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寡人之于国也理解默写

(完整word版)寡人之于国也理解默写
(完整word版)寡人之于国也理解默写

《寡人之于国也》理解默写

1.孟子用五十步笑百步作比喻,含蓄地说明了梁惠王的什么疑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孟子形象地论证民饥而死,民不加多的根源不在荒年,并提出什么看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对比手法写出统治者不顾人民死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4.文中对王道的开端描写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孟子从渔业方面进行阐述,并符合当下可持续发展观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寡人之于国也》中,能体现孟子注重民众教育,通过认真兴办学校,最终达到和谐社会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

2. 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3.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4.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5.数罟不如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6.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寡人之于国也》、《劝学》情景默写

高一语文必修三情景默写之《寡人之于国也》 1.孟子用五十步笑百步作比喻,含蓄地解答了梁惠王的什么疑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对比手法写出统治者不顾人民死活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对王道的开端描写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孟子从渔业方面进行阐述,并符合当下可持续发展观的两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寡人之于国也》中,能体现孟子注重民众教育,通过认真兴办学校,最终达到和谐社会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孟子提出的发展生产的三种措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孟子进一步提出发展生产的三种措施以及采取这些措施后所产生的效果是:,,; ,,; ,,。” 8.孟子形象地论证民饥而死,民不加多的根源不在荒年,并提出什么看法? ,。 9.梁惠王认为自己对老百姓已经尽心尽力的原因:, ,;。10.《寡人之于国也》中,形象生动的描写士兵败走的情形的句子是:。 11.《寡人之于国也》中,描写战争交战时情形的句子是: ,。

(完整版)寡人之于国也默写测试(可编辑修改word版)

《寡人之于国也》 1.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 2.察邻国之政,。,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3.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4.“不违农时,。,鱼鳖不可胜食也。材木不可胜用也。 5.,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6.,,五十者可以衣帛矣。,,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7.百亩之田,,; 8.,,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9.,;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10.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高考默写中的《劝学》 1(10 年江苏卷) (2)故木受绳则直,,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_ 。 2(10 年陕西卷) (1)故木受绳则直,,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3(10 年福建卷) (2)吾尝终日而思矣,。 4(10 年安徽卷) (1)积善成德,,圣心备焉。 5 (09 年全国卷Ⅱ) (1),;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 。 6(09 年江苏卷) ⑵,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7(09 年天津卷 (2),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8(09 年福建卷) 故木受绳则直,。 9(09 年安徽卷)

(1)骐骥一跃,不能十步;,功在不舍。 10(09 年四川卷) 荀子《劝学》说:“;。” 刘禹锡诗云:“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这些至理名言表达出学生可以超过老师或者后人可以超过前人的思想。 11(09 年ft东卷) (4)故不积跬步,。 12 (08 全国卷Ⅱ) (1)登高而招,,而见者远; 顺风而呼,,而闻者彰。 假舆马者,,而致千里; 假舟楫者,,而绝江河。 ,善假于物也。 13.(08ft东) (4)君子生非异也,。 14(08 广东) (1)吾尝终日而思矣,;吾尝跂而望矣,。 15 (07 全国Ⅰ) (1)木直中绳,,其曲中规。,不复挺者,。故木受绳则直,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16 (07 安徽) (1)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 17 (07 四川) (1),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18(06 北京) (1)《劝学》强调学习必须日积月累、持之以恒,因而譬喻说:“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 《劝学》理解性默写 1.孔子曰:“学而时习之”,又说:“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荀子在《劝学》中提出“”的观点,继承并发展了孔子对学习的认识。 2.在文中用比喻的手法,借助木头经过烘烤后发生变化,即使再烘烤也不能复原了,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还可以改变原来的状态的语句是:,,。

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三单元理解性默写训练

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三单元理解性默写训练 一、《寡人之于国也》: 1、在《寡人之于国也》中孟子与梁惠王的对话围绕什么问题展开讨论的?梁惠王的疑问是:寡人 之民不加多,何也?孟子则强调: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孟子告诉梁惠王当君王实行王道仁政的保 民教民之后必然会出现:斯天下之民至焉。 2、在《寡人之于国也》中找出孟子实行“王道”或者说“仁政”的七种措施的句子:初步措施: ①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农业不违农时方面的);②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渔业方面 的);③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林业方面的);根本措施: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纺织方面的);⑤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牧业方面的); ⑥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农业生产粮食方面的);⑦谨库序之教,申之以孝 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兴办教育)。前面的1——6是属于从保民角度提出了六条措施,7是属于从教民角度提出了一条措施。 3、在《寡人之于国也》中⑴孟子认为刚开始时实行王道的措施有哪些,⑵有何结果呢?⑴“不违 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 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⑵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4、在《寡人之于国也》中孟子认为实行王道以后又有哪些措施?效果如何?措施:“五亩之宅, 树之以桑,效果:五十者可以衣帛矣。措施: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效果:七十者可以食肉矣。措 施: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效果: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措施: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效果: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5、在《寡人之于国也》中孟子在最后一段旨在说明什么(即目的)?(用原文来回答)并概括段意。 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这也应该是君王的态度。最后一段旨在阐述统治者想使“民加多”应有的 态度:不找客观原因,而应反省自己,清除虐政,施行仁政。 6、在《寡人之于国也》说明君王的态度用了对比的说理方法的语句:“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诸侯贵族的奢侈浪费行为)与“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对待下层百姓没有仁慈之行为)的对比强调要施 仁政。 7、在《寡人之于国也》中“涂有饿莩”归罪于年成不好与“刺人而杀之”归罪于武器的比喻,一 方面写出了社会的不平等,另一方面也写出了梁惠王仍然不爱民。孟子借此要强调要除暴虐,那么才会 出现“天下之民至焉”的大好局面。 8、在《寡人之于国也》中孟子说明梁惠王与邻国执政者没有本质区别,也就是数量不同,实质相 同的流传至今的成语为:五十步笑百步。 二、《劝学》: 1、孔子曰:“学而时习之”,又说:“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荀子在《劝学》中 提出“学不可以已”的观点,继承并发展了孔子对学习的认识。 2、《荀子·劝学》强调人要广泛学习而且经常反省自己才会智慧明达的名句是:“君子博学而日 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3、在荀子的《劝学》中用“朽木”“金石”为喻体阐明学习贵在坚持的句子是:“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4、在《荀子?劝学》中以蚯蚓为例,论证了为学必须锲而不舍,坚持不懈;同篇中与之相反的例证 是:“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5、《荀子·劝学》中与王之涣《登鹳雀楼》里“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表达意思相近的句子 是:“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6、《荀子·劝学》中“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表明人与人的天资差异本不大,关键在于 后天的学习,君子要善于利用学习来弥补自己的不足。 7、《荀子·劝学》中指出人要积累善行养成好的品德,就会达到“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 备焉”的境界。 8、后人常用“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来比喻学生超过老师,这一熟语出自《荀子·劝学》中“青, 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9、《荀子?劝学》中,荀子以亲身的体验,强调空想不如学习的两句是“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 臾之所学也”。 10、《荀子?劝学》中“积水成渊,蛟龙生焉”两句是说水的不断积聚就会变成潭,之后龙就会在 这里出现。 11、荀子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必须用礼义来矫正,所以他特别重视学习。“性恶论”是荀子 社会政治思想的出发点,他在《劝学》中首先提出学习不可以停止,就是想抓住关键,解决根本问题在 文中对应的语句是:学不可以已。 12、在文中用比喻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可以提高的句子是: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 水为之,而寒于水。 13、在文中用比喻的手法,借助木头经过烘烤后发生变化,即使再烘烤也不能复原了,说明事物经 过一定的变化,还可以改变原来的状态的语句是: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14、有时作者又采用对比的方法,将两种相反的情况组织在一起,形成鲜明对照,以增强文字的说 服力。例如,在强调学习必须持之以恒,用劣马与好马进行对比以说理的句子是: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15、《劝学》中从反面设喻,强调学习重在积累,如果不注重积累,便无法达到远大目标的句子是: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16、《劝学》中作者连用“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揖”四个比喻,从见、 闻、陆、水等方面阐明了在实际生活中由于利用和借助外界条件所起的重要作用,从而说明人借助学习,就能弥补自己的不足,取得更显著的成效。最后由此得出结论: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17、在文中强调学习应当专一,如果不专一,便会像螃蟹一样,一无所成的句子是:蟹六跪而二鳌,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18、《论语》中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述了学习和思考的关系,在荀子的 《劝学》中,也有一句直接提到了学与思的关系的句子是: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19、以雕刻为喻,强调学习应当坚持,说明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会有所成就的句子是:锲 而不舍,金石可镂。 20、在文中强调学习应当用心专一,并且从正面设喻,指出即使像蚯蚓那样弱小,如果用心专一也 会有所成的句子是: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21、在文中用比喻的手法,借助木头经过烘烤后发生变化,即使再烘烤也不能复原了,说明事物经 过一定的变化,还可以改变原来的状态的语句是: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22、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形象地论述了积累的重要性。《老子》中说“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 里之行,始于足下。”荀子在《劝学》中说“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23、“君子生非异也”是说君子的天赋本性跟其他人并没有什么不同,然而最终却超过一般人,是 因为“善假于物也”。说明了利用学习可以弥补自己不足的道理。 24、以雕刻为喻,强调学习应当坚持,说明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会有所成就的句子是:锲 而不舍,金石可镂。 25、“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通过“木”于“金”的变化来进一步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人工 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状况。

论语》《孟子》理解性默写题

一.《论语》 1.《论语》中,表现学习与按时温习,是一件令人高兴并能提升人的境界的句子是:“ ,?” 答案: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2.《论语》中,表明做君子的在别人不了解自己的情况下,要给人以足够的理解和宽容的句子是“,。” 答案: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3.《论语》中,表达君子对有从远方来向自己求教之人的高兴心情的句子是“, ”。 答案: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4.《论语十则》中阐述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必须紧密结合)的句子是:“, ”。 答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5.《论语十则》中论述好学精神和教学态度的两句是:“, ”。 答案: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6.《论语十则》中阐述对学习应该保持正确态度,切莫不懂装懂的语句是:“ ,”。 答案: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7.《论语十则》中孔子评论孔文子的两句是:“,”。 答案: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8.《论语十则》中论述学习的三个层次的语句是:“,。” 答案: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9.《论语十则》中的“”一句,人们常用来说明时间很快就过去了,要好

好珍惜它。 答案:逝者如斯夫 10.(2015山东卷)《论语》记载的孔子言论中,用星辰作比喻,形象地表述“为政以德”社会效果的句子是“,”。 答案: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 11.《论语》中强调只要善于学习,到处都有老师的句子是:“, 。” 答案: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12.《论语》中强调让别人成为自己修身养性的镜子,学习好的,摒弃不好的句子是:“ ,。” 答案: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13.《论语》中孔子强调不仅能学习别人的优点,也能看出别人的缺点,更要引以为戒的句子是:“,。” 答案: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4.《论语》中孔子认为只有胸怀宽广、意志坚定的人才能称为“士”的句子是:“ ,。” 答案: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15.《论语》中讲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中才能考验出一个人坚强不屈的品质的句子是:“ ,。” 答案: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16.?孔子在《论语·里仁》中,用“,。”来概括君子与小人对待“义”与“利”的不同态度。 答案: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17.《论语·雍也》中的“,。”两句说到“立人”与

寡人之于国也劝学理解性背诵

1、在《寡人之于国也》中孟子与梁惠王的对话围绕什么问题展开讨论的<梁惠王的疑问是: <孟子则强调:。孟子告诉梁惠王当君王实行王道仁政的保民教民之后必然会出现: 。 2、在《寡人之于国也》中找出孟子实行“王道”或者说“仁政”的七种措施的句子:初步措施: 前面的1——6是属于从保民角度提出了六条措施〃7是属于从教民角度提出了一条措施。 3、在《寡人之于国也》中孟子在最后一段旨在说明什么(即目的)<(用原文来回答)〃这也应该是君王的态度。 4、在《寡人之于国也》说明君王的态度用了对比的说理方法的语句:的对比强调要施仁政。 5、在《寡人之于国也》中孟子说明梁惠王与邻国执政者没有本质区别〃也就是数量不同〃实质相同的流传至今的成语为:。 《劝学》中理解性默写的名句训练 1、孔子曰:“学而时习之”〃又说:“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荀子在《劝学》中提出 “”的观点〃继承并发展了孔子对学习的认识。 2、荀子《劝学》强调人要广泛学习而且经常反省自己才会智慧明达的名句是:”“, 。” 3、在荀子的《劝学》中用“朽木”“金石”为喻体阐明学习贵在坚持的句子是:”〃;〃。” 4、在《荀子?劝学》中以蚯蚓为例〃论证了为学必须锲而不舍〃坚持不懈;同篇中与之相反的例证是:“〃〃。” 5、荀子《劝学》中与王之涣《登鹳雀楼》里“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表达意思相近的句子是:”〃。” 6、《荀子〃劝学》中“ 〃。”〃表明人与人的天资差异本不大〃关键在于后天的学习〃君子要善于利用学习来弥补自己的不足。 7、《荀子〃劝学》中指出人要积累善行养成好的品德〃就会达到”〃〃。”的境界。 8、在文中用比喻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可以提高的句子是:〃〃;〃〃。 9、在文中用比喻的手法〃借助木头经过烘烤后发生变化〃即使再烘烤也不能复原了〃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还可以改变原来的状态的语句是:〃〃。 10、有时作者又采用对比的方法〃将两种相反的情况组织在一起〃形成鲜明对照〃以增强文字的说服力。例如〃在强调学习必须持之以恒〃用劣马与好马进行对比以说理的句子是:〃;〃。 11、《劝学》中从反面设喻〃强调学习重在积累〃如果不注重积累〃便无法达到远大目标的句子是:〃;〃。 12、《劝学》中作者连用“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揖”四个比喻〃从见、闻、陆、水等方面阐明了在实际生活中由于利用和借助外界条件所起的重要作用〃从而说明人借助学习〃就能弥补自己的不足〃

201X年必修三理解默写寡人之于国也、劝学、过秦论

《寡人之于国也》 1.孟子用五十步笑百步作比喻,含蓄地说明了梁惠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疑问。 2.孟子根据井田制提出的王道,施仁政的具体措施有,,。 3. 《寡人之于国也》孟子说明梁惠王与邻国执政者没有本质区别,也就是数量不同而实质相同的流传至今的熟语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 孟子认为在渔业和林业方面人类要与自然和谐相处,依照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做到有所节制的句子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寡人之于国也》一文提到对百姓进行教育,可实现敬老目的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6.写出统治者不顾人民死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孟子在《寡人之于国也》一文中提醒统治者不怨天尤人,就会“寡人之民”“加多”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劝学》 1.韩愈《师说》中“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这句话与荀子《劝学》中的“,,。”观点相同。 2.在文中用比喻的手法,借助木头经过烘烤后发生变化,即使再烘烤也不能复原了,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还可以改变原来的状态的语句是:“,, 。” 3.“,,”通过“木”与“金”的变化来进一步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状况。 4.荀子在《劝学》中说,君子需要通过广泛学习来提升自己的两个句子是:,。 5.善于“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的人总是更容易成功,《劝学》中表达上述意思的概括性的两句是,。 6.《劝学》中从反面设喻,强调学习重在积累,如果不注重积累,便无法达到远大目标的句子是:“,。, 。” 7《劝学》中有时作者又采用对比的方法,将两种相反的情况组织在一起,形成鲜明对照,以增强文字的说服力。例如,在强调学习必须持之以恒,用劣马与好马进行对比以说理的句子是:“,。,。” 8在文中强调学习应当用心专一,并且从正面设喻,指出即使像蚯蚓那样弱小,如果用心专一也会有所成的句子是:,。,

季氏将伐颛臾寡人之于国也情景式默写

季氏将伐颛臾寡人之于国也情景式默写 Document serial number【UU89WT-UU98YT-UU8CB-UUUT-UUT108】

1.《季氏将伐颛臾》一文中冉有归咎他人推卸自己责任的句子 是:,。 2.《季氏将伐颛臾》一文冉有替季氏粉饰攻打颛臾之叵测居心的句子是:,,,。 3.在《季氏将伐颛臾》一文中,面对弟子的推诿之词,孔子以良史之言为论据,,又以形象比喻,批驳了弟子之后,再以反问的形式提出看守者难辞其咎的句子是,,,, 4.《季氏将伐颛臾》一文中,孔子声色俱厉地批评冉有口是心非、遮遮掩掩的两面派态度的句子是:。 5.在《季氏将伐颛臾》一文中孔子认为应如何对待臣服归顺的百 姓:,。 6.以丰富的政治经验和深刻的政治眼光一语道破了季氏阴谋的句子 是:,,。 7.孟子在《寡人之于国也》一文中用五十步笑百步作比喻,含蓄地说明了梁惠王的什么疑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寡人之于国也》写出统治者不顾人民死活的句子是:__________, _________。 9.《寡人之于国也》一文中对王道的开端描写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_______。 10.《寡人之于国也》一文提到对百姓进行教育,可实现敬老目的的句子是:,,。 11.孟子在《寡人之于国也》一文中提醒统治者不怨天尤人,就会“寡人之民”“加多”的句子是:,。而孔子在《季氏将伐颛臾》中提到使别国人民归顺本国的做法的句子 是:,。 12.孟子认为在渔业和林业方面人类要与自然和谐相处,依照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做到有所节制的句子分别是:和。

13.孟子形象地论证民饥而死,民不加多的根源不在荒年,并提出什么看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