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自新大陆交响曲)》(第二乐章)

《第九(自新大陆交响曲)》(第二乐章)
《第九(自新大陆交响曲)》(第二乐章)

《第九(自新大陆交响曲)》(第二乐章)教案

一、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学生聆听《第九(自新大陆交响曲)》,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祖国的情感。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学生在聆听、演唱、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变现力、创造力与合作探究能力。

3.知识与技能目标

初步了解交响曲。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

学生聆听《第九(自新大陆交响曲)》,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祖国的情感。

2.难点

初步了解交响曲。

三、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播放歌曲

多媒体播放乐曲《春节序曲》,并提问:乐曲的演奏形式(交响曲)

学生聆听感受歌曲,老师由此引出新课《第九(自新大陆交响曲)》。

(二)初步感知

1.初听:多媒体播放歌曲,提问:歌曲描绘一幅怎样的画面呢?

(仿佛看到了家乡的美丽景色)

2.复听:老师弹唱歌曲,感受歌曲的情绪情感(思念家乡,对家乡的热爱)

3.拓展交响曲:由管弦乐队演奏的多乐章大型音乐作品,一般由四个乐章组成,其中至

少有一个乐章用奏鸣曲式写成,1快板,2慢板,3小步舞曲或诙谐曲,4急板或快板。

(三)深入了解

1.聆听引子部分,提问演奏乐器(管乐)

2.聆听A段,老师弹唱主题a,提问主奏乐器(英国管),感受音乐情绪(忧伤、平静)

播放主题b,提问乐器(弦乐、小提琴),比较和主题a情绪的变化(明朗秀丽,更加欢快活泼)

3.聆听B段,播放主题C,提问主奏乐器(长笛、单簧管),对比音乐情绪的变化(更

加柔和)

播放主题d,对比主奏乐器(单簧管)又加入长笛,情绪更加高涨,再次抒发对家乡的思念与热爱)

4.介绍作曲家:德沃夏克,捷克作曲家,捷克民族乐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主要作品有《b

小调大提琴协奏曲》、歌剧《水仙女》等。

(四)音乐活动

播放歌曲《念故乡》,我国音乐家李叔同根据乐曲主题a填词,学生分组有感情演唱

歌曲《念故乡》。

(五)小结作业

总结本节课所学习的内容,并引导同学们自主发言。师生共同总结本课主旨:认识交响曲,感受了作者热爱家乡、祖国的情感,为家乡国家尽一份自己的力量。

四、板书设计

德沃夏克e小调第九交响曲自新大陆介绍

e小调第九交响曲《自新大陆》-- 德沃夏克, 1892年,M国纽约国家音乐学院聘请德沃夏克出任该院的院长,德沃夏克则应邀赴M。这部《第九交响曲》即是德沃夏克在M国停留的将近三年期间内,大约在1893年五月完成的作品。这部交响乐实际上是作者对于M国所在的“新大陆”所产生的印象的体现,曲中虽然有类似“黑人灵歌”与美洲“印第安民谣”的旋律出现,但德沃夏克并不是原封不动地将这些民谣歌曲作为主题题材,而是在自己的创作乐思中揉进这些民谣的精神而加以表现。将此交响曲命名为“自新大陆”者,正是作曲者德沃夏克本人。(也有的版本译为“新大陆”或“新世界”交响曲) 全曲共分为四个乐章: 第一乐章序奏,慢板,e小调,4/8拍子。此序奏部分颇为宏大,其主题与相继的主部快板部分有极其微妙的关系,担负一种连贯全曲的特殊任务,甚至可称之为全曲精神的中心旋律。乐章的引子部分由弦乐器、定音鼓和管乐器竞相奏出Q烈而热情的节奏,暗Y了M国那种J张、忙碌的快节奏生活(片段1);乐章的主部主题(片段2)贯穿了全曲的四个乐章,其特性与居住于匈牙利和波西米亚境内的马札儿民族固有的民俗音乐具有共通的性质。这一特殊主题靠着巧妙发展,转达了不同于以往音乐世界的“新世界”的消息,具有强烈的震撼效果。德沃夏克当时背井离乡,乡愁蕴积,故而引用了他少年时期耳熟能详的民俗歌曲特质,以遣思乡念国的情怀。乐章中另一段优美的旋律(片段3)透露出浓浓的乡愁,恰是作者这种心情的体现。 第二乐章最缓板,降D大调,4/4拍子,复合三段体。这一乐章是整部交响曲中最为有名的乐章,经常被提出来单独演奏,其浓烈的乡愁之情,恰恰是德沃夏克本人身处他乡时,对祖国无限眷恋之情的体现。整个乐队的木管部分在低音区合奏出充满哀S气氛的几个和弦之后,由英国管独奏出充满奇异美感和神妙情趣的慢板主题,弦乐以简单的和弦作为伴奏(片段4),这就是本乐章的第一主题,此部分被誉为所有交响曲中最为动人的慢板乐章。事实上,也正因为有了这段旋律,这首交响曲才博得全世界人民的由衷喜爱。这充满无限乡愁的美丽旋律,曾被后人填上歌词,而改编成为一首名叫《恋故乡》的歌曲,并在美国广泛流传、家喻户晓。本乐章的第二主题由长笛和双簧管交替奏出,旋律优美绝伦,在忽高忽低的情绪中流露出了一种无言的凄凉(片段5),仍是作者思乡之情的反映。本乐章的第三主题转为明快而活泼的旋律,具有一些捷克民间舞蹈音乐的风格(片段6)。 第三乐章谐谑曲,从“海华沙的婚宴”中的印第安舞蹈中得到启发,舞蹈由快而慢地不停旋转。音乐有两个主题,第一主题轻快而活泼,带有跳跃的情绪(片段7);第二主题清

贝多芬“悲怆”奏鸣曲曲式分析

贝多芬“悲怆”奏鸣曲曲式分析 第一乐章:奏鸣曲式 引子呈示部(11-132) 主部连接部副部连接部结束部 (1-10)(11-27)(28-50)(51-88)(89-113)(113-132)c,降E,c c,V/c c,V/降e 降e,降A,降e 降e 降E,c,V/g 连接部分展开部(137-194) (133-136) g,V/e 引入部分中心部分返回部分 引子材料(137-148)(149-167)(167-194) e,G,g g,C,V/C C,c 主部材料 再现部(195-294) 主部连接部副部连接部结束部 (195-202)(203-220)(221-252)(253-277)(227-294) c f f,DD/f 向c小调过渡 c,DDVII7/c 尾声(295-310) 第一尾声第二尾声 (295-298)(299-310) c————————— 引子材料主部材料 第一乐章,c小调,极缓板,转辉煌的快板,宏伟的奏鸣曲式。开头是一段相当长的充满悲怆情绪的极缓板,后转为快板,依旧悲怆的旋律中透露出一丝坚定。重板的引子充满古希腊式的悲剧气氛,雄辩的语调具有巨人的气概,绝无儿女情长似的缠绵悱恻,对命运的激愤之情和身处绝境却刚毅不屈的气度使听者热血沸腾。 第二乐章:回旋曲式 回旋曲式 主部插部I 主部插部II 主部尾声 (1-16)(16-28)(29-36)(37-50)(51-66)(66-73)降A f 降A 降a,E 降A 降A

第二乐章如歌似的慢板,降A大调,2/4拍子。本乐章是极为优雅的慢板音乐,馨而虔敬,如同抒情的无词歌曲。本乐章的主题是人们非常熟悉的一段旋律,它曾被现代轻音乐队改编为轻音乐曲,成为通俗音乐中的精品。 第三乐章:回旋奏鸣曲式 回旋奏鸣曲式 第三乐章,快板,c小调,2/2拍子,回旋奏鸣曲式。乐章主题与第一乐章主题动机有相通之处,优美的旋律中带有欠稳定的游移情绪,似乎处于一种徘徊不定的心态之中。一开头便是如雨珠倾泻而下的连奏,主部主题洋溢着青春的明快和不可抑制的生命活力,而在欢笑的背后,是微微的不安和骚动。大调的副部主题虽然明朗,却也以急速的运动暗示着心态的不稳定。插部以一种宣言式的坚定语调表达了真正坚强稳定的意志。这个乐章的好几个段落都有贝多芬惯用的“签名式”结尾,让人领略到作曲家的自信和潇洒。

六年级音乐上册第一单元《自新大陆第二乐章》教案新人教版(最新版)

自新大陆第二乐章 [教学目标] 1、感受体验“自新大陆”交响曲第二乐章的主题音乐,使学生对欧洲交响乐产生兴趣,喜欢聆听德沃夏克的交响作品,愿意探索与其相关的音乐文化知识;认识英国管,能辨听音色。 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多种参与形式,带领学生用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来解决教学中的重难点;初步了解音乐作品的结构及内容,提高学生感受、鉴赏音乐作品的能力以及想像力。 3、通过欣赏“自新大陆”交响曲、演唱《念故乡》,感受音乐作品浓郁的思乡之情,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故乡的情感;能对思念、热爱故乡的艺术作品产生兴趣。 [教学过程] 一、铺垫导学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听音乐吗?能听懂音乐吗?音乐是一种心灵的语言,不同的音色、不同的旋律、不同的演奏(演唱)技巧、不同的艺术处理等,能够传递出不同的内容,为我们留下不同的感受和记忆。今天,这节欣赏课的音乐作品将为我们讲述些什么呢?让我们用心来聆听、感悟。 1、连连看:请同学们辨别几个片段的主奏乐器是什么? 设计意图:开门见山“以听为主”,通过“辨别音色、模仿演奏姿势、探究、联想”等环节的设计,让学生熟识“自新大陆”第二乐章的两个主题及各乐器组的经典片段,为后面大段欣赏做铺垫;通过有目的、有梯度的加深学生对乐曲旋律的印象,帮助大篇幅的音乐作品“瘦身”,让学生感到亲切易接受,为交流对作品的感悟提供了充分的感知基础。 教学建议:每段音乐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考虑聆听的次数。 (1)铜管组关于第一主题的片段。 师:铜管乐器的音色是怎样的?(大气、深远、恢宏……)铜管乐器属于西洋乐器还是民族乐器?你还认识铜管组的哪些乐器?再听,大家可以自由地跟随视频模仿演奏。 (2)木管类的第二主题片段。 师:请你用一种线条来描述音乐,同学们会选择什么?为什么?音乐的什么特点给出了怎样的感觉?(旋律线的发展走向、情绪、气氛)是怎样的情绪或气氛?(激动、跳跃……)音乐中有哪些木管乐器在演奏?同学们可以任选其一进行模仿。 (3)弦乐类第一主题片段。

牛顿第二定律

牛顿第二定律 导读:本文是关于牛顿第二定律,希望能帮助到您!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通过演示实验认识加速度与质量和和合外力的定量关系; (2)会用准确的文字叙述牛顿第二定律并掌握其数学表达式; (3)通过加速度与质量和和合外力的定量关系,深刻理解力是产生加速度的原因这一规律; (4)认识加速度方向与合外力方向间的矢量关系,认识加速度与和外力间的瞬时对应关系; (5)能初步运用运动学和牛顿第二定律的知识解决有关动力学问题. 能力目标 通过演示实验及数据处理,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通过实际问题的处理,培养良好的书面表达能力.情感目标 培养认真的科学态度,严谨、有序的思维习惯.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1、通过演示实验,利用控制变量的方法研究力、质量和加速度三者间的关系:在质量不变的前题下,讨论力和加速度的关系;

在力不变的前题下,讨论质量和加速度的关系. 2、利用实验结论总结出牛顿第二定律:规定了合适的力的单位后,牛顿第二定律的表达式从比例式变为等式. 3、进一步讨论牛顿第二定律的确切含义:公式中的表示的是物体所受的合外力,而不是其中某一个或某几个力;公式中的和均为矢量,且二者方向始终相同,所以牛顿第二定律具有矢量性;物体在某时刻的加速度由合外力决定,加速度将随着合外力的变化而变化,这就是牛顿第二定律的瞬时性. 教法建议 1、要确保做好演示实验,在实验中要注意交代清楚两件事:只有在砝码质量远远小于小车质量的前题下,小车所受的拉力才近似地认为等于砝码的重力(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决定是否证明);实验中使用了替代法,即通过比较小车的位移来反映小车加速度的大小. 2、通过典型例题让学生理解牛顿第二定律的确切含义. 3、让学生利用学过的重力加速度和牛顿第二定律,让学生重新认识出中所给公式.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重点:牛顿第二定律 教学难点:对牛顿第二定律的理解 示例: 一、加速度、力和质量的关系 介绍研究方法(控制变量法):先研究在质量不变的前题下,

伟大的旋律——聆听德沃夏克《自新大陆》有感(原创)

伟大的旋律——聆听德沃夏克《自新大陆》有感(原创) 夜已经深了,收音机忽然传出德沃夏克的《自新大陆》,室友们立刻停止了卧谈,静静地聆听着这迷人的乐曲,没人发出一丝儿声响,连呼吸都很轻微。夜幕笼罩下校园,万籁俱寂,一切都在沉睡之中,独有这间陋室,回响着大师的旋律。 那是20多年以前的事了。那一夜,仿佛大师悄然走来,他离我们是如此的近。乐声在空中流淌,小小陋室弥漫着庄严而肃穆的气氛,听者以敬畏之心,触摸大师的脉搏,倾听大师的诉说,与大师的心脏一起跳动。这旋律引起我们对故乡和亲人的深切思念,一切的一切,都在脑海中消失,除了《自新大陆》,除了德沃夏克。一直到曲终,没有人说一句话,似乎任何响动都会破坏这种氛围。听完全曲,我们带着对家乡和亲人无尽的思念进入梦乡。 《自新大陆》这部伟大的艺术杰作是捷克作曲家德沃夏克一生中最重要的作品,也是世界音乐史上颇负盛名的一部作品,自1893年诞生以来的一百余年间,作品流传到世界各地,被无数乐团演奏过,深受各国人民的喜爱,成为百年经典,全人类共同的财富。 捷克音乐具有优秀的传统,德沃夏克自小就受到本民族音乐的熏陶,他的音乐来源于波希米亚,人们形容舒伯特乐曲的“天真、忧伤、甜美、真诚”等词,也适用于德沃夏克,他被称为“波希米亚的舒伯特”。 德沃夏克出生于1841年,因家境不太好,从小就自食其力,一边做帮工一边学琴,表现出极高的音乐天赋。16岁那年,他征得父亲同意,进入布拉格风琴学校,开始接受系统的音乐教育。1892年,德沃夏克应邀出任纽约国立音乐学院院长,次年创作了享誉全球的传世杰作《自新大陆》(《e小调第九交响曲》)。他在美国旅居三年,因无法忍受思乡之苦而辞职回国。1904年5月1日,一个春光明媚的早晨,这位伟大的音乐家因脑溢血溘然长逝,捷克为他举行了隆重的国葬。 《自新大陆》吸收了不少黑人音乐和印第安土著音乐的元素,意在用甜美的旋律将新大陆介绍给祖国的人民,同时在蕴含着波希米亚特色的旋律中表现出自己深厚的乡愁。 全曲分四个乐章,人们最喜欢最熟悉的是第二乐章,这是整部交响曲中最重要也最优美抒情的乐章,经常被提出来单独演奏,我们常常听到的就是这一乐章,其浓烈的乡愁,正是德沃夏克本人身处他乡时,对祖国无限眷恋之情的体现。 这一乐章的旋律十分简单,前四个小节是: 稍微懂一点简谱的人,都能哼唱。这样的乐句,是不是有点像“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或者像“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悲怆第三乐章音乐分析及演奏提示

悲怆第三乐章音乐分析 及演奏提示 Document number:NOCG-YUNOO-BUYTT-UU986-1986UT

《悲怆》第三乐章音乐分析与演奏提示 龚易男 摘要:本文对贝多芬创作的钢琴奏鸣曲《悲怆》第三乐章进行音乐分析,从而揭示出音乐的英雄人格和抗争精神,并对钢琴演奏提供一些有益的思路。 关键词:《悲怆》第三乐章;钢琴作品;演奏提示 贝多芬作为举世闻名的德国音乐家,其生平成就无须赘述。钢琴奏鸣曲《悲怆》作于1798—1799年间,此时他已经开始饱受耳聋的折磨。标题虽为“悲怆”而音乐更多表现对不幸的“隐忍”,对命运的“抗争”。 《悲怆》第三乐章为回旋奏鸣曲式,快4/4拍,c小调。音乐性格是对现实的超越和升华,对理想的执着和坚定;具有坚定的意志和富于展开的成份,结构干净利落而又极富张力。。它是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第一次利用回旋曲式特点加强奏鸣曲的戏剧性。作品交替运用了大量的连线与跳音,音乐演奏方面总的要求需要富有乐句感,要灵活运用手腕动作来结束乐句及表现各种演奏效果。 一、呈示部: 呈示部为1-17小节,主部主题极为明确地概括了第一、二乐章的某些动机和主题。音量p体现出克制和含蓄,速度可用极快的快板。演奏要强调主旋律线条,装饰音演奏要轻巧。 [1-2]第一乐句,弱起,从第一乐章的副主题扩充而成。以连续的附点音符解决到主音带来“隐忍”的情绪。右手演奏要突出附点的效果,左手演奏分解和弦要均匀。

[3-4]第二乐句,音符密度加大并以三次重复加强属音结尾。右手装饰音可以与之后的四个音形成一个整体类似回音的效果。左手出现三组三度音程是为了增加和声效果,演奏上不能突兀而要与整个乐句一致。 [5-8]第三乐句,主题的陈述被拉宽并用K46-G-T完全终止式来结束。演奏时要用弱起接装饰音造成一拍比一拍紧的积极情绪,音色也可以演奏得明亮些。 [9-12]重复第三乐句,不再使用装饰音而改为重复八度,音乐更加坚定。左手演奏音域扩充的分解和弦情感要更丰满。 [13-17]新材料乐句从阻碍终止到完全终止巩固了调性。旋律的坚强要表现出来,切分音要特别强调。tr与装饰音可以合并为一个回音。16小节的渐强(cresc.)到f是抗争情绪的第一次爆发,力度要跟上。 二、第一插部: 第一插部为18-61小节,使用了若干个主题动机,在c小调的属七和弦上结束。插部是大的扩充和丰富,演奏时要注意音量p仍然是克制的,但sf与cresc.的使用更为频繁,表现出音乐性格的“抗争”因素。 [18-24]连接部,两个全音符和弦的演奏应该丰满、柔和、持续音般的。要灵活运用手腕轻巧连贯的演奏19-20、23-24小节分解和弦变体。左手第20、24小节重复三次的音程也要轻巧。 [25-32]副主题,转调为明朗的bE大调,温柔的(dolce)音乐纯朴而明亮。28-29小节右手加入一点复调因素,全音符bB音的演奏要明晰。演奏31小节要强调cresc.及连续切分。

音乐作品欣赏——《新大陆交响乐》赏析

《新大陆交响乐》赏析 《新大陆交响乐》赏析 内容摘要:十九世纪美国著名诗人朗费罗(1807—1882),在1855年写成美洲第一部歌颂印第安民族的史诗《海华沙之歌》。诗中新大陆,即指西半球陆地。如果说, 《海华沙之歌》是嵌在美洲本土上的一颗艺术明珠;那么,遥在欧洲大陆,在波 希米亚山川沃土中,也生出一株与海华沙相关的音乐之花—一《新大陆交响曲》。 这是一位异邦作家初到美洲的感受的结晶。 这部交响曲的作者,捷克作曲家德沃夏克在1892#应琴妮·瑟勃夫人之邀赴美任纽约音乐学院院长。侨居三年中,作曲家对美国各民族的历史和音乐文化 作了研究,并在1893年完成了《e小调第九交响曲》。1893年12月15日,交响 曲在纽约首演。作曲家接受琴妮·瑟勃夫人建议,加上“新大陆”标题。 关键词:新大陆交响乐德沃夏克

一写作背景——伟大的捷克作曲家德沃夏克所留下的九部交响曲,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作品,也是十九世纪民族乐派交响曲的代表作,在整个音乐史上也是不容忽视的杰作。 我们知道,德沃夏克这样一位平民音乐家,自始至终保持着他那颗平常的、与民亲近的心境。他的音乐天才就在于汲取民间音乐的精髓,无论这种精髓是来自捷克、茨冈、莫拉维亚还是波兰。当他亲临其境,在“新大陆”体验美洲音乐的时候,他的这种激情仍然喷发而出:自然、持续、流畅而意犹未尽。另一方面,德沃夏克对美洲黑人音乐之所以兴趣盎然,其中的缘由想必是他那种无处不在的浓浓的乡愁:强烈而痛苦的乡愁。我们可以想象得到,当时德沃夏克的故乡被德国人贬损为低劣民族而肆意践踏,当他看到美洲黑人和印第安人同样面临着被人蹂躏、任人宰割的命运的时候,那种同病相怜的感触该是一种什么样的苦楚! 德沃夏克内心可能不止一次地发问:难拿到“斯莱夫(SLAVE)”一词真的源自“奴隶(ESCLAVE)”相同的民族精神,强烈感情交流,诞生了一部伟大的作品 这部《新大陆交响曲》即是德沃夏克在美国停留的将近三年期间内,大约在1893年五月完成的作品。这部交响乐实际上是作者对于美国所在的“新大陆”所产生的印象的体现,曲中虽然有类似“黑人灵歌”与美洲“印第安民谣”的旋律出现,但德沃夏克并不是原封不动地将这些民谣歌曲作为主题题材,而是在自己的创作乐思中揉进这些民谣的精神而加以表现。将此交响曲命名为“自新大陆”者,正是作曲者德沃夏克本人。(也有的版本译为“新大陆”或“新世界”交响曲)。 《新大陆交响曲》的动人音符中还浸透着一个捷克人发自新大陆的思乡怀亲之情。这是深蕴于作曲家对美国新鲜感受中的深刻内涵,是贯穿在交响曲中的民族之魂。因此,德沃夏克的这部交响曲才以更加雄浑的情感之弦,与各国听众产生强烈的共鸣与反响。自1893年在纽约首演以来,人们都说,《新大陆交响曲》“也许没有一个乐队没有演奏过它,也没有一个指挥设有指挥过它”。 二全曲赏析指南——全曲共分为四个乐章:、 第一乐章序奏,慢板,e小调,4/8拍子。此序奏部分颇为宏大,其主题与相继的主部快板部分有极其微妙的关系,担负一种连贯全曲的特殊任务,甚至可称之为全曲精神的中心旋律。乐章的引子部分由弦乐器、定音鼓和管乐器竞相奏出强烈而热情的节奏,暗喻了美国那种紧张、忙碌的快节奏生活;乐章的主部主题贯穿了全曲的四个乐章,其特性与 居住于匈牙利和波西米亚境内的马札儿民族固有的民俗音乐具有共通的性质。这一特殊主题靠着巧妙发展,转达了不同于以往音乐世界的“新世界”的消息,具有强烈的震撼效果。德沃夏克当时背井离乡,乡愁蕴积,故而引用了他少年时期耳熟能详的民俗歌曲特质,以遣思乡念国的情怀。乐章中另一段优美的旋律透露出浓浓的乡愁,恰是作者这种心情的体现。 第二乐章最缓板,降D大调,4/4拍子,复合三段体。这一乐章是整部交响曲中最为有名的乐章,经常被提出来单独演奏,其浓烈的乡愁之情,恰恰是德沃夏克本人身处他乡时,对祖国无限眷恋之情的体现。整个乐队的木管部分在低音区合奏出充满哀伤气氛的几个和弦之后,由英国管独奏出充满奇异美感和神妙情趣的慢板主题,弦乐以简单的和弦作为伴奏,这就是本乐章的第一主题,此部分被誉为所有交响曲中最为动人的慢板乐章。事实上,也正因为有了这段旋律,这首交响曲才博得全世界人民的由衷喜爱。这充满无限乡愁的美丽旋律,曾被后人填上歌词,而改编成为一首名叫《恋故乡》的歌曲,并在美国广 泛流传、家喻户晓。本乐章的第二主题由长笛和双簧管交替奏出,旋律优美绝伦,在忽高忽低的情绪中流露出了一种无言的凄凉,仍是作者思乡之情的反映。本乐章的第三主题转为明快而活泼的旋律,具有一些捷克民间舞蹈音乐的风格。 第三乐章谐谑曲,从“海华沙的婚宴”中的印第安舞蹈中得到启发,舞蹈由快而慢地不停旋转。音乐有两个主题,第一主题轻快而活泼,带有跳跃的情绪;第二主题清丽、明快,富有五声音阶特色;两个主题彼此应和、模仿。乐章的中间部分主题悠长而婉转,是

冲量 动量定理教学反思

《冲量动量定理》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教科版高中物理选修3-5中第一章内容。本章引入动量这个新概念并结合牛顿第二定律推导出《动量定理》。《动量定理》侧重于力在时间上的累积效果,为解决力学问题开辟了新的途径,尤其是打击和碰撞的问题。这一章可视为牛顿力学的进一步展开,为力学的重点章。 首先是对本节课重点、难点进行分析: 1、动量定理是由牛顿第二定律导出的,学生对于这个推导过程是没有什么困难的.但是,有两点学生不容易理解:第一,动量定理与牛顿第二定律的区别何在?第二,有了牛顿第二定律为什么还要动量定理?应该使学生明确,牛顿第二定律表示的是力的瞬时作用效果,而由它所导出的动量定理是力的持续作用的效果,在推导过程中出现的F和t融为一体,这就是冲量。恒力作用有冲量,变力作用也有冲量。只要物体受到的冲量相同,而无论力大还是力小,其动量变化就一定相同。这样,即使在作用力比较复杂的情况下,牛顿第二定律难以应用时,动量定理却完全可以应用。 2、动量定理和现实生活的联系比较紧密,在教学中应多举一些学生熟悉的例子,让学生应用动量定理做出定性的解释。 对于本节课的优点剖析: 1、将一些重要推导过程写在黑板上让学生能够时刻看到动量定理的理论推导部分,不仅能突出重点,而且方便学生最后做课堂总结,学生自己动手推导动量定理的过程,加深对这部分学习的认识。 2、能在课堂上动手做的实验,就不用视频或仿真实验。这样才能让学生更信服实验现象的真实性,更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尤其是能够通过实验演示变力作用下的动量定理,让学生更加信服。 3、加强理论与实践的联系。科学从生活中来,又到生活中去。 本节课可以改进之处: 1、动量定理和现实生活的联系比较紧密,虽然本节课在教学中给同学解释了一些视频图片现象,但是课堂时间关系在让学生应用动量定理做出定性的解释时可以给学生更多的时间进行思考及消化,整节课内容充实,节奏快,与学生互动可以再充分一些。 2、实验中小桶的摆动造成实验结果误差比预计的要大一些,这一点应避免。 1

自新大陆赏析

一写作背景——伟大的捷克作曲家德沃夏克所留下的九部交响曲,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作品,也是十九世纪民族乐派交响曲的代表作,在整个音乐史上也是不容忽视的杰作。我们知道,德沃夏克这样一位平民音乐家,自始至终保持着他那颗平常的、与民亲近的心境。他的音乐天才就在于汲取民间音乐的精髓,无论这种精髓是来自捷克、茨冈、莫拉维亚还是波兰。当他亲临其境,在“新大陆”体验美洲音乐的时候,他的这种激情仍然喷发而出:自然、持续、流畅而意犹未尽。另一方面,德沃夏克对美洲黑人音乐之所以兴趣盎然,其中的缘由想必是他那种无处不在的浓浓的乡愁:强烈而痛苦的乡愁。我们可以想象得到,当时德沃夏克的故乡被德国人贬损为低劣民族而肆意践踏,当他看到美洲黑人和印第安人同样面临着被人蹂躏、任人宰割的命运的时候,那种同病相怜的感触该是一种什么样的苦楚! 德沃夏克内心可能不止一次地发问:难拿到“斯莱夫(SLAVE)”一词真的源自“奴隶(ESCLAVE)”相同的民族精神,强烈感情交流,诞生了一部伟大的作品这部《新大陆交响曲》即是德沃夏克在美国停留的将近三年期间内,大约在1893年五月完成的作品。这部交响乐实际上是作者对于美国所在的“新大陆”所产生的印象的体现,曲中虽然有类似“黑人灵歌”与美洲“印第安民谣”的旋律出现,但德沃夏克并不是原封不动地将这些民谣歌曲作为主题题材,而是在自己的创作乐思中揉进这些民谣的精神而加以表现。将此交响曲命名为“自新大陆”者,正是作曲者德沃夏克本人。(也有的版本译为“新大陆”或“新世界”交响曲)。《新大陆交响曲》的动人音符中还浸透着一个捷克人发自新大陆的思乡怀亲之情。这是深蕴于作曲家对美国新鲜感受中的深刻内涵,是贯穿在交响曲中的民族之魂。因此,德沃夏克的这部交响曲才以更加雄浑的情感之弦,与各国听众产生强烈的共鸣与反响。自1893年在纽约首演以来,人们都说,《新大陆交响曲》“也许没有一个乐队没有演奏过它,也没有一个指挥设有指挥过它”。二全曲赏析指南——全曲共分为四个乐章:、第一乐章序奏,慢板,e小调,4/8拍子。此序奏部分颇为宏大,其主题与相继的主部快板部分有极其微妙的关系,担负一种连贯全曲的特殊任务,甚至可称之为全曲精神的中心旋律。乐章的引子部分由弦乐器、定音鼓和管乐器竞相奏出强烈而热情的节奏,暗喻了美国那种紧张、忙碌的快节奏生活;乐章的主部主题贯穿了全曲的四个乐章,其特性与居住于匈牙利和波西米亚境内的马札儿民族固有的民俗音乐具有共通的性质。这一特殊主题靠着巧妙发展,转达了不同于以往音乐世界的“新世界”的消息,具有强烈的震撼效果。德沃夏克当时背井离乡,乡愁蕴积,故而引用了他少年时期耳熟能详的民俗歌曲特质,以遣思乡念国的情怀。乐章中另一段优美的旋律透露出浓浓的乡愁,恰是作者这种心情的体现。第二乐章最缓板,降D大调,4/4拍子,复合三段体。这一乐章是整部交响曲中最为有名的乐章,经常被提出来单独演奏,其浓烈的乡愁之情,恰恰是德沃夏克本人身处他乡时,对祖国无限眷恋之情的体现。整个乐队的木管部分在低音区合奏出充满哀伤气氛的几个和弦之后,由英国管独奏出充满奇异美感和神妙情趣的慢板主题,弦乐以简单的和弦作为伴奏,这就是本乐章的第一主题,此部分被誉为所有交响曲中最为动人的慢板乐章。事实上,也正因为有了这段旋律,这首交响曲才博得全世界人民的由衷喜爱。这充满无限乡愁的美丽旋律,曾被后人填上歌词,而改编成为一首名叫《恋故乡》的歌曲,并在美国广泛流传、家喻户晓。本乐章的第二主题由长笛和双簧管交替奏出,旋律优美绝伦,在忽高忽低的情绪中流露出了一种无言的凄凉,仍是作者思乡之情的反映。本乐章的第三主题转为明快而活泼的旋律,具有一些捷克民间舞蹈音乐的风格。第三乐章谐谑曲,从“海华沙的婚宴”中的印第安舞蹈中得到启发,舞蹈由快而慢地不停旋转。音乐有两个主题,第一主题轻快而活泼,带有跳跃的情绪;第二主题清丽、明快,富有五声音阶特色;两个主题彼此应和、模仿。乐章的中间部分主题悠长而婉转,是典型的捷克民间音乐风格。第四乐章快板,奏鸣曲式。气势宏大而雄伟,这个总结性的乐章将前面乐章的主要主题一一再现,同时孕育出新的主题,彼此交织成一股感情的洪流,抒发了作者想象中和家人聚首时的欢乐情景。乐章的主部主题

悲怆第三乐章音乐分析及演奏提示

《悲怆》第三乐章音乐分析与演奏提示 龚易男 摘要:本文对贝多芬创作的钢琴奏鸣曲《悲怆》第三乐章进行音乐分析,从而揭示出音乐的英雄人格和抗争精神,并对钢琴演奏提供一些有益的思路。 关键词:《悲怆》第三乐章;钢琴作品;演奏提示 贝多芬作为举世闻名的德国音乐家,其生平成就无须赘述。钢琴奏鸣曲《悲怆》作于1798—1799年间,此时他已经开始饱受耳聋的折磨。标题虽为“悲怆”而音乐更多表现对不幸的“隐忍”,对命运的“抗争”。 《悲怆》第三乐章为回旋奏鸣曲式,快4/4拍,c小调。音乐性格是对现实的超越和升华,对理想的执着和坚定;具有坚定的意志和富于展开的成份,结构干净利落而又极富张力。。它是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第一次利用回旋曲式特点加强奏鸣曲的戏剧性。作品交替运用了大量的连线与跳音,音乐演奏方面总的要求需要富有乐句感,要灵活运用手腕动作来结束乐句及表现各种演奏效果。 一、呈示部: 呈示部为1-17小节,主部主题极为明确地概括了第一、二乐章的某些动机和主题。音量p体现出克制和含蓄,速度可用极快的快板。演奏要强调主旋律线条,装饰音演奏要轻巧。 [1-2]第一乐句,弱起,从第一乐章的副主题扩充而成。以连续的附点音符解决到主音带来“隐忍”的情绪。右手演奏要突出附点的效果,左手演奏分解和弦要均匀。 [3-4]第二乐句,音符密度加大并以三次重复加强属音结尾。右手装饰音可以与之后的四个音形成一个整体类似回音的效果。左手出现三组三度音程是为了增加和声效果,演奏上不能突兀而要与整个乐句一致。 [5-8]第三乐句,主题的陈述被拉宽并用K46-G-T完全终止式来结束。演奏时要用弱起接装饰音造成一拍比一拍紧的积极情绪,音色也可以演奏得明亮些。 [9-12]重复第三乐句,不再使用装饰音而改为重复八度,音乐更加坚定。左手演奏音域扩充的分解和弦情感要更丰满。 [13-17]新材料乐句从阻碍终止到完全终止巩固了调性。旋律的坚强要表现出来,切分音要特别强调。tr 与装饰音可以合并为一个回音。16小节的渐强(cresc.)到f是抗争情绪的第一次爆发,力度要跟上。 二、第一插部: 第一插部为18-61小节,使用了若干个主题动机,在c小调的属七和弦上结束。插部是大的扩充和丰富,演奏时要注意音量p仍然是克制的,但sf与cresc.的使用更为频繁,表现出音乐性格的“抗争”因素。 [18-24]连接部,两个全音符和弦的演奏应该丰满、柔和、持续音般的。要灵活运用手腕轻巧连贯的演奏19-20、23-24小节分解和弦变体。左手第20、24小节重复三次的音程也要轻巧。 [25-32]副主题,转调为明朗的bE大调,温柔的(dolce)音乐纯朴而明亮。28-29小节右手加入一点复调因素,全音符bB音的演奏要明晰。演奏31小节要强调cresc.及连续切分。 [33-36]补充段,开放于4个小节的半终止。与副主题的温柔相对比,音乐性格变得强硬。回音和连续音阶下行要演奏出风一般的感觉。 [37-43]第1结束主题。是副主题的补充,演奏要延续之前的风格。 [44-50]第2结束主题。加连线的顿音造成一种十分安静的印象。半终止结尾做出强音(sf)和渐强(cresc.)使得音乐又产生抗争性。 [51-61]第3结束主题。其主题材料与第1结束主题相同。左右手轮奏加强了音乐的流动性,给人一气呵成之感。左手50-51小节的bA音到G音应该用滑奏来保持线条的连续。54-55小节右手低八度而左手底了两个八度使得音区对比进一步扩大加强了音乐的抗争力量。56-61小节转回c小调,抗争情绪在一浪高过一浪的急速下行音阶中又一次爆发,力度和紧张感达到新的高度。 三、第一再现部: 62-78小节是呈示部的完全再现,随后转入幽静而柔和的第二插部主题。演奏时注意控制好音量来跟前后段落产生对比。 四、第二插部:

《第九(自新大陆)交响曲(第二乐章)》教案1

《第九(自新大陆)交响曲(第二乐章)》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第九交响曲第二乐章的基本情调和结构体式,学唱其音乐主题。 2、了解曲目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了解第九交响曲第二乐章的基本情调和结构体式,了解命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作者简介 第九交响曲是民族乐派交响曲的代表作,在整个音乐史上也是不容忽视的杰作。由于德沃夏克的交响曲深受古典乐派的影响,所以他的作品结构坚实、牢 固。另外,由于他具有天生的旋律才能和丰富、敏锐的旋律感,因 而他的作品充分发挥了旋律的魅力,而不像传统的古典交响乐那样 单纯地发挥技法。这就是德沃夏克交响曲的特殊之处。德沃夏 克的管弦乐法,并不反映当时的潮流,虽然没有华丽绚烂的色 彩,却显得十分朴实可爱。正是因为如此,他的管弦乐法遭到 当时某些乐评家的误解。实际上,德沃夏克的交响曲不但能充 分地发挥各种乐器的特性,而且在乐器的组合运用方面,更具有无穷的妙味。 二、乐曲分析 广板,降D大调,4/4拍子,复合三段体。这一乐章是整部交响曲中最为有名的乐章,经常被提出来单独演奏,其浓烈的乡愁之情,恰恰是德沃夏克本人身处他乡时,对祖国无限眷恋之情的体现。整个乐队的木管部分在低音区合奏出充满哀伤气氛的几个和弦之后,由英国管独奏出充满奇异美感和神妙情趣的慢板主题,弦乐以简单的和弦作为伴奏,这就是本乐章的第一主题,此部分被誉为所有交响曲中最为动人的慢板乐章。事实上,也正因为有了这段旋律,这首交响曲才博得全世界人民的由衷喜爱。这充满无限乡愁的美丽旋律,曾被后人填上歌词,而改编成为一首名叫《恋故乡》的歌曲,并在美国广泛流传。本乐章的第二主题由长笛和双簧管交替奏出,旋律优美绝伦,在忽高忽低的情绪中流露出了一种无言的凄凉,仍是作者思乡之情的反映。本乐章的第三主题转为明快而活泼的旋律,具有一些捷克民间舞蹈音乐的风格。 三、拓展 1、什么是交响曲,交响曲的发展? 2、听赏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 四、课堂小结。

《悲怆第二乐章》演奏分析

《悲怆第二乐章》演奏分析 贝多芬的c小调第8号钢琴奏鸣曲,Op.13,又名《悲怆奏鸣曲》(Sonata Pathétique)。创作于1798~1799年,是贝多芬的早期作品。有人认为该作品时是贝多芬前半生的写照,反映了作曲家内心孤独但又不向命运低头的执着的性格。也有人认为此曲是贝多芬在察觉到自己的耳朵有毛病时忧伤而作。也有人将其与《罗密欧与朱丽叶》相比较,认为这是对青春的咏叹。(相关看法见维基百科)第二乐章的节奏是Adagio cantabile(如歌的柔版),速度大约在35~40 Beat per minute。b A大调,2/4拍子,总体来说比较轻柔而从容,像是在叹息,在力度上较弱,在速度上较慢。1-8小节是一乐句,以弱而进入。9-16节是乐句,与之前相似,前16小节是主要主题,奠定了全曲的感情基调,接受悲伤的现实而叹息,色彩暗淡,很平静。 17小节开始是第一个插部,稍强一些,反映了作者的情感上起了波澜,一些高音和强音体现了作者的挣扎、不甘心。17~23小节是乐句,旋律跨度较大,之后24~28小节这一乐句又回到中低音,却暗流涌动,然后向主题过渡,复归平静。在此段可以增强力度上的变化,以体现作者的情感波动。 29~36小节是主题的原调再现,复归平静,淡淡的忧伤。 37~50小节是第二个插部(中段主题),力度比较强烈一些,左右手交替呈示旋律。37~44小节是一乐句,音域跨度大,尤其是42、43两个小节,很强烈、突出地表现了作者的不屈意志和抗争精神,力度上的对比更大,比第一个插部更加紧张,情感不只是波动了,而是在沉默与压抑中爆发。我不禁想起《琵琶行》里的一句话:铁骑突出刀枪鸣。很有火药味。45~50是一句,比前几小节稍弱,但也是强的,再次向主题靠拢。 51小节开始,进入主题的原调复现,复归平静,淡淡忧伤,可以比之前的主题部分稍强一些。织体也由从前的二等分变成了三连音节奏。其实这个节奏在第二插部中已经出现了,作了铺垫。51~58小节、59~66小节分别是乐句,哀伤,前后呼应,首尾相照。67~73小节是最后一个乐句,在乐章的尾声,可以强调一些力度上的对比变化,由强及弱,有收束感,最后平静地结束。

交响曲《自新大陆》第四乐章音乐主题 教案

交响曲《自新大陆》第四乐章音乐主题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了解捷克作曲家德沃夏克;了解《自新大陆交响曲》,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 2、能够为《“自新大陆”第四乐章》第一主题试着填写歌词。 教学重点: 通过欣赏,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 教学难点: 通过听、唱、奏、分析等多种形式的参与,提高学生感受、鉴赏音乐作品的能力,培养学生的音乐想象力。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播放歌曲《念故乡》片段,提问: 以前听过这首歌吗?由谁作曲?是哪一部著名的交响曲的主题? 二、欣赏《“自新大陆”第四乐章》 1、介绍德沃夏克 德沃夏克是捷克著名钢琴家、作曲家、捷克民族乐派的奠基人之一。他于1841年出生在布拉格附近一个贫寒的家庭中。经过刻苦的努力,他获得了奥地利文化部的奖学金,得以全身心地从事音乐创作。他曾九次访问德国、英国和俄国,并亲自指挥乐队演奏他的作品,备受欢迎。1891年他任布拉格音乐学院院长,并被英国剑桥大学授予名誉博士学位,1892年应邀赴美国任纽约音乐学院院长,1895年回国继原任,1904年去世,捷克政府为他举行了隆重的国葬。他一生写有许多优秀的作品,其代表作有《“自新大陆”交响曲》、歌剧《水仙女》等。他的作品始终贯串了热爱祖国、热爱生活、怀念家乡的深切感情,富有浓郁的斯拉夫民族色彩。 2、介绍《“自新大陆”交响曲》及第四乐章 《“自新大陆”交响曲》是德沃夏克在美国任纽约音乐学院院长时所作。新大陆原指南北美洲大陆,作者在这里指美国。他一踏上美国国土,来到纽约这个新兴的工业城市,脑海里就翻腾着许多新奇、鲜明的印象;他特别关心美国被压迫的黑人和印第安人的生活和命运;他独处异国,十分思念自己的祖国和家乡,百感交集,写下了这部著名的四个乐章的《“自新大陆”交响曲》。

悲怆奏鸣曲(概述及第一乐章赏析)

《悲怆》奏鸣曲 献给卡尔.冯.李斯诺夫斯基亲王 贝多芬作品13 写于1799年《悲怆》是贝多芬早期钢琴奏鸣曲创作的顶峰之作,史科托把这部作品与《罗米欧与朱丽叶》比较,指出两者间存在共通的《青春哀伤感》第23号钢琴奏鸣曲由于前后两个乐章如暴风雨般有万钧一发之势而为出版商命名为热情,而《华尔斯坦》是在贝多芬制作最辉煌阶段的作品,给人以一种辉煌与壮丽的效果,钢琴大师54年在美国录制的这盘唱片,淋漓尽致地表现出作品中动人心强的人生激情。 概述 《悲怆》奏鸣曲是反抗残酷命运与黑暗势力,追求美好理想和幸福人生的雄伟诗篇。全曲充满着斗争的力量和热烈追求的激情。 全曲共分三个乐章: 第一乐章极缓板,转辉煌的快板,c小调。开头是一段相当长的充满悲怆情绪的极缓板,后转为快板,依旧悲怆的旋律中透露出一丝坚定。 第二乐章如歌似的慢板,降A大调,2/4拍子。本乐章是极为优雅的慢板音乐,也是充满祈祷的一首抒情性歌曲。本乐章的主题是人们非常熟悉的一段旋律,它曾被现代轻音乐队改编为轻音乐曲,成为通俗音乐中的精品。 第三乐章快板,c小调,2/2拍子,回旋曲形式。乐章主题与第一乐章主题动机有相通之处,优美的旋律中带有欠稳定的游移情绪,似乎处于一种徘徊不定的心态之中。 第一乐章 第一乐章是奏鸣曲式。悲壮的慢板引子揭开了全曲的序幕。 第一小节严峻阴森的和弦象征着残酷命运的威胁,级进上行附点音符的哀求音调与之形成强烈的对比,这两种因素的矛盾冲突,奠定了引子发展的基调。这个戏剧性动机是整个引子发展的核心; 接着,阴暗的减七和弦一次次鸣响,痛苦哀求的音调在高4度、高8度处反复模进出现,当曲调上行到高音"降A"时,一串下行的快速音型飘忽而过,使人仿佛听到轻轻的叹息。在引子结束处,从高音倾泻而下的一连串快速半音且蕴积着反抗的情绪,为后面爆发的涛涛怒潮作准备。 呈示部的主部主题,以奋发向上、奔腾不息的音流反映了人们向命运挑战的气势、与黑暗势力搏击的决心:

教学反思与总结

高中的物理是一门很重要的学科,同时高校要求选考物理学科的专业占的比例相对较多固然是个有力条件,但是“物理难学”的印象可能会使不少学生望而却步。下面是由小编整理的高一物理教师教学反思总结,希望对您有用。 高一物理是高中物理学习的基础,但高一物理难学,这是人们的共识,高一物理难,难在梯度大,难在学生能力与高中物理教学要求的差距大。高中物理教师必须认真研究教材和学生,掌握初、高中物理教学的梯度,把握住初、高中物理教学的衔接,才能教好高一物理,使学生较顺利的完成高一物理学习任务。 一、高中与初中物理教学的梯度 1.初、高中物理教材的梯度 初中物理教学是以观察、实验为基础,教材内容多是简单的物理现象和结论,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定义与解释简单粗略,研究的问题大多是单一对象、单一过程、静态的简单问题,易于学生接受;教材编写形式主要是观察与思考、实验与思考、读读想想、想想议议,小实验、小制作、阅读材料与知识小结,学生容易阅读。 高中物理教学则是采用观察实验、抽象思维和数学方法相结合,对物理现象进行模型抽象和数学化描述,要求通过抽象概括、想象假说、逻辑推理来揭示物理现象的本质和变化规律,研究解决的往往是涉及研究对象(可能是几个相关联的对象)多个状态、多个过程、动态的复杂问题,学生接受难度大。高中物理教材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表述严谨简捷,对物理问题的分析推理论述科学、严密,学生阅读难度较大,不宜读懂。 2.初、高中物理思维能力的梯度 初中物理教学以直观教学为主,知识的获得是建立在形象思维的基础之上;而高中,物理知识的获得是建立在抽象思维的基础之上,高中物理教学要求从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在初中,物理规律大部分是由实验直接得出的,在高中,有些规律要经过推理得出,处理问题

2015牛顿第二定律说课稿

《牛顿第二定律》说课稿 各位老师大家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牛顿第二定律》。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目标分析、过程分析和教学反思谈一谈关于本节课的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是人教版物理第四章第3节的内容。本节在分析上节课实验的基础上,提出了牛顿第二定律的具体内容,定量的回答了物体运动状态的变化率——加速度与它所受的外力的关系,以及加速度与它本身质量的关系,得出了牛顿第二定律的数学表达式。同时本节教材突出了力的单位1N的物理意义,为下一节力学单位制的内容做准备,本节内容在本章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因而成为了运动学的核心,也是学习其它动力学规律的基础。所以本节在本章甚至整个高中物理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基于对教材的这些认识,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我确定了本节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1、牛顿第二定律的内容; 2、牛顿第二定律的表达式; 2、对牛顿第二定律的理解及应用 教学难点:对牛顿第二定律的理解及应用 新的教学理念非常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式学习,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教材,本着面向全体学生的原则,我确定了以下三维目标。 二、【目标分析】 1、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准确表述牛顿第二定律。 (2)知道物体运动的加速度方向与合外力的方向相同。 (3)会利用牛顿第二定律和运动学规律解决简单问题 过程与方法 (1)掌握解题的一般方法。 (2)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以及分析、概括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对牛顿第二定律的学习,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踏踏实实的学习态度。 学生在初中就具有了比例关系的数学基础,同时上一节课学生已经通过探究实验得到加速度与作用力成正比、加速度与物体质量成反比的关系,在此基础上会很自然的实现牛顿第二定律的表述这一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的认知反应教师借助创设简单典型的动力学情景,让学生逐步地体会到牛顿第二定律桥梁作用,进而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三、【过程分析】 本节教学的整体设计分四大环节,基本思路是:先提出牛顿第二定律的内容,其次引导学生得理解牛顿第二定律及表达式F=ma,最后通过例题掌握应用牛顿第二定律解题思路。具体设计如下:

交响乐自新大陆》赏析

交响乐《自新大陆》赏析 摘要 德沃夏克是十九世纪捷克最为伟大的作曲家之一,捷克民族乐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他留下的九部交响曲,更是他一生中最为杰出的作品,也是在整个音乐史上占有一席之地的佳作。其中的《自新大陆》更是脍炙人口、享誉世界,本文将就《自新大陆》和作者、创作背景进行分析和介绍。 【关键词】德沃夏克《自新大陆》 引言 尼采说:“当我想以一个词来表达音乐时,我找到了维也纳;当我想以一个词来表达神秘时,我只想到了布拉格。” 雾般的雨丝飘落在伏尔塔瓦河上,打湿了河畔的石阶,也给查理四世的雕像披上了一层迷离的光泽。通向河边的小巷曲折幽长,巷口的酒吧里透出朦胧的灯光,一位老妇蹒跚前行,摇曳的身影在石路上拖得老长。河对岸高处的城堡区,雨雾中的旧王宫和圣维特大教堂如同悬浮在半空中的圣殿,成为夜空中最璀璨的地方,就像一座灯塔指引着人们。在这座城市里,你可以在深巷中听见卡夫卡忧郁的叹息,可以在广场的长椅上感受到昆德拉锐利的目光,可以在“临时剧院”的舞台上瞥见斯美塔那的背影,也可以在整座城市的光下,沉浸在德沃夏克的每一曲交响乐中。多么幸运的,德沃夏克和他的音乐在这里相遇。 德沃夏克的《e小调第九交响曲(自新大陆)》是德沃夏克音乐世界的一个最重要的部分。对这部作品进行研究,将会使我们更加了解这部作品以及德沃夏克的音乐创作历程。人、音乐、城市在此汇聚,交织出了最完美的篇章。 德沃夏克的简单介绍

安东尼·德沃夏克,十九世纪捷克最伟大的音乐家之一,来自于波西米亚之地——布拉格。他出生于一个贫困家庭,青年时期因为音乐天赋突出而被送入音乐学校学习。后来转入斯美塔那组建的“临时剧院”中工作,从此开始了一段美妙的相遇。这段时间里,他接触了大量古典乐派和浪漫乐派的作品,极大地拓宽了他的视野,同时也深受民族独立运动的影响,为他的音乐添上了独特的印记。同时斯美塔那在德沃夏克自己的创作中也给予了他不少的指导,两位大师的相遇必将创造出新的奇迹。之后的三十年中,德沃夏克的创作逐渐成熟,主要作品有《斯拉夫舞曲》、《交响变奏曲》、《捷克组曲》、《D大调第六交响曲》、《G大调第八交响曲》等。同时他也开始担任乐队指挥,为他的音乐事业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1892年,德沃夏克受邀离开布拉格,前往美国纽约国家音乐学院担任院长。 当德沃夏克踏上这块陌生的新大陆时,如同孩子般涌出了无穷的好奇心。欢迎他的有3 00人组成的庞大合唱团和多达80人的管弦乐团,这在当时是很大的规模。德沃夏克在回忆中说道,对主人的热情好客他并不感到意外,倒是纽约港口停泊的大轮船让他印象深刻。德沃夏克的音乐才能之一,就是他能够随时汲取民间音乐的精华,转化为他的音乐灵感。当他初次接触美洲的音乐时,最吸引他的是古老神秘的黑人音乐,原因恐怕也是两者同样的浓浓乡思所引起的共鸣。故乡是德沃夏克一生中最为重要的精神支柱和灵感源泉,第一次离开故土来到遥远的新大陆,这种思念自然而然的逐渐化开。当他看到黑人和印第安人惨遭剥削和压迫时,听到充满了民族旋律的“黑人灵歌”与“印第安民谣”时,思乡之情迸发而出。由此,在1893年5月,他完成了一部注定载入史册的“思乡之曲”——e小调第九交响曲。他将其命名为《自新大陆》(From The New World)。 四年任期结束后,德沃夏克回到了故乡,继续进行创作。他在之后完成了许多交响诗、室内乐、管弦乐、歌剧等作品。1904年5月1日他在家人的陪伴下悄然离世,死因是心衰竭,享寿63岁。在逝世的第四天,捷克为他举行了国葬。 《自新大陆》赏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