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城市主义运动

新城市主义运动
新城市主义运动

新城市主义运动----城上城品牌创想录

日期:2005-9-20 16:12:15美派营销机构

二战之后,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普遍经历了一场大规模人口由市中心向郊区迁移的郊区运动,到了60-80年代,发展最为突出,短短的几十年间,城市化空间的扩展就超过了历史以来的总和。郊区运动这种发展模式的不经济性(高成本而低效率),生态与环境的不可持续性,对内城的伤害以及对城市结构的瓦解作用已日益凸显,出现了增长的危机。具体说来,郊区运动导致了一系列后果:

1、城市空心化:由于大量人口迁移郊区,市中心人口锐减,尤其是到晚上和周末,人口要比平常白天减少1/3以上。

2、生活成本的上升:在西方国家,主要交通工具是汽车,由市中心到郊区生活必然要增加相应的设施和成本,如修建大量的高架、主干道以及汽车和汽油的大量消耗。

3、环境污染的加剧:在美国,91%的家庭拥有汽车,其中18%的家庭拥有三辆以上的汽车,占世界5%的人口消耗了世界近30%的石油,由于汽车的使用频率越来越高,汽车尾气污染日益严重。

4、生活负担加重:西方人口密度远没有中国大,且其郊区结构更为松散,这样势必在购物、教育、医疗等诸多方面造成不便。

5、城市发展不协调:西方的郊区运动是以富人为先锋,以中产阶级为主体的一次集体大撤离。郊区建设力度的加大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市中心的建设,消费能力也在一定程度上下降,城市原来的发展模式减弱,并产生不协调反应。

6、犯罪率上升:相当一部分富人和中产阶层撤离到郊区去后,只留下穷人在拥挤的市中心生活,他们更加有机可乘,导致犯罪率上升。

郊区运动的负面作用使得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对这种发展模式提出批评与质疑,最终形成

了一股强大的反对郊区化增长模式的批评浪潮,而站在其潮头浪尖上的,就是现在已广为人知的“新城市主义”(New Urbanism)。

新城市主义者旗帜鲜明地向郊区化无序蔓延“宣战”,以郊区化蔓延的“终结者”作为自己的任务。他们对郊区化的危害进行了剖析,倡导回归“以人为中心”的设计思想,重塑多样性、人性化、有社区感的城镇生活氛围。提出了“反对蔓延、重整城市、建立真正的社区”的新城市主义主张。

第二部分:新城市主义的基本思想

与许多具有影响力的思想运动一样,新城市主义也是针对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一些普遍性问题而提出来的一套改革与解决主张。

新城市主义认为,发生在大城市内城,郊区及自然环境中的一系列困扰当今城市的社会问题,都有着内在的相互联系。这些问题的产生固然有着更广阔的、复杂的背景因素,但都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归咎到郊区化无序蔓延的增长方式,基于现代主义思想的现行政策法规和规划条例,如果过分强调功能分隔、强调以汽车作为主要交通方式、忽视公共领域、漠视人文精神和自然环境,必然会导致上述种种问题的出现,因此必须对其进行全面的改革。

新城市主义承认单靠物质环境的改革并不能完全解决社会经济中存在的问题。但他们也强调,如果没有一个协调的、良好的物质环境作支撑,经济、社会、环境的健康稳定发展也就无从谈起。

基于这样的逻辑与信念,新城市主义明确了自己的任务:(1)修复大城市里现存的市镇中心,恢复并强化其核心作用;(2)整合、重构松散的郊区,使之成为真正的邻里社区及多样化的地区;(3)保护自然环境;(4)珍惜、保护建筑遗产。其最终目的是要扭转、甚至消除郊区化无序蔓延所造成的不良后果,重建宜人的城市家园。

为此,新城市主义提出了相应的规划设计主张,其核心思想为:(1)重视区域规划,强

调从区域整体的高度看待和解决问题,(2)以人为中心,强调建成环境的宜人性以及对人类社会生活的支持性,(3)尊重历史与自然,强调规划设计与自然、人文、历史环境的和谐性。

综上所述:新城市主义的基本思想即是重新回归市中心,享受城市所给我们带来的,包括繁华、时尚、便利等在内的种种好处。

在上述核心思想的指导下,安德雷斯·杜安伊和伊莉沙白·普拉特夫妇提出了“传统邻里发展模式”(Traditional Neighborhood Development,TND),而彼得·卡尔索尔普则提出了“公交主导发展模式”(Transit Oriented Development,TOD)。

TND与TOD成了新城市主义规划思想的典范代表,两者并没有本质的区别,只是TND偏重于城镇内部街坊社区层面,而TOD更偏重于整个大城市区域层面,在新城市主义的规划实践中,两者是嵌套在一起运作的,其共同之处则体现了新城市主义规划设计的最基本特点:紧凑,适宜步行,功能复合,可支付性以及重视环境等。

第三部分:新城市主义规划设计的基本要点

新城市主义属城市规划的范畴,是一个具有丰富内涵的体系,它既有大层面的规划思想,也有小范围的规划细节,归纳起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区域层面:大都市区、市、镇

新城市主义十分重视区域规划,因为他们认识到许多与城市规划有关的问题只有上升到区域层面,制定出整体性策略才能得到有效解决,例如交通系统(特别是公交与捷运系统)的贯通衔接问题,税收区规划及税收分担与共享问题,环境污染与污染治理问题,农田与自然保护问题,教育系统(特别是中、高等教育)问题,政策不公与地方保护主义问题等,但如果将这些问题提升到了州或国家层次,似乎又过于扩大了,也不利于问题的有效解决。因此,比较适宜可行的区域规划范围,是一个大城市区或是有几个毗邻大城市区连接而成的区域,而在这样一个区域之内,散布着大小不等的一些城、镇、村落。

区域规划的目的是要保障和促进整个区域的经济活力、社会水平、环境健康,为此,新城市主义提出了规划要点:

首先承认城市增长的必然性,容许其增长;

建立永久性乡村保护区(带),确保其今后不会被城市发展所侵吞;

建立临时性乡村储备区(带),以备将来高质量的城市发展之用;

明确设定区域性廊道(铁路、高速公路、水道、绿带、野生动物通道等),作为区域内不同地方之间的联系纽带或分隔界线,形成区域基本结构;

以区域性公共交通站或大的交汇点为中心,组织空间开发,形成节点状布局、整体有序的网络结构;

正视郊区化蔓延后的既成现实、设法修、整合松散碎裂的现有郊区;

在与中心市区毗邻的边缘区段,按照城市内部邻里街坊的模式组织空间

开发,而在更远的外围地区,则按照镇或村的模式进行,每个镇或村都有各自清晰的核心与边缘,基本功能齐备;

注意某地住宅的开发量与当地的工作机会,教育设施条件之间的平衡,也注意这些要素在区域内不同地方之间的平衡;

尽可能顺应地形,保持地貌,避免大兴土木,以减轻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二、城镇层面:街坊、(功能)区、廊道

新城市主义反对僵化的、绝对的功能分区,尤其反对尺度巨大的功能单一化。他们倡导每个区段(尤其是邻里街坊)的功能多样化和完整性,从而促使各个区段独自生长成为有机的城市细胞。为此,他们提出了在这个空间层面规划设计的几项基本原则,也就是前面已提及的新城市主义规划设计的几个最基本特点:

紧凑性原则。要形成有活力的社区,足够的人口密度是基本前提,因而要有足够的容积率和紧凑度,这样也可以提高土地与基础设施的利用效率;

适宜步行的原则。步行对营造城市社会生活非常关键。为了支持步行与公共交通出行,应该将各种公共活动空间和公共设施布局于公共站点的步行距离之内,而公交站点与住宅中心点之间的距离也在步行围之内,通过对适宜步行的空间设计,减少对汽车的依赖,

有助于消除汽车造成的种种负面效应。

功能复合(多样性)原则。在邻里街坊或公交站点为中心的步行距离为半径的范围内,布置商店、服务设施、绿地、中小学、活动中心以及尽可能多的就业岗位,以便支持以步行和公交为主导的生活方式。

可支付性原则。通过紧凑性的开发,提高土地以及基础设施的利用率和效益,降低开发成本,并浓缩税源。通过在社区中提供多种类型,不同价格的住宅,让更多的不同阶层的家庭都可能支付得起。

●重视环境建设:当初人们从市中心逃离到郊区,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不堪市区居住环境的恶劣和压抑。为了吸引人们重新回到市中心,优美的居住环境必不可少,新城市主义对环境的建设不但体现在建造优美的自然环境上,而且强调在开发建设中注意保护历史人文环境。

需要指出的是,新城市主义倡导步行与公共交通,但并不排斥汽车出行,并不否认汽车在现代生活中的必要性。对于如何联接街坊与其它功能区,如何组织城市交通系统,他们都有自己的见解。新城市主义反对那种(在郊区蔓延中颇为流行的)“一根藤上几个瓜”或者“树枝状”的道路结构,因为这种结构运输效率低下并且会造成主干道(藤、主枝)上交通压力过大而易导致交通堵塞。他们推崇的是传统市镇沿革已久的那种“网络状”的道路系统,因为这种系统一方面便于紧凑化布局,另一方面可以提供灵活多变的出行路线选择,疏解干道上的交通压力,从而减少堵塞而提高运输效率。新城市主义也不赞成将高速路及大型立交桥引入市区,因为这些交通元素对于城市的形态、结构,功能具有强烈的切割、阻隔、肢解效应。高速路与立交桥在市区内的纵横交错,将极大地损害城市环境的宜人性、破坏城市生活与公共活动氛围,而最终导致城市的“荒凉化”。正确的做法是将这些交通元素布置在城市边缘,与城市处于“相切”的位置关系。

三、城区层面:街区、街道、建筑物

新城市主义认为这一微观层面的规划设计也相当重要,因为这是新城市主义设计原则具

体化的环节,也是一个相当具有挑战性的环节。如何做到紧凑而不拥挤?如何营造出让人可以步行且乐意步行的环境?如何吸引人们走出家门而介入公共生活?如何让人们接受一个多元化(不同阶层、不同年龄段、不同种族混合)的社区?如何同时兼顾行人、汽车、公共交通而不顾此失彼?所有这些问题的确是对设计师功力的极大考验。其中,“人性化尺度”、“美感”、“安全”、“舒适”、“有情趣”是关键原则。为此,提出了一些设计建议:

街区的尺度控制在长600英尺(183米)、周长1800英尺(549米)范围以内;

街道不宜过宽,以便于步行者穿越。例如:干道宽度大约34英尺(10米),标准街道宽约24英尺(7米)等;

道路两旁及道路中央设立绿化带,美化街道同时又收缩了道路视觉尺度,减少行人穿越街道时的心理压力;

人行道至少4—5英尺宽(1—2米);

中心商业街尽量为步行专用街;

减少地上大面积停车场,改用地下停车以及沿街边停车的方式;

留出足够多的建筑退后带(收进带),与人行道、沿街停车带交织在一起共同构成城市街边公共活动空间。并设计一些门廊、凉蓬、露台、台阶、出挑屋檐等建筑细节,以提高街边公共活动空间的品质;

建筑物应将正面、门、窗开在临街一面,而车库、垃圾桶必须安置在背街;

建筑物风格应与周边建筑语境相协调,尊重当地的文化与历史传统;

强化突出公共建筑物(学校、教堂、邮局、剧院、市镇厅、图书馆等)的景观价值与视觉地位,以公共建筑作为当地的地标性建筑。

新城市主义所涉及到的以上三个层面是一个由大到小,由整体到局部的规划方案,体现了新城市主义一整套的规划主张。

第四部分:新城市主义的主要实践活动

新城市主义并不甘于仅仅成为一种学院书斋里辩论的议题,由大量规划设计师和工程师组成,且有越来越多政府官员和开发商参与的新城市主义大会(CNU),积极谋求将他们的理念付诸实践,因而有着鲜明的务实风格与行动能力。

他们的具体行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层面:

向公众宣传、普及新城市主义理念;

向专业设计师提供TND与TOD设计培训与咨询;

亲自参与和主持实际规划设计项目。

其中,他们特别强调第一层次(即向公众、决策者和开发商宣扬新城市主义理念)的重要性,因为任何规划理念的成功实现最终都得依赖于公众的认可以及保证其实施的运作机制(政策、资金、管理等)的支持。

由新城市主义主导的比较知名的区域规划项目有:俄勒冈州波特兰市区域规划,以及“波特兰2040年”,芝加哥大都市区“面向21世纪”区域规划项目,纽约大都市区“(拯救)危机中的区域”以及盐湖城区规划项目等。

新城市主义大量的设计实践是在城镇层面、邻里社区尺度。其中最早,也最为著名的是占地80英亩,位于佛罗里达州的“海滨社区“(Seaside)。Seaside项目可以说是新城市主义社区的样板工程。

由于新城市主义运动已超出了欧美国家的范畴,正对其它国家的城市规划或深或浅地产生影响。在我国,很多城市的城市规划和发展纲要都在一定程度上采纳了新城市主义的一些设计思想。如每个城市除了一个主导性的市中心外,往往还会规划几个区域性的市中心。在小区域层面,目前全国并没有哪一家开发商大张旗鼓地宣传其开发的社区是以新城市主义为主导规划理念。

第五部分:关于新城市主义的讨论评说

应该说,郊区运动的提出也有其社会背景,它是针对高度工业化给城市高度发展时所带

来的一些负面影响而采取的一项解决方法。新城市主义是要反对郊区运动,重新回归市中心,即内城建设,它既要反对郊区运动的做法,同时又要规避原来内城发展的某些弊病,是“否认之否定”,从哲学上讲,这是质的飞跃。那质的飞跃即“新”表现在哪里呢?

一些理论研究者在研究过程中逐渐对新城市主义的“新”提出了质疑。在城市规划界,不少人曾对新城市主义的“新”抱有相当大的期望,但新城市主义的规划构想与设计手法多少令这些人感到失望:新城市主义的区域规划构想似乎与一百年前霍华德的“花园城市”构想颇为相象;其邻里社区的格局与氛围,则与二战前的传统小镇相仿;而那种古典的对称轴线、街道对景、建筑风格,令人难免会联想起法国宫殿、欧洲老城的建筑风貌;尊重与保护环境的观点,也不是新城市主义的发明首创。总之一句话,“新城市主义”似乎并没有太多的“新”意。

对于这样的看法,新城市主义者并没有予以驳斥。相反,他们坦然承认:新城市主义的确从战前的传统小镇、欧洲老城中获得了许多灵感,从许多前辈规划大师的理论思想中汲取了不少营养。新城市主义者声称他们并无意去创建什么前所未有的奇思妙想。虽然时代在变换、城市在不断地被赋予新的面貌与功能,但城市作为人类聚落的基本属性并没有改变。充满人情与乡情的、能够维系支持社会生活的传统邻里社区模式依然是更适宜于人类的居住模式。因此,沿袭或回归传统是基于理性的一种选择,在局部创新比盲目求新求异更为明智。通过对新城市主义各层面的深入分析,我们可把其总的规划原则或思想用公式表示:

第六部分:城上城对新城市主义的借鉴和应用

从历史的角度和现状进行分析,在上海从未有过哪一种文化思想、潮流派别在较长时间地占据主导地位,当一样事物刚刚风行一阵时,往往就有其它几个事物相继出现,在上海这个城市,它的主要特征更多表现出的是一种包容性,是一种多元化的格局,这是上海的特色。

对于城市,当人们实在无法保存原本的生活形态时,就去创新它,改变它,这未尝不是历史风格的延续,这延续是精神上的,讲求创新、建设、机会;也是物质的,是时髦、品味、上海式的改造,是讲求精致、实用的一种主动式态度。城上城对新城市主义的借鉴和应用,就是一种典型的拿来主义。

整体上讲,新城市主义是一个城市规划理念,其中包含了大社区的规划思想和原则,即:街区、街坊、建筑物等层次的规划,社区规划是新城市主义的一个分项,但总的说来,城市规划和社区规划还是有很大的差别,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落实到城上城这一具体的个案,它借鉴或体现了新城市主义的那些精华呢?

一、城上城是对旧区的改造项目,在市中心建设一个新型的、大规模的、便于交往的社区,项目定位和新城市主义提出的:重整市中心,建立真正的社区这一整体主张相一致。城市的本质状态是运动的、发展的,当一个片区、一个街区或者一座建筑不会符合城市发展的要求时,必须对它进行改造,甚至推倒另起炉灶。城上城是对闸北旧城区的改造项目,从建筑形态和城市形象层面的意义上说,它是要树立一处新的城市景观,成为南北高架路上的一条新风景线。

二、城上城的整体规划设计把“以人为本、环境至上”作为理念,荣膺首届中国优秀环境设计大赛景观设计金奖和科技进步金奖,这和新城市主义“以人为中心,强调建成环境的宜人性以及对人类社会生活的支持性”的核心思想相一致。即在建成一个宜人居住环境的整体把握上,二者具有互通性。

三、紧凑性原则:目前城上城的总体规模约22万平方米,后期还有几十万平方米待开发,总量接近70万平方米。具有足够的规模和足够的居民是构成有生机、有活力社区的基本要素,是提高土地与基础设施的利用效率的有力保证。即在一个相对较好的社区让相当一部分人聚集在一起居住,以提高土地利用率和生活质量,城上城的规划体现了这一原

则。

四、适宜步行的原则:城上城底层架空,住宅和景观建在架空层上,底层做停车场,行人在架空层上步行直接入家中,而商业特色街也是别具一格:街道不宽,店面风格多样、商品款式齐全、休息点合理分布,衣、食、乐、行全有,这一切很好地构建了一个步行生活氛围区,能让居民流连忘返,尽情享受生活的便利和舒适。新城市主义倡导步行的原则是指以公交枢纽为中心,在一个适宜的半径内以步行为主,以减少对小汽车的依赖。城上城并没有完全按照新城市主义的步行原则进行规划根本原因在于要根据项目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取舍,科学地做到因地制宜、量体裁衣。

五、功能复合的原则:城上城主体项目是住宅楼,但为了方便大量居民的日常生活,小区内还规划了一条商业特色街。步行街围绕着人的“衣、食、娱”为内容进行经营,整个社区的功能涵括了衣、食、住、行、乐、游等方面。

六、可支付性原则:在市中心,城上城的价格不算高价位,并且实行全装修,这将在时间、质量、价格等方面体现出优越性,在市中心满是单价上万元的豪宅市场中十分珍稀,这对向往市中心生活的居民来说,非常合理,很有吸引力,并且其价格落差接近2000元,总价也具有多样性,能满足不同层次客户的需求。

七、在街区、街道具体规划上,城上城“人性化尺度”的表现也尤为独到。如街区的宽度,街道中央绿化带的搭配,商业门面建筑风格的统一等都是对新城市主义城区层面的借鉴与应用。

任何一种思想或主义都不能完全解决城市建设和城市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新城市主义也不例外。课题外延的庞大和复杂性,解决方法本身的局限性使得新城市主义只能在局部提出一些积极的、建设性的建议和方法。城上城借鉴新城市主义的某些精髓,在社区规划、方便居民生活等方面做出一些有益的尝试和探索,在旧城区改造和提高居民生活质量方面做出了一份应有的贡献,在“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今天,城上城,呐喊出了时代的最强音:回来吧,热爱城市生活的人们!

新城市主义的基本思想

新城市主义的基本思想 新城市主义的起源与发展 1991年秋天,美国记者费尔·朗顿(London)在《时代》(Times)杂志上发表了一篇题为《美国人的梦想》(The American Dream)的文章,文章提出了三大观点: 1、当今的社会是人的社会还是汽车的社会 2、我们究竟需要多大的城市 3、我们是否遗弃了我们居住地的过去 民间团体委员会组成了名为“新城市者”的小组,开始对朗顿的观点予以实证,由此引发了覆盖全美国乃至全世界的新城市主义思潮。 1993年10月,美国6位建筑师在佛吉尼亚州亚历山大市召开了第一届“新城市主义大会”(the Congress for the New Urbanism)。与会代表有170多位各个领域的专家学者、开发商。标志着新城市主义思想经过多年孵化终于破壳而出,新城市主义组织的集结成型以及新城市主义运动的正式来临。 什么是新城市主义 新城市主义是20世纪90年代初提出的城市规划领域内一个新的城市设计运动。 1、新城市主义并不“新”,而是对城市中心化的回归和提升。 2、新城市主义既是现代主义批判的产物,同时又集中了60—70年代各种建筑和城市研究的成果,如:混合利用、步行尺度、公共空间、密集社区等。 3、新城市主义的“新”的更大意义是媒体和众人对于城市规划和建设的关注,对城市问题的关注,它的“新”表现在对过去优秀成果的集成。 4、新城市主义的基本理念 针对现行政策法规和规划条例奉行功能分离、汽车占主导、忽视公共领域、漠视人文精神和自然环境的倾向,新城市主义强调: ⊙重视区域规划,强调从区域整体的高度审视和解决问题 ⊙以人为中心,强调建成环境的宜人性以及对步行生活的支持 ⊙公共价值重于私有价值 ⊙尊重历史与自然,强调规划设计与自然、人文、历史环境的和谐性 新城市主义的核心思想解析 ——推行两种模式和把握三个尺度

新古典主义住宅建筑风格探讨

新古典主义住宅建筑风格探讨 易涛唐佳佳 一、研究意义: 通过对近5年来北京地区新古典风格楼盘进行资料收集整理,明确新古典主义的基本含义,并尝试分析总结设计的主要手法及难点处理,为今后我院的新古典风格建筑立面设计提供借鉴。 二、主要内容: (一)新古典主义风格概述 1. 含义 新古典主义是与古典主义相对应的概念,而古典主义指的是地中海文化中的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的建筑风格,甚至还包括古埃及和哥特建筑。 新古典主义是对于传袭已久的古典主义风格的扬弃,既传承了古典主义那种肃穆、大气和精细之美,又摒弃了其过于繁复和浮华的表象,在立足地域特色的基础上依托新的科技和工艺,大量吸收新的美感形式,从而,与人们的审美标准相呼应成为一种生活品质的象征,能够表现当代社会人们生活方式和生活节奏的变化,从而满足人们对于自身生活的一种深层次的需求。 2. 发展过程 在西方建筑史上,曾出现过两次新古典主义建筑现象。一次是从18世纪下半叶到19世纪末期(1750~1900年);另一次是从20世纪五六十年代至今。 而在中国,恰恰也同样出现了两次所谓的新古典主义风潮,一次是从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第一批新古典主义建筑是随着殖民主义所强加的文化殖民出现的。各式殖民建筑对中国,尤其对中国沿海城市的建筑影响颇深,在20世纪30年代达到鼎盛。如上海、大连、哈尔滨、青岛、广州,沈阳等城市,这些西方古典主义风格甚至成为这些城市的“文脉”。

中国的第二次新古典主义风是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的,直到今天余波未止。80年代的建筑大多是以简单的几何形体组合的、符合实用经济美观原则的、朴素的国际式盒子。这些建筑普遍风格单一、没有个性,缺少建筑细部,对运用现代材料、技术,符合当代美学原则,表现先进文化的现代建筑之美,认识不足或认为高不可攀。相反,典雅精致、构图严谨、装饰性强、豪华高贵的“欧式建筑”却很容易被接受;那些原来象征至高无上的皇权、神权的柱廊、穹顶或凯旋门式的建筑语言在大众的眼中变成了一种高尚生活的象征,全国上下掀起了一股巨大的“欧陆旋风”。 从内容上看,所谓的“欧陆风”是简单的把西洋古典建筑的某种柱式、山花、罗马式穹隆圆顶、哥特式尖券或文艺复兴花饰、线脚等造型元素,直接堆砌运用到立面设计中,而这些造型元素各自及整体的构图比例、组合关系往往不能严格遵循古典建筑的原则和章法,最后成了一盘西洋建筑符号的“大杂烩”。 新古典主义是对于欧陆风是一次有力的反驳和净化,它讲求血统的纯正、形式的地道、制作的精良、与趣味的高贵,主导建筑风格是明确的而不是拼凑感十足的。 在设计实践中,新古典主义的市场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城市里的中高端住宅。首先是由于新古典主义的表现手法具有更容易被认同的品质感;同时由于其采用较为繁复的装饰和线条,会增加一定的实施难度和成本;中高端住宅的开发商更容易接受新古典主义风格。二是近郊区的高舒适度住宅。人们之所以选择郊区住宅,除考虑价格外,主要是为了逃避都市的拥挤、压力和冷酷的建筑环境。郊区化、乡土化的居住环境对于追求放松与清新感受的购房者是最大的吸引。因此新古典主义风格无疑是最佳选择。 (二)新古典主义的特点 1. 继承了古典主义遵循中心、对称、轴线、等级、秩序、主从等设计原则,强调

中外建筑史-新古典主义建筑风格

学习中外建筑史有感 新古典主义建筑简析 The neoclassical architecture 姓名:xx 学号:105203210000 班级:工业设计103班 指导老师:xx

新古典主义建筑简析 题记:中外建筑史讲述中外建筑的起源和发展情况,作者在学习过程中也对中外建筑史所有的史实,典型建筑,建筑风格,细节构造等等有一个系统的了解,方便了以后的学习。作者印象最深刻的是古希腊建筑的三种柱式,他们的结构比例让作者惊叹。但由于课时原因新古典主义的建筑说讲内容并不多,加之新古典主义建筑的重要性,特作此文补充学习。 摘要:新古典主义是指资本主义初期最先出现在文化上的一种思潮,兴起于18世纪的罗马,并迅速在欧美地区扩展的艺术运动。新古典主义建筑在追求古典风格和简洁、典雅、节制的品质以及形体的单纯、独立和完整,细节的朴实,建筑形式的符合结构逻辑,并减少纯装饰性的构件,显示了人们对于理性的向往,尤其是表现在建筑上。它主要分为抽象的古典主义和具象的或折衷的古典主义两大类,是经过改良的古典主义。具有艳丽与丰富的色彩、古典元素抽象化为符号、粗与细雅与俗的对比等特点,有着很多出色的代表性建筑,具有深厚的文化意义。 关键词:新古典主义;建筑风格;巴黎凯旋门;美国国会大厦;历史价值正文: 新古典是指资本主义初期最先出现在文化上的一种思潮, 兴起于18世 纪的罗马,并迅速在欧美地区扩展的艺术运动。新古典主义,一方面起于对巴洛克(Baroque)和洛可可(Rococo)艺术的反动,另一方面则是希望以重振古希腊、古罗马的艺术为信念。在建筑和设计史上指18世纪60年代开始在欧美盛行的古典形式。

新城市主义1

新城市主义 前言: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科技的不断进步,人们对生活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人们不再仅仅满足于温饱,舒适,便捷成了更多人们所追求的目标。通过建筑师,规划师及各行各业热心人士的努力尝试,一种全新的,以营造一个绿色,便捷,舒适的城市为目的的城市理念孕育而生,那就是新城市主义。 1.定义: 新城市主义是20世纪90年代初提出的城市规划一个新的城市设计运动。主张借鉴二战前美国小城镇和城镇规划优秀传统,塑造具有城镇生活氛围、紧凑的社区,取代郊区蔓延的发展模式。新城市主义是城市规划一个新的城市设计运动。其核心人物是Peterkas。这场运动始于1990年初。基于市郊不断蔓延、社区日趋瓦解,新城市主义主张借鉴二战前美国小城镇和城镇规划优秀传统,塑造具有城镇生活氛围、紧凑的社区,取代郊区蔓延的发展模式。 2.历史缘由 2.1问题的出现 二战以后,欧洲各国因为战争的创伤,加上工业革命以后的锐气也逐渐下滑,城市发展基本停顿在战前,城市形态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美国在战争中获得了暴利,在这种暴利的支持下在西方独树一帜,经济发展也非常快,政府倡导并提出一家一房一车的所谓美国梦,对美国的郊区化城市形态变化发生根本的改变,小汽车在家庭中普及了,让美国人原本就厌恶城市环境向往乡村生活方式,注重个人私密空间理想模式创造必要条件,表明美国人觉得乡村生活才是人类生活的理想模式。1949年,出现了第一个城市郊区化的例子,郊区独门独户的住宅,提供中青年的新生活,成为一种新的,先进的理念。城市郊区化,在历史上标志着人类有史以来第一次对聚集为主的理想生活模式提出了挑战,城市现代化从这以后发生根本的变化。随后出现所谓的整体的郊区化现象,人们除了工作以外,宁肯放弃城市的一些其他游乐条件和机会,也要搬到郊区去住,通过高速公路每天通行于家庭与城市之间。到20世纪60年代,城市就出现了城市居民、工作单位外移,出现边界城市,就是这些工作单位和居民移到郊区以后,郊区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城市功能。这种从外城变成一个带有一定城市综合功能的地区就叫做边界城市。20世纪90年代以后到目前,大量出现了远郊,出现了跳跃式的城市远郊,就是从城市外围出现了很多小城市,这些城市都是自发出现的,不是有人专门去规划的,就是有规划的话,也是一个开发商做一小片然后逐渐吸引很多人过来,出现了城市郊区化的现象,郊区化没有得到控制。 2.2问题的解决 为了解决当时郊区化泛滥的情况,新城市主义开始出现。新城市主义的作法是大片的城市郊外自然森林,把人的居住和自然地带结合在一起。郊区化虽然满足人们接近自然和乡村以及改善私密性,但实际上出现了很多新的矛盾,人与人之间,家庭与家庭之间的距离拉得很大,很少接触,对于邻里相互交往关照的社区联系降低到最低程度,体现社区文化特征的历史建筑被私人住宅代替了,在郊区都是一样的小房子,没有太大差别。所以,人们在社区很难找到归宿感,或者自己个性的东西。大面积的开发造成大量的森林砍伐,土地滥用,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同时人们每天在路上来回要花三四个小时上下班,回来以后吃饭,跟孩子

新城市主义和新都市主义的区别

Randolph曾经说,“新城市主义”与“新都市主义”是一码事,是翻译的关系,而我印象里在国内这两者是有区别的,今天把这篇文章找到了,请大家来评判一下。 原文如下: 随着我国城市经济的快速增长,许多大城市不同程度地出现了部分城市功能由中心城区向城市外围扩散和转移的倾向;尽管其扩散方式具有与西方国家城市化晚期的郊区化(Suburbanization)并不完全相同的特点,但人们普遍的看法仍然是,在中国的这些城市,郊区化进程已经开始发生。 与向城市外围拓展的郊区化趋势相对应,近年来国内“新都市主义”(New Urbanism)作为都市住区发展的一种时尚潮流也在悄然兴起,并逐渐成为国内地产界一个颇为时髦的词汇。由于“新都市主义”与20世纪80年代末期北美地区兴起的“新城市主义”在英文字面上完全一致,使得许多人将两者混为一谈,认为前者是后者在中国的传播和实践。但事实上,时下国内地产界广为流行的“新都市主义”这个概念似乎更像是一种商业的炒作,与西方“新城市主义”真正的内涵并不相同。 一、西方国家郊区化运动的兴起和发展 早在20世纪初期,在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理论的影响下,西方国家的城市郊区化现象初见端倪。人们迁往郊区的原因主要是为了逃避日趋严重的大城市问题,诸如:恶劣的居住与卫生条件、交通拥挤、环境恶化、种族冲突、犯罪率上升……人们渴望在郊区找到一块净地作为自身的庇护所,以躲避工业化所带来的危害的侵袭。在美国,拥有位于环境优美的郊区的一座被宽敞的花园或庭院所环绕的独立式住宅,成为中产阶级追求的最强烈的梦想。 在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美国,由于私人小汽车拥有量的剧增,高速公路网的大规模兴建,政府关于郊区低税率政策的吸引,郊区化的进程大大加快。伴随着大量人口迁往郊区,许多制造业和零售业也从中心城向外迁移,郊区改变了起初仅作为“卧城,社区的角色,同样可以为人们提供就业、购物和娱乐的机会,使郊区居民对中心城市的依赖性大大减少。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之后,由于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空间因素对人类活动的限制大大弱化。通过远程通讯网络,人们可以获得各方面的大量信息,高效率地完成业务联系而不一定要像过去那样进行“面对面,(face to face)的交流,这为人们在远离城市中心的郊区居住与就业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但是,美国近几十年来的郊区化蔓延也存在一系列致命的弊端:首先,过长的通勤距离耗费了人们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严重影响了人们预期要达到的生活质量;其次,对小汽车的严重依赖使许多不能开车的人(如老人和小孩)寸步难行,同时加重了家庭的经济负担;第三,郊区化的无序蔓延已造成郊区的空气污染、环境恶化和富有地方特色的乡村景观的消失。 而更为严重的是,这种郊区化模式是以严格功能分区的现代主义原则为基础的,破坏了传统社区内部的有机联系,进一步加剧了社会阶层的分化与隔离;对公共空间的忽视减少了人们相互交往的机会,加深了人们的孤独感,缺乏具有识别特征的空间的明确界定,使人们难以获得起初所向往的郊区生活的安定感和归属感,反而陷入一种无法认定自我存在的茫然之中;无所不达的电讯网络虽然为人们之间的联系提供了方便,却无法慰藉人们孤独的心灵,也无法满足人们希望把握清晰确定的物质居住环境的需要。 由此人们深深地感到,二战后主流地位的郊区化模式必须进行改革,要寻求新的

新古典主义设计的定义

新古典主义(英语∶Neoclassicism),兴起于18世纪的罗马,并迅速在欧美地区扩展的艺术运动。新古典主义,一方面起于对巴洛克(Baroque)和洛可可(Rococo)艺术的反动,另一方面则是希望以重振古希腊、古罗马的艺术为信念。新古典主义的艺术家刻意从风格与题材模仿古代艺术,并且知晓所模仿的内容为何。 新古典主义在雕刻艺术上以浅浮雕(bas relief)图式表现,因此截然不同于巴洛克风格的深度雕刻。新古典主义代表艺术家有巴利(Barry)、卡诺瓦(Conova)、富拉克斯曼(Flaxman)、汉弥顿(Hamilton)、蒙斯、毕拉内及(Piranesi)、托尔瓦森(Thorwaldsen)、维恩(Vien)、魏斯特(West)。 在建筑方面,最著名的就是杰佛逊设计的维吉尼亚大学校园。除了维吉尼亚大学外,杰佛逊连住家都是自己亲手设计的。 以复兴古希腊罗马艺术为旗号的古典主义艺术,早在17世纪的法国就已出现。在法国大革命及其政治和社会改革之前,有一场纯粹的艺术革命,这就是新古典主义美术运动。这一时期的法国美术既不是古希腊和罗马美术的再现,也非17世纪法国古典主义的重复。它是适应资产阶级革命形势需要在美术上一场借古开今的潮流。所谓新古典主义也就是相对于17世纪的古典主义而言的。同时,因为这场新古典主义美术运动与法国大革命紧密相关,所以也有人称之为"革命的古典主义"。 新古典主义美术的特征是:选择严峻的重大题材(古代历史和现实的重大事件), 在艺术形式上,强调理性而非感性的表现;在构图上强调完整性;在造型上重视素描和轮廓,注重雕塑般的人物形象,而对色彩不够重视。法国新古典主义美术从维安、达维德到安格尔,取得了最优秀的成就,并达到高峰。 维安是法国最早的新古典主义画家,他试图反对情欲的、过分雅致的艺术,力求恢复古希腊艺术的朴素、庄严。由于他的才能和个性的局限,他没能实现艺术上的根本变革。维安的学生达维德在大革命爆发前夕,从罗马留学归来,他非常成功地展出了他的绘画《乞食者贝里塞赫》。随后他的《荷拉斯兄弟之誓》在1785年的沙龙上展出,这幅画明显表现出庄严、雄伟的希腊和罗马艺术的影响,对公民道德加以颂扬,又同法国革命的步调一致,引起了资产阶级的强烈共鸣。1789年他创作了《布津蒂斯》,这幅画具有明显的向路易十六王朝挑战的意味。正是这些作品奠定了他作为一个艺术家在大革命时期的重要地位。19世纪初期,在达维德无可置疑的领导下,新古典主义在法国取得了胜利。在达维德的周围,他的追随者众多,其学生就有400多人。他们大都成为法国画坛上的活跃人物, 其中最享盛名并就某种程度来讲获得了独特地位的是热拉尔、吉罗代和格罗。

规划概念介绍

规划资料汇编 (一)

“概念规划”与“大温哥华地区概念规划” "概念规划"是英文"Conception Plan"或"Conceptual Plan"的直译,目前国内外规划界、学术界尚未对其作出专门的、严格的定义和解释,但我们可以从西方发达国家对城市或区域发展的战略研究和实践中,获得一些关于"概念规划"概念和认识。 一般来说,"概念规划"主要侧重于对城市或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研究和论证,提出或论证城市或地区的发展方向和目标,更多的时候,它可以作为城市社会经济发展选择的一部分,与空间物质形态相联系时,可以理解为较为宏观的空间结构选择。一般用研究报告的形式来表达规划成果。与通常政府行为下的规划不同的是,其规划成果作为一种学术性技术文件,只是用作政府城市发展政策的决策依据或参考,不能用以立法,因而,"概念规划"不是法定城市规划的组成部分。 下面简要介绍"大温哥华地区概念规划"的主要内容,就关于"概念规划"的理解和认识与大家共勉。 "大温哥华地区"由18个行政区、三大选区、154个基层选民政府和160万人民组成。 "大温哥华地区概念性规划"的研究成果由一份总报告和三份专项报告组成,分别是:"区域发展战略总报告"、"大温哥华地区绿色空间建设专项报告"、"大温哥华地区主要中心区专项报告"和"大温哥华地区发展管理专项报告"。规划围绕两大核心和五个主题进行研究,分别是"可持续发展战略"(Sustainable Development)和"更适合居住战略"(Livable Region Strategic)两大核心;"保持环境的健康发展"、"保持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满足人口变迁中的服务需求"、"保持区域经济健康繁荣"、"在广泛社会共识基础上加强区域管理"五大主题。 "区域发展战略总报告"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1、做出选择;2、保护绿色空间;3、创建完善的社区;4、实现一个紧凑的大都市区;5、未来全景。做出选择意味着政府与公众就区域发展管理达成共识;面对城市化的压力保持环境目标优化;在实施部门的参与下融合土地和交通规划;无遗漏地考虑整个大都市区,防止冲突;用合作伙伴关系而不是简单的区域立法进行后续的规划和实施。保护绿色空间,从绿色空间具有经济、环境以及娱乐休闲等多种功能的多元角度出发,对农田的保护则需要强大的农业产业的支持,具体将绿色空间分为四大类:1、保障社区健康的土地:如分水岭、泄洪平原、危险地带等;2、生态重要型土地:如森林覆盖的山坡、野生动植物栖息地和走廊、温地等;3、室外休闲及风景用地:如主要的公园及娱乐区等;4、可再生资源用地:如农田和林地等。创造完善的社区的基础是对人口分布的正确引导,否则任何对设施的考虑均无法承受超量聚集的重负。另外则主要通过对增加交通方式的方法来实现一个紧凑的都市区的目标。 "绿色空间建设专项报告"包括以下六个方面的内容:为大温哥华建立绿色空间;大温哥华的自然遗产;界定绿色空间;大温哥华的绿色空间;建设一个公园及室外休闲系统;共同采取的行动。 "主要中心区专项报告"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为大温哥华建立主要中心区体系;主要中心区的政策;主要中心区的发展趋势;大温哥华地区主要中心区的轮廓。

新城市主义对城市规划的影响

新城市主义对城市规划的影响 新城市主义是一个关于城市规划和设计的思潮运动,于上世纪80年代初始于美国。其目标是使城市减少对汽车的依赖,并创造宜居和休闲式的街区环境,密集有序地安排住房、工作和商业场所。 新城市主义还有助于推进恢复传统城市规划,如查尔斯顿市区、南卡罗来纳州和华盛顿的乔治敦所实施的规划。这些区域对新城市主义者而言都很理想,因为每个区域都拥有一条方便步行的主要街道、一个中心公园、购物区和一个网格街道系统。 新城市主义的历史 在19世纪初,美国城市发展往往采用紧凑、混合使用的形式,让人想起弗吉尼亚亚历山大老城区。然而随着有轨电车和可负担的快速交通网路的发展,城市开始扩展并布设了有轨电车郊区。后来汽车的发明进一步加速了这种中心城市的分散化,这种分散化后来导致了分散的土地使用和城市扩张。 新城市主义是对城市扩展的一个回应。在上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这些思想开始流传开来,在欧洲之后,美国的城市规划者和建筑师也开始拿出计划为城市建模。

1991年,当加利福尼亚州萨克拉门托市的一个非营利组织——本地政府委员会邀请了几位建筑师(包括彼得·卡索普、迈克尔·科贝特、安德烈斯·杜安伊和伊丽莎白·普拉特·兹伊贝克等)到优诗美地国家公园开发一套设计规划原则,即针对着重于社区及其宜居性的土地使用规划之时,新城市主义发展得更加强大了。 这些原则以会议召开地优诗美地的阿瓦尼酒店命名,被称为《阿瓦尼原则》。它包括15条社区规划原则、4条地区原则和4条实施原则。然而每一条原则都包括过去和当前的一些观点,旨在使城市尽可能干净、适宜步行和宜居。1991年底,在优诗美地会议上,这些原则被提交给地方民选官员。 此后不久,参与制定阿瓦尼原则的一些建筑师在1993年组成了新城市主义联盟(CNU)。今天,CNU已经成为了新城市主义理念的首要推动者,并已拥有了超过3000个成员。每年它都会在美国各地举行会议,以进一步推动新城市主义设计原则的实施。 新城市主义的核心理念 今天,新城市主义概念包括四个关键理念。首先是确保城市是适宜步行的。这意味着,任何居民都不需要汽车就可以到达社区的任何地方,而且前往任何基本用品商店或服务区的步行耗时都不应该超过

西方城市规划理论之新城市主义

西方城市规划理论之我见:以新城市主义为例 xxxxx 摘要:新城市主义是在20世纪80年代产生的规划思潮。本文从西方现代规划理论的起源与总体认知讲起,首先划分了20世纪规划思想主要阶段,并简要介绍其中的代表思想及代表人物,其次着重介绍了新城市主义,并从其概念、三个尺度及两个模式(TND与TOD)进行阐述,最后综合并筛选了各个文献中对新城市主义的利弊的讨论,给出了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西方现代城市规划;新城市主义;TND; TOD; Abstract:New Urbanism is a ideological trend which born in 1980s. This essay starts from the original and the full view of the modern western planning theory. Previously divided the main thoughts of the modern western planning into 6 parts, then introduced the main thoughts and main person. Secondly, introduced the New Urbanism emphatically, elaborated from its identity, three scales and two modes (TND & TOD), finally, integrated and screened all the literature discussion of the pros and cons on New Urbanism, and gave the views of myself in the end of this essay. Keywords:Modern western planning theory; New Urbanism; TND; TOD 1. 对西方规划理论的总体认识 1. 1. 西方现代城市规划的起源 大多数学者都认为现代城市规划理论的起源是多元和复杂的,例如Campbell将其归结到以下几个基本事件: (1)田园城市(Garden City, E.Howard); (2)城市美化运动(City Beautifu1,Burnham); (3)公共卫生改革(Public Health Reform) 但也有学者认为霍华德的“田园城市”、柯布西耶的“当代城市”和赖特的“广亩城市”三者才是现代城市规划理论的起源。 而现代城市规划的思想根源,则应追溯到更早的欧文(Owen),圣西门(Saint-Simon)。傅利叶(Fourier)、Godin和Cabet等乌托邦、空想社会主义和社会平等等传统的思潮。1 1.2. 对西方现代城市规划理论的总体认知 百年来,一系列西方现代城市理论的目的,无外乎便是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从霍华德的田园城市开始,各个年代的规划师不论持着什么样的规划主张,虽然其结果各有成败,但其目的无外乎都是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说到规划的可持续发展,便不得不提到一个人,那便是Scott Campbell。他在Green cities, growing cities, just cities? urban planning and the contradictions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一文中提出了“规划师三角”,客观而清晰地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理念与规划师之间的清晰的框架体系。即规划师应致力于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三个方面(1.社会公平、经济机会、收入平等2.综合经济增长与效率3.环境保护)从而使其实现平衡, 而“可持续发展原则”成为实践过程中可操作的行动需要三个“钥匙”——处理“资产、资源、发展矛盾”。通过此“钥匙”, 规划师凭借其自身职业的独特性, 不断协调三角矛盾并解决难题, 成为“善于综合协调的专家”2, 为可持续发展指明较为可行的出路。 (图1 “规划是三角”3) 1.3. 西方现代城市规划理论演进纲要 1吴志强.2000.《百年西方城市规划理论史纲》导论.城市规划汇刊,(2):9) 2何兴华. 可持续发展论的内在矛盾以及规划理论的困惑——谨以此文纪念布隆特兰德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发表10 周年[J ] . 城市规划, 1997, (3) : 48251 . 3汝小芳、王红扬、孙明芳,Scott Campbell 理论对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的影响研究,[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2007,6(24/2),

新古典主义设计风格

新古典主义设计风格概述 我选择的是新古典主义设计风格 新古典主义以尊重自然、追求真实、复兴古代的艺术形式为宗旨,特别是古希腊、古罗马文明鼎盛期的作品,或庄严肃穆、或典雅优美,但不照抄古典主义并以摒弃抽象、绝对的审美概念和贫乏的艺术形象而区别于16、17世纪传统的古典主义。新古典主义风格还将家具、石雕等带进了室内陈设和装饰之中,拉毛粉饰、大理石的运用,使室内装饰更讲究材质的变化和空间的整体性。家具的线形变直,不再是圆曲的洛可可样式,装饰以青铜饰面采用扇型、叶板、玫瑰花饰、人面狮身像等。 在居室设计方面的特点 1、“形散神聚”是新古典的主要特点。在注重装饰效果的同时,用现代的手法和材质还原古典气质,新古典具备了古典与现代的双重审美效果,完美的结合也让人们在享受物质文明的同时得到了精神上的慰藉。 2、讲求风格,在造型设计上不是仿古,也不是复古,而是追求神似。 3、用简化的手法、现代的材料和加工技术去追求传统式样的大致轮廓特点。 4、注重装饰效果,用室内陈设品来增强历史文脉特色,往往会照搬古典设施、家具及陈设品来烘托室内环境气氛。 5、金银暗调的色彩、低调奢华的细节新古典主义的好处—可浓可淡,色泽上多用金色和暗红就浓,稍加白色柔和则明亮而淡;加以洛可可的配饰或巴洛克的优化,便尊贵雍容;配上现代化的皮制品,或间接的床头灯,便优雅非凡。这种多元化和可伸缩性,便是新古典主义后工业时代个性化的独到之处。 新古典主义的室内设计

新古典主义去芜存青,保留了路易十四风格的线条,去除了线条上过多的繁杂装饰;保留了细节,却又不过多的细节堆杂以至于失去重点;保留了镶花刻金,却又不是满眼金晃晃的让人眼拙。这种保留了材质、色彩、风格,摒弃了过于复杂的线条、装饰、肌理,却没有丢失性格,仍然可以强烈感受到传统的历史痕迹和浑厚的文化底蕴,便是完美折中主义的新古典主义风格。 新古典主义的设计精神 新古典主义的精华-高雅的底蕴、开放的姿态、尊贵的精细 新古典主义的设计手法 1.用简单的手法,现代的材料和加工技术去追求传统式样的大致轮廓特点。 2.注重装饰效果,用室内陈设品来增强历史文化特色,往往会照搬古典设施, 家居及陈设品来烘托室内环境气氛。 在以后自己的设计中多运用古典建筑的特点多运用金银暗色调多用材质坚硬,华丽的材质,窗帘和壁纸多选用柔和色彩,营造温馨的古典气质。 建议客户选用气质古朴,天然的原木材质。 12春室内设计 刘世宏 12春室内设计 刘世宏 2013/12/23

-新城市主义-的思想内涵及其启示

-新城市主义-的思想内涵及其启示

本文由风的羽翼zz贡献 pdf文档可能在WAP端浏览体验不佳。建议您优先选择TXT,或下载源文件到本机查看。 “新城市主义”的思想内涵及其启示 Ecological Thinking and Its Inspiration of the New Urbanism 刘昌寿沈清基 Liu Changshou Shen Qingji 1 引言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在不断地摘要分析了“新城市主义”产 生的起因,着重从生态的角度分析其主要思想内涵,并总结了“新城市主义”对我国城市规划与发展的启示。关键词新城市主义;生态思想;启示 ABSTRACT This paper mainly analyzes the new urbanism's origin, ecological thinking and finally summarizes its inspiration to urban planning and development of China in accordance to its condition. KEY WORDS new urbanism; ecological thinking; inspiration 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2.1 社会公众对现

代工业文明的不满现代工业文明追逐的是效率与标准化的生产,强调的是如何生产出最大限度的商品以满足市场的需求,实现其最大的市场利润。工业文明思想在城市开发中则体现为忽视公众利益的高强度开发和近乎标准化的开发建设。结果,城市地方传统特色逐渐丧失,城市中到处是千篇一律的景象和冷冰冰的钢筋混凝土森林。同时,由于过于强调城市功能分区,城市中传统社区与邻里关系弱化、社区活力丧失,人们在城市中无法找到家的感觉。可以说,人们在城市不断延伸的高速路中、在冰冷的城市森林中失去了自我——这诱发了人们对美好家园的向往与渴求,也引发了城市规划界对城市发展思想与模式的探讨。 2.2 社会公众对城市社会秩序的不满工业文明条件下的现代城市规划理论,更多地体现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竞争理论——强者生存,而缺少对社会弱势群体的必要关怀。因此,现代城市社会的两极分化、社会公平与公正等问题越来越严重。表现为:①社会经济财富不断地向社会强势群体集聚;②城市弱势群体的生存空间逐渐减小,城市的病态、犯罪现象不

新城市主义对当代中国城市规划的启示

新城市主义对当代中国城市规划的启示

城市设计概论课程论文 新城市主义对当代中国城市规划的启示 ——以广州市城市建设实践为例

新城市主义在我国城市规划中的应用 ——以广州城市建设实践为例摘要:本文从介绍新城市主义产生的背景以及其主要的思想内涵入手,分析该思潮在中国城市规划方面的发展前景,以及对于中国现阶段的城市设计的启示。 从而进一步分析广州如何借鉴新城市主义思想并与本地区实际情况相结合所产生的指 导方针,探讨广州借鉴新城市主义思想建设生态型城市的可行性,为今后城市可持续 发展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新城市主义生态社区启示广州新型城市化 1 对“新城市主义”的分析 新城市主义的创造和复兴城镇的思想方法是在20世纪80年代美国建筑师在针对美国的城市蔓延问题上提出的。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城市住区发展模式的基础上,新城市主义倡导用一种紧凑的、适宜步行的、混合使用的新型社区发展模式,取代传统的对汽车依赖的蔓延型发展模式,力图使现代生活的各个部分重新组成一个整体,即将居住、工作、商业和娱乐等设施结合在一起[1]。 1.1“新城市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 “新城市主义”指西方国家基于对住宅郊区化蔓延的深刻反思而形成的城市在发展、规划和建筑上的一种思潮。西方发达国家在“二战”后城市人口和建筑的急剧膨胀造成城市中心区高楼林立、人口密集、交通拥挤及环境恶化,而在20世纪50年代,汽车、地铁、轻轨等交通工具的普遍使用,在使人们的出行更加方便快捷的同时,却出现了人口大批迁往郊区居住的现象,并随着这种蔓延趋势逐渐显现出不可调和的弊端:1)低密度的独户住宅,浪费土地资源;2)对交通工具的过分依赖,导致严重的能源浪费和环境破坏;3)居民脱离城市,配套服务娱乐设施匮乏,缺少公共交往空间,人们邻里关系冷漠,缺乏必要的交流,都市概念和都市感受淡漠;4)

新城市主义的理论价值与现实选择

划 师PLANNERS 新城市主义(New Urbanism)的出现是对信息技术的发展造成社区居民交流减少、公众参与弱化以及空间特征丧失,使居民对于居住的社区普遍缺乏归属感、认同感与安全感做出的反应。 新城市主义不仅关注城市局部,同时也涉及城市的整体发展,认为由多样性、步行者尺度、公共空间、有边界的 社区结构等应该在大城市的所有地点得到实施。整个地区也应该参照相似的城市设计原则进行设计。 佛罗里达滨海城(Seaside)—第一座新城市主义城镇的成功,使得许多 发展商参观了滨海城后在别的地点纷纷效仿。同时,设计者也运用新城市主义 的设计原则使美国众多郊区城镇获得新生。目前,在美国已有超过300个新城 镇、村庄和社区应用新城市主义的原则进行了规划和建设。另外,有超过100个小规模新城市主义的填充式开发项目,用于重建适于步行的街道与街区,以恢复城镇的空间机理。关于邻里与社区的布局方式,新城市主义在实践中有两种具有代表性的开发模式:一种称为 “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开发” ,即TOD模式;另一种称为“传统邻里开发”模式, 即TND模式。其中比较著名的新城市主义城镇有佛罗里达州的滨海城(Seaside)、加利福尼亚州萨科拉曼多 市的西勒古纳(Laguna West)、马里兰州的肯特兰镇(Kentlands)、以及佛罗 里达棕榈滩威林顿新城(Wellington)等。 在特大城市的层面上,新城市主义已经就大城市中心区如何发展及在哪里 选择发展等问题不断增加影响,较成功的例子有美国罗得岛州的首府普罗维登斯市(Providence)中心区规划、加利佛尼亚的洛杉矶中心区规划等。 2.1多元化的价值观 新城市主义是在当今世界多元化思潮、可持续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产生的。从方法论的角度来看,它是对传统城市发展与城市设计手法的提炼、修正与升华。它所主张的设计方法与设计原则较多来自于对历史上的城市设计方法的吸收,并修正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状况与特征,尤其注重对后现代主义设计师关于场所、文脉、符号等设计元素的吸收。它属于多元论,更多表达了对世界多元化价值观包容的态度。 新城市主义的理论价值与现实选择 [摘 要]新城市主义追求多元化的价值观,主张从社会学和行为学、心理学等宽泛的角度去审视城市的物质形态。就我国城市建设现状而言,相对集中的步行化设计、注重场所感的多样化设计、突出个性的体系化设计等原则均值得小城镇建设借鉴。而空间资源的整合、社会网络的重构等原则也须在旧城改造中采纳。。[关键词]新城市主义;小城镇建设;旧城改造 [文章编号]1006-0022(2003)11-0102-03 [中图分类号]TU984.11+4 [文献标识码]B The Theoretical Value and Practical Selection of New Urbanism/LUO Ren-chao [Abstract] New Urbanism is in pursue of plural values,proposing to look at the material state of the city in terms of sociology,behavioral science and psychology.As far as the present urban construction in China is concerned,the principles of pedestrianization design that is relatively concentrated,the versatile design that pays attention to the sense of site,the systemized design that gives prominence to individual feature,etc.are worthy of use for reference in small town construction.And the principle of conformity of spatial resources and reforming of social network must be adopted in old town rebuilding. [Key words] New Urbanism;Small town construction;Old town rebuilding □ 罗仁朝 (东南大学 建筑系,江苏 南京 210096)

新古典主义风格油画解析

劫夺萨宾妇女 【名称】劫夺萨宾妇女 【类别】油画 【年代】1789年至1799年 【作者】达维特 【规格】约有386×520厘米 【属地】现藏巴黎卢浮宫 这幅画暴露了古典主义绘画形式美的程式化,理性的构思冲淡了艺术美的真实激性。达维特在失望与消沉的情绪下,借画这幅画来消磨时光,因而难免有"借酒浇愁"之感。此画于1799年完成,当它被推出沙龙时,人们立即意识到画家的意志的转变。所以到了拿破仑巩固其政权的年代里,他也很快成了宫廷画家。这种局限性在他以后的创作中就更加明显了。 创作背景 1794年7月27日(法国革命新历为热月9日),拿破仑发动政变,推翻了雅各宾党专政,继而又对敌手实行残酷镇压。罗伯斯比尔被送上断头台,参加雅各宾党的画家达维特也被罗织了17条罪状而被捕入狱,险遭杀身之祸。出狱以后,他深居简出,停止了所有政治活动,除了与一些艺术界人士交往外,平时只在画室里教学。这时,达维特的情绪很消沉,遂将更多的精力用于以裸体为基础的绘画作业上。这一幅《劫夺萨宾妇女》的画稿,在他的画室里已闲置了整个大革命时期,此时他拿出来重新加工。改掉了于1789年着手时的构图,至1799年最终把它画完了。

表现目的 《劫夺萨宾妇女》和他后来的另一幅大画《拿破仑一世加冕大典》一样,追求的是对历史事件的逼真感。在这一类题材上他始终保持一种观点: 艺术之道在于模仿"地道的"古代生活,并"立意作考古式地真实再现"。他说: "我的意图是要以一丝不苟的准确性去描绘古代风尚,要让那些希腊人、罗马人看了我的画后,不会感到我的画同他们的风俗习惯有格格不入之处"。可是这一幅画不仅表现了画家的艺术理想,即所谓"历史事实的强烈逼真感",还反映了画家此时内心正在升腾的一种"和解"愿望。重画这幅作品的热情,来源于画家试图以人体描写的古典画法来填补心灵的空虚,更主要的是这个题材正好符合他抒发某种妥协、容忍与和平的哀吟心声。 题材 《劫夺萨宾妇女》的题材源自罗马神话传说:罗马人在邀请邻帮萨宾人参加自己的宴会同时,悄悄地打入萨宾城,抢去了那里许多年轻美貌的妇女。萨宾人是居住在阿比奈斯山脉中央的一支古意大利民族。而罗马帝国的缔造者、一位部落领袖罗穆吕斯早就觊觎萨宾女人。在萨宾城正在欢庆的节日里,他们冲进城去,掠夺萨宾妇女和她们的财产。从此,双方展开了长期的战斗。这种连绵不断的战争引起萨宾妇女的恐惧,为了不使自己的父兄和已经与她们成婚的罗马人继续牺牲,萨宾妇女抱着幼儿奔到战场上来阻止这场厮杀。 画面描述 画上站在中央用双手挡开鏖战激烈的敌对双方的萨宾妇女名叫爱尔茜里。她奋不顾身走到前面,孩子已从她的怀里掉落在地,左右几个妇女抢步上来搂住幼儿;前景上右侧一个正欲投枪的武士即是罗马王罗穆吕斯,他背朝观者,与对方另一持盾拿剑、胸朝观众的萨宾王都斯,构成势均力敌的一对。画上所有人物都以裸体或半裸体展现,这是古典主义绘画的特点。为了显示绘画造型布局,画上不论远景,还是近景,不论人物还是兵器,都要服从黄金分割的视觉法则。如右侧的战马与左侧高举婴儿的妇女形象相对称;爱尔茜里的白色衣服与后面稍右的红色衣服相协调。前景上两个对峙的武士的相对站势……双方的厮杀尽管气氛强烈,但主要人物的构图,包括两个部落王的正反面盾牌,高举着的婴儿的竖形与横向标枪的水平形,都是在这种法则下的稳定构图。刀枪剑戟杀气腾腾,可是人物的表情却都是那样缺乏生气,显得有点做作( 只有中央的妇女与两边两个部落王,稍显紧张一些)。 深层意义 这幅画暴露了古典主义绘画形式美的程式化,理性的构思冲淡了艺术美的真实激性。达维特在失望与消沉的情绪下,借画这幅画来消磨时光,因而难免有"借酒浇愁"之感。此画于1799年完成,当它被推出沙龙时,人们立即意识到画家的意志的转变。所以到了拿破仑巩固其政权的年代里,他也很快成了宫廷画家。这种局限性在他以后的创作中就更加明显了。 作品赏析 这是源于古罗马神话题材的作品。罗马人邀请邻邦萨宾人参加宴会,与此同时,悄悄攻入萨宾城,劫夺了许多年轻貌美的妇女。从此,双方结下仇恨,战争连绵不断。为了不使自己的亲人们在战争中继续牺牲,萨宾妇女抱着幼子走上战场,阻止双方的厮杀。画上所有的人都以裸体和半裸体出现,显示了古典主义绘画的特点。虽然人物众多,动势较大,但都遵循平衡对称原则,使构图稳定;画面中刀枪剑戟、杀气腾腾,人物表情却冷漠缺乏生气,暴露了新古典主义绘画形式美的程式化,理性的构思冲淡了艺术美的真实激情。 画家简介 雅克·路易·大卫(Jacques-Louis David,1748年8月30日-1825年12月9日)是欧洲新古典主义绘画的先驱和代表性画家,在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时期雄踞法国画 坛。他的作品大多表现历史英雄人物,构图严谨,技法精细,画风简朴庄重。其代表 性历史画有《荷拉斯兄弟之誓》、《马拉之死》、《拿破仑一世及皇后加冕典礼》,肖像

“新城市主义”的思想内涵及其启示

2002.1 1引言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在不断地 探索着未来城市的发展模式和发展理论。二战前,作为世界城市规划理论中心的欧洲,在其城市规划历史上先后产生了霍华德的“田园城市”、沙里宁的“有机疏散理论”、勒?柯布西耶的“现代城市”以及带状城市、工业城市等城市发展理论。这些理论共同支撑着“现代主义”城市规划理论的构架,并且至今仍不同程度的影响着现代社会的城市规划与城市发展。 二战后,由于城市经济增长及社会发展模式的转变以及自然生态文明的蓬勃发展,“现代主义”的城市规划思想已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为了解决现代城市问题,各国有关专家、学者一直在进行规划理论与实践的探索。在这种国际背景下,作为二战后规划理论与实践中心的美国,孕育并活跃着许多有关城市规划理论、设计与发展模式的思潮流派。其中,于20世纪80年代在美国产生的“新城市主义”思潮正日益发挥影响,并引发了当代城市规划理论思想与城市发展模式的变革。 2“新城市主义”的思想起因“新城市主义”思潮的产生主要 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2.1社会公众对现代工业文明的不满现代工业文明追逐的是效率与标准化的生产,强调的是如何生产出最大限度的商品以满足市场的需求,实现其最大的市场利润。工业文明思想在城市开发中则体现为忽视公众利益的高强度开发和近乎标准化的开发建设。结果,城市地方传统特色逐渐丧失,城市中到处是千篇一律的景象和冷冰冰的钢筋混凝土森林。同时,由于过于强调城市功能分区,城市中传统社区与邻里关系弱化、社区活力丧失,人们在城市中无法找到家的感觉。可以说,人们在城市不断延伸的高速路中、在冰冷的城市森林中失去了自我——这诱发了人们对美好家园的向往与渴求,也引发了城市规划界对城市发展思想与模式的探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