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率市场化毕业论文

利率市场化毕业论文

一、我国货币政策工具的现状分析

从总体来看,我国的货币政策工具目前处于直接和间接并存的“双轨”时期。1998年,我国取消了对贷款规模的控制,实行新的

间接调控的管理体制,这标志着我国货币政策工具的巨大转型。但

是有些直接型货币政策工具仍在被央行使用,比如,“利率管制”

这一主要的直接货币政策工具一直没有发生本质性的改变。此外,

贷款规模管理这个本来已经退出的直接货币政策工具却经常复出,

被中央银行或监管部门拿来使用,但这都不能阻挡间接型货币政策

工具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公开市场操作、再贴现与再贷款等货币政策工具已经成为央行进行宏观调控的主要

手段。

(一)存款准备金制度的现状分析我国的存款准备金政策从1984

年开始实行,经过近30年的不断完善,已经成为金融货币政策宏观

调控的重要手段之一。1984年以来,我国存款准备金制度经过了几

次调整、改革。从1998年3月21日起,中国人民银行对我国的存

款准备金制度进行了调整:一是合并法定存款准备金账户和备付金账户;二是降低准备金率,从13%下调到8%,超额准备金由商业银行自

己确定,这标志着存款准备金制度成为我国的一项间接货币政策工具。2004年4月,中国人民银行推出差别的存款准备金率制度来调

控宏观经济(有所差别的存款准备金率主要根据存款金融机构的资本

充足率、不良贷款率和央行的调控需要来确定)。截至2012年年底,中国人民银行根据经济形势,多次调整了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

在国家的宏观调控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我国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调整频率非常高,尤其是在某些特殊年份,如:2007年为了抑制物

价上涨过快,连续10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为了刺激经济增长,从2008年下半年开始,中央银行连续5次下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我

国的差别存款准备金率并不是针对不同的存款类型来设置的,而是

针对不同的机构来设置的,同时,我国的存款准备金的计提基数不

是每日的存款余额,而是旬末的存款余额。另外,我国对存款准备

金支付利息,这与西方国家有很大的不同。2013年以来,配合整个

货币政策从“大水漫灌”到“精准滴灌”的大趋势,存款准备金率

的调整更多体现出了定向性。“定向降准”是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

正向激励政策,与“全面降准”相比更具针对性和指引性:既能增加

金融机构的可贷资金,又能降低“三农”、小微企业的融资成本,

从而有利于将更多的金融资源投放到“三农”和小微企业等薄弱环节,促进我国的经济发展、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

(二)再贷款与再贴现的现状分析再贴现属于非常古老的一种货币政策工具。早在1837年,英格兰银行就经常以贴现方式给予票据经

纪人以短期资金融通,在此以后它就在很长时间成了中央银行一个

主要的货币政策工具。和再贴现相反,中央银行信用贷款在西方市

场化国家却很少使用,而且往往以有价证券为抵押,以保证中央银

行的贷款能够收回来。与西方国家相比,我国的再贴现业务和中央

银行贷款却是大相径庭:在西方国家,中央银行发放的信用贷款极少,因此通常将中央银行贷款纳入再贴现之中,作为对再贴现的补充;而

我国却是中央银行贷款规模十分庞大而再贴现数额相对较小。从

1984年开始,我国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发放再贷款,并对商业银行

贷款资金的投向进行监督,保证资金投向农副产品收购、国家重点

建设等重点领域,对控制信用总量、调整信贷结构都起到了积极作用。长期以来,中央银行再贷款是我国增加基础货币供给的一条非

常重要的渠道。从1993年开始,中国人民银行把对金融机构的再贷

款权力统一集中到了总行。但在1994年外汇体制改革成功后,外汇

占款迅猛增加,成为中央银行投放基础货币的主要渠道。2014年以来,在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后,对冲销外汇占款和深度冻结流

动性的货币政策操作需求下降,为央行资产方的操作提供了必要空间。再贴现与再贷款将改变其在旧常态中那种“绣花瓶”的形象,

真正发挥其调节货币信贷总量及结构的政策功效。

(三)公开市场操作的现状分析我国公开市场操作最初的目的不是为了中央银行调控货币市场短期利率,而是为了方便中央银行干预

汇率。之后,中央银行逐步通过交易国债来调控金融市场的流动性。但人民银行的至“储备库”中的国债数量有限,很大程度上限制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