展科学发展 Deploy The Objectives, Requirements And Methods To Make The Personnel In The Organization Operate According To The Established Standards And Reach The Expected Level. Word格式 / 完整 / 可编辑

文件编号:KG-AO-3624-88 安全发展科学发展 使用备注:本文档可用在日常工作场景,通过对目的、要求、方式、方法、进度等进行具体的部署,从而使得组织内人员按照既定标准、规范的要求进行操作,使日常工作或活动达到预期的水平。下载后就可自由编辑。 (一)牢固树立科学发展安全发展理念,着力凝聚共识,推动实施安全发展战略。利用各种方法途径,大力宣传贯彻国务院《意见》、《通知》和《安全生产“十二五”规划》。以“科学发展、安全发展”为主题,组织开展好全国第11个“安全生产月”系列活动。通过广泛深入的宣传教育,使党中央国务院坚持科学发展安全发展、促进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好转的重大决策部署和各项政策措施深入人心。继续开展安全文化示范企业、安全社区、安全保障型城市创建活动和校园安全文化建设。搞好换届改选后各级政府分管领导和安监系统主要领导干部安全培训,使之成为践行科学发展安全发展理念、实施安全发展战略的带头人。认真实施全国安全生产“十二五”规划和12部专项规划及相关行业规划,推动实现安全与发展的有机统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