氰化物复习题及答案

氰化物复习题及答案
氰化物复习题及答案

氰化物复习题及参考答案(16题)

一、填空题

1、水中氰化物主要来源于工业污染物质,在、、、、、、等工业废水中存在。

答:电镀有机化工选矿炼焦造气化肥

《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第三版,P307

2、水中氢化物有氰化物和氰化物两类。

答:简单络合

《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第三版,P306

3、测定氰化物的水样,采集后,必须立即加固定,一般每升水样加,使样品的pH ,并将样品贮于。在采样品进行测定。

答: NaOH 0.5克NaOH >12 聚乙稀瓶或硬质玻璃瓶中 24小时以内《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第三版,P307

4、测定氰化物的水样,如含有氧化剂(如有效氯),则应在采样时,加入相当量的予以除去。

答:亚硫酸钠溶液

《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第三版,P307

5、测定含氰化物的水样中,含有大量硫化物。采样时应先加入 ,除去硫化物后,再加入氢氧化钠固定。否则,在碱性条件下,干扰测定。

答:碳酸镉或碳酸铅固体粉末氰离子和硫离子作用形成硫氰酸离子

《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第三版,P307

6、异烟酸吡唑酮比色法测定水中氰化物,用1cm比色皿其最低检出浓度为,测定上限为。

答: 0.004mg/L 0.25mg/L

《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第三版,P311

7、吡啶巴比妥酸光度法测定水中氰化物,用1cm比色皿其最低检出浓度为,测定上限为。

答: 0.002mg/L 0.45mg/L

《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第三版,P313

二、选择题(选择正确的答案序号填入)

8、测定水中总氰化物进行予馏时,加入EDTA是为了( )。

(1)保持溶液的酸度;(2)络合氰化物;(3)使大部分络合氰化物离解。答:(3)

《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第三版,P314

9、水样中加磷酸和EDTA,在pH<2的条件下,加热蒸馏,所测定的氰化物是( )。(1)易释放氰化物;(2)总氰化物;(3)游离氰化物。

答:(2)

《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第三版

10、某一含氰废水,若加入酒石酸在pH4的介质中蒸馏,其馏出物为( )

(1)镉氰化物;(2)银氰化物;(3)氰化钾;(4)铜氰化物;(5)银氰化学;

(6)钾氰化物;(7)镍氢化物;(8)铁氰化物。

答:(3)(6)

《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 第三版,P308

11、某一含有多种重金属的含氰废水,分别用酒石酸--硝酸锌,磷酸--EDTA 两种方法予蒸馏,测定馏出液中氰化物,共结果是前者比后者( ).

(1)大;(2)小;(3)相等。

答:(2)

《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第三版

三、问答题

12、何谓水中总氰化物?

答: 水中总氰化物是指在磷酸和EDTA 存在下,在pH<2的介质中加热蒸馏能以氰化氢的形式被蒸馏出来的氰化物。包括全部简单氰化物(多为碱金属、碱土金属和铵的氰化物)和绝大部分络合氰化物(有锌氰络合物、铁氰络合物、镍氰络合物、铜氰络合物等),不包括钴氰络合物。

《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第三版,P314

13、何谓水中易释放氰化物?

答:水中易释放氰化物是指在pH4中的介质中,有硝酸锌存在下加热蒸馏能形成氰化氢的氰化物。包括全部简单氰化物(碱金属氰化物)和部分络合氰化物(如锌氰络合物等)。

《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第三版,P308

14、简述异烟酸吡唑啉酮光度法测定水中氰化物的原理。

答:在中性条件下,样品中的氰化物与氯胺T 反应生成氯化氰,再与异烟酸作用,经水解后生成戊稀二醛,最后与吡唑啉酮缩合生成蓝色染料,其色度与氰化物的含量成正比,进行光度测定。

《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第三版,P311

15、简述吡啶巴比妥酸光度法测定水中氰化物的原理。

答:在中性条件下,氰离子与氯胺T 反应生成氯化氰,氯化氰与吡啶反应生成戊烯二醛,戊烯二醛与两个巴比妥酸分子缩合生成红紫色染料,进行光度测定。 《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第三版,P313

四、计算题

16、用滴定法测定水中氰化物,已知样品中氰化物含量高,取50.0ml 水样,加入150ml 蒸馏水,接收馏出液100ml ,取10.0ml 滴定,测得数据如下:滴定空白溶渡AgNO 3溶液0.08ml ;滴定水样消耗AgNO 33.82ml ;AgNO 3溶液浓度为

0.01372mol/L 计算水样中氰化物的含量。

答:水样中氰化物的含量为534mg/L 。

《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第三版,P314

()L mg /5340

.5004.5210100001372.008.082.3=????-解:

食品中氰化物的测定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氰化物的测定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食品中氰化物的检测方法三 本标准第一法适用于蒸馏酒及其配制酒二木薯二包装饮用水二矿泉水中氰化物的检测,第二法和第三法适用于蒸馏酒及其配制酒二粮食二木薯二包装饮用水二矿泉水中氰化物的检测三 第一法分光光度法 2原理 木薯粉二包装饮用水和矿泉水中的氰化物在酸性条件下蒸馏出的氰氢酸用氢氧化钠溶液吸收,在p H=7.0条件下,馏出液用氯胺T将氰化物转变为氯化氰,再与异烟酸-吡唑啉酮作用,生成蓝色染料,与标准系列比较定量三 蒸馏酒及其配制酒在碱性条件下加热除去高沸点有机物,然后在p H=7.0条件下,用氯胺T将氰化物转变为氯化氰,再与异烟酸-吡唑啉酮作用,生成蓝色染料,与标准系列比较定量三 3试剂和材料 除非另有说明,本方法所用试剂均为分析纯,水为G B/T6682规定的三级水三 3.1试剂 3.1.1甲基橙(C14H14O3N3S N a):指示剂三 3.1.2酚酞(C20H14O4):指示剂三 3.1.3酒石酸(C4H6O6)三 3.1.4氢氧化钠(N a O H)三 3.1.5磷酸二氢钾(K H2P O4)三 3.1.6磷酸氢二钠(N a2H P O4)三 3.1.7乙酸(C2H4O2)三 3.1.8异烟酸(C6H5O2N)三 3.1.9吡唑啉酮(C10H10N2O)三 3.1.10氯胺T(C7H7S O2N C l N a四3H2O):保存于干燥器中三 3.1.11无水乙醇(C2H6O)三 3.1.12乙酸锌(C4H6O4Z n)三 3.2试剂配制 3.2.1甲基橙指示剂(0.5g/L):称取50m g甲基橙,溶于水中,并稀释至100m L三

氰化物使用注意事项(精)

氰化物使用事项 氰化物固体白色圆球形硬块,粒状或结晶性粉末,剧毒。在湿空气中潮解并放出微量的氰化氢气体。易溶于水,微溶于醇,水溶液呈强碱性,并很快水解。密度1.857g/cm^3,沸点1497℃,熔点563℃。接触皮肤的伤口或吸入微量粉末即可中毒死亡。与酸接触分解能放出剧毒的氰化氢气体,与氯酸盐或亚硝酸钠混合能发生爆炸。 使用注意事项 健康危害 侵入途径:吸入、食入、经皮吸收。 健康危害:抑制呼吸酶,造成细胞内窒息。吸入、口服或经皮吸收均可引起急性中毒。口服50~100mg即可引起猝死。非骤死者临床分为4期:前驱期有粘膜刺激、呼吸加快加深、乏力、头痛,口服有舌尖、口腔发麻等;呼吸困难期有呼吸困难、血压升高、皮肤粘膜呈鲜红色等;惊厥期出现抽搐、昏迷、呼吸衰竭;麻痹期全身肌肉松弛,呼吸心跳停止而死亡。长期接触少量氰化物出现神经衰弱综合征、眼及上呼吸道刺激。可引起皮疹。 毒理学资料 毒性:高毒类。 防护措施 呼吸系统防护:可能接触毒物时,必须佩戴头罩型电动送风过滤式防尘呼吸器。可能接触其粉尘时,应该佩戴隔离式呼吸器。 眼睛防护:呼吸系统防护中已作防护。 身体防护:穿连衣式胶布防毒衣。 手防护:戴橡胶手套。 其它:工作现场禁止吸烟、进食和饮水。工作毕,彻底清洗。车间应配备急救设备及药品。单独存放被毒物污染的衣服,洗后备用。作业人员应学会自救互救。 急救措施 皮肤接触:立即脱去被污染的衣着,用流动的清水或5%硫代硫酸溶液彻底冲洗至少20分钟,就医。 眼睛接触:立即提起眼睑,用大量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彻底冲洗至少15分钟。就医。 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困难,给输氧。呼吸心跳停止时,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勿用口对口)和胸外心脏按压术。给吸入亚硝酸异戊酯,就医。 食入:饮足量温水,催吐,用1:5000高锰酸钾或5%硫代硫酸钠溶液洗胃。就医。 灭火方法:消防人员必须穿戴全身专用防护服。 灭火剂:干粉、砂土,禁止用二氧化碳和酸碱灭火剂灭火。 泄漏应急处理 对泄漏物处理必须戴好防毒面具与手套,扫起,倒至大量水中。加入过量次氯酸钠或漂白粉,放置24小时,确认氰化物全部分解,稀释后放入废水系统。污染区用次氯酸钠溶液或漂白粉浸光24小时后,用大量水冲洗,洗水放入废水系统统一处理。对氰化氢则应将气体送至通风橱或将气体导入碳酸钠溶液中,加等量的次氯酸钠,以6mol/L 氢氧化钠溶液中和,污水放入废水系统做统一处理。 使用和保管注意事项

氰化物应急处理指南.

氰化物应急处理指南 氰化物是指含有氰根(—CN)的化合物。氰化物在工业活动或生活中的种类甚多,如氢氰酸、氰化钠、氰化钾、氰化锌、乙腈,丙烯腈等,一些天然植物果实中(像苦杏仁、白果)也含有氰化物。氰化物的用途很广泛,可用于提炼金银、金属淬火处理、电镀,还可用于生产染料、塑料,熏蒸剂或杀虫剂等。氰化物大多数属于剧毒或高毒类,可经人体皮肤,眼睛或胃肠道迅速吸收,口服氰化钠50~100mg即可引起猝死。本文探讨在出现氰化物中毒、泄漏时应如何开展紧急救援行动的问题。 氰化物中毒 1.接触途径氰化物可经呼吸道、皮肤和眼睛接触、食入等方式侵入人体。所有可吸入的氰化物均可经肺吸收。氰化物经皮肤、粘膜、眼结膜吸收后,会引起刺激,并出现中毒症状。大部分氰化物可立即经过胃肠道吸收。2.中毒症状氰化物中毒者初期症状表现为面部潮红、心动过速、呼吸急促、头痛和头晕,然后出现焦虑、木僵、昏迷、窒息,进而出现阵发性强直性抽搐,最后出现心动过缓、血压骤降和死亡。急性吸入氰化氢气体,开始主要表现为眼、咽、喉粘膜等刺激症状,高浓度可立即致人死亡。经口误服氰化物后,开始主要表现为流涎、恶心、呕吐、头昏、前额痛、乏力、胸闷、心悸等,进而出现呼吸困难、神志不清或昏迷,严重者可出现抽筋、大小便失禁,最后死于呼吸麻痹。若大量摄入氰化物,可在数分钟内使呼吸和心跳停止,造成所谓“闪电型”中毒。3.应急处理(1)救援人员的个体防护若怀疑救援现场存在氰化物,救援人员应当穿连衣式胶布防毒衣、戴橡胶耐油手套;呼吸道防护可使用空气呼吸器,若可能接触氰化物蒸气,应当佩戴自吸过滤式防毒面具(全面罩)。现场救援时,救援人员要防止中毒者受污染的皮肤或衣服二次污染自己。(2)病人救护立即把中毒人员转移出污染区。检查中毒者呼吸是否停止,若无呼吸,可进行人工呼吸;若无脉搏,应立即进行心肺复苏。如有必要,应对中毒者提供纯氧和特效解毒剂。对中毒者进行复苏时要保证中毒者的呼吸道不被堵塞。如果中毒者呼吸窘迫,可进行气管插管。当中毒者的情况不能进行气管插管时,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可施行环甲软骨切开术。(3)病人去污所有接触氰化物的人员都应进行去污操作:①应尽快脱下受污染的衣物,并放入双层塑料袋内,同时用大量清水冲洗皮肤和头发至少5分钟,冲洗过程中应注意保护眼睛。②若皮肤或眼睛接触氰化物,应当立即用大量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5分钟以上。若其戴有隐形眼镜且易取下,应当立即取下,困难时可向专业人员请求帮助。③如果是口服中毒,应插胃管并

海水氰化物的测定

FHZDZHS0041 海水氰化物的测定吡啶巴比土酸分光光度法 F-HZ-DZ-HS-0041 海水—氰化物的测定—吡啶巴比土酸分光光度法 1 范围 本方法适用于大洋、近岸、河口和沿岸排污口水体中氰化物的测定。 检出限:0.3μg/L-CN-。 2 原理 蒸馏出的氰化物在弱酸性(pH4.5)条件下,与氯胺T反应生成氯化氰,后者使吡啶开环,生成戊烯二醛,再与巴比土酸反应,产生红-蓝色染料,在波长579nm处,测定吸光度。 干扰测定的物质主要有氧化剂、硫化物、高浓度的碳酸盐和糖类等。干扰物质的检测与消除干扰方法见第6.1条。脂肪酸不干扰本法的测定。 3 试剂 除非另作说明,本法中所用试剂均为分析纯,水为二次蒸馏水或等效纯水。 3.1 丙酮(CH3COCH3)。 3.2 无水乙醇(CH3CH2OH)。 3.3 氢氧化钠溶液,2g/L 3.4 氢氧化钠溶液,0.01g/L:取5mL氢氧化钠溶液(2g/L)稀释至1000mL。 3.5 磷酸二氢钾缓冲溶液,C(KH2PO4)=1.0mol/L:称取136g磷酸二氢钾(KH2PO4)溶于水,稀释至1000mL(pH 4.4~4.7),盛于棕色试剂瓶中。 3.6 氯胺T溶液,10g/L:称取1g氯胺T (CH3C6H4SO2NClNa·3H2O)加水溶解并稀释至100mL。盛于棕色试剂瓶中,低温避光保存,有效期一周。 注∶须经常检查氯胺T是否失效,检查方法如下: 取配成的氯胺T若干毫升,加入邻甲联苯胺,若呈血红色,则游离氯(Cl2)含量充足,如呈淡黄色,则游离氯(Cl2)不足,应重新配制。 3.7 吡啶-巴比土酸溶液:称取6g巴比土酸于100mL容量瓶中,加入30mL吡啶[C5H5N,ρ0.978g/mL],6mL盐酸(ρ1.19g/mL),剧烈振荡至固体消失,如不溶解,可置于45℃水浴中加热,直至溶解。加水至刻度,摇匀。冰箱中保存,有效期一周。若溶液出现浑浊,须重新配制。 3.8 乙酸锌溶液,100g/L:称取50g乙酸锌[Zn(CH3COO)2]加水溶解并稀释至500mL。 3.9 酒石酸溶液,200 g/L:称取100g酒石酸[HOOC(CHOH)2COOH]加水溶解并稀释至500mL。 3.10 氯化钠标准溶液,0.0192mol/L:取氯化钠(NaCl,优级纯)于瓷坩埚中,于450℃高温炉中灼烧至无爆裂声,置干燥器中冷却至室温。准确称取1.1221g氯化钠,加水溶解,移入1000mL 容量瓶中用水稀释至刻度,摇匀。 3.11 硝酸银标准溶液 称取3.76g硝酸银,溶于水并稀释至1000mL,贮存于棕色试剂瓶中,此溶液每周标定一次。 标定:

安全知识

安全知识 1、一氧化碳的最高容许浓度是多少? 30mg/m3 2、硫化氢的最高容许浓度是多少? 10mg/m3 3、二氧化氮的最高容许浓度是多少? 5mg/m3 4、苯的最高容许浓度是多少? 40mg/m3 5、甲醇的最高容许浓度是多少? 50mg/m3 6、氰化物的最高容许浓度是多少? 0.3mg/m3 7、氨的最高容许浓度是多少? 30mg/m3 8、甲醛的最高容许浓度是多少? 3mg/m3 9、一甲胺的最高容许浓度是多少? 5mg/m3 10、二甲胺的最高容许浓度是多少? 10mg/m3 11、二甲基甲酰胺(DMF)的最高容许浓度是多少? 10mg/m3 12、过滤式防毒面具由哪几部分组成? 由橡皮面罩、导管、滤毒罐和背包组成。 13、防毒面具分为几类?防毒面具分过滤式与隔离式两类。 14、过滤式防毒面具适用于什么场所? 适用氧气含量>18%,有毒气体<2%的作业场所。 15、怎样正确选用过滤式防毒面具? 使用前要正确选用滤毒罐的型号,确认毒气种类,确认现场空气中毒物浓度,氧气含量和环境温度,务必在滤毒罐限定的防护范围和有效时间内使用。 16、使用(隔离式)长管面具作业时,其管长不得超过多少米?并应注意什么? 管长不得超过20米。严禁折、压软管。 17、自吸橡胶长管防毒面具的用途? 适用于缺氧、有毒气体成分不明或浓度较高的环境中作业,特别适用于进入密闭容器设备、地沟、贮罐内,抽堵盲板等检修作业。 18、检修作业能否戴过滤式防毒面具?为什么? 不能。因检修作业时的防毒条件和环境作业瞬息万变,现场空气中氧含量或有毒有害气体浓度经常发生变化,而过滤式防毒面具的防毒效能有限,所以,检修作业不能戴过滤式防毒面具。 19、过滤式防毒面具使用前应怎样进行检查? 首先检查面罩、导气管、滤毒罐是否完好,连接部位是否严密,并检查整套面具的气密性。检查方法:打开底盖、戴好面罩、用手堵住进气口,用力吸气,感到闭塞、不透气时

六起氰化物中毒实例及案例分析

六起氰化物中毒实例及案例分析化学结构中含有氰根(CN-)的化合物均属于氰化物。一般将其 无机化合物归为氰类,有机化合物归为腈类。 氢氰酸,HCN,别名氰化氢,是一种具有苦杏仁特殊气味的无色 液体。易溶于水、酒精和乙醚。易在空气中均匀弥散,在空气中可 燃烧。氰化氢在空气中的含量达到5.6~12.8%时,具有爆炸性。氰化氢为气体,其水溶液称氢氰酸。氢氰酸属于剧毒类。其主要应用于 电镀业(镀铜、镀金、镀银)、采矿业(提取金银)、船舱、仓库的烟熏灭鼠,制造各种树脂单体如丙烯酸树酯、甲基丙烯酸树酯等行业,此外也可在制备氰化物的生产过程中接触到本物质。 氰化物的毒性主要由其在体内释放的氰根而引起。氰根离子在 体内能很快与细胞色素氧化酶中的三价铁离子结合,抑制该酶活性,使组织不能利用氧。氰化物对人体的危害分为急性中毒和慢性影响

两方面。氰化物所致的急性中毒分为轻、中、重三级。轻度中毒表现为眼及上呼吸道刺激症状,有苦杏仁味,口唇及咽部麻木,继而可出现恶心、呕吐、震颤等;中度中毒表现为叹息样呼吸,皮肤、粘膜常呈鲜红色,其他症状加重;重度中毒表现为意识丧失,出现强直性和阵发性抽搐,直至角弓反张,血压下降,尿、便失禁,常伴发脑水肿和呼吸衰竭。 氢氰酸对人体的慢性影响表现为神经衰弱综合症,如头晕、头痛、乏力、胸部压迫感、肌肉疼痛、腹痛等,并可有眼和上呼吸道刺激症状。皮肤长期接触后,可引起皮疹,表现为斑疹、丘疹,极痒。在某些镀铜、镀镍工艺中可采用无氰电镀。凡发生氰化氢的工序,应严加密闭,或放在隔离室内局部排风,室内保持负压,防止有毒气体逸出。在进入用氢氰酸烟熏过的仓库时,必须事先通风,并戴隔离式防毒面具方可入内。

分析化验 分析规程 氰化物的测定

氰化物的测定 方法一硝酸银滴定法 1 适用范围 本方法适用于CN-含量在0.25~100mg/L间含氰污水中CN-的测定。 2 分析原理 向水样中加入酒石酸和硝酸锌,在pH=4的条件下加热蒸馏,简单氰化物和部分配合物(如锌氰配合物)均以氰化氢形式被蒸馏出,并用氢氧化钠溶液吸收。用硝酸银标准滴定溶液滴定吸收液中的氰离子,生成可溶性的银氰配离子[Ag(CN)2-]。过量的银离子与试银灵指示液反应,溶液由黄色变为橙红色,指示终点的到来。 3 试剂和仪器 3.1 试剂 3.1.1 硝酸银标准滴定溶液[C(AgNO3) = 0.01mol/L。(临用前配制) 3.1.2 150g/L酒石酸溶液。 称取15g酒石酸,溶于水后,稀释至100 mL。(有效期六个月) 3.1.3 0.5g/L甲基橙指示液。 称取0.05g甲基橙,溶于70℃的水中,冷却,稀释至100mL。(有效期六个月) 3.1.4 100g/L硝酸锌[Zn(NO3)2·6H2O]溶液。 称取10g硝酸锌[Zn(NO3)2·6H2O],溶于水后,稀释至100 mL。(有效期六个月) 3.1.5 20g/L或40g/L NaOH吸收液。 称取20g氢氧化钠(AR),溶于水后,稀释至1000mL,浓度为20g/L NaOH 吸收液。(有效期六个月) 称取40g氢氧化钠(AR),溶于水后,稀释至1000mL,浓度为40g/L NaOH 吸收液。(有效期六个月)

3.1.6 试银灵指示液 称取0.02g试银灵(对二甲氨基亚苄基罗丹宁)溶于100mL 丙酮中,贮于棕色瓶中,置于暗处,有效期一个月。 3.2 仪器 3.2.1 500mL 蒸馏烧瓶。 3.2.2 蛇形或球形冷凝管。 3.2.3 可调电炉(600W或800W)。 3.2.4 250mL 锥形瓶(用作吸收瓶)。 3.2.5 10mL 棕色酸式滴定管。 4 操作步骤 4.1 氰化氢(HCN)的蒸出和吸收 4.1.1 量取过滤后水样200mL,移入500mL 蒸馏烧瓶中(若氰化物含量较高。可酌量少取,加水稀释至200mL),加数粒玻璃珠。 4.1.2 往吸收瓶(250mL 锥形瓶)中加入20mL 20g/L NaOH溶液作为吸收液。 4.1.3 将蒸馏烧瓶、冷凝管、吸收瓶和接引管依次连接,并使接引管下端插入吸收液液面以下。检查各连接部位,使其严密。 4.1.4 从蒸馏烧瓶顶端加入10mL 硝酸锌溶液,7~8滴甲基橙指示剂,迅速加入5mL 酒石酸溶液,立即盖好瓶塞,使瓶内溶液保持红色,打开冷却水,以2~4 mL/min馏出液速度进行加热蒸馏。 4.1.5,当吸收瓶内溶液体积接近100mL 时停止蒸馏。用少量水洗冷凝管和馏出液导管后,取下锥形瓶,用水稀释至100mL 标线处。此即水样的碱性馏出液A。 4.2 空白蒸馏及吸收 按4.1.1~4.1.5操作,用试验用水(200mL)代替样品进行空白试验,得到空白试验流出液B。 4.3 样品测定 4.3.1 于100mL 水样的碱性流出液A中加入0.2mL 试银灵指示剂,摇匀。用硝酸银标准溶液滴定至溶液由黄色变为橙红色时,即为终点,计录用量

三种白酒中微量氰化物检测方法的比较

三种白酒中微量氰化物的检测方法的比较 摘要:研究和分析了分光光度法、离子色谱法、自动顶空-气相色谱法三种测定白酒中微量氰化物的方法,比较了三种方法测定的线性相关性、方法稳定性和加标回收率。经过实验研究表明,所建立的自动顶空-气相色谱法方法较稳定,线性相关性较好,操作简单,结果精准,适用于白酒企业大量样品中微量氰化物的日常检测。 氰化物是指带有氰离子(CN-)或氰基(-CN)的化合物,通常为人所了解的氰化物都是无机氰化物,速称山奈或山埃。白酒中的氰化物是由含有氰糖苷的原料在发酵过程中水解产生的,其中氢氰酸(HCN)的毒性较强,最低致死量为0.05g。目前,白酒中氰化物的检测方法较多,主要有滴定法、分光光度法、原子吸收法、荧光法、离子色谱法、高效液相色谱法、气相色谱法等。对于蒸馏酒中氰化物的测定,国家标准分析方法为GB/T 5009.48中的异烟酸-吡唑酮分光光度法,但是,在实际样品测定中出现了较多问题:在加入显色剂后,很多样品出现浑浊现象,甚至某些样品显黄绿色、黄色,引起测定结果不准确或者是无法测定,针对上述情况,我们研究了分光光度法测定白酒中氰化物的改进方法,采用强碱固定白酒中的氰化物,以异烟酸-巴比妥酸为显色剂对白酒中的氰化物进行测定。在采用离子色谱仪测定白酒中氰化物时,发现直接对白酒稀释过滤后进样分析不可行,稀释10倍样品中目标物峰面积与稀释20倍样品中目标物峰面积不成倍数关系,针对离子色谱法中存在的问题,我们研究了碱固定法和硫酸回流法对白酒样品进行前处理。针对白酒中微量氰化物的测定,我们还研究了自动顶空-气相色谱法,并对比分析了所建立的分光光度法、离子色谱法和自动顶空-气相色谱法,通过测定相同白酒样品中的氰化物来考察这些方法的稳定性、准确性、实用性,以为白酒中微量氰化物的测定提供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仪器与试剂 1.1.1仪器 水浴锅;CARY300紫外分光光度计;戴安3000离子色谱仪;安捷伦7890气相色谱仪(带自动顶空进样器);水浴锅;全玻蒸馏器;电炉 1.1.2 标准溶液

氰化物的操作安全知识示范文本

文件编号:RHD-QB-K8216 (安全管理范本系列) 编辑:XXXXXX 查核:XXXXXX 时间:XXXXXX 氰化物的操作安全知识 示范文本

氰化物的操作安全知识示范文本操作指导:该安全管理文件为日常单位或公司为保证的工作、生产能够安全稳定地有效运转而制定的,并由相关人员在办理业务或操作时进行更好的判断与管理。,其中条款可根据自己现实基础上调整,请仔细浏览后进行编辑与保存。 氰化物的毒害很严重,操作不当,会危急人的生命,因此必须严格遵守各项安全操作制度。以下各条务必要认真遵守。 ①必须严格遵守氰化物剧毒品的存放和领用制度。存放氰化物等剧毒化学品的库房必须有严格的安全措施,并且是双人双锁保管,有领用审批和签字制度,有明确的用途和去向。 ②工作者必须是接受过使用氰化物安全教育并经考核合格的人员,要求熟悉氰化物的特性和它的危害性,操作前必须穿戴好防护用品,操作时一定要集中注意力。

③使用氰化物电解液时,必须具备良好的通风装置,应该是先开抽风机,然后操作。 ④氰化物遇酸类物质产生反应生成剧毒的氢氰酸气体,影响环境和安全生产,因此氰化物不能摆放在酸类物质的附近,酸类溶液不能与氰化物溶液共用抽风系统。 ⑤工件进入氰化物溶液之前,必须将酸类物质彻底清洗干净(特别是有盲孔的或袋状的工件),以杜绝酸液带进氰化物溶液中。 ⑥配制和添加氰化物时速度应缓慢,一方面使它能在溶液中充分扩散起反应,同时要避免溶液外溅。为了减少氰化物的分解挥发,防止环境的污染,溶液的温度不宜超过60℃。 ⑦盛过和使用过氰化物的容器和工具必须用硫酸亚铁溶液作消毒处理后,再用水彻底冲洗干净(专用

氰化物中毒如何抢救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生活常识分享氰化物中毒如何抢救 导语:日常生活中,因为总总原因导致氰化物中毒,那么对于氰化物中毒应该如何抢救呢? 氰化物的毒性极强,可通过消化道和皮肤进入人体内中毒。氰化物的毒性基因为氰基,能阻止细胞呼吸而致急性中毒,使患者迅速死亡,因而常难以及时抢救。 1 临床资料 1. 1 一般资料 6 例患者男5 例,女1 例;年龄24~65 岁。2 例自服氰化钠晶体,3 例误服含有氰化物的电镀液,1 例误吸含高浓度氰化物的电镀液,3 例抢救成功,3 例中毒后迅速出现症状,并快速出现心跳呼吸抑制和脑损害,昏迷并发多脏器功能不全而死亡。 1. 2 临床表现胸闷、头晕3 例; 呕吐3 例;惊厥4 例,均在30min以内发生,最短10min;发热4 例,体温37. 5~39. 5 ℃;昏迷5 例;呼吸困难5 例,1 例患者在洗胃时出现呼吸停止;除1 例患者入院时已心跳呼吸停止外5 例均有窦性心动过速,心率100~130 次/ min ,双瞳孔散大3 例。 1. 3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提示血白细胞增高5 例,血气分析提示不同程度的低氧、高二氧化碳和代谢性酸中毒,心肌酶学增高3例,肝功能异常2 例。 1. 4 典型病例与抢救过程患者男, 30 岁。因口渴误服含氰化物的电镀液约1~2 口,服后约数分钟出现神志不清,全身发抖,呼之不应,由他人于1997 年1 月16 日急送本院。体检:体温35. 8 ℃,脉搏86 次/ min ,呼吸10 次/ min ,血压135/ 105mmHg;深昏迷,瞳孔约0. 5cm,对光反射消失,口唇、面色发绀不明显,口中可闻及苦杏仁味,两肺闻及大量湿口罗音。即建立输液通路、吸氧、左侧卧位,以 1 :

固废中氰化物的测定作业指导书

一.方法原理 在中性条件下,处理后的样品中的氰化物与氯胺T反应生成氯化氰,再与异烟酸作用,经水解后生成戊烯二醛,最后与吡唑啉酮缩合生成蓝色染料,在波长638nm处测量吸光度。 二.方法的适用范围 取样100 mL时的方法最低检出限为0.004mg/L,适用于固体废物中氰化物的监测。在本方法选定的仪器及前处理条件下,未发现有干扰测定的物质。 三.仪器 1. 分光光度计或比色计。 2. 恒温水浴装置,控温精度±1℃。 3. 250ml锥形瓶。 4. 25ml具塞比色管。 5. 一般实验室常用仪器。 本标准均使用经检定为A级的玻璃量器。 四.试剂 1. 氢氧化钠溶液ρ(NaOH)=1g/L:称取1g氢氧化钠溶于水中,稀释至1000ml,摇匀,贮于聚乙烯塑料容器中。 2. 氢氧化钠溶液ρ(NaOH)=10g/L:称取10g氢氧化钠溶于水中,稀释至1000ml,摇匀,贮于聚乙烯塑料容器中。 3. 氢氧化钠溶液ρ(NaOH)=20g/L:称取20g氢氧化钠溶于水中,稀释至1000ml,摇匀,贮于聚乙烯塑料容器中。 4. 磷酸盐缓冲溶液(PH=7):称取34.0g无水磷酸二氢钾(KH2PO4)和3 5.5g无水磷酸氢二钠(Na2HPO4)溶于水,稀释定容至1000ml,摇匀。 5. 氯胺T溶液ρ(C7H7ClNNaO2S·3H2O)=10g/L:称取1.0g氯胺T溶于水,稀释定容至100ml,摇匀,贮于棕色瓶中,用时现配。 注:氯胺T发生结块不易溶解,可致显色无法进行,必要时需用碘量法测定有效氯浓度。氯胺T固体试剂应注意保管条件以免迅速分解失效,勿受潮,最好冷藏。 6.异烟酸-吡唑啉酮溶液。 6.1 异烟酸溶液:称取1.5g异烟酸(C6H6NO2,iso-nicotinic acid)溶于25ml 氢氧化钠溶液(3),加水稀释定容至100ml。 6.2 吡唑啉酮溶液:称取0.25g吡唑啉酮(3-甲基-1-苯基-5-吡唑啉酮, C10H10ON2,3-methy-1-phenyl-5-pyrazolone)溶于20mlN,N-二甲基甲酰胺[HCON(CH3)2,N,N-dimethyl formamide]。 6.3 异烟酸-吡唑啉酮溶液。 将吡唑啉酮溶液(6.2)和异烟酸溶液(6.1)按1:5混合,用时现配。

实验室安全常识及注意事项

实验室安全常识及注意事项 一、使用化学药品的安全防护 1、防毒 1)实验前,应了解所用药品的毒性及防护措施。 2)操作有毒气体(如H2S、Cl2、Br2、NO2、浓HCl和HF等)应在通风橱内进行。 3)苯、四氯化碳、乙醚、硝基苯等的蒸气会引起中毒。它们虽有特殊气味,但久嗅会使人嗅觉减弱,所以应在通风良好的情况下使用。 4)有些药品(如苯、有机溶剂、汞等)能透过皮肤进入人体,应避免与皮肤接触。 5)氰化物、高汞盐(HgCl2、Hg(NO3)2等)、可溶性钡盐(BaCl2)、重金属盐(如镉、铅盐)、三氧化二砷等剧毒药品,应妥善保管,使用时要特别小心。 6)禁止在实验室内喝水、吃东西。饮食用具不要带进实验室,以防毒物污染,离开实验室及饭前要冼净双手 7)必要时佩戴防毒面具 2、防爆 可燃气体与空气混合,当两者比例达到爆炸极限时,受到热源(如电火花)的诱发,就会引起爆炸。 1)使用可燃性气体时,要防止气体逸出,室内通风要良好。

2)操作大量可燃性气体时,严禁同时使用明火,还要防止发生电火花及其它撞击火花。 3)有些药品如叠氮铝、乙炔银、乙炔铜、高氯酸盐、过氧化物等受震和受热都易引起爆炸,使用要特别小心。 4)严禁将强氧化剂和强还原剂放在一起。 5)久藏的乙醚使用前应除去其中可能产生的过氧化物。 6)进行容易引起爆炸的实验,应有防爆措施。 3、防火 1)许多有机溶剂如乙醚、丙酮、乙醇、苯等非常容易燃烧,大量使用时室内不能有明火、电火花或静电放电。实验室内不可存放过多这类药品,用后还要及时回收处理,不可倒入下水道,以免聚集引起火灾。 2)有些物质如磷、金属钠、钾、电石及金属氢化物等,在空气中易氧化自燃。还有一些金属如铁、锌、铝等粉末,比表面大也易在空气中氧化自燃。这些物质要隔绝空气保存,使用时要特别小心。实验室如果着火不要惊慌,应根据情况进行灭火,常用的灭火剂有:水、沙、二氧化碳灭火器、四氯化碳灭火器、泡沫灭火器和干粉灭火器等。 可根据起火的原因选择使用,以下几种情况不能用水灭火: (a)金属钠、钾、镁、铝粉、电石、过氧化钠着火,应用干沙灭火。 (b)比水轻的易燃液体,如汽油、笨、丙酮等着火,可用泡沫灭火器。 (c)有灼烧的金属或熔融物的地方着火时,应用干沙或干粉灭火器。(d)电器设备或带电系统着火,可用二氧化碳灭火器或四氯化碳灭火器。 (4)防灼伤

氰化物中毒应急处理指南(1修改)

氰化物中毒应急处理指南 氰化物大多数属于剧毒或高毒类,可经人体皮肤、眼睛或胃肠道迅速吸收,口服氰化钠50~100mg即可引起猝死。 1. 接触途径 氰化物可经呼吸道、皮肤和眼睛接触、食入等方式侵入人体。所有可吸入的氰化物均可经肺吸收。氰化物经皮肤、粘膜、眼结膜吸收后,会引起刺激,并出现中毒症状。大部分氰化物可立即经过胃肠道吸收。 2.中毒症状 氰化物中毒者初期症状表现为面部潮红、心动过速、呼吸急促、头痛和头晕,然后出现焦虑、木僵、昏迷、窒息,进而出现阵发性强直性抽搐,最后出现心动过缓、血压骤降和死亡。急性吸入氰化氢气体,开始主要表现为眼、咽、喉粘膜等刺激症状,高浓度可立即致人死亡。经口误服氰化物后,开始主要表现为流涎、恶心、呕吐、头昏、前额痛、乏力、胸闷、心悸等,进而出现呼吸困难、神志不清或昏迷,严重者可出现抽筋、大小便失禁,最后死于呼吸麻痹。若大量摄入氰化物,可在数分钟内使呼吸和心跳停止,造成所谓“闪电型”中毒。 3.应急处理 (1)救援人员的个体防护 若怀疑救援现场存在氰化物,救援人员应当穿连衣式胶布防毒衣、戴橡胶耐油手套;呼吸道防护可使用空气呼吸器,若可能接触氰化物蒸气,应当佩戴自吸过滤式防毒面具(全面罩)。现场救援时,救援人员要防止中毒者受污染的皮肤或衣服二次污染自己。 (2)病人救护 将患者移至空气新鲜处,吸氧。呼吸停止者应进行人工呼吸(但避免用口对口人工呼吸法),心跳停止者,应即时作胸外心脏挤压。有条件者立即将亚硝酸戊酯2支包在手帕中压碎,臵患者口鼻前吸入,可反复应用2~3次。(3)解毒治疗 对轻度中毒者只需提供护理,对中度中毒或严重中毒者,建议参考下列疗法: ①紧急疗法:误食者可用1:5000的高锰酸钾或5%的硫代硫酸钠洗胃。在紧急情况下,施救者应首先将亚硝酸异戊酯1~2支(0.2~0.4ml)放在手帕或纱布中压碎,放臵在患者鼻孔处,吸入30秒钟,间隙30秒,如此重复2~3次。数分钟后可重复1次,总量不超过3支。亚硝酸异戊酯具有高度挥发性和可燃性,使用时不要靠近明火,同时注意防止挥发。施救人员应当避免吸入亚硝酸异戊酯,以防头晕。 ②注射疗法:可选药剂为4-二甲氨基苯酚疗法(4-DMAP) 或亚硝酸钠疗法。 4-二甲氨基苯酚疗法(4-DMAP):立即静脉注射2ml10%的4-DMAP,持续时间不少于5分钟(用药期间检查血压,若血压下降,减缓注射速度)。 亚硝酸钠疗法:以3%亚硝酸钠10~15ml静脉缓慢注射,速度以每分钟2~3ml为宜。 在用过4-二甲氨基苯酚或亚硝酸钠后,再用同一针头以同样速度静脉注射25%硫代硫酸钠50ml(推注10%硫代硫酸钠溶液的标准为100mg/kg)。若在0.5~1小时内症状复发或未缓解,应重复注射,半量用药。 对于神智清醒但有症状的中毒者也可以使用硫代硫酸钠,但不应使用亚硝酸钠或4-二甲氨基苯酚疗法。 (4)人员去污 1.脱离中毒环境、催吐、洗胃等。 2.解毒治疗(亚硝酸钠-硫代硫酸钠法)。 3.对症支援治疗。所有接触氰化物的人员都应进行去污操作: ①应尽快脱下受污染的衣物,并放入双层塑料袋内,同时用大量清水冲洗皮肤和头发至少5分钟,冲洗过程中应注意保护眼睛。 ②若皮肤或眼睛接触氰化物,应当立即用大量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5分钟以上。若其戴有隐形眼镜且易取下,应当立即取下,困难时可向专业人员请求帮助。 ③如果是口服中毒,应插胃管并尽快给服活性碳,洗胃液和呕吐物必须单独隔离存放。 4.急救药品配备 每套氰化物解毒剂含: 2安瓿亚硝酸钠注射剂,每支10毫升注射溶液含300毫克亚硝酸钠;2小瓶硫代硫酸钠注射剂,每支50毫升注射溶液含12.5公克硫代硫酸钠;12安瓿亚硝酸戊酯吸入剂,每瓶0.3毫升可使用3-5分钟;1支22号针头灭菌且可丢弃式10毫升塑胶注射器,1支可丢弃式60毫升塑胶注射器;1支灭菌可丢弃式20号针头,1条胃管,1支非灭菌60毫升注射器,1包止血袋;1:5000高锰酸钾溶液。

氰化物中毒应急处理指南

氰化物中毒应急处理指南 氰化物——是指含有氰根(-CN )的化合物。 氰化物在工业活动或生活中的种类甚多,如氢氰酸、氰化钠、氰化钾、氰化锌、乙腈、丙烯腈等。一些天然植物果实中(像苦杏仁、白果)也含有氰化物。 氰化物——用途很广泛,可用于提炼金银、金属淬火处理、电镀,还可用于生产染料、塑料、熏蒸剂或杀虫剂等。 氰化物大多数属于剧毒或高毒类,可经人体皮肤、眼睛或胃肠道迅速吸收,口服氰化钠50?100mg即可引起猝死。本文探讨在出现氰化物中毒、泄漏时应如何开展紧急救援行动的问题。 氰化物中毒 1. 接触途径 氰化物可经呼吸道、皮肤和眼睛接触、食入等方式侵入人体。所有可吸入的氰化物均可经肺吸收。氰化物经皮肤、粘膜、眼结膜吸收后,会引起刺激,并出现中毒症状。大部分氰化物可立即经过胃肠道吸收。 2.中毒症状 氰化物中毒者初期症状表现为面部潮红、心动过速、呼吸急促、头痛和头晕,然后出现焦虑、木僵、昏迷、窒息,进而出现阵发性强直性抽搐,最后出现心动过缓、血压骤降和死亡。急性吸入氰化氢气体,开始主要表现为眼、咽、喉粘膜等刺激症状,高浓度可立即致人死亡。经口误服氰化物后,开始主要表现为流涎、恶心、呕吐、头昏、前额痛、乏力、胸闷、心悸等,进而出现呼吸困难、神志不清或昏迷, 严重者可出现抽筋、大小便失禁,最后死于呼吸麻痹。若大量摄入氰化物,可在数分钟内使呼吸和心跳停止,造成所谓“闪电型”中毒。

3.应急处理 (1)救援人员的个体防护若怀疑救援现场存在氰化物,救援人员应当穿连衣式胶布防毒衣、戴橡胶耐油手套;呼吸道防护可使用空气呼吸器,若可能接触氰化物蒸气,应当佩戴自吸过滤式防毒面具(全面罩)。现场救援时,救援人员要防止中毒者受污染的皮肤或衣服二次污染自己。 (2)病人救护立即把中毒人员转移出污染区。检查中毒者呼吸是否停止,若无 呼吸,可进行人工呼吸;若无脉搏,应立即进行心肺复苏。如有必要,应对中毒者提供纯氧和特效解毒剂。对中毒者进行复苏时要保证中毒者的呼吸道不被堵塞。如果中毒者呼吸窘迫,可进行气管插管。当中毒者的情况不能进行气管插管时,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可施行环甲软骨切开术。 (3)病人去污所有接触氰化物的人员都应进行去污操作:① 应尽快脱下受污染的衣物,并放入双层塑料袋内,同时用大 量清水冲洗皮肤和头发至少5 分钟,冲洗过程中应注意保护眼睛。 ② 若皮肤或眼睛接触氰化物,应当立即用大量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5 分钟以上。若其戴有隐形眼镜且易取下,应当立即取下,困难时可向专业人员请求帮助。 ③ 如果是口服中毒,应插胃管并尽快给服活性碳,洗胃液和呕吐物必须单独隔离存放。 (4)解毒治疗 对中毒者应立即辅助通气、给纯氧,并作动脉血气分析,纠正代谢性酸中毒( PH<7.15 时)。对轻度中毒者只需提供护理,对中度中毒或严重中毒者,建议参考下列疗法: ①紧急疗法:在紧急情况下,施救者应首先将亚硝酸异戊酯1?2支 (0.2?0.4ml)放在手帕或纱布中压碎,放置在患者鼻孔处,吸入30 秒钟,间隙30 秒,如此重复2?3 次。数分钟后可重复1 次,总量不超过3 支。

总氰化物浓度的测定

总氰化物浓度的测定 标准曲线的绘制 (1)用分析天平准确称取0.2503g分析纯氰化钾溶于100mL水中,则此溶液1mL 相当1mg的CN—标准贮备液。(空烧杯:45.5675g,总重:45.8178g)(2)取标准贮备液2.5mL,用250mL容量瓶定容到100mL,此为标准中间液。 (3)取标准中间液2.5mL,用25mL比色管稀释成25mL溶液,此为标准使用液。 (4)分别取标准适用液0、0.3、1、2、3、4、5mL于25mL比色管中。 (5)加少量蒸馏水,加入1~2滴醋酸酸化,加饱和溴水1~2滴呈现黄色不退,摇匀静置10分钟。 (6)加数滴0.5%硫酸肼至黄色褪去再加过量一滴,摇匀,加3mL吡啶联苯胺溶液,定容至10mL,摇匀,静置15分钟。 (7)于520波长下测定吸光度,根据数据绘制标准曲线。 总氰化物浓度的测定 原理:溶液中的CN与饱和溴水反应生成溴化氰,再与吡啶联苯胺反应生成不同色度的紫红色染料,在520纳米处有最大吸光度。 本方法最低检出浓度为0.05毫克每升。测定上限为10毫克每升。 主要试剂及仪器: 冰醋酸:3:7 溴水:先加入小量溴素,再加入水即可 硫酸肼溶液:0.5% 吡啶联苯胺溶液(显色剂)(60ml配置方法):取0.5克联苯胺容于10ml浓度为2%盐酸中并加热,后取50ML浓度为60%的吡啶溶液 氰根标准溶液:取0.2503g分析纯氰化钾溶于100mL水中,则此溶液1mL相当1mg 的CN-标准溶液。 25mL具塞比色管、721比色分光光度计 步骤: (1)取过滤后水样1~5mL于25mL比色管中,加少量蒸馏水,加入1~2滴醋酸酸化,加饱和溴水1~2滴呈现黄色不退,摇匀静置10分钟。 (2)加数滴0.5%硫酸肼至黄色褪去再加过量一滴,摇匀,加3mL吡啶联苯胺溶液,定容至10mL,摇匀,静置15分钟。

白酒中氰化物测定方法的探讨

白酒中氰化物测定方法的探讨 随着今年出现的白酒中氰化物超标的事件的出现,白酒中氰化物的检测成为各大酒厂和主管部门的当务之急。本文中主要介绍了利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检测白酒中氰化物的方法的改进和探讨。在本方法的实验中相关性系数=0.9998,回收率93%-110%。 标签:白酒氰化物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 1 概述 食品安全是国家和公众近年来普遍关注的问题,氰化物是严重危害食品安全剧毒化合物。因此氰化物是酒类的一项重要食品安全检测指标。由于白酒中的氰化物主要来自原料,以木薯和木薯类粮食酿造的酒,因它们含有氰苷类在生产过程中会水解生产氢氰酸。虽然大部分氢氰酸在原料蒸煮时可挥发,但有少量部分残留在酒中。因为氰化物剧毒,所以我国在相应的国标GB2757-1981[1]中规定了白酒中的限量。我国规定了以木薯为原料的酒中氰化物的含量≤5mg/l,以代用品为原料的酒中氰化物的含量2mg/l。 国标GB5009.48-2003[2]规定了蒸馏酒与配制酒卫生标准的检测方法,但是该方法中由于对化学试剂的用量和浓度有明确的限制,在调节溶液的PH值只有0.8ml的量,这样在做实验的会很容易超出10ml。同时在实验中样品中加入异烟酸-吡唑啉酮溶液时会出现白色浑浊现象,干扰测定样品中氰化物的浓度。经过查找相关的资料知道干扰物质是醛、高级醇等物质。 2 实验部分 2.1 仪器和试剂 2.2 實验方法 2.2.1 样品的前处理 如果白酒样品浑浊或有色按照文献[2]进行脱色,取2ml的滤出液于10ml的具塞比色管中,加氢氧化钠(2g/l)至5ml,然后放置10分钟。 正常的白酒样品直接吸取1ml于10ml的具塞比色管中,加氢氧化钠(2g/l)至5ml,然后放置10分钟。 2.2.2 氰化物标准样管的制作 用移液枪吸取1.0ml于50ml的容量瓶中,加2g/l的氢氧化钠溶液至100ml,充分混匀。然后分别用移液枪吸取其溶液0ml、0.5ml、1.0ml、1.5ml、2.0ml、2.5ml 于10ml的比色管中,然后加2g/l的氢氧化钠溶液至5ml,充分混匀。 2.2.3 溶液的PH值的调节 于样品管和标准管中分别加入2滴酚酞指示剂,然后加入乙酸(1+6)调至红色褪去,后用氢氧化钠溶液(20g/l)调至进红色。 2.2.4 显色和测定 然后加入2 ml磷酸盐缓冲溶液(如果室温低于20℃即放入25℃-30℃水浴中10min),再用移液枪加入0.2ml氯胺T溶液(10g/l),摇匀放置3min,加入2.0ml异烟酸-吡唑啉酮溶液,加水稀释至刻度,摇匀,在25℃-30℃放置30min,取出(如果样品出现白色的浑浊现象,就利用5ml的一次性针筒注射器和直径13mm孔径0.22μm的一次性针筒过滤器对氰化物的标样和样品全部过滤)后用1cm石英比色皿以空白标准试样调节零点,后于波长638nm处测5中不同浓度的标准溶液与空白溶液的绝对吸光度。仪器将自动绘制标准曲线。最后测量样品

氰化钠的防护措施及现场急救处理(正式版)

文件编号:TP-AR-L2800 In Terms Of Organization Management, It Is Necessary To Form A Certain Guiding And Planning Executable Plan, So As To Help Decision-Makers To Carry Out Better Production And Management From Multiple Perspectives. (示范文本) 编订:_______________ 审核:______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____ 氰化钠的防护措施及现 场急救处理(正式版)

氰化钠的防护措施及现场急救处理 (正式版) 使用注意:该安全管理资料可用在组织/机构/单位管理上,形成一定的具有指导性,规划性的可执行计划,从而实现多角度地帮助决策人员进行更好的生产与管理。材料内容可根据实际情况作相应修改,请在使用时认真阅读。 一、氰化钠的性质及用途: 理化性质:为白色或灰色粉末状结晶,有微弱的 氰化氢气味,溶于水,微溶于液氨、乙醇、乙醚、 苯,稳定。 危险特性:不燃。与硝酸盐、亚硝酸盐、氯酸盐 反应剧烈,有发生爆炸的危险。遇酸会产生剧毒、易 燃的氰化氢气体。在潮湿空气或二氧化碳中即缓慢发 出微量氰化氢气体。 燃烧(分解)产物:氰化氢、氧化氮。主要用 途:用于提炼金、银等贵重金属和淬火,并用于塑

料、农药、医药、染料等有机合成业。 二、氰化物中毒机理临床表现 氰化物进入人体后迅速离解出氰基(CN-),氰离子在体内能迅速与氧化型细胞色素氧化酶(Fe3+)结合,并阻碍其被细胞色素还原为还原型细胞色素氧化酶(Fe2+),结果就失去了传递氧的功能,引起组织缺氧,导致组织内窒息。诊断依据为: 1、人在吸入高浓度气体或吞服致死剂量氰化钠时,即可停止呼吸,造成猝死。 2. 非猝死中毒患者,早期可出现乏力、头昏、头痛、恶心、胸闷、呼吸困难、心慌、意识障碍等表现,甚至并发呼吸衰竭而死亡。 3. 严重中毒非瞬间死亡者,其临床表现可分前驱期、呼吸困难期、痉挛期和麻痹期,但由于病情进展快,各期往往不易区分。

氰化物应急处理指南

氰化物应急处理指南 氰化物是指含有氰根(-CN)的化合物。氰化物在工业活动或生活中的种类甚多,如氢氰酸、氰化钠、氰化钾、氰化锌、乙腈、丙烯腈等,一些天然植物果实中(像苦杏仁、白果)也含有氰化物。氰化物的用途很广泛,可用于提炼金银、金属淬火处理、电镀,还可用于生产染料、塑料、熏蒸剂或杀虫剂等。 氰化物大多数属于剧毒或高毒类,可经人体皮肤、眼睛或胃肠道迅速吸收,口服氰化钠50~100mg即可引起猝死。本文探讨在出现氰化物中毒、泄漏时应如何开展紧急救援行动的问题。 氰化物中毒 1接触途径 氰化物可经呼吸道、皮肤和眼睛接触、食入等方式侵入人体。所有可吸入的氰化物均可经肺吸收。氰化物经皮肤、

粘膜、眼结膜吸收后,会引起刺激,并出现中毒症状。大部分氰化物可立即经过胃肠道吸收。 2中毒症状 氰化物中毒者初期症状表现为面部潮红、心动过速、呼吸急促、头痛和头晕,然后出现焦虑、木僵、昏迷、窒息,进而出现阵发性强直性抽搐,最后出现心动过缓、血压骤降和死亡。急性吸入氰化氢气体,开始主要表现为眼、咽、喉粘膜等刺激症状,高浓度可立即致人死亡。经口误服氰化物后,开始主要表现为流涎、恶心、呕吐、头昏、前额痛、乏力、胸闷、心悸等,进而出现呼吸困难、神志不清或昏迷,严重者可出现抽筋、大小便失禁,最后死于呼吸麻痹。若大量摄入氰化物,可在数分钟内使呼吸和心跳停止,造成所谓“闪电型”中毒。 3应急处理 (1)救援人员的个体防护 若怀疑救援现场存在氰化物,救援人员应当穿连衣式胶布防毒衣、戴橡胶耐油手套;呼吸道防护可使用空气呼吸器,

若可能接触氰化物蒸气,应当佩戴自吸过滤式防毒面具(全面罩)。现场救援时,救援人员要防止中毒者受污染的皮肤或衣服二次污染自己。 (2)病人救护 立即把中毒人员转移出污染区。检查中毒者呼吸是否停止,若无呼吸,可进行人工呼吸;若无脉搏,应立即进行心肺复苏。如有必要,应对中毒者提供纯氧和特效解毒剂。对中毒者进行复苏时要保证中毒者的呼吸道不被堵塞。如果中毒者呼吸窘迫,可进行气管插管。当中毒者的情况不能进行气管插管时,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可施行环甲软骨切开术。 (3)病人去污 所有接触氰化物的人员都应进行去污操作: ①应尽快脱下受污染的衣物,并放入双层塑料袋内,同时用大量清水冲洗皮肤和头发至少5分钟,冲洗过程中应注意保护眼睛。

氰化物中毒应急处理指南

氰化物中毒应急处理指南 氰化物一一是指含有氰根(-CN)的化合物。 氰化物在工业活动或生活中的种类甚多,如氢氰酸、氰化钠、氰化钾、氰化锌、乙腈、丙烯腈等。一些天然植物果实中(像苦杏仁、白果)也含有氰化物。 氰化物——用途很广泛,可用于提炼金银、金属淬火处理、电镀,还可用于生产染料、塑料、熏蒸剂或杀虫剂等。 氰化物大多数属于剧毒或高毒类,可经人体皮肤、眼睛或胃肠道 迅速吸收,口服氰化钠50?100mg即可引起猝死。本文探讨在出现氰化物中毒、泄漏时应如何开展紧急救援行动的问题。 氰化物中毒 1. 接触途径氰化物可经呼吸道、皮肤和眼睛接触、食入等方式侵入人体。 所 有可吸入的氰化物均可经肺吸收。氰化物经皮肤、粘膜、眼结膜吸收后,会引起刺激,并出现中毒症状。大部分氰化物可立即经过胃肠道吸收。 2. 中毒症状氰化物中毒者初期症状表现为面部潮红、心动过速、呼吸急促、头痛和头晕,然后出现焦虑、木僵、昏迷、窒息,进而出现阵发性强直性抽搐,最后出现心动过缓、血压骤降和死亡。急性吸入氰化氢气体,开始主要表现为眼、咽、喉粘膜等刺激症状,高浓度可立即致人死亡。经口误服氰化物后,开始主要表现为流涎、恶心、呕吐、头昏、前额痛、乏力、胸闷、心悸等,进而出现呼吸困难、神志不清或昏迷,严重者可出现抽筋、大小便失禁,最后死于呼吸麻痹。若大量摄入氰化物,可在数分钟内使呼吸和心跳停止,造成所谓“闪电型”中毒。 3. 应急处理 (1 )救援人员的个体防护若怀疑救援现场存在氰化物,救援人员应当穿连衣式胶布防毒衣、戴橡胶耐油手套;呼吸道防护可使用空气呼吸器,若可能接触氰化物蒸气,应当佩戴自吸过滤式防毒面具(全面罩)。现场救援时,救援人员要防止中毒者受污染的皮肤或衣服二次污染自己。 (2)病人救护 立即把中毒人员转移出污染区。检查中毒者呼吸是否停止,若无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