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曲五首》教学设计

《诗词曲五首》教学设计
《诗词曲五首》教学设计

《诗词曲五首》教学设计

这是一首赠诗,谁赠送给什么人?在怎样的场合下赠送的?你能想象并复述一下当时的情景吗?

二、诵读理解

1、反复诵读《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注意读出节奏、感情。

2、教师简介作家作品

这首诗选自《全唐诗》,作者刘禹锡(772~846),字梦得,洛阳(现河南省洛阳)人,唐代诗人。他曾参加王叔文领导的政治改革,失败后,一再遭贬。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刘禹锡被罢去和州刺史,北归京师,途经扬州,遇到白居易。在酒宴上自居易写了《醉赠刘二十八使君》,对刘长期遭受贬谪表示同情。刘禹锡写了这首诗答谢他。酬,答诗。使君,是对刺史的称呼。

3、解读诗歌

通过课堂讨论,师生共同研讨诗歌,

⑴首联交待了什么凄凉地和弃置身表露出诗人怎样的心情?

⑵颔联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特点?描写了怎样的现状?表达什么样的心情?

⑶颈联写的是什么意思?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境界?

⑷结合标题说说尾联有什么用意?

⑸从体裁上看,这是一首什么诗?从题目上看,这是一首什么诗?

⑹诗中表现诗人坚定意志和乐观精神的语句是哪一句?

明确:

⑴贬地之荒凉,贬时之漫长。痛苦而又孤寂。

⑵用典。写回乡所见,人事俱非,今昔对比,恍如隔世。面对此景诗人百感交集,不胜感慨。

⑶原意是表达对现实的愤懑:沉舟病树自比遭贬; 千帆过万木春则比喻被贬后,新贵们仕途得意。但这两句诗在客观上饱含着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充满哲理,或可理解为诗人心胸豁达。

⑷回应题目,答谢友人并与之共勉,表现诗人虽遭遇挫折而意

志不衰,积极乐观的思想境界。

⑸抒情诗、赠答诗

⑹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三、当堂背诵

〖赤壁〗

一、导入

播放《三国演义》片头曲,赤壁向来是英雄云集,风云际会之所。

二、朗读

1、指名朗读

2、纠错再读

3、全班齐读

三、思考探究

1、《赤壁》开头为什么从一把很不起眼的折戟写起,这样写有何作用?

2、全诗最精彩的是久为人们传诵的末二句,这二句议论感慨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

1、要点提示:这一把折戟与古代战争有联系,很自然地引起后文对历史的咏叹。折戟沉沙而仍未销蚀,又发岁月流逝物存人非的感慨。凡是在历史上留下过踪迹的人物、事件,常会被无情的时光销蚀掉,也易从人们的记忆中消逝,但又常因偶然机会被人记起。正由于发现了这把铁戟,使诗人无法平静,因此他要磨洗并辨认一番,发现原来是前朝──三国赤壁之战时的遗物。从而为下文铺垫。

2、这二句曲折地反映出他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诗人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是因为他自己生不逢时,有政治军事才能而不得一展。它似乎还有一层意思: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所作为,显示出一种逼人的英气。

四、背诵

课堂抽背

〖过零丁洋〗

一、导入

零丁本义孤独、孑孓,做为失败者的文天祥在过这零丁洋之时难免心情抑郁愤懑,但我们在他的诗歌中找不到落魄者的哀鸣,失意中的悲叹,相反的我们看到的是,坚强者的斩钉截铁的信念。

二、朗读

1、男生、女生互读互查缺漏

2、教师范读

3、全班齐读。

三、探究

1、这首七言律诗首联写了个人和国家的哪几件大事?

2、颔联上下两句有何联系?都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3、颈联中的惶恐零丁有双层含义,请谈谈有哪两层含义。

4、尾联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5、请同学们谈谈中国历史上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事例。

明确:

1、一是在他21岁时,因科举走人仕途;二是在国家危急存亡的关头,起兵勤王抗元。

2、国家山河分裂,局势危急,个人命运也动荡不安,暗示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紧密相连。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3、一是两个地名,另一层意思是写出了形势的险恶和境况的危苦。

4、表明诗人舍身取义,以死明志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的民族气节。

5、如苏武、岳飞、邓世昌、朱自清、闻一多等等。

四、背诵

五分钟当堂成诵,抽查

〖水调歌头〗

一、导入

自古月宫的飘渺、美丽就引无数诗人折腰,苏轼也在亦真亦幻中引身飞月。前人述评: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我们一起来开这一首千古妙词。

欣赏板块一──苏轼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苏洵子。嘉佑进士。神宗时曾任祠部员外郎,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任杭州通判,知密州、徐州、湖

州。后以作诗谤讪朝廷罪贬黄州。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颖州等,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北还后第二年病死常州。南宋时追谥文忠。与父洵弟辙,合称三苏。在政治上属于旧党,但也有改革弊政的要求。苏轼才情奔放,为宋代最杰出的作家,诗、词、文、书、画、文艺理论均有独到成就。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少数诗篇也能反映民间疾苦,指责统治者的奢侈骄纵。其词于风格、体制上皆有创变,清雄旷放之作尤新人耳目,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有《东坡乐府》。

二、朗读

1、学生试读

2、老师示读

3、学生再朗读

4、课文注音宫阙(qu ) 绮户(qǐ) 婵娟(ch n)

三、解题

1、欣赏

欣赏板块二──词的特点

词是一种抒情诗体,是配合音乐可以歌唱的乐府诗。它的严格的格律和在形式上的种种特点,都是由音乐的要求而规定的。词和诗在形式上的不同,主要有以下几点:

⑴每首词都有一个调名。如《菩萨蛮》、《水调歌头》、《沁园春》等,称为词调。词调表明这首词写作时所依据的曲调乐谱,并不就是题目。各个词调都是调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声,并且各不相同。

⑵一首词大都分为数片,以分两片的为最多。一片即是音乐已经唱完了一遍。每首词分成数片,就是由几段音乐合成完整的一曲。

⑶押韵的位置各个词调都有它一定的格式。诗基本上是偶句押韵的,词的韵位则是依据曲度,即音乐上停顿决定的。每个词调的音乐节奏不同,韵位也就不同。

⑷句式长短不一。诗也有长短句,但以五、七言为基本句式,近体诗还不允许有长短句。词则大量地使用长短句,这是为了更能切合乐调的曲度。

⑸字声配合严密。词的字声组织变化很多,有些词调还须分辨四声和阴阳。作词要审音用字,以文字的声调来配合乐谱的声调,以求协律和好听。

2、课堂提问:

⑴水调歌头是词牌名,什么是词牌名?

⑵词牌名和序言告诉了我们什么信息?主题?

明确:

⑴词牌名是同一类型或主题的词的固定的名称,它的作用是规定了一首词的每句的字数平仄等。

⑵中秋兼怀子由告诉了做词的时间和目的──团圆。

四、品读

师生共同讲读

1、上片:

⑴上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⑵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态变化?

⑶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明确:

⑴叙述作者身世感慨和矛盾心理。

⑵苏轼屡受打击后在出世与入世之间徘徊和困惑心态──愿意在人间为国家出力

⑶积极乐观、希望有所作为的人生态度

2、下片:

⑴下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⑵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明确:

⑴抒发对弟弟的怀念之情

⑵人间有悲欢离合如同月亮有阴晴圆缺,自古以来没有完美无缺的。对离人的同情抚慰,更是赋予哲理,表现诗人旷达的心胸和情

怀。

五、背诵

〖山坡羊潼关怀古〗

一、导入

这首曲是作者在就任陕西行台中丞的旅途中所写的。潼关自古兵家必争,张养浩以锐利的眼光看穿这纷纭的历史争斗的本质,极大地体现了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二、解题

自读赏析板块,说说散曲的特点。

欣赏板块三──散曲的特点

散曲,元代称为乐府或今乐府。

散曲究竟兴起于何时,由于缺乏文献,已难以确考。但它产生于民间的俗谣俚曲则是无疑的。宋金之际,北方少数民族如契丹、女真、蒙古相继入据中原,他们带来的胡曲番乐与汉族地区原有的音乐相结合,孕育出一种新的乐曲。这样,逐渐和音乐脱离并且只能适应原有乐曲的词,在新的诗歌形式──散曲,便应运而生。

散曲的体制主要有小令、套数以及介于两者之间的带过曲等几种。

散曲作为继诗、词之后出现的新诗体,有以下三方面特征:

第一,灵活多变伸缩自如的句式。散曲的句式短的一两个字,长

的可达几十字,伸缩变化极大。较好地解决了诗的字数整齐单调与乐的节奏、旋律繁复变化之间的矛盾。

第二,以俗为尚和口语化、散文化的语言风格。散曲的语言以俗为美。使人一下子就沉浸到浓郁的生活气息的氛围之中。

第三,明快显豁自然酣畅的审美取向。与诗、词大异其趣。散曲往往非但不含蓄其意,蕴藉其情,反而唯恐其意不显,其情不畅,直待极情尽致酣畅淋漓而后止。

从上述散曲的特点可见,比之传统的抒情文学样式诗、词,散曲身上刻有较多的俗文学的印记。

欣赏板块四──张养浩

张养浩(1270~1329),字希孟,号云庄,济南人,元代著名散曲家。曾任监察御史,因批评时政而免官,复官至礼部尚书,又辞官

隐居济南云庄,天历二年(1329年),征拜陕西行台中丞,到官四月病卒。张养浩自幼好学,上自儒家经典,下至诸子百家,唐诗、宋词、笔记小说,无所不读,又诗赋、文章无所不能,尤长于散曲。他隐居济南云庄8年期间,登华不注,游大明湖,览龙洞,赏泉水,寄傲山林,纵情诗酒,创作了大量诗文散曲。其作品流传下来的有散曲小令160多首,诗近400首,各类文近百篇。

三、朗读

1、教师范读

2、学生自由散读一次后齐读

四、探究

1、这首曲划分为几个层次?

25诗词曲五首导学案

25《诗词曲五首》导学案 教师:班级:学生:时间: 学习目标 1.培养学生对我国古代文化的兴趣。2.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3.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4.了解我国古代诗歌在体裁上形式上的特点。 学习过程第一课时课前自学 一、注音或写字 畔绮闻笛fǜ折jí干gē风piāoxù hànqīng 宫quaqióng楼chánjuān fēngluán 二、填空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本诗选自《_________》,作者________,_____朝人,"酬",这里是________的意思。本诗中用典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诗中的千古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赤壁》本诗选自《________》,作者________,_____朝人。.本诗中用典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过零丁洋》 1.本诗选自《_________》,作者________,字________,又字________,自号________、________。 2.(1)诗中最负盛名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2)运用比喻修辞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水调歌头》 1.这首词选自《________》,作者________,字_______,自号________,_____朝_____家。 2.(1)"此事古难全"中"此"指代的内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词中的千古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是怎样的? 《山坡羊潼关怀古》1.这首散曲选自《________》,作者_____,_____代_____家。 (1)这首散曲的主旨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抒写作者心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写景的句子是:_________ __。 五、诗句的理解 1、《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诗的开头两句"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是什么意思?表达了怎样的心情? 2、本文运用了典故,请把它找出来。并说说所表达的感情。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诗词曲五首》学案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诗词曲五首》学案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作品的写作背景,在熟读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 2.品析诗歌的语言,欣赏诗歌的语言美。 3.揣摩诗歌的内涵,把握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重点 1.品析诗歌的语言,欣赏诗歌的语言美。 2.揣摩诗歌的内涵,把握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过程 第 1 课时 一、导入新课 我国的古典诗词源远流长,浩若繁星,在这笔丰厚的遗产中,反映战争的作品也占有重要地位。从古至今,战争一直都是人们关注的主题,战争总是会给人们带来灾难和痛苦。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十五从军征》,了解战争给人们带来的苦难,学会珍惜和平的生活。 二、知识梳理 1、走进作者 三、鉴赏:《十五从军征》 1.诗歌选取了哪些意象?有何特点? 意象松柏、丛冢、跳兔、飞雉、庭院、旅谷、水井、旅葵。 景物特点:荒凉寂静,无人的踪迹。 2.说说下面这句诗的表达效果。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饴阿谁。 这句诗暗指主人公家破人亡、孤苦伶仃的状况,主人公此时内心感到极度的孤独 悲伤。这一句也将哀景推向极致,蓄足了抒情的势,使得最后一句“泪落沾我衣”感人至深。 3.此诗围绕老兵的返乡经历及其情感变化来谋篇结构,反复朗读诗歌,说说其返乡经 历及其情感变化是怎样的? 其返乡经历是:始得归→归途中→返回家中→“出门东向看”;情感变化为:急想回家,充满与亲人团聚的希望(归途中)→希望落空→彻底失望(家中无人)→悲哀流泪,心茫然(“出门东向看”)。 4.诗歌的主题是什么? 这是一首揭露封建社会兵役制度不合理的乐府民歌,诗中描绘了一位少年从军数十年后返回故里时,看到家破人亡的情景,表现出封建兵役制度给劳动人民带来的苦难。 四、鉴赏:《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1.从题目中你能得到哪些信息? 这是一首咏雪诗,这也是一首送别诗,描写的是送友人归京的场景。 2.这首诗前后侧重描写的内容有何不同?两者是如何完成过渡的? 前面重在咏雪,后八句主要是写送别。用“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一句完成了过渡。 3.诗中是从哪两个方面揭示了当时的天气寒冷? 从正面和侧面来写当时天气寒冷的。正面:“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侧面:“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4.“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中的“折”“即”换掉好不好?为什么? 不好。“折”字写出了北风之猛,有了这样猛烈的风,漫天飘落的雪才能“飞”。“即”字表现了诗人的惊奇之情,表明雪下得大,下得早。这两句极写边塞的风猛雪早。 5.你认为“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一句为什么能够流传千古? 以春景写冬景,以梨花喻冬雪,比喻新奇贴切,既表现了边塞特有的奇异壮丽风光,又写出诗人的惊喜之情。 6.“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几句描写有何作用? 写军营将士的苦寒生活,反映了战争的艰苦及其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同时为送行场面渲染了悲凉气氛。 7.请用生动的语言描述“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所展示的画面,并谈谈这句细节描写的作用。 傍晚时分,辕门外,大雪纷纷飘落,红旗被冰雪冻硬,尽管风刮得挺猛,红旗却一动也不动。这一生动而反常的细节再次传神地写出天气奇寒;旗帜在寒风中毫不动摇、威武不屈的形象是将士的象征。这两句一动一静,一白一红,相互映衬,画面生动,色彩鲜明。

24、部编九下《诗词曲五首》精品教案

24 诗词曲五首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结合写作背景理解这五首诗词曲的内容。 2.了解五首诗词曲在体裁上形式上的特点。 3.反复诵读,提高感受诗词曲的音韵美、意境美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朗读、背诵、品析相结合。 情感态度价值观 领会诗词曲中慷慨激昂的爱国热情,激发自己的爱国情感。 重点难点 重点: 1.理解这五首诗词曲的内容。 2.了解五首诗词曲在体裁、形式上的特点。 难点: 提高感受诗词曲的音韵美、意境美的能力。 课时安排 2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古典诗词曲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对我们认识古代社会、传承华夏传统、弘扬人文精神和提高审美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今天,让我们共同来鉴赏几首古代诗词曲,感受其独有的魅力。 预习展示 1.走近作者 ⑴提问:有谁能把预习中搜集到本课作者的信息介绍下? ⑵学生回答后多媒体展示: 郭茂倩(1041年~1099年),字德粲,北宋郓州须城(今山东东平)人。编有《乐府诗集》百卷传世,以解题考据精博,为学术界所重视。《木兰诗》与《孔雀东南飞》合称“乐府双璧”。 岑参 (715~770),荆州江陵(现湖北江陵)人。与高适并称“高岑”。他自幼从兄受书,遍读经史。二十岁至长安,献书求仕。安史乱后,由杜甫等推荐任右补阙,以后转起居舍人等官职,大历元年官至嘉州刺史。以后罢官,客死成都旅舍。 辛弃疾(见《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的“作者介绍”) 文天祥(1236~1283)吉州吉水(今属江西吉安)人。原名云孙,字履善,又字宋瑞,自号文山、浮休道人,我国著名的民族英雄,是南宋杰出的政治家和诗人。名篇有《正气歌》《过零丁洋》。 张养浩(1270~1329),字希孟,号云庄,元代著名散曲家。自幼好学,上自儒家经典,下至诸子百家,唐诗、宋词、笔记小说,无所不读,又诗赋、文章无所不能,尤长于散曲。他隐居济南云庄8年期间,“寄傲山林,纵情诗酒”,创作了大量诗文散曲。 2.相关作品 《十五从军征》出自《乐府诗集》。诗中描绘了一个在外征战的老兵返乡途中与到家之后的种种场景。本诗不仅抒发了这一老兵“少小离家老大回”的情感,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现实的黑暗,具有一定的史诗意义。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唐代诗人岑参的作品。此诗描写西域八月飞雪的壮丽景色,抒写塞外送别、雪中送客之情,表现离愁和乡思,却充满奇思异想,并不令人感到伤感。全诗内涵丰富宽广,色彩瑰丽浪漫,气势浑然磅礴,意境鲜明独特,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堪称盛世大唐边塞诗的压卷之作。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写景、抒情、议论密切结合;融化古人语言入词,活用典故成语;通篇三问三答,层次分明,互相呼应;即景抒情,借古讽今;风格明快,气魄阔大,情调乐观昂扬。 《过零丁洋》是文天祥在1279年经过零丁洋时所作的诗作。全诗表现了慷慨激昂的爱国热情和视死如归的高风亮节,以及舍生取义的人生观,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崇高表现。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诗词曲五首》优秀导学案

《诗词曲五首》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文学常识,掌握文本内容。 2.品味文本语言,感受语言魅力。 3.结合具体内容,体会文本情感。 【教学过程】 十五从军征 一.新课导入 (播放古代从军出征视频) 二.相关介绍 “乐府” 汉武帝时,设有采集各地歌谣和整理、制订乐谱的机构,叫“乐府”。后来,人们就把这一机构收集并制谱的诗歌,称为乐府诗,简称乐府。乐府诗多收录在宋人郭茂倩汇编的《乐府诗集》中。 最大的特点是:叙事性强,语言朴素自然。《孔雀东南飞》与《木兰诗》合称“南北双璧”。后人拟乐府写的诗歌虽不入乐,也称乐府或拟乐府。 中国古代各朝兵役制度 战国时期,已经建立常备兵制度。秦统一后,出现了全国规模的征兵制。汉承秦制,适龄男子每人一生要服两次兵役。三国时期出现了“世兵制”,父子世代为兵。北朝出现了“府兵制”。宋朝的主要兵制“募兵制”。元朝在取得全国政权前,实行部落兵制。明朝实行“卫所制”。清朝实行“旗兵制”,类似部落制。 三.整体感知 1. 朗读诗歌,注意节奏,读准字音,读出感情。 2. 用自己的话描述诗歌的内容。 十五岁就应征去参军,八十岁才退伍回到故乡家中。半路上碰到一个故乡的村民,问:“我家里面还有什么人?”“你家那个地方现在已是松树柏树林中的一片坟墓。”走到家门前看见野兔从狗洞里出进,野鸡在梁上飞来飞去。 院子里长着野生的谷子,野菜环绕着井台。捋些野谷舂米来做饭,摘下葵叶煮汤算是菜。汤和饭一会儿都做好了,却不知应该送给谁一起分享。走出大门向着东方张望,老泪纵横洒落在衣服上。 四.细读感悟 1.诗中哪一句极言从军之久?为什么?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八十”与“十五”相对照,突出其“从军征”时间之久;“始得归”与“从军征”相呼应,则表明他中途一直未能回来。 (残酷的兵役制度。在汉朝,男子23岁起正式服兵役,直到56岁。如遇战争,还要做好随时从军的准备,兵役时间可能会更长。) 2. 主人公年迈力衰归来,看到的家乡是什么样子?

九年级下册文言文专项复习之《诗词曲五首》学案与答案

《诗词曲五首》复习课学案 一、文学知识填空 1.《乐府诗集》由(朝代)(人名)所编,辑录汉魏到唐五代的乐府歌辞,兼及先秦至唐末的歌谣,是现存收集乐府歌辞最完备的一部。 “乐府双璧”指的是:汉乐府诗《》和北朝民歌《》。 2.岑参,朝诗人,工诗,长于七言歌行,对边塞风光,军旅生活,以及少数民族的文化风俗有亲切的感受,其边塞诗尤多佳作。风格与高适相近,后人多并称“”。 3.辛弃疾,字,号,(朝代)爱国词人。辛弃疾存词600多首,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战斗精神是辛词的基本思想内容。他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派词人、爱国者、军事家和政治家,与苏轼合称“”,与李清照并称“”,著有作品《稼轩长短句》。 4.文天祥,字,又字,号,(朝代)政治家、文学家,爱国诗人,抗元名臣,民族英雄,与、并称为“宋末三杰”。 5.张养浩,字,号,代文学家。所作散曲以著称。与清河、汶上并称为“三俊”。 二、默写检测 (一)《十五从军征》

1. ,雉从梁上飞。 2.中庭生旅谷,。 3.《十五从军征》中的“,”和贺知章的“少小离家老大回”有异曲同工之妙。 4.《十五从军征》中描写主人公征战回家看到的景象的句子是:,。,。 (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1.散入珠帘湿罗幕,。 2. ,愁云惨淡万里凝。 3.我国“一带一路”倡议实质推进,沿线许多国家和地区积极参与,呈现出“,”(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的景象。 4.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将诗人因朋友远去而产生的无限惆怅之情抒写到极致的两句诗是:,。 (三)《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1.何处望神州?。 2.千古兴亡多少事?。。 3. ,坐断东南战未休。 4. ?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5.《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中,辛弃疾看江水东流,发思古幽情的句子是:?。。

九年级语文下册诗词曲五首 教案与教学反思

23 诗词曲五首 杭信一中何逸冬 1.了解作者生平及写作背景,在熟读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 2.品析诗歌的语言,欣赏诗歌的语言美。 3.揣摩诗歌的内涵,把握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第1课时《十五从军征》《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一、导入新课 我国的古典诗词文化源远流长,名篇佳作浩若繁星,反映战争的作品在其中占有重要地位。从古至今,战争一直都是人们关注的主题,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十五从军征》,了解战争给人们带来的苦难,学会珍惜和平的生活。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十五从军征》 1.诗歌选取了哪些意象?有何特点? 明确:意象——松柏、丛冢、跳兔、飞雉、庭院、旅谷、水井、旅葵。 景物特点:荒凉寂静,无人的踪迹。 2.说说下面这句诗的表达效果。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饴阿谁。 明确:这句诗暗指主人公家破人亡、孤苦伶仃的状况,主人公此时内心感到极度的孤独悲伤。这一句也将哀景推向极致,蓄足了抒情的势,使得最后一句“泪落沾我衣”感人至深。 3.此诗围绕老兵的返乡经历及其情感变化来谋篇布局,反复朗读诗歌,说说其返乡经历及其情感变化是怎样的? 明确:其返乡经历是:始得归→归途中→返回家中→“出门东向看”;情感变化为:急想回家,充满与亲人团聚的希望(归途中)→希望落空→彻底失望(家

中无人)→悲哀流泪,心茫然(“出门东向看”)。 4.诗歌的主题是什么? 明确:这是一首揭露封建社会兵役制度弊病的乐府民歌,诗中描绘了一位少年从军数十年后返回故里,看到家破人亡的情景,表现出封建兵役制度给劳动人民带来的苦难。 目标导学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1.从题目中你能得到哪些信息? 明确:这是一首咏雪诗,也是一首送别诗,描写的是送友人归京的场景。 2.首诗前后侧重描写的内容有何不同?两者是如何完成过渡的? 明确:前面重在咏雪,后八句主要是写送别。用“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一句完成了过渡。 3.诗中是从哪两个方面揭示了当时的天气寒冷? 明确:从正面和侧面来写当时天气寒冷的。正面:“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侧面:“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4.“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中的“折”“即”换掉好不好?为什么? 明确:不好。“折”字写出了北风之猛,有了这样猛烈的风,漫天飘落的雪能“飞”。“即”字表现了诗人的惊奇之情,表明雪下得大,下得早。这两句极写边塞的风猛雪早。 5.你认为“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一句为什么能够流传千古? 明确:以春景写冬景,以梨花喻冬雪,比喻新奇贴切,既表现了边塞特有的奇异壮丽风光,又写出诗人的惊喜之情。 6.“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几句描写有何作用? 明确:写军营将士的苦寒生活,反映了战争艰苦及其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同时为送行场面渲染了悲凉气氛。 7.请用生动的语言描述“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展示的画面,并谈谈这句细节描写的作用。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25课《诗词曲五首》导学案 (人教新课标版)

第25课《诗词曲五首》导学练测 【字词综合运用】 (1)注音 闻笛赋(fù)烂柯人(kē)折戟(jǐ)销(xiāo) 干戈(gē)絮(xù)寥落(liáo)惶恐(huáng) 宫阙(qua)绮(qǐ)婵娟(chán)踌躇(chóu chú) (2)多音字辨析 (3)形似字区别 (4)解词 暂凭杯酒长精神(增长,振作) 折戟沉沙铁未销(销蚀) 自将磨洗认前朝(拿起) 辛苦遭逢起一经(遭遇) 干戈寥落四周星(文中代指战争) 零丁洋里叹零丁(孤苦无依的样子) 留取丹心照汗青(丹心:红心,比喻忠心。汗青:代指史册。) 把酒问青天(端起) 高处不胜寒(经受不住) 何似在人间(哪里比得上) 千里共婵娟(指月亮) 伤心秦汉经行处(经过) 【重点句子分析】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两句借用自然景物的变化暗示社会的发展,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意思是说,个人的沉沦算不了什么,社会总是要向前发展的,未来肯定会比现在好。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这两句诗是说,如果不是东风给了周瑜以方便,取得胜利的就可能是曹操,历史将要重写。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乃千古名句,总说人生终有一死,一定要把一片火红的忠心永留史册,表明了文天祥为国捐躯、视死如归的崇高精神。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写出了对人世间最美好的祝愿。 【课文背景知识】 (1)作家作品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现河南省洛阳市)人,唐代诗人、哲学家。有《刘宾客集》。 杜牧(802~852),字牧之,京兆万年(现陕西省西安市)人,唐代诗人。后人称之为“小杜”。著有《樊川集》。 文天祥(1236~1283),字履善,又字宋瑞,自号文山、浮体道人,吉州吉水(今属江西)人。宋末杰出的民族英雄和爱国诗人。著有《文山先生全集》。 苏轼(1037~1101),字子瞻,自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有《东坡全集》传世。 张养浩(1270~1329),字希孟,号云庄,济南(今属山东)人,元代散曲作家。 (2)背景知识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是古代酬赠诗中的名篇。唐敬宗宝历二年(826),诗人罢和州

八年级语文下册 25《诗词曲五首》导学案(无答案) 新人教版

《诗词曲五首》 徜徉于诗的海洋,感悟诗的意境 学习目标: 1.背诵默写五首诗歌。 2.理解诗歌所描绘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培养学生对古代诗歌的热爱,陶冶情操,丰富文化积累。 重难点: 1. 理解诗歌所描绘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习流程: 一、基础知识 1.《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作者﹏﹏﹏﹏,字﹏﹏﹏﹏,﹏﹏﹏﹏ 诗人。 2.《赤壁》作者﹏﹏﹏﹏,字﹏﹏﹏﹏,﹏﹏﹏﹏朝诗人,他与李商隐被称为“﹏﹏﹏﹏”。 3.《过零丁洋》作者﹏﹏﹏﹏,号﹏﹏﹏﹏,﹏﹏﹏﹏朝)文学家。 二、朗读诗歌,整体感知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1.首联交代了什么?“凄凉地”和“弃置身”表露出诗人怎样的情感? 2.颔联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特点?描写了怎样的现状?体会作者此时此刻的心情。 《赤壁》 1.“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有什么含义? 2.“二乔”在诗歌中指代什么?这样写有什么意义? 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过零丁洋》 1.颔联“风飘絮”“雨打萍”比喻什么?

2.颈联两个“惶恐”,两个“零丁”各有什么含义? 3.尾联“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表明了诗人怎样的气节? 4.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水调歌头》 1.词前小序的作用是什么? 2.“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有什么含义? 3、这首词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山坡羊潼关怀古》 1.“如聚”“如怒”描写了怎样的形象? 2.为什么说“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3.这首曲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三、精读课文,合作探究 1.《赤壁》开头为什么从一把很不起眼的折戟写起,这样写有何作用? 2.《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颈联“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有什么含义?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境界? 四、拓展延伸 1、背诵《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联系全诗任选下面一句,加以赏析。 其一: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其二: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赏析: 2、诗歌是最高的语言艺术。诗歌常常用最精练的语言来展示世界的万千气象,形象而含蓄地抒发复杂的思想感情。本课我们要来学习的五首诗词曲都是名家作品,这些作品通过精练的语言都表达了怎样的内涵呢?(任选一首说一说) 五、达标测试

最新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诗词曲五首》精品教案

23 诗词曲五首 1.了解作者及作品的写作背景,在熟读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 2.品析诗歌的语言,欣赏诗歌的语言美。 3.揣摩诗歌的内涵,把握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第1课时《十五从军征》《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一、导入新课 我国的古典诗词源远流长,浩若繁星,在这笔丰厚的遗产中,反映战争的作品也占有重要地位。从古至今,战争一直都是人们关注的主题,战争总是会给人们带来灾难和痛苦。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十五从军征》,了解战争给人们带来的苦难,学会珍惜和平的生活。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十五从军征》 1.诗歌选取了哪些意象?有何特点? 明确:意象——松柏、丛冢、跳兔、飞雉、庭院、旅谷、水井、旅葵。 景物特点:荒凉寂静,无人的踪迹。 2.说说下面这句诗的表达效果。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饴阿谁。 明确:这句诗暗指主人公家破人亡、孤苦伶仃的状况,主人公此时内心感到极度的孤独悲伤。这一句也将哀景推向极致,蓄足了抒情的势,使得最后一句“泪落沾我衣”感人至深。 3.此诗围绕老兵的返乡经历及其情感变化来谋篇结构,反复朗读诗歌,说说其返乡经历及其情感变化是怎样的? 明确:其返乡经历是:始得归→归途中→返回家中→“出门东向看”;情感变化为:急想回家,充满与亲人团聚的希望(归途中)→希望落空→彻底失望(家中无人)→悲哀流泪,心茫然(“出门东向看”)。 4.诗歌的主题是什么? 明确:这是一首揭露封建社会兵役制度不合理的乐府民歌,诗中描绘了一位少年从军数

十年后返回故里时,看到家破人亡的情景,表现出封建兵役制度给劳动人民带来的苦难。 目标导学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1.从题目中你能得到哪些信息? 明确:这是一首咏雪诗,这也是一首送别诗,描写的是送友人归京的场景。 2.这首诗前后侧重描写的内容有何不同?两者是如何完成过渡的? 明确:前面重在咏雪,后八句主要是写送别。用“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一句完成了过渡。 3.诗中是从哪两个方面揭示了当时的天气寒冷? 明确:从正面和侧面来写当时天气寒冷的。正面:“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侧面:“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4.“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中的“折”“即”换掉好不好?为什么? 明确:不好。“折”字写出了北风之猛,有了这样猛烈的风,漫天飘落的雪才能“飞”。“即”字表现了诗人的惊奇之情,表明雪下得大,下得早。这两句极写边塞的风猛雪早。 5.你认为“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一句为什么能够流传千古? 明确:以春景写冬景,以梨花喻冬雪,比喻新奇贴切,既表现了边塞特有的奇异壮丽风光,又写出诗人的惊喜之情。 6.“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几句描写有何作用? 明确:写军营将士的苦寒生活,反映了战争的艰苦及其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同时为送行场面渲染了悲凉气氛。 7.请用生动的语言描述“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所展示的画面,并谈谈这句细节描写的作用。 明确:傍晚时分,辕门外,大雪纷纷飘落,红旗被冰雪冻硬,尽管风刮得挺猛,红旗却一动也不动。这一生动而反常的细节再次传神地写出天气奇寒;旗帜在寒风中毫不动摇、威武不屈的形象是将士的象征。这两句一动一静,一白一红,相互映衬,画面生动,色彩鲜明。 8.诗的最后一句“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体现了中国绘画中的“留白”这一艺术手法,说说这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运用留白手法,写得含蓄,引发读者无尽的思考;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依依不舍及朋友离去后的无限惆怅之情,字字传神,含蓄隽永。

优秀的《诗词曲五首》教学设计

优秀的《诗词曲五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并了解诗歌的意境; 2、学习并了解诗词曲等诗歌的体裁特点; 3、熟读并背诵课文; 【重点难点】 理解诗歌的意境并熟读成诵。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新课导入 诗歌是我国古代文学中的瑰宝,特别是唐诗宋词元曲更标志着我国古代文学的辉煌成就,今天我们学的五首诗歌都是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名篇,我们要通过学习和吟诵,领会诗歌的优美意境。 二、课文赏析 1、赏析《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⑴写作背景: 唐敬宗宝历二年,诗人罢和州刺史,回归洛阳,途经扬州,与罢苏州的刺史白居易相会,在酒席上,白居易吟诗《醉赠二十八使君》相赠。在诗中,白居易对刘禹锡被贬谪的遭遇,表示了同情和不平,于是刘禹锡写了此诗回赠白居易。 ⑵赏析诗歌:

⑶朗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①首联交代了什么?“凄凉地”“弃置身”表露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②颔联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特点?描写了怎样的现状?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③颈联写得什么意思,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境界? ④尾联又有何用意? 分析: 首联:用被贬谪地的荒凉和时间的漫长,表达了作者痛苦、孤寂的心情; 颔联:用了“闻笛赋”和“烂柯人”两个典故,表达了对友人的怀念,抒发了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慨; 颈联:用比喻的修辞,抒发了诗人的身世之感,表达了作者豁达的心境; 尾联:点睛之笔,,点明酬答题义,既对友人的感谢,也和友人共勉,表现了诗人坚定的意志和乐观的精神。 2、赏析《赤壁》 ⑴写作背景:文章写于杜牧黄州刺史时。赤壁是东汉献帝13年,周谕大败曹操。但杜牧所写的赤壁并非此处,而是湖北黄岗,所以说杜牧此诗虽为咏史诗,其实也是借题发挥。 ⑵朗读课文,初步感受课文;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24诗词曲五首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23诗词曲五首 1.了解作者生平及写作背景,在熟读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 2.品析诗歌的语言,欣赏诗歌的语言美。 3.揣摩诗歌的内涵,把握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第1课时《十五从军征》《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一、导入新课 我国的古典诗词文化源远流长,名篇佳作浩若繁星,反映战争的作品在其中占有重要地位。从古至今,战争一直都是人们关注的主题,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十五从军征》,了解战争给人们带来的苦难,学会珍惜和平的生活。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十五从军征》 1.诗歌选取了哪些意象?有何特点? 明确:意象——松柏、丛冢、跳兔、飞雉、庭院、旅谷、水井、旅葵。 景物特点:荒凉寂静,无人的踪迹。 2.说说下面这句诗的表达效果。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饴阿谁。 明确:这句诗暗指主人公家破人亡、孤苦伶仃的状况,主人公此时内心感到极度的孤独悲伤。这一句也将哀景推向极致,蓄足了抒情的势,使得最后一句“泪落沾我衣”感人至深。 3.此诗围绕老兵的返乡经历及其情感变化来谋篇布局,反复朗读诗歌,说说其返乡经历及其情感变化是怎样的? 明确:其返乡经历是:始得归→归途中→返回家中→“出门东向看”;情感变化为:急想回家,充满与亲人团聚的希望(归途中)→希望落空→彻底失望(家中无人)→悲哀流泪,心茫然(“出门东向看”)。 4.诗歌的主题是什么? 明确:这是一首揭露封建社会兵役制度弊病的乐府民歌,诗中描绘了一位少年从军数十年后返回故里,看到家破人亡的情景,表现出封建兵役制度给劳动人民带来的苦难。 目标导学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1.从题目中你能得到哪些信息? 明确:这是一首咏雪诗,也是一首送别诗,描写的是送友人归京的场景。 2.这首诗前后侧重描写的内容有何不同?两者是如何完成过渡的? 明确:前面重在咏雪,后八句主要是写送别。用“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一句完成了过渡。 3.诗中是从哪两个方面揭示了当时的天气寒冷? 明确:从正面和侧面来写当时天气寒冷的。正面:“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侧面:“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word完整版)人教版九年级下册(2018部编版)第23课《诗词曲五首》导学案(教师版)

23.诗词曲五首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了解五首诗的作者生平及相关的背景知识。 ⑵了解五首诗的思想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⑶体会五首诗的艺术特色及语言风格。 ⑷背诵并默写五首诗。 2、能力目标: ⑴加强朗读训练,让学生充分体会作品的节奏、韵律,感受其声韵美。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诗意,感悟诗情,培养学生读诗的趣味。 ⑵积累五首诗中的名句,增强语言感悟力,丰富语言宝库,逐步提高欣赏品位。 3、德育目标: 这五首诗,或抚今追昔、慷慨悲愤,或感时伤怀,或思亲忧国,文笔优美,文思独特。学习它们,可以激发灵性,陶冶情操,丰富文化积累。 教学重点 1.品析诗歌的语言,欣赏诗歌的语言美。 2.揣摩诗歌的内涵,把握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难点 1、反复朗读,把握含蓄蕴藉的诗意;借助想象,感悟意境。 2、深刻体味作品所蕴含的情思,理解诗人的胸襟抱负。 教学过程 第 1 课时 一、导入新课 我国的古典诗词源远流长,浩若繁星,在这笔丰厚的遗产中,反映战争的作品也占有重要地位。从古至今,战争一直都是人们关注的主题,战争总是会给人们带来灾难和痛苦。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十五从军征》,了解战争给人们带来的苦难,学会珍惜和平的生活。 二、知识梳理 1、走进作者

三、鉴赏:《十五从军征》 1.诗歌选取了哪些意象?有何特点? 意象松柏、丛冢、跳兔、飞雉、庭院、旅谷、水井、旅葵。 景物特点:荒凉寂静,无人的踪迹。 2.说说下面这句诗的表达效果。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饴阿谁。 这句诗暗指主人公家破人亡、孤苦伶仃的状况,主人公此时内心感到极度的孤独 悲伤。这一句也将哀景推向极致,蓄足了抒情的势,使得最后一句“泪落沾我衣”感人至深。 3.此诗围绕老兵的返乡经历及其情感变化来谋篇结构,反复朗读诗歌,说说其返乡经 历及其情感变化是怎样的? 其返乡经历是:始得归→归途中→返回家中→“出门东向看”;情感变化为:急想回家,充满与亲人团聚的希望(归途中)→希望落空→彻底失望(家中无人)→悲哀流泪,心茫然(“出门东向看”)。 4.诗歌的主题是什么? 这是一首揭露封建社会兵役制度不合理的乐府民歌,诗中描绘了一位少年从军数十年后返回故里时,看到家破人亡的情景,表现出封建兵役制度给劳动人民带来的苦难。 四、鉴赏:《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1.从题目中你能得到哪些信息? 这是一首咏雪诗,这也是一首送别诗,描写的是送友人归京的场景。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4《诗词曲五首》学案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4《诗词曲五首》学案新人教版【基础存盘】 1.给下面的加点字注音。 冢.累累()舂.谷()冷难着.() 风掣.()万兜鍪.()踌躇.() 2.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1)不知饴.阿谁() (2)风掣.红旗冻不翻() (3)干戈 ..寥落四周星() (4)望西都,意踌躇 ..() 3.按要求用原文默写。 (1)《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一词热情歌颂历史人物的一句是:。 (2)《过零丁洋》中运用比喻手法,将国家命运与个人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诗句是:,。 (3)《过零丁洋》中表明诗人宁死不屈、视死如归的民族气节和赤诚之心,从而成为千古绝唱的句子是:?。 (4)曲作《山坡羊·潼关怀古》的点题句 是:,;,。 (5)《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诗中的过渡句是:,。 【课内精读】 (一)阅读《十五从军征》,完成下面的练习。 4.请从炼字的角度,赏析下面句中加点词“始”的表达效果。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5.这首诗塑造了一位老兵形象,这位老兵具有什么典型意义? 6.诗中这位老兵返乡前后,其情感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二)阅读《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完成下面的练习。 7.诗中写了四幅雪景图,请根据示例分别给其他两幅图命名。 图一:八月飞雪苦寒图 图二: 图三:东门惜别惆怅图 图四: 8.品味“忽如一夜春风来”中“忽如”二字妙在何处。

9.下面对这首诗的分析欣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A.依据诗题,诗歌可分作两大层次:前八句为第一层次,写边地的壮丽雪景;后十句为第二层次,写送武判官的情形。 B.诗歌第三、四句以梨花盛开比喻雪压冬林的景象,生动地描绘出边塞奇丽的雪景。 C.诗歌第十四句中的“红旗”不仅昭示着天气的奇寒,而且象征着将士们的威武不屈。 D.诗歌最后两句融情入景,情景交融,表达了诗人依依惜别的深情,言有尽而意无穷。 (三)阅读《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完成下面的练习。 10.写出词中用典寓意的句子。 11.从全词来看,词人是运用何种方式来述志抒怀的? 12.这首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四)阅读《过零丁洋》,完成下面的练习。 13.这首诗的首联写了诗人个人和国家的哪两件大事? 14.颈联的“惶恐”“零丁”语带双关,试分析其内涵。 15.从抒情方法和内容上对尾联“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作简要分析。 (五)阅读《山坡羊·潼关怀古》,完成下面的练习。 16.这首曲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7.请你从感官的角度赏析语句“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拓展阅读】 宿建德江 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18.“日暮客愁新”的“愁”在诗中起什么作用? 19.分析”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的意境及所体现的作者的心情。 《诗词曲五首》

25诗词曲五首导学案.doc

25诗词曲五首 授课时间:班级:姓名:组长批改: 课题诗词曲五首主备人:谭公明审核人: 学习口标1.对我国古代文化的兴趣。 2.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和思想感情。 3.了解我国古代诗歌在体裁上形式上的特点。 重难点学习方法1?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2.了解我国古代诗歌在体裁上的特点。 3、自主、合作、探究 课时2课吋 第一课时 一、自主学习 1、疏通生字词,把前三首诗熟读到可以背诵。 2、了解写作背景,理解作者思想感情。 二、合作探究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1、背景简介:唐顺宗吋,刘禹锡参加王叔文领导的政治改革,失败后贬到外地做官二十多年。唐敬宗时,刘禹锡被罢去和州刺史,回归洛阳,途经扬州,遇到口居易。在酒宴上自居易写了《醉赠刘二十八使君》,对刘长期遭受贬谪深表同情,刘禹锡写了这首诗答谢他,酬,以诗相答。 2、朗读《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注意读出节奏、感情。(指名读,齐读, 分组读形式可多样,读完后教师可以帮助学牛大概理解诗意,下同) 3、请用原文语句冋答问题。 (1)本诗屮用典的语句是怀旧空吟闻笛赋, 到乡翻似烂柯人。 (2)诗屮的「古名句是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4、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诗人旷达的胸怀和积极进取的精神。 5、当堂背诵,并请默写下来。(你很棒的!)

(-)《赤壁》 1.背景简介:赤壁之战发生于东汉,是对三国鼎立的历史形势起着决定性作用的一次重大战役。其结果是孙刘联军击败了曹军,周瑜是这次战役中的头号风云人物。诗人经过赤壁吋,有感于历史,写下了这首怀古咏史之作。 2.朗读《赤壁》,注意节奏和情感。 3.这首诗借物兴感的是哪两句?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表达了诗人告诫统治者不要寄希望于侥幸。4?请将这首诗默写下来!(你很棒的!) (三)《过零丁洋》 1.背景简介:德祜元年文天祥响应朝廷号召,抗击元军,三年后兵败被俘。第二年张弘范强迫文天祥招降南宋将领张世杰,文便将此诗出示给张弘范看,张自知无望,作罢。后文被押解大都,后英勇将义。 2、朗读《过零丁洋》。 3.请用原文语句回答问题。 (1)诗中最负盛名的句子是:一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2)运用比喻修辞的句子是: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南打萍。 4.《过零丁洋》尾联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抒发了作者舍牛取义、为国捐躯的豪情壮志。 5?请将这首诗默写下来!(你很棒的!) 三、展示交流 四、检测拓 展

25诗词曲五首导学案(含答案板书)2

《诗词曲五首》导学案 学习目标 1.培养学生对我国古代文化的兴趣。 2.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3.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了解我国古代诗歌在体裁上形式上的特点。 学习过程 第一部分课前自学 一、注音或写字 畔( ) 烂柯.人( ) 闻笛fǜ( ) 折jǐ( ) 干gē( ) 寥.落()风piāoxù( ) hàn qīng ()宫què()qióng楼() 绮户()Chán juān ()fēng luán ( ) chou chu( )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1.本诗选自《_________》,作者________,_____朝人,“酬”,这里是 ________的意思。 2.请用原文语句回答问题。 (1)本诗中用典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中的千古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两句,历来为人所称道。这两句本意是抒发诗人的身世之感,但其中包含的哲理诗诗句具有了普遍意义,请你谈谈对这两句诗的理解和认识。 4.本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赤壁》 1.本诗选自《________》,作者________,_____朝人。 2.本诗中用典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品诗,品评诗句、感受哲理美:全诗最精彩的是久为人们传诵的末尾两句,请你谈谈对这两句诗的理解和认识。 3.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过零丁洋》 1.本诗选自《_________》,作者________,字________,又字________,自号________、________。 2.请用原文语句回答问题。 (1)诗中最负盛名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2)运用比喻修辞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3.、品诗,品评诗句、感受哲理美:全诗最精彩的是久为人们传诵的末尾两句,请你谈谈对这两句诗的理解和认识。

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诗词曲五首》教案

第23课诗词曲五首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背诵这五首诗词曲,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品味语言,体会五首诗词曲优美的意境。 3.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十五从军征》 【情境导入】 同学们,我国古典诗词源远流长,浩若繁星。在这笔丰厚的文学遗产中,反映战争的作品占有重要的位置。因为从古至今,战争一直是人们关注的主题。今天,我们学习的这首诗也与战争有关。 【新课解读】 一、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请用一句话概述本诗写了什么事情。 明确:一位久经征战的老兵回家后的凄凉处境和悲苦心情。 2.本诗刻画了哪些形象? 明确:全诗突出地写了老士兵的形象,也着力刻画了“家”的形象,同时一并体现了“乡里人”的形象。 3.理清诗歌内容脉络。 明确:始得归→归途中→返回家中→出门东望。 二、精读诗歌,深入探究 1.教师提问:本诗选取了哪个角度来表现战争的残酷?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明确:选取了老兵归家,目睹家园破败,人亡屋空。从老兵的失望与孤苦这个角度来反映战争的漫长和残酷、社会的凋敝和劳动人民的苦难。 构思上独特巧妙。从少年到老年,一生中最好的青年、中年时光在战争中消耗了,甚至老年也是无法归家,直至八十。漫长的从军生涯反映了战争的绵延漫长,更让人体会到战争的残酷。通过老兵家园的破败、亲人的离散亡故、老兵的孤苦悲泣,更好地突出了主题。 2.老兵感情变化的线索是怎样的? 明确:满怀希望(喜)→希望落空(悲)→彻底绝望(泣)。 3.该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对战争的痛恨、对封建兵役制度的控诉,深刻地揭露了当时黑暗的社会现实,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三、拓展延伸 1.听到老兵的悲吟,相信同学们一定会有很多感触和想法。此刻,望着默默流泪的老人,你想对他说什么?你对战争有什么看法? 明确:老人家,战争太残酷,但您老能幸存下来,回到老家,真是万幸啊!今后的生活我们会帮助您的。 看法:战争给人们带来了沉重的灾难,对人类文明造成了巨大的破坏,作为地球村的一员,我们要反对战争,呼吁和平与发展,创造人类共同进步的局面。反对战争,渴望和平是从古至今咱们每一个人的心愿。即使在崇尚和平的今天,仍有一些国家和地区武装冲突不断,因此我们更应珍爱和平,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2.课外思考:我们生活在这样一个和谐而又温暖的大家庭里,能为那些饱受战争残害的人们做些什么呢? 四、本课小结 这就是八十岁老兵回家的经历,而他只是众多遭受战争苦难的百姓之一。从古至今,在战争中妻离子散,家破人亡的百姓不知还有多少。作为地球村的一员,我们要反对战争,呼吁和平与发展,促进人类的

黑龙江省尚志市逸夫学校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五单元 25《诗词曲五首》导学案(无答案)(新版)新人教版

《诗词曲五首》 【晨读课】15分钟 目标与学法:小声诵读文本后查字典校准字音,再大声诵读文本至少两遍,做到流畅朗读,体会语气、语调、节奏,达到感情饱满。 【展示课导学】 ·学习主题:1、了解五首诗的思想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2、背诵并默写五首诗。 第一课时

初读文本整体感知内容:1、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 赠 (1)、作者简介 刘禹锡(772--842)唐代文 学家。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 人。原是匈奴后裔,后改汉姓。 自幼好学,博览百家。贞元九年 (793),与柳宗元同科进士,贞 元十一年登吏部取士科,授太子 校书。后任监察御史。顺宗即位 后,任用王叔文推行改革,他与 柳宗元同为革新派核心人物,因 革新失败,一贬再贬,居外23 年。后奉召回洛阳,官终检校礼 部尚书。其作品吸取民歌营养, 继承《诗经》以来讽谕刺时的传 统,如《聚蚊谣》、《百舌吟》 等。还有许多咏怀古迹、表现风 土人情的名篇佳作。散文以论说 文成就最突出。在哲学、政治、 医学、书法等领域均有论述。其 哲学著作《天论》三篇,驳斥了 “天人感应”说。在唯物主义发 展史上具有一定地位。 (2)、介绍写作背景 这是古代酬赠诗中的名篇。唐 敬宗宝历二年,诗人罢和州刺史, A.两人小对子: 检查自研成果, 用红笔互相给出 等级评定;对子 间交流: (预时2分钟) B.五人互助组: 该诗歌应该用怎 样的感情基调来 读?为什么?并 说明理由。 ( 预时3分钟 ) 展示单元一:诗 词经典诵 建议: 选择你喜欢的一 首诗进行朗诵, 可进行多种形式 的朗读。能跟其 他小组形成互动 则更佳。 展示单元二:品 评诗句、感受哲 理美 谈谈你对“沉舟 作者感情: 品析诗词:

九年级语文下册《诗词曲五首》教案

《诗词曲五首》教案 教学目标: 1.朗读并背诵诗词,理解诗词的内容。 2.通过反复吟诵,把握诗词中的意象,进而体悟诗词的意境。 3.联系作者身世处境,结合诗词中的描写抒情,准确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背诵默写诗词。 2.通过反复吟诵,联想和想象,把握诗词中的意象,进而体悟诗词的意境。 教学难点: 联系作者身世处境,结合诗词中的描写抒情,准确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学案、课前搜集资料、电脑、投影仪。 教学课时:五课时 《十五从军征》 教学目标: 1.了解诗歌大意,学习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联想、想象,揣摩理解诗句含义,初步把握乐府诗的语言特点。 2.在熟读的基础上,揣摩诗歌表达的情感,并有感情地朗读。 3.了解古代兵役制度的残酷,感受战争给人民生活带来的苦难,激发学生热爱和珍惜和平生活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回顾导入 1.同学们,在讲新课前,请回顾一下,我们曾经学过哪些有关战争的课文? 2.这仅仅是我们在课本上学的有关战争的课文。其实,描写战争的文章远不止这些。因为从古至今,战争一直是人们关注的主题。今天我们学习的这首《十五从军征》,也是与战争有关。 二、检查预习 1.作者简介 “乐府”,本是掌管音乐的机关名称,最早设立于汉武帝时,南北朝也有乐府机关,其具体任务是制作乐谱,收集歌词和训练音乐人才。后来,人们将乐府机关采集的诗篇称为乐府,或称乐府诗、乐府歌词,于是乐府便由官府名称变成了诗体名称。乐府诗集是继《诗经·风》之后,一部总括中国古代乐府歌辞的著名诗歌总集,由宋代郭茂倩所编。现存100卷,是现存收集乐府歌辞最完备的一部,主要辑录汉魏到唐、五代的乐府歌辞兼及先秦至唐末的歌谣,共5000多首。“乐府双璧”(又名长篇叙事诗双璧)为《木兰诗》与《孔雀东南飞》。 2.创作背景 此诗晋时已谱入乐府,当可视之为汉魏战乱之际的作品。在汉朝,男子23岁起正式服兵役,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