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成药中有效成分含量测定的研究进展

中成药中有效成分含量测定的研究进展
中成药中有效成分含量测定的研究进展

摘要

中药以其独特的理论体系为我国民众的健康、为民族医药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随着相关科学技术的发展,测定中药有效成分含量的方法得到了改进,本文综述了中成药国内外情况和常用的中成药有效成分含量测定方法。重点介绍薄层扫描法(TLCS),薄层扫描法将以其高效优势和多种检测方法在中成药有效成分含量测定的研究中发挥重要作用。展望中成药中有效成分含量测定的未来。

关键词:中成药,有效成分,含量测定,薄层扫描法,发展

目录

一、中成药在国内外情况 5

(一)国外中成药情况 5

(二)国内中成药情况 5

二、中成药有效成分含量测定检测方法 6

(一)化学定量法 6

(二)比色法 6

(三)紫外分光光度法 6

(四)红外光谱法7

(五)柱层析或纸层析一紫外分光光度法7

(六)气相色谱法7

(七)薄层扫描法7

(八)高效液相色谱法7

三、薄层扫描法。8

(一)薄层扫描法原理和特点8

(二)中成药中黄芩的功效和测定分析方法8

(三)测定中成药中黄芩含量实验8

四、中成药有效成分含量测定的发展9

五、结束语9

六、参考文献9

引言

中药是我国传统防治疾病的重要武器,千百年来,在我国人民的健康生活中发挥着重大的作用。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传统中药也面临着现代化的问题。近年来,全世界对中药的认识也逐渐加深,开始重视,这表明中药国际市场的快速发展时期已经来临。当前,中药要进入世界市场,实现中药现代化,首当其冲是其质量的控制,而含量测定是质量控制最关键的部分。中成药在剂型、品种、产量及应用范围等方面均有迅速的发展。1985年版《中国药典》中收载达207个,为使中成药的内在质量具有客观的评价方法,逐步制订切实可行的质量指标,我国药学工作者在这方面做了不少工作,到2010年版《中国药典》中共收载中成药标准1069个品种,新增各项鉴别2165项,其中显微鉴别259项、簿层色谱鉴别1818项、液相色谱鉴别25项、气相色谱鉴别9项等,2010年版《中国药典》大幅度增加收载品种和检测项目,能多药物多成分检测,更标准科学有效等等。

一、中成药在国内外的情况

(一)国外中成药情况。

到目前为止,进入国外市场并且得到消费者广泛认可的我国中成药品种主要有几大类:第一类是传统中成药品种,这部份中成药曾随着历史上华人迁入国外和外国人回途时进入外国市场;第二类是通过贸易渠道进入国外市场的中成药产品,这类品种主要以新特药或制剂技术先进的中成药品种为主;第三类为通过电视广告或媒体影响而进入外国市场的中成药品种,如六味地黄丸、乌鸡白凤丸、神奇止咳糖浆、消遥丸、西瓜霜含片、金嗓子、湿毒清等产品;第四类是通过边贸或其它非正常渠道进入外国的中成药品种,这类品种以大路货产品为主,价格低,疗效好,适合国外消费市场的需求,以颗粒剂如板兰根颗粒、夏桑菊颗粒、罗汉果颗粒等和片剂清火栀麦片、穿心莲片、咳特灵片、Vc银翘片等以及部份外用类中成药产品。(二)简述国内中成药情况。

我国中药资源极为丰富,是世界上最大的药材生产国。全国药用资源共12807种,其中药用植物11146种,药用动物1500余种,药用矿物80种;用量较大的药材均能人工栽培;中成药在应用上品种繁多,为新药、保健食品的开发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来源;特别是中药在临床上表现出来的相应毒副作用小或无毒副作用、无耐药性,对一些疑难病、慢性病和老年病有独特疗效等优势,引起了世界许多国家的重视。

天然植物提取物目前被广泛应用于药品、保健品和化妆品,促使世界植物药市场的需求进一步增加。我国从中药与天然药物中开发的新的单体化合物达几十种之多,如强心灵、葛根总黄酮、延胡索乙素、喜树碱、秋水仙碱、青蒿素等。特别是绿茶提取物、青蒿素、芦荟提取物、银杏叶提取物等比较热销,多数产品出口平均单价均有不同程度上涨。

二、中成药有效成分含量测定检测方法

近年来,中成药在剂型,品种,产量及应用范围等方面均有迅速的发展。《中国药典》(1985年版。下称《药典》)一部中收载达207个。为使中成药的内在质量具有客观的评价方法,逐步制订切实可行的质量指标,我国药学工作者在这方面做了不少工作。现将1980年以来,有关中成药含量测定方法的研究概况。

(一)化学定量法

化学定量法是一种古老的方法,适用于单味中药制剂或处方中无机成分的含量测定。主要包括重量法和滴定法。此类方法在复杂的处方中仅能测定出某类成分的总量, 专属性不强。(二)比色法

中药的有效成分与特定显色试剂呈色后,比色测定。本法可直接测定未经分离的中药中黄酮类、蒽醌类、皂甙类、生物碱、酚性化合物等成分。

(三)紫外分光光度法

中药的有效成分在紫外区有特征性吸收者,不需加显色剂就能在特定的波长有最大吸收,通过测定其吸收度计算含量。该法灵敏度可达10-4~10-7g/ml,精密度为0.5%,适用于微量和痕量组分分析,较比色法应用更广泛。该法可测定中药中黄酮类、香豆素类、皂甙类、二苯乙烯苷类等化合物的含量。

(四)红外光谱法(FTIR)

红外光谱[1]专属性强,重现性好,操作方便,能够提供极其丰富的分子结构信息。随着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的普及,红外光谱法在中药有效成分的含量测定中也具独特的作用。有报道采用红外光谱测定中药酸枣仁和补骨脂中磷脂的含量,并与比色法测定结果比较,认为该法操作简便,结果稳定[2]。红外光谱对于中成药有效成分测定有较大的帮助。

(五)柱层析或纸层析一紫外分光光度法

柱层析或纸层析一紫外分光光度法中成药中所含成分通过氧化铝层析柱, 用溶剂洗脱后, 根据成分的性质可于一定的波长处测定。例如: 左金丸、戊己丸、香连丸、万氏牛黄清心丸和

三黄片中的小檗碱, 按上法处理后, 可于345-350 nm波长测定,[3-4]柱层析由手吸附剂、溶剂和决脱剂的选择不易而纸层析由于影响因素多, 误差大。所以这些方法已很少应用。(六)薄层扫描法(TLCS)

薄层扫描法指用一定波长的光照射在薄层板上,对薄层色谱有吸收紫外光或可见光的斑点或对经照射能激发产生荧光的斑点进行扫描,将扫描得到的图谱及积分数据用于药品分析的鉴别,杂质检查和含量测定。基于被测成分的光谱特征分为紫外吸收光谱法、荧光法测定、分光光度法。因其分离结果直观,方法简便,灵敏度高,稳定性好,在中药复方制剂有效成分含量测定中占相当的比例。该法可用于测定绿原酸、淫羊藿苷、猪去氧胆酸、靛玉红等的含量[5]。

(七)气相色谱法(GC)

气相色谱法具有高效能,高选择性,高灵敏度,速度快,用样量少,重现性好的特点。但受样品蒸汽压的限制,只能测定挥发性成分的含量。GC以其高效的分离能力常用于中药挥发性成分(如芳香醇、蒎烯等)的测定,中药的其他成分(如酚类、生物碱、内酯类等)经衍生化反应后也可用GC分析。《中国药典》2005年版一部中有47项采用气相色谱法测定中药成分的含量。中药制剂中丹皮酚、麻黄碱、麝香酮、察香酮、冰片、斑鳌素等成分均可用此法进行含量测定[6]。

(八)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

高效液相色谱法[7]主要是利用要测定的指标成分与其他组分在流动相与固定相中的分配系数不同而把指标成分分离出来并进行含量测定。具有分离效率高,准确性和重现性好,分析速度快,选择性优和灵敏度高的特点。其与气象色谱法比不受样品挥发性的限制,对于氨基酸、蛋白质、生物碱、核酸、类脂等挥发性低、热稳定性差、分子量大的高分子化合物以及离子型化合物尤为适合。因此在中药含量测定中,高效液相色谱法使用得最为广泛,但该法对设备要求高,建立色谱条件也较薄层扫描法麻烦一些。该法检测的中药有效成分主要有生物碱类、甙类、黄酮类、蒽醌类、香豆素类、萜类、有机酸类、甾酮及甾醇类等。《中国药典》2005年版一部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中药成分进行含量测定多达518项。中药新药申报中,含量测定绝大部分也都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高效液相色谱法可同时测定中药中多种成分。

三、薄层扫描法。

(一)薄层扫描法的原理和特点

1938年,俄国人Izmailov和Schraiber首次发表了一篇利用薄层色谱法技术作为药物分析方法的文章。此后的几十年里,薄层色谱法作为一种好的分离方法迅速发展起来,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起了一种现代定量分析检测技术—薄层扫描法。该法检测灵敏度高,检测速度快,检测范围广,分辨率高,样品不易被破坏,可以从薄层板上回收;同时,该法是以色谱系统为基础的,杂质对色谱系统的干扰小。所以自从1972年第一台日本岛津CS-900双波长薄层扫描仪问世以来,薄层扫描法得到了广泛应用。

(二)中成药中黄芩的功效和测定分析方法

黄芩甙是黄芩中的主要有效成分,具有抗菌、消炎、降转氨酶的作用。它也是以黄岑为主味药的中成药中的重要成分,通过对黄芩甙的定量测定,可以建立该中成药的质量控制指标。测定黄芩甙的分析方法主要有:分光光度法高效液相色谱法、电化学法、薄层扫描法等。与双波长薄层扫描法相比,高效液相色谱法的样品分析速度较慢,仪器造价很高,且对色谱柱的要求很严;分光光度法和电化学法的选择性较差,受杂质干扰大。所以薄层扫描法一直在中草药、中成药的有效成分检测和药物制剂含量测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三)测定中成药中黄芩含量实验

主要运用薄层色谱新型内标法成功地测定了中药材黄芩及含黄芩的四种中成药——通宣理

肺丸、槐角丸、礞古滚痰丸、葛根芩连胶囊中的有效成分黄芩甙的含量。内标法是盖拉赫于1925 年提出的,旨在减小实验条件的变化对定量分析测定精密度的影响。对内标物的要求:内标物应是原样中不含有的组分,否则会使峰重叠而无法测量内标物的峰面积A_s;内标物应与分析物在同一条件能完全分开,但是位置不能差得太远;内标物应该是纯物质。内标法在气相色谱和高效液相色谱中运用广泛。这是由于在上述色谱体系中,被测组分的重量与其色谱峰面积成正比,通过对分析物和内标物的色谱峰面积相比较,可以消除由于进样量不准确等因素引起的误差。但是,在薄层色谱中,内标法却受到很大限制。首先,内标物的选择有一定困难。选择内标物时,要求它与分析物具有相近的最大吸收。此外,薄层板一般比较短,为10cm左右。山于内标物的加入,造成原体系更加复杂,则在较短的薄层板上很难同时使得分析物和内标物斑点与其周围斑点得到良好地分离;其次,根据色谱理论,在薄层色谱中,待测组分的浓度与测得信号之间做的曲线,不是一条通过原点的直线,所以分析物对内标物的相对响应因子RRF(Relative Response Factor)值,会随着内标物加入量的改变而改变。因此,内标法在薄层色谱中并不常用。本文采用了一种新型内标法,克服了传统内标法在薄层色谱中的不足之处。首先,选择的内标物为黄茶素。黄荐贰是黄茶素-7-0-葡糖醛酸,是黄芥素结构中7位上的羟基中的氢,被葡糖醛酸取代生成的衍生物,因此它与黄苛素具有相同的黄酮类化合物的基本骨架。在本文的测定条件下,二者均在λ=276urn处有最大吸收:在以苯-丁酮-甲醇-甲酸(9:2:1.5:0.5)做展开剂时,二者可在同一聚酚胺薄膜上得到良好的分离。所以,选择以黄茶素作为测定黄芦贰的内标物,能够满足薄层色谱测定内标的要求。其次,以非线性的Michaelis—Menten方程为基础,建立两条标准曲线。第一条标准曲线用来求黄芍贰对黄芬素的相对质量响应因子RRF值;第二条标准曲线用来求待测物中黄芬贰的含量。这种方法克服了传统内标法中,物质浓度与所测信号之间的曲线不通过原点这一弊病,从而大大提高了该方法的准确度和精密度。运用薄层色谱新型内标法,测定了黄芍及含黄芩的中成药中有效成分黄芍的含量。测定结果准确、可靠。

四、中成药有效成分含量测定的期望。

中成药在我国药品应用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其剂型、品种不断更新扩大。由于中成药成分复杂,分离提取繁琐,所以一直是药品检验的难点。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为解决这一难题提供了许多准确、快捷、方便的检测方法。中成药的质量不稳定是中药现代化必须要解决的重大问题之一。笔者认为,中成药要想有稳定的质量,同时保持与原方剂相同的治疗效果,关键是保证其有效成分的含量。发展中成药必须重视中成药有效成分含量测定的测定方法。笔者认为,测定方法需要进一步改进,跟上中成药发展的趋势。中成药在未来必然能很西药并驾齐驱,中成药有效成分含量测定到那时就变得越来越重要了。作为21世纪的人才,我们需要与时俱进跟得上时代的脚步。需要把中成药有效成分含量测定的测定方法更进一步。

五、结束语

对于中药有效成分含量的测定,发挥作用的主要有分光光度法、TLCS法、GC法、HPLC法等,早期的一些分析方法和技术已较少应用(如比色法、重量法、滴定法等)。关于中药有效成分含量测定的研究正在朝着全面、综合的方向发展,色谱技术以其高效优势和多种检测方法在中成药有效成分含量测定的研究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色谱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必将更加提高中药有效成分含量测定的研究水平,从而建立科学完善的现代中药中药有效成分含量测定体系,为中药现代化事业的发展、使中药走向国际市场奠定坚实的技术方法基础。

六、参考文献

[1]李义侠,等.中成药,1995,26(10):540

[2]王永山,许益民,邱绍娟.酸枣仁和补骨脂中磷脂成分的红外光谱测定[J].中成药,1992,14(11):34.

[3-4]吕永俊,等.沈阳药科大学学报,1985,2(1):63.

[5]田进国,等.中药材,1996,19(2):70.

[6]房杏春,殷霞,相秉仁,等.高分辨气相色谱法侧定六味地黄汤中丹皮酚的含量[J].中草药,1990,,21( 11 ):10.

中药有效成分的提取与分离

中药有效成分的提取与分离(讲义) 前言 中药是我国人民数千年来同疾病作斗争的有力武器,是我国医药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中药的化学成分比较复杂,每种中药中都含有多种成分,但并不是每种成分都能起到防治疾病的效果,我们通常将中药含有的成分分为有效成分和无效成分两大类。所谓无效成分是相对有效成分来说的,或者是到目前还没发现它具有显著生物活性。所谓有效成分,即被证明具有医疗效用或生物活性的物质,一般有效成分含量往往很低。我国的天然药物资源十分丰富,为了发现新的活性成分,寻找新的药物,就必须首先从复杂的中草药成分中,提取出有活性的组分。 中药防治疾病的物质基础是其中的有效化学成分,因此,提取、分离和纯化中药中的化学成分,是进一步测定其化学结构、研究其药理作用和毒性的首要条件,也是进行结构改造、化学合成和研究结构一疗效关系的前提,同时,只有搞清楚中药的有效成分才能有效地进行药材的引种栽培、产品的质量控制、工艺改进和稳定性考核,研究药物在体内的代谢和生物利用度,探计和提高中药的临床疗效,从中药成分中发现具有生物活性的先导化合物,进而研制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药物。总而言之,对中药进行化学成分的研究,提取和分离出其有效成分或有效成分群,是一切有关中药研究的关键。 中药活性成分结构类型丰富,理化性质差异较大(有的性质相当不稳定),因此提取分离的方法也不尽相同。从一个粗提物中要分得纯化合物,常需要经过许多纯化步骤,其过程往往相当烦琐、耗时,且花费很大。因此,正确掌握提取分离的实验操作以及熟悉快速、有效的新的提取分离技术在分离目约化合物中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中药有效成分的提取 主要提取方法:经典的溶剂提取法,其次还有水蒸气蒸馏法、升华法、压榨法等。 1.溶剂提取法 1.1原理:溶剂提取法是根据中草药中各种成分在溶剂中的溶解性质,选用对活性成分溶解度大,对不需要溶出成分溶解度小的溶剂,而将有效成分从药材

中药有效成分常见色谱前处理方法

中药有效成分常见色谱前处理方法(转载) 第一步:提取法: 用相应的溶剂使有效成分溶解出来的,溶剂根据有机物的性质来选择。可以冷浸,如果稳定性允许,为加速溶解的过程,可采用超声处理,加热回流(包括索氏提取)。选择适当的溶剂可以减少杂质。基本原则是能用纯的甲、乙醇不用带水的,能用非极性的不用极性的,因为消除极性杂质一般比非极性的麻烦。根据相似相溶的原则,非极性溶剂溶解的极性物质较少。 蒸馏(多为水蒸气蒸馏)也较多使用,同时具有提取和一定的分离作用。 某些物质还可以用升华法:樟脑,咖啡碱(178℃以上就能升华而不被分解)等。升华法易产生挥发性的焦油状物,粘附在升华物上,不易除去,另外,升华不完全,甚至会分解,不能用于含量测定。 第二步:分离和纯化: 1、液液萃取 基本上都是水溶后,用乙酸乙酯、乙醚、氯仿、石油醚等与水不相溶的有机溶剂。一般分析的量较少,微溶于水的物质都可以用液液萃取的方法。通过合适的酸化/碱化步骤,可有效的去除杂质。 2、沉淀 利用重金属等与待分析物形成络和物或难溶盐沉淀而分离,然后再用酸、碱等把它还原出来。铅盐常用以沉淀有机酸、氨基酸、蛋白质、粘液质、鞣质、树脂、酸性皂甙、部分黄酮等。例如含绿原酸的溶液加醋酸铅溶液,搅拌使沉淀,离心,弃去上清液,沉淀物加5%硫酸溶液,用醋酸乙酯萃取。常用雷氏铵盐使生成生物碱沉淀析出。橙皮甙、芦丁、黄芩甙均易溶于碱性溶液,加入酸后可使之沉淀析出。某些蛋白质,可以变更溶液的pH值利用其在等电点时溶解度最小的性质而使之沉淀析出。此外,还可以用明胶、蛋白溶液沉淀鞣质;胆甾醇也常用以沉淀洋地黄皂甙等。 3、析出法:包括盐析和改变溶剂极性析出。 盐析法是在水溶液中、加入无机盐,可使某些成分在水中的溶解度降低沉淀析出,而与水溶性大的杂质分离。常用作盐析的无机盐有氯化钠、硫酸钠、硫酸镁、硫酸铵等。三七皂甙乙、掌叶防己碱,小檗碱等都可以用这种方法。不过,一般分析上是在水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食盐,再用有机溶剂萃取,例如麻黄碱、苦参碱等水溶性较大的物质。 改变溶剂极性析出是在溶液中加入不同极性的溶剂是物质析出。就像生产中水提醇沉、醇提水沉。 4、柱色谱法: 常用的固定相有硅胶、氧化铝、聚酰胺、大孔树脂、活性炭、硅藻土等。柱色谱法有两种,一种是简单的吸附解吸,理论塔板数相当于一,跟萃取差不多,也可称富集,例如像现在用得很广的SPE(solid phase extract)。另外一种则是像色谱先驱Tswett那样,样品加在柱上形成一窄带,然后再分步或连续洗脱。 第一种较简单,活化后,按要求预处理,然后让样品溶液通过吸附剂,吸附饱和后,根据不同物质的解吸条件,选择不同吸脱溶剂吸脱下来。关于SPE小柱的使用这里不介绍了,仅举一个更实际的例子:取天麻细粉5g,加甲醇50ml,水浴加热回流1小时,过滤,滤液蒸干,残渣加水30ml溶解,用氯仿萃取2次,每次10ml,弃去氯仿液。水液加热挥去残余氯仿,加活性炭(不活化)2g,微沸20分钟,放冷,加硅藻土1g,搅拌均匀,用滤纸过滤,再以40ml水洗涤残渣,滤液弃去;残渣于水浴上干燥半小时,然后置锥形瓶中,加无水乙醇50ml,回流半小时,过滤,滤液浓缩至干,加甲醇1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

中药炮制对中药化学成分的影响

中药炮制对中药化学成分的影响 中药炮制是以中医药基本理论为指导,根据辩证施治用药的需要和药物自身的理化性质以及制剂的不同要求,对原药材进行的一整套加工处理。中药经炮制后,由于加热、加辅料等处理,可以使某些中药中的化学成分发生变化,有的成分被溶解出来,有的成分被分解或转化成新的成分,有的成分有量的增减,当炮制成饮片后其化学成分、理化性质都可能发生很大的改变,从而影响药物的疗效,所以只有在搞清楚中药在炮制过程中的化学成分变化及其机理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了解中药炮制的目的,进而探讨中药炮制的真正意义,同时为制定合理的炮制工艺和质量标准提供科学依据。 中药炮制是研究中药炮制理论,工艺,规格,质量标准,历史沿革及其发展方向的一门学科,中药炮制是根据中医药理论,依照辩证施治用药的需要和药物自身性质,以及调剂、制剂的不同要求,所采取的一项制药技术。 中药的化学成分是其发挥临床作用的物质基础。中药的化学成分是相当复杂的,可以认为中药的作用是综合性的。中药在炮制过程中,由于温度、时间、溶剂及各种不同辅料的处理,使中药的化学成分发生一系列变化。 1.炮制对中药中挥发油类成分的影响 挥发油是一些具有芳香气味的油状物,在常温下能挥发,并易随水蒸气蒸馏,所以叫挥发油或称精油。含挥发油的中药,经过加热炮制后,可使所含挥发油显著减少。炮制目地主要是减少或除去某些挥

发油的副作用,如麻黄的发汗作用,主要是挥发油,蜜制后,挥发油损耗,故发汗作用减低,而蜜能润肺止咳,更增加了止咳平喘的作用。还有的含挥发油成分药物的炮制是根据改变药性或减低毒性的需要而进行的。如白术炮制后挥发油中的苍术酮可转化为白术内酯Ⅰ,白术内酯Ⅲ,双白术内酯。由于挥发油中成分复杂,且多不稳定,所以在炮制时应注意药物中成分的变化而改变疗效。 2.炮制对中药中无机成分及微量元素的影响 在矿物和贝壳类药物中大量存在着无机成分,在植物药物中也有一些无机盐类,如钾、钙、镁、碘等,它们或与有机物质结合存在,或成为特殊形状的结晶。炮制对含无机成分的药物也有影响。如夏枯草中含有大量钾盐,若经长时间的水处理,会大大降低其利尿作用,故在处理夏枯草时不宜长时间浸洗。如矿石类药物经过煅烧后失去部分结晶水,成为无水化合物,不仅使药物易于粉碎,而且使药物进一步纯净,起到一定的医疗作用,如明矾为含水硫酸铝钾的复盐,在200℃失去结晶水,煅后凝固蛋白,增强吸水,干燥收敛防腐及抑制作用。同时炮制可以减少有害元素含量。通过对马钱子炮制前后水煎液中33种元素的测定分析,炮制后元素含量增加的有24种,含量减少的有9种,且大多为有害元素,如汞元素炮制前是炮制后200倍,而炮制后锌、锰、铁、钙、磷均高于炮制前1倍以上。这些有益元素的增加和有害元素的减少及元素内部构成比的改变,为马钱子炮制后毒性的降低及增加通络止痛、消肿散结的作用提供了一定依据。

中药方剂有效成分配伍分析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628625141.html, 中药方剂有效成分配伍分析 作者:李红毕静静王琳于晓阳 来源:《中外女性健康研究》2016年第14期 【摘要】目的:分析中药方剂有效成分配伍禁忌和存在的问题,提高用药安全性和准确性。方法:根据中医理论,采用现代技术对中药方剂进行有效成分配伍,阐述中药方剂有效成分配伍的优点和意义。结果:中药方剂有效成分配伍更具针对性,提高用药准确性,但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分析中药方剂有效成分配伍。结论:传统中医中药学对于中药方剂有效成分配伍提供了理论支持和理论指导,现代技术对中药方剂有效成分配伍提供了技术支持、研究思路以及配伍方法,方剂有效成分配伍对临床用药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 【关键词】中药方剂;有效成分;配伍;分析 中药方剂配伍是指两种以上药物的配合适应,方剂配伍运用于治疗中的目的是调和药性,或是为提高治疗效果进行联合用药。中药方剂有效成分配伍是基于配伍基础上形成的更为高级形式的配伍,该方法是以有效成分按照一定比例组合,从总体上实现综合治疗。通过将中药有效成分进行组合可以增强疗效,降低药物毒性。且该方法将药物进行提纯,只提取有效成分,安全性更高,对于病情复杂患者尤其适用,并可进行扩展治疗;中药方剂有效成分配伍也可以用于药物中毒的预防。结合中医理论,采用现代技术分析和研究新的中药方剂有效成分配伍理论,对于提高药物质量和临床疗效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1中药方剂有效成分配伍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中药方剂有效成分包括活性单体成分和活性组分。方剂有效成分是中药方剂经混合和相互作用后最终形成的对治疗起到主要作用的药物成分。由于中药方剂多由2种以上药物组合而成,其中难以避免含有无作用的成分,甚至含有毒性成分。结合中医药理论,使用现代技术研究中药方剂有效成分配伍,具有准确、实用、安全、高效等优点。配伍时应遵循科学、安全、有效的原则,确保配伍方剂的质量。因此方剂配伍首先要具有针对性,根据具体症状及患者病情进行考虑,结合方剂的特点、配伍的安全性等因素进行配伍。具体的配伍过程要分三个步骤进行,首先要确定方剂中的药材种类、活性成分,才能除去无作用、具有毒性的成分,提高方剂质量。其次,选择适合的配伍方案,找出对患者病情有益、毒性较低、可增强疗效的组合。最后,采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提取中药饮片中的有效成分进行配伍。 2活性单体配伍 2.1把握剂量 配伍时把握准确的剂量是确保用药安全和治疗有效的基础,但中药方剂种类繁多、成分复杂,方剂中有效成分、无作用成分或(与)毒性成分混合;而环境中的湿度、温度等对中药成

第五章中药制剂中各类化学成分分析

(一)A型题 1.分析中药制剂中生物碱成分常用于纯化样品的担体是() A.中性氧化铝 B.凝胶 C.硅胶 D.聚酰胺 E.硅藻土 2.用薄层色谱法鉴别生物碱成分常在碱性条件下使用的单体式() A.三氧化二铝 B.纤维素 C.硅藻土 D.硅胶 E.聚酰胺 3.薄层色谱法鉴别麻黄碱时常用的显色剂是() A.10%硫酸-乙醇溶液 B.茚三酮试剂 C.硫酸钠试剂 D.硫酸铜试剂 E.改良碘化铋钾试剂 4.可用于中药制剂中总生物碱的含量测定方法是() A.反相高效液相色潽法 B.薄层色谱法 C.气象色谱法 D.正相高效液相色谱法 E.分光光度法 5.不宜采用直接称重法进行含量测定的生物碱类型是() A.强碱性生物碱 B.若碱性生物碱 C.挥发性生物碱 D.亲脂性生物碱 E.亲水性生物碱 6.生物碱成分采用非水溶液酸碱滴定法进行含量测定主要依据是() A.生物碱在水中的溶解度 B.生物碱在醇中的溶解度 C.生物碱在低极性有机溶剂中的溶解度 D.生物碱在酸中的溶解度 E.生物碱PKa的大小 7.使生物碱雷氏盐溶液呈现吸收特征的是()

A.生物碱盐阳离子 B.雷氏盐部分 C.生物碱与雷氏盐生成的络合物 D.丙酮 E.甲醇 8.生物碱雷氏盐比色法溶解沉淀的溶液时() A.酸水液 B.碱水液 C.丙酮 D.氯仿 E.正丁醇 9.含有下列药材的中药制剂可用异羟肟酸铁比色法测定总生物碱含量的是() A.黄连 B.麻黄 C.防己 D.附子 E.黄柏 10.雷氏盐(以丙酮为溶剂)比色法的测定波长是() A.360nm B.525nm C.427nm D.412nm E.600nm 11.苦味酸盐比色法的测定波长是() A.360nm B.525nm C.427nm D.412nm E.600nm 12.酸性染料比色法影响生物碱及染料存在状态的是() A.溶剂的极性 B.反应的温度 C.溶剂的PH D.反应的时间 E.有机相中的含水量 13.酸性染料比色法溶剂介质PH的选择是根据() A.有色配合物(离子对)的稳定性 B.染料的性质

中药化学成分单体化合物结构鉴定方法和程序

中药化学成分单体化合物结构鉴定方法和程序 黄峰中药学 2110948107 摘要:中药化学成分单体化合物的结构鉴定是深入探讨有效成分的生物活性、构效关系、体内代谢以及进行结构改造、人工合成等的前提条件,本文主要对中药化学成分单体化合物结构鉴定的程序做一个综述,并对所涉及的色谱法、光谱法等在结构鉴定中的运用做一个具体探讨。 关键词:化学成分;结构鉴定;色谱法;光谱法 前言 中医药现代化是当今我国政府大力倡导和中医药领域各位同仁共同努力的奋斗目标,同时也是中华民族文化,尤其是中医药走向世界的重要特征之一。中药中发挥各种药理作用的物质基础(如其中的生理活性成分和有效成分)的认知不仅是阐明中药作用机制的基础,也是中医药能够走向世界的关键。 从中药中经过提取、分离、精制得到的有效成分,运用各种物理或化学的科学技术鉴定或测定其化学结构,才能为深入探讨有效成分的生物活性、构效关系、体内代谢以及进行结构改造、人工合成等研制提供必要的依据。因此,研究清楚中药中的化学成分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和中药现代化的关键步骤。 因此,研究清楚中药的化学成分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和中药现代化的关建步骤。本文主要对中药化学成分单体化合物结构鉴定方法和程序做一个综述,以在这个基础上,运用我们所学的知识对中药未知化学成分单体化合物进行探索。 1 单体化合物结构鉴定的一般程序 1.1纯度检测 在进行有效成分的结构研究之前,必须对该成分的纯度进行检验,以确定其为单体化学成分,这是鉴定或测定化学结构的前提。一般常用各种色谱法进行纯度检测,此外,固体物质还可通过测定其熔点,考察其熔距的大小作为纯度的参考[1]。液体物质还可通过测定沸点、沸程、折光率及比重等判断其纯度[2]。对已知物质来说无论是固体还是液体物质,如其比旋度与文献数据相同,则表明其已是或接近纯品。 用于纯度检测的物理常数的测定包括熔点、沸点、比旋度、折光率和比重等的测定。固体纯物质的熔点,其熔距应在0.5度~1.0度的范围内,如熔距过大,

研究中药复方中的有效成分

研究中药复方中的有效成分 中药复方是中医药发展的宝贵结晶,但由于其药物组成较复杂、药效作用机制较难测定,所以如何科学、合理地鉴定中药复方的有效成分也就成了一道难题,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中医的发展。随着科学技术地不断进步,色谱检测、血清成分分析等一系列技术的出现也使得中药复方药理学的神秘面纱得以揭露,也使得中医药向着科学化、微观化、综合化方向发展,为中医深入研究打下了坚实而稳健的基础。 标签:中药复方;有效成分;鉴定方法 中药复方是指处方中含有两位或者两位以上中药材,一般来讲中药复方均有固定的搭配方法和治疗方向,甚至连如何制药和服药都有相关要求。一直一来中药复方都以其显著的药效、稳健的治疗机制、低伤害性的治疗手段受到全世界医学工作者的关注。但由于中药复方一般均为经验用药,药材中含数几种甚至十几种有效成分,为了确切地掌握这些有效成分的药理作用机制以及用药量,科学、合理、有效地对中药复方有效成分进行鉴定就显得十分必要和紧要。本文就以中药复方的有效成分的药用机制和检测方法为论点进行综述,现报道如下。 1单体药材中的有效成分作用 中药材中所含有的药物成分并非都对疾病有治疗作用,一些药物是含量较高的成分起到治疗作用,而一些药物则是含量较低的成分起到治疗作用。所以明确中药成分的药理作用机制以及用药量,可以优化中药复方的组药结构,减少非必要成分对患者机体的伤害,同时也为中药有效成分的提炼、制药、使用指明了方向。单体药材是中药复方的组成基础,所以了解单体药材中的有效成分、作用机制以及用药量是研究中药复方有效成分的基础。如根据梁鑫淼[1]等人的研究资料显示,以四逆汤为研究对象,采用正交实验法对复方药物中有效成分进行检测。结果发现:四逆汤之所以能够有效治疗心急缺血,有强心、止休、回阳的功效,主要因为其中所含有的三种有效成分:甘草酸粗品、干姜挥发油、附子生物碱。对超氧化物歧化酶、丙二醛、乳酸的作用效果附子生物碱强于干姜挥发油强于甘草酸粗品,三种成分的最佳用药比例为1:1:1。附子生物碱是附子单体的主要成分,干姜挥发油是干姜单体的主要成分,甘草酸粗品是炙甘草单体的主要成分,以附子生物碱为主要治疗机制,甘草酸粗品、干姜挥发油起到辅助、增进功效,三者缺一不可。由此可以看出单体中主要有效成分对中药复方药理作用的影响。 2复方合制后药物作用 除了上述四逆汤以主要单体药材的主含量成分为主要的治疗药物,一些中药复方在制药过程生成新成分进而可起到治疗作用。如武孔云[2]等人的研究资料显示,以生脉散为研究对象,主含人参、麦冬、五味子,采用标准制药过程,并对生脉散汤做色谱分析。结果显示:汤剂中含有大量5-HMF(5-羟甲基-2-糠醛),这是原单体药物中所没有的,5-HMF具有软化血管、提升血压流速、清理血质

中成药中有效成分含量测定的研究进展

摘要 中药以其独特的理论体系为我国民众的健康、为民族医药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随着相关科学技术的发展,测定中药有效成分含量的方法得到了改进,本文综述了中成药国内外情况和常用的中成药有效成分含量测定方法。重点介绍薄层扫描法(TLCS),薄层扫描法将以其高效优势和多种检测方法在中成药有效成分含量测定的研究中发挥重要作用。展望中成药中有效成分含量测定的未来。 关键词:中成药,有效成分,含量测定,薄层扫描法,发展 目录 一、中成药在国内外情况 5 (一)国外中成药情况 5 (二)国内中成药情况 5 二、中成药有效成分含量测定检测方法 6 (一)化学定量法 6 (二)比色法 6 (三)紫外分光光度法 6 (四)红外光谱法7 (五)柱层析或纸层析一紫外分光光度法7 (六)气相色谱法7 (七)薄层扫描法7 (八)高效液相色谱法7 三、薄层扫描法。8 (一)薄层扫描法原理和特点8 (二)中成药中黄芩的功效和测定分析方法8 (三)测定中成药中黄芩含量实验8 四、中成药有效成分含量测定的发展9 五、结束语9 六、参考文献9 引言 中药是我国传统防治疾病的重要武器,千百年来,在我国人民的健康生活中发挥着重大的作用。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传统中药也面临着现代化的问题。近年来,全世界对中药的认识也逐渐加深,开始重视,这表明中药国际市场的快速发展时期已经来临。当前,中药要进入世界市场,实现中药现代化,首当其冲是其质量的控制,而含量测定是质量控制最关键的部分。中成药在剂型、品种、产量及应用范围等方面均有迅速的发展。1985年版《中国药典》中收载达207个,为使中成药的内在质量具有客观的评价方法,逐步制订切实可行的质量指标,我国药学工作者在这方面做了不少工作,到2010年版《中国药典》中共收载中成药标准1069个品种,新增各项鉴别2165项,其中显微鉴别259项、簿层色谱鉴别1818项、液相色谱鉴别25项、气相色谱鉴别9项等,2010年版《中国药典》大幅度增加收载品种和检测项目,能多药物多成分检测,更标准科学有效等等。

中药炮制与中药化学成分的影响分析毕业论文

毕业论文 论文题目中药炮制与中药化学成分的影响分 析 指导老师_________________ 作者__宋凯() 专业__中医_____________ 年级__2012级成人专科______ 教育中心_南充教育中心_________ 2014年11 月 15日 中药炮制与中药化学成分的影响分析 摘要:中药炮制是以中医药基本理论为指导,根据辩证施治用药的需要和药物自身的理化性质以及制剂的不同要求,对原药材进行的一整套加工处理。中药经炮制后,由于加热、加辅料等处理,可以使某些中药中的化学成分发生变化,有的成分被溶解出来,有的成分被分解或转化成新的成分,有的成分有量的增减,当炮制成饮片后其化学成分、理化性质都可能发生很大的改变,从而影响药物的疗效,所以只有在搞清楚中药在炮制过程中的化学成分变化及其机理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了解中药炮制的目的,进而探讨中药炮制的真正意义,同时为制定合理的炮制工艺和质量标准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中药炮制;炮制目的,方法,影响;化学成分 中药炮制是研究中药炮制理论,工艺,规格,质量标准,历史沿革及其发展方向的一门学科,中药炮制是根据中医药理论,依照辩证施治用药的需要和药物自身性质,以及调剂、制剂的不同要求,所采取的一项制药技术。 1.中药炮制的目的 中药炮制主要有以下目的及作用: 1.1降低或消除毒副作用,保证用药安全; 1.2改变药性和功能,增强临床疗效; 1.3便于调剂制剂,保证药物质量; 1.4.矫正不良气味,便于服用; 1.5.便于保管贮存及保存药效; 1.6改变药物或增强药物作用趋向。 2.中药炮制的方法 明代缪希雍在《炮炙大法》卷首把当时的炮制方法进行了归纳,载述:“按雷公炮炙法有十七:曰炮、曰爁、曰煿、曰炙、曰煨、曰炒、曰煅、曰炼,曰制、曰度、曰飞、曰伏、曰镑、曰摋,曰瞧、曰曝、曰露是也,用者宜如法,各尽其宜。”近代则依据中药炮制工艺的全过程,将其分为净制、切制和炮炙三大类,《中国药典》一部附录“药材炮制通则”即采用此种分类方法。其中净制包括挑选、筛选、淘洗等。切制包括浸泡、润、漂等软化处理与切片、切段等,炮炙包括炒、烫、煅、制炭、蒸、煮、炖、燀、酒制、醋制、盐制、姜汁制、蜜炙、油炙、制霜、水飞、煨等。 3.中药炮制对中药化学成分的影响 中药的化学成分是其发挥临床作用的物质基础。中药的化学成分是相当复杂的,可以认为中药的作用是综合性的。中药在炮制过程中,由于温度、时间、溶剂及各种不同辅料的处理,使中药的化学成分发生一系列变化。 3.1炮制对中药中生物碱类成分的影响 生物碱是一类含氮的有机化合物,通常有似碱的性质。大多数生物碱在高温条件下不稳定,受热遭破坏或分解,游离的生物碱大部分不溶于水而溶于有机溶剂,所以在其炮制过程中,多加醋使之成盐,而增加溶出度。用HPLC法测定不同醋制方法中延胡索含量,其中以醋煮为最高,从而增加其在水中的溶解度,加强其镇痛作

中药化学成分的预试验检测方法汇总

中药化学成分的预试验检测方法汇总 1 2020年6月23日

中药化学成分的预试验 系统预试法——应用一些简单的定性试验, 对中药中所含各类化学成分作全面检查。 单项预试法——根据需要, 有重点的检查某类成分或某药效成分。 方法: 试管反应+薄层层析检查 中草药主要来源于植物。植物的化学成分较复杂, 有些成分是植物所共有的, 如纤维素、蛋白质、油脂、淀粉、糖类、色素等。有些成分仅是某些植物所特有的, 如生物碱类、甙类、挥发油、有机酸、鞣质等。 各类化学成分均具有一定的特性, 一般可由药材的外观、色、 嗅、味等作为初步检查判断的手段之一。如药材样品折断后, 断面不油点或挤压后有油迹者, 多含油脂或挥发油; 有粉层的多含淀粉、糖类; 嗅之有特殊气味者, 大多含有挥发油、香豆精、内酯; 有甜奈者 多含糖类; 味若者大多含生物碱、甙类、苦味质; 味酸者含有有机酸; 味涩者多含有鞣质等等。 中草药所含化学成分均为多类的混合物, 分析时常常互相干扰, 不 易得到正确结果。因此需根据中草药所含各种化学成分的溶解度、 酸碱度、极性等理化性质, 再用各类成分的鉴别反应加以鉴别。 一、预试溶液的制备 1、水提取液——糖、多糖、有机酸、皂苷、酚类、鞣质、氨基 酸、多肽、蛋白质…… 2 2020年6月23日

2、乙醇提取液——酚类、鞣质、有机酸、香豆素、强心苷、黄 酮、蒽醌、甾体…… 3、5%HCl-乙醇提取液——生物碱 4、石油醚提取液——甾体、萜类、脂肪油…… ( 一) 鉴别注意事项 1.根据各灰成分不同性质, 选用适宜的溶剂提取, 以保证等成分能被提取出来。 2.检品提取液的浓度应足以达到各该反应的灵敏度。 3.检品提取液的酸碱度( pH) 值应不致影响鉴别反应中所需要的pH值。相差甚大时应事先调节。 4.提取液较深时, 常易影响观察鉴别反应的效果, 此时可适当稀释, 或进一步提纯。 5.鉴别反应时应注意防止多类成分的相互干扰, 以免出现假阳性, 或颜色不正等情况。最好在化学鉴别的同时, 做空白试验和对照试验( 用已知含某类成分的中草药或纯品做阳性对照) 。 6.在鉴别试验中, 如果某一类成分的几个鉴别反应结果不一致时( 即有的呈阳性反应, 有的呈阴性) 则应进行全面分析。首先应注意呈阳性反应的试验是否属于该类成分的专一反应, 否则应检查其它类成分能否产生该反应, 从多方面加以判断。但也应注意, 某些反应只能对某一类成分中的某个化学基团呈性反应, 如检查黄酮类的盐酸――镁粉试验, 它只对黄酮类中的羟基黄酮类( 黄酮醇类) 反应明显, 其余 3 2020年6月23日

中药有效成分的提取方法包括

中药有效成分的提取方法包括: 1.溶剂提取法:选择一个适当的溶剂将中药里面的有效成分提取出来。 (1)常用提取溶剂:石油醚、正己烷、环己烷、苯、氯仿、乙酸乙酯、正丁醇、丙酮、乙醇、甲醇、水。(极性小→极性大) (2)提取溶剂的特殊性质:石油醚:是混合型的物质;氯仿:比重大于水;乙醚:沸点很低;正丁醇:沸点大于水。 ①亲脂型溶剂与亲水型溶剂:石油醚、正己烷、环己烷、苯、氯仿、乙酸乙酯、正丁醇与水混合之后会分层,称为亲脂型溶剂;丙酮、乙醇、甲醇与水混合之后不分层,称为亲水型溶剂。 ②不同溶剂的符号 (3)选择溶剂:不同成分因为分子结构的差异,所表现出的极性不一样,在提取不同级性成分的时候,对溶剂的要求也不一样。 1)物质极性大小原则: ①含C越多,极性越小;含O越多,极性越大。 ②在含O的化合物中,极性的大小与含O的官能团有关:含O官能团所表现出的极性越大,此化合物的极性越大。 ③与存在状态有关:游离型极性小;解离型(结合型)极性大。 2)选择溶剂原则:相似相溶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4)提取方法: 1)浸渍法:不用加热,适用于热不稳定化学成分,或含有大量淀粉、树胶、果胶、黏液质的成分提取。缺点:效率低、时间长。 2)渗漉法:不用加热,缺点:溶剂消耗量大、时间长 3)煎煮法:使用溶剂为水,适用于热稳定的药材的提取。缺点:不是用于含有挥发性或淀粉较多的成分的提取;不能使用有机溶剂提取。 4)回流提取法与连续回流提取法:使用溶剂为有机溶剂。 回流提取法有机溶剂消耗量大;连续回流提取法溶剂消耗量少,节省了溶剂,缺点:加热时间长,对热不稳定的成分在使用此法时要十分小心。 5)超声波提取法:提取效率高;对有效成分结构破坏比较小。 6)超临界流体萃取法:CO2萃取。特点: ①不残留有机溶剂,萃取速度快、收率高,工艺流程简单、操作方便。 ②无传统溶剂法提取的易燃易爆危险;减少环境污染,无公害;产品是纯天然的。 ③因萃取温度低,适用于对热不稳定物质的提取。 ④萃取介质的溶解特性容易改变,在一定温度下只需改变其压力。 ⑤可加入夹带剂,改变萃取介质的极性来提取极性物质。 ⑥适于极性较大和分子量较大物质的萃取。 ⑦萃取介质可以循环利用,成本低。 ⑧可与其他色谱技术连用及IR、MS联用,高效快速的分析中药及其制剂中的有效成分。 2.非溶剂提取法 (1)水蒸气提取法:适用于具有挥发性的、能随水蒸气蒸馏而不被破坏,且难溶或不溶于水的成分的提取。 (2)升华法:具有升华性质的成分提取。 提取方法:溶剂法、水蒸气蒸馏法、升华法。溶剂法最为常用。

中药化学成分的结构鉴定方法

中药化学成分的结构鉴定方法 (一)化合物的纯度测定 最常应用的还是各种色谱方法,如在TLC或PC上选择适当的展开剂,分别将样品推至薄层板(或滤纸)的不同位置,并在可见光、UV光下观察,或者喷以一定的显色剂(其中必有一种为通用显色剂)进行观察。 气相色谱(GC)也是判断物质纯度的一种重要方法,但只适用于在高真空和一定加热条件下能够气化而不被分解的物质。 HPLC则不然,不受GC那样的条件限制。与GC一样,HPLC也有用量少、时间快、灵敏度高及准确的特点,但两者均须配置价格昂贵的仪器设备。 (二)结构研究的主要程序 (三)结构研究中采用的主要方法 1.确定分子式并计算不饱和度 2.质谱 3.红外光谱 分子中价键的伸缩及弯曲振动将在光的红外区域,即4000~625cm-1处引起吸收。测得的吸收图谱叫红外光谱(IR)。 其中,4000~1500cm-1的区域为特征频率区,许多特征官能团,如羟基、氨基以及重键(如C=C、C三C、C=0、N=O)、芳环等吸收均出现在这个区域,并可据此进行鉴别。

1500~600cm-1的区域为指纹区,其中许多吸收因原子或原子团间的键角变化所引起,形状比较复杂,犹如人的指纹,可据此进行化合物的真伪比较鉴别。 4.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uv光谱对于分子中含有共轭双键、α,β-不饱和羰基(醛、酮、酸、酯)结构的化合物以及芳香化合物的结构鉴定来说是一种重要的手段。通常主要用于推断化合物的骨架类型; 某些情况下,如香豆素类、黄酮类等化合物,它们的uv光谱在加入某种诊断试剂后可因分子结构中取代基的类型、数目及排列方式不同而改变,故还可用于测定化合物的精细结构。 5.核磁共振谱 (1)氢核磁共振(1H-NMR):氢同位素中,1H的峰度比最大,信号灵敏度也高,故 1H-NMR测定比较容易,应用也最为广泛。 1H-NMR测定中通过化学位移(δ)、谱线的积分面积(峰面积)以及裂分情况(重峰数及偶合常数J)可以提供分子中质子的类型、数目及相邻原子或原子团的信息,对中药化学成分的结构测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碳-核磁共振(13C-NMR):在决定中药有机化学成分结构时,与1H-NMR相比,13C-NMR无疑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

中药地黄的有效成分与现代药理学基础的研究进展(1)

目录 引言 (1) 1. 地黄的化学成分 (2) 1.1 环烯醚萜及其苷类 (2) 1.2 糖类 (2) 1.3 氨基酸 (3) 1.4 微量元素 (3) 1.5 其他成分 (3) 2. 地黄药理作用 (3) 2.1 对血液系统的药理作用 (3) 2.2 对免疫系统的药理作用 (4) 2.3 对中枢神经系统的药理作用 (4) 2.4 对肾脏的药理作用 (4) 2.5 降血糖作用 (5) 2.6 抗衰老 (5) 2.7 对胃黏膜的药理作用 (6) 2.8 抗炎症作用 (6) 2.9 对心血管系统及神经系统的影响 (6) 3. 结论 (7) 参考文献 (7)

地黄的有效成分及现代药理学基础的研究进展 ZHANG jin-tang(张金堂) 摘要:本文在查阅大量文献的基础上,详细探究了中药地黄的有效成分以及药理作用。地黄主要成分低聚糖和梓醇具有降糖及改善记忆力功能,多糖能改善造血,且具备中枢抑制作用。本文总结归纳了当前关于地黄有效成分及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地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 Effective Components and Pharmacological Basis of Rehmannia Glutinosa Abstract: In this paper, based on a lot of documents, detailed study of the effective components and pharmacological effects of Radix rehmanniae. The main component of Rehmannia glutinosa oligosaccharides and Catalpol has hypoglycemic and improve memory function, polysaccharides can improve the hematopoietic, and has the central inhibitory effect.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current research progress on active ingredients and pharmacological effects of Rehmannia glutinosa. Key words:Rehmannia glutinosa; chemical constituents; pharmacological action 引言 地黄为玄参科植物地黄(Rehmannia gLutinosa)的新鲜或干燥块根。主产于河南。鲜地黄清热生津,凉血、止血。生地黄清热凉血,养阴生津。主要用于热病伤阴,舌绛烦渴,热入营血,温毒发斑,吐血衄血,咽喉肿痛,伤津便秘,阴虚发热,骨蒸痨热,内热消渴等热证。地黄甘寒质润,苦寒清热,入营分、血分,为清热凉血止血,养阴生津的要药,故常用于温热病热入营血,壮热烦渴,神昏,口干舌绛,及温毒发斑,吐血衄血者。地黄又具清热养阴,生津止咳的功效,故可用治热病伤阴所致的舌绛烦渴,津伤便秘,内热消渴。地黄入肾经,又能滋阴

中药有效成分研究概况与发展趋势

中医药的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 中医药学是我国硕果仅存的古代自然科学学科,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传统医药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中医药经过两千多年的发展,无论从理论体系上,还是从治疗方法和手段上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而中医药要想更好的为人类的健康服务,在未来的发展趋势上也必将要走现代化的创新之路。 一.中医药的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国中医药科技工作健康发展,取得了一系列的可喜成绩,有力地促进了中医药事业和学术的发展振兴。1中医药基础理论研究方面。 在中医药证的研究方面,对中医证候进行了大量的动物和临床流行病调查研究,特别是在脾虚证、肾虚证、血瘀证等方面有深入进展,为揭示中医脏象气血学说的现代内涵积累了大量科学数据和经验;并与基因组学、蛋白组学等结合进行了探索研究,为生命科学的发展提供了借鉴。 在经络研究方面,提出了循经感传和经络实质的神经生物学假说;在经脉-脏腑相关联系途径的研究方面,获得了比目前国外关于体壁与内脏关系研究更新颖、更有意义的发现。 在中药基础研究方面,常用中药(单味药)物质基础进一步得到阐明,基本搞清了120种中药材的化学成分和有效成分,青蒿素、灯盏花素以及抗肿瘤的人参Rg1等一些活性成分被开发成了新药;中药复方理论研究进一步深化,特别是开展了对生脉散、当归补血汤、桂枝汤、血府逐瘀汤、六味地黄汤等代表性经典方剂的现代系统研究,以揭示其配伍原理,证明中药复方多成分通过多种途径作用于人体多个靶点发挥综合调节的优越性,中医变饮片配伍为有效组分配伍的研究正在突破。 在信息文献研究方面,集本草大成的巨著《中华本草》于1999年出版发行,《内经》、《难经》等11部重点中医古籍整理研究全部完成,《素问》的研究、《神农本草经》的研究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奖,《中医古籍孤本大全》等一大批优秀著作也相继编撰出版,极大地丰富了中医药理论体系;国家重点投资的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文献检索中心在基础设施和数据库等建设方面都有了一定成绩,服务功能进一步拓展和完善。 中医药临床研究方面,活血化瘀、扶正祛邪等中医治则治法的研究应用以及临床综合治疗手段的研究应用,使中医药对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病毒性肝炎、老年病、戒毒等重大疾病的治疗效果得到了显著提高;中西医结合治疗急腹症和骨伤科疾病取得了令人信服的疗效;清开灵、双黄连粉针等一批用于危急重症的中药新制剂的研制成功,提高了中医药急症治疗水平。 针刺镇痛和针麻研究始终保持世界领先水平,得到了世界医学界的公认。针药复合麻醉应用范围不断扩大,效果不断提高;针刺镇痛的深入研究不仅促进了疼痛生理学的发展,而且有力地促进了针刺疗法在世界各国的传播。3中药应用开发研究方面。 中药资源的研究利用有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织历经10年完成的“中药资源普查”基本摸清了我国中药资源的拥有量和分布情况,为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中药资源提供了科学依据;220种常用多来源中药材品种整理和质量标准的研究,基本澄清了我国中药品种混乱问题;人工麝香、人工牛黄、熊胆人工引流和犀角、虎骨代用品的研究以及甘草、麻黄、肉苁蓉等大宗药材的野生变家种的人工栽培技术的研究都取得了显著进展和良好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中药饮片研究和饮片改革取得明显成效。通过对40种常用中药饮片的系统研究,使中药饮片炮制工艺更规范和科学,促进了中药饮片的工业化生产;通过对400种中药配方颗粒的系统研究,推动了中药饮片改革。

中药制剂中各类化学成分分析

第五章 中药制剂中各类化学成分分析 药物分析教研室 第一节生物碱类成分分析 一, 概述 生物碱是生物界除生物体必须的含氮化合物(如氨基酸,蛋白质和B族维生素等)之外的所有含氮有机化合物,因其结构中氮原子上的未共享电子对而大多具有碱性. 生物碱绝大多数具有显著的生物活性,且活性是多方面的,因此中药制剂中有含有生物碱类成分的中药时,常选择该中药含有的生物碱成分作为定性定量的依据. 二, 结构特征和理化性质 (一)结构特征 生物碱大多由C,H,N,O元素组成,极少数分子中尚含有其他元素;大多结构复杂,结构类型较多,主要有杂环类,大环类,萜类,甾类及有机胺类等. 结构中的氮原子有多种形式:脂氮,芳氮;季胺,叔胺,仲胺及伯胺;游离状态和与酸结合状态;还有以氮氧配位键形式存在的. 此外,结构中除烷烃,羟基取代外还有羧基,酚羟基等酸性官能团及酯键的取代. (二)理化性质 1,物理性状

多数生物碱为结晶型固体,少数为无定型粉末,还有一些小分子生物碱为液体,例如槟榔碱,菸碱等;液体状的生物碱及个别小分子生物碱尚有挥发性甚至升华性,如麻黄碱具有挥发性,咖啡因具有升华性等. 一般生物碱为无色或白色,但结构中具有较长共轭体系,并有助色团的,可显不同颜色. 生物碱结构中如有手性碳原子或为手性分子的具有旋光性,并大多与生物碱的生理活性有关,通常左旋体比右旋体生理活性强. 2. 溶解性 由于生物碱结构复杂,生物碱的溶解性也是多样化. 大多数生物碱成分极性较小,游离状态下难溶于水,易溶氯仿,乙醚,乙醇,丙酮及苯等有机溶剂, 与酸结合生成生物碱盐后水溶性增加,但与生物碱结合的酸不同,生成的盐水溶性也有差异,一般含氧无机酸及小分子有机酸的生物碱盐水溶性较大. 季铵型生物碱,有氮氧配位键的生物碱易溶于水, 液体生物碱及一些小分子固体生物碱则既溶于水也可溶于有机溶剂. 含有酸性官能团或酯键的生物碱还可溶于一些碱液或热苛性碱液. 此外一些液体状态的生物碱和分子量较小的固体生物碱,如麻黄碱等具有挥发性. 因此,以中药制剂中的生物碱为指标性成分或特征性组分测定时,要注意结合生物碱成分的不同情况采用相应的提取分离及净化方法进行

中药有效成分研究现状分析

中药有效成分研究现状分析(作者:__________ 单位: __________ 邮编:____________ ) 【摘要】目前对中药有效成分的研究,仍属新兴学科,在中药理论运用、现代药理毒理学研究,以及在研究深度等方面都有所欠缺。提取物不能等同于原中药,单体研究不能替代中药研究,应加强对中药药性及药理毒副作用研究。 【关键词】中药;有效成分;药理作用;毒副作用 在现代研究和临床应用中越来越多的涉及到中药提取物和单体,但就此新事物亦不可避免的产生一些新的问题。中药提取物是否能等同于原中药,其性质和毒副作用是否相同,中药有效成分的研究是否能体现中医特色,今就此类问题浅谈如下: 1提取物不能等同于原中药 1.1中药提取物的药性与原中药不同]1] 传统中药多是对动植物原材料的简单加工品,通过动植物含有的多种成分协同作用而表现为多种功效的集合,通常以1~2个成分作为主要作用物质,而其它成分为辅佐(促进和抑制),其四气五味等药性亦是由多种成分共同体现的;而中药提取成分多为单一成分,没有其它成分的辅佐,功效直接而单

一,其气味寒热及升降沉浮等药性, 可能会与原中药多种成分所共同表现出来的药性有很大差异,甚至相反。 1.2中药提取物的双向调节作用减弱或消失 如刺五加对血压具有双向调节作用等,有很多传统中药多成分结构对机体的作用具有选择性(或机体对药物不同成分的选择吸收);而提取物双向调节作用往往大大削弱或消失,机体对药物吸收的选择性差。 1.3中药提取物的毒副作用明显增强 传统中药的多成分结构使其所含某一成分的毒副作用受到其它成分(多被现代研究看作为无效成分)抑制而大大削弱或消失;而中药提取物的单一成分结构的作用类似于西药,其毒副作用往往凸显出来,如麻黄素的成瘾性是在原药麻黄中所没有的。 2单体研究不能替代中药研究 过分着重于把提取物尽量做成单体,似乎成为现在中药药理研究的一种趋势,将其制成类似于西药式的纯净化学物质,从而忽略了功效是否因此而减弱和改变,这种作法是不恰当的。中药有效成分的研究宗旨是“三效三小”,即高效、速效、长效,毒性小、副作用小、药量小,是如何使药物更好的治疗疾病。许多中药的疗效是由几个或更多成分共同作用体现的,这样就不宜于过度提纯。

第一章 中药化学成分的一般研究方法

溶剂提取法-提取原理 根据中药化学成分与溶剂间―极性相似相溶‖的原理,依据各类成分溶解度的差异,选择对所提成分溶解度大、对杂质溶解度小的溶剂,依据―浓度差‖原理,将所提成分从药材中溶解出来的方法。 溶剂提取法-溶剂的选择 被提取成分的极性是选择提取溶剂最重要的依据。 影响化合物极性的因素: (1) 化合物分子母核大小(碳数多少):分子大、碳数多,极性小;分子小、碳数少,极性大。 (2) 取代基极性大小:在化合物母核相同或相近情况下,化合物极性大小主要取决于取代基极性大小。 常见基团极性大小顺序如下;酸>酚>醇>胺>醛>酮>酯>醚>烯>烷。 水蒸汽蒸馏法 升华法 固体Δ气体冷固体 如樟木中樟脑、茶叶中咖啡因的提取 超临界流体萃取法 优点:a、提取效率高 b、成分不被破坏(不需加热) c、无残留溶剂 d、可选择性分离 超临界流体(SF):处于临界温度(Tc)和临界压力(Pc)以上,介于气体和液体之间的流体。 SF密度与液体相近,粘度与气体相近,扩散系数比液体大100倍,∴对许多物质有很强的溶解能力。 SF:CO2、SF6、C2H6、NH3、CCl2F2… CO2 常用CO2,Tc = 31.3 ℃、无色、无毒、无味,不易燃,化学惰性,价廉。 1、选择性溶解:超临界状态下,CO2对不同的物质溶解能力差别很大。 亲脂性低沸点成分(挥发油、烃、酯、醚…)——低压提取(< 104KPa) 强极性成分(糖、氨基酸…)——高压提取(> 4×104KPa) 分子量越高,越难提,分子量200~400较易提。 2、提取压力、温度与溶解度:在临界点附近,温度、压力的微小变化,都会使SF的性质产生明显改变。 3、夹带剂:加入少量夹带剂,可改善溶解度。

中药化学实验指导—实验十二__中药化学成分预试验

实验十二中药化学成分预试验 2011 (一)目的要求 1.掌握常见中药化学成分的鉴别原理及实验技术。 2.能根据实验结果,判断检品中所含化学成分的类型。 3.认真做好预试验记录,正确书写实验报告。 (二)试验材料 本实验中的供试液(品),可根据各类成分鉴别实验的具体需要,选择有代表性的各类成分或含相应成分的药材提取物,根据实验的具体要求进行准备。需要鉴别的主要药物成分的类型有:生物碱、糖、苷、氨基酸、蛋白质、鞣质、黄酮、蒽醌、香豆素、强心苷、皂苷、挥发油、油脂、有机酸等。 (三)实验原理 中药中所含的化学成分很多,在提取分离某种有效成分之前,一般可先通过简单的预试验,初步了解药材中可能含有哪些类型的化学成分,以便选用适当的方法对其中有效成分进行提取、分离。 预试验通常分为二类:系统预试验和单项预试验。其基本原理是利用中药中各类化学成分在不同溶剂中溶解度不同,分成数个部分,如水溶性、醇溶性及石油醚溶性等部分,再分别进行各种定性反应。各成分的检识反应可在试管或滤纸片上进行,也可用色谱法,然后根据各化学反应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以了解试样中可能含有哪些类型的化学成分。 (四)实验内容 1.水溶性成分的检识 取中药粗粉5g,加50ml蒸馏水,浸泡过夜,或于50~60℃水浴中温浸1小时,滤过,滤液供检识下列各类成分: (1)糖、多糖和苷类 1)Molish反应:取1ml供试液于试管中,加入1~2滴10%α-萘酚乙醇试剂摇匀,倾斜试管45°,沿管壁滴加1ml浓硫酸,分成两层。如在两液层交界面出现紫红色环,表明可能含有糖、多糖或苷类。 2)斐林反应:取1ml供试液于试管中,加入新配制的4~5滴斐林试剂,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