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去来兮辞教学导案

归去来兮辞教学导案
归去来兮辞教学导案

归去来兮辞教案

————————————————————————————————作者:————————————————————————————————日期: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把握辞中淡远潇洒的风格,在朗读中,启发学生的想象和联想,使学生头脑中能浮现诗人的形象。

2.辞的体裁特点。

3.积累文言知识。

二、过程与方法

1.运用辞的特点,进一步领会诗人的感情及志向。

2.提高把握词类活用现象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作者解印去职的原因是“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

2.感受作者在文中着重表达的对黑暗官场的厌恶和鄙弃,对农村的自然景物和劳动生活的赞美。

教学重点: 1.让学生掌握重点字词。

2.课文的思想内容:陶渊明的归隐情怀。

教学难点: 1.让学生掌握词类活用现象,积累文言字词。

2.让学生体会陶渊明辞官归隐的真正原因。

教学方法:诵读法、问答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了解“辞”的特点。2、朗读课文。3、学习序以及文章第一段。

一、导入新课

(1)人说:“学而优则仕”,“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是古时读书人的人生理想,但却也有人选择了另外的道路,比如就有这么一位放着县官不做,辞官归田,过起了躬身自耕,饮酒赏菊的隐居生活,大家说,他是谁?

生:陶渊明

(2)对他我们应该了解不少,那么大家能不能谈谈对陶渊明的了解有多深?

生:讨论并回答

师:(引导并总结)

①渊明号“五柳先生”,他的《五柳先生传》里说:“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陶渊明为什么要以五柳先生为号,而不以牡丹或百合为号?(老师提示)他的《归园田居》中有没有写柳树的诗句?

(让学生回顾):“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由此可见陶渊明很喜爱柳树。大家想想柳树有什么特点?(引导学生想象,学生回答后老师明确)我们经常说“柳絮飘飘”,可见柳树是很飘逸、很洒脱的。诗人写柳树,其实是以柳树来托物言志。诗人以五柳自称,借此来说明自己追求那种自由、洒脱、飘逸的境界。在文坛中有很多文人都是这样的,例如被称为‘梅妻鹤子’的林逋,他的“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被誉为千古咏梅绝唱,借梅花来表达自己的清高峻洁。

②渊明又号“靖节先生”,在古代“靖”有“显”的意思,如靖志就是显志的意思,靖节就是保守节操,显身之志的意思。他的“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可以显示出他怎样的节操?(生回答,师引导并明确)——崇尚自然。

(3)称渊明为靖节先生,难道他是浪得虚名吗?那么我们今天就从文中来看看陶渊明是否

为名副其实的靖节先生。

二、课文解析

1、题目是文章的眼睛,一篇好文章,它的题目更是值得探究。本文的题目是《归去来兮辞并序》。标题为我们提供了大量信息。

①辞:是一种文体,它介于散文和诗歌之间,是战国时期屈原创造的,楚辞大家应该不陌生吧。到了汉代时常把辞和赋并称。它们注重文采,讲究铺排,善于用典。

赋偏重说理咏物,辞注重言情,一般要押韵,并多用四个字或六个字的对偶句。

②兮是语气词。

③归去来:文学界有两种看法:A、“归去来”是“归去”和“归来”的并列形式,相对官场而言,作者是归去,相对田园而言,他是归来。B、“去来”实际上是偏义复词,意思重在“去”。

④归去来----回去吧,回去吧。似乎是一种召唤。

三、相关知识简介:

1.写作背景

东晋义熙元年(405),陶渊明做彭泽令八十多天,因看不惯当时政治的黑暗和官场的丑恶,决心不“为五斗米折腰”,辞官归隐,躬耕田园。为此,写出了这首着名的《归去来兮辞》。

陶渊明是中国士大夫精神上的—个归宿,许多士大夫在仕途上失意以后,或厌倦了官场的时候,往往回归到陶渊明,从他身上寻找新的人生价值,并借以安慰自己。白居易、苏轼、陆游、辛弃疾等莫不如此。于是,不为五斗米折腰也就成了中国士大夫精神世界的一座堡垒,用以保护自己出处选择的自由。而平淡自然也就成了他们心目中高尚的艺术境地。

2.主要内容介绍

在文学史上,《归去来兮辞》是一篇很着名的作品,宋朝的大文学家欧阳修甚至说,“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而已。”这样的推祟未必恰当,这只是说明这篇文章之所以这样受人推崇,是因为作者在当时不愿与混浊的社会同流合污,蔑视和厌恶官场的卑鄙生活,感情真挚,写得富于诗情画意,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都有独到的地方。

文章的主体是有韵的“辞”。主体之前有个“序”,说明写这篇文章的原由,这可以帮助读者更加透彻地了解文章的用意以及作者的思想和情操。主体的“辞”从厌恶仕宦生活,决心弃官回家写起,说明了“归去”的当然;有了这层意思,对比之下,下文归去之后的生活就显得更加欢乐。接着用三段文字写归去之后的生活和感受。一段写到家之后,庭园之内的欢乐和安闲,另一段写田间耕作和纵情山水的乐趣,最后一段写乐天知命、乘化任运思想下的无忧无虑。三段写了三层意思,一层比一层深远。

四、朗读

1、先请学生轮流朗读,每人朗读一个自然段。

2、放录音范读或教师范读。

提示:①本文以四字、六字为主,四字句以二/二顿读,

例如:乃瞻/衡宇,载欣/载奔;

六字句以一/二/三顿读,例如,舟/遥遥/以轻扬,风/飘飘/而吹衣

②在朗读的过程中要注意读音

惆怅--chóu chàng 飏—yáng 眄—mǎin

岫—xiù翳—yì皋---gāo 棹—zhào

③第一段用一韵,押ui韵,韵脚有“归”“悲”“追”“非”。

第二段用三韵,全段可分三层:第一层开头到“熹微”,押i/ui韵,韵脚有“衣”“微”;—第二层“乃瞻横宇……有酒盈樽”押un韵,韵脚有“奔”“门”“存”“樽”,第三—层“引壶殇以自酌……

抚孤松而盘桓”,押an韵,韵脚有“颜”“安”“关”“观”“还”“桓”。第三段用一韵,押ou韵,韵脚有“游”“求”“忧”“畴”“舟”“丘”“流”“休”,“畴”“舟”“丘”“流” “休”。

第四段除“曷不委心任去留”以上几句,其余押I韵,韵脚“之”“期”“耔”“诗”“疑”。

3、学生集体齐读。

五、学习序

1、学生默读一遍,利用注释帮助阅读,强调重点文言知识

(1)词类活用:“生生”(维持生活,第一个生是动词,第二个生是名词)

(2)重点虚词:“求之靡有、四方之事”中的“之”

(3)古今异义

风波,指战乱。今常用来比喻乱子。

人事,治人之事。今常用义,人的离合、境遇、存亡等情况,或关于工作人员的录用、培养、调配、奖惩等工作。

寻,不久,今常用义为“寻找”“追寻”等。

幼稚,古义:小孩。今义:年纪小或缺乏经验。

慷慨古义:感慨。今义:指大方的行为。

(4)特殊句式寻程氏妹丧于武昌状语后置

遂见用于小邑(见,被)被动句

2、找出陶渊明辞官归隐的原因

一是“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二是“饥冻虽切,违己交病”;三是“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四是“寻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自免去职”。

小结:序文交代了本文的写作时间和背景,叙述了作者就职的经过和辞官的原因。

六、学习第一段

1、学生结合注释阅读第一段,勾画出不理解的字词。

2、教师释疑,强调重点文言知识。

(1)特殊句式

既自以心为形役被动句,句中“为”表被动

(2)古今异义

问征夫以前路征夫:古义,行人;今义,出征的士兵。

恨晨光之熹微恨:古义,遗憾;今义,指一种情感,多为“仇恨”之意。

3、内容分析

(1)在封建社会里,人们要建功立业,要“大济苍生”,实现人生价值,往往是和仕途紧紧联系起来的,而陶潜不愿为官,难道是当官不好吗?陶潜辞官归田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田园将芜”“心为形役”“已往不谏,来者可追”“迷途未远,今是昨非”。

(2)从陶潜辞官归田的原因中可看出他当时的心境如何?

明确:自责(“田园将芜”),自悔(“已往不谏,来者可追”),自觉、自醒(“迷途未远,今是昨非”)。

这里的“心为形役”中的“心”和“役”,显然不能单纯理解为“心意”和“形体”,应该深入理解为“心”是“志趣人格”,“形”是作者“出仕为官”的这种行为。

4、小结:“辞”的开端以“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的喟叹唤起全篇,平地拔起,直抒胸臆,以突兀峻峭的笔势表达了自己归田之志的坚决。回顾当初为了谋生而出仕,感到痛苦悲哀,所幸虽已“迷途”,但“迷途其未远”,回头还不迟。寥寥数句,既有沉痛的自白,又有愤怒的抗议;既是觉醒的宣言,又是对官场污浊的揭露,矛头直指封建官僚制度。在沉痛和愤

怒之余,又不乏因决意归隐而欣然自得的意味。在这种感情的抒发中,“归去来兮”的原因也就蕴涵其中了。“舟遥遥”四句,将作者摆脱“樊笼”、复返自然的舒畅心情和归心似箭的感觉含蓄地表达出来了。

5、学生集体朗读第一段,结合解析以及对文意的理解尝试背诵。

七、课堂小结并布置作业

1、思考课后习题一第1小题。

2、熟读文章第二——四段,标出不理解的字词句子。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学习文章第二——四段。2、分析文体特点。

一、检查第一段背诵情况导入新课

二、学习第二段

1、指定学生朗读第二段。

2、教师强调重点文言知识。

(1)通假字

乃瞻衡宇衡,通“横”;

景翳翳以将入景,同“影”,日光。

(2)古今异义

策扶老以流憩扶老:古义,拐杖;今义,扶持老人。

(3)词类活用

策扶老以流憩策,名词用作动词,拄着。

园日涉以成趣日,名词用作状语,每日。

(4)固定句式

乃瞻衡宇,载欣载奔载……载……,一边……一边……。

3、指定几名学生翻译第二段。

4、内容分析:

(1)抵家时的欣喜有体现在哪些语句当中?

“载欣载奔”“童仆欢迎,稚子候门”,可感悟出主仆俱迎,妻子皆乐的情景,尤其具有情味的是妻子,好似不出来迎接,但由“有酒盈樽”可知妻子比谁都盛情,多好的一幅天伦之乐图啊!(2)“三径就荒,松菊犹存”蕴涵着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有对久违的田园生活的向往,有恨自己不早归来的感叹,“松菊犹存”更是比喻自己高洁品格仍在。

(3)到家后衣食住行的闲适有从何看出?

“引壶觞以自酌……抚孤松而盘桓”,既有室中之乐,也有园中之乐,这是真正的隐士之乐,和刘禹锡《陋室铭》中的“斯是陋室,唯吾德馨”异曲同工。

(4)本段是按什么顺序写作的?

初进家门——居室之乐——庭园之乐——户外之乐。

(5)从此段中又可以看出陶潜又有什么样的隐士情怀?

明确:从“室中之乐”到“园中之乐”,创造了一个安乐闲适、自由自在的意境,也抒发了作者洁身自好、孤芳自赏的情怀。

小结:本段描写初回到家时的情景。

5、学生集体齐读此段。

三.学习第三段

1、指定学生朗读第三段。

2、指定几名学生翻译第三段。

3、学生质疑,教师释疑,强调重点文言知识。

(1)古今异义

悦亲戚之情话亲戚:古义,内外亲戚,包括父母和兄弟;今义:常用于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的家庭的成员。情话:古指知心话,今指男女间谈情说爱的话。

将有事于西畴有事:古义,指耕种之事。今义,指发生某事。

既窈窕以寻壑窈窕:古义,幽深、曲折的样子,今指女子文静而美好。

(2)词类活用

或棹孤舟棹,名词用作动词,用桨划。

(3)特殊句式

复驾言兮焉求(疑问句宾语前置。“焉求”即“求焉”,追求什么)

将有事于西畴(状语后置,“于西畴有事“)

农人告余以春及(状语后置,“以春及告余”)

4、内容分析:

(1)本段开头两句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意?

以“归去来兮”引出描写和感叹。此番作者重回久违的田园,更坚定了躬耕的决心,并流露出要与世俗相忘之意,以“息交以绝游”进一步表示对当权者和官场生活的鄙弃。

(2)本段中,陶潜隐居乡村的生活乐趣,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

明确:①、促膝而谈的家庭之乐——悦亲戚之情话;

②、弹琴消忧的本色生活——乐琴书以消忧;

③、与乡邻交往之乐——告余春及,有事西畴;

④、巾车孤舟出游之乐——窈窕寻壑,崎岖经丘。

中国士大夫写劳动,都是倡导别人去劳动,自己是旁观者,而陶潜是中国士大夫中第一个劳动实践者,此乃其躬耕田园,诗酒琴书的隐士情怀。

小结:此段在描写和叙述中饱含感情。虽然有低沉的感叹,也有及时行乐之意,但基调仍是乐观、旷达的。此段寓情于景、于物、于事之中,最后两句触景生情,自然引出末段的抒情议论。

四、学习第四段

1、指定学生朗读第四段。

2、指定几名学生翻译第四段。

3、学生质疑,教师释疑,强调重点文言知识。

特殊句式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疑问句宾语前置。“何之”即“之何”,到哪里去)

乐夫天命复奚疑(宾语前置,“疑奚”)

4、内容分析

(1)开头两句的感慨有何深意?

“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这是作者抒发感慨,也是以另一种形式对丑恶现实的谴责和抗议。

(2)“富贵”六句写出了什么样的内容?

“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是作者的人生态度;“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则是作者所追求的生活境界。

(3)讨论:如何正确理解结尾处两句话“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明确:陶潜顺应自然,乐夫天命超生死,有别于“立德”“立功”留名于世的儒学家,也有别于炼丹学道求长生的道学家,这里边有他遗世独立、超脱生死的旷达乐观精神。作者以此

二句作为结语,点出全篇主旨。他的处世态度和人生哲学在此段得以充分的体现。

五、综合探究

1、本文的文体特点是什么?

本文是一篇辞赋。辞是一种形式比较自由灵活的古体韵文。篇幅长短不限,句式散文化。大体上以四句为一小节,两句为一组;以四言六言为主,间有长短句,在整齐之中有参差,错落有致,韵脚的转换和押韵的方式也灵活而富于变化。在汉代,人们习惯将辞和赋统称为辞赋,不加区别。但实际上二者仍是两种不同的文体。其相似之处在于:辞和赋都注重文采,讲究铺排,善于用典;但赋的句式进一步散文化,关联词语增多。在内容上,赋以咏物说理为主,而辞则重在抒情。

在这篇文章中,作者充分突出了这种文体的特点,利用这种特点为内容的表达服务。如他对归耕后的农村生活的描写,就极尽铺陈之能事,而这种铺陈是分清主次、有所选择的。在句式上,整饬对仗之中又包含参差错落。作者将满腔的感情都寄寓在景物的形象描写之中,词采华美、音韵和谐却又“沛然如肺腑中流出,殊不见有斧凿痕”(李格非《笺注陶渊明集》卷五),鲜明地突出了辞赋在词采和音韵上的特点,这种特点增强了作品的抒情性和感染力,避免了堆砌辞藻、华而不实的弊病。同时,本文也善于用典,如第2段中“三径”“容膝”分别用了蒋诩归隐不仕和北郭先生辞聘的典故,似信手拈来,语如己出,毫无用典之痕。

2、陶渊明诗文的艺术特点是“平淡自然”。前人说此赋“沛然如肺腑中流出,殊不见有斧凿痕”。请从情感表达和语言运用两方面谈谈你的理解。

本文无论是抒情、叙事、议论,还是结构、语言,都充分体现出了陶渊明诗文平淡自然、清远潇洒的风格特征。

从情感表达上来说,作者写作此文确实是发乎真情的,是为情造文,而非为文造情。正如前人所说:“公罢彭泽令,归赋此辞,高风逸调,晋宋罕有其比。盖心无一累,万象俱空,田园足乐,真有实地受用处,非深于道者不能。”(〔清〕吴楚材等《古文观止》卷七)正因为陶渊明内心深处真正热爱田园生活、热爱自然,才可能将这种感情表达得如此准确含蓄,如此打动人心。本文是一篇抒情咏怀之作,并带有相当多的叙事成分,但作者能将议论、叙事与抒情完美地结合起来,自然和谐地融为一体。情托于物,情寓于景,作者的感慨、喜悦等种种感情不是直接生发,而是在描景叙事中巧妙而自然地流露,在如画的景物展现中,作者那洒落的胸怀、高洁的志趣也得以充分表现。作者的内心感情和志趣都外化为田园的种种美好景物,自然创造出绝妙的意境。文中写田园生活的乐趣,看起来都是一些平常的细节,但又处处显示出作者“旷而且真”的感情,在清淡平远的描述中,包含着浓浓的意趣和深刻的人生哲理。

从语言运用上说,本文语言浅切朴素,音节和谐,辞意畅达,情致沛然流出,自然成韵,呈现出天然纯净之美。“欧阳公言两晋无文章,幸独有此篇耳。然其词义夷旷萧散,虽托楚声,而无其尤怨切蹙之病云。”(〔宋〕朱熹《楚辞后语》)可见前人对此文的语言风格评价甚高。作者虽也用了不少典故,也化用了不少前人的语句,但都自然地化为己意,语如己出,毫无用典和化用的痕迹。因此说本文“平淡自然”,“沛然如肺腑中流出,殊不见有斧凿痕”是比较贴切的

六、全文总结:

1、陶潜,入仕为官是他的初衷,鄙弃官场是他的节操,淡泊明志是他的追求,躬耕田亩是他生活的保障,琴书诗酒是他的生活情趣,固穷守节是他归隐意念的巩固,乐天知命是他人生的真悟。

读《归去来兮辞》,是了解陶潜的隐士情怀,了解中国古代的隐士文化的一个窗口。2、拓展练习

大家仿写句子,谈谈对陶渊明的评价。看例子:陶渊明,你是一棵孤傲的松,挺立于尘世之

外。这个“松“就是文章的例子。请大家仿写句子。

参考:你是一只前世的鸟,翱翔在异域天空。

你是一株傲霜的菊,绽放于红尘之外。

你是一只翱翔的鹰,盘旋在苍穹之中。

你是一轮明净的月,高挂在凡间之上。

你是一江清澈的水,长流于高山之巅。

总结:陶渊明,你是一棵孤傲的松,挺立于尘世之外;你是一株隐逸的菊,开在宁静的东篱;你是一朵自由的云,飘在理想的天空;你是一只倦飞的鸟,飞回自然的山林。你是崇尚自然、追求个性的理想主义者,守护着自己心性自由的精神家园。

七、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谈谈你对古代归隐现象的看法。

初二道德与法治年末试卷分析_教学反思.doc

初二道德与法治年末试卷分析_教学反思 八年级道德与法治期末试卷分析 作者:星晴 2017—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及阅卷结束了,我对学生道德与法治试卷,认真进行了成绩分析。 具体情况如下: 本份试卷考查是人教版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内容,试卷题型分为单项选择题(四道时政题,十六道课本内容题目)、非选择题(四道材料分析题,每道题包括两道小题)。时间为60分钟,分值为100分,本试卷难度整体适中,既考查了学生识记、理解和运用能力,同时关注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体现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位一体统一,体现了思想品德课程思想性、人文性、综合性和实践性。本试卷亮点就是试题开放性和探究性较大,体现了能力立意,体现了中考方向和趋势,但又做到了活而有度,活而不难,是一份有考点有”出彩”点值得鉴赏试卷。例如每道试题最后一问,都侧重于学生践行,把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落到了行动上,体现了思想性、人文性和实践性原则。 (一)学生失分情况分析 1.教材基础知识和核心内容没有掌握。本张试卷还是比较侧重于对教材基础知识和核心内容考查。学生失分重要原因就是学生对教材知识没有做到准确记忆和熟练运用。单选第5、8、9题、都属于对教材知识记忆能力考查,属于教材知识再现,但由于学生没有准确记忆而出现了严重失分现象。 2.学生审题能力较弱,不能正确理解材料主旨,对题干设问理解不清楚而导致丢分。例如:第21题中材料和问题,仔细阅读材料,可知材料主题和中心是社会规则重要性,同时也体现出了文明有礼,尊重他人,交通安全,珍爱生命等方面。但是,在改卷过程中,发现大部分学生都是只能从一个方面去写,有学生是仅仅看到了社会规则这一主题,只写了社会规则;有学生是只看到了文明有礼这一主题,只写了文明有礼重要性;有学生是只看到了尊重这一主题,只写了尊重他人重要性。这显然是因为没有理解材料主题和中心而导致失误和失分。 3.学生课外知识掌握不好。23题第二问,题目是这样:请仿照以下示例,介绍两位具有较大影响力楷模人物及其事迹概要(与示例和本试卷材料重复者不得分)示例:感动中国人物----王锋。三人火海救人,忠义感乾坤。这道题其实就是在考察学生对于感动中国人物,或者说是先进人物了解情况。但是好多学生没有看到题目内容,就看到示例中感动中国人物这几个字,他们又不知道感动中国人物都有谁,所以开始在瞎写,比如有学生竟然写了感动中国人物---毛泽东,邓小平,也是很让人哭笑不得。出现这种情况主要原因就是他们没有认真审题,并且对课外知识掌握很不好。 4.学生抽象思维和归纳、分析能力较弱而导致失分。对于八年级学生而言,材料分析题一直是失分重灾区,得分率很低。学生解题思维过程混乱,答题缺乏规范性,不能够正确分析试题正误并做出正确分析说明。 5.学生答案缺乏规范性而失分。 (1)学生答题思路格式不够规范,这主要体现在材料分析题上。 (2)学生答案语言不规范,使用非学科语言进行答题、如果仅仅看某问答案,看不出这是思想品德试题,没有体现学科语言和学科素养。

高中语文获奖教学案例--归去来兮辞1

4归去来兮辞(并序)第一课时 东晋·陶渊明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把握辞中淡远潇洒的风格,在朗读中,启发学生的想象和联想,使学生头脑中能浮现诗人的形象。 ②朗读并背诵全文,在朗读与背诵中体悟作者情感,了解辞赋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 ①理解并运用辞的特点,进一步领会诗人的感情及志向。 ②提高把握词类活用现象的能力。掌握“胡、奚、曷、焉、何”五个疑问代词,归纳“行、引、乘、策”等四个词的一词多义,了解“以、而、之、兮、来”等文言虚词的用法。弄懂并积累“来、胡、奚、而、以、谏、樽、觞、眄、审、容膝、策、矫、岫、盘桓、棹、窈窕、遑遑、皋、委、怀、聊、乘化”等字词的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感受作者“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的情怀。 ②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而热爱田园生活的积极精神,学习其高洁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体会感悟作者返朴归真的人生志趣与人生境界,能对作者的思想进行简单辨析。 【重点难点】 1、重点:①了解作者辞官归田的原因,深刻体味诗人鄙弃官场,热爱田园的无限欣喜之情。 ②背诵全文,理解当时归隐风气与陶诗的特点。 2、难点:①理解记述中渗透出的或喜或哀,或决绝或犹疑的复杂感情。 ②归纳实词、虚词的用法,掌握省略句、倒装句两种句式。 【学生活动】 1、课前预习(诵读全文,可进行配乐朗读准备;标出课文不理解的地方;初步鉴赏。) 2、课内以诵读带动分析理解。教师讲析与讨论结合。 【教学用具】PPT课件,课文音频文件, 【课时安排】2课时 【过程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明确目标,导入课文 1、诵读比赛,在诵读中掌握辞的结构及作者要表达的感情。(播放音频文件,学生认真听,并体悟感情。) 2、了解背景,作者及辞。(课件出示) 二、整体感知 1、本篇选自《陶渊明集》。归去来,回去。兮,助词。辞,一种文体,一般要押韵。序,这篇韵文的序言,对韵文作了说明。

归去来兮辞教学案例

《归去来兮辞》教学案例 语文组蒋利辉一、确立目标 《归去来兮辞》是高中语文必修的一篇文章,它是东晋大诗人陶渊明的作品,描写了诗人辞官归隐的喜悦心情和对自由、闲适的田园生活的热爱。用李白的“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这两句诗来赞美《归去来兮辞》再恰当不过了。《归去来兮辞》是魏晋文学的重要篇章,其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坚决归隐田园的思想引起许多文人学士的共鸣,具有超时代意义,欧阳修就曾说过:“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一篇而已!”如此推崇,其文自然很值一读,陶渊明为守卫自己的精神家园所做的种种努力,在现今仍有不可磨灭的借鉴意义。《归去来兮辞》可以看做是作者要脱离官场、归隐田园的宣言书,可以看成是陶潜的思想总纲。领悟了本文,有助于正确理解陶潜的人文精神,有助于学生积淀一定的人文关怀,同时,本文虽说是一篇古代的辞赋,但仍可以基本遵循CAEL教学的理念和模式,在教学中努力渗透“听、说、读、写”的主要环节,鉴于此,我确定了本课的三维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解读陶潜的隐逸诗人的形象,把握本辞寓情于景、淡远潇洒的风格。(二)过程与方法:运用辞的特点,进一步领会诗人的感情及志向。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了解作者解印去职的原因,体会作者的隐士情怀。 二、落实目标 (一)温故知新,视听导入 朗朗乾坤,谁能挣脱名缰利索的羁绊?滚滚红尘,谁又能拒绝高官厚禄的诱惑?在中国文学史就有这样一个人,他有官不做,乐居田园,他用自己的心灵书写了一曲曲动人的绝唱,他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又是一个清醒的理想主义者,他是中国著名的隐逸诗人之宗——陶渊明。他少年时就有一种“大济苍生”的壮志,可是黑暗的现实把他的理想击得粉碎。最后他选择了归隐的道路,为明心志,他写下了千古名篇——《归去来兮辞》。 本环节设计意图:以大屏幕展示和学生朗读的方式,唤起学生对陶渊明的记忆,自然而然地引出对陶渊明的介绍。 (二)知人论世,评说作者 这一环节先由学生根据预习来自行解决,之后教师补充,一方面介绍陶渊明的人生经历,另一方面介绍“辞”这种文体的特征。 本环节的设计在于检测学生课前的预习效果,明了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对学生状况了解的越清楚,越便于结合学生特点在课堂中适时做出教学调整,学生说作者的生平,有利于学生更好的了解作者。 (三)以读串文,感知脉络 1、自由朗读 一些不能读准的字音,对照注解,在文中注上音;不懂的词义,对照注释,弄清意思,但不拘泥于词句的翻译,不必读一句译一句,把它当作现代文朗读一样,只在不能通畅处才看注解,把注意力集中到文句的特点,并注意文句所构筑的形象,为再读作铺垫。 2、接力朗读 朗读要求:读的同学,注意读的表情、节奏、轻重、缓急,听的同学注意体悟作者的情感,粗略理出文章的层次。 本环节设计意图:阅读是提升学生语文素养必不可少的途径,多样化的阅读方式可以增强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阅读习惯。其中,生本对话是阅读的起点,师生对话是阅读的激励,生生对话是阅读的碰撞,自我对话是阅读的提升。本环节即采用多种阅读方式使学生对《归去来兮辞》全文有整体的了解,为提升文言文阅读能力做铺垫。 (四)合作翻译,书写真情

归去来兮辞导学案及答案(汇编)

《归去来兮辞》导学案 设计:修武一中语文教研组刘国庆 【课文背景知识】 1.欧阳修曾有“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一篇而已”的慨叹,文中体现的人生态度、思想感情能引起旧时许多不满现实而又无可奈何、只能洁身自好的知识分子的共鸣,陶渊明是属于时代的,他永远是古代文人心灵中的一片净土。学习中应了解作者为什么辞官归田,鄙弃官场,以及热爱田园之情 2.《归去来兮辞》是一篇优美的古代散文,代表了陶渊明散文的基本特点试概括他散文的特点 3.陶渊明是古代文人心目中的一个偶像,他对于今天的人们来说,还有没有积极的意义? 【重点难点讲解】 重点难点 1.五个疑问代词 田园将芜,胡.不归(田园快要荒芜了,为什么不回去呢?) 奚.惆怅而独悲(为什么还愁苦则独自悲伤呢?) 复驾言兮焉.求(我还乘车出去干什么呢?) 曷.不委心任去留(何不随心任意地生活呢?)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为什么那样遑遑终日,想到哪里去呢?) 2.词类活用 眄庭柯以怡.颜(使面容现出愉快的神色) 乐琴书 ..以消忧(名词动用,弹琴,读书)

或棹.孤舟(船桨,这里用作动词,划) 3.特殊句式 寓形宇内复几时?(省略句,“形”与“宇”之间省略介词“于”) 将有事于西畴(介宾结构后置) 复驾言兮焉求?(宾语前置句反问句代词作宾语前置,“还出去干什么呢?”)4.一词多义 虚词: ①之 ②以 ③兮 语气词,多用于诗赋中,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啊”或“呀”,如“归去来兮”“大风起兮云飞扬” ④而 ⑤来 虚词,可当助词讲无义,如“归去来兮”有时为句尾语气词,相当于“咧”如《孟子·离娄上》:“盍归乎来!” 实词: ①行 ②引

《归去来兮辞》优秀教案

公开课教案归去来兮辞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感受陶潜的归隐情结,体悟作者情感。 2.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发展想象能力、思辩能力和批判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创设问题情境和良好氛围,进行教师与学生以及学生之间的平等交流。2.对照序言、文本和注释资料,对本文的写作时间进行浅层次的探究式学习。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用现代观念审视本文中表现出来的积极意义和历史局限,感受陶潜的人文精神。 2.从作品中接受古典文化的熏陶,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 诵读诗歌的要领、方法引导及其能力培养。 2.解读陶潜这一隐逸诗人的形象及其意义探讨。 难点:“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的正确理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是否听过这样一首歌(《归去来》片段)。这首歌是电视剧《神雕侠侣》的片尾主题曲《归去来》(学生答),在金庸的武侠世界里,杨过和小龙女厌倦了江湖的恩怨情仇腥风血雨,甘愿淡漠人世繁华,抛开人世的纷纷扰扰,退隐山林,寻一个自由自在的世外桃源。小说如此,生活也如此,1600年前,我国最伟大的田园诗人陶渊明看透黑暗官场,不满于污浊的世俗社会,毅然拂袖归隐,躬耕田园。今天,我们学习的《归去来兮辞》正是陶渊明诀别官场归隐田园的宣言书。 二、了解作者、背景: 1.作者介绍 陶渊明(约365427),东晋大诗人,辞赋家、散文家,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世称“王柳先生”,又称“靖节先生”,曾任职祭酒、参军、彭泽县令,故又称“陶彭泽”其曾祖陶侃,位至大司马陶潜是第一位田园诗人,创建了“山水田园诗派”东晋大诗人,生活在政治混乱、社会动荡的时期作者的代表作:诗《归园田居》,散文《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辞

《归去来兮辞》导学案及答案学习资料

《归去来兮辞》导学 案及答案

必修五《归去来兮辞》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而热爱田园生活的积极精神,学习其高洁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2.把握作者在文中复杂的思想感情。 3.把握文中出现的文言现象,如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 【重点难点】 1.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而热爱田园生活的积极精神,学习其高洁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2. 把握文中出现的文言现象,如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 【学法指导】 1、诵读文章,培养文言语感。合作交流,结合文章注释,把握相关文言现象。 命题趋势分析: 1.诵读浅显文言文,理解词句的含义和作品的思想内容,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这是大纲的要求在研习课文的过程中,主要是诵读和领悟互为推进。 2.在感悟课文某一点内容的时候,适当地引用陶渊明的其他诗句,以达到以此篇带动对陶渊明整篇诗文的感知;反过来,对陶渊明整篇诗文的感知又能加深对课文内涵的领悟 【知识链接】 1.作者简介 陶潜(365—427),东晋大诗人一名渊明,字元亮,谥号靖节,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曾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卒后朋友私谥“靖节”,故后人称“靖节先生”陶渊明出身于贵族世家,受儒、道思想影响很深。他生于东晋后期和晋宋交替之际,家势已渐渐衰落年轻时曾怀有“大济于苍生”的壮志,又因家境贫寒,二十九岁时走上仕途,历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令等下级官职,每次时间都很短几度出仕,使他逐渐认清了当时官场的污浊与黑暗,四十一岁还家归隐,过起了自由闲适的田园生活。此后二十三年,虽忧愤常积于心,生活困窘多难,但再无出仕之念,最后在贫病交迫中去世,卒年六十二岁陶渊明长于诗文辞赋,诗多描绘自然景色及其在农村生活的情景,其中的许多作品寄寓着对官场与世俗社会的厌倦,表露出洁身自好不愿屈身奉迎的志趣,但也有宣扬“人生无常”“乐天安命”等消极思想的,后代批评家常用“质朴、平淡、自然”评价陶诗的风格,称其为“田园诗人”另一类题材的诗,如《咏荆轲》、《读山海经?精卫衔微木》等篇,寄寓抱负,颇多悲愤慷慨之音其艺术特色,兼有平淡与爽朗

《伊索寓言》教学反思

《伊索寓言》教学反思 《伊索寓言》三个短小的故事,深深地吸引着学生,让人情不自禁地要循着故事情节读下去。故事结尾,一句精炼的话语道出寓言的深刻内涵,引发学生去思考,去回味。为了使得教材的有效性得以更好的发挥,我在教学中进行了这样的尝试: 1.充分发挥想象。寓言故事的短小,也就常常会有一些可供学生进行想象的空间存在。例如《狐狸和葡萄》一课,狐狸会想尽办法吃葡萄,于是我就让学生联系上下文进行合理想象。学生兴趣来了,尽情地交流:有的学生说:它先助跑一段路,然后猛地跳起来,但却失败了。有的学生说:它拿来一根棍子去敲葡萄,可葡萄架太高,还是不能够着。有的学生说:它用向葡萄扔小石子,可它的瞄准水平实在太差,一个也没有砸下来。还有学生说:它去爬葡萄架,可支葡萄架的棍子太细太软,它的爬树的本领又不行,几经努力还是失败了。学生的想象力让我欣喜,然后我再让学生体会狐狸此时的心情,学生纷纷举手发言。有了前面充分的理解作铺垫之后,故事的寓意学生自然而然就说出来了。 2.恰当运用表演。在语言故事《牧童和狼》中,先后写到了牧童的两次大叫。我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对语言文字的体会,自己琢磨这两次的大叫有什么不同。有所体会之后,让学生开始表演了。最后在出色的表演中学生揣摩到了牧童的心理,肢体语言传递出的是他们对牧童否定,对寓意的深刻领会。 3.注意故事对比。《蝉和狐狸》与我们曾经学过的故事《狐狸和乌鸦》有其相似之处,但一贯被视为狡猾的狐狸在这则故事中没能实现自己的心愿。抓住这个不同结局,我引发学生进行思考:为什么乌鸦会上当而蝉没有呢?这个以旧带新话题吸引了学生,他们便在品味故事文字的同时,自觉地探究出蝉的聪明所在,也就是故事想告诉

《归去来兮辞》详细教案_(1)讲课讲稿

《归去来兮辞》详细 教案_(1)

《归去来兮辞》名师优秀详细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鄙弃官场生活而热爱田园生活的积极态度,学习其高洁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2.掌握“胡、奚、曷、焉、何”五个疑问代词,归纳“行、引、乘、策”等四个实词的一词多义。 3.朗读理解课文,结合有关背景知识探究理解作者辞官归隐的原因与率性而为的个性。 【教学设想】 \因课文内容比较艰深,故引导学生做好充分的预习工作。 【教学方法】 讨论、比较、探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课前预习】 1.读课文,利用注释、工具书,初步把握文章;朗读课文,找出押韵的字,由押韵归纳各层大意,理清背诵思路,背诵全文。 2.分类归纳古汉语常识。 (1)找出文中的通假字。例:曷不委心任去留?(“曷”通“何”)(2)找出文中的古今异义词。例:①景翳翳以将入。(景,太阳。今常用义“景

色”、“光景”等)。②悦亲戚之情话。(亲戚,亲属戚属。今常用于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的家庭的成员。) (3)一词多义。(归纳“奚、胡、曷、焉、何”五个疑问代词,“行、引、乘、策”等四个实词的一词多义。)疑问代词例: 奚①奚惆怅而独悲(为什么)②乐夫天命复奚疑(什么) 胡①田园将芜胡不归(为什么)②胡为乎遑遑欲何之(什么) 曷①曷不委心任去留?(“曷”,通“何”) 焉①复驾言兮焉求(什么) 何①胡为乎遑遑欲何之(什么) 实词见教材练习二 (4)词类活用 例:眄庭柯以怡颜(怡,使动用法,使颜怡。) 倚南窗以寄傲(傲,形容词作名词,傲世。)审容膝之易安(容膝,动词作名词,空膝的小屋。)策扶老以流憩(流,动词作状语,没有定规地随时随地。)或棹孤舟(棹,名词作动词,用桨划。) 感吾生之行休(行,动词作状语,将要。)【教学过程】

《归去来兮辞》导学案及答案

必修五《归去来兮辞》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而热爱田园生活的积极精神,学习其高洁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2.把握作者在文中复杂的思想感情。 3.把握文中出现的文言现象,如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 【重点难点】 1.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而热爱田园生活的积极精神,学习其高洁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2. 把握文中出现的文言现象,如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 【学法指导】 1、诵读文章,培养文言语感。合作交流,结合文章注释,把握相关文言现象。 命题趋势分析: 1.诵读浅显文言文,理解词句的含义和作品的思想内容,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这是大纲的要求在研习课文的过程中,主要是诵读和领悟互为推进。 2.在感悟课文某一点内容的时候,适当地引用陶渊明的其他诗句,以达到以此篇带动对陶渊明整篇诗文的感知;反过来,对陶渊明整篇诗文的感知又能加深对课文内涵的领悟 【知识链接】 1.作者简介

陶潜(365—427),东晋大诗人一名渊明,字元亮,谥号靖节,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曾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卒后朋友私谥“靖节”,故后人称“靖节先生”陶渊明出身于贵族世家,受儒、道思想影响很深。他生于东晋后期和晋宋交替之际,家势已渐渐衰落年轻时曾怀有“大济于苍生”的壮志,又因家境贫寒,二十九岁时走上仕途,历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令等下级官职,每次时间都很短几度出仕,使他逐渐认清了当时官场的污浊与黑暗,四十一岁还家归隐,过起了自由闲适的田园生活。此后二十三年,虽忧愤常积于心,生活困窘多难,但再无出仕之念,最后在贫病交迫中去世,卒年六十二岁陶渊明长于诗文辞赋,诗多描绘自然景色及其在农村生活的情景,其中的许多作品寄寓着对官场与世俗社会的厌倦,表露出洁身自好不愿屈身奉迎的志趣,但也有宣扬“人生无常”“乐天安命”等消极思想的,后代批评家常用“质朴、平淡、自然”评价陶诗的风格,称其为“田园诗人”另一类题材的诗,如《咏荆轲》、《读山海经?精卫衔微木》等篇,寄寓抱负,颇多悲愤慷慨之音其艺术特色,兼有平淡与爽朗之胜;语言质朴自然,而又极为精炼,具有独特风格散文以《桃花源记》最有名,而辞赋以本篇最有名,有《陶渊明集》。 2.写作背景 陶渊明四十一岁那年(公元405年)最后一次出仕,做了八十五天的彭泽令据《宋书?陶潜传》和萧统《陶渊明传》记载,陶潜归隐是出于对腐朽现实的不满当时那里一位督邮来彭泽巡视,要他束带迎接,以示敬意,他气愤地说:“我怎么能为五斗米而向这乡里小人低三下四!”即日解绶去职,赋《归去来兮辞》这篇文章前面有序,叙述他家贫出仕和弃官归田的经过。 3.文体特点 辞,是介于散文与诗歌之间的一种文体。因起源于战国时期的楚国,又称楚辞、楚辞体又因屈原所作《离骚》为这种文体的代表作,故又称骚体。到了汉代常把辞和赋统称为辞赋,后人一般也将辞赋并称这种文体,富有抒情的浪漫气息,很像诗,但押韵和句式都较诗自由,比散文整齐,且篇幅、字句较长,句中多以“兮”字来帮助和谐语气,表情达意。辞和赋还是有区别的,一般说来,辞重言情,而赋重铺陈。

《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与反思

《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与反思 【教学理念】 要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因此,教学设计必须体现新课程理念,课堂教学中注重学生的学习状况,根据学生的需要来进行教学;注重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注重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总之多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多给学生表达的机会,让学生真正学习的主人。 【教材分析】 归去来兮辞》系安排在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第五模块第二单元文章。本单元主要学习古代抒情散文,要求学生悉心体会,注意领略其中的文体风格和语言韵味,能熟读成诵、披文入情,把握作品所抒发的真挚情感。这也正体现了新课标的要求,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 【教学策略】 1.学生通过初中阶段及高中语文前四模块的学习已具备一定的文言修养。因而摒弃字字落实、句句疏通、讲求语法的传统上法,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 2、注重朗读。首先要求学生能够读通顺课文;其次要求读流畅;最后要求读好,读出感情。 3、对课文的理解主要引导学生到文本中寻找答案。比如每个自然段,每个关键句,每个关键词。然后教学生学会归纳概括。 4、引导学生进行简单的问题探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习疑问代词及文言虚词的用法,归纳一词多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作者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而辞官归田,热爱田园生活的积极精神,学习其高洁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教学重点】 1.了解作者辞官归田的原因,深刻体味诗人鄙弃官场,热爱田园的无限欣喜之情。以及理想与现实相悖的矛盾与内心深处的悲凉无奈。 2.背诵全文。 【教学难点】 理解记述中渗透出的或喜或哀,或决绝或犹疑的复杂感情。 【设计理念】 通过诵读来领悟文意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引领学生通过语言体会文意,在感悟课文的基本内容的同时引用作者的其他诗文和一些专家学者对其精当的评价,达到用此文带动学生对陶渊明其余诗文和整个思想感知的目的。反过来,通过对陶渊明不少诗文的感知,又能加深对课文内涵的领悟。 【教具准备】多媒体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了解陶渊明及其作品。读课文,利用注释、工具书,初步把握文章,朗读课文,归纳各层大意,帮助学生理清背诵思路,背诵全文。范读—理脉—涵咏—想象-背诵。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

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 导读:教学目的 一、诵读 二、感受陶潜的隐士情怀 教学重点 一、课文的思想内容 二、解读陶潜的隐逸诗人的形象 教学难点 “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的正确理解 教学设想 一、诵读的准备指导 二、诵读和领悟互相推进 三、总结陶潜的隐士情怀教学 设计说明 新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规定:“诵读古典诗词和浅显文言文,理解词句的含义和作品的思想内容,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重视诵读”。依据以上两点,特确定两个教学目标——诵读和领悟。 为了便于研习课文,课前必须作好充分的预习,所以布置了明确的预习目标,其中包括诵读指导、疏通课文。 在研习课文的过程中,主要是诵读和领悟互为推进,同时在感悟

课文某一点内容的时候,适当地引用陶潜的其他诗句,以达到以此篇带动对陶潜整个诗文的感知,反过来,对陶潜整个诗文的感知又能加深对课文内涵的领悟。 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主要采用问答法、讨论法和讲解法。让学生在一问一答的形式中,主动发表自己的见解;在讨论法中,群策群力,归纳提炼;通过老师的必要讲解,巩固和加深对较难问题的理解。 辅助手段 幻灯片 教学安排 1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预习准备 1、明确诵读要求——读出语调;读出语气;读出语速;读出语顿;读出语意 2、了解背景材料(含作者生平),以课下题注为准 3、参照课下注释,疏通课文,了解大意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同学们是否还记得,是谁在《桃花源记》中为我们勾勒了一个理想社会? (齐答:陶潜)那么,关于陶潜你们了解多少呢?(东晋大诗人,一名渊明,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等)

归去来兮辞并序教案.doc

归去来兮辞并序教案 《归去来兮辞》又题《归去来辞》。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归去来兮辞并序》教案以供大家学习。 《归去来兮辞并序》教案(一)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把握辞中淡远潇洒的风格,在朗读中,启发学生的想象和联想,使学生头脑中能浮现诗人的形象。 2.辞的体裁特点 二、能力训练目标 1.运用辞的特点,进一步领会诗人的感情及志向。 2.提高把握词类活用现象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目标 1.感受作者解印去职的近因是"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 2.感受作者在文中着重表达的对黑暗官场的厌恶和鄙弃,对农村的自然景物和劳动生活的赞美。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把握全文的结构领略辞中表现的遗世独立,心胸旷达的乐观精神。难点:对题目"归去来兮辞"的理解,及本辞特点的全面理解。 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包括

1.诵读全文,可进行配乐朗读准备。 2.标出课文不理解的地方。 3.初步鉴赏。 二、课内采用以诵读带动分析理解。教师讲析与讨论结合。 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诵读比赛,在诵读中掌握辞的结构及作者要表达的感情。 2.了解背景,作者及辞。 二、整体感知 1.解题 (1)本篇选自《陶渊明集》。归去来,回去。兮,助词。辞,一种文体,一般要押韵。序,这篇韵文的序言,对韵文作了说明。 (2)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死后他的朋友私谥他为靖节,所以后代也称他为靖节先生。东晋末年浔阳柴桑(在江西省九江县西南)人。我国著名的诗人。家境贫寒,为了谋生,作过祭酒、参军之类的小官。由于对黑暗的社会不满,不肯同流合污,决心从事耕作,过隐居生活。他的诗喜欢写田园生活和自然景色,意境淡远,语言质朴,有独特的风格。 2.写作背景 东晋义熙元年(405),陶渊明做彭泽令八十多天,因看不惯当时政治的黑暗和官场的丑恶,决心不"为五斗米折腰",辞官归隐,躬耕田园。为此,写出了这首著名的《归去来辞》。 陶渊明是中国士大夫精神上的—个归宿,许多士大夫在仕途上失意以

《归去来兮辞》导学案答案版

《归去来兮辞》导学案 【课标导读】 1、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而热爱田园生活的积极精神,学习其高洁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2、掌握“胡、奚、曷、焉、何”五个疑问代词,归纳“行、引、乘、策”等四个词的一词多义,了解“以、而、之、兮、来”等文言虚词的用法。 【问题导思】 1、陶潜辞官归田的原因是什么?从陶潜辞官归田的原因中可看出他当时的心境如何?(1)“田园将芜”“心为形役”“已往不谏,来者可追”“迷途未远,今是昨非”。 (2)自责(“田园将芜”),自悔(“已往不谏,来者可追”),自觉、自醒(“迷途未远,今是昨非”)。这里的“心为形役”中的“心”和“役”,显然不能单纯理解为“心意”和“形体”,应该深入理解为“心”是“志趣人格”,“形”是作者“出仕为官”的这种行为。 2、作者归家途中的迫切心情体现在哪里?抵家时的欣喜有体现在哪些语句当中?到家后衣食住行的闲适有从何看出? (1)“舟遥遥”“问征夫”“恨晨光”,尤其一个“恨”字,迫切之情,溢于言表。 (2)“载欣载奔”“童仆欢迎,稚子候门”,可感悟出主仆俱迎,妻子皆乐的情景,尤其具有情味的是妻子,好似不出来迎接,但由“有酒盈樽”可知妻子比谁都盛情,多好的一幅天伦之乐图啊! (3)“引壶觞以自酌……抚孤松而盘桓”,既有室中之乐,也有园中之乐,这是真正的隐士之乐,和刘禹锡《陋室铭》中的“斯是陋室,唯吾德馨”异曲同工。 3、第三段中,陶潜隐居乡村的生活乐趣,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如何正确理解结尾处两句话“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1)促膝而谈的家庭之乐——悦亲戚之情话; (2)弹琴消忧的本色生活——乐琴书以消忧; (3)与乡邻交往之乐——告余春及,有事西畴; (4)巾车孤舟出游之乐——窈窕寻壑,崎岖经丘。 陶潜顺应自然,乐夫天命超生死,有别于“立德”“立功”留名于世的儒学家,也有别于炼丹学道求长生的道学家,这里边有他遗世独立、超脱生死的旷达乐观精神,也流露出他无可奈何、听天由命的思想情绪,这是他欲冲破黑暗而不能的保身之计,也是他人性减弱的一种表现。 【例题导练】 1、翻译下列句子: ①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 回去吧,田园快要荒芜了,为什么还不回! ②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 既然自认为心志被形体所役使,又为什么惆怅而独自伤悲? ③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认识到过去(的错误)已经不可挽回,知道未来的事还来得及弥补。实在是误入迷途大概不算太远,觉悟到现在(归隐)是正确的(选择),当初(做官)是失误的(选择)。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9《桃花源记》教案与教学反思

9 桃花源记 漂市一中钱少锋 上大附中何小龙 上信中学陈道锋 大地二中张清泉 青海一中李清 1.朗读并背诵课文,积累文言字词并能结合注释翻译全文。 2.品味作品语言,感受美好意境。 3.了解时代背景,深入理解文章内容及主旨,探究世外桃源的现实意义。 第1课时 一、导入新课 播放《桃花源记》视频前半段。 同学们,我们刚刚看到的这段视频叫《桃花源记》,讲的是一位渔人不经意间发现了一片桃花林,桃花林尽头、溪水的源头有一个可容一人通过的石缝,石缝后面有什么呢?想知道的话,就和我一起走进今天的课文——《桃花源记》。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了解作者,感知作品背景 1.作者简介。 陶渊明(约365—427),又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东晋著名诗人。他受家庭教育和儒家思想的影响,年少时就有“大济苍生”的壮志。但时值东晋和南朝宋的易代之际,社会动荡不安,使之壮志难酬。陶渊明于孝武帝太元十八年(393年)开始做官,任江州祭酒,不久,解职归田。隆安四年(400年)时,加入桓玄幕。元兴三年(404年)为镇军将军刘裕参军,第二年八月,因叔父推荐,得为彭泽令。郡遣督邮至县,吏役告诉他要束带鞠躬迎接,他说:“我不能为五斗米而

折腰。”即自离职去,在官仅八十多天。离任时,作《归去来兮辞》以明志。因深感官场污浊、仕途凶险,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再没有出仕,直至年老以后在贫病交迫中去世。 2.写作背景。 本文大约写于南朝宋武帝(刘裕)永初二年(421年)。他目睹当时黑暗的社会:统治者内部互相倾轧,军阀连年混战,为了争夺统治地位,多次发生流血政变。如元熙二年六月,刘裕废晋恭帝为零陵王,改年号为“永初”。次年,刘裕采取阴谋手段,用毒酒杀害晋恭帝。统治者日益加重对人民的赋税徭役和剥削压榨,给百姓造成了家破人亡、妻离子散的痛苦。他面对现实,深有感触,于是,产生了对刘裕政权的不满,加深了对现实社会的憎恨,但他又无法改变这种现状,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发情怀。这篇文章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目标导学二:字词积累,梳理文言句义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然后提出朗读中的疑难字句,教师组织学生相互讨论,互助解答。 .教师范读课文,音。 豁.然开朗(uò) 俨.然(ǎn) 垂(tiáo) 诣.太守(yì) 阡.陌交通(qiān) 要.(yāo) 还.家(huán) 刘子骥.(jì) 3.自主学习。结合工具书和注释,初步疏通文句,将自己不理解的词句标出。 4.教师点拨。 (1)通假字 便要.还家(“要”同“邀”,邀请) (2)古今异义 ①阡陌交通 ..(古义:交错相通。今义:交通运输。) ②率妻子 ..邑人(古义:妻子儿女。今义:指男方的配偶。) ③来此绝境 ..(古义: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今义:没有出路的地方。) ④无论 ..魏晋[义:不要说,更必说。今义:不(连词)。] 3)一词多义 舍:便舍.船(离开)

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

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 去来兮辞》又是魏晋文学的重要篇章,其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坚决归隐田园的思想引起很多文人学士的共鸣,具有超时代意义。其为守卫自己的精神家园所做的种种努力,在现今仍有不可磨灭的借鉴意义。 一、教学目标 1、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而热爱田园生活的积极精神,学习其高洁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2、掌握“胡、奚、曷、焉、何”五个疑问代词,归纳“行、引、乘、策”等四个词的一词多义,了解“以、而、之、兮、来”等文言虚词的用法,弄懂并积累“来、谏、樽、觞、审、容膝、策、矫、盘桓、棹、窈窕、遑遑、皋、委、怀、聊、乘化”等字词的意义,积累下面的词语和名句--口腹自役、心为形役、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3、背诵全文。 二、教学重点 1、课文的思想内容 2、解读陶潜的隐逸诗人的形象 三、教学难点 “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的准确理解 四、教学课时 二课时 五、教学设想 (一)、诵读的准备指导 (二)、诵读和领悟互相推动 (三)、总结陶潜的隐士情怀教学幻灯片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了解作者及其作品,初读课文,疏通字词 一、以《花源记》导人课文,分绍陶渊明 在1600多年前,二位中国的诗人给我们描述了一个理想的乌托邦的社会,那是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的社会——桃花源。他就是陶渊明。陶渊明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又是一个清醒的理想主义者。贵族家庭的影响,儒家学说的熏陶,使他少年时就有一种“大济苍生”的壮志,不过黑暗的现实把他的理想击得粉碎。达则兼善天下,穷则独善其身。陶渊明选择了归隐的道路。为明心志,他写下了千古名篇——《归去来兮辞》。 资料链接 陶渊明(365—427),名潜,字渊明,一字元亮,东晋大诗人、辞赋家、散文家。曾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卒后朋友私谥“靖节”,故后人称“靖节先生”。东晋开国元勋官至大司马的陶侃,据说就是他的曾祖,祖父陶茂做过武昌太守,父亲陶逸做过安城太守。渊明八岁的时候,父亲去世,家境逐渐衰落,但还是给他留下了很多田园产业。陶渊明出身于贵族世家,受儒、道思想影响很深。年轻时曾怀有“大济于苍生”的壮志,又因家境贫寒,二十九岁时走上仕途,历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令等下级官职,每次时间都很短。几度出仕,使他逐渐认清了当时官场的污浊与黑暗,四十一岁还家归隐,过起了自由闲适的田园生活。此后二

归去来兮辞导学案(一)答案

《归去来兮辞并序》导学案(一)答案 【学习目标】 1.把握文中序文及第一自然段出现的文言现象,如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 2.理解记述中渗透出的或喜或哀、或决绝或犹疑的复杂感情。 3.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而热爱田园生活的积极精神,学习其高洁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作者简介】 陶渊明,一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浔阳柴桑(尽江西九江西南)人。东晋著名文学家。他出身于破落仕宦家庭。29岁徙家柴桑,出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后任彭泽县令。因“不为五斗米折腰”,弃官隐居,躬耕田园。直到晚年,仍不改初衷,最后在贫病交迫中死去。被后世称为“田园诗人之祖”“隐逸诗人之宗”。 其创作的诗歌有《归园田居》《桃花源记》《饮酒》《咏荆轲》《挽歌》等,辞赋和散文有《感士不遇赋》《闲情赋》《归去来兮辞并序》《五柳先生传》《桃花源记》等。 【创作背景】 本文是陶渊明最后和上层社会决裂的宣言书,写于晋安帝义熙元年(405)十一月。当时陶渊明四十一岁,做了八十余天彭泽令的他因看不惯当时政治的黑暗和官场的丑恶,决心辞官归隐,躬耕田园。为此,他写了这篇著名的《归去来兮辞》,以示与官场诀别的决心。 题解:“归去来兮”,意思是“回去吧”。来,助词,无实义。兮,语气助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吧”“啊”。本文分“序”和“辞”两部分。“序”说明了自己出仕和自免去职的原因。“辞”是一种文体。 预习案 一、为下列划横线的字注音。 惮(dàn)欤(yú)轻飏(yáng)熹微(xī)眄(miǎn)壶觞(shāng) 流憩(qì)出岫(xiù)盘桓(huān)西畴(chóu)棹(zhào)窈窕(yǎo tiǎo)东皋(gāo)景翳翳(yìyì)耘耔(yún zǐ)靡途(mǐ)矫首(jiǎo)稔(rěn) 壑(ha) 二、解释下列重点字词。 1、生生所资(生生,维持生活。第一个“生”是动词, 第二个“生”是名词。资,凭借。) 2、心惮远役(惮,害怕。) 3、足以为酒(为,酿造、制造,动词。) 4、故便求之。(之,到……去。) 5、犹望一稔,当敛裳宵逝。(稔,庄家成熟。) 6、寻程氏妹丧于武昌。(寻,不久。) 7、田园将芜胡不归?(胡,为什么。) 8、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奚,何,为什么。) 9、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飏,飞扬,形容船行驶轻快。) 10、会有四方之事(会,恰逢。) 三、找出下列句中古今异义词,并解释。 1、幼稚盈室,瓶无储粟 2、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 古义:小孩。古义:做官。 今义:年纪小,形容头脑简单,或缺乏经验。今义:事理人情等。 3、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 4、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古义:感慨。古义:未来的事情。 今义:充满正气,情绪激昂。今义:来的人。 5、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古义:行人。古义:遗憾。 今义:指出征的人。今义:仇恨、怨恨。 四、翻译下列重要句子。 1、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 译文:孩子很多,米缸里没有余粮,维持生活所需要的一切,没有办法解决。 2、会有四方之事,诸侯以惠爱为德,家叔以余家贫,遂见用于小邑。 译文:恰逢有奉使外出的差事,各地长官都以爱惜人才为美德,叔父也因为我家境贫困,把我推荐了去,于是我就被任命为小城的官吏。 3、于时风波未静,心惮远役,彭泽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 译文:那时社会上动荡不安,我心里害怕到远方服役,彭泽县离家一百多里,公田收获的粮食,足够用来造酒(饮用)。 4、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 译文:既然自己的心志被形体役使,(那又)为什么如此失意而独自伤悲呢? 5、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译文:我认识到过去的错误已经不可挽回,知道未来的事还来得及补救。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9《桃花源记》》教案(含教学反思)

9桃花源记 1.朗读并背诵课文,积累文言字词并能结合注释翻译全文。 2.品味作品语言,感受美好意境。 3.了解时代背景,深入理解文章内容及主旨,探究世外桃源的现实意义。 第1课时 一、导入新课 播放《桃花源记》视频前半段。 同学们,我们刚刚看到的这段视频叫《桃花源记》,讲的是一位渔人不经意间发现了一片桃花林,桃花林尽头、溪水的源头有一个可容一人通过的石缝,石缝后面有什么呢?想知道的话,就和我一起走进今天的课文——《桃花源记》。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了解作者,感知作品背景 1.作者简介。 陶渊明(约365—427),又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东晋著名诗人。他受家庭教育和儒家思想的影响,年少时就有“大济苍生”的壮志。但时值东晋和南朝宋的易代之际,社会动荡不安,使之壮志难酬。陶渊明于孝武帝太元十八年(393年)开始做官,任江州祭酒,不久,解职归田。隆安四年(400年)时,加入桓玄幕。元兴三年(404年)为镇军将军刘裕参军,第二年八月,因叔父推荐,得为彭泽令。郡遣督邮至县,吏役告诉他要束带鞠躬迎接,他说:“我不能为五斗米而折腰。”即自离职去,在官仅八十多天。离任时,作《归去来兮辞》以明志。因深感官场污浊、仕途凶险,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再没有出仕,直至年老以后在贫病交迫中去世。 2.写作背景。 本文大约写于南朝宋武帝(刘裕)永初二年(421年)。他目睹当时黑暗的社会:统治者内部互相倾轧,军阀连年混战,为了争夺统治地位,多次发生流血政变。如元熙二年六月,刘裕废晋恭帝为零陵王,改年号为“永初”。次年,刘裕采取阴谋手段,用毒酒杀害晋恭帝。统治者日益加重对人民的赋税徭

归去来兮辞学案

《归去来兮辞》学案 高二语文备课组毕鸿鹏 一、作者介绍 字渊明),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又称“五柳先生”,曾任职祭酒、参军、彭泽县令,故又称“陶彭泽”。其曾祖陶侃,位至大司马。陶潜是第一位田园诗人,创建了“山水田园诗派”。东晋大诗人,生活在政治混乱、社会动荡的时期。作者的代表作:诗《归园田居》,散文《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辞赋《归去来兮辞》。 二、写作背景 陶渊明41岁时(405年),最后一次出仕,做了85天的彭泽令。据《宋书.陶潜传》和萧统《陶渊明传》云,陶渊明归隐是出于对腐朽现实的不满。当时郡里一位督邮来彭泽巡视,官员要他束带迎接以示敬意。他气愤地说:“我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挂冠去职,并赋《归去来兮辞》,以明心志。 三、主要内容介绍 在文学史上,《归去来兮辞》是一篇很着名的作品,宋朝的大文学家欧阳修甚至说,“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而已。”这样的推祟未必恰当,这只是说明这篇文章之所以这样受人推崇,是因为作者在当时不愿与混浊的社会同流合污,蔑视和厌恶官场的卑鄙生活,感情真挚,写得富于诗情画意,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都有独到的地方。 文章的主体是有韵的“辞”。主体之前有个“序”,说明写这篇文章的原由,这可以帮助读者更加透彻地了解文章的用意以及作者的思想和情操。主体的“辞”从厌恶仕宦生活,决心弃官回家写起,说明了“归去”的当然;有了这层意思,对比之下,下文归去之后的生活就显得更加欢乐。接着用三段文章写归去之后的生活和感受。一段写到家之后,庭园之内的欢乐和安闲,另一段写田间耕作和纵情山水的乐趣,最后一段写乐天知命、乘化任运思想下的无忧无虑。三段写了三层意思,一层比一层深远。 四、课文分析 《归去来兮辞》的序言部分交代了的原因。第一部分(第1段)表示的决心。第二部分(第2、3段)写作者回到田园后的。第三部分(第4段)抒发诗人的情怀。 《归去来兮辞》自助餐 高二语文备课组毕鸿鹏 一、基础训练 1、写出加点字的读音 瓶无储粟.()求之靡.途()田园将芜.胡不归()

远程教育教学反思

基本信息 课题高中人教版必修一第二单元《归园田居》 作者及 工作单位 教材分析 1、《归园田居》是人教版高中必修一第二单元《诗三首》中的篇目,属于必读课。本单元收录了很多从先秦到南北朝时期的诗歌,基本上向学生介绍了诗歌的发展历程和阶段。 2、2、通过本单元学习,培养学生热爱古典诗歌,理解诗人在嘈杂的社会环境中回归清新自然的闲适之情。通过《归园田居》的学习,使学生对山水田园诗有初步的了解,感受田园生活的喜人情趣和作者不同流俗的高尚情操。 学情分析 3、《归园田居》是一首学生较为容易理解的诗歌,对于高一学生的学生来说,他们具备一定的诗歌感受能力,但缺乏系统的诗歌鉴赏常识,所以高一诗歌教学不能像高二高三那样规范系统,必须根据高一学生的特点确立教学目标。 4、就教学效果来说,这个教学目标的设立还是具有现实意义的,它对于学生今后规范地鉴赏诗歌架起了一座桥梁。根据诗歌本身的特点和高一学生的实际,我在上课时紧扣一个“归”字展开,如为何归、从何归、归向何、归去何,从“归”来鉴赏诗人的情感,体会他的精神追求,《归园田居》上课时间为一课时,主要训练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和探究能力,中间穿插知识回顾和对诗歌的反复朗读。 5、在上课的过程中,基本能按照自己预设的教学思路进行讲授,知识回顾、朗读、讨论等环节都能较好地进行,让学生对陶渊明的性格、诗歌风格等都有了一定的了解,然后让他们就“陶渊明的归隐”发表自己的看法,培养思考能力。 教学目标 1、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 2、领悟诗歌的真实情感,体会诗人的人格魅力。 3、积累重要的文言字词,把握诗歌的艺术表现手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1、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