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糖尿病患者降糖药物的合理应用

老年糖尿病患者降糖药物的合理应用
老年糖尿病患者降糖药物的合理应用

老年糖尿病患者降糖药物的合理应用

近年来,糖尿病的发病率逐年增高,已成为对人类健康危害最严重的非传染性慢性疾病之一。老年人由于生理和代谢功能减退更易患糖尿病,且大多合并有其他系统疾病,故在降糖药物的选用上尤应慎重。

口服降糖药物是治疗糖尿病的重要手段。根据降糖药物的化学结构,可分为磺脲类和双胍类。磺脲类药物的降糖机制主要是刺激胰岛细胞分泌胰岛素和增加胰岛素在周围组织中的作用,第一代药物主要有甲苯磺丁脲等,第二代药物有格列本脲,格列齐特、格列吡嗪和格列喹酮等。双胍类药物的降糖机制主要抑制糖在肠道吸收并促进糖代谢,主要有苯乙双胍和二甲双胍。此外,还有近年来开发的糖苷酶抑制剂-阿卡波糖等。本文就常用降糖药在老年人糖尿病中的合理选用进行探讨。

1 甲苯磺丁脲(D860)

在临床已应用40余年,临床疗效确切,价格低廉,但服用剂量大,不良反应多,可导致致命性低血糖、肝肾功能不全、白细胞减少,磺胺药物过敏者禁用,目前有被淘汰的趋势。

2 格列本脲

降糖作用较D860强200倍,且较持久。但必须注意的是,如果剂量掌握不当,易发生低血糖,故治疗应从小剂量开始,视血糖控制情况逐渐调整剂量,病情较轻的老年人,建议不用。

3 格列齐特

降糖作用较D860强10~20倍,除能有效降低血糖外,还可降低血小板的粘附值和聚集性,加速纤维蛋白的溶解过程,能改善由糖尿病引起的眼底病变症状,并能治疗糖尿病患者的代谢及血管功能紊乱。长期使用较安全,较少发生低血糖症等不良反应,尤其适用于患心血管疾病的老年糖尿病患者[1]。但本品可导致肝功能损害,长期服用应定期检查肝功能。

4 格列吡嗪

降糖作用比D860强约100倍,因其代谢产物无药理作用,故老年糖尿病患者使用本品比格列本脲更安全。除了降糖作用外,本品还能降低血脂和血小板聚集,增加纤维蛋白的溶解活性,防治微血管疾病的发生和发展[2],对老年糖尿病合并微血管病变尤为适用。

5 格列喹酮

本品是主要经肾排泄的磺脲类降糖药物,作用温和,可根据具体病情调节剂量,适用于饮食疗法不能取得满意效果者,特别适用于糖尿病合并肾功能不全以及并发糖尿病肾病者。

6 二甲双胍

降糖药物应用试题

降糖药物应用相关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共计50分,每题1分): 1、对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最有效得药物就是( ) A 双胍类 B 磺酰脲类 C 降糖灵 D 胰岛素E格列齐特 2、胰岛素不具有得不良反应( ) A 低血糖 B 过敏 C 耐受 D 注射部位红肿 E 高血压 3、磺酰脲类降糖药不具有得不良反应( ) A 眩晕B胃肠不适C黄 D 共济失调 E 口苦 4、关于胰岛素耐受性原因错误得描述就是( ) A严重创伤B体内形成胰岛素抗体C感染 D 酮症酸中毒E以上均不对 5、中效胰岛素(珠蛋白锌胰岛素)一般皮下注射后几小时作用最强( ) A 1~2h B 3~4h C6~10h D 10~18h E 18~24h 6、长效胰岛素一般皮下注射后几小时起效( )

A 1~3h B 3~6h C 7~10h D 10~12h E12~14h 7、以下关于糖尿病得观点错误得就是:( ) A 糖尿病能治愈 B 糖尿病就是一种慢性进展性疾病,目前医疗条件下还不能治愈,终身需要药物治疗 C 糖尿病本身并不可怕,可怕得就是严重威胁生命得并发症 D 在医生得正确指导与患者得密切配合下,可以延缓糖尿病并发症得发展 8、属于磺脲类药物得就是:( ) A格列吡嗪(美吡达) B二甲双胍 C 拜唐苹 D 诺与龙 9、属于双胍类药物得就是:( ) A达美康 B 格华止 C 拜唐苹 D 美吡达 10、磺脲类降糖药最主要最严重得副作用就是:( ) A 低血糖 B 皮疹 C 体重增加D肝肾功能异常 11、瑞格列奈(诺与龙)属于( )降糖药物:

A磺脲类B非磺脲类胰岛素促泌剂 C α-糖苷酶抑制剂 D 双胍类 12、关于瑞格列奈(诺与龙)错误得说法就是:( ) A 进餐服药,不进餐不服药 B作用快,持续时间短,低血糖发生少 C 小于8%经肾脏排泄,不能用于肾功能不全得患者 D可单独使用或与非促胰岛素分泌剂口服药联合应用 13、瑞格列奈(诺与龙)通常不与下列哪种药物联合使用( ) A 二甲双胍 B 格列美脲 C 胰岛素 D 拜唐苹 14、不属于新型降糖药—瑞格列奈(诺与龙)得特点就是:( ) A 餐时血糖调节剂 B 降血糖作用与血糖浓度有关 C保护胰岛β细胞 D 与人体得胰岛素结构一样 15、不属于人胰岛素得就是:( ) A 诺与灵30R B 诺与灵50R C 诺与灵N D 诺与锐 16、与动物胰岛素相比,哪项不就是诺与灵人胰岛素得优

口服降糖药的种类及其服用要点

糖尿病患者口服降糖药的用药指导 糖尿病患者通过饮食治疗及适量运动血糖仍未得到控制时便需要服用降糖药。药物是重要的治疗方法,必须在饮食控制和运动治疗的基础上才能发挥应有的效果。药物的种类颇多,糖尿病患者不要擅自选购、使用药物,一定要遵守医嘱,通过科学的配伍,定时定量地服用,根据病情合理选择,以减少或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口服降糖药的种类及特点 促胰岛素分泌剂类药物 磺脲类药物的特点:品种有优降糖(格列本脲)、美吡哒(格列吡嗪)、达美康(格列齐特)、糖适平(格列喹酮)、亚莫力(格列美脲)等。主要通过刺激胰岛β细胞产生胰岛素发挥降糖作用。对胰岛功能完全破坏的患者,本类药物的治疗效果不佳。本类药物起效慢,故一般提前在餐前半小时服用,而且该类药物作用时间长,均易引起低血糖反应。 非磺脲类药物的特点:主要品种有瑞格列奈(诺和龙),那格列奈(唐力)。这类药物也是刺激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属于超短效药物。应在饭前即刻口服,可在服用一小时内发挥作用,降糖作用持续时间短,对胰岛功能完全破坏或磺脲类药物失效的患者,本类药物的治疗效果不佳,低血糖反应较磺脲类少。 双胍类药物 品种有盐酸二甲双胍,苯乙双胍(降糖灵)已少用。主要是抑制肝糖原的分解,并增加胰岛素在外周组织(如肌肉)的敏感性。应于餐中服用,通常情况下二甲双胍不会引起低血糖。双胍类降糖药物的不良反应有胃部不适、恶心或腹泻。不良反应通常与药物剂量相关,大多可以自行缓解。本类药物可引起胃肠系统的不适感而减少食欲,故可降低体重,尤其适合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苯乙双胍可引起乳酸性酸中毒,要谨慎使用;二甲双胍比较好,但对容易缺氧的呼吸系统疾病患者及肝肾功能差者不宜用。 葡萄糖苷酶抑制剂类药物 品种主要有拜糖苹(阿卡波糖)、卡博平(阿卡波糖)、倍欣(伏格列波糖),主要可抑制小肠的α-糖苷酶,抑制食物的多糖分解,使糖的吸收相应减缓,从而降低餐后高血糖。本类药物应于吃第一口饭时服用。单独使用本类药物不会引起低血糖,但服药早期有些人可能会出现腹胀和轻度腹泻等反应,如先用小剂量,逐步加量,2—3周后,小肠α-糖苷酶逐渐被食糜中的碳水化合物诱导而复苏,则全小肠开始吸收葡萄糖,此时腹胀的症状即可好转或消失。 服药期间注意事项有:①遵医嘱服药,通常每天服用3次,进餐同时服用(在吃第一口食物时服用);②如果不进餐则不需服药;③从最小剂量开始服药,逐渐增加剂量直到血糖得到良好控制,逐渐增加剂量有助于减少胃肠道不良反应;④如果与可能导致低血糖的药物(如促胰岛素分泌剂或胰岛素)联合应用,发生低血糖时应使用单糖如葡萄糖片、含糖果汁等治疗,避免食用饼干等淀粉类食物。 胰岛素增敏剂类药物 主要品种有文迪雅(罗格列酮)或艾汀(吡格列酮),主要增加组织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对有胰岛素抵抗的患者效果好。本类药物服用每日1次,时间固定,单独使用本类药物不会引起低血糖,但要注意其对肝脏有不良影响,故在服药期间必须定期检查肝功能。此类药物

降糖药物应用试题

降糖药物应用相关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共计50 分,每题 1 分): 1、对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最有效的药物是() A 双胍类 B 磺酰脲类 C 降糖灵 D 胰岛素 E 格列齐特 2、胰岛素不具有的不良反应() A 低血糖 B 过敏 C 耐受 D 注射部位红肿 E 高血压 3、磺酰脲类降糖药不具有的不良反应() A 眩晕 B 胃肠不适 C 黄 D 共济失调 E 口苦 4、关于胰岛素耐受性原因错误的描述是() A 严重创伤 B 体内形成胰岛素抗体 C 感染 D 酮症酸中毒 E 以上均不对 5、中效胰岛素(珠蛋白锌胰岛素)一般皮下注射后几小时作用最强() A 1 ?2h B 3 ?4h C 6 ?10h D 10 ?18h E 18 ?24h 6、长效胰岛素一般皮下注射后几小时起效() A 1 ?3h B 3 ?6h C 7 ?10h D 10 ?12h E 12 ?14h 7、以下关于糖尿病的观点错误的是:() A 糖尿病能治愈 B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进展性疾病,目前医疗条件下还不能 治愈,终身需要药物治疗 C 糖尿病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严重威胁生命的并发症 D 在医生的正确指导与患者的密切配合下,可以延缓糖尿 病并发症的发展

8、属于磺脲类药物的是:() A 格列吡嗪(美吡达) B 二甲双胍 C 拜唐苹 D 诺和龙 9、属于双胍类药物的是:() A 达美康 B 格华止 C 拜唐苹 D 美吡达 10、磺脲类降糖药最主要最严重的副作用是:() A 低血糖 B 皮疹 C 体重增加 D 肝肾功能异常 11、瑞格列奈(诺和龙)属于()降糖药物: A 磺脲类 B 非磺脲类胰岛素促泌剂 C a-糖苷酶抑制剂 D 双胍类 12、关于瑞格列奈(诺和龙)错误的说法是:() A 进餐服药,不进餐不服药 B 作用快,持续时间短,低血糖发生少 C 小于8%经肾脏排泄,不能用于肾功能不全的患者 D 可单独使用或与非促胰岛素分泌剂口服药联合应用 13、瑞格列奈(诺和龙)通常不与下列哪种药物联合使用() A 二甲双胍 B 格列美脲 C 胰岛素 D 拜唐苹 14、不属于新型降糖药—瑞格列奈(诺和龙)的特点是:()A 餐时血糖调节剂 B 降血糖作用与血糖浓度有关 C保护胰岛B细胞D 与人体的胰岛素结构一样 15、不属于人胰岛素的是:() A 诺和灵30R B 诺和灵50R C 诺和灵N D 诺和锐 16、与动物胰岛素相比,哪项不是诺和灵人胰岛素的优()A

口服降糖药物的分类及应用

口服降糖药物的分类 一磺脲类: (一)作用机制: 1 胰腺内作用机制:促使β细胞ATP敏感的钾离子通道关闭是胰岛素释放的主要机制,磺脲类药物以及葡萄糖(通过转运、磷酸化、氧化代谢产生ATP)均可通过此机制刺激胰腺β细胞释放胰岛素。 2 胰腺外作用机制: 磺脲类药物除了对β细胞有直接刺激作用外,还可使外周葡萄糖利用增加10%-52%(平均29%)。 第一代磺脲类药物与第二代磺脲类药物相比,亲合力低,脂溶性差,对细胞膜穿透性差,需口服较大剂量才能达到与之相同的降糖效果;第一代比第二代磺脲类药物所引起的低血糖反应及其他不良反应发生率高,因此第一代磺脲类药物在临床上应用越来越少。 3 磺脲类药物的用药特点:磺脲类药物每日使用剂量范围较大,在一定剂量范围内,磺脲类药物降糖作用呈剂量依赖性,但超过最大有效浓度后降糖作用并不随之增强,相反副反应明显增加。 4 磺脲类药物的选药原则: (1)非肥胖2型糖尿病的一线用药; (2)老年或以餐后血糖升高为主者宜选用短效类,如格列吡嗪、格列喹酮;(3)轻-中度肾功能不全患者可选用格列喹酮; (4)病程较长,空腹血糖较高的2型糖尿病患者可选用中-长效类药物(如格列本脲、格列美脲、格列齐特、格列吡嗪控释片)。 5 代表药物有: 格列吡秦(迪沙片、美吡达)格列美脲:万苏平 格列喹酮:糖适平格列齐特(甲磺吡脲):达美康 格列苯脲:优降糖甲苯磺丁脲:D860

有较好的胰岛功能、新诊断糖尿病、胰岛细胞抗体(ICA)或谷氨酸脱羧酶抗体(GAD)阴性的糖尿病患者对磺脲药物反应良好。使用磺脲类药物治疗血糖控制不能达标时,可以合并使用双胍类、噻唑烷二酮类、α-糖苷酶抑制剂、胰岛素。同一患者一般不同时联合应用两种磺脲类药物。 6 副作用 (1).低血糖反应:高龄,饮酒,肝/肾疾病,多种药物相互作用。 (2).体重增加:长期使用磺脲类药物过程中出现体重增加。 (3).其他:恶心,呕吐,胆汁淤积性黄疸,肝功能异常,白细胞减少,粒细胞缺乏,贫血,血小板减少,皮疹等。 7 禁忌证和注意事项 (1)禁忌证:1型糖尿病患者不可单独使用;有急性严重感染、手术、创伤或糖尿病急性并发症者;有严重的肝、脑、心、肾、眼等并发症者;对磺胺类药物过敏者。(2)注意事项:妊娠和哺乳期妇女需改用胰岛素治疗;老年人使用磺脲类药物剂量要酌情调整;不推荐儿童服用;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酌情使用。 二双胍类: 双胍类药主要不刺激胰岛素分泌,它的作用主要是让身体里面的胰岛素在细胞水平的利用上能够提高,所以双胍类药不会引起低血糖。双胍类的用药由于它对胃肠道有点刺激,所以刚开始用药的时候,一般主张一顿饭吃一半,把药送进去,这样做减少对胃的刺激,或者吃饭了以后立马把药吃进去。代表药物:苯乙双胍(降糖灵,DBI);二甲双胍(Metformin)。 1 作用机制: (1)减少糖异生 (2)抑制肠道对葡萄糖的吸收,用大鼠做试验证明,能使肠葡萄糖的吸收量减少一半。 (3)改善胰岛素的敏感性。 (4)增加外周组织对葡萄糖的转运、利用和氧化。

降糖药物临床合理应用

附子的运用探析 万 军* 张 玲* 关键词:附子;临床运用 中图分类号:R27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0979(2012)15-0074-01 附子为毛莨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乌头(Aconitum carmichaeliDebx.)的旁生块根的加工品。因其附生于母根乌头之上,如子附母,因而得名附子,《神农本草经》列为下品。附子,大辛,大热,有毒,归心、肾、脾而善通十二经,其气味惧厚,其性浮而不沉,其用走而不守,能通行十二经,无所不至。有回阳救逆、温肾助阳、散寒止痛等功效。附子乃阴症要药,用之得当功效非凡,然用之不当则为患非浅,故近代名医恽铁樵云:附子为最有用亦最难用的药物[1]。附子一药因其能起沉疴,拯垂危而为历代医家所推崇,古代医家中最善用附子者当推张仲景。本文对附子的功效、配伍等方面进行了探析。 1 附子的功效 1.1 回阳救逆:附子是治疗亡阳之证,为温里回阳、救逆固脱之要药,亦为附子的第一要义,故用于四肢厥逆、恶寒倦卧、精神萎靡、吐利腹痛、冷汗自出、脉微欲脱之亡阳证。如四逆汤、通脉四逆汤等方中附子即取此意。 1.2 温肾助阳:前人用附子有“温肾助阳用附子”之说,凡脾肾心所致之腰酸脚软,阳痿尿频,脘腹冷痛,大便溏泄,小便不利,肢体浮肿,胸痹心痛,皆可用之。如附子汤、真武汤等。 1.3 散寒止痛:散寒包括有温中和温经之意,故散寒止痛之功,适用于寒湿偏胜之痹证。治疗风湿留着肌肉、筋骨、关节之疼痛。如桂枝附子汤、甘草附子汤等即是取其散寒止痛之功。2 附子的配伍 2.1 附子配人参:人参甘温,大补元气,固脱生津。生附子与人参相伍,不仅可以加强附子的回阳救逆作用,而且有助于人参固脱生津之功。二者同用,相得益彰。于回阳之中有益阴之效,益阴之中有助阳之功。故亡阳液脱之危证,常配伍同用。2.2 附子配干姜:附子与干姜均为纯阳之品,均俱回阳之功。生附子与干姜相伍,两阳相得,故治疗亡阳厥逆之候,方中必配干姜。如用炮附子与干姜配伍,则是温脏祛寒。 2.3 附子配麻黄:麻黄发汗解表,附子温经助阳,附子得麻黄 *江西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344000) 2012年5月31日收稿则温补里阳而不恋邪,有扶正助表,鼓邪外出之能;二者并用则有温经发汗助阳解表之功;可用于寒邪客表而里阳不足之证。2.4 附子配桂枝:附子与桂枝均为通阳之品,由于用量不同,取功不同,因而用途有别:其一附子温经散寒、逐湿止痛,桂枝祛风、温经通络,两者配伍,则温经散寒,祛风除湿止痛。其二附子助阳固表,桂枝通阳解表,二者配伍,既可解除表邪,有可护卫阳,有扶阳解表之功。其三附子温阳补肾,桂枝通阳化气,二药配伍则可引温暖直达下焦,加强附子温阳补肾的作用。2.5 附子配细辛:细辛辛温,入走肺肾,通行表里,“善开结气”,有祛风散寒、行水、通窍之功。附子得细辛,不仅可增强其温散之力,而且有益其温通之用。二者配伍则温痛行散之力倍增,可祛逐伏于阴分之寒邪。 2.6 附子配白术:附子与白术配伍主要用于寒湿为患。因白术健脾燥湿,附子温阳补肾,逐湿散寒,两者相须为用不仅可以温补脾肾,而且能逐除阴寒水湿,即能扶正,又能祛邪,于扶正之中促进驱邪,于驱邪之后善于扶正,相辅相成。 2.7 附子配地黄:附子温阳补肾,地黄滋阴养血,两者配伍滋而不腻,能扶阳而不耗阴,有阳得阴助,生化无穷之能。 2.8 附子配黄连:附子辛热温阳,黄连苦寒清热,两者相合,温阳清热并行不悖,相反相成,有寒热并治、补虚泻实之能。2.9 附子配甘草:甘草有“国老”之称,附子有百药之长,两者配伍其原因有二:其一附子味辛,走而不守,禀性刚烈:甘草味甘,有缓急之能。附子得甘草则可缓其烈性。其二附子为辛热有毒之品,甘草有和解药毒之能,附子得甘草则毒性减弱而功效存,两者配伍辛甘合用,可以扬长避短,增其能而制其弊。2.10 附子配当归[3]:当归为血病之要药,附子为温阳之极品;当归甘温,补血行血,气轻能行;附子辛热,刚雄助阳,走而不守,两者配伍应,有明显的温阳活血作用。 参考文献 [1]徐大樟.附子浅识[J].浙江中医药,1976,2(2):37. [2]沈映.药理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96. [3]茅晓.《名医类案》附子运用例析[J].山西中医,2001,10:17. 降糖药物的临床合理应用分析 李喜艳 马升霄* 摘 要:目的:通过药物经济学探讨降糖药物的临床合理应用情况。方法:将300例2型糖尿病患者平分为两组,都采用胰岛素加口服降糖药治疗,治疗组为人胰岛素+二甲双胍,对照组为人胰岛素+阿卡波糖。结果:治疗组有效率为96.7%,对照组有效率为74.0%,两组对比差异明显(P<0.05)。两组患者的平均治疗成本分别为9082元与8326元;通过药物经济学分析,治疗组的C/E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胰岛素+二甲双胍降血糖效果更好。 关键词:2型糖尿病;降糖药物;α-糖苷酶抑制剂;双胍类 中图分类号:R969.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0979(2012)15-0074-02 目前我国服用降糖药物治疗糖尿病的人数大约为1800万左右,因此而带来的用药费用每年高达130亿元人民币。然而,很多糖尿病患者,降糖药越吃越多,但却不管事[1]。我们认为,随着胰岛细胞功能的进行性衰竭,最终口服降糖药将无法使血糖控制稳定,血糖的失控将有可能导致大血管病变、微血管病变以及神经病变的后果,这是造成糖尿病患者日后致残、致死、生活质量下降的主要原因[2]。虽然我国药物经济学研究已于1993年起步,但是存在以病案作回顾性研究时所选定的 *陕西省富县人民医院(727500) 2012年5月13日收稿治疗方案不当,忽视了药物的成本效果,研究方法有误或未经统计就下结论等问题[3]。本文为此通过临床疗效与成本-效果方面分析了降糖药物的临床合理应用,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资料来源取自我院2009年2月到2011年12月住院的2型糖尿病患者300例,入选标准:(1)自愿参加并签署知情同意书。(2)按1999年WHO标准确诊为2型糖尿病。(3)男女不限。(4)体重指数(BMI):19≤BMI<35。(5)入选前1个月内未参加任何药物试验者;(6)无严重并发症。男性182例,女性118例,年龄41~88岁,平均为(65.4±11.31)岁。病程1~35年,平均病程为(8.32±7.73)年。根据入院顺序,平 4 7内蒙古中医药

老年糖尿病患者降糖药物的合理应用

老年糖尿病患者降糖药物的合理应用 近年来,糖尿病的发病率逐年增高,已成为对人类健康危害最严重的非传染性慢性疾病之一。老年人由于生理和代谢功能减退更易患糖尿病,且大多合并有其他系统疾病,故在降糖药物的选用上尤应慎重。 口服降糖药物是治疗糖尿病的重要手段。根据降糖药物的化学结构,可分为磺脲类和双胍类。磺脲类药物的降糖机制主要是刺激胰岛细胞分泌胰岛素和增加胰岛素在周围组织中的作用,第一代药物主要有甲苯磺丁脲等,第二代药物有格列本脲,格列齐特、格列吡嗪和格列喹酮等。双胍类药物的降糖机制主要抑制糖在肠道吸收并促进糖代谢,主要有苯乙双胍和二甲双胍。此外,还有近年来开发的糖苷酶抑制剂-阿卡波糖等。本文就常用降糖药在老年人糖尿病中的合理选用进行探讨。 1 甲苯磺丁脲(D860) 在临床已应用40余年,临床疗效确切,价格低廉,但服用剂量大,不良反应多,可导致致命性低血糖、肝肾功能不全、白细胞减少,磺胺药物过敏者禁用,目前有被淘汰的趋势。 2 格列本脲 降糖作用较D860强200倍,且较持久。但必须注意的是,如果剂量掌握不当,易发生低血糖,故治疗应从小剂量开始,视血糖控制情况逐渐调整剂量,病情较轻的老年人,建议不用。 3 格列齐特 降糖作用较D860强10~20倍,除能有效降低血糖外,还可降低血小板的粘附值和聚集性,加速纤维蛋白的溶解过程,能改善由糖尿病引起的眼底病变症状,并能治疗糖尿病患者的代谢及血管功能紊乱。长期使用较安全,较少发生低血糖症等不良反应,尤其适用于患心血管疾病的老年糖尿病患者[1]。但本品可导致肝功能损害,长期服用应定期检查肝功能。 4 格列吡嗪 降糖作用比D860强约100倍,因其代谢产物无药理作用,故老年糖尿病患者使用本品比格列本脲更安全。除了降糖作用外,本品还能降低血脂和血小板聚集,增加纤维蛋白的溶解活性,防治微血管疾病的发生和发展[2],对老年糖尿病合并微血管病变尤为适用。 5 格列喹酮 本品是主要经肾排泄的磺脲类降糖药物,作用温和,可根据具体病情调节剂量,适用于饮食疗法不能取得满意效果者,特别适用于糖尿病合并肾功能不全以及并发糖尿病肾病者。 6 二甲双胍

降糖药与以下药物合用可引起药物相互作用

降糖药根据其特点可分为胰岛素类、磺酰脲类(甲苯磺丁脲、氯磺丙脲及格列苯脲等)、双胍类(二甲双胍等)、葡萄糖苷酶抑制剂(阿卡波糖等)、非磺酰脲类促胰岛素分泌药(瑞格列奈等)及其他胰岛素增敏剂(罗格列酮等)。降血糖药可与多种药发生相互作用,如联用合理可提高疗效、减少不良反应,联用不当则可引起相反的结果,应引起注意。 ( 1 )胰岛素 ①与磺酰脲类或双胍类口服降糖药联用,能加强胰岛素的降血糖作用和减少不良反应。胰岛素制剂可补充机体胰岛素分泌不足;磺酰脲类可刺激胰岛B 细胞分泌胰岛素;双胍类可促进周围组织细胞对葡萄糖的利用并抑制肝糖原异生。三类药物作用机制不同,故其中两类联用都可增强疗效。 ②与可致血糖升高或降低的药物联用,可降低或增强胰岛素的作用,应注意调整其剂量。 ③与葡萄糖和氯化钾联用,可减少心律失常的发生,小量胰岛素可加强组织对葡萄糖和钾的利用,增加钾的贮藏,而钾有利于葡萄糖进人缺氧的心肌细胞,三者联用可稳定心肌细胞的膜电位,为心肌提供能源,促进钾进人受损的极化不足的心肌细胞,使心肌功能恢复,故称极化液(GIK )。 ④与维生素C 混合静脉滴注可使胰岛素失活。 ⑤与抗凝血药、水杨酸盐、磺胺类及抗癌药甲氨蝶吟等联用可竞争与血浆蛋白结合,从而使血液中游离胰岛素增多,严重者可引起低血

糖或低血糖休克。⑥使用胰岛素时,若饮酒或注射含乙醇的药物,可引起低血糖或脑损害。 ( 2 )磺酰脲类 ①与可致血糖升高或降低的药物联用,可减弱或增强其降血糖作用,应注意调整其剂量。 ②与磺胺类、水杨酸类、丙磺舒、保泰松、叫噪美辛、甲氨蝶吟、土霉素、氯霉素、青霉素类联用,可竞争与血浆蛋白结合而引起低血糖反应。③与镇静催眠药联用,磺酰脲类可延缓其体内清除,使其血药浓度升高。④与甲氨蝶吟联用,甲苯磺丁脉可增强甲氨蝶吟的毒性。 ⑤与利福平联用可使甲苯磺丁脲半衰期缩短,降血糖作用减弱。⑥与口服抗凝血药联用可使甲苯磺丁脉半衰期延长,降血糖作用增强。 ⑦与别嗦吟醇联用可使氯磺丙脲半衰期延长,降血糖作用增强。⑧乙醇有降血糖作用,磺酰脲类能抑制乙醇代谢,因此服药期间若饮酒,可引起戒酒硫样反应和低血糖。 ( 3 )双胍类 ①与利福平联用能使双肌类血药浓度降低50 写。 ②与华法林联用,苯乙双呱能增强其抗凝作用,增加出血倾向。③与四环素联用可增加乳酸的水平。 ④服用双胍类降糖药期间饮酒,也可引起乳酸增多。 青钱柳降糖茶:https://www.360docs.net/doc/6310029433.html,

糖尿病患者用药原则

磺酰脲类和非磺酰脲类促胰岛素分泌剂这两类胰岛素促泌剂的选药原则如下:可以作为非肥胖2型糖尿病一线用药;老年患者或以餐后血糖升高为主者宜选用短效类(格列吡嗪、格列喹酮、瑞格列奈);轻、中度肾功能不全患者可选用格列喹酮、瑞格列奈;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均升高者可选用中-长效类药物,如格列吡嗪控释片、格列美脲、格列齐特缓释片;老年人伴有血粘度升高者宜选用格列齐特。 双胍类药物不刺激胰岛素β细胞,对正常人几乎无作用,而对糖尿病患者降血糖作用明显。不影响胰岛素分泌,通过促进外周组织摄取葡萄糖,抑制葡萄糖异生,降低肝糖原输出,延迟葡萄糖在肠道吸收,由此达到降低血糖的作用。双胍类降糖药的适应证如下。(1)2型糖尿病患者一线用药,超重或肥胖伴有胰岛素抵抗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首选。(2)配合胰岛素治疗,有助于降糖、减少胰岛素用量。(3)与促泌剂、胰岛素增敏剂、阿卡波糖有协调作用。(4)在不稳定型糖尿病患者中应用,可促血糖波动性下降,有利于血糖的控制。(5)对糖耐量异常的患者非常有效,有预防作用。双胍类降糖药禁忌证如下。急性并发症、应激状态(外科大手术、急性心肌梗死)、肝肾功能损害、妊娠;缺氧性疾病,如心衰、慢性肺部疾患;胃肠道疾病;高龄;酗酒;使用静脉造影剂。 胰岛素增敏剂(噻唑烷二酮类药物,TZD):通过提高靶组织(脂肪组织、肌肉组织和肝脏)对胰岛素的敏感性,提高利用胰岛素的能力,降低胰岛素抵抗,保护β细胞,改善糖代谢及脂质代谢,能有效降低空腹及餐后血糖,单独使用不引起低血糖,常与其他类口服降糖药(促泌剂、双胍类、阿卡波糖)合用,产生明显的协同作用。与胰岛素合用,可以使胰岛素用量减少30%。此类药物禁用于反复水肿的患者、肾功能损害3级以上者、肝功能损害者。常用的药物有罗格列酮、吡格列酮。 食物中的绝大多数碳水化合物为复合糖,包括分子量小的低聚糖(寡糖)及分子量较大的多糖。复合糖必须在小肠上皮细胞刷状缘处被α-糖苷酶作用分解为单糖后才能被吸收。食物中含量最多的是淀粉,必须经过α-糖苷酶作用分解。α-糖苷酶抑制剂竞争性抑制麦芽糖酶、葡萄糖淀粉酶及蔗糖酶,阻断1,4-糖苷键水解,延缓淀粉、蔗糖及麦芽糖在小肠分解为葡萄糖,降低餐后血糖。延缓肠道碳水化合物的吸收,降低餐后高血糖,同时减轻餐后高血糖对β细胞的刺激作用。α-糖苷酶抑制剂用于2型糖尿病治疗,可单独使用,也可与黄酰脲类或双胍类联合使用提高疗效;对于胰岛素治疗的1型糖尿病血糖不稳定者,可合用阿卡波糖,但如果两者联合使用应当减量,防止低血糖发生;可应用与糖耐量异常的干预治疗。α-糖苷酶抑制剂主要副作用为胃肠道反应,肠道疾病与肠功能紊乱者慎用;单独使用时不导致低血糖,联合使用时仍可发生低血糖,α-糖苷酶抑制剂导致的低血糖必须用葡萄糖处理;有严重造血系统功能障碍者、感染发热者、孕妇、哺乳者不用;18岁以下儿童、有恶性肿瘤者不宜使用。服用α-糖苷酶抑制剂应避免同时服用抗酸剂、考莱希胺、肠道吸附剂及消化的酶制剂,如淀粉酶、胰酶,因为可能会消弱α-糖苷酶抑制剂的疗效;同时服用新霉素可使餐后血糖降低更明显。 口服降糖药的服药时间由降糖药本身的药理作用决定,不同的降糖药,服用时间也不同。在临床中,发现不少糖尿病患者随意调整服药时间,导致血糖一直控制得不甚理想。糖尿病患者须了解5种口服降糖药的具体服用时间,在医生指导下正确服用,这样不仅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口服降糖药的疗效,而且还可避免或减少其副作用。磺脲类降糖药(如格列本脲、格列喹酮等)在餐前30分钟服用。非磺脲类胰岛素促泌剂(如瑞格列奈等)在餐前5~20分钟服用。餐前半小时或进餐后给药可能引起低血糖。胰岛素增敏剂(如罗格列酮、吡格列酮等)在早晨空腹服用,每日仅需服药1次,早餐前服药效果最好。非磺脲类胰岛素促泌剂(如瑞格列奈等)也可在餐前1分钟(即与第一口饭同服)服用,如在饭后或饭前过早服用,效果就大打折扣,起不到降低餐后高血糖的作用。α-糖苷酶抑制剂类药物(如阿卡波糖、伏格列波糖等)也应于餐前1分钟服用(即与第一口饭同服)。双胍类降糖药(如二甲双胍、苯乙双

2型糖尿病常用药物

2型糖尿病常用药物 2型糖尿病常用药物: (1)磺酰脲类:主要通过促进胰岛素分泌而发挥作用,抑制ATP 依赖性钾通道,使K+外流,β细胞去极化,Ca2+内流,诱发胰岛素 分泌。此外,还可加强胰岛素与受体结合,解除受体后胰岛素抵抗 的作用,使胰岛素作用加强。常用的药物有:格列吡嗪,格列齐特,格列本脲,格列波脲,格列美脲等。 格列本脲(优降糖):第二代磺酰脲类药,在所有磺酰脲类中降糖作用最强,为甲笨磺丁脲的200-500倍,作用可持续24小时。用于轻、中度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易发生低血糖反应,老人和肾功 能不全者慎用。 格列波脲(克糖利):比第一代甲笨磺丁脲强20倍,与格列本脲 相比更易吸收,较少发生低血糖;作用可持续24小时。用于非胰岛 素依赖型糖尿病。 (2)双胍类:本类药物不刺激胰岛素β细胞,对正常人几乎无作用,而对糖尿病人降血糖作用明显。不影响胰岛素分泌,通过促进 外周组织摄取葡萄糖,抑制葡萄糖异生,降低肝糖原输出,延迟葡 萄糖在肠道吸收,由此达到降低血糖的作用。常用药物有:二甲双胍。 二甲双胍(格华止,美迪康):降糖作用较笨乙双胍弱,但毒性较小,对正常人无降糖作用;与磺酰脲类比较,本品不刺激胰岛素分泌,因而很少引起低血糖;此外,本品具有增加胰岛素受体、减低胰岛素 抵抗的作用,还有改善脂肪代谢及纤维蛋白溶解、减轻血小板聚集 作用,有利于缓解心血管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是肥胖型非胰岛素 依赖型糖尿病的首选药。主要用于肥胖或超重的2型糖尿病,也可 用于1型糖尿病,可减少胰岛素用量,也可用于胰岛素抵抗综合症

的治疗。由于胃肠道反应大,应于进餐中和餐后服用。肾功能损害患者禁用。 (3)α糖苷酶抑制剂:竞争性抑制麦芽糖酶、葡萄糖淀粉酶及蔗糖酶,阻断1,4-糖苷键水解,延缓淀粉、蔗糖及麦芽糖在小肠分解为葡萄糖,降低餐后血糖。常用药物有:阿卡波糖,伏格列波糖 阿卡波糖(拜唐平):单独使用不引起低血糖,也不影响体重;可与其它类口服降糖药及胰岛素合用。用于各型糖尿病,改善糖尿病病人餐后血糖,可用于对其它口服降糖药药效不明显的患者。 伏格列波糖(倍欣):为新一代α糖苷酶抑制剂,该药对小肠黏膜的α-葡萄苷酶(麦芽糖酶、异麦芽糖酶、苷糖酶)的抑制作用比阿卡波糖强,对来源于胰腺的α-淀粉酶的抑制作用弱。可作用2型糖尿病的首选药,可与其它类口服降糖药及胰岛素合用。 (4)胰岛素增敏剂:通过提高靶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提高利用胰岛素的能力,改善糖代谢及脂质代谢,能有限降低空腹及餐后血糖,单独使用不引起低血糖,常与其它类口服降糖药合用,产生明显的协同作用。常用药物有:罗格列酮,瑞格列奈。 罗格列酮(文迪雅):新型胰岛素增敏剂,对于胰岛素缺乏的1型糖尿病分泌量极少的2型糖尿病无效。老年患者及肾功能损害者服用勿需调整剂量。 (5)非磺酰脲类促胰岛素分泌剂:是一新型口服非磺酰脲类抗糖尿病类药物,对胰岛素的分泌有促进作用,其作用机制与磺酰脲类药物类似,但该类药物与磺酰脲受体结合与分离均更快,因此能改善胰岛素早时相分泌,减轻胰岛β细胞负担。常用药物有:瑞格列奈。 瑞格列奈(诺和龙):该药不引起严重的低血糖,不引起肝脏的损害,有中度肝脏及肾脏损害的患者对该药也有很好的耐受性,药物相互作用较少。 2、胰岛素

老年糖尿病健康管理

老年糖尿病健康管理 1.老年糖尿病的定义 糖尿病是由多种病因引起胰岛素分泌和(或)作用的缺陷而导致慢性血葡萄糖增高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将老年糖尿病定义为指年龄>60岁的糖尿病患者(西方>65岁),包括60岁以前诊断和60岁以后诊断的糖尿病患者。久病者可引起多系统损害,如眼、肾、神经、血管等慢性进行性病变。每年因糖尿病死亡300万以上,已成为继心脑血管疾病、肿瘤之后的第3大杀手。 2.我国老年糖尿病的患病情况 我国是世界人口第一大国,也是糖尿病患病人数最多的国家,老年人群是糖尿病高发人群。2008年和2010年糖尿病筛查显示,老年糖尿病的患病率分别为20.40%和22.86%,较2002年(6.80%)分别增长13.60%和16.06%,约为0.38亿和0.41亿,占糖尿病总人数的2/5。老年糖尿病发病率高且多为2型糖尿病,流行病学资料显示,随着年龄增长2型糖尿病患病率升高。老年人糖尿病患病率的总体趋势为:发达国家高于发展中国家,我国北方高于南方、东部高于西部、城市高于农村,但无显著性别差异。 3.老年糖尿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老年糖尿病绝大多数(95%以上)为2型糖尿病,其发病与基因遗传与环境因素有关,环境因素在发病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环境因素为肥胖、饮食结构不合理、活动量不足和老龄化。 发病的两个环节为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缺乏。

一、随着年龄增长,体力活动逐渐减少,肌肉废用性萎缩,肌肉摄取葡萄糖的能力降低,对胰岛素敏感性降低;老年人膳食结构的变化,纤维素摄入减少,相对的脂类食物增多,高热量低消耗易形成肥胖,特别是腹型肥胖,易导致胰岛素抵抗性增加。 二、β细胞功能缺陷:①老年胰岛β细胞分泌的胰岛素原比例增多(其活性只有胰岛素的1/10),相对的胰岛素分泌量就减少。②胰岛β细胞受葡萄糖刺激后释放胰岛素较为迟缓,表现为OGTT试验的餐后血糖高 4.老年糖尿病的特点 一、患病率高,50岁以上约3-5倍于总人口的患病率,60-70岁为患病高峰。 二、病情轻者,起病隐匿,烦渴、多饮、多尿、消瘦的典型糖尿病症状不明显,易漏诊;老年患者症状轻的原因①老年人口渴中枢敏感性较年轻人低,不易出现口渴多饮;②老年人常伴有肾动脉硬化、肾小球滤过率降低,致使老年人肾糖阈较年轻人高,血糖轻度增高时不出现明显的多饮、多尿症状。一般认为,老年人空腹血糖超过12~13mmol/L时才会出现多尿,故尿糖检查仅供参考。 三、老年糖尿病患者常有疲乏、无力、轻度口渴、尿频、多汗、皮肤瘙痒等非特异性表现,若临床上出现2种以上症状,应检测血糖以尽早了解糖代谢情况。 四、老年患者,不论血糖高、低,更容易出现嗜睡、晕厥、昏迷、躁动或精神错乱等意识障碍和精神症状。

老年糖尿病的特点及治疗原则

老年糖尿病的特点及治疗原则 随着年龄增长2型糖尿病患病率升高。国外报告,在65岁以上人群中,2型糖尿病和糖耐量受损(IGT)者占10%~20%。 1996年国内调查显示, 60岁以上人群2型糖尿病患病率为10.1%,IGT患病率为12.1%。对于老年糖尿病患者,在了解其特点的基础上应给予个体化治疗,以改善患者预后。老年人应保持健康生活方式、加强预防,40岁以上人群应每年检测血糖,必要时通过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进行糖尿病筛查,尽早诊断。 老年糖尿病发病率高且多为2型糖尿病 流行病学资料显示,随着年龄增长2型糖尿病患病率升高。国外报告,在65岁以上人群中,2型糖尿病和糖耐量受损(IGT)者占10%~20%。 1996年国内调查显示, 60岁以上人群2型糖尿病患病率为10.1%,IGT 患病率为12.1%。2002年全国大城市调查显示,北京60岁以上人群2型糖尿病患病率为15%。 老年人糖尿病患病率的总体趋势为:发达国家高于发展中国家,我国北方高于南方、东部高于西部、城市高于农村,但无显著性别差异。 老年糖尿病起病缓慢,诊断时多无症状 “三多一少”即多饮、多食、多尿及体重减少是糖尿病的典型临床表现。老年糖尿病患者常无典型症状,往往在常规体检或因其他疾病检测血糖或尿糖时才被发现。其主要原因是:①老年人口渴中枢敏感性较年轻人低,不易出现口渴多饮;②老年人常伴有肾动脉硬化、肾小球滤过率降低,致使老年人肾糖阈较年轻人高,血糖轻度增高时不出现明显的多饮、多尿症状。一般认为,老年人空腹血糖超过12~13 mmol/L时才会出现多尿,故尿糖检查仅供参考。 老年人负荷后高血糖的比例明显高于成年人,单纯测定空腹血糖可使部分糖尿病患者漏诊,故建议同时进行空腹血糖检测和OGTT试验。 老年糖尿病症状为非特异性 老年糖尿病患者常有疲乏、无力、轻度口渴、尿频、多汗、皮肤瘙痒、阳痿等非特异性症状,若临床上出现2种以上症状,应检测血糖以尽早了解糖代谢情况。 偶有特殊表现 老年糖尿病患者有时伴有特殊表现,如肩关节疼痛、肌痛、精神心理改变、足部皮肤大疱、肾乳头坏死或恶性外耳炎,少数患者表现为低体温、多汗、恶液质、肌萎缩、认知功能减退等。 少数以并发症为首发表现 部分老年糖尿病患者以慢性并发症(如心脑血管事件等)为首发表现,病程隐匿。在老年人死因中,心脑血管并发症居第6位,80%的老年糖尿病患者死于心血管并发症,周围神经和自主神经病变发生率随着年龄增长而升高,白内障、视网膜病变和青光眼明显多于年轻患者。 以急性并发症为首发表现的老年糖尿病患者,多表现为糖尿病高渗状态甚至昏迷,死亡率高达15%~20%。

糖尿病肾病降糖药物的合理选用

糖尿病肾病降糖药物的合理选用 糖尿病肾病(DN)是糖尿病患者的主要死因之一,据美国报告I型糖尿病发病1~3年有8%患者出现微量蛋白尿(MA),30年后发病率增加至50%~60%[1]。严格控制血糖,对延缓和控制DN的发生发展有重要意义。现就DN长期治疗中口服降糖药的合理选用结合文献报告如下。 1磺酰脲类 磺酰脲类降糖药是临床使用最早、应用最广的一类降糖药,其降糖机制是刺激胰岛细胞分泌胰岛素和增加胰岛素在周围组织中的作用。甲苯磺丁脲、氯磺丙舒是第一代磺酰脲类降糖药,该类药降糖作用强,口服后易引起低血糖,其代谢产物分别以100%和95%从肾脏排出,肾脏负担大,故DN患者不宜使用。第二代磺脲类药物中,优降糖、格列奇特、格列吡嗪等药物,其代谢产物也主要通过肾脏排泄,肾脏负担重。而且优降糖、格列奇特作用时间较长,发生低血糖的危险率较高。因此,这些药物也不适宜DN患者使用[2]。 第二代磺酰脲药物中格列喹酮代谢完全,代谢产物95%经胆道从粪便中排泄,不论药量如何,平均仅5%的药量经肾脏排泄,是唯一不经肾脏排泄为主的第二代磺酰脲类降糖药,是磺酰脲药物中DN患者的首选药物[3]。 2双胍类 双胍类降糖药从20世纪50年代用于临床,主要药物有苯乙双胍和二甲双胍,降糖机制主要是抑制肠道吸收葡萄糖和促进葡萄糖在周围组织分解而起作用,还可增加周围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改善胰岛素抵抗状态。两种药物的代谢物90%经肾排出,而且在肾脏功能减退情况下,有引起乳酸在体内堆积而致乳酸中毒可能,故DN患者不宜使用这类药物。 3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 于20世纪80年代初用于临床,主要降糖机制是延缓碳水化合物的消化以及葡萄糖吸收,能有效控制餐后血糖,使高血糖引起的胰岛素抵抗减轻,空腹血糖也随之下降。目前临床常用药物是阿卡波糖;该药口服后仅约1%~2%吸收入血,其余均经肠道排除,肾功能不全时仍可服用[2]。 4噻唑烷二酮衍生物 此类药是一种新型的胰岛素增敏剂,可以增加肝脏、肌肉、脂肪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达到降低血糖的作用。目前临床常用的制剂有罗格列酮(国内常用的商品名为文迪雅)、吡格列酮(国内常用的商品名为艾丁)。该类药物除了有改善血脂代谢,降低三酰甘油和低密度脂蛋白(LDL),增加高密度脂蛋白(HDL)的作用外,还有抗氧化、降低舒张压和保护肾脏的作用;单独用药不易引起低血糖,该类药在

降糖药的分类及应用

降糖药的分类及应用 一:促进胰岛素分泌磺脲类以及非磺脲类。主要通过促进胰岛素分泌而发挥作用,抑制ATP 依赖性钾通道,使K+外流,β细胞去极化,Ca2+内流,诱发胰岛素分泌。此外,还可加强胰岛素与其受体结合,解除受体后胰岛素抵抗的作用,使胰岛素作用加强。 磺脲类 (一)格列吡嗪(美吡达、瑞罗宁、迪沙、依吡达):为第二代磺酰脲类药,起效快,药效在人体可持续6-8小时,对降低餐后高血糖特别有效;由于其代谢产物无活性,且排泄较快,因此较格列本脲较少引起低血糖反应,适合老年患者使用。 (二)格列齐特(达美康、优哒灵):为第二代磺酰脲类药,其药效比第一代甲苯磺丁脲强10倍以上;此外,它还有抑制血小板粘附、聚集作用,可有效防止微血栓形成,从而可预防2型糖尿病的微血管病变。适用于成年型2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伴肥胖症或伴血管病变者。老年人及肾功能减退者慎用。 (三)格列本脲(优降糖):为第二代磺酰脲类药,它在所有磺酰脲类药中降糖作用最强,为甲苯磺丁脲的 200-500 倍,其作用可持续24小时。可用于轻、中度非胰岛素依赖型2型糖尿病,但易发生低血糖反应,老人和肾功能不全者应慎用。 (四)格列波脲(克糖利):较第一代甲苯磺丁脲强20倍,与格列本脲相比更易吸收、较少发生低血糖;其作用可持续24小时。可用于非胰岛素依赖型2型糖尿病。 (五)格列美脲(亚莫利):为第三代口服磺酰脲类药,其作用机制同其它磺酰脲类药,但能通过与胰岛素无关的途径增加心脏葡萄糖的摄取,比其他口服降糖药更少影响心血管系统;其体内半衰期可长达 9小时,只需每日口服1次。适用于非胰岛素依赖型2 型糖尿病。(六)格列喹酮(糖适平等):第二代口服磺脲类降糖药,为高活性亲胰岛β细胞剂,与胰岛β细胞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可诱导产生适量胰岛素,以降低血糖浓度。口服本品2~2.5小时后达最高血药浓度,很快即被完全吸收。血浆半衰期为1.5小时,代谢完全,其代谢产物不具有降血糖作用,代谢产物绝大部分经胆道消化系统排泄。适用于单用饮食控制疗效不满意的轻、中度非胰岛素依赖型2型糖尿病,且病人胰岛B细胞有一定的分泌胰岛素功能,并且无严重的并发症。 以上为目前常用的磺脲类降糖药,其降糖强度从强至弱的次序为: 格列本脲>格列吡嗪>格列喹酮>格列奇特。 非磺脲类 新型口服非磺酰脲类抗糖尿病类药物,对胰岛素的分泌有促进作用,其作用机制与磺酰脲类药物类似,但该类药物与磺酰脲受体结合与分离均更快,因此能改善胰岛素早时相分泌、减轻胰岛β细胞负担。其常用药物有: 瑞格列奈(诺和龙):该药不引起严重的低血糖、不引起肝脏损害,有中度肝脏及肾脏损害的患者对该药也有很好的耐受性,药物相互作用较少,适用于餐后血糖的控zhi 二:双胍类 本类药物不刺激胰岛β细胞,对正常人几乎无作用,而对2型糖尿病人降血糖作用明显。它不影响胰岛素分泌,主要通过促进外周组织摄取葡萄糖、抑制葡萄糖异生、降低肝糖原输出、延迟葡萄糖在肠道吸收,由此达到降低血糖的作用。常用药物有二甲双胍。 1.二甲双胍(格华止,美迪康):其降糖作用较苯乙双胍弱,但毒性较小,对正常人无降糖作用;与磺酰脲类药比较,本品不刺激胰岛素分泌,因而很少引起低血糖;此外,本品具有增加胰岛素受体、减低胰岛素抵抗的作用,还有改善脂肪代谢及纤维蛋白溶解、减轻血小板聚集作用,有利于缓解心血管并发症的发生与发展,是肥胖型非胰岛素依赖型2型糖尿

糖尿病药物的分类

降糖药(一) 按给药方式分类: 1.胰岛素 2.口服降糖药主要有5类: 磺脲类 第一代磺脲类:甲磺丁脲(tolbutamide)氯磺丙脲(chlorpropamide) 第二代磺脲类:格列苯脲(glibenclamide)格列齐特(gliclazide) 格列吡嗪(glipizide)格列喹酮(gliquidone) 第三代磺脲类:格列美脲(glimepiride) 双胍类 a葡萄糖苷酶抑制剂 胰岛素增敏剂:噻唑烷二酮类 餐时血糖调节剂 一、胰岛素 1胰岛素分类 1.1.超短效胰岛素:有优泌乐(赖脯胰岛素)和诺和锐(门冬胰岛素)等。本品注射后10~20分钟起效,40分钟为作用高峰,作用持续时间3~5小时,可餐前注射。 1.2.短效胰岛素:有猪和人胰岛素两种。诺和灵R、优泌林R和甘舒霖R为人胰岛素。本品注射后30分钟开始作用,持续5~7小时,可用于皮下、肌肉注射及静脉点滴,一般在餐前30分钟皮下注射。 1.3.中效胰岛素:有诺和灵N,优泌林N和甘舒霖N。本品注射后3小时起效,6~8小时为作用高峰,持续时间为14~16小时。作用持续时间的长短与注射的剂量有关。中效胰岛素可以和短效胰岛素混合注射,亦可以单独使用。中效胰岛素每日注射一次或两次,应根据病情决定。皮下或肌肉注射,但不可静脉点滴。中效胰岛素是混悬液,抽取前应摇匀。 1.4.长效胰岛素(包括鱼精蛋白锌胰岛素):如来得时(甘精胰岛素)、诺和平(地特胰岛素),本品一般为每日傍晚注射,起效时间为1.5小时,作用可平稳保持22 小时左右,且不易发生夜间低血糖,体重增加的不良反应亦较少;国产长效胰岛素是鱼精蛋白锌猪胰岛素,早已在临床使用。本品注射后4小时开始起效,8~12小时为作用高峰,持续时间约24小时,其缺点是药物吸收差,药效不稳定。长效胰岛素一般不单用,常与短效胰岛素合用,不可作静脉点滴。 1.5.预混胰岛素:是将短效与中效胰岛素按不同比例(30/70/、50/50、70/30)预先混合的胰岛素制剂,如诺和灵30R为30%诺和灵R与70%诺和灵N预先混合的胰岛素。选择30/70或50/50、70/30是根据病人早餐后及午餐后血糖水平来决定早餐前一次剂量皮下注射;根据病人晚餐后及次日凌晨血糖水平来决定晚餐前皮下注射剂量。 2胰岛素药理作用

老年糖尿病患者的临床护理_对策毕业论文

三峡大学全日制自学考试 毕 业 论 文 准考证号: 姓名: 专业层次: 交稿时间: 联系电话:

老年糖尿病患者的临床护理对策 班级:护理18班姓名:鲍琴琴指导老师:郑超英 【摘要】探讨老年糖尿病患者的临床护理对策。方法回顾总结分析15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护理经验。结果护理指导贯穿糖尿病患者治疗的始终,有效改善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结论通过临床护理指导可以提高患者对糖尿病的认知水平,坚持科学的、系统的治疗,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老年糖尿病;护理;临床护理对策 前言糖尿病是由遗传因素、免疫功能紊乱、微生物感染及其毒素、自由基毒素、精神因素等等各种致病因子作用于机体导致胰岛功能减退、胰岛素抵抗等而引发糖、蛋白质、脂肪、水和电解质等一系列代谢紊乱综合征,临床上以高血糖为主要特征,典型病例可出现多尿、多饮、多食、消瘦等表现,即“三多一少”症状,糖尿病一旦控制不好会引发并发症,导致肾、眼、足等部位的衰竭病变且无法治愈。 老年糖尿病是内分泌代谢疾病,老年糖尿病肾病有年龄大,病程大,并存疾病多的特点,且多年无任何明显症状,随病情发展逐渐出现蛋白尿、高血压、肾功能减退等一系列临床表现。治疗目的是控制血糖、纠正代谢紊乱、防止并发症,延长患者生病。 1、临床资料 1.1基本资料 本组为2013年8月至2015年4月科室收治的老年糖尿病患者150例,均符合1999WHO糖尿病诊断标准。其中男42例女10例:年龄60-86岁;病程1-30年。空腹血糖(10.8 4-3.61)mmol/L,餐后(16.6 4-2.8)mmol/L,全部病例均符合糖尿病诊断标准。 1.2临床表现 患者可表现为多尿、多饮、多食、体重下降;善饮、多食;消瘦、疲乏、皮肤瘙痒;四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