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而上学与实践美学

形而上学与实践美学
形而上学与实践美学

形而上学与实践美学

胡鹏林

【内容提要】由于形而上学与反形而上学思想的对立而产生的唯心论与唯物论之间的争论,使马克思主义之前的哲学和美学往往陷入二元对立的思维困境。十九世纪末期随着拒斥形而上学思潮的深入而产生的后形而上学思想,使哲学美学领域产生深刻变革。在旧形而上学思想的支配下仍然以主体论美学、意识哲学美学和语言论美学为主体,而实践美学否定了这种旧形而上学的普遍性、永恒性和必然性,使现代美学得到长足发展。

【关键词】形而上学、后形而上学、交往理性、实践美学

形而上学、反形而上学与后形而上学

从意识哲学向语言哲学的范式转换,导致了二十世纪哲学美学领域的深刻变革。这场变革使哲学美学走出了唯心论和唯物论的二元对立局面,亦即不再纠缠于形而上学思想和反形而上学思想。这场变革的思想渊源是从尼采开始的“拒斥形而上学”的思潮,它主要表现为语言学的转向。哈贝马斯认为:“语言符号先前一直被认为是精神表现的工具和附件,然而,符号意义的中间领域现在展现了其特有的尊严。语言世界以及命题与事态之间的关系取代了主客体关系。建构世界的重任从先验主体性头上转移到语法结构身上。语言学家的重任工作代替了难以检验的反思。由于连接符号、构成命题和作出表达等遵守的规则可以从作为先验之物的语言结构中推导出来,所以,不仅分析哲学和结构主义创立了一种崭新的方法论基础,胡塞尔的意义理论和形式语义学之间也建立起了联系,甚至批判理论最终也未能摆脱语言学转向。”在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建构的哲学体系之后,形而上学思想就一直像幽灵一样伴随着哲学美学的发展,而康德的自我意识理论则是先验主体性高扬的突出表现。这种自我意识就是认知主体与自身的关系,是为了找到通向我们对于对象的内在绝对想像领域的途径,形而上学思想在此也表现为先验的主体性理论;自我意识不是先验能力的本源,而是作为一种精神本身被提到了纯粹的绝对高度。因此,哈贝马斯所说的“语言符号先前一直被认为是精神表现的工具和附件”就是指向这一形而上学思想的,这种主客体关系理论也就是“自我关涉的反思”,它继承了形而上学遗产,“断定同一性先于差异性,精神先于物质。黑格尔的逻辑学把一和多、无限和有限、普遍和特殊、必然和偶然相应地联系了起来,但即使这样逻辑学最终也不得不确定一元性、普遍性和必然性在唯心论中的统治地位。因为中介概念本身就同时贯穿着整体性和自我关涉的理性活动”。而在语言符号获得了自己特有的尊严之后,我们似乎可以从语言结构中推导出一切,分析哲学、结构主义、胡塞尔、霍克海姆等等都没有摆脱语言学的转向。语言学转向从表象上看,可以认为它是局部地避免了形而上学思想的弊端,对黑格尔所谓的同一性、精神、一、无限、普遍性、必然性先于差异性、物质、多、有限、特殊性、偶然性的思想精神有所匡正,也使哲学美学走出了唯心论和唯物论之间无休止的争论怪圈;但是从本质上讲,语言学转向虽然把哲学美学带出了意识理论的困境,但是这种本体论语言观使哲学美学研究把语言图景的变换神化为一种充满诗意的原始事件。因此,这种新的方法论(语言学)并没有使哲学美学走出真正的困境,只是暂时缓解了其本身固有的矛盾。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针对旧形而上学和反形而上学也有精彩论述,他们认为必须把宗教、哲学和道德等各种不同的理论产物和意识形式同物质生产、生产方式、交往形式联系起来,并在这个基础上追溯其产生的过程。这种唯物主义历史观既不同于费尔巴哈的唯物论,更不同于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历史观,“它不是在每个时代中寻找某种范畴,而是始终站在历史现实的基础上,不是从观念出发来解释实践,而是从物质实践出发来解释观念的东西,由此还可以得出下述结论:意识的一切形式和产物不是可以用精神的批判来消灭的,也不是可以通过把它们消融在‘自我意识’中或化为‘幽灵’、‘怪影’、‘怪想’等等来消灭,而只有实际地推翻这一切唯心主义谬论所由产生的现实的社会关系”,“思想、观念、

意识的生产最初是直接与人们的物质活动,与人们的物质交往,与现实生活的语言交织在一起的。观念、思维、人们的精神交往在这里还是人们物质关系的直接产物。表现在某一民族的政治、法律、道德、宗教、形而上学等的语言中的精神生产也是这样。人们是自己的观念、思想等等的生产者,但这里所说的人们是现实的,从事活动的人们,他们受到自己的生产力的一定发展以及与这种发展相适应的交往(直到它的最遥远的形式)的制约。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实际生活过程”。马克思恩格斯在此深刻地分析出,我们不是从观念出发来解释实践和世间万物,万物不是肇始于抽象的“一”;唯心主义认为同一性先于差异性,形而上学就是以此为逻辑关系的,认为多源于一,由此确立了同一性的历史优先原则。“自我意识”、“幽灵”、“怪影”、“怪想”等也都是唯心主义的产物,形而上学思想在唯心论的框架中以这些关键词为核心概念,着眼于主客体关系问题,而以德国古典哲学思想为代表唯心体系确立了主体性的绝对地位。反形而上学思想则针对唯心论的各种弊端,提出了以绝对客体世界为主导的唯物论(如费尔巴哈)。马克思恩格斯就是在这种历史条件下对两种思维方式进行彻底地批判,并由此提出上述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否定了先验合理性,从而使哲学美学思想转向社会实践和“现实生活中的语言”,走出形而上学与反形而上学的无休止的争论,指向后形而上学思想。

需要指出的是,这里的所谓的转向“现实生活中的语言”并不是上文所提到的语言学的转向。语言学转向虽然把我们带出了意识哲学理论以及形而上学与反形而上学二元对立的困境,但是却没能够彻底地摆脱形而上学思想的幽灵。二十世纪语言哲学兴起的重要根源之一就是调和十九世纪主体与客体、意识与物质、唯心与唯物等的二元对立,企图以既表示意义(与主体的自我意识相关)又指向客观事物的语言和符号来消解这一对立;但是事实上由于语言学上升为本体论之后,符号世界与客观世界的关系问题成为悬案,人们面对的不是客观世界,而是符号世界,语言和符号似乎又取代意识成为新的世界本源。马克思恩格斯所指称的“现实生活中的语言”,我们可以理解为社会实践和交往方式,而不是具有本体论意义的语言学。因此,在各种“后主义”到来之际,马克思主义仍然能够保持其强大的生命力,不仅对存在主义、结构主义等有所发展(产生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等变体),甚至如德里达所称的几乎所有人都成为“马克思的幽灵们”。

哈贝马斯也指出:“把科学史上的范式概念应用到哲学史上,并根据‘存在’、‘意识’和‘语言’对哲学史进行大致分期,这样做已不足为奇了。根据施耐德巴赫和图根哈特,可以相应地区分出三种思维方式,即本体论、反思哲学和语言学分析。尽管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之间矛盾重重,但是,随着巴门尼德而产生的形而上学思想一般把存在者的存在问题作为出发点——因此,这是一种本体论意义上的形而上学思想。真知追求的永远都是普遍性、永恒性和必然性。无论是以数学为摹本,把真知看作沉思和话语,认识所把握的都是存在者自身的结构。众所周知,本体论思想转向唯灵论,主要是由对存在先于思想的怀疑已经对方法问题的具体反思所促成的。认知主体的自我关涉打开了通往表象领域的大门,而表象领域是内在的、固有的,它属于我们所有人,并领先于所表现的客观世界。形而上学最初是关于普遍性、永恒性和必然性的科学;它只是在意识理论中还能找到等价物,而这种意识理论从先验的角度阐明普遍综合判断的客观性所必需的主观条件。”由此可见,不论是本体论还是意识哲学或语言理论,都强调的是一种普遍性、永恒性和必然性,最终还是没能摆脱形而上学思想的幽灵。这也是一种现代性思想的延续,自黑格尔以来就把形而上学思想中同一性的“一”理解为绝对主体或绝对理念,建构自律的主体性概念,现代性也正是在从自律的主体性概念中获得了其自由意识,亦即自我意识、自我决定和自我实现的规范内涵。利奥塔在《重写现代性》中指出,尼采试图把思想和思想方式从他所谓的形而上学中解放出来,这种从柏拉图到叔本华一直盛行的形而上学是指能够发现使人类根据真理发言、根据善和公正行动的基础,尼采的中心主题就是不存在任何根据、没有任何基本的或原初的原则和基础,利奥塔

认为“所有话语,包括科学或哲学的话语,都只是一种观点,一种世界观”。尼采这种重写现代性也就是反思形而上学,各种话语并不具有本体论意义,也不具备普遍性、永恒性和必然性。后现代主义的兴起以及后现代性概念的归纳事实上也是对形而上学思想的反叛,但是它又不得不黏附着现代性,因为如果没有现代性,后现代性就失去了其存在的意义。

在现实世界和历史世界之间往往存在着鸿沟,自然科学引起生活世界的非人化和现代化,从而导致生活世界意义的丧失,而通过叙述再现,各种精神科学弥补了这些缺陷,因此才能消解这种鸿沟,形成一种社会合力。但是这种二元论(现实世界/历史世界、自然科学/精神科学)是不能满足人们的要求的。哈贝马斯由此提出了交往理性的概念。他认为交往理性能够摆脱了必须在康德和黑格尔之间作出选择的困境,“交往理性既不是像建构世界但本身没有世界的主体能动性那样抽象,也没有把为了调节绝对的历史精神而建立起来的历史扭曲为循环而封闭的目的论。知性世界和表象世界之间的先验鸿沟不再非得要靠自然哲学和历史哲学来克服。相反,在交往行为者的生活世界中,这一鸿沟大大收缩了,变成摆脱了语境束缚并且具有超越意义的绝对有效性要求,与依赖具体语境并且具有行为意义的‘赞成’或‘反对’的实际立场之间的张力;……除此以外,交往行为主体还从建构世界的综合劳动中解脱出来。”这种观点是一种后形而上学思想的反映,可见交往理性的确对二元对立思想有所超越,但是从根本上讲,交往理性也是一种社会实践的行为方式之一,它只是考察了表象方式,而没有抓住其本质的实践观点。哈贝马斯也承认,在形而上学之后,具体的生活世界只是作为背景而存在,其非对象性的整体性避免了被理论作为对象加以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可以理解为“随着形而上学和宗教世界观的瓦解,具有多方面价值的文化解释系统中分化出来的一切,只有在生活世界的实践的经验语境中还能组合起来,并恢复原有秩序。”由此可见,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实践美学理论正是在形而上学和宗教世界观瓦解之后获得长足发展的,尤其对形而上学的普遍性、永恒性和必然性进行了全面地颠覆。

实践美学对形而上学思想的超越

形而上学是关于普遍性、永恒性和必然性的科学。这种思维方式是自古希腊开始的多源于一思想的延续,一旦我们揭穿了严肃而虚假的现代真理立法者的虚伪,形而上学的伎俩也不攻自破,我们因此也从立法者的高位上走下来,充当着多元的解释者。正如鲍曼所指出的“从现实中被放逐后,真理仅仅希望能够在意识室里找到其流亡的‘第二家园’,……他们充分地意识到了自身的偶然性,并摆脱了使其祖先如此适合作为现代极权主义本能的武器而被部署的华而不实;他们不再寻求作为作为效度测量与最终证实的共识。总之,诞生并贯穿于艺术虚构的真理,填平了由某种现实所留下的人类存在的沟壑”。马克思主义实践美学以实践为根本观点,以人的最充分的自由和最全面的发展为目标,否定了同一性和抽象的观点,对形而上学思想的普遍性、永恒性和必然性予以彻底的否定和批判。

实践美学首先就拒斥了审美的普遍有效性,否定了黑格尔的同一性先于差异性和普遍性先于特殊性的原则以及关于绝对理念的思想,而认为美和艺术是社会实践中形成的人与对象之间的审美关系的结果,因此也必然具有社会差异性和特殊性。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五官感觉的形成是以往全部世界历史的产物。囿于粗糙的实际需要的感觉只具有有限的意义。对于一个忍饥挨饿的人说来并不存在人的食物形式,而只有作为食物的抽象存在;食物同样也可能具有最粗糙的形式,而且不能说,这种饮食于动物的饮食有什么不同。忧心忡忡的穷人甚至对最美丽的景色都没有什么感觉;贩卖矿物的商人只看到矿物的商业价值,而看不到矿物的美和特性;他没有矿物学的感觉。”可见美的产生不具备普遍性,忧心忡忡的穷人与美丽的景色、贩卖矿物的商人与美的矿物之间不能产生审美关系,并不是说景色和矿物不具备美的特性,而是因为在社会实践中这两者之间没有产生审美关系的条件,这也就是审美的差异性和特殊性的体现。在几次美学大讨论中,有学者为了纠正唯心主义思想,试图阐述美的客观性,认为美是先于人的存在而存在的,这实质上也是一种关

于美的普遍性的错误认识。马克思认为生产是以交往为前提的,而交往形式又由生产决定,“生产力与交往形式的关系就是交往形式与个人的行动或活动的关系”。因此马克思主义实践美学认为美是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它离不开客观世界与人的交往关系,只有在审美关系的基础上才能产生美,“只有音乐才激起人的音乐感;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来说,最美的音乐毫无意义,不是对象,因为我的对象只能是我的一种本质力量的确证,就是说,它只能像我的本质力量作为一种主体能力自为地存在着那样才对我而存在,因为任何一个对象对我的意义(它只是对那个与它相适应的感觉来说才有意义)恰好都以我的感觉所及的程度为限”,所以音乐与音乐感之间的关系问题就成为实践美学研究的切入口,就成为了超越形而上学普遍性思想的理论基石。

其次,实践美学也不承认永恒的美。因为美是在社会实践中人与对象由于发生审美关系产生的结果,而社会实践是变化发展的,人及其对象也是随着社会实践的变化而变化的,因此审美不可能永恒不变。人能够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进行生产,并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虽然尺度有一定的稳定性,但是在生产实践中和尺度运用中必然要变化发展,不可能恒定不变。正如马克思所说“由于人的本质的客观地展开的丰富性,主体的、人的感性的丰富性,如有音乐感的耳朵、能感受形式美的眼睛,总之,那些能成为人的享受的感觉,即确证自己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感觉,才一部分地发展起来,一部分产生出来。因为,不仅五官感觉,而且连所谓精神感觉、实践感觉(意志、爱等等),一句话,人的感觉、感觉的人性,都是由于它的对象的存在,由于人化的自然界,才产生出来的”。可见,既然美是在审美关系中产生,就必然存在发生关系的二元或多元,而这些二元或多元之间是瞬息万变的,正如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说的“环境正是由人来改变的,而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的一致,只能被看作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环境即外部世界与人的实践的关系是一致的也是不断变化的,因此作为其中一种的审美关系也是变化发展的。此外,因为“人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于对象”、“劳动的对象是人的类生活的对象化:人不仅像在意识中那样在精神上是自己二重化,饿日切能动地、现实地使自己二重化”,所以在运用内在尺度和使自己二重化过程中必然逐渐促使人类得到最充分的自由和最全面的发展,使人类在实践中不断趋向生活的审美化、艺术化。由此可见,永恒的美只是理想状态,美和美学永远处于一种发展的态势之中。

此外,实践美学也从根本上消解了主观必然性。“正是在改造对象世界中,人才真正地证明自己是类存在物。这种生产是人的能动的类生活。通过这种生产,自然界才表现为他的作品和他的现实。因此,劳动的对象是人的类生活的对象化:人不仅像在意识中那样在精神上使自己二重化,而且能动地、现实地使自己二重化,从而在他所创造的世界中直观自身。”这里不仅把自然界作为人的作品和现实——无限的自然界使人的审美创造具有无限性,而且把人的审美活动植根于创造的世界和实践的基础上,创造的丰富性和实践的无限发展使审美不可能遵从人为的和科学的必然性。从以上三个方面可以推断,实践美学有力地消解了旧形而上学的普遍性、永恒性和必然性,以实践辩证法解决了形而上学的固有弊端,使美学研究摆脱传统思维方式的限制并进入真正的现代美学。

1、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对立的焦点在于是否承认事物发展。 (第一章)

一、辨析题 1、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对立的焦点在于是否承认事物发展。(第一章)答: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两中根本对立的发展观,辩证法坚持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世界,认为发展的 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形而上学则主张用孤立的、静止的观点看问题,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 和作用。是否承认事物是发展的,只是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对立的表现之一,它们对立的焦点是承认矛盾及 矛盾是发展的动力和否认矛盾及不懂矛盾是发展动力观点的对立。 2、唯物主义是可知论,唯心主义是不可知论错误①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根据其对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问题的不同回答来划分的。而可知论和不可知论是根据其对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不同 回答来区别的。②唯物论者是可知论者,如果说唯心主义都是不可知论者就是片面的。在哲学史上,大多 数唯心主义哲学家都承认世界是可知的,如黑格尔这样一些唯心主义者。只有少数哲学家才是不可知论者3、掌握适度原则就是任何时候都不要超过事物的度。(第一章)这一观点是不对的。度是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即事物的限度、幅度和范围,度这一哲学范畴启示我们,在认识和处理问题时要掌握适度的原则。为了维持事物正常发展,必须保持事物原有的度,为了促进事物发展,又必须超出事物原有的度,要适时抓住时机,促进事物的质变。 4、否定就是新旧事物之间“一刀两断”。这种观点是不正确的。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否定观认为: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否定既是事物发展的环节,是旧事物向新事 物的转变,又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于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 辩证否定的实质就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5、有用就是真理。(第二章)答:此说法是错误的。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真理的本质特征不是有用,而是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相一致。“有用就是真理”,是主观真理论的一个典型。实用主义者把“有用”和“真理”完全等同起来,从根本上否认了客观真理的存在。有用”的时间范围应该是广泛的而不是眼前的,空间范围应该是广泛的而不是狭窄的,“有用”的价值层次应该是多样的而不是单一的,“有用”的最终客观判断标准应该是社会生产力 6、认识是一个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的过程。(第二章)此观点正确。一个正确的思想,往往需要经历由实践到认识、又由认识到实践多次反复才能完成。这是受认识主体的限制和认识对 象暴露程度的限制。首先,从客体上看,事物是复杂的,它的本质的暴露是一个过程。人的认识还要受历 史条件、科学技术条件、实践水平和手段等因素的制约;其次,认识主体要受自身的局限性,受立场、观 点、方法、知识水平、经验以至身体素质等等因素的制约,因此,对客观事物特别是比较复杂的事物的认 识,要经过实践和认识的多次反复,不断修正、补充、深化,才能形成正确的思想。由于世界 及其联系和发展在空间和时间上是无限的,人的实践的发展是一个过程,人的认识也必然是无限发展的过 程。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 7、国家是阶级合作的产物。错误的。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国家的实质是一个阶级统治另一个阶级的工具。国家是一种具有政治统治和社会管理职能的有组织的能力。 8、每个人都是历史的参与者,所以,“人人创造历史”。答:此说法是错误的。“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是针对个人而言的;“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则是针对整个社会而言的。而“人人创造历史”没有意识到独立的个体人与人民群众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它理所当然的认为,每个人都创造整个社会的历史,将会形而上学和英雄史观。并且,有些反社会发展方向而前行的人的某些行为,不仅不能在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过程中起到积极的作用,反而会阻碍社会的发展,他们更不可能“创造”历史。 二、简答题 1、简述哲学的基本问题的基本内容及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主要形式(第一章)答: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它的内容包括两个方面:第一方面是意识和物质哪个是第一性的问题,即世界的本原是什么的问题;第二方面是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也就是思维能否认识存在,现实世界是否可知的问题。唯物主义的主要形式有三种:古代朴素唯物主论、近代形而上学的唯物论、马克思主义唯物主义(现代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浅谈城市生态公园的审美与文化

浅谈城市生态公园的审美与文化 ——以孝感槐荫公园为例 摘要:“在生活条件迅速变化的社会中,能保持与自然和祖辈遗留下来的历史遗迹密切接触,才是适合人类生活的环境”。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与当代生态环境意识的崛起,天人合一的创想与当今和谐社会的建设给城市景观设计带来新的构思——生态景观。以下我以孝感槐荫公园为例,从孝感地域特色出发,探索生态、文化与园林景观的关系,对生态景观的审美与文化进行分析。 关键词:生态设计景观设计人文文化地域文化 风景资源具有的独特环境特征和生态功能,蕴涵着无形的文脉和人类漫长时间跨度内形成的历史轨迹,更是风景资源内孕育着改善人类生存环境的生态能,我们对风景资源要倍加珍惜。 一.生态设计 城市建设中,既有生态问题,也有文态问题,还有生态与文态相结合的问题。所谓生态,主要是讲人与环境的关系---这当然很重要,但在讲究生态时,要全面考虑园林网络系统对市民工作和生活环境质量的提高。不能只讲生态,而很少讲文态;也不应相反,即只抓文态,不管生态,而要把两者融会贯通,巧妙地结合起来。 任何与生态过程相协调,尽量使其对环境的破坏影响达到最小的设计都称为生态设计。这种协调意味着设计尊重(提高或保持)物种多样性,减少对资源的破坏,有助于改善人居环境及生态系统。首先,设计应重点考虑地域性。地域性包含了传统乡土文化、土地资源等要素。无论是自然生态资源还是人文资源,都是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而形成的,设计应重点考虑自然资源的不可再生性,开发利用的过程就是资源减少的过程,应在节约的前提下把已开发的项目做精,最大限度地发挥不可再生资源的效能。其次,设计应以顺应自然资源的循环为出发点,任何对自然资源的断章取义的设计手段都是对生态的破坏,设计应符合生态群落的自我调节功能。生态设计是使环境走向生态化并趋于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当然,生态设计要与景观设计相结合,才能创造宜人的人居与游憩环境。 中国园林景观师承中国传统文化“天人合一”的哲学理念。战国时的管子提出“人与天调然后天地之美生”的理念。传统文化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推崇“人杰地灵”,“景物因人成胜”。这其中包含了人与自然的相互依存的辩证关系。画论所遵循的“外师造化,内发心源”,是以自然山水为创作模型。中国园林景观滋生于中国传统文化之中,亦是模仿自然山水景观或直接经营自然山水,其许多的美学思想就来源于画论。更由于白居易、文征明等诗人画家亲自参与造园活动,于园林中应用了大量的诗词歌赋,使中国园林带有浓厚的诗情画意色彩。中国古代哲学“儒、道、佛”尊崇自然、追求清净无为的思想使文人园林形成了特有的恬静淡雅的气质,即“意”的确立。中国园林注重情景交融,“情”即“意”,情由意生;“景”即“境”,景由境成。而“意境”正是中国传统园林的造园宗旨。 二.生态与人文文化的结合 城市建设中,既有生态问题,也有文态问题,还有生态与文态相结合的问题。所谓生态,主要是讲人与环境的关系---这当然很重要,但在讲究生态时,要全面考虑园林网络系统对

护理美学(大作业)

一、最佳选择题(每题1分,共20分) 1、我国春秋战国时期以“窈窕淑女”作为女性美的标准,盛唐时期又以“丰肌秀骨、高髻肥裙”作为美的最高境界,这说明社会美具有以下哪项特征 A、时代性 B、民族性 C、功利性 D、阶级性 E、先进性 2、直线具有: A、挺拔感 B、动态感 C、形象感 D、灵活感 E、自然感 3、心灵美的核心是 A 、思想品德美 B、道德情操美 C、外表美 D、语言美 E、行为美 4、“站如松、坐如钟、行如风、卧如弓”反映人的哪种美 A. 形体美 B. 行为美 C. 风度美 D. 气质美 E、情操美 5、护理美的基础是 A、“真” B、“善” C、“美” D、灵活 E、完善 6、、人体肤色的审美要求不包括的是 A、红润 B、光亮 C、细腻 D、透明 E、健康 7、审美的基本范畴错误的是 A、优美 B、崇高 C、悲剧性 D、喜剧性 E、感染性 8、形式美的概念及特征错误的是 A、相对独立性 B、多样性 C、抽象性 D、时代性 E、普遍性 9、护理美学研究的对象不包括 A、研究护理人体美 B、研究护理美 C、研究护理工作中的美学问题 D、研究护理审美意识 E、研究护理审美教育 10、医学人体美的研究范围错误的是 A、现实人体美与标准人体美 B、体形美与结构美 C、功能美与生命美 D、体魄美与思维美 E、均衡美与对称美 11、护士的坐姿应体现出不包括 A、谦逊 B、诚恳 C、娴静 D、舒适 E、端庄 12、护理操作美的原则不包括 A、科学 B、节力 C、快速 D、协调 E、优美 13、体现护士表情不正确的是 A、真诚 B、亲切 C、严肃 D、友好 E、微笑 14、健康、活泼,具有生机的颜色是 A、淡蓝色 B、粉红色 C、红色 D、绿色 E、白色 15、我国制定的噪音试用标准,医院理想值是 A、90dB B、80 dB C、60 dB D、35 dB E、30 dB 16、管理的基本原理不正确的是 A、系统原理 B、动态原理 C、效益原理 D、能级原理 E、“人本”原理 17、护理管理审美实施的首要原则是 A、以人为本的原则 B、遵循客观规律的原则 C、实事求是的原则 D、坚持协调一致的原则 E、积极互动的原则 18、对于社区中的患病者要侧重于 A、家庭护理指导与定期随访相结合 B、健康教育 C、病情观察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即现代唯物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吸取德国古典哲学---黑格尔的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和费尔巴哈唯物论的'基本内核',在总结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的基础上创立的一系统科学的逻辑理论思维形式。 辩证唯物主义(即现代唯物主义)是卡尔·马克思、弗里德里希·冯·恩格斯批判地吸取德国古典哲学--黑格尔的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和费尔巴哈机械唯物论的'基本内核',在总结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的基础上创立的一系统科学的逻辑理论思维形式。 与辩证唯物论的区别 辩证唯物主义是指一理论体系的逻辑理论思维形式。 辩证唯物论是指人们关于哲学基本问题---思维与存在关系的观点和看法。 哲学的基本问题 哲学派系繁多,相互斗争、相互推翻。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争论的焦点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分两个方面:一方面,思维与存在谁是第一性的问题,凡是认为存在是思维的反映,思维是第一性的属于唯心论学派,凡是认为思维是派生的,存在是第一性的属于唯物论各种学派。另方面,思维与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也就是说我们的思维能不能认识现实世界的问题。这一问题的回答形成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但绝大多数哲学家作了肯定的回答。 辩证唯物论 在哲学基本问题的认识上,辩证唯物论批判了唯心论和唯物论抽象的、僵死的形而上学的认识观点和方法,以辩证的理论思维方式发展了唯物论。辩证唯物论科学的解决了哲学的基本问题,为人们解决疑难问题提供了科学的方法。 辩证唯物主义(dialectical materialism) 辩证唯物主义(辩证唯物论)是马克思主义的一种哲学理论,是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有机地统一起来的科学世界观。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它是唯物主义的高级形式。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在本质上是物质的。恩格斯说:"世界的真正的统一性是在于它的物质性"。(《反杜林论》,《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第83页)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意识是高度发展的物质--人脑的机能,是客观物质世界在人脑中的反映。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世界是按照它本身所固有的规律运动、变化和发展的,"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它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事物矛盾双方又统一又斗争,促使事物不断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因此,事物的矛盾规律,即对立统一的规律,是物质世界运动、变化和发展的最根本的规律。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认识是客观物质世界的运动变化在人脑中的反映。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既唯物地又辩证地解决了人的认识的内容、来源和发展过程的问题。它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反作用,而这种主观和客观辩证统一的实现都必须通过实践。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认识来源于实践,又转过来为实践服务。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这就是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能动地改造世界的无限发展的过程。因此,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辩证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方法论,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战略和策略的理论基础,是无产阶级和广大革命人民科学地认识世界和革命地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 辩证唯物主义及辩证唯物论的中国版 早在中国战国时期出现的墨家思想,创始人是墨翟。

唯物辩证和形而上学的对立关系

§第25讲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 教学目标:通过对学生深入进行唯物辩证法的教育,使学生能从整体上初步把握二、三、四可知间的内在联系;初步划清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界限;通过分析各种实际问题,进一步提高学生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的能力;用矛盾分析的方法去观察和分析事物发展的原因、状态和趋势的能力;从而帮助学生逐步树立唯物辩证法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方法论。 教学重点: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分歧 教学难点: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 教学方法:实例分析法和讲解法 教学过程: 一、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涵义 1、唯物辩证法是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发展的最一般规律的科学。其主张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辩证法来源于古希腊文,其早期含义是进行谈话、进行论战的意思。古希腊哲学家把在论辩时揭露和克服议论中的矛盾以求得真理的艺术叫做辩证法。柏拉图把辩证法引入哲学,把它作为研究概念思维艺术的专门科学。 2、形而上学是与唯物辩证法根本对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其主张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看问题。 形而上学源于古希腊文,形而上学的本意是“物理学后编"。从黑格尔开始,就把形而上学用作反辩证法的同义语,也就是说,形而上学是与辩证法相对立的世界观和方论。 3、两种对立发展观的具体表现: 二、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分歧 1、为什么说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这一点是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 首先,它揭示了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即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的矛盾双方之间的联系。辩证法承认矛盾,就必然承认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的联系,主张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相反,形而上学否认矛盾,也就必然否认事物的普遍联系,主张用孤立的观点看世界。 其次,它揭示了发展的源泉,即事物内部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所以,唯物辩证法必然承认事物的发展,主张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而形而上学由于否认矛盾,也就否认了事物的变化和发展,只能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它否认事物的内部矛盾,因而看不到事物变化发展的源泉,不能理解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只好把事物变化的原因归结于外力的推动。

实践美育

实践美育,创造特色校园-陈家坝镇中心小学美育实施方案 陈家坝镇中心小学谭小梅 2016、6、18 一、要点: 1、美育的提出 2、工作的指导思想 3、实施目标 4、方法、步骤 5、体会与认识 6、本学期实施“美育”的工作重点 二、选题的提出: 近年来,我们在探索和实践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根据教育的特点和教育教学的育人规律,提出:实施“美育”的育人观、管理观。办出教学特色。我们认为:根据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的要求,使素质教育更具体,更贴近师生生活,育人目标具体,方便操作。特提出建立大美育教育观,即走出传统“美育”仅限于美术课的提法,建立“美育”范围,制定“美育”的具体目标,学校的一切工作都要围绕美育开展。 三、指导思想: 落实《中国教育发展纲要》,适应素质教育的新要求,全面落实教育方针,开足、开齐、开好所有课程。立足学校规划要紧扣美,工作安排要突现美,教育过程要体现美,教研活动要围绕美,检查评估要总结美,

去感受美、创造美、欣赏美,达到师生生活、学习、素质更完美。 四、实施目标: 经过一学年的努力实践,使教师成为美的化身,成为传授美的使者,学生在感受美、创造美、欣赏美的过程中,提升自身素质,具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礼仪品质;真正做到,在学校是好学生,在家是好孩子,在社会是好公民。 五、方法步骤: 1、美化校园,丰富校园文化。校园是学生的活动基地,校园文化对学生有着巨大的影响力和感染力。我们认为,不注意文化建设的校园,不是完美的校园。为此,我们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精心设计,精心布置,如:我们在教学楼过道里绘上美丽的图案;将学生的美术作品上墙,做成展示墙;在教学楼墙壁的空白处贴上小黑板,学生自己办黑板报;定制亚克力材质的文化标语,按照规划钉在墙上,不仅起到提示,警示作用,同时更好的美化校园等等,由于布局合理,字体美观,加之必要的小景衬托,花木掩映,校园文化氛围更加突出,成为学生潜移默化教育的“磁石”。 2、切实落实陶行知的“六大解放”。在实践美育的过程之中,真正解放学生的时间、空间、眼睛、双手、大脑、嘴巴,给学生以更多的自由空间,我们利用已有条件,创造条件,充分利用好学校的电教室、微机室、并建一个较有规模的图书室。使学校的综合办学水平再上一个台阶。同时,学校图书室每天下午按时开放,学校各兴趣小组按时、按计划开展活动,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爱好,参加自己喜爱的活动,使学生的创造力及时得到开发,培养了学生自我管理的能力。让学生在活动

浅谈儒家政治哲学比较研究中的形而上学和薄化理论.doc

浅谈儒家政治哲学比较研究中的形而上学 和薄化理论- 在当今儒家政治哲学的比较研究的成果中,白彤东的近作《旧邦新命》无疑是一份引人注目的研究成果。它对儒家的政治思想和民主社会之间的关系做出了颇具洞察力和启发性的对比与分析。我赞同其中绝大多数的分析细节和结论,也毫不怀疑其研究价值。但在原则性的态度和方法上,却有两点颇难苟同:一是白彤东对儒家形上学如果不是否定起码也是某种排斥的态度;二是他所使用的疑似过于泛化的薄化策略。由于这两个不同点对于理解儒家政治哲学以及儒家思想均至关重要,我愿在此对它们作一些反思。本文第一节到第三节试图论证排斥儒家形上学的态度是由于对儒家资源所涉及的各种维度之间的关系未能予以正确理解造成的。第一节简介排斥儒家形而上学的态度,第二节讨论儒家思想的四个维度及其之间的关系,第三节运用这四个维度及其之间关系来说明为什么排斥儒家形上学的态度不成立。最后,第四节讨论泛化的薄化策略所引起的问题。 白彤东对儒家形上学的排斥态度可从以下这一段话看出: 我们都知道,宋明儒家发展了儒家的形而上学,而新儒家在这点上基本是追随宋明儒家的。这是很多人偏好晚期儒家的原因。但是,如果我们对形而上学的意义有怀疑,那么晚期儒家很强的形而上学倾向就成了问题。与此对照,恰恰因为早期儒家是前形而上学(gre一metaphyical)或非形而上学的,他们的哲学就变得更可取。它更接近于政治问题之根;它对这些问题的处理的锋芒还没有被形而上学的套话(( jargons所掩盖;它们不是形而上

学的而是政治的这一事实也使它更有普适性,因为它更能被持有不同形而上学观点或罗尔斯所称的全能教义( comprehensive doctrines)的人所接受。 这一段涉及了许多问题,有些有争议性如政治的比形而上学的更有普适性吗?早期儒学比宋明儒学更接近政治问题之根吗?如果政治问题之根是个清楚的概念的话;有些不具争议性如早期儒学与宋明儒学相比,形而上学关怀相对要少。我在这里想讨论的是这一段中所透露的如下态度:对形而上学问题的关怀,尤其是新儒学对宋明儒家的形上问题的讨论,妨碍或掩盖了对儒家政治哲学的理解与研究。

形而上学与辩证法

形而上学与辩证法 一、形而上学 形而上学来自希腊语,是古希腊罗德岛的哲学教师安德罗尼柯给亚里士多德的一部著作起的名称,意思是“物理学之后”。形而上学也叫“第一哲学”,如笛卡儿的《第一哲学沉思录》也称为《形而上学沉思录》。亚里士多德把人类的知识分为三部分,用大树作比喻:第一部分,最基础的部分,也就是树根,是形而上学,它是一切知识的奠基;第二部分是物理学,好比树干;第三部分是其他自然科学,以树枝来比喻。讲到这里,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形而上学=第一哲学,第一哲学=树根。有树根就有树干、树枝,有第一,就有第二、第三,既然亚里士多德把形而上学看成第一哲学,那么我们不妨就把辩证法看成第二哲学。 什么是形而上学呢?屈原有名句“路漫漫去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远,就是坎坷、曲折、遥远的意思,全句翻译过来就是~人生道路的道路很曲折坎坷遥远啊,我要百折不挠地去追求最平最直最宽的金光大道啊。形而上学有和这个名句相近的意思,但意义会更广泛,是指追求真理,崇尚科学。 我们过去有一种错误的观点,认为形而上学是用用孤立、静止、片面、表面的观点去看待事物,当然我们也不能说这种认识全错,但是这种舆论至少诱导了我们对形而上学的正确认识。孟子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我们画一份图纸,不能只用直尺、或只用圆规,当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也是不能只依赖一种哲学思维的,而这里,形而上学好比是一把直尺,而辩证法就好比是一个圆规。他们(形而上学与辩证法)只能各司其职,而不是让一个工种干两份不同的活。形而上学侧重理论研究,辩证法侧重司法实践。 与哲学教师安德罗尼柯的形而上学相比,中国古老的《易传系辞》中也“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一语。亦或被称为象形文字的汉语,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都包含一个几何图形的形字,这些人当初是怎么想的呢?为什么会不谋而合呢?简单的说,几者都是围绕着有形体与无形体展开的说明,哲学教师安德罗尼柯把物理学这个有形体,来衬托‘后物理学’也就是形而上学这个无形体,什么是有形体?什么是无形体呢?有形体就是可感知的具体事物,例如人,动物,建筑等等,无形体就是指看不见摸不着的思想,理论,概念,定义、定理等等。如果用电脑来作比喻,主机、显示器、键盘等这些硬件就是有形体,而电脑软件就是无形体。用人作比喻,人的四肢百骸就是有形体,而思想就是无形体。《易传系辞》中的“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一语,又是什么意思呢,其实二者(安德罗尼克与易经)极为相似,翻译过来就是;对思想理论(无形体)的归纳总结是真理,对物质(有形体)的研究开发应用是科学。现在我们大致可以分析出来,他们为什么都包含一个几何图形的形字,其实讲无形体,讲思想性的东西不容易被人理解,他们是想通过用有形体作比喻,使人们理解无形体,通过最形象的比喻,来揭示最深奥的道理。 形而上学这四个字蕴含着什么样的含义呢?形就是几何图形,就是有形体,而,是指沿着,上,就是方向,这里指上下左右内外前后所有方向,学,是指研究,计算等。连贯起来翻译就是,研究哲学要像研究几何学一样,几何学是根据有形

形而上学与实践美学

形而上学与实践美学 胡鹏林 【内容提要】由于形而上学与反形而上学思想的对立而产生的唯心论与唯物论之间的争论,使马克思主义之前的哲学和美学往往陷入二元对立的思维困境。十九世纪末期随着拒斥形而上学思潮的深入而产生的后形而上学思想,使哲学美学领域产生深刻变革。在旧形而上学思想的支配下仍然以主体论美学、意识哲学美学和语言论美学为主体,而实践美学否定了这种旧形而上学的普遍性、永恒性和必然性,使现代美学得到长足发展。 【关键词】形而上学、后形而上学、交往理性、实践美学 形而上学、反形而上学与后形而上学 从意识哲学向语言哲学的范式转换,导致了二十世纪哲学美学领域的深刻变革。这场变革使哲学美学走出了唯心论和唯物论的二元对立局面,亦即不再纠缠于形而上学思想和反形而上学思想。这场变革的思想渊源是从尼采开始的“拒斥形而上学”的思潮,它主要表现为语言学的转向。哈贝马斯认为:“语言符号先前一直被认为是精神表现的工具和附件,然而,符号意义的中间领域现在展现了其特有的尊严。语言世界以及命题与事态之间的关系取代了主客体关系。建构世界的重任从先验主体性头上转移到语法结构身上。语言学家的重任工作代替了难以检验的反思。由于连接符号、构成命题和作出表达等遵守的规则可以从作为先验之物的语言结构中推导出来,所以,不仅分析哲学和结构主义创立了一种崭新的方法论基础,胡塞尔的意义理论和形式语义学之间也建立起了联系,甚至批判理论最终也未能摆脱语言学转向。”在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建构的哲学体系之后,形而上学思想就一直像幽灵一样伴随着哲学美学的发展,而康德的自我意识理论则是先验主体性高扬的突出表现。这种自我意识就是认知主体与自身的关系,是为了找到通向我们对于对象的内在绝对想像领域的途径,形而上学思想在此也表现为先验的主体性理论;自我意识不是先验能力的本源,而是作为一种精神本身被提到了纯粹的绝对高度。因此,哈贝马斯所说的“语言符号先前一直被认为是精神表现的工具和附件”就是指向这一形而上学思想的,这种主客体关系理论也就是“自我关涉的反思”,它继承了形而上学遗产,“断定同一性先于差异性,精神先于物质。黑格尔的逻辑学把一和多、无限和有限、普遍和特殊、必然和偶然相应地联系了起来,但即使这样逻辑学最终也不得不确定一元性、普遍性和必然性在唯心论中的统治地位。因为中介概念本身就同时贯穿着整体性和自我关涉的理性活动”。而在语言符号获得了自己特有的尊严之后,我们似乎可以从语言结构中推导出一切,分析哲学、结构主义、胡塞尔、霍克海姆等等都没有摆脱语言学的转向。语言学转向从表象上看,可以认为它是局部地避免了形而上学思想的弊端,对黑格尔所谓的同一性、精神、一、无限、普遍性、必然性先于差异性、物质、多、有限、特殊性、偶然性的思想精神有所匡正,也使哲学美学走出了唯心论和唯物论之间无休止的争论怪圈;但是从本质上讲,语言学转向虽然把哲学美学带出了意识理论的困境,但是这种本体论语言观使哲学美学研究把语言图景的变换神化为一种充满诗意的原始事件。因此,这种新的方法论(语言学)并没有使哲学美学走出真正的困境,只是暂时缓解了其本身固有的矛盾。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针对旧形而上学和反形而上学也有精彩论述,他们认为必须把宗教、哲学和道德等各种不同的理论产物和意识形式同物质生产、生产方式、交往形式联系起来,并在这个基础上追溯其产生的过程。这种唯物主义历史观既不同于费尔巴哈的唯物论,更不同于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历史观,“它不是在每个时代中寻找某种范畴,而是始终站在历史现实的基础上,不是从观念出发来解释实践,而是从物质实践出发来解释观念的东西,由此还可以得出下述结论:意识的一切形式和产物不是可以用精神的批判来消灭的,也不是可以通过把它们消融在‘自我意识’中或化为‘幽灵’、‘怪影’、‘怪想’等等来消灭,而只有实际地推翻这一切唯心主义谬论所由产生的现实的社会关系”,“思想、观念、

浅谈城市形象宣传片的美学运用

浅谈城市形象宣传片的美学运用 【引言】 自2000年1月1日昆明市在央视推出《昆明天天是春天》,首开城市形象宣传片的先河,到央视持续推出“中国魅力城市展示”,已有三百多个城市在央视不同程度地做过形象广告,形成了令人目不暇接的“城市形象广告秀”。然而,“高、大、全”的宏大主题和“千城一面”同质化,不仅让观众们审美疲劳,更让城市形象宣传片的承载使命和传播效果形成现实的断裂。 【城市形象宣传片中的“期待视野”】 所谓“期待视野”指读者在解读作品之前,总是从前此积累的人生体验、知识基础等出发进行解读。以此为基础,读者对作品在解读之前有预想或期待。美学到了接受美学阶段,开始将接受者提高到了文学理论、美学研究的中心地位。艺术创作者的存在不仅是为了艺术品的创作,而是延伸到了读者接受的领域。 无论从广告心理学,还是从传播学的受众理论来看,城市形象宣传片都应遵照“受众为核心导向”的创作模式。事实上“形象”本身就是一个美学概念,而在美学上往往又是“美与不美,自在我心”的观赏者理论为导向,因此宣传片中的城市形象与受众的“期待视野”的融合是一个很重要的标准。

我对城市形象宣传片内在视野和观众期待视野的融合的理解,就是城市宣传片所表现的主题既在观众的意料之中,又在观众的意料之外。 要宣传一个城市,首先要打造出这个城市的品牌。 遗憾的是,安庆没有沿海城市先行一步的无限风光,也没有西北积弱多年后所获得的全力扶持,更没有过如东三省般的大起大落……从现在的时间维度出发,安庆似乎从未特殊过,也从来没有得到过“瞩目”的礼敬。但是,安庆是一个具有鲜明个性的历史文化名城,只是被时代尘封在历史过往中而已。从历史文化中挖掘安庆最具独特性、最有传播力的元素成了我们必然的选择。 安庆是著名的禅宗圣地、是桐城派文学的故乡、是黄梅戏的发源地……我们需要在这些众多纷杂城市元素中挖掘出最具独特性、最有传播力的符号。经过反复论证和推敲,我们选择了“黄梅戏”作为安庆的品牌,作为城市形象宣传片的精神符号。 以“黄梅戏”作为安庆的载体,与观众的“期待视野”一致的。你可以不知道安庆,但是不会不知道黄梅戏。作为近代中国戏曲五大剧种之一,黄梅戏可谓脍炙人口。不论你走到哪里,都能听上几句“树上的鸟儿成双对”。 “黄梅戏”发源安庆,植根于安庆人,黄梅戏所蕴含的温婉唯美、从容流畅、活泼生动的气质,是安庆人的性格和安庆的城市精神的体现。城市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讲是人文发展的延续。我们希望借助于“黄梅戏”,让观众发现安庆这个城市一脉相承的品质,而这些内

护理美学 大作业求答案

求答案 发送至2703100545@https://www.360docs.net/doc/623723358.html, 一、最佳选择题(每题1分,共20分) 1、我国春秋战国时期以“窈窕淑女”作为女性美的标准,盛唐时期又以“丰肌秀骨、高髻肥裙”作为美的最高境界,这说明社会美具有以下哪项特征( A ) A、时代性 B、民族性 C、功利性 D、阶级性 E、先进性 2、直线具有:( A ) A、挺拔感 B、动态感 C、形象感 D、灵活感 E、自然感 3、心灵美的核心是( B ) A 、思想品德美 B、道德情操美 C、外表美 D、语言美 E、行为美 4、“站如松、坐如钟、行如风、卧如弓”反映人的哪种美( ) A. 形体美 B. 行为美 C. 风度美 D. 气质美 E、情操美 5、护理美的基础是( A ) A、“真” B、“善” C、“美” D、灵活 E、完善 6、、人体肤色的审美要求不包括的是( ) A、红润 B、光亮 C、细腻 D、透明 E、健康 7、审美的基本范畴错误的是( ) A、优美 B、崇高 C、悲剧性 D、喜剧性 E、感染性 8、形式美的概念及特征错误的是( ) A、相对独立性 B、多样性 C、抽象性 D、时代性 E、普遍性 9、护理美学研究的对象不包括( ) A、研究护理人体美 B、研究护理美 C、研究护理工作中的美学问题 D、研究护理审美意识 E、研究护理审美教育 10、医学人体美的研究范围错误的是( ) A、现实人体美与标准人体美 B、体形美与结构美 C、功能美与生命美 D、体魄美与思维美 E、均衡美与对称美 11、护士的坐姿应体现出不包括( ) A、谦逊 B、诚恳 C、娴静 D、舒适 E、端庄 12、护理操作美的原则不包括( ) A、科学 B、节力 C、快速 D、协调 E、优美 13、体现护士表情不正确的是( ) A、真诚 B、亲切 C、严肃 D、友好 E、微笑 14、健康、活泼,具有生机的颜色是( ) A、淡蓝色 B、粉红色 C、红色 D、绿色 E、白色 15、我国制定的噪音试用标准,医院理想值是( ) A、90dB B、80 dB C、60 dB D、35 dB E、30 dB 16、管理的基本原理不正确的是( ) A、系统原理 B、动态原理 C、效益原理 D、能级原理 E、“人本”原理

城市规划建设实践的感悟与思考

城市规划建设实践的感悟与思考 2010年08月25日来源:机关党委(宣教处) 城市规划建设实践的感悟与思考 南京市市长季建业 城市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和经济全球化浪潮的风起云涌,城市规划和建设也出现了许多共性的问题:一是城市建设遗忘历史、丢失个性、缺乏特色,往往千城一面、千城同类;二是在城市加快现代化的同时,出现了环境污染、城市拥堵、公共安全、居民生活环境质量下降等突出矛盾和问题;三是城镇化进程中经济发展了,城市变大了,却出现了管理失范、社会失衡的现象。作为一市之长,我们是城市的规划者、建设者、管理者,承载着重大的责任和群众期望。如何把握传承历史和现代文明的关系,如何把握工业化和城镇化之间的关系,如何把握城市建设与生态保护的关系,如何把握城市建设与人的发展的关系,如何把握城镇化与社会和谐之间的关系,需要我们在实践中很好地作出回答。我先后担任过县级市昆山市、地级市扬州市、省会城市南京市的市长,3个城市层次不同、规模不同、特色不同、发展阶段也不相同,我结合在这3个城市的实践,谈一些感悟和思考。 城市要有“魂”和根。文化是城市的灵魂,每个城市不管规模大小、建城史长短,都有自己血肉相连、代代相传的文脉,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DNA,都有自己

的故事。历史文化资源是城市文明的内核,是不可再生、不可复制的历史禀赋、宝贵财富。一个城市缺乏历史延续和文化底蕴,就不会有强烈的吸引力和永恒的魅力;一个城市没有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就不会有可持续发展的活力和创造力。我们看到一些文化古城,要么在战火中湮灭,要么在领导的无知中倒下,要么在建设中被破坏。作为现任市长,站在新的历史交汇点上,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必须薪火相传,发扬好、传承好城市的历史。我们的做法:一是坚持“三个敬畏”的理念。就是敬畏历史、敬畏文化、敬畏先人(对历史敬畏、对文化崇敬、对先人感恩),以强烈的历史责任感,小心翼翼,如履薄冰,珍惜历史遗存,保护好、传承好历史文化。二是坚持保护与利用、改造与复兴的方针。保护是前提,利用是关键,改造是手段,复兴是目的。扬州是古城,在扬州时我们提出坚持“五个保护、五个不”,即保护古城街巷体系、保护古城建筑风貌、保护古城文物古迹、古树名木、保护古城遗址、保护古城非物质形态文化;不大拆大建,不破坏街巷体系,不破坏居民生态,不破坏历史文脉,不破坏建筑风貌,传承古代文明,转换功能,实现古城改造复兴。南京是古都,历史遗存丰富,六朝遗址有孙权墓、南朝陵墓石刻等;明朝文化有明城墙、明孝陵、明故宫;民国文化有中山像、中山陵、总统府,包括许多近现代建筑;宗教文化有佛祖顶骨舍利盛世重光、玄奘顶骨舍利、金陵刻经处等。我们强调要整体保护、全面保护、活态保护,实现古都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三是坚持通过城市更新把历史文化独特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现在一些地方把历史文化简单地当做包袱,在大拆大建中破坏了城市历史文明;也有地方搞大量的“假古董”,亵渎了古代文明。历史遗存、人文环境、建筑符号、民俗风情、历史信息都是先人留下的宝贵资源,是城市核心竞争力,破坏了历史文化,就丢失了城市的个性魅力。传承文化是传承文明,是

马克思 如何看待形而上学

在当代的哲学环境中为形而上学正名显得不但不合时宜,而且显得困难重重。这主要是由于从近代哲学开始的对形而上学的据斥和科学主义的滥觞所形成的对形而上学问题理 解的混乱。虽然形而上学在历史上多次受到批判,但是,从来也没有象当代这样对待形而上学---无论中外哲学都对形而上学形成了严厉的批判和据斥。可以说,形而上学被康德在他的古典阶段证明了是一种科学的形式而后被黑格尔完善为古典形式的形而上学大成以后,形而上学的哲学前途被人类的意志取消了,形而上学的前途被科学的前途所取代。但是,正象我们看到的科学在当代所经历的那样,当科学本身的形而上学本质逐渐暴露出来,对科学的本体论反思发现它的形而上学的特征以后,以至于它的发展及其需要形而上学的哲学的支持时,形而上学的哲学复兴将是一种历史的和理性的必然。 之所以形而上学在哲学中有着持久的生命力,就是因为在哲学中,“存在”是一切哲学都必须回答的问题,因为它是所有哲学都在回答却始终存在的问题。随着理性的进步,应该认为存在问题是哲学应回答的最大的哲学问题。“存在”究竟怎样存在,或者说应当怎样存在是我们的当代的哲学要回答的。人类的知性能否认识存在,以及认识的存在是否就是存在的自在,对这些问题的回答的过程构成形而上学的问题。我们所熟悉的西方哲学的形式化的形而上学在证明着存在的形式化,以形式作为把握存在的方法---从存在到存在形式的思维形式构成的西方形而上学的哲学方法不能引导我们继续深入的研究存在之为存在的问题时---当存 在的形式出现了形式化的困难之后,当代的哲学必须首先对存在何以为存在的问题给予回答。 但是,我们在回答存在问题之前,首先要考查主体自身的存在,这一作为人的主体性存在的形式问题,由于人类对自己的存在---形式的自在从来都没有被怀疑过,这就引起我的怀疑,这一问题就是:人怎样证明自身的存在。我的研究发现,西方哲学除了把人的存在作出 形式化的证明之外,即人具备的时空形式和人以自身的时空形式所进行的思维以外,没有对存在和存在的形式化给出更为可靠的证明,由此,我提出的进一步的问题就是,人类怎样证

实践美育

实践美育,创造特色校园 -陈家坝镇中心小学美育实施方案 陈家坝镇中心小学谭小梅 2016、6、18 一、要点: 1、美育的提出 2、工作的指导思想 3、实施目标 4、方法、步骤 5、体会与认识 6、本学期实施“美育”的工作重点 二、选题的提出: 近年来,我们在探索和实践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根据教育的特点和教育教学的育人规律,提出:实施“美育”的育人观、管理观。办出教学特色。我们认为:根据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的要求,使素质教育更具体,更贴近师生生活,育人目标具体,方便操作。特提出建立大美育教育观,即走出传统“美育”仅限于美术课的提法,建立“美育”范围,制定“美育”的具体目标,学校的一切工作都要围绕美育开展。 三、指导思想: 落实《中国教育发展纲要》,适应素质教育的新要求,全面落实教育方针,开足、开齐、开好所有课程。立足学校规划要紧扣美,工作安排要突现美,教育过程要体现美,教研活动要围绕美,检查评估要总

结美,去感受美、创造美、欣赏美,达到师生生活、学习、素质更完美。 四、实施目标: 经过一学年的努力实践,使教师成为美的化身,成为传授美的使者,学生在感受美、创造美、欣赏美的过程中,提升自身素质,具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礼仪品质;真正做到,在学校是好学生,在家是好孩子,在社会是好公民。 五、方法步骤: 1、美化校园,丰富校园文化。校园是学生的活动基地,校园文化对学生有着巨大的影响力和感染力。我们认为,不注意文化建设的校园,不是完美的校园。为此,我们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精心设计,精心布置,如:我们在教学楼过道里绘上美丽的图案;将学生的美术作品上墙,做成展示墙;在教学楼墙壁的空白处贴上小黑板,学生自己办黑板报;定制亚克力材质的文化标语,按照规划钉在墙上,不仅起到提示,警示作用,同时更好的美化校园等等,由于布局合理,字体美观,加之必要的小景衬托,花木掩映,校园文化氛围更加突出,成为学生潜移默化教育的“磁石”。 2、切实落实陶行知的“六大解放”。在实践美育的过程之中,真正解放学生的时间、空间、眼睛、双手、大脑、嘴巴,给学生以更多的自由空间,我们利用已有条件,创造条件,充分利用好学校的电教室、微机室、并建一个较有规模的图书室。使学校的综合办学水平再上一个台阶。同时,学校图书室每天下午按时开放,学校各兴趣小组按时、

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原理

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原理(根本观点) 原理内容: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是承认矛盾,主张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形而上学的根本观点是不承认矛盾,孤立地、静止地、片面地看问题。(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分歧所在)方法论:要求我们坚持唯物辩证法。 反对:反对形而上学。 【联系的观点】 1.普遍联系原理 原理内容: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于普遍联系之中,任何事物都同周围的事物有条件联系着,孤立的事物是没有的。联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 方法论:用联系的观点来观察和处理问题。 反对:反对孤立的看问题和主观臆造联系的做法。 运用:①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使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②兴建四大工程(西气东输、西电动送、青藏铁路、南水北调),加强地区之间经济联系;③开通政府网站,沟通政府与群众联系;④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当前世界经济联系越来越强,对外开放是我国的基本国策;⑤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学生必须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 2.联系的客观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1)联系的客观性是指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们既不能忽视联系,也不能否定联系,更不能把主观联系强加给事物,否则就会受到联系的报复。(2)人们可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去创造条件,建立新的具体联系。这是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表现,并不否认联系的客观性。人们只有遵循事物本身的固有联系进行活动,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方法论:人们既要承认事物联系的客观性,又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建立新的具体联系。 反对:否定事物的联系,或主观臆造联系,把本来不存在的联系强加给事物。 3.整体和部分关系的原理 原理内容:整体由部分组成,没有部分就无所谓整体;部分是整体的部分,整体处于统帅地位。部分也影响整体。 (整体和部分在事物中地位和功能是不同的:整体居于主导、统帅和决定的地位,具有部分没有的功能;当部分合理组合时,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反之欠佳组合,就损害整体功能的发挥。 整体和部分又是联系的,二者不可分割又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整体由部分构成,整体功能发挥依赖各部分功能的发挥,部分制约整体,在一定条件下,关键部分的性状决定整体的性状及变化;部分 又是整体的部分,离开整体就不再有部分的功能,整体性状影响决 定部分性状及变化。) 方法论:①从整体着眼,寻求最优目标;②搞好局部,使整体功能 得到最大发挥。 反对:没有全局观念;忽视局部的作用。 运用:①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要发挥个人利益主体的功能,又 要发挥国家宏观调控的强大功能。②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两个 大局”的战略决策和实施西部大开发,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③我 国改革开放过程中,在服从国家利益的前提下,让企业有更多的自 主权,增强企业的活力。 4、系统和要素 【发展的观点】 5.物质和运动关系的原理 原理内容: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主体。 方法论:用运动、变化、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反对: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和离开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观 点。 运用:恩格斯说:没有运动的物质和没有物质的运动是同样不可想 象的。如何理解? 6.运动和静止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运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静止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事物的变化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方法论:用运动、变化、发展的观点来观察和处理问题。 反对:否认运动的绝对性,把事物看成静止不变;否认相对静止的 存在,把事物说成是不可捉摸的东西。 辨析:赫拉克利特说: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克拉底鲁:人 甚至连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 7.事物是变化发展的原理(事物发展的实质) 原理内容: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变化、发展之中。发展 是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灭亡,即新事物代替旧事物。 方法论:①把事物如实地看成是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②弄清事物 在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和阶段;③要有创新精神,促进新事物的成长。 反对:反对静止地看问题。 运用:①人类社会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科技进步日新月异,是 当今世界的一个显著内容。②新生的社会主义制度还不完善,但是 有生命力的新事物。③正确认识中国现实的国情,必须认真学习祖 国的历史。④可持续发展既是今天对以往行为反思的结果,也是对 人类未来发展前途的探索。⑤知识经济时代,形成全民学习、终身 学习的学习型社会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⑥体制创 新和科技创新,实现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8.量变和质变关系原理(事物发展的状态) 原理内容: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量变和质变是 事物发展的两种状态,一切变化都是首先从量变开始的,量变是质 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事物不断地经过“量 变——质变——新的量变——新的质变”这两种状态的循环往复, 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永不信息地向前发展。(量变引起质 变的形式是:事物在数量上的增减,即事物在大小、速度、程度和 规模等方面的变化能够引起质变;事物在总体上的数量没有变化, 只是由于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结构和排列次序上发生了变化也能引 起质变。) 方法论:要求我们用量变引起质变的道理看问题。具体要求:①坚 持适度原则;②不失时机促成飞跃;③重视量的积累,还要优化结 构。 反对:反对不顾分寸、盲目乱干;反对瞻前顾后,贻误时机;反对 忽视量的积累和结构优化。 运用:①青年要把理想和苦干精神结合起来,从点滴做起,从现在 做起,才能成长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②我国建 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应当脚踏实地、有步骤、分阶段地一步一步 地去实现现代化建设的目标。③企业要优化结构,提高劳动生产率; 学习要优化时间配置,提高学习效率。 10.前进性和曲折性相统一的原理(事物发展的趋势) 内容: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这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新事物的 成长道路是曲折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相统一,是一切新事物发展的 途径。 方法论:坚信前途是光明的;准备走曲折的路。支持新事物的成长。 反对:对新事物的成长持怀疑态度;把事物的发展看成是一条直线, 没有考虑可能出现的困难和问题。 运用:①要站在发展的立场上,支持改革等新生事物,促进其发展 壮大。②既要坚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又要学会正 确对待社会主义事业前进中的困难,把自己的前途命运与社会主义 的改革大业紧紧联系在一起,做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③要正确对待人生道路上的曲折,坚信光明的前途,才能满怀信心 地战胜困难和挫折,向着正确的人生目标迈进。 【矛盾的观点】(矛盾分析法是人们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根本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