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脊柱侧凸分型与治疗进展

成人脊柱侧凸分型与治疗进展
成人脊柱侧凸分型与治疗进展

成人脊柱侧凸分型与治疗进展

成人脊柱侧凸是指骨骼发育成熟以后出现的超过10°的脊柱侧凸。而有些学者则强调病人在首诊时的年龄一定要超过20岁。这两种定义都有一定的缺陷,前者的问题在于关于骨骼发育成熟的时间很难确定,而且不同性别之间也不一样,后者的问题在于在青少年脊柱侧凸和成人脊柱侧凸之间的时间间隔不好确定。

分型目的

通过分型研究可以对侧凸特点进行描述,从而对侧凸进行系统分类,便于不同学者的比较及学术交流,为循证医学提供统一的标准,并可以进一步指导手术治疗选择。

目前的分型系统

Aebi病因分型

2005 年Aebi等提出了一种建立在病因基础上的分型方法,将成人脊柱侧凸分为3 型:(1)退变性脊柱侧凸(de-novo degenerative scoliosis,I型),多为腰段或胸腰段侧凸,顶椎位于L2~L3 或L3~L4,也可位于L1 和L2,侧凸的角度较小,累及节段通常较少,多伴随椎间横向移位、椎体旋转,主要发生于50 岁以上的中老年人,较少在40 岁前发生。该类患者既往无脊柱侧凸病史,病因是一个或多个椎间盘或小关节的不对称性改变,被认为是―椎间盘源性侧凸‖。(2)成人特发性脊柱侧凸(progressive idiopathic scoliosis in adult life,II型)。由幼儿或青少年特发性腰段/胸腰段脊柱侧凸进展而来,进入成人期后由于机械原因、骨骼变化或脊柱退变等原因而出现侧凸进展。(3)继发性退变性脊柱侧凸(secondary degenerative scoliosis,III型),IIIa亚型,主要发生于腰椎、胸腰段或腰骶部,致病原因可以是继发于特发性侧凸、先天性侧凸、神经肌肉性侧凸等的原发胸弯/胸腰弯;也可以是由骨盆不对称而导致的继发侧凸,例如双下肢不等长或者髋关节病变等。IIIb亚型,由于骨代谢异常(骨质疏松症等)引起骨骼改变,导致不对称的小关节疾病和/或椎体骨折,进而发生脊柱畸形,通常伴有脊柱后凸。

Aebi分型建立在疾病病因基础上,由于不同的病因意味着不同的发病人群和不同的疾病演变过程,建立此分型可对治疗策略的选择提供一定帮助。但有时I型与II型难以区别,而且这种不同在临床上的价值也很有限。另外,此分型没有对临床表现和影像学特点进行描述,因此无法反映畸形的严重程度,同时也无法用于对具体临床治疗的指导。

Schwab分型

2005年,Schwab等提出了成人腰椎侧凸的早期分型系统,该分型要进行二项影像学参数测量:L3倾斜—L3椎体下终板同水平线角度和腰前凸— L1-S1矢状面Cobb角,并根据上述参数将成人脊柱侧凸分为三型:I型:腰前凸>55°、L3倾斜<15°;II型:腰前凸35°~55°、L3倾斜15° ~ 25°;III型:腰前凸<35°、L3倾斜>25°。如果二者有交叉,取分型高者。2006年,Schwab等进一步分析了美国11个脊柱外科中心947例成人(>18岁)的病历资料,提出了成人脊柱侧凸的临床分型,该分型包括3个子项:弯曲类型(顶椎位置)、腰前凸修正型和滑移修正型。依顶椎位置不同分5种弯曲类型:I型-单纯胸弯;II型-上主胸弯(顶椎T4–T8)有胸腰弯/腰弯;III型-下主胸弯(顶椎T9–T10)有胸腰弯/腰弯;IV型-胸腰主弯(顶椎T11–L1)有其他次弯;V型-主腰弯(顶椎L2–L4)有其他次弯。依据T12~S1矢状面Cobb 角大小的不同将腰前凸修正型分为三型:A:重>40°;B:中0°–40°;C:无<0°。同样根据冠/矢状面椎体间的最大滑移将滑移修正型分为三型:0: 无滑移;+: 滑移1–6mm;++: 滑移>7 mm。2007年Schwab等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提出了Schwab成人脊柱畸形分型,此分型较前述分型增加了一种弯曲类型,即单纯矢状面畸形-K型,同时增加矢状面平衡修正型,并根据矢状面C7 垂线偏离S1后上角的距离不同分为三型:N: 正常(0–4 cm);P: 阳性(4–9.5 cm);VP: 强阳性(9.5 cm)。

SRS成人脊柱侧凸分型系统

2006年,SRS成人脊柱侧凸委员会根据站立位全脊柱(14英寸×36英寸)冠状面和矢状面X线片提出了成人脊柱侧凸最完全的X线片分型系统,其目的是建立一个通用的分型系统,以提供一个X线片分型框架用于复杂的成人脊柱侧凸的分类、帮助选择治疗方案和比较不同治疗方法的效果。该分型系统的分型基础是King-Moe分型和Lenke分型,并做了一些修改,包括增加了第7种主弯类型(原发性矢状面畸形)、区域性矢状面修正型(上胸椎、主胸椎、胸腰椎和腰椎)、腰椎退变性修正型(退行性椎间盘疾病、滑移和交界性腰骶弯)和整体平衡修正型(矢状面和冠状面)。具体如下:

1. 主弯类型:

共分7型:(1)单胸弯;(2)双胸弯;(3)双主弯;(4)三主弯;(5)胸腰弯;(6)腰弯;(7)原发性矢状面畸形。

2. 区域性矢状面修正型:

仅在其超出设定的正常值范围时列出,上胸椎(T2~T5)≥20°,主胸椎(T5~T12)≥50°,胸腰椎(T10~L2)≥20°,腰椎(T12~S1)≥50°。

3. 腰椎退变性修正型(仅当表现出退变时使用):

DDD-退行性椎间盘疾病,影像学上椎间盘高度降低和小关节病变,包括位于最低位的L1 至S1 之间的节段;

LIS-滑移(旋转、侧方、向前、向后)≥3mm,包括位于最低位的L1 至S1 之间的节段;JCT-交界性腰骶弯,L5~S1 交界处侧凸≥10°(L5 和S1 上终板的夹角)。

4. 整体平衡修正型(仅当不平衡出现时使用)

SB,矢状面C7 铅垂线位于骶骨岬前或后≥5cm;

CB,冠状面C7 铅垂线偏离骶中线≥3cm。

SRS 对主侧凸定义如下:

胸椎侧凸,侧凸Cobb 角≥40°,顶椎偏离C7 铅垂线,T1肋骨或锁骨角≥10°(上胸弯);

胸腰段和腰椎侧凸,侧凸Cobb 角≥30°,顶椎偏离C7 铅垂线;

单纯矢状面畸形,无冠状面主侧凸,一个或多个区段(PT、MT、TL、L)的矢状面Cobb 角测量超出正常角度。

SRS 分型对侧凸类型、脊柱区段、主侧凸给予了明确的定义,将局部畸形、冠状面和矢状面平衡及脊柱退行性改变全部纳入分型考虑范围内,使得这一系统能够更细致、全面地描述复杂的侧凸特点,是目前较为完善的分型系统。

目前的分型系统尚未完全达到分型目的,尤其对手术指导意义不大,尚未得到临床广泛应用。

退变性脊柱侧弯II:测量篇

退变性脊柱侧弯II:测量篇 在脊柱侧弯矫形中采用一套特有的术语来描述脊椎、角度、线和弯。 一、常用的标志性椎体名称常用的标志性椎体名称如下所述: 1. 端椎(end vertebrae, EV) 指头侧或尾侧最倾斜的椎体。 2. 中立椎(neutral vertebrae, NV) 指侧凸上方和下方第一个无旋转(双侧椎弓根对称)的椎体。3.上端椎(upper end vertebrae, UEV) 指侧凸的头端倾斜度最大的椎体。4.下端椎(lower encl vcrtebrae,LEV) 指侧凸的尾端倾斜度最大的 椎体。5.稳定椎(stable vertebrae, SV) 指端椎以下最靠近头侧被骶骨中垂线(center sacral vertical line,CSVL)平分的椎体。6.顶椎(apical vertebrae, AV) 指脊柱侧凸中心的 椎体,一般是在整个侧凸节段中最水平的椎体,离骶中线最远,也是横断面上旋转程度最大的椎体。 二、Cobb角根据SRS术语委员会的建议,按照Cobb法进行角度测量。Cobb角测量方法是1948年由John Cobb提 出的。 首先,在正位X线片上确定侧凸的上、下端椎。自侧凸的顶椎开始,下端椎下方或上端椎上方的椎间隙在侧凸的凹侧开始增宽。一般而言,在侧凸范围内,凸侧的椎间隙常常宽于凹侧。当椎体发生明显楔形变时,椎体本身出现凸侧宽而凹

侧窄(而不是椎间隙)状况。 然后,沿上端椎的上终板和下端椎的下终板各画一条直线。如果终板不清楚,可用椎弓根替代。对于较大的弯曲,这两条直线在X线片上可相交,其交角即为Cobb角;而对于较小的弯曲,则需要根据上、下端椎所画的直线各自引出与之垂直的垂线,两条垂线的夹角即是侧凸的Cobb角。通常Cobb角有3°~5°的误差。 三、侧凸位置 侧凸按照其在脊柱中所处位置,分为胸椎侧凸和胸腰段/腰椎侧凸两类,胸椎侧凸的顶点位于T2至T11/T12椎间隙之间;胸腰段侧凸的侧凸顶点位于T12至L1;腰椎侧凸的顶点位于L1/L2椎间隙至L4之间。另外,还有些罕见的侧凸:颈胸弯的顶椎在C7/T1颈弯的顶椎更高,腰骶弯顶椎在L5/S1。四、骨骼成熟度最常用Risser征进行成熟度的评估。将髂嵴分为4等份,骨化由髂前上嵴逐渐移向髂后上嵴,骨骺移动25%为1度,移动50%为2度,移动75%为3度,移动到髂后上嵴为4度,骨骺与髂骨融合为5度,此时骨骼发育停止。 五、结构性侧凸和非结构性侧凸 根据侧凸的不同性质,可将侧凸分为结构性侧凸和非结构性侧凸。结构性脊柱侧凸是指伴有旋转且结构固定的侧凸,是脊柱及其支持组织本身的病变。这种侧凸不能经过平卧或侧

成年人脊柱侧弯可以佩戴施罗斯支具进行校正吗

2014年1月,一名37岁患有迟发性特发性脊柱侧弯(LIS)的女性患者来到Weiss博士的办公室。她从23岁开始经历慢性疼痛(腰痛,LBP)。她拒绝考虑手术。她的Cobb角度为胸椎56°和腰椎50°,侧弯弧度相当平衡(下图),经Scoliometer TM测量的躯干旋转角度(ATR)为胸部17°和腰部3°。 除了14年的慢性腰痛外,调查期间患者自述没有其他严重的健康问题。患者根据视觉模拟评分体系0(无疼痛)至10(极度疼痛)的标准自述其平均每日疼痛程度为5-7分,程度为8到9分的疼痛每年发作一至两次。 Weiss博士为患者制作了GBW支具并对其进行了施罗斯运动指导。该患者学习定制的体操锻炼动作并在家中配合练习,患者起初在德国学习体操,随后回到挪威继续学习。在成年患者中使用GBW支具的目的是在患者不平衡的额状面上实现平衡姿势并恢复其矢状面的生理曲度。 在第一次评估后的16个月,患者返回作者办公室进行复查。这次复查包括根据SchrothBestPractice计划进行的支具重新调整和施罗斯治疗。复查的X 射线显示她的Cobb角度为胸弧55°和腰弧32°。她的躯干旋转度ATR值为胸13°和腰5°,结果表明其临床情况更加平衡(腰弧度数减少,胸弧度数没有增加)。 该患者于一年后于2015年1月接受了回访。她表示,支具和锻炼的结合使她的生活质量得到了显着改善。患者称自己平均每周工作中有三天佩戴支具,每

次3-4小时。此外,她有时会使用商场售卖的柔性胸-腰-骶靠背。起初,患者每天锻炼(Schroth特定的矫正练习)一小时,有时在晚上骑车。在回访的时候,她觉得每天早上锻炼20分钟就足够了。总的来说,她再也没有过下背痛了,尽管疼痛偶尔会在她拎举重物的时候出现。患者自述她日常生活非常活跃。她的丈夫通过拍摄她的背部照片来记录她的姿态和侧弯的变化,照片记录了这一改善过程。 在成年期,外观问题和疼痛是脊柱侧弯患者咨询医生的比较常见原因。通常,患者会被建议使用止痛药或者脊柱融合手术。大型队列研究表明,疼痛和侧弯之间没有相关性1,2)。然而,在患有脊柱侧弯的人群中,疼痛比没有脊柱侧弯的对照组稍微多一点3)。 有证据表明,持续六周的强化运动康复疗程可以改善脊柱侧弯患者的疼痛。这一说法已在两项采用治疗前和治疗后效果对比而设计的队列研究中找到1.2)。然而,这种干预的中期或长期影响尚未确定。 患者可以向脊柱外科医生寻求建议;但是缺乏证据表明,脊柱融合手术可以

退变性脊柱侧弯研究进展

退变性脊柱侧弯研究进展 退变性脊柱侧弯是一种好发于老年患者的退行性病变,病变部位主要在椎间盘、椎间小关节,近年来发病率持续上升。退变性脊柱侧弯的病变复杂,目前尚无统一的诊断标准。不同患者的表现有明显差异,治疗方法、分型不同,选择的治疗方式也有明显差异。本文就退变性脊柱侧弯的国内外研究现状、临床表现、诊断方法、疾病分型、治疗方法进行综述,旨在为临床提供借鉴经验。 标签:退变性脊柱侧弯;研究进展; 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日益严重,退变性脊柱侧弯的发病率也持续升高。脊柱是人体主要的负重骨,慢性劳损会使脊柱出现缓慢病理生理变化,冠状面Cobb 角超过10°。患者主要有顽固性腰背部疼痛、下肢疼痛、跛行、活动受限等临床症状,给患者的生理、心理造成了巨大的痛苦,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通过X 线检查、CT检查、磁共振检查可以明确诊断。临床关于退变性脊柱侧弯的分型较多,没有统一的标准[1]。保守治疗方法包括中药疗法、外用贴敷药、按摩疗法、针灸疗法等,但是保守疗法的疗效不明显。手术方法包括单纯减压术、短关节融合术、骨移植手术等,根据患者的病变程度选择最佳手术治疗方式。本文就退变性脊柱侧弯的相关研究进展进行分析综述,内容如下。 1国内外关于退变性脊柱侧弯的研究进展 国外有关研究表明,退变性脊柱侧弯主要与炎性因子、自身免疫反应、组织降解酶活性增加、手术创伤等因素有关。对退变性脊柱侧弯主要采用综合疗法治疗,保守治疗方法主要环节患者的临床症状。如鼓励患者卧床休息,药物疗法、理疗、牵引疗法可以缓解患者疼痛、活动受限症状。手术治疗主要采用椎间盘切除术、椎体减压术、椎体融合术等,手术治疗的疗效直接,可以清除退变的组织,维持脊柱稳定性[2-3]。但是,手术具有明显的创伤性,对机体生理功能有干扰,老年患者的恢复能力较低,不同患者的耐受度有明显差异,术后容易复发,增加患者的痛苦。目前,国外对脊柱侧弯的主要研究方向是寻找延缓脊柱退变的方法、合成脊柱功能替代品。 国内对退变性脊柱侧弯主要以手术治疗为主,对检查后症状减轻的患者主要采用保守方法治疗,治疗无效后行手术治疗。对于胸椎侧弯超过50°、后凸超过60°;腰椎侧弯超过40°、后凸超过5°,且合并有神经功能损伤的患者建议尽早采取手术治疗[4]。手术方法有单纯减压术、减压术联合短节段融合术、减压术联合纠正畸形及长节段融合术等,根据患者的脊柱侧弯程度及患者的全身状况选择最佳手术方案。对于刚开始有腰部疼痛症状并确诊的患者给予非甾体类消炎药、止痛剂、肌肉松弛剂缓解患者的疼痛症状。用药后症状无改善的患者给予硬膜外或关节面注射止痛药、神经根阻滞疗法进行治疗。同时,可以短时间佩戴支具起到辅助固定的作用,缓解患者的疼痛感。 2退变性脊柱侧弯的临床表现

经后路单纯矫形融合在成人特发性脊柱侧凸有神经症状患者中应用效果观察

经后路单纯矫形融合在成人特发性脊柱侧凸有神经症状患者中应用效果观察 发表时间:2017-12-04T14:25:10.667Z 来源:《心理医生》2017年29期作者:童自国金洪标张明建 [导读] 从临床病例分析和报道结果上分析[1-2]:经后路单纯矫形融合手术在临床治疗成人特发性脊柱侧凸有神经症状患者的实践过程中具有显著的临床优势。 (四川省攀枝花市仁和区人民医院四川攀枝花 617061) 【摘要】目的:为了进一步探讨经后路单纯矫形融合手术的临床治疗优势,从而为临床成人特发性脊柱侧凸有神经症状患者的治疗实践和研究提供借鉴依据。方法:本研究所选取的我院成人特发性脊柱侧凸有神经症状患者共计22例,均为我院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期间收治的患者。观察患者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比较治疗前后患者的cobb角矫正情况和椎体半脱位侧移娇正情况。结果:在cobb角矫正情况和椎体半脱位侧移娇正情况上,治疗后患者的两项指标水平均得到了显著改善,且与治疗前相比较,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均 =0.0000)。结论:临床针对成人特发性脊柱侧凸有神经症状患者实施手术治疗的过程中,经后路单纯矫形融合术可以显著改善临床指标,提升综合疗效,是临床针对成人特发性脊柱侧凸有神经症状患者实施治疗的理想可靠选择。 【关键词】经后路单纯矫形融合;成人特发性脊柱侧凸;神经症状;效果观察 【中图分类号】R7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7)29-0020-03 从临床病例分析和报道结果上分析[1-2]:经后路单纯矫形融合手术在临床治疗成人特发性脊柱侧凸有神经症状患者的实践过程中具有显著的临床优势,患者实施手术过程中的创伤程度较小,患者手术中的出血量也不高,并且在实施手术的过程中最大限度的保护了患者脊柱的三柱结构。鉴于此,本文总结我院近年来治疗成人特发性脊柱侧凸有神经症状患者的实践经验,并做以下报告。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成人特发性脊柱侧凸有神经症状患者共计22例,均为我院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期间收治的患者。22例患者中,男性患者15例,女性患者7例,年龄37~57岁,平均年龄为(49.98±4.52)岁。按照患者退变性分型情况进行分析,其中I型患者11例,IV型患者4例,I型合并IV型患者7例。全部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神经根性受损症状(如感觉减退、神经根刺激等)。 1.2 手术治疗方法 全部患者均采用经后路单纯矫形融合术实施治疗[3-4]:先置入椎弓根螺钉,于凸侧放置矫形棒。事先对矫形棒的形状进行预先设置,按照人体的生理特点进行预弯曲,然后在实施旋转矫形。实施过程中,要结合患者个体差异情况,选择在凹侧进行撑开,同时要在凸侧给予一定的压力。此外,为确保整体矫正结构的相对稳定性,要在患者体内植入横向的连接杆,从而保证固定结构的能够有效的承受螺钉的生理载荷。最后行后外侧植骨融合。采用的植骨材料多用同种异体骨以及术中咬骨钳咬下的棘突。留置引流管,止血,冲洗创口并用可吸收缝线皮内缝合关闭切口。 1.3 观察指标 观察患者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比较治疗前后患者的cobb角矫正情况和椎体半脱位侧移娇正情况[5]。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1.5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差异显著。 2.结果 2.1 手术时间以及手术出血量结果 本组研究的22例成人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实施手术治疗后,手术时间最小的患者是550min,最长的患者是2210min,平均值为(1206.42±367.43)min;手术出血量最小的患者是132ml,最多的患者是221ml,平均值为(159.65±23.45)ml。详细数据详见表1。 3.讨论 在临床实践的过程中,成人脊柱侧凸实际上是指骨骼发育成熟的患者伴有冠状位(站立位)X线片上测得cobb角>10度的脊柱畸形患

夏青--老年退变性脊柱侧弯畸形------科普宣传

不要“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老年退变性脊柱侧弯的手术治疗要有整体观念 一、什么是老年人退变性脊柱侧弯? 老年退变性脊柱侧弯(degenerative scoliosis,DS)是指骨骼成熟以后,特别是60岁以上的老年人,由于脊柱,特别是腰椎,椎间盘及双侧椎间小关节等严重退变,从而引发非对称性椎间隙塌陷、椎体旋转性半脱位或侧方滑移,进而在冠状面上形成侧方弯曲(Cobb角大于10°),在矢状面上可表现为腰椎前凸消失或节段性后凸(图1),但要除外脊柱器质性病变因素所致,如创伤、肿瘤、感染以及原有侧弯进行性发展。女性发病率较高,常导致顽固而严重的腰背痛和下肢神经根症状,严重影响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图1a、b、c:退变性腰椎侧弯模式图、Cobb角测量方法和典型病例。 二、退变性脊柱侧弯是怎么形成的? 一般认为退变性脊柱侧弯是在脊柱退变并失稳的基础上逐渐发生的,包括椎间盘和关节突关节退变(图2),肌肉和韧带的退变等,但其具体发病机制尚不明确。部分学者认为椎体间复合体的塌陷导致了椎体侧方移位和旋转畸形,也有认为椎间盘和关节突关节退变引起椎间旋转和滑移可能是发生退变性脊柱侧弯的始动因素。 图2:椎间盘和椎间小关节的退变可能是始动因素。

从解剖学角度分析,脊柱每一个运动节段的活动都由后方两个小关节和前方椎间盘构成的三关节复合体来完成。该复合体结构非对称性退变,就可引起脊柱侧弯、旋转畸形,椎管或神经根管狭窄,并可能刺激或压迫神经根,出现一系列相应的神经症状。椎间盘退变,尤其是“真空现象”可能增加旋转不稳定,关节突关节退变使椎间倾斜、滑移、旋转移位,这种不对称性退变首先导致脊柱节段性不对称负荷的出现,继而产生全脊柱负荷不对称分布,不对称负荷进一步加重了不对称退变,这种恶性循环导致侧凸的进行性发展。(图3) 图3:退行性腰椎侧弯的发生机制:退变、不稳和侧弯形成恶性循环链条。 三、退变性脊柱侧弯的有哪些外观表现? 严重的退变性脊柱侧弯外观上有显著的畸形,极容易识别(图4)。轻度的退变性脊柱侧弯诊断需要仔细认真的观察和测量,常见的主要症状有: 1、腰痛:腰痛往往是退变性脊柱侧弯的最主要症状,也是最常见的首发症状,坐位及站立行走时疼痛加重,翻身活动或蹲起时疼痛加重,但平卧位时多可缓解,症状严重而持续时,会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2、脊柱侧弯:患者的脊柱侧弯多发生在腰部或胸腰段,既可向左弯也可向右弯。临床上怀疑退变性脊柱侧弯时,同样需要常规拍摄站立位脊柱全长X线片。 3、神经根受压症状:患者表现为单侧下肢或双下肢疼痛、麻木、无力等,部分病人会出现大小便障碍。 4、神经源性跛行:系由于多节段的腰骨性椎管狭窄所致,表现为病人在不走路的时候没有明显的不适,但一走路患病下肢就会出现酸胀不适感,以致不得不停下来休息,休息一段时间后这种不适感消失,又可以继续走路。

成人脊柱侧凸分型与治疗进展

成人脊柱侧凸分型与治疗进展 成人脊柱侧凸是指骨骼发育成熟以后出现的超过10°的脊柱侧凸。而有些学者则强调病人在首诊时的年龄一定要超过20岁。这两种定义都有一定的缺陷,前者的问题在于关于骨骼发育成熟的时间很难确定,而且不同性别之间也不一样,后者的问题在于在青少年脊柱侧凸和成人脊柱侧凸之间的时间间隔不好确定。 分型目的 通过分型研究可以对侧凸特点进行描述,从而对侧凸进行系统分类,便于不同学者的比较及学术交流,为循证医学提供统一的标准,并可以进一步指导手术治疗选择。 目前的分型系统 Aebi病因分型 2005 年Aebi等提出了一种建立在病因基础上的分型方法,将成人脊柱侧凸分为3 型:(1)退变性脊柱侧凸(de-novo degenerative scoliosis,I型),多为腰段或胸腰段侧凸,顶椎位于L2~L3 或L3~L4,也可位于L1 和L2,侧凸的角度较小,累及节段通常较少,多伴随椎间横向移位、椎体旋转,主要发生于50 岁以上的中老年人,较少在40 岁前发生。该类患者既往无脊柱侧凸病史,病因是一个或多个椎间盘或小关节的不对称性改变,被认为是―椎间盘源性侧凸‖。(2)成人特发性脊柱侧凸(progressive idiopathic scoliosis in adult life,II型)。由幼儿或青少年特发性腰段/胸腰段脊柱侧凸进展而来,进入成人期后由于机械原因、骨骼变化或脊柱退变等原因而出现侧凸进展。(3)继发性退变性脊柱侧凸(secondary degenerative scoliosis,III型),IIIa亚型,主要发生于腰椎、胸腰段或腰骶部,致病原因可以是继发于特发性侧凸、先天性侧凸、神经肌肉性侧凸等的原发胸弯/胸腰弯;也可以是由骨盆不对称而导致的继发侧凸,例如双下肢不等长或者髋关节病变等。IIIb亚型,由于骨代谢异常(骨质疏松症等)引起骨骼改变,导致不对称的小关节疾病和/或椎体骨折,进而发生脊柱畸形,通常伴有脊柱后凸。 Aebi分型建立在疾病病因基础上,由于不同的病因意味着不同的发病人群和不同的疾病演变过程,建立此分型可对治疗策略的选择提供一定帮助。但有时I型与II型难以区别,而且这种不同在临床上的价值也很有限。另外,此分型没有对临床表现和影像学特点进行描述,因此无法反映畸形的严重程度,同时也无法用于对具体临床治疗的指导。 Schwab分型 2005年,Schwab等提出了成人腰椎侧凸的早期分型系统,该分型要进行二项影像学参数测量:L3倾斜—L3椎体下终板同水平线角度和腰前凸— L1-S1矢状面Cobb角,并根据上述参数将成人脊柱侧凸分为三型:I型:腰前凸>55°、L3倾斜<15°;II型:腰前凸35°~55°、L3倾斜15° ~ 25°;III型:腰前凸<35°、L3倾斜>25°。如果二者有交叉,取分型高者。2006年,Schwab等进一步分析了美国11个脊柱外科中心947例成人(>18岁)的病历资料,提出了成人脊柱侧凸的临床分型,该分型包括3个子项:弯曲类型(顶椎位置)、腰前凸修正型和滑移修正型。依顶椎位置不同分5种弯曲类型:I型-单纯胸弯;II型-上主胸弯(顶椎T4–T8)有胸腰弯/腰弯;III型-下主胸弯(顶椎T9–T10)有胸腰弯/腰弯;IV型-胸腰主弯(顶椎T11–L1)有其他次弯;V型-主腰弯(顶椎L2–L4)有其他次弯。依据T12~S1矢状面Cobb 角大小的不同将腰前凸修正型分为三型:A:重>40°;B:中0°–40°;C:无<0°。同样根据冠/矢状面椎体间的最大滑移将滑移修正型分为三型:0: 无滑移;+: 滑移1–6mm;++: 滑移>7 mm。2007年Schwab等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提出了Schwab成人脊柱畸形分型,此分型较前述分型增加了一种弯曲类型,即单纯矢状面畸形-K型,同时增加矢状面平衡修正型,并根据矢状面C7 垂线偏离S1后上角的距离不同分为三型:N: 正常(0–4 cm);P: 阳性(4–9.5 cm);VP: 强阳性(9.5 cm)。 SRS成人脊柱侧凸分型系统

脊柱侧凸的三种分型方法

脊柱侧弯King分型和Lenke分型 King分型:依据侧凸部位、顶椎、侧弯严重程度、柔韧度和代偿弯曲等将特发性脊柱侧凸归纳为五型。 I型:腰弯和胸弯均超过骶骨中心垂线(center sacral vertical line, CSVL),且腰弯的Cobb角较大,其柔韧性较胸弯差(若站立位上胸弯大于腰弯但侧方弯曲像上胸弯更柔软,也归为I 型);北京地坛医院骨科张强 Ⅱ型:胸弯和腰弯均超过CSVL,胸弯的Cobb角较大、其柔韧性较差; Ⅲ型:单胸弯,其代偿性腰弯不超过CSVL; Ⅳ型:长胸弯,L5被CSVL平分,L4倾斜入长胸弯内; Ⅴ型:结构性双胸弯,T1向上胸弯的凹侧或下胸弯的凸侧倾斜。 此分型的提出在脊柱矫形外科的发展史中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Lenke分型具体可分以下三步进行: 第一步,根据主侧弯的位置和次要侧弯的结构性特征来确定侧凸类型(共6 型)。 1 型:主胸弯,胸弯是主弯,近段胸弯和胸腰弯/腰弯是非结构性次要侧弯; 2 型:双胸弯,胸弯是主弯,近段胸弯是结构性次要侧弯,胸腰弯/腰弯是非结构性次要侧弯; 3型:双主弯,胸弯和胸腰弯/腰弯是结构性侧弯,近段胸弯是非结构性侧弯。胸弯是主侧弯,其Cobb 角大于、等于胸腰弯/腰弯或二者相差不超过5°; 4 型:三主弯,近段胸弯、胸弯和胸腰弯/腰弯均为结构性侧弯。胸弯和胸腰弯/腰弯均可能是主侧弯; 5 型:胸腰弯或腰弯,胸腰弯/腰弯是结构性主侧弯,近段胸弯和胸弯均是非结构性侧弯; 6 型:胸腰弯/腰弯及胸弯,胸腰胸/腰椎弯是主侧弯,其角度至少比胸弯大5°,胸弯是结构性次要侧弯,近段胸弯是非结构性侧弯。 第二步,根据骶骨正中垂线(CSVL)与腰弯的位置关系,将腰弯进一步修正为A、B、C 3 种分型。 A 型:CSVL 在稳定椎以下的腰椎椎体两侧椎弓根之间穿过,如果对CSVL 是否穿过双侧椎弓根之间存在疑问, 则判定为 B 型,该型侧凸必须同时存在顶椎位于T11/T12 椎间隙或以上的胸椎侧凸; B 型:CSVL 位于腰椎凹侧椎弓根外侧界至腰椎椎体或椎间盘外缘之间,如对CSVL 是否接触椎体或椎间盘外缘存在疑问, 则判定为B 型。此型侧凸同样只见于顶椎位于主胸椎的侧凸, 因此也不包括胸腰段/腰椎侧凸; C 型:CSVL 位于腰椎椎体或椎间盘外缘以外。此类畸形的主侧凸可能位于胸椎、腰椎和/或胸腰段。如对CSVL 是否接触椎体或椎间盘外缘存在疑问,也同样判定为B 型。C 型可能包括所有的以主胸椎侧凸为主侧凸的畸形,必然包括所有的胸腰段/腰椎侧凸。 第三步,根据矢状面胸椎(T5~12)后凸的特点确定了 3 种胸弯修正型。T5~12 后凸角度小于10°判定为负型(-),10°~40°则为正常型(N),大于40°者为正型(+)。至此,就完成了特发性脊柱侧凸的Lenke 分型。

特发性脊柱侧凸的临床分型及融合策略

特发性脊柱侧凸的临床分型及融合策略 【关键词】脊柱侧凸 特发性脊柱侧凸(idiopathic scoliosis,IS)是一种原因不明、累及脊柱的三维畸形,具有多种不同表现类型。分型不同,其治疗方法也完全不同。错误的分型常导致错误的手术策略,引起患者术后躯干失平衡、畸形加重,甚至产生新的畸形。近年来,随着脊柱内固定系统的改良以及手术操作技术的进步,IS的治疗效果已经得到很大的提高,然而合理、有效的分型系统仍然是争论的焦点。本文拟对与IS 手术密切相关的3种分型方法及相应的治疗策略加以综述。 1 King分型 1983年,King〔1〕总结应用Harrington系统治疗405例IS患者的经验,提出King分型,并首次将分型和融合范围的选择结合起来,对IS的手术治疗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依据顶椎位置、侧凸部位、大小和柔韧性,结合详细的体检将侧凸分为5型。Ⅰ型:“S”形双弯,胸弯和腰弯均越过骶骨中线,腰弯大于胸弯,侧方弯曲像显示腰弯柔韧性小,柔韧指数(反向弯曲后腰弯的矫正率减去胸弯的矫正率)为负值。临床检查可见腰椎旋转引起的剃刀背较胸椎明显。另一种情况是胸弯虽大于腰弯,但腰弯柔韧性差。建议融合胸弯和腰弯至稳定椎,通常为L4。满足以下条件可融合至稳定椎上一个椎体:该椎旋转度≤Ⅰ度且倾斜<30°、稳定椎倾斜<20°;顶椎的椎间盘不应在L1、2间盘的远端;站立位片上L3、4椎间隙对称或向腰骶弯的凸侧张开;侧方弯曲像上L3椎体位于骶骨中线上〔2〕。Ⅱ型:“S”形双弯,胸弯

和腰弯均越过骶骨中线,胸弯大于腰弯,腰弯柔韧性好,柔韧指数为正值。临床检查可见胸椎旋转引起的剃刀背较腰椎明显。建议选择性融合胸弯至稳定椎。Ⅲ型:单纯胸弯,腰弯未越过骶骨中线且为非结构性,站立位像一般无腰椎旋转。临床检查可见胸椎旋转引起的剃刀背明显,腰椎剃刀背很少见。建议融合胸弯至稳定椎或上一个椎体。Ⅳ型:单纯长胸弯,延伸至下腰椎,仅L5平衡中立在骶椎上,L4倾斜入主弯内。建议融合胸弯至L4,如满足Lenke等〔2〕描述的标准,可融合至L3;Ⅴ型:结构性双胸弯,T1向上胸弯的凹侧或下胸弯的凸侧倾斜。建议融合双弯,下端至稳定椎。 King分型提出后迅速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应用,并逐渐成为IS分型的金标准。但分型未将胸腰弯、腰弯和三弯包括在内,没有考虑到矢状面和轴状面的畸形。分型一致性也较差,不利于各种治疗方法的比较研究〔3〕。由于腰弯柔韧性本身较胸弯好,即使是腰弯大于胸弯,其柔韧性也可能超过胸弯。因此,二者角度接近时不易区分Ⅰ型和Ⅱ型侧凸。其次,当腰弯顶点位于骶骨中线附近时,难以判定其是否真正越过骶骨中线,导致判读Ⅱ型和Ⅲ型侧凸存在较大争议。另外,上胸弯的判定则是影响King Ⅴ型侧凸一致性的主要原因〔3〕。目前的研究认为T1正性倾斜与肩部抬高无相关性。邱勇〔4〕提出需综合影像学和外观评估判定上胸弯,即使在T1水平或负性倾斜、双肩水平或右肩抬高时也不能排除结构性上胸弯的存在。 80年代后期,随着多钩及椎弓根内固定系统的应用,King分型用于指导三维矫形时,逐渐暴露出它的缺陷。尤其是应用CD系统对Ⅱ

脊柱后路减压加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腰段退变性侧凸

脊柱后路减压加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腰段退变 性侧凸 【摘要】目的分析退变性脊柱侧弯的临床特征及后路减压椎间融合椎弓根钉内固定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我院2004年12月至2007年12月收治的20例症状性腰椎退变性侧凸病人的临床资料,4例行单纯后路减压,14例行后路减压钉棒内固定横突间植骨或椎间植骨术,2例行后路减压椎间融合器融合钉棒内固定术。结果所有病例均随访半年以上,植骨融合,无内固定物松动、断裂。手术后病人术前症状大多消失,间歇性跛行未再出现,仅1例遗留轻微腰痛症状,治愈率为95%。结论脊柱后路减压加融合内固定手术在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中有良好的效果,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手术治疗方法。 【关键词】椎弓根螺钉;腰椎后路减压;脊柱融合;退变性侧凸 Abstract: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clinical feature of the degenerative scoliolosis and effect of the treatment that posterior lumbar decompression and intervertebral bone fusion with pedicle screw internal fixation in degenerative lumbar scoliolosis. Methods The clinical data of 20 cases with degenerative symptomatic lumbar scoliolosis from Dec. 2004 to Dec. 2007 were collected,of which 4 cases with posterior lumbar decompress, 14 cases with posterior lumbar decompression interterbral or intervertebral implanted bone fusion with pedical screw internal fixation, 2 cases with intervertebral

第三代脊柱内固定系统在成人脊柱侧凸中的应用

第三代脊柱内固定系统在成人脊柱侧凸中应用的疗效评价 李明刘洋倪春鸿朱晓东白玉树赵新刚侯铁胜 【摘要】目的回顾分析TSRH、CD、Isola等第三代脊柱内固定系统在成人脊柱侧凸矫治中的应用并评价其疗效。方法回顾分析1999年7月至2003年1月间运用TSRH、CD、Isola脊柱内固定系统治疗的35例成人脊柱侧凸患者,包括成人特发性脊柱侧凸及退变性脊柱侧凸。术前冠状面主弯Cobb角平均58.10 (420-950),采用前后路联合矫形或单纯后路矫形手术方法。平均随访20个月(10-48个月)。通过影像学资料对术前术后冠状面和矢状面的矫形效果对比分析并通过C7椎体中点距骶中线(CVSL)的距离来分析躯干平衡的重建,通过关于自我评估的问卷调查来获得患者主观治疗效果评价。结果所有病人术后外观矫形效果明显(p<0.05)。总体冠状面主弯平均Cobb角矫正53.2%。末次随访冠状面Cobb角平均丢失4.3o。C7中点距CVSL由术前的平均2.6cm矫正为术后的0.24cm。通过随访期间的问卷调查80%以上的患者对外观改善、疼痛的缓解表示满意,2人术后气胸、血胸,1人胸腔积液,3人术后随访1年后仍主诉腰背部疼痛,其中2人为临近节段退变,1人为假关节形成。结论根据影像学研究及患者自我评价表明,对于成人脊柱侧凸,第三代脊柱内固定系统能得到冠状面上较高的矫正率、重建躯干平衡,并且可以获得患者较高的满意度,并发症较少。 【关键词】成人脊柱侧凸,影像学分析,外科治疗,疼痛 The efficacy of third-generation instrumentation for the treatment of adult scoliosis LI Ming*, LIU Yang , NI Chunhong, ZHU Xiaodong, BAI Yushu ,ZHAO Xingang , HOU Tiesheng,. *Department of Orthopediac ,Changhai Hospital ,Shanghai 200433,China [Abstract] Objective:Methods:Results:Conclusion: [Keywords] Adult scoliosis; Radiographic analysis;Surgical treatment ;Pain 本课题受军队“十五”科研基金项目资助(项目编号01MA149)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 目编号024119027)资助 作者单位:上海市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骨科200433 近十年来,随着对成人脊柱侧凸自然病史认识程度的加深以及矫形内固定技术的提高,其矫治手术的成功率大为提高。虽然目前国际上在成人脊柱侧凸的基础与临床研究方面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但由于疾病本身的复杂性,对成人脊柱侧凸正确的评估及成功的治疗仍然是目前脊柱外科领域一个巨大的挑战【1】。 成人脊柱侧凸的患病率为1.4%到12%【2,3】,随着社会人口老龄化的趋势,由于退变等原因造成的脊柱侧凸其发病率逐年升高,成人脊柱侧凸已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健康问题,其常见的临床症状有疼痛、脊柱畸形、冠状面或矢状面失平衡、弯曲进展,较少见的有椎管狭窄与神经根性症状,由于畸形及功能障碍所引起患者社会心理因素的异常亦是相当重要的方面【1,4】。对于成人脊柱侧凸而言,获得脊柱平衡,减缓疼痛,获得坚强融合是手术最主要的目的,同时矫正畸形带来的外观改善亦能缓解患者社会心理的异常【4,5】。与青少年脊柱侧凸相比,成人脊柱侧凸手术治疗的风险和产生并发症的可能性要大得多。 大多数国外文献关于成人脊柱侧凸手术治疗的报道均为Harrington内固定系统【6-9】,而第三代脊柱内固定系统如CD、TSRH、ISOLA等用于成人脊柱侧凸的报道则鲜见报道。本文分析了35例应用第三代脊柱内固定系统矫形的成人脊柱侧凸患者,随访至少10个月。通过术前术后客观影像学数据及标准的侧凸患者自我评估问卷调查来评价手术治疗的效果。 病例与方法 自1999年6月至2003年1月间,我们收治了35例成人脊柱侧凸患者,特发性脊柱侧凸29例,

脊柱侧弯治疗指南

脊柱侧弯治疗指南 疾病简介: 脊柱侧弯(Scoliosis)又名脊柱侧凸是一种病理状态,当脊柱的一段或几段出现侧方弯曲,可逐渐加重,不仅可累及脊柱,胸廓、肋骨、骨盆,严重者影响到心肺功能,甚至累及脊髓,造成截瘫,重度侧凸需手术矫形,轻度侧凸通过指导下的体疗,电刺激治疗,牵引治疗、特别是支具治疗可以防止或减少畸形的发展。 分类 脊柱畸形根据位置可以分为颈椎,胸椎和腰椎畸形。根据形态学可以分为前凸,侧凸和后凸畸形。根据脊柱畸形的原因考虑,可以分为特发性,先天性,神经肌肉型,间质性,创伤性等原因。对于侧凸来说,特发性是其常见原因 冠状位畸形,将其畸形位置分为上胸段,中胸段,胸腰段/腰段。 临床表现从外形上,侧弯可以产生背部隆起畸形,产生“剃刀背”畸形,有的甚至产生“漏斗胸”或“鸡胸”畸形,同时合并这种背部畸形,可以伴随双侧肩关节不平衡或者骨盆不平衡,以及双下肢不等长,可以引起患者明显局部畸形,身高减少,胸腔和腹腔容量的减少,甚至造成神经功能,呼吸功能,消化功能的损害等;同时对于脊柱骨结构本身发育不良的患者,可以伴发脑脊膜膨出,隐形脊柱裂等神经发育异常的表现。此外,先天性脊柱侧凸还可能伴有心血管系统异常,气管-食管瘘,多囊肾等多脏器异常的表现 特发性脊柱侧凸(Idiopathic scoliosis) 病因 特发性脊柱侧凸,从病因学上来讲,并不十分明确,但是和基因和遗传具有一定关系,此外还存在椎旁肌肉本身分布不平衡的原因。形态学是指椎体本身没有结构异常,椎体分隔正常,拥有对称的椎弓根,发育正常的椎板和关节突。 分类 从发病时间上进行分类,可以将其分为婴幼儿,少年,青少年和成年四种。婴幼儿是指发病在0-3岁,少年是指发病年龄在4-10岁,通常是在青春期前;青少年发病年龄在10岁-骨骺闭合的青春期,是成年前脊柱侧凸最常见类型,;而成人特发性脊柱侧凸,是指青少年期间形成的脊柱侧凸,由于没有进行治疗,或者进行了一定治疗,但是畸形没有明显改善,进入成年期有进一步进展的侧凸[1]。 临床表现

成人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脊柱骨盆矢状位平衡分析

成人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脊柱骨盆矢状位平衡分析 摘要】目的探讨成人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脊柱—骨盆矢状位平衡的特点。方 法对山东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脊柱外科 2009年1月至2012年1月收治的87 例成人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患者的不同情况将 其分为胸弯组与腰弯组,分析两组患者的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探讨参数变化与 年龄之间的联系。结果胸部弯曲患者较易出现脊柱骨盆矢状位负失衡,而腰部 弯曲患者较易出现脊柱骨盆矢状位正失衡。结论在制定矫正策略前期需要正确 评估AIS患者的脊柱骨盆矢状位平衡情况,为制定针对性手术计划提供指导。 【关键词】脊柱侧凸成人性骨盆矢状位平衡 【中图分类号】R6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4)04-0203-02 为分析成人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脊柱—骨盆矢状位平衡的特点,我院对自2009到2012年收治的8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现整理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选择我院于2009年1月至2012年1月收治的87例析成人特发性脊柱 侧凸患者,所有患者年龄均超过20岁,在其青年阶段已被确诊为脊柱侧凸,角 度大于15°。所有患者均无下肢疾病史与肢体功能异常情况,并无既往手术史, 且并未产生感染或患有脊柱肿瘤等疾病。经影像测量、临床确诊后确认为AIS, 并根据SRS协会的分型标准,将87例患者分别分为41例胸弯组与46例腰弯组。 1.2 影像检测方法 针对所有纳入研究的87例患者行站立全脊柱正位拍片,并对其脊柱左右两 侧的影像进行侧位拍摄。于侧位X线平片上测量患者胸、腰端的后凸角度与腰椎 前凸角度、胸椎后凸角度等。于正位片上测量所有患者脊柱侧凸角度。 1.3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上述治疗进行数据的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 标准差表示,选用皮尔逊积矩相关系数法对各测量数据与患者年龄的相关性进行 分析,组间比较选用t检验,计数资料进行X2?检验, P<0.05时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87例患者脊柱、骨盆等参数综合比较结果如表1所示,患者脊柱骨盆参数与 年龄及其他参数的相关性比较如表2所示。通过对两组患者的参数相关性比较得知,TK与LL参数均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但与其他参数并无相关性。针对两组患 者之间的比较,SS与LL、年龄与PT及SVA有明显相关性。胸弯组之间的参数并 无任何相关性。腰弯组PT及年龄与LL及SS参数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表1 两组患者脊柱、骨盆等参数综合比较(均数±标准差) 组别例数 TK/° TLJ/° PI/° SS/° PT/° SVA/mm 胸弯组 41 34.9±16.1 6.3±15.1 55.1±12.8 39.4±11.3 16.1±7.4 -18.1±37.9 超过40岁 12 36.1±16.9 4.2±12.1 55.8±11.7 36.6±11.0 19.3±7.6 -3.2±27.9 小于40岁 29 34.2±19.7 8.1±16.8 56.1±12.9 41.6±11.7 14.5±6.2 -28.5±58.3 腰弯组 46 32.3±11.6 9.5±15.6 57.2±13.1 38.3±12.3 19.1±12.9 7.6±68.4 超过40岁 21 32.8±15.1 12.1±18.1 59.5±13.3 34.3±11.8 26.1±8.6 40.3±75.69 小于40岁 25 32.6±14.8 7.1±11.7 54.7±12.4 43.1±11.8 11.6±13.1 -31.2±23.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