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合物基导电复合材料研究进展_龚文化

聚合物基导电复合材料研究进展_龚文化
聚合物基导电复合材料研究进展_龚文化

聚合物基导电复合材料研究进展

龚文化 曾黎明

(武汉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武汉 430070)

摘 要 本文介绍了聚合物基导电复合材料的种类、用途及导电机理。并对碳系填料填充聚合物基导电复合材料及金属系填料填充聚合物基导电复合材料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最后展望了聚合物基导电复合材料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 聚合物,导电复合材料,导电机理,炭黑

Progress of polymer matrix conductive composites

Gong Wenhua Zeng Lim ing

(Institute of M ateri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Wuhan 430070)

Abstract T he classification,applicat ions and conductive mechanism of polymer matr ix conductiv e composites are in -troduced in this paper,and the progr ess of polymer matrix conductive composites filled w ith carbons or metals is rev iewed,A t last,the development tendency of poly mer matrix conduct ive composites is looked ahead.

Key words polymer,conductiv e composites,conductive mechanism,carbon black

聚合物基导电复合材料是在基体聚合物中加入另外一种导电聚合物或导电填料,采用物理或化学方法复合后而得到的既具有一定的导电功能,又具有良好的力学性能的多相复合材料,它是导电复合材料的研究重点。随着航空工业及电子信息产业的高速发展,对材料的质量、强度、导电性等综合性能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给聚合物基导电复合材料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美国对聚合物基导电复合材料的需求量每年以20%~30%的速度

递增,发展潜力十分巨大。在日本,聚合物基导电复合材料也获得了广泛的应用,有关研究课题已被列入通产省于1987年制定的/21世纪产业基础技术研究开发0中12项优先科研项目之一[1]。

聚合物基导电复合材料按高分子基体材料的性质分类,可分为导电性涂料、粘合剂、导电弹性体和导电塑料等。按复合材料的导电性能则可分为半导体复合材料(Q U 107~10108#cm )、防静电复合材料(Q U 104~1078#cm)、导电复合材料(Q U 100~1048

表1 聚合物基导电复合材料的种类及用途

种类

体积电阻率/8#cm

用 途

半导电性复合材料107~1010传真电极板、低电阻带、静电记录纸、感光纸防静电复合材料104

~107防静电外壳、罩板、电波吸收件、导电轮胎、防爆电缆导电复合材料100~104面状发热体、CV 电缆、导电薄膜

高导电复合材料

10

-3~10

印刷电路、电极板、电磁屏蔽材料、导电涂料、导电胶粘剂

作者简介:龚文化,男,1978年生,复合材料专业研究生。

曾黎明,男,1952年生,教授,博士生导师。

第30卷第4期化工新型材料Vol 130No 142002年4月

N EW CHEM ICAL M AT ERIAL S

Apr 12002

#cm)、高导电复合材料(Q U10-3~1008#cm),表1列出了聚合物基导电复合材料的种类及用途。

1聚合物基导电复合材料的导电机理

111基体为导电聚合物

导电聚合物包括共轭导电聚合物和电荷转移型导电聚合物。其中,共轭导电聚合物的电导率极低,接近于绝缘体,但反式聚乙炔例外,研究表明,它的电导率为10-4~10-6S#cm-1,这是因为聚乙炔被电子受体型聚合催化剂残留物掺杂成了P型半导体。在聚乙炔中添加碘或五氧化砷等电子受体时,由于聚乙炔的P电子向受体转移,电导率显著增加,另一方面,由于聚乙炔电子亲和力很大,可以从作为电子给体的碱金属接受电子而使电导率提高[2]。总之,这类导电复合材料的导电是靠基体本身的电荷转移,与所用增强材料或填料关系不大。

112基体为非导电聚合物

基体为非导电聚合物时,主要是通过在这类聚合物中添加抗静电剂或导电填料来制备导电复合材料。由于加抗静电剂的导电复合材料导电性不稳定,因此目前主要利用加导电填料来制备各种聚合物基导电复合材料。其导电机理有如下几种理论:

(1)导电通道学说,此学说认为导电填料加到聚合物后不可能达到真正的多相均匀分布,总有部分带电粒子相互接触而形成链状导电通道,使复合材料得以导电。这种理论已被大多数学者所接受。

(2)隧道效应学说,尽管导电粒子直接接触是导电的主要方式,但Polley和Boonstra[3]利用电子显微镜观察后,发现炭黑填充橡胶的复合体系,存在炭黑尚未成链且在橡胶延伸状态下亦有导电现象。通过对电阻率与导电粒子间隙的关系研究,发现粒子间隙很大时也有导电现象,这被认为是分子热运动和电子迁移的综合结果。

(3)电场发射学说,Beek[1]等人研究了界面电压-电流非欧姆特性问题。他们认为由于界面效应的存在,当电压增加到一定值后,导电粒子间产生的强电场引起了发射电场,促使电子越过能垒而产生电流,导致电流增加而偏离线性关系。由此提出/电场发射理论0。

聚合物基导电复合物材料的实际导电机理是相当复杂的,但现阶段主要认为是导电填料的直接接触和间隙之间的隧道效应的综合作用。2研究进展

211碳系填料填充导电复合材料

碳系导电填料有炭黑、碳纤维、石墨等。目前,炭黑在聚合物基导电复合材料上的应用最为广泛,因为它不仅价格低,而且加入量少,导电性也好。大量研究表明,炭黑粒子的尺寸越小,结构越复杂,炭黑粒子比表面积越大,表面活性基团越少,极性越强,则所制备的导电复合材料导电性越好[4]。如用粒度为30L m的乙炔炭黑填充玻璃纤维增强的191树脂时,仅需014%[5]的体积含量,导电复合材料的体积电阻率就能下降到103~1048#cm;且随着炭黑含量的增加,其弯曲强度下降,这是由于炭黑与树脂的相容性差,加入后影响了树脂与玻璃纤维界面粘接,加入量越多,这种影响越明显。

现在对炭黑填充聚合物基导电复合材料的研究已从传统的改变炭黑的用量转向通过提高炭里的质量来提高其导电复合材料的导电性能。如对炭黑进行高温处理,不仅可以增加炭黑的比表面积,而且可以改变其表面化学特性。用钛酸酯偶联剂处理炭黑表面,在改善复合材料导电性能的同时,还能提高熔体流动性和材料的力学性能[6]。另外,新型导电炭黑也在进一步的研究之中。

除炭黑之外,石墨也是常用的导电填料之一。石墨的导电性不如炭黑优良,而且加入量较大,对复合材料的成型工艺影响比较大,但能提高材料的耐腐蚀能力。石墨主要有石墨粉和片状石墨两种,石墨粉的分散性较好,易形成导电通道;而片状石墨体积较大,虽会对树脂起增强作用,但不易形成均匀体系,材料的稳定性不易控制,某些性能重现性差,而且加入量过大时,片状石黑与树脂形成的界面处容易产生应力集中而使材料强度下降。

碳纤维也是一种较好的导电填料,其导电性介于炭黑和石墨之间,而且它具有高强度、高模量、耐腐蚀、耐辐射、耐高温等多种优良性能。用碳纤维增强的不饱和聚酯、环氧、酚醛等复合材料已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军用器材及化工防腐领域。但碳纤维加工困难、成本高,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它的发展。212金属系填料填充导电复合材料

金属系填料包括金属粉末和金属纤维,但金属粉末含量一般在50%(体积)左右时,才会使材料电阻率达到导电复合材料的要求,这必然使复合材料的力学强度下降。另外,由于金属的密度远大于非

第4期龚文化等:聚合物基导电复合材料研究进展#39#

金属的密度,因此在复合材料的成型过程中容易出现分层或不均匀现象,影响材料质量稳定性。常用的金属粉末有铝粉、铁粉、铜粉、银粉、金粉等。铝粉价格低,但铝的活性太大,其粉末在空气中极易被氧化,形成导电性极差的AL2O3氧化膜[5],即使加入量很大时也不易形成导电通道。银粉、金粉虽然导电性优良,但价格昂贵,由此限制了其广泛使用。故现阶段应用最广的为铁粉、铜粉。金属粉末粒径的大小对导电复合材料的电阻率影响也较大,相同条件下,金属粉末粒径越小,越易形成导电通道,达到相同电阻率所需金属粉的体积含量越小。

与金属粉相比,金属纤维的应用更为广泛。将金属纤维填充到基体聚合物中,经适当工艺成型后,可以制成导电性能优异的复合材料,其体积电阻率为10-3~1008#cm。它们不仅可以在较少加入量的条件下达到理想的导电效果,还能较大幅度地提高复合材料的强度。并且该复合材料比传统的金属材料质量轻、易加工,因此被认为是最有发展前途的新型导电材料和电磁屏蔽材料[6],金属纤维填充聚合物基导电复合材料将是以后研究的重点之一。现在国内外应用较多的是黄铜纤维,其次是不锈钢纤维和铁纤维。黄铜纤维导电性能优良,仅需10%的体积含量就能使体积电阻率小于10-28#cm,屏蔽效果达60dB。不锈钢纤维作为填料不仅强度高,成型时不易折断,能保持较大的长径比,而且抗氧化性好,能使导电性能持久稳定。

另外,复合纤维填充聚合物基复合材料也在不断研究和应用之中。如钢铝复合纤维,就是挤压成型过程中将钢丝周围包覆不同厚度的铝,这样既保持了铝的导电性,又提高了复合材料的强度[7]。还有镀镍石墨纤维,不仅使制备的复合材料有10-1~ 1018#cm的电阻率,而且也具有较好的增强效果及电磁屏蔽效果,在航空领域已被广泛应用。

3展望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聚合物基导电复合材料的需求量将越来越大,应用范围也将越来越广,种类也将越来越多。其发展趋势有如下几点:

(1)从单一的导电复合材料向多功能复合材料发展。如阻燃抗静电复合材料,吸声导电复合材料等。

(2)超导体的研究已成为当今最热门的课题之一,因此超导复合材料也是今后研究的重点之一。

(3)性能更好的导电填料的研究与开发,将进一步改进复合材料的导电性和力学性能,因此仍然是研究热点。

(4)应用范围将逐渐从以航空、军用为主转向以民用为主,因此降低导电复合材料的成本也成为重要的研究内容之一。

参考文献

1章明秋.工程塑料应用,1991,2:50~57

2雀部博之.导电高分子材料北京:科学出版社,1989

3Sichel E K,Gittleman J I,Schceng P.Plastics Engineering,1982,3: 53~59

4熊传溪.玻璃钢/复合材料,1998,5:36~38,42

5杨小利.玻璃钢/复合材料,1997,5:28~29,40

6杜仕国.玻璃钢/复合材料,1998,4:39~42

7吴人杰.复合材料.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0

收稿日期:2001-11-19

(上接第37页)

41夏畅斌,何湘柱.矿产综合利用,2000,4:38~39

42马毅杰等.环境科学学报,2000,20(5):654~656

43周慈由,方志山等.海洋学报,1999,21(2):49~55

44刘长礼,王秀艳,张云.地球学报,2000,21(1):98~103

45刘阳生,白庆中等.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40(11): 27~32

46王晓蓉,吴顺年,李万山,盛光遥.环境化学,1997,16(1):1~13 47T achi Y,Shibutani T,Sato H Yui M.Journal of Contaminant Hy-

drology,2001,47:171~186

48Boult K A,Cow per M M,Heath T G et al.Journal of Contam i nant Hydrology,1998,35:141~150

49Riebe B Bors J,Dultz St.Journal of Contam i nant Hydrology,2001, 47:255~264

50Bors U,Dultz St,et al.Engi neering Geology,1999,54:195~206 51Dultz S t,Bors J.Applied Clay S cience,2000,16:15~29

52Bors J,Dultz St,Riebe B.Applied Clay S cience,2000,16:1~13

收稿日期:2001-01-28

#40#化工新型材料第30卷

复合材料的界面改性

界面及界面改性方法 界面结合强度低,则增强纤维与基体很容易分离,在材料的断面可观察到脱粘、纤维拔出、纤维应力松弛等现象,起不到增强作用;但界面结合强度太高,则增强纤维与基体之间应力无法松弛,形成脆性断裂。 在研究和设计界面时,不应只追求界面粘结而应考虑到最优化和最佳综合性能。 1、聚合物基复合材料界面 界面结合有机械粘接与润湿吸附、化学键结合等。 大多数界面为物理粘结,结合强度较低,结合力主要来自如色散力、偶极力、氢键等物理粘结力。 偶联剂与纤维的结合(化学反应或氢键)也不稳定,可能被环境(水、化学介质等)破坏。一般在较低温度下使用,其界面可保持相对稳定。增强剂本身一般不与基体材料反应。 聚合物基复合材料界面改性原则: 1)在聚合物基复合材料的设计中,首先应考虑如何改善增强材料与基体间的浸润性。一般可采取延长浸渍时间,增大体系压力、降低熔体粘度以及改变增强体织物结构等措施。2)适度的界面结合强度 3)减少复合材料中产生的残余应力 4)调节界面内应力和减缓应力集中 聚合物基体复合材料改性方法 1、颗粒增强体在热塑性聚合物基体加入两性相溶剂(增容剂),则能使液晶微纤与基体间形成结合良好的界面 2、纤维增强体复合材料界面改善 a)纤维表面偶联剂 b)涂覆界面层 c)增强体表面改性 2、金属基复合材料界面 金属基体在高温下容易与增强体发生不同程度的界面反应,金属基体多为合金材料,在冷却凝固热处理过程中还会发生元素偏聚、扩散、固溶、相变等。 金属基复合材料界面结合方式有化学结合、物理结合、扩散结合、机械结合。总的来讲,金属基体复合材料界面以化学结合为主,有时也会出现几种界面结合方式共存。 金属基体复合材料的界面有3种类型:第一类界面平整、组分纯净,无中间相。第二类界面不平直,由原始组分构成的凸凹的溶解扩散型界面。第三类界面中含有尺寸在亚微米级的界面反应物。多数金属基复合材料在制备过程中发生不同程度的界面反应。 金属基复合材料的界面控制研究方法: 1)对增强材料进行表面涂层处理在增强材料组元上预先涂层以改善增强材料与基体的浸润性,同时涂层还应起到防止发生反应的阻挡层作用。 2)选择金属元素改变基体的合金成分,造成某一元素在界面上富集形成阻挡层来控制界面反应。尽量避免选择易参与界面反应生成脆硬界面相、造成强界面结合的合金元素 3)优化制备工艺和参数金属基体复合材料界面反应程度主要取决于制备方法和工艺参数,因此优化制备工艺和严格控制工艺参数是优化界面结构和控制界面反应的有效途径。 3、陶瓷基复合材料的界面 陶瓷基体复合材料指基体为陶瓷材料的复合材料。增强体包括金属和陶瓷材料。界面结合方式与金属基体复合材料基本相同,有化学结合、物理结合、机械结合和扩散结合,其中以化学结合为主,有时几种结合方式同时存在。 陶瓷基体复合材料界面控制方法

聚噻吩类导电聚合物的研究进展

聚噻吩类导电聚合物的研究进展 姓名:丁泽 班级:材化12-3 学号:1209020302

摘要 π-共轭聚合物被认为是很有发展前景的材料,因为它拥有独特的光电特性,可以被广泛的应用于太阳能电池(PSCs),电致变色器件,传感器,聚合物发光二极管(PLEDs)等各种领域。这些电活性与光活性聚合物通常是基于噻吩,吡咯,苯,芴或咔唑等芳环、芳杂环等单元的聚合物。在大量的电致变色材料中,噻吩类聚合物由于它们的高电子导电性和好的氧化还原特性,以及在可见与红外区域,快的响应时间,显著地稳定性和高的对比率而成为一类重要的电致变色共轭聚合物。更重要的是,通过聚合物链结构改动,噻吩类聚合物拥有容易的禁带可调性,可展示不同的电致变色特性。 关键词:π-共轭聚合物;电化学聚合;共聚;导电聚合物;

一、导电聚合物简介 1.1导电聚合物的分类 导电高分子材料包括结构型导电高分子材料和复合型导电高分子材料两大类型。 复合型导电高分子材料是将各种导电性物质以不同的方式和加工工艺(如分散聚合、层积复合、形成表面电膜等)填充到聚合物基体中而构成的。该类材料通常是填充高效导电粒子或导电纤维,较普及的是炭黑填充型和金属填充型。复合型导电高分子材料在技术上比结构型导电高分子材料具有更加成熟的优势。 结构型(又称作本征型)导电聚合物是指聚合物本身具有导电性或经掺杂处理后具有导电性的聚合物材料。这种高分子材料本身具有“固有”的导电性,由其结构提供载流子,一经掺杂,电导率可大幅度提高,甚至可达到金属的导电水平。如聚乙炔、聚吡咯、聚苯胺、聚噻吩、聚苯硫醚、聚对苯撑等均属于结构型导电高分子材料(如图1-1)[1]。结构型导电聚合物是目前导电聚合物研究领域的重点。

导电聚合物复合材料

导电聚合物复合材料综述 及其在金属管道防腐方面的应用 摘要 本文主要讨论了复合型导电聚合物材料的分类情况、研究现状和存在问题等,并对于用于金属管道防腐方面的导电聚合物涂料的研究和制备提出了初步的思路和设计方案。 关键字:导电;聚合物;复合材料 引言 聚合物材料易成型,易加工,耐腐蚀,比强度高,由于具有优良的特性,在新一代材料中的应用受到了极大的重视,但由于其本身电阻率多处于10-10-lO-20S/m之间,属于绝缘体材料,使其在电子材料领域的应用受到限制,为使其电阻率得到可观规模的下降,并可以广泛应用于能源、光电子器件、信息、传感器、分子导线和分子器件,以及电磁屏蔽、金属防腐和隐身技术中,有关新型的、具有导电性能的聚合物材料研究具有深刻意义。 1.导电聚合物材料的分类 按照结构与组成,导电聚合物材料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本身或经过掺杂处理后具有导电功能的聚合物材料,称为结构型导电高分子材料;另一类是以聚合物材料为基体添加具有高导电性能的有机、无机、金属等导电填料,经过各种手段使其在基体中分散从而形成具有导电性的复合材料,称为复合型导电聚合物材料,又称导电聚合物复合材料。 对于结构型导电聚合物材料,由于分子主链上刚性共轭双键结构和分子间强范德华力作用力,使结构型导电聚合物通常不熔化不溶解。这些特殊的物理性质导致其加工性能差,限制了其的使用和生产。相比之下,导电复合材料可在较大尺度上控制材料性能,而且成本低、品种繁多,易加工和工业化生产,已经被广泛应用于电子、电器、纺织和煤炭开采等领域。此外,导电聚合物复合材料还具有一些特殊的物理现象,如绝缘体向半导体的突变,电阻率对温度、压力、气体浓度敏感性,电流-电压非线性行为,电流噪音等,从而得到广泛的研究与应用。 导电聚合物复合材料主要是由高电导率的导电填料和绝缘性的聚合物基体组成,其中导电填料提供载流子,通过导电填料之间的相互作用来实现载流子在聚合物复合材料中的迁移。将导体或半导体无机材料分散到高分子材料基体中,

有机导电聚合物研究进展a

有机导电聚合物研究进展 1 导电聚合物 各种人造聚合物俗称为塑料或化纤,天然聚合物主要有蛋白质和树脂等。上述有机固体通常是绝缘体,而增强它们的电导率是一个非常吸引人的研究领域。因为这类材料成本低廉、重量轻,更重要的是,可以把聚合物的可塑以及柔韧等优良机械特性与通常只有金属才具备的高电导特性结合在一起,从而将应用范围大大拓宽。 1977年,白川英树在一次聚乙炔合成的实验中,意外地加入了过多的催化剂(齐格勒—纳塔催化剂,以1963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Ziegler 和Natta命名,其作用是定向催化——用于严格控制聚合物的空间结构)。不料,在反应器中生成了一种光亮的反式聚乙炔薄膜。如果将薄膜暴露于卤族Br2或I2蒸汽,生成物的电导率可以提高1012倍[1],从此有机物不能导电的观念被打破。 2000 年度诺贝尔化学奖授予了三位致力于导电聚合物研究的科学家,他们是美国物理学家艾伦·黑格(Alan Heeger)、化学家艾伦·麦克迪尔米德(Alan MacDiarmid )和日本化学家白川英树(Hideki Shirakawa )。这是对导电聚合物研究的充分肯定。 导电聚合物根据材料的组成可以分成复合型导电聚合物材料和本征型导电聚合物材料两大类[2-4]。复合型导电聚合物材料是由普通高分子结构材料与金属或碳等导电材料,通过分散、层合、梯度复合、表面镀层等复合方式构成。其导电作用主要通过其中的导电材料来完成。本征型导电聚合物材料也被称为结构型导电聚合物材料,其高分子本身具备一定的导电能力,这种导电聚合物如果按其结构特征和导电机理还可以进一步分成:载流子为自由电子的电子导电型聚合物和载流子为能在聚合物分子间迁移的正负离子的离子导电型聚合物。 在电子导电聚合物的导电过程中,载流子在电场的作用下能够在聚合物内定向移动形成电流。电子导电聚合物的共同结构特征是分子内有大的线性共轭π电子体系,给自由电子提供了离域迁移条件,故又称为共轭聚合物。作为有机材料,聚合物是以分子形态存在的,其电子多为定域电子或具有有限离域能力的电子。π电子虽然具有离域能力,但它并不是自由电子。当有机化合物具有共轭结

聚合物基复合材料试题

第一章 聚合物合金的概念、合金化技术的特点? 聚合物合金:有两种以上不同的高分子链存在的多组分聚合物体系 合金化技术的特点:1、开发费用低,周期短,易于实现工业化生产。2、易于制得综合性能优良的聚合物材料。3、有利于产品的多品种化和系列化。 热力学相容性和工艺相容性的概念? 热力学相容性:达到分子程度混合的均相共混物,满足热力学相容条件的体系。 工艺相容性:使用过程中不会发生剥离现象具有一定程度相容的共混体系。 如何从热力学角度判断聚合物合金的相容性? 1、共混体系的混合自由能(ΔG M )满足ΔG M =ΔH M -TΔS M <0 2、聚合物间的相互作用参数χ 12 为负值或者小的正值。 3、聚合物分子量越小,且两种聚合物分子量相近。 4、两种聚合物的热膨胀系数相近。 5、两种聚合物的溶度参数相近。 *思考如何从改变聚合物分子链结构入手,改变聚合物间的相容性? 1、通过共聚使分子链引入极性基团。 2、对聚合物分子链化学改性。 3、通过共聚使分子链引入特殊相互作用基团。 4、形成IPN或交联结构。 5、改变分子量。 第二章 *列举影响聚合物合金相态结构连续性的因素,并说明分别是如何影响的? 组分比:含量高的组分易形成连续相; 黏度比:黏度低的组分流动性较好,容易形成连续相; 内聚能密度:内聚能密度大的聚合物,在共混物中不易分散,容易形成分散相;溶剂类型:连续相组分会随溶剂的品种而改变; 聚合工艺:首先合成的聚合物倾向于形成连续性程度大的相。 说明聚合物合金的相容性对形态结构有何影响?

共混体系中聚合物间的工艺相容性越好,它们的分子链越容易相互扩散而达到均匀的混合,两相间的过渡区越宽,相界面越模糊,分散相微区尺寸越小。完全相容的体系,相界面消失,微区也随之消失而成为均相体系。两种聚合物间完全不相容的体系,聚合物之间相互扩散的倾向很小,相界面和明显,界面黏接力很差,甚至发生宏观的分层剥离现象。 什么是嵌段共聚物的微相分离?如何控制嵌段共聚物的微相分离结构? 微相分离:由化学键相连接的不同链段间的相分离 控制溶剂、场诱导、特殊基底控制、嵌段分子量来控制 *简述聚合物合金界面层的特性及其在合金中所起的作用。 特性:1、两种分子链的分布是不均匀的,从相区到界面形成一浓度梯度;2、分子链比各自相区内排列松散,因而密度稍低于两相聚合的平均密度;3、界面层内易聚集更多的表面活性剂、其他添加剂、分子量较低的聚合物分子。 作用:力的传递效应;光学效应;诱导效应。 第三章 简述橡胶增韧塑料的形变机理及形变特点。 形变机理:银纹化和剪切带形变 特点:1、橡胶的存在有利于发生屈服形变;2、力学性能受形变机理影响 简述橡胶增韧塑料形变机理的研究方法及影响形变机理的因素。 定量研究:高精度的蠕变仪同时测定试样在张应力作用下的纵向和横向形变 影响因素:树脂基体;应力和应变速率;温度;橡胶含量;拉伸取向 简述橡胶增韧塑料的增韧机理,并列举实例加以说明。 多重银纹化增韧理论:在橡胶增韧的塑料中,由于橡胶粒子的存在,应力场不再是均匀的,橡胶粒子起着应力集中的作用。(脆性玻璃态高聚物受外力作用发生银纹形变时材料韧性很差) 银纹-剪切带增韧机理:银纹和剪切到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和协同作用。(ABS 拉伸过程中既有发白现象,又有细颈形成) 试比较橡胶增韧塑料和刚性粒子工程塑料的异同点。 1、增韧剂种类不同; 2、增韧的对象不同; 3、增韧剂含量对增韧效果的影响不同; 4、改善聚合物合金性能的效果不同; 5、增韧机理不同; 6、对两相界面黏结强度的要求是相同 第四章

聚合物基纳米复合材料研究进展

聚合物基纳米复合材料研究进展 摘要: 针对聚合物基纳米复合材料的某些热点和重点问题进行了总结和评述,并讨论了碳纳米管、石墨烯及纳米增强界面等以增强为主的纳米复合材料的研究状况和存在的问题;系统地评述了纳米纸复合材料、光电纳米功能复合材料以及纳米智能复合材料等以改善功能的纳米功能复合材料的研究动态。 关键词 : 复合材料;纳米材料;聚合物;功能材料 引言 复合材料作为材料大家族中的重要一员,已经深入到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为社会经济与现代科技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复合材料科学与技术的发展经历了从天然复合材料到人工复合材料的历程,而人工复合材料的诞生更是材料科学与技术发展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成就。20 世纪 50 年代以玻璃纤维增强树脂的复合材料(玻璃钢)和 20 世纪 70 年代以碳纤维增强树脂的复合材料(先进复合材料) 是两代具有代表性的复合材料。这两代材料首先在航空航天和国防领域得到青睐和应用,后来逐渐扩大到体育休闲、土木建筑、基础设施、现代交通、海洋工程和能源等诸多领域,使得复合材料的需求越来越强烈,作用越来越显著,应用领域越来越广泛,用量也越来越多,而相应的复合材料科学与技术也在不断地丰富和发展。随着纳米技术的出现和不断发展,纳米复合材料已经凸显了很多优异的性能,从一定意义上有力地推进了新一代高性能复合材料的发展。纳米化与复合化已经成为新材料研发和推动新材料进步的重要手段和发展方向。 纳米复合材料是指以树脂、橡胶、陶瓷和金属等基体为连续相,以纳米尺寸的颗粒、纤维、纳米管等为分散相,通过合适和特殊的制备工艺将纳米相均匀地分散在基体材料中,具有特殊性能的新型复合材料。本研究的重点是讨论聚合物基纳米复合材料的研究概况,系统介绍利用碳纳米管、石墨烯、碳纳米纸、纳米界面改性等提升和改善复合材料力学性能及物理性能的机理与作用。 1 纳米增强复合材料 纳米复合材料的性能依据其基体材料和纳米增强相种类的不同而差异巨大,因此提高力学性能是纳米复合材料研究领域中最具代表性的研究工作之一。纳米相对聚合物基体的力学性能改性主要包括强度、模量、形变能力、疲劳、松弛、蠕变、动态热机械性能等。 1.1 碳纳米管纳米复合材料 碳纳米管是由碳原子形成的石墨片层卷成的无缝、中空管体,可依据石墨片层的数量分为单壁碳纳米管和多壁碳纳米管。由于纳米中空管及螺旋度共同作用,碳纳米管具有极高的强度和理想的弹性,其弹性模量甚至可达1.3 TPa,与金刚石

聚合物基复合材料

聚合物基复合材料 摘要:聚合物基复合材料以其特有的性能近年来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本文简单的介绍了聚合物基复合材料,描述了其作为一种新材料的性能特点,并详细描述了其发展历史及应用。 关键词:聚合物、复合材料、应用、历史 1、聚合物基复合材料 复合材料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独立的物理相,包括粘接材料(基体)和粒料纤维或片状材料所组成的一种固体物。 (1) 复合材料的组分材料虽然保持其相对独立性,但复合材料的性能却不是各组分材料性能的简单加和,而是有着重要的改进。(2)复合材料中通常有一相为连续相,称为基体;另一相为分散相,称为增强材料。(3)分散相是以独立的形态分布在整个连续相中,两相之间存在着界面。分散相可以是增强纤维,也可以是颗粒状或弥散的填料。 聚合物基复合材料(PMC)是以有机聚合物(主要为热固性树脂、热塑性树脂及橡胶)为基体,连续纤维为增强材料组合而成的。聚合物基体材料虽然强度低,但由于其粘接性能好,能把纤维牢固地粘接起来,同时还能使载荷均匀分布,并传递到纤维上去,并允许纤维承受压缩和剪切载荷。而纤维的高强度、高模量的特性使它成为理想的承载体。纤维和基体之间的良好的结合,各种材料在性能上互相取长补短,产生协同效应,材料的综合性能优于原组成材料而满足各种不同的要求,充分展示各自的优点,并能实现最佳结构设计、具有许多优良特性。 实用PMC通常按两种方式分类。一种以基体性质不同分为热固性树脂基复合材料和热塑性树脂基复合材料;另一种按增强剂类型及在复合材料中分布状态分类。如:玻璃纤维增强热固性塑料(俗称玻璃钢)、短切玻璃纤维增强热塑性塑料、碳纤维增强塑料、芳香族聚酰胺纤维增强塑料、碳化硅纤维增强塑料、矿物纤维增强塑料、石墨纤维增强塑料、木质纤维增强塑料等。这些聚合物基复合材料具有上述共同的特点,同时还有其本身的特殊性能。通常意义上的聚合物基复合材料一般就是指纤维增强塑料。 而聚合物基复合材料一般都具有以下特性: 1. 比强度、比模量大。比强度和比模量是度量材料承载能力的一个指标,比强度越高,同一零件的自重越小;比模量越高,零件的刚性越大。复合材料的比强度和比模量都比较大,例如碳纤维和环氧树脂组成的复合材料,其比强度是钢的

聚合物基纳米复合材料的结构与性能研究

聚合物基纳米复合材料的结构与性能研究 摘要:聚合物的结构与性能是材料科学研究的重点。通过改变或优化材料的结构,而得到性能更为优越的材料也一直是人们的研究方向,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所采取的方法也越来越为多元化,其中,在高分子聚合物材料中引入纳米结构就是材料改型的一种办法。以下对聚合物基纳米复合材料的结构和性能的研究作一总结。分析了由插层复合法、溶胶一凝胶法和纳米微粒直接共混法制备的聚合物基纳米复合材料的结构和性能的紧密联系。 关键词:高分子聚合物;纳米材料;结构;性能 1、引言 1.1高分子聚合物材料概述[1] 材料是各门科学技术应用和发展的基础和载体。按照传统的分类,可将材料分为金属、半导体、陶瓷和有机高分子材料,而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与其它材料相比,聚合物材料的研究与应用呈现非常快的增长趋势,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聚合物材料作用和功能的发挥,与它的结构有着密切的关系。为了合成具有指定性能的高分子材料,人们总是从化学结构开始设想,为了改进高分子材料的某种性能,人们也总是首先从改变其结构入手。无数的事实表明:人们无时无刻不在利用高聚物结构与性能间的关系,根据需要选择高分子材料,改性高分子材料,创造高新的高分子材料。高聚物结构与性能间的关系是高分子材料设计的基础,同时也是确定高分子材料加工成型工艺的依据。 对于实际应用中的高分子材料或制品,有的时候它们的高级结构,如相态结构和聚集态结构,对高分子材料、尤其是高分子功能材料的影响更为明显,并且其使用性能直接决定于加工成形过程中的聚集态结构,因此对高分子聚集态结构的研究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了解高分子聚集态结构特征、形成条件及其与材料性能之间的关系,对于获得具有理想性能的材料是必不可少的,同时也可为新型高聚物材料的物理改性和材料设计提供科学的依据。 高分子聚合物的结构主要包括高分子链结构和聚集态结构。高分子链结构分为近程结构和远程结构,近程结构包括化学组成、单体单元的键合(键合方式、序列)、高分子的构型(结构单元空间排列)、单个高分子链的键接(交联与支化)。远程结构包括高分子的大小(分子量及其分布)、高分子链的尺寸(末端距、旋转半径)、高分子的形态(构象、柔性、刚性)。高分子的聚集态结构包括晶态、非晶态、取向态、液晶态、织态等。 高分子结构特点主要有五点:①链式结构②链的柔顺性③不均一性(多分散性)④聚集态结构的复杂性。⑤交联网状结构。聚集态结构是决定高分子材料使用性能的直接因素,交联程度对橡胶弹性体或热固性聚合物这类材料的力学性能有重要影响。除了一级结构,即分子链的化学结构,还有其高级结构,即高聚物在宏观上体现为若干高分子链以一定的规律堆集形成的状态,这种高分子链之间的排列和堆砌结构称为聚集态结构。高分子的链结构影响高分子的运动方式和堆砌方式,凝聚态结构将直接影响材料的力学、光学、热学、声学、电学等使用性能。经验证明:即使有同样链结构的同一种高聚物,由于加工成型条件不同,制品性能也有很大差别。例如:缓慢冷却的PET(涤纶片)是脆性的;迅速冷却,双轴拉伸的PET(涤纶薄膜)是韧性很好的材料。 对于高分子材料来讲,它具有密度小、强度高,易加工等优良性能,并且易于通过化学和物理方法进等行改性特性而拓展其应用范围。

聚合物基复合材料制备方法

摘自课本《聚合物基复合材料》,针对的是聚合物基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 1、溶胶-凝胶法 溶胶-凝胶法是最早用来制备纳米复合材料的方法之一。所谓的溶胶-凝胶工艺过程是将前驱物在一定的有机溶剂中形成均质溶液,均质溶液中的溶质水解形成纳米级粒子并成为溶胶,然后经溶剂挥发或加热等处理使溶胶转化为凝胶。溶胶-凝胶中通常用酸、碱和中性盐来催化前驱物水解和缩合,因其水解和缩合条件温和,因此在制备上显得特别方便。根据聚合物与无机组分的相互作用情况,可将其分为以下几类: (1)直接将可溶性聚合物嵌入到无机网络中把前驱物溶解在形行成的聚合物溶液中,在酸、碱或中性盐的催化作用下,让前驱化合物水解,形成半互穿网络。(2)嵌入的聚合物与无机网络有共价键作用在聚合物侧基或主链末端引入能与无机组分形成共价键的基团,就可赋予其具有可与无机组分进行共价交联的优点,可明显增加产品的弹性模量和极限强度。在良好溶解的情况下,极性聚合物也可与无机物形成较强的物理作用,如氢键。 (3)有机-无机互穿网络在溶胶-凝胶体系中加入交联单体,使交联聚合和前驱物的水解与缩合同步进行,就可形成有机-无机同步互穿网络。用此方法,聚合物具有交联结构,可减少凝胶的收缩,具有较大的均匀性和较小的微区尺寸,一些完全不溶的聚合物可以原位生成均匀地嵌入到无机网络中。 溶胶-凝胶法的特点是可在温和条件下进行,可使两相分散均匀,通过控制前驱物的水解-缩合来调节溶胶-凝胶化过程,从而在反应早期就能控制材料的表面与界面性能,产生结构极其精细的第二相。存在的问题是在凝胶干燥过程中,由于溶剂、小分子、水的挥发可能导致材料内部产生收缩应力,从而会影响材料的力学和机械性能。另外,该法所选聚合物必须是溶解于所用溶剂中的,因而这种方法受到一定限制。 2、层间插入法 层间插入法是利用层状无机物(如粘土、云母等层状金属盐类)的膨胀性、吸附性和离子交换功能,使之作为无机主体,将聚合物(或单体)作为客体插入于无机相的层间,制得聚合物基有机-无机纳米复合材料。层状无机物是一维方向上的纳米材料,其粒子不易团聚且易分散,其层间距离及每层厚度都在纳米尺度范

导电复合材料

导电复合材料

导电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应用浅析 摘要:随着电子工业及信息技术等产业的迅速发展,对于具有导电功能的高分子材料的需求越来越迫切。本文详细介绍了导电高分子材料的分类,介绍了导电复合材料的导电填料的种类及性质,总结了复合型导电高分子材料的制备方法和应用情况。 关键词:复合型;导电高分子材料;制备及应用; 1.前言 通常高分子材料的体积电阻率都非常高,约在1010-1020Ω·cm之间,作为电器绝缘材料使用无疑是非常优良的。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特别是电子工业、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对于具有导电功能的高分子材料需求愈来愈迫切。世界各国无论是学术界还是产业界都在积极地对这一新兴功能材料进行研究与开发。 关于导电高分子的定义,到目前为止国内外尚无统一的标准,一般是将体 积电阻率ρ V 小于1010Ω·cm的高分子材料统称为高分子导电材料。其中将ρ V 在106-1010Ω·cm之间的复合材料称为高分子抗静电材料;将ρ V 在100-106Ω·cm 之间的称为高分子半导电材料;将ρ V 小于100Ω·cm的称为高分子导电材料。 按照结构和制备方法的差异又可将导电高分子材料分为结构型导电高分子材料和复合型导电高分子材料两大类。结构型导电高分子材料(或称本征高分子导电材料)是指分子结构本身能导电或经过掺杂处理之后具有导电功能的共扼聚合物,如聚乙炔、聚苯胺、聚毗咯、聚噬吩、聚吠喃等。复合型导电高分子材料是指以聚合物为基体,通过加入各种导电性填料(如炭黑、金属粉末、金属片、碳纤维等),并采用物理化学方法复合制得的既具有一定导电功能又具有良好力学性能的多相复合材料。目前结构型导电高分子材料由于结构的特殊性与制备及提纯的困难,大多还处于实验室研究阶段,获得实际应用的较少,而且多数为半导体材料。复合型导电高分子材料,因加工成型与一般高分子材料基本相同,制备方便,有较强的实用性,故已较为广泛应用。本论文主要研究了复合型导电高分子材料的制备以及应用。 2.复合型导电高分子材料 2.1复合型导电高分子材料概述 复合型导电高分子材料在工业上的应用始于20世纪60年代。复合型导电高分子材料是采用各种复合技术将导电性物质与树脂复合而成的。按照复合技术分类有:导电表面膜形成法、导电填料分散复合法、导电填料层压复合法三种。 复合型导电高分子材料的分类方法有多种。根据电阻值的不同,可划分为半导电体、除静电体、导电体、高导电体。根据导电填料的不同,可划分为碳系(炭

关于导电高分子材料的研究进展

湖北汽车工业学院 本科生课程论文 《新材料导论》 论文题目关于导电高分子材料的研究进展学生专业班级 学生姓名(学号) 指导教师(职称) 完成时间

关于导电高分子材料的研究进展 摘要:与传统导电材料相比较,导电高分子材料具有许多独特的性能。导电高聚物可用作雷达吸波材料、电磁屏蔽材料、抗静电材料等。介绍了导电高分子材料的概念、分类、导电机理及其应用领域,综述了近些年来国内外科研工作者对导电高聚物的研究进展状况并对其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导电高分子;功能材料;导电机理;应用;述评。 自从1976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化学家MacDiarmid领导的研究小组首次发现掺杂后的聚乙炔(Polyacetylene,简称PA)具有类似金属的导电性以后,人们对共轭聚合物的结构和认识不断深入和提高,新型交叉学科)))导电高分子领域诞生了。在随后的研究中科研工作者又逐步发现了聚吡咯、聚对苯撑、聚苯硫醚、聚噻吩、聚对苯撑乙烯撑、聚苯胺等导电高分子。导电高分子特殊的结构和优异的物理化学性能使它成为材料科学的研究热点,作为不可替代的新兴基础有机功能材料之一,导电高分子材料在能源、光电子器件、信息、传感器、分子导线和分子器件,以及电磁屏蔽、金属防腐和隐身技术上有着广泛、诱人的应用前景。到目前为止,导电高分子在分子设计和材料合成、掺杂方法和掺杂机理、可溶性和加工性、导电机理、光、电、磁等物理性能及相关机理以及技术上的应用探索都已取得重要的研究进展。本文介绍了导电高分子的结构特征、导电机理及其应用领域,综述了近些年来导电高分子材料研究领域的进展状况。 1 导电高分子材料的分类 高分子导电材料通常分为复合型和结构型两大类: ①复合型高分子导电材料。 由通用的高分子材料与各种导电性物质通过填充复合、表面复合或层积复合等方式而制得。主要品种有导电塑料、导电橡胶、导电纤维织物、导电涂料、导电胶粘剂以及透明导电薄膜等。其性能与导电填料的种类、用量、粒度和状态以及它们在高分子材料中的分散状态有很大的关系。常用的导电填料有炭黑、金属粉、金属箔片、金属纤维、碳纤维等。 ②结构型高分子导电材料。 是指高分子结构本身或经过掺杂之后具有导电功能的高分子材料。根据电导率的大小又可分为高分子半导体、高分子金属和高分子超导体。按照导电机理可分为电子导电高分子材料和离子导电高分子材料。电子导电高分子材料的结构特点是具有线型或面型大共轭体系,在热或光的作用下通过共轭π电子的活化而进行导电,电导率一般在半导

聚合物基纳米复合材料的近代发展

汽车发动机地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 摘要:自汽车发明以来,为人们地出行运输带来了极大地便利,促进了人类地大发展,一百多年后地今天,相关技术不断创新和走向成熟.但随之而来地问题则是,全球石油能源紧张,空气污染.因此,先进地发动机技术将在汽车节能、环保技术开发中起着关键地决定性地作用. 关键词:汽油直喷技术

聚合物基纳米复合材料的近代发展

聚合物基纳米无机复合材料的应用与发展 摘要:聚合物基纳米无机复合材料是一种性能优异的新型复合材料,已成为材料科学的新热点。本文概述了聚合物基纳米无机复合材料的发展前景及发展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及相应的解决方法。 关键词:聚合物;纳米;无机物;复合材料 1.纳米复合材料的概念、特性、背景 1.1纳米复合材料的概念 纳米复合材料是指一种或多种组分以纳米量级的微粒,即接近分子水平的微粒复合于基质中构成的一类新型复合材料。因其分散相尺寸介于宏观与微观之间的过渡区域,从而给材料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带来特殊的变化,纳米复合材料正日益受到关注,被誉为“21世纪最有前途的材料”,其研究的种类已涉及无机物、有机物及非晶态材料等。聚合物基纳米无机复合材料因其综合了有机物和无机物的各自优点,且能在力学、热学、光学、电磁学与生物学等方面赋予材料许多优异的性能,正成为材料科学研究的热点之一[1]。 1.2纳米复合材料的特性 当材料粒子尺寸进入纳米量级时,因其自身具有小尺寸效应、表面效应、量子尺寸效应,以及纳米固体粒子中大量缺陷的存在,使得聚合物基纳米无机复合材料具有与众不同的特点[2]。纳米复合材料是继单组分材料、复合材料和梯度功能材料之后的第四代材料。 1.3纳米复合材料的背景 纳米复合材料的出现先于概念的形成。早在上世纪年代末, 实际上就已出现了聚合物心纳米复合材料, 只是人们还未认识到其特殊的性能与实际应用意义〕。纳米复合材料是年代初〕提出的, 与单一相组成的纳米结晶材料和纳米相材料不同, 它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吉布斯固相至少在一个方向以纳米级复合而成的复合材料, 这些固相可以是非晶质、半晶质、晶质或者兼而有之, 而且可以是无机、有机或二者都有。纳米相与其它相间通过化学共价键、赘合键与物理氢键等作用在纳米水平上复合, 即相分离尺寸不得超过纳米数量级。因而, 它与具有较大微相尺寸的传统的复合材料在结构和性能上有明显的区别, 近些年已成为聚合物化学和物理、物理化学和材料科学等多门学科交叉的前沿领域, 受到各国科学家和政府的重视。 2.纳米无机复合材料相关应用与发展 材料性能与组织结构有密切关系。与其他材料相比,纳米复合材料的物相之间有更加明显并呈规律变化的几何排列与空间结构属性,因此聚合物基纳米复合材料具有灵活的结构可设计性及优于一般传统复合材料的特性,在许多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2.1吸波材料 根据目前吸波材料的发展现状,一种类型的材料很难满足日益提高的隐身技术提出的“薄、宽、轻、强”的综合要求[3 ] ,采用质量轻的有机聚合物作基体,无机吸收剂作客体进行多元复合制备吸波材料就成了必然趋势。另外,具有共轭电子体系结构,通过掺杂而成的导电聚合物(如聚乙炔、聚苯胺、聚苯硫醚、聚吡咯、聚噻吩) 本身就有较好的微波吸收性能,一些聚合物还具有红外活性或红外特征吸收带[4 ,5 ] ,利于红外吸波。聚合物基纳米无机复合材料可以方便地调节复合物的电磁参数,以达到阻抗匹配的要求,且价廉。美国F117 飞机蒙皮上的隐身材料就含有多种超微粒子,它们对不同频段的电磁波有强烈的吸收能力[6] 。

聚合物基复合材料复习

1.聚合物基复合材料的组成 (1) 基体 热固性基体: i) 熔体或溶液粘度低,易于浸渍与浸润,成型工艺性好 ii) 交联固化后成网状结构,尺寸稳定性好耐热性好,但性脆 iii) 制备过程伴有复杂化学反应 热塑性基体: i) 熔体粘度大,浸渍与浸润困难,需较高温度和压力下成型,工艺性差 ii) 线性分子结构,抗蠕变和尺寸稳定性差,但韧性好 iii) 制备过程中伴有聚集态结构转变及取向、结晶等物理现象 (2) 增强体 主要有碳纤、玻璃纤维、芳纶纤维、硼纤维等 由于树脂基体与增强体相容性、浸润性较差,增强体多经过表面处理与表面改性,以及浸润剂、偶联剂和涂复层的使用,使其组成复杂化。 3.复合材料的界面 1)界面现象:①表面吸附作用与浸润 ②扩散与粘结(含界面互穿网络结构) ③界面上分子间相互作用力(范氏力和化学键合力) 2). 复合材料的界面形成过程 PMC、MMC、CMC等复合材料体系对界面要求各不相同,它们的成型加工方法与工艺差别很大,各有特点,使复合材料界面形成过程十分复杂,理论上可分为三个阶段。(1)第一阶段:增强体表面预处理或改性阶段。 i) 界面设计与控制的重要手段 ii) 改性层成为最终界面层的重要组成部分 iii) 为第二阶段作准备 (2)第二阶段:增强体与基体在一组份为液态(或粘流态)时的接触与浸润过程 i) 接触—吸附与浸润—交互扩散—化学结合或物理结合。化学结合可看作是一种 特殊的浸润过程 ii) 界面形成与发展的关键阶段 (3)第三阶段:液态(或粘流态)组分的固化过程,即凝固或化学反应 i) 界面的固定(亚稳态、非平衡态) ii) 界面的稳定(稳态、平衡态) 在复合材料界面形成过程中涉及: i) 界面间的相互置换:如,润湿过程是一个固-液界面置换固-气表面的过程 ii) 界面间的相互转化:如,固化过程是固-液界面向固-固界面转化的过程后处理过程:固-固界面自身完善与平衡的过程 3)复合材料界面结构与性能特点 i) 非单分子层,其组成、结构形态、形貌十分复杂、形式多样。界面区至少包括: 基体表面层、增强体表面层、基体/增强体界面层三个部分 ii ) 具有一定厚度的界面相(层),其组成、结构、性能随厚度方向变化而变化,具有“梯度”材料的性能特征

聚合物基导电复合材料研究进展_龚文化

聚合物基导电复合材料研究进展 龚文化 曾黎明 (武汉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武汉 430070) 摘 要 本文介绍了聚合物基导电复合材料的种类、用途及导电机理。并对碳系填料填充聚合物基导电复合材料及金属系填料填充聚合物基导电复合材料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最后展望了聚合物基导电复合材料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 聚合物,导电复合材料,导电机理,炭黑 Progress of polymer matrix conductive composites Gong Wenhua Zeng Lim ing (Institute of M ateri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Wuhan 430070) Abstract T he classification,applicat ions and conductive mechanism of polymer matr ix conductiv e composites are in -troduced in this paper,and the progr ess of polymer matrix conductive composites filled w ith carbons or metals is rev iewed,A t last,the development tendency of poly mer matrix conduct ive composites is looked ahead. Key words polymer,conductiv e composites,conductive mechanism,carbon black 聚合物基导电复合材料是在基体聚合物中加入另外一种导电聚合物或导电填料,采用物理或化学方法复合后而得到的既具有一定的导电功能,又具有良好的力学性能的多相复合材料,它是导电复合材料的研究重点。随着航空工业及电子信息产业的高速发展,对材料的质量、强度、导电性等综合性能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给聚合物基导电复合材料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美国对聚合物基导电复合材料的需求量每年以20%~30%的速度 递增,发展潜力十分巨大。在日本,聚合物基导电复合材料也获得了广泛的应用,有关研究课题已被列入通产省于1987年制定的/21世纪产业基础技术研究开发0中12项优先科研项目之一[1]。 聚合物基导电复合材料按高分子基体材料的性质分类,可分为导电性涂料、粘合剂、导电弹性体和导电塑料等。按复合材料的导电性能则可分为半导体复合材料(Q U 107~10108#cm )、防静电复合材料(Q U 104~1078#cm)、导电复合材料(Q U 100~1048 表1 聚合物基导电复合材料的种类及用途 种类 体积电阻率/8#cm 用 途 半导电性复合材料107~1010传真电极板、低电阻带、静电记录纸、感光纸防静电复合材料104 ~107防静电外壳、罩板、电波吸收件、导电轮胎、防爆电缆导电复合材料100~104面状发热体、CV 电缆、导电薄膜 高导电复合材料 10 -3~10 印刷电路、电极板、电磁屏蔽材料、导电涂料、导电胶粘剂 作者简介:龚文化,男,1978年生,复合材料专业研究生。 曾黎明,男,1952年生,教授,博士生导师。 第30卷第4期化工新型材料Vol 130No 142002年4月 N EW CHEM ICAL M AT ERIAL S Apr 12002

聚合物基复合材料的界面研究进展

大学研究生课程论文 题目聚合物基复合材料的界面研究进展成绩 专业材料工程 课程名称、代码1512011080405 年级 姓名学号 时间年月 任课教师

聚合物基复合材料的界面研究进展 【摘要】界面的好坏是直接影响复合材料性能的关键因素之一。当复合材料受到外力作用时,除增强材料和基体受力外,界面亦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综述无机刚性粒子增强复合材料、无机纳米粒子增强复合材料、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原位复合材料的界面特性及其改性方法,并简要介绍了各种复合材料的增强机理,界面相容性。 【关键词】聚合物;复合材料;综述;增强 1 前言 界面是复合材料极为重要的微观结构,它作为增强体与基体连接的“桥梁”,对复合材料的物理机械性能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复合材料一般是由增强相、基体相和它们的中间相(界面相)组成,它们各自都有其独特的结构、性能与作用,增强相主要起承载作用,基体相主要起连接增强相和传载作用,界面是增强相和基体相连接的桥梁,同时是应力的传递者[1]。目前对增强相和基体相的研究已取得了许多成果,但对作为复合材料三大微观结构之一的界面问题的研究却不够深入,其原因是测试界面的精细方法运用起来较困难,描述的理论尚不完整,尤其从力学的角度研究界面的性质、作用及其对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和破坏机理等方面的工作正在开展。界面的性质直接影响着复合材料的各项力学性能[2],尤其是层间剪切、断裂、抗冲击等性能,因此随着复合材料科学和应用的发展,复合材料界面及其力学行为将越来越受到重视。 复合材料的强度、刚性及韧性是代表其物理机械性能的重要指标,对复合材料进行界面改性使两相界面具有合适的粘附力,形成一个相互作用匹配且能顺利传递应力的中间模量层,以提高聚合物基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一直是高分子材料科学的重要研究领域[3]。 2 无机刚性粒子增强聚合物基复合材料及其界面 无机刚性粒子增强聚合物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它克服了以往用弹性体、热塑性树脂增韧聚合物时在韧性提高的同时刚性下降的缺点。常用的无机刚性粒子[4]有CaCO3、SiC、BaSO4、滑石、硅石灰、蒙脱土以及煤灰等。欧玉春[5]等提出刚性粒子增强增韧聚合物的界面结构模型,即在均匀分散的刚性粒子周围嵌入具有良好界面结合和一定厚度的柔性界面相,以便在材料经受破坏时能引发银纹,终止裂缝的扩展。在一定形态结构下它还可引发基体剪切屈服,从而消耗大量冲击能,又能较好地传递所承受的外应力,达到既增强又增韧的目的。 在PP/CaCO3复合体系中用酯酸类偶联剂在刚性粒子表面引入柔性或弹性界面层,降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