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心理学总结 考试

实验心理学总结     考试
实验心理学总结     考试

第一章绪论

一、实验心理学的含义

1、广义的实验心理学

?指应用实验的方法研究心理现象和行为规律的科学。

?1862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在《对感官知觉理论的贡献》论文集导言中最先提出。

?冯特提出的实验心理学是他创建的新心理学(new phychology)的代名词,是科学的心理学,与以前的心理学相区别。

2、狭义的实验心理学

?“心理实验学”:指在实验控制下对心理现象和行为进行研究的心理学。

?实验者人为地控制和创造一些条件,观察、记录、测定此心理现象的变化,从而确定条件与心理现象的关系。

二、实验心理学的发展简史

?第一阶段(18世纪中叶——19世纪中叶)预备阶段

?缪勒的神经特殊能量说;赫尔姆霍兹的视听觉理论;韦伯的韦伯定律;费希纳的感觉实验测量。

?第二阶段(19世纪60年代至今)

创立、传播、发展阶段

冯特首建心理实验室;

艾滨浩斯的记忆实验研究

三、心理实验的特点

?1、主动性

?2、验证性和可重复性

?3、精确性

?4、可操作性

四、心理实验中的变量

(一)定义

?变量是使实验运转的嵌齿和齿轮。好实验与差实验的区别就在于,变量的有效选择和操纵。

——坎特威茨(Kantowiz.B.H)

?变量(variable):也称变项,它是在数量上或质量上可变的事物的属性。

如:身高、光的强度、呈现时间、性别等

(二)分类

?1、一般来分

?(1)自变量(Independent Variable )

?(2)因变量(Dependent Variable)

?(3)控制变量(额外变量)(Controude variable)(Extraneous variable) ?自变量:实验中由实验者所操纵的,对被试者产生影响的变量。

?因变量:由操纵自变量而引起的被试者的某一现象的变化或结果的变化。

?相关变量:对因变量产生影响的实验条件

?2、根据变量的性质分

?(1)定量的变量

?(2)定性的变量

?量的变量:光的强度、时间的长短、智力分数的大小。

?质的变量:性别男女之分、宗教信仰等。

?3、根据变量的来源分

?(1)任务变量即刺激变量

?(2)环境变量

?(3)被试变量

?4、根据变量是否操纵分

?(1)操纵的变量:在实验中实验者所操纵的对被试的反应可能产生影响的变量。如刺激强度、疲劳程度等。

?(2)被试变量:在实验中不直接操纵,由被试的特性所构成的变量。他们只能基于被试固有的特性来选择,如年龄、性别、智力水平等。

五、心理实验的程序

?(一)课题的确定。

?(二)查阅文献和文献综述。

?(三)被试的选择。

?(四)实验因素的控制。

?(五)实验资料的收集、分析和综合。

?(六)撰写实验报告。

六、心理实验的类型

?1、因素型实验(factorial type expriment)

?探明所研究的心理现象产生的条件是什么,即与哪些因素有关。

?例:反应时的影响因素:感觉通道(光180mm,声、触140mm)、刺激强度、被试准备时间、指导语、环境的安静与否。

?例:注意缺陷多动障碍:认知加工机制(行为抑制、执行控制),脑神经机制(顶叶损伤、前额叶损伤),父母教养方式,个性特征等。

?2、函数型实验(functional type expriment)

?研究各种条件(原因)是如何影响心理现象,亦即研究条件和心理现象之间的函数关系。

?例:教学方法与学习成绩的函数关系。

思考:如何理解因素型实验和函数型实验的差别?

?因素型实验——由果溯因;静态;初步探讨

?函数型实验——由因推果;动态;系统考察

?前者可视为后者的预备实验。

七、心理学研究的职业道德

?2002 美国心理学会《心理学家的道德原则和行为准则

(一)以人为被试的研究

?知情同意与欺骗;

??退出研究的自由;

??消除有害后果;

??保密。

(二)以动物为被试研究

?反对以动物作为研究对象的观点;

??支持以动物作为研究对象的观点;

??研究中使用动物的指导原则。

(三)药物研究的准则

?美国心理学会(APA)关于心理学研究中使用药物的指导原则

?总则:心理学家或心理学专业学生在进行药物研究时,应具备关于药品作

用的足够知识和经验,或者在一位合格研究者的监督下进行。

(四)心理工作者的伦理原则

?1、如实反映研究过程和结果

?2、不能剽窃

?3、不能部分或重复发表

?4、著作权与署名

?阅读:

?【美】约翰?肖内西张明译心理学研究方法人民邮电出版社2010

?第三章心理学研究中的伦理问题

第二章实验研究的选题及文献检索

第一节选题

问题的来源

?1、理论需要

?2、实际需要

?3、日常观察

?4、文献分析

选题的原则

?1、价值性

?2、可行性

?3、创新性

研究课题的具体化

(一)提出研究目的

?研究目的是研究的基本意图,是研究内容的焦点,也是研究行动的指南。

?提出研究目的是课题研究具体化的步骤之一

(二)选择、提炼研究主题

?研究者选定的研究问题通常都可以引发出许多研究主题。但对于研究者个

人来说,可能只关心其中的某个具体问题,这个问题就是要研究的主题。

(三)提出待答问题

?待答问题起承前启后的作用,待答问题是根据研究目的提出的,作为研究

目的与研究行动的桥梁。待答问题决定研究行动,产生的研究结果必须能充分反映待答问题,同时,待答问题也是检验研究结果的基本标准,只有这样才能达到研究目的。

查阅一篇心理学研究报告,分析作者是如何发现问题的。

第二节文献的查阅

一、查阅文献的意义

意义:

?对研究课题做具体的限定

?了解本领域已有的研究

?寻找研究设计的思路

?对研究方案提出修改意见,避免未预料到的困难

?对研究中可能出现的差错做出估计

?为将来论文的讨论(解释研究结果)提供背景材料

?文献检索的原则

?时间性原则:保证资料最新

?溯源性原则:学习策略(班杜拉)、创造力(吉尔福特)、信息加工

(米勒)

?代表性原则:文献资料太多,首选最具有代表性的

?相关性原则:儿童的脑成熟(语言研究或创造力研究)

?限制性原则:限定一定的范围和数量,自我监控(初中生)

文献的种类

(1)按载体形式和记录形式:手工型、印刷型、缩微型、光盘型、视听型(2)按对文献内容加工程度:一次文献、二次文献、三次文献

(3)按文献发表的公开程度:国内外公开文献、国内公开文献和内部文献(4)按文献所属学科领域:心理学文献、教育科学文献、综合型文献等。(5)按编辑出版的不同形式:书籍、期刊、会议论文、学位论文、报纸、内部资料等。

二、查阅文献要解决三个问题

1.文献是从哪里找到的?

2 文献找到之后,我们应该做什么?

3 找到的文献可以帮助我们做什么?

文献来源

1.载体:

(1)心理学科的各种著作、教科书、学报以及期刊杂志中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报告中

(2)缩微胶片,光盘,互联网

2.渠道:

图书馆、专门研究机构的资料室、档案馆、学术会议、情报研究中心、网上(中科院心理所、北大、北师大、国图)。

文献综述(Literature Review):对既往文献的复习、整理和综合,从而系统地认识某一个专题的历史和现状、成就和展望。

1. 从内容上看,要达到两方面的目的:

回顾,发展课题。

要注意某项研究的发展历史、现状、主要理论和观点、有影响的研究成果、存在的分歧和争论的焦点、尚未提出的问题和已有研究的不足之处、未来的发展趋势和解决问题的可能性等。

?评价,论证课题:

?一是课题的可行性

?二是课题的意义性

第三章研究假设(Hypothetis)

假设:研究者根据已有的的知识、经验对所研究的问题预先提出的暂时性的解释,

是对研究结果的预测,对课题涉及的主要变量之间相互关系的暂时性、推测性、有待验证的设想。

?假说是关于行为和条件关系的陈述

?假说只是对关系的一种猜测,正确与否需要进行实验研究。

一、类型:

?(一)、按生成方式分

?1、归纳假设:——概括形成:在特定的情景中的行为和现象中得出,

推广性有限。例:如参加工作的人数越多,每个人所做的贡献越少;

?2、演绎假设:——理论衍生。例:根据记忆的干扰说,回忆前学习的

材料越多回忆效果越差;

(二)按性质划分

?1、研究假设:以陈述或推测的形式表示两个变量之间的预测关系,根

据研究假设形成的情景,又可以分为:特定假设和一般假设。

?特定假设:预测特定对象之间的关系,指向个别的、一般的、具体的、特

定的事例。

?一般假设:推测一般种类之间关系的假设,指向普遍的、抽象的、可推广

的事例。

?2、统计假设,亦称虚无假设

?推测某种不存在的、无倾向的关系的假设,指向中性的、无差异的、无

区别的事例。

?虚无假设在表述上大多采用某变量与某变量之间“无差异”、“不相关”、

“没有影响”等形式来陈述变量之间的关系。

(三)按概括程度分

?1、普遍性的假设:对所有的大学生来说,参加课外活动越多,学习成

绩越差

?2、存在性的假设:至少有一个大学生,参加课外活动越多,学习成绩

越差

(四)按具体程度分:

?基本假设:智商和学业成绩相关

?具体假设:按不同的人群分布:

?1、在正常的人群总体中,智商和学业成就之间有中等程度的相关。

?2、在智商较高的人群中,智商和学业成就之间无相关或只有低等程度的

正相关。

?3、在智商低的人口中,智商和学业成绩之间有较高的正相关。

?(五)按研究目的分:

?(1)预测性假设,即对客观事物存在的某些情况特别是差异情况作出推

测判断。

?(2)相互性假设。即对客观事物相互联系的具体方向、密切程度作出推

测判断;

?例:儿童的攻击性行为与父母的教育方式有关,与儿童看暴力电视有关。

?(3)因果性假设。即对客观事物之间因果关系的推测判断。

二、假设的作用

?1、是对问题的进一步具体化;

?2、指明了研究问题的可能结果即变量之间关系的性质以及变量作用的程

度;

?3、使我们的研究目的更加具体、范围更加限定;

?4、具体研究方案的设计和研究方法的选择都取决于研究假设。

三、好的研究假设的基本特点:

?1、科学性:有一定的事实和理论依据

?2、预测性:对两个或两个以上变量之间的关系作出预测

?3、可验证性:证真证伪

?4、贴切性和准确性:概念精准逻辑清晰

?5、简约性:简洁明了,易于理解

?原则:大胆假设,小心求证(胡适)

四、研究假设表述上的特征

?1、一个研究假设只能涉及两个变量。

?研究假设必须提示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如果涉及多个变量之间的关

系,可将变量一一对应地分成几组假设。

?2、研究假设要设想两个变量之间的期望关系

?在一个假设中必须就两个变量的关系明确提出某种设想。

? 3.用陈述句形式简洁明确地描述,不用疑问句形式

4.假设的表述:明确具体,概念简单,语义清楚,直截了当

? 5.变量之间的关系应当是可检验的

?研究假设必须是可以验证的,无法验证的假设是不能作为研究假设的。

第四章.实验心理学的研究策略

第一节描述性研究策略

描述性研究策略:观察和记录在现实世界中所发生的行为动作。

一、观察法

观察法:研究者通过感官或借助于仪器,在一定时间内有目的、有计划地考察和描述客观对象并收集资料的方法。

自然观察法:对自然或正常状态下所发生的行为进行观察和测量.

实验观察法:在人为控制和干预条件下进行观察和记录

(二)为什么要观察?

1、有助于在自然情景下描述行为和揭示变量之间的彼此关系。

2、是建立假设的重要环节。

3、不能用操作性策略研究问题时,观察法是一种很好的策略。

(三)、观察的类型

以观察过程中观察者介入的程度和行为被记录的方式来划分

第一、无介入观察(0bservation without intervention)

定义:在近乎自然状态下观察者被动的观察

第二、介入观察(observation with intervention)

定义:在近乎自然状态下观察者主动的介入观察

介入观察的几种形式

形式一:参与性观察(participant observation)

定义:观察者对观察的行为有积极和重要影响的观察

(1)无伪装参与性观察(被观察者知道观察者的真实身份)

(2)伪装参与性观察(disguised participant observation)

形式二:结构化观察(structurel observation)

1、定义:观察者构建一种情景,使得事件易于记录。

2、用于记录自然观察法难以观察的行为

3、经常用于临床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和动物心理学

形式三:现场研究(field experiment)

1、定义:在自然的情景下,观察者通过系统操纵一个或多个变量来确

定它们对被观察者行为的影响。这种观察法又称为野外实验。主要用于社会心理学研究。

(四)、观察前的准备工作

1、确定观察的问题

2、制定观察计划

(1)观察的内容、对象、范围

(2)地点

(3)观察的时刻、时间长度和次数

(4)方式和手段

(5)效度

(6)伦理道德问题

3、设立观察提纲

(1)谁?(2)什么?(3)何时?(4)何地?(5)如何?(6)为什么?

(五)、观察的实施过程

1、观察的阶段

(1)初期——全方位的开放式的观察

(3)找到研究焦点后进行选择性观察

2、观察技巧

(1)变换策略,不机械照搬

(2)变换角度,转移焦点

(六)、如何做观察记录

记录的方式:描述记录、取样记录、核对表记录

记录的语言:具体、清楚、实在、命名准确

描述性研究策略——访谈法

访谈法:通过面谈方式收集资料来分析和推测心理特点和心理状态的研究方法。

一、访谈的作用

1、和观察法相比,访谈可以了解受访者的所思所想和情绪反应,进入受访者的内心,了解他们的心理活动和思想观念。

2、和问卷调查相比,访谈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和对意义进行解释的空间。

二、准备工作

1、设计访谈提纲

只列粗浅的提纲,其目的是起提醒作用,以免遗漏重要内容

提纲中的问题应尽量开放,使受访者有足够的余地选择谈话的方向和内容。

2、与访谈者协商有关事宜

时间地点场合

自愿原则

保密原则

录像与否

三、如何提问

1、开放性和封闭性问题

举例——高校收费;性格访谈

2、具体性和抽象性问题

举例——教育观念;毕业分配

3、清晰性和含混性问题

例:你今天几点到校?(清晰)

你今天什么时间、和哪几个同学一起到校?到校之前是否和其他同学到附近游乐园转了一圈?(含混)

四、追问技巧

对第一次提问的补充或进一步提问

五、访谈问题的过渡

原则:由浅入深、由简到繁

技巧:自然连贯的提出过渡性问题转换

例——家庭教育(由最近的问题开始,逐步延伸到比较久远的往事)

六、访谈过程中听的技巧

自然赋予我们人类一张嘴两个耳朵,也就是让我们多听少说。

1、听的方式

行为层面的听:积极关注

认知层面的听:积极建构

情感层面的听:情感共鸣

2、倾听的原则:不轻易打断对方、容忍沉默

?真诚+关注+敏锐

七、访谈的回应

1、回应的类型

认可:言语或非言语

重复:将受访者所说的事情重复一遍

自我暴露:产生亲近感

2、应该避免的回应方式

A 论说性回应:访谈者利用社会科学中的理论或个人经验对受访者所说的内容作出回应。

B 评价性回应:访谈者对谈话内容进行价值上的判断。

八、其他注意事项

1、做访谈记录

2、注意非言语行为

3、结束访谈

个案研究法

(一)概念

个案研究法:综合运用多种合适的研究方法,对单一对象进行深入而具体研究的方法

(二)特征

?(1)研究对象的个别性与典型性

?第一在某方面是否有显著的行为表现

?第二与这方面有关的某些测量评价指标是否与众不同

?第三教师、家长等主要关系人是否都有类似的印象和评价。

?(2)研究内容的深入性和全面性

?(3)研究方法的多样性和综合性

(三)缺点

?1、不能探索行为的正确因果关系

?2、依靠被研究者的记忆,研究结果不全面,主观性强

?3、观察者偏差以及搜集数据的偏差会导致对结果的不正确解释

?4、费时费力

(四)研究步骤

1.确定研究对象

?根据个案研究的目的和内容,以及对个案问题行为的界定,选择典型的

人或事为研究对象

2.收集个案资料

?(1)个案的个人资料。

?(2)家庭和社会背景

3.诊断与假设

?诊断问题的症结所在;

?推论原因——主因、次因、远因、近因等,形成初步的假设。

4.个案分析与指导

?个案研究收集到的资料往往比较粗糙、琐碎,难以直接解释问题,因此

需要用逻辑思维的方式对有关资料进行理性的加工。

?5、实施个案指导

?通过跟踪、观察、记录等方式验证先前的诊断和假设。

? 6、形成结论

?对个案的表现进行讨论和评估,提出建议,得出结论,撰写个案研究报

告。

相关研究策略

一.相关概述

1.相关研究法:探索两个或多个变量之间的关系的一种方法,它能够描述事物间共同变化的关系,为研究者提供一个量化的指标,用以评估并详细说明变量之间的关联程度,用相关系数表示。

2.相关的功能:

预测研究对象的特征和行为

例:特殊行为与自杀倾向之间的相关

预测变量和标准变量

例: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分数和研究生的学习成就。预测变量?标准变量?信度和效度测量

信度和效度是根据相关研究得出的相关关系进行定义

对某些理论的评价

智力主要由遗传决定还是环境决定?

3.相关的类型:负相关、零相关、正相关

——同向共变(正相关)

——异向共变(负相关)

——无共变(零相关)

相关举例:

创造力与学业成绩的关系

手的大小──绘画能力「成熟」

头颅尺寸──回忆量「年龄」

相关系数的计算:皮尔逊(Pearson)相关、斯皮尔曼相关

二、相关系数的解释力

(1)因果关系(Cause Effectrelationship)——推断因果关系的能力——18世纪英国休谟提出,一个良好的实验设计,如果额外变量得到了有效的控制,同时能证明自变量引起了因变量系统性的变化,就表示变量之间有因果关系。

(2)相关:两个变量相关,只表示两者“共变”,但是无法定向

(3)两个变量间相关原因分析

1、双向共变

某地区的枪支拥有量与该地区的犯罪率之间的相关;

2、单向共变吸烟与肺癌的关系

——X引起Y的变化。X因,Y果。

——Y引起X的变化。Y因,X果。

3、第三变量Z的作用。

如小树的高度和孩子的身高都受时间的影响;

3、零相关能否排除变量间因果关系的可能性?

全距限制:变量内各个分数之间没有足够的差异

一列数据相同,另一列数据有差异,两列数据之间的相关必定为零。

相关评价

优点:1、用于目的不太明显的初期研究,确认变量之间的关系,由此引出后续研究;

2、可以考察受伦理约束而无法操纵的变量;

3、研究者对变量和环境不加操纵,具有较高的外部效度。

缺点:无法确定因果关系

三、判定变量因果关系的方法——交叉滞后设计

4、交叉-滞后法的策略:

(1)首先获得随时间变化的几个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

(2)依据相关系数大小和方向进行推论,确定什么因素导致了什么结果。

如果一个变量引起另外一个变量,那么第一个变量(喜欢看暴力电视)与时间上滞后的第二个变量(攻击性)之间的相关程度,应该远大于第一个变量和同期的第二个变量之间的相关程度。

只有经历了一定的时间过程,原因才能导致结果。

5、方法评价

耗费时间。

在相关研究中,除了交叉滞后组设计外,还有其他的统计方法用来解释因果关系,如偏相关法、多元回归分析法和路径分析法。

操纵研究策略

1.概念:研究者操纵一些因素,使之发生变化,如果能够有规律地引起一种行为的特定变化,一般将其看做行为的原因。

? 2.类型:

?现场试验-在自然背景中所进行的实验研究

?实验室实验-在实验室中所进行的实验研究

心理实验的模式

第一节被试的选择

一、概念

?1、总体和样本

?总体(Population):所有研究对象的全体。

?样本(Sample):从总体中抽取部分个体组成实验的受试者。

?(1)取样置换(sampling replacement):指取样过程中已取样成分是否返回总体,继续参加抽样。

?(2)样本空间(sample space):抽样的可能性。

?(3)随机化(randomization):费歇尔(Fisher)指取样中采用随机程序,使总体中每个成分被抽取的机会均等。

?随机的理由:第一,随机取样使每一个体有同等概率抽取,避免研究者的主观倾向或人为因素造成的抽样偏差,以保证样本代表总体;第二,随机

取样可以预算抽样误差的范围。

抽样误差

?抽样误差指随机抽样过程中,由于概率原理而自然形成的误差。因为抽样误差是随机形成的,所以又被称为随机误差。

?任何随机抽样的过程,总是会有一定的抽样误差。一般来说,减少抽样误差的方法是增加样本数量,使抽样的标准误变小。

抽样偏差

?抽样偏差是指抽样过程中系统偏离总体普遍特征的倾向,即样本没有代表性,与总体不同质,并且导致样本成为有偏差的样本。

?抽样误差是随机形成的,无法避免;而抽样偏差则是人为因素造成的,可以避免。

导致抽样偏差的原因

?1、不适当的抽样方法

?2、自愿者参与研究

?3、样本流失现象

二、取样程序

?1、界定总体:对总体作出明确的定义

?总体就是研究对象的全部。课题确立时的总体往往是虚拟的,是理论上的总体。

?总体的范围可大可小,由研究者依据研究目的自行界定。

?2、可获得总体或抽样框架:

?抽样框架是抽样单位的实际名单,样本就是从抽样框架中选取。如果一个学生样本是从学校的学生花名册中抽选,这个花名册就是抽样框架。

?3、选择样本:运用恰当取样方法抽取样本。

?4、统计推论:从样本的统计数据估算总体的有关参数。

判断样本代表性的标准:样本必须与总体的特征具有相同的分布状况。

三、取样方法

?(一)概率抽样:以“概率”为基础的抽样方法,它的核心技术为“随

机样本”。

?主要抽样方法有:简单随机抽样、系统随机抽样、分层随机抽样、整群随机抽样等。

?概率抽样样本具有代表性,常用于正式的、量化的

(二)非概率抽样:根据研究者的主观判断或根据客观条件的方便来抽样,不涉及概率原则。

?主要抽样方法有:方便抽样、目的抽样等。

?非概率抽样不具代表性,通常不能推断总体,常用于非正式的、质化的研究。

(一)概率取样

(1)简单随机取样

a、抽签法:首先把总体中每一个体编码,以相应的号码作成签,然后混合标签,随机的抽取所需数目的标签。

b、随机数字表:翻开随机表,随机进入随机数字区,确定随机起点,选取所需样本容量的数目。

(2)分层比例随机取样

按照总体已有的特征(如性别、年龄、职业、教育程度等)把总体归为不同的层次,从每一层以随机抽样的手段抽取预定数目的样本,最后汇合各层次的小样本,组合成代表总体特征的样本。

原则:各层内变异小,层与层变异大。

①比例分层取样:按各层次人数在总体中的比例抽样,层内标准差未知

②最佳比例分层取样:分配被试人数不但要考虑各层人数比例,还要考虑各层标准差大小,标准差大,抽样多一些,标准差小,少抽取一些,代表性更佳。

评价

优点:样本更具有代表性;

参数估计更为准确,因为取样误差只出现在层内,层次误差降低,估计准确;

?总体构成比较复杂,同质性程度不高,总体数量较大,各层次标志比较明显的情况下,宜采用分层随机抽样。

?不足:

?当取样任务复杂时,比较困难;如:要研究我国学生的学习动机,总体是中国的所有学生,应该首先调查此总体中各个学段(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等)学生所占的比例。

(3)两阶段随机取样适合于大规模的调查

?第一阶段:总体分成M群,在从M群中随机抽取m个群(M>m)作为第一阶段样本。

?第二阶段:从m个群中分别抽取所需要的个体组成第二阶段的样本。4)系统取样

从总体中取一随机起点,从该起点开始每K项元素选取一样本,直到取够为止;K=样本/总体

系统随机抽样使样本分配均衡,更具代表性,抽样误差小,操作也较简单,实际应用较广。

在总体存在周期性的波动和变化时,不宜采用。

5)整群随机取样

?将总体各单位按一定的标准分为许多群,然后按照随机原则从这些群中抽取若干群作为样本。整群随机抽样就是以自然群体(学校、班级等)为单位,从较大的群总体中随机抽取样本.

?整群随机抽样与其他抽样方式的区别在于:它抽取样本的单位是群体,不是个体。

?(6)配对取样

?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比较方便,也切实可行。这种抽样不会因研究而打乱原有群体的秩序

?整群随机抽样可以节省取样在人力、物力上的费用,适合于总体范围大,抽样数量多的研究。

整群随机抽样时,群体间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样本的代表性。因此,当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时,要考虑群体和群体之间是否同质。

?为严格控制不同的被试组之间由于个体差异对实验研究的干扰和影响,要求被选择到样本的被试在某些方面一一对应,然后将这些被试随机的分配到不同的实验组中,使各个实验组之间基本保持相对平衡,就避免了被试间的差异对实验研究结果的影响。

配对取样的方法

(1)预测后配对

根据研究的需要,采用某种与研究相关的标准测验或自定的选择标准,对研究总体中的每一个体进行预测,将预测得分或者测评结果相近相同的个体一一配对。

5、实验类型

因素型实验,采用相关设计的方法,样本要大于40,否则做卡方检验时会出现问题。函数型实验,用t检验,样本可小于30。

第二节实验控制——自变量、因变量

一、自变量的确定和控制

(一)自变量的分类

?(1)作业或任务(task)

?指实验中被试的任务,或者实验中所呈现的、和被试任务有关的某种刺激。

?(2)环境

?如实验室的照明情况和噪音的大小等;不同学校、不同地区等;(环境心理学)

?(3)被试变量

?①机体变量:有机体固有的特性。

?如性别、年龄等,作为自变量,只能选择,而不能加以操纵。

?②暂时的被试变量:将被试暂时的特性、机能状态或经历、体验等。如:被试的姿势

?(4)单一自变量与复合自变量

?把几个不同的自变量当作一个复合自变量。研究者有时会将几个不同的自变量当作一个复合的自变量来加以操纵,尤其是在教育和社会的现场实验研究中。

(二)自变量的必备条件

?1、变化性

?质的变化:不同的学习方法、不同的指导语等;

?量的变化:刺激强度、刺激呈现时间等;

?2、可控性,不能直接操纵控制的自变量要下操作定义

?操作定义:美国物理学家布瑞奇曼(Bridgman,1927)

?根据可观察、可测量、可操作的特征来界定变量含义的方法。即从具体的行为、特征、指标对变量的操作进行描述,将抽象的概念转换成可观测、可检验的项目。

?意义:①具有可操作性,使研究者的思考具体而清晰;

?②有利于科学交流;

?③可减少学科使用概念或变量的数目;如弗洛伊德所说的“Libido”,荣格的“psychic energy”,阿德勒所说的“will for power”,都是指“人活动的根本动力”。

操作定义的方法

①条件描述法:规定某种条件,观察产生的结果。

竞争关系、智力、自信心

②指标描述法:对所解释对象的测量手段、测量指标、判断标准作出规定

?发散思维、阅读能力、差生

③行为描述法:通过陈述测量结果来界定一个概念,是对所解释对象的动作特征进行描述,对可观测的行为结果进行描述。

?旁观、合作、谦让行为

注意:1、操作定义在实验过程中应该是独特的!

?操作定义并非是对变量唯一的、全面的解释

?2、兼顾排他性与普遍性

?操作性定义如果普遍性太低,则解释的范围有限,研究结果易流于偏狭;

但如果排他性太低,则恐失之笼统,而不易掌握操作测量的本义。

?例:对“攻击性”行为的定义:

?①曾与同学吵嘴或打架排他性最低,外延最广,包含吵嘴和打架两种行为。

?②曾与同学打架排他性略增,缩小范围,排除吵嘴行为。

?③每周至少与同学打架一次排他性最高,只含每周至少一次的打架行为。

?作业:对下列概念进行操作性定义“学习态度、学习动机、挫折、焦虑”。

?3、诱发性——自变量能引起所要研究的心理现象

?如研究错觉,必须呈现能产生错觉的图形。

(三)自变量的变化范围、检查点和间距的确定

1、自变量的变化范围要限定在实验研究所需要的范围内

例:视锥细胞的暗适应,大约5分钟,因此时间范围应定为0—10分钟;

视杆细胞的暗适应时间长,自变量的范围0——40分钟;

例:耶克斯——多德森定律;记忆时间

2检查点即自变量的不同水平或实验处理,一般2—5个为宜

3.间距即检查点之间的间距

间距的大小可依具体情况而定,如检查视锥细胞的暗适应,可将间距定为1分钟,则检查点为10个。

自变量对仪器的要求:精密准确、性能稳定、范围大于自变量的范围、操作方便,反应灵敏、同一型号

四、自变量呈现方式

包括呈现时间长短、次序、空间位置等

二、因变量的选择和控制—前提是规定好因变量的操作性定义

三、在心理学实验中,一般常用的指标有:绝对阈限、差别阈限、反应时、

反应持续时间、反应程度、完成量、错误率、完成一定的作业所需要的

时间、达到一定基准所需要的次数、口头报告

……

(一)因变量必备的性质

1、有效性——反应的指标能够度量刺激所引起的真实反应,也称为效度(validity),分为内部效度和外部效度。

内部效度:因变量的变化确实由自变量的变化引起。

外部效度:研究结果的代表性

2、客观性

指标是客观存在的,可以通过一定的方法观察到。客观的指标一定能在一定的条件下重现,能经得起检验,能够重复验证。

如反应时、反应频率、完成量

3、可靠性

条件不变时,重复测量结果的相似性

通过重复的二次测量结果之间的相关系数大小来加以评价——信度

4、数量化

便于记录,便于统计,且能够比较

5.敏感性

?因变量对自变量的变化是否敏感

?不敏感的因变量类型:

?(1)天花板效应(高限效应)(Ceiling effect)

?指要求完成的任务过于容易,所有不同水平(数量)的自变量都获得很好的结果并且没有什么差异。

?(2)地板效应(低限效应)(Floor effect)

?要求完成的任务过于困难,所有不同水平(数量)的自变量都获得了很差的结果,并且没有什么差异。

(二)反应的控制

?指导语控制、被试控制、仪器要求

1、指导语控制(insruction)

a 在实验实施之前,研究者根据实验目的和要求,严格确定指导语的内容。

b 在指导语中需要把被试应该知道的事项交代完全。

c 简单明确,即要确保被试真正懂得指导语,切忌模棱两可。

d 指导语要标准化

(1)严格确定给被试什么样的指导语;

(2)把被试需要知道的事情交代清楚;

(3)确保被试懂得指导语;

(4)指导语标准化,前后一致;尽量用录音

2、被试控制

要求特征(demand characteristic)在心理学实验中,被试并不是消极被动的,他们总是以某种动机、态度来对待实验的,实验结果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被试对实验的态度。

第三节实验控制——干扰变量的控制

一、额外变量的来源

环境变量

1、环境的物理特点

?(1)实验场所的物理特点(温度、噪音、光线等)

?(2)研究材料、仪器

?(3)指导语

?2、实验者的特点和行为:实验者的动机、期望、个性和社交技能、态

度等

?实验者动机:实验者对被试开始要求严格,后来要求松散;

?实验者个性,社交技能等:能否与被试建立良好的关系。

?实验者期望:实验者效应(主试的生理特点、期望等对被试反应的影响)(二)程序变量

?顺序效果

?1、次序效果——实验次序不同混淆了自变量效果(练习效应;疲劳效应)

?如比较被试听觉和视觉的反应时,先测定听觉后测定视觉

?2、遗留效果——实验次序不同造成的遗留影响

?如研究两种药物(镇静剂与兴奋剂)的效果

?A——先服兴奋剂——延迟镇定效果

?B——先服镇定剂——延迟兴奋效果

(三)机体变量

?1、非随机地分配被试

?2、前后测:练习效应、疲劳效应、成熟、被试的消失等现象。

?3、要求特征

?实验情景中被试对反应过于敏感的特征,被试知道自己被观察测定时所表

现出来的期望效应和猜测实验目的的效应。

二、控制额外变量的方法

1、消除法

?把额外变量从实验中消除掉。此法多适用于一些物理刺激因素的控制,例

如,噪音,光线等。

?缺点:降低了实验的外部效度

2、恒定法

?对于不能消除的变量,我们可以使它在整个实验中保持恒定,即所有的被

试都接受相同的无关变量,这种控制方法称为恒常法

?实验场所、实验时间、实验者、机体变量等的控制均可采用此法

?缺点:

?第一、降低了实验的外部效度。实验结果不能推广到额外变量的其他水平

上去。

?第二、恒定变量与自变量之间存在交互作用。如:实验者是有吸引力的

年轻女性,被试是男性,那么实验者可能会使被试在实验中产生分心。

3、平衡法

?设置控制组平衡额外变量对因变量的作用

实验组与控制组

?实验组:接受实验处理的组——所谓处理就是实验者进行的操纵。

?控制组:除了不接受实验处理之外,与实验组的处理完全相同。

4、系统变化法

把影响实验结果的某种无关变量当作自变量之一,使之系统化安排,通过一定的统计方法,分析所欲研究的自变量与因变量的关系,这种方法可以使实验情境更接近实际。

5、随机化法

?常用于随机取样和随机分派被试到各实验处理条件中去。

?依据概率原理,理论上可使不同组被试除实验条件外,其它无关变量保持

相等。

6、匹配法

?使被试在额外变量上相等

?将被试依据某种特质两两配对,随机分配到实验组和控制组。

?(1)预测后配对

?(2)孪生子或多胞胎取样

?选择被试难度较大

7、共轭控制法

8、兼作组法

?一组被试既做实验组,又做控制组,接受不同的实验处理。

?优点:不受被试差异的影响;所需被试数量少。

?注意:要避免各种不同处理之间的相互干扰和影响,如果会产生迁移和练

习效应,就不适合用这种方法。

9、抵消平衡法

平衡一组被试重复接受自变量的各种水平的先后顺序而产生的无关影响。ABBA设计(2个处理的抵消平衡

多个处理的抵消平衡

(1)完全抵消平衡:提出处理条件的所有可能次序的方法。

(2)不完全抵消平衡(拉丁方法):每个条件在每个位置上出现的次数相同,每个条件在其他所有条件的前、后出现的次数也相同。

1、先按偶数法则形成一个拉丁方;

2、将上述模式反过来;

3、将两个模式结合起来使用。

(3)随机抵消平衡:自变量条件很多时,可用随机抵消平衡。

抵消平衡与平衡的区别

抵消平衡用于重复测量的实验设计,平衡用于被试只接受一次测量的设计。

10、控制实验者效果

?主试的生理特点、个性、经验以及主观偏好会影响被试的反应。这种影响

即为实验者效应。

(1)盲目实验

?双盲控制(Double blind-control)

?单盲控制(Single-blind-control)

(2)多主试控制

?采用数名主试进行同一实验研究

?注意:1、研究者对实验、收集数据的程序能不能简单的采用一位主试收

集实验数据,另一名主试接替轮换的方法?

2、分析实验数据时,应先单独分析每一位主试采集实验的数据,并进行比较,如果无差异,则可以将数据全部合并,如果存在差异,则说明这里存在主试效应,应进一步加以仔细的分析。

(3)电脑控制

由电脑呈现实验程序,说明刺激变量,记录被试的反应,进行数据统计分析。彻底消除了任何与主试有关的种种无关变量。

11、控制被试的方法

?被试的个别差异是影响实验的重要因素。

?(1)减小组间在接受实验处理前的差异;

?(2)减小组内被试间的差异。

?控制手段包括重复测量、匹配、随机等方法,后面的实验设计就是这些方

法的具体体现。

第六章实验结果的整理、数据的概括和推论

第一节实验结果的整理

?一、近似数的计数法则

?二、数据的分组

?三、表格和图的制作

实验心理学试题

题型 一、填空题(本大题共11小题,每空1分,共15分) 二、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题1分,共10分) 三、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全对得2分,多选、错选、 漏选均不得分,共20分) 四、名词解释(本大题共4小题,每题4分,共16分) 五、简答题(本大题共5个小题,每题6分,共30分) 六、实验设计题(本大题9分) 一、填空题 1. .反应时是一个专门的术语,不是指反应的时间,而是指刺激施于有机体之后 到明显反应开始所需要的时间。 2. 基于感觉阈限的操作定义,费希纳设计了三种测量感觉阈限的方法 即最小变化法、恒定刺激法和平均差误法。这些方法后来被统称为 传统心理物理法 3. 由于信号检测论在感觉敏感性与反应偏向之间作出区分,因此,它 能够分析不同被试、不同操作条件下的反应敏感性;同时,还能够分 析操作的恶化是因为敏感性下降,还是因为反应偏向的变化,并根据 这些分析的资料对操作进行改进。 4. 接受者操作特性曲线,简称ROC曲线,在心理学上又称为感受性曲 线,这就是说,曲线上各点反映着相同的感受性,它们都是对同一信号 刺激的反应,不过是在几种不同的判定标准下所得的结果就是了。

5. 从量表有无相等单位和有无绝对零点来分,心理量表可分为顺序量表、等距量表和比例量表 . 6. 匹配法是使实验组.和控制组中的被试属性相等的一种方法。 7. 排除法是把额外变量从实验中排除出去。 8. 研究课题的来源通常有四个方面:实际需要,理论需要、个人经验、前人的研究与文献资料。 9. 实验的外部效度是指实验结果能够普遍推论到样本的总体和其它同类现象中去的程度,即实验结果的普遍代表性和适用性。 10.对偶比较法是把所有要比较的刺激配成对,然后一对一地呈现,让被试者对于刺激的某一特性进行比较,并作出判断:这种特性的两个刺激中哪一个更为明显。 11. 听觉掩蔽指两个声音同时呈现时,一个声音因受到另一个声音影响而减弱的现象。掩蔽现象大约有三种情况:纯音掩蔽,噪音掩蔽以及噪音与纯音对语言的掩蔽。、 12. 短时记忆的容量十分有限,一般为7±2个组块。所谓组块,是指将若干小单位如字母、联合而成熟悉的、较大的信息加工单元。 13. 听觉定位是指利用听觉器官判断发声体的空间方位。 14. 从不同角度观看一个熟悉的物体时,虽然这个物体在视网膜上的映像都不相同,但是我们仍把它知觉为一个恒常的形状,这一现象被称为形状恒常性。 15. 许多深度线索只需要一只眼睛就能感受到,刺激物所具有的此类特征称为单眼线索,主要是指:遮挡、、。 16. 实验心理学的主要先驱之一费希纳,在1860年发表了巨着《心理物理学纲要,他在这部着作中探讨了心理量和物理量之间的。 17. 差别阈限法或差异阈限法、是制作等距量表的一种间接方法方法,

实验心理学重点名词及解释课稿

实验心理学重点名词及解释 注:完全自己总结 如果你4月份要参加实验的考试 那么 下一份,打印出来吧 平时多看几眼,总会有些帮助的 是吧? 本人希望与更多的心理学朋友多交流 lxguai@https://www.360docs.net/doc/6216148285.html, 第一章实验方法 1.主试:实验者即主持实验的人,发了刺激给被试,通过实验收集心理学的资料 2.被试:实验对象,接受主试发出的刺激并作出反应 3.自变量:即刺激变量,是由主试选择,控制的变量,它决定着行为或心理的变化 4.因变量:即被试的反应变量,是自变量造成的结果,是主试观察或测量的行为变量 5.信度:即因变量的可靠性,一致性,同一被试在相同实验条件下应该得到相近结果 6.效度:即因变量的有效性,当自变量的确造成了因变量的变化,而不是其他因素造成 7.高限效应:当要求被试完成的任务过于容易,所有不同水平的自变量都获得很好的结果, 并没有什么差别时,而实验出现高限效应 8.自变量的混淆:研究者选定的自变量与一些未控制好的因素共同造成了因变量的变化, 控制变量就是潜在的自变量 9.组间设计:把数目相同的被试分配到自变量的不同水平或不同的自变量上,即把被试分 组,各组间结果对比 10.组内设计:使每个被试轮流分配到自变量的不同水平或不同自变量上,即被试不变,先 后做不同几组测试,然后对比前后的结果,上组对下组有影响 11.匹配被试:对全部被试进行预备测验,测验的性质与正式实验的性质是类似的,或是说 相关的,然后按测验成绩均匀地形成组 12.完全平衡法:把所有可能的顺序都排出来进行实验 13.拉丁方方法:保证每个自变量都同等地出现在实验顺序的每一个位置 14.实验者效应:在实验过程中,若主试对被试的正确反应流露出赞许的神情或是对错误的 反应表示不快,这些主试的态度,是对实验的负面影响,要防止实验者效应 15.因素设计:关于两个或多个变量的一种实验设计,将实验中每一变量的各个水平都结合 起来进行实验 16.自然观察法:在自然情影中对行为所作的仔细观察,观察者必须为局外人不得干预实验 17.调查法:为确定人们对甘一特殊问题的感受,作用是澄清事实,招除充行的不实传闻 18.相关方法:可能为正可能为负,相关并不必然是原因 19.个案法:又称个案历史技术,对某一特殊人物的深入研究,强调个别差别 20.档案法:使用现有的资料去验证新的假设 第二章心理物理学方法

《实验心理学》(朱滢版)超详细知识点及重点笔记.

第一章实验方法 第一节各种变量 主试就是实验者即主持实验的人,他发出刺激给被试,通过实验收集心理学的资料。被试就是实验对象,接受主试发出的刺激并作出反应。 一、自变量即刺激变量,它是由主试选择,控制的变量,它决定着行为或心理的变化。 自变量的种类: 1 、刺激特点自变量:刺激的不同特性会引起被试不同的反应。 2 、环境特点自变量:进行实验时环境的各种特点如温度、是否有观众在场、是否有噪音、白天或夜晚等等,都可以作为自变量。时间这个自变量在记忆研究中是如此重要和无时不在,你甚至可以说,几乎没有不用时间作自变量的记忆实验。 3 、被试特点自变量:一个人的各种特点,如年龄、性别、职业、文化程度、内外倾个性特征、左手或右手为利手、自我评价高或低等等,都可以作为自变量。 4 、被试的暂时差别:通常是由主试给予不同的指示语造成的。 二、因变量即被试的反应变量,它是自变量造成的结果,是主试观察或测量的行为变量。 1 、信度指一致性,同一被试在相同的实验条件下应该得到相近的结果。 2 、效度当自变量的确造成了因变量的变化,而不是其他的各种因素造成变量的变化,我们就说这种因变量是有效的。 3 、敏感性:自变量发生可以引起相应的因变量的变化,这样的因变量是敏感的。 高限效应:当要求被试完成的任务过于容易,所有不同水平(数量)的自变量都获得很好的结果,并且没有什么差别时,我们就说实验中出现了高限效应。 低限效应:当要求被试完成的任务过于困难,所有不同水平的自变量都获得很差的结果,并且没有什么差别时,我们就说实验中出现了低限效应。 三、控制变量就是在实验中应该保持恒定的变量。 如果应该控制的变量没有控制好,那么它就会造成困变量的变化,在这种情况下,研究者选定的自变量与一些未控。制好的因素共同造成了因变量的变化,这就叫自变量的混淆。 四、多于一个自变量的实验 做一项有三个自变量的实验比分别做三个实验的效率要高。第二,做一项实验比分别做

实验心理学重点(来自2008级辅修班)

注:最近找到一个中文的‘实验心理学重点.doc'文档,这个文档来自2008级辅修实验心理学课堂,可能是某个同学或任课老师自己总结出来的提纲,我把它上传到2009辅修班的共享文件夹,供大家参考。其中的大部分内容我的ppt文件中都有(会随着课程的深入逐步讲到),没有的东西不要求掌握,期末考试也不会考(期末考试的范围不出我的ppt文件)。 另,除了主要教科书外,本课程中文参考书可以选择: 舒华、张学民、韩在柱《实验心理学的理论、方法与技术》(首选) 张学民、舒华《实验心理学纲要》 朱莹《实验心理学》2000版本 范老师 实验心理学重点 实验设计是重点 1.实验的含义 从观察发展的历史看来,实验实质上就是一种观察。只不过和自然观察不同,它是一种人为操纵和控制现象发生条件下的观察,能说明因果性关系。所以一般将广义的观察包括自然观察和实验观察,而狭义的观察特指自然观察。 实验研究(操纵和控制) 非实验研究(自变量,因变量,额外变量的定义) 2.自变量的操纵 (1)如何操纵自变量的变化? 在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内依次取一些不同的点,然后观察在这些不同值的条件下,相应的因变量的值有没有差异。如果有差异就说明因变量是随自变量变化而变化的,即它们之间有因果关系。如果没有差异就说明自变量的变化对因变量没有影响。当然前提是对其它有关变量进行控制。 上述在自变量取值范围内的一些不同的点就是自变量的不同水平。实验研究中在确定自变量之后,就应该进一步确定自变量的水平了。 (2)自变量水平的确定问题 自变量的水平可以是性质上的差别,也可以是数量程度上的差别。自变量至少有两个水平,以便研究者操纵自变量的变化。 如果实验者因特定的目的而选取自变量的几个特定的水平,这时候称之为固定水平。如果实验者因一般的目的而随机抽取自变量的一些水平,这时候称之为随机水平。心理学研究中大部分是前者。即使探讨自变量和因变量一般关系的时候,心理学家也通常采用固定水平的方法。所以实际上心理学研究中,水平的选取基本上都是由实验者特定选取。 自变量的水平选取一般都是参考前人已有的研究基础上,结合自己的研究目的来确定。如果没有资料,还应该通过预实验来确定。 (3)自变量的操作性定义 有些研究中自变量的定义是比较具体的,可以直接观察和测量,比如一些刺激变量。但有些研究中自变量的定义却是比较抽象的,不能直接观察和测量。对于前者,我们可以方便的确定自变量的不同水平,对于后者则比较困难。所以有必要对后者进行操作性定义。 操作性定义就是将抽象的定义转化为可直接观察、测量的特征的过程。 3. 因变量的观测

实验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1×30=30分): 1.以下哪种方法不是费希纳在心里物理学中创造的感觉测量的方法(C) A 最小可觉差法 B 恒定刺激法 C加因素法D 平均误差法 2.由刺激所引起的知觉大小是该感觉系统的K值与刺激强度的对数之积,这是(A)定律 A 费希纳定律 B 韦伯定律 C 史蒂文森定律 D 艾克玛定律 3.构成实验的三大要素中不包括(C) A 变量 B 假设 C 结果 D 控制 4. 2×3×4×3有(B)个自变量,共有(D)个水平 A 3 B 4 C 9 D 24 5.想要有效的消除源自实验者效应和被试效应的额外变量的干扰,最有效的方法是(A) A 双盲法 B 恒定法 C 随机化法 D 统计控制法 6.历史上第一个反应时实验是由(B)实施的 A 唐德斯 B 赫尔姆霍茨 C 卡特尔 D 冯特 7.下面哪项实验是应用的开窗实验技术(B) A 短时记忆的信息提取实验 B 字母转换作业 C 心理旋转实验 D 短时记忆视觉编码实验 8.以下哪个是差别阈限的操作定义(C) A 刚好能够引起心理感受的刺激大小 B 刚好能引起差异感受的刺激变化量 C 有50%的实验次数能引起差别感觉的两个刺激强度之差 D 有50%的实验次数能引起反应的刺激值 9以下哪项不是注意的研究方法(A) A信号检测范式 B 提示范式 C 搜索范式 D 双任务范式 10被试内设计用来专门解决顺序误差的方法是(C) A 随机化技术 B 匹配技术 C 平衡技术 D多基线设计技术 11影响实验内部效度的被试因素有(A) A 评价忧虑 B 期望效应 C 投射效应 D 刻板效应 12对于涉及两个变量的试验资料,由于每个变量的总变异既包含了“自身变异”又包含了“协同变异”(是指由另一个变量所引起的变异),须采用(C)法来进行分析才能得到正确结论 A 方差分析 B 重复测量方差分析 C 协方差分析 D 回归分析 13因变量的主观指标主要是指(D) A 反应速度的差异 B 反应的难度 C 反应速度 D 口语记录 14要求特征的典型例子是(C)

实验心理学重点

实验心理学重点 实验设计是重点 1.实验的含义 从观察发展的历史看来,实验实质上就是一种观察。只不过和自然观察不同,它是一种人为操纵和控制现象发生条件下的观察,能说明因果性关系。所以一般将广义的观察包括自然观察和实验观察,而狭义的观察特指自然观察。 实验研究(操纵和控制) 非实验研究(自变量,因变量,额外变量的定义) 2.自变量的操纵 (1)如何操纵自变量的变化? 在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内依次取一些不同的点,然后观察在这些不同值的条件下,相应的因变量的值有没有差异。如果有差异就说明因变量是随自变量变化而变化的,即它们之间有因果关系。如果没有差异就说明自变量的变化对因变量没有影响。当然前提是对其它有关变量进行控制。 上述在自变量取值范围内的一些不同的点就是自变量的不同水平。实验研究中在确定自变量之后,就应该进一步确定自变量的水平了。 (2)自变量水平的确定问题 自变量的水平可以是性质上的差别,也可以是数量程度上的差别。自变量至少有两个水平,以便研究者操纵自变量的变化。 如果实验者因特定的目的而选取自变量的几个特定的水平,这时候称之为固定水平。如果实验者因一般的目的而随机抽取自变量的一些水平,这时候称之为随机水平。心理学研究中大部分是前者。即使探讨自变量和因变量一般关系的时候,心理学家也通常采用固定水平的方法。所以实际上心理学研究中,水平的选取基本上都是由实验者特定选取。 自变量的水平选取一般都是参考前人已有的研究基础上,结合自己的研究目的来确定。如果没有资料,还应该通过预实验来确定。 (3)自变量的操作性定义 有些研究中自变量的定义是比较具体的,可以直接观察和测量,比如一些刺激变量。但有些研究中自变量的定义却是比较抽象的,不能直接观察和测量。对于前者,我们可以方便的确定自变量的不同水平,对于后者则比较困难。所以有必要对后者进行操作性定义。 操作性定义就是将抽象的定义转化为可直接观察、测量的特征的过程。 因变量的观测 (1)因变量指标的确定 实验研究探讨自变量不同水平下,因变量观测值之间是否有差异。因此,和自变量一样,对于某些比较抽象的因变量,也需要进行操作性定义,即用可观察和测量的行为特征来界定因变量。而因变量的这种操作性的定义也就是因变量的指标。 a指标的可靠性 因变量的指标应该是可靠的,即在不同场合和时间重复测试的条件下,观测值能够比较稳定和一致。如果同一被试在相同的实验条件下,有时在因变量指标上得分高,有时得分低,那么这个指标就是不可靠的。 b指标的有效性 如果所选取的指标能够较好的反映该因变量的理论内涵或构想,那么就称该指标是有效的。这一点是与操作性定义的过程密切相关。 c指标的敏感性 因变量的指标不能太难或太容易,否则就会对自变量的变化不敏感。 天花板效应(ceiling effect)

心理学实验报告范文

图2 2种干扰类型×2种探测刺激类型正确率折线图 对全体被试的正确率2×2的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干扰类型的主效应显著:F (1,35)=15.12,p<.001;探测刺激类型的主效应显著:F(1,35)=14.45,p=.001;干扰类型和探测刺激类型的交互作用显著:F(1,35)=10.64,p=.002。简单效应分析结果表明:当干扰类型是语义相关时,探测刺激类型的干扰组和控制组的差异显著:t(35)=-3.92,p<.001;当干扰词是语义无关时,探测刺激类型的干扰组和控制组的差异显著:t(35)=-2.62,p=0.013。 4.讨论 语义相关性对抑制机制的影响。无论以反应时还是正确率作为因变量,我们都发现了显著地干扰项目类别效应,当干扰项目与目标项目语义相关时,被试对探测刺激的反应时显著长于干扰项目与目标项目语义不相关时,同时反应时正确率显著小于语义无关时。 干扰项目类别效应说明干扰材料与目标材料语义相关时更难被抑制,表明抑制机制与干扰材料的语义性质有联系。因而在本实验中可见在干扰项与目标项语义相关的情况下,被试对探测刺激的反应时更长、正确率更低的结果。 探测刺激类型对抑制机制的影响。无论是以反应时还是以正确率作为因变量,在MANOVA 中,我们都发现了显著地探测刺激类别效应,被试对干扰性探测刺激的反应时显著长于对控制性探测刺激的反应时,同时,被试对于干扰性探测刺激的反应正确率显著小于对控制性探测刺激的反应正确率。 语义相关性和探测刺激类型对抑制机制影响原因分析。根据语义网络模型,与目标词语义相关、范畴相同的干扰词,其概念网络或命题网络与目标词有更多的联系,在语义空间中距离较近。根据激活扩散模型,激活会从已激活的结点沿着连线向周围扩散,联系越紧密的概念越容易被激活。 因此在加工目标词的过程中,如果干扰与其有密切的语义联系,就更容易被连带着激活。干扰词本身的激活水平高,抑制的效果则应没有控制词好。 总之,语义关系性和探测刺激类型均影响抑制效率,主效应显著,且语义相关性和探测刺激类型对抑制机制的影响存在交互作用。干扰材料的性质影响抑制效率,语义相关的比语义无关的干扰材料更难以被抑制。

实验心理学期末模拟试题

2013年大学二年级上学期期末模拟试卷 实验心理学 一、单项选择(共20分) 1. 心理物理法的创始人是() A.冯特 B.费希纳 C.高尔顿 D.艾宾浩斯 2.使用直线内插法计算阈限的方法是() A.极限法 B.平均差误法 C. 阶梯法 D. 恒定刺激法 3.实验中,疲劳可使阈限_____;若存在期望误差,在递增法测定时,阈限会______。() A.降低偏低 B. 升高偏低 C. 升高偏高 D. 降低偏高 4.如果想要研究“早上和晚上背书的记忆效果,哪个时刻点更好?”,则书籍内容是( ) A.自变量 B.因变量 C.额外变量 D.无关变量 5. B反应时间之所以比A反应时间长,是因为前者的加工过程比后者的加工过程多了() A.辨别刺激过程 B. 比较刺激和决策反应过程 C.选择反应过程 D.辨别刺激和选择反应过程 6. sone 量表的制作方法是() A.对偶比较法 B.二分法 C.差别阈限法 D.等级排列法

7.在信号检测实验中,属于正确反应的是() A. Y/N B. FA C. n/SN D. CR 8. 心理量是物理量的幂函数,这叫做() 定律定律定律定律 9.以下公式表示错误的是() A. V=1/α B. P(Y/N) +P(n/SN) =1 C. d′=Z 击中-Z 虚惊 D. β=O 击中 /O 虚惊 10.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A. 心理上的主观音高与声音刺激的频率和强度有关 B. 在ROC曲线上的点距离偶然事件对角线越近,分辨率越强 C. 反应时间作为反应变量,会随刺激变量和机体变量的不同而变化 D. 统计决策理论是信号检测论的数学基础 11.( )标志着现代心理物理学的开始。 A.最小变化法 B.史蒂文斯的幂定律 C.平均差误法 D.正误法 12.请找出下列说法中错误的一项() A.人耳接受的声音频率范围为1000~3000赫 B.一个sone是指40分贝时1000赫的纯音声音刺激的响度感觉

考研实验心理学知识点(6)

考研实验心理学知识点(6) 第六章知觉 知觉的定义 知觉(perception):是在刺激直接作用于感官时产生的;是指对事物的整体的反映;是人类认知活动过程的开端。 一、知觉的基本问题 知觉不仅是对到达大脑特定区域的感觉系统中神经冲动的简单传递,而且也包括对外部刺激的内部表征和意识。 知觉是从到达我们感受器官的刺激中抽取意义的过程。在这一点上,我们把知觉看作是问题解决的过程。 (一)直接和间接知觉 直接知觉,以Gibson为代表,把知觉看作是从环境中提取相关信息的直接过程。 间接知觉,以Gregory为代表,认为知觉是较为活跃的和主动的过程,是当前呈现的外部刺激和大脑中已经存在的对外部世界的内部表征两者之间的匹配过程。 在当代认知心理学中,间接加工过程具体体现在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种对立的过程。 自下而上过程(又称数据驱动过程)认为,知觉加工是从组成图形或事物的最简单的、最基本的成分开始的。 自上而下过程(又称概念驱动过程)认为,知觉加工中较高级的、整体的和抽象的水平影响低级的操作和运行。 (二)意识和知觉 知觉过程中关于意识的关键问题是:对感觉经验赋予意义的过程是否是在自动地、没有言语意识参与下进行的? 对于盲视的研究为意识和知觉的关系提供了实验依据。 盲视是用来描述没有意识到知觉存在时盲区所产生的视觉能力。 盲视研究中最著名的神经心理学病例是对DB所做的研究。 二、知觉组织的高级过程 (一)图形与背景(知觉的对象性) 图形具有iexcl;事物iexcl;±的特性,边界形成轮廓。 图形看起来离观察者较近,在背景的前面。 图形看来更明显、更好记忆、更具深刻性。 对图形和背景的区分是知觉组织的最基本的环节。 (二)格式塔心理学派的理论(知觉的整体性) 格式塔心理学的组织原则:接近性(proximityornearness)相似性(similarity)连续性(goodcontinuation)共同性(commonfate)对称性(symmetry)封闭性(closure)组织作用的测量 (三)形状知觉的拓扑学研究 拓扑学研究的是在拓扑变换下图形保持不变的性质和关系。 所谓拓扑变换是一对一的连续变换。在拓扑变换下图形保持不变的性质被称为拓扑性质。

实验心理学题库整理版

一、准实验设计 准实验设计:未对自变量实施充分的控制,但使用真实实验的某些方法整理、搜集、统计分析数据的研究方法。 单组时间序列设计 1.设计方案:对一组被试先进行周期性测量,之后引入实验处理X,然后再进行一系列周期性的测量。比较插入实验处理前后测量的变化趋势,从而推断实验处理是否产生效果。 2.优点:1.可以较好的控制“成熟”因素对实验处理效果的影响。在O1~O8的系列测量过程中,相邻两次测量的时间间隔基本相同,可以认为在每个时间间隔内“成熟”的发展基本相同。2. 可以有效的控制测验因素的干扰。由于每个被试的成绩都是经过反复测验而得到的一系列结果,这样就能够降低由于只做一次测验而出现的有偏样本成绩的概率,可以有效地减少测量偏差。3.缺点:1、由于无对照组,因而不能有效地识别和控制伴随实验处理发生的偶发事件的影响,不能排除那些与实验处理同时出现的附加变量的影响。2、多次实施前测往往会降低或增加被试对实验处理的敏感性,从而在被试身上产生作用而影响其实验处理后的测量成绩。 4.注意事项:1、研究中要保持实验情境的相对稳定,减少不必要的条件变化对实验结果的干扰。 2、通过单组时间序列设计实验不能得到最后的、确定性的结论,如果想得到肯定的因果关系结论,应选用有控制组参加的实验设计。 3、由于研究中对实验条件控制不是很严格,因此研究者应充分考虑那些突发的或随意事件,详细记录研究中伴随的各种事件,这有利于对结果作出更符合实际的科学评估和解释。 单组相等时间样本设计 1.设计方案:对一组被试连续抽取多个相等的时间样本,即选择完全相等的多个时间段,在其中的一个时间样本中实施实验处理,而在后续的另一个时间样本中并不实施实验处理,并通过对两种时间样本的观测分数之间的差异分析来比较实验处理的准实验设计。 2.数据分析:可对结果做三方面的检验:1.处理条件与无处理条件间的比较,以考察存在处理效应的可能性;2.分别在有处理条件下和无处理条件下考察时间因素的简单效应,这主要是分析研究中的时间效应或顺序效应; 3.分析实验处理与处理顺序的交互效应,以考察在时间序列中不同处理的不同效应。 3.优点:在控制影响内部效度的因素方面是完全有效的,如能较好控制“历史”作用的影响。 4.缺点:1.采用单组设计,实验处理后再重复进行做过的测验可能会增加或降低实验处理实验安排中,实验处理的间断出现会使被试产生新异感,并暴露实验目的,由2.的敏感性。. 此产生实验的霍桑效应。3.实验的重复进行也会产生一系列的顺序效应。 多组不相等组前后测设计 1.设计方案:先将实验组和控制组接受前测,然后给实验组处理,再对这两组被试进行后测。 2.优点:首先,增添了控制组,从而控制了历史、成熟、测验等因素的干扰。其次,前测可以了解实验处理实施前的初始状态,从而也就对选择有了初步的控制。 3.缺点:1.实验组与控制组是不对等的,因而选择与成熟、选择与实验处理的交互作用可能会降低效度。2.不能证明实验处理的长期效应。 多组不等组前后测时间序列设计 1.数据分析:方法1.求出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前测成绩的平均数,以及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后测成绩的平均数;然后求出实验组前测成绩和后测成绩平均数的差异,以及对照组前测成绩和后测成绩平均数的差异。采用独立样本的t检验对实验组差值和对照组的差值进行比较。方法 2.回归直线方程。 2.优点:1.既能对一组的一系列的观测成绩的变化趋势进行了解,也能对两组的前测和后测的系列观测成绩的趋势进行比较,以估计实验处理的效果。2.实际使用较多的一种比较完善的准实

实验心理学专业知识汇总资料

实验心理学考点整理 第一章 1、实验心理学:在实验控制条件下对心理能力会行为进行研究的心理学分支,是应用自然科学的实验方法研究心理规律的科学。 2、实验心理学的科学属性(1)客观性(2)验证性(3)系统性 3、获取知识信念两类方法(1)科学方法:演绎逻辑;归纳逻辑;中庸逻辑 (2)非科学方法:权威;注意凝聚;先验(ppt) 4、心理学研究方法:理论(思辨)的研究方法:理论心理学/心理学史等 现象学的研究方法:观察/个案/访谈 实证的研究方法:相关/实验 5、描述研究法:描述一种我们感兴趣的行为或现象为什么会发生。分为观察法(自然观察法与参与观察法)调查法、个案法 观察法样例:费孝通—江村经济福西—观察山地大猩猩 如何保证观察本身不会对观察结果产生影响?(反应性问题的控制) a.无干扰观察——艾布尔艾贝斯费尔特的无表情研究(调整镜头的角度) b.无干扰测量(如:课堂分析系统) 6、相关研究法a.是对两个或多个变量之间互相关系的测量b.与描述性研究方法相比,相关研究在控制、测量和统计分析更严格 c.相关研究的目的是在于证实变量之间是否存在关联性,并对其关系的强度和性质进行描述,并不解释内在原因 d.相关研究法优点:显示共变关系,提示因果关系。有因果一定有相关,有相关不一定有因果。 缺点:相关的前提必须满足;无法确定因果方向。 注:高相关不等于真的相关(可能与第三变量有关)高相关不等于因果关系推导因果关系时,相关关系是前提(因果一定相关,相关不一定因果) 低相关不等于无关系(全距和样本太少)问卷调查是因果研究,实验研究是相关研究。前者是后者的基础 第二章 1.心理学研究的规则:(1)多重条件规则;(2)避免混淆因素规;(3)则随机化规则;(4)统计检验规则;(5)使用全部数据规则 1.1多重条件规则 a.任何实验都必须不止一个条件

实验心理学答案

一、实验设计题: 设计一个实验想了解年龄对再认能力的影响。 设计一个前摄抑制与倒摄抑制的实验。 设计一个实验来研究关键字母法是否能够提高儿童的英语词汇记忆能力。 设计一个实验想了解语文教材对学生写作水平的影响。 设计一个速度——准确性权衡的实验。 组别前测处理后测 实验组O1 X O2 控制组O3 / O4 实验设计举例 举例1:设计一个实验想了解有无反馈对划线准确性的影响。 ①自变量:在练习中是否给与被试反馈。自变量有两个水平。 因变量:画线的准确性,用画出的线段与标准线段长度误差的平均值表示。 额外变量:被试的姿势、态度,被试原本的画线能力,周围环境的干净整洁,主试的态度等。 ②实验设计是单因素两水平的被试间前测后测实验设计,模式如下: O1:第一组被试先练习画线20次的线段长度的平均值与标准长度的误差。 O2:再练习画线80次中给予反馈之后,再画线20次的线段长度

的平均值与标准长度的误差。 O3:第二组被试先练习画线20次的线段长度的平均值与标准长度的误差。 O4:再练习画线80次中不给予反馈之后,再画线20次的线段长度的平均值与标准长度的误差。 ③两组是随机抽样,随机分组,保证实验前相等。 ④通过独立样本单因素共变数分析,检验两组后测成绩是否有差异,若O2﹤O4,则反馈对画线准确性有促进作用。 举例2:设计一个实验考察暴力场面对人的记忆的影响。 实验假设:暴力场面有损人的记忆。 被试:某大学的自愿参加者;随机分配到以下两组。 组一:看带有暴力场面的电影 组二:看非暴力场面的电影 看完电影之后,要求两组被试回答25道关于电影中事件的问题。其中一道题非常关键:问被试,在银行外面露天停车场踢球的男孩穿的足球衫上的号码是多少。 自变量:暴力场面,有两个水平,一是看暴力电影,二是看非暴力电影。 因变量:正确回忆出男孩运动衫号码的人数的百分数。 额外变量的控制:实验环境方面:要求两组被试在同样规模的电影院、同时看同样片长的两部电影。被试回答问题的方式: 发答题纸让被试以书面形式回答,独立完成不能相互交流。实验设计模式: 组别处理 后测

实验心理学历年试题

2007年北京自考实验心理学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1*10) 1、用平均差误法测量感觉阈限容易产生(B ) A时间误差和空间误差B空间误差和动作误差 C定势的作用D习惯误差和期望误差 2、在用恒定刺激法测定差别阈限,只允许被试作两类回答时,计算差别阈限时相等地带的下限是(B ) A50%感觉弱于标准刺激的比较刺激B25%感觉重于标准刺激的比较刺激 C50%感觉等于标准刺激的比较刺激D50%感觉等于标准刺激的比较刺激 3、卡特尔制作天文学家声望顺序的顺序量表用的是(D ) A对偶比较法B数量估计法 C差别阈限法D等级排列法 4、当用对偶比较法制作一个对5种儿童服装喜爱程度的顺序量表时,让被试比较的样品对数有多少?(包括为了消除可能产生的空间误差需要增加的对数)(C ) A 10对 B 15对 C 20对 D 30对 5、反应时与刺激强度之间的关系表现为(D ) A反应时不受刺激强度变化的影响 B随着刺激强度的增加反应时逐渐缩短 C随着刺激强度的增加反应时逐渐延长 D随着刺激强度的增加反应时逐渐缩短,达到极限时反应时就不再发生变化了 6、用混色轮产生的颜色混合是(B )

A色光的混合B相减的混合 C颜料的混合D色调混合 7、等响度曲线上的每一条线代表一个响度等级,其单位为(D )A分贝B色C美D方 8、记忆广度是(B ) A9个以上的项目B7±2 C无限的D21个比特 9、对两种过程记忆理论强有力支持的实验是(A ) A系列位置效应的实验B汉字特征抽取的实验 C插入材料对倒摄抑制影响的实验D加工层次对记忆影响的实验10、许多研究证实,赞琼的假设是正确的,即(C ) A当任务容易的时候其他人在场改善操作 B当任务困难的时候其他人在场改善操作 C其他人在场增加了被试主导反应的可能性 D其他人在场增加了被试非主导反应的可能性 二、多项选择题(1*5) 11、为了消除组间设计的缺点可以采用的方法有(AB ) A匹配被试B随机分配被试 C完全平衡的方法D拉丁方的方法 12、触觉适应表现为在刺激物的持续作用下(AC ) A触觉感受性的降低B触觉的完全消失

实验心理学整理版

一、名词解释(4个) 1.自变量:即刺激变量,它是由主试选择、控制的变量,它决定着行为或心理的变化。(实验者操纵的,对被试的反应产生影响的变量)具有刺激特点、环境特点、被试特点、暂时被试差别四种类型。 2.额外变量:不准备研究而对被试反应产生影响的变量,使实验结果发生混淆的主要根源。可以通过排除、恒定、匹配、随机、抵消、统计等进行控制。 3.变量混淆:应该控制的变量没有控制好,那么它就会造成因变量的变化。在这种情况下,研究者选定的自变量与一些未控制好的因素共同造成了因变量的变化。混淆的结果是额外变量就是潜在的自变量。 4.主效应:指由一个自变量的不同水平引起的因变量变化,多出现在多因素试验设计中。5.交互效应:(指一个自变量对因变量的作用受其他自变量的影响情况。)当一个因素(自变量)对因变量影响的大小因其他因素的水平或安排的不同而有所不同时所产生的交互作用影响因变量的结果。 6.嵌套设计:指在实验设计中一个自变量的每个水平仅与另一个自变量的某个水平相结合。7.真实验设计:是在各种设计方法中要求控制条件最严密、操纵自变量最有效和测定记录因变量最准确的一种。为了达到这些目标,常常需要将这类研究置于实验室条件下进行,也称为实验室研究设计。(张一中,1998) 8.随机区组设计:将控制的额外变量分为几个组,组内同质,每一区组接受全部实验处理,同一区组内被试按设计要求随机地接受处理的实验设计。目的是对某些特殊额外变量进行控制,使处理效应的估计更加精确。 9.拉丁方设计:拉丁方设计又叫轮换设计,即让各组被试都接受不同的处理,对实验处理的顺序和实验时间的顺序采用了轮换的方法。 10.被试内设计:被试内设计是指每个或每组被试接受所有自变量水平的实验处理的真实验设计,又称“重复测量设计”。 11.被试间设计:指要求每个被试(组)只接受一个自变量水平的处理,对另一被试(组)进行另一种自变量水平处理的实验设计。这种设计的特点是,比较在不同被试之间进行,因此,这种设计又称为组间设计。 12.混合实验设计:既包含非重复测量的变量(被试间因素),又包括重复测量的因素(被试内因素)的实验设计。 13.反应时:反应时间是指从刺激的呈现到反应的开始之间的时距。刺激的呈现引起一种过程的开始,此过程在机体内部的进行是潜伏的,直至此过程到达肌肉这一效应器时,才产生一种外显的、对环境的效应为止。因而,反应时间往往也被称为“反应的潜伏期”。在反应的潜伏期中包含着感觉器官、大脑加工、神经传入传出所需的时间以及肌肉效应器反应所需的时间,其中大脑加工所消耗的时间最多。 二、效应的处理(简答4个) 1.实验者效应:(罗森塔尔效应)实验者为搜集能证明其假设的实验结果,在实验过程中有意无意地通过不同的表情、动作、语言将预期的要求暗示给被试(人或动物),造成一种引起实验结果有利于证明原假设的效应,即称为实验者效应。 2.被试效应:(霍桑效应、被试者效应)由于受到额外的关注而引起绩效或努力上升的情况我们称之为“霍桑效应。也可以是,由于实验对象对其被试身份的认知及态度而产生有意识的变化。 (处理) (1)采用双盲实验法,让主试和被试都不知道自己是在做实验。 (2)另外一种方法是“霍桑控制”, 也就是增加一个霍桑控制组, 设计如下: 在该实验中儿

实验心理学知识点..

实验心理学知识点 1、在实验心理学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人物有费希纳、冯特和艾宾浩斯。 2、费希纳的贡献:(1)联系内部世界和外部世界:费希纳定律(2)心理现象的定量研究方法:最小可觉差法、正误法和均差法。(这三种针对的都只是感觉) 费希纳对现代实验心理学的影响:一方面,他关于感觉测量的思想被后人进一步深化:对各种心理现象都试图进行科学量化研究,并用数字形式表现出来。另一方面,从费希纳阈限思想的不足和缺陷出发,后人发展出了新的心理物理方法——信号检测论。 3、冯特的贡献:(1)冯特倡导用心理现象作为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反对把神学和哲学上的灵魂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为心理学的独立开辟了道路(2)冯特提出必须用试验方法研究心理学,并于1879年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了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对心理现象进行量化的科学研究,从而创立了实验心理学这门新学科,使心理学真正地走进了科学殿堂。(3)冯特的伟大之处还在于运用莱比锡大学的心理实验室培养了一大批学生,撒遍心理学国际性发展的种子。 冯特的影响:他的研究实践和大量著述宣告了实验心理学的诞生,搭建了实验心理学这座大厦的框架。 4、艾宾浩斯的贡献:(1)证明了试验方法可以用来研究高级心理过程(2)从根本上变革了实验心理学的研究范式(3)为实验心理学提供了新的变量测量方法,解决了高级心理过程的量化问题(4)通过实验研究,建立了第一个和高级心理过程有关的函数关系---遗忘曲线。 艾宾浩斯的影响:(1)诱使后背心理学家们不断尝试将实验法应用于各种心理现象(2)他采用的人工条件下实验研究的方法,成为此后所有实验心理学研究的金科玉律,保证了实验心理学结论的客观性(3)仅从记忆研究这一点来说,艾宾浩斯对现代实验心理学的影响也是巨大的。 5、科学的目标:描述、解释、预测、控制。 6、非科学方法的特点:听信权威之言、注意凝聚、先验 7、科学方法的特点:强调系统的经验观察、能够自我校正、 8、实验室实验的优势:实验室情景比真实生活更可靠、实验室情景得出的结果更具说服力、不会直接将实验室结论无限推广到真实生活中去。 9、科学的原则:系统的经验原则、可重复原则、可证为原则、俭省原则 8、实验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观察法、相关研究法和实验法 9、怎样理解观察法是听自然演讲实验法还是向自然发问? 10、研究人类被试的伦理原则:保障被试的知情同意权、保障被试退出的自由、保护被试免遭伤害、保密原则。 11、实验心理学的一般伦理:在进行心理学实验研究中,研究者自始至终都应该奉行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严谨审慎的工作作风。 12、实验心理学研究的一般程序:确定课题、选择被试、确定实验控制(因素型、函数型)、数据整合和撰写研究报告。 13、怎么选择课题:实际需要、理论需要、个人经验、前人研究与文献资料 14、构成实验的三大要素:假设、变量、控制 15、自变量包括:作业变量、环境变量、被试变量 16、对自变量的操纵:下操作定义、确定自变量的各个水平(2*2表示有两个自变量,每一个包含两个水平) 17、因变量要是客观的、量化的、有效的 18、实验心理学中的典型额外变量:实验者效应(罗森塔尔效应、皮革马利翁效应)、要求特征(霍桑效应、安慰剂效应)。

《心理学》姚本先版-重点总结

第一章绪论 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2、心理学研究对象是心理现象或心理活动包括:①心理状态:注意,意识,灵感②心理过程: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③个性心理:个性倾向性,个性心理特点。 3、心理学基本观点:①心里对物质载体的依存性。人脑是人的心理活动的物质载体。②心理与环境的相互制约性。人的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人脑与客观现实相互作用的记过。 ③个体心理活动的主体性。人的心理活动的主体性表现在:a.心里是人脑的主观映像b.人对现实的反映总是通过个体的主观世界的折射而实现的。c.人对现实反映的主观能动性d.人的心理的主体性最重要的特点在于人的意识性 4、心理学的理论取向:①心理生物学理论取向②行为主义理论取向③任职理论取向④人本主义理论取向⑤现象学理论取向 5、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立了世界上岗第一个有影响的心理实验室,开设实验心理学。标志心理科学的诞生和独立。 6、心理学的任务:描述,解释,预测,控制,提升。 7、心理学研究方法:观察法,实验法,测验法,调查法,个案法。 第二章心理发展理论 1、心理发展是指个体随年龄的增长,在相应环境的作用下,获得新结构或引起心理结构发生改变得过程,是一种体现在个体部的连续而又稳定的变化。 2、遗传和环境的关系:①遗传素质是心理发展的物质前提②心理成熟影响心理发展的速度和水平③环境和教育是心理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第三章认知理论 1、意识是心理反应的高级形式,是人区别于动物所特有的心理现象,是个体所能觉察到的心理活动的总和。个体的意识有三个特点:概括性,自觉性,能动性。 2、无意识也称为潜意识,就是不能为人所觉察到的个体心理活动的总和。做梦,口误,笔误。 3、睡眠的5阶段:①睡眠开始,昏昏欲睡②浅睡阶段,开始正式睡眠③④阶段为深睡阶段,不易叫醒,脑电波形有变化所以分为两个不同的阶段⑤快速眼动阶段,睡眠者的眼球呈现快速跳动的现象。 4、注意是指对一定的对象的指向和集中的心理活动。两个基本特征:指向性是指心理活动从众多的事物中选择出要反映的对象;集中性是指心理活动在选择对象的同时,对别的事物的影响加以抑制不予理会,以保证对所选对象做出清晰的反映。 注意的功能:选择功能,维持功能,调节功能。 6、注意的种类:①无意注意:是一种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付出意志努力、自然而然地发生的注意。(引起人无意注意的刺激物特点:刺激的强度,刺激之间的差异程度,刺激的变化,刺激物的新异性)②有意注意:是指有预定目的的并在必要时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维持有意注意的条件:对活动任务的认识;对活动的间接兴趣;个体的意志努力;对活动的精心组织)③有意后注意:是指事前有预定的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有意注意形成的条件:对活动浓厚的兴趣;活动的自动化) 7、注意的品质:①注意的广度,也叫注意的围,是指一个人在同一时间能够觉察到的对象的数量。②注意的稳定性,也成注意的持久性,是个体将注意保持在某一活动或对象上的时间的久暂性。③注意的分配指个体的额心理活动同事指向不同的对象的特点,一心二用。④注意的转移。从一个对象转到另一个对象。

《实验心理学(上)》考试指导

0273《实验心理学(上)》2012年12月期末考试指导一、考试说明 本课程闭卷考试,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考试题型有: 1、名词解释 2、简答题 二、重点复习内容 1、实验心理学概论 (1)心理学研究的主要方法:非实验、准实验、真实验。 (2)科学证据的标准 1)以事实为依据的(empirical) 2)客观的(objective) 3)系统的(systematic) 4)经过控制的 (controlled) 2、心理实验的基本过程及评价 (1)心理学实验的基本概念:变量、自变量、因变量、控制变量。 自变量:又称独立变量,是由研究者选定并在实验中加以操纵、变化,以影响被试行为的因素,或因素组合。 因变量:又称依从变量,是被试的反应或输出,是被试被观测的方面,即实验中研究者要观测的变量。 控制变量:又称为无关变量或额外变量、参变量,是研究者在实验中要努力控制的,否则,它就可能混淆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关系。 (2)在心理学研究中,为什么要给变量建立操作定义。 1)经常有一些含混不清的变量,必须操作定义化后,才能进行实验。 2)知道所用的定义,人们更容易重复结果。 3)再定义,看结果是否改变。 (3)心理学实验的评价:心理学实验的评价一般是从信度和效度两个方面加以考虑的。 信度是指实验研究中因变量的可靠性,或者说,用同一测验对同一组被试多次测量结果的一致性。信度可细分为不同类别,如复本信度、重测信度等。 效度是指实验研究中因变量的有效性。当的确是自变量而不是其他各种因素造成了因变量的变化时,我们说这种因变量是有效的。效度分为内部效度、外部效度、构想效度、统计结论效度等。 (4)在对实验结果进行评价时,内部效度与外部效度有何不同。 内部效度是指实验数据偏离真值的程度,或指系统误差的大小,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关系的明确程度。 外部效度实验结果的有效性,或推论、应用之范围的准确性。也就是实验研究结果能被概括到实验条件以外的程度。 3、变量的类型与设计 (1)在心理学实验研究中,因变量有哪些种类。 1)反应的准确性

实验心理学重点(附内容)

Lecture 1 导论 1、冯特、艾宾浩斯对实验心理学的贡献和影响 冯特: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生理心理学原理》是近代心理学史上第一部最重要的著作。使心理学脱离哲学而转变成为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独立科学。 艾宾浩斯:通过严格的系统测量来研究记忆。打破冯特的“不能用实验研究高级心理过程”的宣言,以自己作被试进行了著名的记忆实验。开辟了实验心理学研究的新领域 Lecture 2 科学心理学 1、掌握实验范式的概念,熟悉一些常用范式,如习惯化范式、stroop effect等 实验范式是指按照某一比较公认的路线或观点所采取的研究方向或研究步骤。 “按既定的用法,范式就是一种公认的模型或模式。”科学家集团所共同接受的一组假说、理论、准则和方法的总和。范式还为科学研究提供了可模仿的成功的先例。 实验范式实际上就是相对固定的实验程序。用途,第一,是为了是某种心理现象得到更清晰准确的描述和表达,第二,是为了检验某种假设、新提出来的概念。 习惯化范式:习惯化是指婴儿对多次呈现的同一刺激的反应强度逐渐减弱,乃至最后形成习惯而不再反应。去习惯化是指在习惯化形成之后,如果换一个新的不同刺激,反应又会增强。用来探讨新生儿和婴幼儿的感知觉、注意等。 Sstroop effect:Stoop发现red green blue grayyellow,这些单词分别用这五种颜色写出来,但单词的意义和颜色相矛盾,比如,用红色写的“green”。让被试逐个将这些单词的颜色读出来,这叫唱色;让被试将单词读出来,这叫念字。发现唱色明显较慢。80年代以后,传统的Stroop效应与启动效应等范式结合而形成了新的实验范式:Stoop范式。 2、科学的方法的特征 在经验观察的基础上对心理行为现象的解释,具有可重复性和自我校正性。 心理研究也遵循科学探究的步骤。 科学方法的优越性(两个原则): A、强调经验观察:采用一定方法,系统观察现象,获得资料。“实验”的方法 B、提供了帮助人们判断知识和信念正误的程序,公开的、可以自我校正。观察所得组织为理论,并可检验或证伪。 3、理论的概念、功能及理论与实验的关系 理论:解释多个事件或关系的一组相关表述。 功能:为数据的系统化组织提供框架;依靠理论对实验结果作出预测。 与实验的关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