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入门歌诀

中医入门歌诀
中医入门歌诀

中医入门歌诀第一章中医基本特点

第一节整体观念

中医治病讲辨证,整体观念最要紧。

内脏有病体表现,情绪气候常是因,

不忘季节和水土,生活习惯亦要问。

七情变化是内因,六淫之气外因寻,

饮食起居房中事,创伤虫咬应关心。

五脏六腑各司职,功能特点要记清;

阴阳表里寒热分,虚实补泻原则定。

临证不忘精气神,脉因证治全面审,

笔者所以要强调,初学就该印象深。

第二节辨证论治

患者有病来求医,症状错杂应审辨,

症多法多方亦多,辨证论治是关键。

辨是鉴别和分析,症状归类为证言;

论是讨论和探讨,治含治则方药煎。

辨证首先求病因,病机病位要明验,

望闻问切四诊合,综合分析莫厌倦。

中医辨证最复杂,举些例子来体现。

病人主诉饮食伤,证见胃脘痛胀满,

病位应在肠胃间,食积气滞病机断,消食宽中定治则,选方保和丸加减。若见白悸晕诉,血虚应该是病源,心主血脉脾统血,健脾养心归脾签。辨证方法比较多,根据需要灵活选。内科杂病八纲辨,脏腑辨证参其间;六经辨证外感用,卫气营血瘟疫判;三焦辨证也常用,温热杂病均可辨。五种辨证常应用,八纲辨证是关键。中西结合大发展,双辨论治更领先,辨病治疗有指标,证型分类辨证联,同病异治灵活用,异病同治有方选。单方偏方亦治病,一方到底何用辨!下面逐章来分析,步步深入自会演。注:

①归脾汤

第二章中医基本理论

第一节阴阳

一、阴阳的基本概念

(一)阴阳的对立

中医学说谈阴阳,是谓物质两重性,

事物对立又统一,哲学理论矛盾性。任何物质有属性,属性对立阴阳生,昼夜寒热动与静,内外无形或有形,上下来去迟与数,均为阴阳对立论。天地万物之上下,天为阳来地为阴,清阳上升积为天,地为浊阴下降成。四时也有阴阳变,春夏为阳秋冬阴;天有阴阳寒暑变,人有虚实阴阳分;女属阴而男属阳,壮实为阳虚弱阴。阴阳还可分阴阳,物质分割无止境;昼为阳,夜为阴,上午为阳下午阴,阴中之阴是半夜,阴中之阳天快明。

(二)阴阳的互根

阴根于阳阳根阴,阴阳互根学说生。阳主杀,阴主藏,阴主长,阳主生,阳主热蒸能化气,阴主寒凝能成形。天气下降变成雨,地气上升聚成云,阴在内而阳守外,阳卫外而阴后勤。阳出于外阴得守,阴守于内阳布行,阴阳相对有依靠,孤阴独阳均难存。无阴无所阳,无阳无所阴,

无阴孤阳无所化,无阳独阴难运行,阴阳互根生万物,生命活动永不停,一旦阴阳有离决,生命终止命难存。

(三)阴阳的消长和转化

阴阳理论相对论,绝对静止不可能,阴阳有消长,变化缓缓进,

阳消则阴长,阴消则阳生,

春去夏来临,秋逝冬寒侵。

寒暑消长动不息,寒热更迭亦分明,热甚转为阴,寒胜则热生,

阴极能变阳,阳极则变阴。

阴阳消长与变化,错综复杂要理顺。阴阳不和四季乱,有春无秋不合情。阴平阳秘邪不入,和平谐调得安宁。

二、阴阳在医学上的具体应用(一)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阴阳客观辨证法,生理病理说理清,诊断治疗有规律,变化万千阴阳寻。组织结构定属性,人体上下内外分,背外为阳腹内阴,上身为阳下身阴;脏腑还可分阴阳,六腑为阳五脏阴。

具体脏腑阴阳配,功能为阳器质阴。

同一事物两方面,相互对立阴阳遵。

(二)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

正常生理活动中,物质机能协调成,

物质为基础,功能乃发生。没有阴质阳不固,没有阳气阴难运,无阳则阴无所化,无阴则阳无以生。

阴阳一方有盛衰,一旦失调患疾病。

(三)说明人体的疾病变化

季节寒暑有更迭,人体气血有衰盛,

阴阳平衡得生机,太过不及疾病生。

阳主表,其气热,阴主里,其气寒,

故曰阳虚则生寒,阴盛之时寒亦深。

阴盛导致阳气虚,阳胜阴伤阳难存,

是谓阳胜则阴病,阴胜阳病寒更沉。

阴损能及阳,阳胜能及阴,

慢性疾病阴阳虚,乃为阴阳互损成。

(四)作为诊断、用药的归类方法

疾病发生有原因,发展变化规律循,

八纲辨证最重要,总纲还需阴阳定。

寒热表里与虚实,病位性质阴阳分。

病位方面分阴阳,表证为阳里证阴;

疾病性质分阴阳,热证为阳寒证阴;邪正消长趋势论,邪实为阳正虚阴。须知物极能相反,寒极亦能热昏昏,热极反生寒象出,真热假寒要辨明。阴阳交错寒热变,寒热夹杂变证生,阳虚生外寒,阴虚内热生,

阳盛身热去衣被,阴盛形寒战凛凛,寒极生热亦常见,热极生寒常发生,是谓阴极酷似阳,阳极反而酷似阴。病位性质辨得清,治疗措施要相应,高热过盛寒凉药,阴寒过盛投以温。热者寒之寒者热,正治方法临床用。若为阳衰难制阴,助阳消阴亦可行。阴虚独阳难潜伏,滋阴护阳常应用。是谓阴病要治阳,亦为阳病治阴从。泻其有余补不足,阴阳盛衰能纠正。中草药有数千种,性能概括阴阳定;药性寒热温凉分,温热属阳寒凉阴。药味辛甘苦酸咸,属阴属阳亦分明,辛甘属阳能发散,苦咸收敛降属阴,作用升浮属阳药,沉降作用当属阴。

花叶皮刺属阳药,向上向外可透升;矿石贝壳属阴药,下沉潜阳能安神。藤络属阳入经络,能达四肢把药引;子仁属阴能下降,润肺定喘大便通。阴味之药出下窍,药味阳性上窍腾。阴阳属性归类法,其他方面也应用,经络三阴和三阳,督脉属阳冲脉阴。病因寒湿为阴邪,风火暑燥阳邪侵。养生用药懂阴阳,调治合理效更灵,春夏温暖宜养阳,秋冬寒冷宜养阴;春生夏长阳渐旺,秋收冬藏阴能存。逆此原理病难治,顺乎天时疴疾平。第二节五行

一、五行的基本概念

(一)五行的归类

五行木火土金水,归纳事物的属性,人体内外紧相连,补充阴阳说理明。木生于春多风动,在志为怒色为青,在窍为目体为筋,肝胆表里病累损。诸风悼眩皆属肝,酸味收敛肝风平。夏天暑热火易旺,在志为喜色赤红,

在窍为舌体为脉,火热下移小肠行;诸痛疮疡皆属心,苦味入心火能清。长夏归属脾土湿,思虑伤脾色黄呈,在窍为口体为肌,脾胃表里联系紧;诸湿肿满皆属脾,甘味健脾湿自尽。秋多肺燥属于金,在志为悲白色净,在窍为鼻体为皮,肺与大肠表里生;诸气喷郁皆属肺,辛散肺宣咳喘平。冬多寒气肾水应,恐为其志色黑凝,在窍为耳体为骨,肾与膀胱鸳鸯亲;诸寒收引皆属肾,咸味入肾是治本。五行五色五味配,全面参考辨证清。

(二)五行的相克相生

五行如环复运行,相互制约和依存,五行运行常变化,生克乘侮是常情。生为资生助长意,亲密相生是福音。木生火,火生土,金生水而土生金;水不生木木不荣,木枯风动眩晕生。克为战胜与克制,相克是防太过乘,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来火克金,金克木则木魂伤,魂伤狂妄志不清。

有生我者有我生,生我为母子我生,

生中有克克有生,相反相成制平衡。

“五行生克”示意图

乘有乘虚侵袭意,超常制约为相乘。

侮有欺侮的意思,恃强凌弱相克成。

木若太过乘脾土,见肝有病防脾损。

土被抑制不生金,肝木侮金乘机凌。

土气虚弱水邪泛,水见土弱反克成。虚则补子能养母,实则泻子保母命,虚实补泻有原则,方法灵活变化通。

二、五行的临床应用

五行应用有纵横,根据类别关系定。

同类事物纵联系,各种事物联系横;

横系如木联肝胆,目筋怒青酸风情。

临床望诊面色辨,望而知之为之神。

青色多属肝风动,赤色多属心火冲,

黄色属脾湿困扰,白色多属肺寒生,

黑色属肾虚太甚,用药五脏五味应,

酸味入肝苦入心,脾甘肾咸肺宜辛。

生克乘侮各类物,生理病理联系横,

一脏有病克相传,所传脏腑先调整,

见肝之病知传脾,当先实脾为正统,

久病治本应养母,培土能使肺金生,新病实证先泻子,清泻心火肝木宁。第三章人体的结构和功能

第一节脏象

脏腑功能有表现,取名脏象来体现。五脏六腑功不同,各有特点要细辨,精华之气归五脏,藏而不泻是特点。六腑为传化物用,泻而不藏是为权,加上包络十二官,相互为用紧相联。脑髓骨脉女子胞,奇恒之府有专篇。天地方位与时气,五脏功能紧相联,为了方便初学者,归纳下表供钻研。

一、五脏

(一)心(附心包络)

心主神明君主位,智慧思维在其间,精神活动心主宰,主不明则众官危。充在血脉华在面,脉不通则色不艳。心系舌本心之苗,观舌荣枯知心变,心与小肠相表里,心热下移小肠迁。思虑伤脾后天弱,心虚悸忘惊惕言。热伤气,苦清心,心热苦寒清热煎。

在志为喜喜伤心,壮水亦能使心安。

心的外围心包络,保护心脏是警卫,

邪气入里犯心包,代心受邪先牵连。

(二)肝

肝为将军主谋虑,智慧思虑出决断,

罢极之本魂所居,刚勇易怒条达恋。

卧时诸血皆归肝,视步握摄肝支援,

窍于目,荣于甲,肝和五色能辨别。

肝胆有热表里病,寒热往来口苦怜。悲哀太过魂不安,魂伤狂妄难自便。肝经少腹散两胁,病则少腹两胁牵。

筋骨关节痉挛急,疏肝敛肝酸甘缓。

(三)脾

脾为仓廪五味出,脾胃协同司后天,

脾主意,有思维,消化转运统血权,

在志为思思伤脾,思虚太过脾不健。

脾主肌肉精神旺,五味不足多疲倦。

脾统血,亦运血,脾不统血致血便。

华于唇,充于肌,唇苍肌瘦脾虚显。

窍于口能知五味,脾胃不和食不鲜。

脾主湿能运水液,胀鸣泄泻脾虚缘。

脾胃后天之根本,治病顾本记心间。

(四)肺

肺为治节相傅官,又名华盖居上缘,上焦开发气为本,能朝百脉毛窍间,并精出入能藏魄,肺虚魄散发狂癫。在窍为鼻体为皮,鼻塞咳嗽肺不宣。肺与大肠相表里,开肺亦能通大便。肺气主燥本属金,燥热太过皮毛干,肺气不宣咳支满,气虚其色白绢绢。宣肺辛散气薄开,补气党参黄芪煎。

(五)肾(附命门)

肾居下焦离君远,自身作强亦封官,技巧奥妙出变化,精力充沛肾强健。肾为蜇藏封精密,真阴元阳管得严,肾藏精,精生髓,肾精充足脑灵验。在志为恐体为筋,肾虚志衰善忘言。肾为水脏主津液,肾病跗肿首先见。在窍为耳华在发,耳鸣发枯肾虚现。在天为寒地为水,补肾用药多偏咸。肾为先天之根本,先天不足把精填。古训还有命门说,实为元阳火宅间。脏腑功能所以好,命门之火温养先,

壮水之主制阳光,养葵①理论最全面。注:

①赵养葵

二、六腑

(一)小肠

五脏说完讲六腑,五脏六腑为表里,

小肠化物受盛官,精华糟粕分道理,

分泌糟粕排体外,营养精微归脾肺。

小肠虚寒大便稀;小肠有热口疮起;

心火下移小肠受,血尿淋痛艰难意。(二)胆

胆为决断中正官,众官数胆最清廉。

郁闷不畅怒气发,泻而不藏助化权。

胆虚常常寡断少,时欲太息常思眠。

胆病最易生热象,胁痛口苦或咽干。(三)胃

受纳水谷胃为海,五味化出养五脏,

胃弱谷入难腐熟,食欲不振脘腹胀。

胃性喜降谷下行,嗳气呕恶胃逆伤。

喜润恶燥易生热,伤津口干欲饮尝;

胃寒胃脘隐隐痛,温中散寒建中汤。

(四)大肠

排泄糟粕靠大肠,大肠病变导失常,功能减弱多便秘,排泄亢进泄泻忙。肺与大肠相表里,咳喘亦可通大肠。

(五)膀胱

州都之官是膀胱,司管津液专职忙,储尿排尿功能好,化气行水靠肾阳。气化不能水潴留,或见浮肿尿不畅;肾气不固尿不禁,淋漓不尽尿频往。

(六)三焦

三焦功能通水道,运输津液上下忙。上焦宣发胸中气,敷布全身为雾状;中焦如沤化津液,消化传送饮食航;下焦如渍排糟粕,水液化气进膀胱。三焦消化吸收功,肾阳温化是保障。上焦有病心肺识,中焦脾胃饱满胀,下焦肝肾隆淋秘,肠病泄泻腹胀讲。

三、奇恒之府

藏而不泄奇恒府,功似脏来形如腑,接受五脏重浊气,与脏相配传化疏。

(一)脑、髓、骨

关系密切脑髓骨,全赖先天肾支扶,

肾主骨而骨生髓,脑为髓海元神府。

先天充足肾充沛,骨髓充足脑灵活,

脑充思索记忆好,所听听闻不糊涂。

轻劲有力脑有余,转鸣眩晕脑不足。

发落齿摇筋骨废,肾气太衰不灵活。

(二)脉

脉为血府乃充血,赋以神气血行勃,

内属五脏外络肢,通行全身运气血。

营气作用濡筋骨,支节联络关节活。

(三)女子胞

女子胞为妇人作,冲任二脉起胞络,

行经血而养胞胎,冲任虚损难孕托。四、人之生成与发育(一)人之生成

先天之肾最重要,生成发育先天靠,

人之生,先成精,精成而后生髓脑,

继生脉,再生骨,筋生复以肌肉靠,

皮肤坚护毛发长,胃气形成筑脉道,

血气运行人形成,母胎需要十月保。

(二)脏腑盛衰与发育

脏腑功能盛与衰,影响发育最重要。

十岁开始五脏定,气血既通足先晓,好走动,难约束,好言好问琢磨早。二十气血始旺盛,肌肉骨骼成熟了,好疾行,善功读,肾充髓满思索好。三十五脏大定好,血气旺盛肌固牢,好步行,能制度,脑子灵活成就高。四十脏腑丰盛平,腠理疏松华暮照,好坐不动发斑白,知肾始衰宜早保。五十肝气始衰退,肝薄胆小决断少,脑转耳鸣视不清,肝肾不足是先兆。六十心气开始衰,悲伤忧虑苦愁扰,血气渐衰懈怠懒,不喜走动睡卧苗。七十脾胃开始衰,皮肤枯燥齿发焦,肾阳大衰釜无薪,肢冷便溏暮气到。八十肺气已大衰,肺不藏魄魂难找,魄离语多难克制,自言自语常误叨。九十肾气已枯焦,脏腑经络皆空寥,百岁神气将离去,独有形骸悠绕。生长发育有规律,特殊情况也不少,百岁老人步态健,耳聪目明仍灵巧,关键掌握起居食,养生自顾最重要。

第一节阴阳

一、阴阳的基本概念

(一)阴阳的对立

中医学说谈阴阳,是谓物质两重性,

事物对立又统一,哲学理论矛盾性。

任何物质有属性,属性对立阴阳生,

昼夜寒热动与静,内外无形或有形,

上下来去迟与数,均为阴阳对立论。

天地万物之上下,天为阳来地为阴,

清阳上升积为天,地为浊阴下降成。

四时也有阴阳变,春夏为阳秋冬阴;

天有阴阳寒暑变,人有虚实阴阳分;

女属阴而男属阳,壮实为阳虚弱阴。

阴阳还可分阴阳,物质分割无止境;第二章中医基本理论昼为阳,夜为阴,上午为阳下午阴,

阴中之阴是半夜,阴中之阳天快明。

(二)阴阳的互根

阴根于阳阳根阴,阴阳互根学说生。

阳主杀,阴主藏,阴主长,阳主生,

阳主热蒸能化气,阴主寒凝能成形。

天气下降变成雨,地气上升聚成云,

阴在内而阳守外,阳卫外而阴后勤。阳出于外阴得守,阴守于内阳布行,阴阳相对有依靠,孤阴独阳均难存。无阴无所阳,无阳无所阴,

无阴孤阳无所化,无阳独阴难运行,阴阳互根生万物,生命活动永不停,一旦阴阳有离决,生命终止命难存。

(三)阴阳的消长和转化

阴阳理论相对论,绝对静止不可能,阴阳有消长,变化缓缓进,

阳消则阴长,阴消则阳生,

春去夏来临,秋逝冬寒侵。

寒暑消长动不息,寒热更迭亦分明,热甚转为阴,寒胜则热生,

阴极能变阳,阳极则变阴。

阴阳消长与变化,错综复杂要理顺。阴阳不和四季乱,有春无秋不合情。阴平阳秘邪不入,和平谐调得安宁。

二、阴阳在医学上的具体应用(一)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阴阳客观辨证法,生理病理说理清,

诊断治疗有规律,变化万千阴阳寻。组织结构定属性,人体上下内外分,背外为阳腹内阴,上身为阳下身阴;脏腑还可分阴阳,六腑为阳五脏阴。具体脏腑阴阳配,功能为阳器质阴。同一事物两方面,相互对立阴阳遵。

(二)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

正常生理活动中,物质机能协调成,物质为基础,功能乃发生。

没有阴质阳不固,没有阳气阴难运,无阳则阴无所化,无阴则阳无以生。阴阳一方有盛衰,一旦失调患疾病。

(三)说明人体的疾病变化

季节寒暑有更迭,人体气血有衰盛,阴阳平衡得生机,太过不及疾病生。阳主表,其气热,阴主里,其气寒,故曰阳虚则生寒,阴盛之时寒亦深。阴盛导致阳气虚,阳胜阴伤阳难存,是谓阳胜则阴病,阴胜阳病寒更沉。阴损能及阳,阳胜能及阴,

慢性疾病阴阳虚,乃为阴阳互损成。

(四)作为诊断、用药的归类方法

疾病发生有原因,发展变化规律循,八纲辨证最重要,总纲还需阴阳定。寒热表里与虚实,病位性质阴阳分。病位方面分阴阳,表证为阳里证阴;疾病性质分阴阳,热证为阳寒证阴;邪正消长趋势论,邪实为阳正虚阴。须知物极能相反,寒极亦能热昏昏,热极反生寒象出,真热假寒要辨明。阴阳交错寒热变,寒热夹杂变证生,阳虚生外寒,阴虚内热生,

阳盛身热去衣被,阴盛形寒战凛凛,寒极生热亦常见,热极生寒常发生,是谓阴极酷似阳,阳极反而酷似阴。病位性质辨得清,治疗措施要相应,高热过盛寒凉药,阴寒过盛投以温。热者寒之寒者热,正治方法临床用。若为阳衰难制阴,助阳消阴亦可行。阴虚独阳难潜伏,滋阴护阳常应用。是谓阴病要治阳,亦为阳病治阴从。泻其有余补不足,阴阳盛衰能纠正。

很全的中医药必背歌诀

四气、五味、六、七情、十八反、十九畏、妊娠服药禁忌歌诀 中药性能歌 中药主有几性能?四气五味及归经,还有升降与浮沉,有毒无毒统而称。四气歌四气寒热与温凉,寒凉属阴温热阳,温热补火助阳气,温里散寒功效彰,寒凉清热并泻火,解毒助阴又抑阳,寒者热之热者寒,治疗大法此为纲。五味歌五味辛甘苦咸酸,治疗作用不同焉,辛行气血主发散,甘和补中急能缓,苦燥降泄能坚阴,咸能润下且软坚,酸能固涩又收敛,淡渗利水要记全。 六歌枳壳皮半夏齐,麻黄狼毒及吴萸,六般之药宜久,入药方知奏效奇。 中药七情歌相使一药助一药,相须互用功效添,相杀能制它药毒,相畏毒性被制限,相反增毒要记牢,相恶配伍功效减,单行无须它药配,七情配伍奥妙显。十八反歌本草明言十八反,半蒌贝蔹及攻乌,藻戟遂芫俱战草,诸参辛芍叛藜芦。十九畏歌硫黄原是火中精,朴硝一见便相争,水银莫与砒霜见,狼毒最怕密陀僧,巴豆性烈最为上,偏与牵牛不顺情,丁香莫与郁金见,牙硝难合荆三棱,川乌草乌不顺犀,人参最怕五灵脂,官桂善能调冷气,若逢石脂便相欺,大凡修合看顺逆,制药配方莫相依。妊娠服药禁忌歌斑蝥水蛭及虻虫,乌头附子配天雄,野水银并巴豆,牛膝薏苡与蜈蚣,三棱芫花代赭麝,大戟蝉蜕黄雌雄,牙硝芒硝牡丹桂,槐花牵牛皂角同,半夏南星及通草,瞿麦干桃仁通,硇砂干漆蟹爪甲,地胆茅根都失中。第二章《中药学.各论》一、解表药解表辛散肌表邪,性温散寒凉散热。发散风寒桂麻黄,香薷白芷荆防,苍耳辛荑藁本羌,细辛胡荽柽葱。发散风热蝉薄荷,牛蒡桑菊蔓荆,柴胡升麻淡豆豉,浮萍木贼风热瘥。麻黄发汗治伤寒,风水痹痛与咳喘。桂枝温卫

善解肌,温经通脉化水气。紫散寒兼理气,风寒气滞两相宜。荆芥辛散肌表邪,感冒痒疹及出血。防风辛散表里风,胜湿疗痹止风痉。羌活祛风寒湿奇,外感头疼上肢痹。白芷通窍止额痛,燥湿止带消痈脓。细辛散寒通鼻窍,诸般寒痛肺饮消。薄荷清利头目咽,散热透疹又疏肝。牛蒡透疹散风热,解毒利咽疗痄腮。桑叶清肺兼平肝,风热燥咳目昏眩。菊花疏散外感热,明目平肝热毒解。柴胡解热又疏肝,升举阳气治下陷。根解肌治项强,透疹生津升清阳。二、清热药性寒清解虚实热,湿热疮毒及气血。清热泻火治气热,膏知寒石枯草决,鸭跖芦根密蒙葙,栀子花粉二竹叶。清热燥湿连柏芩,胆草苦参白椿。清热解毒银花翘,野菊公英鱼腥草,青叶板蓝黛贯众,荞麦红藤败酱草,射干豆根穿心莲,白头齿苋地锦草,蚤拳慈姑土茯苓,熊胆漏芦白蔹勃,绿豆鸦蛋四季青,半边地丁蛇舌草。清热凉血生地玄,赤芍牛角紫牡丹。清虚热药地骨皮,银柴胡连青蒿薇。石膏解肌清肺胃,除烦止渴高热退,知母清胃又润肺,滋阴降火虚热退,栀子泻火除烦躁,凉血通淋衄疸瘥,夏枯草清肝散结,消瘿瘰乌珠疼解,黄芩清肺除湿热,解毒凉血又安胎,黄连燥湿清心火,胃火痢疾疮毒瘥,黄柏入肾主下焦,燥湿泻火虚热疗,胆草燥湿泻肝胆,下焦湿热肝火炎,银花解毒散风热,痈肿毒痢卫营邪,连翘解毒散肿结,清心透散营卫邪,公英解毒消痈肿,乳痈肿痛功尤胜,板蓝根凉血解毒,尤善治毒壅咽喉,鱼腥草解毒排脓,尤善治痰热肺痈,射干解毒善祛痰,咽喉肿痛痰壅喘,白头翁解毒凉血,热毒血痢效尤捷,生地凉血养阴津,吐衄崩中热伤阴,玄参凉血且滋阴,解毒散结功效真,丹皮凉血散瘀血,外痈肿骨蒸热,赤芍凉血兼清肝,瘀滞肿痛经闭痊,青蒿透散阴分热,除蒸解暑截疟邪,地骨皮

如何学习中医

如何学习中医 中医的学习,大致可以划分成以下四个阶段: 一,蒙学阶段; 启蒙是此阶段的重点。需要学习的内容,在古代就是医学三字经、濒湖脉学、药性赋与汤头歌诀这四小经典。现代的中医教育,已经在内容上更加充实,在结构上更加完善了,分作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内科学这五门核心课程。作为在校学生,是要求系统学习的,无须多说。 对于自学者,无论内容,还是方式,都需要做适当的调整才好。因为在缺少老师指点的情况下,要系统学习上述几门课程,存在几个常见的问题: 1 内容枯燥,难以入目。课堂的讲解可以是很丰富的,加入很多趣味的东西;而且教师是活的,可以根据学生的状况,随时进行调整。这与整天面对一本死沉沉的教科书是皆然不同的; 2 没有重点。一本中医基础理论,绝不是每一个章节都是同等重要的。同是脏象学说,绝不是五脏的位置在任何状态下都是同等重要的。同是脾脏的生理功能,绝不是对临证起到相同的指导意义的。所有的这些不同,这些轻重,是需要老师指点的; 3 易生误解。中医理论,非常崇尚“理解”与“领悟”。而所

有的理解和领悟,都需要有一个认识的平台,即对概念和关系的基本认识。自学者由于缺少前辈指导,很容易在起点上走偏,从而产生对整个中医学的偏激认识。 为了最大程度的避免上述种种问题,建议自学中医者在启蒙阶段,采取以下的学习方法: 1 多读中医前辈的传记,以及他们关于学习方法的论述性文章。他们走过的路,看起来笨拙的很,实际上常常是中医入门的最佳捷径。多向前辈学习他们的学习方法,帮助将会是非常大的。这里强烈推荐一本书:《名老中医之路》第一辑。把这本书熟读过三遍,不但是学习方法方面可以豁然开朗,在此过程中就可以学习到这些老先生很多宝贵的学习体会,临证心得。 2 利用好丰富的网络资源。现今信息的时代,已经把学校的大门很大程度上打开了。任何一个人,在任何一个角落,都可以比较轻松的得到机会,向各中医院校的名师学习,收看他们讲课的视频,而且全部免费。这样的学习,虽比不得在教室的环境里,聆听面对面的传授更有感觉,但比起死读书本,总要强的多了。 3 教材的选择要兼顾权威性和趣味性两项原则。学习,自然是离不开教材和参考书。教材方面,还是主张正规的全日制教材。每本书都是经过几十位专家严格把关,权威性是最好的。至于版本,个人比较倾向于七版教材。除针灸学外,

中医诊断学脏腑辨证歌诀(便于打印)

脏腑辨证歌诀 1《肝气郁结》 肝气郁结疏肝散,抑郁胸闷太息短,胁肋胀刺两相兼,急躁易怒病在肝,经期不调乳胀痛,舌苔薄白脉沉弦。2《肝血虚证》 肝血虚证见雀目,头晕眼涩肢麻木,胁肋隐痛面无华,手足震颤难持物,行则肢摇立不稳,视物昏花足难步,甲枯舌淡脉弦细,草枣木瓜加四物。3《肝阴虚证》 肝阴虚证一贯煎,视物模糊两眼干,胁痛潮热或低热,盗汗唇燥口苦烦,舌红少津尿黄赤,便结咽干细数弦。4《肝胆湿热》 湿热之邪在肝胆,身目俱黄腹胀满,口苦胁痛带下黄,尿道灼痛尿黄短,纳呆舌腻脉数弦,龙胆茵陈用之痊。5《肝火上炎》 肝火上炎面目红,口苦咽干耳鸣聋,头痛眩晕烦易怒,胁肋灼痛耳流脓,舌红苔黄脉弦数,泻肝龙荟用之雄。6《肝阳上亢》 肝阳上亢头晕眩,耳聋耳鸣口咽干,失眠健忘肢麻震,目涩舌红脉急弦,麻震天麻钩藤饮,晕眩杞菊地黄丸。7《肝风内动总歌》 肝风内动分四种,肝阳热血阴虚风,眩晕欲仆兼抽搐,手足震颤为特征。(1)肝阳化风: 眩晕欲仆头胀痛,语謇肢颤头摇动,手足麻木履不正,卒然倒地人不醒,舌红白腻弦有力,镇肝熄风便有功。(2)热极生风: 热极生风手足抽,颈项强直目上勾,角弓反张牙关紧,高热神昏躁狂求,弦数有力舌红绛,羚羊安宫可解忧。(3)血虚生风: 血虚生风肢体麻,手足震颤面无华,眩晕耳鸣肉瞬动,肝血亏虚不荣甲,舌淡苔白脉弦细,阿胶鸡子最容恰。(4)阴虚生风: 阴虚生风两病源,外感热病阴液干,内伤久病肝阴虚,筋脉失养病势缓,外感卫气营血辨,内伤肝阴虚内观 8《胆郁痰扰证》 胆郁痰扰卧不宁,痰热乘胆是病情,失眠眩晕且惊悸,口苦呕恶兼耳鸣,胸胁胀痛苔黄腻,黄连温胆最有灵。(脉弦滑略数)9《胆热壅滞证》 大柴胡汤胆热壅,往来寒热便不通, 尿黄口苦呕不止,两胁拘急并且疼, 舌红苔黄脉弦数,少阳发热此方宗。 10《肝胆虚烦不寐》 肝胆虚烦难入睡,视物昏花气力亏, 易惊多梦口干苦,总由肝阴血气亏, 舌淡苔白弦细数,酸枣仁汤可入寐。 11《寒滞肝脉》 寒滞肝脉见寒疝,少腹冷痛牵睾丸, 阴囊收缩得热缓,晄白唇青形肢寒, 舌苔白滑脉迟弦,当归四逆暖肝煎。 1《心气虚心阳虚心阳虚脱》 心气心阳阳虚脱,心悸心慌自汗多, 胸闷气短动尤甚,倦怠乏力共性和; 面白舌淡脉虚弱,此是气虚养心瘥; 晄白憋闷形肢冷,阳虚保元起沉疴; 大汗肢厥脉微绝,参附龙牡救阳脱。 2《心血虚证、心阴虚证》 心血心阴亏虚证,心悸失眠与多梦, 萎黄眩晕多健忘,此是血虚无热征, 唇舌淡白脉细弱,四物龙牡朱砂等; 心阴虚证见心烦,颧赤潮热口咽干, 舌红少津脉细数,补心朱砂安神丸。 3 心气阴两虚证,炙甘草汤生脉散; 心气血两虚证,补气养血八珍汤; 心阴阳两虚证,炙甘草汤补阴阳。 4《心火亢盛证》 心火亢盛口舌疮,心烦失眠肤生疡, 苔黄脉数舌红绛,小便赤涩移小肠, 热移小肠导赤散,清心泻火泻心汤。 5《痰火扰心证》 痰火扰心神志狂,轻者失眠笑无常, 胡言乱语面目红,打人毁物力倍常, 舌红黄腻脉滑数,礞石铁落温胆汤。 6《痰迷心窍证》 痰迷心窍证属阴,情志不遂痰蒙心, 神识痴呆情抑郁,胸闷痰多喉中鸣, 脉滑舌淡苔白腻,开窍导痰定痫丸。 7《心脉痹阻证》 心脉痹阻胸憋闷,痛引肩背左臂甚, 心悸时痛如针刺,舌质紫暗与面唇, 细涩结代苔多腻,薤白血府逐瘀寻。 8《小肠气滞证》 小肠气滞腹痛急,痛引腰背腹胀气, 矢气则舒疝牵阴,肠鸣止痛理气机, 薄白沉弦或沉紧,天台乌药功效奇。 1《脾气虚证》 纳少乏力脾气虚,气短懒言困四肢, 面黄苍白舌质淡,脉弱参苓术草宜; 食后腹胀便溏泻,脾不运化加半橘; 久泻久痢脱垂症,气虚下陷补中宜; 出血诸疾脾失统,引血归脾功效奇。 2《脾阳虚证脾胃虚寒证》 脾阳虚证阳气衰,胀满冷痛并纳呆, 喜温喜按四肢冷。便溏水肿或白带, 泄泻理中温阳法,水肿实脾利水来。 (舌淡胖,苔白或滑,脉沉细迟无力) 3《寒湿困脾证》 寒湿困脾色晦暗,纳呆呕恶口中粘, 脘腹痞闷大便溏,头身沉重体困倦, 淡胖白腻脉濡缓,胃苓藿香平胃散。 4《湿热蕴脾证脾胃湿热证》 面目发黄色如橘,脘腹胀满不思食, 恶心呕吐厌油腻,口苦发热尿黄赤, 大便不调脉濡数,茵陈甘露清利湿。 (皮肤发痒,身热起伏,汗出热不解, 舌红苔黄腻,口苦口粘) 5《胃阴虚证》 胃阴虚证脘灼痛,嘈杂似饥不欲食, 干呕呃逆形体瘦,口燥咽干大便实, 舌绛少津脉细数,滋阴益胃诸症辞。 6《胃阳虚证胃虚寒证》 胃脘隐痛呕清水,喜温喜按面白苍, 神疲乏力手足冷,脉弱无力舌淡光, 温中补气补虚法,方用黄芪建中汤。 (得食痛减,舌淡苔白,食少脘痞, 口不渴) 7《胃阴阳两虚证》 阴阳两虚口咽干,手足心热凉指端, 胃脘灼热隐痛缓,神疲乏力身畏寒, 舌红少苔脉细弱,黄芪建中益胃联。 (胃脘隐痛,时作时止,纳少嗳气, 自汗盗汗)(或四君子汤合益胃汤.或 理中汤合沙参麦冬汤) 8《胃热亢盛证胃实热证胃火》 胃火实热见吞酸,喜冷嘈杂食不完, 齿衄牙龈肿溃烂,口臭溲赤大便干, 舌红黄燥脉滑数,清胃凉膈玉女煎。 (拒按) 9《寒邪犯胃证胃实寒证胃寒》 胃寒冷痛在胃脘,遇寒加重得温减, 痛势急剧形肢寒,痞胀呕恶吐后缓, 苔白沉紧或脉弦,温胃散寒良附丸。 10《胃腑血瘀证》 胃腑血瘀脘刺痛,不移拒按夜里重, 吐血色暗柏油便,面色黧黑唇色暗, 舌质紫暗脉细涩,丹参膈下失笑散。 (加:九香虫三七红花乳没生大黄刺 猬皮) 111

每日背记 针灸歌诀完整版

井荥输原经合歌-五输穴 少商鱼际与太渊,经渠尺泽肺相连。 商阳二三间合谷,阳溪曲池大肠牵。 厉兑内庭陷谷胃,冲阳解溪三里随。 隐白大都太白脾,商丘阴陵泉要知。 少冲少府属于心,神门灵道少海寻。 少泽前谷后溪腕,阳谷小海小肠经。 至阴通谷束京骨,昆仑委中膀胱知。 涌泉然谷与太溪,复溜阴谷肾所宜。 中冲劳宫心包络,大陵间使传曲泽。 关冲液门中渚焦,阳池支沟天井索。 窍阴侠溪临泣胆,丘墟阳辅阳陵泉。 大敦行间太冲看,中封曲泉属于肝。 五输穴是指十二经脉分布在肘膝关节以下的井、荥、输、经、合穴。古人把经气在人体四肢运行的过程比作自然界的水流由小到大,由浅入深,结合标本根结理论,将“井、荥、输、经、合”五个特定穴的顺序从四肢像肘膝方向排列。“井”穴分布在指、趾末端,为经气所出,像水的源头:“荥”穴分布在掌指或跖趾关节之前,像刚出的泉水微流:“输”穴分布于掌指或跖趾关节之后,喻作水流由小到大,由浅入深,经气渐盛:“经”穴多位于前臂、胫部,如水流变大畅通无阻,经气盛行:“合”穴多位于肘膝关节附近,如江河水流汇入湖海,经气充盛合于脏腑。正如《灵枢·九针十二原》指出:“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输,所行为经,所入为合”。

十二原穴歌 肺原太渊肾太溪,心包大陵太白脾。 心原神门肝太冲,小肠腕骨焦阳池。 膀胱京骨冲阳胃,大肠合谷胆丘墟。 原穴是脏腑元气输注、经过和留止于十二经脉四肢部的腧穴,又称为“十二原”。十二原穴多分布于腕踝关节附近。阴经五脏之原穴,即是五输穴中的输穴,即所谓“阴经以输为原”,“阴经之输并于原”。阳经之原穴则位于五输穴中的输穴之后。 十六郄穴歌 郄义即孔隙,本属气血集。 肺向孔最取,大肠温溜别; 胃经是梁丘,脾属地机穴; 心则取阴郄,小肠养老列; 膀胱金门守,肾向水泉施; 心包郄门刺,三焦会宗持; 胆郄在外丘,肝经中都是; 阳跷跗阳走,阴跷交信期; 阳维阳交穴,阴维筑宾知。 郄穴:经脉气血深聚之处的腧穴,称为郄穴。大部分在四肢肘膝以下的本经上(只有梁丘在膝上)。郄穴多用来治疗本经循行部及所属脏腑的急性病证。阴经郄穴多用治疗血证,阳经郄穴多用治疗急性痛证。

中医妇科方剂歌诀(修改稿)

附篇 妇科常用方剂歌诀 作为一名中医妇科医师,基本上要掌握妇科常用方剂50首。为了帮助学者掌握妇科方面的方剂,我们选编了50首较常用的方剂,其中不乏夏桂成验方。凡在妇科进修或学习者,均需背熟,以资考核,并为临床应用。为此把它编成歌诀,以备背诵,并增功用、主治、方义、简释,以供背诵时参考。 目录 1. 先期汤 27. 血府逐瘀汤 2. 奇效四物汤 28. 逐瘀止崩汤 3. 清经散 29. 加味失笑散 4. 清热固经汤 30. 琥珀散(附:脱膜散) > 5. 保阴煎 31. 折冲饮 6. 倒经汤 32. 脱花煎 7. 益肾通经汤 33. 红藤败酱散 8. 抑肝和胃饮 34. 苍附导痰丸 9. 橘皮竹茹汤35. 启宫丸 10. 羚羊角散36. 全生白术散 11. 清魂散37. 千金鲤鱼汤 12. 侧柏樗皮丸38. 完带汤 【 13. 易黄汤39. 健固汤 14. 清心滋肾汤40. 两地汤 15. 温经汤41. 胶艾汤 16. 温经摄血汤42. 滋肾生肝饮 17. 过期饮43. 滋水清肝饮 18. 补肾促排卵汤44. 二仙汤 19. 开郁种玉汤45. 定经汤 20. 加味乌药汤46. 调肝汤 ! 21. 紫苏饮47. 毓麟珠 22. 天仙藤散48. 泰山磐石散 23. 泽兰汤49. 保产无忧散

24. 免怀汤50. 通乳丹 25. 佛手散51. 下乳涌泉散 26. 生化汤 1. 先期汤《女科证治准绳》 先期汤中用胶艾,三黄香附知母良; ! 先期量多血热尝,凉血固经效力强。 功用:清热凉血固经。 主治:血热之月经先期量多。 方解:黄芩、黄柏、黄连、生地、知母清热凉营,当归、芍药、阿胶、甘草养血止血,香附调气,川芎调血,更加艾叶反佐,以免苦寒留瘀。 2. 奇效四物汤《校注妇人良方》 奇效方中用四物,胶艾黄芩共加入; 妇人崩中属血热,清热止血有奇功。 功用:清热养阴止血。 { 主治:治肝经虚热,血沸腾而崩久不止。 方解:四物汤养血,黄芩、阿胶清热养阴止血,艾叶反佐,用量宜小,以此配合,主要是清血中之火而达到止血之目的。 3. 清经散《傅青主女科》 清经散中黄柏用,青蒿茯苓与白芍; 熟地丹皮地骨皮,先期量多服之宜。 功用:滋水清火。 主治:水火俱旺经行先期量多。 方解:丹皮、青蒿、黄柏清热凉血泻火,地骨皮、熟地清虚热而生水,白芍敛阴,茯苓渗水宁心,总使火泻而水不伤。 @ 4. 清热固经汤《简明中医妇科学》 清经固经用栀芩,二地龟胶甘草需; 地榆棕藕及牡蛎,清热滋阴止血进。 功用:清热凉血,固经止血。 主治:血热妄行之崩症。 方解:该方系以李氏固经丸发展而来,方中生地、生藕节、生甘草、黄芩、焦山栀、地骨皮清热凉血,炙龟板、牡蛎、阿胶滋阴固经,陈棕炭、地榆固经止血。

中医诊断学辩证歌诀(便于打印)

1表寒证: 伤寒恶寒身发热,鼻塞无汗浮紧咳。中分恶风脉浮缓,头项强痛自汗出。 2、表热证: 表热热重恶寒轻,微渴有汗咽肿红。咳痰粘稠脉浮数,舌红苔黄银翘灵。 3、里热实证: 里热实证高热狂,烦谵口渴喜饮凉。腹痛拒按尿赤少,沉数有力舌苔黄。 4、里寒虚症: 里寒虚症腹痛满,呕吐清水气息短。纳少便溏利清谷,舌淡苔白脉沉缓。 5、寒证: 寒证面白畏寒冷,蜷卧口淡尿长清。便溏舌淡脉迟弱,阴盛外寒阳虚生。 6、实热证: 实热高热面目红,汗出烦渴喜冷冰。登高而歌或谵语,舌绛脉洪和神昏。 7、虚热证: 虚热骨蒸五心烦,盗汗乏力悸失眠。头晕眼花腰酸痛,气短咽干痰少粘。颧红无苔脉细数,育阴潜阳治可愈。 8、寒热错杂(上热下寒): 上热下寒错杂证,胸中烦热咳痰粘。口舌生疮咽肿痛。腹痛便溏紧相连9、上寒下热: 上寒胃脘拘急痛,呕吐清水哕逆机急。下热下腹胀闷痛,尿痛色黄尿意频。 10、里寒表热: 里寒素有浮肿病,畏寒便溏四肢凉。 复感表热渴咽痛,发热解表当助阳。 11、里热表寒: 里热表寒素有热,烦躁便秘渴咽干。 复感寒邪身躯痛,继而发热恶风寒。 12、真热假寒: 真热假寒阳不伸,面色苍白手足冰。 恶热烦渴喜冷饮,舌绛苔黄神不清。 13、真寒假热: 身寒假热阳气虚,舌淡尿清便溏稀。 真热口渴脉虚大,甘温除热好时机。 14、实证: 实证气郁精神狂,胁脘腹胀痰浊黄。 便难里急尿涩痛,舌红苔厚脉弦长。 15、虚症: 虚症形瘦无精神,心悸气短汗淋淋。 阴虚可见五心热,阳虚面白肢不温。 舌光无苔脉细弱,大便溏泻小便频。 16、上实下虚: 上实喘嗽壅胜痰,胸脘腹胀卧则难。 下虚浮肿吸气少,形寒肢冷腰膝酸。 17、上虚下实: 上虚心肺不足证,下实大肠湿热凝。 心悸怔中气息短,里急后重脓血行。 里实表虚风热壅,郁在三焦表里中。 腹满据按二便闭,发热汗出痛恶风。 18、里虚表实: 里虚表实食欲减,便溏食后腹胀满。 恶寒发热头身痛,素体阳虚又外感。 19、真实假虚: 内有真实外假虚,体瘦神疲冷身肢。 里急后重或症癖,大实赢状补益疾。 20、真虚假实: 真虚假实腹胀满,痛喜揉按而和缓。 舌质胖嫩虚弦脉,反泻含冤重危险。 21、阴阳 阴证面白冷四肢,神疲乏力语声低。 尿清便溏口不渴,舌淡苔白脉沉迟 阳证神旺语声粗,面目红赤呼吸粗。 高热尿黄大便秘,舌红苔黄脉洪浮 阴虚内热颧唇红,盗汗少寐梦遗精。 五心烦热脉细数,舌红无苔卧不宁。 阳虚外寒面唇白,自汗欲寐虚弱脉, 身倦畏寒尿频数,阳痿带稀体无泽。 失血脱水成之阴,口干喜冷汗多粘。 舌红干燥脉虚数,面色潮红畏热烦。 亡阳病变阳虚脱,手足厥冷汗出多。 脉微欲绝舌淡润,渴喜热饮息微弱。 22、气虚: 气虚五脏功能弱,呼吸气粗语低微。 身疲肢倦食纳少,心悸筋缓目发黑。 头晕眼花腰酸痛,自汗脱肛内脏重。 23、气滞证: 气滞主证胀闷痛,胀疼发作时重轻,

中医综合考研之针灸80穴主治歌诀

中医综合考研之针灸80穴主治歌诀 1.尺泽:咳喘咽痛咯血肺,中暑吐泻儿惊风,肘臂挛痛局部病。 2.孔最:咯血咳喘咽肿痛,肘臂挛痛局部病。 3.列缺:咳喘咽痛肺系病,头项齿痛口眼歪。 4.鱼际:咳血咽痛肺失音,小儿疳积为第一。 5.少商:肺系实热热痛衄,昏迷癫狂少商寻。 6.商阳:五官齿咽热昏迷。 7.合谷:头目口齿鼻耳官,经闭滞产外感热。 8.手三里:上肢不遂臂无力,齿痛颊肿腹痛泻。 9.曲池:上肢热病高压癫,胃肠五官皮外科。 10.肩髃:上肢不遂肩臂痛,隐疹特色肩髃寻。 11.迎香:胆蛔口歪鼻塞衄。 12.地仓:口歪流涎三叉痛 13.下关:齿病三叉口眼歪,耳鸣耳聋聤耳疾。 14.头维:头痛目眩与目痛。 15.天枢:痛胀秘泻痢疾肠,痛经经乱妇科病。 16.梁丘:下肢不遂膝肿痛,急胃乳痈与乳痛。 17.犊鼻:屈伸不利并膝痛,下肢麻痹关节病。 18.足三里:胃肠虚劳乳肠痈,癫狂神志肢痿痹。 19.条口:下肢痿痹与转筋,臂膀疼痛脘腹痛。 20.丰隆:头痛眩晕癫狂痰,腹胀便秘肢痿痹。 21.内庭:热病鼻咽齿五官,吐酸泻痢便秘肠,跖趾节痛足背痛。

22.公孙:痛吐泻痢胃肠病,失眠心狂气冲心。 23.三阴交:妇科产科脾胃虚,遗精阳痿遗尿泌,心悸失眠高血压,阴虚诸症下肢痿。 24.地机:经乱痛经妇崩漏,腹痛腹泻脾胃病,脾不运水癃水肿。 25.阴陵泉:水肿黄疸腹胀泻,小便不利与膝痛。 26.血海:经乱痛经与经闭,隐疹湿疹丹毒皮。 27.通里:暴喑舌强心悸忡,腕臂疼痛局部病 28.神门:痛烦惊忘眠呆癫,胸胁疼痛高血压。 29.后溪:头项腰背指肘臂,耳目疟疾癫狂痫更多资料可以到海天医师了解。 30.天宗:肩背损伤肩胛痛,气喘莫忘取天宗。 31.听宫:鸣聋聤耳与齿痛。 32.攒竹:眉棱头痛目睑病,呃逆治疗效果奇。 33.天柱:后头项强肩背腰,鼻塞癫狂与热病。 34.肺俞:咳喘咯血肺系病,阴虚盗汗骨蒸热 35.膈俞:呕吐呃逆喘吐血,贫血潮热与盗汗,皮肤瘙痒如隐疹。 36.胃俞:痛吐胀鸣等胃疾。 37.肾俞:肾虚晕鸣聋腰酸,痿泄不育与遗尿,经乱带下不孕症。 38.大肠俞:胀泻便秘腰腿痛。 39.次髎:经乱痛经带下病,遗精疝气小便窿,下肢痿痹腰骶痛。 40.委中:下肢痿痹腰背痛,腹痛吐泻癃遗尿,丹毒特色委中求。 41.秩边:下肢痿痹腰骶痛,阴痛癃闭痔便秘。 42.承山:腰腿拘痛痔便秘 43.昆仑:后头项腰足踝痛,癫痫滞产昆仑取。

中医入门歌诀

. 中医入门歌诀

. 第一章中医基本特点 第一节整体观念 中医治病讲辨证,整体观念最要紧。 内脏有病体表现,情绪气候常是因, 不忘季节和水土,生活习惯亦要问。 七情变化是内因,六淫之气外因寻, 饮食起居房中事,创伤虫咬应关心。 五脏六腑各司职,功能特点要记清; 阴阳表里寒热分,虚实补泻原则定。 临证不忘精气神,脉因证治全面审, 笔者所以要强调,初学就该印象深。 第二节辨证论治 患者有病来求医,症状错杂应审辨, 症多法多方亦多,辨证论治是关键。 辨是鉴别和分析,症状归类为证言; 论是讨论和探讨,治含治则方药煎。 辨证首先求病因,病机病位要明验, 望闻问切四诊合,综合分析莫厌倦。 中医辨证最复杂,举些例子来体现。 病人主诉饮食伤,证见胃脘痛胀满, 病位应在肠胃间,食积气滞病机断, 消食宽中定治则,选方保和丸加减。 若见白悸晕诉,血虚应该是病源, 心主血脉脾统血,健脾养心归脾签。 辨证方法比较多,根据需要灵活选。 内科杂病八纲辨,脏腑辨证参其间; 六经辨证外感用,卫气营血瘟疫判; 三焦辨证也常用,温热杂病均可辨。 五种辨证常应用,八纲辨证是关键。 中西结合大发展,双辨论治更领先, 辨病治疗有指标,证型分类辨证联, 同病异治灵活用,异病同治有方选。 单方偏方亦治病,一方到底何用辨! 下面逐章来分析,步步深入自会演。 注:①归脾汤 第二章中医基本理论 第一节阴阳 一、阴阳的基本概念

. (一)阴阳的对立 中医学说谈阴阳,是谓物质两重性, 事物对立又统一,哲学理论矛盾性。 任何物质有属性,属性对立阴阳生, 昼夜寒热动与静,内外无形或有形, 上下来去迟与数,均为阴阳对立论。 天地万物之上下,天为阳来地为阴, 清阳上升积为天,地为浊阴下降成。 四时也有阴阳变,春夏为阳秋冬阴; 天有阴阳寒暑变,人有虚实阴阳分; 女属阴而男属阳,壮实为阳虚弱阴。 阴阳还可分阴阳,物质分割无止境; 昼为阳,夜为阴,上午为阳下午阴, 阴中之阴是半夜,阴中之阳天快明。 (二)阴阳的互根 阴根于阳阳根阴,阴阳互根学说生。 阳主杀,阴主藏,阴主长,阳主生, 阳主热蒸能化气,阴主寒凝能成形。 天气下降变成雨,地气上升聚成云, 阴在内而阳守外,阳卫外而阴后勤。 阳出于外阴得守,阴守于内阳布行, 阴阳相对有依靠,孤阴独阳均难存。 无阴无所阳,无阳无所阴, 无阴孤阳无所化,无阳独阴难运行, 阴阳互根生万物,生命活动永不停, 一旦阴阳有离决,生命终止命难存。 (三)阴阳的消长和转化 阴阳理论相对论,绝对静止不可能, 阴阳有消长,变化缓缓进, 阳消则阴长,阴消则阳生, 春去夏来临,秋逝冬寒侵。 寒暑消长动不息,寒热更迭亦分明, 热甚转为阴,寒胜则热生, 阴极能变阳,阳极则变阴。 阴阳消长与变化,错综复杂要理顺。 阴阳不和四季乱,有春无秋不合情。 阴平阳秘邪不入,和平谐调得安宁。 二、阴阳在医学上的具体应用

中药术语解释中医入门基础

中药功效术语简释 按本书之药物分类,将有关功效术语作简要解释。有些功效涉及几类药物,置于此功效较为多见的类别中。 术语均以粗黑体标出以醒目。排列次序:以本类主要功效在前,相关功效次之,其他功效在后。 1.解表类 解表发散表邪,解除表证。又称发散、发表、发汗、发汗解表。多具辛味,又称辛散。代表药为麻黄、薄荷。 发散风寒发散风寒表邪,用于风寒表证。又称解表散寒。多味辛、性温,又称辛温解表。药如麻黄、桂枝。 发散风热发散风热表邪,用于风热表证。又称解表清热。多味辛,性偏寒凉,又称辛凉解表。药如薄荷、牛蒡子。 祛风解表祛除风邪,解除表证,用于风寒表证或风热表证。或称疏风、疏表、疏风解表。药如荆芥、防风。 发散风湿发散风湿表邪,用于风湿表证、风寒夹湿之表证或风寒湿痹初起。或称祛风胜湿。药如羌活、藁本。 解肌解除肌腠之邪,发汗力缓和,用于表证有汗。药如桂枝、葛根。 透疹透发皮疹,用于麻疹初起,疹点透而不畅。药如荆芥、薄菏。 清头目清解肝经风热,用于风热上扰头目所致发热头痛、目赤肿痛。药如蔓荆子、薄荷。祛风明目专指用于风热目赤肿瘤、羞明流泪,如桑叶、菊花。 通窍宣通鼻窍,用于鼻渊,或风寒表证鼻塞流涕。药如辛夷、白芷。 通阳温通阳气以散寒化饮,用于寒饮内停咳喘或胸痹。又称通阳化饮。药

升阳提举下陷之中焦阳气使之上升,用于中气下陷之久泻脱肛、子宫脱垂或内脏下垂。或称升阳举陷、升举中气、升提中气。药如柴胡、升麻、葛根、黄芪。 和解调和少阳经半表半里之邪正交争,以解除寒热往来之证。又称和解少阳、和解退热。药如柴胡、黄芩。 解鱼蟹毒解除鱼、蟹的“毒性”,主要指预防或减轻食鱼蟹引起的腹痛、吐泻。药如紫苏、生姜。 2.清热类 清热清解热邪,用于热证,或解除发热症状。药如石膏、黄芩。 泻火清泄火邪,用于火热亢盛之证。药如石膏、山栀。又称清热泻火、清火。泻火属清热功效范畴,但比一般清热作用要强,主要用于温热病气分大热之证或脏腑火热之证。前者又称清气分热,药如石膏、知母;后者又称清脏腑热,详见下述各条。 清心火清泄心经火热,用于心火亢盛之烦躁失眠,心火上炎之口舌生疮,心火下移之热淋涩痛,热入心营之壮热神昏等证。药如黄连、山栀。 清肝火清泄肝经火热,用于肝火亢盛之头痛目赤,肝经热盛之胁痛口苦或黄疸,肝经湿热下注之小便黄赤、阴痒阴肿。又称凉肝、泻肝。药如夏枯草、龙胆草。清肝明目为通过清泄肝火而达到明目的功效,主要用于肝热目赤肿痛,药如夏枯草、决明子。部分清肝明目、祛风明目药可用于目生翳障,有明目退翳功效,如蝉衣、谷精草。 清肺火清解肺经火热,用于肺热、痰热咳喘。又称泻肺火、清肺止咳。药

中医考研必背针灸歌诀

中医考研必背针灸歌诀 2015-11-29 中国中医考研 编辑/中国中医考研 十二经脉流注 肺大胃脾心小肠,膀肾包焦胆肝乡。 五输穴歌 少商鱼际与太渊,经渠尺泽肺相连。商阳二三间合谷,阳溪曲池大肠牵。隐白大都太白脾,商丘阴陵泉要知。厉兑内庭陷谷胃,冲阳解溪三里随。少冲少府属于心,神门灵道少海寻。少泽前谷后溪腕,阳谷小海小肠真。涌泉然谷与太溪,复溜阴谷肾所栖。至阴足通谷束骨,昆仑委中膀胱齐。中冲劳宫心包络,大陵间使曲泽作。关冲液门中渚焦,三焦支沟天井索。大敦行间太冲记,中封曲泉属于肝。 原穴 肺原太渊大合谷,脾原太白胃冲阳。心原神门小腕骨,肾原太溪膀京骨。包原大陵焦阳池,肝原太冲胆丘墟。 络穴 肺络列缺大偏历,脾络公孙胃丰隆。心络通里小支正,肾络大钟膀飞扬。包络内关焦外关,肝络蠡沟胆光明。 募穴 肺募中府太天枢,脾募章门胃中脘。心募巨阙小关元,肾募京门膀中极。包募膻中焦石门,肝募期门胆日月。 郄穴 肺郄孔最大温溜,脾郄地机胃梁丘。心郄阴郄小养老,肾郄水泉膀金门。阴郄郄门焦会宗,肝郄中都胆外丘。阴维筑宾阳阳交,阴窍交信阳跗阳。 八脉交会穴 公孙冲脉胃心胸,内关阴维下总同。

临泣胆经连带脉,阳维目锐外关逢。 后溪督脉内眦颈,申脉阳窍络亦通。 列缺任脉行肺系,阴跷照海膈喉咙。 八会穴 脏会章门腑中脘,气会膻中血膈俞。 筋会大杼髓绝骨,筋会陵泉脉太渊。 下合穴 上下巨虚大小肠,膀胱三焦委中阳。 胆经阳陵胃三里,下合六穴腑可详。 经络主治诗 任督脏腑神志清,任泌殖壮身回阳。 督中昏热及头面,包心神志手阴胸。 肺经肺病及喉咙,包经心胃心心病。 手三阳经咽喉热,小肠焦经眼耳病。 大肠前头鼻口齿。三焦侧头胸胁病。 小肠后头肩胛神,足三阴前阴妇科。 脾经脾胃肝肝病,肾经肾肺咽喉病。 足三阳热眼神志,胃前口齿鼻咽肠。 胆侧头耳胸胁胆,膀后头背腰脏腑。 骨度分寸诗 前后发际十二寸,印堂前发际三寸。 大椎后发际三寸,印堂大椎十八寸。 两额发角为九寸,耳后两突亦九寸。 天突岐骨隔九寸,脐中岐骨是八寸。 脐中曲骨离五寸,两乳头间是八寸。 腋窝章门十二寸,胛骨后中隔三寸。 肩峰后正中八寸,肘纹肘尖是九寸。 肘尖腕纹十二寸,耻骨股骨十八寸。 胫髁内踝十三寸,股转腘横十九寸 腘横外踝十六寸,骨度分寸需牢记。 五输穴应用 五输阳木阴井金,脏井色荥输间甚。 音经满血胃取合。井心下满荥身热。 输重节痛经喘咳,合穴主逆气而泄。 现代井穴治神昏,荥热合穴六腑病。 本文由中国中医考研编辑整理,转载请保留版权说明。 中国中医考研 学习中医与备战考研,欢迎加入中国中医考研这个大家庭。长按下面二维码3秒选择识别即

中医把脉口诀表

中医把脉口诀表 分类:字号:大中小订阅 气口九道脉(中医理论) 手检图曰:肺为五脏华盖,上以应天,解理万物,主行精气,法五行,应四时,知五味。气口之中,阴阳交会,中有五部,前后左右,各有所主,上下中央,分为九道,诊之则知病邪所在也。 李濒湖曰:气口一脉,分为九道,总统十二经,并奇经八脉,各出诊法,乃歧伯秘授黄帝之诀也。扁鹊推之,独取寸口以决死生。盖气口为百脉流注,朝会之始,故也。三部虽传,而九道沦隐,故奇经之脉,世无人知,今撰为图,并附其说于后,于后,以泻千古之秘藏云。 附图: 歧伯曰:前部如外者,足太阳膀胱也。动苦目眩头项腰背强痛,男子阴下湿痒,女子少腹痛引命门,阴中痛子脏闭,月水不利。浮为风,涩为寒,滑为劳热,紧为宿食。 中部如外者,足阳明胃也。动苦头痛面赤。滑,为饮;浮,为大便不利;涩,为嗜卧肠鸣不能食。足胫痹。后

部如外者,足少阳胆也。动苦腰背胻股肢节筋痛,浮为气。涩为风,急为转筋为劳。 前部如内者,足厥阴肝也。动苦少腹痛引腰,大便不利,男子茎中痛,小便难,疝气,两丸上入,女子月水不利,阴中寒,子户闭,少腹急。 中部如内者,足太阴脾也。动苦腹满胃中痛,上管有寒食不下,腰上状如居水中。沉涩,为身重足胫寒痛,烦满不能卧,时咳唾有血,泄利食不化。 后部如内者,足少阴肾也。动苦少腹痛,与心相引背痛,小便淋,女人月水来上抢心胸,胁满,股里拘急。 前部中央直者,手少阴心、手太阳小肠也。动苦心下坚痛,腹胁急。实急者为感忤,虚者为下利肠鸣。女子阴中痒痛,滑为有娠。 中部中央直中者,手厥阴心主也。动苦心痛,面赤多喜怒,食苦咽。微浮苦悲伤恍惚,涩为心下寒,沉为恐怖,如人将捕之状,时寒热,有血气。 后部中央直者,手太阳肺、手阳明大肠也。动苦咳逆,气不得息。浮为风,沉为热,紧为胸中积热,涩为时咳血。

中医入门基础方剂

中医入门基础方剂(古籍教材版) 第一节解表剂 (一)辛温解表剂 麻黄汤 麻黄汤中用桂枝,杏仁甘草四药施,发热恶寒头项强,伤寒无汗煎服之。桂枝汤 桂枝汤治太阳风,芍药甘草姜枣同,麻桂相合名各半,太阳如疟此为功。大青龙汤 大青龙汤桂麻黄,杏草石膏姜枣藏,太阳无汗兼烦燥,寒热两解此方良。小青龙汤 小青龙汤治水气,喘咳呕哕渴利急,姜桂麻黄芍药草,细辛半夏五味齐。葛根汤 葛根汤内麻黄襄,二味加入桂枝汤,轻可去实因无汗,有汗加葛去麻黄。九味羌活汤 九味羌活用防风,细辛苍芷与川芎,黄芩生地同甘草,三阳解表宜姜葱,阴虚气弱人禁用,加减临时再变通。 参苏饮 参苏饮内用陈皮,枳壳前胡半夏宜,葛根木香甘桔茯,内伤外感此方依。人参败毒散 人参败毒草茯苓,枳桔柴前羌独芎,薄荷少许姜三片,时行感冒有奇功。川芎茶调散 川芎茶调散荆防,辛芷薄荷甘草羌,头昏鼻塞风攻上,正偏头疼悉平康。(二)辛凉解表剂 桑菊饮 桑菊饮中桔梗翘,杏仁甘草欧薄荷饶,芦根为引轻清剂,风温咳嗽服之消。 银翘散 银翘散主温热疴,竹叶荆蒡豉薄荷,甘桔芦根清解法,辛凉平剂用时多。麻杏石甘汤 麻杏石甘汤法良,四药组合有擅长,肺热壅盛气喘急,辛凉疏泄效果彰。第二节温中祛寒剂 理中汤 理中汤主理中乡,甘草人参术黑姜,呕利腹痛阴寒盛,或加附子总扶阳。真武汤 真武汤壮肾中阳,茯苓术芍附生姜,少阴腹痛有水气,悸眩肉颤保安康。四逆汤 四逆汤中附草姜,四肢厥冷急煎尝,腹痛吐利脉沉微,救逆回阳赖此方,人参加入四逆内,益气固脱救阴伤。或益姜葱参芍桔,通阳复脉力能当。回阳救急汤 回阳救急用六君,桂附干姜五味群,加麝三厘或胆汁,三阴寒厥见奇勋。导气汤 寒疝痛用导气汤,川楝茴香与木香,吴萸煎于长流水,散寒通气和小肠。肾着汤 肾着汤内用干姜,茯苓甘草白术襄,伤湿身痛与腰冷,亦名干姜苓术汤。

中医诊断学口诀

1 表里寒热虚实辩证歌诀 1表寒证: 伤寒恶寒身发热,鼻塞无汗浮紧咳。中分恶风脉浮缓,头项强痛自汗出。 2、表热证: 表热热重恶寒轻,微渴有汗咽肿红。咳痰粘稠脉浮数,舌红苔黄银翘灵。 3、里热实证: 里热实证高热狂,烦谵口渴喜饮凉。腹痛拒按尿赤少,沉数有力舌苔黄。 4、里寒虚症: 里寒虚症腹痛满,呕吐清水气息短。纳少便溏利清谷,舌淡苔白脉沉缓。 5、寒证: 寒证面白畏寒冷,蜷卧口淡尿长清。便溏舌淡脉迟弱,阴盛外寒阳虚生。 6、实热证: 实热高热面目红,汗出烦渴喜冷冰。登高而歌或谵语,舌绛脉洪和神昏。 7、虚热证: 虚热骨蒸五心烦,盗汗乏力悸失眠。头晕眼花腰酸痛,气短咽干痰少粘。颧红无苔脉细数,育阴潜阳治可愈。 8、寒热错杂(上热下寒): 上热下寒错杂证,胸中烦热咳痰粘。口舌生疮咽肿痛。腹痛便溏紧相连 9、上寒下热: 上寒胃脘拘急痛,呕吐清水哕逆机急。下热下腹胀闷痛,尿痛色黄尿意频。 10、里寒表热: 里寒素有浮肿病,畏寒便溏四肢凉。复感表热渴咽痛,发热解表当助阳。 11、里热表寒: 里热表寒素有热,烦躁便秘渴咽干。复感寒邪身躯痛,继而发热恶风寒。 12、真热假寒: 真热假寒阳不伸,面色苍白手足冰。恶热烦渴喜冷饮,舌绛苔黄神不清。 13、真寒假热: 身寒假热阳气虚,舌淡尿清便溏稀。真热口渴脉虚大,甘温除热好时机。14、实证: 实证气郁精神狂,胁脘腹胀痰浊黄。便难里急尿涩痛,舌红苔厚脉弦长。 15、虚症: 虚症形瘦无精神,心悸气短汗淋淋。阴虚可见五心热,阳虚面白肢不温。 舌光无苔脉细弱,大便溏泻小便频。 16、上实下虚: 上实喘嗽壅胜痰,胸脘腹胀卧则难。 下虚浮肿吸气少,形寒肢冷腰膝酸。 17、上虚下实: 上虚心肺不足证,下实大肠湿热凝。 心悸怔中气息短,里急后重脓血行。 里实表虚风热壅,郁在三焦表里中。 腹满据按二便闭,发热汗出痛恶风。 18、里虚表实: 里虚表实食欲减,便溏食后腹胀满。 恶寒发热头身痛,素体阳虚又外感。 19、真实假虚: 内有真实外假虚,体瘦神疲冷身肢。 里急后重或症癖,大实赢状补益疾。 20、真虚假实: 真虚假实腹胀满,痛喜揉按而和缓。 舌质胖嫩虚弦脉,反泻含冤重危险。 21、阴阳 阴证面白冷四肢,神疲乏力语声低。 尿清便溏口不渴,舌淡苔白脉沉迟 阳证神旺语声粗,面目红赤呼吸粗。 高热尿黄大便秘,舌红苔黄脉洪浮 阴虚内热颧唇红,盗汗少寐梦遗精。 五心烦热脉细数,舌红无苔卧不宁。 阳虚外寒面唇白,自汗欲寐虚弱脉, 身倦畏寒尿频数,阳痿带稀体无泽。 失血脱水成之阴,口干喜冷汗多粘。 舌红干燥脉虚数,面色潮红畏热烦。 亡阳病变阳虚脱,手足厥冷汗出多。 脉微欲绝舌淡润,渴喜热饮息微弱。 22、气虚: 气虚五脏功能弱,呼吸气粗语低微。 身疲肢倦食纳少,心悸筋缓目发黑。 头晕眼花腰酸痛,自汗脱肛内脏重。 23、气滞证: 气滞主证胀闷痛,胀疼发作时重轻, 窜痛嗳气矢气减,兼证五脏各有型。 脘闷纳呆胁胀满,咳喘胸憋腰脊痛。 24、气逆:气逆病本肺胃肝,咳嗽喘息肺逆先。呕恶嗳气呃逆胃,肿逆昏厥头晕眩。 25、血虚证: 面唇舌甲无光华,心悸失眠手足麻, 经少衍期脉虚细,头眩乏力眼昏花。 26、血热证: 身热夜甚烦不眠,目红鼻衄发疹斑。

中医内科学及针灸学歌诀-考研用

中医内科学歌诀 1、感冒 感冒四时风邪袭,咳嗽头疼流鼻涕,恶寒发热身不适,解达法由表实立,荆防银翘香薷饮,风寒风热暑湿岐,尚有气虚参苏施,加减葳蕤滋阴虚。 2、咳嗽 咳为肺病气上逆,外感内伤两大纲,风寒三拗止嗽用,热菊燥杏俱有桑,二陈三子法中土,内伤痰热清金方,肝火泻白黛蛤合,肺亏沙参麦冬尝。 3、肺痿 肺痿病属慢虚疴,主症咳吐浊涎沫,痿如草木萎不荣,日炽霜杀叶萎弱,肺中津气失濡养,虚冷较少虚火多,滋阴润肺麦门施,草姜姜草虚寒卓。 4、肺痈 肺叶生疮成脓疡,风热痰火瘀毒伤,咯吐腥臭脓血痰,邪盛正实辨证纲。初期清解银翘良,成痈如金苇茎汤,溃脓加味桔梗施,恢复沙参桔梗匡。 5、哮证 哮证发作痰鸣喘,宿根新邪肺不宣, 邪实正虚辨标本,寒哮寒痰射麻专, 定喘汤方主热哮,缓解固本最相关, 肺脾肾虚有主次,玉屏六君肾气丸. 6、喘证 喘分虚实肺肾关,张口抬肩鼻翼煽,风寒痰郁里热型,麻黄桑白麻石甘,痰浊二陈三子合,肺气郁闭五磨专,生脉补肺肺金虚,肾虚肾气参蛤散。 7、肺胀 肺气胀满多老年,喘咳上气病缠绵,苏子三子六君子,痰浊壅肺应精选。越婢桑白适痰热,痰蒙涤痰安宫丸,平喘补肺金水虚,水泛真武五苓散。 8、肺痨 肺痨正虚瘵虫罹,性属传染慢虚疾,咳嗽咯血形羸弱,潮热盗汗特征具,月华丸治肺阴虚,百合秦艽火旺亟, 保真汤主气阴耗,阴阳补天大造需。 9、痰饮痰饮总括 痰饮确缘水内停,医圣金匮论最精,痰悬溢支宜温化,阴盛阳虚标本明。 痰饮 饮留胃肠名痰饮,苓桂术甘半夏斟,甘遂半夏或己椒,虚实主次应细分。

悬饮 邪犯胸肺柴枳长,若停胸胁十枣良,络气不和香附使,阴虚内热沙麦尝. 溢饮 淫溢肢体溢饮名,发表化饮症能平,小青龙汤加减用,肺脾水气定可清。 支饮 支饮触发为邪实,寒邪伏肺青龙施,苓桂术甘或肾气,缓解脾肾阳虚时。 10、自汗盗汗 古云盗汗多阴虚,自汗阳羸卫外疏, 肺卫不固玉屏风,营卫不和桂枝主,阴阳失调液外泄,互根当究五车书。阴虚火旺归六黄,邪热郁蒸龙胆处。 11、血证 血证病机归热虚,上溢下泄渗肌肤,辨清部位明脏腑,三大治则火血气。 鼻衄 鼻衄热迫肺胃肝,桑菊玉女龙胆煎,归脾汤补气血亏,局部用药效更添。 齿衄 齿衄胃火循经冲,清胃泻心合方攻,肝肾阴亏相火浮,滋水清肝茜根终。 吐血 吐血由胃呕吐出,泻心十灰胃热著,肝火犯胃龙肝泻,气虚血溢归脾主。 咳血 咳血总由肺中来,燥热桑杏汤化裁,肝火泻白黛蛤合,阴虚百合固金筛。 便血 便血肠道湿热致,地榆散或槐角施,若由脾胃虚寒生,黄土汤方温而止。 尿血 尿血实热小蓟饮,虚热知柏地黄斟,脾虚归脾汤堪用,肾虚山药功中肯。 紫斑 紫斑血热妄行伤,犀角地黄汤最良,虚火茜根散增损,气不摄血归脾汤。 12、心悸 心虚胆怯安神志,心血不足归脾施,阴虚火旺补心丹,阳虚不振用桂枝,苓桂术甘水凌心,桃仁红花瘀阻治,惊悸怔忡当细辨,斟酌病情分虚实。“桂枝”即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中医药必背歌诀

四气、五味、六陈、七情、十八反、十九畏、妊娠服药禁忌歌诀 中药性能歌 中药主有几性能?四气五味及归经,还有升降与浮沉,有毒无毒统而称。四气歌 四气寒热与温凉,寒凉属阴温热阳,温热补火助阳气,温里散寒功效彰,寒凉清热并泻火,解毒助阴又抑阳,寒者热之热者寒,治疗大法此为纲。五味歌 五味辛甘苦咸酸,治疗作用不同焉,辛行气血主发散,甘和补中急能缓,苦燥降泄能坚阴,咸能润下且软坚,酸能固涩又收敛,淡渗利水要记全。六陈歌 枳壳陈皮半夏齐,麻黄狼毒及吴萸,六般之药宜陈久,入药方知奏效奇。中药七情歌 相使一药助一药,相须互用功效添,相杀能制它药毒,相畏毒性被制限,相反增毒要记牢,相恶配伍功效减,单行无须它药配,七情配伍奥妙显。十八反歌 本草明言十八反,半蒌贝蔹及攻乌,藻戟遂芫俱战草,诸参辛芍叛藜芦。十九畏歌 硫黄原是火中精,朴硝一见便相争,水银莫与砒霜见,狼毒最怕密陀僧,巴豆性烈最为上,偏与牵牛不顺情,丁香莫与郁金见,牙硝难合荆三棱,川乌草乌不顺犀,人参最怕五灵脂,官桂善能调冷气,若逢石脂便相欺,大凡修合看顺逆,制药配方莫相依。妊娠服药禁忌歌 斑蝥水蛭及虻虫,乌头附子配天雄,野葛水银并巴豆,牛膝薏苡与蜈蚣,三棱芫花代赭麝,大戟蝉蜕黄雌雄,牙硝芒硝牡丹桂,槐花牵牛皂角同,半夏南星及通草,瞿麦干姜桃仁通,

硇砂干漆蟹爪甲,地胆茅根都失中。第二章《中药学.各论》 一、解表药 解表辛散肌表邪,性温散寒凉散热。发散风寒桂麻黄,香薷白芷苏荆防,苍耳辛荑藁本羌,细辛胡荽柽葱姜。发散风热蝉薄荷,牛蒡桑菊蔓荆葛,柴胡升麻淡豆豉,浮萍木贼风热瘥。麻黄发汗治伤寒,风水痹痛与咳喘。桂枝温卫善解肌,温经通脉化水气。紫苏散寒兼理气,风寒气滞两相宜。荆芥辛散肌表邪,感冒痒疹及出血。防风辛散表里风,胜湿疗痹止风痉。羌活祛风寒湿奇,外感头疼上肢痹。白芷通窍止额痛,燥湿止带消痈脓。细辛散寒通鼻窍,诸般寒痛肺饮消。薄荷清利头目咽,散热透疹又疏肝。牛蒡透疹散风热,解毒利咽疗痄腮。桑叶清肺兼平肝,风热燥咳目昏眩。菊花疏散外感热,明目平肝热毒解。柴胡解热又疏肝,升举阳气治下陷。葛根解肌治项强,透疹生津升清阳。二、清热药 性寒清解虚实热,湿热疮毒及气血。清热泻火治气热,膏知寒石枯草决,鸭跖芦根密蒙葙,栀子花粉二竹叶。清热燥湿连柏芩,胆草苦参秦白椿。清热解毒银花翘,野菊公英鱼腥草,青叶板蓝黛贯众,荞麦红藤败酱草,射干豆根穿心莲,白头齿苋地锦草,蚤拳慈姑土茯苓,熊胆漏芦白蔹勃,绿豆鸦蛋四季青,半边地丁蛇舌草。清热凉血生地玄,赤芍牛角紫牡丹。清虚热药地骨皮,银柴胡连青蒿薇。石膏解肌清肺胃,除烦止渴高热退,知母清胃又润肺,滋阴降火虚热退,栀子泻火除烦躁,凉血通淋衄疸瘥,夏枯草清肝散结,消瘿瘰乌珠疼解,黄芩清肺除湿热,解毒凉血又安胎,黄连燥湿清心火,胃火痢疾疮毒瘥,黄柏入肾主下焦,燥湿泻火虚热疗,胆草燥湿泻肝胆,下焦湿热肝火炎,银花解毒散风热,痈肿毒痢卫营邪,连翘解毒散肿结,清心透散营卫邪,

中医书籍推荐书目

中医书籍推荐书目 中医博大精深,中医教材当然很重要,是入门之书,学完教材之后,可以建立一个中医知识的大体框架,然而距离中医临床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中医书籍浩如烟海,还要看很多课外书。现为同学们推荐一些中医书籍。 1、《名老中医之路》,此书很多名医的成长之路值得借鉴,比如说他们是如何成才的,主要学了哪些中医著作。 2、《新编中医入门》董汉良著,金盾出版社。该书主要构建中医基本框架,并对每一部分如内、外、妇、儿等介绍了学习方法、主要内容及其参考书目。书很薄,内容丰富。 3、《中医临床传统流派》黄煌著,相当于中医医学史,可以对古代中医有个大体的认识。 4、《医古文》段逸山著。学中医,古文是障碍之一。 中医书很多,所以看书要精挑细选,先要用尽量少的书尽快建立一个基本框架,然后再广泛涉猎,所以在学校这几年时间很关键,工作之后想看书都可能没时间。 以下我分类列举书目,同学们要在每一个类别中先选其中的一本,看完所有类别,这样才能尽快建立一个框架。 一般而言,1990年是中医的转折点,1990年之后中医转向衰败,所以1990年之后写的中医书,很多都是纸上谈兵,除了几位名

家著作之外,好书不多。 壹、四大基础: 一《中医基础理论》 二、《中医诊断学》 (一)四诊: 1、清代·《医宗金鉴·四诊心法要诀》 2、清代·林之瀚《四诊抉微》 (二)望诊: 1、民国·曹炳章《辨舌指南》 2、清代·汪宏《望诊遵经》 (三)切诊: 1、现代·李士懋《濒湖脉学解索》 2、民国·张山雷《脉学正义》 3、清代·赵文魁《文魁脉学》 4、晋·王叔和《脉经》 (四)辨证: 1、现代·孙其新《谦斋辨证论治学:当代名医秦伯未辨证论治精华》 2、现代·欧阳锜《中医症证病三联诊疗》 2、现代·姚乃礼著《中医症状鉴别诊断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