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临床思维模式

中医临床思维教学内容

中医临床思维

中医临床思维 中医是一种医道,不是单纯的依照指标而治病,因为古人很聪明,知道我们人不是依靠指标而活着,而是依靠我们的感觉而活着。中医在诊疗过程中很注重思维的灵活转换,思维的发散和联系。 医者,意也。中医来源于自然,所以中医的临床思维也跟自然密切相关,来源于生活的观察,司外揣内,取物比类。所以现存最早的《黄帝内经》就是一部很好的知道我们思维的医书,反应了我们祖先思维的丰富致密,《黄帝内经》虽然没有直接教我们怎么进行治病,但是,《黄帝内经》给我们思维的指导,让我们从中领悟治病的道理,所以圣人教我们以渔而不以鱼。 阴阳 《黄帝内经》讲:“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说明了世界的万物相互对立的双方都可以用阴阳来表达,所以对于疾病也是一样的,病证不外阴阳而已,所以我们治病要“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只要我们阴证阳证判断对的话,用药的主要方向就不会错了。 阴阳不仅知道我们的的诊断,也指导我们组方,张介宾曾经说过:“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胜而泉源不竭”。谆谆告诫我们不应该单用阴药或单用阳药。应该阴阳同调,因为阴阳是互根互用的,我们要善于利用体内自我调节的机能。恢复机体的运转而不是见什么症用什么药,要认识到我们的身体有机统一的整体,也要考虑到社会和自然对我们的影响。喻嘉言在《寓意草》曾写到:“上脱者,用七

分阳药,三分阴药而夜服,从阴以引阳;下脱者,用七分阴药,三分阳药而昼服,从阳以引阴也。” 五行 中医的五行学说是一门很有辩证,联系,发展等有用学说,然后很多人不懂五行的道理,恶意诋毁五行学说,说其不科学的。 五行实际上是五种气的运动,古人认为世界是由五种气所构成的,世界的万物都在五行之中,西游记的孙悟空一心想逃离五行之外,然而还是逃脱不了五行的束缚,最终被压与五指山下。 五气分为木火土金水,东方肝木主生发,南方心火主炎散,西方肺金主肃杀,北方肾水主收藏,中央脾土主化万物。 以此来对应我们的人体的五藏,从而揭示了五藏的特性,使我们对身体五藏的运动变化,习性有了了解,从而达到知彼知己,百战不殆的目的。 五行与四季联系起来并且还可以和五藏联系起来,通过了解四季的习性,从而可以很好的指导我们养生和防病。《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就很好的把五藏和四季五行联系的介绍了养生的智慧。“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夏三月……”春天万物生发,在五行为木,木之性为生发,所以天地的万物都生长,大自然处于一派生机勃勃之象,我们人生为万物之灵长,我们更应该顺应这种气机,晚睡而早起,放松身心,慢慢的散步于大自然的气息之中。万物都是在生发之中,所以这个时候我们应该“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对一切持着宽怀的态度。同时我们的思想也在成长,善心和恶心都会生长,所以我们通

解决问题的思维模式

解决问题的思维模式 学习导航 通过学习本课程,你将能够: ●学会认清问题; ●懂得运用4W2H方法思考问题; ●知道有效进行决策; ●掌握对正确思维模式的运用。 解决问题的思维模式 陈宝光 人们在思考、学习问题分析与解决时,有一个思维技术模型(如图1所示),包括四个步骤:第一步,状况分析;第二步,问题分析;第三步,方案决策;第四步,应变措施。这四个环节的核心和关键环节是思维的高度以及是否有创新思维,因此解决问题思维的模式非常重要。 图1 思维技术全图 一、认清问题 1.职业经理人提出的问题

职业经理人经常提出的问题主要有十八个: 第一,产能分析如何准确; 第二,流程标准是否合理; 第三,产品质量不稳定; 第四,管理制度不健全; 第五,执行力问题; 第六,员工不服从安排; 第七,生产交期延迟; 第八,员工素质如何提升; 第九,客户如何不流失; 第十,生产中人员流失; 第十一,执行力差; 第十二,工艺问题; 第十三,过程控制问题; 第十四,技术问题书面化; 第十五,供应商供货不及时; 第十六,销售售后服务; 第十七,有制度但执行难; 第十八,员工的工资得不到改善。 事实上,以上的问题并不真正的在“提问题”,而是在“丢问题”,把问题丢给别人。这样的管理者很难与上司有非常好的沟通,也很难管理好下属,因为其只是在提表象问题,没有诠释问题。 2.认识问题 当实际状况与标准或期望值发生差距时,即遇到了问题。问题是从过去、现在到未来。 问题发生的过程 问题发生的主要因素有两个:一是目标与现状的差距,二是时空影响。 对于问题发生的过程,概括来说,可分为四种类型: 超过预期。即实际状况超出了期望。比如,在农产品中,原本姜的行情是10元/公斤,现在有人以20元/公斤的价格向农民购买,此时农民不会为有人愿意出高价而高兴不已,反而在思考,姜现在可以卖到20元/公斤,为什么自己不知道?是不是被中间商剥削了?这其中存在的问题就是目标的过程超过了预期。 未达进度。比如,一件工作的作业流程最少需要花三天的时间完成,加上一天的弹性时间,总共需要四天的标准范围。有一次同样的工作却花了六天,这种进度严重落后的现象就是一种问题。

五大思维能力之教学策略探索(上)

五大思维能力之教学策略探索(上) 文/东方之星幼儿教育研究所刘卿陈丽梅东方之星的思维课程直接指向五种思维能力——理解力、判断力、记忆力、解决问题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这五种能力也是幼儿园其他一些课程非常关注的领域。本文通过对五大能力教学策略的一些分析和讨论,希望能帮助教师更好地把握思维课程中能力培养的关键要素,更有效地实施课程。 一、理解力 理解力是五种能力中最基础的一种,在学前期,很多教育活动的目标都指向理解力的培养,例如理解某种类别(如三角形)、关系(如方位关系)、规律(如对称)等。 1.归纳与总结 鉴于学前儿童的思维特点,在发展理解力的时候,大都遵循“先操作,后总结”的方式。如,在《图案乐园》这个游戏中,要学习“对称” 的排列规律,不是直接由教师讲解,而是先让幼儿用材料进行按规律填补空白的操作,再总结图案的排列规律。所以归纳总结是发展理解力的一个重要策略。课程中经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活动上得热热闹闹,幼儿操作得也很好,操作完了戛然而止,总让人感觉少了点什么。幼儿对事物的感知往往是在感性层面的,怎么把这种感性层面的认识上升到理性层面,使幼儿产生更一般化的概念呢?归纳与总结必不可少。而有效的归纳与总结应把握以下两个要点。 对认知点的理解与提炼。既然是理解的活动,对于要认知的目标,教师自己一定要完全掌握。如认识正方形,归纳总结的时候要提出哪些要点,正方形有哪些特征,这些内容在课前教师就应该整理提炼好。虽然幼儿园不同于小学教育,不需要去严格地解释概念和定理的定义,但是不能完全凭感觉走,对概念等随意解释,而要给幼儿一个科学的认识。所以教师在开始活动前,要翻一翻教科书和相关资料,总结和提炼一些要点,这是一个非常必要的过程。 转化为通俗的语言表述。认知点往往是一些抽象的概念、规律,对于幼儿来说,要转换为他们能理解的通俗的表述。如,在《图形娃娃》这个游戏开始的活

针对中国人和西方人的思维方式差异

针对中国人和西方人的思维方式差异,从曲线与直线、解析与整体、模糊与精确等几个方面进行了比较分析,指出了各自的优势与不足。有利于我们了解中西方思维方式差异的特点和原因,有利于我们既保持自身好的特性,克服不足,又能更好地融合到文化全球化的趋势之中,对我们有一定的启迪意义。 由于历史及文化发展的关系,东西方在很多方面存在着差异,有些方面的差异甚至是巨大的。在多方面的差异中,思维差异是最根本的。思维方式是人类在认识过程中形成的带有一定普遍性和稳定性的思维结构模式和思维程式,它是思维规律和思维方法的统一结合形式。从东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分析中提炼出对我们有启迪性的东西,使我们在全球化过程中能够彼此了解。 (1)东方人好曲线,西方人好直线 西方人直线思维,喜欢开门见山;中国人曲线思维,习惯迂回。这种思维方式的差异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寻求世界的对立,“非此即彼”的推理判断是西方理论家思考问题的基本方法。由此引发的“线性推理”的观念,好像是理所当然的事情。而探寻世界的统一性,是中国哲学思维的本色,如“天人合一”、“亦此亦彼”就成为中国古代思想家的思维习惯。如果说西方的思维方式可以用直线来比喻的话,那么中国的思维方式以“辨证”为主,即使要以线条来表示也不能只采取直线形的方法。螺旋或波浪式的曲线,似乎较能反映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我们中国人的“醉翁之意不在酒”这一传统思维导致的做事风格或处事方式,至今未尝有根本改变! 西方人喜欢更简单的抽象符号,对汉字的图形符号识别感到非常头痛,因为这不是他们认识事物的方式,所以他们认为汉字是世界是最深奥最难懂的文字。所以,他们认定使用这种难懂文字的中国人,其思维方式更是不可捉摸的。东西方文化在逻辑观念上也存在着基本的差异。比如,面对同本身想法有悖的观点时,美国人会进一步增强自己的观点,驳斥他认为不太正确的观点。相反的,亚洲人则更加容易改变自己的立场,承认即使不太正确的观点也有可取之处。东方人因“整体思维”更容易注意到重要的环境因素,并认识到它们也会产生影响,因此犯下“基本归因错误”的几率较低。所以,东方人的这种思维方式在处理各种事情上都有可取之处,不可片面否定;但在很多事情诸如有关一些原则性的问题上则可以向西方人的这种思维方式学习。 最耐人寻味的是,最近西方的研究显示,长期旅居东方的西方人和移居西方的东方人,在有关心理实验中的表现都介于东西方之间,并没有显示西方人“解析思维”或东方人“整体思维”的特征。这预示着,全球一体化的时代,在人文思想上或许会出现新气象[3]。 (2)西方重解析,东方看整体 生活在不同变化下的人们对外界的认识模式存在着差别。季羡林认为:“一言而蔽之,东方文化体系的思维模式是综合的,而西方则是分析的”。东方和西方的思维方式从总体上看具有不同的特征,如东方人偏重人文,注重伦理、道德,西方人偏重自然,注重科科学、技术;东方人重悟性、直觉、意象,西方人重理性、逻辑、实证……这样看来,中西思维方式分别属于整体、直觉、具象思维与分析、逻辑抽象思维。 仅举一个例子:德国人做菜放多少盐是需要用天平来称的,而中国是用勺子舀的。中国人似乎更长于总体把握,而西方人长于条分缕析;中国人善于归纳,西方人善于演绎;中国人强调群体,西方人强调个体;中国人重悟性,西方人重理性;中国人善形象思维,西方人善逻辑思维;中国人更具诗人的气质,西方人更具科学家的头脑;中国人把宇宙看作一个整体,充塞其中的是“道”或“气”,西方人把宇宙看作一个个原子,各自独立又彼此联系;中国人处理事情就像中医,

中医临床思维

中医临床思维 中医是一种医道,不是单纯的依照指标而治病,因为古人很聪明,知道我们人不是依靠指标而活着,而是依靠我们的感觉而活着。中医在诊疗过程中很注重思维的灵活转换,思维的发散和联系。 医者,意也。中医来源于自然,所以中医的临床思维也跟自然密切相关,来源于生活的观察,司外揣内,取物比类。所以现存最早的《黄帝内经》就是一部很好的知道我们思维的医书,反应了我们祖先思维的丰富致密,《黄帝内经》虽然没有直接教我们怎么进行治病,但是,《黄帝内经》给我们思维的指导,让我们从中领悟治病的道理,所以圣人教我们以渔而不以鱼。 阴阳 《黄帝内经》讲:“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说明了世界的万物相互对立的双方都可以用阴阳来表达,所以对于疾病也是一样的,病证不外阴阳而已,所以我们治病要“察色按脉先别阴阳” 只要我们阴证阳证判断对的话,用药的主要方向就不会错了。 阴阳不仅知道我们的的诊断,也指导我们组方,张介宾曾经说过:“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胜而泉源不竭” 。谆谆告诫我们不应该单用阴药或单用阳药。应该阴阳同调,因为阴阳是互根互用的,我们要善于利用体内自我调节的机能。恢复机体的运转而不是见什么症用什么药,要认识到我们的身体有机统一的整体,也要考虑到社会和自然对我们的影响。喻嘉言在《寓意草》曾写到:“上脱者,用七分阳药,三分阴药而夜服,从阴以引阳;下脱者,用七分阴药,三分阳药而昼服,从阳以引阴也。” 五行中医的五行学说是一门很有辩证,联系,发展等有用学说,然后很多人不懂五行的道理,恶意诋毁五行学说,说其不科学的。 五行实际上是五种气的运动,古人认为世界是由五种气所构成的,世界的万物都在五行之中,西游记的孙悟空一心想逃离五行之外,然而还是逃脱不了五行的束缚,最终被压与五指山下。 五气分为木火土金水,东方肝木主生发,南方心火主炎散,西方肺金主肃杀,北方肾水主收藏,中央脾土主化万物。 以此来对应我们的人体的五藏,从而揭示了五藏的特性,使我们对身体五藏的运动变化,习性有了了解,从而达到知彼知己,百战不殆的目的。 五行与四季联系起来并且还可以和五藏联系起来,通过了解四季的习性,从而可以很好的指导我们养生和防病。《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就很好的把五藏和四季五行联系的介绍了养生的智慧。“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夏三月……”春天万物生发,在五行为木,木之性为生发,所以天地的万物都生长,大自然处于一派生机勃勃之象,我们人生为万物之灵长,我们更应该顺应这种气机,晚睡而早起,放松身心,慢慢的散步于大自然的气息之中。万物都是在生发之中,所以这个时候我们应该“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对一切持着宽怀的态度。同时我们的思想也在成长,善心和恶心都会生长,所以我们通过宽恕,使善心增长,这样的话,人类的社会更加的和谐,所以来着社会的压力,人际关系的紧张都会为之缓解,这对我们的身心健康都有很好好处的。这不仅仅是养生的内容,更是临床的思维。在春天,我们用药也应该顺应身体需要生长的信息,而使用有利于生发的药物。或许可以达到事半工倍的效果。 能治未病更是医术高超的表现,秦越人说他们兄弟三人,大哥在病为萌发的时候就进 行治疗所以医术最高。 现在生活节奏快,压力大,设防心强,人际关系尔虞我诈,所以很多人会得情志病。这在西医就只好通过心理医生的指导治疗了。但是我们中医的五行学说则对情志病的治疗提供了一种行之有效的思路。肝木主怒,心火主喜,脾土主思,肺金主悲,肾水主恐。我们有时候因为上司的,父母的责难而火气难平,怒不可揭,而导致身体疾患的时候我们可以通过告诉他们一件使他们悲伤的事情,用悲来胜怒就可以解决了,减少怒伤肝而对身体造成影响。情志相克治病,罗大中讲过一个病例很具有代表性“有一个女子二十多

创新思维与问题解决

创新思维与解决问题 (一)课间交流心得: 1、创新思维主要是为了解决问题,创新思维是我们的一种手段,而解决问题才是我们真正的目的,在工作和生活中我们往往容易犯的一个错误就是“经常为了手段而放弃了目的”。 2、所有的新事物几乎都是旧事物的切割、排列、组合。 3、对错在时间和空间上来说都是相对的。 4、先有战术,再有战略,就像你要钉住一个东西一样,是先找到合适的钉子比划好怎么钉然后再拿锤子来想怎么钉好将东西钉结实。 6、创新重在“新”,从旧到新;创造重在“造”,从无到有。 7、用“包容和欣赏”的心态看待身边的事务,特别是爱人。 8、对身边的事务保持好奇心。 9、对待一个新生事物首先看它的优点而不是缺点。 (二)课程内容 1、创造与创新: 1)创造是事物从无到有,它是以产品为导向的。 2)创新是事物从旧到新,它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 而现在存活的高瞻远瞩的公司几乎都是通过对某些产品或者产业进行创新而得到发展的。而往往最初发明该产品或者产业的公司却被这些进行创新的公司所替代。 2、问题解决中的固有思维模式: 1)固有思维解决的事过往的问题,而要解决现存的问题必须要用创新思维。要有创新思维需要: ①针对过往的经验。——需要突破固有思维。对白日做梦的新理解:重复老一套的行为却期待不同的结果是白日做梦。 ②我们的注意力导向——需要延迟判断、系统性思维。 ③需要考虑问题所处的环境,考虑不同的参照物所出现的不同现象。 3、创新思维解决问题的步骤、方法和工具。

1)右脑发散思维的方法和工具 ①WHY—WHY分析法。也叫“剥离法”,一层一层找到问题产生的最终原因。 使用注意事项:一、适用于解决简单直观的问题;二、最多不要超过3个WHY,最好在可控的范围就要收手;三、不一定要问到三个WHY。 ②金字塔分析法。 由来:金字塔分析法是由国际著名管理咨询公司麦肯锡公司的第一位女性顾问巴巴拉.明托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来的。 金字塔原理是采用先从结构说起,再说中心思想,然后再向前推演的逻辑。御用金字塔分析法是为了避免思维混乱,保持一个理性的正确思考。 WHY—WHY分析法和金字塔分析法的区别:WHY—WHY分析法是回答“为什么会有问题”,而金字塔分析法是回答“问题出现在哪里。” ③奖惩分析法 奖惩分析法主要是帮助我们找到实际工作中被忽略的关键点。 奖励因子:以我们的电机为例,不把这一部分做好也不会影响原有客户群,而做好的话会吸引更多的客户,做好是属于锦上添花。 惩罚因子:一定要做好,不做好的话会失去现有客户,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在确定奖励因子和惩罚因子的时候必须先要找准定位,因为定位不同,奖励因子和惩罚因子就不同。 对于公司来说,要尽量增加木桶理论中每块板的长度并且防止短板的出现。但是对于个人来说,因为人天性方面的原因,很多缺点很难改掉,如果一味地去改善这些无法更改的缺点的短板,很多时候都得不偿失。对于个人来说,很多时候,尽量地发挥自己优势的作用才是应该要做的事情。可以参考的一本书是《现在发现你的优势》。 2)右脑创新思维的方法和工具: ①借鉴创意法:关键词:link, 指借鉴其他国家、行业、部门或其他人的做法而得到的一个新的想法。 万宝路香烟从女人香烟通过link到美国牛仔成为“男人的香烟”而取得成功以及SWATCH手表从传统的计时器以及典型的身份象征通过link女人的耳环项链等装饰品成为手表中的装饰品,成功跻身时尚中的一员都是借鉴创意法的成功案例。 ②头脑风暴法

简述中国人的思维特点

简述中国人的思维特点 中国人的思维特点 中国人的思维模式是以直觉、体验、类比、象征取代了理性、逻辑,感性强,理性弱。 中国人的思维有比较强的直觉思维能力,这种思维方式对事物的整体把握上十分有帮助。西方的科学重理性分析与逻辑推理,注重方法与技术上的操作与实验,要求用精确的数字来把握所认识的对象,同时通过归纳法概括出一般性的原理与规律。特别是在伽利略与牛顿时代,思辨的、演绎的人们和技术的、归纳的人们建立了紧密联系,使得这些科学家们既是实验家,又是理论家与思想家。但是,中国人的思维基本上说是浑沌的、粗疏的,同时也是凭直觉性的整体性把握事物 中国人的思维 1、“天人合一”:推崇“整体思维” 2、“塞翁失马,焉知祸福”:善用“辩证思维” 3、“叩其两端”:喜欢“中庸思维” 4、“顿悟成佛”:偏好“直觉思维” 5、“唯上是从”:习惯“权威思维” 6、“这有什么用?”:讲究“实用思维” 7、“月印万川”:爱用“形象思维” 8、“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偏爱“循环思维”

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最基本特征 象形文字中的象思维与超常感知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们一直在关注和找寻着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特征与流程。然而,一个多甲子过去了,中国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们尚没有在中国传统思维的基本方式与基本特征上凝聚出共识。一个偶然的机会,笔者遇到一位研究古汉字多年的老先生。这位老先生认为:其实,中国的象形字就是最好的老师,东汉文字学家许慎的《说文解字》是一部好书。顺着老人家提供的思路,在《说文解字》中找到了许慎对象形文字的精解:“象形文字,先象后形”。接着,又在老子《道德经》中找到了三处关于“象”的阐解,如第21章的“惚兮恍兮,其中有象”;第35章的“执大象,天下往”;第41章的“大象无形”。仔细揣摩许慎与老子所言,人们也许会问,许慎和老子所说的“象”指的是什么?华夏古人在始创汉字时是否真的看到了宇宙自然的“象”?几千年前的古人对“象”的认知是否真的超过了今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所需的创新思维、创新潜能与华夏古人的象思维是否有所关联呢?下面就对上述几个问题谈谈微浅看法。 中国的一位艺术史学家认为:许慎与老子在谈及“象”时虽不是针对美学问题所言,但这些话却是华夏古人审视人与自然过程中获得的特殊体验。在绘画艺术或美术创作中,中国古代的艺术大师们之所以能在“象与非象”、“形与非形”中得到超越,正是在于他们在观察人与自然的诸多的“形”时获得了“象”的灵感。中央美术学院的一位美学教授指出:“象思维是中国传统思维方式中的一种重要方式,也是人类思维的共同的表现方式。而所

中医临床思维的四个层次.doc

中医临床思维的四个层次 目前西医对许多疾病都有“诊疗指南”、“专家共识”或“临床路径”,但临床上即使是这些指南的制定者之间面对同一患 者采用的具体实施方案也往往不同,疗效自然有异,可见临 床医学思维的重要性。与西医不同的是,中医临床选方用药 的个性化特征更强——三因(因人因地因时)制宜和辨证论 治最能反映中医治疗的个性化特点,并且不同中医大夫由于 其学术背景、临床经验等多方面的不同,同一时间地点面对 同一患者所开出的处方用药也往往有异——面对同样的复杂 病证能够获效的方药未必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本文想说的 是:中医临床处方用药思维的层次问题: 1、死法死用 “死法死用”是指执某种治法或固定处方治某些特 定对象的特定病证。 这类中医常见于初学者或没有系统学过中医的人, 或只读过方书而对医书涉猎较少之人。比如,民间常有人凭一 个“祖传秘方”就可“走江湖”病,人之间也常常互相传抄一 些偏方、验方,这往往属于专方治专病,用得好有时候也能获 得良效,例子很多。曾见到一些骨折不愈患者依据传说到找到 某地民间中医,后者给患者采用老母鸡加中药大锅煎煮后外 用,或对于肝硬化腹水(鼓胀)患者给予几粒黑药丸让患

者服后泻下稀水样便而使腹水减少,或对于黄疸采用发泡疗 法使其皮肤流出黄水之类,其实这些方法古书上都有记载, 取来一用而已。而初学中医者喜欢从教科书上或其他医书上 找来偏方一个,在临床上寻找相应病人,背会了几个经方方 证就来应对临床复杂性问题,辨证分型论治的教学方法容易 误导初学者死法死用,临床疗效显然难以取得上佳,被前人 称为“执方寻病”,正所谓“读方三年,便谓天下无病可治;及治病三年,乃知天下无方可用”。 宋·叶梦得《避暑录话》记载了苏轼滥用“圣散子”的后果:“宣和后,此药盛行于京师,太学诸生信之尤笃,杀人 无数”。因为圣散子以温药为主治疗寒疫自然有效,但因苏轼之文学政治盛名而将之用之于瘟疫致使杀人无数,正是执死方治活病的典型案例。 “死法死用”的典型例子还有“胡万林重用芒硝”案。90 年代我曾买下柯云路所写《发现黄帝内经》品读——读后方 知是书实在不该买,从中知道了胡万林在西北地区用芒硝可以 治百病但到了中原却致死多人而因非法行医被取缔并在狱中沉 寂了十多年,最近网传胡万林再次因此弄出人命——没想到这 十多年过去了胡万林居然还没有好好读读中医反倒是依然依据 他那老法子。至于日本人用小柴胡汤治疗各种肝病更是属于 “死法死用”之列——东洋鬼子再自作聪明也只能学到中华传 统文化的皮毛而已。

西方人的思维方式与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有什么不同

西方人的思维方式与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有什么不同 中国学术思想的特点是在与其他文明的比较中凸现出 来的,所以我们不妨以西方乃至印度的学术思想为背景探讨这个问题。 一、文字、思维、文化 对中西文化系统上的差异,近代以来,学术界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反复讨论。笔者试图从文字对思维、思维对文化的影响方面作一尝试性探索。 现代脑科学研究证实,大脑左右两半球的分工是不同的。右半球主要处理各种各样的形象,左半球主要处理形形色色的语言符号。这表明左右两半球的思维工具不同,右半球的主要思维工具是形象,我们可以称这种思维为形象思维;左半球的主要思维工具是语言,我们可以称这种思维为语言思维。语言是形象的象征性符号,形象是语言代表的意义。在大脑中,形象和语言、形象思维和语言思维之间并不是漠不关心的。相反,连接大脑两半球的胼胝体以难以想象的速度传递左右脑的信息。 人们常说,中国人和西方人的思维方式不同。这是毫无疑问的。然而,它们到底是如何不同呢?这种不同是怎样形成的呢? 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但我认为,中西书写文字的差异,

是造成两者思维方式不同的根本原因。固然,文字是语言的书写符号,它不同于语言,不等于思维的工具。但是作为人们最经常使用的交流工具,文字对思维无疑有着不可低估的影响。西方语言的书写形式是字母文字,这种文字既不表形,也不表意,而仅仅表音;也就是说,它完全割断了与形象的直接联系,是一种纯粹的记录语言的符号。这种纯粹记录语言的字母文字频繁地、广泛地刺激人们的大脑,就逐渐地形成了西方人长于语言思维的特点,使之语言思维特别发达。而汉语书写符号是方块汉字,它不仅表音,而且还能表形、表意。这种音、形、意互相联系的文字,为形象思维提供了方便的工具,使中国人长于形象思维。 文字影响思维方式,思维方式又影响文化的发展特点。中西文字和思维方式的不同,使中西文化表现出各自的独特风貌。西方学者认为,语言和思维是相互依赖的。如黑格尔就声称:“思维形式首先表现和记载在人们的语言里。”杜威也指出:“吾谓思维无语言则不能自存。” 而我们的语言学教科书则反复强调,语言和思维是外壳和内核的关系。与此相反,许多中国学者却认为自己思想的最高境界无法用语言表达的。如“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今本《老子》一章)、“可以言论者,物之粗也;可以意致者,物之精也 ”(《庄子·秋水》)、“书不尽言,言不尽

第三节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

第三节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 一、什么是解决问题 解决问题是指人们在活动中面临新情境与新课题,又没有现成的有效对策时,所引起的一种积极寻求问题答案的心理活动过程。思维产生于问题。“问题是接生婆,他能帮助新思想诞生”(苏格拉底语)。只有我们意识到问题的存在,产生了解决问题的主观愿望,靠旧的方法手段不能奏效时,人们才能进入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解决问题的活动是十分复杂的,它不但包括了整个认识活动,而且也渗透了许多非智力因素的作用,但思维活动是解决问题的核心成分。 二、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 解决问题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思维活动过程,在阶段的划分上,存在着许多不同的观点,目前我国心理学界比较倾向于划分为如下四个阶段: (一) 发现问题 问题就是矛盾,矛盾具有普遍性。在人类社会的各个实践领域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矛盾和问题。不断地解决这些问题,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需要。社会需要转化为个人的思维任务,即是发现和提出问题,它是解决问题的开端和前提,并能产生巨大的动力,激励和推动人们投入解决问题的活动之中。历史上许多重大发明和创造都是从发现问题开始的。 能否发现和提出重大的有社会价值的问题,要取决于多种因素。第一,依赖于个体对活动的态度。人对活动的积极性越高,社会责任感越强,态度越认真,越易从许多司空见惯的现象中敏锐地捕捉到他人忽略的重大问题。第二,依赖于个体思维活动的积极性。思想懒汉和因循守旧的人难于发现问题,勤于思考善于钻研的人才能从细微平凡的事件中,发现关键性问题。第三,依赖于个体的求知欲和兴趣爱好。好奇心和求知欲强烈、兴趣爱好广泛的人,接触范围广泛,往往不满足于对事实的通常解释,力图探究现象中更深层的内部原因,总要求有更深奥、更新异的说明,经常产生各种“怪念头”和提出意想不到的问题。第四,取决于个体的知识经验。知识贫乏会使人对一切都感到新奇,并刺激人提出许多不了解的问题,但所提的问题大都流于肤浅和幼稚,没有科学价值。知识经验不足又限制和妨碍对复杂问题的发现和提出。只有在某方面具有渊博知识的人,才能够发现和提出深刻而有价值的问题。 (二) 明确问题 所谓明确问题就是分析问题,抓住关键,找出主要矛盾,确定问题的范围,明确解决问题方向的过程。一般来说,我们最初遇到的问题往往是混乱、笼统、不确定的,包括许多局部的和具体的方面,要顺利解决问题,就必须对问题所涉及的方方面面进行具体分析,以充分揭露矛盾,区分出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使问题症结具体化、明朗化。 明确问题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思维活动过程,能否明确问题,首先取决于个体是否全面系统地掌握感性材料。个体只有在全面掌握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进行充分地比较分析,才能迅速找出主要矛盾;否则,感性材料贫乏,思维活动不充分,主要矛盾把握不住,问题也不会明朗。其次,依赖于个体的已有经验。经验越丰富,越容易分析问题抓住主要矛盾,正确地对问题进行归类,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三) 提出假设 解决问题的关键是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案——解决问题的原则、途径和方法。但这些方案常常不是简单地能够立即找到和确定下来的,而是先以假设的形式产生和出现。假设是科学的侦察兵,是解决问题的必由之路。科学理论正是在假设的基础上,通过不断地实践发展和完善起来的。提出假设就是根据已有知识来推测问题成因或解决的可能途径。 假设的提出是从分析问题开始的。在分析问题的基础上,人脑进行概略地推测、预想和推论,然后再有指向、有选择地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和方案(假设)。提出假设就为解决问

儿童思维的五大特点

儿童思维的五大特点 /h1 特点一、模仿思维 孩子喜欢模仿,这可不是他的错,因为这是他的思维特点所决定的。听听这个有趣故事:尼克和他的爸爸一起去探望祖母。火车上,尼克时时把脑袋伸出窗外。爸爸说:“尼克,安静些!别把脑袋伸出窗外。”但尼克仍然把脑袋伸出去。于是爸爸很快地拿掉了尼克的帽子,飞快地把它藏在身后,说:“看,帽子被风吹掉了。”尼克害怕了,他哭了,想找回帽子。爸爸说:“吹声口哨,帽子或许就会回来的。”尼克凑到车窗外,吹起了口哨。爸爸很快地把帽子放到尼克的头上。“哦,真是个奇迹。”尼克笑了。他很高兴,模仿爸爸的动作,飞快地拿掉爸爸的帽子丢出窗外,“现在该轮到你吹口哨了,爸爸!”他快活地说。小尼克以为爸爸的帽子也能找得回来呢。孩子学习的方式主要是在模仿。他们的模仿能力是很强的,但只是简单地模仿。所以在孩子面前,你要更好地约束自己,避免那些不好的坏习惯让孩子模仿。 特点二、单向思维 如果你教给孩子1+1=2,但你千万别认为他已经懂得2-1=1,因为他只能从左边推到右边,不能从右边推到左边。又如,两只同样矮而宽的杯子装着同样多的水,其中一只杯子中的水被倒入另一只高而窄的杯子里,那么让孩子比较哪个杯子里的水比较多时,可能就会出现高而窄的杯子里水多的时候,因为这时他还不能很好的利用运算来解决问题,而利用的只是他们仅有

的直观经验。所以在传授孩子知识时不能想当然地认为他也能自己做一些逆向思维。 特点三、形象思维 你在孩子简单运算的时候,比如还是1+1=2,知道1+1为何等于2对于孩子来说是一个质的飞跃。如果您说一支铅笔加上一支铅笔,等于两支铅笔;一个苹果加上一个苹果等于两个苹果,他知道了1+1=2的道理,但以后他在算1+1=2的时候,也还是要借助实物的。经过形象思维的积累,他才能从一个一个的实物中提取出抽象的数字概念。所以在教宝宝学数学更要利用直观教具,让幼儿自己从实物中得到抽象概念。 特点四、主次不分 有这样一个小笑话,杰克放学回家,母亲看见他满脸血迹,就问道:“杰克,你又打架了?怎么丢了两颗牙齿!”杰克急忙说道:“妈妈,牙齿没有丢,我把它们放在口袋里了!”可见,孩子完全没有搞清楚妈妈的意思,妈妈责备的是他又和别人打架了,他却说牙齿没有丢。从孩子的观念来看,牙齿确实没有丢,因为丢的意思对他们来说是找不到了,不见了,而他的牙齿还放在口袋里这能算丢吗?还有一则笑话,也能说明这个问题。一个母亲对孩子说:“留神别吃下苹果里的虫子。”宝宝说:“为什么我要留神呢?该让它留神我才是。”这才是孩子的可爱!所以,幼儿说话抓不住问题的关键,父母要保持足够的耐心来倾听。 特点五、单维思维

中国人的思维特点是什么

中国人的思维特点是什么 中国人的思维特点 中国人善于采用整体的、全息的、系统的方法,而不是局部的、解剖的、分析的方法。如中医是整体疗法,头疼可能医脚;五行之金、木、水、火、土构成一个相生相克的整体,对应于人体的肝、肾、脾、心、肺,也是一个系统、整体;中医认为一些穴位包含了整个人体的信息,此即符合宇宙中任何一点包含整个宇宙全部信息的全息理论。在中国人眼里,人与大自然、社会也是一个整体,此即天人合一、集体主义的思想基础。 中国人的思维模式是以直觉、体验、类比、象征取代了理性、逻辑,感性强,理性弱。我们的古人记录了哈雷彗星四十来次,但没人总结它的运行规律,最终让英国人哈雷获得了此项发现权;我们早就有类似于血液循环的看法,但没有上升为理论,最终是英国人哈维奠定了理论基础。 中国人反映哲学思考的语言也往往文约义丰,充满了随意性、不确定性、模糊性、暗示性。传统哲学经典多是格言警句式的片断汇集,语句之间没有多少联系,如《道德经》皆似名言隽语,虽深刻但不系统;《论语》也是往往以寥寥数语阐述哲学观点,虽简约但不规范。这与中国哲学的用途有关。它为铸就有修养的“人”并妥善处理人际关系为目标,只有简洁,哲学才能在民间推广,达到熏陶每个人的目标。

爱因斯坦说:西方的科学是以逻辑推理和实验验证为基础的,而中国却不是走这样的路。的确,有别于西方智慧的逻辑型、思辨型、实证型,中国的智慧是记录型、描述型的,我们有许多彗星、新星、太阳黑子的记录,我们有无数的实用技术发明,但常常处于捕捉现象的阶段。难怪雨果说:“中国是个保存胎儿的酒精瓶”。 中国人的思维有哪些 中庸之道 中庸作为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1)执两用中,不走极端,如对圣人的描写,“宽而栗,严而温,柔而直,猛而仁”。(2)无过无不及,避免偏执,不偏激,追求平和。最明显体现在中医对身体阴阳二气的调节上。(3)得时勿失,时不我待,追求时中。至今仍有关于种小麦的农谚,“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4)允执其中,保持平衡。(5)有原则地折衷。 中庸的思维方式在古代中国农业、医学、政治和人际关系之中都有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它稳固了古代社会政治生活,缓和了阶级对立和贫富差距,协调了人类与自然界的关系,至今对世界仍有重大意义。 直觉思维 中国古代的思想家并不怎么重视逻辑思维,而习惯于进行直觉体验。但这种直觉思维并不排斥理性思维,而是与理性思维交互为用,相辅相成,具有典型的混合思维(整体思维、系统思维)的特征。它目的在于把握对象的整体表象特征,其基本形式常常

针对中国人和西方人的思维方式差异.

针对中国人和西方人的思维方式差异 , 从曲线与直线、解析与整体、模糊与精确等几个方面进行了比较分析 , 指出了各自的优势与不足。有利于我们了解中西方思维方式差异的特点和原因 , 有利于我们既保持自身好的特性 , 克服不足 , 又能更好地融合到文化全球化的趋势之中 , 对我们有一定的启迪意义。 由于历史及文化发展的关系 , 东西方在很多方面存在着差异 , 有些方面的差异甚至是巨大的。在多方面的差异中 , 思维差异是最根本的。思维方式是人类在认识过程中形成的带有一定普遍性和稳定性的思维结构模式和思维程式 , 它是思维规律和思维方法的统一结合形式。从东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分析中提炼出对我们有启迪性的东西 , 使我们在全球化过程中能够彼此了解。 (1 东方人好曲线 , 西方人好直线 西方人直线思维 , 喜欢开门见山 ; 中国人曲线思维 , 习惯迂回。这种思维方式的差异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寻求世界的对立,“ 非此即彼” 的推理判断是西方理论家思考问题的基本方法。由此引发的“ 线性推理” 的观念 , 好像是理所当然的事情。而探寻世界的统一性 , 是中国哲学思维的本色 , 如“ 天人合一” 、“ 亦此亦彼” 就成为中国古代思想家的思维习惯。如果说西方的思维方式可以用直线来比喻的话 , 那么中国的思维方式以“ 辨证” 为主 , 即使要以线条来表示也不能只采取直线形的方法。螺旋或波浪式的曲线 , 似乎较能反映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我们中国人的“ 醉翁之意不在酒” 这一传统思维导致的做事风格或处事方式 , 至今未尝有根本改变 ! 西方人喜欢更简单的抽象符号 , 对汉字的图形符号识别感到非常头痛 , 因为这不是他们认识事物的方式 , 所以他们认为汉字是世界是最深奥最难懂的文字。所以 , 他们认定使用这种难懂文字的中国人 , 其思维方式更是不可捉摸的。东西方文化在逻辑观念上也存在着基本的差异。比如 , 面对同本身想法有悖的观点时 , 美国人会进一步增强自己的观点 , 驳斥他认为不太正确的观点。相反的 , 亚洲人则更加容易改变自己的立场 , 承认即使不太正确的观点也有可取之处。东方人因“ 整体思维” 更容易注意到重要的环境因素 , 并认识到它们也会产生影响 , 因此犯下“ 基本归因错误” 的几率较低。所以 , 东方人的这种思维方式在处理各种事情上

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五种思维模式、答题技巧

五大思维模式 初中品德课运用的“五大思维”主要有并列、因果、辩证、层进、混合五种思维,其中并列思维便于掌握,使用频率最高。 辩证思维 例题一: 2014年“冰桶挑战赛”活动的视频在微博上热传。所谓“冰桶挑战赛”就是要求参与者在网上发布自己被冰水浇遍全身的视频内容,然后便可要求其他人来参与这一活动,目的是让更多的人知道被称为“渐冻人”的罕见病,希望达到募捐善款的目的。这种以游戏的方式来宣传救助罕见病“瓷娃娃”的活动,引起了很多人的响应。 当活动来到你身边时,你会参与吗?请说说你的理由。 答案一:我会参与“冰桶挑战赛”活动。我们生活的社会是一个互帮互助的社会,更应该是一个人人互相关爱的社会。在参与社会公益活动的过程中,我们既承担着社会责任,又在帮助他人,并使自己的价值在奉献中得以提升,还会带动更多人参与进来,积极投身公益事业。这是对生命的尊重和肯定。我们在维护他人生命健康的同时也提升了自己生命的价值。这有助于和谐社会的创建,密切了人际关系,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是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又一种形式,值得肯定和提倡。 答案二:我不会参与“冰桶挑战赛”活动,这不符合公益活动的初衷。参加公益活动是每个公民的责任和义务,但是公益活动应该是内容大于形式,而追求形式上的夺人眼球,违背了公益事业的宗旨。但是参与的人只是为了娱乐游戏,哗众取宠,并没有转化为关爱“渐冻人”的实际行动,这样使实际救助效果大打折扣。“冰桶挑战赛”也不是合适每一个人,对体质偏弱的人会造成伤害。而且冰水的制作要耗费大量的资源,这也不是活动的初衷。另外,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救助更应该需要国家、社会发动各方面的力量,而仅仅靠这个活动来救助是很有限的。应该采用更为积极有效的方式来投身到救助活动中,真正使“渐冻人”感受到社会的温暖和保障。 例题二: 现代社会,宠物狗作为人类的亲密伙伴,已经成为许多人的“家庭成员”。在很多小区,闲暇时人们“遛狗”成了小区一景,甚至有的小区专门建立了“遛狗小区”。实施一段时间后,人们褒贬不一。 你赞成建立“遛狗专区”吗? 答案一:赞成。这是一种人与人之间宽容、理解、与人为善的表现。遛狗是一种正常的生活情趣,可以排遣寂寞,可以健身娱乐,有益身心健康。建立遛狗专区,可以让更多的人更好地享受遛狗的乐趣,同时也可以避免宠物伤人,减少遛狗对小区交通、环境的影响。 答案二:不赞成。这样做并不能真正解决“遛狗”所产生的问题。遛狗是一种健康的生活情趣,但是建立遛狗专区,无形中剥夺了其他人的权利,压缩了其他人的生存和生活空间,而且,建立遛狗专区,并不能杜绝一些人在遛狗专区外遛狗,狗也难免越界跑到遛狗专区以外,这样,反倒使“遛狗区”无限扩大,不如不设立。总之,设立无法律依据,有侵权嫌疑,实施操作难度大,不赞成这种做法。 例题三:

中国人与西方人的思维有什么不同

创新,顾名思义是要突破局限。很多人讨论局限的时候,讨论的是社会、讨论的是体制、讨论的是别人的局限,我们很少讨论我们自己的局限。要做国际化的视野,主要是帮助我们超脱自己的局限,跳出我们文化的圈子,看一看我们到底有什么特点?那么这就是我们心理学家经常愿意做的一个简单的心理学实验,就是请大家联想这两个概念,我们和他们,你想我们的时候,你想到什么东西?你想他们的时候,你想到什么东西?我们,想到什么?同学、自己、美好、幸福、快乐,我们想的都是特别积极的东西。他们想什么东西?我们特别容易想到的是他们跟我们不一样,他们有问题,他们有毛病,我们联想的是好的事情,他们联想的是坏的事情,这个本身就是一个局限,这个局限让我们不能够批评我们自己,而且我们特别容易批评他人,所以有很多的问题,其实需要我们自己认认真真地进行比较,认认真真地进行探索。 我给大家举几个简单的心理学的例子和实验,我们就知道其实理性的分析、科学的分析、逻辑的分析、跨文化的国际分析,这个才是了解我们自己的正道。让大家看两条线,一个是AB线,一个是CD线,是AB长还是CD长?一样长,为什么是一样长?因为我们学习过科学知识,我们上过心理学的课,凭着直觉老老实实讲,肯定是觉得AB比CD长,这个就是直觉思维和科学知识之间的一个差异。我们在心理学里头,把这种直觉的思维叫做第一系统思维,它是经验的、它是迅速的、它是固执的,而且是特别自信的,我们对我们自己文化的分析,很大程度上都是依赖第一系统思维,都是我们根据自己的经验、历史的典故、美好的故事、其他人讲的案例来做各种各样的分析,这个我们把它叫做直觉的分析。那么科学的分析是要讲理性、是要讲逻辑,特别是讲自我批评,这个叫做理性的思维。 为什么我们讲中国人的思维特性、中国人创新的障碍和中国人创新的绝境和成功的经验,都不能凭着我们自己的经验直觉来进行讲解和分析,一定要进行科学的分析,而这个科学的分析,心理学可以扮演一个很重要的角色。那么心理学为什么能够跟文化又有关系?其实我们在谈文化的时候,谈得比较多的是一些客观的文化,比如说经典,比如说艺术,这都是看得见的摸得着的文化,这个其实是一个主观的文化,是文化的载体,真正的文化我们认为是人主观的文化、是一个心理的文化、是一个精神的气质、是一个思维的方式和思维的理念,主观文化比客观文化其实更重要。我是湖南人,每次从北京到湖南岳阳去都要经过一个地方叫做蒲圻,蒲圻现在改名叫赤壁,因为当年赤壁之战打仗的地方就是在蒲圻,现在的赤壁市。可是到了赤壁这个地方,也就是这个客观存在的时候,我想的是文赤壁,我们想的是“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我们想的是一种精神,我们想的是一种理念,我们不想的是这个打仗的赤壁蒲圻市,对我们人来讲,更重要的是主观文化,而不是客观的文化。那么既然是一个主观的,那就有很多文化的差异、文化的影响,语言影响到我们的文化思维,有美国心理学家做了一些经典的研究,发现我们中国人对一些虚拟现实状态,不太能够做这种反事实思维,比如说彭老师说假设彭老师是一个美国总统,你说咱们中美关系会怎么样?我们中国人的习惯思维,你这小子还想当美国总统?没门。首先拒绝这种假设,而不愿意跟这种假设做思维,创新是要做假设的,创新是要反现实的,创新是要突破现状的,所以这个人他做了一系列的研究,比如说如果所有的圆都很大,这个小三角形是个圆,它会大吗?它应该大。如果你根据逻辑思维来做的

中国人的思维方式

中国人的思维方式 众所周知,不同民族的思维既有共同相似之处,同时也具有单一特殊之处。因为作为一种生物,人类具有共同的生理属性,即人类的大脑功能。此外,由于人类发展的进程大体一致,很自然地就奠定了不同民族思维的共同基础。同时,由于人类大脑功能的复杂性,使得具有相同或者不同经历的不同种族和文化背景的人,形成了具有差异性的思维方式。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在体现着人类思维方式共性的同时,也呈现出其独特的韵味。 一思维方式的概念 世界上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以及不同的思维方式。刘长林将思维方式定义为:“在一个民族的发展过程中,那些长久地、稳定地、普遍地起作用的思维习惯、思维方法、对待事物的审视趋向和公认的观点,就叫作该民族的思维方式”(刘长林,1990)。一直以来,许多专家和学者孜孜以求地从各个方面和角度对思维方式不断地进行研究。目前的研究结果表明:思维方式是一个复杂的双层结构。其深层结构表现为人们对事物的看法和观点,这包含人的情感、意志和潜意识等;而其表层结构的外观表现就是我们熟知的语言。事实上,任何一种类型思维方式的形成都离不开一定的自然环境、生产环境和社会组织环境交织而成的人类生活背景,其形成过程非一朝一夕的,而是长期的、逐步的演变过程。 思维方式作为一种特定的文化主体,固定了思维的基本属性,包括思维结构、认知形式、民族文化、个性表达以及现实运用等。从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产生背景和发展过程来看,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恪守着独特的传统形式,固守着极富个性化的文化本位,坚持着自己对自然和社会特殊的认知方式。 二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 法国学者列维?布留尔认为,原始思维方式是一种“情感的和激情的因素简直不让真正的思维获得任何优势”的思维方式。 冯天瑜先生把中国传统思维方式概括为“观物取象”,认为“它是以未经分化的表象联系代替因果关系,必然性与偶然性尚未分化,人们不承认偶然性,而确信神秘的支配力量”。显然,中国人的传统思维方式这一特征与其原始的思维方式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也就是说,它是一种直观的、情感的、感悟性的思维方式,这与中国人的传统文化和生活习惯方式是密不可分的。古代中国人热衷于“现象”。例如,古人用以测吉凶的观察卦爻之象和用以生产生活的观测天象。此外,中国人对其他自然现象和人类现象也很关注,并以文字或者图像将其记载下来。然而,依据哲学的观点,现象本身既具有多样性,又具有复杂性。所谓复杂性,是指各种各样的现象是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之中的,所以,多样性和变化性这两个重要的概念便在中国人的思维中凸显出来。在各种各样的现象中,中国人又格外关注对立和联系的现象,并由此产生了对立统一思维,进而发展成中国人所特有的思维特点。 此外,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也更倾向于实用性。中国漫长的传统社会结构和小农经济生产方式,使得中国人很早就有了天文学的萌芽,其目的就是要为农业生产提供时间服务。因此,中国人热衷于通过观天象而知农时,形成了独特的“观象授时”的文明形式,并确定了阴历二十四节气中的“春分、秋分、夏至、冬至”等重要节气。中国人的这种依赖自然的生存方式,从根本上决定和限制了人们的认知方式,很自然地造成了人们往往以经验为直接依据来认识事物。由于对直接经验极为重视,人们必然会更加关心现实和讲究理性的实用性。这种来源于直觉经验的生活方式造成了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在认识层面只有一个直觉思维。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