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复习题

自然辩证法复习题
自然辩证法复习题

自然辩证法复习题

1、简述恩格斯《自然辩证法》的主要内容。(P2)

答: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运动形式及其相互转化的自然观

恩格斯依靠六条科学发现:星云说、均变说、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有机合成、细胞学说、进化论和两个技术发明:蒸汽技术、制造技术,形成他的观点:运动是事物存在的基本方式。从运动的物质承担者、运动的表现和运动的规律性相统一的角度,他把千姿百态的运动划分为若干种运动形式,它们是:机械运动、物力运动、化学运动和生命运动。机械运动的承担者是物体,物力运动的承担者是分子,化学运动的承担者是原子,生命运动的承担者是可能存在的“蛋白体”,这样,无论是宏观还是微观的客观世界,都可以对它们进行更深入的本质认识和规律把握,不同的运动形式之间相互转化着。

他设想的逻辑展开顺序是:机械运动借助摩擦和碰撞可以转化为热、光、电、磁等物力运动;物理运动在超过一定物理常数的情况下会带来“内部构造”的变化,即化学运动;

当化学运动造成“蛋白体”出现时又转化为生命运动。在运动形式转化中存在着量的守恒和质的不灭关系。按照运动的复杂程度,他主张把运动分成简单的、低级的的运动形式和复杂的、高级的运动形式。高级的运动形式中包含着低级运动,但不归结为低级运动,敌机运动可以演进为高级运动形式,但它本身不是高级运动形式。各种运动形式共同构成“永恒的流动和循环”。

(2)假说和试验相结合的科学方法论

十九世纪的科学研究方法有了明显的进步,其主要表现之一就是假说方法被普遍采用。假说是理性思维的产物,它既有一定的经验基础又包含着一些假定和猜测,需要新的经验加以确证。因此,假说与试验的关系构成了科学方法论中的一个重大问题。恩格斯对此提出了原则性见解:科学不应停留在描述现象和记载事件的经验水平上,而应深入到解释存在和预言未来的理论水平;假说既要有实验观察事实作基础,又需要新的观察事实进一步确证,以便“纯化”,或者被修改,或者被取消;假说的相互排挤和迅速更替并不表明事物本质不可认识,而是意味着科学认识在错综复杂的曲线上发展。

恩格斯关于试验和假说相结合的思想,是对当时科学研究活动的一种方法论的提升。

(3)科学与社会的关系

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明确地把科学作为一种社会现象进行整体分析,认为社会生产是科学发展的动力,科学发展有力地推动着社会的变革。

2、简述自然哲学、科学哲学、技术哲学的概念(P9)

答:自然哲学:用哲学的方法来研究、探讨自然界的起源、演化、动力、模式及前景(或未来)。

科学哲学:用哲学的方法研究科学认识和科学知识、科学理论的评价。

技术哲学:用哲学的方法、思想,研究技术的本质、技术与人、技术与社会的关系。

3、简述科学技术哲学的研究范围(P20)

答:其主要研究范围是:

(1)对科学知识和技术知识进行本体论抽象----自然观。科学技术哲学的自然观具有两方面的特点:其一,在研究内容上,它不追求对世界本质、本原究竟是什么之类问题的思辨性回答,而着重于永什么观点看待世界的存在和演化。其二,在研究方法上,它不主张纯粹的思辨和猜想,而主张以科学知识为基础并在科学思想的高度上进行哲学抽象。科学技术哲

学中所研究的自然观,既包括天然物,也包括人工物,并力图用同一的观点阐释他们的存在和演化。

(2)对科学和技术研究活动进行认识论和方法论抽象----科学技术方法论。科学技术方法论不涉及某种科学方法或技术方法细节,而着力研究在科学技术活动中普遍使用的各种方法起作用的条件、制约因素以及他们的总体结构。它所关注的问题主要有:①科学技术研究活动实在什么背景下、什么领域中进行的?有什么样的活动结构?②科学技术研究活动的一般过程、主要环节是什么?按什么原则进行调节和评价?③科学技术研究活动的成果形势有哪些?他们是借助什么工具采用什么方法获取的?

(3)对科学技术与其他社会现象之间的关系进行价值论抽象---科学技术观。

以科学社会学和技术社会学的研究为基础,进而对科学技术与其他社会子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作价值分析,使科技哲学的一项研究内容。在价值论分析中,科学技术被视为价值客体,人类社会被视为价值主体,从主体借助中介尔和客体发生的交互作用中讨论科学技术发展的社会条件及意义。它关注的问题有两个方面:其一,科学技术究竟对经济、政治、文化、生态环境发生什么样的效应?这些效应对社会进步会发生什么作用?怎样进行价值评估?其二,从价值评估出发,社会对科学技术的发展采取了什么态度?通过什么途径推动它的发展?又采取什么手段控制调节它的发展?

从科学技术哲学的研究内容可以看出,它是人们以科学技术为直接研究领域的哲学学科。在不同历史条件下和不同科学技术背景下,科学技术哲学会有不同的内容和形式。

4、简述实证科学知识的特点(P35)

答:实证科学知识一般不包含价值判断,指研究对象本身的内在规律,并根据这些规律分析对象的行为,预测对象的趋势。狭义的科学即指实证性知识,实证性知识回答“是什么”“为什么”的问题。自然科学、技术科学都属于实证科学。

实证科学具有如下特点

(1)真理性。实证科学知识的真理性有两方面含义。其一是指科学知识本身就是真理,或者是具有向真理逼近的性质;其二是某一科学知识可能最终被证明不是真理,但它是最求真理过程中的一个环节,具有追求真理的使命。所以,科学知识的根本特征是表征客观对象的客观性质与客观规律的,它具有可检验性。

(2)合理性。首先,科学知识已经验事实为基础,所建立的理论或规律,它在经验上具有严格的可重复性、可预言性。其次,科学知识的逻辑体系是严密的。

(3)进步性。实证科学的发展趋势一般是:后一种理论比前一种理论更仔细的更详尽的描述或说明同样的事实;后一种理论通过了前一种理论同不过的检验;后一种理论对前一种理论具有完全的包容性,能结识前一种理论所能结识的一切事实,还能解释并预言前一种不能解释和语言的新事实。

(4)共享性。自然科学知识的内容及其利用,有公开性和共享性。科学知识是无国界的、无阶级性的,科学理论可以被各个国家的人、各阶级的人所发现和利用。

5、简述科学活动的基本目标(P40)

答:科学活动的首要目标是认识世界,进而改造世界。认识世界当然不应停留在描述现象的水平上,而应当解释现象在什么条件下发生以及为什么发生,以此为基础预言对象的可能趋势和未来前景。因此科学活动的基本目标可以概括为:解释存在、预言未来。

解释存在是对现象和过程做出合乎规律的说明。合乎规律意味着因无力规律作为解释前提,把被解释的现象看成规律在特殊条件下的表现。

语言未来是提出会出现的科观察到的某种事件的必然性或概率。科学预言和经验预言不同,它是以被确证为真的、具有普遍性的科学规律和相应的初始条件为基础的,因而要比经验预测具有较大的可靠性。

6、简述科学与伪科学的主要区别(P48)

答:科学活动一般必须遵守的基本原则是科学活动成果“求真”,过程“求真”,发展“求真”。从一般意义上说,支配科学家、科学共同体从事科学活动的精神原则是:普遍主义、公有主义、利他主义、理性主义或有条件的怀疑原则。而伪科学的共同点是:主观性、特殊性、独立性、神秘性与反规范性。主观性是指伪科学的不可检验性,具体地说来,它极端的蔑视现象致使的客观性地位,无法科学的说明他所覆盖的现象知识。无法做出可供检验的预见。特殊性是指为科学解释力的贫乏性,通常表现在:为科学思想往往是直观、抽象和空洞的,一旦发现有巧合事件就抓住不放,企图通过对个别案例分析来印证自己的理论。它还特别热衷于各种各样的异常现象。孤立性是指伪科学同科学背景的不相容性,它通常背离当代科学的知识背景,使用一套不同于科学共同体的概念系统,这些概念或者来自于独创,或者盗用科学概念赋予不同含义。神秘性是指伪科学的超自然属性,它的实体具有超验性,思维具有非理性,表述形式具有非逻辑性。反规范性是指伪科学鼓吹者故意违法科学共同体的行为规范。他们反对者普遍主义、公有主义、利他主义、理性主义或有条件的怀疑原则。

7、简述科学与技术的主要区别(P55)

答:科学与技术的相同之处在于:(1)二者都是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活动体系和知识体系,都有深刻的知识属性。尤其是随着科技事业的发展进步,技术的知识本质日益明显显现。科学和技术活动越来越紧密交织,相互影响,相互渗透,互为依托。(2)均为推动社会发展的生产力要素,都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巨大力量;(3)科学的发展为技术开辟了广阔的空间,并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引导;(4)科学通过技术转化为生产力。

尽管技术的知识本质是技术知识与科学知识紧密交织,但是技术知识与科学知识融有显著的区别:

(1)目的和任务不同。科学活动的主要目标是回答自然现象“是什么”和“为什么”的问题,技术活动主要解决过程中的“做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

(2)知识形态不同。科学主要表现为一元性的知识,它把纷繁复杂的现象统一于某一种本质,力求从众多的假说中筛选出某一种定论,并使之简单明了;相对来说,技术这是从单一到多样,使提纯了的东西在条件耦合中复杂化,它把某一种科学认识转化为多种技术设施和工艺方法,从相同的原理中作出多种类型的设计方案。对科学知识主要进行真理性评价,不存在伦理性判断问题,

(3)知识的评价标准不同。对科学知识主要进行真理性评价,不嫩关说游泳的东西就是正确的;对于技术知识主要进行价值性评价,可以说更有效的方法或设计就是好的技术知识。(4)与社会的相关程度不同。科学知识对近期的社会经济发展往往没有直接关联,但有跟班性、长远性的意义;技术知识则关系现实生产力,对社会文明、国家的实力和人们的生活质量有更为直接和近期的影响。

(5)知识的表征方式不同。科学知识主要记载为陈述性知识,其典型形式为“A是B”或者“由于A所以B”。技术知识主要记载为程序知识,其典型性形式为“如果采用A方法则出现B结果”。

8、简述近代三次科学革命和三次技术革命(P67)

答:三次科学革命:①16世纪,波兰科学家哥白尼创立了“太阳中心说”,彻底改变了当时人类的世界观中的宇宙图景,标志着当时人类对于外部世界的认识活动从“前科学”阶段迈进了“科学”时代。从哥白尼学说的创立,经过布鲁诺、开普勒、伽利略等人的不懈探索,到17世纪下半叶,牛顿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一个对包括0天体运动、潮汐张罗和地上物体运动在内的自然现象作出统一解释的经典力学体系,在人类认识是上构造出第一个系统而完整的以“质点”为概念所表征的科学实在的世界图景。至此,完成了由哥白尼

开创的第一次科学革命。

②19世纪,由于驽钝力学理论在解释光核电现象是不能令人满意,先由法拉第创造出“场”概念,再由麦克斯韦德电磁学理论构造出一幅以“电磁场”概念为基础的电磁世界图像,继而赫兹的实验证明了“电磁场”的客观实在性,至此,开创了第二次科学革命。这时,出现了两种解释自然界物理实在的观念:牛顿的“质点”以及麦克斯韦的“场”。为了消除牛顿体系和麦克斯韦理论之间的不对称,爱因斯坦在麦克斯为电磁理论的基础上,创立了狭义相对论,接着又把狭义相对论的相对性原理从惯性系推广到非惯性系,进一步创立了广义相对论,构造出一幅以“引力场”概念为表征的是在德世界图景。成为一个既涵盖牛顿体系,又超越牛顿体系的新的科学实在的世界图景,至此完成了由法拉第和麦克斯为开创的第二次科学革命。

③19到20世纪之交,由于以太空实验和黑体辐射试验的结果同传统理论之间的“悖论”,又由于X射线、天然放射性和电子的发现无法同传统理论相容,由普朗克创立的“量子论”,爱因斯坦提出的“先量子论”和“相对论”,随后由德布罗意、海森堡、薛定谔等创立的量子力学,是科学发展作出困境,并将科学研究领域真正扩展到微观世界和宏观世界。

三次技术革命:①第一次技术革命始于18世纪60年代。它以驽钝李学体系为背景,以纺织机械的革新为起点,并以蒸汽机的广泛使用为标志。这一时期,一方面技术革命给科学以巨大的推动力,是经典力学理论完善化,数学达到相当高的水平,热力学、电学也有巨大进展。另一方面,科学和技术的关系开始呈现一个根本性转折,即技术的进步开始需要理论科学的指导。

②第二次技术革命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它是以电磁学理论为基础,以电动机、发电机、变压器等关键电力设备的发明和广泛应用为标志的革命。使人类进入了把电用于生产、生活、通讯的现代文明时代。

③第三次技术革命是当代人类正面临的一场以相对论、量子力学、系统科学为理论基础,以原子能、空间技术、电子计算机技术为标志,并以信息技术为中心的新技术革命。

9、简述科学技术发展的规律性(P70)

答:首先,科学技术发展呈现及速度增长的趋势。早在1844年,恩格斯就阐述了科学加速发展的原理:科学的发展同上代人已留下来的知识量成比例,因此,在最普通的情况下,科学也是按照几何级数发展的。科学的这种加速增长的趋势,再近代科学技术发展中表现的更充分:科技成果的增长速度不断加快;科技知识的更新速度不断加快;科学技术发展的规模越来越大。

其次,科学技术在高度分化、高度综合的基础上,呈现出一体化发展趋势。19世纪以来,随着各自然领域之间的内在联系与统一被揭示出来,科学技术的发展,又走向综合趋势,不同学科在相互渗透交叉中不断产生新的学科,出现了一系列具有很强综合性的交叉学科、边缘学科、横向学科。

再次,科学技术发展的总进程表现进化和革命的辩证统一。

10、简述大爆炸学说的内容。(P88)

答:目前观测到的宇宙起源于100亿—200亿年前的高密度高能量物质的大爆炸。在大爆炸的早期,宇宙温度极高,密度极大,只存在像夸克、轻子及玻色子之类的最基础的基本粒子,每个粒子都离开其他粒子加速飞奔,宇宙急剧膨胀;在大爆炸10-2秒后,宇宙温度降到1011K 以下,出现了中子衰变和质子衰变过程,由于中子质量较质子大,衰变比较容易,因而只哦子中子比约为14:86;在大爆炸后3分钟,宇宙温度降到104K,中子和质子合成较轻的原子核,在此后的几十万年,宇宙温度降到3×103K以下,电子与原子核结合成稳定的原子,

中性原子组成的气体又由于引力相互作用形成气团,气团进而在引力相互作用下凝聚成为星系以及恒星。

11、如何看待地球上人工物与天然物的复合?(P108)

答:地球上的人工物和天然物的复合是在如下三种视角上被看待的:

(1)物质和能量的流动循环。

人工物所构成的物质流,其流源完全来自地球上的天然物。天然物经开发加工后以人工物的形式流入各种物质“库”。库与库之间的联系形成环,经过传运和分配而进入消费过程,再消费链终端,一部分人工物被回收利用,另一部分则被作为废弃物回归天然环境,这就构成了地球上特有的“天然物→人工物→天然物”的循环形式。

人工物所构成的能量流,其流源来自于地球、太阳、以及地球、太阳、月亮相对运动形成的能量,能量经过开发转换成一次能源或二次能源,再经过输送、储存和分配成为终端能源。终端能源在使用后,一部分被固定贮存,另一部分已热能形式耗散,这就构成了地球上能量循环形式。

(2)低效用与高效用的重新组合。天然物的属性形成于自发演化的过程中,他们有自己的存在方式和演化规律,这些存在方式和演化规律通常与人的需求难以相符,因而效用不高,人工物的建造则是从特定需求出发,找出既符合自然规律有恰好能满足特定需要的天然物组合方式,并按此方式组合天然物,是天然物的潜在效用转化为现实的高效用。

(3)可能性与可行性的有效统一。潜在效用向现实效用的转化只能在物理可能的范围内借助于技术手段实现,其中,物理可能的范围由科学理论预言,技术条件的创设则由技术设计承担。科学理论通过解释自然现象,预言未来趋势,揭示自然规律,从而划出规律许可的最大范围,技术设计则利用科学知识将可能性变为现实性,造出各种高效用的人工物,其中一部分人工物作为认识工具进入科学研究过程,促使对天然物的更深刻认识。

12、简述演化的根据与条件(P160)

答:演化的内部根据是相互作用,这是因为,(1)相互作用中的物质、能量、信息交换式系统中动态过程的一进行的原因。(2)稳定了的相互作用方式是系统得以存在的原因。(3)相互作用中内涵的要素结合方式是结构转变的依据,也是新结构得以出现的依据。

演化的条件:(1)外部条件:在各种自组织理论中,外部参量都是基本的控制参量,它们虽然不提供系统如何演变的行为指令,却能把系统从一种状态推进到另一种状态,从一种相互作用方式推进到另一种相互作用方式。(2)诱因条件,诱因亦称为导因,因果分析的要求之一是追求原因与结果的对当性,用重大原因解释重大结果,然而现实中却存在着微笑原因招致重大结果的现象。拥有因直接对结果进行解释,显然不可取,然而,寻找又因放大的机制,并把随机出现的诱因与确定性的结果连接起来,确实科学认识深化的一种重要表现。

13、简述线性相互作用与非线性相互作用的区别。(P161)

答:线性与非线性原是数学术语,量与量之间的关系如果能表示为一次幂成为线性关系,否则成为非线性关系。

线性相互作用与非线性相互作用的主要区别是:

(1)叠加与相干,线性方程的不同解钾起来仍就是方程的解,这意味着各作用因素相互独立,如果他们作用与同一对象,其总结果为各因素单独作用结果的简单叠加,而非线性相互作用中会出现相干项,产生畸变,由此造成新质突现。

(2)单解与多解,线性方程有单一解,表明变量之间有一一对应的关系,这种关系的稳定或失稳,决定着系统存在或瓦解。非线性方程则由多重解,表明变量之间有一对多的关系,由此产生分支现象。

(3)均变与突变,线性函数的一阶导数为常数,二阶导数为0,表明其变化率不变,无论何时何地都以同样的比例发生变化。非线性函数的一阶导数不为常数,二阶导数不为0,

表明其变化率在变化,会产生临界效应,即在临界点上参数的微小变化将引起系统状态的突然改变。

14、简述价值性评价与真理性评价的区别(P176)

答:价值性评价与真理性评价的区别:

价值性评价是以人的需要为尺度,去评价研究过程及结果是否合意,是否有益;真理性评价是以研究对象本身的固有规定为尺度,评价研究过程是否合理、研究结果是否正确。价值性评价与真理性评价虽然是两类不同的评价,但他们在认识过程中相互交替,共同起监控调节作用,整理性评价的结论须有价值性评价延伸出其社会意义;价值性评价所提时的认识意义,则需通过真理性评价加以肯定。

15、简述假说—演绎方法论与归纳主义方法论的主要区别。(P191)

答:(1)在科学研究的起点上,归纳注意强调观察和经验事实,而假说-演绎方法论则认为观察需在理论的指导下进行,没有中性观察,也没有存客观的经验事实。

(2)在提出理论的方法上,归纳注意强调归纳方法的重要性,而假说-演绎方法论则认为纯粹逻辑方法难以做出创造性发现,应发挥自由想象的作用

(3)在理论检验上,归纳注意强调用经验进行确证,而波普尔等则认为胳臂经验不足以正是一种理论,只能进行证伪。

可以看出,假说-演绎方法论与归纳主义方法论之间存在着重大差异,然而,在以下基本点上却又是统一的,他们都强调:科学方法论所解决的主要问题是如何发现以及如何进行验证的问题。

16、简述科学理论的评价与选择(P241)

答:(1)好的理论应当具有与经验的一致性,即总体上与大范围内的经验精确符合。即使理论中出现“空概念”和理论实体,也应该在逻辑网络中与经验相联结。即使理论中允许反例也应对反例的出现做出解释。

(2)好的理论应当具有更大的解释能力和预见能力,即除了它最初所要解释和预言的特殊现象之外,还能在未曾解释和预言的领域中有揭示能力和预言能力。经验领域越宽理论的普适性越大,其真理性内容也越多。

(3)好的理论应当与其他以确证的理论有一致性,即在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深度上不相冲突。尽管无需要求理论之间相互兼容,相互归并,但互不违犯确是必要的。

(4)好的理论应当简明,即理论体系中所使用的独立逻辑元素越少越好。如果两种理论都能结识同一类现象,而其中一个所使用的独立逻辑元素少,那么它是简明的。简明意味着结构化程度高,在经验上比较坚挺。

17、简述技术研发过程的一般程序。(P264)

答:技术研究的特点决定了其一般程序是:在相应社会需求和进行技术预测的基础上确定技术目标;围绕技术目标进行原理构思和方案设计;进而对方案进行评价以及投入研究试验。其大致过程是:需求→技术发展预测→技术目的设计→技术后果评价→技术原理构思→技术方案设计→技术方案评价→技术研制→技术试验→技术鉴定→实施。在这个过程中,确定技术目标、进行方案设计、反复进行技术评估是几个主要环节。

18、简述技术原理的构思及其方法(P284)

答:技术原理的构思是创造性的思维过程,这种构思需要在对各种自然规律的综合应用中实现。在此过程中,不运用逻辑思维无疑是不可想象的,但灵感、直觉和形象思维在其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主要方法:(1)依靠科学理论构思技术原理,该方法是技术原理构思的主要方法,其基本表现形式是原理推演,即将科学中的普遍规律推演为技术中的特殊规律,实现科学原理相

技术原理的转化。(2)以已有的技术构思技术原理,技术是人类能懂得变革自然界的活动,各种技术之间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转移,都有可能帮助人们构思出新技术原理来。技术移植、技术综合、技术置换军与这种方法有关。(3)依靠自然原型构思技术原理,模拟方法不仅是基础科学研究中的一种重要方法,而且是技术原理构思的有效工具。如果把自然界中的某些客观事物作为原型,利用模拟方法构建相似的人工系统,就可以使该系统具有人们所需要的类似于原型的结构或功能。这种技术原理就是通过模拟自然物或自然过程构思出来的。

19、简述技术理论方案化(P287)

答:技术原理方案关于实现技术目标的途径或方式的总体构想。它是一个有机整体,包括技术的目标系统、技术的原理系统、技术的运作系统和技术的构建系统等分系统,各分系统还包括若干子系统。

在技术研制过程中,技术方案把技术目标和技术原理结合起来,实际是目标明朗化,技术原理具体化,并未技术研制的运作提供具体指导。由此,与技术原理相比,技术方案的明显特点是具体性和综合性,技术方案不仅要考虑目标在原理上的可实现性,而且要考虑实现目标的具体条件以及目标实现所产生的各种效应。

20、简述SPRU创新模型(P323)

答:SPRU是英国苏塞克斯大学的科学政策研究所的简称。该研究所在80年代中后期,发展了纳尔逊-温特理论,创建了自己的创新理论模型,学界称为SPRU创新模型。该模型具体分为四类:(1)渐进的创新,这是一种件进的、连续的小创新,这些创新通常出自于直接充实生产的工程师、工人、用户之手。(2)根本性的创新,这种创新的特点是观念上有根本的突破,它一般是研究开发部门精心研究的结果。常伴有产品创新、技术创新和组织创新的连锁反应。(3)变革技术系统的创新,这种性质的创新将产生具有深远意义的变革,影响经济的几个部门,伴随新兴产业的出现。(4)变革技术-经济范式的创新,这种变革及伴随着许多根本性的创新群,又包含有许多技术系统的变革,它几乎影响到经济的每一个部门,并改变人们的常识。

21、简述创新的市场激励和政府激励的基本内容和手段(P344)

答:市场激励的中介是交换规则(公平买卖)、价格机制(提供信息、决定分配),市场主体法人化、生产资料自由流动等等,市场通过对技术创新进行自组织的过程,能够自发的培育创新、激励创新。除此之外,人们在利用市场保护创新方面还采取了其他一些措施,如,缩短创新研制时间,加强促销手段和售后服务等。

由于市场本身不能完全自发保证造就一个最有利创新的市场结构,不能创造有利于创新的外部环境,如与创新有关的法律、关税、政策等问题,这就要求政府在创新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世界各国采用的激励创新的政策和手段有:①教育,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和普及人们的知识水平,而知识技术创新的前提。②科技发展战略。政府组织人力物力对某些领域进行强化性的技术创新活动,可以起到以点带面、提高本国整体技术水平的作用。③科技政策。政府以科技政策推动技术创新,从而提高本国的科技创新能力。④资金。创新需要大量的资金,政府可以通过税收优惠、鼓励开设各种风险投资机构的增策来激励科技创新。另外,政府还有各种各样的针对创新活动的奖励制度。

22、简述科学技术的社会价值观(P404)

答:由于科学技术应用中的双面刃效应,使科技研究造福于人类或招祸于人成为令人困惑的问题。

由此产生了三种观点:悲观主义、乐观主义、现实主义。

(1)悲观主义:悲观主义通过对人口增长、粮食生产、资源消耗、工业发展和环境污染五种因素的定量研究发现,在现代科技发展和广泛应用的推动下,这五种因素都在按照指数增长,而人类所处的地球是有限的,可耕地数量是有限的、每亩产量有限、不可再生资源有限、环境自净能力有限,其结果必然会导致“增长的极限”,为了摆脱困境,他们提出了“零增长”对策,即停止增长向均衡目标发展。

(2)乐观主义。他们与悲观主义相反,对未来持乐观态度,他们认为科技和工业的进步会为人类面临的问题找到解决途径,他们认为,随着科技发展,人类可以开发学多尚未开发的处女地,对已开发的资源也可以深加工,还可以大力发展“节流”和“修旧利废技术”,依靠更先进的科技,补偿环境污染、资源枯竭带来的问题。

(3)现实主义,现实主义及反对不适当的悲观主义,也反对片面夸大科技作用、忽略社会文化制度因素的乐观主义,他们认为,世界明天的好坏,并非事先注定,也非有科技的本质所决定,而是取决于人类今后所采取的决策是否明智。

23、简述可持续发展理论与战略的基本内容(P435)

答:可持续发展理论是一种新的发展观。其一,它所关注的是人类社会的长久的、连续性的存在和发展,其二,可持续发展理论突破了纯粹经济发展的狭隘界限,具有丰富和全新的内涵,指的是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它内在的包含着三个基本内容:即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生态或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以及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可持续发展理论体系中,环境的可持续是条件,经济的可持续是基础,社会的可持续是目的。其基本观点是:以人类的长远的持续性存在和发展为中心,实现“生态-经济-社会”三维符合系统的协调发展。

可持续发展战略就是指为了实现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而制定的具有长远意义行动方案,其一,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一个着眼于未来的战略;其二,可持续发展是一个整体战略;其三,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以人为中心的战略。经济、社会、环境三者的协调,社会生态系统的稳定,其最终目的是使人类生活更加美好。

自然辩证法复习题答案

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是一个历史过程”? A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及其理论追随者们几代人共同来完成的理论形态。B马克思主义“对自然的看法”(自然观),是随着历史不断的发展(包括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而逐步完善的。 C首先,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的思想渊源包括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和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是指古人从自然界本身及其相互联系和变化发展中认识自然界,它具有直观性、辩证性、思辨性的特点,是古人对自然界及本身的一种不成熟的局限性的认识。D第二、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是16-17世纪的自然哲学家们吸收当时的自然科学成果尤其是牛顿经典力学理论,概括和总结自然界及其与人类的关系所形成的总的观点。它具有实证性和局限性的特点。 E它们为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提供了方法论前提。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在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础上,去除糟粕,取其精华,并对自然界和人的关系进行深刻总结和高度概括后,提出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的理论基础和重要标志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继承了古希腊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批判地吸收了法国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德国唯心主义自然观中的合理因素,克服了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固有缺陷,并以19世纪自然科学成果为基础,形成的关于自然界及其与人类关系的总的观点。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是在前人的成果之上批判继承和发展的结果,从古代的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到16-17世纪的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再到19世纪的辨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经历了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所以说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是一个历史过程。 2.如何理解和把握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生态自然观三者之间的关系? 答:系统自然观是关于自然界的存在及其演化的观点,是以系统科学等为基础,对自然界系统的存在方式和演化规律的概括和总结。 系统自然观是关于自然界的存在及其演化的观点,是以系统科学等为基础,对自然界系统的存在方式和演化规律的概括和总结系统自然观是关于自然界的存在及其演化的观点,是以系统科学等为基础,对自然界系统的存在方式和演化规律的概括和总结。 生态自然观是系统自然观在人类生态领域的具体体现,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现代形式之一。 第一,它们都围绕人与自然界关系的主题,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它们都坚持人类与自然界、人工自然界和天然自然界、人与生态系统的辩证统一,都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奠定了理论基础。 第二,它们在研究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方面各有其侧重点:系统自然观为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新的思维方式;人工自然观突出并反思了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生态自然观站在人类文明的立场,强调了人与自然界的协调和发展。 第三,它们在研究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方面相互关联:系统自然观通过系统思维方式,为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提供了方法论基础;人工自然观通过突出人的主体性和实践性,为系统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提供了认识论前提;生态自然观通过强调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协调性关系,为系统自然观和人工自然观指明了发展方向和目标。

自然辩证法复习题含答案

1、不属于近代机械的自然观科学背景的科学事件是: A. 哥白尼论证日心说 B. 阿里斯塔克斯日心说 C. 塞尔维特发现血液小循环 D. 开普勒提出行星运动三定律 2、关于科学事实基本特征正确的是: A.单称陈述、具有可重复性、受理论影响 B.单称陈述、不具备可重复性、受理论影响 C.单称陈述、具有可重复性、不受理论影响 D.全称陈述、具有可重复性、受理论影响 3、关于科学实验的功能说法不正确的是: A.可以简化和纯化自然过程,排除各种偶然的、次要的因素,使现象以简化的纯粹的形式 出现,从而容易看到事物的真正的面目。 B.可以强化研究对象,使研究对象处于某种极端的状态,从而呈现通常条件下没有出现的 某种性质或规律。 C.可以重现或模拟自然现象,加速或延缓自然过程。 D.可以作为控制自然的一种直接手段 4、对于中国古代朴素的自然观说法不正确的是: A.科学处于幼年时期,科学认识只达到事物的表面。 B.主要是对世界本原的探索和解释。 C.把整个自然界看作是运动变化的,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D.以原子论方式解释世界。 5、关于常识下列理解不正确的是 A.不系统性 B.非批判性 C.反思性 D.历史性 6、对于可持续发展理解不正确的是: A.要体现发展,就是说一个国家或地区要通过社会、经济整体实力的增强,不断提高本国 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 B.要强调发展的可持续性,即人类目前为发展所进行的种种努力,不应危及到未来一代人 的生存与发展。 C.在人与人的关系上,发展既体现未来取向的代际平等,又体现整体观念的代内平等 D.在具体操作上,可持续性发展就是要限制科学技术的发展。 7、影响观察的因素中属于主观性的是: A.客观事物的属性没有直接显露出来,人们往往只看到事物的假象, B.人的感官的局限性,使观察者在观察事物时容易产生错觉。 C.观察者的知识、经验和心理习惯等方面的影响,往往在观察时产生先入之见。 D.仪器设备所造成的误差。 8、在穆勒五法中“分析结果,因果对应。果有剩余,必有隐因。”是指: A.求同法 B.差异法 C.求同差异共用法 D.共变法

自然辩证法期末考试

? 1. 、到19世纪30年代,被恩格斯誉为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诞生奠定基础的重大科学发现包括() (1/1分) A、牛顿力学 B、康德-拉普拉斯星云假说 C、微积分创立 D、有机化学成就 E、地质渐变论 正确答案:B、康德-拉普拉斯星云假说D、有机化学成就E、地质渐变论 答案解析: ?多选2. 创立理论的思维方法主要方法有: (1/1分) 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 收敛思维与发散思维 从感性到理性 创新思维 顿悟(直觉与灵感) 观察与记忆 正确答案: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收敛思维与发散思维创新思维顿悟(直觉与灵感) 答案解析:无 ?多选3. 贯穿自然辩证法理论体系始终的矛盾是() (1/1分) ①人与自然的矛盾 ②吸引与排斥的矛盾 ③生产与生活的矛盾 ④科学认识与科学实践的矛盾 ⑤连续与间断的矛盾

正确答案:①人与自然的矛盾④科学认识与科学实践的矛盾 答案解析: ?多选4. 技术方法具有如下特点: (1/1分) 目的性与客观性的统一 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的统一 多样性与专用性的统一 社会性与综合性的统一 功利性与折衷性的统一 技术先进性与经济合理性的统一 正确答案:目的性与客观性的统一多样性与专用性的统一社会性与综合性的统一功利性与折衷性的统一 答案解析:无 ?多选5. 知识作为一种经济资源,不同于一般的物质资源,具有如下几个特点:(1/1分) 不可替代性 不可加和性 不可逆性 非磨损性 不可分性 可共享性 无限增值性 正确答案:不可替代性不可加和性不可逆性非磨损性不可分性可共享性无限增值性 答案解析:无 ?多选6. 以下符合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含义的是: (1/1分) 以工业化带动信息化,以信息化促进工业化 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

自然辩证法习题与答案经典题

1.什么是科学?什么是技术?科学和技术的本质特征是什么? 答:科学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随着社会继续向前发展,人们对科学的认识将进一步深化。科学概念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历史畴。 技术作为人类该着自然能力的标志,它也是一个历史的畴。本世纪以来,技术除了指工具和机器之外,还包括制作方法、工艺流程和技术思想。按照这样的观点,技术乃是实践经验、物质设备和科学理论有机结合的整体,是劳动技能、技术、理论、物质手段和方法的综合。 作为人类认识自然的成果,自然科学是关于自然界各种物质运动形式的本质和规律的系统化、理论化的知识体系。依据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它具有以下的本质特征: 首先,自然科学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式,它本身是没有阶级性的。作为反映外部世界的知识体系,自然科学表现为一种观念形态,它的存在和发展也受社会存在的制约和影响,因而它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但自然科学又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式,它不是依赖于特定经济基础上的上层建筑,它的容是人类对自然现象和规律的正确反映; 其次,自然科学作为精神产品,属于一般生产力的畴,是精神生产力。 技术的本质特征有: 首先,技术是直接的生产力。技术虽然不是生产力结构的独立因素,但它渗透到生产力的全部要素之中;其次,技术是物质因素与精神因素的结合。依据现代技术的涵义,技术即属与物质因素,又属于精神因素;再有,技术具有自然和社会双重属性。所谓技术的自然属性,是指人们在运用技术变天然自然为人工自然的工程中,技术无论作为劳动手段、工艺或技能,都必须遵循自然规则。所谓技术的社会属性,是指人们在运用技术变天然自然为人工自然的过程中,技术严格地受到各种社会条件的制约。 2.科学与技术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弄清它们之间的关系有什么意义? 答:首先,二者之间存在着一系列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性质功能:科学提供精神财富,技术提供物质财富。 (2)问题结构:科学研究“是什么”的问题,以知识单元为结构;技术研究“怎么做”的问题,以操作单元为结构。 (3)研究过程和方法:科学由特殊到普遍,采用分析的方法;技术由普遍到特殊,采用整合的方法。 (4)目标:科学追求唯一的知识;技术追求多元化形式。 (5)评价标准:科学采用真理性标准;技术则是功利性和效用性标准。 (6)劳动特点:科学劳动存在不确定性,个体性强;技术劳动确定性强,协作性强。 (7)社会价值:科学主要是认知价值,技术主要是生产价值和军事价值。 其次,二者又是紧密联系的:技术是科学的基础,为科学发展提供手段和经验材料,是检验科学的重要手段;科学对技术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新技术的发明往往依赖于某个科学原理,科学成为技术的先导,而技术则是科学原理的有目的的应用,两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再次,二者有相互转化的趋势:科学正逐步技术化,科学越来越依赖于技术的发展;技术在不断科学化,技术是科学的物化,发源于科学;科学与技术日益一体化,一些研究同时兼备科学和技术的特点。 弄清科学和技术之间的关系,有利于更好地把握科学和技术的各自特点,充分认识和利用二者发展的客观规律,使科学与技术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在科研中有效利用技术手段,以技术推动科学发展;在技术活动中加强科学的引导作用,以科学为指导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同时注重科技一体化趋势,以此来指导我们的研究工作并取得成果。 3.为什么用科学革命来表征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 进入20世纪以来,以物理学为开端的自然科学革命,把科学技术推进到一个崭新的现代发展阶段。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从宏观领域深入到微观领域,扩展到宇观领域,使得自然科学中出现了新发现、新发明,

自然辩证法试题答案

1.从各自所学的专业来谈为什么要学习自然辩证法,将对你的科学研究有何帮助?其意义 是什么? 一为什么要学:数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与自然辩证法有着密切联系.自然辩证法为数学 理论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而数学理论的研究和学习有利于自然辩证法的发展.作为数学教师,应掌握自然辩证法原理,并将其应用于教学.这样能使学生了解数学理论的发展规律,加深对数学知识的透彻理解,掌握数学学科的精髓,更能激起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二帮助:数学发展的历史表明,数学愈向前发展,数学探索的难度就愈大,就愈需要更 加准确的计算。更加精密的实验仪器和更加高超的哲学武器。进行创造性、探索性的数学研究工作,必须借助于辩证唯物主义哲学思维。唯物辩证法是人类认识世界的最高度的概括,但它并不能自动地解决具体的数学问题,这里关键是要真正通晓唯物辩证法,勇于实践、善于探索,解决数学中的疑难问题。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数学研究方向的正确性。用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指导数学学习,有利于帮助提高辩证分析能力,理解数学系统关系的整体性。这种数学整体性的修养,有利于获得哲学观点和数学知识,同时,它也是发展思维结构整体性的基础。从事数学学习、研究与应用的人们应当成为辩证唯物主义者。数学作为人民生产活动知识的结晶,在人类历史上是一种起推动作用的力量,它在本质是同宗教蒙昧和唯心主义对立而同辩证唯物主义紧密相联的。它为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提供了与日剧增的新材料,证明了辩证唯物主义哲学的正确数学是自然科学的一部分。数学工作者要想取得成功,首先必须自觉地学习和运用唯物辩证法这一锐利的思想武器,坚持唯物主义的理论,排除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对数学研究的阻碍,在科学实践中捍卫和发展辩证唯物主义的哲学。当然,在这一过程中,也应划清一些界限:一是把数学性质的问题同哲学性质的问题区分开来,既要强调用唯物辩证法来指导,又不要搞“代替论”;二是要正确区分社会历史观与自然观,既要看到人们由于受社会的影响而存在唯心史观,又要看到大多数人在自己的数学研究中会自觉地存在唯物主义的倾向,努力把唯物辩证法这种高度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运用到自己的数学研究中去,指导和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 三意义:研究生的学习和本科生的学习有很大的不同。本科生更多的是学习书本上的知 识,主要是学习基本的、理论性的知识,这是为了打好基础为以后进一步的学习或是工作做准备。而研究生的学习则是把学习和实践有效地结合起来,用课堂上学习的理论知识指导实践,同时又反过来用实践的结果去检验书本上学到的知识。理论指导实践,实践检验理论,在学习过程中让动脑能力和动手能力同时得到锻炼。作为一名研究生,除了基本的学习能力外,还必须要拥有一定的动手能力。因此,为了成为一名合格的研究生,我们要把学习和实践很好地结合起来,锻炼自己具备独立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而自然辩证法正是系统地介绍如何进行科学研究以及如何将自然科学的一般原理应用在科学研究过程中的一般方法。通过对自然辩证法的学习,使我们不再僵化思维,呆板地学习,而是用哲学的思想指导我们的学习和实践,有效地、合理地、巧妙地把自然科学的一般原理运用在我们的学习和实践过程当中。每一门科学都有一个哲学概括,自然科学的哲学概括就是自然辩证法,数学作为自然科学的一支,其罗辑的严密性、高度的抽象性、应用的广泛性, 决定了与哲学有着更为密切的联系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数学作为科学技术中的重要代表,其发展进程即体现了社会的发展进程。 2.在近代自然科学产生阶段,人类在自然观和方法论方面有什么样的局限性?为什么会造 成这种情况?

研究生期末考试自然辩证法习题及其答案

1.在人类历史上,唯物主义自然观经厉了哪几个重要的形态?简述其主要思想? 答:在人类历史上,唯物主义自然观经历了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近代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三个重要形态。 (1)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 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把自然当做一个统一的有机体,力图在某种具有固定形体的东西中,在某种特殊的东西中去寻找统一,认为自然界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其中没有任何东西是不动或是不变的,而是一切都在运动、变化、产生和消失。自发的唯物主义倾向:古代自然哲学家从直觉出发,从整体来观察自然界,形成了自然界是由基本物质构成的认识,对世界的本原做出了实质上是正确的回答。 朴素的辩证法思想:一是认为自然界及其构成自然界的本原都处于运动变化之中;二是看到了自然界矛盾的两个方面,看到了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直观、思辨和猜测的性质:由于当时人们的经验知识较少,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尚未进步到分析和解剖的程度,因而他们的自然观难免具有朴素性、直观性、猜测性和思辨性等特点。 意义:它的产生标志着人类开始运用理性思维去探索自然的本质和规律,是人类在认识自然的道路上一个巨大的进步;它的自发的唯物主义和朴素辩证法的思想,一方面使它成为马恩创立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渊源,另一方面在科学上孕育了许多天才预见,并在近代发展为一系列科学理论。 (2)近代机械唯物主义自然 近代机械唯物主义自然的中心内容是自然界绝对不变;认为自然界的一切从来如此、永远如此。万事万物只是在空间上彼此并列着,没有时间上的历史发展。如果有变化,那也只是位置的移动和数量的增减,并且这种变化的原因不在事物内部,而是由于外力的推动所致。这种自然观是与较低水平的生产力和较低水平的自然科学紧密相联系; 意义:近代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摒弃了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的直观性、思辨性、猜测性,对于近代自然科学和唯物主义哲学的发展有历史性的贡献;它强调自然的外在独立性,是对上帝创世说的否定;对自然科学冲破神学唯心主义的羁绊具有积极意义。但是它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不彻底性局限性。近代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为文艺复兴运动营造了氛围和使得人们开始重视实验。 (3)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辩证唯物主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与辨证唯物主义历史观一起组成了哲学。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包括唯物论、方法论和辩证法。 基本思想:①自然界是物质的;②物质的运动是不灭的;③意识是物质高度发展的产物;④时间和空间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形式;⑤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⑥自然界一切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⑦人类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⑦现实的自然界是人化的自然。 基本特征:①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②自然史与人类史的统一;③天然自然与人化自然的统一;④人与自然的对象性关系是能动性与受动性的统一。 意义:①实现了自然观发展史上的革命性变革。②为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观、科学方法论以及科学与社会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③为科学与技术提供了世界观、认识论、方法论与价值论的理论前提。③为自然科学与人的科学的结合提供了理论依据。

自然辩证法试卷

一、简述题(每小题7分,共计35分) 1.请简述唯物论自然观的主要内容。 答:唯物论自然观的基本思想是:世界是由物质及其现象所构成的;人的正确思想是对物及其物质现象的反映。(4分)衡量或判断一个思想是否是真理的标准就是:这一思想是否客观准确地反映了物质及其现象的真实情况。(3分) 2.对科学命题的证实为何是不可能的? 答:因为构成科学理论的命题是无时空限制的全称命题,其外延所指称的分子对象是无穷的,(4分)人们不可能用有限的经验现象去证实一个指向无限时空和无穷分子对象的命题。(3分) 3. 请简述人类生态危机的根源及其解决办法。 答:生态危机根源于人类所持的绝对中心主义认识论及其行为模式:把人从自然界分离出来当作“改造者”,是典型的人类绝对中心主义的表现,视万物为“白云苍狗”,一切为了人的需要,彻底破坏了人与自然的平衡。人类在动物谱系中扮演了一个贪婪而无节制的物种角色。(2分)但是,另一方面,人类的思维及其行为特征又不可能不是自我指向的,故而,人类又不可能不以自我为中心,在此情形之下,我们只能通过自我反省而选择一个相对中心主义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2分)解决之道是:大智若愚,人对自然作用一分自然也对人反作用一分。“克己复礼”,修复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克己,指克制人类的不恰当的欲望;礼,是指自然界的秩序。寻求替代能源。共同行动。(3分) 4. 请简述技术哲学的主要思想内容。 答:对于发明者来讲,技术就是他生命力量的象征,是生命智慧的确证;技术本身就是目的,因为他在发明感受到了此在不同于历史中的彼岸,生命就是每分每秒,发明让他感受到了存在的意义与快乐。发明使他超越了历史,他达到了一个前人不曾达到的智慧高峰,他因此成为了技术史上的一座高峰。(1分)(1).首先,人是动物谱系中的一个分支。动物与自然的关系,也适合于人与自然的关系。动物与自然的关系是通过自己的身体直接与自然发生关系。人,则不同,人是通过制造工具与自然发生关系;人将自然物质转化成自己的身体部分的外部设备。(1分)(2).动物是通过自己身机能的进化来获得与其他物种的竞争关系;而人则是通过“代具”——工具系统,来获得进化的力量。技术进化,即表现为工具系统的改进、更新和代替,从青铜器、铁器刀具到枪支、原子弹等等,工具系统体现了人的智慧水平的代际提高。技术进化,实际上就是人作为动物谱系的分支系统的进化。(1分)(3).技术进化是围绕着一个由某种特定技术的具体化而产生的平衡点,即达到一个相对稳定状态。技术是由相互关联的技术事件构成的集群。技术创新具有集群特征。(1分)(4).技术具有时间性、历史性、自我理解特性和实际功利性。时间性,即是说,过去的技术并不属于此刻的我,我的发明或创新是对前辈智慧的替代力量,我是历史长河中的一座山峰,后人必须从我这里超越过去。我的技术既是历史的绵延,也是技术史的改写者,是对过去的超越,是未来的起点。自我理解特性,即我的技术即能为他人所理解和应用,改善他人的生活,为他人创造了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我不仅享受到了作为创造者的快乐,我也享受到了作为创造者的那种交换权力(收入回报)。(1分)(5).普罗米修斯原则代表着技术为人类造福的积极因素;而厄庇墨透斯代表着技术的负面因素。法国思想家贝尔纳·斯蒂格勒(Bernard Stiegler)认为,厄庇墨透斯代表遗忘、造成过失、欠思考、愚蠢等;普罗米修斯代表沉思、反思、智慧。(1分)(6).人类是双重过失——遗忘和盗窃的产物.人类早期阶段是圆满的起源,然后是沉沦.人类缺乏动物的原始性生理缺陷,所以才需要技术来弥补。(1分) 5. 请简述科学共同体的作用。 答:近代科学具有群体特征,科学是由一群人围绕着共同的兴趣与领域,进行探索未知

自然辩证法复习题及答案

1不属于近代机械的自然观科学背景的科学事件是: A.哥白尼论证日心说 C.塞尔维特发现血液小循环 D.开普勒提出行星运动三定律 2、关于科学事实基本特征正确的是: A.单称陈述、具有可重复性、受理论影响 B.单称陈述、不具备可重复性、受理论影响 C.单称陈述、具有可重复性、不受理论影响 D.全称陈述、具有可重复性、受理论影响 3、关于科学实验的功能说法不正确的是: A.可以简化和纯化自然过程,排除各种偶然的、次要的因素,使现象以简化的纯 粹的形式出现,从而容易看到事物的真正的面目。 B.可以强化研究对象,使研究对象处于某种极端的状态,从而呈现通常条件下没 有出现的某种性质或规律。 C.可以重现或模拟自然现象,加速或延缓自然过程。 4、对于中国古代朴素的自然观说法不正确的是: A.科学处于幼年时期,科学认识只达到事物的表面。 B.主要是对世界本原的探索和解释。

C.把整个自然界看作是运动变化的,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D.以原子论方式解释世界 5、关于常识下列理解不正确的是 A.不系统性 B.非批判性 C反思性 D.历史性 6、对于可持续发展理解不正确的是: A.要体现发展,就是说一个国家或地区要通过社会、经济整体实力的增强,不断提 高本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 B.要强调发展的可持续性,即人类目前为发展所进行的种种努力,不应危及到未来 一代人的生存与发展。 C.在人与人的关系上,发展既体现未来取向的代际平等,又体现整体观念的代内平 等 7、影响观察的因素中属于主观性的是: A.客观事物的属性没有直接显露出来,人们往往只看到事物的假象, B.人的感官的局限性,使观察者在观察事物时容易产生错觉。 C.观察者的知识、经验和心理习惯等方面的影响,往往在观察时产生先入之见 D.仪器设备所造成的误差。 8在穆勒五法中“分析结果,因果对应。果有剩余,必有隐因。”是指:

2017自然辩证法考试试题及答案

1.什么是技术创新?它有哪些机制? 技术创新 技术创新不同于技术发明,它主要是指技术成果在商业上的首次成功应用。技术创新包含技术成果的商业化和产业化,它是技术进步的基本形式。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是当前我国科技界和产业界关注的焦点所在,国家创新系统是市场经济架构下企业从事技术创新活动的环境。 技术创新的机制 技术创新的机制分为两个层次:国家层次是指国家创新体系,它主要是从国家竞争力考虑;企业层次主要是指,企业在其内部和外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通过创新建立相应的组织结构,并对社会经济发挥作用的机理和原理,它主要是从企业竞争力考虑。 2.怎样正确地理解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和关系,谈谈你对中国可持续发展之路 的想法。 (1)人与自然的三重矛盾关系 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承载力的有限性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的矛盾关系;尊重自然的价值与尊重人类发展权利的矛盾关系;技术开发与自然保护的矛盾关系。 (2)人与自然的关系 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我们面对的现实世界,就是由人类社会和自然界双方组成的矛盾统一体,两者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一方面,人与自然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人类的存在和发展,一刻也离不开自然,必然要通过生产劳动同自然进行物质、能量的交换。与此同时,人与自然之间又是相互对立的。人类为了更好地生存和发展,总是要不断地否定自然界的自然状态,并改变它;而自然界又竭力地否定人,力求恢复到自然状态。人与自然之间这种否定与反否定,改变与反改变的关系,实际上就是作用与反作用的关系,如果对这两种″作用″的关系处理得不好,极易造成人与自然之间失衡。 中国和世界正处在关键的十字路口。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资源消耗以及随之产生的废物也大幅度增长,为了取得长期的经济增长,中国必须找到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中国的环境恶化很严重,加上庞大的人口和前所未有的经济发展,这些都对中国走向可持续发展形成了重大障碍。这些都导致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必然性:(一)人口方面的挑战(二)资源方面的挑战(三)生态环境方面的1、自然生态环境破坏日趋严峻2、自然生态环境污染日趋严峻:(1)水污染严重2)大气污染严重(3)土地污染严重(4)固体废物问题严重(5)噪声污染(6)电磁污染(7)光污染(8)热污染 在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必须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首先要改变观念,科学认识自然,掌握自然规律,顺应自然发展,科学地协调、改造自然,善待自然,改变过去那种“先发展,后治理”的老路;其次要珍惜资源,节约资源;最后要唤起公众可持续发展意识,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自然观。 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中国的必然选择,但这条道路同时是十分艰难的,首先经济实力薄弱是一大障碍,其次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科学技术特别是高新科学技术的支持,要达到这一点尚需长期努力,最后是地区发展的不平衡,尤其是西部地区水土流失等生态恶化现象更加严重。虽然有上述不足,但我们同时要看到,只要中国政府坚持发挥主导作用,充分运用科技力量,最广泛地动员公众参与,再加上国际社会的有力支持,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增长方式转变和科技进步的支持,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前景是光明的 3.什么是科学精神?举例说明它的重要性。 科学精神是指从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成果中所显示出来的科学本身所独有的一种精神气质,以及与之相应的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它是科学价值的核心。科学精神有广泛而深刻的涵义,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内容:

自然辩证法期末考试(含答案和论述题)

1,___D____是古代自然观的基本特征: ①猜测性、辩证性、逻辑性;②直观性、系统性、分析性; ③思辨性、联系性、综合性;④直观性、思辨性、猜测性。 2,构成系统具有整体性特征的原因之一是系统的要素之间存在着____B____。 ①相加性;②协同性;③无序性;④同一性 3、对于中国古代朴素的自然观说法不正确的是:D ①科学处于幼年时期,科学认识只达到事物的表面。 ②主要是对世界本原的探索和解释。 ③把整个自然界看作是运动变化的,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④以原子论方式解释世界。 4、对于可持续发展理解不正确的是:D ①要体现发展,就是说一个国家或地区要通过社会、经济整体实力的增强,不断提高本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 ②要强调发展的可持续性,即人类目前为发展所进行的种种努力,不应危及到未来一代 人的生存与发展。 ③在人与人的关系上,发展既体现未来取向的代际平等,又体现整体观念的代内平等 ④在具体操作上,可持续性发展就是要限制科学技术的发展。 5、对于演绎方法条件限定不能成立的是:D ①大前提必须包含小前提 ②如果有一个前提是否定的,结论也应该是否定的。 ③两个否定的前提不能推出结论。 ④两个否定的前提能推出结论。 6、自然界中四种基本力包括:A ①引力、强力、弱力和电磁力, ②引力、强力、弱力和摩擦力 ③引力、强力、弹力和电磁力 ④引力、弱力、电磁力和摩擦力 7、科学事实基本特征正确的是:C ①单称陈述、具有可重复性、受理论影响 ②单称陈述、不具备可重复性、受理论影响 ③单称陈述、具有可重复性、不受理论影响 ④全称陈述、具有可重复性、受理论影响 8、关于科学实验的认识论特点不正确的是B ①科学实验对象的受控性使得实验认识方法更富有必然性 ②科学实验对象的选取受主观影响,因此具有偶然性 ③科学实验组成的特殊性结构充分反映了科学实验的认识具有主客体互动性 ④实验类型的多样化反映了实验认识模式的多元性 9、对演绎方特点说法正确的是:B ①可靠性小、创造性小 ②可靠性大,创造性小 ③可靠性大、创造性大 ④可靠性小、创造性大 10、关于恒星,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C ①恒星的归宿与其初始质量有关,质量越大寿命越短。

自然辩证法考试题及答案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1、如何理解系统自然观 系统自然观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发展。它根植于相对论、量子力学、分子生物学和以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耗散结构理论、协同论、突变论、混沌理论等为代表的系统科学的基础之上,为人们描绘出一幅从基本粒子、原子、分子化合物直到人类,从微观领域直至宇观天体系统演化的自组织、自我运动、自我创造的辩证的演化发展的自然图景,深入揭示了自然界的本质和规律,认为“系统”是总的自然界的模型。系统自然观最深层、最基本的内涵,在于它揭示了自然系统不仅存在着,而且演化着;自然系统不仅是确定的,而且会自发地产生不可预测的随机性;自然系统不仅是简单的、线性的,而且是复杂的、非线性的,阐发了自然界是确定性与随机性、简单性与复杂性、线性与非线性的辩证统一的思想。 1. 从存在到演化 以往的自然科学,如牛顿力学、麦克斯韦的电磁场论,包括相对论和量于力学等,所描述的都是可逆过程,表现出时间反演是对称的,未来和过去没有差别。人们对于自然界的认识.也就从认识存在深入到认识演化,即认识到自然界不仅是存在的而且是演化的,并试图在存在和演化之间架起一座桥梁。 2.确定性和随机性的统一 自从1687年牛顿发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以来,确定论观点在自然科学领域一直被奉为正统,以致机械决定论者构造了一个封闭的简单的宇宙模式.认为只要人们找到一个无所不包的宇宙方程,并且知道宇宙的一切初始条件和边界条件. 3、简单性和复杂性的统一 正如人的认识发展道路是从认识简单事物开始一样.近代科学的产生和发展也是从研究简单系统开始的。经典科学研究的对象主要是线性的、解析的、平衡态的、规则的、有序的、确定的、可逆的、可作严格逻辑分析的对象,这本来是合理的、必然的,但也形成一种传统观念,即认为复杂性只存在于生命和社会历史领域,物理世界是简单的。 4、线性和非线性的统一 以往的科学实质上是以线性系统为研究对象的线性科学。数学的发展早已为线性系统的研究提供了包括线性代数、线件微分方程、博立叶分析、线性算子理论和随机过程的线性理论在内的强有力的解析方法和工具。 2、如何理解技术的发展动力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要重视科技创新,重视科技人才的培养,重视科技事业的发展。现代科技每前进一步,都引起社会生产力的深刻变革,特别是本世纪以来,量子力学、相对论等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科学成果,孕育产生了第三次新技术革命,以信息技术和生命科学为核心的当代科学和高技术突飞猛进,使世界生产力的发展产生了革命性的变革。初见端倪的知识经济,更是为社会生产力发展和人类的文明进步开辟广阔的空间,产生了深刻的巨大的影响。总之,科学技术已越来越成为生产力解放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标志。特别是高新技术,已成为当代人在社会生产力上的制高点。 当今世界各国综合国力的竞争,其核心和关键在于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以及高新技术产业化。科技创新越来越成为当今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的重要基础与标志,越来越决定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发展进程。如果不能创新,一个民族就能难以兴盛,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因此,在当代历史条件下,要代表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方向,不断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就必须高度重视技术创新和知识创新。认掌握了高新技术的优势,认就掌握了经济和政治竞争的主动权。我国作为独立的社会主义大国,必须在高科技的发展上占有自己的位置。只有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发展高科技,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化,抢占当代先进生产力的制高点,才能代表先进社会生

自然辨证法复习题

一、简答题 1.如何认识生态自然观和生态文明建设之间的关系 生态自然观的基础 1.生态自然观的科学基础。(1)生态科学认为人处于食物链金字塔的顶端,人是生态系统的调控者和协同者;人和生物共同遵守“物物相关”、“相生相克”、“协调稳定”等生态规律。(2)生态科学主张以整体、循环、平衡和多样性的生态理念,研究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作用、生态系统的存在和演化,研究人和生态系统之间的辩证关系。 2.生态自然观的技术基础。(1)生态技术是包括环保技术在内的“一种积极控制或事先控制”的“持续技术”,它被用于对风能、太阳能、地热和水资源的利用和对废物的再利用以及造林、治沙、滴灌等;它“不仅是一类技术的总称,更主要是一种技术观和技术选择战略”。(2)生物技术不仅包括传统生物技术,更主要包括基因工程、细胞工程以及“生物冶金技术”(细菌浸矿)、“环境生物技术”(生物降解)等现代生物技术。(3)生态技术和生物技术等对于“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等都具有重要作用。 生态文明是指通过不断完善社会制度、改善人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新的社会文明,它有助于实现生态自然观,有助于持续、健康地搞好现代化建设,它“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2)生态自然观强调重新审视和辩证理解“人类中心主义”, 正确认识人类与生态系统的关系,为建设生态文明奠定了理论基础。 (3)建设生态文明,“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 2.怎样认识科学和技术的发展动力 答: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人的认识活动是在实践和认识的矛盾运动中展开的,科学技术作为人类特殊的认识与实践活动,其发展也有自身复杂的矛盾运动,这些矛盾运动构成了推动科学技术发展的动力。 1.科学发展的内在动力: (1)科学实践与科学理论之间的矛盾运动。在科学实践与科学理论这一对矛盾中,科学实践是科学理论发展的基础,同时科学理论对科学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2)科学继承和科学创新之间的矛盾。在科学实践基础上产生的科学知识,是通过继承和创新这一矛盾而实现其增值效应。 (3)科学理论内部的矛盾。科学理论内部的矛盾突出地表现在理论结构中的逻辑矛盾。一般称之为悖论。通常是以创立新的科学理论的方式来消除悖论。 (4)不同学派或不同学术观点之间的矛盾。有助于克服各派认识上的片面性,使理论概括更加全面正确。不同理论、观点和学派从不同角度进行科学研究,为科学理论发展打下客观物质基础。 2. 技术发展的内部动力有: 1.技术目的与技术手段的矛盾。

自然辩证法期末试题

1、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内容? 自然辩证法的主要研究内容: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科学技术观和科学技术方法论,是自然辩证法理论体系的主体和核心内容,也是本课程学习的基本内容和基本要求。 自然观,即考察作为客体的自然界,揭示自然界的本质、结构、存在和发展的一般规律,概括形成的自然界的辩证法; 科学观,即考察作为人与自然关系中介的科学技术,揭示科学技术的本质、结构、价值、功能及其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 概括形成的科学技术的辩证法;科学研究方法论,即考察作为科学主体的人的认识和实践活动,揭示人类认识自然和改 造自然的一般方法,概括形成的科学技术研究的辩证法。 2、实验方法及其特点? 科学观察是人们有目的、有计划地利用自己的感官认识和描述各种自然现象,获取经验知识的基本手段。科学观察具有以下特点:科学观察方法是自然观察;科学观察具有明确的目的性;科学观察是有计划的系统观 科学实验的特点:(1)可以简化和纯化研究对象。(2)可以强化研究对象。(3)可以使客体对象的属性及其变化过程重复出现。(4)可以模拟研究对象的运动过程,从而认识对象的性质。(5)实验方法还是一种经济可靠的认识和变革自然的方法。 3.如何保证观察的客观性? 观察的客观性观察陈述要能真实地反映观察对象包括对象的状态、性质、规律等。但是很多时间 客体的属性并没有直接显露出来或者由于人类感官的局限不能直接观察到客体。保证观察的客 观性应该做到①要求观察结果可以重现②消除可能影响观察客观性的各种主观因素③观察中 应尽量使用先进的仪器设备和观测技术 科学观察是指人们有目的、有计划地感知和描述客观事物的一种科学认识方法。它作为一种基本的认识活动,贯穿于整个科学研究过程中。 人的观察能力是历史地发展着的,它曾表现出几方面的飞跃: ①从感官观察扩展到仪器观察。科学仪器作为人的感官的延长和补充,日益克服感官的生理局限性,不断开拓认识的视野,并使观察走向精确化和定量化; ②从自然状态的观察扩展到实验中的观察(见科学实验); ③从人脑指导下的观察扩展到电脑参与下的观察。电脑作为人脑的延长和补充,能够极大地提高观察效率,获得更多的信息量,更快、更及时地贮存和加工观察结果; ④从地面观察扩展到太空观察。从而,使人们开始摆脱只在地球表面上观察的局限性。 科学观察不只是感性活动,而且是由科学理论知识和科学思维方法武装起来的认识活动,理性思维渗透于观察过程的始终。正因为如此,科学观察才能达到客观性、全面性和系统性,才可能透过现象发现本质。 在科学观察中既要善于抓住最主要的东西,同时又要注意捕捉那些意外的偶然现象,跟踪追查,从偶然中发现必然的东西。因为观察中的机遇常常是重大科学发现的契机。 4科学事实及其应满足的条件? 答:科学事实是指通过观察和实验所获得的经验事实,是经过科学整理和鉴定的确定事实。科学事实一般应满足的条件:①科学事实应该是个别存在陈述;②科学事实应该可复核、可重现;③科学事实应该比较精确、系统5、科学问题及其结构? 答:科学问题是指一定时代的科学认识主体在当时的知识背景下提出的关于科学认识和科学实践中需要解决而未解决的矛盾,包含着一定的求解目标和应答域,但尚无确定的答案。科学问题的结构:(1)形式:①是什么?(what)②为什么?(why)③是怎样的?(how) (2)内容:①问题的指向;②研究的目标;③求解的应答域6、如何正确评价归纳与演绎在科学认识中的作

自然辩证法考试题及答案详解

1、什么是自然辩证法?你认为学习自然辩证法有什么意义? 2、如何理解自然界的辩证运动? 3、试述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内容? 4、系统自然观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举例说明学习系统自然观的意义? 5、生态自然观的基本观点是什么?依据生态自然观的基本观点如何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 6、试述现代科学的本质与特征? 7、科学研究的一般环节是什么?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对你的研究工作有什么指导意义? 8、试述技术的本质、特征与发展的动力什么? 9、试述工程、产业的本质与特征? 10、你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 11、如何理解创新型国家建设? 12、根据创新型人才的素质特点并结合个人专业谈谈如何才能成为创新型人才? 1.什么是自然辩证法?你认为学习自然辩证法有什么意义? 1、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的一个分支,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的组成部分,自然辩证法也是关于自然界辩证运动的整体认识。 2、自然辩证法强调的是对自然界总的认识而不是对细节的认识,所谓的自然界是广义的自然界,包括天然自然和人化自然(被科学所认识的自然)、人工自然(被技术改造的自然)、社会自然(被产业产出的自然)。自然界的辩证运动包括天然自然转化为人化自然地运动、天然自然(包括人化自然)转化为人工自然的运动、人工自然向社会自然的转化运动。 3、在转化过程中对科学、技术、工程、产业有了认识即科学指把天然自然转化成人化自然的手段;技术指把天然自然(包括人化自然)转化成人工自然的手段;工程指把天然自然(包括人化自然)转化成人工自然的另一种手段;产业指把人工自然转化成社会自然的手段。 学习自然辩证法的意义: ①学习自然辨证法对人的全面发展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拓展了分析问题的视角,让我从以前的单面思 考问题转变成有了总观全局的意识。 ②有助于培养研究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③有助于培养研究生的科学素养和科学态度; ④有助于提高研究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 ⑤有助于研究生树立科学发展观 如何理解自然界的辩证运动? 3个 试述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内容?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分为运动自然观、系统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 1、运动自然观的内容有以下3点: 自然界存在辩证运动,自然界指广义的自然界包括三大运动:天然自然向人化自然的转化,天然自然(包括人化自然)向人工自然的转化,人工自然向社会自然的转化。辩证运动是多维的。 自然界不仅是事物集合体也是过程集合体。要从天然自然向人化自然的转化中理解科学,从天然自然(包括人化自然)向人工自然转化中理解技术工程,从人工自然向社会自然转化中理解产业。 任何变化都在一定的社会制度下进行。共产主义建立在人工自然和天然自然统一的基础上,共产主义等于人道主义也等于自然主义。 2、系统自然观的内容: 1)自然界本身是一个系统。系统是由若干具有特定属性的组成元素经过特定联系而构成的、与周围环境相互联系的、具有特定的结构和功能的整体。系统与外界之间有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流。 2)系统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系统的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

研究生考试自然辩证法试题及答案

1、简述科研选题的步骤和基本原则。 科研选题的步骤一般来说,选题可以分为四个阶段:1.问题调研。这是选题的准备阶段。在这一阶段,科研主体应首先根据社会需要和个人的知识结构与学识专长确定研究方向,明确研究领域,然后对这一领域做全方位的调研。调研内容可以包括:了解人们已经做了哪些工作,包括取得的成果以及失败的教训;目前的进展情况,在近期有可能取得哪些突破;哪些问题急需解决而尚未有人涉足等等。只要在调研分析的基础上,才有可能掌握科研新动向,并以前人的工作的前提进行高起点的研究。2.课题选择。这是提出问题和确定课题阶段。根据问题调研的结果,运用选题的原则,从所调研的问题中优选出备选课题,然后设计出研究方案,提出开题报告。开题报告的内容包括:课题来源,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国内外现状和发展趋势,主要研究内容和方法,完成课题的主客观条件,研究周期和所需费用,需要有关部门协助解决的问题等等。开题报告是对课题可行性研究和审批课题的重要依据。3.课题论证。这一阶段是为了保证所选课题的正确和恰当而对课题及其方案做出的论证和全面评审。具体来说就是要根据选题的基本原则,对课题的依据,实施条件,社会与经济效益及对科学发展的潜在价值依次逐项分析审议。课题论证一般采取同行专家评议与管理决策部门审核相结合的方式进行。4.课题决策。经过专家对课题的论证与评议,最终确定所要研究的课题。课题若通过论证则成为待研究课题。若通不过则被淘汰,或修改该课题,或另选课题。科研选题就是一个不断反馈调整的过程,常常需要反复调研和多次论证。另外,科研选题的模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并非只存在单一的模式。 选题原则 需要性原则是指课题选择应面向社会需要和科学理论发展需要。社会发展需要包括经济发展需要、国防建设需要、医疗卫生和文化教育需要等。科学理论发展需要则包括开拓科学领域、更新科学理论、改进科学方法等方面的需要。 科学性原则要求人们选择课题时,必须以一定的科学理论和科学事实作为依据,按客观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