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情分析-认识人民币-数学-小学-

学情分析-认识人民币-数学-小学-

.

学情分析

一年级通过一学期的学习,学生基本适应了学校生活,逐步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方面,能熟练掌握10以内的加减法和20以内的进位加法,学生的口算速度全部达到《课程标准》的要求。团结协作、主动探索的精神也得到培养,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学生的数学学习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本节课重点不在计算教学,而在解决问题的解决策略教学,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有了一定的经验知识,所以学生能够在老师的引领下完成教学目标。

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删除,感谢你们的配合!

精品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简单的数据分析》教学案例

【第一课时】 简单的数据分析 一、 教学目标 1. 进一步认识横向条形统计图和起始格与其他格表示不同单位量的条形统计图。 2. 让学生根据统计图进行初步的数据分析,通过分析寻找信息,并根据这些信息作出 进一步的判断和决策。 3. 通过数学活动体验与同伴交流学习的乐趣,培养学生对数学的亲切感,感受数学与 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统计知识对于生活的指导作用。 二、 教学重点 认识不同的条形统计图法。 三、 教学难点 进行简单的数据分。 四、 教学具准备 电脑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纵向条形统计图 出示图片:我带你们看一个地方,你们知道这是哪吗?(水立方)这是哪?(鸟巢) 师:北京为了筹备第29 届奥运会除了新建了这两个标志建筑以外,还改建了一些原有 的体育馆,比如工人体育馆和首都体育馆。知道它们分别可以容纳多少名观众吗? 【课件演示】:奥运会场馆情况统计图 工人体育馆首都体育馆 人水立方 奥运场馆容纳人数统计图 鸟巢

1.这是一份?(板书:统计图)这份统计图和我们二年级学过的有什么不同? 2.我们看看工体的座位情况,它有多少座位啊?怎么知道的? 师:如果按我们以前学过的统计图那样,每个小格代表2或者5行不行? 小结:得按照数据的大小来决定单位格代表多少。 3.首体呢?在什么范围?怎么看的?(出示:18000) 师:观察这张统计图,如果去掉竖线,你还认识吗? 4.水立方里可以容纳多少人呢?为什么? 5.鸟巢的座位数占9个格多一点,你猜猜鸟巢有多少座位?为什么都估计90000多? 看来单位格表示多少特别重要。(出示91000人) 师:我们都知道开幕式在鸟巢进行,为什么?(场馆大,容人多。) 你是通过什么猜的?(板书:数据) 师:如果把这张图改变方向,你还认识吗? (二)横向条形统计图 师:绿色奥运需要我们每个人的努力。一起看看北京用水的情况是怎样的。 【课件演示】 北京市部分生活用水情况与北海蓄水量对比统计图 北海 的蓄水量 洗浴业 洗车业 1.这张统计图和我们之前学过的有什么不同?(横向) 2.课件:这是哪里?(北海)知道北海有多少水吗?(出示:60 )怎么知道的? 师:这是一家洗浴中心,现在北京大街上的洗浴中心越来越多了,北京市所有洗浴中心的年用水量是(出示:条形)你们为什么表示惊奇?

小学一年级数学“认识人民币”案例分析

小学一年级数学“认识人民币”案例分析 李琼 一、背景 新课程非常注重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感性认识,也一再强调数学的素材要来源于学生的生活,然后重新回到生活,应用于生活。一年级教学课本中,有部分内容学生在以往的实际生活中早已接触过,也就是说他们在不同程度上已经有了相应的知识经验,我们何不借助他们已有的经验来使教学中比较烦琐、费时的内容变得简化、省时,并主动探究、实践解决教学中的重点,突破难点呢?《标准》指出:数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形式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新课改,新教材给了我们一个绝好的机会,让老师们能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引下大胆创新,找到适合学生主动发展的学习方法。刘红老师在设计<认识人民币>这一内容时就是充分利用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感性认识,把它设计成猜一猜,买一买,分一分三个实践活动来完成。.让学生在活动中初步学会简单的购物,特别是购物时兑换人民币的问题,并了解元与角,角与分之间的进率关系。同时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与他人合作的态度以及学习数学的兴趣。而且学生在购物的过程体会到了人民币的功能,并且进行爱护人民币,勤俭节约的教育。 二、案例 本案例教学内容是一年级(下册)“认识人民币”。

实践活动一: 1、师:老师今天上课带来一个礼物,猜一猜,盒子里是什么?我请个小朋友上台来摸一摸(钱)。我们平时用的钱叫什么?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人民币。 2、了解学生认识人民币的情况。 师:每一组都开设了一个小银行,小组成员分别从里面取钱, 按顺序(教师演示)从中取出两种你认识的人民币,最好跟别人的不一样。(学生动手操作,分别取钱。这里教师应组织好学生的纪律,说清要求后再动手操作) 3、师:请小朋友向同组同学介绍一下,你取得钱是多少?(同学 展开交流)请一组成员上台,其他学生说一说是多少?你怎么看出来的?(教师对于说的好的加以表扬) 1角、1元(硬币)、1元(纸币)…… 评析: 教师善于营造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让学生在有趣的学习活动中学到数学。教师既善于挖掘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又能恰当地为学生创设一些资源丰富、形式多样的活动情景。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竞争意识和用数学意识。学生在生活中经常见到人民币,有时还使用人民币,本课设计先让学生猜的活动,再通过分类感知人民币。激发了学习兴趣,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开展实践活动,教学效果较好。 实践活动二: 1、小猫不认识人民币,它也想去商店买下面这些东西(课件出示

小学数学说学情案例

小学数学说学情案例 案例1: 学生原有的认知经验是用算术方法来解决问题,算术思维是更接近日常生活的思维。由于从算术思维到代数思维的认识发展是非连续的,所以列算式求答案的习惯性思维转向借助等量关系列方程的新思维方式比较困难。列算式时以分析数量关系为主,知与未知,泾渭分明;在代数法中,辩证地处理知与未知、求与不求,使这一矛盾双方和谐地处于同一方程中。 案例2: 1.学生已有知识基础:已经掌握了小学阶段整数、小数、分数的认识、四则运算。 2.学生已有知识经验与新知识的结合点:学生对数与代数的知识和经验已经积累到相当的程度,需要对高一级的数学知识和数学思想进行学习。 3.方程作为数学领域的重要知识和重要思想,也是学生在中学学习数理化的重要思想和方法。作为数学上具有特殊意义的方程,对小学生来说基本上是陌生的。 案例3: 处于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有能力自己动手,在自己的视野范围内因地制宜地收集、编制、改造适合自身使用,贴近生活实际的数学建模问题,他们乐于尝试、探索、思考、交流与合作,具有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他们渴望体验成功感和自豪感。因而老师有必要给学生充分的自由和空间,同时注意问题的开放性与可扩展性。 案例4: 根据对我校四年级学生的调查,四年级的学生由于在三下已学过简单的小数加减法,已掌握了一位小数的加减法,绝大多数的同学对于二位及以上的小数加减法也能正确计算。而且四年级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因此,本节课采用尝试探索的教学方法。 案例5: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四下的学生,已经具备了初步的观察、分析能力。但形象思维仍占主要地位。在第一学段中,已掌握部分统计知识,具有一定的收集、整理、描述、分析数据的能力。而通过长期地学习策略和思维的训练,我班的孩子,不但基础扎实而且思维活跃。具备一定的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经验与能力。 案例6: 《分数的再认识》是在三年级下学期,学生已经结合情境和直观操作,初步理解了分数

小学三年级数学《倍的认识》教案及案例分析

小学三年级数学《倍的认识》教案及案例分析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三册课本第76页例2、例3,课本第76页“做一做”及练习十七第1题,数学教案-倍的认识。 教材分析: “倍的认识”是第六单元“表内乘法(二)”的教学内容,是学生学习完7的乘法口诀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学生掌握了“倍”知识,为今后利用乘法口诀解决“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及“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等数学问题打下基础。 教学目标: 1、经历“倍”的概念的初步形成过程,体验“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 2、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初步建立“倍”的概念,明白“一个数的几倍”的具体意义。 3、会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并能用这个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投影仪、学具盒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出示课件) 师:今天的数学课,老师要介绍一位新朋友给同学们认识,它就是小狗菲菲。这节课,我们的新朋友菲菲将和同学一起学习数学知识,同学们愿意吗? 2、学生活动。 师:上课前,老师请一些学生上来。 师叫3个女同学站在第一排,再叫6个男同学站在第二排(3个3个地站在一起)。 师:第一排有几个女同学?(3个) 第二排有几个3?(2个3) 学生回答后,教师引出课题:象这种情况,我们就说男同学是女同学的2倍。今天,老师就和同学们一道,学习“倍”的认识。(板书课题) 二、动手操作,探索新知。 1、初步形成“倍”的概念。 (1)教学3倍

带着学生摆圆片。 第一行摆2个圆片。 学生边摆边说:第一行有()个圆片。 再在第二行摆6个圆片,(2个2个地摆)。 边摆边说:第二行有()个2。 师:我们就说第二行圆片的个数是第一行的(3)倍,3个2也可以说成2的3倍。 (2)用同样的方法教学2倍、5倍、1倍。 (3)让学生观察、比较前面摆的圆片,在小组中讨论:第二行的数量是第一行的几倍,应该怎样想? 学生讨论后,每组请一个代表汇报讨论结果,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第二行的数量是第一行的几倍?应分两步思考:一是先看第一行的几个?二是看第二行有几个第一行的数量,就是第二行的数量是第一行的几倍,小学数学教案《数学教案-倍的认识》。 2、巩固“倍”的概念。 判断第二行是第一行的几倍?学生解答时,教师要求学生说出想的过程。 (1) (2) 3、教学例3。 (1)师:刚才我们学习了,第一行有2个圆片,第二行有3个2,那么第二行是第一行的3倍。 (2)师:如果只告诉我们第一行有2个圆片,第二行是第一行的4倍,那么第二行有几个2?同学们会摆吗?下面,同学们自己动手摆摆看。 (3)小组讨论:要求第二行有几个圆片,应怎样列式计算?为什么? (4)教师引导学生小结:要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也就是求几个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 三、拓展延伸,巩固深化。 1、课本第76页:“做一做”练习。 先让让学生弄清题意,再让学生独立地操作学具,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最后列式计算。 2、课本第78页第1题。 学生练习时,多举一些实例,结合操作学具,让学生明白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用乘法计算的道理。

二年级数学下:认识人民币

二年级数学下:认识人民币教学内容教材P19 例1 课堂活动 1 练习一 1、4 教学目的: 1、通过购物的情景图说明人民币在生活中的作用,引发学生对人民币的认知需求。 2、让生明确人民币的单位有,元、角、分,及认识人民币的面值。 教学重难点:认识人民币的面值 教具准备:面值不等的人民币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1、出示情景图 师:从图上你看到了些什么?请小组的同学互相说说。(生交流,汇报) 师:现在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商场里的商品应有尽有,购买东西的人也很多,我们买东西要用人民币,你知道人民币有那些吗?根据生答,师板:元、角、分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人民币,板课题:认识人民币

三、探索新知 1、教学例1 师:同学们拿出自己带来的人民币(请生在小组、内介绍自己手中的人民币面值) 生交流 师:你们知道20元、50元、100元背面的图案,防伪标志吗? (生小组交流) 师小结:20元背面的图案是山水图,他的防伪标志是荷花。 50元背面的图案是黄河口,他的防伪标志是工人叔叔。 100元背面的图案是山,它的防伪标志是毛主席头像。(生观察) 师:你还认识哪些人民币?请你告诉小组的同学。(生交流,汇报) 时:还有新版的10元、50元、100元、纸币1分、2分、5分、硬币1角。

四、练习 1、课堂活动1 师:图中所表示的是兰兰,方方,源源,丁丁为希望小学捐的钱,请同学们数一数,他们各自捐了多少,然后填出来。 (生完成,订正) 2、练习二 1 师:同学们在购物要付的钱下面画O 3、练习二 4 课后调查 (师出示硬币1分) 师:他的面值是多少呢?(1分) 10个1分是多少?(10分) 你知道10分与1角谁多谁少?他们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同桌讨论,汇报) 第二课时认识人民币 教学内容教材P20 例2 课堂活动 2 练习二 2 3

小学数学说学情案例

小学数学说学情案例公司内部档案编码:[OPPTR-OPPT28-OPPTL98-OPPNN08]

小学数学说学情案例 案例1: 学生原有的认知经验是用算术方法来解决问题,算术思维是更接近日常生活的思维。由于从算术思维到代数思维的认识发展是非连续的,所以列算式求答案的习惯性思维转向借助等量关系列方程的新思维方式比较困难。列算式时以分析数量关系为主,知与未知,泾渭分明;在代数法中,辩证地处理知与未知、求与不求,使这一矛盾双方和谐地处于同一方程中。 案例2: 1.学生已有知识基础:已经掌握了小学阶段整数、小数、分数的认识、四则运算。 2.学生已有知识经验与新知识的结合点:学生对数与代数的知识和经验已经积累到相当的程度,需要对高一级的数学知识和数学思想进行学习。 3.方程作为数学领域的重要知识和重要思想,也是学生在中学学习数理化的重要思想和方法。作为数学上具有特殊意义的方程,对小学生来说基本上是陌生的。 案例3: 处于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有能力自己动手,在自己的视野范围内因地制宜地收集、编制、改造适合自身使用,贴近生活实际的数学建模问题,他们乐于尝试、探索、思考、交流与合作,具有分析、归纳、总结

的能力,他们渴望体验成功感和自豪感。因而老师有必要给学生充分的自由和空间,同时注意问题的开放性与可扩展性。 案例4: 根据对我校四年级学生的调查,四年级的学生由于在三下已学过简单的小数加减法,已掌握了一位小数的加减法,绝大多数的同学对于二位及以上的小数加减法也能正确计算。而且四年级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因此,本节课采用尝试探索的教学方法。 案例5: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四下的学生,已经具备了初步的观察、分析能力。但形象思维仍占主要地位。在第一学段中,已掌握部分统计知识,具有一定的收集、整理、描述、分析数据的能力。而通过长期地学习策略和思维的训练,我班的孩子,不但基础扎实而且思维活跃。具备一定的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经验与能力。 案例6: 《分数的再认识》是在三年级下学期,学生已经结合情境和直观操作,初步理解了分数的意义,能认、读、写简单的分数,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其次,五年级的学生求知的欲望和能力,好奇心都有所增强,对新鲜事物开始思考、追求、探索。但是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需要动手操作,理解知识需要具体的事物作支持。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案例13791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案例 王娟课题:用综合算式解答两步文字题 教学目标:1.使学生初步掌握两步文字题的结构特点,分析方法,知道先算什么,后算什么,正确列综合算式解答.进一步加强四则运算概念的理解,运算顺序及小括号的应用的训练. 2.让学生学会读文字题,分析题目表示的数量关系,进而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 3.使学生养成认真审题,自觉检验的良好习惯.发展学生连贯地、有顺序地、有层次地进行思维. 教学重点:如何分析文字叙述题意,依据题意用混合运算顺序列出综合算式并解答一般二步应用题. 教学难点:能正确使用小括号解答一般二步应用题. 教学过程:一、沟通旧知,建立联系。 1.先说出运算顺序,再口算出结果. (1)8+2×3(2)45-(3+7)? (3)(26-14)÷6? (4)18÷9×3 2.列出算式并说出各部分名称,并口算出结果. 350减去240,差是多少? 270乘以3,积是多少? 72与28的和是多少?75除以15商是多少? 结合学生的回答,逐步出示: 3.导入:刚才复习了一步文字题,熟悉了和、差、积、商的含义及加、减、乘、除法算式的各部分名称,今天我们要在这个基础上继续学习新知识.(板书课题) 二、主动探索,解决问题。

第一层:讨论探究,初步认识。 (1)出示例3:350减去80乘以3的积,差是多少? 分组讨论:这道题最后求什么?能一步解答吗?被减数是谁?减数是谁?题目直接给了吗?必须先算什么? 列出一个式子时,要把谁写在前面,谁写在后面?为什么?(学生讨论时,教师注意巡视,掌握信息进行指导.) 讨论后学生尝试列出综合算式. 板书: 引导学生说出:这道题最后求差是多少?被减数直接给出,减数没有直接给出,要先算出来.列综合算式时被减数350写在前面,减数“80×3”写在后面。 (教师板书350-80×3=? 350-240=110) 教师指出:象这样由几个式子合并在一起写成一个式子叫综合算式,与分步计算道理一样,但书写过程简单了. 第二层:试做探究,初步掌握。 教师提问:如果把上题改成:“350减去80,再乘以3,积是多少?”该怎么列式呢? 学生试做时,教师对有困难的学生给予指导.巡视中发现学生的不同解法,让学生板演。学生可能出现两种解法: 小组讨论:以上两种解法哪个对,为什么? 教师说明:这道题最后求积是多少,就要先确定谁是第一个因数,谁是第二个因数,第一个因数没有直接给出,要用“350-80”作第一个因数.要先算出减法,求出第一个因数,再乘以3.所以必须加上小括号.如果不加上小括号,即第二种解法,最后求出的是差是多少,不符合题意。 第三层:分析比较,加深理解。 请学生看书,对例3和改编的题进行比较。 小组讨论:例3和改编的题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教师补充概括:相同点:数相同,计算符号相同。

(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认识人民币练习题(20201002052329)

( 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 认识人民币练习题 练习一:人民币的转换: 10 0元=( )张10元=( )张20元=( )张50元 5 0元=()张10元=( )张5元 10元=()张5元+()张2元+( )1元 2张2元+3张1元=( )元1张5元+4张2元=( )元 1张5角+3张2角=()角 2张5角+1张2角+4张1角=( )角=( )元( )角 3张20元+2张10元+1张5元+4张2角=( )元( )角 1元2 角=( )角 1 元5 角=( )角 1 元=( ) 张1角 ()张1角=5元1元=( )分 1 元2角=( ) 角 1元 5 角=( )角2元6角=( ) 角 2 元9 角= ( )角 3 元= ( )角1元=( ) 角 1 角8 分=( )分 1 角6 分=( )分( )元( )角=13 角( )分=2 角 1 分 2 元6角=( )角 2 元9 角=( ) 角 3 元= ( ) 角 1 元=( )角 3 元7角=( ) 角4元3角=( )角 14 角=( )元( )角17 角=( )元( )角1角=()分 1 角3分=( )分 1 角8分=( ) 分 1 角6 分=( )分 ( )分=2 角 1 分( )元( )角=13 角 20 分=( )角 7 角=( )分60 角=( ) 元 1 元=( )分40角= )元

70 角=()元元()角1 元= ( )角 5 角 4 分=()分65 角=( 9 角=( )分 8 角=( )角 3 元6 角=( )角23 分= )角()分 12 角=()元()1元3角=( )角15角=()元()角 5 角+5 元 =( 角 )元()角5元5角+5角=()元28分+2分=( 练习 二、 1、1 张1 元可以换成(张2 角;也可以换成()张5 角. 2、1张1元可以换成()张1角和()张2角和()张5 角. 3、5张1元可以换成()张5 元;也可以换成 ( )张 5 角. 4、1张10元可以换成()张1 元和 ()张 2 元和 ( )张 5 元. 5、1张50元可以换成()张10 元;也可以换成(张5 元. 6 、1张100元可以换成()张10 元或 ( )张20 元. 7、10张5角和1张5元可以换成1张( )元. 8、2张5元和10张1元可以换成1张( )元. 9、10张10 元可以换成()张50 元. 3 角+5角= 2 角+3角= 9 元+5元= 5 分+4 分= 元+6元 8 元+60 元= = 5 3 角+7角= 角+8角= 8 角+2角 = 6 分+4 分 6 角+7角= 12 元-1 元= 9角+7角= 1 元2 角+4角= 2 元+1元1 角= 16 元-9 元= 元-8 元= 13 元-10 元= 27元-20 元= 45 元-5 元 = 15 1 元-6 角= 1 元-3 角 = 2 元-9 角 = 4 元-3 元 5 角 = 1、拿出买各种东西要付的人民币: 一支铅笔 6 角一个打火机8 角一支钢笔 5 元 2 角一个毽子3 角一个日记簿1元5角一包方便面 3 元 4 角

学情分析与小学数学教学

学情分析与小学数学教学 要上好一节课,我觉得了解学生的学情很重要。它不仅关系到老师的上课质量,而且也关系到学生所能吸收的能力。我在暑假期间学习了刘德武老师关于《学情分析与小学数学教学》感受颇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之间如何密切地配合好,与老师对学生情况是否了解有着非常重要的关系,学情分析是至关重要的。 一、关注兴趣需求,激发情感动力。我们大家都很重视学生学习的兴趣。有人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有的专家讲过,小学数学教学这点事,不外乎主要是两个方面,一个是兴趣,一个是习惯,这两点都是非常重要的。一个老师为了激发、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往往会创造一个很有趣味的情境。您创造的那个情境,无论它怎样引起同学的兴趣,一定要和您这节课,这个单元所讲的知识要紧密相配合、紧密联系。如果说两者之间是两层皮的话,那是不可取的,与其要是创造一个与知识联系不大的情境的话,那么这个情境还不如不创设。开门见山,倒也不错,所以说关注学生的兴趣是很重要的,从中我觉得可以激发学生的一种情感动力,这是很重要的。 二、关注知识需求,满足求知愿望。什么叫学生的知识需求,一般来说上课的时候学生不会自己主动举起手来,小

学生还是习惯于老师这节课学习什么知识,我们大家就学习什么,是吧,这是很正常的。那么我在这时候谈的知识需求,就是我们在进行知识教学当中,从知识的角度看,学生可能会有些什么样的需求,老师要有一定的预见,并且把这种预见纳入到我们的备课过程当中去,然后在课堂教育当中给予体现,我觉得也是对同学的一种尊重,也是对他的知识需求的一种满足。 三、关注思维需求,促进思维发展。在上课时候很注重学生的思维发展,数学课属于思维反响过低的话,那么这节课您最好先别上,您好好再备备课。刘德武老师其中举的一个例子特别好,就是用一把烧坏的尺子,问同学们还能不能测量?使我认识到他们的思维潜力是非常强的,是非常深厚的,只要我们给他一个平台,只要我们给他创造机会,他们真的会在我们的舞台上,能够演出生动活泼的戏剧来,要敢于相信他们。在教学中我精心设计开放题。如将一个三条边分别是6、8、10的直角三角形绕着一边旋转一周得到一个图形,求图形的体积(得出三种答案)。学生思路狭窄、考虑问题不周全是受传统习题的影响所致,从生活和学生熟悉的事物中收集材料,开放了学生的思路,克服了思维定势的影响,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索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广阔性。 四、关注解决问题的需求,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获取数学知识并不是最终目,应用数学知识去解决的科研、

三年级数学教学案例分析

三年级数学案例分析 xxxx银川小学:xx 2016年9月14日三年级数学教学案例分析 ————主动是课堂之本 [案例]《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片段 学生被分为六人一小组,每人手上有6根小棒。 A教学: 师:大家手上都有6根小棒。平均分成三份,每份是多少呢?生动手操作。 师:好!把刚才操作的过程在小组中交流一下。 B教学: 师:大家手上都有一些小棒,试着按要求进行平均分操作。要求是:平均分成1份,2份,3份,4份,5份,6份,并且不能损坏小棒。看那组最迅速。 学生开始分。有的很快地分好,有的开始小声议论。 师:有困难吗? 生1:平均分成4份不好分。 生2:平均分成5份也不好分。 师:是啊!有的多,有的少,不是平均分。最好怎么办呢?(生……) 师:好!同组内的小棒可以相互借调。再试试看。 (学生活动。)

师:哪个小组愿意来交流一下,你们的4份是怎么平均分的?学生是由于需要而主动地合作交流,还是被老师安排去合作交流,两种心态会产生不同的效果。怎样激发学生合作交流的积极主动性?我感觉有两点值得我们去关注: 1、让问题更具有思考性和探索性。数学教学中的合作交流不能等同于日常随意性的谈话,它应具有一定的学习目标和指向性,是为解决某个具体的问题而进行的合作与交流。因此,教学中要不断地让学生产生思维的困惑,让他们在思维的压力下,主动地想到与别人合作与交流。 案例教学中,把6根小棒平均分成3份,只有1种分法,让他们交流什么呢?只会不断地重复。而要把6根小棒平均分成4份、5份,却是个伤脑筋的事。老师建议重新调剂,怎样调剂呢?小组成员之间必然要交流和合作。特别是平均分成4份,需要另一个人全部拿出,或者有4人拿出一根,剩下一位同学拿出2根,其间的讨论一定会热烈。“方便别人,也就方便了自己”,在这里不是很好地得到了体现吗?! 2、组与组之间的竞争促进组内合作。竞争和合作并不是一对相互排斥的概念,而是可以相互促进的。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集体观念,可以通过竞争的机制去增强学生对集体的责任感和荣誉感,即用外部的压力去促进内部的团结。案例的B教学,引进了小组之间的竞争机制,这样就会促使小组成员之间主动地采取分工合作的方式,而无须再由老师去安排合作,组织交流。试想,在案例的B教学中,如果老师说的是“看哪位同学最快?”,他们之间的合作交流状况将会如何呢?所以在小组学习后全班交流的时候,老师关注的一定要是小组的整体意见而不 是个人意见。评判也应以小组为单位。

小学三年级数学学情分析与应对措施

小学三年级数学学情分析及应对措施 城子小学薛招招 一、学生个性分析: 1、个性差别大:三年级的小学生是形成自信心的关键期。他们 在接受别人的评价中能发现自身的价值,产生兴奋感、自豪感,对自 己充满信心;有的还表现出强烈的自我确定、自我主张,对自己评价 偏高,甚至有时“目空一切”,容易导致自负的心理。相反,有的孩子由于成绩不良或某个方面的缺失,受到班级同学的歧视,往往对自己评价过低,对自己失去信心。 2、情绪不稳定:三年级学生由于生活经验不足,他们在陌生、 严肃、冲突、恐怖、约束、遭受指责等情况下,容易产生紧张的情绪,自我调节能力比较差,难以释放心理的压力,这样就容易使他们的心情变坏。他们喜欢与伙伴共同游戏、学习,但情绪很不稳定,容易激动、冲动,常为一点小事面红耳赤,而且情绪变化极大,并且表露在外,心情的好坏大多数从脸上一望便知。 3、自控力不强: 从三年级开始,学生进入少年期,此时会出现一种强烈要求独立和摆脱成人控制的欲望,因此他们的性格特征中也会表现出明显的独 立性。同时,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对外部控制的依赖性逐渐减少, 但是内部的自控能力又尚未发展起来,还不能有效地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日常行为。 二、学习方面

从三年级开始,学习需要拿出真本事。三年级课程似乎一下子变得难了,许多事情都要靠自己的努力去解决。一、二年级的时候,有 的孩子比较聪明,不太认真学习也能取得比较好的成绩,然而到了三年级就没有那么简单了,稍有马虎,学习成绩就有可能滑下来。常听 有些家长说:我孩子一二年级一直考99、100分,怎么到三年级只有90来分、八十几分了,的确是这样,三年级是一个两极分化的阶段,由于学习内容多了,难度大了,孩子要保持高分,需要花费更多的力气,付出更多的努力,如果马虎的话,成绩很容易大幅下滑。但是只 要各位家长和老师密切配合抓住这关键的一年,培养孩子养成踏实、 勤奋的学习态度,一般成绩不会下滑,而且这一年保持了良好成绩的话,小学阶段以后几年的学习会变得更加顺利。相反,如果三年级成 绩滑下去了,那基础肯定不会扎实,以后的学习也会越来越困难。所以,如果现在孩子的成绩偶尔下滑是正常的,关键在于我们家长要正确帮助他们顺利学好这一年。在教育孩子中要掌握技巧,常常正确的评价孩子。我们一定要记住:教育孩子的时候要用拇指别用食指。当然,表扬、鼓励也要注意方式,应该多精神的、少物质的,尽量不要 用钱去贿赂孩子。当孩子学习马虎时,我们要及时督促,严格教育, 更不能听之任之,过于迁就,溺爱孩子。 三、存在问题分析 1、有些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待养成 结合学生平时学情分析,多数学生失分可归因于良好的学习习惯还没很好养成,学生良好的审题、解题习惯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完整)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案例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案例 大庄小学李元业 课题:用综合算式解答两步文字题 教学目标:1.使学生初步掌握两步文字题的结构特点,分析方法,知道先算什么,后算什么,正确列综合算式解答.进一步加强四则运算概念的理解,运算顺序及小括号的应用的训练. 2.让学生学会读文字题,分析题目表示的数量关系,进而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 3.使学生养成认真审题,自觉检验的良好习惯.发展学生连贯地、有顺序地、有层次地进行思维. 教学重点:如何分析文字叙述题意,依据题意用混合运算顺序列出综合算式并解答一般二步应用题. 教学难点:能正确使用小括号解答一般二步应用题. 教学过程: 一、沟通旧知,建立联系。 1.先说出运算顺序,再口算出结果. (1)8+2×3(2)45-(3+7)? (3)(26-14)÷6? (4)18÷9×3 2.列出算式并说出各部分名称,并口算出结果. 350减去240,差是多少? 270乘以3,积是多少? 72与28的和是多少?75除以15商是多少? 结合学生的回答,逐步出示: 3.导入:刚才复习了一步文字题,熟悉了和、差、积、商的含义及加、减、乘、除法算式的各部分名称,今天我们要在这个基础上继续学习新知识.(板书课题) 二、主动探索,解决问题。 第一层:讨论探究,初步认识。 (1)出示例3:350减去80乘以3的积,差是多少?

分组讨论:这道题最后求什么?能一步解答吗?被减数是谁?减数是谁?题目直接给了吗?必须先算什么? 列出一个式子时,要把谁写在前面,谁写在后面?为什么?(学生讨论时,教师注意巡视,掌握信息进行指导.) 讨论后学生尝试列出综合算式. 板书: 引导学生说出:这道题最后求差是多少?被减数直接给出,减数没有直接给出,要先算出来.列综合算式时被减数350写在前面,减数“80×3”写在后面。 (教师板书350-80×3=? 350-240=110) 教师指出:象这样由几个式子合并在一起写成一个式子叫综合算式,与分步计算道理一样,但书写过程简单了. 第二层:试做探究,初步掌握。 教师提问:如果把上题改成:“350减去80,再乘以3,积是多少?”该怎么列式呢? 学生试做时,教师对有困难的学生给予指导.巡视中发现学生的不同解法,让学生板演。学生可能出现两种解法: 小组讨论:以上两种解法哪个对,为什么? 教师说明:这道题最后求积是多少,就要先确定谁是第一个因数,谁是第二个因数,第一个因数没有直接给出,要用“350-80”作第一个因数.要先算出减法,求出第一个因数,再乘以3.所以必须加上小括号.如果不加上小括号,即第二种解法,最后求出的是差是多少,不符合题意。 第三层:分析比较,加深理解。 请学生看书,对例3和改编的题进行比较。 小组讨论:例3和改编的题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教师补充概括:相同点:数相同,计算符号相同。 三、反馈调节,总结归纳。 1.400减去170与80的和,差是多少?

最新二年级认识人民币数学教案

最新二年级认识人民币数学教案 平靖小学:徐保洪 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内容是:认识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和它们的十进关系,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能看懂物品的单价,会进行简单的计算.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已经掌握的100以内数的知识,学习、认识人民币,一方面使学生初步知道人民币的基本知识和懂得如何使用人民币,提高社会实践能力;另一方面使学生加深对100以内数的概念的理解;体会数的概念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同时在本单元的教学中,老师要创设具体地生活情境,让学生在购物的活动中认识人民币. 学情分析: 本单元是学生集中学习各种面值的人民币,由于人民币的单位间的十进制关系和计数单位间的十进制关系一样的,学生学过100以内数的读、写、大小比较后,再集中学习各种面值的人民币不会感到困难,更有利于对100以内数的认识的巩固.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并能进行简单的计算. (2)使学生认识人民币的单位,知道1元=10角. 过程与方法 通过操作活动,使学生经历购物的实践活动,使学生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购物活动,使学生初步体会人民币在社会生活,商品交换中的功能和作用并知道爱护人民币. 教学重点: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 教学难点:能正确区分不同面值的人民币,知道人民币单位元、角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CAI课件一套常用的面值的人民币(不同版本的) 教学的策略: 1、运用探究与合作交流的方法,每个学生先将课前准备的模拟人民币进行归类,然后在小组交流各自的分类的方法,数一数各类的人民币一共有多少种?说一说各种人民币的特征,以此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增强学生识别各种面积的人民币的清晰程度. 2、师生间做换钱游戏加深对人民币的单位元和角以及它们之间的十进关系的理解,同时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3,用模拟购物的活动,使学生在简单的付钱,算钱,找钱的过程中感知人民币的币值和人民币的商品功能.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今天,老师先请小朋友听一个小故事.(从前有一个爱问问题的孩子.一天,他又有个问题了:“爷爷,爷爷,我们国家到底有多少钱呀?”爷爷想了想,笑着说:“我们国家有188元8角8分钱.”同学们.你们知道为什么吗?我们国家的钱又叫什么吗?(人民币)好,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人民币”.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情学情分析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情学情分析 一、学生整体情况:从试卷卷面情况来看,考查的知识面较广,类型比较多样灵敏,同时紧扣课本、贴近生活。 既考查了学生对基础知识把握的程度,又考查了学生的实际应用、计算、思维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不仅顾及了各个层次学生的水平,又有所侧重。 这份试题尤其注重对基础知识的检测,以及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总的来讲,该份试题比较浅薄,学生对所考的知识点都基本掌握。 二、学情分析:学生基础部分得分较高,得分率在90%左右,失分主要集中在解决问题部分和动手操作题部分。 1、计算题大多数学生计算能力强,能烂熟应用解题技巧进行计算,但仍有少数学生大意出错。 2、学生对数学语言意义的理解上存在一定问题。 找规律大多数学生理解不了题意,找不到规律,说明平时教学中对数学观察、理解、分析、建立思维方法培养训练意识仍有缺失。 3、应用题极少学生出错,说明少部分学生的分析理解和审题的能力欠佳。 4、对于学生存在这样的失误,我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该加强训练,让学生理解并能灵敏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 同时要多练,且形式多样地加强训练学生的计算能力;在计算题的教学中,要使学生透彻地理解算理。 还要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重点指导学生如何分析题目,培养学生优良的认真读题、审题好习惯。 三、教情反思通过前面对试题的分析,在今后的教学中除了要把握好知识体系,熟悉知识点覆盖面之外,还要认真钻研新课程理念,理解、研究教材,找到教材中知识与理念的结合点,数学思想与数学方法的嵌入点,凭借教学手

段、方法,在教学数学知识中让学生潜移默化地渗透、理解、掌握数学思想、数学方法,从而达到学习数学、应用数学的最终目的。 四、改进措施:1、发挥集体备课的作用。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 发挥教师群体力量进行备课,进而弥补自身个体钻研教材能力的不够,共同分析、研究和探讨教材,确凿把握教材。 2、创设生动详尽的情境。 根据学生的年龄和思维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生动详尽的情境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 3、重视知识的获得过程。 使他们在经历和体验知识的产生和形成过程中,获取知识、形成能力。 只有这样他们才能真正获得属于自己的活用知识,达到举一反三、灵敏应用的水平。4、加强学习习惯和策略的培养。 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指导,培养学生优良的学习方法和习惯。 如:独立思考的习惯,认真读题、仔细审题的习惯等等5、关注学生中的弱势群体。 做好后进生的补差工作,消除他们的心理障碍;帮助他们形成优良的学习习惯;加强方法指导;严格要求学生,从最基础的知识抓起;根据学生差异,进行分层教学;努力使每位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

小学三年数学案例分析

小学三年级数学案例分析 一、案例描述 “派车”的教学片断: (1)出示问题:老师组织了一次去外校参观的活动,我们班将组织25名学生进行进行参观,学校安排面包车、小轿车两种车接送。其中面包车每辆限乘8人,小轿车每辆限乘3人。假如你是老师,你将如何派车? (2)学生独立思考后并在小组内交流。 (3)学生汇报: 生1:派3辆面包车和一辆小轿车,3×8=24(人),小轿车坐一人。 师:掌声鼓励! 生2:派4辆面包车,留7个坐位放行李。算式:8×4-7=25(人)生3:派5辆面包车。 师:说说你的理由。 生3:每辆面包车坐5人,留3个坐位放行李,算式:5×5=25(人)生4:派2辆面包车和3辆小轿车,算式:2×8=16(人)3×3=9(人)。 师:也可以! 生6:派6辆面包车,其中5辆面包车每辆坐4人,一辆坐5人,空位放行李。 ……

课堂看似活跃,学生回答问题也很积极主动。学生只管说出自己的想法,而教师不管学生如何回答,都一一加以肯定,只是说:好,好,不错等语言。以示教学的民主,体现“鼓励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大约过了15分钟,学生讲出了11种派车方案,教师小结并布置了练习:同学们真能干,想出了这么多的方案,每种方案都有自己的特色。老师说:都有自己的特色。而特色在哪儿?接着老师说:如果增加4位教师,共有29人,你又会怎样派车呢? …… 二、案例分析 从这段教学注活动中,教师目的是注重培养学生解题策略的多样化,发展学生的多向思维能力.但我认为解题策略的多样化不是教学 的主要目的,不能片面的只追求形式化,应注意以下几点: 1、要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机会。教师要舍得放手,要相信学生,让每一个学生在面对数学问题时独立思考,尽可能自己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一点该教师已做到了。 2、解决问题并不要求每一个学生都能用几种不同的方法解决,这不同于“一题多解”。“一题多解”是学生个体能力的表现,是对每个学生提出的学习要求,是一种很高的学习要求,在某种程度上是很难达到的要求。解题策略的多样化是群体学习能力的表现,是学生集体的智慧,是学习个性化的体现。 3、该教师在课堂上只追求解题的多样化方法,不求优化,更不说解决问题的实效性,而刻意的引导学生寻求“低层次的解题方法”。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下册数学《认识人民币》教案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下册数学《认识人民币》 教案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4648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人民币,知道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认识1元=10角、1角=10分。 2、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合作意识,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通过购物活动,学生初步体会到人民币在社会生活、商品交换中的功能和作用。 3、适时渗透思想品德教育,让学生获得积极良好的情感体验。 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已掌握100以内数的认识及已知道用钱才能买到东西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展开教学的,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为接下来学习人民币的简单计算打下基础。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音乐、文字补充资料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课件出示:在碧绿的青草地上,喜羊羊和它的同伴们为即

将举行的联欢会而忙着羊村长要发东西奖励大家:喜羊羊要尺子、沸羊羊要铅笔、暖羊羊要橡皮、美羊羊要小本本,可把羊村长难住了。) 1、谈话:每只小羊要的东西都不一样,该发什么好呢? 2、交流钱在生活中的用处。 3、揭示课题:认识人民币 【这样的设计,符合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很快激起他们学习的兴趣,为新课的探究**了动力。】 二、自主探究、引导点拨 (一)认识人民币 1、元、角、分 (1)小组合作:拿出学具人民币,把你认识的人民币介绍给小组同学听,并说说你是怎么认的? (2)人民币单位:元 (3)爱护人民币教育 (课件闪动人民币左上角的国徽) (4)介绍人民币的种类:新币、旧币、纸币、硬币。 我国古代的读书人,从上学之日起,就日诵不辍,一般在几年内就能识记几千个汉字,熟记几百篇文章,写出的诗文也是字斟句酌,琅琅上口,成为满腹经纶的文人。为什么在现代化教学的今天,我们念了十几年书的高中毕业生甚至大学生,竟提起作文就头疼,写不出像样的文章呢?吕叔湘先生早在1978年就

(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认识人民币练习题

.. 认识人民币练习题(一) 练习一:人民币的转换: 100元=()张10元=()张20元=()张50元 50元=()张10元=()张5元 10元=()张5元+()张2元+()1元 2张2元+3张1元=()元1张5元+4张2元=()元 1张5角+3张2角=()角 2张5角+1张2角+4张1角=()角=()元()角 3张20元+2张10元+1张5元+4张2角=()元()角 1元2角=()角 1元5角=()角1元=()张1角 ()张1角=5元1元=()分1元2角=()角 1元5角=()角2元6角=()角 2元9角= ()角 3元 = ()角1元 =() 角1角8分=()分 1角6分=()分()元()角=13 角()分=2角1分 2元6角=()角 2元9角=() 角 3元 = ()角 1元 =()角 3元7角=() 角4元3角=()角 14角=()元()角17角=()元()角1角=()分 1角3分=()分 1角8分=() 分1角6分=()分 ()分=2角1分()元()角=13 角 20分=()角 7角=()分 60角=()元 1元=()分 40角=()元

70角=()元 1元=()角 5角4分=()分 65角=()元()角 9角=()分 3元6角=()角 23分=()角()分 1元8角=()角 12角=()元()角 1元3角=()角 15角=()元()角 5角+5元=()元()角 5元5角+5角=()元28分+2分=()角 练习二、 1、1张1元可以换成()张2角,也可以换成()张5角。 2、1张1元可以换成()张1角和()张2角和()张5角。 3、5张1元可以换成()张5元,也可以换成()张5角。 4、1张10元可以换成()张1元和()张2元和()张5元。 5、1张50元可以换成()张10元,也可以换成()张5元。 6、1张100元可以换成()张10元或()张20元。 7、10张5角和1张5元可以换成1张()元。 8、2张5元和10张1元可以换成1张()元。 9、10张10元可以换成()张50元。 3角+5角= 2角+3角= 5分+4分= 4元+6元 = 9元+5元= 8元+60元= 3角+7角= 8角+2角= 6分+4分 = 5角+8角= 6角+7角= 9角+7角= 1元2角+4角= 2元+1元1角= 12元-1元= 16元-9元= 13元-10元= 27元-20元= 45元-5元= 15元-8元= 1元-6角= 1元-3角= 2元-9角= 4元-3元5角= 练习三、综合题: 1、拿出买各种东西要付的人民币: 一支铅笔6角一个打火机8角一支钢笔5元2角 一个毽子3角一个日记簿1元5角一包方便面3元4角 买一包方便面正确的拿法是()

小学数学学情分析

小学数学学情分析及辅导方案 与中学生相比,小学生的自制力相对差些,如:爱玩,喜欢做小动作等;理解力和接受力相对也差些。但是,小学生有强烈的好奇心,凡事喜欢问“为什么”,生活与数学是密切相关的,从实际生活中找例子引入课题,既拉进生活与数学的距离,又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动力。下面我从几个方面谈谈小学数学学习: 一、关注兴趣需求,激发情感动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老师尽最大可能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要注意的是,创设的情境一定与所讲内容紧密联系。 二、关注知识需求,满足求知欲望。 小学生内心有很多需求,急于知道答案。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学生的求知欲,师生交流合作,共同探索,使学生自己找到答案。 三、关注思维需求,促进思维发展。 在上课的过程中,延伸书本知识,比如奥数题,便于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 四、关注认知误区,避免隐患。 小学生的认知能力有限,教师应及时纠正学生的误区。 五、关注学生的书写习惯。 习惯是很重要的,一定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比如:小数加减法运算时,写竖式时一定要小数点对齐。 小学一、二、三年级的学习内容就是数数计算、简单的图形认识,大部分学生是没有困惑的,理解方面也没有大的差异。到了五、六年级,知识点有些难了,对学生的思维训练、逻辑推导有了一定的要求。小学生及其家长的愿望都是期待上一个好的中学,要想考上一所好的中学,就必须把五、六年级的基础打好。除此之外,再加强一些奥数方面的练习就更好了。下面从小学五年级说起。 五年级知识目录: 上册——小数乘法 4课时;小数除法 4课时; 观察物体 2课时;简易方程 6课时; 找规律 2课时;多边形的面积 4课时; 统计与可能性 4课时;数学广角 8课时 上册共需34课时 下册——轴对称 6课时;因数与倍数 6课时; 长方体和正方体 8课时;分数的意义和性质 6课时; 分数的加减法 4课时;统计、打电话 4课时; 数学广角 6课时 下册共需40课时 总共74课时 学生状况:成绩总是及格以下,基础薄弱;不喜欢动手,也不喜欢数学。 辅导方案: 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学生喜欢的角度入手,尽最大可能联系数学知识,让学生知道,数学是有用的。 ⑵培养学生动手习惯:采用鼓励手段去培养学生,讲一些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意识到动手的好处。 ⑶不同阶段的预期目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