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实用《马说》测试题及答案

非常实用《马说》测试题及答案
非常实用《马说》测试题及答案

《马说》测试题姓名:

一、填空(8分)

《马说》选自《韩愈文选》中的《杂说》。作者是唐朝的文学家,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合称唐宋八大家。我们学过他的诗歌《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解释加点字的意思(13分)

⑴故虽.有名马:⑵衹.辱于奴隶人之手:

⑶骈死

..于槽枥之间:⑷一食或.尽粟一石:

⑸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⑹才美不外见.

⑺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⑻策.之不以其道:

⑼食之不能尽其材.; ⑽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⑾执策而临.之:⑿其真无马邪.:

三、按原文填空(16分)

1、强调伯乐对千里马命运起决定作用的句子:

2、写千里马外在特征的句子是:

3、描绘千里马终身遭遇的句子是:

4、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

5、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

6、运用排比句式表达作者对“食马者”强烈愤慨之情的句子是:

7、本文的主旨是:

8、有一句话叫做“世上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由此可联想到《马说》中的哪句话:

四、翻译句子:(5分)

1、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2、衹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五、文章通过巧妙地比喻来阐述深刻的道理,指出“伯乐”“千里马”“食马者”的比喻义,它们的比喻义分别是:(3分)

六、本文揭示了当时一种怎样的社会现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政治主张?(4分)

七、古往今来,曾有多少卓有才华的仁人志士被封建统治者埋没甚至迫害过,这些人也由衷地发出了无言的感慨,试举两例。(4分)

八、对对联:上联:怀才不遇思伯乐(2分)

下联:

九、说明文分为两类,它们是_____说明文和_____说明文,说明顺序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说明方法有十种,它们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5分)十、请写出常用的四种说明方法的作用:(12分)

1、

2、

3、

4、

十一、写出含有“山”和“水”的诗句各一联,并写出作者和出处。(8分)

十二、成语填空:(2分)

⑴一个人骤然得志,官职升得很快,用一个与马有关的成语来比喻:_____________。

⑵在封建社会里,有才能的人被压制、埋没,而一个人一旦得势,则亲朋好友即使平庸也跟着发达,所谓“一人得道,___________________”。

十三、文言文注释检测:(8分)

1、谕:

2、遣:

3、蹑:

4、结纳:

5、薪:

6、负:

7、足:

8、今:

答案:

一、柳宗元、欧阳修、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

二、1即使2只是3并列而死 4 有时 5 通“饲”喂6通“现”显露、表现

7犹、尚且;等同、一样8马鞭子,这里是用鞭子打的意思9材通“才”才能10懂得、通晓11面对12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三、1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2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3衹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4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5、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6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7其真不知马也8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四、1、千里马是经常有的,可是伯乐却不经常有。

2、只能在仆役的手里收到屈辱,(跟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不能获得千里马的称号。

五、千里马:比喻有才能的人;

伯乐:比喻重视人才、识别人才的人;

食马者:比喻不重视人才的封建统治者。

六、揭示了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社会现象。表达了作者希望统治者善于发现人才,重用人才,使他们充分展现自己的才能和作用。

七、李白——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刘禹锡——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范仲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八、下联:仕途失意作马说

九、事物说明文、事理说明文;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列数字,分类别,下定义,摹状貌,画图表,作诠释,引用

十、1、举例子:具体真切有力地说明了事物的xx特点。

2、打比方:生动形象地说明了该事物的xx特点,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3、列数字:具体而准确地说明该事物的xx特点,使说明更有说服力。

4、作比较:突出强调了被说明对象的xx特点(地位、影响等)。

十一、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柳宗元:《江雪》

十二、飞黄腾达鸡犬升天

注:飞黄:亦名“乘黄”.传说中的神马名字,腾达:本作“腾踏”,上升,形容神马飞驰貌,像飞黄神马似的很快地上升着.形容骏马奔腾飞驰.比喻骤然得志,官职地位很快高升.亦作“腾踏飞黄”.

十三、1、了解、明白2、打发,派3、追随

4、结交

5、柴草

6、背

7、值得

8、现在

马说练习题

马说练习题46462 公司内部档案编码:[OPPTR-OPPT28-OPPTL98-OPPNN08]

《马说》练习题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骈.死槽枥.一食.或尽粟.一石 才美不外见.食.之不能尽其材其真无马邪.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故.虽有名马骈.死于槽枥之间一食或.尽粟一石是.马也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执.策而临.之其.真无马邪 3、解释下列句中的通假字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同,意思是 才美不外见同,意思是 食之不能尽其材同,意思是 其真无马邪同,意思是 4、解释下列多义词 (1)不以.千里称也策之不以.其道 (2)策.之不以其道执策.而临之 (3)安求其.能千里也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4)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5、翻译下列句子 (1)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2)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3)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4)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6、文学常识或用原文语句回答 ①《马说》选自,作者, (朝代)着名的文学家,世称,被列为之首。与共倡古文运动,合称“韩柳”。 ②有一位名人曾说过,“世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由此我们可以想到《马说》中的一句话:,。 ③《马说》中揭示千里马悲惨遭遇的句子是:,。 ④《马说》对“食马者”的无知发出强烈谴责的句子是: ⑤《马说》中食马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 是:,,。 ⑥《马说》中活画统治者愚昧蛮横丑态的句子是:,。 ⑦《马说》中揭示全文主旨的句子是:。 ⑧《马说》中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 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 ⑨人们常用文中的两句话概括自己怀才不遇,这两句话是: ,。 7、本文借千里马和伯乐的传说,巧妙运用比喻手法,表达作者的愤慨感情。说说“伯乐”“千里马”、“食马者”分别比喻什么。 8、说说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全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马说》中考试题集

2004河南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8~21题。 马说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 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①或尽粟一石。食②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③也。是马也,虽有千 里之能,食④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8.下面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B.策之不以其道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不足为外人道也 C.呜之而不能通其意D.执策而临之 政通人和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19.为文中标序号的“食”的读音和意义归类,把序号填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 20.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21.根据文意,简要说说应该怎样正确对待千里马。 18.A19.①④/②③或:②③/①④20.想要它跟普通的马等同尚且做不到,又怎么能要 求它日行千里呢?21.策之能以其道,食之能尽其材,鸣之能通其意。 铜仁 阅读《马说》一文,按要求回答1-6题。(16分)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 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才,鸣之而不能达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呜呼!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1、解释文中加点字的意思。 骈:策: .... 2、用“|”标出下面句子朗读时应有的两外停顿。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3、对“一食或尽粟一石”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一次要吃掉的粮食或许将近一石。B、一顿有时要吃光一石粮食。 C、饲养一次或者要吃光一石那么多的粮食。 D、吃一次吃掉的粮食有时是一石。 4、将“其真不知马耶?其真不知马也”译成现代汉语。 译文:(3分) 5、文章借有关伯乐与千里马的传说,将愚妄浅薄的封建统治者比作“”,将人才比作千里马,将自己比作“”。集中抨击的社会现象是。(4分)

韩愈《马说》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韩愈《马说》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 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 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 也? 策之不以其道, 食之不能尽其材,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执策而临之, 曰: “天 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解释下列加粗的词语 。 ①骈( )死于槽枥之间 ②且欲与常马等( )不可得 ③执策而临( )之 ④才美不外见( ) 2.以下各组加粗词意思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A.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其真无马邪 B.以君之力 策之不以其道 C.虽有千里之能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D.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3.翻译句子 。 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谈谈你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这句话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①两马并驾 ②等同,一样 ③面对

④通“现”表现 2.D 3.①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喂养它。 ②鞭策它,不按驾驭千里马的方法,喂养它,又不能使它充分施展自己的才 能。 4.这句话强调了伯乐的重要性,有了能识别千里马的伯乐,千里马才能被 发现。在封建社会人才主要靠圣明的君主;当今社会,人才的脱颖而出主要靠自 己的真才实学,只要是金子总会发光的。(意思对即可)

《马说》中考题汇编

《马说》中考题汇编 一.阅读《马说》,完成11——14题。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日:“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1、下列词语中的“临”字与“执策而临之”的“临”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 A、如临大敌 B、临阵磨枪 C、身临其境 D、临别赠言 12、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2分) (1)或:(2)食: 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2分) (1)骈死于槽枥之间。译文:。 (2)其真无马邪?译文:。 14、从文中看,造成千里马被埋没和被摧残的原因有哪些?(3分) 答: 二.(12分)[甲]《马说》 [乙]昔有大长者子①,共诸商人入海采宝。此长者子善诵入海捉船方法,若入海水漩洑洄流矶激之处②,当如是捉③,如是正,如是住④,语众人言:“入海方法我悉知之。”众人闻之,深信其语。既至海中,未经几时,船师遇病,忽然便死。时长者子即便代处,至漩洑洄流之中,唱言⑤当如是捉,如是正。船盘回旋转,不能前进至于宝所,举船商人没水而死。 注:①大长者子:富商人家的儿子。②漩洑洄流矶激之处:水流湍急的地方。③捉:驾驶。④住:停止。 ⑤唱言:高声说。 9、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2分) (1)虽有千里之能()(2)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3)善诵入海捉船方法()(4)入海方法我悉知之() 10、翻译下列句子。(3分) (1)策之不以其道。译文: (2)唱言当如是捉,如是正。译文: (3)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译文: 11、“大长者子”的悲惨结局给你什么启发?(2分) 答: 12、甲文强调了“按规律办事”的道理,乙文则突出了“生搬硬套规律”的恶果,这两方面相矛盾吗?谈谈你的理解。(2分) 13、假如你身边也有像“大长者子”一样爱说大话的人,你应该怎样指出他的毛病呢?(3分) 答: 三.《马说》 卞和泣玉 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奉而献之厉王。厉王使玉人相之,玉人曰:“石也。”王以和为诳,而刖其左足。及厉王薨,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璞而献之武王,武王使玉人相之,又曰:“石也。”王又以和为诳,而刖其右足。武王薨,文王继位,和乃抱其璞而哭于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泣尽而继之以血。王闻之,使人问其

马说

<<马说>>中考复习题 1、给加点字注音。骈死(pián)槽枥(cáo)(lì)粟(sù)外见(xiàn)食马(sì)祗(zhǐ) 2、解释下列字的含义。①祗辱于奴隶人之手(只是)②骈死于槽枥之间(并列而死)(喂牲口用的食器)③千里马常有,而伯 乐不常有(可是) 3、填空。①韩愈,字_退之________, ____唐____代著名_文学_________家,他的著作收在《__昌黎先生集_________》里。 他和欧阳修、王安石、柳宗元、曾巩、 苏洵、苏轼、苏辙一起称为“唐宋八大家”。 ③本文中韩愈说明庸者“不知马”的具体表 现的句子是: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 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4.本文中有五个“也”字,请对其所表达的语气分别作出解说。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 里而食也 _________②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_________ ③安求其能千里也 ___________④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__________ ⑤不以千里称也 ____________________ ①表示肯定语气,肯定“食马者”的无知。②表示句中停顿,提醒读者注意“食马者”的无知给千里马带来 的严重危害。③表示反诘语气,凝聚着作者愤慨之情。④表示感叹语气,其间既有痛切之感,更有对“食马者”的辛辣嘲讽。⑤表陈述语气,但流露出无限痛惜之情。 5.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①一食或尽粟一石()②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③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①有时②它,代千里马③等同,一样 6.找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并写出它的本字和意义。①才美不外见 _____通 __________ 含义:________________ ②食之不能尽其材____通___含义:_____通____ 含义:_____ ③其真无马邪 _____通_____ 含义:________ ①见现显露(或表现)②材才才能食饲喂③邪耶吗,表疑问 7.翻译下面的句子。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②安求其能千里也?③鸣之

《马说》中考试题集锦

《马说》中考试题集锦 《马说》中考试题集锦作者:简单 资阳市2010年高中阶段教育学校招生统一考试 语文 (三)(11分)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乙】郭隗先生曰:“臣闻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言于君曰:…请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①死马而捐②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买之③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④,千里之马至者三。今王诚⑤欲致士⑥,先从隗始。隗且见事⑦,况贤于隗者乎?岂远千里哉?”(注解:①安事:要……何用②捐:弃③之:指死马④期年:满一年⑤诚:真心⑥致士:纳贤士⑦见事:被侍奉) 2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2分) (1)策之不以其道() (2)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 (3)买其首五百金() (4)鸣之不能通其意() 22.结合你对选文的理解,说说甲乙两文中“千里马”的共同喻意是什么。(2分) 23.甲文借伯乐相马的故事,发出了“”的感慨,表达的主题 是,乙文借“古之君王”费尽周折遣人以五百金购得已死千里马的故事,表达的主题是 (3分) 24.将下边两个句子译为现代汉语。(4分) ⑴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⑵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 (三)(11分)21.⑴用鞭子打⑵买⑶它(的)⑷助词,没有实在意义。(2分,每小题0.5分)22.表面看是指马,其实是喻指人才。(2分)23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对统治者不识人才、不重视人才、摧残人才以及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慨。应该重视人才,用诚心吸纳人才,才能得到人才。(3分,正确一处1分,言之有理即可。)24.⑴唉!是真的没有好马吗?这是不识好马呀。⑵我要买的是活马,为了一匹死马而丢掉五百金有什么用?(4分,除去“呜呼”,其余4个分句每句1分,对“其、也、所、者、安、事、捐”等词语理解或

《马说》练习题及答案

《马说》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一、填空 《马说》选自《韩愈文选》中的《杂说》。作者是唐朝的文学家,与柳宗元、欧阳修、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学过的诗歌《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二、解释加粗字的意思 ⑴故虽有名马:即使⑵只辱于奴隶人之手:屈辱,埋没。⑶骈死于槽枥之间:并列而死⑷一食或尽粟一石:有时⑸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通“饲” 喂⑹才美不外见通“现”见⑺且(况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一样;等 同⑻策之不以(按照)其道:马鞭,引申为鞭打这里意为鞭策、驾驭⑼食之不能尽其材,通“才”⑽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懂得⑾执策而临之:面对⑿其(难道)真无马邪:通“耶”,表示疑问语气⒀其真不知马也,恐怕

三、按原文填空。 1、明伯乐对千里马命运起决定作用的句子: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2、表明千里马“不以千里称也”必然性的句子: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3、描绘千里马终身遭遇的句子是: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4、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或:其真不知马也。 5、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6、运用排比句式表达作者对“食马者”强烈愤慨之情的句子是:策之不以其道,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7、本文的主旨是:其真不知马也

8、有一句话叫做“世上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由此可联想到《马说》中的哪句话: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9、诵读古文,与先贤对话,和智者交流,能让我们获得有益的人生启示。韩愈《马说》中的“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环境对人才的决定作用。 10、面对不公平的待遇,表现作者愤世嫉俗心情的句子: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四、文章通过巧妙地比喻来阐述深刻的道理,指出“伯乐”“千里马”“食马者”的比喻义。 千里马——人才伯乐——识别人才之人食马者——不识别人才的封建统治者。 五、课文写了“千里马”的那些遭遇?作者认为应该怎样对待人才? “遭遇”(见课文)。利用他们,让他们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六、“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是什么?

(完整版)《马说》中考题集锦

《马说》中考题集锦 (舟山) 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19-25题。 (一)(11分)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19.解释加下划线的意思。(4分) ⑴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⑵策之不以其道() ⑶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⑷执策而临之() 20.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划线句子的意思。(3分)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21.作者借“千里马”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22.如果你是一匹“千里马”,而尚未被“伯乐”发现,你该怎么做?(2分) (二)(9分) 阂县林琴南孝廉纾①六七岁时,从师读。师贫甚,炊不得米。林知之,亟②归,以袜实米,满之,负以致师。师怒,谓其窃,却弗受。林归以告母,母笑曰:“若心固善,然此岂束修③之礼?”即呼备④,赍⑤米一石致之塾,师乃受。[注]①林琴南孝廉纾(shū):林纾,字琴南,福建阂县(今福州人)。近代文学家,尤以翻译外国小说名世。孝廉,明清时对举人的称呼。②亟:急忙。③束修:本

指十条干肉,后来通常指学生拜师或亲友之间赠送的礼物。④呼备:叫人准备。 ⑤赍(jī):携带。 23.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的意思。(3分) ⑴从师读() ⑵以袜实米() ⑶负以致师() 24.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划线句子的意思。(3分) 若心固善,然此岂束修之礼? 25.林琴南为什么急忙回家取米送给老师?从中看出林琴南是一个怎样的人?(3分) (泰州A) (一)(10分)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节选自韩愈《马说》) 臣有二马,故常奇之。日啖豆至数斗,饮泉一斛,然非精洁则宁饿死不受。介①而驰,其初若不甚疾,比行百余里,始振鬣长鸣,奋迅示骏,自午至酉,犹可二百里。褫②鞍甲而不息、不汗,若无事然。此其为马,受大而不苟取,力裕而不求逞,致远之材也。 ①介:披上战甲。②褫(chǐ):解除。(节选自岳飞《论马》) 13.解释加下划线的词。(2分) (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2)比行百余里() 14.翻译下列句子。(4分) (1)安求其能千里也?

马说中考题

《马说》理解性默写 1、领起全文作用的句子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2、千里马的悲惨遭遇是:祗辱有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3、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4、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5、食马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是: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6、对“食马者”的无知发出强烈的谴责的语句是: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7、表现“食马者”以“知马者”身份叹息的语句是: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8、有一位名人曾说过:“世上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由此我们可想到《马说》的一句话: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9、表明千里马和伯乐关系的语句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10、能够表现统治者平庸浅薄,愚妄无知的语句是: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11、表明愚妄无知,平庸浅薄的统治者对千里马的不公正的待遇的句子是: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12、表明作者对千里马被埋没的感叹的句子是: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3、能表明千里马外在特征的句子是: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14、写千里马有异于常马的特征的句子是:一食或尽粟一石。 15、运用设问句表达作者心中感慨的句子是: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6、美往往存在于平凡的事物当中,有时我们为了刻意的追求完美,往往忽略了身边的美,使其遭受不应有的遭遇,使我们为之遗憾痛心,这种遭遇与《马说》中千里马的遭遇相似,相应的句子是:祗辱有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17、食马者浅薄愚妄表现①策之不以其道。②食之不能尽其材。③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18、《马说》中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根本原因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干里而食也。(其真不知马也。) 19、对食马者进行强烈讽刺是: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20、文中主旨是:其真不知马也。怀才不遇的人常慨叹的两句话是:千里马常用,而伯乐不常有。 《送东阳马生序》理解性默写 1、文中最能表明作者幼时抄书之苦的句子是: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 2、表明作者趋百里之外求学的原因的句子是: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3、表明有很多人愿意借书给作者的原因的句是: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4、表明作者为拜访名师艰难远行的句子是: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 5、文中起统领全文作用,为全文定下基调的句子:余幼时即嗜学。 6、文中表现宋濂拜师求学恳切虔诚的句子是: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清。 7、文中从侧面烘托先达确实“德隆望尊”的句子是:门人弟子填其室。 8、描写读书之难的句子。①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②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③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9、写自己从师之难的句子: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嗜学的结果是: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10、写自己求学之艰的:①衣: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②食: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③住:寓逆旅。④行: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 11、“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的原因句是: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12、文中说明作者不辞辛苦,求师助学的原因是①余幼时即嗜学。②益慕圣贤之道。③以中有足乐者。 13、文末最能概括求学经历的句子是: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马说》练习题及答案

《马说》练习题 一、填空 《马说》选自《韩愈文选》中的《》。作者是唐朝的,有文之称,与柳宗元、欧阳修、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学过的诗歌《》。 二、解释加粗字的意思 ⑴故虽有名马:⑵只辱于奴隶人之手:⑶骈死于槽枥之间: ⑷一食或尽粟一石:⑸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⑹才美不外见 ⑺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⑻策之不以其道:⑼食之不能尽其 材 ⑽鸣之而不能通其意:⑾执策而临之:⑿其真无马邪: 三、按原文填空。 1、明伯乐对千里马命运起决定作用的句子: 2、表明千里马“不以千里称也”必然性的句子: 3、描绘千里马终身遭遇的句子是: 4、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 5、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 6、本文的主旨是: 7、有一句话叫做“世上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由此可联想到《马说》中的哪句话: 四、文章通过巧妙地比喻来阐述深刻的道理,指出“伯乐”“千里马”“食马者”的比喻义。 五、课文写了“千里马”的,作者认为应该怎样对待人才? 六、找出文中刻画食马者愚妄浅薄的语句,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在表达上有怎样的作用?七、本文揭示了当时一种怎样的社会现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政治主张? 八、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九、你认为二十一世纪的青少年应具备什么素质,才可能成为“千里马”? 十、古往今来,曾有多少卓有才华的仁人志士被封建统治者埋没甚至迫害过,这些人也由衷地发出了无言的感慨。试举两例。 十一、对对联:上联:怀才不遇思伯乐下联: 二、阅读《马说》,完成文后各题: 12、填空: (1)《马说》的作者是________,________代著名家;被后人誉为“”之首 (2)文章借用有关伯乐和千里马的传说,运用的手法,食马者喻指,千里马喻指,伯乐喻指,抨击了的社会现象,表达了作者之情,作者希望统治者 13、用原文填空。 (1)、《马说》的中心论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千里马的悲惨遭遇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5)、食马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6)、对“食马者”的无知发出强烈的谴责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表现“食马者”以“知马者”身份叹息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马说练习题及答案

) 八年级语文周清(三)试卷 《马说》复习题 班级姓名分数 一、文学常识(7分) 1、本文作者________,字________,_____代_________家。其散文尤为著名,有________________的美誉。后世称其为___________。为________________之一。 二、解词(9分) ⑴骈死于槽枥之间()⑵不以千里称也() $ ⑶一食或尽粟一石()⑷食不饱() ⑸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⑹策之不以其道() ⑺鸣之而不能通其意()⑻执策而临之() ⑼只辱于奴隶人之手() 三、用原文填空。(25分) ⑴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⑵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⑶千里马可悲的遭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 ⑷点明全文主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⑸人们常用文中两句话概括自己怀于不遇,这两句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⑹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表达了才能之士的悲愤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⑺文中韩愈说明庸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⑻有一个名人曾说过:“世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由此,我们联想到本文中的一句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⑼文中哪句话包含了一个反题,指明了千里马对伯乐的依赖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10)一人骤然得志,官职升得很快,用一个与马有关成语来比喻:_____________。(2分)(11)在封建社会里,有才能的人被压制、埋没,而一个人一旦得势,则亲朋好友即使平庸也跟着发达,所谓“一人得道,___________________”。(2分)

《马说》中考试题集

铜仁 阅读《马说》一文,按要求回答1-6题。(16分)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才,鸣之而不能达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1、解释文中加点字的意思。 骈:策: 2、用“|”标出下面句子朗读时应有的两外停顿。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3、对“一食或尽粟一石”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一次要吃掉的粮食或许将近一石。 B、一顿有时要吃光一石粮食。 C、饲养一次或者要吃光一石那么多的粮食。 D、吃一次吃掉的粮食有时是一石。 4、将“其真不知马耶?其真不知马也”译成现代汉语。 译文:(3分) 5、文章借有关伯乐与千里马的传说,将愚妄浅薄的封建统治者比作“”,将人才比作千里马,将自己比作“”。集中抨击的社会现象是。(4分) 6、这篇文章里有的句子已成为广为淬的格言,请你把它写出来。 格言:(2分) 绍兴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17.解释文中加点的词。(3分) 或:食: 等: 18.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加横线的句子。(3分) 安求其能千里也? 19.根据选文,说说千里马被辱没的原因。(3分) 福州 )阅读《马说》,完成6—10题。(16分)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日:“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6.用“/”标出下面句子朗读的语意停顿,每句标一处。(2分) (1)安求其能千里也(2)食之不能尽其材 7.解释下面加点词的意思.

最新《马说》中考试题集

广西秦州 (甲)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乙)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关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呜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日:“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8.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4分) (1)蹴尔而与之( ) (2)万钟于我何加焉( ) (3)才美不外见( ) (4)策之不以其道( ) 9.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2分) A.(1)得之则生,弗得则死(2)不效则治臣之罪 B.(1)乡为身死而不受(2)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C.(1)马之千里者(2)渔人甚异之 D.(1)策之不以其道(2)以中有足乐者 10.请将文段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2)食之不能尽其材。 11.在(甲)文中,作者认为人应该有宁死也不接受“嗟来之食”的傲骨。你赞成这一观点吗?请联系历史或现实中的事例谈谈你的看法。(3分)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节选自韩愈《马说》) 臣有二马,故常奇之。日啖豆至数千,饮泉一斛,然非精洁则宁饿死不受。介而驰,其初若不甚疾,比行百余里,始振鬣长鸣,奋迅示骏,自午至酉,犹可二百里。褫鞍甲而不息、不汗,若无事然。此其为马,受大而不苟取,力裕而不求逞,致远之材也。 ○1介:披上战甲。○2褫(chǐ):解除。(节选自岳飞《论马》) 1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2分) (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2)比行百余里() 14、翻译下列句子。(4分) (1)安求其能千里也? (2)介而驰,其初若不甚疾…… 15、在第二段文字中,直接描写作者的马“才美”“外见”的句子是 。(2分) 16、这两段文字表面谈马,实则议论如何对待人才。它们都阐述了一个什么道理?(2分)

23 《马说》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23 《马说》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一、熟读并背诵课文,说说作者借千里马表达了什么观点,寄寓了怎样的情感。 参考答案:作者借千里马表达了“有了伯乐,才能发现人才”的观点,并指出“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亦即人才常有,而善于发现人才的伯乐却不常有。这寄寓了作者对人才遭屈辱、被埋没的感慨、悲愤之情。 二、这篇短文仅100余字,多次提到“千里马”,却不显得啰嗦。作者提到“千里马”的方式有哪几种?各具有怎样的效果? 参考答案:(1)直称。如“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正面提及,表述严正。(2)暗称,如“故虽有名马”“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表述委婉,虽不直呼其名,而意在其中。(3)代称,如“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这些句子中的“其”“是”“之”等代词,都是指称千里马的,表意简洁含蓄。 三、翻译下列句子,注意句子的语气特点。 1.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2.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3.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4.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参考答案:1.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能吃下一石粮食。(陈述语气)2.想要跟普通的马相等尚且不能办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反问语气)3.它鸣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转折语气)4.唉!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诘问、感叹语气) 四、阅读下面的短文,结合课文,写一段文字,谈谈你对人才问题的看法。不少于300字。 上①令封德彝②举贤,久无所举。上诘之,对曰:“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上曰:“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古之致治者③,岂借才于异代乎?正患己不能知,安可诬一世之人?”德彝惭而退。 ——《资治通鉴唐纪八》①上:皇上,指唐太宗。

《马说》练习题及答案 ()

《马说》练习题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 )或尽粟一石。食( )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 )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 )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 )之不能尽其材,鸣之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一、1.在文中给”食”注音: 2.填空 《马说》选自,作者, (朝代)著名的文学家,世称,有文之称,被列为之首。与共倡古文运动,合称“韩柳”。 二、1.解释加点字的意思 ⑴故虽.有名马:⑵只辱于奴隶 ..人之手: ⑶骈.死.于槽枥之间:⑷一食或尽.粟一石: ⑸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 ..而食也⑹才美不外见. ⑺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⑻策.之不以其道.: ⑼食之不能尽.其材.⑽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⑾执策而临.之:(12)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 2、解释下列句中的通假字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同,意思是 才美不外见同,意思是 食之不能尽其材同,意思是 其真无马邪同,意思是 3、解释下列多义词 (1)不以.千里称也策之不以.其道 (2)策.之不以其道执策.而临之 (3)安求其.能千里也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4)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食之.不能尽其材 虽有千里之能执策而临之 (6) 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7) 能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安求其能千里也 (8)尽一食或尽粟一石食之而不能尽其材 (9)虽故虽有名马虽有千里之能 4、翻译下列句子

(1)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不以千里称也。 (2)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3)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4)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4)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5、下面品析不准确的一项。() A.文章共用十一个“不”淋漓尽致地揭露了“食马者”的无知与平庸愚妄。B.第一、二、三段结尾的三个“也”,分别表达出痛恨、嘲讽的感情。C.文章为表现主题采用的手法是托物寓意。 D.文章从结构看是先反后正,再层层深入,使文章短而中心突出。 三、按原文填空。 1、表明伯乐对千里马命运起决定作用的句子: 2、描绘千里马悲惨遭遇的句子是: 3、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 4、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 5、本文的主旨是: 6、有一句话叫做“世上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由此可联想到《马说》中的哪句话: 四、文中“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在表达上有怎样的作用? 五、本文揭示了当时一种怎样的社会现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六、你认为二十一世纪的青少年应具备什么素质,才可能成为“千里马”? 七、龚自珍的“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与本文阐述的选拔人才的方法是否一致?为什么? 八、上联:怀才不遇思伯乐 下联:

《马说》问答题

《马说》 按原文回答问题: 1、本文的论点(本文的论证前提:本文点出千里马对伯乐的依赖关系)的一句是: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2、有位名人说过“世上不是没美,而是缺少发现”。由此,我们能够联想到马说中的一句是: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3、写千里马终身遭遇的一句是: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4、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5、写千里马因饥饿而无法发挥自己才能的痛苦的是: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6、写出“食马者”平庸浅薄(“食马者”“不知马”的愚妄表现)的一句: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7、全文的主旨是(全文的主要结论):

其真不知马也。 8、当今社会,你认为“千里马”应具有怎样的素质? 答:良好的心理素质,坚强的意志,丰厚的专业知识,有毛遂自荐的勇气。 9、如果你是一匹“千里马”,你打算怎么做? 答:毛遂自荐、展示自己、推销自己,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而不是一味等待伯乐发现。 10、从文中千里马的遭遇来看,人才展示才华需要什么? 答:民主宽松的政治环境,统治者的知人善任,给人才可以施展才华的机会和空间。 11、你如何理解本文托物的寓意? 答:以“伯乐”和“千里马”为喻,对在位的封建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埋没人才表达强烈的愤慨之情。 12、文章从正反两方面开展论述,关键是“难”字,请概括文中的“三难”,并理解作者的一种心理。 答:发现难,饲养难,使用难。对人才遭遇

埋没的一种惋惜。 13、“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愤世嫉俗,对统治者埋没人才,不能重用人才的不满,对被压抑,被埋没人才的同情,以及自己怀才不遇的心情。 14、“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包含了一个怎样的反题?说明什么? 答:没有伯乐,就没有千里马。伯乐决定千里马的命运。 15、龚自珍“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与本文阐述的选拔人才的方法是否一致?为什么? 答:一致,《马说》认为通过伯乐发现人才,龚自珍认为要不拘一格选拔人才,即应多途径,多层次,多方面选拔人才,范围更广泛。 16、韩愈在《马说》中所要表达的正面见解是什么? 答:统治者要能发现人才,识别人才,重用人才。 17、本文中“伯乐”和“千里马”有什么喻意?

马说练习题目含答案

一、填空 《马说》选自《韩愈文选》中的 《》。 作者是唐朝的,有文之称,与柳宗元、欧 阳修、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学过的诗歌 《》。 二、解释加粗字的意思 ⑴故 虽有名马: ⑵只辱于奴隶人之手: ⑶骈死于槽枥之间:⑷一食 或尽粟一石: ⑸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 ⑺且欲与常马 等不可得: ⑼食之不能尽其 材 (12)其真无马邪: (13)其真不知马也 三、按原文填空。 1、明伯乐对千里马命运起决定作用的句子: 2、 表明千里马“不以千里称也”必然性的句子: 3、 描绘千里马终身遭遇的句子是: 4、 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 5、 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 6、 本文的主旨是: 7、有一句话叫做“世上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由此可联想到《马说》中 的哪句话: 马说》练习题 ⑹才美不外 见 ⑻策之不以其道: ⑽鸣之而不能 通其意: (11)执策而临之:

四、文章通过巧妙地比喻来阐述深刻的道理,指出“伯乐”“千里马”“食马者” 的比喻义 五、课文写了“千里马”的,作者认为应该怎样对待人才? 六、找出文中刻画食马者愚妄浅薄的语句,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在表达上有怎 样的作用? 七、本文揭示了当时一种怎样的社会现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政治主张? 八、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九、你认为二十一世纪的青少年应具备什么素质,才可能成为“千里马”? 十、古往今来,曾有多少卓有才华的仁人志士被封建统治者埋没甚至迫害过,这些人也由衷地发出了无言的感慨。试举两例。 十一、对对联:上联:怀才不遇思伯乐 下联: 二、阅读《马说》,完成文后各题: 12、填空: (1)《马说》的作者是 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代著名___________ 家;被后人誉为“______________ ”之首 (2)文章借用有关伯乐和千里马的传说,运用__________________ 的手法,食马者喻指 ___________ ,千里马喻指____________ ,伯乐喻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抨击

《马说》练习题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 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二、基础知识: (一)、读准字音: 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之不能尽其材 其真无马邪() (二)、读准节奏: (1)我觉得本文哪些提示词可以断句时单列出来停顿: (2)注意下列句子的断句: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3)读通未加标点的: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三)、重点字词巩固: 1、指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2)食之不能尽其材 (3)才美不外见(4)其真无马邪 (四)、解释下列一词多义: (1)策:策之不以其道();执策而临之() (2)食: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不饱() (3)能:安求其能千里也();虽有千里之能() (4)之: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马之千里者(); 虽有千里之能();策之不以其道()。 (5)而:而伯乐不常有()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 (6)以:不以千里称也();策之不以其道() (7)其:食之不能尽其材();策之不以其道();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其如土石何?()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总结“其”的用法 3、词类活用现象及意义。 (1)策之不以其道(,作) (2)食之不能尽其材(,用法,) (3)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作) (4)一食或尽粟一石(,作) (5)只辱于奴隶人之手(,作) (五). 古今异义。 (1)是马也(古:;今:) (2)安求能千里也(古:;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