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校本课程开发的认识与思考

对校本课程开发的认识与思考
对校本课程开发的认识与思考

对校本课程开发的认识与思考

726300 陕西省商南县高级中学田培树

校本课程是相对于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而言的,是以某所学校为基地开发的课程。校本课程开发是指以学校为基地,以满足学生需要和体现学校办学理念与特色为目的,由学校采取民主原则和开发手段,由。即校长、教师、课程专家、学生以及家长和社区人士共同参与学校课程计划的制定、实施和评价活动。

一、校本课程开发的背景

校本课程开发(School 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简称SBCD) 最早是1973年7月欧洲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所辖的“教育研究革新中心”在一次国际研讨会上提出的。在这次研讨会上,菲吕马克和麦克米伦对校本课程开发的内涵及意义作了最早的界定。1974年,在日本东京召开的国际课程研讨会上,校本课程开发又一次成为重要的研讨议题。之后,许多学者纷纷就此提出个人的观点与见解,现在美国、英国、俄罗斯、澳大利亚、加拿大、法国、和以色列、日本、韩国等国家都在不同程度地实施校本课程开发计划,在世界范围内出现了一个关于校本课程开发的浪潮。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提出:“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

随着各项改革的深化和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我国校本课程的开发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社会政治生活的民主化与经济文化的多元化发展,对学校课程的需求日益多样化和个性化,这为校本课程开发提供了巨大的需求可能、政策支

持和发展空间。

课程理论和课程实践不断丰富、完善。近年来的课程改革为校本课程的开发奠定了相当的基础。课程的多样化趋势日益明显,在课程计划中给学校预留了更深、更广的发展空间。

二、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

1、弥补了国家课程的不足,有利于提高课程的适应性。

国家课程因其自身的特点与局限,没有、也不可能充分考虑各地方、各学校的实际;也不可能照顾众多学习者的认知背景及其学习特点;更无力在学法指导与策略教学方面采取相应的、有针对性的措施。这恰恰是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所在,也是当今时代赋予学校教育的重要使命。

2、充分发挥了教师资源,有利于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开发校本课程是以学校为基地的课程创新,是对教师自身素质的挑战,有利于培养教师的课程知识与技能,促进教师专业水平的发展。由于教师自己参与了课程开发,掌握了课程开发的一般原理与技巧,因此必然会对所教学科的知识性质、知识结构、呈现方式等有一个新的认识和理解,能够运用新的教学组织形式,尝试新的教学方式和课堂管理艺术等等,这样教师的教学能力也就能自然地得到提高,使教师的价值得到了最大程度的体现教师通过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可以使自己的专业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

3、满足了学生的需要,有利于实现学生全面而主动地发展。

由于学生认知水平的不同,个性的差异等,基础课程不能满足有些学生的需要了,使得一些学生的精力浪费了,学习的潜力也没有得到最大程度的开发。甚至有些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失去了兴趣。而校本课程就能满足学生不

同方面的需要,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尽力发挥自己的优点和个性。给学生提供了多样化的课程内容,并关注个性,关注差异,能够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与学校经验,为学生的全面而主动发展提供了课程保障。教育作为一种培养人的活动就是要使每个人的个性都得到充分而自由的健康发展,从而使每一个人都具有高度的自主性、独立性和创造性。也就是说,把学生的个性发展作为校本课程开发的终极追求。从而真正确立“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的理念。

4、展现了学校自身特点,有利于形成学校的办学特色。

校本课程开发给学校特色的形成提供了现实背景。首先是校本课程开发政策让学校在国家总目标之下能够根据自身的客观现实确定自己学校的教育哲学。就是说,学校可以根据师生的特点、教育资源、学校传统以及教育者的办学志趣来确立学校自己独特的发展方向。这样,国家就在政策层面上保证了学校可以有自己的教育哲学以便办出学校特色。

其次是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与实践为学校课程在个性和特色建设上提供了可能。因为校本课程开发的立足点就是承认各类学校的具体差异,满足学校和社区的特殊需要。学校可以根据学校、社区环境,师生的独特性与差异性,挖掘其潜在的课程资源,开发出具有社区或学校特色的课程,以满足学生的需要。

三、校本课程开发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1、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相协调原则。校本课程的开发必须与国家课程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保持一致,同时要充分考虑地方课程的开设,确立校本课程作为国家课程与地方课程的重要补充作用。

2、权力与职责相统一原则。学校在拥有校本课程开发的决策权、选择权的同时,必须承担起相应的责任。校长和教师既要明确和充分发挥校本课程对学

生个性的发展、对教学质量的提高、对学校自身的改革和发展所起的积极作用,又要极力避免校本课程自身的缺陷和隐患。

3、课程研制、实施、评价“三位一体”原则。校本课程开发要与实施一同考虑。只有通过对课程实施过程和效果的评价,才能检验课程方案的合理性,课程标准的目的性和教材的科学性,从而提高课程设计的质量。

4、调查、研究、实验相结合原则。校本课程的开发是基于学校、立足于学校的,要对学生的兴趣和需求、教师的现状、学校已有课程资源等进行调查研究。要把校本课程的开发作为科学研究的过程,通过教育实验来验证课程的有效性和科学性。

5、教师与专家、学校与教育教学研究机构相结合原则。以学校教师为主体,聘请课程专家参与,形成校长、教师与课程专家、学生、家长共同参与与合作的开发队伍,在可能的条件下,与教育教学研究机构联手合作,成立“学校课程研制与开发小组”,把课程开发与课程研制、校本研究与校本培训有机结合起来。

四、校本课程开发存在的三大误区

1、将校定课程和校本课程容易混为一谈

所谓“学校自主规定课程”或简称之为“校定课程”,是课程管理权限划分意义上的一种课程开发的管理模式,是指在被授权自主规定的课程范围内,学校具有自主决策课程的权力。但我认为,拥有“自主规定课程的权力”与开展“校本课程开发”并不是同一回事情,是不能够简单等同的。

课程开发在其本质上是研究、设计、实施和评价一种课程计划的过程,循此推论,校本课程开发,就是研究、设计、实施、评价校本课程计划的过程,

其特质性就在于:以学校为主体和基地而展开,也就是说,校本课程开发,是学校在被赋予的课程管理的权限内,充分利用社区、学校的课程资源,自主“研究、设计、实施、评价”具有各自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计划的过程,而且这一“过程”,也不是主观随意的,而是遵循着如下方面的原则性限定:(1)要以国家及地方制定的课程纲要或基本标准为指导;(2)要以学校自身的性质、特点、条件以及可资利用的课程资源为依据;(3)应考虑到学校整体的教育目标和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4)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的人员,并不是仅仅局限于校长、课程专家、教育行政部门的官员,还应包括教师、学生、家长以及社区人士等,他们共同参与和审议校本课程的开发。

许多高中学校把校本课程开发简单地等同于校自主规定课程,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1)许多中学在校本课程开发的内涵认识上是模糊的,把开发简单地等同于自主规定,强化和凸显了学校所具有的课程决策权力,却弱化了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性;(2)在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过程中,存在着追求简单且又省时省力的浮躁心态和行为,弱化了校本课程开发过程的共同参与探究和集体审议决策的民主化属性,因而在实践上极易导致校本课程开发的主观随意性、行政化或指令性。所以,无论在认识上还是在实践上,是不应该把校本课程开发简单地等同于学校自主规定课的。

2、把校本课程等同于选修课或者综合实践活动课

当听到校本课程要开展的时候,有些人好象没有什么反应,感觉也没什么大不了的,不就是上选修课或者是综合活动实践课吗?不可否认,增加选修课或增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当前许多试点学校开设校本课程的一种常用的方法和途径,而且这种方法和途径快捷、方便,但我认为,这种方法和途径是否

就是校本课程开发的最佳选择和有效途径,确实是目前应该审慎思考和研究探索的现实问题。

从学校所具有的课程管理权限上讲,学校确实拥有自主增加选修课或增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决策权力,但增加哪些选修课或增开何种类型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并不仅仅是学校课程决策的权限问题,还必须思考如下问题:是否与必修课程在内容选择上存在重复或冲突?如何协调这些校本课程与必修课程之间的功能关系?是否在时间安排和空间组织上与必修课程存在着冲突,如何协调和合理地安排这些校本课程?哪些教师能够胜任开设这些校本课程?等等,这些方面的问题,是学校“开发”校本课程时不能忽视而且必须加以分析和研究的知识专业方面的重要问题。如果只是单纯地增加几节选修课或增开某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就被称之为校本课程开发,那么,校本课程开发就成为一种课程的“加法运算”了,目前,许多试点学校把校本课程开发简单化为“增加某些选修课或增开某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这势必会出现很多问题。所以,我认为,单纯地靠通过“增加选修课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来开展所谓的校本课程开发,确实是应该审慎思考的。

3、把校本课程开发等同于组织教师自编教材或辅导材料

调查发现,组织教师自编教材或辅导材料,可以说是很多学校在开展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过程中所采用的一种较为普遍的途径和做法,而且还有着被逐步推广的趋势,但我所提出的问题是:难道校本课程就是组织教师自编教材或辅导材料吗?

校本课程开发,就是要充分利用学校自身所具有的课程资源,开发出具有多样化的校本课程,如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探究性课程、社会实践性课程等,

使校本课程能够进入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层面,让学生通过多种方式和途径与课程产生互动与对话。因此,校本课程在其存在的形态上是多样化的,而且,校本课程的多样化应该是“开发”校本课程必须坚持的一个基本原则,而如果组织教师参与校本课程开发,却仅仅是组织教师自编教材或辅导性的材料,那么,不仅在实践上“窄化”了校本课程开发的课程类型以及内容选择的范围,而且也局限了教师发现和利用课程资源开发校本课程的思维视野。自编教材或辅导性材料教材是一种课程资源,是课程内容的一种呈现形式,但并不是课程的全部。由于教材的编写和使用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相对滞后性,因而难以适应校本课程所应具有的时效性和灵活性等特征。

所以,笔者认为,组织教师自编教材或辅导材料,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一种途径和方式,但并不一定就是学校展开校本课程开发的最佳途径和方法选择,而且这一途径和方法在实践中极易导致这样的现象:把教材或辅导材料编写成“学科性知识内容的汇编”或者编写成必修课的内容补充或扩展或者盲目模仿专家编写教材的形式编写出“校本版”的知识中心教材等。所以,我认为,对组织教师自编教材或辅导材料等所谓“开发”行为,还是应该特别注意。

校本课程开发确实存在着很多的误区,但是它意义重大,又必须要开发。那么究竟该如何开展呢?开展的过程中应该注意哪些方面的问题呢?

四、校本课程开发应注意的问题

基于上述问题的认识和分析,我认为,普通高中学校顺利开展校本课程开发并取得预设的成效,应关注和处理好如下方面的问题。

1、开发校本课程,一定要考虑可能性校本课程开发具有现实的必要性,这我已不用多说,但如果不审慎思考开展校本课程开发的现实要求以及可能性问

题,而仅仅以校本课程开发的必要性来开展,就忽视了校本课程开发的前提条件,极易使校本课程开发走错道路。许多试点学校在开展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过程中所以会出现诸多的问题和误区,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对开展校本课程开发的前提条件考虑不充分,缺乏系统客观的分析,没有处理好课程开发的必要性与可能性之间的关系。

开展校本课程开发,并不是主观随意或行政化指令就能够解决的问题,也不是仅仅具有了必要性就立即能开展的事情,必须思考和满足两方面的基本要求,才能够使校本课程开发具有现实的可能性,即学校自身所具有的课程资源和学校自身所具有的课程能力。

课程资源问题是制约学校开展校本课程开发是否可能的条件性前提之一,也可以说是一个“瓶颈性”问题。因为,校本课程开发,需要丰富的课程资源作为支持,如果学校开展校本课程开发,缺失了对学校自身所具有的课程资源的了解和掌握,不仅直接影响着开发的可能性问题,也极易在实践的过程中出现“开了锅却没有米”的被动和尴尬。从学校自身所具有的课程资源上来讲,不同的学校所具有的课程资源是不能够等量齐观的,也许某个学校开发出某种类型的校本课程,但并不就意味着所有的学校也能开发,因为,不同学校所在区域的社会文化、经济发展模式及水平、自然环境、教育性素材等校外课程资源不仅存在着差异,而且不同学校内所拥有的课程资源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特别是教师这一课程开发的关键性资源,差异性更大。因此,学校开展校本课程开发,必须客观地分析学校内外所拥有的课程资源,做到心里有数,不打无准备之仗,才能够使校本课程开发具有现实的可能性以及自身的特点。

课程能力问题也是制约学校开展校本课程开发的条件性前提之一,或者说

也是制约校本课程开发的“瓶颈性”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讲,校本课程开发就是学校采用何种方法和手段充分利用学校所具有的课程资源的能力问题,如果学校缺乏开展校本课程开发所必需的能力,那么,学校即使拥有丰富的课程资源,也会由于“能力”的局限,内在地减弱了校本课程开发的现实可能性,而且还会直接导致这样的现象:一方面找不到课程资源,另一方面却又浪费着课程资源。而从具体某个学校所具有的课程能力来看,不同学校所具有的课程开发的能力确实存在着大小或强弱的不同,所以,某个学校能够开发出较为成功的校本课程,但并不意味着所有学校都能开发。因此,开展校本课程开发,必须本着“力所能及、量力而行”的原则,系统而客观地分析和掌握学校自身是否具有开展校本课程开发的能力问题。

由此可见,系统客观地分析开展校本课程开发的现实要求,处理好必要性与可能性之间的关系,对于学校所开展的校本课程开发具有一定的意义和价值。

2、开发校本课程,一定要考虑可行性

校本课程的各项准备都最好了,是不是就全面开展呢?开展之后又会怎么样呢?这就必须要考虑一下你的可行性,如果校本课程开发的有声有色,而原有课程秩序打乱,甚至重要性大幅度下降,舍本逐末,得不偿失呀!为此,我查找了一些资料,确实也发现了一些问题。许多学校开展校本课程开发后,就出现这样的现象:确实“开发”出了许多新的校本课程产品,但却导致学校整体课程体系和结构的混乱、学校整体课程在数量上的膨胀以及必修课与选修课之间产生着冲突等诸多问题。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忽视或弱化了对开展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活动和过程做出整体性规划,也没有处理好校本课程开发的务实性与可行性之间的关系。

从现实性上讲,校本课程开发并不是主观随意的自主规定,或者只要需要就可以随时展开的,除受制约于课程资源和课程能力外,还必须思考校本课程开发的整体规划问题。虽然校本课程开发改变了过去意义上学校在课程方面的被动地位,确立了学校自主开发校本课程的决策权力,但并没改变学校整体课程的目标和功能指向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因此,必须从学校课程体系和结构的整体目标和功能上思考校本课程开发问题,因为,无论是开发出新的校本课程产品还是对国家课程的“校本化”改造,都会带来学校整体课程体系和结构的变化。因此,不能因为校本课程开发有着现实的必要性而忽视学校整体课程的目标和功能指向,所以,开发哪些校本课程的问题,必须置于学校课程的整体目标和功能指向的框架内来思考,如果只是关注开发新的校本课程产品而导致学校整体课程体系和结构的混乱或者直接导致学校整体课程在数量上的膨胀等,就直接影响了学校整体课程目标和功能指向的最终达成,如此,也就悖离了开展校本课程开发的本意,所以,必须从学校课程的整体目标和功能指向的思维视角来思考制定校本课程开发的整体规划问题。除此之外,还要考虑一个学校整体课程的时空容量问题,学校整体课程的时空容量是有限值的,如果陡然增加一些校本课程,就会带来时空容量上的膨胀,所以,开发出多少校本课程,占学校整体课程的多大份额和比例、如何组织安排等,确实是不能随意的,必须从学校整体课程的时空容量上进行思考,否则,就会直接导致必修课与选修课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影响到学校整体课程的功能发挥问题,肯定会引发学校整体课程实施过程中的突然性调节或协调问题,那么,减少哪些课程?能够随意地减少必修课程吗?所以,增加哪些校本课程,并不是完全依据当时的需要,还必须思考学校整体课程的实施问题,否则,就会直接带来学校整体课

程的混乱或无序。也正是基于上述几个方面的思考,我认为,必须制定出校本课程开发的整体规划,避免在实践上出现上述问题和误区。

目前开展校本课程开发,一定要考虑整体性和可行性,全面分析和思考学校自身的特点、条件以及优势,才能够使校本课程开发的行为和过程具有可能性和可行性,只有这样才能使做出的整体规划具有指导和规范课程开发行为和过程的意义和价值。

五、对校本课程开发的几点思考

1、加强课程理论的学习,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和课程观念。校本课程的开发需要学校和教师用理论的眼光重新审视教育、认识教育和反思教育。学校既是执行课程计划的机构,也是真正开展教育的地方,是理想课程转化为现实课程的主阵地。教师最了解自己的学生和学校,他们不但应该有权决定“怎么教”,而且还应该有部分权力决定“教什么”。教师应该成为课程开发的一员,以缩小课程开发者和实施者之间的差距,以便课程计划更符合学校、教师、学生的实际。

2、做好两个层面的工作,逐步规范校本课程。校本课程不可能在一夜之间形成和成熟,它必然有一个较长的萌芽、产生、发展和成熟的过程,所以我们应着重做好如下两个层面的校本课程开发工作:(1)、把国家课程校本化、个性化,做好校本课程的奠基工作,学校和教师要以明确的教育哲学和办学目标为指导,通过选择、改编、整合、补充、拓展等方式对国家课程、地方课程进行再加工再创造、使之更符合学生、学校的特点和需要。(2)、要在整合、充实、完善现行选修课、活动课的基础上,建立系统化、规范化的校本课程,使现行的选修课、活动课向系统化、规范化、个性化的校本课程过渡。

3、把准校本课程开发和建设的方向。校本课程开发的根本目的是以“创造适合于学生的教育”为宗旨,以是否能够满足各类学习者的不同需求为检验标准。我们必须坚持这一方向不动摇。

4、学校行政权力下放。虽然是校本课程,但一定不能强调学校的行政权力,要让教师、学生更主动地投入到课程开发建设上来,给师生营造更多的自由创造的空间,让他们做自己喜欢的事,让他们尝试做别人没有做过的事。放手并鼓励教师创新课型、创新教学方法、创新教学形式。

5、必须保证学生自由选择的权力。开发校本课程的目的是为了满足学生的实际需要,所以校本课程必须保证学生自由选择的权力,必须允许学生自由选择与重新选择。学生的选择会给教学管理带来许多实际困难,学生的重新选择又会为教师施教带来诸多麻烦。但我们绝对不能回避由此带来的各种困难,而要在允许学生自由选择和重新选择的试验中探索新的管理方法、教学方法,要在组织、指导学生自由选择与重新选择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选择能力,培养他们的选择意识。

校本课程开发是一项综合性很强、涉及面颇广的工程,随着国家课程三级管理制度的实施,它一定会越来越受到学校与教育管理者的重视。随着此项课题的全面展开与深入推进,也一定会有许多更新、更深刻的理论和实践成果出现。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3]施良方《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北京教育科学出版

[4]夏惠贤《论教师的专业发展》

[5]黄显华:《强迫普及学校教育:制度与课程》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

校本课程开发实施方案

校本课程开发实施方案 (一)需求评估 1.明晰学校教育哲学 开发实施校本课程,首先要有明确的学校教育哲学,即学校根据师生特点、教育资源、学校教育传统以及教育者的办学宗旨,确立自己独特的发展方向。它反映的是学校的个性,体现的是学校特色。我校的教育哲学是实施人本管理,让学校成为教师实现人生价值的绿洲,实施人本教育,让学校成为学生展示生命力的舞台。 2.评估学生的发展需要 学校是为学生而存在的,学生的兴趣与需要,个性的充分发展,是校本课程开发实施的重要依据。为了对我校学生的发展需要进行合理评诂,我们组织设计了问卷,针对学生的兴趣与需要,包括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的选项,成长中学生的身心发展需求以及学生对学校课程设置的需求。在评估过程中按照学生年龄特征,学校就高、中、低三个年龄段的学生分别采取了直接答卷、选项填空、大规模访谈等形式,对学生的发展需求进行全方位的评估,最后形成科学的调查报告。结果显示,我校小学生的发展需求具有一定的共性:健康生活的需求、快乐学习的指导、幸福成长的体验、创新的思维品质的养成。 3.评估学校及社区发展的需要 学校是学生幸福成长的摇篮,是他们实践与体验生活的基地。我校虽然是中心校,但教学资源相对于城区来进比较匮乏。加之生源多属于农村家庭。父母的教育意识淡薄。部分学生由于父母的娇惯,忽视了礼仪与感恩,部

分学生由于饮食结构的不合理,导致了身体素质差,缺乏一定的劳动技能和水平。部分家长望子成龙心切,又迫切地想促使孩子有一定的兴趣爱好,在特长方面有所发展。基于这样一种现状,需要重建学校文化,重新审视学校的育人目标,使这所半个多世纪的老校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给学校发展提供了平台,课程管理与决策权利的下放,给学校课程创新创造了机遇。校本课程的开发实施满足了学校发展的需求,学校在实践探究中明确了以课程改革为突破口,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实现学校教育哲学的方向。 4.分析学校与社区的课程资源 近年来,县局、政府为学校投入了大量财力。扩建了图书室、微机室。语音室。光盘播放室、卫星收视室等。这些无疑为校本课程的开发实施提供了很好的课程资源。在人力上,我校的教师年龄年青化。他们爱好广泛,接受新生事物的能力比较快。例如,王丽萍老师毕业于专业音乐学校。擅长器乐、舞蹈。门殿宗老师擅长微机知识,在flash制作方面更是游刃有余。苗秀玲老师一直任教科学、自然学科,对于种植、养殖也属于内行,总之,我们能根据教师的擅长来满足学生的所需。 另外,我们可利用的校外课程资源也很丰富,学校附近,各种机构、企事业单位较多,居民较集中,镇领导也力图改善生活环境,扩大了服务的范围:维修、购物、扶贫帮困、关爱弱小、节日喜庆活动等。学校可以充分利用这些资源,主动参与文化活动,美化生活环境,与当地居民共同建设美好的精神家园。 (二)校本课程开发实施的总体目标

低年级绘本阅读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方案

低年级绘本阅读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方案校本课程是国家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规定、地方指导、学校开发的必修课程,校本课程开发是学校对国家和地方课程的补充和延伸,是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精神,深入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它的开发与实施将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有利于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有利于学校特色的形成。 一、开发和实施校本课程的指导思想、目标和原则 ⒈指导思想 校本课程是学校自主开发的一门课程,由学生自主实践,自主学习为主,它与必修课程一起构成学校课程体系。校本课程的开发实施,有利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提供学习过程中的方法选择和内容选择,体现教育内容的多元性和选择性。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是一个科学的过程,建立和健全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管理制度,是保证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质量的关键。校本课程开发,让教师自主决策,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有利于培养教师的专业精神,提升教师的专业技能。 2.目标 绘本阅读是低年级学生阅读经历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是通向流畅、独立的文字阅读进程中的一个不可逾越的阶段。我们开发低年级绘本阅读校本课程课程,旨在把“绘本阅读”作为开展低年级学生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一种载体,借助绘本,在看、想、听、说、读、写、做、演的综合性游戏式的活动中,提高低年级孩子听说读写的综合能力,培养对阅读的兴趣,对美的感受力,丰富的想象力,对周围世界的认识能力,培养乐于观察、乐于动手、乐于合作、乐于探究、乐于学习语文的情感,发展学生的个性,让学生在“悦读”中健康快乐地成长。 3.原则 (1)价值性原则根据小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认知特点,在整个教材中渗透对儿童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重视儿童良好品德与习惯的养成。 (2)适应性原则教材内容的选择与组织、活动的安排等应符合小学不同

中小学校本课程开发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中小学校本课程开发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何为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是一个外来语,最先出现于英、美等国,已有20多年的历史了。“校本(school-based)”的含义是什么?从英文字面来理解,校本课程是“以学校为本”、“以学校为基础”。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博士郑金洲在《走向校本》中这样解释:所谓校本,一是为了学校,二是在学校中,三是基于学校。为了学校,是指要以改进学校实践、解决学校所面临的问题为指向;在学校中,是指要树立这样一种观念,即学校自身的问题,要由学校中的人来解决,要经过学校校长、教师的共同探讨、分析来解决,所形成的解决问题的诸种方案要在学校中加以有效实施。 校本课程主要分为两类:一是使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校本化、个性化,即学校和教师通过选择、改编、整合、补充、拓展等方式,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进行再加工、再创造,使之更符合学生、学校的特点和需要;二是学校设计开发新的课程,即学校在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的评估,并充分考虑当地社区和学校课程资源的基础上,以学校和教师为主体,开发旨在发展学生个性特长的、多样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在我国,校本课程是在学校本土生成的,既能体现各校的办学宗旨、学生的特别需要和本校的资源优势,又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紧密结合的一种具有多样性和可选择性的课程。 按照现代课程分类理论来考察,校本课程并不是一种课程类型,而是属于课程管理方面的一个范畴,是正在形成之中的同我国三级课程管理体制相适应的基础教育新课程体系中一个组成部分,即中小学新课程计划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长期以来,中国一直采用国家统一的课程设置,全国中小学基本上沿用一个教学计划、一套教学大纲和一套教材,缺乏灵活性和多样性。20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中国课程改革的步伐日益加快,1996年原国家教委颁发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规定,学校应该“合理设置本学校的任选课和活动课”。近年来,课程多样化的趋势进一步加快,此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国家根据教育目标规划课程计划,按照这一计划制定必修课的课程标准,把选修课的决策权交给地方和学校,并颁发了与之相配套的《地方和学校课程开发指南》,旨在建立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管理政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提出:“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按照新课程计划,学校和地方课程占总课时数的10%至12%。这就意味着学校课程将由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三部分组成。这一决策的实施,改变了“校校同课程、师师同教案、生生同书本”的局面。

校本课程(案例)

校本课程(案例) 走进湖父——小学校本课程 一、教师谈话导入: 今天这堂课我们要一起走进我们的家乡——湖父,来了解一下我们家乡的风土人情,领略一下湖父的迷人风光。课前老师布置同学们收集了一些有关湖父的资料,下面我就请每个小组派几名代表上来介绍一下你们收集到的资料。 二、学生介绍资料: 1、我们湖父素有“茶的绿洲”的美称,古人有云:“天子未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上个星期天,我们小组一起去了阳羡茶场,参观了那里的茶园和制茶的过程,还借来了一些有关阳羡茶的音像资料,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一看我们湖父的阳羡茶。(播放片段)我想大家看了我们组收集的资料一定会对湖父的茶有更进一步的了解。 2、大家好,湖父不仅是“茶的绿洲”,而且是“竹的海洋”,我们小组在学校的阅览室里收集到了很多有关竹的资料,有竹的种类、竹的作用等。你们看,我们湖父的竹种类很多,有毛竹、青竿竹、紫竹、孝顺竹、大佛肚竹等。毛竹的用途很广,可以用来做成很多东西,我家的簸箕、扫帚、筷子、凉席都是竹子做的,非常耐用。如今我镇还开发了竹海公园,十八万亩翠竹与浙江、安徽的竹连成一片,随山势起伏,似波涛翻滚,绵延不绝,非常壮观。

3、赏完了竹,请跟我们到洞的世界去游一游。湖父的洞是宜兴地区最多的,也是最有名的。为了收集更多有关洞的资料,我们组在老师的带领下,特意游览了张公洞和慕蠡洞。张公洞是一个古老的石灰岩溶洞,该洞素以道教胜地而闻名于世。唐代以来,名贤胜士游历者甚多,留有大量诗文石刻。洞内有气势雄伟的海屋大场和富丽堂皇的海王厅。海王厅是全洞精华所在,洞顶钟乳累累,不计其数,厅内经常云雾缭绕,游人若置身于海底宫殿。从洞内登云梯达山巅,既可俯瞰洞中景致,又可远眺太湖烟波。 慕蠡洞景观壮丽、气宇非凡,是宜兴众多溶洞中绽放的一朵奇葩,为国家级太湖风景区又一亮丽游览景点。慕蠡洞位于苏、浙、皖三省交界处,与生态旅游景观“竹海公园”相连,这里山水相依,景色迷人。慕蠡洞总面积达一万余平方米,游程九百米,其中水洞一百五十米。洞内有九大宫厅,均钟乳林立、怪石嶙峋,奇异天成。游览慕蠡洞,洞外可饱览青山绿水、茶洲竹海秀丽的自然田园风光;洞内可感受冬暖夏凉、垂石跌岩的天成景观气象。欢迎您到慕蠡洞探奇、寻幽、休闲、揽胜! 4、我们湖父不光景色优美,而且物产丰富。请看这就是板栗,板栗俗称大栗,咖啡色,外壳光洁有油光,味清甜,既可生食、炒食和煮食,又能制成香甜的糕点、糖果等。7月末陆续成熟,冷藏贮存可供应至次年4月份。

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

开发和实施校本课程的情况总结 xxxxxxx中心校 2013年11月10日

开发和实施校本课程 的情况总结 一、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 对我校来说,校本课程开发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现实意义。 1.可以弥补国家课程开发的不足。我国长期以来一直遵守自上而下的国家课程开发模式,只强调共性和统一性,忽视了地方性和个性。我们知道,我国地域如此辽阔,人口如此众多,各地在经济和地域上的差异又如此之大,只有一统的国家课程开发或“准一统”的地方课程开发,远远不能满足地方上的不同需要。校本课程开发,则可以更好地满足地方和学校的需要,更好地满足学生的有差异的学习需求。 2.有助于促进教育民主化 民主至少有两个方面的重要条件:一是政府权力的下放,一是民间参与意识和能力的增强,而这两方面又是相互关联的。校本课程开发的一个重要意义就是要促进这两者之间的积极互动。 在我国,过去执行的一直是中央集权的课程管理体制。教师和校长都习惯了听从外部的指令,他们没有机会也不想有机会去参与课程的决策。目前即使国家为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改革,在某些方面已下放了很大的权力,但许多学校和教师由于缺乏参与意识和参与能力,反而认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照常规办事最省力。在这种情况下,实施校本课程开发十分有利于激发教师、学生、家长的参与意识,也让他们在参与的过程中学会参与,因为校本课程开发的一个首要前提是政府给予学校的自我开发空间,一个主要特征就是全员参与,集体审议。 3.有助于推动我国素质教育改革的深化 首先,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全民教育。 在基础教育阶段,素质教育就是要满足所有学生的学习需求,不管他们的性别、种族、智力水平和学习准备如何。 校本课程开发强调课程要适应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尤其要帮助那些学习

校本课程开发方案设计说明

校本课程开发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党的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及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精神,切实地做好基础教育新课程实验工作,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为学生终身发展打好坚实的基础。目前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以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结构、内容,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为目标,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从原来单一的国家课程走向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模式。为落实国家课程改革纲要计划,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我校将在切实科学执行国家课程的同时,研究、开发和实施校本课程,构建我校新的课程体系。根据我校环境、文化等各种校本资源,考虑学生多样化、全面化、持续性发展的需要,体现学校的办学特色。为此,特制订本方案。 一、我校校本课程开发的目的和背景 校本课程是指学校根据自己的教育理念,在对社会、学生的需求进行系统评估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通过自行研讨、设计或与专业研究人员、其他力量合作等方式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我校校本课程开发目的和背景具体表现为“四个需要”。 一是体现我校特色的需要。每一所学校都以自己独特的文化历史背景、外部条件和内部条件,综合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校风和办学传统。校风是“此校与彼校之间自然存在的个性差异”,而办学传统是办学历程中所积淀的学校文化的结晶。中外名校成功经验表明,特色课程的构建是实现学校办学特色的重要载体,如陶行知先生创建的晓庄学校几十年来一直以“教学做合一”作为校训。我校要实现“以激励教师和学生的发展为本,全面深化素质教育,造就‘做地球村主人’的现代中国人”的育人目标,成为富有特色、具有“实验性、示范性”的一流名校,除切实、科学地落实好国家课程外,还应

(完整版)校本课程开发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校本课程开发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何为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是一个外来语,最先出现于英、美等国,已有20多年的历史了。“校本(school-based)”的含义是什么?从英文字面来理解,校本课程是“以学校为本”、“以学校为基础”。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博士郑金洲在《走向校本》中这样解释:所谓校本,一是为了学校,二是在学校中,三是基于学校。为了学校,是指要以改进学校实践、解决学校所面临的问题为指向;在学校中,是指要树立这样一种观念,即学校自身的问题,要由学校中的人来解决,要经过学校校长、教师的共同探讨、分析来解决,所形成的解决问题的诸种方案要在学校中加以有效实施。 校本课程主要分为两类:一是使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校本化、个性化,即学校和教师通过选择、改编、整合、补充、拓展等方式,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进行再加工、再创造,使之更符合学生、学校的特点和需要;二是学校设计开发新的课程,即学校在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的评估,并充分考虑当地社区和学校课程资源的基础上,以学校和教师为主体,开发旨在发展学生个性特长的、多样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在我国,校本课程是在学校本土生成的,既能体现各校的办学宗旨、学生的特别需要和本校的资源优势,又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紧密结合的一种具有多样性和可选择性的课程。 按照现代课程分类理论来考察,校本课程并不是一种课程类型,而是属于课程管理方面的一个范畴,是正在形成之中的同我国三级课程管理体制相适应的基础教育新课程体系中一个组成部分,即中小学新课程计划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长期以来,中国一直采用国家统一的课程设置,全国中小学基本上沿用一个教学计划、一套教学大纲和一套教材,缺乏灵活性和多样性。20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中国课程改革的步伐日益加快,1996年原国家教委颁发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规定,学校应该“合理设置本学校的任选课和活动课”。近年来,课程多样化的趋势进一步加快,此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国家根据教育目标规划课程计划,按照这一计划制定必修课的课程标准,把选修课的决策权交给地方和学校,并颁发了与之相配套的《地方和学校课程开发指南》,旨在建立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管理政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提出:“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按照新课程计划,学校和地方课程占总课时数的10%至12%。这就意味着学校课程将由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三部分组成。这一决策的实施,改变了“校校同课程、师师同教案、生生同书本”的局面。

对校本课程开发的初步认识

课程改革是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也是现阶段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主题。校本课程的出现标志着我国中小学开始告别长期的单一国家课程,逐步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体制,学校和课堂将拥有部分课程决定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政策,增强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它明确地将校本课程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并列,作为课程三大板块之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尝试构建“三级课程”的管理框架,国家、地方和学校承担不同的权力与责任,改变了以往课程管理过于集中而导致“校校同课程、师师同教案、生生同书本”的局面。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颁布与快速推进,校本课程开发逐渐成为普遍的共识,也掀起了新一轮的校本开发与研究的热潮。下面是笔者对校本课程开发的初步认识。 一、正确认识校本课程 首先,我们必须树立一种科学的课程意识。课程不仅是一种结果,而且是一种过程,更是一种意识。我们不应停留在“课程即教材”这一层面,课程也是师生共同建构学习经验的过程,课程不仅仅是由专家编制,教师执行的,物化的、静止的、僵化的文本形态,课程也是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共同创制的、鲜活的、过程性的、发展着的活动形态。课程是一种过程,必然要求在其实施过程中不断地进行修改,使之不断趋向完善。 校本课程是相对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提出来的。它是课程管理行政主体变化的一种表现,是课程管理权利的一次再分配。目前,国内关于校本课程开发比较具体的含义是:校本课程是以学校为基地,以满足学生需要和体现学校办学理念与特色为目的,由学校采取民主原则和开放手段,由教师按一定课程编制程序而进行的课程开发。 校本课程开发强调学校作为开发的基地和主体,一方面体现了校本课程开发要依据学校具体特点和条件,充分发挥学校优势和特长的要求;另一方面也表明校本课程开发作为课程管理权力的一种分割,使学校拥有了更为自由的自我开发和自我完善的发展空间。学校应当根据学校、社区环境,师生的独特性与差异性,挖掘其潜在的课程资源,开发出具有社区或学校特色的课程,以满足学生的需要。校本课程开发是学校主动的开发行为,它的全部活动要素,

校本课程开发方案设计

. 校本课程开发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党的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及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精神,切实地做好基础教育新课程实验工作,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为学生终身发展打好坚实的基础。目前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以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结构、内容,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为目标,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从原来单一的国家课程走向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模式。为落实国家课程改革纲要计划,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我校将在切实科学执行国家课程的同时,研究、开发和实施校本课程,构建我校新的课程体系。根据我校环境、文化等各种校本资源,考虑学生多样化、全面化、持续性发展的需要,体现学校的办学特色。为此,特制订本方案。 一、我校校本课程开发的目的和背景 校本课程是指学校根据自己的教育理念,在对社会、学生的需求进行系统评估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通过自行研讨、设计或与专业研究人员、其他力量合作等方式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我校校本课程开发目的和背景具体表现为“四个需要”。 一是体现我校特色的需要。每一所学校都以自己独特的文化历史背景、外部条件和内部条件,综合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校风和办学传统。校

风是“此校与彼校之间自然存在的个性差异”,而办学传统是办学历 程中所积淀的学校文化的结晶。中外名校成功经验表明,特色课程的构建是实现学校办学特色的重要载体,如陶行知先生创建的晓庄学校几十年来一直以“教学做合一”作为校训。我校要实现“以激励教师和学生的发展为本,全面深化素质教育,造就‘做地球村主人'的现 代中国人”的育人目标,成为富有特色、具有“实验性、示范性”的一流名校,除切实、科学地落实好国家课程外,还应有自身的办学思路. . 和风格,而当前我们校本课程的研究开发追求的就是自己的办学特色。二是张扬本校教师的个性的需要。在传统的教育观念中,往往把教师视为一种职业更多地提倡具共性,而忽视了教师作为人的个性特点。实质上,教师首先是一个人,“一个真正的教师永远是一个个性,一 个鲜明的个性,独具一格的个性”。也正因为如此,教师的个性品质 必然影响着其对课程的选择与组织,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不仅仅表现在学识方面,更重要的是在人格方面。学生的个性往往总是或多或少地带有他的老师的个性的痕迹,这就是所谓的“以智慧培育智慧,以个性养成个性”的必然结果。因此,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必须立足于教师的个性,校本课程的研究、设计、实施和评价都由一线教师来承担,使教师与其工作效能直接发生关系,这必将有利于教师专业精神、专业技术的提高,有利于教师个性特长的发挥,有利于造就一支专业素

课程开发理论学习心得

课程开发理论学习心得 为期两天的课程开发第一阶段培训虽短暂但富有实效,这要感谢绍兴市教育教学研究院的精心组织。 以下几点是我不成熟的学习领会: 一、明确了课程开发的意义 校本课程是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延续和补充,是学校及教师根据学生需求,发挥地方资源优势,自行设计和研究、量身定做的个性化课程;是开发本校师生潜能、开展师生个性的以人为本、以校为本的课程;是一种提升学校品位的新型课程。 二、打破了校本课程的神秘感 影响校本课程施行的因素是众多的,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校本课程自己的因素;学校内部因素;学校外部因素。以前对在校本课程开发方面存在的最大的疑惑是:当学校现有的利于校本开发的资源与学生的兴趣爱好相冲突时,作为开发者我们该怎么办,侧重于哪方面比较适宜?校本课程是开放的、多种多样的。因此我们说,

校本课程就在我们身边,它其实不神秘,也不是高不可攀的,而且校本课程开发其实不具有局限性,没有条件的限制。只要教师有兴趣爱好,他的兴趣爱好就可以开设一门校本课程。教师正确的课程价值观,教师与新课程的理念相合适的角色观,钻研的精神,良好的人际关系以及行动研究的自觉性和行动研究的能力等都是校本课程施行过程中必备的素质。 二、校本课程开发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首先要提高职业道德水准,具有良好的思想素质和高尚的职业道德,要充分认识校本课程对于学生个人开展所起到的特殊作用,充分认识基础教育阶段各科教学的水平对于提高全体国民素质的重要性,充分认识教书育的神圣职责,要以强烈的责任心爱生、敬业、为人师表。努力营造民主、和谐、合作的良好气氛。为学生全面开展和安康成长创建有利条件。 其次要转变观念,转变角色,课程理念的重新定位,对长期以来习惯于接受教材的法定地位、维护教材的权威性的中中小学教师而言,是一种思想观念层面上的革命。这要求教师不能再仅仅满足于知识的传授,而必须转变角色意识,从教材的使用者转为课程的开发者和研究者。

《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研究》课题研究报告

中国教育学会“十一五”科研规划课题暨 武汉市教育学会“十一五”科研重点课题 《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研究》 课题结题研究报告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1999年6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首次提出“学校课程”的概念,在2001年6月7日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要求“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现状,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校本课程从此走入我们的视野,落实国家教育方针,推进校本课程建设成为学校管理者的责任。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是一项课程革新任务,是目前我国教育改革的热点问题。这个问题的解决具有以下五点意义: (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创国家级山水园林城市”是武汉市政府向全体市民提出的一项重要工作目标。我校与东湖风景区近邻。东湖风景区以其独特的地理自然环境、楚文化的特色和现代科技文明风韵,蕴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为中小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学习研究天地。因此以东湖风景区为依托研究开发与实施我校特色校本课程,对推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落实武汉市政府工作目标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二)“实施素质教育,规范教学内容,严格课程管理,将德、智、体、美有机统一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是《义务教育法》对中小学办学行为和育人方向总的规范要求。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我校校本课程以学校教师资源为中心,以学生需求为重点的兴趣校本课程初具雏形。整合学校与地域教育资源,规范开发与实施行为,形成具有特色的校本课程,摆在了我们面前。因此这一课题的研究,对规范办学行为,创建以东湖文化为载体的教育特色,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三)“培养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是新时期的教育目标,本课题的开发与实施,基于学生个性特长发展的需求,对如何实现这一目标,具有广泛而深远的教育实践意义。

浅谈校本课程的评价

浅谈校本课程的评价 对校本课程的有效性评价,应以学校课程资源为基点,以开发与实施过程为主线,以学生发展为目的,既要评价校本课程开发的程序和内容,又要评价教师和学生在课程实施过程中的行为和体验。对学生素质的评价应具有以下特点: 一、评价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关注学生的个体发展,尊重和体现学生个性发展,以促进实现其自身价值。我们把对学生的评价原则定为:鼓励、鼓励、再鼓励! 注重“三维”评价(即关注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和形成性、发展性评价,除关注成果外,更要重视学生积极参与活动的全过程,关注学生面对挫折和与人交往方面的表现以及习惯养成等。 二、评价过程动态化,给予多次评价机会。评价主体互动化,家长、同伴、社会、教师共同参与。评价上注重多元化,即教师评、同学互评、自评、家长评、社区人员评等。在实践中主要采用学生自我报告(问卷调查、考核、同学评鉴)、行动观察(记录、角色扮演、档案袋或成长日记)等定性评价方法。 具体做法:根据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给予记录打分,记录力求及时公正;根据评价指标的内容,设计针对性强的调查问卷进行评价;运用传统的答卷形式分级考核学生知识与技能;学生成果可通过实践操作、作品鉴定、竞赛、评比、汇报演出等形式展示,成绩优秀者可将其成果记入学生学籍档案内等等。 三、评价方式多样化。诸如形象类:如红花、大拇指、笑脸……评语类:通过作业本、试卷、家长联系卡等形式,用生动形象、适合于学生接受的语言评价学生;园地类:以班级为单位设计各种鼓励性、展示个性的“园地”,如:苹果乐园、智慧园……资料搜集类:如利用成长记录袋、评价表等形式进行评价,把学生自己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集中起来,展示自己的成绩、教训、失败等。

浅析校本课程开发的必要性,

浅析校本课程开发的必要性 新曙光小学王亭亭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大潮来临了,而其中的一大亮点就是实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三级管理模式,校本课程的研究与开发成为许多学校教科研的重点。本文将从校本课程对学校、教师以及学生的发展意义上来浅谈一下校本课程开发的必要性。 一、什么是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是由学校针对学生的兴趣和需要,结合学校的传统和优势,充分利用学校和社区的课程资源,自主开发和实施的课程。校本课程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着眼于发展学生的兴趣、需要和特长,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充分体现师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具有鲜明的学校特色。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博士郑金洲在《走向校本》中这样解释:所谓校本,一是为了学校,二是在学校中,三是基于学校。 ①为了学校,是指要以改进学校实践、解决学校所面临的问题为指向; ②在学校中,是指要树立这样一种观念,即学校自身的问题,要由学校中的人来解决,要经过学校校长、教师的共同探讨、分析来解决,所形成的解决问题的诸种方案要在学校中加以有效实施 ③基于学校,是指从学校的实际情况出发,在分析本校外环境和内环境的基础上,针对本校、本年级或本班级特定的学生群体,编制、实施和评价的课程。

我国的校本课程是在学校本土生成的,既能体现各校的办学宗旨、学生的特别需要和本校的资源优势,又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紧密结合的一种具有多样性和可选择性的课程。 二、校本课程开发对学校的影响 外部影响 从“校本”的字面含以上我们就可以看出,校本课程是一种来自于本学校的自我研究的课程,它是根据学校的特色以及教学理念创办的一种属于自己的独有的课程,这种课程和其他学校是不同的,每个学校的校本课程都体现着自己学校的特色,一个学校有着什么样的传统,什么样的特点,都能够从学校开发的校本课程中很明显的体现出来。 比如我们学校的主要目标——“培养好习惯”,这是我们的特色教育,从我们“礼仪教育”“习惯教育”“感恩教育”的课堂中便能很快感受到这种好习惯的培养。 这些校本课程的开发对于学校来说,是一个好的招牌,能够让人一眼就看出一所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学校的特色。 内部影响 学校、教师、学生、家长多方面受惠。学校提高声誉,为师生了搭建平台。教师得到发展,教师在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和反思中,将逐步加强对学校的认同意识,提高归属感,形成课程意识,掌握课程技术,加快专业发展的进程。学生更受到加倍关注,获得知识技能,增加了展示的机会,体会成功的喜悦。学生受益家长得意。因此校本

[高中二年级]信息技术校本课程开发完整方案

信息技术校本课程开发方案 一、课程开发的目的与背景 由于长期的“应试教育”的影响,造成学生被动学习,不会学习,教学效率低,这严重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而且还影响了学生个性的发展,新课程的改革更是把“人的发展”放在重要的位置。 为了能使孩子们更好地成长,对他们加强信息技术素养、特别是操作技能的培养,应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我校从建校就开设计算机课,通过该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最基本的电脑操作技术。主要通过硬件基础、操作系统、文字处理、从网上获取信息、信息发布(网页制作)以及程序设计基础几个模块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最简单的信息的获取、处理、存储、传输等技术。几年来的实践证明,学生们不仅掌握了一定的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而且进一步激发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信心,令人倍感欣慰。 我校一直努力构建“全面+特色”办学模式。“办一所有个性的特色学校”,这是全体师生共同追求,也是社会各界对立发中学的殷切期待。希望通过学校的信息技术教育来提高子女的电脑操作水平、从网上获取资料的能力、完成简单的文字处理等,更好地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对学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可以说我校信息技术校本课程,正是在这种形式下开设的,是时代发展的产物。 我校有着较为丰富的课程资源:先后建起两个机房、校园网等。3位专职的信息技术教师,近年的风雨兼程奋力拼博,不断积累宝贵的经验,不断茁壮成长,如今信息技术教学已初见成效,取得令人欣喜的好成绩:马宁、崔红娟等老师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课堂竞赛”中获奖,还有一大批学生获计算机大赛一等奖,为了进一步提升计算机爱好者的操作水平,我们到了非开选修课的时候了。 二、校本课程开发总体目标: 根据本校自身优势,经校课程开发小组共同讨论,初步确定我校现阶段信息技术校本课程的总体目标为: 1.通过信息技术学习,培养学生在信息技术方面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综合素养和能力,激发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 2.让每个学生都学有所长,通过信息技术教育,努力培养自己的一技之长,为他们今后的自我发展提供空间。 3.通过学习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集体主义荣誉感 4.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校本课程的设置

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计划方案

学校课程开发及实施方案 一、开发及实施背景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指出:“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设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学校课程是国家课程标准中一项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开发有利于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有利于实现学生的主动、生动、全面发展,有利于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学校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给学校的特色发展、教师的专业发展、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了新的舞台。我校根据实际,把学校课程做为国家课程的一种校本化开发,以培养学生的兴趣特长、创新思维习惯和实践能力,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尽可能发挥每个学生的个性与特长,让每个学生学有所长(chang),学有所长(zhang)。 二、指导思想 从我校办学理念、培养目标和办学特色出发,本着有效利用现有教育资源,依靠本校教师和专家、家长共同开发的原则,开发具有博文特色的学校课程,以体现个体差异、全面育人的开发宗旨,为学生提供品德形成与人格发展、潜能开发与认知发展、身体与心理发展、艺术审美、综合实践等方面的学习经历,促进学生主动、和谐发展。 三、开发原则 1.立足本地,因地制宜 黄岛是一方古老而又美丽的土地,它不仅有灵秀的山水,丰饶的物产,还蕴涵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沧海桑田、历史变迁,许多名胜古迹令人瞩目、许多名产令人神往、许多风流人物流传史册。因此,我们立足本地,让孩子们从关注身边的名胜、名人、名产开始,通过系列调查活动,让学生了解家乡的名胜、名人和名产,珍爱名人、关注名胜、保护和发展名产;关注家庭、社区、民族和人类的

浅谈校本课程开发的必要性

浅谈校本课程开发的必要性 马克思哲学理论认为事物是不断变化发展的。20世纪以来世界的巨大进步与发展让人们对这个哲学原理有了更深切的体会。当然事物的发展绝对不是孤立的,而是多种矛盾和力量相互作用的结果。整个世界的发展就是政治、经济、文化等一系列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教育作为人类文明传承和促进文化进步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工具,在世界的发展中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然而,随着人类文明的长足进步,教育逐渐呈现出了不适应社会总体发展要求的趋势。因此世界各国纷纷进行了各种形式的教育改革。作为教育改革很重要一部分的课程改革也在20世纪50年代以来,为应对变化中的政治、经济、文化、技术和国内外环境等各方面的挑战而凸显出来。我国也在1986年,于《义务教育法》颁布以后,开始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新一轮课程教材改革,以适应教育制度的需要。当然,我这里要讨论的不是整个教育的改革,也不是课程改革,而是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校本课程开发。显然,校本课程开发是与整个教育改革息息相关的,从而也关系到社会的发展问题。我们应当站在世界向前发展的高度,把校本课程开发置于整个教育改革的大环境中来考察,而不能脱离这个背景来孤立的加以分析。要做一件事、做好一件事我们必须首先明确要做的事是什么。只要稍加调查就会发现,当前我国很大一部分人还不知道什么是校本课程,其中包括部分中小学校的老师。所以,就什么是校本课程做一下探讨是十分必要的。简单说来,校本课程就是"以学生所在学校为课程编制主体而进行的自主开发与实施及评价的课程。"[1]由此看来校本课程的开发主体应该是学校。学校开发校本课程主要是为了促进和完善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从而加快教育改革的进程并最终实现推动社会发展的目标。由学校自行决定的校本课程能够适应学生和社区发展的需要,它充分的考虑了学生的兴趣和特长等个人因素以及学校特色和地方特性等环境因素,因而体现了多样性和差异性的统一。校本课程开发不仅"反映了我国课程行政主体多元化发展的趋势,也反映了我国教育应对知识经济的挑战和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客观要求。"[2]在我国当前的课程改革进程中是十分必要的。 一.本课程开发是适应世界潮流的需要 校本课程其实在一些地方分权国家的教育实践中早已有之,较之校本课程开发这一概念的明确提出要早。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性是在"20世纪60年代以来各业化国家以'新课程运动'为代表的课程开发遭受挫折后"[3]才开始逐渐被人们意识到的。进入70年代以后,校本课程开发这一概念被明确提出。其内涵在实践中得到了不断的丰富和发展。经过80、90年代的蓬勃发展,校本课程开发已经形成了一股强大的世界潮流。这股潮流卷入了绝大多数追求更高教育目标的国家,我国也不例外。1996年出台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中关于学校应"合理设置本学校的任选课和活动课"的决定明确的拉开了我国校本课程开发的序幕。我国作为世界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能孤立于世界课程改革之外,应该随历史潮流而动,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努力研究出一整套具有中国特色的校本课程开发理论并付诸实践以积累丰富的经验去指导以后的发展。 二.课程改革要求进行校本课程开发 课程改革包括课程政策、课程结构、课程实施、课程评价、课程标准等一系列要素的改革,校本课程开发只是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部分。可见,校本课程开发与课程改革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离开课程改革,校本课程开发就无从谈起;而离开了校本课程开发课程改革就是不完整的。没有校本课程这个部分的发展与完善就不会有作为整体的课程改革的成功。校本课程开发是课程改革的内在要求,是势在必行的。

历史校本课程开发方案

历史校本课程开发方案 校本课程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搞好校本课程的开发是落实新课程的需要,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给学校的发展、给教师专业的发展、给学生个性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舞台。所以,历史教研组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教学特色以及丰富的资源优势,认真做好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研究。特制定本方案。 课程名称一:中外历史风云人物评述 一、课程简介 (一)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同学们可以了解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区、各种文化背景下人们的思想与实践,更加深切感受和理解历史上的重要事件,更清晰的理顺历史发展脉络,从而学会正确看待和评价历史人物,进一步提高大家的人文素养,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同学们可以更加走进历史人物,走近他们的思想、生活、主要活动,帮助大家更好的汲取前人的经验与教训,以更多的聪敏和智慧去走好自己的人生之路。 (二)课程内容

(三)授课方式及计划 本课程授课时间为一学期,共18课时,授课15课时,复习考试3课时。使用多媒体投影、录像资料等教学设备。 (四)课程评价 采取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多元评价方式,在授课和学习过程中对同学们进行参与度、作业完成等过程性评价,学期授课结束时通过纸笔测试或小论文、研究报告等方式进行终结性评价。 二、选课建议 1、选择本课程的同学应对历史学科有较高兴趣爱好和一定的历史学习基础。 2、限定人数50----60人。 课程名称二:世界优秀文化遗产 一、课程简介 (一)课程目标 通过对世界优秀文化遗产的学习,使同学们了解人类以非凡的智慧和勤劳的双手,创造出的辉煌灿烂的文明,体会这些全人类的共同财富,同学们不仅可以得到美的享受,而且可以收到中华优良传统文化的熏陶和世界优秀文明的濡染。进一步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弘扬民族精神,开阔国际视野,确立文化与自然协调一致的思想。(二)课程内容 1、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的典范-----北京故宫 2、古代埃及的历史遗产-----雄伟的金字塔 3、佛教建筑的瑰宝-----印度泰姬陵 4、圣城----耶路撒冷 5、石头的交响乐-----巴黎圣母院 6、世界建筑的奇迹-----万里长城

谈谈校本课程开发理论学习心得

谈谈校本课程开发理论学习心得 灵石四中王健 校本课程是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延续和补充,是学校及教师根据学生需求,发挥地方资源优势,自行设计和研究、量身定做的个性化课程;是开发本校师生潜能、发展师生个性的以人为本、以校为本的课程;是一种提升学校品位的新型课程。以下是我的学习体会: 1、打破了校本课程的神秘感。影响校本课程实施的因素是众多的,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校本课程本身的因素;学校内部因素;学校外部因素。以前对在校本课程开发方面存在的最大的疑惑是:当学校现有的利于校本开发的资源与学生的兴趣爱好相冲突时,作为开发者我们该怎么办,侧重于哪方面比较合适?校本课程是开放的、多种多样的。因此我们说,校本课程就在我们身边,它并不神秘,也不是高不可攀的,而且校本课程开发并不具有局限性,没有条件的限制。只要老师有兴趣爱好,他的兴趣爱好就可以开设一门校本课程。教师正确的课程价值观,教师与新课程的理念相适合的角色观,钻研的精神,良好的人际关系以及行动研究的自觉性和行动研究的能力等都是校本课程实施过程中必备的素质。 2、校本课程开发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首先要提高职业道德水准,具有良好的思想素质和高尚的职业道德,要充分认识校本课程对于学生个人发展所起到的特殊作用,充分认识基础教育阶段各科教学的水平对于提高全体国民素质的重要性,充分认识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要以强烈的责任心爱生、敬业、为人师表。努力营造民主、

和谐、合作的良好氛围。为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创建有利条件。其次要转变观念,转变角色,课程理念的重新定位,对长期以来习惯于接受教材的法定地位、维护教材的权威性的中小学教师而言,是一种思想观念层面上的革命。这要求教师不能再仅仅满足于知识的传授,而必须转变角色意识,从教材的使用者转为课程的开发者和研究者。第三要转变教学方式,在转变教学观念的同时,必须转变教学方式、更新教学方法,面向课程改革。开展理论学习和实践研究,使教师们对课程价值的认识,由关注知识向关注人的发展转变;对课程功能的认识,由给出结论向引出活动转变;对课程资源的探讨,要求老师们告别仅仅依*教科书教学的历史,充分利用和广泛开发新的课程资源。第四要提高素养形成研究意识:教师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钻研教育理论,积累课程资源,挖掘自身潜能,努力学会并运用教科研方法,培养探究意识,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做个有心人。通过对课程的开发与研究,提升自身的教育教学教科研水平,开设满足学生需要、激发学习兴趣、提高素养、培养完满人格的课程,使每个学生都成功,使每位教师都幸福。

校本课程开发与校本教材编写的几个问剖析

校本课程开发与校本教材编写的几个问题 一、校本课程的定义 校本课程是指学校根据自己的教育哲学思想,为满足学生(与学校)的发展需要,以学校教师为主体开发出的与学校特点和条件相适应的课程。是当前课程改革希望建构的新课程体系的三大板块之一。 校本课程开发实际上是一种比较复杂的活动过程,一般包括课程目标的确定、课程结构的设计、课程标准的编制、课程材料的选择组织、课程的实施与评价,以及课程的改进完善等一系列的课程行为。 其行为往往涉及到两大范围:一是开发以校为本的课程。它开发出的课程是一个相对独立的课程模块,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相对应,其权利主体是学校。二是学校根据自己的情况对国家、地方课程进行校本化改造,是国家、地方课程的校本化实施(如课程科目的增减、课时比例的调整、不同科目间的整合、统一学科内部内容要求的调整等)。其权力主体仍是国家,但学校、教师已经是课程的开发者,不同程度地参与课程开发活动。 校本课程的类型—— 从课程形态上看,可以分理论知识类课程(如中华字经、诗文诵读等)和实践活动类课程(如剪纸工艺等)两类。 从课程的显性程度看,可以分显性课程(如诗文诵读、趣味数学、剪纸工艺等,往往有目标、有教材、有课时分配等要素)和隐性课程(如校园文化环境的设计,有特色的实践活动的开展等,有目标有计划,但却不一定有教材、考评方式等要素)两类。 二、确定校本课程开发思路的主要依据(4月份已培训,不再祥述) 1、社会、学生的发展需求。 2、学校的办学思想和特色。 3、当地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课程资源。 4、学校教师队伍的专业特长。 三、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程序(4月份已培训,不再祥述) 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需要评估 (1)学生发展需要评估 (2)社会发展需要评估 社区发展需要评估 2、资源分析 课程内容资源分析 课程人力资源分析 课程经费资源分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